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共6篇)
1.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 篇一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的沙家浜风景区,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4492平方米,采用历史图片、仿真环境、实物展出、半景画、声光电等现代艺术手法,紧扣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两大主题,主要展示了沙家浜的革命历史、新四军在这里开展抗日游击战的战斗历程、后方医院伤病员养伤的情况、京剧《沙家浜》的诞生历程和沙家浜部队的发展历史等情况,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沙家浜的革命斗争史实,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红石民俗文化村
红石民俗文化村集江南水乡特色建筑之大成,再现抗日战争时期江南水乡小村风貌,建筑依水而建,前是宽阔水面,橹声咿呀,苇叶青青,一派水乡恬静;后是新篁、荷塘、小溪,一片农家景象,展现了沙家浜独特的民俗风情。
红石民俗文化村设有文昌阁、土地庙、根雕馆、婚俗馆、古船馆、春来茶馆、古戏台等景点,其中古戏台定时演出京剧《沙家浜》著名唱段如智斗等,具体时间为每天上午9:30-10:00,下午13:30-14:00。芦苇迷宫
沙家浜芦苇活动区是整个景区的核心,分成水上和陆上芦苇迷宫两大区域,纵横交错的河港和茂密的芦苇,构成辽阔、狭长、幽深、曲折等多种形态的水面或陆上芦苇空间,形成一个个迷宫,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追寻野趣和体验新四军辗战芦苇荡情景的场所,漫步、泛舟其间,鸟儿婉啼,凉风习习,苇香扑鼻,野趣横生。横泾老街影视基地
横泾老街影视基地保存了农村建筑旧貌,吸纳江南小镇精华,重现了上世纪三、四年代的江南乡间风貌和文化特征。三十集电视连续剧《沙家浜》就是在这里完成的,此外还有《三言二语》、《金色年华》、《中国酒王》、《茉莉花》等电视剧到此取景拍摄。横泾老街影视基地每天定时有挑花担表演和婚俗表演,此外,京剧《沙家浜》每天上午10:45-11:15,下午14:30-15:00准时上演。
国防教育园
沙家浜国防教育园位于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北侧,占地130亩,由拓展训练区、彩弹射击区、军事武器展示区、抢滩登陆射击场、户外野营帐篷区等部分组成,是沙家浜风景区为增强公民国防观念,普及国防知识,增强旅游可参与性,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而建设的又一新的亮点。春来茶馆
春来茶馆再现了当时遍布沙家浜村落的小茶馆原形,“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竹林嬉戏、听戏品茗,尽享农家生活乐趣,与芦苇迷宫相得益彰。良好的大自然生态,是追求回归自然“绿色旅游”的极佳选择。文昌阁
文昌阁又名魁星阁,文昌,星官名。中国神话中主宰功名、禄位的神,旧时多为读书人崇祀。沙家浜历史第一个共产党支部于1928年4月在文昌阁内建立。革命烈士石楚材在1927年至1929年间,经常以文昌阁为基地,开展革命活动,所以我们现在重建文昌阁。文昌阁有二层,楼下那张挂的是文昌帝君像,楼上展示的是孔子十大弟子的一位—常熟人言子(子游),以及常熟历史上的八个状元。天下学子若在此朝拜,感动文昌帝君,高考即便不是状元,也会名列前茅。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的沙家浜风景区,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4492平方米,采用历史图片、仿真环境、实物展出、半景画、声光电等现代艺术手法,紧扣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两大主题,主要展示了沙家浜的革命历史、新四军在这里开展抗日游击战的战斗历程、后方医院伤病员养伤的情况、京剧《沙家浜》的诞生历程和沙家浜部队的发展历史等情况,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沙家浜的革命斗争史实,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红石民俗文化村
红石民俗文化村集江南水乡特色建筑之大成,再现抗日战争时期江南水乡小村风貌,建筑依水而建,前是宽阔水面,橹声咿呀,苇叶青青,一派水乡恬静;后是新篁、荷塘、小溪,一片农家景象,展现了沙家浜独特的民俗风情。
红石民俗文化村设有文昌阁、土地庙、根雕馆、婚俗馆、古船馆、春来茶馆、古戏台等景点,其中古戏台定时演出京剧《沙家浜》著名唱段如智斗等,具体时间为每天上午9:30-10:00,下午13:30-14:00。芦苇迷宫
沙家浜芦苇活动区是整个景区的核心,分成水上和陆上芦苇迷宫两大区域,纵横交错的河港和茂密的芦苇,构成辽阔、狭长、幽深、曲折等多种形态的水面或陆上芦苇空间,形成一个个迷宫,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追寻野趣和体验新四军辗战芦苇荡情景的场所,漫步、泛舟其间,鸟儿婉啼,凉风习习,苇香扑鼻,野趣横生。横泾老街影视基地
横泾老街影视基地保存了农村建筑旧貌,吸纳江南小镇精华,重现了上世纪三、四年代的江南乡间风貌和文化特征。三十集电视连续剧《沙家浜》就是在这里完成的,此外还有《三言二语》、《金色年华》、《中国酒王》、《茉莉花》等电视剧到此取景拍摄。横泾老街影视基地每天定时有挑花担表演和婚俗表演,此外,京剧《沙家浜》每天上午10:45-11:15,下午14:30-15:00准时上演。
国防教育园
沙家浜国防教育园位于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北侧,占地130亩,由拓展训练区、彩弹射击区、军事武器展示区、抢滩登陆射击场、户外野营帐篷区等部分组成,是沙家浜风景区为增强公民国防观念,普及国防知识,增强旅游可参与性,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而建设的又一新的亮点。春来茶馆
春来茶馆再现了当时遍布沙家浜村落的小茶馆原形,“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竹林嬉戏、听戏品茗,尽享农家生活乐趣,与芦苇迷宫相得益彰。良好的大自然生态,是追求回归自然“绿色旅游”的极佳选择。文昌阁
文昌阁又名魁星阁,文昌,星官名。中国神话中主宰功名、禄位的神,旧时多为读书人崇祀。沙家浜历史第一个共产党支部于1928年4月在文昌阁内建立。革命烈士石楚材在1927年至1929年间,经常以文昌阁为基地,开展革命活动,所以我们现在重建文昌阁。文昌阁有二层,楼下那张挂的是文昌帝君像,楼上展示的是孔子十大弟子的一位—常熟人言子(子游),以及常熟历史上的八个状元。天下学子若在此朝拜,感动文昌帝君,高考即便不是状元,也会名列前茅。
2.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 篇二
关键词: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途径
2001年6月11日,中宣部公布了以反映党的光辉历史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家系统展示陈云生平业绩、思想品德、人格风范宣传研究的基地。
开馆近十一年来,纪念馆始终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在弘扬和培育爱国精神、民族精神上下工夫求实效;在提高教育基地的影响力、感染力上下工夫求实效;在强化教育基地的服务功能上下工夫求实效,发挥了较强的社会教育功能,逐步提升了社会知名度。据统计,开馆至今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近200万人次(不含外出巡展),其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针对青少年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心理特征,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做好阵地宣传的同时,探索符合青少年心理特征的宣教模式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充分发挥纪念馆的资源优势,如何拓宽教育渠道,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根据笔者十年来的工作经验,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提高讲解内容的针对性
为了使青少年能更好地学习陈云同志的伟大精神与光辉事迹,我馆的讲解员们根据青少年的接受能力及心理特点,撰写了适合他们的讲解词:内容健康,生动有趣,极富故事性。除此之外在讲解过程中还配以照片、文物、影片等多种形式,激发青少年的参观兴趣和参与热情,使他们更加直观全面地了解陈云同志的光辉事迹和伟大一生。例如在陈云纪念馆第一展厅第一部分《店员出生的工运领导人》中,通过一张张照片讲述幼年陈云如何在贫寒的环境中刻苦读书,后又到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年仅14岁的他每天起早摸黑的干脏活累活之外,他又如何利用业余时间努力读书、学英文,广泛浏览书店中的童话、章回小说、少年丛书等,并且如何培养了他坚强的意志和注重实干的精神。配合生动的讲解,可以让青少年学习幼年陈云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刻苦自学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感染下,激发广大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在讲解方式上,讲解员们要善于引导和提问,例如在讲述幼年陈云的故事中可以通过“对比提问”的方式让青少年了解到自身优越的学习环境,从而对革命先辈们创造的今天充满感激。
传统的博物馆教育往往采取了讲解员讲解,观众边听边看的形式。近几年,随着博物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创新,我馆对于青少年的教育也在不断摸索中前进。其中成立青少年志愿者队伍便是一个很好的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例子,纪念馆自2001年就开展了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志愿服务团队,倡导“在奉献中成长,在成长中奉献”的理念,为青少年提供奉献社会和锻炼、实践的舞台,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和奉献的精神,同时也形成了一套颇具操作性的志愿者服务和管理体系,通过在初中、高中、中专职校、大专院校选拔人员,使各种年龄段的青少年都能参与其中。并通过选才、培训、试讲等层层选拔,使热爱社会公益事业,愿意自觉奉献、熟悉陈展内容的优秀学生担任志愿者讲解员。通过几届学生的薪火相传,纪念馆培养了一支素质过硬的学生志愿者队伍,这不仅展现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成果,也让纪念馆找到了社会大课堂的又一发展方向。
二、坚持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青少年处于人生叛逆期,对于他们的教育应该针对其心理需求,避免照本宣科,在强调知识性的基础上努力达到教育性与娱乐性的统一。
陈云纪念馆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出版发行了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故事书籍——《共和国的红色掌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广大青少年进一步加深了对陈云的了解;精心创作了以陈云为主人公的木偶剧——《童年的足迹》,描绘了童年和青年时代的陈云,讲述了他立志为国,走上职业革命家道路的光辉历程。该剧伴有问答式互动,现场气氛浓烈,充分调动了少年观众们谈话交流的兴趣,通过木偶剧这一生动的表现形式,在潜移默化、雨润无声中让青少年观众了解陈云,走进陈云。这种全新的表演形式收到了广大青少年们的一致好评,陈云同志的女儿陈伟华老师在观看了木偶剧后,充分肯定了这出戏的教育意义及艺术特色,她说;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能正确引导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了确保该剧可持续演出,纪念馆又与东方绿舟取得共识,将木偶剧《童年的足迹》在暑假期间送至东方绿舟演出,让前来东方绿舟参加暑期夏令营活动的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据统计,目前,已有千余名青少年,近百个团队前来观看此木偶剧。地域分布上,几乎遍布全中国;年龄层次上,最大的是高中生,最小的则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可见,此次革命教育活动的受众面十分广泛。据负责夏令营的同志介绍,《童年的足迹》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栩栩如生的木偶形象、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生动有趣的语言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
陈云被评弹界尊称为“老听课”。陈云对评弹工作的关心和指导,不仅仅因为个人爱好,更是因为评弹是大众文艺的一部分。为了激发少儿对文艺的热爱,纪念馆与上海曲艺家协会合作举办了“唯实杯”少儿曲艺大赛。通过这种表演形式来发现曲艺新苗,培养曲艺新人,从而弘扬传统曲艺艺术。
另外陈云纪念馆始终坚持把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放在第一位,举办了各种面向青少年的教育活动。如青少年入队、入团、换巾和成人仪式、各类知识竞赛、夏令营等主题活动等。吸引了广大青少年踊跃参加,使他们在自觉参与中接受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精神。据统计,仅2006年--2008年,陈云纪念馆举行的“铭记教诲传后代”“到陈云故乡去一华实学子十四岁青春宣誓仪式”等各类主题活动20余次,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要让历史文物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我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声、光、电、多媒体、油画、雕塑、模拟场面等,增强艺术感染力,极大地调动青少年学生的参观热情。为了吸引大量青少年学生到革命纪念馆来,陈云纪念馆对展厅也进行了调整:通过展厅内的电子触摸屏、浓缩历史画面的电影、场景复原、蜡像及电视录像相结合进行讲解。并通过电脑知识问答,使学生在参观中感受,在讲解中寻找答案,进一步加深对陈云的了解。
三、突出宣传途径的广泛性
纪念馆利用馆区面积较大的优势,经常性举办各类临时展览。先后举办了《陈云与四保临江》、《陈云文物展示》、《陈云论党的先进性专题陈列》、《陈云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朱德生平业绩展》、《刘少奇生平业绩展》和《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历程展》等十余个反映民族英勇、革命领袖、先进人物的展览。通过举办展览,提升了纪念馆的社会影响力,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教育效能,也起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
在利用馆内设施进行陈云思想宣传教育的同时,陈云纪念馆还利用“走出去”的形式,扩大纪念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陈云纪念馆每年都坚持不断的举办各类巡回展览,10多年来共举办了《陈云生平业绩展》、《雷锋展》、《陈云与四保临江》、《朱德生平业绩展》、《陈云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陈云与评弹》、《共和国的红色掌柜》等20多个主题展,足迹遍布北京,湖南,广州,遵义等大江南北。特别是近两年在上海东方绿舟举办的针对青少年的“立志成材,振兴中华”——陈云生平业绩展。这是继2009年纪念馆东方绿舟“立志成材,振兴中华——陈云图片展”的深化,从临时展览转化成了固定展,使东方绿舟上海市国防教育中心正式成为了宣传陈云生平业绩的又一个重要场所。这个图片展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切合青少年心理特征。展览分八个部分:知恩图报、勤学善思、清正廉洁、坚持原则、情趣高雅、幽默亲切、关心教育以及光辉一生,再现了陈云饱受苦难的童年,几度辍学却自强不息、坚持学习、树立远大理想,最终成长为一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每天青少年参观达上千人,在全市青少年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同时陈云纪念馆还深入学校举办各类讲座,与学校建立共建单位,开辟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我们还邀请陈云的女儿到交通大学的“立志讲坛”,做《淡泊以明志、勤奋以报国一回忆我的父亲》专题讲演。请伟人子女谈亲眼所见,亲身体会,为学生上了生动一课,收到显著的教育效果。
多媒体的演讲形式是陈云纪念馆宣教组在工作上开拓创新的另一个方面。在发挥基地优势,拓展教育功能方面,宣教组成立了宣讲小分队,讲解员们自己选材,自己撰写,运用多媒体的演讲手段走进学校课堂进行宣讲,向学生们讲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建立新中国艰苦奋斗的感人事迹和崇高风范,师生对故事的选材、演讲的情感、图片的搭配、主持的衔接给予了肯定和赞赏。多媒体故事宣教形式基本上做到了贴近学生,以小见大。这种寓教于乐的宣讲形式,学生容易接受,易于消化,能够在聆听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得到感染。
3.村民自费建起革命历史纪念馆 篇三
矮岭村有“东江红都”之称
矮岭村是一个有悠久革命历史传统的老区村,从广东革命政府东征时期开始,该村村民就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事业中去。大革命时期,矮岭村是惠州地区革命策源地。1926年,矮岭村成立了第一个革命组织—矮岭村农会,会员达200多人。1928年春,该村建立起中共矮岭支部,党员有10余人。1929年,中共惠阳县委机关在该村办公,这里成为指挥惠阳土地革命的中心。1940年,中共前东特委(东江前线特别委员会)设立于此,领导东江人民抗日游击战争。
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矮岭村曾多次成为惠阳乃至东江地区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因此有“东江红都”和“小延安”之称。
教育后人永不忘光荣革命传统
革命战争年代,矮岭村有11位村民为国捐躯。然而,矮岭村的革命斗争历史和烈士的英雄事迹,都是靠村里的老人们口口相传,没有较为完整、系统的文字记载。
“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党员、老游击队员相继过世,曾经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战斗故事就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如今年轻一代对矮岭村的革命斗争历史知之甚少。”村民小组长黄海兴对我们说。所以,村里的老人和不少村民觉得,很有必要建一个纪念馆。
意见统一后,从2005年起,村民小组就开始筹集资金和展馆用地。2009年8月,总投资约300万元、面积280多平方米的矮岭村革命历史纪念馆建成正式对外开放,并且先后被区、市、省三级党史研究部门授予“党史教育基地”称号,每年都有不少党员群众前来参观。
离休老人当义务讲解员
说到矮岭村的革命历史纪念馆,自然会提起年逾八旬的老人黄伟彬。黄伟彬是土生土长的矮岭村人,父亲是当年农会的骨干分子。他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惠州市畜牧局离休,本来大可在家里颐养天年。可是,一种使命感让他“闲不住”。他隔三差五回到矮岭村,同村干部商量建设大计。他主动提出为村里编写村革命斗争史,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编写出近2万字的《矮岭村村史》,得到区党史研究室的好评。纪念馆的主体工程即将完工,他便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筹划和布展任务。纪念馆建成开放后,为了方便前来参观的人,做到随叫随到,黄伟彬干脆搬到村里来住。
“我要在有生之年做好这份工作,让矮岭村的革命历史一代一代传下去!”黄伟彬老人这样说。
4.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讲解词资料 篇四
导游指南:概况介绍,旅游线路: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大别山革命文化馆——辉煌历史——将军摇蓝——浩气长存——红韵流长。
各位来宾,欢迎你们来六安参观考察,在进入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之前,请允许我将纪念馆所在地——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作一简单介绍。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总面积为135000平方米,其中陆地面积约90000平方米,水面面积约45000平方米。陆地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北侧的30000平方米地均为六安市人民政府旧址,经改造后建为人民广场;南侧的60000平方米地块为原皖西纪念馆区,现已改造成集纪念、休闲、健身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公园。公园分为纪念活动区和休闲区两个功能区。纪念活动区包括大别山革命烈士纪念馆、纪念广场和纪念像(许继慎)广场;休闲区包括环园道路、景观道路及12个小广场,园内绿化覆盖率达85.5%。如今,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已成为我市城市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每逢节假日,游人如织;处处欢歌笑语,尽展兴兴向荣之气象。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国家AAA级景区——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前身为皖西烈士陵园)。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六安市中心风光旖旎的九墩塘畔,是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的核心景点。始建于1952年,是安徽省建国后兴建的第一所陈列全省各地著名烈士褒扬场所。陵园占地108亩(水面40亩),三面环水,风景秀丽。原建有烈士纪念
赵朴初等社会名流题字,原苏联、东欧、朝鲜等国际友人留言(有译文),周狷之、詹谷堂等烈士诗词、手书镌刻在大理石碑、假山、大型块石上,分别立于亭廊或绿草坪上。整个纪念馆投资7000万元,于2006年底竣工。如今,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已成为安徽一流的,具有感染力、震撼力的高品位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下面,我们一起参观纪念馆。大家知道,大别山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这里相继点燃了黄麻、商南,六霍起义的烽火,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在这里走出了341位共和国的开国将军,也留下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光辉足迹。这里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现在的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分为上下两层,陈展内容分为辉煌历史、将军摇篮、浩气长存和红韵流长四大部分。
这浮雕上的十五位名人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董必武、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红一军军长许继慎等。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沙盘。大别山方圆800里,曾发动了黄麻、商南,六霍三大农民起义,组建了三个红军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创建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包括湖北的红安、大悟,河南的新县、光山,安徽的金寨、霍山等30个市县区,总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
现在,请大家跟我走进“辉煌历史”,参观革命斗争史的第一部分:星火燎原。
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风云变换,广大人民群众身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强烈要求革命。刚刚诞生不久的中国共产党顺应民众,肩负起历史的重任,点燃了星星之火。
了3年游击战争,为保卫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作出了突出贡献。
这位是金刚台妇女排成员之一张敏烈士。在敌人疯狂的追剿下,为了不使自己孩子的哭声暴露目标,在给孩子哺完最后一次乳后,含泪将孩子闷死在自己的怀里。这就是张敏烈士最后一次为孩子哺乳的情景。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第三部分:抗日烽火。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二十八军军长高敬亭向国民党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倡议,并在停战协议书上签了字。1938年春,红二十八军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皖东,成为一支抗日的主力军。这就是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队伍图。
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的成立,是国共合作抗日在安徽省的具体体现。这位是第五战区委员会主任李宗仁。
富金山阻击战、鹿吐石铺阻击围歼战、寿州保卫战都是国民党将士在皖西写下的可歌可泣的抗日篇章。
这一部分是千里跃进,也是整个革命斗争史的最后一个部分。经过八年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1947年夏,刘邓大军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兵分三路,强渡淮河,迅速挺进大别山,取得了高山铺战役和张家店战役的胜利。
这是邓小平在金寨县下楼房居住过的房子,他在这里居住了一个多月,制定了许多战略、方针、政策。这是刘邓大军强渡淮河的情景。
刘邓大军在皖西得到了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迅速完成了战略展开任务,巩固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1949年1月22日,大别山区人民终于赢来了新中国的曙光。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将军分布图。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历来被成为红军故乡、将军摇篮。在1955年和1964年两次授衔将军总共有341位,其中皖西籍108位,占全省130位的83%。全国有九个将军县,大别山区有5个,六安就占了2个。
将军们的革命斗争业绩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要为中华的振兴而不懈奋斗。
滕海清中将和詹大南少将,一生省吃俭用,为家乡捐款30万元兴建了两所希望小学:海清希望小学和杨桥希望小学。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341位将军名录。这是展厅的第三部分:浩气长存。陈列的是皖西籍和牺牲在皖西的著名烈士事迹和遗物。
这座雕像的人物有革命军人、农民、知识分子,他们是大别山区千千万万为革命而英勇献身的英烈的代表。
在坚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皖西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有30多万共产党员、爱国志士为祖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发扬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我们从25000余名注册烈士中选展了一百多位著名烈士的史料,供大家瞻仰学习。
这些都是早期党组织的创建者。
这位就是曹蕴真烈士,寿县人,曾在上海大学读书,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冬回乡组建了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1927年因积劳成疾而病逝于寿县。
这是小甸集特支成员薛卓汉和方运炽两位烈士,都是小甸集的特支
元帅亲自为他题字“中国无产阶级军事家——许继慎。”
方永乐,红二十八军八十二师政委,他是红军指挥员中较为年轻的将领,英勇善战,被誉为红二十八军军魂。
这位是车厚桥烈士,六霍赤卫师师长,1930年不幸被捕,在敌人的威胁利诱下,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意志。恼羞成怒的敌人竟惨无人道的用数十根大铁钉将他活活钉死在六安城北门上,年近24岁,这是车厚桥烈士的手迹:“要为实现苏维埃中国而奋斗终生”。
这台展柜陈列的是红军当时所用过的武器。有指挥员用的双管土手枪,战士用的土枪,有肉搏战使用的大刀片,有赤卫军使用的钢叉、钢锥、长矛、九节鞭等等。他们就是手拿着这些武器,挺身作战,粉粹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剿。
这边展橱陈列的是赵策烈士的血垫单。赵策烈士在被捕以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宁死不屈。在刑场上,心狠手辣的敌人竟残忍地割下他的头颅。当时鲜血横流,其状惨不忍睹。他英勇就义以后,当地老乡就用这块垫单到刑场上为他包裹尸体的。
曹渊,寿县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受周恩来指派到叶挺独立团任第一营营长。这是周恩来给曹渊儿子的信,让他继承父志,投身革命。
这是黄埔军校的旧址。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当时在黄埔军校就学的皖西籍学生共有83人。
这些都是八年抗战中的民族先锋。
田守尧,六安县人,1931年参加红军,任鄂豫陕省委委员,红五军团七十八师师长。1943年赴延安学习途中遭日寇阻击,在激战中以身殉
我们现在进入的是纪念馆的尾厅“红韵流长”。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别山从此结束了漫长的战争岁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六安人民发扬革命传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这些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皖西视察留影:毛主席视察舒城,邓小平视察梅山水库。
这是六安的发展史,这是六安的昨天、今天、明天。
1998年9月,国务院批准六安地区撤地建市。2000年3月,省辖六安市成立。总面积17976平方公里,总人口680万余人。如今的六安,高楼林立,市场繁荣,工农业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实现三大跨越。
这是红色旅游景点沙盘。大别山蕴藏着独特而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中共中央、国务院已经把“大别山红色旅游”列为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
这是六安市烈士陵园区位图。这是皖西烈士陵园全景图和金寨县烈士陵园、独山革命旧址群,红25军军部,红28军军部旧址。
这是烈士的英名册。大别山在册烈士共有13.5万名烈士永垂不朽。毛泽东为他们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5.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 篇五
解
说
词
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
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展厅
解
说
词
一、序厅 各位……
欢迎你们参观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烽火不息》展览。在这里,你们将了解到50多年前发生在息烽这块土地上的那一段悲壮的历史。
1937年“七〃七”事变引发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在这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战大旗,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奋起抗日,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新的长城。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为了实现独裁政治,强化法西斯统治,于1938年11月在贵州息烽设立了一座全国最大的关押、屠杀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秘密监狱——息烽集中营。
这里是国民党反动派设臵的人间魔窟,是用来摧毁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革命意志的场所。同时,也是铮铮铁骨的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们坚持真理、追求理想、奋起抗争的特殊战场。他们在“中共狱中秘密支部”的坚强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用钢铁般的意志维护了革命者的尊严,保持了高贵的革命情操。这是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殊死搏斗,这是高尚与卑贱、伟大与渺小的人格考验。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们不愧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英雄诗篇,永远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
请参观一展厅。
二、〔一展厅〕
第一部分
息烽集中营
这个模型上标的抗战期间国民党反动派设立的三大集中营里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管理最严的息烽集中营。
一单元
军统巢穴
“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爆发。日寇大举进犯,大片国土沦陷。国民党反动当局仍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导致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国民政府被迫内迁重庆。
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的抗战大业,经国共两党协议,把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开赴抗日前线。
然而,在这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国民党反动当局仍不忘坚持其法西斯统治。为了保证即使重庆沦陷,仍能指挥全国特务机关,他们在息烽设立了相当完整的第二套军统特务组织机构。当时全县人口才6万,县城人口不过两千的息烽,军统驻扎人数高达1.5万人,是县城人口的7倍。息烽成了名符其实的军统第二巢穴,现已初步查明的驻息军统将官就有7个。
特务头子戴笠在息烽修建了公馆,经常来往于重庆、息烽之间。
这些图片上是当年军统驻息机构的遗址。
展柜里陈列的是当年驻息军统特务机关的物品,也是他们的罪证。
二单元
军统集中营
息烽集中营设立在贵州息烽县城南6公里的阳朗坝,又被称为猫硐集中营。1938年11月中旬设立,先后共关押1200多人,屠杀和折磨致死600多人,400多人下落不明,幸存者不足100人。这样一个杀人魔窟对外挂牌却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内称“新监”。在军统设立的三个秘密监狱中,重庆望龙门看守所被称为“小学”,白公馆看守所被称为“中学”,而这里则被称为“大学”。凡是送到这里“上大学”的大多是“案情”重大的政治要犯。
息烽集中营的历史沿革要从30年代初说起。
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大肆屠杀和逮捕中共党人,抓了一些关入设在南京的军政部陆军监狱内的“监中之监”,后来迁入南京新监。抗战爆发,南京危急,蒋介石下令把南京新监关押人员迁武汉,后又转益阳。1938年10月南迁贵州,11月中旬到达息烽,设立了息烽集中营。
息烽集中营占地80余亩,监房不称“监”而称为“斋”,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加上“特斋”共九个监号。常年关押4至5百人,最多时达600多人。
这些是息烽集中营的部分被关押者名单。这些是8个“斋房”及集中营设施的图片。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军统对集中营的武装警卫分三层。第一层由30余名尉官以上人员组成的便衣特务队,称为内卫;第二层由巡察中队和宪兵中队共近百人负责,称为中卫;外卫则是特务二团控制方圆几公里范围。真是戒备森严,鸟都飞不出去。
这是大特务沈醉和集中营幸存者李任夫、苏文玉、韩子栋等对集中营管理的回忆。黄彤光回忆说:“凡送到集中营的人必须把现款、首饰、书信等缴出……集中营内不准互通姓名,只准喊编号……如有违规,轻者长期监禁,重者叛死刑……”,足见其残酷。
1946年3月17日,戴笠因飞机失事,摔死在南京戴山。不久军统局改为保密局,7月,息烽集中营撤销。在杀一大批,放一小批后,转押重庆者仅存72人。
下面请看幸存者对集中营的控诉(电视短片)。
第二部分
“改造”与抗争
一单元
人间地狱
息烽集中营第一任主任是军统少将何子桢,此人以“屠夫”著称。他采用的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监狱封闭式管理办法,“犯人”关在牢房中每人睡的通铺都用尺子量过,一尺三寸,连翻身都难。牢房窗户用黑纸糊上,不透一丝光线。牢内汗气,大小便气混杂,臭气熏天。犯人长期不能理发洗澡,一个个蓬头垢面,惨不忍睹。“犯人”每天放风10至20分钟,还得关在院中木笼内。据韩子栋回忆说:对一些案情重的犯人,放风时关在小木笼内,小木笼和人身体一般大,人站在里面被紧箍着。有些站死在里面别人都不知道,因为死了在里面仍然是站着的。由于牢内环境的恶劣,犯人生病得不到医治,天天有人死,有时一天死几个。有些连蒋介石和戴笠认为应该留着的也被折磨死了。这种情况连戴笠都觉得不能再继续下去,决定撤销何子桢,改派同乡周养浩接任息烽集中营主任。
在集中营内,“犯人”在肉体和精神上都遭到了百般的折磨。毒打、上镣铐、坐老虎凳等是家常便饭。据幸存者李任夫回忆,还有灌辣椒水、钻刺指甲、电刑以及开水烫、烙铁烙等最为残酷的毒刑。
在精神上的折磨也十分利害。周养浩搞“狱政革新”并非仁慈,而是为达到其罪恶目的。监狱当局常常把一些违纪的军统人员混同“犯人”关在一起,以刺探秘密。这些人为了争取早日解禁,采取各种手段立功,“犯人”稍有言论不慎便招杀身之祸。每间牢房门外挂着一只告密箱,就是用来鼓励“犯人”告密,既可交待自己的问题,也可揭发别人。
集中营在对“犯人”肉体和精神上进行折磨的同时,还实行残酷的屠杀。特务杀人很随意,而且杀人的方式也很特别,一般不让“犯人”知道即将被杀。如一个监号为“334”的被杀害时,警卫组的人对他说:“你的案子清楚了,现在委派你去开阳当县长。”然后派人送他往开阳方向走,当走到蔡家寨后山时,事先隐藏在那里的特务就开枪了。特务枪毙人非常残忍,其内部称为“快板”和“慢板”。“快板”就是一枪毙命;“慢板”是先开枪打断腿,然后再开枪打断手,以被害人的痛苦样子取乐,最后才枪击心脏毙命。
这些标语、题字、记录着那一段历史。
这些刑具和上刑手段;这些刑场、坟场遗址和猫硐内挖出的遇难者尸骨,见证了那一段血腥的历史。与何子桢管理时期相比,周养浩的手段更隐蔽,更有欺骗性。这是当年刑讯的场景复原,真令人触目惊心。
请随我到第二厅参观。
三、„二展厅‟
二单元:
1、宁死不屈
“压力钳不住正义的舌,淫威封不住自由人的口,当不平的怒火燃烧时,索性大吼!”这是张露萍烈士在狱中日记写下的这几句话,表达了她和难友们的呼声。面对敌人的残酷和伪善,狱中共产党人和难友们没有屈服。
共产党员陈策公开反抗敌人的“狱政革新”,拒绝出来参加劳动,被特务郑星槎毒打。许晓轩见状挺身而出,怒斥郑星槎:你不能这样毒打他!我们都不干了,你把我们全枪毙了。特务又要来打许晓轩,众难友放下手中活,站出来痛斥特务。“中共狱中秘密支部”立即组织了全体“犯人”进行绝食斗争,要求惩罚打人的特务。周养浩见事性闹大了,怕影响“狱政革新”的推行,只好站出来公开表示道歉,并当众打了特务郑星槎20军棍,事情才算了结。这次在“狱中支部”领导下的斗争,在狱中被称为“陈策**”。
(1)陈策,1938年6月参加新四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被俘,被关在上饶集中营。军统到上饶集中营“甄别”时,发现了他的党员身份,接管过来关入息烽集中营。1949年被特务杀害。
这是陈策在集中营写给妹妹天缦的信。这是陈策在狱中写的反抗诗《天快亮的行凶》。
(2)被誉为“血肉长城第一人”的黄显声,在息烽集中营常常对难友们说:“咱们坐牢,也要虎入笼中威不倒,决不能灰心丧气。咱们是不怕他们的,只能让他们怕咱们。”黄显声是1936年8月经周恩来介绍入党的中共秘密党员,“西安事变”后参加营救张学良将军的工作,结果无效。1938年准备启程前往延安,被叛徒张碧天告密而被捕。他被捕前历任东北军骑兵第二师师长、五十三军军长,中将军衔。由于何子祯、周养浩的军衔都低于黄显声,1939年黄显声转囚息烽集中营,何子祯、周养浩见他都有所畏惧。
黄显声是周恩来直接掌握组织关系的“特别党员”,他的党员身份虽然没有暴露,但他对狱中秘密党支部的工作却大力支持,发挥一名共产党员的作用。息烽集中营在搞“狱政革新”之初,党支部确定向狱方提出的“不打骂人、改善犯人伙食”等3项要求,就是通过黄显声向监狱当局提出来并获准的。
共产党员尚承文因顶撞生产组长郑星槎而遭打,在旁边的黄显声忍不可忍,把郑痛打了一顿。郑星槎是军统分子,因违犯纪律被关押,在狱内受到周养浩的倚重而仗势欺人。事情发生后,在一个星期一的“纪念周”会上,周养浩要黄显声上台当众认错赔罪。黄显声阔步走上讲台,挺胸而立,一言不发,怒视着周养浩。台下,几百双难友的眼睛与黄显声那不屈的怒火交织在一起,全场气氛紧张。持续几分钟后,黄显声环视会场一周,迈步走下讲台,给了周养浩一个难看。监狱推行“周室连坐法”里,要“犯人”填一份表,保证:不逃跑、不违犯监规,如一人违犯全室连坐。狱中共产党人陈策带头抵制,黄显声拿着表卡大闹监狱主任办公室,当着周养浩的面直言:“我不填这种表,更不按什么手模印,你把我们长期关在牢房里好了!”周养浩无可奈何,只好停止推行“同室连坐法”。
这些图片是黄显声留下的珍贵历史资料。
这些是黄显声使用过的遗物,是珍贵的历史文物。这是黄显声被杀害时的衣服,上面还有弹孔和血迹。解放后,经中央人民政府安排,黄显声遗体送去北京安葬。
这是顾建平、黄彤光等难友在黄显声殉难处立的碑。碑文由后来任香港大公报总编顾建平手书。
(3)几十年来,著名小说《红岩》风靡全球,脍炙人口,激励了我们共和国的几代人,铸造了爱党爱国的灵魂。小说中那棵核桃树上刻的“先忧后乐”几个字,就是许云峰的原型许晓轩烈士被关押在息烽集中营时刻的,它已成为珍贵的文物。许晓轩,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决心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民族解放事业。在党内先后担任过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宣传部部长,中共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1940年4月被叛徒出卖被捕,1941年转押息烽集中营。是“中共狱中秘密支部”的骨干,积极参与领导狱中斗争。1949年11月27日被杀害。
这些图片是许晓轩工作和斗争的见证,这张在狱中写的字条“宁关不屈”,表达了许晓轩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决心。临刑前,留下遗言:“请转告党,我做到了党教导我的一切,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仍这样。希望组织上注意整党整风,清除非无产阶级意识,保持党的纯洁。”烈士用鲜血换来的理性思考,对今天乃至后我们党的建设都有着非常珍贵的现实意义和较强的指导意义。
(4)1941年9月8日,军统头子戴笠受蒋介石密令逮捕了宋绮云,随后,宋绮云之妻徐林侠带着襁褓中的幼子宋振中被敌人诱捕入狱。宋绮云一家3口分别由西安经重庆转到贵州息烽,之后,随着杨虎城将军的囚禁地的转移而转移。
这些是徐林侠狱中用过的东西。
宋振中是宋绮云烈士和徐林侠的小儿子,1940年3月15日出生在西安。他出生时父亲在中条山第四集团军军中,所以给他取名振中。1941年随父母入狱,整个童年在铁窗中渡过。因狱中生活艰苦,严重营养不足,一个弱小的身躯上长着一个大脑袋,被难友们称为“小萝卜头”。他一天天长大了,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开始明白世界上有好人和坏人之分。他简单地理解到牢房外的(看守)是坏人,牢房内的(囚犯)是好人。他经常听张(露萍)阿姨讲故事,他奇怪地向张阿姨为什么知道这么多故事,张阿姨告诉他是从书上读来的,将来他上了学,识了字,就会从书上读到许多故事。于是他不断地向妈妈说他要上学读书。可怜的孩子,他怎么知道虽然自己才10岁,可他已经是集中营上了花名册的“囚犯”。最后,经爸爸的交涉,特务们才同意让罗世文作他的老师。妈妈用一块旧布给他缝了一个小书包,爸爸给他订了几个小本子,他在牢中“上学了”。
这是他在牢中学写字的贴。这是他学习画的小鹿和天鹅。
有一天他在窗边望着远方,问妈妈围墙那边是什么?妈妈告诉他,外边很大很大,我们的家就在那边,很远很远的地方。从此,他总想着什么时候能走出高墙,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家……
因他是个孩子,不受特务们注意,所以经常为“狱中支部”传递纸条或消息。他不知道他实际己成为“狱中支部”的小小交通员。1949年9月6日,被特务残忍地用匕首刺死,年仅9岁。他是共和国年纪最小的烈士。
这是小萝卜头在狱中学画的图画。
2、烈火金刚:
(1)谭沈明烈士,重庆巴县人,中共党员,长期在重庆以店员、职员身份从事地下斗争。1941年被判徒出卖被捕,随即转押息烽集中营。1949年11月27日被杀害。
这些珍贵文物是谭沈明在狱中用外文写的日记。
(2)宣灏烈士,江苏省江阴县人,曾投身“12〃9”爱国运动,参加赴京请愿。1939年为寻求报国之路,被广告欺骗误入息烽特训班。当他发现特训班是训练特务之后,拒绝参加训练,被关禁闭。趁夜逃走打算投奔新四军,因不识路被抓回关入息烽集中营,1949年被杀害。
这些是宣灏在狱中抄写的海涅的诗歌。
(3)冯鸿珊、李仲达、陈河镇、石作圣四个烈士都是山东人,是抗战期间流亡到四川省绵阳县国立六中读书的几个青年学生。1943年四人相约到重庆找同学,准备一块投奔解放区,不慎误入白公馆禁区,被以“间谍嫌疑”逮捕,随即送押息烽集中营。冯鸿珊等虽然身陷囹圄,但他们仍撞景着胜利后对新中国的建设。在狱中,冯鸿珊还写了一本关于租用铁路建设的设想纲要。不幸的是他们壮志未酬,于1949年同时被杀害。
这是他们在狱中坚持读书的借书卡。
(4)王振华、哈尔滨人,在广西从事抗日宣传时结识黎洁霜,成为一对恋人。1940年王振华在重庆被捕,黎洁霜奔走营救,结果双双入狱,1941年二人被送到息烽集中营关押。1946年7月转重庆白公馆关押时,得到难友们声援,二人得以在狱中结为终身伴侣,并生下了小华、幼华两个儿子。1949年11月27日,夫妻抱着两个幼小的孩子共赴刑场,一家四口被同时杀害。
这是王振华、黎洁霜一家遇难后遗体。
(5)尚承文,安徽省太平县人,后随家移居溧水县,1938年在重庆国民政府军令部二厅当机要收发。因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把一些重要机密情报提供给中共南方局,被以“共党间谍”罪逮捕,关入息烽集中营。1947年9月被特务用电刑杀害。他倒下后,特务还怕他不死,又用铁镐猛挖遗体。
这些是尚承文在狱中写给父母的信。
四、〔三展厅〕 三单元 地狱脊梁
1、中共秘密支部
我现在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中共狱中秘密支部”的情况。1940年3月,罗世文、车耀先被转押到这里。有多年地下斗争经验的他们敏锐地观察了解到,在集中营关押的犯人中大部分是公开或未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而且他们都是意志坚定的革命者。因为凡叛变、变节的软骨头在当时都被释放或利用了,不会被送来“上大学”。因此有必要成立一个党的秘密组织,领导狱中党员和团结难友,进行有效的对敌斗争。经过一段时间的秘密商量和联络,在1941年底,以罗世文为支部书记、车耀先、韩子栋为支部委员的“秘密支部”在这特殊的战斗环境里诞生了。
支部成立后,首先制定了:团结难友,要求改善生活待遇;争取阅读书报的权利;同叛徒作斗争,设法与党取得联系等内容的斗争纲领。在对待周养浩的“狱政革新”问题上,支部认为出去劳动可以保持体力,以便将来有机会出狱后能更好的为党工作。同时有机会和其它牢房的党员联络。有利于开展支部的工作,所以统一了意见,坚持在参加劳动的同时采取有效的合法方式进行斗争。同时巧妙地利用关系让一些没有暴露身份的党员,如车耀先、韩子栋、周科征等去当“全修养人”参加集中营的管理工作。这样,对总部的斗争就更加有利了。支部还用集中营每年的两次演出、创办的狱中刊物作为阵地,在这特殊的环境里宣传党的抗日主张。
在以后5年多的时间里,支部一直是集中营内领导党员、团结难友、坚持斗争的坚强核心。在狱中支部的坚强领导下,狱中党员的革命意志日益坚定。他们不断地分析多年来斗争的经验和教训。针对许多同志被捕都是因为被党内出现的叛徒出卖这一沉痛教训,总结出了8条给党的建议:
1、防止领导成员的腐化。
2、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
3、不要理想主义,即是对上级也不要迷信。
4、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到左。
5、切勿轻视敌人。
6、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
7、严格进行整党整风。
8、惩办叛徒、特务。50多年前的这8条建议,在今天看来,是多么的正确。
后来周养浩在《供词》中也不得不承认:“我的狱政革新在狱中共产党的抵制下,收效甚微。”
这是支部组织情况表。
(1)说到“狱中秘密支部”不得不首先向各位介绍两个著名烈士,那就是罗世文、车耀先。
罗世文,四川威远县人,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7月转为中共党员,同时被党派去苏联学习。1928年回国时,正是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期,我党斗争转入地下。罗世文先后担任过中共川康特委书记、四川省委书记等要职。统一战线确立后,党派他任十八集团军成都办事处负责人兼《新华日报》成都版负责人。1940年3月,被大特务康泽等以“扇动抢米事件”为由遭逮捕,送押到息烽集中营。1946年8月18日被敌人杀害。
这些是罗世文生平及斗争的历史见证。这是罗世文临刑前写给党的最后一封信。写在一本俄文书的封面,托难友后来带出来的。
(2)车耀先、四川大邑人,曾在川军当过团长。192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川康特委军委委员等职。长期在成都以开“努力餐”餐馆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斗争。1940年3月和罗世文一道被捕,同时转押到息烽集中营。1946年同时牺牲。解放后,他们合葬在一处,周恩来总理亲笔为他们题写了碑文。
这些是车耀先烈士遗物。这是车耀先在集中营里用当图书管理员的方便写的《自传》手稿。
(3)周养浩搞“狱政革新”,为了达到他所谓“攻心”的目的,创办了《复活月刊》和《养正周报》,从“修养人”中抽一些知识分子当编辑。没有暴露党员身份的周科征、宋绮云、韩子栋等也被安排在编辑室当编辑。他们巧妙地利用这块敌人提供的阵地,发动狱中党员写一些宣传我党抗日主张和揭露社会黑暗的作品在上面发表。张露萍烈士著名的诗《七月里的榴花》就发表在《复活月刊》上。这些是罗世文、赵力耕等共产党员发表的文章。
四单元
虎穴英华
1940年春节过后不久,军统发现一些高级机密屡屡泄漏,找不出原因。一个偶然的电子管烧坏事故,加上叛徒安文元的招供,戴笠惊讶地发现在军统最高机要部门——军统电讯总台内竟然有7个中共党员,战斗在军统的心脏。蒋介石闻讯大骂戴笠无能。这就是当时震惊国民党高层的“军统电台案。”
(1)关于“军统电台案,”首先得介绍一下著名革命烈士张露萍。
张露萍,1921年7月出生在四川省崇庆县。1935年至1937年在成都蜀华中学和建国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是抗日宣传的活跃人物。1937年经好友车崇英的父亲车耀先安排,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陕北公学和抗大学习结业后,在延安文联工作。1939年10月,受中组部和社会部派遣,告别了才新婚几个月的丈夫李清,回四川去做川军的统战工作。她到重庆中共南方局报到时,正好南方局军事组在军统电讯总台发展了冯传庆、张蔚林等几个秘密党员,需要人去领导和做联络工作。叶剑英决定派她去,给她改名为张露萍,让她以张蔚林妹妹的身份出现,并在牛角沱租了房子。从此,她经常出入电讯总台,谁也不知道这个年轻人竟然是中共地下秘密支部负责人。
1940年3月,因张蔚林不慎烧坏一支真空管,被关禁闭。他沉不住气从禁闭室逃出去到南方局报告,引起了特务注意,搜了他的住处,搜出了一些重要文件和七个党员的名单,一下子全暴露了。她们先后被捕,除安文元叛变外,张露萍和其他6人在敌人严刑下坚贞不屈,1941年春被送到息烽集中营。1945年7月14日,她和6名战友被杀害在息烽城南快活岭。牺牲时年仅24岁。
张露萍的身世和经历很不一般。在她短短的24年人生中,为了党的工作需要,竟然先后使用过余家英、余硕卿、余慧琳、黎琳、张露萍等五个名字。由于她是带着张露萍的化名牺牲的,解放后被当成“国民党军统人员”,为此,叶剑英同志亲笔证明,为她平反。1983年,中央追认张露萍为烈士。
请看再现张露萍等七烈士牺牲时英勇、壮烈场景的多媒体。(2)张蔚林、冯传庆、赵力耕、杨氵光、王锡珍、陈国柱6人就是和张露萍一块战斗在敌人心脏的党员,他们公开身份是电讯总台工作人员,冯传庆还是报务主任。他们经常用工作之便截取重要情报交张露萍转送给南方局,为我党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避免了我党一些损失。1945年7月14日,他们同时牺牲在息烽快活岭,现在他们仍长眠在那里。党和人民为他们修建了烈士陵园。
第三部份 生死与共 一单元
千古功臣
(1)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逼蒋抗日。这一重大举措,为促进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不朽的历史贡献。
杨虎城,陕西蒲城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历任十七路军总指挥,陕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等要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杨虎城被背信弃义的蒋介石解除兵权,迫令出国考察。他在欧州考察期间,国内全面抗战爆发。他不顾友人劝阻,抗命归国,在南昌被蒋介石派军统特务囚禁,1938年被转押息烽集中营。不久,戴笠视察时认为此地距公路太近,杨虎城的目标太大,不宜和其他政治犯关押一处,于是另行选址在距此处14公里的玄天洞关押。在息烽,杨虎城和夫人谢葆贞、幼子杨拯中一关就是8年,直到1946年7月被转押重庆。1949年9月6日,杨虎城一家被杀害在重庆戴公祠。周恩来总理评价杨虎城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2)谢葆贞:杨虎城将军夫人,西安人。1927年在军中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太和县妇女联合会主任等职。她长期在杨虎城身边为党做统战工作。在随杨虎城出国考察回来后从香港先期回到西安,闻讯杨虎城在南昌被扣,她主动带着幼子拯中直奔南昌去伴随杨虎城。在以后的岁月里,她一直陪伴在杨虎城身边。1947年2月9日,正值除夕之夜,她被特务注射毒针致死。年仅36岁。
(3)杨拯中:杨虎城将军幼子,1930年出生在太和县军中。1938年1月随母亲去南昌看望父亲时被囚禁,以后一直随父母过着囚禁生活。1949年9月6日和父亲一道被特务杀害。
(4)李英毅,张学良将军的副官,“西安事变”后随张学良送蒋介石去南京时被囚禁,一直守护在张学良身边。1942年和张学良被囚禁在贵州开阳县刘衙乡。因军统在“甄别”中认为他是中共党员,被转押息烽集中营。1949年11月27日和黄显声将军一起被杀害在步云桥。
(5)张醒民是杨虎城的贴身侍卫。杨虎城被囚禁后他主动护送谢葆贞去南昌照顾杨虎城被囚禁,后来随之南迁被关押在息烽集中营。1949年11月24日被杀害。
6、阎继明、河北滦城县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受党派遗在杨虎城身边工作,任中校副官。1938年1月14日陪护谢葆贞去南昌时被捕。后被关入息烽集中营。1949年11月24日被 杀害在重庆梅园路边。
二单元
爱国志士
(1)前面我给大家介绍过,息烽集中营关押的除许多中共党员外,还有一些爱国人士。其较为有名的有马寅初。马寅初是我国著名的人口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异常艰难地浴血奋战之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四大家族却乘抗战之机大发国难财。马寅初不顾人个安危,1940年他在重庆发表文章和演讲,痛斥以蒋介石为首的四大家族借抗战之机大发国难财的祸国行为,被秘密逮捕,关押在息烽集中营。马寅初在押期间,国民党在重庆的报纸上却发布新闻说:“立法委员马寅初在战区视察……”。解放后,他曾任全国政协第一、三届委员。第二、四、五届常委;全国人大第一、二届常委;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北大校长等职。
(2)陈其尤,1892年出生在广东海丰县。1911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曾留学日本,1931年加入中国致公党。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香港特派员时,因揭露孔祥熙之子孔令侃借购买抗战军火之机吃巨额回扣大发国难财,被军统逮捕,关在息烽集中营3年多。1949年,陈其尤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协商工作。1952年当选为致公党中央主席。曾历任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常委;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常委。1970年在北京病逝。
请大家转第四厅继续参观。
五、„四展厅‟
历史的见证
一、幸存者名单
息烽集中营8年中先后共关押1200多人,其中被屠杀和折磨致死的600多人,400多人下落不明,幸存者不足100人。这些是多年来查实的幸存者名单,他们中有些还健在,但都是80以上高龄。下面介绍几个幸存者:
(1)韩子栋,他就是小说《红岩》中疯老头华子良的原型,山东阳谷县人,1932年参加革命,1933年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斗争。1934年被叛徒出卖被捕,关入南京新监,后随南京新监经武汉、益阳南迁到息烽集中营。1947年8月18日在重庆成功逃出,几经艰辛回到山东解放区找到党。他的整个14年在军统秘密监狱被关押的经历,和息烽集中营的历史沿革相始终。解放后曾任贵阳市委副书记、贵州省政协常委、副秘书长等职。长期致力于爱国主义传统教育。
(2)孙壶东,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早年参加过北伐战争,后长期在川、黔、湘等地从事兵运工作,多次被国民党作为共产党人通缉,多次入狱。1941年再次被捕,关押在息烽集中营。1947年被保释出狱后继续到国民党军中做策反工作。解放后曾任四川省川西行署民政厅厅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
徐宝芝,孙壶东夫人,和丈夫一道被捕,关在息烽集中营“义斋”。后一道被保释。
孙达孟,孙壶东的女儿,母亲徐宝芝被捕后在狱中生下她。她的整个童年在铁窗中渡过,被难友们称为“监狱之花”,是“小萝卜头”的狱中小伙伴。6岁时随父母出狱。长大后在成都生物研究所当研究员。已退休。
(3)李任夫,湖北人,曾留学日本,是爱国将领李济深将军的秘书,因从事反蒋活动被捕,关押在息烽集中营。1946年获释。建国后曾任湖北省武汉市政府参事室参事。已故。
(4)王品三,安徽人,1930年参加红军,1938年9月受党派遣去汉口八路军办事处联系工作时被捕,关押息烽集中营。1946年6月被保释,解放后曾任安徽省公路局局长等职。1997年息烽集中营开馆时他坐着轮椅参加开馆仪式。
(5)黄彤光,福建人,后移居石家庄,毕业于北平女子中学。抗战爆发后组织华北抗日宣传队到全国各地宣传抗日。1941年在重庆被捕,关入集中营“义斋”,以“修养人”身份当生产组会计。在狱中,和黄显声结为生死之交,1945年获释后不忍离去,仍留在集中营内照顾黄显声。1946年黄显声被转押白公馆,她随之去重庆在白公馆附近租房住下,继续照料黄显声,并多方设法营救,未能成功。黄显声遇害后,她又寻尸安葬。1951年,她亲自护送黄显声灵柩去北京安葬。解放后她被安排在西南最高人民法院、西南公安部等单位工作。现已年近90岁,住在江苏南通市。
(6)陆朵云,黄彤光的同学,一道组建华北抗日宣传队,一道被捕。1945年获释。
(7)侯仁民,山东青岛人,是一个传奇人物,为寻求抗日救国之路考入黄埔13期,毕业后在遵义当宪兵排长。1943年因在遵义协助朋友季英的丈夫——中共遵义地下党员越狱而被捕,关入息烽集中营。在这里受到张露萍等共产党人的启发教育,思想进步很快。1945年3月出狱后回到青岛,他哥哥候为民在中共青岛地下市委工作。在哥哥帮助下,他先在聊城一带参加党的工作,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个宪兵排长在息烽集中营受到中共党员的影响和教育,后来成为一个共产党员,这恐怕是军统所万万想不到的。解放后他一直在青岛市公安局工作。1997年曾回到息烽出席集中营开馆仪式。已故。
(8)刘谦,云南人,1945年在贵阳因阅读进步书籍被捕,关押在息烽集中营。1946年出狱后回到昆明参加革命,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曾任云南省思茅地区行署秘书长、税务局长等职。已离休,还健在。
(9)周科征,中共秘密党员,1940年任中共领导的《全民通讯社》代社长。1940年3月被捕关押在息烽集中营。1946年被营救出狱后,受党委派去香港从事秘密工作,曾参与组织护送大批文化界人士由香港去解放区。建国后在中央调查部工作,1980年病逝于北京。康克清等出席了追悼会。
二单元
诉说与回忆
下面请大家看电视资料片《诉说与回忆》。
第五部份 不能忘却的纪念 一单元
党和人民没忘记他们
1、这是毛泽东同志为死难烈士题的词
2、这是1997年7月18日,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参观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时题的词。
3、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吴邦国、曾庆红、吴官正、罗干、杨汝岱、周光召、曹志等以及中央其他一些领导人先后来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参观,对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给予了肯定。4、1998年3月,在北京召开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会议期间,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在北京举办了以《烽火不息》为题的息烽英烈事迹展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丁关根、李铁映出席了开幕式并参观展出。展出15天中,共接待首都观众20余万人次,首都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展出消息,中央电视台作了专访。
在京的烈士子女杨拯民、杨拯美、宋振镛等也参观了展览,并接受新闻采访。
二单元
让后人永远记住他们
1、为了记住这一段历史,教育后来人。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息烽集中营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997年5月29日,息烽集中营旧址修复并对外开放。10月,被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公布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1997年4月,中共贵阳市委、市政府公布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为贵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2001年6月,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5、2005年2月,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13部委公布为全国100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6、自1997年5月29日开馆以来,为了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贵州分行,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贵阳市商业银行等单位纷纷捐资,修复了息烽集中营旧址内许多设施。6、2003年,中共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及中央文明办拨出专款,重新修建了这座多功能陈列厅。7、2003年至2004年,息烽县派出专人到全国各地征集息烽集中营历史资料,先后到全国各地12个省的30多个市、区、县,行程数万公里,征集到一大批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和资料。丰富了展出和研究内容。
六、缅怀厅
忠魂永生
缅怀厅供奉着30位革命先烈的灵位。他们都是已查明的曾在息烽集中营关押过的。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为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富强,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让我们点亮一根蜡烛,献上一束鲜花,表达我们对烈士的崇高敬意。同志们,“成千成万的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臶,踏着他们的血迹勇敢地前进吧!”。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谢谢大家!请继续参观息烽集中营营区旧址。
6.南湖革命纪念馆有感 篇六
从南湖革命纪念馆参观回来,我思绪良多,感触颇深。
嘉兴南湖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新建的“南湖革命纪念馆”外观典雅而宏 伟,门前一块白色雕塑上刻着“开天辟地大事变”,中国共产党党徽高高的悬挂 在纪念馆正门中央,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南湖革命纪念馆记载着革命历史,传承着“红船精神”。
在纪念馆内,南湖红船、虎门销烟、嘉兴火车站等复原场景,仿佛身临其境,带我们再次回首感受那激情澎湃的一刻;共产党员宣言、五四爱国运动资料、战士们戴过的围巾、穿过的草鞋、用过的食盒„„一幕幕场景,使我们对革命历史有了进一步了解,带给我们的是一次革命意志的洗礼;解放前后生活变化的实物写真、新中国蒸蒸日上的图片展示、文字介绍,无声却有力的见证着中国的变化、人民生活的变化,更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坚定了继承光荣革命传统的信心。
这是一次革命历史的熏陶和爱国主 义教育。整个展陈以“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历史事件为核心,以党的“一大”为重点,向前延伸至中国近代史,向后延伸至中国当代史。新馆序厅直径为20米,序厅大型主浮雕分为两层,一楼浮雕高5米,二楼浮雕高4米,再现中国近代历史画卷和1921年前后嘉兴的历史风貌和风土人情。除了照片、文字这些传统的展陈手法之外,新馆更多地运用了雕塑、场景、油画、三维立体影像、多媒体系统、触摸屏等新手法进行展陈,仅场景制作就有“虎门销烟”、“开国大典”、“嘉兴火车站”、“三大战役”、“上海石库门”、“鸳湖旅馆”、“北大红楼”、“巴黎公社”等;“南陈(陈独秀)北李(李大钊)相约建党”油画由国内顶尖油画大师陈坚绘制;三楼大型壁画“星火燎原”、“中流砥柱”高4米长20多米,生动展示了中国革命的磅礴气势和艰苦卓绝。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通过这次参观活动使我在思想上对中国共产党有了 深入地认识,也使我坚定了入党的信念。同时,我知道入党要求之高,发现自己 身上尚有一些不足,离一个真正的党员还有一定差距,但我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 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创造入党条件以实际行动来加入中国共产党。首先要从思 想上入党,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信念,不惜牺牲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并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端正入党动机。因为只有端正入党动机,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做 到不谋私利,不搞特权,才能经得起党和人民的考验,才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推荐阅读:
福建省环保08-25
福建省劳动合同10-09
福建省教育厅文件06-18
福建省安置房建设标准07-29
福建省建筑设计规范08-04
福建省应急通信工程08-04
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名单08-22
福建省安全管理条例09-04
福建省工程技术人员09-06
福建省教师职业道德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