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与课例分析

2024-09-04

课例研究与课例分析(精选7篇)

1.课例研究与课例分析 篇一

在华师大学习的第二周,又陆续领略了几位“名师”的风采,其中15日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杨玉东教授向我们主讲的“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通过上午三个小时的讲解,使我对课例研究有了重新的认识。

“课例”是一个课堂教学改进的实例,是对教学改进过程中的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以前我没有认识到“课例”在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和价值,平时把它当成一个负担,更谈不上在管理中指导教师进行“课例研究”。课例研究的价值在哪里?就参与教师来说,可以聚焦课堂、聚焦学科,促进学科教学内容知识发展,是传统教研活动的精致化研究。优秀教师积累的丰富的“实践智慧”需要通过课例加以传递;同伴的经验可以通过课例让大家共享;大量的教育教学案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课例研究起源于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最早产生于医学领域,后来哈佛商学院将案例研究引入教学领域来培养和教育学生,每年每位哈佛商学院的学生都要研究300多个案例,因此而获得巨大成功,并为其它领域所借鉴。中小学教育教学借鉴案例的模式而形成今天的“课例研究”。

回到学校,我要“学以致用”,要开展课例研究的探索,首先发现问题、确立主题、设计方案:要对教师的需求进行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大多数教师的实际需求,摸清教师的认识和行为现状,然后据此确定课例研究的主题和形式。入口要小,便于深入研究,尽量避免“大”而“空”的主题。然后观察课堂、研究课例。课例研究需要先进的理论和课改理念做支撑。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有些教师缺乏理论底蕴,在自我反思、课堂观察、课例研讨等环节,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上,不善于对课堂中发生的问题做出理性的分析和深刻的反思,致使课例研究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理论学习是课例研究走向深度的关键。围绕主题学习理论,使理论学习与实践有效对接。最后行为跟进、持续研究。在课例研究活动的最后阶段,要集中大家的智慧,要对问题解决的多种策略加以比较和甄别,从中筛选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办法和有效策略,供大家在今后的教学中自主选择。当然,归结总结,达成共识,不是为了追求单一的、权威的改进建议,而是为了教学策略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更具有建设性,更容易被教师认同和理解。

课例研究是提升教师教学实践智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密切相关。从日常听课、评课到主题课例研究的开展,是一种课堂研究方法的改进,更是一种学习文化和研究文化的重建。

2.课例研究与课例分析 篇二

一、香港和内地课例研 究的共性分析

课例研究在香港和内地都是基于基础教育改革相似背景下引进、发展和完善的, 在价值追求上香港和内地也有相似之处, 在课例研究对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和学生学习的关注上都有较高的认同。

1. 沟通理论与实践。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隔阂是阻碍高品质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 教学和研究相互对立存在于形形色色的教育场域之中。“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 行动研究打破了这种二元对立的局面, 实践和研究、教师和专家在行动研究中找到了结合点。课例研究作为聚焦课堂问题的行动研究, 是沟通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课例研究的研究者是一线的教师, 研究内容是课堂中面临的具体问题, 研究过程是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过程, 课例研究把教学理论转化成有效的教学行为并运用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在香港, 变易理论作为课例研究的理论基础被贯彻到课例研究的各个环节, 用以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教师的管理行为、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 课例研究为变易学习理论更好的指导教学实践搭建了新平台。在内地,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例研究的主要模式有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循环、同课异构、互助式观课、邀请式观课、反 思式观课等。这些不同模式的共同基础是互助式的研究共同体, 在由专家、教师和各类研究人员构成的共同体中, 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导, 教育理论实现了自上而下的传递和分享 ; 另一方面, 通过参与课例研究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提升, 教师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成长, 自下而上的实现了经验的概念化, 促进经验向理论的转化。通过课例研究的模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沟通, 是香港和内地推行课例研究的共同旨趣。

2.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也是香港和内地课例研究的共同追求之一。不论是在内地亦或是在香港, 在引入课例研究之前, 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模式如集体备课、磨课、公开课和各种培训或流于形式或缺乏理论支撑难以为 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米尔斯学院的刘易斯、迪格勒、黑巴特等人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对日本的课例研究进行研究与总结, 认为日本的课例研究是日本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方式。课例研究主要通过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增强教师知识、 深化教师教学理念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以往的教师专业发展形式相比, 课例研究聚焦课堂, 落脚在学科, 直面课例研究中教师遇到真问题, 尤其是“结构不良的问题”。基于真实情境自下而上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与自上而下的各种教师培训项目相比, 更能抓住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 把教师当做实践中的反思者而不是教育理念的“牵线木偶”, 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得到保证, 这能更好地促进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

3. 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是香港和内地课例研究的共同落脚点。在变易学习理论的指导下, 香港的课例研究关注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变易理论认为学习意味着对学习内容 的理解, 学生学习成就的差异不是学生个体的差异, 而是学生没能辨识所学事物的关键特征。帮助学生有效地辨识事物的关键特征就能消除这种差异, 课例研究的内容之一就是提供辨识事物关键特征的经验。内地的课例研究则注重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和解决, 强调在学生原有的经验之上循序渐进地解决教学问题。二者都强调内容对课堂学习的重要性, 都强调从学生的视角审视教学问题, 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研究模式。这种模式与西方课堂研究强调的对课堂情境的观察, 对教师行为的分解有所不同, 它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学内容为重点, 关注学生对教学内容关键特征的理解差异, 能更好地引导一线教师关注学生, 从学生的视角来发现课堂中的问题, 设身处地解决学生面临的学习问题。

基于真实情境自下而上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与自上而下的各种教师培训项目相比, 更能抓住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 把教师当做实践中的反思者而不是教育理念的“牵线木偶”。

二、香港和内地课例研 究的差异性分析

价值追求虽然相似, 但是综合两者课例研究的发展进程来看又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 这种不同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

1. 发展阶段不同。香港的课例研究发展经过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为萌芽期 (20世纪90年代) , 该阶段以理论探讨为主。随着日本课例研究在香港的传播和变易理论的传入, 以卢敏玲为代表的研究者开始自觉的将变易理论和课例研究相结合来分析课堂。第二阶段为 奠基期 (2000~2006) , 该阶段以香港特区政府于2000年启动的一项为期三年的CIDV (Catering for Individual Differences:Building on Variation的英文缩写, 是香港政府2000年启动的一项为期三年的照顾个别学生差异的研究计划) 计划为标志, 正式搭建了课例研究的实践平台, 变易理论开始系统的与课例研究相结合, 并且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项目, 变易学习理论和课堂学习研究才渐渐被教育工作者认同并持续发展下去, CIDV项目标志着课例研究在香港的奠基。随着CIDV项目的成功, 越来越多的以变易理论为指导的课例研究项目开始付诸实施, 如“教学启导培训计划”以及“优化课堂学习计划”等, 到2006年, 全港有超过五分之一的中小学参与了课堂学习研究。第三阶段为深化期 (2006~至今) 。2006年世界课堂研究协会 (WALS) 在香港成立, 为世界各国、地区专家和教师分享他们在课例研究方面的经验实践搭建了平台, 这期间香港推行了“优化课堂学习计划” (VITAL) , 该项计划涵盖了香港中、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的不同学科, 多达120所学校参与其中, 课例研究开始系统的进入香港的基础教育阶段, 这标志着香港课例研究步入了深化期。

对于内地而言, 当前针对课例研究发展过程的探讨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历史悠久说”和“初期阶段说”。持“历史悠久说”的学者认为“教研活动”属于内地自己的课例研究, 发展至今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教研模式, 现阶段需要做的重要工作就是在“教研活动”的基础上寻找课例研究的本土经验。持“初期阶段说”的研究 者则将内地的教学研究与外来的课例研究区分开来, 把内地的“教学研究”译作“teaching study”以区别外来的课例研究“lesson study”。基于此视角的理解, 他们认为内地的课例研究资历尚浅, 目前还处于积极的吸收国外经验的初期阶段, 课例研究本土化的问题是当务之急。不论是“历史悠久说”亦或是“初期阶段说”, 课例研究在引进内地之后, 必然面临着内地独特的课堂问题, 必然受到内地教研活动的影响, 因此内地的课例研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需要深掘本土经验, 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模式。

2. 理论内核不同。把变易学习理论内嵌于整个课堂学习研究的过程当中是香港课例研究有别于日本授业研究和中国 内地教研活动的最主要元素。变易学习理论是以瑞士哲学家马飞龙教授在图式现象学基础上发展的哲学理论, 对学习而言, 变易学习理论关注的是人们怎样才能帮助别人学习, 强调意识结构、关键特征、对事物的“看法”在学习中的作用。 变易学习理论是指导香港课例研究的理论基础内核, 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成熟和本土化, 形成了以变易学习为理论内核、以“学习内容”为研究起点、以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协调发 展为目标、以学科测评在课例研究中的运用为特征, 由“研究前培训、研究小组成立、选取课题、课堂实践、教学评估与撰写报告”五个步骤构成的 “香港模式”。纵观内地的课例研究则没有明确的理论内核作支撑, 不同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理念创设了不同课例研究模式, 看似热闹的背后实际上却是各自为战、缺乏交流的冷清。出现这种局面, 这可能是和当前内地课例研究没有达成共识, 课例研究尚处于引进外来经验阶段的局面有关。因此, 寻找符合内地课例研究的理论内核也是内地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进行课例研究面临的主要 问题之一。

3. 实践重心不同。香港和内地由于所面临的课堂内外的环境的不同, 导致二者的实践重心也有所不同。首先, 在目标设置上, 香港课例研究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儿童当前所面临的学习问题, 而且设有长远的发展目标, 而内地则以短期的具体的问题为课例研究的目标。其次, 在研究对象上, 在变易理论的指导下香港提出了以“学习内容为中心”的课例研究, 通过转换学习内容来帮助学习者理解“事物的特征”, 而内地则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例研究, 强调学情分析和因材施教。第三, 在功能达成上, 香港的课例研究是为了解决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而内地的课例研究不仅针对学生学习的问题, 一般还担负着一定的评价功能, 如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 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估等。最后, 在实践视域上, 香港把课例研究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研究的范畴之一, 很少涉及到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内地研究者试图把课例研究作为一种方法论来运用, 探索课例研究对除基础教育阶段以外的其它教育问题的解决思路, 如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4.组织管理不同。在香港, 课例研究是由研究者提出申请政府给予资金支持的项目, 是中小学及一线教师在专业机构指导下进行的带有学术性质的研究, 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方式。与香港相比, 内地的课例研究具有更多的行政色彩, 大多是教师依据行政命令进行的一种被动研究, 是一种由上到下的研究方式。其根本原因在我国内地教育体制内, 已经形成了由上而下的四级教研网络 (即省教研室、区县教研室、学校教研组和学科备课组) , 这种教研网络发挥着组织管理和对下级的课例研究进行指导的作用。

三、香港课例研究对内 地课例研究的启示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 香港的课例探究已经趋向成熟, 随着2006年世界课堂研究协会在港成立, 香港俨然成了课例研究的主阵地。和香港相比, 内地的课例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 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研究体系, 因此借鉴香港课例研究的经验对内地课例研究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 澄清概念, 统筹理论与实践。作为沟通理论和实践桥梁的课例研究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体, 课例研究所解决的问题是理论框架内的实践问题, 指导课例研究的理论是面向实践问题的理论, 脱离其一, 课例研究就失其本义。就内地研究来说, 课例研究是什么, 如何本土化以及如何定位课例研究和教研活动之间的关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理论的 薄弱和实践亟需成熟理论的指导, 在我国内地课例研究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这也是常说的专家和教师、理论和实践二元对立的问题。教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却很少能把经验进行概 念化提升为指导自己实践的教育化理论, 专家从事理论研究却很少能把理论进行实践化指导一线教师的实践行动, 这即是“行动不一致, 里外两张皮”。因而统筹理论与实践, 澄清关键概念是课例研究走向深化的当务之急。

2. 借石攻玉, 深入本土化研究。香港课例研究的成功所在就是抓住了本土的经验, 找到了面向本土问题的理论内核——变易学习理论。有学者指出, 当前我国内地课例研究存在着以日本授业研究为标杆的倾向, 研究者致力译介, 倡导借鉴, 努力移植, 却疏于对本土经验的发掘, 有意无意地忽视、藐视、甚至蔑视本土经验。事实上, 我国内地教研活动在五十多年的历史发展中, 形成了公开课、集体备课、听评课等一些有价值的教研模式, 并积累了一批宝贵的经验。如何将这些经验精细化、理论化, 并和引进的课例研究相结合, 发掘本土经验、改善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质量、促进师生发展, 是当前我国内地课例研究面向的重要课题。

3. 深入课堂, 注重连续性研究。在内地, 由于是自上而下的研究模式, 课例研究在实践中往往脱离课堂进行的一种“理论化”的研究, 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一种研究。虽然在这一过程课例研究的主题都是解决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教学 问题的, 但是课堂教学情境是千变万化的, 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深入课堂进行研究, 找到其中的规律是课例研究应有的题中之义。同时, 香港的课例研究不仅是基于课堂的研究而且始终贯穿着教学的长期目标, 因此在香港课例研究周期较长。而在内地, 受评价体系和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 课例研究是短期的、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中心的研究, 这种研究往往伴随着一个问题的结束, 一堂公开课的结束, 一次评课的结束而结束, 相互之间不能有机沟通形成一个循环互动的过程。这种缺乏长远目标的研究往往造成课例研究碎片化, 不成系统, 教师的经验得不到系统的提升, 教师专业发展的连续性得不到保证。试图通过一两次课例研究来提供课例研究模板的技术理 性是行不通的, 所以内地课例研究应注重其研究的连续性。

4. 拓展资源, 强化多元支持。课例研究作为一项教师全方面长时期参与的教师发展项目, 需要精密的统筹,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非教师单枪匹马所能胜任, 因而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加大宣传和投入。课例研究在香港发展的过程中, 香港政府意识到这一问题后, 在2004年投放了5.5亿设立了“教育发展基金”向中小学提供“校本专业援助计划”服务, 截止2006年, 香港曾参与课例研究的中小学已经超过200所 (约占总数的五分之一) 。在我国, 课例研究还仅是存在教育系统内部的研究模式, 很少吸取外部的力量进行参与, 同时虽然是自上而下的研究模式但是也很少能获得教育行政部门甚至是政府的强有力资源支持。另外香港课例研究某些 “课”是与社区合作的, 社区人员可以参与其中, 这不仅充分利用了社区的课程资源, 也是沟通了学校和社区关系的便利之门。而在内地, 课例研究还仅是存在学校内部的一种研究, 还没有走出校门和社会各种力量进行结合, 获取更多的的多元支持。因此, 借鉴香港经验, 内地在做课例研究的过程中要拓展资源, 强化多元的资源支持。

参考文献

[1]Masami Isoda.Japanese Lesson Study in Mathematics:Its Impact, Diversity and Potential for Educational Improvement[M].World Scientific Pub Co Inc, 2007:275-278.

[2]卢敏玲.优化课程学习计划终期报告[M].香港:香港教育学院院校协作与课堂学习研究中心, 2008 (13) , 11-13.

[3]Matoba M and Arani SM.Japanese apporach to improving instruction through school-based in-service teacher training[J].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Society, Comparative Education in Teacher Training, 2005, Vol.3:59-63.

[4]郭永贤.课堂学习研究概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1:22-24, 22-24.

[5]余文森, 安桂清.对话课例研究[J].基础教育科研, 2008, (10) :25-30.

3.课例研究与课例分析 篇三

关键词:学习型课堂;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课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304-01

学习型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其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是教授学生做人道理以及正确观念的重要途径,因此,将学习型课堂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势在必行。

一、关于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1、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

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其讲究将学习的过程与内容相结合,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不断探索、不断学习,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进而培养出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学习型人才。

2、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1)灵活性

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其课堂教学方式及环境的灵活多变。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其内容的广泛性以及灵活性,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并根据教学方式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环境。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在课前认真备课,做足资料收集,其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减轻自身的教学负担。

(2)生动性

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生动性主要体现在其教学知识的生动性。小学语文的知识大多都是语文知识中最基础的部分,该部分的知识大多要求学生进行记忆,所以教师在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讲究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独力或是与同学合作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基础知识生动有趣,进而增加小学语文课堂的活跃性以及生动性。

(3)生活性

语文教学内容的广泛性以及文字性决定了其与生活的紧密相关,尤其是小学语文,其更是极具生活性,同学之间的交流、父母给孩子讲故事、人们抒发自己的感情……这些生活中常见的行为都需要语文的参与,在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可以见识到世间百态,学习到人生的许多道理,还能够丰富自身的语言水平。因此,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极具生活性。

二、对如何提高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的建议

1、识字方面:有趣的教学方法

识字是学习小学语文的重要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强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汉字“萌”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出字谜“十月十日”,意思是:将草字头一分为二是两个十,加上下面的部分就是十月十日。教师通过该方法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使原本枯燥的内容生动有趣,加深了学生对所学汉字的印象,也可以促使学生自己进行思,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作文方面:贴近生活

小学作文是学生对生活的描述、对未来的畅想、对内心感受的抒发,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其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能力的提高,因此,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十分重要。如前文所述,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十分具有生活性,因此,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强调学生接近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例如:写作一篇名为《母爱》的作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母亲对自己的关爱,母亲为自己做的所有事等。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到作文的灵魂,使学生的作文更具真实性,更能打动人心。教师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而进行写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具备发现美的眼睛及心灵,更可以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进而提高其写作水平。

小学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重要时期,语文在小学所有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可以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使用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教师的教学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在使用该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进而达到培养学习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静等.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及课例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1,12:97-98.

[2] 尹 红.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科技创新导报,2015,11:125+127.

[3] 刘艳华.新课程理念下自主互助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模式浅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4,04:80.

4.课例分析研究报告 篇四

――《口算除法》课例对比研究

本学期,在教研组的精心策划与组织下,我们全体数学教师进行了课例研究的有益尝试。本次活动改变了过去粗线条的听课、评课方式,从课堂结构分析与课堂练习分析,课堂提问分析,学生课堂状态观察,课后调研、测试等多个角度发现了现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得到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本人所在的一组是课堂提问组。

数学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极为普遍的一种现象,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好的问题是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精心准备的!问题的明确清楚、思考容量、及实际上课时的灵活应对,对课堂教学的好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轮课例研究活动,我们通过课堂听课、录像观察、教师访谈和前后测试等方式收集资料,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量的统计和质的分析,总结出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建议。 本次课例研究主要对包括我和舒金发老师、周芬老师在内的3位教师执教的《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口算的课堂提问进行听课观察和分析,从而进行课例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提问类型,挑选回答问题方式,学生回答的类型和教师理答方式等方面。

在听课中,我们提问组教师认真地记录了三位教师的课堂提问。

首先就三位教师在“情境导入;教学整十数除以整十数”这两个环节中几位教师的课堂提问作一比较。

一、情境导入时的提问比较

舒老师的提问

周老师的提问

陈老师的提问

小猴和小狗是一对好朋友,小猴非常调皮,也非常聪明,经常欺负脑筋反应慢的小狗。有一天小猴又用几道数学题目在考小狗了,小狗遇到困难了,你能帮帮小狗吗?

(1)出示课件

小猴:我一共摘了80个桃子,准备送给好朋友们。每个人送20个,可以送给几个朋友?

小狗:…………快帮我算算吧!……

同学们你会帮助一下小狗吗?

听说四(2)班的同学很聪明,今天周老师特地带来一些题目来考你们,同学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1.问题的提出

小亮从储蓄罐里取出80元钱,和妈妈一起去文具店,他想买一些文具送给地震灾区的小朋友,以此来纪念自己的十周岁生日。

到了文具店,他看见(课件图片):铅笔盒每个12元,水彩笔每包20元,书包每个50元,计算器每只40元。小亮想:

如果这些钱都买水彩笔,能几包呢?

课件图:水彩笔每包20元;8张10元人民币;问题:80元可以买几包?

怎么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的理由。

这一环节中,舒老师用3个问题,由“帮助小狗”出发,通过从学生喜欢的情景入手,充分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渴望和帮助他人的强烈愿望。同时也顺理成章的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周老师虽然不是以帮助他人的形式引入,但也是通过以接受挑战的形式引入,和舒老师一样同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而我的提问虽然在调动学生方面没有这么强烈,但问题“80元可以买几包?怎么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的理由。”这样的提问即能使学生体会列式解题的的方法,又能为本节课口算除法的算理做好充分的铺垫,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教学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时的提问比较

舒老师的提问

周老师的提问

陈老师的提问

师:80除以20等于4,你是怎么算的?

生:我是这样算的,小红一共摘了80个桃子,她说准备要送给好朋友20个……

生:80个桃子里,每个人送20个,所以是80除以20等于4。

师:80个桃子几个十?

师:分给几个十?生齐:2个十。

师:8个十分给2个十每一个人可以分到四,这种方法是我们在除法中的表内除法,可以把它想成,80除以20可以想成8除以2等于4。

师:还可以怎么想?

生:4乘以20等于80

师:因为4乘以20会等于80,所以80除以20等于4,也就是看到了除法,想到了什么?

师:刚才80除以20等于4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

生:通过表内除法得到的。师:还有呢?

生:还有就是看除法想乘法。……

师:谁会列算式?

生1:80除以20等于4,

师:四(2)班同学真聪明,你们怎么把这个4算出来的?先同桌之间交流一下。(生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生:先不看末尾的两个0,8除以2等于4,然后再是0除以0还是等于0,所以等于4

师:他是这样想的,同意他吗?谁说的再好一点。

师:这里的80代表什么?

生答:8个十,

师:20呢?生答:2个十

师:谁说的更好一点?

生:……

师:对他的回答满意吗?

师(出示课件)用小棒图来验证。

师:谁还有其他想法?

生:80是8个十,20是二个十,那么有4个20就等于80,所以有四个。

师:所以80除以20等于4,对吗?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方法,他在想什么法?

生答:想乘法。

师:,想什么样的乘法?

师:我们把这种方法看作是想乘法算除法(师出示卡片)

师:这里的除数原本是20,现在变成了除数是几位数了?

师:是不是把这个整十数转化成了除数是一位数(出示卡片)的除法,行不行?

师: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问题:80元可以买几包?

怎么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的理由。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不但说清了为何这样列式的理由,而且还得出了答案4包以及算法,真可谓是一举三得。师课件演示并板书:80里面有4个20)

你觉得80÷20=4还可以怎样口算?先自己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看看你的想法跟别的小朋友一不一样

1.全班交流,探究算法

(1)80÷20把后面的0都去掉就变成了8÷2=4

师:你能进一步说说为什么可以把0去掉,变成8÷2=4

生:8个十÷2个十=4

师:课件演示并说明(表内除法,商不变),板书:想:8÷2=4

(2)4×20=80,所以80÷20=4(想乘法算除法)

(3)也可能是用数数来说明的。

3.小结:这么多的方法,算时该选哪一种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

师:把上面的几种方法自己再梳理一下,然后在用最合适的方法和同桌轻声的说说。

(续后)

5.《丰碑》课例分析 篇五

——10文11 10011004 王寸

《丰碑》课堂实录

一、引入课文师:同学们,红军长征的队伍飞夺泸定桥后,又踏入了茫茫的雪山之中。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其中的一些画面——(播放录像)。

师:看后,你想说什么?

生1:红军长征的岁月真是太艰苦了!

生2:红军以顽强的毅力爬过了雪山,走过了草地,他们真了不起!

师:是啊!在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发生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

师:(板书碑)你知道碑是什么样的吗? 生:石头做成的,上面刻有字。师:(板书 丰)加了个“丰”字,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指高大的石碑。

师:课文中的“丰碑”指的是“高大的石碑”吗?我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变序切入法”直奔中心 师:课文写谁成了丰碑?

生:课文写军需处长成了丰碑。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军需处长成了丰碑的一个句子,并画下来。(生读课文、找句子、画句子)生:这个句子是:“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出示这个句子)全班齐读。

师:你读了这个句子,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风很狂,雪很大。

生2:我知道了大雪把军需处长的身体覆盖了。师:风这么狂,雪这么大,说明了什么? 生1:说明了当时环境非常恶劣。生2:说明了红军行军非常艰苦。师:读了这句话,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什么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你真会思考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三、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电脑出示课文插图)

师:你看了这个场面,哪里最感人?

生1:我觉得军需处长穿着单薄的衣服很感人。

生2:我觉得军需处长被冻僵了,可是还为战士们指明前进的道路很感人。„„

师: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描写了这动人的场面? 生:第七自然段。师:(出示第七自然段)请你读一读这一段话,读后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请记上记号,等会提出来。同桌可以互相交流。

(生读课文、画词句→同桌讨论→汇报学习结果(体会人物的动作、神态、衣着)→质疑、解疑)

师:(出示课文插图)“他左手微微向前伸好像在为战友指明前进的道路”,从这个动作,你想想他好像还会干什么?

生1:他的烟被风雪打灭了,他好像在向战友借火。生2:他好像在推辞战友递给他的棉衣。

生3:他好像在鼓励战友们要战胜困难,走出雪山。师:同学们,这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呀? 生:感人的场面。

师:想一想,这些句子该怎么读? 生1:用低沉的语气读。生

2、用悲伤的语气读。生3:用崇敬的语气读。

师:好,请你就用这样的语气练习读一读这段话中最感动你的句子。(生练习读后指名读,读后评价)

师:读了这段话,在你的心目中,军需处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1:军需处长是个一心为别人着想的人。生2:军需处长是个关心战士的处长。

生3:军需处长是个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人。(板书:舍己为人、不怕牺牲)

师:这段话之所以写得那么生动,就是因为作者抓住了—— 生:人物的动作、神态、衣着。

师:对。作者就是抓住了人物的这些外部形象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电脑出示:外部形象(动作、神态、衣着)→ 内心世界],我们今后写文章也要学习这样的写法,把文章写得更好。

四、体会将军的情感变化

师:课文中,还有一位重要人物是—— 生:将军。师:请四人小组用上面的方法共同学习讨论描写将军的句子,并在文中将有关句子画下来。

(生分小组共同学习、讨论)师:请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生1:课文描写了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生读画出的句子)

生2:课文写了将军的情感变化。师:你能说具体些吗? 生:将军开始听到有人死了时愣住了,然后见没人去叫军需处长时生气了,甚至发怒了,当听说被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将军又愣住了。

师:将军怎样生气?怎样发怒? 生读描写将军生气、发怒的句子 师:(出示句子)比较句子

1、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2、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这两个句子中的“愣”意思有什么不同?

生1:第一个句子中的“愣”是说事情来得很突然。生2:第二个句子的“愣”是说将军没有想到冻死的人是军需处长,出乎意料。师:(出示动画插图)风那么狂,雪那么大,将军却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在想什么?如果你就是将军,你会说什么?

生1:将军为有这么好的军需处长而自豪。生2:将军为刚刚错怪了军需处长而难过。„„ 师:(引读)是啊,将军想到了那么多,因此,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师:请同学们再练习读读这段话,好处体会一下将军此时此刻的心情吧。生:练习朗读并做动作→请生读→齐读。

师::这篇课文主要是写军需处长,为什么要对将军的形象作详写? 生::是为了衬托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

五、理解“丰碑”的深刻含义

师:出示句子“风更狂了„„他成了一座晶莹的碑”。生齐读句子。

师:你现在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吗?(出示动画插图)这里有碑吗? 生:没有。

师:课题的“丰碑”是指高大的石碑吗? 生:不是

师:那是指什么?

生1:大雪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看上去像座碑一样。生2: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像座丰碑。

师:是啊!军需处长这种舍己为人的红军精神是不朽的,它像一座闪闪发光的丰碑,激励着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完成板书)

六、进一步理解丰碑的深刻含义,总结全文

师:出示音像画面(录像片段配上最后一自然段的朗读)。生、看、听 师:“那声音”指什么? 生:指坚定有力的脚步声。师:“那声音”似乎在告诉我们什么?

生:那声音似乎告诉我们,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 生:是一个反问句。师:谁能改为陈述句?

生:胜利一定会属于这样的队伍。师:这样的队伍指什么样的队伍? 生1:指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队伍。生2:指为人民服务的队伍。

生3:指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队伍。„„

师:这精神的丰碑是不是仅指军需处长一个人呢? 生:不是。

师:你还知道哪些人也具有军需处长这样的品质? 生:将军、董存瑞、黄继光、李向群 „„

师:是啊,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军需处长,我们的队伍才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才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也正是因为有了无数李向群式的战士以及许许多多默默奉献的人们,我们的祖国才会如此繁荣昌盛!这是一座闪烁着英雄光芒的精神丰碑!让我们把他们牢牢地记在心中吧!

课例分析

《丰碑》这篇课文讲述了红军在云中山行军过程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赞扬了他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及教学过程中,周老师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周老师力图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探索学习方法、求同存异”这几方面进行创新的尝试,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思维和表达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功之处在于: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开课,首先让学生欣赏一个红军长征的片断,通过看和听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看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出示课文的插图,让学生说出最感动他的地方,这样一开课就抓住了学生的心,使学生很快地融入到课文所要描述的情境中,为学习课文作了一个好的情感铺垫。

2.采用“变序切入法”直奔中心。从中心句切入,以中心句为主线,引导理解课文,层层深入,领悟思想内涵。这种教法,重点突出,目标明确,避免了串读课文,过多分析情节内容的弊病。

3.想象说话,发散思维

让学生以动作为依托,想象说话,融理解于想象之中。如从军需处长左手微微向前伸想象他似乎还会干什么,从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想象他究竟在想些什么。

4.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古人云:“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思考,才有创新。第一次出示中心句后,让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然后整节课,都围绕着这个疑问去学习课文,寻找答案。学习第7自然段以及学习描写将军的句子时,都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提出疑问解决疑问。他在这个过程中,适当引导,从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5.以读为本,鉴赏品味。

小学语文九义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教学时,他重视了读的训练,让人人有读的机会,有体验情感的机会,使学生在读中感知了人物的外部形象,在读中领悟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另外,这节课他还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板书的设计也图文并茂。

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能力。有效的学法指导,有利于学生形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使“学生参与”不再成为一句空话。周老师在教学中,注意教给学生质疑、品读、析句以及观图的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对提高课堂效益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其次,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渠道很多。这篇教案设计,注意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注意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例如:老师让学生从军需处长左手微微地向前伸的动作,想象他会干什么?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在想什么?通过这样的想象训练,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得到激发。二是注意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例如:设计逆向质疑“这篇课文主要写军需处长,为什么要对将军的形象作详写”,“这篇课文谁成了丰碑”逆向设疑,要学生从相反方向思维,使其思维得到有效的发散。

最后,创设愉悦情景,以疑导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为学生、提供各种课堂学习条件,适时、适当地给予点拨、激励、唤起他们的学习意愿和学习热情,让他们入境入情,从而以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去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周老师以疑贯穿教程始终,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精心组织达标。如提问设计,力求从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从已有的学习经验入手,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语言环境,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释疑,并以精读、品读的方式去感悟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最后通过播放录像及动画插图,让学生进行角色心理换位,使学生的感情朗读更投入,更到位。

6.《金色花》课例分析 篇六

——《金色花》案例

华富中学 张小娴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整体感知作品内容,潜心体会母子深情。

2、以读代讲,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让他们能读出诗的味道,读出诗的情感。

3、向课外读本及生活延伸,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情感体验,并训练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设想的理由与过程的记录:

一、歌曲《妈妈的吻》导入,让歌中深挚的倾诉拨动学生的心弦。

导入语:这是 流行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首歌曲,历经淘洗,唱在今天,仍是分外动人,恐怕就是因为它表现了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更唱出了儿女对母亲的深挚的倾诉。这种情感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这种情感也不会有地域的界限,这是人类共同歌咏的永恒主题。

有一个人曾用饱蘸童心之笔,尽情描绘了这种情感,抒写了一首首纯真诗篇,这个人便是泰戈尔。

二、学生利用预习准备的资料介绍泰戈尔,并让其他学生补充自认为重要的东西,这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简单途径。通过老师的评价,能使学生明白怎样甄别手头上的资料有用还是无用,怎样概括一个人的生平。最后老师再出示一份泰戈尔的简介。

三、解读课文。多读少问,以读代讲。

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形式;而且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也能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在朗读设计过程中,我安排了三次读全文:

第一次先由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点评,希望扫除生字词,初步把握感情基调。点评的过程其实就是整体感知的过程:

“这首诗,写的是孩子对母亲的爱,可是刚才的朗读太平淡,没有突出母子之间的幸福和甜蜜。”

学生这样评价朗读,可见,在听的过程中他们已经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第二次是自由朗读,希望他们能把刚才评价过程所理解的情感尽量表达出来。自由朗读看起来有点乱,其实比全班齐读有更意想不到的效果。之后引入并重点指导文中母子对话的朗读: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通过一系列朗读指导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1、“妈妈一天没有见到孩子,非常担心着急,此刻一见孩子,什么心情?”

2、“妈妈的话中哪个词应强调?”

3、“坏孩子是什么含义?该怎么读?”

4、“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告诉了会怎么样?”

5、“孩子在妈妈面前,不回答妈妈的话,这算撒谎吗?还应该带一点什么语气?”

这两句对话的反复练习,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一个母亲的着急、欣喜、嗔怪交织的情感,一个孩子顽皮、撒娇、自以为得意的姿态,让学生充分感受母与子之间互相交流着的和谐的爱的旋律,并用朗读表现这种爱。

最后全班配乐朗诵,再次回视、咀嚼这种爱,唤起他们心中对美好情感的享受与追求,希望能激发他们对于自己的母亲的爱意。

四、转入泰戈尔的另一首诗《审判官》。

如果说课文《金色花》是侧重于表现孩子对母亲的倾诉,那么《审判官》就从另一方面展现出母亲对孩子的挚爱,母与子的情感本来就是交流的、互动的,《审判官》刚巧可以补充《金色花》中母爱的隐蔽。更妙的是,这首诗直白明了,让学生听一遍朗诵,不必老师指点,他们就能加深对母爱的理解,同时也能加深对文中孩子的情感的由来的理解,效果自然会更好。此刻安排老师配乐朗读,掀动学生的心潮。

转入语:大爱无声,孩子为什么默默地爱着妈妈?看看这首诗,也许能更充分理解这一点。

五、借学生对母爱感恩戴德之机,借学生对母亲满怀爱意之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过渡语:这就是天底下所有的母亲的心声,这就是天底下所有的母亲的写照,谁不应该感谢母亲、报答母亲呢?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

学生自由想象:

“我要变作一串珍珠项链,挂在妈妈的脖子上,让妈妈更美丽。”

“我要变作小鸟,时刻飞在妈妈身边,唱出美妙的歌给妈妈听。”

“我要变作妈妈的影子,她到哪里我到哪里,永不分离。”

“我要变作妈妈的手,代替她做烦琐的家务劳动。”

“我要变作…………“

至此,学生的想像的热情已被完全激发出来,想像的空间也越来越广。

六、对《金色花》手法的探究:

过渡语:现在我们可以归结一下,《金色花》究竟是怎样打动了读者?它用怎样的手法抒写爱的情怀呢?

“奇妙的想象”、“真挚的情感”、“质朴的语言”

七、扩展视野,了解泰戈尔的其他“母爱“诗篇。

过渡语:就是这些,足以使泰戈尔的诗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让我们打开自读课本中泰戈尔的其他诗篇,再感受大诗人为我们创设的爱与美的境界吧。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配乐朗读其中一首诗,并简单说说理由。

八、总结收尾

让这些闪着童真、闪着挚爱的诗篇离我们近些,再近些;让我们透过这些诗篇学会更高境界的爱吧,无私地爱我们的爸爸妈妈,爱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爱这个世界上所有善良而正直的人们!

课例自我评价:

一、本课例打破了常规,不仅仅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老师和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生活气息的课程)。让学生通过一篇课文进行了一次“感激母爱”的体验,让学生从一篇课文出发,体验了大文豪泰戈尔的纯真情怀。当前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要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堂课是成功可取的,因为它强调了人文价值。

二、 从教学的内容和组织形式来看,这堂课超越了考试的局限,通过正规、非正式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经历,加大了课堂的容量。这就让学生知道:语文有多大的外延,语文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语文味(诗味)怎样获得,比较阅读在理解作家作品上的作用……从而使他们掌握学习语文和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

三、纵观整个教学过程,能很好地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将读与思结合,提高学生的鉴赏力,锻炼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的训练,是语文能力训练的一部分,在这堂课上,使用得自然巧妙,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与情感培养相结合,有一箭双雕之妙。

7.课例研究促专业发展 篇七

上好一节科学课是不容易的。即使是对于才踏入科学教学三四年的我来说,自己在课堂教学方面是有着许多的不足,这让我感到十分恐慌。即便是在各类公开课比赛中,也难免会出现各种意外,导致没有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科学课上的实验材料使教学控制变得困难,探究过程的不可预测使课堂进程更加复杂。然而,正是因为科学课难上,才更需要我们潜心钻研。我请教了许多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老师,得到的答案比较一致——上课、磨课、听课、评课,也就是做课例研究。

如何去做课例研究,促进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

一、上好课,多反思,多磨课

教师亲历钻研磨过的课体会是最深的,对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帮助也是最大的。在小学学校里,往往一位科学老师承担至少一个级段的科学教学,这恰恰是很好的磨课机会。同一课时可以反复上好几次,如果每一堂课,我们都能认真备课,精心准备,课后反思,那么长期积累下来的进步,将是专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大步。

如何做到上好课,多反思,多磨课,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呢?我认为应尽量做到以下三点:

1.关注学生前概念,认真备课。新课改以来,我们一直提倡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即学生的前概念,创设生本课堂。但实际教学中,经常习惯性地从教师自身的理解、教材或网上的资料安排去设计教学活动,往往没有形成自觉意识。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观念,并将这些知识当做新教学的起点,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监控学生概念的转化。

2.亲历“下水探究”,优化科学探究。想要学生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教师课前的“下水探究”必不可少。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时间的安排等等,科学教师都应课前亲历。

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为有效落实教学目标,需要科学教师在课前的“下水探究”中甄别出具有科学性和精确性的合理的实验材料。同时科学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让实验方案更符合实际。

3.加强课后反思,重视同行意见。很多时候,我们青年教师是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不完善或课堂的某个环节上的不好,在根据课堂效果对本节课的内容稍作修改,但却也仅限于此,自己也想不到如何更好地修改设计或完善课堂。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同样的,不同的老师对同一个课的理解、看法往往不同,他们观察一节课的侧重点、关注点也总是不同。比如,在《电和磁》的研讨课中,开始备课,我就决定要利用奥斯特发现电产生磁的这段科学史,让孩子沿着科学家奥斯特的足迹去发现、探究电和磁的关系。但前两次的磨课,我都只是告诉孩子奥斯特当时是怎么做的,然后让孩子也来做这样的实验,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课堂设计并不是很好,忽略了奥斯特的思维过程。在磨课反思中,我意识到这点,但可能思维受教材的限制,却想不出怎样从更高的高度来定位这堂课,恰好,有机会请了两位前辈教师来听课,课后,两位前辈建议我在课的定位上让孩子们追寻奥斯特的思维过程,由原先的怎么做的上升到怎么想的。经两位前辈这么一点拨,我的思维马上打开了,也有了自己的思路和想法。

二、多听课,多评课

1.先行备课,课后分析。在听一节课前,我认为必须先要对该课有具体的理解和看法,先行备课。只有当自己对课有了解和看法之后再去听课,会有深入的理解和想法。而如果一开始没去先行备课就直接听课的话,思维很容易被限制住,就不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新的改进。想来很多研讨课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原因也在于此吧。

2.多听评课,多学习。不同的老师对同一个课的理解、看法往往不同,他们观察一节课的侧重点、关注点也总是不同。多多听取同行的评课,了解多个评课的维度,争取将所听所学应用于自己的课堂,努力催化自己的专业发展。

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人员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我们科学教师的教研资源主要来自科学课堂,那些真实的、原创的、生动的课例!我相信只要坚持课例研究,终将促进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摘要:课堂是教师的舞台,丰富的专业知识,规范的实验技能、创新的教具制都是为有效地落实课堂教学服务。而论文、案例写作等的成果也总是来自于教学实践。因此,笔者认为对课例研究可以有效促进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本文将论述课例研究对促进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上一篇:县粮食生产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工程安全生产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