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开创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新局面

2024-07-14

进一步开创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新局面(9篇)

1.进一步开创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新局面 篇一

统筹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不断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宋智勇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大局,党中央、国务院对此一直高度重视。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均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问题,这两个战略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国国土空间开发完整的战略格局。我们要全面理解党中央关于这两大战略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意图,准确把握两大战略各自特点和具体要求,统筹安排实施两大战略的各种政策措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历史演进

建国以后,在区域经济总体布局上,我国最初采取的是沿海、内地的“两分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根据国防备战的需要,又采取了“三线建设”的“三分法”格局,推动了生产力的均衡布局。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开始转向效率目标,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得到了发展,随后沿海经济带由南向北迅速崛起,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轴,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随之迅速扩大。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区域发展差距带来的突出矛盾,审时度势,在坚持贯彻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的同时,又相继制定了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振兴以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确定了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基本框架。金融危机前后,国家纵横捭阖,大手笔规划了20多个国家战略经济区,是对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主体功能区思想的提出,是我国区域发展理念的重大突破,其形成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以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200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成立了由14部委组成的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并选取了8个省份作为试点先行编制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2007年,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为优化国土开发格局,要求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2010年底,国务院正式颁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为我国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提供了基本依据。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求“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指导思想与战略重点

从指导思想上来看,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侧重于生产力的空间布局和区域的经济开发,主要目的在于缩小区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主要是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不同层次产业的空间转移、重大项目的区域布局以及财政税收和改革开放政策等手段来促进区域合作走向互动良性发展,以期达到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破解特殊发展难题、提升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培育区域增长极等重要目的。

而主体功能区规划则侧重于处理好国土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它强调不同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来确定主体功能定位和开发模式,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控制国土开发强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扭转长期以来国土整治工作不力、区域开发秩序混乱、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局面,推动区域发展的目标任务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追求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转变,最终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不同的指导思想决定了两大战略有着不同的战略重点。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总体要求是: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这一战略以“四大板块”为基本架构,勾勒了各个板块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导向;以城市群为战略支点,将其作为执行各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基本单元;以产业发展为基本手段,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提升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水平;以差别化的政策为支撑,依靠差别化的财政、税收、投资、土地等政策来贯彻国家的战略意图;以区际间协调机制为纽带,中央层面、中央—地方合作、地方政府间的跨行政区合作以及非政府间的区域合作等四个层面的区际协调机制正不断发展与完善。

与以经济布局为主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不同,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把国土空间的开发作为主线,着力构建我国国土空间的“三大战略格局”,即以“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以“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和以“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这三大战略格局关系到国家发展、国家生存、国家生态等三个重要层面,是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顶层设计。主体功能区规划体现了全新的国土开发理念,按开发方式划分的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四类开发模式决定了不同区域的开发强度。按开发内容划分的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等三大战略格局决定了不同区域的开发方向,确定了不同区域提供的主体产品类型。

三、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内在联系

目前我国区域发展已经进入了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经济发展与国土开发与环境保护密切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必须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一个完整的战略体系来对待。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是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是编制其他各类空间规划的基本依据。各级区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以及环保、水利、农业、能源等各专项规划都要与主体功能区规划有机衔接,通过修编、修订、调整等措施,使主体功能区的战略理念和目标要求充分体现在各类规划当中。在这个意义上,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提供了国土空间基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在考虑生产力布局和产业发展时必须符合各地不同主体功能区的要求,符合特定的开发模式和开发方向,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给定的不同层次的空间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支撑。一方面通过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确定不同区域的开发强度,弥补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在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不足,有利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深化细化了区域政策,可以更有力地支持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各种政策促进优化开发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重点开发区生产要素的集中,保护、提升限制开发区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最终将能够有力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又是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的重要力量。目前,根据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综合评价,我国基本上划定了国家层面的主体功能区,但主体功能区的最终形成还需要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通过引导资源和要素的流动与集聚,统筹安排重大项目的布局,提升优化开发区发展质量、加快重点开发区发展速度,通过建立补偿机制、加大公共服务投入提高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人民生活条件,均需要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作用。

四、统筹推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政策措施

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一个是空间基础,一个是经济手段,一个是画布,一个是画笔,只有将两者密切结合起来,才能描绘出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壮丽蓝图。而实现两者密切结合的关键则是要靠政策,必须正视按主体功能区进行区域管理所导致的利益矛盾与冲突,发挥利益、政策、机制和绩效考核等手段的导向作用,重点在于完善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体系,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标准。

在财税政策方面,要改变以经济总量为导向的财税分配制度,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使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对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系数,保证地方政府基本财力,增强其实施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和落实各项民生政策的能力。对于优化开发区,要以鼓励创新的财税政策为主,推动这些区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产业升级、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能力。对于重点开发区,要以激励发展的财税政策为主,支持发展产业集群,壮大经济规模,全面推进增值税转型,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地方债试点,为重点开发区的发展提供更为灵活的资金来源,助推重点开发区迅速成长为新型区域增长极。

在投资政策方面,要完善实施按主体功能区安排投资和按领域安排投资相结合的投资政策。按主体功能区安排的投资主要用于支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进行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弥补这些地区资本形成能力不足的缺陷。按领域安排的投资要符合各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基础设施投资要重点向中西部重点开发区倾斜,生态环境保护投资要重点用于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建设,农业投资要重点加强农产品主产区特别是中西部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设。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和商业银行按照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进行投资、调整信贷投向,尽快形成导向明确、主体多元、宽严适度、进出有序的投融资格局。

在产业政策方面,要通过修改完善现行产业指导目录,明确不同主体功能区鼓励、限制和禁止类的产业,对不同主体功能区的项目实行不同的占地、耗能、耗水、“三废”排放和生态保护等强制性标准。对于优化开发区要鼓励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制定更加严格的产业效能标准,引导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破坏小、附加价值高、带动力强的产业。对于重点开发区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增强吸纳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引导限制开发区的农产品主产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对于重点生态功能区要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生态移民,着力加强劳动力培训和输出。对于限制开发区内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现有产业,可以通过设备折旧补贴、迁移补贴等手段,促进产业跨区域转移或退出。

在土地政策方面,要科学确定不同主体功能区的用地规模,严格控制优化开发区建设用地增量,相对适当扩大重点开发区建设用地规模,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严禁生态用地改变用途。要积极探索城乡之间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和城乡之间人地挂钩的政策,使人口、土地、城建与产业发展相协调。

在人口政策方面,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要实施积极的人口迁入政策,加强人口集聚和吸纳能力,同时防止人口向特大城市中心区过度集中。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要实施积极的人口退出政策,通过教育与培训增强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就业能力。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统一城乡户口登记管理,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将各种公共服务尤其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与现行户口性质相剥离。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把各项政策逐步落实、逐步深入、逐步完善,在发展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拿出一个完整的方案和政策体系来。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都要着眼于长远,明确目标方向,坚定不移地执行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对于各级政府的考评而言,必须改变以GDP为主的传统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用以引导各级政府依照建设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依法行政、正确行政,保障国家各项政策得以贯彻落实。

(作者系河南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教授,河南省技术经济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

2.进一步开创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新局面 篇二

多年来, 哈尔滨市一直把推散工作重点紧紧锁定在加强地方法规建设上, 通过不断加强和完善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地方法规建设, 哈尔滨市走出了一条依法发展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的路子, 使“三位一体”的推散格局步入法制化轨道。

(一) 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地方立法工作扎实推进。

为加快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事业发展, 本市在加快推进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事业发展方面, 先后制定出台了《哈尔滨市散装水泥管理办法》 (2000年市政府55号令, 以下简称《办法》) ;《哈尔滨市建设工程使用预拌混凝土管理规定》 (市政府6号令) ;为从使用环节入手, 加快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事业发展, 2005年, 将建设工程应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作为监管条款写入《哈尔滨市建筑市场管理规定》, 成为哈尔滨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中的第一个具有地方法律效力的法律条款。为依法实现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生产、经销、管理等环节的监管, 2007年, 我们对市政府6号令和55号令两部政府规章进行重新整合, 制定出台了《哈尔滨市应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条例》除规定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外, 还将预拌砂浆列入其中。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政策法规的作用下, 全市推散环境显著改善, 综合发散能力稳步提升。

(二) 加快推进预拌砂浆立法工作。

为加快推进本市预拌砂浆事业发展, 2008年6月24日, 依据《条例》规定, 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在部分区域禁止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搅拌砂浆的通告》 (哈政发法字[2008]16号, 以下简称《通告》) 。虽然《条例》和《通告》都对禁止施工现场搅拌砂浆的范围、比例、时限和技术规范进行了规定, 但我们深深感觉到, 要加快预拌砂浆事业发展, 还必需制定一部涵盖预拌砂浆生产、使用、管理、运输等各方面内容的地方政府规章。为推进本市预拌砂浆立法工作, 2009年初, 哈尔滨市建设委员会专门成立了由常务副主任任组长的立法工作领导小组, 并组织专人赴上海、广州、南京、天津、常州等城市进行实地调研, 并对有关法规、政策和文件资料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充分调研和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本市实际, 形成了《办法》初稿, 为确保条款内容更科学和具有操作性, 征求了各有关委、办、局和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部门意见。市政府法制办多次组织建设、施工和生产企业召开了立法调研会, 多次邀请省、市法制办、省建设厅等有关部门召开座谈会, 在充分吸收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 经过反复修改, 2010年5月6日, 市政府第66次常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了《办法》, 标志着本市预拌砂浆应用工作从此走上了法治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三) 制定出台预拌砂浆配套政策文件。

为满足预拌砂浆生产专业性强、技术性要求高、保障产品质量的需要, 我们先后组织制定了哈尔滨市《预拌砂浆生产应用技术规定》 (HJG2301/0003-2008) 、黑龙江省《预拌砂浆生产应用技术规程》 (DB23/T1357-2010) 、《哈尔滨市湿拌砂浆生产企业验收标准》、《哈尔滨市预拌干混砂浆生产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哈尔滨市预拌砂浆生产企业验收标准》、《哈尔滨市预拌砂浆生产企业试验室基本条件》等规范性和技术性文件, 为预拌砂浆事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保障。同时, 为防止预拌砂浆企业无序竞争和预拌砂浆企业产能严重过剩, 实现有序竞争, 我们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黑龙江省建筑市场管理条例》, 参照建设部《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 提高预拌砂浆企业市场准入门坎, 参照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的管理模式实行资质管理, 即:经市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取得资质后, 预拌砂浆企业方可从事预拌砂浆生产经营活动。现已形成从企业设立、资质就位直至生产销售的一整套完备的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准入和管理体系, 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章可循, 企业行为规范有序。

二、全市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供求市场日趋成熟, 发展应用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直以来, 我们始终坚持从调整水泥工业结构和促进产业升级入手, 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着力培育有利于事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全市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规模、装备和设施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目前, 全市共有水泥生产企业22家, 年生产能力1000万吨, 散装水泥专用运输车辆530台, 一次运输能力3.5万吨;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42家, 年生产能力1728万立方米, 预拌混凝土专用运输车辆726台, 预拌混凝土搅拌站70座, 一次运输能力7513立方米。在加快建立干混砂浆生产企业方面, 主要采取招商引资和积极引导当地企业投资建厂等方式。通过招商引资, 天津裕川集团在本市阿城区选址兴建2条年产60万吨干混砂浆生产线, 该生产线的建成, 将成为我国现有最大的干混砂浆生产线。另有两家当地企业也建立了干混砂浆生产线, 其中一家已建成年产40万吨生产线, 另有一家正在筹建, 现全市已形成年产240万吨的干混砂浆生产线。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采取市散办投入专项资金和企业自筹资金两种方式, 现全市已拥有317台干混砂浆移动筒仓、6台干混砂浆专用运输车和2台背罐车的物流配送体系, 一次性运输能力达180吨, 一次性贮存能力达9150吨。在物流体系建设方面, 2009年, 投入548万元资金, 购置预拌砂浆物流设施设备, 主要有67个干混砂浆散装移动筒仓、1台背罐车、3台预拌砂浆专用运输车。2010年, 追加预拌砂浆物流设备设施投资556万元, 购置3台预拌砂浆运输车、80个干混砂浆散装移动筒仓和1台背罐车。散装水泥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带动了相关中转营销、物流运输、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生产、流通、使用环节产业链的形成, 也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强力推进行业管理, 实现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行业规范化管理

(一) 坚持报建、检查、会签并举, 形成管控闭合链条。

报建、会签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 执法检查是对超量使用袋装水泥和现场搅拌混凝土进行处罚的有效手段。我们坚持报建、会签两头堵、中间查的方法, 形成了“报建———检查———会签”链条式的多点制约和有效闭合, 确保推广应用工作落到实处。工程报建环节, 建设工程项目在办理施工许可证时, 严格依据《条例》规定, 依法缴纳散装水泥专项资金, 对于未预缴的, 市建委不予以办理施工许可证, 同时, 也确保了建设工程项目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足额征收。执法检查环节, 我们成立了两个执法检查科, 配有8名专业执法人员和两台执法检查专用车, 深入全市建筑市场执法检查, 对违规行为, 依法处罚;工程竣工会签环节, 我们将建设工程项目使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纳入工程竣工会签程序, 哈尔滨市建设工程竣工会签单需盖6个单位的竣工会签专用章, 散装水泥竣工会签专用章被列入其中, 对于超面积未补缴专项资金和超量使用袋装水泥、现场搅拌混凝土未接受处罚的, 我们在工程竣工会签单上不予确认, 未予以确认的, 市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站不予备案。

(二) 加强预拌混凝土企业诚信管理。

市散办自2006年正式启动实施预拌混凝土行业信用评价综合工作以来, 始终按照诚信评价标准, 对企业资格素质、市场行为、社会信誉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并按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五个等级进行评定。根据评价结果不同, 对企业实行差异管理:优秀企业, 在工程投标时同等条件下优先中标、优先晋升资质等级及增项;合格企业, 可进行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不合格企业, 除重点监管外, 限制在哈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一年内不得参加新项目招投标, 重新核定资质等级等。同时, 将综合信用评价结果在哈尔滨建设网、哈尔滨散装水泥信息网和《哈尔滨日报》予以通报, 有效促进了行业的规范化管理。

(三) 加强网络报表管理, 从源头上杜绝虚假票据的流通。

为规范全市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报表管理工作, 市散办先后投入200余万元资金用于开发建设和完善网络系统。2007年, 投入50余万元资金建立了水泥和预拌混凝土行业管理系统, 在全市范围内对散装水泥发货凭证和预拌混凝土发货凭证进行了统一规范, 水泥和混凝土的流向每月自动上传到我们的哈尔滨市散装水泥行业管理软件数据库, 作为工程竣工会签的依据。对于加强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的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防止预拌混凝土企业与建设施工单位联手作假, 企业私自为施工单位现场搅拌混凝土出具虚假票据等问题, 2009年, 我们投入150余万元资金, 委托天津博邦公司研制开发了《哈尔滨市散装水泥及预拌混凝土 (含砂浆) GPS管理系统》软件, 实现与原行业管理系统的有效对接。市散办充分运用哈尔滨市预拌砂浆GPS卫星定位监控管理平台的现代化管理技术, 对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运输、使用等环节进行全程定位监控, 实现对生产企业统一发货单联网、产量统计报表上传、运输过程路线控制、施工现场筒仓余量信息传输等环节的智能化实时传输, 为管理机构和企业提供最直观、最形象的运营信息, 通过现代化科技管理手段, 从源头上杜绝了生产企业和施工企业联合作假的问题。实现了对全市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专用运输车辆的实时监控和沿街撒漏料的监管, 同时有效促进了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企业科学、规范、健康发展。

(四) 坚持职能联动机制, 合力促进散装水泥事业发展。

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推广过程中, 我们充分发挥市建委及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 从多个环节入手, 多方推动散装水泥事业快速发展。一是将建设工程项目使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纳入建筑业施工企业和建筑业监理企业综合信用评价标准, 对于未使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 及监理企业在实施监理工作中发现施工企业使用袋装水泥和现场搅拌混凝土未向行业管理部门报告的, 分别在建筑业施工企业和建筑业监理企业信用评价中予以扣分。二是将建设工程项目使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纳入各级“优质工程”、“市安全标准化文明工地”评比条件。三是利用城市建筑施工现场远程监控系统, 对全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使用袋装水泥和现场搅拌混凝土的行为实施24小时监控。四是参加全市联合执法大检查。我们每年除开展日常建设工程使用袋装水泥和现场搅拌混凝土执法检查外, 还直接参与由市建委、监察、劳动、规划等部门联合组织的建筑市场联合执法大检查, 进一步加大了执法检查的力度。

(五) 深入开展为企业服务工作, 服务与管理水平双向提高。

在抓行业管理的同时, 我们十分注重服务水平和质量, 并始终坚持服务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促进服务和管理水平的双向提高。一是积极协调解决预拌混凝土运输车辆通行。为确保预拌混凝土运输通行需要, 在本市禁止大型货运车辆在市区内通行的情况下, 就预拌混凝土专用运输车辆通行问题, 多次与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沟通协调, 为本市预拌混凝土运输车辆开辟绿色通道, 并组织企业开展统一标识喷制, 签订文明驾驶保畅通承诺书, 有效增强了企业安全文明运输的责任意识。目前, 预拌混凝土运输车辆成为本市市区内包括石油运输在内的仅有两种不受禁行道路和禁行时间限制的车辆。二是搞好预拌混凝土专用运输车辆驾驶员培训工作。为确保预拌混凝土专用运输车辆文明行驶和清洁运营, 我们与市交警支队联合开展了全市预拌混凝土专用运输车辆驾驶员整顿和培训工作。自2009年至今, 累计有1300名驾驶员参加了专业培训, 不断加大对专用运输车辆文明驾驶和安全运营等方面的管控力度, 使预拌混凝土运输车辆成为全市交通运输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三是深入开展企业综合利用减免税工作。为使企业充分享受国家相关减免税的优惠政策, 减轻企业负担, 降低企业成本, 我们积极协调省、市相关部门, 为企业办理资源综合利用减免税认证事宜。2009年, 全市有6家企业取得了《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

(六) 着眼务实高效, 坚持规范有序, 散装水泥队伍建设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打造一支高效有序的推散工作队伍, 是新形势下不断适应散装水泥事业发展的要求。我们狠抓队伍建设, 为推散工作任务完成提供有力保障。一方面, 制定了《建设工程应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管理权责运行图》、各科室《工作程序运行图》和《工作人员问责实施细则》, 建立日常考核机制。每月召开两次行政例会, 由专人负责督办和考核, 每季度评出“举先锋旗帜, 创一流业绩”文明科室及模范职工, 并在荣誉墙公示, 增强了全办干部职工爱岗敬业意识和责任心、事业心。另一方面, 我们十分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开展各类专业知识竞赛、征文和摄影比赛等系列活动, 取得了明显效果。与共建“结对”单位黑龙江省军区教导大队定期开展队列、射击、国防教育等活动, 切实增强了全办干部职工顽强拼搏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省级军警民共建共育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

四、深入开展宣传工作,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在国家积极倡导节能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时代大背景下, 持续不断地开展散装水泥宣传工作, 是一项既重要又必要的工作。我们结合新形势, 深入研究如何增强散装水泥宣传工作的深度、广度和持久度, 在提高社会公众认知上下功夫, 取得了良好效果, 为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一是深入开展散装水泥宣传周活动。我们多次组织召开哈尔滨市大型散装水泥宣传周活动开幕式及黑龙江省暨哈尔滨市散装水泥宣传周活动开幕式, 多次邀请国家商务部、中国散协领导及省、市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领导、市五大班子领导参加, 受到了国家商务部、中国散协及省、市领导的高度赞扬。同时还制作了宣传展板, 在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建筑艺术广场、中央大街、省政府门前等繁华街道广场、市政府大楼内展出, 使社会各界对发展散装水泥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有了充分认识, 也提升了各相关领导对此项工作的认知度。二是深入开展立法宣传工作。为加快推进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地方立法工作, 增强各相关职能部门对散装水泥事业的认知度, 我们投入资金组织专人编印了《青山绿水今又是》、《还绿于自然》的多媒体专题宣传片、多部公益广告、《绿还神州》宣传画册等, 专题片和公益广告在省、市部分电视台和立法调研、专家论证及座谈会上播放。特别是近日, 我们还以市建委名义组织召开《哈尔滨市预拌砂浆管理办法》宣贯暨建设工程使用预拌砂浆现场演示会, 用宣贯会和机械化施工等现场演示相结合的全新方式, 更直观、更贴近公众地宣传预拌砂浆。中国散协丁建一理事长莅临会议, 参加会议的还有天津、长春等部分直辖市、省会城市散装水泥办公室主任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代表, 共计500余人。在现场演示部分, 更是吸引了大量群众前来参观。通过这次宣贯演示大会提高了企业和社会各界对预拌砂浆优越性的认识, 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三是深入开展表彰奖励工作。我们每年都要以市政府名义对全市使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的先进单位、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在哈尔滨日报刊载专版、发布市长署名文章、市建委综述、表彰决定等, 在提高社会各界认知度的同时, 也进一步激发了推散工作者的热情。四是加快推进网络宣传工作。近年来, 我们投入资金完善和建立哈尔滨市散装水泥信息网和哈尔滨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协会网,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平台快速、便捷的优势, 在哈尔滨散装水泥信息网发布大量信息, 提倡工厂化集中预拌的科学文明生产方式, 用舆论来传播、规范、引导全民的节能减排意识, 引导树立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散装水泥宣传工作步入网络化轨道得到更广泛的收效。五是编印了《哈尔滨散装水泥》期刊。为进一步增强社会各界对散装水泥事业的理解和支持, 我们自行组织编印了《哈尔滨散装水泥》期刊, 两年来已编印十期, 分别向国家散办、国家散协、哈尔滨市政府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副省级城市及本市各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混凝土机械制造等相关企业赠阅。

3.进一步开创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新局面 篇三

自2005 年2 月全省党史工作会议以来,在省委以及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党史研究室的精心指导和关心支持下,我省党史部门和党史工作者认真履行部门职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推进全省党史工作向纵深发展,使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党史研究工作取得了新成果全省各级党史部门始终把党史研究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精心部署,狠抓落实,使党史研究工作又取得了许多新成果。

1.中央党史研究室部署的科研项目进入收尾阶段

《东北抗日联军史》是经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由中央党史研究室安排部署和指导协调,省委党史研究室负责组织编写的重点课题。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较好地完成了该书的撰写任务,且在资料征集和专题研究方面也有了重大突破。目前,统稿工作已经结束,书稿于去年9月分别送中央党史研究室、东北三省党史研究室和参与撰写的专家进行审改,今年1 月上旬报送中央党史研究室审定。

中央党史研究室部署的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调研任务,在各级党委的重视、支持和省直各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经全省党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已基本完成了全部工作任务,全省的综合调研报告于去年11月上报中央党史研究室,A、B 两个系列成果已经形成。从上报的材料看,哈尔滨、牡丹江、绥化、黑河、鹤岗市委党史研究室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和验收标准审核把关,调研成果内容系统、体例规范,质量比较高。

2.地方党史正本编撰工作稳步推进

《中共黑龙江历史》(一卷)已经完成初稿。哈尔滨、牡丹江等9 个市(地)完成了党史一卷本或革命斗争史的编写、出版任务,3 个市一卷本的编写提纲已经拟定,正在撰写初稿。全省党史二卷编写工作自2005 年全省党史工作会议后正式启动,目前,《中共黑龙江历史》(二卷)已完成初稿。7 个市(地)报审了二卷编写提纲,已经组织编写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他市(地)也为二卷的编写作了必要的准备工作。

3.资政研究工作有效开展

全省各级党史部门紧紧围绕党委中心工作,以撰写资政文章、研究资政课题为载体,积极开展资政研究工作。省委党史研究室撰写的《党在黑龙江省的执政历程和基本经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黑龙江省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在省委政研室主办的《调查研究》上发表,并送省委常委参阅;《黑龙江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历程与思考》一文入选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共党史学会联合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 周年理论研讨会;组织编写的《黑龙江省改革开放30 年》系列丛书陆续出版;在省十届二次政协会上提交了《关于建立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的建议》、《关于加强对黑龙江省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开发利用的建议》两个提案。齐齐哈尔、佳木斯、鸡西、七台河市委党史研究室撰写的《“一五”计划时期齐齐哈尔三项重点工程建设对今天的启示》等资政文章,都立足于总结经验,探询启示,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省委党史研究室和8 个市(地)委党史研究室还开展了执政纪要、执政纪实和党史年鉴编研项目,获得了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及相关部门的关注与好评。

4.基础研究工作进一步加强

省委党史研究室出版了1978 年12 月至2005 年的《中国共产党黑龙江历史大事记》;全省有12 个市(地)委党史研究室编写出版了时限至2003 年的党史大事记;组织史资料第四卷省编本和11 个市(地)卷本都完成了编写出版任务。省、市(地)县党史部门普遍开展了党史人物研究工作。省委党史研究室推出了《黑龙江党史人物传》(1—6 卷)、《赵尚志画传》、《王一伦传》、《李剑白回忆录》等一系列人物研究成果。《双鸭山历史人物访谈录》、《中共伊春党史人物传》相继出版发行。

(二)加强规划,拓展范围,党史资料征编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我们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注重科学规划,着力拓展征集范围,使这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1.加强了党史资料征编工作的计划性

省和各市(地)委党史研究室在制定党史工作“十一五”规划中,都对资料征集工作做了详细的安排和部署,省委党史研究室在认真学习领会海南全国党史资料征集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出台了《省委党史研究室资料征集规划》,及时调整了资料工作的思路与布局,使党史资料征编工作逐步进入有计划、强职能、重服务的新阶段。各市(地)委党史研究室也十分重视资料征编工作,积极拓展工作思路,相继确定了资料征编计划。

2.加大了对党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活资料”的征编力度

省委党史研究室访问了赵德尊、李剑白、李力安、冯咏莹等同志,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口述资料,同时还完成了150 余万字的《访问录汇编》(第5、6、7 辑)。大庆采访了石油大会战的亲历者200 余人,整理成20 余万字《我的会战经历——大会战实录》回忆专辑,其他市(地)征编“口述资料”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三)找准契机,创新方法,党史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1.以纪念党史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为契机,积极开展党史宣传教育活动

在中共满洲省委成立80 周年、中共六大召开80 周年、八女投江70 周年之时;在赵尚志、冯仲云、赵一曼、林枫、杨松诞辰100 周年之际,全省各级党史部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纪念和宣传活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受到了各级党委的重视和支持,加强了党史宣传教育,增强了党史工作的活力。

2.积极探索党史宣传教育的新形式,努力增强以史育人的影响力

省委党史研究室为迎接省十届党代会在省报开辟了专版,连续刊发了历届党代会简介和省委执政历程等专题;为纪念党史重要人物,在省报发表了《赤胆忠心矢志抗日——纪念赵尚志将军诞辰一百周年》、《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纪念林枫诞辰100 周年》等文章;为了利用网络传媒手段扩大党史宣传的空间,省委党史研究室与东北网联合制作了《黑土地上红旗飘》宣传网页,《世纪桥》杂志建立了《红色记忆—中共党史网》,大兴安岭地委党史研究室创建了独立的党史网站。佳木斯、鹤岗、绥化市委党史研究室采取党的历史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进学校(党校)、进社区和举办党史展览的形式开展党史宣传教育,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3.不断创新党史宣传教育方法,扩大党史宣传教育的覆盖面

4.进一步开创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新局面 篇四

6月15日,学院党委召开辅导员工作会议,党委书记李德敏做重要讲话。党委副书记胡珍芬在会上做题为《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工作水平、推动育人工作再上新台阶》的报告。党委委员、副院长刘金民主持会议。在校党委委员出席会议。

李德敏书记指出,党委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把建设一支高度专业化、职业化的优秀辅导员队伍作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各系部主要负责同志和各有关部门对辅导员工作要高度重视,统筹谋划、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切实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同志们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辅导员作用,提高工作水平,共同努力开创我院辅导员工作的新局面!

胡珍芬副书记在报告中总结了近年来我院辅导员工作的成功经验,分析了制约辅导员工作改革与创新中的突出问题,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辅导员工作的主要任务,并对辅导员和班主任提出希望和要求。

5.进一步开创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新局面 篇五

明确任务 突出重点 进一步开创项目工作的新局面

新的一年,全市上下要按照省委、市委全会和全省、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对今年改革发展和经济工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继续开展“抓项目、增后劲、促发展”竞赛活动,保持项目建设的持久动力,拓展项目建设的空间与领域,提高项目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增强项目对加快发展、推动工作的带动作用。     一、全面推动,强化项目带动战略     1、要围绕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落实项目带动。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年初开始就盯紧抓实、环环紧扣,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要注意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以工业为重点的生产性项目的开发策划上,放在重点项目的组织建设上。集中力量抓好市级60项重点项目的建设,加快重点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创造条件力争预备重点项目全部动工建设,促进更多的储备项目和前期项目转化为在建项目,确保完成全年计划投资目标任务。特别是要加快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和农村公路路网建设,确保京福高速公路三明至福州段在国庆节前通车,泉三高速公路三明段控制性工程动工建设,三明至龙岩、三明至宁化高速公路完成预可编制并通过省内审查。加快33项生产性项目建设,抓好70个投资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的实施,使之成为强劲的经济增长点。     2、要结合中心城市的做大做强做优强化项目带动。加快中心城市的发展,是提高全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做强市区产业、做大城市空间、做优发展环境的任何一个方面都离不开项目的支撑。要充分发挥项目工作在加快中心城市发展中的带动作用,特别是要在优先发展市区工业、培育壮大服务业、推进城郊生态农业发展、打造市区周边旅游圈等方面大力拓展项目开发的空间,努力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块状经济,提高市区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要切实提高经营城市的水平,积极探索新的融资和运作方式,激活和变现各类城市资产,强化项目招商,降低进入门槛,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城市建设。要充分发挥两区和沙县的作用,加快“南拓北扩西进”步伐,尽快拉开市区发展构架,扩大市区建成区面积;把金沙园开发建设作为探索城市联盟发展路子的突破口,逐步把市区与金沙园、沙县县城连接成为城市繁荣带。各县(市)都要结合当地实际,加紧研究制定做大做强做优城区的具体措施,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3、要以京福高速公路三明段建成通车为契机推进项目带动。京福高速公路三明段一期工程在今年国庆前的建成通车,对我市参与构筑全省三条战略通道,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抓住京福高速公路三明段一期工程通车这个契机,举办重点建设、招商引资等一系列经贸活动,是我市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动今年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举办这一活动的重要意义,把总体活动的各项筹备工作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经贸洽谈、旅游推介等有机结合起来;与争创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加快市区做大做强做优步伐,提升城市品位有机结合起来;与建国55周年庆祝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大力营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聚智集力、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推动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大三明的影响力,向海内外充分展示三明改革开放的崭新面貌和良好形象,不断开创我市联内引外的新局面。     二、创新机制,深化项目竞赛活动     1、要巩固提高竞赛活动成果。把开展和深化竞赛活动作为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面推进工作的重要抓手,加紧研究制订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具体方案,改进和完善竞赛活动考评办法,立足竞赛活动考评的公正、公开、公平,抓好竞赛指标体系和计分办法的完善工作。要进一步强化市直招商引资工作,按照开拓思路、创新方法、注重质量、健全机制的要求,严格工作责任制,确保一把手责任、分管领导、工作班子、经费保证四个到位,特别是各个经济责任部门更要强化这项工作,力争今年有更大突破。要进一步推进县(市、区)项目工作,努力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项目工作长效机制,立足现有的区位、资源和产业基础,把发展的目标任务落实到项目上,真正发挥项目对发展的带动效应,以项目带动县域投资增长、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要进一步提高项目服务水平,通过对参评部门服务工作的评比,找出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提高服务项目工作质量。     2、要创新项目工作机制。要着力提高项目开发的水平,充分发挥政府管理部门对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宏观引导作用,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引进产业层次高的项目和研发机构,特别是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项目开发合作,通过产学研结合,努力在提高项目的质量特别是技术含量上求突破。要加快项目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立一支懂外语、懂专业、懂法律、懂WTO规则、善攻关的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招商队伍。要加强项目的推介工作,不断提高项目的策划、包装、宣传和攻关水平。要健全项目管理机制,严格按照项目法人制度、资本金制度、招投标制度、项目监理制度和重大项目责任制的要求,实行严格的项目建设管理,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要强化对签约项目的转化升级和落地项目的跟踪服务,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做好项目的推进工作,促进新落地、新开工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     3、要突出招商引资。要强化责任,切实把招商引资作为抓项目的一个突破口来抓,摆正位置、配强班子、充实力量、保证经费,努力为招商引资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要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在继续加大行政推动招商的同时,更加突出企业招商、园区招商、商会招商;在广泛发动招商的同时,更加突出专业招商、小分队驻地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在大力开展亲情友情招商的同时,更加突出以商引商、以外引外,做到上下结合、专群结合、内外结合,努力推进招商方式的创新和招商成效的`凸现。要用好各类招商引资平台,抓好“6.18”、“9.8”等系列招商引资活动,广开思路,广泛征集项目,寻求技术合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及早做好项目策划、收集工作。要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对每场招商活动都必须明确目标、具体任务、部门责任、工作措施、考核要求,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激活主体,加快启动民资     1、要突出抓好企业的项目开发。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人才、市场、信息优势,积极引导企业遵循市场原则,紧密结合振兴和发展老工业基地,重点策划出一批能够推动企业产权结构优化、产品结构调整、生产规模扩大的生产性项目,特别是要立足于现有企业的做大做强,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产品创新、增资扩股步伐,不断壮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要积极吸纳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全市大项目的策划、可行性研究、招投标以及开发建设的全过程,使企业真正成为项目工作的主体。     2、要大力激发民间投资创业。启动民间资本是不断增强项目工作后劲是重要途径。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优化政策,大幅度放低市场准入门槛,对非公有资本实行非禁即入,特别是要在城乡公用事业及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推出一批项目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在已建成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领域放开一批经营权,在金融、能源、环保等领域拓宽民间资本投资范围。     3、要全力搞好民间投资创业服务。目前从产业到市政、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公共事业,需要投资、可供投资的领域和项目都很多,但是民众投资欲望不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民众和政府部门信息沟通的渠道不畅。政府部门了解哪些项目需要投资、项目的投资风险和可能的回报率,而民众并不了解。民众有心投资、不敢“出手”的现象比较普遍。要想吸引投资,还要创新思维,解放思想。在这一点上,浙江温州的运作就很成功,近几年温州旧城改造投入共约80亿元,大部分是利用民间投资和引进国内外开发资金解决,其中主要繁荣段的改造共投资15.6亿元,地方财政仅投入8000多万元,其余全部依靠民间投资,政府通过运作还净赚了1亿多元。这种做法就值得借鉴。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在这方面有所作为,按照市场对要素配置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对民间投资者的项目、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正确引导民间投资方向,不断提高民间资本的进入能力。     四、构筑平台,加快园区建设     1、要着力提升金沙、尼葛重点园区建设水平。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把两个园区作为全市承载生产性大项目、好项目的重要载体,加速园区向特色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要注重市场运作,进一步探索园区投入市场化、运行企业化的机制,研究共建园区路子、共享园区政策的协调机制。要狠抓项目集聚,加强对入园企业的规划和引导,进一步优化布局,逐步形成园区的产业特色,走以特色吸引项目,以产业吸引配套的路子,大力引进高新技术和加工贸易项目,加快引导同类产业向园区聚集,使产业链不断延伸。     2、要加快县(市、区)重点工业小区建设步伐。各县(市、区)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围绕推进城镇化进程,规划建设相对集中连片的工业小区,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安排工业项目,发展“飞地工业”,发挥好园区的平台作用。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用好京福、三泉等高速公路互通口所在地的区位、交通优势,兴建工业小区,加强产业引导和规划,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逐步形成符合当地特点的支柱产业。在开发建设中,要特别注意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坚决不搞盲目开发和低水平、不合理的重复建设。     3、要增强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的示范带动效应。积极拓展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空间,加快省、市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建设绿色产业高地中的示范、带动效应。要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原则,鼓励国家、集体、私营、外商一齐上,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共存,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要在地租、信贷、技术服务、用水、用电等方面予以优惠,以鼓励外地项目业主和市内业主、科技人员、农民、村集体及企业投资办园,或以资产入股、技术入股,建设股份制园区,促进园区经济的做大做强。     五、优化环境,形成投资“洼地”效应     1、要落实优惠政策。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13个文件和政策措施,当务之急是要不折不扣地抓好贯彻落实,充分释放这些政策措施的潜能,发挥政策措施对加快发展的带动效应。各级各部门都要从全市大局出发,打破部门利益至上和小团体观念,把握改革带来的新机遇,扎实有效地做好各项工作,完善配套措施,真正把对各类经济主体和区内外投资者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2、要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控制行政性收费项目,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转变。要不断探索创新,办好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全面落实“一门受理”、“联审联办”服务,规范入驻单位的行政审批行为,提高办事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机关各部门要在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中找准定位,履行职能,真正做到围绕项目多服务、不干预,多帮忙、不添乱,多设“路标”、不设“路障”,使三明成为一个成本低、服务优、回报高的投资兴业宝地。最近,市政府《关于扩大县(市、区)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通知》已经下发,这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的又一重大举措,市直各有关部门要确保政策落实到位,为县?市、区?的放手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要认真开展经济发展软环境专项治理活动,抓住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问题进行集中整治,突出治理群众和投资者反映强烈、影响经济发展的“四难三乱一多”现象,努力改善项目工作软环境。     3、要营造优良秩序。要进一步优化法制环境,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着力构筑秉公执法、公正司法的良好法制环境。要切实加大市场经济秩序整治力度,严厉打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要加强全社会的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着力建设诚信三明。     4、要建造优美环境。便捷的交通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配套的服务环境、良好的法制环境、安全舒适的人居环境,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直接体现,是汇聚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的重要条件,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动力和支撑。要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中心城镇的市容环境改造建设力度,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提高城市档次,提升城市品位。努力使投资者在三明发展兴业充满信心,工作居住安全放心,生活娱乐舒畅开心。     六、加强领导,狠抓工作落实     1、要落实工作责任制。要把今年的重点工作任务逐级分解量化细化,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单位,落实到各级领导,把项目工作的各项指标落实到各级各部门的日常工作中,做到层层有目标、人人有责任、个个有压力,进一步形成围绕项目抓具体、抓深入、抓落实的工作氛围。     2、要强化组织协调。按照责任制的要求,及时协调,听取汇报,了解情况,总结经验,特别是注意帮助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工作不脱节、不漏项,有计划有步骤加快推进。要特别加大对项目建设中的用地、融资等问题的协调力度,加强对电力等生产要素的科学调度,保证重点项目、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需要。     3、要加强督促指导。市、县两级都要对今年确定的重点项目和工程进行定期督查,及时通报建设进度,确保按计划完成和超额完成任务。要增强质量意识,严把项目建设中的质量关,坚决制止工程建设中的弄虚作假、以次充好。要进一步强化项目建设中的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加强安全监督检查力度,发现消除安全隐患,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     4、要健全干部激励机制。要注意支持、爱护和保护干部的创业积极性,真正让有能力的干部有机会,想干事的干部有舞台,干成事的干部有位置。要进一步完善目标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在项目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要鼓励、要奖励、要重用。对于落实得不好,完不成任务的有关部门和责任人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处罚,不能不了了之。     5、要切实加强廉政建设。要建立健全重点建设工程廉政责任制度和监督机制,抓好项目法人制、监理制、招投标制的落实。要着眼于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严格教育、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严于律己,做勤政廉政的表率,切实加强重点建设和项目工作队伍的反腐倡廉工作,通过项目带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建成一批优质工程,锻炼一支过硬队伍,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做到了这些,三明的发展就大有希望!     (本文为市委书记###2004年1月2日在项目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摘要,标题为编者所加)

 

6.进一步开创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新局面 篇六

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本报北京2月18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18日上午在同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能不能始终带领人民走在时代前列,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对党的最根本的考验。要经受住这个最根本的考验,关键是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的建设工作更富有时代气息、更富有实际成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出席会议。

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七大强调,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我们党深刻把握时代条件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党的建设状况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和做好组织工作的根本要求。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在改革开放30周年到来之际,党的十七大向全党发出这一号召,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必须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

党的先进性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重大意义。

胡锦涛强调,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党既要敢于和善于在自己所领导的伟大事业中不断改革创新,又要敢于和善于在自身建设中不断改革创新。全党同志一定要紧密联系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实际,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党的宗旨和性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改革创新的思想作风、改革创新的工作方法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各方面建设,着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着力改进党的领导体制、执政方式、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管理方式,着力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更加自觉、更有成效地把党建设好,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胡锦涛指出,党的十七大对党的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深刻反映了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各级党委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扎实、深入、全面抓好落实。要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贯彻,进一步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建设,进一步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大力推进党的制度创新,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推动事业发展的开拓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

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胡锦涛强调,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必须着眼于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推动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自觉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努力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把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胡锦涛强调,发展党内民主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条件。只有切实发展党内民主,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全党的创新活力,才能广泛凝聚全党的智慧和力量,使改革创新成为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使改革创新的决策更科学、实践更丰富、成效更显著,形成全党齐心协力推进党的建设、做好党的工作的强大合力。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事务中的参与、管理、监督作用,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不断提高党内民主建设质量和水平,促进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党内民主的内容、途径、方法。

胡锦涛强调,要继续加大制度建设和创新力度,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及时将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成果转化为制度成果,不断完善党的建设和党内生活的制度机制。要根据新情况新变化,加快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制度,切实把民主集中制更好地落实到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选举制度、工作制度、监督制度等方面。要抓住党的建设中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抓住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最期待解决、党的建设最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集中力量攻坚,努力在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带动整个党内制度建设,逐步建立起内容完备、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科学管用的党内制度体系。胡锦涛强调,各级党委要把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开拓创新能力作为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来抓,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加强领导班子制度建设,完善选人用人机制,营造创新氛围。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要在党内特别是干部队伍中大力营造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宽容失误的环境和氛围,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坚持锐意改革、奋勇创新,自觉反对不求进取、得过且过,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不断保持和增强蓬勃向上的朝气、开拓进取的锐气、不畏艰险的勇气,真正推动出现一个广大干部奋勇争先、与时俱进、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的生动局面。

胡锦涛指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全党的共同任务,更是各级党委的重要职责。在工作中,必须切实

做到高举旗帜、求真务实、把握主线、全面推进。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提高党的思想理论水平,使全党同志都牢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

胡锦涛强调,各级组织部门和广大组工干部要一如既往地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开拓进取的作风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抓好各项决策和部署的落实,真正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模范部门,把组工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过硬队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

习近平在主持会议时指出,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意义,对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中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讲话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思想深刻,论述精辟,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新局面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把党建工作和组织工作做好。

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介绍了会议有关情况。广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胡泽君,四川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柯尊平,江苏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国生,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李荣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马兴瑞作了发言。出席座谈会的还有:刘云山、徐才厚、何勇、令计划、王沪宁。

7.进一步开创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新局面 篇七

企业文化发展的新趋势

目前,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正在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正在从表层向深层、由自发向自觉、从局部向系统发生新的变化:

第一, 企业文化正在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强有力的支撑。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影响, 主要建立在企业员工对企业发展定位、企业发展愿景的广泛认同上, 这种认同又要通过员工的劳动价值观、生活价值观乃至人生价值观去实现。只有发挥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积极保障功能, 企业发展才有持久能动性。比如,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服务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电力客户、服务发电企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正在成为员工共同的理念, 并通过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等一系列运作, 使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战略, 从而保证了企业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的一致性。

第二,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正在出现一种深度融合。

文化管理与传统管理不同, 它是以价值观为引导的一种内在驱动力和执行力, 强调员工主动性, 做到民主管理、自我管理, 而不是单纯依靠行政力和制度约束。要把刚性制度管理与柔性的文化管理结合起来, 要用美好的愿景鼓舞人, 用宏伟的事业凝聚人, 用科学的机制激励人, 用和谐的环境熏陶人, 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达到“人企合一”的境界。比如中国移动江西公司较好地发挥了文化对管理的牵引作用, 构建企业文化执行体系, 让文化理念与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对接起来, 顾客与员工满意度双双提升, 管理效能大大提高。

第三, 企业文化建设更加突出了对人的培育和塑造。

企业文化建设说到底就是企业员工的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建设, 企业关心关注员工, 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 让员工分享发展成果, 同时还要培养人、教育人和提升人的境界。首钢总公司有一个重要理念“有什么也不如有人才”, 他们通过团队学习、行动学习、快乐学习等方法, 使员工的思想水平不断地提升, 知识不断地更新, 形成了一支能拼搏会拼搏的企业团队。

第四, 创新文化正在成为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动力源泉。

企业是创新主体, 建立创新型企业必须培育创新文化, 树立创新风尚, 完善创新文化体系, 提升创新文化水平。这是企业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的前提和保证。随着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创新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文化的重要发展方向。世界500强企业3M中国公司允许员工用15%的时间做个人认为对公司有益的创新工作, 鼓励员工去探索, 极大激发了企业员工创新的热情, 这本身也是一种机制创新。

第五, 和谐文化正在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背后, 是企业与人、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谐文化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关爱的文化, 是公平竞争、文明经商、诚信经营的文化, 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心公益、帮扶弱势群体以及不断强化生态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的文化。湖南华天大酒店吸收“礼、智、信、仁、义、德”传统文化精髓, 制定了《华天三字经》, 提出酒店、员工、顾客三位一体共同创造价值理念, 企业内部和谐与外部和谐有机统一, 创建了自己的精致服务品牌。

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探索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 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动力, 为发展社会文化和提高全民素质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但也要看到, 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仍处在起跑阶段, 还有许多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操作实践上看, 有些企业只是口头重视, 还没有认真地去想、去抓, 更谈不上“一把手”工程, 甚至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宣传手段和形象工程, 摆摆样子作作秀, 文化与管理相互脱节;有的缺乏系统规划和有效机制, 一阵风来, 一阵风去, 不能落地生根。从案例推广上看, 缺乏鲜明的特色甚至有雷同的倾向。理论上也难以升华, 形成全面的体系。因此需要进一步扩大研究的视野, 多方面挖掘案例, 并进行总结、提炼和推广。企业文化建设要与企业管理紧密结合, 使其成为企业管理者必不可少的手段和企业的一种发展要素。企业文化建设只有落脚在企业管理中, 它才能发展, 才能有意义、有价值。

企业文化贵在创新。缺乏鲜明特色, 难以发挥文化的独特功能。因此, 不仅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 不断培植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共享价值观, 全面推进企业价值管理, 对内加强凝聚力, 对外承担社会责任, 也要在创新上下工夫, 在特色上做文章。

第一, 走科学发展道路, 建设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

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从新时期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完整、深刻地阐明和回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什么”和“如何发展”的问题, 为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企业文化建设应当始终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大力提倡时代精神、创新精神和拼搏精神,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形成内外一致的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

第二, 建设企业价值体系, 精心打造企业软实力。

企业价值体系是企业文化这种重要资源中的核心, 以多样化的形态作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作用于企业, 形成强势企业文化, 构成企业的软实力。强势文化可以打破国界和地域限制, 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企业要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挖掘本企业文化资源, 以我为主, 博采众长, 融合创新, 自成一家。在进行国际合作和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 要尊重文化差异, 善于取长补短, 用创新的思维进行整合、提炼, 在借鉴中创新、在融合中升华, 把企业文化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

第三, 加强文化管理, 切实保证企业文化落地生根。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保证企业文化建设落地生根, 企业管理者必须认真确立文化管理的理念, 把文化注入到发展战略、管理流程、组织优化、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品牌推广等各个环节中。要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建立科学的企业文化目标体系、运行体系和保障体系, 立足于基层建设、班组建设、岗位建设、团队建设, 在现场在细节中体现企业的文化主张。要强调企业文化建设的可控性、规范性, 使员工认知、认同, 养成自律习惯, 人人参与、上下同心、共建共享。这是企业文化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

8.进一步开创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新局面 篇八

在吉林省科协八届一次全委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冯守华当选为吉林省科协第八届委员会主席,李景涛、尹军、刘东华、曹军,于化东、王之虹、王利祥、王家骐、李玉、李殿军、吴绍明、邹广田、张德江、岳德荣、赵继、秦贵信、夏咸柱、戴昕(兼职以姓氏笔画为序)等18名同志当选为副主席。

在闭幕式上,会议通过了省科协“八大”关于第七届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通过了省科协“八大”关于省科协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决议,通过了《致全省科技工作者的倡议书》。宣布授予全国政协常委、省科协七届委员会主席刘淑莹为省科协名誉主席,授予王长和、史宁中等5位同志为省科协荣誉委员。

王化文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大会选举产生的省科协新一届领导班子表示热烈祝贺,向为吉林省科协工作作出贡献的老同志表示崇高敬意。王化文指出,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创造性地开展科协工作。省科协新一届委员会要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团结带领各级科协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吉林振興发展的伟大事业,进一步开创科协工作新局面。

王化文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科协工作,一要围绕全省工作大局,在大力促进自主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展现新作为;二要围绕全面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在大力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上取得新成效;三要围绕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在畅通联系渠道、增强科协凝聚力上取得新进展;四要围绕加强自身建设,在夯实组织基础、提升服务能力上迈出新步伐。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科协工作的意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提高对科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科协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深入研究科协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推进科协事业发展。

冯守华在闭幕词中表示,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行动,更加扎实的作风,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各级科协组织,努力完成大会确定的各项任务,为促进科协事业发展,加快吉林振兴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辉煌业绩。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省科协第八届委员会副主席邹广田主持了大会闭幕式。

(吉林省科协)

9.努力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 篇九

一论贯彻落实全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

以全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标志,我省文化改革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全省上下要充分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明确目标、抓住重点,深化改革、加强领导,扎扎实实地把会议的各项安排部署落到实处,努力开创全省文化建设新局面。

努力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必然选择。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从我省来看,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我省人民生活已经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支柱性产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不断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精神需求,才能更好地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从而更好地把全省人民团结起来、凝聚起来,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提供更加强大的文化力量和精神动力;才能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走科学

发展之路,为赢得竞争、加快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思想和产业基础。努力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结构不合理是制约我省科学发展的两大主要矛盾,“十二五”时期,我省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在加快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调整方面取得更大的实质性进展。一方面,从调整产业结构的角度讲,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内容。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高企业和产品的文化含量,有利于优化我省产业结构,不仅可以推动解决我省传统产业比重大的问题,而且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具有创新性强、关联度高等特点,其发展壮大不但能突破传统的过于依赖消耗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改变我省产业“三低、一缺乏、三个过度依赖”的现状,而且可以有力地促进劳动就业和创新就业。另一方面,从调整城乡结构的角度看,推进城镇建设上水平,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都需要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只有发挥好文化的独特作用,我省的城市才能更有魅力、更有活力;只有打破落后的理念和习俗,我省的农村面貌才能有更大的改观。

上一篇:丰满的反义词下一篇:高中英语教学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