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病人的护理常规(精选8篇)
1.休克病人的护理常规 篇一
七、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发病快慢。
2、评估换意识状态、生命体征情况。
3、评估患者伴何种并发症。
4、全面检查,防止误诊和漏诊。
(二)护理诊断/问题
1、心输出量减少:与体液不足、循环血量减少或心功能不全有关。
2、气体交换受损:与呼吸异常或呼吸形态改变有关。
3、体温过低:与外周组织血流减少、大量输入低温库存血有关。
4、感染:与免疫力低有关。
5、有受伤的危险:与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疲乏无力等有关。
(三)、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和病情变化,如休克早期呈兴奋状态,烦躁不安,而休克晚期患者则出现表情淡漠、神志模糊和昏迷等。
2、注意血压和脉压差的变化。
3、仔细监测和记录尿量的变化。
4、保持呼吸道通畅。
5、搬运中应维持呼吸功能,尽可能避免颠簸和体位剧烈的变化。
6、要及时建立静脉通道,补充液体,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四)、健康指导
1、保持休克卧位,即仰卧中凹位。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
3、对病人、家属和重要亲友的精神支持十分重要。
2.休克病人的护理常规 篇二
1 临床资料
本组创伤性休克病人22例, 男17例, 女5例;年龄14岁~58岁, 其中严重创伤2例;轻度休克4例, 中度休克12例, 重度休克4例。
2 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程序的实施
2.1 及时有效的早期处理对于创伤性休克的患者是至关重要的
创伤性休克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治疗, 将会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 如败血症、ARDS和MODS, 甚至死亡[1]。在创伤性休克抢救护理程序中应遵循“抢救优于诊断、治疗, 优先处理致命伤”的原则, 及时发现休克早期症状, 处理好呼吸道阻塞、活动性出血等急救情况[2]。本组病例中9例病人, 来院时伤情严重, 立即对病人进行止血包扎固定;及时清除口鼻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异物、血块等, 保持气道通畅, 防止窒息及舌后坠, 给予氧气吸入, 6例有意识障碍者行气管插管;建立两条静脉通道, 一条用于大量快速输血、输液扩容, 另一条用于输入各种抢救药品;与此同时检查并判断伤情。
2.2 所有患者尽快行确定性治疗
本组病例中5例病人, 怀疑有胸腹腔内出血可能, 立即予诊断性穿刺并行床边B超和胸腹片检查, 结果2例病人胸穿结果为阳性, 立即行胸腔闭式引流, 2例病人腹穿结果阳性, 立即行急诊剖腹探查。本组病例中有4例病人有颅内高压症状, 一边脱水一边尽快行CT检查, 其中2例病人有手术指征立即急诊开颅。
2.3 积极做好术前准备
早期急诊手术是创伤性休克病人抢救成功的关键环节, 创伤性休克多以出血性为主, 控制出血, 封闭伤口是抢救此类休克的主要手段, 只有尽快行确定性治疗才能从根本上纠正休克的病因[1], 对有急诊手术指证者, 在抗休克的同时, 及时做好了配血、备皮、药物试验等术前准备, 并通知手术室, 麻醉科进行急诊手术, 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实施手术治疗。本组病例中15例均实施了急诊手术,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4 休克病人始终处在严重而多变的动态过程中, 要取得最好的治
疗效果, 必须加强床旁巡视和动态观察, 准确作出科学的判断[3], 在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程序中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意识及表情变化, 观察皮肤的色泽、温湿度、准确记录尿量等并根据病人的综合体征对病情及护理效果做出实时评估, 为实施抢救方案、调整护理计划做出支持。本组病例中3例病人出现脉压差变小、脉搏增快而细弱, 通过及时调整补液速度及补液计划得以纠正, 防止了可能出现的严重并发症。
2.5 防止和避免增加损伤
轻、中度休克病人较烦燥, 要积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有效心理沟通, 本组22例病人均未出现再次损伤。
2.6 心理护理
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抢救工作的同时, 还应关注病人家属焦虑的心情, 需及时和他们交流, 并将病情发展情况随时告知家属, 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本组22例病人均给予细心周到的心理护理, 保持了良好的医患关系, 没有出现医疗纠纷。
3 结果
按照预先制定的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抢救工作, 护理人员能做到沉着冷静、快而有序地进行抢救, 通过医护人员紧张密切配合, 采取迅速、果断、准确、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 成功治愈21例, 1例因创伤严重, 来院时间较晚, 死亡。
4 讨论
创伤性休克病人抢救成功率与抢救过程中的治疗护理是否迅速、准确、及时, 措施是否得当关系密切。制定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程序使护理人员在平时可加强针对性的技能及知识的培训, 让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相关的急救知识和技术操作, 使护理人员在抢救过程中有章可循, 分工明确、各尽其责、分秒必争、有条不紊, 为病人提供最好的护理服务。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程序还应根据每一次的抢救案例分析结果, 不断完善抢救流程, 以期建立规范化的急救护理程序, 最大限度地提高创伤性休克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摘要:目的探讨成功抢救创伤性休克病人的急救护理程序。方法回顾分析22例创伤性休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程序的应用, 抢救成功21例, 死亡1例。结论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程序在创伤性休克的抢救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
参考文献
[1]叶志强, 戴海涛, 胡祥华, 等.182例创伤并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急救体会[J].广州医药, 2009, 40 (2) :22.
[2]冯瑞蓉.创伤性休克的链式流程急救护理[J].全科护理, 2009, 7 (130) :41.
3.休克病人的护理常规 篇三
【关键词】重症监护;感染性休克;急救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54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40-01重症感染性休克临床中又称为中毒性休克或败血症性休克的临床症状,主要是由细菌、立克次体、病毒、真菌与原虫等病原微生物以及外毒素、内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其代谢产物在机体内引起组织微循环障碍以及细胞与器官代谢异常和机体脏器功能损害的全身反应性综合征。重症感染性休克主要见于急性腹膜炎、重症胆管炎、坏疽性胆囊炎穿孔、急性胃肠穿孔、急性肠坏死;或者出现重症胰腺炎、泌尿系感染、大面积烧伤、腹腔脓肿、败血症等症状,因此称为中毒性休克或者内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主要是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的感染[1]。发病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救治此类型患者的抢救及护理极为重要,临床中必须加强急救护理工作的质量。笔者现将23例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性休克病人的护理汇报如下。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收治的重症感染性休克的患者23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6例,年龄在23-67岁,平均年龄在45.28±2.01岁。其中重症胰腺炎引起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有10例,胆石症引起感染性休克的患者7例,弥漫性腹膜炎引起的感染休克的患者有6例。
1.2方法此组患者及时采取急救治疗并实施有效急救护理措施,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补充血容量、病情观察、控制感染、心理护理等措施。
1.3結果此组患者经急救治疗和急救护理后抢救成功的患者20例,成功率为86.9%;经急救治疗无效临床死亡的患者3例,死亡率为13.1%。2急救护理措施
2.1补充血容量迅速建立2-3条静脉通道,均使用留置针,同时急查血标本:血常规、凝血四项以及血交错等检查并通知化验室紧急备血。将抽血液放置室内,观察血块的凝聚以及收缩的时间,快速确定凝血机制是否正常[2]。遵医嘱迅速的给予抢救药物治疗。合理安排输液顺序,严格执行失血性休克用药原则:先盐后糖,先晶后胶,先快后慢,快速补充血容量及时纠正失血性休克。在最初的15-20分钟内快速输入晶体液约1000ml,第一小时至少达到2000ml。迅速输血,当休克症状改善后,及时调整输液速度,防止发生肺水肿,最好行中心静脉压测定(CPV),当CPV<6cmH2O提示血容量不足,可进行快速大量的补液;CVP>15cmH2O说明心脏负担都比较加重,将输液速度减慢速度。
2.2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给予氧疗,提高机体的缺氧状态。休克后60min是“黄金60分钟”应遵循“先救生命再治疗”的原则急救力争时间,启动急救抢救程序,以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为主要救治先决条件,通气障碍是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早期死亡的常见原因。创伤性休克的患者尤其是颅脑损伤的患者常伴有颜面以及口鼻出血,有些患者会出现呕吐,因此呼吸道常常会发生分泌物、血块以及呕吐物误吸阻塞呼吸道,呼吸道梗阻完全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首要护理措施,给予患者氧疗,必要时紧急心肺复苏,若患者出现呼吸窘迫、呼吸困难则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
2.3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面色,意识、出血量、尿量。由1-2名经验丰富的护士负责病情观察及治疗用药,由一名护士进行记录病情以及抢救用药,输血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密切观察患者出血情况,准确测量出血量。抢救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出血是否停止,失血性休克症状有无改善,当心率<100次/分、收缩压>100mmHg、尿量>30ml/h,红细胞压积>30%时,并且患者的皮肤转为温暖红润,脉搏有力,静脉充盈,时说明休克已得到改善。
2.4心理护理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往往有许多心理因素存在,而一旦病情危重加之急救设备以及各项治疗会加重患者出现恐惧、害怕的心理反应[4]。因此必须与患者做好良好的沟通工作,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能够信任医疗工作者。认真收集患者确切可靠的患者基本信息资料,对患者的心理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减轻患者焦虑恐惧的心理,在抢救过程中忙而不乱,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抢救过程中不要忽略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增加产妇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配合抢救治疗。3讨论
感染性休克是一种严重、动态的临床的病理过程,在患者出现休克发生时,临床护理工作人员通过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制定相应急救的治疗方案,准确实施及时有效的进行急救护理措施是抢救成败的主要。在急救中达到医护人员紧密的配合,抢救争分夺秒,迅速有效的补液,选择合适的急救输液途径,并实施治疗原发病的应用有效治疗,熟练运用各项急救的护理技术并与医生做好密切配合,是感染性休克抢救成功的关键。参考文献
[1]李媛媛.感染性休克致心跳呼吸骤停的抢救及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0,22(71):66-67.
[2]张翠娟,马素萍.创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2008,10(7):389.
[3]胡群花.173例重大车祸伤患者的急救护理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2011,7(8):462.
4.休克病人的心理护理 篇四
休克病人的意识是清醒的,对突然的病情变化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如害怕、恐惧、焦虑等,这些反应与休克之间会形成负反馈的恶性循环。但是,由于病人是清醒,也就有可能接受护士给予的良好心理影响。护士要选择适当的语言来安慰病人,耐心解释有关病情变化,以稳定病人情绪,减轻病人痛苦。护士在实施抢救中,说话要细声而谨慎,举止要轻巧而文雅,工作要稳重而有秩序,以影响病人心理,使其镇定并增强信心。
(二)给病人安排安全舒适的体位
可给病人采取半坐卧位(床头抬高30°),并将下肢拾高30o,以减少腹腔器官对心肺的压迫,利于呼吸与促进冠状循环,并利于下肢静脉的回流,这样既可促进休克的恢复,又可使病人感到舒适。
(三)对病人要亲切关怀
护土要经常观察病人的脉搏、血压、呼吸及尿量等情况,并随时记录。要关怀病人,询问病人有何不适,有何要求,耐心解答提问,及时解决病人的合理要求,使病人心情舒畅,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
(四)要特别观察病人的精神症状
精神症状反映了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脑的血液灌注量与供氧量,对疾病情况的判断具有整体性意义。在轻度缺氧时,病人表现以兴奋为主,有不安、烦躁,甚至有狂躁。此期若能得以纠正缺氧,则病人的情绪、意识、行为等可恢复常态。但若是休克继续加重,则脑功能由兴奋转入抑制,表现为淡漠、迟钝与萎靡,继之为诸妄、昏迷,这是危险的信号。如果脑及其它器官的供血改善,缺氧纠正,病人的意识会随之清醒。
(五)护士应做好病人亲友或陪伴人员的安慰工作
5.休克病人的急救护理介绍 篇五
1.尽量少搬动、少打扰病人,保持其安静。
2.松解病人衣领、裤带,使之平卧。休克严重的头部应放低,脚稍予抬高。但头部受伤、呼吸困难或有肺水肿者不宜采用此法,而应稍抬高头部。
3.注意病人保暖,但不能过热。
4.有时可给病人喂服姜糖水、浓茶等热饮料。
5.有肺水肿、呼吸困难者,应给予氧气吸入。
6.对某些明确原因的休克者,如外伤大出血,应立即用止血带结扎,但要注意定时放松,在转运中必须有明确标志,以免时间过久造成肢体坏死;骨折疼痛所致休克者,应固定患肢,并服用止痛药以止痛。
早期休克的临床表现:病人表现精神兴奋、烦燥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脉压差变小,每小时尿量少于30毫升。
6.第3章 休克病人的护理 篇六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SOF):指2个或2个以上重要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序贯发生功能衰竭。是休克病人主要的死因。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指低血液灌注和缺氧,损伤肺毛细血管和肺泡上皮细胞,病人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和缺氧。
补液试验:取等渗盐水250ml,于5—10min内静脉滴入,若血压升高而中心静脉压(CVP)不变,提示血容量不足;若血压不变而CVP升高3—5㎝H2O,,提示心功能不全。
客观题(小题)㈠微循环障碍;P26 ⑴微循环收缩期(缺血缺氧期,休克代偿期,休克前期):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⑵微循环扩张期(淤血缺氧期,休克抑制期、休克期):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⑶微循环衰竭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期,休克失代偿期,休克晚期):不灌不流.。
㈡休克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大量坏死,引起急性肾衰竭(ARF)。
㈢休克病人予保暖:①加盖棉被、毛毯,调节室温 ②忌用热水袋、电热毯,以免烫伤,及局部皮肤血管扩张,增加局部耗氧量,加重组织缺氧,及重要脏器血流灌注进一步减少。
㈣失血性休克输入低温保存的库存血应置于常温下复温后再输入。主观题(简答、论述)㈠休克临床表现P28 1休克前期:①精神紧张、烦躁不安
②面色苍白,四肢湿冷 ③血压变化不大
④尿量正常或将减少 ⑤失血量<20%
2休克期:①表情淡漠、反应迟钝 ②皮肤发绀、四肢冰冷
③血压进行性下降
④尿量减少
⑤失血量20%-40% ⑥代谢性酸中毒症状。
3休克晚期:①意识模糊、昏迷
②皮肤发绀、四肢厥冷
③血压测不出
④无尿 ⑤失血量>40%
⑥并发DIC。
㈡处理原则P29 1急救:①心肺复苏、使用抗休克裤(MAST)
②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⑴松解领扣,解除气道压迫 ⑵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⑶吸氧
⑷气管切开
③休克体位(注意):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以增加回心血量。④建立2—3条有效的静脉通道。
2补充血容量:是治疗休克最基本、首要措施。原则:及时、快速、足量。(注意)3积极处理原发病
4纠正酸碱平衡
5应用血管活性药物:①血管扩张剂:1〉先补充血容量,低浓度,高速度 ⒉〉早晚期宜用 ⒊〉酚妥拉明、酚苄明、阿托品、山莨菪碱
②血管收缩剂:1>晚期不宜用
2>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
③强心药: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西地兰。
6改善微循环:DIC期肝素治疗,1㎎/㎏,6小时一次;潘生丁。
肝素(注意):①用药前侧凝血时间,每2—4h测一次:PT<12s,提示不足; PT>30s,提示过量;PT20s左右,剂量合适。
②过敏反应发生
③肝素过量引内出血,用等量鱼精蛋白拮抗。7控制感染
8应用皮质类固醇:用量大、时间短。
㈢中心静脉压与补液的关系;P32表(注意)㈣用药护理(注意)P32;①浓度、速度:低浓度、慢速度、小剂量
②严格控制滴速,单独建立一静脉通路,禁止在该通路输注其他药物
③用药后5—10min测血压一次,调整浓度、滴速;平稳后15—30min测一次
④严防药液外漏,用0.25%普鲁卡因封闭穿刺处
⑤使用硝普钠3天以上应监测血流氰酸盐浓度
⑥药物停止使用:血压平稳后逐步降低浓度、滴速
7.休克病人的护理常规 篇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2年6月我科收治颅脑损伤伴休克病人58例, 男45例, 女13例;年龄13岁~72岁, 平均32.6岁;车祸受伤38例, 高处坠落伤12例, 其他8例;损伤类型:脑挫裂伤51例, 硬膜下血肿32例, 硬膜外血肿为26例, 颅骨骨折53例;单纯骨折为9例, 其余均为复合伤;入院后病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8分11例, 3分~8分38例, <3分9例;病人从受伤到就诊时间30 min至6 h。
1.2 治疗方法
病人入院后, 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表对病人进行评估, 然后建立初步的医疗护理目标, 再对病人进行一系列的治疗与护理, 最后评估目标完成情况, 并及时进行改进。
1.3 结果
抢救成功49例, 死亡及入院后死亡9例。
2 护理
2.1 及时监测生命体征, 对病人进行准确的评估
对于颅脑损伤伴休克病人一定要观察病人的意识和瞳孔变化, 如果病人表现为表情淡漠、意识模糊、感觉迟钝甚至昏迷, 表示病情恶化。注意观察病人瞳孔可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的现象, 如果一侧瞳孔一过性缩小, 很快进入一侧或双侧瞳孔进行性散大, 提示脑疝形成[2]。其次, 严密观察病人脉搏、血压与脉压的变化, 在抢救过程中, 及时量血压, 并做好记录, 直至血压稳定后, 可减少测量次数。第三, 要监测病人呼吸及尿量。大部分休克病人均伴有呼吸频率及幅度代偿增加, 当出现呼吸加深加快或变浅不规则, 并出现鼻翼扇动, 提示病情恶化, 应严密观察及时处理。尿量的监测是护理工作中观察、判断肾脏毛细血管灌流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之一, 如每小时尿量少于20 mL, 说明肾脏血液灌流量不足, 提示有休克。第四, 要观察病人的体温。休克病人体温一般偏低, 如病人突然体温升高表示有其他感染, 要及时报告医生。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采取合理体位
护士要迅速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内分泌物及异物, 遇有喉头水肿或昏迷病人舌后坠可用舌钳夹出。必要时立即进行气管插管, 给予氧气吸入, 及时改善缺氧状态。对严重创伤的病人窒息、呼吸道阻塞如不迅速解除将是致命的, 所以要加强吸痰, 吸痰时固定好病人的头部, 避免吸痰过程中病人头部剧烈晃动发生脑疝[3]。同时要采取头及躯干抬高10°~15°, 下肢抬高20°~30°的中凹卧位, 以增加静脉回心血量和减轻呼吸负担, 也可采取平卧位, 保持病人安静, 不要在血压不稳的情况下随意搬动病人。
2.3 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
建立2条静脉通道, 以便于及时输入液体及药物, 为抢救病人生命创造条件。创伤性出血性休克病人, 有效循环血量均有不同程度减少, 应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 静脉选择近心端穿刺, 对穿刺困难者应及时静脉切开。一般选用一条静脉用作扩容, 给予少量生理盐水, 以备输血或输入平衡液, 还可输一定量的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浆等, 另一条则可及时输入各种抢救药品。
2.4 全面的体检、针对性的客观检查可防止漏诊
辅助检查以简单、快速、可靠为原则。头颅CT、胸部X线片、骨盆片及腹穿应视为常规检查。如病情不稳定采用床边辅助检查、B超及拍X线片为宜;疑似腹腔内脏器损伤, 行腹腔穿刺协助诊断。有脑病表现的给予CT头颅扫描明确诊断。对重度休克病人不可把意识表现单纯归结于颅脑损伤, 更不可轻易把血压下降归结于高颅压危象及脑干功能衰竭而放弃抢救治疗。
2.5 加强基础护理
休克病人应给予保暖, 避免受寒, 以免加重休克;病人体温过低时, 应增加室温, 增加被服。室温保持在18 ℃~20 ℃, 温度太高会增加组织的代谢率, 从而增加氧气的消耗量, 维持适当的舒适, 减少不必要的活动, 让病人充分休息。
2.6 积极手术治疗
颅脑损伤合并其他脏器损伤伴休克, 手术治疗仍需遵循损伤控制外科的基本原则, 初期仍然是实施救命手术;无论是针对脑损伤本身, 还是针对内外出血, 积极有效的抗休克仍然是第一位的。对于颅脑损伤治疗效果的关键是及时清除血肿, 降低颅内压, 特别是入院时病人即出现脑病的情况下, 应提倡边抗休克边行开颅血肿清除减压术, 而不应一味追求血压平稳再开颅, 因其将造成脑干不可逆的受压损伤。
2.7 药物治疗
脑疝病人采用20%甘露醇快速输入, 伴有休克的病人, 需要保证血压稳定在100/70 mmHg (1 mmHg=0.133 kPa) 以上时, 才能边补充血量边脱水治疗。同时, 在进一步的处理中, 可应用促脑细胞代谢药物和大剂量糖皮质激素配合使用脱水剂及自由基清除剂、物理降温等, 以消除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 促进脑细胞代谢。在大部分创伤病人的血压、心率、尿量恢复正常后, 血浆乳酸含量仍然升高, 混合静脉氧饱和度下降, 对颅脑损伤非常有害[4], 积极纠正酸中毒十分必要。
3 讨论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休克的病人在伤后1 h呈现第1个死亡期, 称为“黄金1小时”, 若在伤后5 min内实施救助, 伤后30 min给予医疗急救, 则可挽救18%~25%的生命[5]。对于颅脑损伤合并休克的病人, 抢救治疗原则是既要纠正循环休克状态, 又要降低颅内压、预防脑缺血。治疗高颅压的脱水与休克的扩容 一对矛盾仍然是临床治疗过程中的难题, 处理不好会使病情恶化。因此, 在救治颅脑损伤的同时, 应积极处理合并伤, 尤其是对低血压休克病人, 应尽快查明原因, 补充血容量, 纠正低血压, 以提高脑循环灌注压, 减少或避免脑组织的继发性损伤, 降低病死率。同时, 在抢救治疗过程中, 健全完善的指挥是抢救实施的重要保证, 过硬的专科技术是提高抢救成功的关键, 对病人进行细微的护理、完善的程序, 对病人的抢救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史玉泉.颅脑损伤实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1034.
[2]彭秀丽.87例颅脑外伤病人急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2) :39-40.
[3]张尧明.重型颅脑损伤伴休克病人早期急救护理体会[J].海南医学, 2011, 22 (13) :144-145.
[4]蒋建新, 粟永萍, 黄跃生, 等.严重创伤后期全身性损害基础研究的现状展望[J].中华创伤杂志, 2000, 18 (4) :199.
8.休克病人的护理常规 篇八
【关键词】颈外静脉留置针;低血容量性休克;抢救
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由于周围循环衰竭,微循环灌注不良,四肢静脉塌陷,病人躁动不安等导致四肢静脉穿刺不易成功,而此刻迅速建立有效、可靠的静脉通道是纠正休克的首要抢救措施,如果抢救不及时,可引起身体重要脏器遭受严重的、不可逆损害,甚至死亡,选择颈外静脉建立静脉通道,很好解决这一难题。
2007年5月——2009年6月在我科收治的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60例,其中30例选择留置针颈外静脉穿刺,30例采用四肢浅静脉穿刺,将两种穿刺方法作比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5月——2009年6月我科收治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60例,男48例、女12例,年龄在18-62岁,平均37.5岁,外伤性脾破裂22例、血气胸12例、重度以上烧伤12例、肝破裂4例、肠系膜撕裂伤4例,肾包膜下破裂2例、其他4例。按照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颈外静脉穿刺,对照组采用四肢静脉穿刺。两种穿刺操作人员为具有护师以上资格,熟练掌握颈外静脉和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
1.2方法
1.2.1操作方法两种均采用20G静脉留置针(上海普益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和3M无菌透明敷贴。观察组病人取去枕仰卧位,头偏向对侧450为宜,肩下垫薄枕或放低床头,使头部低于躯干部,头尽量后仰,伸直平展,充分暴露穿刺部位。操作者站在患者头部朝向心方向穿刺。常规消毒皮肤后,助手用手指在锁骨上窝附近按压颈外静脉近心端,使血管充盈,操作者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拇指和食指持留置针,在耳垂下3-5cm或胸锁乳突肌中心进针[1]对准血管,与皮肤呈350-400刺入,进针速度宜慢,见有回血后,压低进针角度5-150,再进入0.2cm,使套管针进入血管内,抽出枕芯0.5-1cm,沿血管方向将套管针送入血管中,拔出针芯,3M透明敷贴妥善固定留置针,并标记穿刺时间,连接输液管快速补液、输血。对照组根据病人血管情况常规选择前臂的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及大隐静脉穿刺置管连接输液管道。两组患者在输液暂停期间均用含25U/ml肝素生理盐水或生理盐水3-5ml封管,每班觀察穿刺局部及输液通常情况,排除固定不牢造成的留置针脱落。
1.2.2评价方法①穿刺置管成功率:一针见血或皮下探测血管≤3次为成功。②补液速度,以每小时经所选通道输入液体的毫升数。③留置天数,以局部不发生静脉炎,输液通畅,且患者无主诉穿刺部位不适,可以不更换输液部位为标准[2]。
1.2.3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讨论
2.1在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的抢救过程中,快速有效地建立静脉通道是抢救危重患者生命的关键,在第一时间内尽早建立静脉通道,以保证足量液体的补充,改善休克状态,挽救患者生命。
观察组穿刺成功率为96.7%,对照组73.3%,两组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四肢浅静脉。在基层医院抢救工作中,由于条件的限制,时间紧急,尤其在冬季,患者穿着衣服厚,选择四肢静脉耗时长,而颈外静脉暴露明显,失血性休克的患者一般取平卧位,易于选择血管[3]。颈外静脉管腔粗,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以胸锁乳突肌作为穿刺定位,易于穿刺成功,而四肢浅静脉相对较细,管腔小,血流慢,加上大量失血致血容量不足时,血管塌陷明显,充盈不足也是穿刺成功率降低的原因。
2.2颈外静脉粗、直,上段直径为(0.6±0.2cm)[4],充盈时血管直径最大可达0.8cm-1.0cm[5],离心脏近,并受到胸腔负压影响大,静脉输液时血管内静脉回流对输入液体还起到虹吸作用,能迅速达到扩容的目的,决定了它在抢救失血、失液患者补液给药速度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最快补液速度可达55ml/min,表2显示观察组单通道补液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颈外静脉留置针的扩容速度,能满足低血容量休克病人快速补液的要求。
2.3休克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躁动,颈部相对四肢活动减少,幅度小、导管不易脱出,较少发生输液故障,颈外静脉留置针克服了冬季肘部静脉不易暴露和测血压时对输液滴速产生影响。
2.4影响留置时间的原因主要是静脉炎的发生,颈外静脉由于管腔粗直、血流丰富,留置针在其内随血流浮在血管中,对血管壁的刺激小,且减少药物刺激,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2.5颈外静脉留置针注意事项①合并有颈部外伤和颈部脱位、骨折禁忌使用。②留置针与输液管连接紧密并排净空气及时换液,防空气栓塞。③穿刺点不可过低,致导管在血管内反折,甚至意外。不可过高,因靠近下颌角妨碍操作。④帮助血管充盈的指压手法用力不可过大和压迫范围过广,防患者发生脑缺血或压迫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致心搏骤停等意外发生。颈外静脉在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的急诊抢救中,不仅能快速、有效地建立补液通道,而且能完成快速补液的要求,操作简单,容易掌握,留置时间长,
参考文献
[1]甘英.静脉留置针临床采用现状[J].实用护理杂志,2004,17(10):42-43.
[2]庞永慧.颈内静脉与颈外静脉留置针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1(1):4-5.
[3]刘丽,梁桂芳等.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在院前急救中的效果比较[J].护理学杂志,2006,21(21):14-15.
[4]陈友燕,叶斌,等.颈外静脉穿刺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3):160-162.
【休克病人的护理常规】推荐阅读:
失血性休克护理常规08-10
icu危重病人护理常规07-27
多发骨折伴休克的护理06-27
下肢骨折病人的护理09-23
卵巢肿瘤病人的护理10-06
脑卒中病人的偏瘫护理07-14
急诊病人的急救和护理08-26
食管癌病人的护理试题07-25
股骨颈骨折病人的护理07-29
临终病人的护理习题(附答案)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