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五年级语文教案

2024-10-17

丰碑五年级语文教案(共9篇)

1.丰碑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积累本课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任长霞的光辉形象,体会人们对任长霞的崇敬缅怀之情。

3、体会关键词句的表达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知任长霞的光辉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二、扫除文字障碍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小组交流:课文写了任长霞的哪几件事?从这几件事中你感悟到了任长霞的哪些品质?

②课文是怎样描绘人们悼念任长霞时的画面的?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二、细读课文,探究品析

1、知任长霞的光辉形象

2、任长霞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① “冯大爹痛哭不已……”

② 韩大妈说:“……俺就要用它为长霞立碑啊!”

③ 孤女春雨在悼文中写道:“……我也要当一名像您一样的警察!”

3、体会人们对任长霞的缅怀之情

① 指名回答人们悼念任长霞的三幅画面;

② 多媒体出示句子;

③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人们对任长霞逝世的悲痛与不舍,感受人们对任长霞的深情厚谊。

4、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5、任长霞有好几个称呼,这些称呼说明了什么?在此基础上思考:课文为什么以“心中的丰碑”为题?

6、说话练习:任局长,我想对您说“”

三、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人民公仆的感人事迹?

教学后记:这种感人的,且故事性强的文章学生很感兴趣,所以整堂课下来,课堂气氛比较好,效果也比较好。

2.丰碑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二

贯彻新课程理念,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 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课标》) , 遵循运动技术动作形成规律和五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结合原地双手胸前投篮基本技术的教学特点进行了本课的设计。让学生在“感知—模仿—体验—运用与拓展—评价”的学习过程中, 充分挖掘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 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教材分析

原地双手胸前投篮是《课标》水平三的教学内容, 原地双手胸前投篮是篮球基本技术动作之一, 也是篮球比赛得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对今后学习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动作奠定基础。原地双手胸前投篮适用于力量较小的学生, 这种方法虽然出手点较低, 但出手前球的稳定性好, 出手力量大, 便于与双手胸前传球动作相结合, 技术动作比较相似, 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原地双手胸前投篮主要掌握正确的持球手型, 投篮时蹬地、伸臂、翻腕、拨指动作协调连贯, 双手用力均匀。

教学重点:蹬地、伸臂、翻腕、拨指。教学难点:全身协调用力。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 他们思维活跃, 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四年级时, 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 对篮球运动非常感兴趣。在此基础上, 学生自己尝试过双手胸前投篮, 但技术动作不规范, 投篮的命中率较低, 他们渴望学习正确的投篮技术动作来提高投篮命中率, 享受篮球带来的快乐。通过篮球运动, 有效促进身体协调性的发展, 提高灵敏、速度、力量、弹跳等综合素质,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法与学法

通过教师的引导, 让学生理解原地双手胸前传球和原地双手胸前投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建立蹬地、伸臂、翻腕、拨指、全身协调用力投篮的动作概念。通过教师的讲解与示范,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 培养正确动作的学习。

通过分层教学, 关注学生差异, 满足学生不同需求, 让每名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竞赛, 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模仿、合作学习和展示, 建立正确的原地双手胸前投篮技术概念, 掌握原地双手胸前投篮的技术动作,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特点, 让每名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能力得以展现, 培养互助互评的学习习惯和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 提高对篮球运动的学习兴趣。

点评:

一、整体设计思路方面

从单元设计来看, 本课属于第二次课——原地双手胸前投篮, 众所周知, 一旦教学中涉及到“投篮技术”, 往往会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投进篮筐与否上面, 而容易忽略对技术本身的学习和掌握。另外, “投篮”属于技术的“应用”方面, 技术学习掌握的情况往往会对投篮结果有决定性作用。但作者很巧妙地通过不同远度和高度的运动条件的设置来逐步达到“感知—模仿—体验—运用与拓展—评价”的设计思路。通过不断练习与反馈, 潜移默化地达到预设的目标。

二、教学目标层面

从本文“技能目标”的表述来看, 较为清晰明确, 一方面可操作性较强, 可以很好地完成对目标本身的量化评价。从这一点来说, 制订出清晰明确且能够“量化”的教学 (学习) 目标, 基本上就能够看出一节课大致的轮廓, 尽管在一定程度上, 本课设定的技能目标还存在宽泛的情况, 但个人认为, 能够朝着可操作可评价的目标设计的方向进行表述, 应该是本设计的一个亮点。这或许从另外一个视角对“目标引领内容”的解读与诠释, 对于“教学 (学习) 目标”到底该如何制订和表述, 确实值得大家认真思考和实践。

三、建议

撰写教学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任务, 即便是不能够面面俱到, 最起码也要有针对性地聚焦到某一个 (些) “点”上, 如, 该设计中的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依然还处于泛泛而谈的基础上。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供商榷:

1.在教学设计中要尽可能设计出教学流程。教学流程一目了然, 每个环节前后的逻辑关系能够很清晰地体现出来。

2.教学重难点把握和突破不足。本节课以“投篮”为主要内容, 在一定程度上, 已经弱化了对重点和难点的把握, 尤其在组织实施过程中, 对重点和难点还没有形成有效突破, 也就是说, 设计的系列活动, 学生往往会将精力集中到投中与否当中, 而会忽视对技术本身的学习, 造成重难点在操作中弱化的现象。值得一提的是, 如果将基本部分中的几个活动的游戏规则与方法再细化或者改进一下, 效果或许更好。

限于本人的认知水平, 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点评人:宁夏银川市实验小学田龙

点评:

本教学设计的教材选取适合五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 两个教材的搭配有利于上下肢负荷的控制;教学流程完整、流畅、可操作性强, 符合教学实际;各环节练习安排循序渐进, 过渡自然;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练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建议在教材分析时加入促进健康方面的分析;教学目标制订和表述需优化, 重点、难点的选取应更准确、细化;围绕重难点设计练习, 进一步加强练习的针对性。

3.丰碑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经营、丰碑”等。

2、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3、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课后老师先板书一个“碑”字,让学生组词。再板书一个“丰”字,让学生查字典据词定义(多,丰富;大;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高大的石碑,高大的纪念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的?相信同学们通过朗读,自己能够明白。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

2、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

伍坨啸劣酷袭僵倚秃塑豹覆莹

特别注意:啸(xiào )劣(liè)塑(sù )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纠正读音。

4、谁说说课文所讲的“丰碑”是什么,课文什么地方点明了?

(课文讲的“丰碑”是一位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

三、理解教材

1、这时你们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研究。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把军需处长比作一座丰碑,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2、同样老师相信大家通过阅读思考,互相交流,一定能解决这个难题。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有什么相似之处?(画批在书旁)

4、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到的相似之处,按4人小组进行交流。

5、在全班进行交流。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军需处长那种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理解“丰碑”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读书了解了故事发生在战争时代,一支队伍艰难地行进在白雪皑皑的云中山中。那里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边说边用简笔画勾勒出一座巍峨的雪山,同时播放北风呼啸的录音)

二、研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回忆我们上节课质疑的问题。

2、你们认为军需处长和丰碑之间,第一点相似之处是什么?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懂的?

第一个相似点:军需处长冻僵时的光辉形象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板书:形象)

(1)怎样读,才能把“军需处长冻僵时的光辉形象像一座晶莹的丰碑”表现出来?各自练习朗读。

(2)你们觉得第7自然段,应该把握一个什么样的基调?指名读。

(3)谁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请你再读一读。

(4)再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你们认为第二个相似之处是什么?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懂的?

第二个相似点: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板书:精神)

从课文7、8、11自然段的联系中,你们看出了什么?

作为军需处长就是负责办理军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物资的领导,然而他却把所有的棉衣分发给战士们,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在冬天雪地中冻僵了,所以军需处长具有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互换角色,体会情感,自由表达。

1、如果你此时身在云中山中,身为军需处长,你会怎样想?

(我可能会犹豫,虽然我从心里也愿意给战士们棉衣,但寒冷的滋味太难受了;我将毫不犹豫的像老战士那样,把棉衣让给别人;我想如果能和战士伙着穿,你穿一会,我穿一会,既可以保全生命,有可以关心战士。)

2、现在你就是军长,面对这样一位衣着单薄的被冻僵的老战士,你能想到什么?会怎么说?朗读描写军长的句子。

(让学生置身情境去体会文中的角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四、进一步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1、课文既然歌颂的是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作者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笔墨写了……这时你们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样的问题?

(课文歌颂的是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品质,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篇幅写将军情感的变化?)

2、请同学们默读画出将军情感变化的句子。

3、读一读你们画的句子。

4、在什么情况下,将军的情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我们进行对读。(先师生对读,再生生对读)

对读中,你们体会到将军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

点拨:起初将军担心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能否禁得住严峻的考验,后来,他为什么变得信心十足,坚定不移?(虽然环境恶劣、装备很差,但是又像军需处长这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的精神,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因此将军信心十足,迈着坚定的步伐,大步走进了漫天的风雪之中)把描写军需处长和将军神态的句子多读几遍来体会感情。

五、小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谁说说你在写作方法上学到了什么?背诵你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按思想感情发展的变化顺序记叙,抓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描写。

附:板书设计

4.丰碑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四

生:(指名回答,略。)

师:(故录像,教师随音乐和画面有表情地讲述。)这就是那支装备极差的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着。云中山早已被严寒冻成了一个大冰地。战士们冒着刺骨的寒风,顶着鹅毛般的大雪,一步一步艰难地跋涉着。他们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顺利通过雪山呢?他们还将遇到怎样的困难呢?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的后三段。

[评:导语设疑激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电教媒体的运用,把学生带到艰苦的长征路上,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启发诱手的作用。]

师:通过理解课文后三段,我们要了解军需处长在严寒中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弄懂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还要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7自然段。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2段。请一名同学读课文第2段,大家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生:这段主要讲红军队伍在前进中可能遇到很多困难。

师:书中只简略地为我们列举了4个可能出现的困难。但我们知道还将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在等待着这支队伍。同学们想像一下,他们还将遇到哪些困难呢?

生:(分别回答,想橡出很多困难)

[评: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师:同学们想象得很合理。红军所面临的困难是非常严峻的。那么,在困难面前我们的将军是怎样做的呢?

生: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了一条道路。

师:这说明什么?

生;这说明将军很爱护、关心战士。

生:说明将军非常勇敢。

师:在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面前,我们的将军英勇无畏。这支队伍还在前进。前进的过程中又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投影:书中插图结合画面想想:这件事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生:这段讲一个军需处长冻死在严寒中的事。

师:(板书:军需处长)谁来结合画面说一说这件事中哪个细节最令你感动?

生:最令我感动的是军需处长那镇定安详的神态。

生:最令我感动的是军需处长的穿着单薄破旧。

师:老师和同学们一样,都觉得军需处长这个人物是最令我们感动的。那么,作者是怎样详细描写军需处长的呢?请大家看课文的第7自然段,边读边动笔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思考: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神态?

生:军需处长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呢?

生:从他的动作可以看出来。他的右手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师:(板书:夹烟前伸)军需处长已经被冻僵了,为什么他的神态还是那样镇定安详呢?

生:因为他相信自己会走出雪山,革命会取得胜利,所以他的神态才那样镇定安详。

师: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谈谈你有什么感想?

生:军需处长就是发棉衣的,他把棉衣都发给了战士,自己却穿得单薄破旧。(板书:单薄破旧)说明军需处长是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

生:此时此刻我觉得军需处长很高大。

生:我十分敬佩这位军需处长:

师:同学们产生这样的感情是对的。通过这段描写(放录像,指投影)我们仿佛真的看到:在风雪中一位穿着单薄破旧的老战士,他那瘦弱的身影从雪山的那一面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他累极了,他只想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下来歇一歇,可这一歇,就再也没有站起来。

[评:创设情境,情感导读,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更深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军需处长崇敬、怀念的心情,以低沉、舒缓的语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生:(反复练读,师具体指导,最后生配乐赏读和背诵。)

[评;以读书、训练为特点,在朗读中记诵课文,读懂词句,培养语感,这是本节教学基本的语言训练方式。]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第三段中,作者通过神态、动作、衣着三个方面详细地描写了军需处长这个人物。作者同时还详细地描写了另外一个人物,谁呢?

生:(齐答)将军!

师:(板书:将军)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的?

生:(回忆学习方法)

师:这种学习方法可以总结为“读、画、思”。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自学第三段。(出示“学法提示”投影--读:轻声自由地读第三段;画:画出描写将军三次神态变化及动作语言的句子;思:他每次神态变化都因为什么?)

[评: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方法去实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生:(生自学第三段后,进行汇报,师同时板书:“愣一下”、“发怒”、“愣住了”)

师:将军为什么愣住了呢?

生:因为将军没有想到冻死的人是军需处长。

师:是的,将军怎么也想不到被冻死的人就是军需处长。因为军需处长最有机会第一个穿上棉衣,可他却把棉衣发给了战士们。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这是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板书:舍已为人,勇于献身)

师:漫天的大雪还在不停地下着,(板画:大雪)将军眼看着自己这位亲爱的战友将永远地长眠在雪山中(板画:雪山),同那高高的云中山化为了一体。将军的眼睛湿润了。他向这位军需处长庄严地敬一个军礼。(板书:敬礼)将军为什么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评:教者注重板画与语言的渲染,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师:当将军向这位军需处长敬礼的时候,军需处长怎样了?

生:他已被雪覆盖,成了一个晶莹的丰碑。

师:“丰碑”、“晶莹”这两个词该怎样理解?

生:“丰碑”指高大的石碑,也指不朽的功绩。“晶莹”是光亮透明的意思。

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请大家分组讨论。

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略)

师:军需处长那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不朽精神在我们的心目中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板画:丰碑图)

[评:教者再次板画,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形象概括,又是对学生心灵的启迪与熏陶。]

师:(指丰碑图)这位军需处长为了他的战友们将永远地长眠在雪山中。他的战友们会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我们接着学习课文的第四段,谁愿意给大家读一下第四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这一段主要讲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师:请同学们看投影(出示投影)默读这两句话。

思考:“那声音”指的是什么?怎样理解“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生:(回答略)

师:下面就让我们带着战士们那坚定的、必胜的信念来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结合板书说说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生:(回答,略)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有评有略地写呢?

生:是为了突出军需处长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

师:是的。作者是为了突出中心。这篇课文写得有详有略,中心突出。在今后的作文中,同学们要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评:抓住单元训练重点,做到读写结合。]

师:战士们都走过了雪山,红军的长征也取得了胜利。但是我们这位军需处长却永远长眠在雪山中了。尽管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但我们将永远地记住这段感人的故事。军需处长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将在中华大地上永世长存。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生起立),向这位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军需处长,向这座晶莹的丰碑献上我们少先队员最崇高的敬礼!

[评:结束语总结全文,余音袅袅。尤其是最后敬礼,使同学们的感得到升华。]

5.《丰碑》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军长征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能够正确理解课文中“丰碑”的含义。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人片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人物的精神品格。

2、学习课文抓住人物外貌、神态、动作、语言进行细节描写的方法。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生活,体会新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前准备:

1、 介绍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

2、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情介绍,创设情感基调

1、同学们,当你们坐在宽敞舒适的教室里上课时,可曾想到过今天这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通过浴血奋战换来的吗?你们可知道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有多少的革命先辈抛洒热血?你们可知道在长征的途中,我们的红军战士在前被堵截、后有追兵、空中又要提防敌人的飞机轰炸的情况下历尽艰难险阻爬雪山、过草地、渡大河,用了整整一年零八个月,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无数战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今天就让我们去聆听其中一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丰碑。

2、破题设疑:碑是什么?(石碑)那丰碑是指怎么样的石碑?(高大的石碑)那课文的题目《丰碑》指的是“高大的石碑”吗?让我们带着这一问题走进课文中。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课文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完后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师生交流。

3、师:说得很好,现在就让我们随着红军队伍,走进茫茫的雪山……(播放红军过雪山的录像)。看后,你想说什么?(……)带着你们的感受,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读出当时红军处境的艰辛。引读:“严寒把云中山……。狂风呼啸,……,似乎要……。等待着他们的是……,可能……可能……可能……可能……。” 还可能发生什么事?(生说)正因为种种的可能,作为一个将军必然会担心:这只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生读)最终,他还有这样的担心吗?(没有)从课文哪句话看出,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来。

幻灯片出示重点句子: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这是一句反问句。谁能把他改为陈述句?

点击幻灯片出示: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2)读了这句话,你最大的疑问是什么?(怎样的队伍,为什么一定属于?)

过渡:究竟是过雪山中哪一幕让将军坚定了这个信念?

三、抓住重点,感受崇高精神

1、请同学们默读3-13小节,找出那震撼人心的一幕。

2、反馈。

幻灯片出示第7小节。

这个老战士是谁?(军需处长)军需处长是负责什么的?(负责部队给养的)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位军需处长身上。

幻灯片出示要求:

(1)自由读一读这段话,如果哪个词哪句话深深地揪着你的心,就把他划下来。

(2)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预设:

(1) 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A、说说你的理解。

B、(出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引读“右手……”同学们,在风雪中冻僵该有多痛苦,而老战士为什么能这般的镇定、安详,他临死前可能在想什么?

C、幻灯片出示:“左手微微向前……好像在向战士借火,又好像在______。”

D、从这份镇定、安详里你看出了什么?(早已置生死于度外。)是的,能不能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看着这幅图,看着他的脸,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死亡毫无畏惧,谁能读出来?(指导朗读)

(2)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A、为什么他的衣服是如此的单薄破旧?(让给别人了)从这你想到什么?(舍己为人、一心只为他人着想……)

B、我们一般都说衣服穿在身上,而文中却用“贴”,从这“贴”字你体会出什么?(军需处长穿得十分单薄,在这样的天寒地冻的云中山上可想而知有多么地寒冷)读出这份寒冷。

读了这么多,现在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

生答。(略)

师:是啊,此时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穿着单薄破旧的老战士,在风雪中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他累极了,也冷极了,只想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下来歇一歇,可这一歇,就再也没有站起来。让我们读出心中深深的敬意。(播放音乐,配乐齐读)

四、情感升华,领会将军的伟大精神

1、师:这一幕也深深地刺痛了将军的心。将军的神态又有哪些变化,在文中都划出来。提示:在6-12小节。

2、反馈:

A、当他听说有人冻死了,将军的神情是?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为什么愣了一下?

B、当他真切地看到一位冻僵的老战士时,他的神情是?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 从嘴角抽动里,可以看出他的心情是?(痛苦、愤怒、生气)从他痛苦生气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将军?(关心爱护下属的好上级)

C、当他误以为这一切是军需处长失职造成时,他的愤怒到了极点,神情是?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他的两腮的肌肉抖动着,样子十分可怕。”(指导朗读)

D、最后,当他得知这位老战士就是军需军长时,他又是怎样的?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范读,此时他的心情是很复杂的,同学们想想:

幻灯片出示:他心里无比         ,因为          。

他心里无比         ,因为          。

他心里无比         ,因为          。

过渡:是啊,震惊、难过、内疚、敬佩一齐涌上心头,百感交集的他将自己的千言万语化做了一个志高无上的军礼。引读后半句: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敬了一个军礼。)

朗读:这个军礼包含了太多要说的话,这个军礼是对军需处长牺牲的沉痛哀悼,请女生读出那沉痛的心情。这个军礼更是对军需处长的崇敬。男生们读出你们的崇敬。(配乐)

五、知情融合,理解“丰碑”含义

1、风更狂了…… (出示句子:“风更狂了……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齐读。

2、军需处长永远长眠在雪山中了,让我们最后再去看一眼。(动画)这里的丰碑指什么?仅仅指被雪冻住的军需处长身体像一座丰碑吗?(生说)

3、是啊,军需处长这种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精神就像立在战士们心中的一块丰碑,激励着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全体起立(生起立),让我们再次赞颂这位可敬的军需处长(齐读),最后让我们向这座晶莹的丰碑献上少先队员最崇高的敬礼!礼毕,请坐。

4、老师还又一个疑问:丰碑仅仅指军需处长一个人吗?不是,还指谁?(将军,所有的战士)

过渡:是的,一个军需处长永远地离去了,但是更多的军需处长迈着坚定的步伐走来了,(课件演示:抗震救灾现场中的武警官兵) 看,这支奋战在抗震救灾前线中的队伍,不正是许许多多的军需处长吗?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冒险挽救人民的生命,这支队伍不仅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而且一直走到了今天。

六、拓展延伸,撰写纪念碑文

1、所以将军和战友们都坚信: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舍己为人,关心战友)

幻灯片出示,语段练习:

长征队伍中,正因为有这样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所以                 ;正因为有这样关心战士,身先士卒的将军,所以                  ;正因为有这样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红军战士,所以                   。

是啊,这崇高的红军精神,就是一座丰碑,在中华大地上永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前进。在战争年代,你想到了哪些英雄?那么,在今天的和平时期,你能说出你心中的丰碑吗?是啊,他们和军需处长一样,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朽的丰碑,成了共和国的中流砥柱。让我们把他们牢牢地记在心中吧!--丰碑。

2、革命胜利后,我们要为军需处长立一座石碑,你将在石碑上刻下怎样的碑文呢?把你心中最真切感受写出来。你可以写几个词,也可以写几句话。

板书:

6.丰碑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六

一、当前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正处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起步, 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求新、求奇的欲望, 想开拓自己的视野, 想独立, 喜欢阅读人间求生存、征服开发大自然的紧张惊险故事或传记故事。但现在学生受电视剧、动画片的影响要比文学优秀作品的影响大。他们几乎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即使有一点时间来阅读, 也没有给予必要的引导。现在市面上的书可以说浩如烟海, 但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最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像《蜡笔小新》、《老夫子》等, 学生非常有限的课外阅读被这些书占满了, 很可惜。由于应试教育的观念没有完全消除, 家长给子女购买了大量的课本练习、答案、小学生优秀作文选集等, 请家教帮助子女提高考试成绩。家长们的重点都放在如何提高子女对课本知识的消化吸收, 提高考试成绩上。学生在完成作业之外只有一点时间进行阅读, 也自觉不自觉地阅读优秀作文选, 没有时间阅读文学经典作品。

教师一边抱怨学生作文差, 没有阅读习惯, 不愿意读有益的图书, 要求学生多读书, 希望学生的作文能写好, 一边却只重视课本知识的教学, 缺乏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在教师或家长影响下, 学生自然而然地选择阅读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之类的作文书, 而且缺乏正确的指导。电脑的普及, 互联网迅猛的发展, 上网阅读的学生越来越多, 越来越小龄化。网上信息量大, 金子与泥沙俱有。中高年级学生好新奇, 缺乏辨别能力, 受网上不良读物影响的人数迅速增加, 加强中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不仅节约时间与金钱,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 一生发展大有裨益。

二、中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1. 运用迁移规律, 课内指导课外读, 把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

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 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 它是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学生阅读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首先来自于教师课堂教学, 阅读方法也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方法指导。课文教学中, 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理解词句, 抓住重点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段多读, 中年级可以朗读, 高年级进行默读, 培养学生读中感悟, 读中理解 (大纲语) 。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适当地挑选一些既贴近生活又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段, 这些文段或信息要求既是学生想知道的社会内容、热点问题, 又是文字优美, 在语文活动课或适合的时间指导学生阅读, 从而满足学生阅读欲望, 激发学生积极阅读报刊书籍的积极性, 积累自己的资料信息。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形式不能仅靠课堂上少数的课文阅读获得较大的提高, 而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 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得到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 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根据课本里学习的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 引导学生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广泛的阅读, 阅读习惯和能力就会因量的迅速增加而产生质的变化, 学生能力得到提高, 思想得到升华。

2. 教会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选择读物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书刊往往随意性比较大, 喜欢新奇、有动感的图画书籍, 求快, 阅读时囫囵吞枣;求厚, 不切实际的读厚书, 缺乏辨别能力, 出现不少学生偏爱的现象, 甚至容易受到不良刊物及互联网上不良信息毒害。教师不仅要向学生经常性地推荐有益的读物, 还要教会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和信息方法, 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教师也应指导学生把课外读物分为当读、当看、熟读几类, 有选择地进行阅读;第一是与课内教学密切相关配合的书, 教材有选文的原著, 课文作者或课文人物的传记作品是当读之书, 如读了《火烧赤壁》, 指导了《三国演义》。第二是经典作品, 名家短片佳作、童话寓言、科普读物是当看之书, 如《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第三是属于字典、辞典的书, 这是读书工具, 要让学生熟悉他们, 并善于应用。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 要确立阅读的内容和题材应广泛多样、活泼有趣的指导思想。学生阅读的面宜广, 不但阅读的内容要广, 阅读的题材、风格也要广。正如鲁迅在《给颜黎民的信》里说得那样, 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样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 枯燥了。”

3. 指导精读、略读、快速阅读结合, 提高课外阅读效益

深圳人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体会到“时间就是生命, 效率就是金钱。”竞争离不开高效益, 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益。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 阅读能力渐渐有所提高后, 接着引导他们把略读和精读结合起来。略读———翻阅报刊可采用版面、读标题、读导语、读摘要的方法, 迅速了解作品的大意, 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精读———对一些名著、佳作和自己喜欢的需要的文章和书刊, 则采用仔细地研究, 及时地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逐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本领, 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来阅读尽可能多的资料, 吸收尽可能多的信息, 以适应21世纪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和生活需要。21世纪的阅读教学应该把筛选信息、概括重点等作为训练手段, 把培养判断、选择和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放到阅读教学的重要位置上。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 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使学生读的更多, 更快已势在必行。要使课外阅读既有效益, 又有深度,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佳作、名著前, 先阅读序言, 了解作品梗概。阅读后, 多查有关的书评, 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把握作品, 深化认识。

4. 强化自主阅读意识,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学习之母,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 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具体做法如下: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 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 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 定期利用语文课。

7.丰碑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军长征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2、能够正确理解课文中“丰碑”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人物的精神品格。

2、学习课文抓住人物外貌、神态、动作、语言进行细节描写的方法。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情介绍,创设情感基调

1、同学们,上课之前考考大家,曾学过毛泽东主席的哪一首关于长征的诗《长征》。这首诗形象的向我们描述了红军站士们历尽艰难险阻爬雪山过草地、渡大河,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用了两年的时间,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就让我们去聆听其中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破题设疑:碑是什么?同学们见过碑吗?(石碑)那丰碑是指怎么样的石碑?(高大的石碑)那课文的题目《丰碑》指的是“高大的石碑”吗?让我们带着这一问题走进课文中。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课文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并思考下面的问题。订正字词:冰坨

严峻

丰碑

倚靠

覆盖

晶莹

2、读完后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互相交流:过云中山时,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却被冻死了,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丰碑指谁?你从课文中的哪儿发现的?

4师:说得很好,现在就让我们随着红军队伍,走进茫茫的雪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将军是怎样做的呢?

可能……可能……可能……可能……。” 还可能发生什么事?

正因为种种的可能,作为一个将军必然会担心:这只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最终,他还有这样的担心吗?从课文哪句话看出,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来。

出示重点句子: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这是一句反问句。谁能把他改为陈述句?

出示: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2)读了这句话,你最大的疑问是什么?(怎样的队伍,为什么一定属于?)

过渡:究竟是过雪山中哪一幕让将军坚定了这个信念?

三、抓住重点,感受崇高精神。

1、请同学们默读3-13小节,找出那震撼人心的一幕。

2、反馈。

出示第7小节。

这个老战士是谁?军需处长是负责什么的?(负责部队给养的)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位军需处长身上。

出示要求:

(1)自由读一读这段话,如果哪个词哪句话深深地揪着你的心,就把他划下来。

(2)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预设:

(1)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同学们,在风雪中冻僵该有多痛苦,而老战士为什么能这般的镇定、安详,从这份镇定、安详里你看出了什么?能不能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看着这幅图,看着他的脸,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死亡毫无畏惧,谁能读出来?(指导朗读)

(2)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A、为什么他的衣服是如此的单薄破旧?(让给别人了)从这你想到什么?(舍己为人、一心只为他人着想……)

B、我们一般都说衣服穿在身上,而文中却用“贴”,从这“贴”字你体会出什么?(军需处长穿得十分单薄,在这样的天寒地冻的云中山上可想而知有多么地寒冷)读出这份寒冷。

读了这么多,现在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 是啊,此时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穿着单薄破旧的老战士,在风雪中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他累极了,也冷极了,只想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下来歇一歇,可这一歇,就再也没有站起来。让我们读出心中深深的敬意。

四、情感升华,领会将军的伟大精神

1、这一幕也深深地刺痛了将军的心。将军的神态又有哪些变化,在文中都划出来。提示:在6-12小节。

2、反馈:

A、当他听说有人冻死了,将军的神情是?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为什么愣了一下?

B、当他真切地看到一位冻僵的老战士时,他的神情是?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 从嘴角抽动里,可以看出他的心情是?(痛苦、愤怒、生气)从他痛苦生气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将军?(关心爱护下属的好上级)

C、当他误以为这一切是军需处长失职造成时,他的愤怒到了极点,神情是?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他的两腮的肌肉抖动着,样子十分可怕。”(指导朗读)D、最后,当他得知这位老战士就是军需军长时,他又是怎样的?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范读,此时他的心情是很复杂的,同学们想想:

出示:他心里无比,因为。

他心里无比,因为。

他心里无比,因为。

过渡:是啊,震惊、难过、内疚、敬佩一齐涌上心头,百感交集的他将自己的千言万语化做了一个志高无上的军礼。引读后半句: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敬了一个军礼。)

朗读:这个军礼包含了太多要说的话,这个军礼是对军需处长牺牲的沉痛哀悼,请女生读出那沉痛的心情。这个军礼更是对军需处长的崇敬。男生们读出你们的崇敬。

五、知情融合,理解“丰碑”含义

1、风更狂了…… 齐读。

2、军需处长永远长眠在雪山中了,让我们最后再去看一眼,这里的丰碑指什么?仅仅指被雪冻住的军需处长身体像一座丰碑吗?

3、是啊,军需处长这种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精神就像立在战士们心中的一块丰碑,激励着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全体起立,我们再次赞颂这位可敬的军需处长(齐读)。

4、老师还又一个疑问:丰碑仅仅指军需处长一个人吗?不是,还指谁?(将军,所有的战士)

过渡:是的,一个军需处长永远地离去了,但是更多的军需处长迈着坚定的步伐走来了,激情讲述:抗震救灾现场中的武警官兵,看,这支奋战在抗震救灾前线中的队伍,不正是许许多多的军需处长吗?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冒险挽救人民的生命,这支队伍不仅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而且一直走到了今天。

六、拓展延伸,撰写纪念碑文

1、所以将军和战友们都坚信: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舍己为人,关心战友)

语段练习:

长征队伍中,正因为有这样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所以 ;正因为有这样关心战士,身先士卒的将军,所以 ;正因为有这样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红军战士,所以。

是啊,这崇高的红军精神,就是一座丰碑,在中华大地上永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前进。在战争年代,你想到了哪些英雄?那么,在今天的和平时期,你能说出你心中的丰碑吗?是啊,他们和军需处长一样,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朽的丰碑,成了共和国的中流砥柱。让我们把他们牢牢地记在心中吧!——丰碑。

2、革命胜利后,我们要为军需处长立一座石碑,你将在石碑上刻下怎样的碑文呢?把你心中最真切感受写出来。你可以写几个词,也可以写几句话。板书:

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丰碑

将军:关心将士,身先士卒

外形:高大 军需处长:

8.丰碑教案 篇八

(第二课时)

启东市惠丰镇中心小学

蔡娟

一、看录象,情景导入。

1、上节课,我们通过读书了解了不得本文叙述的故事发生在战争年代。下面,请同学们一起看一段录像。

(播放长征中,红军在皑皑雪山中艰难行进的录像。)

2、看完录像以后,你想说些什么?

3、是啊,在长征途中困难重重,每个战士随时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22课《丰碑》。

二、阅读文本,实施教学。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体会一下这座云中山中的“丰碑”究竟指什么。

(一)学习1-2小节。

1、下面,请一位同学读课文本1至2小节,其他同学注意看幻灯上的4个词组,一边听课文,一边从文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然后用上这4个词语说说1-2小节的主要意思。

出示幻灯

()的红军队伍

()的云中山

()地前进

()的考验

(听读课文,听完后思考,说一说。)

2、是啊!在白雪皑皑的云中山,等待着大家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更为严峻的考验在等待着这样一支装备很差的红军队伍。

(引读)可能„„可能„„可能„„可能„„

3、请大家再看一遍录像,看完以后,有感情朗读一下课文的1至2小节。

(二)学习第7小节。

1、在像大冰坨似的云中山,终年积雪,狂风呼啸!队伍就这样艰难地前进着。突然,前面发生了一件事,有一位老战士冻僵了。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战士呢?请同学们先找到描写这位冻僵了的老战士的语句,自已读一读。

2、在队伍行进途中,突然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电脑出示放大了的冻僵了的老战士的画面,音乐缓起,学生默看画面。)

3、请一名同学读第7自然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仔细看图。

4、谁能看着图来描述一下这位冻僵了的老战士?

5、在寒冷的云中山里,这位老战士被冻僵了。他一动不动地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着,神态那么镇定,那么安详。下面,请同学们带感情朗读一下第七小节。

(三)学习3~13小节

1、在云中山里,这位老战士就这么镇定,安详地坐着。队伍在艰难地前进途中,突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那么,将军——这支部队的首领,当他听说前面有位老战士冻僵时,他的心情怎样呢?当他亲眼看到这位冻僵的老战士神态那么镇定,那么安详时,将军的心情又怎样呢?当他知道这位冻僵了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将军的心情又怎样呢?请大家自由朗读3至13小节,体会一下将军心情的变化。

2、当将军听说前面有位老战士冻僵时,他的心情怎样呢?

3、当将军走上前去,亲眼看到这位冻僵的老战士神态那么镇定,那么安详时,将军的心情又怎样呢?

4、请大家自已读读8至10小节,从哪儿看出将军很气愤,而且是越来越气愤?

5、谁能通过自已的朗读来表现将军当时的心情呢?

6、将军每一次已经愤努难忍,他大声吼叫以后,既没有人回答,也没有人离开。所以第二次他愤怒,已经到了极点,吼得更响亮,速度更快,语气更严厉。老师也来试着读读这几小节,想读的同学可以和老师一起读。

7、(引读8~10小节)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动着。突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

8、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他两腮的肌肉抖动着,再一次吼道„„

(四)学习了13—14小节

1、这时候,有人走过来,小声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这时候,将军的心情又怎样呢?请大家读第12自然段,体会一下将军的心情,想想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可以在书中适当做一些朗读符号。

2、如果觉得一些词语一时不能理解,那你就反复地读,多读几遍。边可以同桌相互启发一下。

3、谁愿意来读读

请大家分成4人学习小组,1人读,3人听,听完以后可以表扬,也可以提提不足。通过你们的朗读把将军当时复杂的心情反映出来。

4、同学们,老师和大家一起看着这位可敬的军需处长。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好吗?

5、如果你是这位将军,面对这位可敬的军需处长,在敬礼的同时,你会说些什么?

6、面对着军需处长,将军思绪万千:军需处长,这位已经冻僵的老战士,他明明知道穿着单薄破旧的棉衣,虽然是紧紧地贴在身上,也根本不能抵挡寒冷的袭击;他明明知道,只靠着半截纸卷的旱烟,难以让人取暖;他更知道,在这么寒冷的天气里,不穿棉衣会被这呼啸的狂风,纷飞的大雪所吞噬。但是他为了革命,甘愿献身。他镇定,安详地面对着死亡,牺牲后,人们看到的是一尊永远傲立雪山的塑像。下面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读第7自然段。

7、风更狂了,雪更大了,请大家自已读课文第13小节,读完后,同 桌讨论一下,你怎么理解“丰碑”。

8、是啊,军需处长只是一个代表,他将和眠于云中山,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

下面请大家全体起立,让我们像将军一样,向这位可敬的军需处长,献上我们的敬意。

9、这位军需处长成了云中山一座晶莹的丰碑,也成了每个人心中一座晶莹的丰碑。下面请同学们自已读读课文第14小节。说说你怎样理解这一小节。

10、的确,战士们把悲痛化作了力量,化作了前进的动力,面对这样一支队伍,即使装备很差,环境恶劣,困难重重,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胜利

11、让我们一起坚定而有力地读第14小节,能背诵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结束

1、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22课《丰碑》,知道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个感受人的故事:一个老战士被冻僵了,他成了“一尊塑像”,镇定而安详地坐着,他为了革命而甘愿献身,成了每个人心中一座晶莹的丰碑!

2、让我们看着图,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第7自然段,让我们在心中永远记住这座晶莹的丰碑,这位可敬的军需处长。

9.丰碑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九

一、提炼“积累类练习”的预学元素

在五年级上下两册《语文作业本》中,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类型的“积累类练习”。第一类, 字词的积累, 如《窃读记》中第二题“根据意思写词语”、《鲸》的第一题“拼一拼, 写一写”等;第二类, 句子的积累, 如《走遍天下书为侣》中的“请把下列有关读书的名言补充完整”、《梅花魂》中第二题“填一填, 背一背”、《钓鱼的启示》中第五题“课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对我有启示的语句, 我想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抄下来”等;第三类, 课文段落的积累, 如《落花生》中第五题“抄写课文第十自然段, 完成练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第四题“背诵并抄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等。

我们仔细审视这些练习, 可以体会到《语文作业本》安排“积累类练习”的价值所在。首先, 积累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 为学生的预学提供了更多的支点:有每课的新词积累, 有不同类型的成语积累, 有表示声音的词语的积累, 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句子积累, 还有课文精彩段落的积累等, 如果能以此作为预习的重要内容, 并在随堂练习中加以落实, 一定会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 笔者还发现, 在让学生积累的练习中, 还体现了学生的一种自主意识。如“课文中有很多使我感动的词句, 这是我抄写的最感动的一句话”“抄写三句课外积累的歇后语和谚语”“课文语言淳朴而又饱含情感。请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这些练习无时不刻体现着学生的一种自由、自主, 这符合儿童的天性, 把选择权、自主权还给了学生, 体现了编者一种开放的编写心态, 这也给学生的预学提供了开放的姿态。

二、寻找“积累类练习”的预学途径

预学, 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预学的背后就是“以学定教”。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凡是学生能自己学会的, 教师不讲。这就意味着必须要让学生先学。作为教师要明确哪些是学生自己学了还不会的, 哪些是学生学了还有障碍的。教师们都非常明白这一点, 所以预学也成为了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但作为“积累类练习”, 一般不存在学生不懂或者存在障碍的问题, 那我们怎么利用这些练习去寻找预学的途径, 指导学生有效预学呢?

(一) 依照“积累类练习”, 细化预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预学目标。我们可以说预学目标是一切预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具体到某一课的预学时, 还得根据每一课练习的特点, 制订更具体更细化的预学目标。

如《窃读记》, 作业本中有两道关于“积累类练习”题, 分别是:

2. 根据意思写词语。

(1) 形容舍不得离开。 ()

(2) 形容很大的雨。 ()

(3) 比喻根本不能实现的梦想。 ()

4. 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写了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我想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从这两道“积累类练习”中我们不难发现, 一是对课文中好词的积累, 特别是像“白日梦”这样的接近口语的语言现象, 更是学生积累的重点。二是课文中描写作者“如饥似渴”读书好句的积累, 这也是课文学习的重点。根据此, 我对本课的预学目标定为:1.积累文中的好词, 并知道它的意思;2.找出课文中描写作者如饥似渴读书的句子, 划下来, 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二) 借助“积累类练习”, 梳理预学要求

一篇课文犹如一片树林, 如果没有明确的预习要求, 让学生一头扎进去随意乱转, 就会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所以, 每一篇课文的预学, 都要有明确的要求, 这样, 学生才能顺藤摸瓜, 溯本求源。借助《语文作业本》中的“积累类练习”, 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梳理预学的要求。

如《梅花魂》, 编者安排了三题“积累类练习”, 这给我们的预学提供了更多的支点。这三题分别是:

2. 填一填, 背一背。

3.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4. 课文中有许多让人感动的语句, 我想读一读, 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抄下来。

这三题练习题, 其实都诠释了一个主题:思乡, 这也是课文的主线。抓住这条主线, 能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了解外祖父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所以在预学时, 我梳理了以下预学要求:

1.找出课文中有关思乡的诗句, 读读背背, 积累下来;

2.课文中有三次写到了外祖父的眼泪, 你能找到相关的句子画下来并读一读吗?并想一想, 外祖父为什么会流泪;

3.课文中有许多感人的句子, 划一划, 读一读, 并想一想, 为什么感人, 在句子旁写一写你的理解。

这样的预学要求让学生学有支点, 学有拐杖, 通过预学, 既能很好地理解课文, 又能顺畅地完成这些练习,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 抓住“积累类练习”, 突出预学重点

预学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这样的预学既让学生抵触, 又没有效果, 所以每次的预学必须突出重点。那么在教学中该如何正确地取舍呢?我们不妨再从“积累类练习”中去寻找。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第4题:背诵并抄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虽然是个简单的抄写作业, 但折射出的却是文章的重点。这篇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是全文的总结, 更是主题的升华。正因为有了母亲的“精彩极了”和父亲的“糟糕透了”, 才有了“我”今天的成就, 而这两者的背后都是源于对“我”的爱。所以, 根据这一重点, 我设计了这样的预学内容:

1. 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做到正确、流利;

2. 两种声音是指什么?它们各代表了什么?

3. 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这样的经历吗?

通过让学生有重点地预学, 他们能从这些“积累类练习”中发现重点, 从而去突破课堂中的难点。

三、凸显“积累类练习”的预学效果

“积累类练习”以背诵、抄写为主。在完成“背诵”时, 首先要读懂, 读出自己的感悟, 背得“文句通顺”;在完成抄写时, 学会字词, 选择内容, 认真研读, 端正抄录。所以, 我们借助这些“积累类练习”进行有效的预学, 就能大大提升课堂效率, 让学生随堂完成这类练习, 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读写”的过程, 真正做到积累语言, 提升读写能力, 又能让“每堂课10分钟的随堂练习”落到实处, 从而让“积累类练习”发挥更大的语用价值。

(一) 通过预学, 让“抄写”成“练写”

《语文作业本》中有关抄写的作业如“拼一拼, 写一写”的新词抄写, “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的句子抄写, 以及“抄写段落”这样的练习, 一般不会放到课堂中进行。一是因为课堂时间有限, 二是因为一些教师认为如此简单的抄写作业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花时间。其实, 通过预习, 上课时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把“抄写”变成“练写”, 这样能提高作业的效率。

(二) 借助预学, 让“选择”体现自我

“积累类练习”中有很多习题是让学生自主选择的。“自主选择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并抄下来”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有的老师为了应试需要, 往往要求抄写指定的句子和段落, 扼杀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其实, 正确选择喜欢的内容恰恰是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有效契机。

比如《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有这么一道练习:“课文语言淳朴而又饱含感情。请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抄下来”。我先让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描写了童年的哪些场景和画面?你对哪个场景和画面印象特别深, 并说说为什么。并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学生预学后, 纷纷谈了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看骆驼咀嚼”“驼铃的作用”“看骆驼脱毛皮”以及“夏天问骆驼的去向”等, 而且又感受到了作者对那童年时光的怀念和留恋。这时, 抛出这道题让学生完成, 水到渠成。学生拥有了学习的自主权, 探究问题, 愉快阅读, 幸福体验, 并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比较、辨别、确定、赏析, 就能提升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和语用水平。

(三) 利用预学, 让“背诵”更有内涵

积累是一种信息的吸收, 当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语段成为鲜活的语言源泉时, 语言文字的素养自成高格。而背诵, 正是积累的有效途径。在《语文作业本》中有背诵并抄写的练习。一般, 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先抄写, 然后抽时间背诵, 背诵成了课外的事情, 其实, 当堂背诵更有效。

如何更有效地当堂背诵, 预学在这里就发挥更大的作用了。比如在教《落花生》时, 课文的第十自然段要求背诵并抄写, 我设计了这样的预学题:

1. 细读父亲评议花生的话, 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父亲特别提出的目的又是什么?

2. 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 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什么?

学生通过预学, 首先明白了花生的可贵之处, 明白了背诵这一自然段的经典价值。其次, 明白了积累父亲的话对自身语言世界丰富的潜在价值———父亲从花生种领悟到做人的道理, 我也能从身边的事物中得到启发。通过这样的预学, 让学生明确了背诵的“道理”, 父亲的话在自我朗读、背诵的过程中自然鲜活起来了———花生默默无闻, 却又非常有用, 我们应该做像花生一样有用的人。同时对作品“借物喻人”的写法也自然深刻领悟了, 最终达到了积累的价值, 并在背诵中领悟语言的运用规律。

上一篇:中班教案反思下一篇:留守儿童教育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