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教学设计简案

2024-11-09

散步教学设计简案(11篇)

1.散步教学设计简案 篇一

《鸭子骑车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能复述故事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

2.学会阅读绘本的方法:细心观察,展开想象,享受阅读的乐趣。3.感受到鸭子的勇敢、快乐和坚持。(调皮、可爱)【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片,揭题。1.出示图片:

师:小朋友都喜欢读书吗?那么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哪一本书呢?先卖个关子。你看到了什么?

2.师:猜一猜,鸭子看着这辆自行车?会想做什么? 3.揭题:是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读的书,齐读课题。

二、共同读绘本

1.一只“疯狂”的鸭子

师:有一天在农场里,鸭子冒出一个疯狂的主意。“我打赌,我会骑车!” 现在,(出示画面第一页)自己提出要“打赌”,你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鸭子?(疯狂,下定决心的)师:瞧,“他一摇一摆地走到男孩停着的自行车旁,爬上去,骑了起来,开始他骑得很慢,而且左摇右晃,但是很好玩。2.一只快乐、坚持的鸭子

师:接下来,鸭子就在农场里快乐地骑了起来!

母牛:

鸭子骑过母牛身边,冲母牛招了招手。(师做动作:“招了招手”)“你好,母牛!”鸭子说。(鸭子说话真有礼貌!)“哞——”母牛应了一声。母牛心里想什么? “一只鸭子在骑车?这可是我见过的最愚蠢的事!” 师:从哪里看出母牛觉得鸭子很愚蠢?

鸭子又会遇到哪些动物呢? 动物们又会怎么看它呢?

评:小朋友们都很了不起,想象很丰富,说得也很生动!敢想敢说二年3班孩子,陈老师,要送给你们32个赞!我们赶紧来看看,大卫夏农是怎么写的吧!

绵羊 狗:

师:现在,鸭子的技术怎样了呢?生当鸭子和狗打招呼:“你好,狗!” 解释:功夫

指导朗读:哪一只小狗来夸夸鸭子?

评:从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你对鸭子的赞美!

猫 马 师:你觉得马会怎么想?你从哪里看出来?

过渡:被马瞧不起,嫌弃速度慢。鸭子会放弃还是坚持?

母鸡这幅图,鸭子骑得怎样?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

山羊 猪 老鼠

师:老鼠羡慕鸭子的什么?

温馨提醒:不管技术怎样,骑车,还是以安全为主,小朋友可不能像这样骑车哦!

三、回顾

1.遇到了哪些动物? 2.骑车的技术怎样? 越骑越————

3.这真是一只什么样的鸭子?

四、结尾

1.动物们会想什么? 2.讲述结尾

3.点评:什么样的鸭子?动物?农场?下午?绘本? 一节愉快的课

五、小练笔

1.鸭子可能还会有什么疯狂的主意?会遇到谁?会说什么呢?

2.分享 3.推荐:这节课,我们跟随美国作家大卫夏农笔下那只可爱勇敢执着自信的鸭子,学会了绘本阅读的方法,那就是仔细观察,敢想敢说。如果你还想读读大卫夏农的著作,老师这里有推荐哦!(推荐书)

2.散步教学设计简案 篇二

1.理清小说情节, 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2.分析小说以喜衬悲的表达方式。

3.感受小说中亲情的力量;理解小说主题思想, 以及底层劳动人民饱受饥饿的困苦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分析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理解小说以喜衬悲的表达方式及小说开头和结尾的好处;理解小说主题思想, 以及底层劳动人民饱受饥饿的困苦生活。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引导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 你们知道河豚吗? 河豚是一种鱼, 它的肉质非常鲜美, 但民间有俗语说“拼死也要吃河豚, 快死就吃河豚子”、“吃河豚子 — ——找死”, 由此可以知道:河豚鱼肉虽鲜美, 但有毒性, 它的子比鱼肉的毒性来得更猛烈, 吃多了可以致死。 同学们之前已经预习过课文了, 现在我们就读一读由有剧毒的河豚子引发的故事。

2.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这篇小说情节起伏多变,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并进行小组讨论, 找出小说中情节转折变化的几处。 (学生先进行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 并提炼学生的答案。 )

明确:煮河豚子吃, 以为必死→家人等男主人, 没有死→全家一起吃, 安稳等死→醒, 一个也没死→叹, 求死也不得。 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3.细读课文, 合作探究。

(1) 通过这几次情节的转折, 我们能看出小说的情节走向真是一波三折。 下面我们具体欣赏小说的情节。 河豚子有毒, 吃了会致命, 为什么要把河豚子给家人吃?

明确:“他”是父亲, 一家之主。 因为连续三年的灾荒, 土地所得少, 还要交租子, 男主人无力养活家人, 一家人都要挨饿, 活着更是痛苦, 所以想吃河豚子求死以得解脱。

(2) 他作为一个父亲、丈夫, 做出这个决定有没有经过深思熟虑? 哪个词能看出来?

明确:是经过深思熟虑想出这个决定的, “决心”一词可以表现男主人的决绝和悲痛, 不想失去妻儿, 但是连年灾害无所收所以无法养家, 不如一家人吃河豚子求死。

(3) 为什么他托故离开后, 家人没有吃河豚子? 挨饿的妻子和孩子一定要留着河豚子等男主人回来一起吃, 同学们你们心里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这一家人的关系如何?

明确:没有吃河豚子, 他们的家庭非常幸福, 一家人感情深厚, 互相关爱, 有一点吃食也要一家人一同吃。 我认为这体现出一家人之间浓浓的温情, 但是这种温情又透露着辛酸, 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一起吃河豚子求死, 这一点紧抓着人心, 让人喘不上气。

(4) 同学们, 咱们一起往下看, 当读到一家人一起吃河豚子时, 你内心有什么感受?

明确:妻子和孩子为了等待男主人没有吃河豚子, 让我们松了一口气, 但是紧接着刚放松的心又被提了起来, 因为男主人回来了, 最终这一家人还是一起吃了河豚子, 而且吃得分外鲜甜, 读来让我们觉得很心酸, 也为男主人痛苦, 他是知道吃河豚子会死的, 那么他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等待即将到来的死亡, 还是一家五口一同死亡?

5.即将面临死亡, 他却 “ 安安稳稳”、 “ 静待”, 从这两个词中你读出了什么?

明确:男主人想到全家人吃了河豚子, 可以就此死亡, 不用一起挨饿, 对于他来说这不是灾难, 而是一种解脱, 他的内心反倒轻松踏实了, 一家人不用再一起受苦挨饿了。

4.深读课文, 细致体会。

(1) 文章开头 “这一种常识”和 “这一着算盘”各指什么? 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常识———河豚子有毒, 吃了会死亡;算盘———用河豚子毒死家人, 自己再自杀。 这样开头的好处:设置悬念, 吸引读者,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为下文的展开作铺垫。

(2) 这篇微型小说通篇弥漫着悲剧的氛围, 却不是单纯写悲, 而是悲中有喜, 同学们你们能找出文中两处悲喜碰撞的地方吗? 并说说悲和喜各指什么?

明确:男主人带回河豚子的悲 (一家人即将吃河豚子, 会死) 和一家人见到河豚子的喜悦 (有了吃食, 不用挨饿) ;他从外面回来心力衰竭的悲 (一家人吃了河豚子已经死亡) 和一家人争抢吃河豚子的高兴劲 (一家人有福同享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

(3) 这种悲喜交加的情节描写有什么好处? (此题有难度, 教师可作适当引导。 )

明确: 男主人的举动和心理活动与家人的一颦一笑形成强烈反差, 不仅使男主人更痛苦, 而且吸引读者, 身临其境, 让读者的心滴血。 这种以“喜”反衬“悲”, 使“悲”更“悲”的手法, 把一家五口的悲苦命运推向更高层次。

(4) 讨论探究:小说一开始就是男主人想要 “求死”, 最终一家人却活了下来, 这个结尾是悲剧还是喜剧呢? 这样结尾又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悲剧, 一家人吃河豚子没死, 是一种求死不得的痛苦。 小说用貌似喜剧的结尾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性, 引人深思, 这种出人意料的结果也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5) 最后, 我们一起讨论这篇小说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明确: 揭露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底层劳动人民痛不欲生的悲惨生活, 底层劳动人民虽然家庭幸福, 却饱受饥饿的折磨, 说明社会的黑暗和底层人民的艰辛。

5.作业布置

3.散步教学设计简案 篇三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归纳本诗主要内容。

3.说说作者的写作目的。

【评析】《观刈麦》这首诗语言明白浅显,学生通过朗读基本能明白作者写了什么,为什么写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实际上并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讲解,学生能够自己或通过互助来解决。所以本环节设计真正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是否能达到整体感知诗作的程度,为以下探求作者现场心理做好阅读想象的准备。

二、细读描绘画面的诗句,想象作者情感

1.说说作者描绘的画面,用简洁的语言归纳。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

要求:能描绘出画面中人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人物的心理。比如第一幅画面中农人劳动的紧张、忙碌、辛苦以及他们的反常心理等,对农人的反常心理应该抓住“惜”字体会。

3.假如你看到一家人刈麦的情景,你会怎样想?

4.看到一家人刈麦的情景,作者会怎样想?

5.当看到贫妇人拾卖穗的情景,你首先会产生怎样的疑惑?

6. 当听了刈麦和拾麦人间的对话,你能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吗?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评析】面对作者用文字描绘的一幅幅画面,先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然后再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展开想象,想象作为普通人会有什么感想,作为特殊身份的作者会怎样想。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和作者同呼吸共思考,经历一番观察、沉思后获得阅读思维的训练。经历一番想象思考,就会明白简单的文字、清晰的诗作结构里,其实蕴藏着无穷的生活理趣。

三、细读作者自省的诗句,猜测作者的真正意图

1.让学生说说所知道的作者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讨论:如何看待作者的自省。

【评析】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重点是要学生理解作者的自省。作者自我解剖反思,自然能够体现他的人文关怀的思想,但作者的反思真正的目的不仅仅是反思自己,而是借自己的愧疚,把矛头指向整个封建统治阶层。作者仅是一个小官吏,他无法改变农民的生活,也不能直截了当地批判当朝统治者,只能反思自己,达到言尽而意不尽的程度。这样引导学生阅读,能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真实的内心,也能直观地理解作者这一类诗作表达思想情感的特点。

四、总结归纳讽喻诗的特点

讨论:从这首诗的语言、内容、主旨、情感上看,你觉得讽喻诗有什么特点?

【评析】在真切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情感现场的基础上,进入这个教学环节的学习讨论,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一首诗,了解这一类诗的基本特点。让学生在具体的诗作学习中获得讽喻诗这一知识概念,在头脑中有一个形象的认知。

【总体设计意图】《观刈麦》写的是农民生活,记录农民的生存状态,也记录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反思。无论表现哪种生存,作者都是通过描写意象表达情感。也就是说,作者在走访民间的过程中,并没有“主题先行”。而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却“主题先行”“先入为主”,所有的教学行为一开始都一致指向主题。这样的阅读实质就是一种“主题先行”式的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在文章中寻章摘句,寻找能够印证某个观点的内容,因而就失去了发现、思考的思维过程。

从文字角度上看,《观刈麦》没什么阅读障碍,学生似乎能直截了当地理解主题。如果是这样,就失去了阅读的理趣,就不能真正做到和文本、作者的情意交融。要知道,《观刈麦》文字虽简单,后面却站着一个情感复杂的作者,他的千愁万绪统统蕴藏在简单朴实的文字里,只有通过文字阅读,还原场景,想象作者此情此景下的生存心态,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文字中蕴含着作者的种种情思。这样,简单朴实的诗歌文字才能鲜活起来,自然会看见其中散发着的理趣光辉。

责任编辑 黎文雯

4.《学会分享》教学设计(简案) 篇四

龙山县第四小学

彭艳群

主题班会设计背景

现在的学生在家庭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亲人对孩子的呵护与关爱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家长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孩子成了家里的“小太阳”,生活在独享的氛围里,要什么有什么,自我意识很强,所以,学生个体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个人主义较强,缺乏与人分享的品格。怎样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与他人分享是一种快乐,让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不是孤立的?我希望通过一节班会课能在孩子心中种上一颗“与人分享”的种子,让学生知道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要建立一个温馨的家庭,就需要班级每位成员的付出,更需要大家学会分享,让自己的小快乐变成大家的快乐。

班会活动目的

1、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学会分享,使学生感受到快乐无处不在。

2、通过主题班会使学生知道给予能获得快乐,快乐是需要和别人分享的。理解分享是种快乐,让学生能从被动分享变成主动分享。

3、培养学生积极快乐健康向上的心态,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善待周围的人,初步树立与人分享意识。

班会活动重难点

1、重点:学会与他人交流、感受分享的快乐,让学生知道给予能获得快乐,分享能把一种幸福变成两种幸福。

2、难点:理解分享是种快乐,让学生从被动分享变成主动分享。培养他们拥有阳光的心态和初步的分享意识。

班会活动准备

1、课前搜集学生快乐分享的照片。

2、制作相关的课件。

3、编排小品《六个桔子》。班会活动过程

一、导入,照片之中寻分享

1、看照片导入。

师:孩子们,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我很高兴能与你们一起度过。现在,我有一份特别的礼物送给大家,就是我搜集到的你们快乐的瞬间。请看——

(点击播放学生照片)学生观看照片。

师:你们为什么这么开心?(指名学生回答)

总结:一起看书,每个人都沾到了一点书香;一起游戏,每个人都分享到了快乐;一起分享美食,每个人的心里都暖洋洋。你们快乐的样子感染了我,所以我用照相机把它们拍了下来,现在又把照片带来和大家一起欣赏,就变成我们大家的快乐了。这就是分享!

2、揭示班会主题。

今天,我们的班会主题就是“学会分享”。宝贝们,大声地喊出我们的班会主题吧!

过渡:一个人快乐,不如大家一起快乐。我们来看一个动画——

二、动画之中说分享

1、体会莫莫为什么不开心。

(点击出示动画,播放到“就会失去很多美味”那里停止)师:谁来说说,莫莫为什么不开心啊?(指名学生回答)当学生回答到“莫莫觉得和朋友们分享草莓蛋糕自己就会失去很多美味”时,追问:你觉得莫莫怎么样?(指名学生回答)

过渡:莫莫又是怎么做的?继续看——(点击继续播放动画)

2、说说莫莫收获了什么。

师:莫莫是怎么做的?(指名学生回答)他得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师小结:(根据学生回答)是呀!莫莫不光得到了礼物和祝福,还收获了朋友们的邀请和分享的快乐!所以说,分享不代表失去,还

会让人得到更多,更能给大家带来快乐呢。

(出示总结语:分享给人快乐)

过渡:莫莫的故事啊,也给了同学们很大的启示,请看小品——《六个桔子》。

(点击出示课件:小品——《六个桔子》)

三、情境之中悟分享

1、学生上台表演小品《六个桔子》。

师:真精彩!掌声送给他们!**从莫莫的身上得到了启示,你们又从她的身上学到了什么呢?(指名学生回答)

2、学生谈分享。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也跟大家分享过吗?(指名学生回答)

(出示总结语:分享给人幸福)

四、体验之中会分享

过渡:善于分享的人是最幸福的。请大家来当当小法官,他们会分享吗?

(一)用事例说分享。(点击出示课件)

1、我把铅笔借给同学用,他给我弄丢了,回家后,妈妈狠狠地批评了我,以后我再也不敢把东西借给别人用了。

2、上次,我把一本非常喜欢的书送给了好朋友,可是他却没有给我回送一本。我觉得我吃亏了。

3、我曾经跟好朋友分享过我的小秘密,可是他却告诉了别人,让大家都知道了,害得我很没面子。

4、放学时,我的好朋友跟我说,他妈妈生病了,他要早点回去照顾妈妈,但今天又是分值日,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师:(出示完后)来,我们一起读一读。(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读一读)小小法官们,选择你最感兴趣的话题,与同学讨论一下,他们怎么做最合适?

2、学生分小组讨论,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学生交流,教师借机总结分享方法。

总结:孩子们,分享,可以把一个快乐变成两个甚至更多的快乐,也可以把一个痛苦变成半个或是很小的痛苦。共同享受快乐,共同承担痛苦,这才是真正的朋友,才会获得真正的友谊。(出示:分享给人友谊)

五、现实之中真分享

1、老师给学生送上礼物。

师:孩子们,打开双手,闭上眼睛,老师有一份礼物要送给大家。但是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不要偷偷睁开眼睛,等每个同学都拿到礼物了,我们再一起睁开眼睛。

老师给学生发礼物。

师:现在大家都拿到了礼物,我数三下,我们一起睁开眼睛,一、二、三。

教师数数,学生打开礼物。师:睁开眼睛,看看,是什么?

2、学生说得到礼物的心情、收获等。

总结:真棒!学会了分享,就得到了快乐和幸福,也收获了友谊。

六、歌曲之中唱分享

总结:幸福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我们二(1)班主题班会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美好的时刻,分享我的歌声,分享你的微笑,记住这美好的时光,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吧!

(点击出示音乐)(唱完,跳完后。)

5.教学简案 篇五

广宗三中 李小娜

教学目标(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结合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教学准备学生方面:

1.读一读阅读青少版的《西游记》

2.讲一讲每人准备一个精彩的“西游记”故事。

3.写一写读完《西游记》后,在你的读书笔记上写一写你喜欢的人物,写清喜欢的理由。

4.查一查查阅有关《西游记》的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以及小说的形成及影响等。

教师方面:制作多媒体课件,刻录电视剧《西游记》片花。

学情预判

1.经了解,大部分学生已经读过青少版《西游记》,对《西游记》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产生初步的阅读兴趣。

2.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过多地来自于电视剧,对故事情节的印象虽比较深刻,但对《西游记》还缺少一些较全面的了解,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也有一定的片面性。教 学 过 程

(一)情境导入:

1.(多媒体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刚才有不少同学情不自禁跟着哼唱,看来大家喜欢这首歌,那应该也喜欢《西游记》吧?

2.自由发言:说说你搜集到的有关《西游记》的资料。

这节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书中的神魔世界,去感悟,去欣赏。

(二)整体感知:

1.哪位同学来把这部书的内容简要概括一下?

明确:它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

2.是啊,他们经历了八十一难啊!最终“径回大土,五圣成真”。那同学们读后有什么感受? 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

明确:奇、妙、好等。

总结:对,西天路上艰险和灾难的体现者,大都是动物变化的妖精,克服这些阻难的也是猴、猪的精灵。它就象是一部妙趣横生、兴味无穷的童话。从文学欣赏角度说那就是“美”。

(三)品读赏析 1.情节美

故事情节是相对完整而又相互关联的,作为小说,情节生动这是拥有读者的决定因素。

2.环境美

在小说中作者提到了海外仙山,天上灵霄宝殿,水中龙王宫,地下阎罗城,这一切都光怪陆离,每一处都极尽了描摹功夫。接下来我们该欣赏什么了?(环境)

教师总结:景物的描写,一般有衬托、渲染气氛的作用。景物我们先品到这里。当然还有很多美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读这样的句子真的是一种享受!

3.人物美

(1)教师点拨:在这部神魔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形象。关于神佛你能说出几个?(玉帝、如来佛、菩萨、土地神等(多媒体演示剧照)。当然也有大大小小的妖精。同学们说说看?(黄袍怪、红孩儿、蜘蛛精、蝎子精„„)

可谓人物繁多,不能一一细数,我们就只来看师徒四人吧。(显示四人剧照。)这师徒四人中除了唐僧之外,他们都是神性、人性、动物性的和谐统一,那么你最喜欢或最不喜欢谁?拿出理由来证明你的看法。

(2)交流共享:

孙悟空:

预设(1):我最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武艺高强,神通广大。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变化无穷。

教师点拨:他本来就是天地灵化之物,后来又吃了(蟠桃),饮了(玉酒),盗了太上老君的(仙丹),八卦炉内炼就了他的(火眼金睛),增强了他长生不死的本领。(括号内文字由学生说出)

预设(2): 他还聪明机智。能识破机关,看清真面目。比如:答应菩萨西天取经前他曾要了个条件:“叫天天应,救地地灵”,还要了三根救命毫毛,这为后来遇难留了后路。

预设(3):

我喜欢他,还因为他很有人情味。比如:在第二十七回中,孙悟空走前那声声“师父”。我读的时候就非常感动。

教师补充:在此时他为了拜一下师父,“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这里体现了孙悟空对师父的留恋和无奈。

预设(4):他非常勇敢,如果没有他力战妖魔,就不会取回真经,修成正果。

预设(5):我虽然喜欢他,但孙悟空也是有缺点的。比如,不愿让人提起“弼马温”那不光彩的过去。有时还管不住自己。教师总结:说得很好,常言说:人无完人。孙悟空的魅力就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的约束。正因为他性格的多彩多变,亦庄亦谐,我们才更喜欢他。

猪八戒:

预设(1)我喜欢猪八戒。因为他能吃苦。比如:在高老庄时,丈人称他“倒也勤劳,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

预设(2)他强硬。被捉后往往骂不绝口,不求饶

预设(3)勇敢、单纯。能与悟空协力合作,心直口快,有什么说什么。预设(4)我反对!因为他好色、贪吃、懒惰。在天宫调戏嫦娥被贬,高老庄又强抢民女。让他寻山他却睡了。

预设(5)我也反对,不仅如此,他还爱贪小便宜,留有私房钱,不坚定,动不动就分行李打退堂鼓。

教师总结:猪八戒身上的这些缺点其实也是我们人性的一些弱点,在这四个人当中他就是一位丑角,正因为他的“丑”才增强了幽默感和作品的真实感,在艺术上才“美”起来。

唐僧 :

预设(1)我喜欢唐僧的正派、有同情心。如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中要嫁女儿给他时,他“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蛤蟆。”一心向佛。

在第五十四、五十五回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预设(2)我不喜欢他。因为他好坏不分,软弱。在第二十七回国误信坏话将悟空赶走,是不能原谅的。

教师点拨:所以作者也写了让他自食其果的情节。哪位同学举个例子? 预设(3)在第三十回中他被妖怪变成了一只斑斓猛虎。悟空笑他:“师父啊,你是个好和尚,怎么弄出这等个恶模样来也?

教师点拨:其实,唐僧毕竟是肉眼凡胎,对妖魔鬼怪是无能为力的。沙和尚呢?有没有喜欢的?

预设(1)不喜欢,他太老实了

预设(2)喜欢,这就是他的特点,老实本份,任劳任怨

教师总结:这四个人物形象各具特点,有优点也有不足。以孙悟空和猪八戒性格最为鲜明,充分体现了个性美。那么你从中有何体会呢? 明确:要全面、公正,要学会欣赏别人,不能一偏概全。

(四)链接生活

1、我们刚才一起来探讨了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大家说得非常好,那么结合我们的实践来看一下,阅读《西游记》后,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明确 作品意义: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地实现某一崇高的目标。

2、识妖降妖的孙悟空令人赞叹不已。假如你得了孙悟空的神通,你将如何?请你以“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为题,充分发挥想象,在小组中讨论,即兴上台讲讲。

(五)总结全课

这部作品人美、景美、情节美,是世界文学中拥有读者最广泛的杰作之一。今天我们只欣赏了四个主要的人物,它还有更广泛、深刻的内涵等待我们去发掘。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学修养的提高,再过一年、五年,再读这部书,同学们一定会有更多、更深的感受!

(六)检测完善

再读《西游记》,写一篇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

故事 阅读《西游记》 孙悟空

人物 猪八戒

唐僧

沙和尚

6.教学简案1 篇六

时 间:2010年5月26日

第5节课 班 级:机电部09电子高专班 课 题:《同相输入比例运算电路》 科 目:电路基础 授课人:曹平

教学目标:

1、熟悉同相输入比例运算电路的组成

2、理解同相输入比例运算电路的分析方法

3、学会分析比较简单的比例运算电路中Uo与Ui的关系 教学重点:同相输入比例运算电路的结构

教学难点:同相输入比例运算电路的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学任务

任务一:熟悉同相输入比例运算电路的组成及作用

看书、小组讨论比较后,请代表回答,老师点拨,最后作归纳、总结

任务二:分析同相输入比例运算电路的Uo与Ui的关系

引导同学们用反相输入比例运放电路的分析方法,分析同相输入比例运算电路的Uo与Ui的关系。

任务三:归纳同相输入比例运算电路的特点

1.请同学们用自己自己的语言总结出同相输入比例运算电路的特点

2.引导同学们根据Avf的公式,讨论、总结出Avf=1的条件。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布置作业

7.《散步》教学设计 篇七

散文, 是一种可以“铿锵得像诗, 雄壮得像军歌, 生动曲折得像小说, 活泼尖锐得像戏剧的对话”的文学体裁。它篇幅短小、取材广泛、结构灵活、表达自由。散文作家秦牧曾说:“那些最好的散文, 有的使人想起了银光闪闪的匕首, 有的使人想起了余音袅袅的洞箫, 有的像明净无尘的水晶, 有的像色彩鲜明的玛瑙……”翻看语文课本, 散文占有很大比重, 要想充分发挥散文在教学中的价值, 怎样教非常重要。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的阅读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散文的教学点很多, 从哪里入手?怎样入手才有效?这是教学散文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是根据文中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来选好突破口。

当代作家莫怀戚的《散文》短小精致, 玲珑剔透, 蕴藉丰富, 感情细腻。这篇散文被选入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这个板块的主题是“人生体验”。单元提示中写道:“人生的历程, 其意义不只是生命的流逝, 还在于要从生命的长河中获得丰富的体验。”那么这篇散文, 学生要获得哪些人生体验, 或者说能给学生提供哪些人生体验?我想有三个方面值得挖掘:一是体会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内涵;二是感受家庭中浓浓的亲情和学会承担对家庭的责任;三是领悟生命的珍贵和易逝, 珍惜眼前的美好。这篇文章除了需要学生细细体悟人生之外, 还要求学习文章的语言。针对这两点, 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的:

【教学目标】

1.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常说, 世上有一种感情与生俱来, 伴随我们成长, 有一种寄托与生俱来, 让我们依赖一生, 有一种牵挂与生俱来, 温暖我们的心田———这就是与生俱来的亲情。今天, 我们就随着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去领略、感悟至真至纯的亲情吧。

二、听朗读, 感知文章

1. 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一家四口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 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家庭?

和睦、和谐、温馨

三、析语言, 感受人物

1. 思考:你最喜欢哪个人?为什么?

归纳:

(1) 我:孝顺

理由:①劝母亲外出走走

关心母亲的身体, 希望她健康

②有分歧时, 委屈儿子, 顺从母亲的意思

“熬”, 母亲忍受了什么?

身体的病痛, 精神的折磨, 母亲也担心自己挺不过去, 加上丧偶的悲痛。母亲承受着煎熬, 作为儿子看在眼里, 听在心里, 母亲这样的状况, 对我来说, 何尝不是一种煎熬。

③久盼而至的春景如何?为何想到生命?

充满生机, 由眼前之景想到母亲衰弱的身体, 那样一个即将逝去的生命。由此可见, 这次散步并非随性而为, “我”可谓是用心良苦, 希望母亲燃起生的欲望。

(2) 母亲:慈爱

理由:①听从我的劝, 外出散步

老人家懂得放权, 不执拗, 不固执, 不给晚辈添麻烦, 就是一位慈善的老人。

②听从孙子的意见, 走大路

对孙子的疼爱

我希望母亲燃起生的欲望, 这个希望实现了吗?从哪可以看出?

母亲眼见之景, 充满生机。人的内心决定人的视野和行为, 心怀希望看到的也必然是希望。

(3) 妻子:贤惠

理由:听从我的话

(4) 儿子:天真

小结:孝顺的我, 慈祥的母亲, 贤惠的妻子, 天真的儿子, 组成了一个和谐的家庭, 这和谐来自各成员之间的相亲相爱。

四、品“世界”, 感悟主旨

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作为中年人, 承前启后, 背负着赡养老人、养育孩子的责任, 这种责任有着对生命的呵护, 呵护里洋溢着尊老爱幼的亲情, 亲情内彰显了温暖和谐的人性。责任、生命、亲情、人性构成了整个世界。

五、课文总结

散步虽是一件小事, 却表现了一个相亲相爱的家庭, 整个家庭又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庭的伦理美德, 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

教后反思:电影是遗憾的艺术, 因为不可能重拍, 建筑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因为不可能重建, 教学也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因为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这节课很流畅地完成了, 师生配合很好, 课堂气氛活跃,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但总觉得课时有限, 想讲的内容仍然没能展开。比如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家有没有因小事而引起的分歧, 众多分歧中有没有能表现家庭温馨的?这样的话题, 可以让学生对亲情有更深的理解。比如文中说“妻子呢, 在外面, 她总是听我的”, 那在家里是怎样的呢?让学生谈谈想法, 体会夫妻之间的尊重, 家庭的和睦。

8.《散步》教学设计 篇八

本课的教学,要实现如下目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味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美和语言美,并学习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学生自主诵读、体验、感悟、评价本文的主题思想,并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等活动,获得选材和语言表达的技巧;促成学生“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道德伦理意识的形成,进而获得有意的生命启迪。

二、切入

激活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1.播放《常回家看看》歌曲。

2.师讲述董永卖身葬父孝感天的故事。

3.学生体验家庭亲情:尊老爱幼。

4.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莫怀戚(《散步》的作者)的温馨家庭去感受一下“母慈、儿孝”的氛围吧。

三、探究

诵读设疑: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揣摩写作特色。

学生概括读了课文后的最深的感受。(提示:主题、选材、语言等。1.唤起社会“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2.以小见大的选材特点;3.对称整饬的语言美……)

跳读理解:“我”这个人怎么样;妻子性情怎么样;母亲性情怎样;儿子性情怎么样(“我”:孝,妻子:顺,母亲:慈,儿子:听话)

品读探讨:

1.合作探究

探讨《散步》一文的“三美”即:人性美、景物描写的诗意美和语言美:

(1)是从什么地方看出人性美的?[文中四人的性情:“我”:孝顺善良,关爱母亲:劝母亲散步、又熬过一冬、委屈儿子、背母亲;妻子:温柔贤惠:在外面,总听我的;儿子:听话,天真活泼,聪明伶俐;我的母亲:慈爱亲切,善解人意,爱护小辈(改变主意)。他们真诚善良,温和、谦让、体贴,是真善美的典范]。

(2)文章有哪几处景物描写?这样的景物描写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两处: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新绿”、“嫩芽”、“冬水”……,第二处是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菜花、桑树、鱼塘……,这些景物蕴涵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给人的感受是诗意般的美。]

(3)文章的语言美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试做分析。[一是情趣盎然:“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二是含义丰富:“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仅供参考: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三是句式对称整饬:“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这些句子语意对举与反衬,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韵味无穷]。

探究文章选材特点:作者独具匠心,聚焦祖孙三代散步的平凡小事,唤起人们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传统道德。(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

2.全班合作交流各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成果,并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和补充。教师也参与其中,或引导或补充,与学生平等对话。

9.我是谁教学设计 -简案 篇九

执教:古山洲小学 张秀华

指导老师:林立村

教材分析:

《我是谁》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任》的第一个话题。针对目前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过多,责任意识相对较弱的情况,本单元侧重帮助学生增强责任意识。设计理念: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综合课程,该课程强调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所以,在组织本课教学时,主要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了解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根据场合的不同很好地进行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的。教学的主要形式为:创设情境,组织活动,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表演中体验和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学情分析:

处于儿童期的三年级学生具有喜欢用自己的眼睛对现实生活和所处的生活环境进行观察和思考的特点,要实现 [课件]有限的时间+有效的教学策略=高效的教学活动,就必须采取适于儿童接受的情境游戏等教学方式,促进儿童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的生成。教学目标:

1、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

2、通过观察对比,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3、愿意在现实生活中当好自己的角色。教学重点:通过体验、对比观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会承担不同的责任。教学难点:理解不同的角色总是同相应的活动和责任相联系的。教法设计:采用主要采用问题导入,创设情景,互动教学,角色表演等教学形式,使整堂课动静结合,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学法指导:通过观察照片、图片,师生对话,小组讨论,角色表演等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增强角色意识,了解角色责任。教学准备:课件、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上课,我给大家带来一个谁都会回答的问题——我是谁?(板书:我是谁。(老师)

2是呀,在你们面前,我是一名老师。但是老师会变,你们相信吗? 出示几张面对不同对象的照片,让学生判断老师的角色。老师为什么会变?当我面对不同对象时,我的角色就不同。(板书:对象不同 角色不同)

3、老师还会变,你们相信吗?出示几张生活不同场合的照片,让学生判断老师的角色。(板书:场所不同)

二、交流互说,认识自己

我会变,你们也会变。想来变变吗?和同桌说说在生活中不同的地方,都变成了谁?

(1)同桌互相说一说,师巡视。(2)选代表说,师适时引导。

2.你在变,我在变,我们身边的人也会变,谁能在这里给大伙儿介绍你的爸爸或妈妈会怎么变呢?

3、小结:其实,你,你的爸爸妈妈,还有我,在社会上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三、体会不同角色的责任

通过学习明白了同一个人面对不同对象,在不同的场所,所扮演的角色在不断地变化。随着角色变化,人们也对我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呢?

1、那你们说说作为在学校学习的你怎样才是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学生自由说)老师把这些要求整理成一首歌谣,一起读一读(出示歌谣:好学生)

2、老师相信你们都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个好学生。可是离开学校,我们还会担当很多角色,回到家,你们的角色是(孩子)怎样才算是好孩子呀?

3、同学们在校当个好学生,在家当个好孩子,爸爸妈妈要奖励你们,国庆黄金周带你去旅游。出去旅游你的角色是什么?怎样当好游客呢?(1)、生自由说

(2)、火眼金睛:看一段关于旅游的视频,找出游客不文明的行为(3)、小结

4、情景表演——小品《乘车》。

看来,我们在不同的生活场所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有不同的责任。(板书:责任不同)

那在这变化多样的场所中,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担当好这各种各样的角色呢? 接下来我们表演一个小品《乘车》(1)观看一段关于乘车的动画片(2)挑选演员,演出前讨论(3)学生表演(4)评委点评

(5)小结:怎样当个文明乘客

(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人上台表演时是演员,台下的是观众,怎样当好演员、观众和评委。)

四、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1、课外延伸——身边的榜样

师: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多姿多样,所承担的角色也多种多样。每们要当好生活中各种不同的角色,只有我们大家都当好了自己的角色,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尽职尽责的榜样(出示几个不同行业的代表)

2、小记者行动

课后,同学们可以到学校、医院、公园等地方走走看看,看看我们身边的人是怎么当好自己的角色的,完成这种调查表,下堂课我们再来交流,大家能完成这个任务吗? 出示课件:

观察你周围的人们,是不是当好了自己的角色,完成调查报告。我们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内容 调查结果

3、总结升华

师:这节课同学们情绪饱满,积极参与,也把学生的角色扮演好了,今后,大家还要继续努力,把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色都扮演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下课。

五、板书设计

我是谁

对象不同 场所不同

10.《荷塘月色》教学简案 篇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理解抒情散文的情景交融手法,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

2、过程与方法方面:理清全文结构,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情感与态度方面: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理解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一是领会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特点。二是理解本文中的“月”与“荷”是一种怎样的感情载体。

三、教学难点

体会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理解作者的深层思想。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做什么呢?(听音乐)听音乐,音乐可以拨动心弦,而有的音乐可以使心灵宁静,不错的选择;k歌,拉两个好友到ktv狂吼一阵,一切烦恼都没了。(放《荷塘月色》的音乐)同学们都有自己疏导心情的办法,我们今天就来看一下朱自清先生在遇到心理不平静的时候是如何疏导的。

2、上节课我们预留了预习本文时代背景的任务,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 检查预习,了解时代背景(6分钟)(白色背景 北大任教 内心迷茫 惶惶然 面临选择 心里是一团乱麻 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 要明白些什么 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请2-3名学生上台介绍作者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我再从作者的人格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高洁的品格方面出发进行补充。

(原名 自华 字 佩弦 号秋实 诗人 散文家 学者 民主战士 爱国知识分子 “表现我们民主的英雄气概”)

3、朗读体会文章语言美

(1)播放朗读录音,使学生能够入境,欣赏美感,体味感情(要求学生标出自己读得不准的字音和自然段的序号)教师指导朗读

(2)齐读重点段落,在朗读中体味情感,品味语言

(这样学生有了可遵循的方法,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设置以下两个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逐渐理清文章结构 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第一句,是全文的题眼。

B、画出描写作者行踪和心情的句子。

明确: 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从空间上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针对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本文的结构,并绘制双线索环形结构,最后我点出这一结构的特色是:内、外结构呈圆形,浑然天成。这样既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又使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此结构的认识。)分组讨论(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讨论下面三个问题,最后请每组代表分别回答)A、为什么“心里不宁静”的作者要“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B、为什么认为月色“恰到好处”? C、为什么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明确A:作者的行踪与他的情感紧密相连:正因为在家里“心里不宁静”,所以要走出家门追求宁静,可谓缘情写景;明确B:而荷塘一派素淡朦胧,宁静幽寂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的确是“恰倒好处”,与作者的心境吻合,这幽静宁谧的境界正是作者的追求,于是他要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摆脱不宁静,得到安宁,此乃寄情于景;明确C:宁静只是片刻,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热闹与美丽,怀乡的惆怅让作者走出宁静,回到家中,是谓触景生情。形与意有机结合,是典型的情景交融,构成了朦胧优美的意境,让作者产生美的感受,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由此可见,美是心物婚媾后的产物。

(对学生的回答点评并给出合理的解释,然后引导学生将三个问题联系起来,理解当时的景色如何吻合了作者的心境,作者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A、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者? B、第三段中“平常的自己”指什么?“另一个世界”又指什么? 明确A: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五四”以后,革命斗争深入,原来曾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阶层也发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堕落、有的前进。朱自清不满黑暗的现实,又没有勇气投入斗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关于朱自清当时的思想情况,他的夫人陈竹隐女士有过具体的描述,“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统治了全国。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他先前曾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他还没能摆脱这种思想,又顾虑着“ 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生活。”

作者只是想用超然尘世的中和主义来排遣解脱自己的不安和彷徨。本文可以说是朱自清付诸行动的艺术表现。

明确B:不自由。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都是不想做不想说而有不得不做的。“超出平常的自己”就是说自己是自由的。这是作者的一种去荷塘过程中的一种排遣。排遣了自己的一种不宁静的情绪,心情得以释放。

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自己逐渐走进作者的内心,学会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总结回顾

结合以上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主题,带领学生回顾情景交融的过程。只是点到为止,不作过多的解释,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文章意境的美。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随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第二课时】

通过对456三段景物描写的分析,学习写景方法;通过对个别语句的品评,学习精美的语言。

一、学生思考,个别提问 A、阅读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 B、阅读第五段,指出哪几个字分别写出了月色的颜色、动感和情态

C、结合两段,思考作者在第四段只写了荷塘,在第五段只写了月光吗?为什么? 明确A:作者按照远-近-远的顺序写了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并用动静结合的策略写月光。明确B:“乳白色”写出月光的颜色、“泻”和“浮”字写出月光的动态,花影写出月光的另一种情态。

明确C: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写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写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将456三段分别解剖,学生在这些问题的思考的同时,明晰了第4段由远-近-远的写景顺序和动静结合的写景策略。理解了作者创造的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的这两层意境。

二、再次出示有关荷花的幻灯片,强化学生的感受,进一步体味文章的意境。

三、再次让学生齐读这三段

四、展示ppt 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比喻句,填写下列表格。

在与其他比喻句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通感”修辞手法。

五、知识迁移

比较阅读,掌握方法

材料是,2009年全国高考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海棠花》,通过分析文章的线索、结构和情景交融手法,总结巩固阅读景状物散文的方法。趁热打铁,讲练结合。

六、课后作业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11.《散步》教案设计 篇十一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亲情,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培养尊老爱幼、珍视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进入角色朗读课文,品味揣摩语句。

2.难点:感悟文章蕴涵的亲情、责任感。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普普通通的家庭里,过着平平凡凡的生活,没有轰轰烈烈的经历。然而家庭生活的情趣和温馨,家人之间的深切感情,正是蕴涵在一些司空见惯的琐事里。今天大家要共同学习的《散步》表现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感情。

文章写得很朴实,我读了以后深受感动。我想只要你是个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珍爱生命的人,你读了以后肯定也会很感动的。这节课,我们要学会正确、清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而感悟亲情,提高审美情趣。

二、一次探究

通读课文,编拟学习提纲:

1.作者基本情况;

2.读准“戚、熬、歧、霎、粼、拆”等的音,弄清“信服、分歧、各得其所、委屈”等词的意思。

3.文中写了哪几个人?写了一件什么事?

4.母亲本不愿出来散步的,可后来为什么答应了呢?散步路上发生了什么分歧?分歧该由谁解决?为什么由“我”解决?

5.后来“我”为什么决定走大路?母亲为什么又改变主意了呢?

6.品味语言:

(1)写景的句子——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2)传情的句子——“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

(3)哲理性的句子——儿子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三、二次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

1.讨论明确

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笔名:周平安、章大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著有小说集《诗礼大家》《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

2.讨论明确

(1)拼读加点字的读音:戚(q"n) 熬 (醥)过 分歧(q?)霎(sh啵┦? 水波粼粼(I韓) 拆(ch"Di)散

(2)释词:①信服——原意是相信并佩服,文中指相信而听从。②分歧——(意见、思想)不一致,有差别。③各得其所——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④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3.讨论明确:

原文表述:“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其他表述:祖孙三代;两对母子;老年人、中年人、儿童。衰老的生命、成熟的生命、幼小的生命。

4.讨论明确

⑴①因为“我”劝说母亲去散步,母亲对“我”的话十分信服。②母亲也想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⑵分歧、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⑶分歧由我来决定。(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5.讨论明确

①“我”伴同儿子长大的时日还长,意味着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②母亲爱孙儿。(简析:“我”决定走大路,母亲决定走小路,家人之间的真诚、善良、温和、谦让、体贴都融入了深深的爱之中。)

6.品味语言

⑴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⑵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⑶活画出儿子的天真可爱、聪明智慧。渲染出了母慈儿孝、一家三代温馨、和睦的气氛。

四、成果展示

1.请1位同学完成第1题,2位同学展示第2、3题;

2.请6位同学展示第4、5、6题。

五、练后评讲

1.学生相互补充、纠正;2.教师点拨。

六、三次探究

1.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明确:“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明确: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互相谦让、融洽和睦的祖孙三代。

七、巩固训练

拓展延伸:同学们,学了《散步》以后,你对“爱”一定有了全新的认识,请你写出有关爱的名言警句,如: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板书)

②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明之举。而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

③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④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老人,一只递给小孩。

⑤爱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

八、板书设计

散 步

初 春

蓬勃的生命

母亲 儿子

衰老的生命 爱 幼小的生命

“我、妻子”

成熟的生命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九、课堂小结

《散步》是 一篇蕴涵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622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的旅行。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 生命只有一次,生活只有一回,让我们珍视亲情,珍爱生命!

十、教后反思

上一篇:有趣的课间作文下一篇: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第四次全体会议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