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精选8篇)
1.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篇一
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论文
【摘 要】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本文从当前研究生培养现状出发,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提高生源质量、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规范管理。
【关键词】研究生 培养质量 导师
自高校扩招以来,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以平均每年近30%的速度递增,到我国在校研究生总数已经突破100万,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伴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膨胀,对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国家的研究生培养目标,研究生就应当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应重在开拓他们的视野,教会他们思考与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引领学生入门,为其日后的继续深造、努力成为创新型、开拓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当代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当前随着国家扩招,研究生培养规模的逐年激增,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研究生的急功近利、追逐个人享乐使得一些研究生既想成才,又不愿付出艰辛的劳动,加之少数学位授予单位管理不严,放松要求,使得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位授予质量出现了滑坡趋势,在社会上造成了较为不好的影响。
1.课程教学不合理
有的高校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不规范,随意性较大。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不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所需要的知识结构来考虑,因人设课教学的现象严重。跨学科课程、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所占比重较少,研究生选课的自由度不大。同时,当今世界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研究生课程内容的更新也应加速。然而目前研究生课程设置普遍没有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地对所开设课程及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补充与完善,课程内容相对陈旧,跟不上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2.导师队伍建设不足
研究生培养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指导教师的水平,研究生导师水平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飞速增长,但导师的数量和质量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来硕士点的增长速度较快,使得研究生导师严重缺乏,这样出现了三个问题:一是一些高校为了解决导师缺乏问题,在导师队伍建设方面数量压倒质量,在遴选导师时降低标准“突击提拔”,致使导师整体水平下降;二是出现了一个导师带二、三十个学生,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论文与指导,有些导师甚至连自己学生的姓名都不知道:三是出现导师兼跨现象。由于导师数量不足,致使一些导师跨专业带学生,有的导师甚至兼跨三个专业,严重地影响了培养质量。
3.论文质量不高
当前许多研究生由于平时缺乏科研训练,做学位论文时不会选题,要求导师提供题目,或是论文选题理论与实际意义不大,对研究现状把握不准,不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由于导师数量缺乏,学位论文开题环节把关不严格,导师指导不到位,学生对所选题目不了解、不熟悉,开题过后仍不知道写什么,没有自己的`观点,难以保证论文质量,甚至出现论文答辩成绩看导师资格,而不看研究生论文写作及答辩水平的怪现象。
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举措一定既要做到严格、规范,又要科学、可行。因此,研究和探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是摆在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和任务。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1.提高生源质量
提高生源质量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良好的生源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基础。因此,要想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首先要在保证生源的同时,提高生源的质量。在当前,有些热门专业往往报考人数非常多,有些专业报考人数却少得可怜,导致最后录取时没有合格生源。这里面既有专业自身的问题,同时也有招生宣传问题,有些专业不被人了解,或者说有些招生院校对外宣传比较少,很多考生不了解这些招生院校,无形中就少了一部分生源。因此,相关高校应积极做好招生宣传工作,认真制订招生宣传计划,组织专门人员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在部分院校举办研究生招生咨询会,详细介绍各招生专业的基本情况,这对改善生源结构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
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培养方案是培养单位进行研究生培养的依据,是检查、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准。培养方案一般包括学科及专业简介、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等。培养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从培养人才角度出发,不断完善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科学合理设置课程。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必须包含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强化实践为原则,课程体系应注重实用性、综合性和前沿性,并形成合理的比例。为了能更好地让每个学生都能按照各自的意愿和职业目标接受培养,研究生教育计划还会列出多种多样的选修课供学生选修。哈佛商学院要求学生必修的课程有12门,可供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自由选修的课程则有几十门。必修课中的学位课程必须有一定的覆盖面,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专业课不能过于零碎,不能过于方向化。
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第一责任人,导师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应该给予研究生充分的帮助,与他们进行良好的沟通。因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严格导师选拔制度,控制导师资格的评审,实行导师与研究生互选的“双向选择”制度。由专门的学术委员会进行导师的遴选。导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要把能力突出的教师补充到导师队伍中来,从学术科研水平和学生培养水平两个方面对导师进行评定,改变只上不下的导师终身制;避免导师资格荣誉化的倾向,保证导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与此同时,培养单位应该从单位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倡导形成导师选学生、学生选导师的良性的“双向选择”制度。
4.完善规范管理
完善规范管理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是确保并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积极采取有效规范的管理措施至关重要。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规范管理主要是管理队伍专业化、管理方式规范化。管理队伍专业化是指随着研究生教育管理事务的复杂化与管理内容的增多,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责任心,熟悉管理事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管理方式的规范化,是指研究生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对管理规范化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应及时制定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使工作有章可循,杜绝主观随意性。
参考文献:
[1]李保仁.以提高质量为主线开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新局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
[2]宋协青,王殿元.新时期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7).
[3]朱晟利.论如何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J].高等建筑教育.
2.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篇二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的精英教育, 研究生培养质量对我国的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有深远影响, 如何在研究生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讨论通过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立正确的师生关系、以工程项目为导向, 加强校企联合、加强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等方法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项目导向,国际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官方网站.http://www.moe.edu.cn/
[2]张来斌.认清形势把握关键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J].北京: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 (1) :58-60
[3]汤晓蒙, 詹春燕.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发展研究[J].广州:高教探索.2010 (5) :5-8
3.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 篇三
一博士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博士在拉丁语中是知识占有者的意思。按照我国学位条例对博士学位学术水平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博士应具备如下几个基本能力:一要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二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三要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此外,笔者认为博士还应具备敏锐的学术创新思维和良好的学术道德修养,能把握科学发展的脉络、理清科学问题的所在、预见科学发展的前沿。
因此,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要从如下五个方面加强培养教育,即合理的知识结构、科学的研究方法、积极的创新精神、敏锐的学术思维和良好的学术道德。其中,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基础,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保证,积极的创新精神是动力,敏锐的学术思维是源泉,而良好的学术道德是保障。
1合理的知识结构
所谓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既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具有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且必须注意如下原则:(1)整体性原则,即专博相济,一专多通,广采百家为我所用。(2)层次性原则,即合理知识结构的建立,必须从低到高,在纵向联系中,划分基础层次、中间层次和最高层次。(3)比例性原则,即各种知识在顾全大局时,数量和质量之间合理配比。比例的原则应根据培养目标来定,成才方向不同知识结构的组成就不一样。(4)动态性原则,即所追求的知识结构决不应当处于僵化状态,而须是能够不断进行自我调节的动态结构。这是为适应科技发展知识更新、研究探索新的课题和领域、职业和工作变动等因素的需要,不然就跟不上飞速发展的时代步伐。
2科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指在科学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时所使用的工具和手段,一般包括文献调查法、观察法、思辨法、行为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运用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研究结果的正确性,也反映了研究者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在选择研究方法时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①应在研究计划、研究报告、学位论文中明确提及使用何种研究方法;②应根据各学科,各课题的特点、性质、对象选择、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③应根据研究方法的特点和功能选择,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④应根据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一致性程度选择、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
3积极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动力,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博士生研究能力的重要内涵。博士研究生要具有积极的创新精神,就是要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时刻保持好奇心,积极地进行探索,同时又要保持强烈的创新欲望,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保持质疑、求异,不断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
4敏锐的学术思维
学术思维是在表像、概念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确的、符合科学的思维,它是一种论证的、严谨的、创新的思维。博士研究生尤其要注意学术思维的培养,只有具备敏锐的学术思维,才能实现合理知识结构的构建、研究的科学化,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5良好的学术道德
学术道德是指研究者在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过程及结果中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时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规范,是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保证,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术繁荣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博士生应具备如下学术道德,即实事求是、严谨认真、保护知识产权、反对学术腐败,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形成原始创新。
二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博士生教育过程主要包括4个主要环节,即招生、培养、授予学位、就业。本文就培养过程中影响博士生质量的因素做一简单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1学科水平与导师队伍
学科水平是博士点建设的基础,也是影响博士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学科点的学术水平与导师队伍。从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来看,高水平的学科点、高水平的博士生指导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博士生。导师在博士生教育中起着指引和导向的作用,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博士生,特别是博士生创新能力、学术思维和学术道德的培养。高水平的导师能够站在学科的前沿,预见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他们一般都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有创造性工作的经验;他们治学严谨,对研究生严格要求,鼓励研究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好的导师能够教书育人,把自己的好思想、好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潜移默化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因此,在加强学科建设的同时,更应注意博士生导师的遴选、聘任、考评、监督,将科研能力强、作风正派、治学严谨、有开拓创新能力的教师选人博导队伍,而把经考评不合格、学术道德差的博导清除出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好博导队伍,从根本上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2科研条件与学术氛围
科研条件和学术氛围是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基础。科研条件主要包括实验工作条件与装备水平、生活条件等,因此,不仅要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网络资源等硬件设施及必要的经费投入等方面逐步提高,而且要在生活条件方面给予博士生稳定的生活来源,从而使他们能安心科研,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实现博士生培养的目标。
此外,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与学术氛围也是密不可分的。广泛地开展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聆听国内外知名专家的报告,不仅可以帮助博士生了解学科前沿、开阔学术视野,同时,专家们严谨的科研作风和成功的科研经历,对学生的成长也会产生巨大的鼓舞。
3科研训练与社会实践
科研训练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催化剂。博士生应通过科研设计、立项、实施、结题及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参与科研训练,只有这样才能锻炼科研能力,实现科技创新。但目前博士生可利用的研究经费严重短缺,所需研究经费的绝大部分要靠导师筹集,而相当数量的导师缺乏足够的科研筹资能力,因此需要国家及高校专门设立博士科研经费,用于博士的科研训练。其次,社会实践也是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将所学知识、创新成果、学术思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同时也是进一步巩固、更新所学知识、创新成果和学术思想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博士培养过程中要重视这两方面能力的训练。
4教学管理与奖助学金
教学管理包括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设置、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社会实践、学术交流、毕业答辩等一系列的内容。目前,这些内容大都有一个较为完善的形式和实施方案,但没有统一的要求和标准,高水平的学科(院校)对博士生要求较高,而稍差的院校则要求较低。因此要逐渐建立统一的标准,逐步实现博士生培养的一致性。此外,在奖助学金方面也是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一项内容,有些高校博士生奖助学金很少,甚至没有,导致很多博士生在外打工或进行网络营销,大大减少了其进行研究、创新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要通过奖助学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博士生的生活问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学研究。
三结语
4.如何提高服务质量 篇四
我们供电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近年来,在电力休制改革深入实施,电力市场体系逐步建立的新形势下,国家电网公司“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的企业文化和“真诚服务、共谋发展”的服务理念,对构建和推行特色的“服务文化”起到了引领作用。优质服务工作,是供电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实现生存和发展的一块法宝,也是实现政府和群众双满意的一块基石,只有牢牢把握住优质服务的命脉,才能使供电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大力宣传是树立服务形象的必要形式
广泛借助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站向社会发布电力供应和营销服务的最新消息,建立电力供、求双方良好互动的新机制,积极建立电力供应新闻发布制度,及时披露电力运行状况,公开调度信息,确保“公平、公开、公正”的电力调度。需要停电时,应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做好宣传与解释,真正做到“缺电不缺服务,限电不限真情”。把营业窗口作为服务和宣传的前沿阵地,开展灵活多样的诸如业务演示、知识讲座、访谈系列电视专场晚会、客户恳谈会等服务活动,把各项业务以人们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努力为大电力客户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优质、优先、优惠”的服务。有针对性的举办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主动向社会宣传公司的战略定位、战略目标和公司文化理念,树立“为客户创造价值,让客户满意;为社会创造效益,让政府放心”的电力营销理念,进一步树立良好的企业服务形象。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巩固服务成果,营造良好氛围
始终坚持“把方便送给客户,把麻烦留给自己”的服务宗旨,坚持履行供电承诺,落实各项措施,进一步提高供电可*率。大力提倡并逐步推广带电作业,增加深夜检修,完善设备维护,逐步减少因供电设备检修和事故对客户的停电次数和停电时间。
通过形式多样的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活动,为员工搭建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激发潜质,可以开展 “优质服务专题辩论赛”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可以举办“供电员工文明服务行为规范演示大赛”,重点围绕《供电营业员工文明服务行为规范》中对供电营业员工提出的基础行为规范、外在形象规范、一般行为规范和具体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通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礼仪行为演示、现场模拟等多种表现方式,进一步展示电力企业员工的良好技能和高尚形象,不断推进企业员工道德建设,提高标准化、规范化服务水平。通过这些形式,使优质服务这项活动不断巩固成果,延伸范围,增加内涵,扩大影响,加大营业窗口规范化服务建设力度,强化对窗口单位的监督管理,打造示范窗口和样板窗口,要按照《城市供电营业规范化服务标准》和《农村供电营业规范化服务标准》的要求,对一些不符合要求的营业窗口进行整治和改造。
广泛利用媒体进行宣传,可以在“优质服务”客户服务中心、营业大厅放置宣传单,广泛征求客户对活动以及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并按规定对客户进行回访,对回访满意率进行记录和分析,坚持“客户走访制度”,倾听客户的意见,介绍供用电形势,宣传需求侧管理理
念,做到企业与客户的沟通与理解。各供电局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上门为客户开展“设备义诊”、“现场报装”、“流动营业厅”服务、零距离服务等特色服务。
实践证明,服务是企业发展的立足之本。在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的今天,电力企业与其它行业一样,也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摒弃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以我为主、与我方便”的官商作风,服务理念要更新、服务文化要丰富、服务质量要加强、服务举措要全面、服务方式要灵活、服务手段要多样、服务管理要到位,在规范中完善服务、提高质量;在服务中开拓市场、寻求发展,赢得广大客户的真诚信赖。
郭顺东
5.如何提高备课质量 篇五
新学期伊始,乃至学期之中,每一节课上课之前,摆在每个教师面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备课。说真的,当老师很辛苦,备课很费神,需要老师们付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面对备课,有人烦,烦的是检查起来“山雨欲来风满楼”;有人觉得累,累的是这样“重复昨天的故事”;有人怨声载道,怨的是“我的备课备在心里,写在书上,‘我的心思谁能懂,想改变你真的好难。’”
纵观现状,备课的确受到了部分教师的轻视和误解。写教案不用教案,写教案不是为了上课,上课不用自己写的教案;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备课是一种形式和任务,并非为自己的教学服务,而是为学校领导、教育主管部门检查时而准备的,这在教师中恐怕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可能在座的有些教师已经利用暑假休息的时间把所有的教案都抄好了,然后藏进抽屉,只等着检查教案的那一天的到来。
为了匡正教师备课中的某些误区,这里不妨再展开一些,说说备课究竟“不是什么”和备课“是什么”。
1、备课不是“不得已而为之”。
教师为什么要备课?备课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有助于认识备课。备课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更有效地学习,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是一次性消费;在以人为本的今天,为学而教,这是勿庸置疑的。
2.备课不是单纯写教案。
有这么一项调查表明:教师在整个备课过程中,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80%的精力用于书写教案。这种本末倒置的精力分配预示了备课质量的低效。
教案并非备课的全部,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课中翻阅,以便把课上好。教师的最高境界就是深入浅出。备课要深入,设计要浅出。如果把教案分为“有形教案”和“无形教案”,则“备课”基本等同“有形教案”。“无形教案”,即思想教案,或者说文化教案、人格教案,是教师的文化底蕴、专业素养、道德水准、工作作风、基本功夫等综合体现。如果落实到某一课的备课上,就是老师为上好这一课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准备。无形教案要“丰而深”,即丰富、丰厚、广博、深刻。“有形教案”,即文本教案,是教师将备课的部分内容,付诸文字,写于教案本上。有形教案应该“简而实”。“简”即简单、简约。“实”即实在、实用。因为不是所有的思想都可能、都必要写出来的,有些内容完全可以记在脑子里,你只要把教学大致步骤、所提精当问题、所设计恰当练习、需要特别强调(指导)的内容,写下来,就行。节省下来的时间做什么?备“无形教案”。
有这样的两位教师,一位是资深特级教师,他在上一堂公开课时,教案只有38个字,课上的空前成功。他的课备是备在心里了,更多的是无形的教案。而另一位教师,备课笔记写得认真工整,一学期下来,有厚厚的几大本,态度格外认真,但细看她的教案,都是优秀教案教案的翻版,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尽管她写教案的态度是这么认真,但她所教班级的成绩总是居中游,教学效果并不很好。可见如果教师缺乏备课意识,为写教案而写教案,其结果只是是流于形式,少有实际效果。
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的转化,真正的功夫就在于备课。特级教师白金声说:在备课上多花点时间,如根上浇水,在教学上靠增加学生负担提高质量,似叶上施肥。
3、备课不仅仅是熟悉教材内容。
备课当然不能不备教材,但不能只备教材,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的课堂不能封闭,教师要善于以教材为凭借,在学生面前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照本宣科,仅仅转述教材内容的做法,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今天,在知识爆炸、资讯发达的今天,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设想相去甚远。
常常听老师讲这样的话 “今天我硬把某某几个章节的问题都上完了,紧赶慢赶,不许学生插嘴打岔,终于把教学内容塞下去了。”我们要明白,任务完成和目标达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完成任务并非意味着目标达成。备课是为课堂教学而“备”,而学生个体不仅仅有认知需要,而且有交往和进行创造的需要。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备课不是老师自我讲授的安排。
每一节课首先对老师是新的,然后才能对学生是新的,这样才能避免课程结果是对知识的复制。“教三十年书,并不是等于把书教三十遍” 一般性备课分五步:a、备好课标,理解课程标准,为自己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找到坚实的基础;b、备好教材,吃透教材,广东资深教师石景章老师说他不读十遍书不上课。可见理解教材的重要;c、备好学情,思考如下问题:什么样的学习目标适合他们?怎样帮助学生最快最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具体而言,诸如哪些方法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该让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构建,哪些问题可让学生提出,哪些内容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疑难可让学生自主解答,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哪些地方学生的理解会浮于浅层,停留表面,学生可能需要点拨、引导;哪些地方学生可能偏离主题较远,需要及时拨转方向„„d、备好自己,教师结合自己的特长,有效的利用好教材,创出自己的特色来,朗读好,可以以“读”动人;感情充沛,可以以“情”动人;足智多谋,可以以“理”服人;风趣幽默,可以玩中教,乐中学。总之,你是学生生命乐章中跳动的音符,你如何谱写,就将有怎样的乐章。e、备好教学方案,就是我们所谓的备课。
备课是一门艺术,教学更是一门艺术,唯艺术才诱人追求,唯理想才催人奋斗。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很多老师喜欢追求“默默无闻”,这是个人的追求,本无可非议,可是“默默无闻”很有可能成为“默默无为”的借口。“做最好的老师”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梦想和美丽的信念。一个连梦想都没有的老师,怎么会有梦想成真的一天?
李镇西老师在《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上说:我所谓的“做最好 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这里的“自己”不是抽象的人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所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近。
“做最好的老师”,应该成为每个老师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态和人生追求。也许你永远也不能成名成“家”,但是通过自己与自己相比,反思、坚持、不断提升自己,你却完全可以成为最好的你。选择做教师,就是选择了付出,选择了奉献,选择了牺牲,选择了勤勉,选择了终身学习。从当下做起,坚持认真备课,坚持备自己的课,让精彩的备课来成就你精彩的课堂,成就你人生的梦想,成就你事业的辉煌!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长时间来准备这堂课?”历史教师回答说:“在上课之前,我只用了十五分钟时间写教案,但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这种用整个生命备课的精神值得广大教师追求。
备课几个方案供选择:
1、依旧自己备课,年级组长检查
2、集体备课,有待考虑的五点,a、集体备课的思维指向是要求同,还是要求异?b、集体备课的功能定位是形成教案,还是解决问题?c、集体备课的价值目标是追求学生“齐步走” 还是促使学生个性发展?d、集体备课的互助合作是要重个人引领,还是要重平等交流?e、集体备课的主要任务是备课,还是教研? 确保不是“教案之和”,不是“网上资料的拼盘”,更不是不是“个人独裁”。
定时间、定地点、定发言人。每周统一在教研时间,或以一个单元内容为单位由一名教师做为主讲,其他老师互相补充。备课时间比如:中午学生的阅读时间不得挤占,都让学生主持。有个县一所学校的作法:采用年段集体备课,即每一单元确定一个主备教师,主备教师根据集体讨论的结果,提前一周写好教案,并打印分给年段组教师,组员教师根据各自班级及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案再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删。这一举措一出台,显然深受教师们的欢迎。但同时也发现,能对教案进行个性化修正、增删的为数不多。(集体偷懒了)集体备课只是在量上节省了时间,在质上似乎实效不大。于是对集体备课制度进行了改进。由校行政领导班子与教研组成员深入各年段各学科备课组,每周组织一次集体备课,并要求教师们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教学风格大胆对原有教案进行个性化处理,并在课后的反思中体现这一性化修正的成与败,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借鉴。在教学完每一课例之后,各备课组成员之间再次交流与商讨,共同分享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收获,实践证明,这样的集体备课既汇集了集体的智慧,又凸显了个人的教学风格,收效甚大。
给领导
1、备课管理应体现针对性和实用性。对不同教师的要求应有所不同,不能一刀切。对新教师,要求备课规范,锻炼年轻教师备课的基本功;对中年教师要求备课有新意,在教改上下功夫;对优秀教师则重在总结经验,帮助形成教学理论。要重视实用性,不搞形式主义,不以字迹的工整与否、格式、篇幅的长短等作为评比优劣的标准。可通过看教师的教案、教后札记、资料卡片、剪报、听课等形式,综合检查评估教师备课的质量。要扭转备课与写教案时间倒挂的现象,形成一种健康、高效的备课风气,使备课不再流于形式。
2、加强集备。在个备的基础上加强集备,个备对于教师个人教学水平的迅速提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集体备课强调的是集体智慧与个人创意的结合,可以增进老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培植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开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学校优秀老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老师的成长周期,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2、检查情况反馈要及时。
老师和学生一样,大多数教师表面上看起来并不太看重备课检查,装得若无其事的样子,其实是多么希望学校领导在检查备课本时,能认真看看,给自己美言几句,对成功做法写上一点表扬的评语和激励性的评价,哪怕只是点滴的肯定也好,从中也能得到一点安慰、鼓励和满足。每次检查后,都要在第一时间,召开教务会,对于备得好的教师给以充分肯定,精彩的做法和到位的地方提出表扬,对有创意的设计给以大力张扬和推广,对有进步的教师,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亮点”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对备得不太好的教师,尽量用委婉的话语给以启示和点拨,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指明努力的方向。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备课质量。
6.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篇六
生物教学经验交流田冬梅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时刻都在想努力做好的一件事。那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现在我谈谈我们生物组的几位教师的教学看法。
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学校要有好的学风。一所学校有了好的学风自然会有好的教学质量。如果走进校园到处都是爱学习的氛围,教学质量能差吗? 其次教师是认真的教。教师的教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那么教师应如何教,来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前精心备课、布置学生预习。备课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备课的目的是为了使教学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它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要备好课,首先要“吃透两头”,即上面“吃透”教学大纲和教材,亦称备大纲和备教材,把握好重、难点。下面了解学生,亦称备学生,其次是研究如何制定和实施教学方案,把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同时培养学生必要的能力,即备教案、备教法、备教学用具等。布置学生上新课前进行预习,有利于学生巩固理解的知识和发现不懂的问题。
(二)、课中教学是关键。只有教得好,让学生能理解掌握了本节知识,才能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生物课堂教学中应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1、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一切生物学知识都来源于对大自然。生物科学是一门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科学,生物教师在课堂上绝不能照本宣科,而应广泛地联系实际,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必能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就联系农作物的增产技术;学习植物的生殖,就让学生观察花和果实的结构;事实说明,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联系实际,就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手与脑都“活”起来,也让课堂“活”起来。
2、要加强直观教学。合理使用挂图、模型、实物等直观教具,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加强直观教学。教师的讲解就不再枯燥无味,学生也就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索知识,学习兴趣由此培养起来。
3、要注重图文结合教学。生物考试,图是少不了的。教学中充分运用教科书中的各种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生物教科书中的各种图与书的文字相辅相成,生物图像征文字内容,文字描述生物图,因此充分利用生物图可以促进生物知识 1的记忆和理解。例如,在讲尿的形成时,如果按文字讲述,当血液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了蛋白质外,血液中其他成分都能透过薄薄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襞进入肾小囊内,形成肾小囊内液(即原尿)„„最后形成尿液,单只讲述文字,对学生来说是天方夜谭,什么都不懂,更何况让它们记忆和理解,如果充分利用课文中图11-4肾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示意图,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颜色鲜艳,帮助了学生的记忆、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充分挖掘生物图的潜力,有利于提高生物的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4、精讲教学内容。精讲,即蜻蜓点水,画龙点睛,直截了当,不绕圈子,不说题外话。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对教材的深刻领会,找出必讲的重点和难点,尽量用精练、准确的语言解释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5、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初中生而言,学习的动力仍然主要源于兴趣,也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主动学习。所以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大量的空间和时间还给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可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例如,课堂上让学生来讲,上实验课,让学生动手、动脑。
6、加强学法指导。课前做好课前预习。上课注意听,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学会用自己的话来表达所学的知识。复习时学会对比记忆、理解记忆、编顺口溜记忆等等。
7、要求学生做笔记。现在我们使用的课本,内容较简单,要求教师广泛搜集素材,补充教学。学生当时可能学得非常好,但过不久可能遗忘,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要求学生做笔记非常有必要。
8、当堂巩固和及时复习。一是要做到每节课所学的知识要当堂消化、巩固,要有针对性地做一些基础练习和拓展训练,对一些重点知识要重点记忆并督促检查过关;二是搞好知识的前后衔接和系统化,上新课时有时要为后面的内容打下一些伏笔,有时要对前面学过的内容作一下回顾或小结。比如在教学模式上,可采取“前节内容回顾小结——导入新课——学习新课——本节内容小结——巩固练习或检测”的形式,这样既能防止遗忘,又可温故知新。练习到位,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课堂练习题的提前设计和课堂上的灵活使用,能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三)、课后做好反思。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
7.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篇七
1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存在的问题
目前, 各高职院校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 均设有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和管理人员, 制定了了相关的工作规范和标准;设有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学检查等制度。但因近几年高职教育发展迅猛, 学校领导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专业改革、课程建设等方面, 使得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之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学质量监控机构设置不合理
经调查, 部分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机构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教学督导, 聘请的督导是本院校退休返聘的教师或干部, 督导负责教师的听课、教学资料的检查、反馈等工作, 是整个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力量。各教学单位、学生管理部门只辅助教学督导进行教学各环节的检查。并且有的院校教学督导年龄较大, 偏重于理论教学, 教学理念落后, 检查信息反馈滞后等现象普遍。
1.2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全面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 各院校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班”、“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和方法, 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 教学环节、教学场所等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差别较大。部分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已与之不相配套, 不能够覆盖整个教学环节, 对实践教学、实习、实训、毕业项目等环节监控力度不够, 还是将课堂教学的监控作为核心内容;在监控内容方面, 更多的是对形式上的监控, 对内涵方面的监控较少;在监控体系的构建上, 组织机构设置、人员安排、制度建设和运行保障等不够系统, 彼此孤立、各环节相互脱节[1]。
1.3 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反馈和处理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教学质量信息的收集、反馈、处理工作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目前, 存在信息反馈不及时, 或反馈的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利用和处理等现象, 实效性较差, 削弱了教学质量监督的作用, 需进一步加强机制建设。
1.4 教学质量监控体制中缺乏激励措施
各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制中惩处比重较大, 而对在教学战线上涌现出的先进、楷模等的奖励措施偏少。这样会使得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创新性得不到激发, 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2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
2.1 加强质量监控制度建设强化人才培养全程监控院级课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的研究
制度是一种规范, 一种保障。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是规范教学活动良好运行的根本保障, 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 是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依据。因此, 要根据高职教育规律和发展特点, 不断加强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的建设。
教育管理监控要覆盖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 主要为三个部分: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监控, 包括专业培养的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构建等;二是人才培养过程的监控, 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和授课计划的实施, 课程目标与专业目标的关系、教材建设、教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课堂教学情况、试卷及考场秩序等;三是人才质量监控, 主要包括职业技能资格获取率和等级、就业率、毕业生的评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等。
2.2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建设
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是教学质量监控体制有效运行的载体, 需合理设置。一般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校级层面, 如教学质量控制办公室、教务处等, 下设督导室。主要是进行宏观方面的监控, 制定符合学校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教学质量监控管理文件;教学督导是整个教学质量监控的核心人员, 是收集教学信息的主要来源, 教学督导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二是系 (部、二级学院) 层面, 由教学主任、二级教学督导、教学秘书组成, 因贴近教学一线, 是教学质量监控的中坚力量, 同时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主要对教学计划执行、教师教学、学生考勤、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进行督查和指导;三是教研室 (专业组) 层面, 主要进行常规教学检查, 收集教学质量相关信息。
2.3 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
高职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的专门人才, 其技能是培养核心。“学中做”、“做中学”、“项目化”等教学模式被广泛采用;职业技能鉴定、顶岗实习等纯实践教学的比例逐渐增多;还有各种“订单班”的特色教学等, 这些都表明, 学生的学习场所已经由教室转移到实验室、实训室、工厂、企业等。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2.4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反馈系统
教学信息的收集和反馈是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中非常重要环节。只有及时、准确、全面的反馈信息, 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整改。信息反馈应多渠道, 可通过学生信息员、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教学检查、工作例会等形式反馈信息。
总之,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应是动态的, 要结合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管理机制建设等不断的进行完善和改革。各院校还要根据自身特点, 从实际情况出发, 构建切合校情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8.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篇八
教育是一个过程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
社会在飞速发展,经济在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中不断进行调整,人们的接受程度、沟通方式等各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因此教育也应适时、适人而进行调整变化。现代的大学生群体,较以往个人成熟度、对知识的兴趣、待人接物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教师也应清晰了解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的个性,采取新时代的教育方式。特别是当大学生遇到成长过程中的不解,这时教师需要给予思想上的疏导,这种沟通与师生间的互动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而大学期间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互动,由于其二者的关系、学生成长阶段等特点因素,是其他任何时期都无法取代和弥补的。
自古以来,教师就被看作是一个伟大的职业,为什么?因为教师不仅仅是完成传道授业的责任,还有解惑的重任,而这些都不是完全程式化的,需要教师们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改进方法、提高质量。教师其实是一个需要用心去体会、用心去追求的职业,兼具执行和创造双重重任。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一个好的教师,首先要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专业技能的积极性,要能够培养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同样一堂课,能吸引学生不是靠纪律的约束,这需要教师的魅力。这魅力需要教师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来研究,用最适当的方式,将学生们领进艺术的大门,而且充满热情地去讲课。艺术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亦如此。教师不能把知识讲授了就当成是完成,而是要不断洞察学生对所授内容的接受与消化情况,带领学生们,静心读书,用心读社会,成为有理想、有作为的新时代人才。“教书育人”应铭记在每位大学老师的心中。
提高教育质量,不仅依靠每位教师的用心与倾心付出,还需要教育机构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强大的支持。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通对特定校园文化中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推出了“2+4+X”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学生创新实践的“工程坊”、推行本科生“书院制”、倡导“体育精神”的人才培养等四项系统重大改革。这不是只着眼今天的发展利益,也不是一次走过场的改革,而是基于百年交大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基础,在新社会、新需求下,对教育内涵深刻思考和提高质量的切实行动,是实事求是。
大学是培养有理想、有志向、有抱负的人才的地方,一所大学的建设、发展,对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学风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保障
北京大学副校长王恩哥
当前,在高校的教育与科研工作中,急功近利、道德失准、行为缺乏规范的问题,值得关注。
北京大学一直以来对学术学风建设,都非常重视,今后将进一步完善学术、学风建设,重视道德教育与培养,弘扬科学精神,引领社会风尚,促进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
良好的学风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高质量科技创新的根本保证。
首先,学校的风气,简称学风,是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等,对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作用。良好的学风氛围是高水平人才成长的必备条件。
其次,在学校的科研中,学风是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建设,是大家必须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大力推进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给高校建立一个良好的学术风气,是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必备条件。
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要制度先行,确保落实。
首先是制度: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和监督约束体系,形成学风体制建设制度。科研工作考核与成果评价,在高校学术建设中至关重要。建立合理、合需的评价制度,有利于引导大家向着正确方向创新发展、高质量研发。一定要建立全面而科学的监督与约束机制,将学术不良行为在发生前杜绝,同时公开、透明,促进学术建设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学风建设形成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机制,由校领导主抓,通过学术活动等各种方式,动员全校人员共同参与到学风建设中。
其次是落实,增强意识、明确目标。凡事先有意识再有行动,对于学风建设,先要增强学术参与人员的自律和自觉。只有在学术活动中,时刻意识到一定要遵守道德、规范,才能确保学术活动中良好的氛围。高等学校的学风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以高校为主体,也需要各相关部门共同支持、监督,才能实现全面落实。
大力营造良好风气,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
人才培养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具有长期性和人文性。任何人的成长都有一个过程,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道德修养都需要良好氛围和空气的涵濡浸渍。现在极少数学校对人才培养的长期性缺乏必要的耐性,抱有功利主义人才观,片面注重人力资源“开发”而非人才“养成”,片面注重依据产业行业短期需要训练人而非依据社会长远需要和人才成长规律培养人。这一模式的弊端就在于没在人才培养的长期性上下工夫,没在科学精神的塑造上下工夫。可以说,拔苗助長式的人才培养,其危害在当下可能并不明显,甚至造成暂时性的虚假繁荣,但由于人才培养的后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十年后、二十年后其恶果会最终泛滥开来,无法收拾,不仅欲速则不达,而且贻害无穷。
南京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注意营造软环境、提高软实力,既脚踏实地搞好当前的学生培养,又积极思考如何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多做铺垫性、奠基性的工作。一是倡导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用高尚的师德引导学生。只有尊重、敬畏教育的价值和规律,对学生充满热爱并深深扎根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才是一名好教师,才能给学生以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南京大学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教师不断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成为人格修养的楷模。绝大多数老师都成为了学生的良师益友,受到学生真心欢迎。二是倡导坚持真理的学术道德,用严谨的学风塑造学生。高等学校是追求人类真理的殿堂、弘扬学术道德的高地。近年来,南京大学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对学术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让学校始终成为绿色的净土,这对学生养成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倡导服务祖国的学习态度,用奉献的精神感染学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学校把爱国主义贯穿在教学、研究、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去,积极引导广大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之中,在为祖国、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科学发展的世纪。我国大学一定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正本清源,回归大学之本,不断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继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质量意识要内化为自觉行为
湖南工业大学校长王汉青
大学教学质量监控包括外部监控和内部监控两个层面。
外部监控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社会对大学教学质量的监控;内部监控是指大学主体本身按照自己的标准对教学质量的监控。近年来,国家层面正在积极推动大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各高校对内部监控也越来越重视。但由于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和途径的依赖,质量监控仍缺乏升级,需要一套真正有利于大学组织健康发展的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受对高质量教育的追求驱使,大学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此出发,要强化大学本身对质量建设的主体意识,必须要更新质量监控观念,实现由“外控为主”向“内控为主”的转变。受长期以来的体制影响,我国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一直由政府主导的外部监控为主。而单靠外部监控,不能够考虑到各大学主体的差异,用同样的标准、同樣的监控方式,致使大学发展同一化。这样不利于各大学基于学校特性、专业属性等个性发展,难以从本质上提高大学的办学、教学质量。而学校主体进行的内部监控,能够自觉地以“本土化”的质量标准为监控依据,充分尊重学科专业的特殊性、多样性,有利于发挥本身的优势,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的个性、特色发展。
其次,要牢固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从教学活动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进行无间断监控。好比实业产品,从生产、加工到成品,每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检查,以确保产品质量不出问题。回到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上亦如此,教学过程即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如果其中某个环节出了问题,那么整体的教学质量将不合格,也就意味着培养的人才、学术研究不达标。因此,应对教学进行全面质量管控,并倡导全员参与,才能做到切实可行。
【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荐阅读:
如何提高工作质量10-03
如何提高音乐教学质量08-14
车间如何提高产品质量10-11
如何提高求职信的质量09-06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调查问卷10-29
如何提高和培养“大脑思维导图”09-04
如何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质量07-28
如何提高审计工作标准和质量09-13
如何提高客房对客服务质量10-06
如何提高小区物业管理服务质量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