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课程心得

2024-10-13

国际化课程心得(精选8篇)

1.国际化课程心得 篇一

我本学期讲授的是本科生课程《国际金融学》和《金融学》,研究生课程《国际金融》。今天主要分享下《国际金融》的授课体会。尽管我在寒假时就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相关培训,在备课中也反复练习过多次,提前一周的本科生课程实战使得老师们线上授课的基本网络技术操作日趋熟练,本周我的《国际金融》开始了研究生授课。

《国际金融》这门课主要以开放经济为背景,重点研究汇率水平的决定、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问题以及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考察商品市场、货币市场以及外汇市场的同时均衡问题。我一开始可能还会比较担心,由于本课程前期的理论较多,这就对课程内容和教学节奏的准备要求很高。如果线上教学缺乏动感,学生就容易疲劳,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情绪,保持持久的注意力,我在课程内容上做了一定的提炼。

《国际金融》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对国际金融基本理论和动态的把握,全面了解国际金融运作原理,对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这就需要不断关注国际金融的动态发展,在课程内容中突出时效性。本周的《国际金融》授课总体感觉还是挺好的,课程进程也比较顺畅,但是在线教学和课堂面对面授课差别还是挺大的,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其中的优势也比较明显。

2.国际化课程心得 篇二

随着教育国际化在欧盟国家和亚洲一些发达国家高等院校的蓬勃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问题显得越来越迫切,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了“扩大教育开放,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理念”, 同时提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因此, “国际化”应该是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决定高校投入与绩效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

《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规划》提出, 要通过一些工程, 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支持高校建设一批外语授课的国际化课程和特色专业, 提高双语教学课比例”。“实施国际化专业和课程建设计划, 在我省高校建成20个有影响力的国际化品牌专业和60门用外语授课的特色课程”。

纵观美国、欧盟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在教育国际化方面的实践, 他们特别重视和体现“国际化的课程”、“国际化的师资”和“国际化的学生”。并把“国际化的课程”作为教育国际化建设的核心。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的定义, “国际化课程是一种为国内外学生设计的课程, 在内容上趋向国际化”。可见, 国际化课程主要是通过英语这种世界通用语传授专业知识, 使培养学生的外语技能和职业技能相结合的课程模式。

因此, 浙江省的高职院校要完成向国际方向的转变,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必须重新定位, 高职院校负责英语教学的部门应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促进所在院校的国际化建设, 为培养国际化的高职人才做准备。

高职英语教学的新定位和应对策略

虽然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国际化建设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 但与欧美国家和亚洲一些国家相比, 我国的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在教育国际化建设方面还非常滞后。近年来, 国内很多学者均对国内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进行了研究, 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如对德国和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国际化进行的研究, 对当代日本的教育国际化进行的研究, 对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的大学英语和大学教师进行的研究, 对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的研究生英语教育进行的研究, 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进行的研究, 对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职双语教学进行的研究等等。

基于以上研究和课题组成员对杭州地区、西安地区、天津地区的部分高职院校在“国际化的课程改革”和“双语”教学方面进行的摸底调查, 笔者认为, 当前形势下高职教育和英语教学需重新定位, 并采取相应的策略, 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在定位上, 高职教育与本科院校为国内外学生提供服务不同, 还是以为国内学生服务为主, 培养其具备国际化的技能 (外语技能+职业技能) , 为其今后进一步深造或到国外学习 (即终身学习) 做准备。高职英语教学应从原来以英语等级考试为导向的通识类英语教学 (EGP) 转到以国际化课程为主的特殊用途英语教学 (ESP) 的定位上, 为高职学生接受以英语和汉语为共同语言载体的专业课程教学 (即国际化的教学) 做好准备。

在应对策略上, 高职院校应秉承“教学体系双语化, 师资队伍国际化, 教学对象区别化, 评估体系立体化”的理念进行教育国际化的建设。

教学体系双语化, 是指高职院校在进行教育国际化的建设时应通盘考虑, 确立整个学校的教学思路, 建立一套系统化的教学体系。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英语师资和专业课师资资源, 做到优势资源互享、互补, 切忌只改革英语教学或专业课教学。要整合现有的各自独立的公共英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和部分专业课教学师资力量, 构建一个新的旨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和专业学科技能的双语教学体系。考虑到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 高职院校应采取汉语和英语并用的双语授课方式进行课程教学。

师资队伍国际化, 是指承担国际化课程教学的教师应具备国际化的技能, 即在精通一门外语的同时, 又深谙另一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从高职院校目前的师资情况和近几年的人员录用情况来看, 不同于本科院校以吸引优秀的海外人才为主的途径, 高职院校在构建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时, 更多地依靠以下几个途径:对现有的英语教师进行专业课知识和技能培训;对现有的专业课教师进行英语语言技能培训;利用中外合作办学机会, 由外方提供师资对本国学生进行教学。

教学对象区别化, 是指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学科类别和年级有区别地进行双语教学, 可采取分级教学、先试点再推行的方法。双语教学的试点课程可以是某一门课程, 也可以是某一门课程中的某一个章节, 还可以是某一次教学活动中的某个环节。在众多的学科当中, 应优先选择涉外学科, 如商务英语、国际贸易、酒店管理、旅游英语、电子商务等。

评估体系立体化, 是指高职院校应构建一个立体化的评估体系, 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教学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提升评估数据的信度和效度。评估的主体应包括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三方。评估内容应包括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方面的内容。过程性评估应包括每次授课结束时以教学 (学生) 日志形式进行的评估;每周一次以研讨会形式进行的小组评估;课程前期、中期和后期以问卷调查形式进行的教学效果评估和不定期的以个人访谈形式进行的教学效果评估。

国际化的高职英语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案

基于国内外院校在国际化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的经验, 笔者认为, 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要完成向国际化课程的转变, 应将英语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结合起来, 将为期三个学期的英语教学拓展到四个学期的双语教学 (具体方案如表1所示) 。第一个学期的教学着重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第二个学期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职场素质和知识, 具备基本的英语职场交际技能。第三个学期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通晓相关专业学科的基础词汇、句型, 能理解简短的专业学科方面的篇章, 能用英语就学科方面问题进行讨论。第四个学期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技能学习专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以下将以笔者所在院校目前开设的英语课程为例, 对照改革后的英语课程详细说明教改方案。

目前, 笔者所在院校开设在第一个学期的“高职高专英语1”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英语语言技能, 与学生所学的学科和今后的职业不相关, 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生源 (普高/三校) 的区别, 选取全英文或英汉双语教材, 教师的授课语言为英语和汉语。根据国际化建设方案, 改革后的课程1 (简称“新课程1”) 以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职场素质和知识, 提高英语交际技能为目标, 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全英文的, 教师在授课时应以英语为主, 必要时用汉语辅助。

开设在第二学期的“高职高专英语2”课程的教学目标与“高职高专英语1”类似, 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英语语言技能, 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改革后的课程2 (简称“新课程2”) 与学生所学学科的内容相关, 针对不同专业、行业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材。各专业、行业学生通过学习此课程, 具备基本的职场素质和知识, 英语职场交际技能得到提高。

开设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的是“专业英语”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使用不同的专业英语教材。“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通常由英语水平较好的专业课教师担任。教学方法以传统的翻译教学法为主, 旨在培养学生能读懂简单的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资料, 能撰写简单的英语产品说明书。教师的授课语言以汉语为主、英语为辅。改革后的课程3 (简称“新课程3”) 的教学将由接受过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具备“双师”素质的英语教师担任。提供全英文的教材给学生, 旨在培养学生通晓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输出能力和专业技能, 掌握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本领。

根据改革方案, 开设在第四学期的“新课程4”课程由接受过英语语言技能培训的专业课教师或具备海外留学背景的专业课教师担任。提供给学生的教材是全英文的, 内容涉及本学科较为复杂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本课程, 学生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学习专业学科知识和技能, 为今后进一步深造和留学做好准备, 成为具备国际化技能的高职人才。

高等院校的国际化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是我国的高等教育走向世界, 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举措。作为高等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高职院校也要顺应此潮流。但是, 与本科院校相对雄厚的师资力量相比, 高职院校在完成国际化建设任务时面对的困难更多, 挑战更大。高职院校的领导一定要在摸清本校师资力量和专业美誉度的基础上理性地进行国际化建设, 且不可急躁地搞“一刀切”, 盲目追求国际化建设的速度, 不追求实际效果, 从而挫伤教师的积极性。特别要注意的是, 高职院校的领导要协调好本校英语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的关系, 不能因为国际化建设进程中英语课程比例的提高而导致其他专业课课程大幅减少, 从而挫伤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 要制定一套既能调动英语教师的积极性, 又能调动其他专业课教师积极性的方案, 从而实现双赢, 最终实现教育国际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蔡基刚.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研究[J].外国语, 2012 (1) :69-77.

[2]杜小平.高职院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及策略[J].教育与职业, 2010 (24) :96-97.

[3]段玮玮.德、澳职业教育国际化及其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 2012 (2) :171-172.

[4]冯时珍.论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发展[J].学术问题研究, 2011 (1) :81-87.

[5]洪云.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改革[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1) :136-138.

[6]姜维.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径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5) :51-52.

[7]刘东风.稳妥推进双语教学实践切实提高双语教学质量——中国人民大学本科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与探索[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5) :42-45.

[8]刘焰余, 邓春梅.对高职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几点“冷”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0 (6) :101-102.

[9]束定芳.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定位[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 (1) :137-146.

3.国际化课程心得 篇三

从建校之初,大连开发区第七中学就开始了国际化教育的探索,经过十四年的实践创新与研究,学校国际化教育理念不断成熟。在“创办卓越教育,成就幸福人生”的办学思想引领下,秉承“中国情、民族魂、世界观”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学校国际化教育在交流中拓宽文化视域,在合作中促进文化自觉,在融合中达成文化自新,在共生中实现文化自强。在卓越文化引领下,依托特色共建课程,实施四人酬环化教育策略,七中的国际化教育在内涵建设方面走上了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夯实基础

1.强化母语教育

大连开发区第七中学在国际化教育内涵建设中十分视母语(汉语)教育,因为母语(汉语)教育承载着“本根教育”的重任,国学经典中蕴含着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为此,学校开设了《走进国学》特色课程。通过传唱《跪羊图》,使师生领悟“孝”的深刻内涵,体悟父母恩;而诵读《弟子规》、《论语》、《菜根谭》等同学经典,则荡涤、净化、升华了师生的心灵,增强了师生的国家意识和文化归属感,从本质上提升了校同人文品位,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使民族精神融人到学生的生命中。

2.实施双语、多外语学习

七中的双语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一直走在全国双语教育研究的最前沿。多年来,七中一直实行地理、生物、美术、信息技术课堂双语教学,探索出“滴注式—半浸式一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出版了一套双语教育教学研究系列丛书,即《学科(地理、生物、美术、信息技术)双语学习关键词与思维链》,使得学生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和欣赏别国文化,尊重文化间的差异,兼收并蓄,和而不同。

为了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水平,学校开设了国际理解系列校本课程,包括《德语》、《法语》、《日语》、《韩语》、《俄语》、《国际礼仪》、《西餐制作》、《走进英伦》、《欧美流行音乐赏析》、《文化快餐DV制作》、《国内外动漫欣赏》等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多元文化的差异。学生在参与、互动、交流中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

作为国际理解系列的《英语电影配音》是七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典范,也是每个七中学子都要完成的特殊的寒假作业。它以兴趣为基础,用活动建平台,以课程助引领,使这一课程成为学校的特色和名片。学生在自悟中学习,在自主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语言,扮演角色,理解多元文化。

由学生自主选择影片、梳理台词、模仿训练、设计海报、录音制作的配音片段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校本教材。在七中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英语电影配音课程已结出累累硕果。师生自主开发编写《国际理解教育》校本教材17册,创建英语电影配音资料库,已有200余部成型的配音作品。在《辽宁省中小学优秀校本课程》评比中,七中的电影配音课程荣获辽宁省一等奖。值得欣慰的是,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能够自如地用英语与国内外专家、国际友人进行口语交流。他们声情并茂的配音表演,受到了各界人十的高度赞赏。学校已成功举办13届英语电影配音节,《狮子王》、《猫》、《音乐之声》等片段已成为经久不衰的配音作品。

多学科(地理、生物、信息技术、美术)双语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培养了学生与其他国家人民在平等的基础上交往与合作的意识,为学校国际化教育特色建设奠定了坚实的语言、文化基础,同时也培养了一支具有同际视野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二、拓展空间

1.建立国际校际交流合作体

友好学校建设是实施国际化教育的基础,通过不断扩大校际合作的途径和范围,逐步建立多层次、宽领域国际校际合作体,实现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理念、不同方法、不同领域的有效融合。

学校先后与英国梅丽尔学校、新加坡基督堂中学、韩国文华中学、美国森林公园中学等建立友好关系,还与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学校发展交流合作关系。外国教育考察团、友好校共计35次275人先后来七中交流合作。文化的理解和传播在有形和无形的文化浸染中得以实现。学校已有75名教师先后在国外进行短期培训和长期学习进修,极大地推动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速度,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逐步形成了《我的父辈》、《我的家乡》、《我喜爱的歌谣》、《民族舞蹈》、《戏剧表演》等立体的、多维的、网络化的、开放的《国际友好校文化交流》课程体系,提高了友好校学生间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同时,多维度的国际友好学校合作体的逐步形成,促进了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的建设。校际间在教育教学管理、课程共建、师资培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诸多领域进行了有效的交流合作。

2.拓宽国际化教育视域

学校通过开展不同国家校际问的互访和社会实践与研究性的学习,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了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国际理解能力、对不同文化尊重的情感,从而实现和谐共生、国际融合的国际化教育目标。

学校先后有261名学生赴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韩国、新加坡等15个国家进行综合性实践学习。国际平台上《中英青年领导力项目》、《新加坡双语演唱会》、《舞在维也纳》、《保护地球美术作品非洲行》等活动课程,让学生把世界多元文化融人自己的创作、歌声、舞蹈之中。海外社会实践与研究性学习研究课题让学生更深入地进行文化比较研究,部分学生撰写的研究报告多达二万字。学生和教师共同在世界多元文化的比较中借鉴,在甄别中汲取,了解多元文化,成为国际化教育成果的最大受益者。

三、丰富内涵

1.开发系列主题国际文化活动课程

2013年9月,七中系列国际文化展示以《走进英国》拉开序幕。英语、语文、美术、音乐、体育、地理、生物等多学科共同参与,将英国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方面生动形象地进行展示。学生通过亲手制作复活节彩蛋、中世纪盾牌以及在爱丽丝漫游仙境的戏剧舞台表演课本剧,加深了对英国文化的理解,从而实现了让世界走进课堂,让学生走向世界。

《走进俄罗斯》通过30幅俄罗斯著名油画作品全方位展示俄罗斯的地理民俗、政治历史、文学音乐、科学军事、宗教信仰等内容,展现了冰与火交融、热情与忧郁共存的浓郁的民族风情。学生们在文化展示中身穿俄罗斯传统服装,身临其境地体验俄罗斯这片辽阔的土地独有的魅力,追寻俄罗斯人的足迹,感受山呼海啸的涤荡。学生们还可以在“集市”里“买卖”俄罗斯的土特产,在“俄罗斯套娃手工坊”里静心绘画,在“银行”为游客和居民兑换卢布,在“圣彼得堡西餐厅”当服务员制作西餐或就餐品尝。学生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在动手、动口、动脑中模仿尝试,对话交流,制作体验,品味理解,设计创新。

在《北美义化节》期间,来自美、加四所学校的教师走进教窄,走进课堂,和学生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带领学生体验美国、加拿大的课堂教学。在四楼体育馆,两国的教师用游戏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缅因州的生态状况。国际文化展厅的美国、加拿大展板更是让学生系统地了解了美国、加拿大的概况。

2.分享世界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分享,多维课程共建”保证了国际教育交流的质量,将同际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本土教育和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国际化教育的内涵,从而引领学校国际化教育向纵深发展。学校积极开展跨语言的文化、艺术、体育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领导力等各具特色的多维度的课程共建项目,为国际化特色学校内涵建设不断补充新的营养。目前学校已成功开设了多门共建课程。

其巾《艺术共建课程》以古诗词演唱、中英民歌演唱、西器乐合奏、中英民间舞蹈赏析与学习等为主;《体育共建课程》与国外友好校学生分享大课间操、武术、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国健身文化;在《双语共建课程》中,“低碳生活”、“熄灯一小时”、“垃圾分类与处理研究”等系列课程让学生对中英双方的师生一学校一社区有了初步的认识;《多元传统文化共建课程》包含“学写汉字”、“中国画”、“中国传统游戏”、“学唱中国戏曲”、“文化衫的没计与绘画”、“放风筝”、“英国经典戏剧、歌剧、电影”等配音、“英国传统诗歌诵读”、“过年与圣诞”等不同的主题内容。

四、弘扬文化

1.海外传播巾华文化

2003年以来,学校先后有18名教师赴英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课程由“你好,我来自中国”、“我的学校”、“中国古诗词”、“超市购物”、“我喜爱的中国菜”、“欢度春节”、“我爱我家”、“和我一起来运动”等不同的单元组成。目前,在英国北林肯郡多所中小学掀起了学说中国话、传唱中国古诗词、学做中国的大课间操等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英国学生用情、用心唱出了中围民歌的韵律,演绎了中国古诗词的韵味。

2013年8月,英国友好学校再次传米好消息,在多位国际教育教师连续多年的辅导下,英国友好校学生在英国国家汉语统一测试中取得了A+的好成绩。英方友好学校的校长激动地说:“十年的努力,让两校共同的教育梦想终于成真!”

2.参与世界公益教育活动

十多年来,学校多次参与由英国大使馆、大连市教育局和英国北林肯郡教育局共同开展的中英校际课程连线项目、中英青年领导力项目、文化活动交流项目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9-2010年度中英“校际交流奖”的评估活动中,七中荣获高级奖项。评估专家也将七中的国际化教育作为成功案例在全球推广。2012年6月,大连开发区第七中学获得了“中英校际连线课程共建金种子基金奖”,更多的中英孩子在课程共建中体验中英文化。

多年来,七中学子的歌声飘进了新加坡双语演唱会,舞蹈舞进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美术作品展走进了非洲、欧洲等地区。学生受邀连线;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参与中美学生“地球日”活动,与美国友好校分享我校的时空牛命教育。对耶鲁、牛津、剑桥等世界一流人学的访问使学生有了更高远的追求。

4.国际化课程的体会 篇四

时间飞逝,我在承翰学校工作的半个学期时间转眼间就要过去了!来到承翰,融入新的团队,有幸成为国际部大家庭的一员,让我接触了新的教学理念,使我收获非常多,感谢的也非常多,谢谢大家。

国际部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水平,整合国内外优秀的教育资源,提供学生发展的各种软硬件平台。我想这是赢得众多学生家长信赖的主要原因。在新环境中,国际部的教育理念开始为我指引前进的方向,我不断的修改、调整与完善我的教学方案,更全面发现学生的体育素质的优点与不足,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每位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体育素质发展。因为我们国际部的学生,大多都是个性鲜明,比较活泼、顽皮、爱动的个体。

在这学期的工作中,我接触了新的教学理念,从中体会到国际化课程中的优势,我们开始进行“教考分离”工作,更客观地评判学生的进步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还引入了IB课程、剑桥的小学课程和各年级段的主题探究课程,使学生更加有兴趣参与到课堂中,学生更加爱学习,喜欢这样的教学环境,这些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学习借鉴先进国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对现有课程体系、内容进行优化改造,构建体现国际水准,能够促进学生全面、个性的发展,塑造学生融合本土和国际文化素养集成优势的课程体系,从而提升课程质量。

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中,对我们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有更高的要求,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参与外教的英语培训课,与国际化新课程相匹配。

本学期学校体育的教育课程是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参与体育运动的愉悦,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创新能力和终身锻炼的概念意识,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体育的教学理念正向国际化课程靠拢;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是面向未来,为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奠基的工程。它应通过对学生价值观、能力、知识的培养,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的素质。这显然要求教育能够在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回应时代和未来需求、融纳时代元素,在课程内容上反映科学文化发展的最新成就,体现内涵的时代性、先进性,国际化课程的未来是非常有前景。

在目前国际化课程教学中,我们还没有真正很好的融入到实际教学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不断探索、不断改善我们的教学方法,因为我们还在路上„„

我们国际部的国际化课程的开展,让我们先体会到了新的理念,但是对真正的国际化课程的优势并未深刻的了解,因为我们每个人了解的国际化课程都是从点点滴滴的积累中,自我体会与总结中获得的,所以我们教师的目标一致,观点相同的话,我们的教学能更上一层楼。

5.各种国际课程比较 篇五

各位老师,家长好!今天主要谈谈国际学校的初中,高中课程,平时看见大家询问和讨论的,都是学IB好还是学AP好这样的话题,在百度上关于IB的介绍也是这样的比较信息,其实这是一个误区,IB是一个国际性的系统教育体系,AP是美国单独的学科,放在一起比较是不科学和不全面的。今天我主要介绍一下IB国际学校的系列课程。

先看IB国际小学,简称PYP。IB国际小学一般用CIPP教材就是剑桥国际考试小学课程项目,英国出版面向全球小学阶段(5-11岁)的学生提供数学、英语、科学等课程的学习与测试。这些课程的教材由英国剑桥考试中心推荐,教材与教学语言为英文。我感觉这个教材的教学深度远不如国内,没什么很特别的书面知识,特别浅,但是范围涉及很广。孩子学校为了迎合家长心里,数学用国内教材,但是又用英语讲课和考试,用了很多心思和办法,家长中口碑非常好。我对PYP小学的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它以探究为主,就是提出一个概念后强调技能和态度。记得孩子每个月都有一到两个探究课题,比如雨水形成,实地测量,压力的作用,家乡特产,节日来源,总之在不停地折腾,查资料,做实验,写报告。搞得我们家长很担心课本有没有时间学。这个教育的结果后来就体现在孩子确实对感兴趣的事情喜欢琢磨,还能自己琢磨出逆向思维,比如他爸爸照相总是眨眼睛,他就要爸爸先闭眼,321睁开!这也是IBO组织严格要求和检查的结果,不然学校应该还是不会在非书面考试项目上花这样巨大的成本和时间,因为很多探究课程都是在校外完成,孩子一出去就是两天,还得住酒店。孩子参观过非常多的工厂和研究机构,每年要写十几篇探究报告。这个基础后来体现在他去了美高应付作业还是比较轻松。IB小学共五年,六年级开始进入MYP国际初中。

IB 初中采用CP课本,对应国内678年级,参加CHECKPOINT考试,这是是由剑桥大学国际考试中心推出的,从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IB其实是一个诊断式测评考试制度,CIE考试中把它命名为checkpoint就是用来选拔和定位,是对学生一定时期某门课程相关技能的综合检验。主要有英语,数学,科学(包括生物,物理,化学)。学完三年CP课程的科目之后,英语的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词汇量的积累都将会比国内公立学校学生高一些,他们的词汇量将达到2500-3500左右,相当于国内高中毕业生的词汇量水平。(国版教材初中毕业词汇量:1500左右,高中毕业词汇量:2500-3000,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词汇量要求:4200-4500,国家大学英语六级词汇量要求:5500左右)

由于剑桥CHECKPOINT课程是专门为以英语为第一母语国家的学生设计的,CHECKPOINT的评价体系和评分标准也是全世界统一的,无论你是英国本土学生还是中国学生都将使用同样的试卷,因此其难度对那些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国家的学生来说是可想而知的。是剑桥IGCSE高中项目的预科,具有对学生之前学习阶段的一个总评作用并给与相应的等级。就像中国学生中考之后有的会上高中,有的会上职高,有的会上中专一样,CHECKPOINT 的作用和目的在这一点上和国内中考是一样的,但有一点不同的是,国内中考只有总成绩和各科成绩,CEHCKPOINT课程的课程评估反馈在这一点上更加科学,它不光反馈总成绩和单科成绩,而且还会给学生提供一个非常详细的学生学科强项和弱项的细节分析报告,而这个是非常宝贵的信息,能帮助学校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定位,这个考试还会直接给学生提供一个清楚的学科进度及成绩评估,即对学生专业课程中强势弱项的分析,考试完之后的一个月内,成绩就会及时反馈给学校,为学生下一轮分流选拔做出实质的测评和参考作用。比如儿子科学考试评估会很清楚写明是生物方面关于细胞的理解不够准确,和化学某一类物质反应要重学。它的教学难度同样远不如国内课本,所以儿子九年级上了美高数学只能选二级课程,但是同样公立学校去的国际生直接可以学高级课程,学微积分了。很多国内课本讲的东西他说全部没学过,特点延续了小学的知识面广度。

接下来是IB高中,它采用IGCSE课本,对应国内9,10年级,是剑桥国际考试中心课程项目。它面向全球14-16岁的学生提供两年制的课程。因为IB初中毕业考试比较早,所以学校考完就开始上高中课程,孩子接触了几个月。它有五组课程,语言课程一定要选两门,科学里面要选一门,数学必选,人文社会科学要选一门,技术和艺术要选一门,可以看出来对学生个性发展和全方位培养都有照顾,但是国内师资不可能64门课全开让学生选,所以大多也都是开常规课程,满足选课就可以了。每年有夏冬季两次考试,分别在5、6月和11、12月。考试分为比较简单的核心考试,和很难的延伸考试。每位国际学生需要最少5门合格成绩才能毕业。但是如果想用IGCSE考试申请全世界范围的大学,一定要七门功课,英语母语国家的孩子据说都是十门以上选课。通常加上经济,会计,商科,统计这些。读完高中之后单词量应该在5000多,已经相当于大学英文六级。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国内的学校喜欢把IGCSE两年课程压到一年学完,所以注定能学的课程比较少,不够完美。因为学校还需要大量时间为学生培训托福或者雅思课程,从而只能各方面压缩,主要时间都留给A-level。

在A-level之前我先说说DP,之前看到很多家长问的读IB好还是AP好,和网络上百度出来的IB和AP的比较,其实就是全部指的DP,DP才是正宗的IB预科课程,相当于11,12年级,它没有毕业年龄限制,是IB国际初中和高中的IB国际预科,它由六组学科课程与三门核心课程组成。学生必须选择六门 学科学习。六组是1语言A,2语言B,3个人与社会,4实验科学,5数学和计算机,6艺术。在学生选择的六门学科中,必须至少有三门到四门学科修到最高水平,其它学科修到标准水平。三门核心课程为:TOK“知识理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CAS,“创造、行动与服务”,这是一项活动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EE,“拓展性论文”,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毕业时提交最少4000字的论文给IBO。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它和初中的CP课程,高中的IGCSE课程的系列完整性,DP的课程设置非常科学完美,完成DP课程后单词量大概是8000左右。各科满分七分,核心课程满分三分,总分45。申请藤校基本要40分,剑桥38,牛津42。大部分学生的毕业成绩都在32分以上,伦敦大学医学院录取分就在32。和AP一样,DP的学分也可以换大学学分,麻省理工学院IB的数理化生物6分都可以换12个一级学分,其他人文学科目6分可以换9个一级学分。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IB的6分可以直接用来越级或提前毕业。为什么还渐渐被A-LEVEL取代呢,我想可能还是难度和时间问题。IB教育机构规定高级课程必须最少240小时教学时间,普通课程150小时,核心课程150小时,CAS社会活动也是要150小时,所以在还有其他标化考试的情况下,学校不可能有大量时间安排DP学科,只能选择相对快速的ALEVEL课程。

A Level是英国的国民教育课程,也是英国学生进入大学前的主要测试课程。一定要在18岁以前读完。成绩则相当于中国的“高考”,它还是新加坡的高考。有妈妈跟我说准备让孩子上IB,参加ALEVEL考试,这个说法错误,它只是英国高考。A-Level学制为两年,相当于中国的11,12年级,但能力很强的学生有时也可在更短的时间内修完。第一年称为 AS,要求选修四门课程,考试合格后获得AS 证书;第二年称为 A2,在之前四门中减少一门保留三门继续修完,考试合格后获得 完整的A Level 证书。英国学生考试合格即可进入大学就读,基本都拿它申请大学。这样看起来是不是就比DP简单很多了?它的成绩不单可以申报英语母语国家的大学,也可以申报欧盟非英语母语国家的大学。

A Level开设70门课程,但是英国所有大学包括牛津、剑桥都只需要 3 到 4 门课程的成绩。并且它数学可以选修两门,中国学生大部分数学优秀,选择 A Level基本等于迈进了世界名校。A Level有稳定的考试模式,由剑桥大学统一命题,统一阅卷,全球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评分标准,其权威性为世界公认。它的标准化特点让擅长考试的中国学生很容易胜出。成绩分为 ABCDE 五个等级。这样对于细小的考试失误并不影响学生的等级评定。每年有两次考试,可以提交比较好的成绩申请大学。A Level最大读完优势是不要求DP那样必修文科,文学经济历史宗教等这些对英文要求高的课程基本可以全部回避,这样中国学生可以掩盖英文差距。国外录取并不分文科理科,没有修文科其实也一样申请大学理科专业。获得A-Level三科 D 的成绩,就可以进入一般大学,如果获得三科 B,可以升入很好的科研水平超过中国 北大、清华的大学;如果获得三到四科 A,就有基本资格升入包括牛津,剑桥在内的世界顶级大学。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国际学校预科阶段放弃DP,改修ALEVEL的原因。明显简单省事很多。不过近年来ALEVEL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英国政府已经在着手改革,所参考的就是DP。

目前还有另一种国际课程,叫做IFY,中文称国际预科年。它是NCC英国国家计算教育中心开发出来的大学预科课程,已经有40多年历史,课程包括:英语语言,数学技能,IT技能,海外文化,学习与沟通技巧,计算机基础,商务管理基础。它的好处是无缝对接,因为NCC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多所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合格的IFY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这些大学就读。包括澳洲的麦考瑞大学、澳洲国立大学;英国的利物浦大学,伯明翰大学,曼切斯特大学等。它的学习形式是三加一,或者二加二,就是两年国内学习两年目标大学学习,或者三年国内学习一年目标大学学习。这个课程最大优势还有NCC每年在都会在英国或者澳大利亚举行职业招聘会(包括世界500强公司),在举行的过程中会专门提供一个时间段为IFY的学生来寻找实习机会.IFY专场时段。所以国内的国际学校选择开设这个课程也是为了分流,因材施教,毕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进入顶尖大学,这个课程能让学习一般的孩子直接进入签订协议的大学,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结果,所以在孩子以前的国际学校一样有很多家长选择。

6.国际货代实习心得 篇六

所以,为了能真正的从实践的层面了解国际货代的操作流程,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中去,从3月28日至4月3日,我们货代1班在实训室里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货代实训。这次实训的主要内容是:掌握在出口贸易中办理制单结汇的过程,学会填制出口贸易中所需的各种相关单据。这些单据主要是:海运提单、航空货运单、航空托运书、保险单以及报关、报检单等。并且通过上机练习,掌握电子报关单、报检单等电子单据的填制。此外,我们还复习了海运费、航空运费、保险费以及速遣费和滞期费的计算。

在这次实训中,我认真地完成了实训的全部内容。实训中的大部分题目我都能按照要求以较高的质量完成。例如,对海运提单、航空货运单、航空托运书、保险单以及报关、报检单等单据的填写。主要是对基础知识和细节问题的考察,并且我对这些单据也比较熟悉,因此,我能比较顺利地完成。还有,在实训过程中,我们不只练习填写纸制单据,也通过上机练习,基本上掌握了电子报关单、报检单等电子单据的填制。但也有部分题目让我费尽脑筋。如海运费、航空运费、保险费以及速遣费和滞期费的计算。

由于已经好久没有做这些计算题了,且这次的题目比我们课堂上教的还要复杂,因此使我遇到了不小的阻力。例如,在计算一道运费题时,其中有一个步骤需要计算货币贬值附加费,正确的算法是由“(基本运费+附加费)*货币贬值附加费率”,而我却算成“基本运费*货币贬值附加费率”,只错了这么一个地方,就整道计算题都做错了。通过这一道题,我再次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忽视做题过程中的一些细节,不只在做计算题的时候要如此,在填制单据时也要细心耐心地处理单据中需要填写的内容,才能力保单据不出差错。还有,在计算航空运费计算题的时候我也出现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有一道题需要分两步计算:先按货物的实际重量计算,再按较高重量分界点较低运价计算,然后对比两者,取运费较低者。而我在做题的时候却只算了前面一步,结果算出来的答案当然是错的。从这道题中我也发现了自己在考虑问题时不够全面、仔细。再比如说有一道计算题需要计算滞期费和速遣费,但我对题目中的“晴天工作日”和“连续日”这两个基本概念却不甚理解或者说是有点遗忘,以至我在做这道题时遇到了不该有的阻力。这也暴露了我对一些基础知识的把握还不甚牢固,对几个专业名词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总之,在做这些计算题时,我自身的一些缺点和不足都暴露了出来。而这些是我平时学习时所没有注意到的。因此,这次实训给我提供了一次补缺补漏的好机会。

7.国际化课程心得 篇七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教育部批准的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国际高校商学院标配的学科基础课程,是国际留学生获得商科学位的重要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培养具有坚实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系统工程方法的综合性、实用性的高级人才。

本文以湖北经济学院《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国际化教学为切入点展开研究。该课程是湖北经济学院管理类专业基础课,是湖北经济学院2010版及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授课对象为全校所有管理类专业学生。2012年11月,湖北经济学院获批教育部与美国蒙哥马利奥本大学合作,举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合作办学项目,课程组多位教师参与了项目申请、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大纲和课程简介编制以及项目管理等工作,对国际商学院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管理等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和了解。在该校中美合作办学项目的培养方案中,该课程安排每年夏季由美国教授来学校授课,非常有利于引进国外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给课程组的青年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极大地促进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国际化建设进程。

1 问题提出

目前尚无专门针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国际化教学研究相关文献,已有文献主要集中在该课程的双语教学上,研究重点是中英文专业对照和双语教学方法,没有系统化地考虑国际化教育的要求[1,2,3]。其它国际化课程研究相关文献也不多,且主要集中在基本理论、教学方法及国内外课程的异同点上,并没有作体系化研究[4,5,6]。

为了满足《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国际化教学需求,课程组在分析和研究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学方法单一、满堂灌、缺乏实验和实践,教学资源供应不求、质量欠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淡化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为解决这些问题,课程组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长期教学实践经验,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出了个性化教学方法,研发了开放式教学平台,建立了课程资源库,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专业差异和学生个性特点,符合该课程国际化教学要求。

2 课程特征

从国际化教学标准出发,《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将按照“一批高水平教师、一套优秀教材与参考资料、一个好的教学大纲、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标准,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优教学条件、创新教学方法、狠抓教学过程管理、创新教学手段、深化教学改革等6个方面着手,开展《管理信息系统》国际化课程建设,力争达到国际化商科人才培养要求。为保证课程建设目标的实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需要从以下6个方面展开研究:(1)师资队伍建设;(2)规范教学管理;(3)教材体系建设;(4)教学要件建设;(5)教学资源建设;(6)教学组织。要完成这6个方面的建设,需要大量数据提供决策支持。这些数据符合大数据特征,具体分析如下:

(1)数据源多、类型丰富。为确保《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国际化教学质量,充实师资队伍,规范教学管理,完善教材体系,科学建设教学要件,充实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组织,需要紧跟学科前沿动态,分析和研究国内外信息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挖掘人才,同时有针对性地培养已有师资;需要收集国内外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形成多层次、多形式、有特色的微课程库;需要分析和研究国内外该课程的教学经验和存在问题,去粗取精等。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开放式采集这些数据,并自主式学习和分析,自我完善。

(2)数据量巨大。《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国际化课件库、微课程库、案例库等资源库的数据具有持续性、以指数级增长、涉及面和数据源不断扩大等特征,常规数据处理方法已经无法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因此,需要在课程建设和研究中引入大数据技术,以解决海量数据处理问题。

(3)数据实时性。《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案例、微课程等具有实时性和连续性特点,数据需要实时更新、实时采集。因此,只有利用大数据技术,才能保证数据是连续的和最新的。

3 体系架构

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国际化建设中,主要应用的大数据关键技术涉及4个方面:(1)数据采集。利用该技术可以采集不同数据源的各类型数据,通过手机、平板电脑、传感器、计算机网络等获取大量数据;(2)分布式文件存储技术。该技术框架主要包括云计算、Google的GFS、BigTable[4]及Hadoop的HDFS[5]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资源库中数据量巨大,无法用常规方法存储,可以利用大数据存储技术解决存储问题;(3)并行处理技术。MapReduce是目前最出色的并行处理技术[6],能够解决数据处理的实时性和连续性,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和精确度;(4)大数据挖掘技术。在常规数据挖掘技术的基础上,大数据挖掘技术需要开发、研究出新的算法。目前,可用Hive、Mahout[7]等算法对大数据进行挖掘,解决数据量巨大但价值低的问题,充分挖掘出有用信息。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一体化的开放式教学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共分为4层,即数据采集和展现层、数据应用层、数据存储层、云计算平台层。其中,数据应用层分为4个部分,分别为数据共享管理、数据交换中心、平台监控和决策支持。利用大数据的存储技术来构建数据中心,通过大数据挖掘等技术,实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决策支持功能。数据服务功能可以提供各种接口和系统总线,数据交换中心利用数据交换技术,将后扶人口、后扶资金管理、后扶项目建设等不同子系统提供的数据,根据它们的不同特征,存储到数据中心。

系统架构各层的工作机制如下:

(1)数据采集和展现层。该层利用大数据采集技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和各种数码设备等工具,有效而全面地采集课程建设所需的各类数据,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全面性、实时性和精确性。

(2)云计算平台层。该层采用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技术,构建系统基础平台,为课程教学中大数据应用提供最基本的物理平台。

(3)数据存储层。该层利用HADOOP中的HDFS存储技术实现数据存储,整合了课程教学中的各种数据库和数据资源,并存储案例库、微课程等资源库中的各类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

(4)数据应用层。该层采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对课程教学中的各种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为教材体系、教学要件、课程资源库等方面的建设提供决策支持服务。

4 应用实例

本文在上述体系架构的基础上,构建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国际化开放式教学平台,建立了教材库、教学要件库、课件库、微课程库、案例库、试题库等,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数据中心[9,10]。教师和学生等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实时动态地提出建议,系统能够分析用户建议,根据不同专业及不同层次用户,构建符合每个用户特点的个性化学习环境,使课程大纲更加科学,课件、微课程和案例更加有针对性,充分激发用户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微课程个性化学习流程如图2所示[8,9,10,11]。(1)用户访问系统前台,进入课程页面;(2)前台将用户请求传给系统后台;(3)系统后台获取用户当前访问数据的ID,根据ID获取用户的历史访问记录;(4)通过Redis获取相似度矩阵;(5)根据相似度矩阵、当前访问的ID、历史访问的数据,利用个性化学习算法计算用户可能喜欢的课程列表;(6)依据相似度得出用户喜欢的课程列表;(7)将Top_N个微课程推荐给前台,前台将相应的微课程列入学习表中。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国际化建设项目自立项以来,取得了如下应用效果:(1)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国际化教学体系,促进了各专业交叉融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能满足各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资源,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资源供应不足、质量欠缺的问题,推动了学科建设和专业改革,促成了湖北经济学院信息管理专业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形成;(2)研究了基于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信息系统个性化教学方法,将个性化教学与实践结合,创新了案例教学方法;(3)研发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国际化开放式教学平台,师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进行互动交流,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5 结语

通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国际化建设,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了一套开放式教学平台,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国际化体系。后续将继续开展《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国际化教学研究,力争在满足国际化商科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更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孙斌,张媛,韩燕.《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双语教学探讨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4):206-208.

[2]余梅,郑悦林.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双语教学方法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4(8):122-124.

[3]何永刚,罗珊冰,黄丽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双语教学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1(6):31-32.

[4]张天序,王岳环.“图像分析”课程的国际化教学设计[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384-385.

[5]王岳环,桑农,高常鑫.计算机视觉课程的国际化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4(10):101-103.

[6]梁淼,王建民.《卷烟工艺学》课程国际化教学模式探索[J].轻工科技,2015(11):144-145.

[7]张凯,余小高,流行军.管理信息系统教程[M].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8]余小高.大数据环境中微课程个性化学习的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3):126-128.

[9]XIAO-GAO YU,XIAOPENG YU.The study of the case teaching 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innovation ability[C].ICEE2010,2010:4962-4964.

[10]XIAO-GAO YU,XIAOPENG YU.Research on B/S-based autonomic stereoscopic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tion teaching[C].ICEE2010,2010:4336-4339.

8.国际化课程心得 篇八

关键词:高等教育 课程 国际化 要素 趋势

中图分类号:H1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108-02

人类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国际间文化与教育交流与合作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拥有尽可能多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就会落后于世界发展之林。因此,培养大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具有国际合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鉴此,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就成为各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和途径就是高等教育课程的国际化。

1 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内涵

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英译为 “International Programs”。其内涵是从知识全球化的角度出发,全面设计本国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从而使教育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能力的人才。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高校课程必须在本国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吸收国际先进的科学文化成果并与之融合,通过建构国际课程体系,使自己参与到世界高校课程体系中;二是把本国优秀科学文化成果推广到国外,让外国人认识、理解本国优秀科学文化成果。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本质就是强调高校课程应该反映未来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一种共识,其宗旨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所指出的:以团结一致、互相承认和支持有利合作伙伴公平获益的真正的伙伴关系为基础的国家合作原则和跨国界合作交流知识和技能的观点,应成为指导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原则和观点—国际合作精神应融入课程设置和整个教学过程”。

2 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要素

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体现在高校课程各要素的国际化。其要素主要有五个:理念、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教学技术和方法、管理。

2.1 理念

由于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是一个全新的高等教育课程理念,一种新的高等教育课程系统设计思想,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我们必须要摒弃传统的课程设计观念,认识到在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已不能再局限于本国传统格局之中,应该主动参与到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来,必须将本国的高校课程置于全球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整体设计,既要保持本国的特色与优势,又要吸收其他国家高校课程中的精华。在具体实践中,各个国家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出自己的课程体系,使本国课程与其它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课程实现真正的交叉融合,互相促进、共同生长。此外,高校课程的国际化应该充分考虑文化的多元化,要理解和尊重各个国家与民族的个性和特色,应该充分考虑到国际化的高校课程体系是在以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为特征的社会背景中产生的,应在本国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吸收世界各国中先进课程研究成果并与之融合。

2.2 目标

未来社会,高校毕业生能否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竞争参与能力、经受挫折能力、国际交往能力,能否适应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下生存,是一国高等教育成败的标准。因此,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高级人才,这种高级人才应该具备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化社会中工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既国际竞争能力。高校课程国际化目标的实现,除了一国高校的课程质量必须得到世界高等教育界的普遍承认和共同尊重外,各国高校课程之间应该存在着共同的条例规定和评价标准。

2.3 课程设计

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高校所设置的课程达到的。科学技术发展到今日,各种知识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高度综合。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课程结构上更注重课程内容之间的横向关系,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在课程内容上,充分关注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适时地将其补充到本国的课程内容当中,注意科学与人文并重,要使学生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具有认识不同学科、认识不同文化的能力,为学生在国际化社会中个体的多向发展提供必要的准备。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课程设计的最终宗旨是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身与心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北京大学的“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本科教学方针应该成为我们考虑的范本,这种教学方针可以给全体学生一种共同的智育陶冶和心智训练,达到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目的。

2.4 教学技术和方法

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同时也导致了教学技术和方法的深刻变革。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现代教育技术,是高校课程实施国际化的基础。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潜能、主动性、创造性,形成鲜明的个性,以学生为中心;后者以教师、教科书为中心,通过班级授课批量生产学生,学生缺乏主体性、个性。将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体现了个性化培养、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教育思想,最直接的影响是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可以建立信息化的国际高等教育平台,利用电子媒介极强的渗透性和网络技术应用的广泛性,改变了讲授式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最大程度的实现资源共享。

考试模式具有导向性与评价性作用。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传统的考试模式已经显得不合适宜,这种考试模式最大的弊端是重记忆、轻思维,忽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我们必须认识到: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只能是一个“机械记忆的容器”、一个工具化了的人,缺乏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化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基于这一考虑,我们不能忽视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更新,但更应重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具体实施上,就是考试形式的灵活多样,思考式或论文式、应用式的考试都应该融入到我们的考试体系中来,总之是要重视实践性、经验性的考核。

2.5 管理

管理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质量。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伴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而出现的,落后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必然制约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发展。只有建立与国际高校共通的课程管理制度,建立可以进行国际比较的课程评估标准,高校课程才能真正参与到世界高校课程体系中。对学生个体来说,就是明确学什么、达到怎么样的标准,对管理者来说,在建立课程管理的规范、制度等时要以国际标准为依据,制定国际通用的课程管理制度。此外,必须足够重视对课程内容选择和评价的管理,课程管理制度必须在国际上具有通用性。

高校课程国际化的几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在这几个要素中,理念是核心和灵魂,对课程国际化起着定向的作用,目标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主导着课程国际化总的发展方向,教学手段和技术是基础,管理制度提供了管理保障。

3 高校课程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由来已久。在17世纪欧洲近代国家产生以后,欧洲各国大学间的课程相互影响,欧洲大学课程体系和内容向美国等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为早期课程国际化的典型形式。特别是美国,大学自成立之日起,就借鉴英、德等国大学的成功模式来设置课程,这使得美国的高等教育课程先天地具备一种国际化的特征。1876年创立的约翰·霍布金斯大学,首任校长吉而曼和全体教师都曾留学德国,学校的建立也几乎完全仿效德国洪堡型大学的体制。在吉而曼的领导下,霍布金斯大学出现了与传统的英式学院截然不同的气氛与新的科学研究精神,并建立了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体制。霍布金斯大学的成功,促进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传统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正是对德国经验的成功借鉴,到19世纪未20世纪初,美国的大学不仅在规模等方面超过了欧洲国家,在应用和科学技术等方面也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美国取代德国成为了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50年代以后,德国反过来效仿美国的模式。可见,发达国家在教育体制上成功的相互借鉴,在课程内容上也相互移植,相互取长补短,实现了共同促进与进步。

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国高校校长或负责高等教育的官员普遍认识到学生获得国际知识和理解国际事务的重要性,在构建本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时,增加了关于国际金融、国际政治、世界文明等国际化课程的要求;加强了区域研究方面的主修、辅修计划;开展跨学科和跨专业的外语教学;开展多元文化研究,以及开设如何运用高技术进行国际学习和研究的课程等等。目前美国77%的四年制大学和46%的二年制院校已在普通教育课程中至少开设了一门含有国际内容的课程。1995年,由澳大利亚教育国际开发计划进行的一项大学情况调查显示,澳大利亚高校1000多门课程中的25%包含有国际内容。日本的高等教育目标包含培养具有国际观念和全球意识的新型人才,即富有“国际性的日本人”等重要内容。2001年在东京召开的有关高等教育国际质量保证国际会议上发表的《东京宣言》指出,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有必要努力建立全球统一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建立各国相互承认的国际标准资格证书、文凭和学位等制度。

目前,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已被纳入大多数国家高等教育的整体战略规划。此外,英语已成为全球性的语言,以往只实用于美国大学研究生入学条件的TOFEL和GRE成绩等,在美国以外的许多大学都可以作为大学英语入学成绩。在某些学科领域,如经济学、管理学、语言学等学科,制定全球统一的入学标准,实施统一课程模式、颁发统一认可的资格证书已经在许多国家成为现实,MBA/MPA等课程加速扩展,许多课程已超越不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差异,成为全球标准统一的课程。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逐渐全球标准化和统一化。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Z].

[2] 李克安,张存群.北京大学本科教学改革和进展[J].高等理科教育.2003年第2期.

[3] 谷贤林.德美高等教育互动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J],1999.3.

[4] 张人红.“全球化课程”2000澳大利亚全国课程会议热点透视[J],教育发展研究,2000.

[5] 王英杰.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比较研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若干紧迫问题的比较研究.

上一篇:ICU护理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团支书工作总结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