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外渗护理常规

2024-09-08

化疗药物外渗护理常规(精选10篇)

1.化疗药物外渗护理常规 篇一

化疗药物外渗预防措施及护理

蔡敏

【摘要】化疗是临床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随着化疗时间的延长及对静脉的反复损伤,在输液过程中药物外渗时有发生,给肿瘤患者造成严重的伤害,并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在临床上做好化疗药物外渗的防护尤为重要,一旦发生,护理人员能够迅速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减少外渗化疗药物的危害,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护理质量。笔者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共121例次患者经外周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其中9例次在输注化疗药物时出现不同程度的外渗。经妥善处理后,均得到很好控制,未出现并发症及后遗症。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1例次中,男65例次,女56例次;患者年龄20~72岁,中位年龄57.5岁。其中肺癌46例次,乳腺癌29例次,食管癌6例次,宫颈癌11例次,鼻咽癌5例次,卵巢癌8例次,胃癌16例次。

1.2 治疗方法 根据病理诊断或临床诊断,采取常规方案进行化疗,化疗时间为2~6周期,常用化疗药物为: 顺铂、紫杉醇、健择、环磷酰胺、阿霉素等。对化疗药物外渗多采用局部封闭、冷敷、热敷等治疗。结果

121例次患者中,9例次出现化疗药物外渗,其中肺癌4例次,乳腺癌3例次,食管癌1例次,鼻咽癌1例次;输顺铂时药物外渗6例次,输阿霉素时药物外渗3例次。

3.化疗药物外渗预防

(1)医患双方应做好心理准备。

(2)病人血管质量的好坏是影响静脉炎发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3)熟练穿刺技术:(4)联合用药

(5)推注药物时应证实静脉穿刺成功。

(6)最佳用药途径是深静脉置管,刺激性小,可完全避免静脉炎及外渗发生。(7)用药前医护人员应仔细参阅药品说明书。4 护理措施

4.1 患者宣教(1)给患者讲解化疗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化疗方案,使其对化疗有正确的认识,同时给以心理疏导,使患者增强抗病信心,使化疗顺利进行,签署化疗同意书,且在护理病历上记录宣教的内容。(2)讲解强刺激性药物首选中心静脉途径给药的优点,取得患者配合。(3)教会患者识别药物的刺激性,化疗当天向患者交代清楚哪一瓶液体是强刺激性药物,哪一瓶是一般刺激性药物,切勿自行调节输液速度。(4)叮嘱患者在输注强刺激性药物时,尽量减少去卫生间、就餐等躯体移动,注意输液肢体的活动,避免注射针头移位,输液的肢体勿被压迫,以免影响血液回流造成药物外渗。(5)询问输注化疗药物时患者的感觉,输注过程中有无注射部位疼痛、肿胀感,如有上述感觉立即向护士汇报,以便尽早发现药物外渗的情况;

4.2 合理选择血管 长期化疗的患者,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尤其注意保护大静脉,常规采血和输液应选用小血管,由远心端到近心端交替使用;对于发疱性、刺激性药物,一般选用前臂静脉或远离关节上下2~3cm处的血管交替给药,不选用手足背小血管,注意避开肌腱、神经、关节部位,防止渗漏后引起肌腱挛缩和神经功能障碍;输入发疱性、刺激性药物前,对使用的血管进行正确判断(血管位置、回血情况、静脉是否通畅等),同时将判断结果告诉患者及家属,使其确认静脉穿刺是成功的,万一药物渗漏,患者能正确面对,减少对护士操作方面的责怪。对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的患者,避免在患侧上肢进行化疗,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患者避免在上肢进行化疗

4.3。正确使用药物 掌握正确的给药方法、浓度、输入速度。避免用含有化疗药物的针头直接穿刺血管或拔针,先输入生理盐水回血无渗漏后再输入化疗药物,输注完毕用等渗液冲洗,使输液管中残余药液全部输入。联合用药时,应先了解药物刺激性的大小,先输入低浓度,再输入高浓度化疗药物,两种化疗药之间用等渗液快速冲洗。输液化疗时,护士密切监护,直至药物完全输入体内。

4.4 熟练穿刺技术 穿刺前热敷血管,使局部静脉扩张,提高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如穿刺失败,不使用同一静脉的远端,以免药物从前一次穿刺处外渗。对脆性血管采用小力度、小角度,缓慢平行进针,见回血后不再进针的方法[5]。穿刺成功后正确固定针头,避免针头滑脱和刺破血管壁,拔针后准确按压针眼2~5min(有出血倾向增加按压时间),避免药液沿针眼外渗。

4.5 药物输注方法 静脉穿刺时,选择针头应考虑血管直径,一般针头不宜太粗(除盖诺遵医嘱要采取9号针穿刺之外),多采用6号半至7号静脉针。先用空注射器抽10~20ml生理盐水连接头皮针,确保穿刺成功,局部无渗漏后再应用化疗药物滴注。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特点进行稀释,静脉注射宜缓,注射前后均须用至少20ml生理盐水冲入。化疗结束时。再注入10~20生理盐水冲洗后方可拔针。拔针时,先关闭输液器调节开关,用无菌棉球轻按压于穿刺部位,再迅速拔出针头,一般按压时间为4~6 min,以防药物带入皮下组织,引起针眼局部淤血。

4.6 增强观察力度 每15~30min巡视患者1次,检查注射部位有无回血及外渗。有报道指出:液体外渗主要发生在输液2h后,而发生在1~2h的外渗,是穿刺手法或血管细小引起的。严格交接班,每班交班内容包括:化疗药物名称、注射部位、输注时间、药物余量、输液通畅情况。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5.1 防止药物外渗 化疗中护理人员应加强责任心,勤巡视病房,勤询问患者的主观感觉,观察静脉反应,掌握药物外渗的早期表现,如果注射部位出现水肿或点滴不畅,患者感刺痛、烧灼,则提示可能有药液外渗,立即停止用药,抽吸针头及血管外药液,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后拔针。在化疗期间和化疗1周内,沿静脉方向在皮肤表面使用喜疗妥软膏,可有效防治化疗所致的静脉炎。化疗后鼓励患者多做肢体运动,经常按摩四肢末梢血管,轻搓手背,多做手臂伸握动作,增加血液循环,减少药物停留时间,减少药物刺激和静脉炎的发生。

5.2 ① 应立即停止化疗药物的输注,并报告医生和护士长。②护士应及时了解化疗药物的名称、剂量、输注的方法,评估患 者药物外渗的穿刺部位面积、外渗药物的量、皮肤的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

③ 护理人员准确评估外渗药液损失量,如损失量超过原药液量的 10%,再重新输注时应遵医嘱不足损失量。④ 出现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遵医嘱作皮下封闭。⑤ 护士应每天严密观察患者皮肤药物外渗出的情况,如:皮肤颜 色、温度、弹性、疼痛的程度等情况,做好护理记录。⑥局部选用33%硫酸镁湿敷:纱布浸硫酸镁溶液,以不滴液为宜; 湿傅面积应超过外渗部位外围2-3cm,湿敷时间应保持24h以上。

⑦ 外敷时,注意保持患者衣物、床单的清洁、干燥。

⑧ 患者自甘外渗部位有烧灼感时,遵医嘱用冷敷。禁止使用任何 方式的热敷。⑨ 因药物外渗局部有破溃、感染时,应报告医生及时给于清创、换药处理。

⑩ 抬高患肢,减轻因药液外渗引起的肢体肿胀。下肢药液外渗时,应让患者卧床休息,床尾抬高15°。上肢药液外渗,可用绷带悬吊上肢,尽量减轻肢体负担。外渗部位未全愈前,禁止在外渗区域及远心端再行各种穿刺注 射。护士在整个化疗药外渗处理过程中,要关心体贴患者,做好心 理护理,减轻患者的恐惧、不安情绪,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5.4 药物外渗后知识的宣教 由于绝大多数患者对化疗药物外渗后知识的缺乏和认识不足,理解为一般的外渗肿胀应该用热敷,事实上化疗药物外渗却恰恰相反,需行冷敷,除了植物类抗肿瘤药如长春新碱、鬼臼类是用硫酸镁热敷外,其他药物都必须行冷敷,目的是为了延缓细胞毒性药物的吸收。

讨论

临床中使用化疗药物时有时会出现化疗药物的外渗,可能会给肿瘤患者造成严重的永久的伤害,出现化疗药物的外渗,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的因素,可有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因素:如药物的pH值过高或过低、渗透压高、配置药物浓度过高等;(2)血管因素:经常采集血标本或静脉注射均可使血管脆性增加,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压迫征等引起上游血管阻力增加,在这些情况下如果外周静脉化疗可能会出现外渗;(3)操作因素:穿刺技术的不熟练,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按压针眼不准确等;(4)其他因素:如淋巴水肿、输液量大、病人不合作而穿破血管、针头滑脱、患者血小板数量少、静脉注射部位弯曲等。

总之,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大、毒副作用强,本文通过加强对全身化疗中各项护理措施,无1例因操作不当而发生药物外渗致皮下组织坏死及交叉感染,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因此,做好肿瘤患者的血管护理,正确地选择血管,提高穿刺技术,正确的输注方式以及加强巡视和交流,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科学、合理、有效地护理好肿瘤患者的血管是减少周围性静脉炎的重要措施,同时也保障了全身化疗的顺利实施。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他们的痛苦,延缓其生命并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丁荣霜,鞠桂芳.肿瘤康复护理300问.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2004,129.2 毕丽云.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手册.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355.3 吴煜.肿瘤病人家庭康复.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229.

2.化疗药物外渗护理常规 篇二

1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

(1)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加强责任心:

由资深责任护士或责任组长负责操作, 由护士长进行监督,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护理人员应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要做到规范、熟练、自信, 责任护士应经常巡视病房, 观察输液情况, 如点滴是否通畅, 回血情况, 滴注速度, 穿刺部位有无肿胀, 及时倾听患者主诉, 并记录观察的内容.强刺激性药物在输注过程专人守护, 交接班时严格做到书面床头交接班。

(2) 注射部位选择:

一般应由细小静脉到大静脉, 由远心端到近心端, 忌用末梢循环差的静脉, 并采用交替注射法, 如左右上肢静脉交替使用。注射方法的选择:提高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 避免反复穿刺。使用非损伤性溶液 (0.9%生理盐水10~20mL) 进行静脉穿刺, 以避免由于穿刺不成功而造成化疗药物外渗。妥善固定针头, 避免针头滑脱或刺破血管壁。两种化疗药物之间用等渗液快速冲洗。输液完毕, 拔针时采用指腹同时按压皮肤和血管两个穿刺点3~5min。

2 化疗药物外渗后的护理

(1) 立即停止点滴, 吸出药物;抬高患肢, 超过心脏水平面。 (2) 立即行局部封闭:常用封闭药物为0.5%的利多卡因5~10mL加氟美松5mg环形封闭或150u/mL的透明质酸酶环形封闭[1]。氮芥、顺铂用10%硫氮硫酸钠。柔红霉素用5%碳酸氢钠[2]。蒽环类药物外渗后局部用99%二甲亚砜涂敷于外渗部[3]。 (3) 局部外敷: 外渗24h内冷敷可使血管收缩, 减少化疗药物的吸收, 每次20~30min, 间断冷敷或使用退热贴外贴6~8h更换1次.对于一些禁用冷敷的药物, 如足叶乙甙、草酸铂等可采用33%硫酸镁湿热敷, 温度40~50℃, 24h持续使用[4]。坏死形成溃疡时, 可用京万红烫伤药膏涂敷患处, 每日换药一次。 (4) 渗漏24h后可使用理疗:如红外线、超短波等。并进行功能锻炼。

3 体会

化疗后根据化疗药物刺激性要求责任护士连续7d追踪观察注射部位、沿静脉走向皮肤色泽、肿胀大小、疼痛的反应。综上所述, 化疗药物的渗漏可造成患者疼痛伤残。其关键在于预防, 我们只有通过有效的健康宣教, 培训专业护理技术人员, 健全护理管理体制, 真正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 以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毕丽云.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手册[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0, 355

[2]张晓云.静脉注射化疗药物外漏的临床处理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 1992, 27 (9) :449

[3]宋林萍, 赫秋莲.常见抗癌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7) :555

3.化疗药物外渗的护理体会 篇三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2-0150-01

目前,化学疗法是治疗恶性肿瘤和白血病的有效方法之一,静脉给药是化疗的主要途径。所以化疗过程中的护理尤为重要,一旦化疗药物外渗,将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伤害与痛苦,也给治疗带来诸多不便。通过对化疗患者化疗期间的观察和护理,避免化疗药物外渗损伤局部血管及局部组织,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化疗药物的预防

化疗药物一般都是刺激性非常强的药物,长期反复穿刺及大剂量应用化疗药物,对血管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血管弹性、脆性改变,血管壁变厚、变硬,管壁变细,血管阻塞,最后造成静脉穿刺困难,另外药物渗出及刺激周围皮肤会引起局部疼痛、肿胀,皮肤发生色素沉着,治疗不及时就会引起周围组织坏死,给患者造成痛苦[1],所以用药前的防范工作尤为重要。

1.1 评估 首先评估患者周围血管情况,尽量以上肢静脉为主,化疗药物避免使用下肢静脉,因为下肢静脉循环不好,但可根据情况用下肢静脉输注辅助药物,以缓解上肢静脉的压力,尽量合理使用每一根血管,根据患者需要治疗的疗程和时间长短,以及药物的种类和性质,做好血管使用计划。

1.2 保护血管的护理 护士应具有熟练的静脉穿刺技术,保护好血管是化疗进展的关键[2],也是预防药物外渗的关键,使用血管一般由远端向近端,避免反复穿刺同意部位。根据患者血管情况及经济条件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输注方式,尽量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套管针为主,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外渗的机会,在血管不适合下PICC和套管针的情况下使用硬针,一定要把针固定好,必要时用薄木板或硬纸壳及胶布(或特殊应用弹力绷带)将手臂加以固定。同时要求护士对所负责患者做好指导工作,嘱患者不可随意乱动,尽量在用药前去卫生间等。更重要的是护士一定要加强巡视,密切观察血管变化,尤其在输注长春瑞滨、吉西他滨等刺激性强又需要快速输注的药物时,护士应陪同在患者身旁,直至化疗药物输完方可离开。

在静脉推注表阿霉素、吡柔比星、环磷酰氨等化疗药物时,一定要反复臭回血,以确保针在血管内,根据血管直径学则针头,一般选择6号-7号头皮针,药物稀释宜淡,静脉注射宜缓,注射前后均用大量0.9%生理盐水进行冲管,以进一步稀释血管中的药物,从而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也可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

在化疗过程中,护士一定要加强巡视病房,倾听患者的主诉及主观感受,操作轻盈而熟练,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提高穿刺技巧,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每天输液完毕后,鼓励患者适当运动,用热毛巾热敷用药的手臂,或者在用药前后在局部血管及周围组织图上喜疗妥软膏、芦荟胶等,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2 心理护理

化疗前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了解病人对病情的知晓情况及心理状态[3],及时掌握病人的思想动态,对已知晓病情、积极配合治疗的患者,要耐心讲解化疗可能发生的反应,消除患者的紧张感和不必要的顾虑,让患者对护士们产生信任感,为每天的静脉穿刺做好准备;对不知晓病情或是情绪低落的患者,更要做好亲情沟通,同时注意讲话的内容或语气,避免触动患者的不信任感或不愉快情绪,积极鼓励患者,取得他们的配合。化疗过程中如出现恶心、呕吐等各种副反应时,应及时遵医嘱给与止吐药物,进行心理疏通和饮食指导,若在输液中要给与“不要乱动手臂哦”、“坚持一下啊”等关怀性提示语,让患者感受到我们的贴心服务,更加信赖我们,以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

3 化疗药物外渗的常规处理

3.1 输注过程中,一旦发生外渗,立即停止输液,保留穿刺针头,采取相应的处理利用此针头尽量回抽渗漏在皮下的药液,判断药物外渗程度、范围,根据化疗药物的种类,由保留针头注入相应的细胞毒药物拮抗剂。

3.2 给与地塞米松5mg+利多卡因+0.9%生理盐水4ml进行局部封闭

3.3 冷敷 外渗24h内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化疗药物的吸收,同时缓解疼痛,抑制局部炎性反应,可酌情给予冷湿敷。方法:20-30min/次,间断冷敷。

3.4 热敷 对于一些禁用冷敷的药物,如足叶乙甙[4]、奥沙利铂等可采用33%硫酸镁湿热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用法:温度40-50℃,24h持续使用。

3.5 喜疗妥软膏适量外涂,4次/d,也可涂芦荟胶每天数次。

4 总 结

化疗药物一旦外渗将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痛苦,甚至会影响治疗进程,所以作为护士,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同时应不断提高专业技术,静脉穿刺力求一针见血。用药前仔细阅读说明书,掌握药性及正确给药方法,用药全过程加强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2] 田玲玲.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期间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2).

[3] 王欣,马莉.癌症患者化疗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2).

4.患者发生化疗药物外渗时应急预案 篇四

1.立即停止化疗药物的注入,可保留针头接注射器,回抽漏于皮下的药物,然后拔出针头。

2.发生化疗药物外渗后要及时通知主管医生及护士长。

3.用0.4%普鲁卡因(2%普鲁卡因1毫升+生理盐水毫升配置)局部封闭,既可以稀释外渗的药液和组织药液的扩散,又可以起到止痛的作用。封闭液的量可根据需要配置。

4.外渗24小时内可用冰袋局部冷敷,冷敷期间应加强观察,防止冻伤。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药液向周围组织扩散。

5.刺激性药物外渗的护理措施 篇五

—、药物出现外渗的概念

药物外渗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二、药物外渗的分类:非化疗药物外渗、化疗药物外渗

三、外渗药物种类与分类

1、非化疗药物外渗—药物的分类 1)钙剂:10%葡萄糖酸钙、氯化钙

2)高渗性药物:50%葡萄糖、10%氯化钾、5%碳酸氢钠、20%甘露醇、脂肪乳、TPN(700 ~ 12300)3)管收缩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 4)生素:强力霉素、万古霉素、氧哌青、新青III 5)碱类药物:苯妥因钠、硫苯妥钠

2、化学治疗药物外渗—药物的分类

1)无刺激性药物:门冬酰胺酶、博来霉素、阿糖胞苷、甲氨蝶呤、氟尿嘧啶 2)刺激性药物:VP-

16、M-

26、环磷酰胺、异环磷、奥沙利铂、紫杉醇

3)腐蚀性(发泡性)药物:防线菌素D(更生霉素)、蒽环类(柔红霉素、阿霉素、表阿霉素、去甲氧柔红霉素)、碱类(长春新碱、长春的碱)、氮芥

四、渗出的分级 0 级 无临床症状。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英寸,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 级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6英寸,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级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大于6英寸,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4 级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可凹陷性水肿,皮肤变色,有瘀伤、肿胀,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大于6英寸,循环障碍,中等到重等程度的疼痛。任何容量的血制品、刺激性、腐蚀性液体的渗出。

五、与渗漏发生有关的因素

1、注射血管:肥胖、高龄、血管的直径

2、外界因素:气温较低

3、病理因素:上腔静脉压迫、乳癌术后

4、放射线因素:放射治疗区域

5、注射部位的选择:手背、关节

6、注射技术的掌握:专业培训护士

六、外渗损伤发生的时间

1)药物外渗的组织损伤的发生有时间差异,同种药物外渗后的局部反应的时间不一 2)可能与渗漏的剂量、浓度、部位、个体差异有关。3)外渗损伤性溃疡一般在3~10天内发生。

判断药物是否外渗: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七、药物外渗局部临床表现

1)渗透压高的药物:开始肿胀、疼痛、红润约8-12H呈灰白色或皮下出血,2-3天呈暗紫色或黑色。2)血管性药物:数分钟至2-3H局部红肿或苍白或红白相间呈条纹状,有刺痛、烧灼痛感,约8-10H变性坏死。

3)化疗药:当即或数分钟内刺痛感,根据毒性不同数分钟至数小时变性坏死,局部红润,苍白灰白继之黑红、紫黑、黒痂形成或激发感染。

八、出现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1、一般肿胀:输入的一般性药物如维生素类给以热敷即可,常用热水袋、湿热敷、温度在50℃左右,10-15分钟观察皮肤情况。可给予25%一50%硫酸镁或75%一95%酒精热湿敷,硫酸镁效果比较好但冷结晶。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抬高患肢增加热敷擦药的次数。

2、输入特殊药物时,化疗药物、升压药、高渗性药物等不管是否出现红肿炎症反应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

1)一旦发现或怀疑刺激性药物渗漏到血管外,应立即停止注射。

2)利用原针头接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面强力抽吸,尽可能将针头及皮下药液抽出,拔针后用干棉球按压3 Min 左右。

3、局部封闭的方法:用N S 20ml + 地塞米松10mg + 2%利多卡因10ml,在超出外渗部位0.5-1cm 处进行局部封闭,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扩散。根据情况1次/天,连续3天。

5、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立即用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0.9%生理盐水5ml + 酚妥拉明5mg局部封闭,或者取酚妥拉明10mg + 0.9%生理盐水50 ml 局部湿敷 30min/次,每天早、中、晚各一次,连续3-7天。

6、钙剂: 热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1或1%普鲁卡因2ml + 地塞米松5mg + 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7、高渗溶液、强酸、强碱药物:如50%葡萄糖、甘露醇、碳酸氢钠等,立即停止给药,给予冷敷;1%普鲁卡因2ml + 生理盐水2ml-5ml或1%普鲁卡因2ml + 地塞米松5mg + 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8、红霉素、安定:冷敷

9、恩环类化疗药物:局部冷敷可使血管收缩、组织细胞代谢率下降,可以使药物外渗的量及正常细胞对药物摄取,已达到减轻渗漏范围的目的。可局部用冰袋冷敷(4℃~6℃)48 ~ 72 h,1次/6h,每次20 ~ 30min。

10、碱类:局部热敷可以引起血管扩张,加快外渗药物的吸收、分散和摄取,减轻药物外渗所致皮肤伤害。

6.药物外渗处理指引 篇六

静脉治疗护理专科小组

一、常用药物

1、血管收缩药:多巴胺、间羟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去甲肾上腺素。

2、血管刺激性药物:葡萄糖酸钙、氯化钙、氯化钾、浓氯化钠。

3、高渗性药物:20%甘露醇、10%NS、50%葡萄糖、脂肪乳剂、复方氨基酸、碳酸氢钠、3L营养液。

4、化疗药物:阿霉素、顺铂、奥沙利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长春碱类、氮芥、丝裂霉素、柔红霉素等。

二、静脉炎的定义及分级评估标准

定义: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或局部静脉感染,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

静脉炎评估标准: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建议使用以下标准:

0级——无临床症状

1级——红斑伴有或不伴疼痛;水肿可以有可无,皮肤上未形成红线;皮肤下未能触及条索状物。

2级——红斑伴有或不伴疼痛;水肿可有可无,皮肤上形成红线;皮肤下未能触及条索状物。

3级——红斑伴有或不伴疼痛;水肿可有可无,皮肤上形成红线,皮肤下能触及条索状物。

三、药物外渗分期及临床表现

药物外渗:是指药物输注过程中渗出或渗漏到皮下组织中导致引起渗漏性损伤的药物包括一些直接或间接地损伤静脉和周围组织,导致静脉炎或软组织损伤发生的药物,如细胞毒性药物、特殊抗生素、心血管活性药物等。

临床分三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静脉炎性反应期、组织坏死期。其表现为:

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如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药物外渗分级评估标准: 0度:无任何临床症状

Ⅰ度:皮肤苍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2.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Ⅱ度:皮肤苍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2.5-1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Ⅲ度: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大于 15厘米,皮肤发凉,轻度-中度疼痛,可能伴麻木感;

Ⅳ度: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漏,皮肤变色,有瘀斑、肿胀,较深的凹陷性水肿,水肿范围最大处直径大于 15厘米,循环障碍,中度-重度疼痛。

四、药物外渗的处理干预

(一)、预防措施

1、在输注刺激性药物前一定要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选择比较粗直的血管,抢救病人时避免选择下肢静脉(循环差),化疗、抢救时应使用静脉留置针,以减少多种药物同时用增加对血管的刺激,防止药物外渗。

2、做到勤巡视注射部位,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临床上已有几例造成坏死病例都是前期未引起重视。

3、如何判断是否外渗: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4、只要出现药物外渗,必须进行处理,但应根据正在输入的药物性质采取措施,否则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二)、药物外渗的处理

1、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药,断开输液器,保留穿刺输液的头皮针头,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将药物回抽,减少药液在局部组织的渗出量,降低渗出液对组织的损害。再抬高患肢,避免剧烈活动。

2、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可以用热敷,或用95%的酒精持续湿敷,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用热敷促进扩散吸收。

3、药液对组织有刺激性:冷敷或保温,为了抑制药物在细胞内代谢,可用冷敷,须在6h内进行,24h后热敷,但对长春新碱和血管收缩药物则应早期采取保温、热敷,患侧肢体抬高,以利静脉回流,有利于局部肿胀的吸收。

4、局部封闭:用2ML注射器的针头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先沿外渗局部的边缘打封闭,进针约针头的1/2,先进,然后抽回血,无回血后边退边注射药物,就这样先把外渗区域周边都封闭起来,然后就是外渗局部的下方、方法同上。根据情况每天封闭1次,一般封闭3—5天。

(三)、针对性处理

(1)、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立即用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使患部局部组织血管扩张,从而促进药液的吸收,使肿胀的组织尽快恢复正常。但是 654-2外敷一次的时间最好不超过半小时,因为血管长时间的过度的扩张会反射性的收缩,所以一般一次不超过半小时,每天3-4次敷。0.9%生理盐水5ml+酚妥拉明5mg局部封闭。注意:不能使用50%的硫酸镁湿敷,因其是高渗液,可使细胞脱水,加重组织坏死。

(2)、血管刺激性药物:如葡萄糖酸钙、氯化钙、氯化钾等,可用50%的硫酸镁湿敷3-4次/d(硫酸镁只能用于因血管通透性高引起的外渗)或0.5%的利多卡因封闭。

(3)、高渗性药物:如50%葡萄糖、甘露醇、碳酸氢钠等,立即停止给药,给予冷敷,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1%利多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l或1%利多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4)小范围外渗

① 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再继续外渗,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

② 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5)、大范围外渗

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配合理疗,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的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

(6)、水疱的处理:多发性小水疱注意保持水疱的完整性,避免摩擦和热敷,让水疱自然吸收;大水疱,应在严格消毒后用针头在水疱的边缘穿刺将水疱的液体吸收,情况严重的,应由静脉液专科护士会诊和负责跟踪处理。

(四)脂肪乳外渗处理

1、发现外渗及时处理

在输注脂肪乳剂过程中,一旦发现药液外渗应立即停药,断开输液器,保留穿刺输液的头皮针头,然后接无菌注射器尽可能抽吸渗到血管外的药液后迅速拔针,压迫针眼2—3 min,立即用硫酸镁液冷湿敷,渗出药液较少者,可自行吸收痊愈。

2、外溢较少的处理

药液渗出面积约2—3 cm者,将注射器抽尽血管外渗出的药液后,立即用安敷消炎止痛膏均匀涂在无菌纱布上,覆盖于药液外渗的隆起部位,天天更换药膏敷料1次,2—3 d后外渗药液可完全吸收,皮肤恢复正常颜色,痊愈。

3、外溢较多的处理

如外渗药液范围较大超过2—3 cm,且患有糖尿病或肢体偏瘫时,应用上述方法无效且局部皮肤发黑溃烂者,应立即清除坏死组织,有浓性分泌物时可用双氧水棉球擦拭,无菌生理盐水棉球反复清洗创面后,再用庆大霉素、654—

2、适量正规胰岛素等药物沙条覆盖创面,无菌纱布包扎,隔日换药1次,直至新生肉芽组织形成创面愈合。如创面较大难以愈合者可行植皮术,植皮后5~7 d可痊愈。、其他:

季德胜蛇药加硫酸镁外敷:

操作方法: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外渗处皮肤,再将季德胜蛇药碾成粉加硫酸镁注射液调匀成糊状存于有盖小瓶内,然后用棉签将药涂于外渗处皮肤上,面积要超过外渗边缘2~3cm,厚1~2mm,再用清洁纱布包上,胶布固定,盖上瓶盖。每隔4h换药1次。季德胜蛇药有解毒、止痛、消肿功效及镁离子可对血管平滑肌有舒张作用,使痉挛的外周血管扩张。

(五)化疗药物外渗常规处理

1、非药物处理

⑴、一般处理:在药物外渗的48小时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

⑵、冰敷:冰敷可减轻蒽环类抗癌药,紫杉醇、阿霉素等所致皮损程度,可用冰袋间断冰敷药物外渗出皮肤,时间长短应以病人耐受程度为限,冷敷时间一般不超过15一20分钟,可采用间断冷敷的方法,早期切忌热敷。蒽环类抗癌药物外渗后禁用热敷。

(3)、热敷:热敷适于植物碱类抗癌药物的外渗,如长春新碱,局部温热敷可以加快外渗药物的吸收和分散,减轻外渗所致皮肤伤害。应当提醒注意的是:此类药物外渗局部冰敷会加重其毒性。

2、药物处理

⑴、一旦病人发生明显外渗时,立即停止输注,用生理盐水5ML+地塞米松+利多卡因2ML局部皮下注射封闭,封闭的范围应超出外渗的范围,使药物稀释并冰敷。地塞米松可阻止致炎、致癌、致敏物质的释放,减轻炎症扩散,有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糖尿病患者慎用)

⑵、根据具体药物选用合适的拮抗剂:

①、氮芥外渗可应用10%硫代硫酸钠4ML加入注射用水6ML浸润注射于外渗部位。

②、丝裂霉素可用维生素B6局部封闭。

③、柔红霉素外渗可局部降温,使用循环冰水的冰垫、冰袋等,外渗后24~48小时内,每次15~20分钟。

④、阿霉素外渗通过非留置针或导管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50MG或地塞米松5MG;表阿霉素,冰敷至少60分钟,抬高患肢。

⑤、奥沙利铂、顺铂外渗处理:可用地塞米松,利多卡因作局部封闭。将配制好的药液沿外缘的周围由外向内多点注射,封闭范围大于渗漏区。

⑥、对于NVB外渗及静脉炎的处理,除封闭、冰敷外,还可以 1)外敷烫伤软膏 2)外敷四环素可的松软膏

3)用NVB后一周内不要用热水洗注射部位

3、水疱的处理:对多发性小水疱注意保持水疱的完整性,避免摩擦和热敷,保持局部清洁并提高局部肢体,待自然吸收;对直径大于2cm的大水疱,应在严格消毒后用5号细针头在水疱的边缘穿刺抽吸使皮肤贴附,避免破坏表皮的完整。

4、外科的处理:一旦病人发生外渗,保守疗法失效,溃疡形成,用生理盐水洗净无菌纱布浸透庆大霉素或无菌纱布浸透1:5000呋喃西林敷于创面,严格无菌操作。严重的经久不愈的溃疡需请整形外科会诊处理。

7.化疗药物外渗护理常规 篇七

1 风险评估

包括遵医嘱药物准备及评估, 病人的准备及评估。在准备药物时, 要评估此药物的性质、特点, 外渗的预防及处理方法等。评估病人的一般情况、意识、活动及静脉情况。使用刺激性药物情况, 化疗药物、血管收缩剂、高渗性药物等视为高度风险;静脉条件差视为可能风险。

2 补液准备

2.1 宣传解释工作

化疗开始前详细介绍化疗的方案、不良反应、药物外渗的原因、外渗的处理原则, 教病人如何保护输液的肢体, 尽量避免活动, 以免穿刺针移位造成药液外流。指导病人自我观察输液情况, 如感觉穿刺部位疼痛肿胀, 立即关闭输液开关, 通知护理人员。

2.2 穿刺准备及注意事项

据化疗药物的特点及病人的自身情况, 选择型号适宜的穿刺针, 选择弹性好较粗大的前臂静脉。针头型号越小对血管损伤越小。长期使用时建议深静脉置管, 穿刺时尽量选择软管针, 尽量避免使用下肢或受伤的肢体静脉, 特别情况下肢静脉穿刺, 输液时下肢抬高20°~30°。穿刺部位尽量避开肌腱、神经、关节, 防止漏液引起肌腱挛缩和神经功能障碍。熟练掌握穿刺技术, 尽可能做到“一针见血”。如果发现静脉穿破时, 须另换一肢体穿刺, 避免在同侧肢体输入, 以免药物从破损处外渗。长期使用者建议深静脉置管;穿刺用具尽量选择软管针。

3 按正规静脉输液流程执行操作

3.1 预防性保护

生理盐水或其他补液先滴入5 min~10 min (刺激性药物补液完毕后再次用此法滴入) 。滴速先慢后调节至所需速度, 有条件者使用输液泵控制滴速。按静脉走行局部用药 (任选1种) , 25%硫酸镁热敷, 每天2次或持续热湿敷、欧莱凝胶外涂, 每天2次或金黄散加醋局部持续外敷。

3.2 观察静脉、皮肤情况

定时巡视, 化疗期间10 min~20 min巡视1次, 询问病人有无疼痛不适感觉, 特殊用药根据情况增加巡视。观察针眼处有无红肿, 皮肤有无渗出、肿胀, 静脉走行有无红肿等。防止化疗药物渗漏的关键在于预防, 观察的内容不仅包括静脉输液通畅情况, 还要注意及时纠正病人的不良行为, 避免穿刺针移位。

3.3 药物外渗应急处理措施

根据有关研究中的处理原则采取以下措施:立即停止在渗出处继续输液, 保留注射针头;回抽药物;在渗漏部位皮下环形注射相应解毒剂, 然后拔掉针头, 抬高患肢24 h~48 h, 避免局部受压, 促进血液回流, 减少局部组织肿胀。根据所用的化疗药物, 进行热敷或冷敷, 或50%硫酸镁湿热敷。 疼痛剧烈者可用25%利多卡因100 mg或2%普鲁卡因加地塞米松5 mg局部封用。处理如有疑问可请医院皮肤护理小组会诊, 及时记录并交接班。

4 结果

4.1 提高了护士对化疗风险的防范意识

静脉化疗时要求10 min~20 min巡视1次, 强调预防, 提高了护士对化疗风险的防范意识。护士在化疗的全过程中严格按照预案进行操作并主动地进行护理观察, 及时发现各种不利因素, 早期发现外渗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从而降低化疗药物外渗的风险。自应用静脉预案后, 54例化疗病人发生化疗药物外渗2例次, 由于及时发现、处理得当, 均未对病人造成严重后果。

4.2 加强护患沟通, 减少护患纠纷

由于此预案强调了化疗前的解释工作及化疗中的交流, 使宣传活动贯穿于化疗全程中, 加强了护患双方的沟通。病人及家属能主动参与护理活动, 对护理工作更为理解和支持, 未出现因化疗药物外渗而引起的纠纷。

5 小结

8.化疗药物外渗护理常规 篇八

中图分类号:R4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130-02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转变,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化疗作为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临床上使用较为普遍,化疗药物外渗的情况时有发生,笔者通过对我院4年来化疗药物外渗的53例情况作初步的分析与探讨如下。

1临床资料

2008年5月-2012年5月发生53例化疗药物外渗病例,其中阿霉素2例、长春新碱3例、诺维本1例、丝裂霉素2例、紫杉醇5例、5-FU 30例、DDP 6例、CTX 4例。其中男38例,女14例;年龄8-78岁,平均57.25岁,外渗部位有手背、前臂、足背、外踝。

2化疗药物外渗的常见原因

2.1护理人员因素

2.1.1护士的专业培训未到位

护士的专科知识缺乏,不了解化疗药物的性质,对化疗药物外渗的后果不引起高度重视。对于执行化疗药物这类高风险的技术未有预见性,注射强刺激性化疗药物未由穿刺技术好的护士执行。化疗前未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地宣教与沟通工作。

2.1.2护士的工作责任心不强

护士给予化疗药物前未检查是否有回血、没有确认针头是否在血管内就机械的给药,输注过程中巡视不够,观察不够仔细,对于强刺激性的化疗药物未守护在床旁。护士的交接班工作未做好。交接班时未认真地交接注射部位,查看有无局部的红肿、疼痛不适及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有带教老师未在旁监督而由学生单独操作。

2.1.3护士操作不当

治疗操作中各种穿刺损伤是造成临床上化疗药物渗漏的最主要原因,穿刺技术不熟练造成血管多部位的反复受损,针头未完全进入血管或刺破血管;血管选择不当,选择的血管已有多个结节瘢痕,脆性差、弹性差,有粘连,虽然穿刺成功,却很容易渗出药物;拔针后,针眼压迫方法不正确或不准确,压迫时间少于3-5分钟,均易出现淤血肿胀;针头位置固定不当,引起针头中途移位、脱出或穿出血管;给药方法不当给药前后未用生理盐水冲注,未检查回血等[1]。

2.1.4护士对化疗药物渗漏处理不当

由于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缺乏,当出现化疗药物外渗后未及时进行处理或处理不当。

2.2药物因素

常用的抗癌药物按外渗引起组织损害的程度不同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腐蚀性药物,外渗后可引起组织发疱甚至坏死。此类药物有:柔红霉素、阿霉素、表柔比星、氮芥、丝裂霉素、长春新碱、诺维本等;第二类是刺激性药物,能引起注射部位或静脉径路疼痛,可有局部炎症反应、静脉炎、局部过敏反应等。此类药物博萊霉素、顺铂、环磷酰胺、依托泊苷、异环磷酰胺、5-FU、紫杉醇等;第三类是非刺激性药物,外渗后不对组织产生不良反应。大多数化疗药物对局部产生较强化学性刺激作用,导致给药静脉和邻近组织充血、肿胀、疼痛、血管硬化、机化、阻塞甚至局部组织坏死。由于化疗药物渗入皮下间隙,导致局部浓度过高,PH改变引起静脉或毛细血管痉挛,局部的供血减少,导致局部缺血缺氧,从而导致外渗及静脉炎的发生[2]。

2.3血管因素

肿瘤患者通常需接受多次化疗,反复地静脉穿刺抽取血标本,及静脉多次注入刺激性的药物后,导致血管壁弹性变差、脆性变大、管腔变小、血流减慢等。大部分老年患者生理性的退化,皮肤松弛,静脉脆弱等因素容易引起外渗,部分小儿患者血管壁薄、通透性大,也增加了外渗的可能。部分肥胖及高龄患者血管的可视性差,血管弹性降低和血流速度减慢。消瘦和脱水患者的血管充盈度不足等都增加了外渗的机率[3]。

2.4活动因素

化疗前未对患者进行充分的宣教,患者自身未认识药物外渗后将会导致的严重后果,由于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如恶心、呕吐、进餐或如厕等增加了病人的活动度,患者输液肢体活动不当均会导致针头脱出血管,而致化疗药物外渗。

2.5其他因素

如放射线的影响、血小板数量减少、淋巴水肿等。

3护理对策

3.1加强专科护理人员的素质建设

3.1.1加强护士的专业培训

提高化疗科护士外出进修学习机会,化疗药物的配置及执行应由经过肿瘤专业规范化培训,取得资质的护士执行。化疗科应定期组织化疗相关知识的学习与考核,应熟练掌握常见化疗药物的性质及毒副作用,及药物外渗的处理措施。

3.1.2加强护士安全意识及责任心的教育

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责任护士应提前了解管床病人的化疗方案,提前做好静脉输液计划。加强输液过程中巡视与观察,认真落实交接班制度,化疗病人严格执行床边交接,查看化疗药物名称、注射部位、输液时间、药物余量、输液通畅等情况,并询问患者输液部位有无不适症状,如有不适及时报告护士,以便发现问题后及时处理,减少药物外渗及将损害降到最低程度。

3.1.3提高护士化疗药物输注技能

3.1.3.1化疗病人一定要有计划地使用静脉,避免同一部位多次长时间输液,尽量做到穿刺一针见血。原则上是应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先远端、后近端,避开关节、韧带、神经处易的血管,不易选择手足背及下肢静脉,不用末梢循环差的静脉。乳癌根治术后病人避免在患侧上肢注射,禁止使用有病变的血管输注化疗药物。推广使用深静脉置管(PICC置管),可有效避免静脉炎的发生,同时避免反复静脉穿刺外周静脉导致的静脉炎和外渗,减轻病人的痛苦。[4]

3.1.3.2输液针头要妥善固定,为便于观察,穿刺处使用透明防水固定膜。对于靠近关节的部位要用夹板固定。输注化疗药物前后必须用生理盐水冲管,静脉推注化疗药物时必须边推边抽回血,确认药物注入在血管内。

3.1.3.3根据药物的性质调节输液速度,化疗药物与血管壁接触时间越长,发生静脉炎的机率就会越高,当疗效与输液速度无关时,应尽快输入。联合用药时先输一般刺激性药物,再输强刺激性药物,如均为刺激性药物,应先输入低浓度药物,再输入高浓度药物。间隔时间应延长,一般不少于20分钟。在使用化疗药物前、后各用0.9%氯化钠注射液100毫升+地塞米松5mg静滴,两种化疗药物间用等渗液快速冲洗,可有效防止不良反应发生。

3.1.4.4穿刺静脉涂喜辽妥或喷赛肤润每日3次,可有效减少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

3.1.3.5掌握正确的拔针方法 输液完拔针前先用生理盐水50毫升静脉冲注后,再拔针。拔针时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在针尖上方约2.5厘米处绷紧皮肤,使针头纵轴与血管纵轴平行,慢慢向外拔针,针头即将拔出血管壁时再迅速拔出。然后用无菌干棉球沿穿刺点向上纵行皮肤及血管内针眼3-5厘米处按压3-5分钟,同时抬高穿刺的肢体,以免血液反流,防止针眼处化疗药物渗出及局部瘀斑发生。

3.2重视患者的宣教工作

3.2.1签署化疗同意书时,从化疗方案、化疗副作用、药物外渗的原因、外渗后的处理原则进行全面宣教,提高患者化疗期间的自我护理能力,且在护理病历上记录宣教的内容。

3.2.2讲解强刺激性药物首选中心静脉途径给药的优点,取得患者的配合。教会患者识别药物的刺激性,化疗当天向患者交代清楚哪一瓶药物是强刺激性的,哪一瓶是一般刺激性的,切勿自行调节输液速度。

3.2.3叮嘱患者输注强刺激性药物时,尽量减少去卫生间、进餐等活动,注意保护输液肢体,避免注射针头移位,输液的肢体勿被压迫,以免血液回流造成药物外渗。

9.预防病人输液药物外渗告知书 篇九

尊敬的__________病人(或家属):根据您(您的家人)住院期间的疾病程度、用药情况及身体状况等,我们根据患者病情、用药情况对患者周围静脉进行了评估,病人在静脉给药过程中可能出现药物外渗等情况,特给予告知。

我们也将采取相关的措施,并希望得到您的配合。我们共同努力,尽量防止药物外渗的事件发生。防范措施:

1、接到输注易外渗药物的医嘱,治疗班护士(夜间为当班护士)在注射器或输液袋上贴上“防外渗”标识。

2、当班护士与病人或家属做好沟通,讲解外周静脉输注高危药物外渗后导致的后果,对于拒绝使用中心静脉置管者签特殊药物静脉治疗知情同意书。输液后交待注意事项,嘱病人有疼痛、肿胀等不适时需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3、选择粗、大、直、有弹性的血管进行静脉穿刺,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变的部位,并使用浅静脉留置针,在穿刺点远端贴水胶体透明贴保护血管。

4、高危药品使用后每15-30min巡视一次,对于一般药品(如抗生素)每小时巡视一次,并做好记录。观察穿刺处有无红、肿、热、痛,主动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若有,立即按照流程处理。

5、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输注前后要用生理盐水冲管(奥沙利铂前后必须用5%葡萄糖冲洗管道)。持续外周静脉给药患者应每日更换注射部位,在输入这些药物时应减慢输液速度同时应在输液过程的中间输入,减少对血管的刺激。

6、各班认真进行床头交接班。

责任护士签名:

患者签名:

患者家人签名:

与患者关系:

告知时间:

****年**月**日

10.化疗药物外渗护理常规 篇十

(l)轻度外渗:多数损伤轻微,无需处理。但要嘱咐患者注意观察,如外渗加重,应及时就诊。对个别疼痛明显者,局部给予普通冷湿敷。

(2)中、重度外渗:这可能造成外渗局部组织肿胀、皮肤溃疡、软组织坏死和间隔综合征。对于中、重度外渗患者的处理:① 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② 早期使用 50 %硫酸镁保湿冷敷,24h后改硫酸镁保湿热敷;或者用黏多糖软膏等外敷;或者用 0.05 %的地塞米松局部湿敷。③ 对比剂外渗严重者,在外用药物基础上口服地塞米松 5 mg/次,3 次/d,连用 3d。④ 必要时,咨询临床医师用药。

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碘海醇致药物外渗

1例护理

【摘要】 目的:根据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碘海醇注射液外渗后致局部组织损伤的特点寻找理想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对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碘海醇期间意外出现外渗病人予以50%硫酸镁局部湿敷并抬高患肢及冷敷。结果:病人于当日病情缓解,疼痛减弱、水肿明显减轻,未发生无菌性炎症或组织坏死,并于3日后痊愈。结论:硫酸镁局部湿敷是一种治疗碘海醇注射液外渗的有效方法,配合患肢抬高及冷敷能在短时间内促使组织水肿消退,避免损伤,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静脉注射 药物外漏 局部 护理

CT增强扫描是用数控注射器通过静脉快速注入造影剂后,按所需要的时间再行扫描。增强扫描利用了病变组织与相邻正常组织间的吸收差别,从而更清楚地显示病变,增强检查不仅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而且对定性诊断颇有帮助[1,2]。在CT增强扫描检查中,如果注射速度太慢,对比剂可能已经经静脉系统流出,这样所获得的CT值不能真正反映组织灌注量的情况,所以必须使用高压注射器进行人体静脉造影剂注射,但静脉快速注射药物,特别是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一旦漏于血管外则会引起组织强烈刺激及坏死,甚至造成关节功能障碍或被迫截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CT增强扫描检查中,我们对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碘海醇后外渗引起局部肿胀的患者采取积极补救措施,局部给予50%硫酸镁湿敷同时配合抬高患肢及局部冷敷的方法,取得满意效果,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2月我科1例老年女性患者在CT增强扫描检查过程中,因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碘海醇后致药液外渗引起前臂高度肿胀而被迫终止检查。回科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立即为患者采取积极补救措施,在抬高患肢的同时局部给予50%硫酸镁湿敷及冰袋冷敷,1天连续冷湿敷数次,很快使肿胀局限,并促进了渗出药液的吸收,3天后患者消肿痊愈,未出现

任何并发症。

讨 论

药物外渗的原因:①由于穿刺不当,造成血管壁损伤或穿透血管,针头固定欠佳。②患者系老年女性,长期输液致血管脆性强,通透性增加。③使用高压注射器,造影剂流速快,冲击力强。

外渗性损伤的机制:碘海醇造影剂属高渗性溶液,一旦进入皮下间隙后能使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失去平衡,细胞外渗透压可将细胞内水分吸出,使细胞严重脱水而死亡,当药物进入细胞时也将水同时带入细胞,又使细胞因机械性膨胀破裂死亡[2]。

临床表现:早期损伤的前臂肿胀,剧痛,颜色无改变,进而发展到整个手臂均肿胀且出现青紫色,压之不褪色,皮温低,质感硬。

药物处理:50%硫酸镁湿敷。硫酸镁属盐,其化学性质稳定,不被吸收,而50%硫酸镁溶液对组织液而言则相应地为高渗溶液,局部湿敷可产生高渗透压,由于高渗透压平衡原理,使肿胀部位组织水肿液在短时间内吸出、消肿,从而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起到局部治疗作用,临床观察无不良反应,方法简便易行。

非药物处理:①一般在药液外渗的48小时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②冷敷:可减轻皮损程度,收缩毛细血管,减轻局部出血和疼痛,可用冰袋冷敷药物外渗处皮肤24~48小时(时间长短以病人耐受程度为限)。③严密观察。由于使用高压注射器,造影剂流速快,达2~3ml/秒,对血管冲击力强,易造成造影剂渗漏皮下形成大面积软组织肿胀损伤,操作者在血管的选择上,首先尽量不要选择关节屈曲部位的血管,且应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其次应评估静脉血管的弹性、粗细及位置,我们通常选择靠近高压注射器一侧的上肢弹性较好的血管(手背或手臂部)。如血管不充盈,系好止血带后嘱患者握紧拳头再松开,反复几次,这样更容易看清血管,根据血管选择合适的针头,进针要深,确定注射针头在快速回流良好的静脉内后,牢固固定针头,并试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数毫升,确定无漏渗迹象后仔细检查管道并正确连接。防止在高压注射过程中,血管内的液体对针头的反作用力,随注射压力的增大而增大,造成针头脱出血管。由于此造影剂的注射有别于常规的静脉注射,穿刺后的药液推注是由机器完成的,因此需反复检查,确定管道通畅,无空气,无盘曲打折后再与患者相连接,并旋紧各个连接口,以防止由于高压的注射会使连接口脱开,药液喷溢。一切均确保无误后方可离开病人,使用远程监测器遥控注射。④使用设置的程序进行注射前,告知病人一旦有渗漏现象发生,立即通过话筒传告操作者,操作者应立刻在终端上点击中断或终止注射按钮,以停止远程监测器遥控注射,且需耐心向病人解释对药物外渗处理的重要性,要求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减轻病人的紧张心理,解除思想压力,争取尽快恢复健康状态。⑤加强专业技术训练,提高穿刺技术,正确使用高压注射器。⑥注意事项:局部外漏者48小时内严禁热敷,热敷会引起水疱和溃疡,使损伤加重,增加病人的痛苦。

总之,高压注射器是一种简便、高效的诊断器械,临床只要能正确使用,可给CT增强扫描检查带来更为精确的诊断而且不会增加患者痛苦,一旦发生药物外渗情况,应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即50%硫酸镁湿敷,同时抬高患肢和局部冷敷的方法辅助治疗,以减轻患者的

痛苦。认真做好细节不仅可以提高护士的技术水平,而且可以增强病人对护士的信任度,使护理工作得以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宋国良.现代CT检查诊断与图像解析使用手册.北京:北京科大电子出版社,2005:382-383.魏春岚,张春霞.静脉注射局部药物外漏病人的护理体会.中华医学理论与实践新进展,2001,1(2):75.(欧苏)碘海醇注射液说明书.国药准字H10970327.产品批号07070601.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碘海醇致药物外渗1例护理

摘 要 目的:根据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碘海醇注射液外渗后致局部组织损伤的特点寻找理想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对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碘海醇期间意外出现外渗病人予以50%硫酸镁局部湿敷并抬高患肢及冷敷。结果:病人于当日病情缓解,疼痛减弱、水肿明显减轻,未发生无菌性炎症或组织坏死,并于3日后痊愈。结论:硫酸镁局部湿敷是一种治疗碘海醇注射液外渗的有效方法,配合患肢抬高及冷敷能在短时间内促使组织水肿消退,避免损伤,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静脉注射 药物外漏 局部 护理

上一篇:2016-2017年美术学院团总支工作总结下一篇:2017-2018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