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大学生倡议书

2024-07-04

文明大学生倡议书(精选11篇)

1.文明大学生倡议书 篇一

创文明城市 建文明校园 做文明学生倡议书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共建美好家园,是区委、区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清新所有市民的共同愿望。作为清新教育人,更应该迅速行动起来,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此,我向全校师生发出以下倡议:

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从我做起。

积极动员家人齐心创造和谐美好的人际环境、生活环境、家庭氛围,以主人翁姿态投身创建活动,提高创建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支持率。为创建齐喝彩,为创建齐出力,共同营造“天天都是创文日,人人都做文明人”的浓厚氛围。

二、创建文明校园,做文明学生,从我做起。

校园应当是一个文明有礼的公共场所,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要做到:管住自己的“嘴”,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管住自己的“手”,不乱丢乱扔乱画,不损坏公共设施,不攀折花草树木;管住自己的“腿”,不闯红灯,不踏草坪;提升自身的“德”,乘坐公交车时不拥挤,上下车排队,主动为老弱病残孕让座。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文明学生,讲文明语言,行文明礼仪,养文明习惯,树文明形象。

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

2.文明大学生倡议书 篇二

联合国将2001年确定为“文明对话年” (the Year o Dialogue among Civilizations) , 旨在“强调当前的全球化过程不仅仅是包括经济、金融和技术方面, 也必然包括人类的文化、精神诸方面以及人类之间相互依赖及其丰富的多样性”。[1]“文明对话”理念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亨廷顿文明冲突论引发的激烈争论。亨廷顿“文明冲突”的观点认为世界的文明是多样的, 并不一定接受美国所主导的西化过程, 特别是之中具有深厚的文明基础。他认为西方文明发展的重要挑战是西方和非西方文化、文明的冲突, 特别是来自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为代表的伊斯兰文明的挑战和来自以中国为代表的儒家文明的挑战。他把儒家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同看作当代西方民主世界的对立面, 表现出鲜明的冷战心态, 认为将来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都无法与西方文明抗衡, 西方文明将成为现代化的唯一模式。

最早倡导文明对话的是当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 他通过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评, 揭示了文明对话的时代内涵。杜维明教授肯定亨廷顿重视文化, 注重文化的深层结构研究的倾向, 但对他以西方为中心的论说方式提出了批评。质疑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人很多, 但可以达成共识的是:“如果世界上存在文明冲突的危险, 那么文明对话就成为必要。”[2]亨廷顿在他《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的序言中也表示:“我唤起人们对文明冲突的危险性的注意, 将有助于促进整个世界上‘文明的对话’”, 全书的“主题是文化和文化认同 (它在最广泛的层面上是文明认同) 形成了冷战后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3]因此, 可以说无论是亨廷顿还是杜维明都主张以“文明对话”取代“文明冲突”。联合国文明对话小组经过一两年的努力得出了重要观点:假如文明冲突、文明之间的抗衡、抗争、矛盾增加, 那么对话更为必要。从“文明冲突”到“文明对话”, 世界各国的学者都在努力探索高校如何应对这种文明对话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并促使高校积极参与到这一对话中。高校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因此, 文明对话的理念也给当前开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二、从民族精神到文化认同

我国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族精神教育, 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视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提高全民族素质、民族振兴的一项基本工程,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十六大报告将民族精神界定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实质是“族群归属”, 即对某一特定的民族、社群、文化、传统和语言的归属, 并由此而分享一种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情感、共同的想法和共同的生活方式。民族精神体现出三个层次的内涵:体现了国家意识的爱国主义、团结统一是国家认同, 归属于国家这个最大的“族群”;体现了文化认同的爱好和平归属于文化这一最久远的族群传统;体现了“公民人格”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归属内化于个体的知、情、意。[4]从《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1994) 到《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2001) 再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党和政府下发的重要文件中对公民民族精神教育以及思想道德建设都离不开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核心和对文化认同的重视。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必要条件, 是维持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 文化兴, 则国家兴。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文化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 对本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一个共同主题。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今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现在全球各地都直接或间接经历所谓全球化这一过程, 但人们都认同全球化并非同质化的过程。全球化也不同于西化、现代化, 首先全球化就没有导致同质化, 反而导致了明显的多元性和强烈的认同意愿。认同意愿是一种根源意识, 不管是民族的自豪感, 文化的优越感, 还是国家的热爱或宗教的信仰, 都是人类天然的认同意识, 是世界和平必要的条件。但是如果认同变成排他的原教旨主义、封闭主义, 那么认同必然导致严重的文明冲突, 反之一味全盘吸收必然会导致霸权的宰制。[5]不能忽视的是现今学校、家庭、社会舆论和学生个人对外来强势文化缺乏理性扬弃的态度, 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流行的“世界主义”口号, 易为一些超级大国所利用, 成为淡化其他国家意识的工具。这些都对当代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文化认同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想要在全球化过程中使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能够在合而不同的背景下生存, 就需要对话, 特别是文明之间的对话, 族群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 全球化能够逐渐发展出生命共同体的意愿, 实现人类和平共处的根源意识。

三、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的“对话”理念

联合国的文明对话小组讨论认为“如何发展文明对话”有两个最基本的原则必须履行:一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恕道。恕道必须和“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的人道结合, 既是把人当人的“人道”, 又是仁爱的“仁道”。前者意指自己认为重要、对自身有用的价值, 并不一定要强加于人, 这是犹太教以及儒家都遵循的原则。后者指要发展自我,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的原则, 别人的痛苦我要关怀, 我的发展也要有利于别人的发展。也是把人当人的康德的原则。这两个原则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也对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提出了文明对话理念的要求。北大楼宇烈教授认为要建构这样的对话, “我们应该先建立自己文化的主体性”, 而这个主体性是开放的、有弹性的同时又具有自我反思能力, 绝对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 而是倡导我们是属于“地球村”的一员。[6]认同本民族文化同时理解他族文化, 理解异族文化, 也是自我理解的先决条件。我们有自己的资源, 这些资源不仅我们能够享用, 而且能提供给其他国家。全球化时代的竞争不再纯粹是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 还包括文化理念的竞争。现在建立主体性的意识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 而是我们确实拥有的重要资源, 在面对人类现在所遇困境时, 我们可以提供。而资源的提供使我们的主体性得到加强, 开展文明对话。杜维明教授指出对话最低的要求是容忍, 如果彼此不能容忍, 就无法对话。而且只是容忍还不够, 还要接受对方的存在, 之后才可能尊重, 有了尊重才有可能互相参照, 才能互相学习, 这个过程非常艰巨。而通过容忍、通过承认, 互相尊重、互相参照、互相学习的心态本身非常重要。[7]

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所带来的特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对当代我国的大学生来说, 其丰富性和复杂性不言而喻。面对社会各种思潮、各种价值观的冲击, 大学生还应该对异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实质有更清醒的认识。文化认同是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认同和对异文化尊重, 承认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的, 但并不意味着盲目接受、全盘吸收, 否则会被标榜“世界主义”一些超级大国所利用。在今天全球文化交往频繁的时代, 对大学生要因势利导, 使之深刻认识和了解西方文化及其意识形态,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导向工作。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不管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论”还是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都隐现由冷战思维发展出一种新的对抗思维, 企图淡化其他国家意识, 宣扬西方化是现代化、全球化的唯一模式, 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学生应通过各种不同渠道, 在文明对话的理念和实践中, 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更清晰、更深刻认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实质, 也更加深刻认识和理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

最后, 引用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一个非常令人钦佩和向往的理想:各种不同的文明都是“各美其美”, 但最好的是把各美其美发展到“美人之美”, 进而实现“美美共美”, 那就能达到“天下大合”。在文明对话的理念和实践中, 认可和弘扬自己的文明, 尊重和欣赏他者的文明, 在彼此相互欣赏学习中实现“美美与共”。文明对话的理念给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给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的内容。

摘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成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应建立文明对话的理念, 在认同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尊重异族文化和承认文化多样性的同时, 也要清醒地认识异族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实质。文明对话的理念给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内容和新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文明冲突,文明对话,文化认同

参考文献

[1]许美德.大学与文明间的对话.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 (3) .

[2][5]杜维明.文明对话的发展及其世界意义.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 2003, (1) .

[3][美]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 2002.

[4]于海.民族精神意涵: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思想.理论.教育, 2004.12.

[6][7]杜维明.全球化与多元化中的文明对话.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2) .

3.青年大学生文明行为内容解析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12-02

“文明”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成果的积淀,也是人的行为和精神状态的具体表现,是每个人点头或弹指瞬间流露出的内在学识和文化修养,是个人风度和魅力的体现。文明程度是人类进化的标尺,是民族优劣的标志。分析大学生文明行为,无论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还是对大学生内涵修养的培育、品德境界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深刻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指导价值。

一、文明与文明行为

社会文明,从简单点的层次理解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逻辑,这种逻辑包括理解生活的基本方式、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运作社会生活的基本模式。上述三个要素构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整体,这就是社会文明。文明就是要造就有修养的人,文明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成果的积淀,也是人的行为和精神状态的具体表现。我们认为,文明在现代社会中,就是与文化结合紧密的一种现代物质文明趋于发达条件下精神生活的现代化,包括对新事物、新技术、新思想、新思维、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活方式的内化并能转化为个体、群体、组织,甚至国家民族的理念、精神等方面的表现形式和活动形态。文明行为,是符合所在社会经济条件下衍生的社会文化、社会政治相吻合的在社会意识形态占主流地位的个人、群体、组织、地区、国家、民族的活动形式和表现方式。行为是人类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及具体的生活方式,它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不同的个人或群体,在社会文化制度、个人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或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做出的能动反应。人的行为可分为外显和内在行为。外显行为是可以被他人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如言谈举止;而内在行为则是不能被他人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如意识、思维活动等,即通常所说的心理活动。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观察人的外显行为,进一步推测其内在行为。我们通过对大学生在校园中不文明行为的观察和调研,发现有许多不文明的行为,比如:在图书馆、教室抢占位子而人不到;食堂买饭时插队;离开教室时不带走垃圾;上课时迟到、早退、旷课、逃课;在图书馆阅览室随意讲话讲脏话;上课时手机铃声响起等。为什么在高等学府中会产生如此不文明的行为?许多研究者都谈了客观环境与条件,主观上的内在动因等等,但是我们应该从行为产生的本质上来认识。一般来说,人的行为由五个基本要素构成,即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环境、行为手段和行为结果。行为主体:人,具体而言是指具有认知能力,并有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行为客体:人的行为目标指向所涉及的对象,既包括人也包括其他事物;行为环境:行为主体与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行为手段:行为主体作用于客体时所应用的工具和使用的方法等;行为结果:行为主体预想的行为与实际完成行为之间相符的程度。从这些行为产生的结构因素和发展过程,我们完全可以根据高校大学生的存在现状找到有力的、有效的措施和治理方略。

二、青年大学生文明行为内容界定

那么,大学生的文明行为应该有哪些基本内容呢?如何进行分类标准的界定?目前对此尚无太多的分析。因为高等学府是“生产思想”的地方,她所确立的培养目标,要求对培养对象有较高的文明水准和文明境界,所以就不能简单地从零散的日常生活和社会道德方面去考量。我们阅读到的大量文章都是讲社会生活文明行为,对文明行为的内容的理解有失偏颇。笔者认为,大学生文明行为的主要分类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类型:①政治文明行为: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在改造社会、完善自身的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所有积极的政治成果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政治进步状态。政治文明由政治主体文明、政治关系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意识文明等方面构成。大学生政治文明行为的表现主要是政治参与、政治意识、政治观点、政治立场、政治水平、政治敏感度、政策水平等方面符合当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②利益文明行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分配之主次分明和统筹兼顾,合理合法获取利益,体现自身价值,遵循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降成本、讲效率、讲公平、讲公正,摒弃见利忘义、急功近利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之行为;③道德文明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道德发展纲要》的规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标准是清楚的,宣传教育力度要增加;④习俗文明行为:入境问俗,移风易俗,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倡导新的符合社会规范的观念,适应特定区位的文化习惯;⑤宗教文明行为:信教自由,对宗教教义、宗教禁忌等要尊重,但必须符合我国民族政策,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明宗教行为;⑥礼仪文明行为:精神风貌之礼、言行之礼、仪式之礼等方面众所议定、众所习用的规则和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按照等级相称律、约定俗成律、时空有序律和客随主便律等礼仪规律要求大学生自身;⑦组织文明行为:非国家性组织的规章制度、机构、纪律等方面,对该组织的成员来说是需要遵守的,而且组织的文化、理念、宗旨、作风、发展哲学等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非常重要而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终都要在组织中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⑨娱乐文明行为:休闲文化,休闲产业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组织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其文化的功能不可小觑。恢复身心健康、增强社会团结、娱乐中存在创造性元素、探讨礼仪伦理规律,甚至可以将娱乐文化上升到一个国家的国民性的高度来认识。⑨网络文明行为:在网络活动中应该遵循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规则、制度等活动形式和行为规范。

三、青年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延展价值

我们分析当代大学生文明行为的分类标准和内容,就是为了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不能简单理解为日常生活行为。但是这些文明行为的标准还是比较模糊的,在操作方面还缺乏实践性。大学生文明行为习惯是需要养成的,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尚需21天的重复和历练,何况这九种文明行为的内容。特别是内在行为的养成,最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接受新的事物,培养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带有创造性的思维定势,这就需要我们在分析产生不文明行为的内在动因之后,采取相对应的对策和措施。着眼于大学生不文明行为矫正对策的探讨,把具有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转化成高等院校可供操作的方案,并全面贯彻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中去,这就是一项系统工程了。试图为切实改变大学生不文明现象的发生,增强大学生文明素养提出活动载体和文法性的规范。例如:大学生文明公约——文明礼仪篇:仪容举止,恰当庄重;衣着打扮,朴素大方;遇见师长,主动问好;路遇求助,热情帮助;公共场合,慎言慎行;志趣高洁,精神健康;洁行垂范,语言文雅。文明学风篇:笃诚治学,忌肤浅浮躁;追求卓越,忌固步自封;弘扬学术,忌浅薄无知;严谨求证,忌抄袭作弊;虚心求教,忌狂妄自大;刻苦认真,忌弄虚作假;好学敏思,忌得过且过。文明教室篇:文明礼貌,忌言语粗俗;尊重师长,忌旁若无人;保持整洁,忌乱扔垃圾;按时作息,忌迟到早退;专注听教,忌私语走神;勤擦黑板,忌乱帖乱画;遵守秩序,忌占座夹塞。

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教育的大力配合,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每个个体文明意识的提高。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丁立平,胡兵,范茜.五因素人格模式与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J].现代大学教育.2002,(3)

[2]田爱民,胡滨,董伟英.论当前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3]于忠汉.怎样培养大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J].现代教育科学.1997,(11)

作者简介:呂俊涛(1960-),男,陕西周至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研室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管理。

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项目,项目名称:大学生文明行为与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研究。項目编号:SZZD10001;2010年陕西师大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青年学》课程教学内容、手段与技术改革研究

4.行文明礼仪,做文明学生倡议书 篇四

言语行为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外在体现,文明礼貌是我们健康发展的前提,只有具备良好的文明素质,才能够担当起将来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同时,“学校发展我受益,我为学校作贡献”,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生做出积极贡献。为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促进学校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学校向全校同学发出如下倡议:

1、遵守作息时间,按时上课自习,不迟到早退;

2、严格考勤制度,有事提前请假,不无故缺勤;

3、友爱同学朋友,待人礼让和善,不打架斗殴;

4、发扬诚信品质,严肃考风考纪,不考试作弊;

5、交往举止得体,营造校园文明,不过于亲昵;

6、学会自尊自重,衣着朴素大方,不奇装异服;

7、保护公共设施,爱护花草树木,不污损破坏;

8、坚持勤俭朴素,节约用水用电,不浪费资源;

9、弘扬治学精神,共建和谐校园,不损害学校声誉!

5.做文明学生创文明卫生城市倡议书 篇五

大家上午好!

家是我们的栖息之所。为了使空气更加清新,河水不再浑浊,环境变得优美,让我们拥有一个美丽家园,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创卫活动中来。作为一名学生代表,我做如下表态发言:

一、我们会呼吁人们积极参与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呼吁老师、同学、家人以创文明卫生城市为己任,树立“保德是我家、文明卫生靠大家”的观念,围绕争创文明卫生城市、建设美好家园的目标,迅速行动起来,以主人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投入到“创文明卫生城市”的活动中。在马路上,我们要带头遵守交通规则,做到安全出行文明出行。在大街上,我们要带头捡起一片纸、一个垃圾袋等,要以文明学生的要求来要求自己,在公园里,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在生活中,我们要文明用语挂嘴边,不说脏话,不骂人。

二、我们呼吁人们讲究社会公德。遵守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在社会上做一名好公民;在单位里做一名好员工;在家庭中做一名好成员。作为学生我要努力做一名文明守礼、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好学生。

我们会号召人们爱护环境,讲文明语言,行文明礼仪,养文明习惯,树文明形象。人人参与到爱护环境中来。不再随手乱扔了,不再随口乱吐了,不再践踏花草树木了,不再违反交通规则了。只要我们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从小事做起,美丽文明卫生的保德就离我们不远了。

6.争做文明大学生倡议书 篇六

亲爱的同学们:

根据学校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关于开展文明教育月活动的要求,为全校师生营造一个文明、优雅的校园环境,为我们的成才搭桥铺路。我们向全校学生发出“争做文明学生,创建和谐校园”的倡议,进一步加强全校师生的环境卫生和文明礼貌意识,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创建良好、和谐的育人环境。特将10月份定为“校园文明月”,并制定如下活动方案。

1、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发扬集体主义优良传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体师生必须充分认识建设文明校园,提高自身文明素质的重要意义,身体力行,齐心协力,投入和谐校园的建设中。

2、加强道德修养、争创文明个人、文明集体,响应学校号召,共建和谐校园。我们是学校的主人,是学校的未来,在创建和谐校园过程中,我们更应加强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人格、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树立良好的精神面貌。在政教处和团委的领导下,听从学校号召,统一行动。同时,为丰富中学生活,学习课外知识,我们应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我们全校每位同学都应为创建和谐校园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首先,我们要做文明人,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不乱扔乱丢、不随地吐痰、不乱攀乱折、不乱刻乱画、不起哄闹事、不损坏公物、不浪费粮食水电,使我校的校园始终保持净化、绿化、美化、亮化;要做到遵纪守法、刻苦学习、讲究卫生、文明交往、助人为乐、不迟到早退、不吸烟酗酒、不打牌赌博、不打架斗殴、不说脏话、礼貌待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集体,做一个道德高尚、举止高雅的好学生。其次,我们要争创文明集体,做到宿舍干净整洁、美观大方;班级学风优良、纪律严明,班级形象好。

3、大力开展文明竞赛评比活动。积极参加文明班级、先进个人、文明寝室评比活动,全体同学积极投入到学校学生基础文明教育活动中去。

同学们,赶快行动起来吧,为我校之振兴、为校园之和谐,看看我们自己,看看我们身边的人,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以文明行为、掀文明之风、创建和谐校园、展示文明形象,外塑形象,内强素质,全面提高我校学生的文明水平,做新时代的文明中学生。

xx营销与策划x班

7.青年大学生文明行为内容解析 篇七

一、文明与文明行为

社会文明, 从简单点的层次理解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逻辑, 这种逻辑包括理解生活的基本方式、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运作社会生活的基本模式。上述三个要素构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整体, 这就是社会文明。文明就是要造就有修养的人, 文明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成果的积淀, 也是人的行为和精神状态的具体表现。我们认为, 文明在现代社会中, 就是与文化结合紧密的一种现代物质文明趋于发达条件下精神生活的现代化, 包括对新事物、新技术、新思想、新思维、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活方式的内化并能转化为个体、群体、组织, 甚至国家民族的理念、精神等方面的表现形式和活动形态。文明行为, 是符合所在社会经济条件下衍生的社会文化、社会政治相吻合的在社会意识形态占主流地位的个人、群体、组织、地区、国家、民族的活动形式和表现方式。行为是人类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及具体的生活方式, 它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 不同的个人或群体, 在社会文化制度、个人价值观念的影响下, 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 或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做出的能动反应。人的行为可分为外显和内在行为。外显行为是可以被他人直接观察到的行为, 如言谈举止;而内在行为则是不能被他人直接观察到的行为, 如意识、思维活动等, 即通常所说的心理活动。一般情况下, 可以通过观察人的外显行为, 进一步推测其内在行为。我们通过对大学生在校园中不文明行为的观察和调研, 发现有许多不文明的行为, 比如:在图书馆、教室抢占位子而人不到;食堂买饭时插队;离开教室时不带走垃圾;上课时迟到、早退、旷课、逃课;在图书馆阅览室随意讲话讲脏话;上课时手机铃声响起等。为什么在高等学府中会产生如此不文明的行为?许多研究者都谈了客观环境与条件, 主观上的内在动因等等, 但是我们应该从行为产生的本质上来认识。一般来说, 人的行为由五个基本要素构成, 即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环境、行为手段和行为结果。行为主体:人, 具体而言是指具有认知能力, 并有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行为客体:人的行为目标指向所涉及的对象, 既包括人也包括其他事物;行为环境:行为主体与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行为手段:行为主体作用于客体时所应用的工具和使用的方法等;行为结果:行为主体预想的行为与实际完成行为之间相符的程度。从这些行为产生的结构因素和发展过程, 我们完全可以根据高校大学生的存在现状找到有力的、有效的措施和治理方略。

二、青年大学生文明行为内容界定

那么, 大学生的文明行为应该有哪些基本内容呢?如何进行分类标准的界定?目前对此尚无太多的分析。因为高等学府是“生产思想”的地方, 她所确立的培养目标, 要求对培养对象有较高的文明水准和文明境界, 所以就不能简单地从零散的日常生活和社会道德方面去考量。我们阅读到的大量文章都是讲社会生活文明行为, 对文明行为的内容的理解有失偏颇。笔者认为, 大学生文明行为的主要分类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类型: (1) 政治文明行为: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以来, 在改造社会、完善自身的过程中, 创造和积累的所有积极的政治成果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政治进步状态。政治文明由政治主体文明、政治关系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意识文明等方面构成。大学生政治文明行为的表现主要是政治参与、政治意识、政治观点、政治立场、政治水平、政治敏感度、政策水平等方面符合当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2) 利益文明行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分配之主次分明和统筹兼顾, 合理合法获取利益, 体现自身价值, 遵循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 降成本、讲效率、讲公平、讲公正, 摒弃见利忘义、急功近利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之行为; (3) 道德文明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道德发展纲要》的规定,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标准是清楚的, 宣传教育力度要增加; (4) 习俗文明行为:入境问俗, 移风易俗, 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倡导新的符合社会规范的观念, 适应特定区位的文化习惯; (5) 宗教文明行为:信教自由, 对宗教教义、宗教禁忌等要尊重, 但必须符合我国民族政策, 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明宗教行为; (6) 礼仪文明行为:精神风貌之礼、言行之礼、仪式之礼等方面众所议定、众所习用的规则和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按照等级相称律、约定俗成律、时空有序律和客随主便律等礼仪规律要求大学生自身; (7) 组织文明行为:非国家性组织的规章制度、机构、纪律等方面, 对该组织的成员来说是需要遵守的, 而且组织的文化、理念、宗旨、作风、发展哲学等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非常重要而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终都要在组织中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 (9) 娱乐文明行为:休闲文化, 休闲产业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组织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其文化的功能不可小觑。恢复身心健康、增强社会团结、娱乐中存在创造性元素、探讨礼仪伦理规律, 甚至可以将娱乐文化上升到一个国家的国民性的高度来认识。 (9) 网络文明行为:在网络活动中应该遵循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规则、制度等活动形式和行为规范。

三、青年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延展价值

我们分析当代大学生文明行为的分类标准和内容, 就是为了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 不能简单理解为日常生活行为。但是这些文明行为的标准还是比较模糊的, 在操作方面还缺乏实践性。大学生文明行为习惯是需要养成的, 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尚需21天的重复和历练, 何况这九种文明行为的内容。特别是内在行为的养成, 最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 接受新的事物, 培养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带有创造性的思维定势, 这就需要我们在分析产生不文明行为的内在动因之后, 采取相对应的对策和措施。着眼于大学生不文明行为矫正对策的探讨, 把具有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转化成高等院校可供操作的方案, 并全面贯彻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中去, 这就是一项系统工程了。试图为切实改变大学生不文明现象的发生, 增强大学生文明素养提出活动载体和文法性的规范。例如:大学生文明公约———文明礼仪篇:仪容举止, 恰当庄重;衣着打扮, 朴素大方;遇见师长, 主动问好;路遇求助, 热情帮助;公共场合, 慎言慎行;志趣高洁, 精神健康;洁行垂范, 语言文雅。文明学风篇:笃诚治学, 忌肤浅浮躁;追求卓越, 忌固步自封;弘扬学术, 忌浅薄无知;严谨求证, 忌抄袭作弊;虚心求教, 忌狂妄自大;刻苦认真, 忌弄虚作假;好学敏思, 忌得过且过。文明教室篇:文明礼貌, 忌言语粗俗;尊重师长, 忌旁若无人;保持整洁, 忌乱扔垃圾;按时作息, 忌迟到早退;专注听教, 忌私语走神;勤擦黑板, 忌乱帖乱画;遵守秩序, 忌占座夹塞。

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家庭教育的大力配合,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需要每个个体文明意识的提高。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 形成教育合力, 实现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 努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丁立平, 胡兵, 范茜.五因素人格模式与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J].现代大学教育.2002, (3)

[2]田爱民, 胡滨, 董伟英.论当前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6)

8.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调查分析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分析

在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生态文明已成为延续人类生存的必然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因素,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全体社会成员都肩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高素质群体,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行为对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了解当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现状,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情况,有助于高校更好的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明实践,以便于引导大学生们作为生态文明观念的传播者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更好的投身于共建生态文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

一、调查过程和方法

为了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生态文明教育措施,本课题组对安徽新华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方式,以网上调查为主,对安徽新华学院内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分别展开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61份。问卷从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意识的认同度、知晓度、践行度方面设计了22道题目,题量适中,有层次性和一定的代表性,难度一般,基本能反映调查对象在生态文明意识上的现状。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普遍呈现出“责任意识强、知晓度低、践行度不够”的特点。

(一)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意识强,但忧患意识不高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普遍认同,在对“您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谁的职责?”问题回答时,80.06%的学生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只有5.54%的学生认为应是政府责任,这说明大学生们能清醒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公众参与,明确自己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但是忧患意识不高,在“您对当前我国的生态资源环境状况有何看法?”问题调查结果分析中,有62.33%的学生认为“有些担忧但不影响平时生活”,仅有24.93%的学生表示“十分担忧”。

(二)大学生了解生态文明知识的渠道广泛,但知晓度不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对生态文明知识11.08%的学生“非常了解”,62.05%的学生认为“一般了解”,22.71%的学生“基本了解”,4.16%的学生“完全不了解”。虽然学生们自视甚高,但实际上在对“生态文明的内容”“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这些问题的调查中,学生的正确率并不高。调查结果还显示当前大学生们了解生态文明知识的渠道广泛,如表1:

这说明生态文明教育也在多渠道渗透,学生们了解生态文明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了,同时网络媒体等现代宣传方式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三)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践行度不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

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参与热情高涨,大多数都能对“节水节能、双面打印、剩饭剩菜、垃圾分类、践踏草坪,使用一次性餐具”等日常行为调查作出环保生态的选择,但在对“您认为学校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哪些问题”回答时又会出现表2所示情况:

这说明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并没有及时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在需要扔垃圾而周围又无垃圾桶时84.49%的学生选择“先拿着,找到垃圾桶后丢掉”,说明学生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自律性还是有的,但作为生态文明观念的传播者,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在面对社会中的生态问题时没有起到传播、引导和模范先锋的作用。当发现生态问题时,13.02%的学生愿意主动找政府机构反映问题, 8.59%的学生表示可以联系媒体曝光,49.31%的学生选择“只会和周围人抱怨一下”,更有29.09%的学生选择“视而不见”,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主动参与意识不高,在对与自己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生态行为往往会采取消极态度面对,所以提升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众参与意识具有现实意义。

三、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几点建议

综合调查结果,为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笔者建议:

(一)高校应开设系统的生态文明课程,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教育

59.56%的学生认为增加生态文明相关教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实践能力最有效的举措之一。当前,高校在生态文明知识的教育上多数是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部分专业课程建设中也将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生态文明知识的教育比较零散,缺乏系统的课程设计。笔者建议高校可以继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承担起对大学生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责任,可以将“五位一体”的奋斗目标中“生态文明”部分的内容单独拿出来,做专题设置,系统设计生态文明相关内容,结合当前社会中的生态问题,有针对性的介绍。也可以开始专门的生态教育选修课,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系统教育,提升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

(二)组织生态环保社团,多渠道多形式践行生态文明思想

调查中有72.85%的学生认为参与生态环保社团组织是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实践能力最有效的举措之一。在安徽新华学院的社团中青年志愿者协会下设环保社,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环保行动,但参与人数有限,活动范围不广,活动形式单一,笔者建议高校中可以积极鼓励,支持组建专门的生态环保社团,制定完善的社团活动及管理制度,使生态文明宣传具体化、规范化。学校更可以利用生态环保社团的力量开展一系列的专题生态实践活动,也可以开展讲座,举办废物再回收利用的环保作品展,开展节约水电、节约资源的倡议活动,给树木悬挂“爱心牌”、开展“栽植感恩树”等活动、也可以利用网络媒体的传播速度发动更多人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坚定共建生态文明的决心。

生态文明的实现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事,生态文明建设更是一项系统、复杂、长期的工程,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大学生作为社会中高素质的群体,他们的生态意识、生态行为是引领社会大众的风向标,因此,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践行度任重而道远。随着国家对生态建设的日益重视,社会对生态文明的日益关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的领导下,“美丽中国”将会绽放出华丽光彩!

参考文献:

[1]赵业丽.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分析[J].科教导刊.2014-31.

[2]刘经纬.赵晓丹.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模式与途径研究[J].教育探索;2006-12.

[3]申秀英.徐美.刘春腊.刘沛林.提升当前大学生环境意识水平的对策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4]罗先诚.钟业喜.江西省高师院校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J].江西省团校学报;2001-04.

[5]俞白桦.关于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1.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研究”(SK2012B236)研究成果。

9.大学生文明修身倡议书 篇九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弘扬中华民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优良道德传统,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倡文明之风,践文明之行,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道德规范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言行上。让我们争做文明大学生,共创文明校园,展示师院学子风采!为此,我经济管理系向同学们发出以下倡议:

一、举止文明

良好的举止能够反映一个人的修养,而作为一个文明的大学生,我们更要具备文明的举止。我们提倡大家要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做任何事情都要守时、及 时、准时;要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泼乱扔、不随地吐痰,做到垃圾入桶,如厕完毕之后自觉冲水;在公共场合及教室等地不大声喧哗、不起哄闹事,自觉关掉通讯工具;爱护公共财物,不乱攀乱折、不乱刻乱画,在未经别人许可的情况下,不擅动他人物品;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不吸烟酗酒、不抹牌赌博、不浪费粮食水电。这些不但体现了一个人平时的作风修养,还对我们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有着莫大的帮助!

二、言语文明

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我们提倡文明用语,见到老师和长辈时,应该主动问候。日常生活中与同学主动招呼,对于学校的工作人员,管理员都应礼貌相待,言语文明。另外,保持微笑常常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三、着装文明

大学生充满着青春活力,应该提倡朴素、大方、整洁的文明着装,希望大家穿出一个活力精神的自我,一个美丽自信的自我。愿我们整洁美丽的着装能够为校园打造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宿舍文明

宿舍是我们另一个家,家给人带来的感觉就是温暖舒适,为了营造我们自己的家,首先我们要保持宿舍的干净整洁,形成良好的室风。为他人着想,在别人学习、休息时保持安静的氛围,在宿舍不抽烟喝酒,不违章使用电器,不沉迷于网络游戏。此外,还应该保持公共水房的卫生,如厕冲水,保证下水道通畅。为自己为他人制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10.大学生文明自习倡议书 篇十

亲爱的同学们:

每当你踏入图书馆、自习室的时候,是否会为找不到自习位置而发愁焦虑?是否会为“不见其人,只见其书”的场景而感到无奈;是否会因为自己占了座位并未如期归来而感到丝丝愧意?是否会因那阵阵嘈杂而忘记刚有的一点思路;是否常因书不在原位而寻寻觅觅……

在紧张忙碌的大学中,自习成为大家每天重要的生活内容,自习室是仅次于寝室的重要场所,是探索知识、传递文明的场所。然而,频繁出现的占座、大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已严重干扰了同学们正常的学习秩序。部分同学利用书本等物品占座位,人不在座而书却“占”着座位,后来者只能“望座兴叹”。图书馆、自习室也常常呈现出一种“座无虚席,人不过半”的现象。也许你为别人的占位行为感到愤愤不平,也因为别人占位而不得不选择占位,或许我们都习惯了这样一个并不理想的循环,而最终的结果是我们每个人都在为找座、占座而奔波,占座用的书籍也时常丢失。

此种不良现象无疑导致了学习资源的严重浪费,破坏健康文明的.学习秩序,给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为了给广大同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文明自习的良好风气,大学生自律委员会向全校同学发出如下倡议:

1.在自习室内,按照一人一座原则,不请他人代占座;杜绝一人占多座,友善提醒他人不占多座,节约教育资源,养成文明自习习惯;

2.自习期间长时间离开时,不留下自己的书籍、书包等,以便为其他同学空出座位,避免“占而不坐”;

3.自习时请尽量保持安静,请勿大声喧哗、吵闹,手机等通讯设备应调为静音或振动状态;在自习室外也尽量保持安静或小声交谈,以免影响到里面同学的学习效率;

4.不将食品等带进图书馆和自习室,自觉保持图书馆和自习室的清洁卫生;

5.互相监督,勇于维权,共同投入反占座的行动中,谴责占座者,对于占座行为我们要学会说不。

11.文明大学生倡议书 篇十一

关键词:大学生 基础文明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3-057-02

大学生是高知识、高学历的群体,他们担负着促进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尤其在基础文明和社会公德建设方面,他们应做出表率。然而,近些年来,部分大学生的基础文明状况令人堪忧。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基础文明修养,是社会有识之士普遍认为的当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大学生基础文明现状扫描

客观地讲,当前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有着良好的基础文明修养。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能够热爱学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做到知书达理,质朴谦和;他们爱护公物、讲究公共道德,并且能关注社会,扶危济困。许多大学生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地为社会作着贡献,他们是现代文明的传播者。在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看到了社会的希望与光明。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身上也存在着知行不统一等问题,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与其基础文明修养程度不成正比,出现了知识水平较高、道德水准较低、文明修养差的畸形状况。其具体表现如下:

1、文明礼仪修养欠缺

在长期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中、小学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加之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娇生惯养,家庭也较为忽视对其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从而使得部分大学生缺乏基本的礼貌意识,文明礼仪修养极其欠缺。在大学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学生衣冠不整、不修边幅,穿拖鞋、背心出入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场所;有些学生言语粗俗,满嘴脏话、粗话,讲话指手划脚;有些学生对老师缺乏起码的尊重,路上遇见老师视而不见,老师到宿舍探望,不打招呼,不让座,有的学生甚至与老师公开顶撞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都表明,当前部分大学生缺乏基本的文明礼仪意识和素养。

2、纪律意识淡薄

由于父母的娇惯与溺爱,使得部分大学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他们自我意识强烈,喜欢我行我素,纪律意识淡薄,不愿服从学校的统一管理和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有些学生无视学校纪律的严肃性和神圣性,恣意违反校纪校规。如任意旷课、夜不归宿、通宵上网、外出租房、使用违规电器、甚至打架斗殴等等。而对学校的一些硬性规定任意违反,引起了许多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如许多大学都严令禁止在寝室使用热得快等具有潜在危险的电器,并且三令五申,却依然有学生违反。如近来上海某所高校的几个女同学在寝室使用热得快,引起了火灾,酿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引起全国反响,也进一步警醒各大高校要狠抓学生安全意识和纪律意识。只有加强了大学生纪律意识,提高他们的基础文明修养才能使学校的规定和纪律真正贯彻实施下去,从而真正杜绝安全隐患。

3、公德意识薄弱

部分大学生公德意识也是相当薄弱的。在校园内、外我们都不难看到,有的学生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有的学生在公共场所吸烟,在休息期间大声喧哗,有的学生买饭不排队,还乱挤。学生损坏公物、浪费公共财物等现状更是屡见不鲜,如有些学生发明的“课桌文化”、“墙壁文化”、“厕所文化”等不仅破坏了公物和公共环境,且低俗不堪,影响极其恶劣。在大型群众活动中,我们有的大学生在人群中钻来挤去,狂呼乱喊;在公交车上,部分学生看到老、弱、病残,却占着座位无动于衷。对于本应是社会公德表率的大学生来讲,这些现象的出现令人汗颜!当前部分大学生公德意识亟待提高。

4、诚信意识淡漠

部分大学生对自己、对他人没有基本的诚信。有的学生平时从来不自己做作业,而是抄袭成风,考试时便设法作弊,其作弊手段也花样百出,与时俱进,令人惊叹。有的大四的学生在写毕业论文时也剽窃、抄袭、拼凑别人的文章,并且不以抄袭为耻,反而理直气壮地认为抄袭、拼凑论文是一条通行的准则。还有的同学甚至为得到助学金而编出各种理由,谎称自己家境贫寒,而一旦真的拿到助学金便请客吃饭,花钱大手大脚;至于恶意拖欠学费、工作以后助学贷款不按时偿还、毕业生违约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等等。

从上述情况来看,当前我国部分大学生基础文明修养状况着实令人堪忧,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我国大学生基础文明整体水平和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因此,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基础文明修养迫在眉睫。

二、提高大学生基础文明水平的对策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坚持知行统一,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 这为我们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建设明确了方向,指出了重点。

1、加强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自觉的基础文明修养

教育是基础,大学生的文明意识增强和文明修养的提高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加强教育,首先要通过全面的道德教育和引导,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操,使之懂得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才能,而且还必须具备与之相匹配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促使他们意识到提高自身文明修养的重要性。

其次,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传统伦理道德强调“知行合一”原则,而“知行合一”是现代教育要求学生达到的目的,也是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最终落脚点。传统文化中关于伦理道德的许多内容,只要赋予其时代内涵,就会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起到指导作用,有些甚至可以直接拿来为我所用。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可以用来倡导大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的基础文明修养水平。

最后,还要加强文明礼仪教育,让大学生知书达礼。2003年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明礼”列为基本的道德规范,要求人人遵守。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要求得生存和更好的发展,总要与他人和社会打交道,良好的礼仪行为不仅是内在道德素养的外在表现,也是大学生心智成熟的体现,能帮助他们顺利实现人际交往和成功就业。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十分必要。各高校应通过开设文明礼仪课程、举办文明礼仪讲座,进行文明礼仪评比和比赛来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

2、严格管理,促使大学生基础文明修养在约束中得到提高

加强基础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基础文明修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外在的强制力量。各高校在坚持教育的同时,要严格对学生的管理,促使大学生们在被管理与约束中提高自身的基础文明修养。

首先,各高校应该从严肃校纪校规入手,加强对大学生的管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整体基础文明修养水平的目的。校纪校规是学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制定的具体管理制度,是规范大学生言行和道德标准的手段。严肃校规校纪既是纪律教育的具体化,又是约束大学生言行、提高大学生文明素质的重要环节。通过加强校规校纪的严肃性来培养大学生的纪律意识,使之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校风。

其次,要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如早操出勤、寝室文明建设、考试纪律等。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要深入宿舍,了解学生宿舍生活,检查学生宿舍卫生文明情况;深入食堂和学生一起就餐,检查学生文明就餐情况;在考试期间做好监考和巡考工作,检查考试纪律的执行情况,从这些工作中直接来了解当前学生基础文明素质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管理,及时教育,及时解决。

最后,要坚持从严治校的方针,严格各项管理制度,对一切违纪现象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只有在严格的管理中,部分学生才会懂得约束自己从而增强自身的基础文明修养。

3、建设高品味的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基础文明修养

俗语云:“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客观环境对造就人的道德行为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校园文化环境作为大学生生活的最主要的客观环境对其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教育作用。文明、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必然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作用。各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一个优美的象牙塔,使之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使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基础文明修养。

建设高品的校园文化,首先要创造文明、整洁、优雅的校园环境,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享受到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爱校意识,使之自觉维护校园的优美与和谐,提高其爱护环境、尊重他人等基础文明意识。

其次要积极开展高水平、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之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如开展“大学生文明风采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名师讲坛”等活动, 利用这些活动来宣扬基础文明的相关内容,提升学生的文明意识,促进其文明行为的养成。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利用广播电台、校报校刊等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创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并坚决抵制一些网络、书刊、影视的消极因素流入校园,形成恶劣影响。

4、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提高大学生基础文明修养

实践出真知。组织大学生参加丰富的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在各种实践中检验自身的素质,体味基础文明的重要性,从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不断自觉地提高自身的基础文明修养。

各高校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学分、学时上有些硬性规定,要在经费和基地上有些必要的投入,为学生顺利地开展社会实践奠定基础。

除此之外,各高校还要有效地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三下乡”活动、义务家教活动、科技发明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等,使大学生们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工作技能得到提高。

总之,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与现代社会文明相比,大学生的基础文明水平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新时期的高等教育要实现全面育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就必须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建设。只有通过不懈努力,实现大学生基础文明修养的普遍提高,才能够培育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够实现国家的兴盛强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尹燕萍.大学生基础文明现状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0.

[3]王辉.基础文明修养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8,2.

[4]靳小平.对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调查[J].思想工作,2008,6.

上一篇:浅析网络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论文下一篇:中国农业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