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秋天作文素材(精选15篇)
1.美好的秋天作文素材 篇一
还记得吗?
去年秋天,人们抱着沉甸甸的果实乐不思蜀地回到家;
人们正在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还记得吗?
去年秋天,孩子们正在田里你追我赶;他们的欢笑声听起来是那么的舒畅。
可是现在不同了!
我的同学莫阙的老家余村县遭到旱灾,恐怕不会再有那么美好的秋天了!
同学们,当你看到这首诗时,你是否想援助余村县那些无辜的人们呢?
你是否想帮他们度过一个和每年一样美好的秋天呢?
如果你想的话,就请你一起来帮助莫玲他们老家的人们吧!
如果你愿意的话,请你伸出你的手,为莫阙老家的人们献一份爱心吧!
请尽你最大的能力,将援助之款汇到以下这个地址吧:
陕西省咸阳市余村县余村县县长收
只要余村一收到汇款,他们就可以度过旱灾,迎接和每年一样的秋天了!
再此,作为莫阙同学的我,在这里向你们致谢了!
2.美好的秋天作文素材 篇二
一、优化积累方式
(一) 学生自主积累
1、善于观察生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表达与交流”中提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叶圣陶说:“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空口念着是没用的, 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 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由此可知, 观察是积累素材的最重要的方法。
进入高中后, 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活成了“三点一线” (教室、宿舍、食堂) , 枯躁无味, 没什么可观察可欣赏的了。其实不然, 只要用心留意, 高中生活仍是多姿多彩的。老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物、事。留心身边的同学、老师, 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面容、鲜明的个性, 背后都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孔子教学生“多识草木鸟兽名”, 留心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树一花, 你会发现大自然的美丽与奥秘;留心校园的亭台楼阁、励志铭刻, 你会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这些都可以摄取为鲜活的素材。
2、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出真知, 真实的体验才能产生真实的情感, 写出真实的文章。鼓励学生在家帮助父母做家务, 参加生产劳动, 到社区、敬老院做义工, 到农村慰问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学生把实践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 并写出自己的感受体会。
3、阅读书籍。
据测定:一个人的知识靠亲身实践得来的仅占20%, 而80%的知识是靠阅读得来的。书籍能够突破时空限制, 在人类社会发展和科学文化发展中起着传播文化、传递精神遗产、孕育文明的重要作用。通过阅读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生活, 提高观察、分析和理解生活的能力。阅读给学生展开了广阔的“智力背景”, 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和对祖国语言的崇拜 (苏霍姆林斯基语) 。
阅读的书籍可按高中语文课标附录《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分阶段安排,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指导。通过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为学生作文“引流”, 还可指导学生写作“阅读作文”, 如摘录精彩句段, 根据原文编写故事, 写文章提要, 写心得体会、读书笔记等等。把素材积累和写作练习结合起来。
4、使用信息化手段。
现代社会信息化高度发达, 网络、电视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 学生通过网络、电视能获取大量有用、新鲜的信息。
(二) 教师精心指导
1、适时点拨。学生参与了学校开展的大型活动, 就要及
时提醒学生做好记录。如学生军训, 对他们来说, 意义重大, 就要引导他们把训练中的情形和感受写下来。再比如观察人。有一次, 学校的卫生检查教师查到我正在上课的班级室外清洁做得不彻底, 需重做, 本不是清洁委员的事, 但他二话没说立即去做了。我就及时启发学生, 这就是我们身边的工作认真负责、热爱班集体的典型人物, 要记录下来。
2、形成序列。素材积累, 不是一时之事, 要长期坚持。按照三年教学周期, 可从以下两方面形成序列。
(1) 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系列。首先明确积累的事件、人物, 再收集相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 制作课件。
(2) 文化名人系列。紧扣作品入选教材的作家, 如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鲁迅、巴金等, 收集他们的生平经历, 典型事例, 奇闻趣事等, 采用“百家讲坛”的方式向学生讲授。
3、充分挖掘教材。
教材中很多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本身就有典型性, 是很好的作文素材, 运用到作文中, 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如《烛之武退秦师》中不计前嫌、临危受命的烛之武, 《纪念刘和珍君》中的追求进步、勇毅爱国的刘和珍。
4、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单一的文字记录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 作文素材积累,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如多媒体, 通过展示图片, 播放视频、课件等,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热情。如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让他们观看经过老师精心选择、编辑的“焦点访谈”“新闻周刊”“世界周刊”“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节目, 开拓了他们的视野, 让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变得深刻, 对世界的观察变得细微、独特。
二、恰当储存运用
(一) 书面文字随时记录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时时处处留意聚积, 养成用文字记载素材的习惯。
(二) 学会概括
每一个素材, 要抓住其价值核心, 概括成几十字的简短文字。
(三) 分析事例
高中语文课标说, 要“多想多写, 做到有感而发”。积累的每一个事例, 应及时写一些评论或感想。
高考语文作文评分等级中有“内容充实”“材料丰富, 论据充实”等要求, 如果能从高中阶段就重视作文素材的积累, 并在实际教学中注重推广和实施, 相信学生恐惧作文的心理一定会有所改观, 在高考中作文也能达到较高的层次, 作文水平也必将日益提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3.秋天的美好作文 篇三
秋阳下的稻田一片金黄,犹如仙子在人间撒了一把碎金子。远处,农民伯伯正弯着腰,用镰刀辛勤地割着稻谷,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那笑颜在阳光的映衬下也是金色的。谷仓里堆满了谷子,犹如一座辉煌的金字塔。
走进树林,会发现许多新奇的事情。柿子树上结满了火红火红的柿子,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的脸蛋;枫叶林一片火红,远远望去,犹如树林着了火;银杏树闪闪发光,一阵风拂过,树叶翩翩起舞,犹如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飞舞。
菜园里更加生机勃勃了。美丽动人的南瓜姑娘笑红了脸,帅气的冬瓜小伙正躺在地上懒洋洋地晒太阳。一场秋雨过后,芹菜、萝卜、大白菜个个争先恐后地破土而出,换上了各自的衣裳,“噌噌噌”地往上生长,似乎急着挤上菜市场,跳到我们的饭桌上。
公园里的菊花、桂花、月季花和蝴蝶兰也不甘落后,争相开放。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菊花了。菊花的颜色五彩缤纷,鲜艳夺目。黄色的菊花,如同夜里绽放的烟花,璀璨无比;白色的菊花,冰清玉洁,风起时,一袭白衣飘飘洒洒,是秋天里最美的少女;紫色的菊花,多像天边的一抹晚霞,娇艳绚烂,似乎要燃亮半边天。它们都纷纷吐露芳香,尽情展现各自的魅力。
4.美好的秋天作文 篇四
就在教学楼的旁边,一棵美丽的银杏树正迎风梳理着她的秀发。只要一下课我们就会聚到树下,在金黄的地毯上玩耍嬉闹。“快来,马上要下银杏雨了!”轩轩早早的便呆在银杏树下,正朝我们挥舞手呢。我与伙伴们很是好奇,忙跟了过去,期待着他说的银杏雨。
“大惊喜!”我刚走到树下,轩轩手中的那一大把银杏叶竟朝我飞了过来,把我吓了一大跳。不过我可不吃这一套,抓起一大把银杏叶就是追着他不放。望着轩轩远去的背影,我心生一计,大叫道:“轩轩,叶老师来了!”轩轩听了,条件反射般停了下来,下意识地四处张望着。我强忍着笑,趁着这个档,猛的一砸,给他戴上了一顶银杏帽。轩轩这才反应过来中计了,朝我张牙舞爪地扑来。我瞧着他那滑稽的样子,笑得合不拢嘴。
小朱闻声寻了过来,见我们两人都是头戴金帽,身披金袍,笑得捂着肚子,对我们笑道“你们两个穿成这样是打算去时装秀吗?”我听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摇头,竟从头上落下几片金灿灿的小叶子。
5.美好的秋天作文 篇五
她先来到果园,把红色的给予了苹果,苹果非常的高兴,露出了红红的脸蛋。把橙色给了柿子、橘子。它们非常好胜争着让人们去摘呢!她又把紫色给了葡萄,葡萄一颗一颗的真像紫色的珍珠。她布置好果园后,人们像野马似的奔跑过来摘。秋姑娘看见了,开心极了。调皮地说:“别跑那么快,当心摔了。”这时有的农民已经开始摘了,有的还在剪枝叶,还有的正在指挥人们走哪里。
她又带着画笔来到了她的最爱,这里的菊花真美呀!可惜少了点颜色,秋姑娘心想。她又把橙色、黄色、白色、红色给于了菊花。红菊花说:“你知道吗?我是这里最美的菊花。”橙菊说:“你知道吗?我才是最美的。”秋姑娘听完了她们的对话话说:“不,你们都很美。”菊花们听了非常不好意思。秋姑娘临走前对它们说:“赏花的人来了,你们要好好表现哦!”它们回答:“嗯”我们会好好表现。秋姑娘你快去忙吧!明年再见!菊花们说:“知道了,再见!”
忙活了一上午,秋姑娘终于可以休息一会儿了。
秋姑娘又来到了秋天的农村,她看到了桂树。却没有闻到桂花香,为什么?原来是还没有给她们喷香水呢!秋姑娘拿出香水喷了三下,香味一下子十里飘香。一路上她给许多树涂色喷香水。
6.作文素材积累与运用的艺术 篇六
一.作文素材的积累
(一) 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和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 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叶圣陶在《文章例话》中说:“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因此, 要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 观察社会、体验生活、体味人生, 多角度多侧面地捕捉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学会在社会生活中积累素材。
(二) 从教材中积累素材
语文教材是一座作文素材库, 里面的文章可谓“无山不含玉, 无水不藏珠”, 其中的人、事、景、物可为我们写作提供大量的素材。当然, 这里说的教材不仅仅指我们的语文教材, 我们还可从思想政治教材中去积累经典论据材料, 从物理化学教材中去感受科学家的魅力, 从历史、地理教材中去积淀人文知识, 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总之, 教材是写作素材的宝库, 从教材中积累素材当为妙招。
(三) 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 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 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视野窄,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积累素材。课外读物内容广博、知识丰富, 是获取知识、开阔眼界、积累素材的重要渠道。积累课外素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 那就是经典的高考题和贴近高考的一些优美的语段训练材料, 这些训练材料大多文质兼美, 教育意义非常深刻。只要我们留意, 可从课外读物中积累到数量可观的写作素材。
(四) 从学生的相互交流中积累素材
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 阅读习惯和价值取向就会有异。让学生相互交流积累的写作素材, 资源共享, 素材共用, 这是笔者从长期的作文教学中摸索出来的经验。这也拓宽了素材积累的渠道, 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合作。
写作素材积累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但在写作中仅有素材“量”的积累仍然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我们对积累的素材进行“理智”的分析, 合理的变通, 灵活的运用。
二.作文素材的运用
有了素材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 就像有了砖不一定成楼, 有了米不一定成炊一样。因此, 要写好文章, 还应指导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素材。
(一) 素材的有机整合
要使素材充实, 应对占有的写作素材进行必要的整合。对占有的写作素材, 要精读细思, 目注神入, 多思考, 善揣摩, 分类整合。如按照主观与客观、原因与结果、主流与支流、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现象与本质等方式来整合素材。或按素材反映的中心、蕴涵的哲理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角度进行整合,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人新我变”。
(二) 素材的灵活运用
对写作素材有了必要的整合, 还应该指导学生灵活运用, 这样就可以做到“以少胜多”。如运用仿拟的手法, 改动语段中一个关键性的词语, 这个词语可能是几个分句中共有的一个词语, 这段话可用于另一个方面, 表达另一层意思, 阐述另一个话题。如:“友谊是雨季里的小伞, 撑起一片晴天;友谊是一阵温馨的风, 把潮湿的心吹暖;友谊是寒夜里的一盏灯, 燃着热情的火焰;友谊是一块洁白的手帕, 拭干你腮边伤心的泪痕。”这段话中的“友谊”一词可以根据情况换成“亲情”“关爱”“奉献”等词语。
灵活运用素材的另一种办法是学会变通素材。“任何事物或事理都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去观察、去分析, 便会获得不同的发现。”说明素材包含的意义是多元的, 其功能也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将事物或事理的某个角度、某个侧面跟特定的话题或主题建立联系, 使之构成证明与被证明、阐释与被阐释的关系。据此, 根据话题或主题的需要, 我们可以对典型人物的优秀品质或事迹围绕写作的主旨进行迁移叙述并将其放大, 也可以选择素材的某一情节或者某个重要的生活片段加以叙述或分析, 还可以把素材中的关键语句加以拓展。通过这些方式, 我们可以实现灵活运用素材的目的。
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的指导, 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长期以来致力于提高作文教学水平而不懈探究的重要课题。“积累”是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运用”则是要让学生机智地处理素材信息, 从而艺术地架构文章, 让自己的文章材料丰富, 以理服人, 用情感人。
7.美好的秋天作文 篇七
秋姑娘来到了果园。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笑开了花。金黄的香蕉挂满了枝头,树上像挂满了黄金。火红的柿子成熟了,树上像挂满了一个个小灯笼。一半红一半黄的石榴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石榴籽。
秋姑娘来到了小河。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小鱼小虾正在做游戏。它们有的转圈,有的比赛游泳,还有的吐着泡泡,原来是在唱歌……它们见人来了,迅速钻到深水里不见了。
秋姑娘来到了花园花园里的景色美极了!各种各样的花儿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白的如雪,红的像火,粉的似霞,黄的赛金,绿的如玉,花香引来了一只只蝴蝶和蜜蜂。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好像在和花儿比美似的。蜜蜂一会儿飞到这朵花上,一会儿飞到那朵花上,原来是正忙着采蜜呢!
8.美好的秋天作文 篇八
一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美的朦胧。山披上了五色的彩衣,田野盖上了金毯,大雁的队列朝南方整齐的飞着,等待着明年的北归。路边的一棵棵树,现在也开始落叶,叶子不再翠绿,而是被秋
日这个画家改变了颜色,松针绿得更深,枫叶染上了火红,柳叶也被染黄了,从高大的树上,跳着一段优美的舞蹈,飘飘洒洒地落下,仿佛是大树写给人们的信,拾起一片来,总是想将其收藏,留下这一年生命与时间流转的痕迹。,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秋日,百花凋一零,唯有菊花还似春花烂漫。看吧,黄菊像阳光,淡雅、灿烂、温暖:白菊像阳春瑞雪,高洁、祥和、宁静:紫红色的菊花像母爱,深沉、热一烈、华贵。这多姿多彩的一束束,一株株,在秋风中傲然挺立,在秋阳、雪霜中微笑,在秋风,一秋雨中摇曳,轻舞,不惧打击,能坚能柔,它的刚毅、坚强犹如一位女战士,为秋天这个队伍增色添彩。有人说秋日萧瑟,可我更知秋日喜悦。果园中累累硕果,田野里滚滚麦浪,辛苦了一整年,终得以回报。丰收了,农民们进了地,手持着镰刀,在那饱经风霜的、沧桑的脸上,黄豆般的汗珠如雨落下,可却仍绽放着淳朴的笑容。是啊,生活多么美好,当初一份耕耘,如今一份收获,这是来自大自然的恩赐啊!农家的秋最美丽。黄昏的时候,门前的白炽灯,周围绕着丝丝黄晕,雁阵略过。夕阳西下,顺着小路走着,落叶陪伴着,房_屋上缕缕炊烟吸引着,这样地踏着夕阳回家,又有谁会不喜爱呢?这样的秋,又有谁会不珍惜呢?
9.提升高考作文素材运用的策略 篇九
一、点面勾连彰显广度
点面勾连,其实就是由一个素材引申到多个类似素材的运用方法。这种方法目的在于由个别现象到普遍现象,对于论证来说更有说服力,同时也增加了材料的广度。例如以“困难磨砺人生”为主题的作文,很多同学会自主地运用史铁生、司马迁等素材,往往在素材的使用上只是干瘪的讲述事例,最后总结一下他们就是困难磨砺人生。这样的素材使用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任何深度。往往写这类主题的作文学生在运用素材的时候,只要写一个史铁生或者是司马迁的详细的例子就可以,然后在举简略的例子相互勾连,例如“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做到由点到面、点面结合来彰显广度。
二、层层渐进凸显深度
层层渐进,其实就是一个素材的深入挖掘的过程。这样运用素材对于学生的知识储备有要求较高。学生必须对使用素材有深入的了解,并能从多个层次深度挖掘材料的内涵,把握素材的外延。从而恰到好处的使用素材,做到有的放矢。例如以“个性与创新”为例,很多学生会写很多的特色事物、物件、传统工艺等,有的学生写昆曲,有的学生写茶道,有的学生写京剧,有的学生写手工艺,有的学生写蓝印花布等等。如若用这些素材去构建填充作文,学生必须弄清这一事物、物件、传统工艺等的历史变迁,每个时期的特点,文化的传承,革新的影响,当下的现状等等。不然只是简单地介绍这些事物,胡乱地堆砌字数,这样就不会把这些素材用的“活”起来,反而就会显得材料生搬硬套,论证干瘪乏力,最终弄巧成拙。
三、中西合璧提升厚度
在高考作文上,素材的选择有很大学问,好的素材可以成就一篇好的考场作文。很多同学在素材的搭配上没有任何考虑,想到什么素材就写什么,不考虑素材之间的黏合度。很多同类素材反复出现,让人感到乏味枯燥,就好比是文字的堆砌,缺少灵魂的思考。例如以“智慧”为题的作文,学生在素材的选择上要层现出自己的学识与素养,往往可以选择“三顾茅庐”“太公钓鱼”“田忌赛马”“司马光砸缸”等中国典型的事例,同时搭配一些外国的事例,例如“爱因斯坦的智慧”“基督教信徒”“爱迪生让助手量量灯泡的容量”等素材,把所有的中外素材高度粘合起来,彰显出作文的厚度。
四、古今连接拔升高度
横向素材是考生运用比较多的,纵向素材使用相对比较少。纵向素材的连接往往能让作文曾现出立体感并拔升作文的高度与厚度。古今素材的连接在作文中是有必要的,尤其现在这个社会又是会有“厚古薄今”的态度,古人的事例也许更具有说服力。一篇好的作文首先要让素材古今相连,以史为鉴。例如以“沉静”为话题,有些同学就选择了近代的林徽因说过:“内心真正的宁静不是远离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还有清代的叶燮有言:“功名之士,不能为清泉淡泊之音,轻浮之子,不能为敦庞大雅之响。”最后是古人所说的《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素材层层递进先后勾连,把好像在诉说历史的长河里必须要选择“沉静”,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有这样的特质。所以说古今连接的素材才是立体的素材,才是能使得作文拔升高度的素材。
总之,素材的运用要有一定的策略,绝对不能在自己的作文中盲目的使用和拼凑,更不能把鲜活的素材使用的没有活力。“素材”虽然不是作文的灵魂,也不作文的骨架,但没有鲜活的素材作文就不会丰满。在作文教学中,我试图从点面勾连、层层渐进、中西合璧、古今连接等方面进行尝试,同时也得到了些许收获。我想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打开一点点素材运用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灵活的运用,让作文“立”起来,“活”起来。
摘要: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甚至关系到学生高考的“生死”,社会关注度较高,可以说是语文学科走在“风口浪尖”的部分。长期以来一直期待着有所改进,并取得长足的进步。然而事实却完全相反,作文教学一直徘徊不前。无论是构思、语言,还是思想、素材,似乎都要有所指导。本文就从素材使用角度略谈作文教学,试图找到一些突破口,从而提升学生作文写作的高度与厚度。
10.秋天的美好作文 篇十
我喜欢生机勃勃的春天,也喜欢热情火辣的夏天,我还喜欢雪花漫天飞舞的冬天,但我最喜欢的还是瓜果飘香的秋天。
秋天将丰收给了果园。你瞧,桔园里你看到满树的桔子,它们像闪闪发光的小星星,又像一颗颗大大的黄宝石。它们金灿灿的,散发出阵阵清香。每棵树上都结满了大大的桔子,有的树枝上都有十几个,沉沉的,把树枝都压的弯弯的,像一把把弯弓一样。一阵风吹过,吹来了果香,让人都忍不住流口水。果园里传来阵阵欢笑,那是果农伯伯带着家人在摘桔子。大人们有的爬上树摘,有的直接拉着被压弯的树枝摘。小朋友们跑来跑去地拿着篮子搬运,顺便把熟透了被风吹到地上的桔子收起来。小鸟在树枝上欢快的跳来跳去,叽叽喳喳的唱起歌来,微风吹过树叶发出“沙,沙,沙沙”的声音,仿佛在伴奏一样,为这个美好的丰收庆祝。果农伯伯开心地递给我一个个大大的桔子说,小朋友,尝一个看看甜不甜。我高兴的接过桔子剥开一瓣放进嘴里,好甜啊,简直甜到心里去了。
秋天真是一个美好的季节,给人们带来了丰收,我爱秋天。
11.秋天的美好小学作文 篇十一
盼望着,盼望着,最后一个夏夜过去了,秋天满怀热情地把凉爽、果实静悄悄地带到了人间。
秋天像一位顽皮的小姑娘,“她”把树小姐的绿衣裳给脱了下来,不见了;“她”又把一个个不同颜色的灯笼挂到了树小姐的丝发上,美极了;瞧!这顽皮的孩子又把水稻洒到田野里去了,金黄的一片在太阳下闪烁着;“她”催出一口风,啊,凉爽极了。咦?“她”不见了,去哪了呢?让我们去找找“她”吧!
中秋节来了,这是秋季里一个让人高兴的日子!在这天有一个完整的月亮。瞧!“她”在这,“她”在用手拉开遮住月亮的云。月亮出来了,散发出皎洁的月光,这可要归功与“她”。
秋天的夜晚很静,好像只有月光经过田野里的脚步声而已。无边的黑暗褪去了,是在不知觉的情况下褪去的,今夜,月光是唯一的客人。隐隐地,远处传来了几声狗吠,好像一个人土人插进来一句话。让你感到意外和惊奇,但又能让你真切地感到这个世界上还有声音的存在。时间在寂静中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但是一切都是这样,一切都没有变,不是吗?
12.积累作文素材的八个途径 篇十二
一、从阅读中积累
自然环境变化万千,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人们仅靠直接观察所获得的材料只能是凤毛麟角, 因此我们必须借助间接观察来补充直接观察的不足。而间接观察的重要手段就是阅读, 因为书里包含着生活, 包含着社会, 读书就是观察生活, 认识社会。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而积累素材的阅读主要指课外阅读。课外读物的内容广博, 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兼容, 是前人观察成果的结晶, 所以是初中生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 是初中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的重要渠道, 因此教师要提倡和指导初中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当然,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面要宽, 不能只限于某一类课外读物, 而要广泛涉猎, 多方汲取, 丰富自己。笔者认为, 学生在初中时期应多阅读哲理散文, 时事评论类的文章也应有所涉及, 而最重要的是阅读文学名著, 如高尔基的《童年》《母亲》,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以及《简·爱》《名人传》《格列佛游记》《基督山伯爵》等外国名著, 中国的《骆驼祥子》《鲁迅文集》《城南旧事》《史记》、唐诗宋词、四大名著以及一些现代著名作家的作品等都值得一读。一句话, 只要是对自己有益的书学生都应广泛品读和欣赏。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还应注重阅读的质量。“学而不思则罔”, 学生在阅读中一定要勤思考, 勤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和读后感。俗话说得好: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学生在阅读中只有做到手脑并用, 勤记录、勤记忆、勤整理, 才能提高阅读的效果。阅读的目的是要学会运用, 因此, 学生应自觉地把在阅读中汲取的思想、文化、知识等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写作和做人中去, 从而达到在生活中完善自己, 在写作中提高自己, 在读书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二、从生活中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感悟生活是使写作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物、事件, 学生不可能无动于衷, 只要稍加留意, 就可以把这些人物和事件当成作文的材料积累起来, 以备写作之用。如, 现在有很多青少年上网成瘾以致荒废学业, 父母无奈之下跪求子女戒掉网瘾的荒唐事例, 学生不妨将此作为一个写作素材积累起来;又如“5·12”汶川特大地震, 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 有多少令人难忘的故事至令仍然激励着我们,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这些材料积累起来, 让学生在进行深刻反思后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另外, 教师要尽可能地多给学生创造到自然、社会大课堂中观察、调查、感受、体验的机会, 因为“事事洞明皆学问”。教师可以组织春游, 让学生体验不同的生活, 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农村参观, 让他们领略自然的美妙, 感受火热的生活, 从而获得鲜活的写作素材。
三、从活动中积累
初中语文新课程中的写作教学基本上都和语文综合性活动结合在一起, 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学习, 它首先安排了四个专题活动:家乡素描、认识方言、乡土发现、节日探源。根据这四个专题活动,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及时把活动的过程写出来, 把收集到的信息整理好,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活动所得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写作, 如“今日新农村”、“乡土方言拾零”、“调查采访记”等, 写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 目的只在于丰富学生的习作内容, 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此外, 教师还可以进行“活动作文”教学, 即借助各种节日的由来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或创设一些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愉悦的体验, 在活动中增长见识, 在活动中展现特长, 张扬个性, 在活动中陶冶性情, 锤炼能力, 最后要求学生将自己在活动中的所得写成作文, 学生一定有话可说。
四、从多媒体信息中积累
自从多媒体进入课堂, 学生的学习生活就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视野也大大开阔。网络资源丰富多彩, 信息传递快捷全面, 为学生提供了一幅精彩纷呈的生活画卷和一个生动活泼的知识长廊。因此, 让学生走进五彩缤纷的信息世界, 能汲取到更丰富的作文素材。通过多媒体网络, 学生在找到写作材料的同时, 还可以了解到课堂以外的“大千世界”、“人物写真”、“风土人情”、“名山大川”等, 在这样的环境中, 学生可自由地获取资料。对多媒体信息的收集过程也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处理、应用能力。如, 学生通过《文县资源网》可以浏览、搜集本地的“民风民俗”、“史迹名胜”、“历史名人”、“阴平八景”、“经济社会发展”等资料, 但学生在写作时必须对材料进行筛选和处理, 才能有效地加以运用。
五、从历史中积累
历史是一个广袤无边的资料库,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写作素材。写作中, 学生应充分利用已学过和掌握的历史素材, 也可以挖掘历史中的时代内涵, 甚至可以根据历史进行故事新编, 或者对自己所拥有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整合, 用于论证某些观点。此外, 学生不妨挤出时间收看中央电视台第4、10套的“百家讲坛”节目, 教坛名家、文坛大家主讲的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对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会有很大帮助。
六、从校园环境中积累
校训、班训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都蕴藏着学校的文化和办学理念;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也立足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的文化长廊、读报栏、阅览室、班级读书角, 教室内外墙壁上悬挂的伟人、名人画像和名人名言、警句, 校园花草树木标牌上的广告语等, 都营造出了一个融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环境。教师可以组织、指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研究, 不仅可以让学生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还能从中汲取到内涵丰富的作文素材。
七、从媒介中积累
一个人在有限的生命中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 更多的时候, 我们需要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影视、网络等媒介来搜集和获取自己需要的材料。无论是职员、作家或是文学巨匠, 其写作素材的积累都离不开各种媒介, 何况是学生。媒介是大千世界的缩影, 是生活的百科全书, 尤其是当今时代, 新兴科学、边缘科学不断涌现, 知识不仅是学业的基础, 也是技能的催化剂, 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吸收新概念, 学习新知识, 广泛涉猎, 广纳百家之言, 加强知识和素材储备。
八、从讨论中积累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把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作文素材进行讨论交流, 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 去粗取精, 辨伪存真, 资源共享。当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思路受阻, 难以下笔时, 教师也可适时地动员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并加以适当的引导。这样, 学生就可以很好地将从各种渠道获得的素材付诸笔下了。
作文素材积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强记忆、勤练笔。教师在学生阅读、欣赏过不少名篇佳作、精彩句段、名言警句、成语、歇后语后, 应要求学生对其反复吟咏, 直至熟练背诵。这样, 到写作时, 学生就能整句或整段引用, 使名言警句或精彩句段成为锦上添花的写作材料。中学时期正是一个人记忆的最佳时期, 所以, 教师应要求学生在中学时期着力背诵一些名家名篇, 如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杨朔的《荔枝蜜》, 茅盾的《白杨礼赞》等。对于一些名言警句、成语、歇后语等, 学生也应尽量多记。如名人名言“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聪明出于勤奋, 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等;成语, 如铁杵成针、买椟还珠、叶公好龙、才华横溢、见微知著等;歇后语, 如拜年的嘴巴———尽说好话、包公断案———认理不认人等, 学生都要准确地记忆, 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练笔积累也是积累写作素材, 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练笔积累指将学生通过各种途径积累的无形材料用文字变为有形材料的过程。俗话说得好,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学生只有在平时勤于练笔, 写作文时才能驾轻就熟, “下笔如有神”。因此, 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积累材料的过程中勤于练笔, 尽可能多地积累有形的文字材料。比如, 写日记、札记, 写读书笔记, 写表达观点的文章, 写记叙性的文章或抒发情思的文章等, 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 决不放过, 这是中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的。
13.美好的秋天三年级作文 篇十三
秋天来了,秋天来了。到处瓜果飘香,四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庄稼熟了,苹果、香蕉、梨……各种各样的水果成熟了,丰收了。农民伯伯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黄澄澄、金灿灿的大梨挂在枝头,我摘下一个来尝一尝,啊!好甜呀。红彤彤的苹果站在枝头眺望远方,好像在急切地盼望着农民伯伯来“抱”他们回家。香蕉成熟了,坐在枝头上等待着。……葡萄也很可爱,像一颗颗璀璨夺目的紫色或绿色宝石。啊!果实真美呀,看起来就想让人忍不住咬一口,但秋天的景色也不差噢!可是却发生了一场战争。
秋天,火炬树、蒲公英……各种花争相开放,当然是少不了菊花这位“秋季公主”。大树们也在比谁更健壮,更“帅”,好像谁胜出就能娶菊花做新娘似的。火炬树说:“我虽然不健壮,但我身上长着尖尖的刺,谁也不敢碰我!我可以保护菊花,所以我才能娶菊花,你们有谁不服?”柏树攥紧手里的拳头,说:“我不服!我不怕被你扎,要不咱打一架,看看谁赢谁输!”火炬树有点颤抖,但它想娶菊花,就声音颤抖地说:“打……打就打,谁……谁怕谁呀。”于是它们就开始打架,你一拳,我一脚,它们打来打去,最后还是松树把它们分开的。这时,它们都被松树扎了一下,都感觉菊花应该嫁给松树,一年四季常青的松树。事情总算告一段落了。
我喜欢秋天,秋天是鲜果飘香,硕果累累的秋天,我喜欢秋天,因为秋天是群英荟萃的秋天。
14.美好的秋天作文 篇十四
我们来到田园,远远就闻到了稻谷的飘香。高粱就像个喝醉酒的小伙子,都涨红了它们的脸;玉米也咧开了它那一排排整齐的牙齿,正冲着我们笑呢。
稻子在秋风的吹拂下笑得弯下了腰,她那金灿灿的头发随风飘荡着,仿佛在炫耀着自己丰硕的果实。农民伯伯看着这一派丰收的景象,比吃了蜜还要甜,似乎在说;“这一年的辛苦总算没白费。”
渐渐地,我们漫步到了果园。远远望去,那一颗颗硕大的果实,馋得我垂诞三尺。红彤彤的苹果挂在枝头,微风吹来,摇晃着它们的身躯,似乎在对我们说:“欢迎欢迎。”黄澄澄的梨像葫芦似的,橙黄的柿子,好比一个个小灯笼一样。那一串串紫色的葡萄,恍如一颗颗紫色的玛瑙,各色各样的水果,不仅颜色鲜艳,味道也一定甜蜜无比吧。
走着走着,突然,从远处传来了一股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我沿着香源慢慢跑去,这才发现,我们到了秋色宜人的花园呀。花园里最艳丽的就要数菊花了,争奇斗艳。
红的似火,黄的像金,粉的如霞,白的像雪……它们的形状千奇百怪,有的像一只只蝴蝶,有的好比一双双张大的手掌,还有的恍如一颗颗毛绒绒小球……
15.作文素材积累的几点方法 篇十五
在首先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 以便在阅读时发现优美的语句、篇章、名言警句等及时积累下来。
一、词语的积累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一句话中往往因为一个词的运用, 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 有这样几句话:“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 在墙上擦燃了, 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在这句话中用了“终于”这个词, 让学生从中体会, 不用这个词和原句的表达效果一样吗?学生马上回答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呢?学生从中深刻体会到了两者的不同。同时, 也深刻认识到用词的方法和好处。所以, 积累词语要同理解内容和情感熏陶紧密结合。课内词语积累要与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相适应, 与阅读教学其他要素协同进行, 互补互促, 实现共振的优化效应。
二、句子的积累
一篇文章, 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有特色的句子, 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怎样把句子写准确, 写具体, 写生动的, 要求学生背下来并摘抄在积累本上。如:《山雨》这篇课文用优美抒情的语言,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的山林雨景图。文中的句子都是那么优美:来得突然——跟着那一阵阵湿润的山风, 跟着那一缕缕轻盈的云雾, 雨, 轻轻悄悄地来了……先是听见它的声音, 从很远的山林里传来, 从很高的山坡上传来——沙啦啦, 沙啦啦……像一曲无字的歌谣, 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 并且逐渐清晰起来, 响亮起来, 由远而近, 由远而近……
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描绘出山雨的特点, 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相信学生如果当他们遇到写雨的文章时如果能想起积累的这些句子能用上其中的几句也是好的, 久而久之, 他们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
三、段的积累
教材中的课文是有许多描写精彩的段落, 有特点的构段形成的。这些段落是突出文章中心、重点, 描写生动、具体、精彩的段落。对于这样的段落, 在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理解其内容, 体会思想感情, 学习它的表达方式以及构段方法, 还要反复让学生品读, 重点的段, 背下来, 学习其表达方法实践于习作中。如:《桂林山水》一课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 带着读者观赏了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其中, 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 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 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 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 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 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 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 一座座拔地而起, 各不相连, 像老人, 像巨象, 像骆驼,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 像翠绿的屏障, 像新生的竹笋, 色彩明丽, 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 以激情的赞叹引出了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在点出特点之后, 又具体描写了漓江的水怎样静、怎样清、怎样绿。这种以赞叹的语气写实, 让读者和作者一样, 犹如亲临漓江, 荡舟观赏这一美景。接着,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笔法, 描写了桂林山的特点:奇、险、秀。文中二、三自然段以抒情的语言写实, 并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让读者切实地感受到漓江的水美, 桂林的山美,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语言更美!山水相映, 云雾迷蒙, 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点缀其间, 构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是全文的总结, 和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首尾呼应。所以, 在教学中, 我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理解, 在理解中读, 反复诵读, 熟读成诵, 读出滋味, 读出情趣, 从而读有所值, 读有所得, 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四、篇的积累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重点, 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例文, 对于名家名篇的写作背景、作者, 要了解记忆, 写作方法要引导学生归纳, 并总结。如开头结尾的方法, 自然过渡, 前后照应的方法。写人叙事, 写景状物、应用文体、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都应在阅读教学中渗透, 并逐一总结出其规律与方法, 授之以学生。如:朱自清的散文《匆匆》,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 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 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作者在文中的多处地方, 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例如, 燕子“再来”, 杨柳“再青”, 桃花“再开”, “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从饭碗里过去”这些句子用了排比手法;时间能“跨”能“飞”, 这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 这是用了比喻手法。文中还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叠词, 如“匆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赤裸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 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 简朴、轻灵, 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 婉转, 越读越爱读。因此,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 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 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 积累语言。
相信同学们掌握了这些方法, 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 注重语言的积累, 把积累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我们也一定会写出一篇篇优美感人的文章来。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 更是难点。每当学生听到我说要写作文时, 总是会说“我不会写”, “写什么呢?……”相信其他老师一定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作文对于学生来说, 就像一座难以攀越的高峰, 作文真的那么难写吗?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对作文如此畏惧呢?归根结底是学生缺少语言的积累。那么, 怎样有效地做好语言积累呢?其实, 课文和课外文学作品, 都是生动语言的宝库, 是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的典范。
【美好的秋天作文素材】推荐阅读:
我心中美好的秋天作文10-23
秋天的小草作文的素材10-08
秋天的图画小学作文素材08-26
征文素材:感悟生命的美好09-25
美好的生日作文11-08
相处的美好时光作文06-23
美好的瞬间小学作文07-26
作文:美好的一天08-17
迎接美好的未来作文08-19
作文美好的一天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