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部经验

2024-08-01

科研部经验(共8篇)

1.科研部经验 篇一

坚持科研先导 促进教育创新

努力谱写教育科研特色学校新篇章

——丹江口市实验小学教科研经验总结

丹江口市实验小学是一所坐落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地的窗口性示范学校,在校学生2600余人。冠着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湖北省教育科研50强学校和湖北省教改名校等殊荣,现有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各级各类科研骨干80余名,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近年来又建成了一栋集教学、科研、实验于一体的科教楼。校内建有校园网络中心和大型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教科研功能室(地)十余个以及完全开放的藏书4 万多册的图书阅览室,教学资源丰厚,设施齐全,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与指导下,我校曾担任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和姜乐仁的 “启发式教学实验”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极大的丰富了我校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经验,同时教科室结合学校科研实际,组织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立项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评价的研究》、《开设电影课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研究》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地方课程研究》、《小学语文探索性阅读教学的研究》、《新课程教学改革实验》的课题研究,教师袁金凤撰写的《利用电影课培养学生科研素质》侯晓红撰写的《让学生学会估算》等数千件科研作品在国家、省、市级科研部门获奖和各类刊物上发表,校园内外孕育着浓厚的教科研气息,学校先后被上级主管部门分别授予“湖北省现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十堰市电化教育先进单位”、“十堰市教育科研实验学校”、“湖北省教育科研试点示范学校”、“全国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湖北省教育科研50强学校”、“湖北省教改名校”、“全国启发式教学试验基地”等数十项科研荣誉,这一块快奖牌、一张张证书、一件件奖品,无不展示着我校丰富的教科研成果,浸透着广大教师潜心于教科研的辛勤汗水,回顾近年来的教科研的历程,都是用我们的点滴体会与做法谱写着我校教科研工作的特色,虽然称不上是什么成功经验,但在学校的发展路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们的体会和做法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重视,加强管理 更新观念创科研

课题研究,是一项计划性很强的工作,加强教科研领导与基础建设是学校开展教科研工作的前提,我校在以校长饶克军为组长的教科研领导小组的带领下,一是更新观念大胆探索“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科研强师”之路,本着努力提高教育科研的实效性,把教育科研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进行管理,教科室相继建立了《教科研规划》、《目标管理》等一整套教科研管理制度,强化对教科研工作的领导和督促职能。使得教科研工作损顺利地走向了正规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二是在教科研“一把手工程”建设中,校长饶克军亲自参与国家、省、市级立项的课题研究,组织教科研活动,特别是副校长袁金凤、侯晓红、方局兰、陈彦瑞等领导通过科研活动撰写的论文《科技活动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六种意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数学课程教学》、《我与火星上来的圣诞老人》、《应用题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等在各级科研部门获奖和各类刊物发表。三是在全市率先创办了校园网络中心,配备了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为广大师生积极实践教育科研活动,查阅资料提供方便等方面,狠抓了教科研硬件建设,加大了教育科研的投入。四是学校制定了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及奖励标准,在经费投入上优先向教科研倾斜,每学期对教师教科研成果按获奖级别进行奖励,同时,不定期组织外派科研骨干参加各级成果交流与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师生自觉地投身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正是在这健全、规范的教科研体制下我校教科研得以有条不紊的开展。

二、立足现实,拓宽渠道,依靠培训促科研。

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挑战和千载难逢的机遇,为深化我校“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强师”的战略目标指明了方向,为创建特色学校开创了更广阔的天地。为此,我们从学校实际出发,深挖校本资源:一是重点围绕“新课程改革通识性培训”和“因特尔未来教育”内容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坚持自我研修——集中辅导——体验参与——检查测评的方式加强对教师科研素质与能力培训,为保证教科研培训切实有效,我们主要以“评价”做保障,近年来我校通过教科研培训活动,广大教师人均写学习笔记数万字,心得体会十余篇,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通过培训,100%的教师取得中级计算机等级证书,其中80%的教师已取得计算机高级等级证书,65%的教师能制作个人网页和电子

文本,有力的加强了师资培训

二是启动名师工程 要想办成一所具有特色的名校,必须有一支观念新、师德高、业务精、能力强的教科研队伍,我校通过集思广益,启动了以特级教师袁金凤、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侯晓红,丹江名师方局兰等为核心的“名师传帮带活动工程”,通过实施“名师传帮带”工程,使得一线教师赵永峰等一大批科研骨干脱颖而出。

三是有效开展教科研活动 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教科研活动这块阵地,因此我校除开展校内中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研究课汇报等教科研活动外,还积极参加上级教科研部门组织的论文评选等各类科研活动,特别是在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典型引路——骨干带头——层次推进——滚动辐射的方法,促使教科研活动在“稳”中求进,在“实”中求活,在“序”中发展,并做到时时有人问,项项有人抓,活动有记载,方案有落实,极大地增强了教科研的时效性。

三、确定龙头 立足主体 围绕课题抓科研

多年来学校教科研一致停留在以抓好常规性教学活动为科研目标上,已经完全不能体现和适应新时期教科研的要求,随着“科教兴国、科研兴校、科研强师”战略目标的实施,开展课题研究已成为学校教育科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地开展教科研活动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由传统办学理念向“科研兴校、科研强师、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转变的重要体现。为使我校教科研能有效地同提高教学质量相结合,我们主要结合三个方面抓科研

(一)突出重点抓龙头 深化课题研究

近年来,我们在抓好常规性教科研活动的同时,把立项的《基于网络环境下教教与学的研究》《开设电影课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等课题确定为科研“龙头”,通过规范课题研究过程,抓龙头课题的研究,来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用龙头课题的研究来带动其它研究,形成了一种以工作促科研,以科研带工作的良好科研局面。

(二)围绕课堂抓课改 突出主体研究

伴随着教育事业向纵深不断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改革的实验和推广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之所在,也是摆在教科研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我校提出了“抓住主旋律(课程改革),以教科研促课改,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口号,以教科研工作作为推动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整合各方面力量,以教科研带动课改,为课程改革实验在学校的深入开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围绕困惑抓课题 解决疑难研究

为了保证教育科研的广泛性,结合我校教学工作实际,在教师中深入了解教学疑难,从教学困惑出发,我们组织教师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的研究》,《小学语文探索性阅读教学的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交流策略的研究》等以教学困惑为课题的问题化课题研究,充分挖掘了教师中焏待解决的教学问题,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了“主从结合,多元互补”的课题研究群,切实做到了科科有实验,人人有课题,以科研促质量。校园内科研活动蓬勃发展,教育科研蔚然成风,科研兴校深入人心。

四、交流经验 共同成长 搭建平台话科研

一滴水只有融汇成奔腾不息的大海,才显示出它生命的活力;一个人只有凝聚在肝胆相照的良师益友之中,才会焕发出他搏击的情怀!因此,在教科研过程中,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们不但拥有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体会与反思,而且也有各自发表、获奖的优秀论文和案例等科研成果。可以说这些都是他们的经验所谈,体会所述,都是他们的新发现,特别是那些获奖、发表的文章背后,都孕育着它精彩之处。为了让老师们能有一个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良好条件,为能创设一个教育科研经验交流的平台,近年来我校教科研室积极总结收集各种教科研成果,把值得大家学习、推广的好做法、好经验、获奖论文、案例等编著成《丹江口市实验小学成果集》。下发到各教研组供教师交流学习,在相互促进中国共产党同成长。同时还利用由教科室主编的《丹江口市实验小学教科研简讯》,刊发教改信息、教科研动向以及教师教学随笔与片段,定期公布教师的教科研成果,大大提高了教师投身教科研的积极性,促使了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持续发展,收到了良好的交流效果

五、处室配合 统一管理 群策群力舞科研

随着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开展各种社会活动的观念与策略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变“竞争”为“竞和”,变“单干”为“配合”是新时期下开展工作的新观念、新策略,为了保证我校在龙头课题研究的质量,我校教科室把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研究》的组织与落实,与学校电教处密切配合,充分发挥电教处的优势,由电教处牵头,负责落实该课题的各个研究进程和任务,组织开展各类研究活动,收交各种资料;把课题《开设电影课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组织与落实,与政教处、电教处、教导处配合,结合教导处、政教处安排的班队会时间和课余时间,有电教处根据研究内容,选择电影片目播放,正是由于各处室的相互配合,我们的龙头课题研究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

总之,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学校教育科研是一项永无止尽的事业,在今后的教育科研工作中坚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大力开展教育创新,努力使我校教育科研再上新台阶。

丹江口市实验小学教科室

二OO五年四月

2.科研部经验 篇二

一、采用绩效合同管理方式明确政府与学科组织的权力与义务

世界一流学科的研究工作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从事重大基础科学研究的独立性;二是为实现国家重大战略提供科技支持的服务性。这两个特点意味学科组织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经费支持,政府也离不开学科组织强大的科研能力,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主体,但是学科组织同样离不开独立的、不受外界干扰的科研环境。基于这一现实,美国国家能源部与国家实验室之间采取了绩效合同管理方式,明确能源部与国家实验室之间的关系以及双方的权力与义务,架构了“政府宏观管控+实验室自主管理”的运行机制。

美国能源部管理着17个国家实验室,其中有10个是美国最重要的,这些实验室的使命非常明确,就是为符合能源部使命的长期性目标提供可持续研究支持。除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之外,这些实验室均按照“政府所有———合同制管理”的形式运行,即国家能源部代表国家与负责国家实验室具体运行管理的机构签订“管理与运行”合同,决定每个实验室的使命,并提供运行经费。这17家实验室中有16家80%以上的研究开发经费来自能源部,这些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支持能源部长期的、前沿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合同管理明确规定了作为出资方的能源部和作为运营方的国家实验室双方的关系与职责,明确了合同年限以及考核合格之后可以续签的时限等,如合同规定“合同方(contractor)与政府的关系,允许合同方获取包括敏感性和专利数据在内的信息、雇员和设备。”“合同方应该以公共利益为本,应该回避组织利益冲突,避免涉及商业或者利益相关者利益需求。”[1]合同中所规约的双方关系为国家实验室进行重大基础科学研究提供了非常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制度条件,使实验室内各个项目组能够在没有政治压力、商业利益压力的环境中独立地进行科学研究。为使这一制度能够更加完善与成熟,美国能源部在2009年出台了《美国能源部关于管理与运营其国家实验室的合同的竞争政策》(U.S.Department of Energy Policy Regarding the Competition of Contracts to Manage and Operate its National Laboratories),该政策使能源部与国家实验室运营方之间合同关系的合法性进一步加强。

能源部与国家实验室签订合同只是第一步,因为能源部下属的国家实验室大多规模巨大,如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占地4421英亩,拥有196幢建筑物,4368位全职工作人员、学生520人、访问学者2280人、设备使用者3315人[2]。即使对一般规模的国家实验室只是进行宏观管理,一纸合同也难以保障双方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能源部构建了系统化的行政管理组织架构以确保绩效合同的有效实施。能源部下设科学办公室(Office of Science),科学办公室下设安全与保护政策办公室(Office of Safety and Security Policy)、实验室政策办公室(Office of Laboratory Policy)、运营项目管理办公室(Office of Operations Program Management)。其中,安全与保护政策办公室领导并监管国家实验室在环境保护、工人安全与健康、突发事件管理、质量保障等方面的运行情况;实验室政策办公室负责对国家实验室对合同的管理和执行绩效进行评估;运营项目管理办公室在实验室现代化、设备与基础设施、安保等方面为国家实验室提供项目管理、技术支持和分析。

二、政府通过评估对学科组织的科研绩效进行监管

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是以强大的经费支持为基础的,像美国国家实验室这样的“大科学”科研组织形式,其经费来源只能是以政府资助为主,如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在2014年获经费资助金额共$1,329,448,000,其中,科学办公室资助经费数额为$718,263,000,能源部其他部门资助经费金额为$396,326,000,两者相加共$1,114,589,000,占比约86%[3]。政府作为最主要的科研资助者和科研成果使用客户,对学科组织的工作绩效进行监管是必不可少的,绩效合同管理是政府与学科组织的合作方式,而评估则是政府对学科组织进行监管的主要手段。能源部作为出资方即“甲方”,通过“合同管理”与“评估”两项措施对国家实验室进行宏观管理与监督,确保作为“乙方”的实验室能够履行合同职责,做出大成果,推动国家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

从实施情况看,科学办公室主导的评估环节主要是绩效目标导向的诊断性评估:一方面,它是对实验室完成科学技术任务情况及其内部管理与运营的全面评估,关注合同方是否能够带来增量价值,以提升国家实验室完成科学技术目标任务的能力,促进国家实验室效能的发挥;另一方面,它在评估的同时更多地体现管理咨询的特点,由各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年度绩效评估在给出绩效结果的同时,还就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给出咨询建议,注重“发现并解决问题”[4]。科学办公室每年都会对能源部最重要的10个国家实验室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决定了实验室年度执行费(annual performance fees)和“合同奖励期”(Award term,即合同到期之后是否可以延续期限)。绩效管理强调合同方的卓越任务表现、精确成本管理以及不断改进的责任感,评估体系也是基于这一原则进行设计的,评估体系包括八项“执行目标”(performance goals)评估指标。这八项评估指标分别是:使命完成;研究设备的设计、建设和运行;科学与技术项目管理;实验室的领导与管理;相关的环境、安全与健康保护;商业系统;设备维护与基础建设;安全与应急管理。八个执行目标下面又分别设有多项评价指标,评估采用打分制(分数区间为0~4.3),根据分数对实验室定级,级别从高到低(从A+到F)共十一个级别。如,根据2015年评估报告,阿姆斯实验室(Ames Laboratory)的“使命完成”的评估等级是B+;“科学与技术项目管理”的评估等级是A-[5]。

为了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国家实验室的绩效评估还体现了多主体参与、以事实与数据为基础的评估特点。首先,参与评估的专家既包括同行专家,也包括管理专家,其中,同行专家包括各项目办公室咨询委员会成员、现场办公室项目问题专家、科学办公室绩效评估与指标委员会成员等;管理专家包括实验室现场办公室主任、能源部人事局和科学办公室协同中心管理人员等。其次,根据能源部相关规定,绩效评估所依据的三个关键文件绩效计划、自评估报告、和绩效报告中全部使用可量化的标准与数据。多主体参与、以事实与数据为基础的绩效评估能够避免以往同行评议中普遍存在的“倾向性”和“主观性”问题,使得评估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三、通过建立人才分类管理与激励制度集聚世界一流科学家

世界一流学科形成的最重要条件是人力资源,只有集聚一流的科学家,才能够产生一流的科研成果,支撑起一流学科的建立。美国国家实验室作为世界一流学科的载体,其特点是大科学、大项目、大成果,相应地,实验室也成为世界一流科学家的集聚地。美国国家实验室的人员构成有两个特点:(1)数量多。现在的美国国家实验室体系已经是美国第二大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体系,从事全部R&D工作的约15%,全部基础研究的约18%,全部应用研究的约16%,全部技术开发的约13%,研发人员约占全美科学家与工程师队伍的10%。美国国家实验室规模大小不等,但即使是较小规模的实验室,人数也多达几百人,规模较大的人数从几千到上万不等。2014年,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2014年全部人员达到6913人[6],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全部人员达到10283人[2]。(2)类型多。美国国家实验室科研人员类型较多,形成了以专职科研人员为核心的多元人才类型结构,具体包括专职科研人员、双聘人员、访问学者、研究生、设备使用者等,如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10283人中,有4368位专职科研人员、学生520人、访问科学家2280人、设备使用者3315人[2];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的6913人中,包括专职科研人员4100人、学生753人、访问科学家64人、设备使用者1996人[6]。

规模大、类型较多的人才结构特点要求在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时要进行分类管理,既能够为专职工作人员提供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又能够为非固定工作人员提供灵活便利的流动机制。美国国家实验室一般采用聘用合同制,人员竞争上岗,除了固定的工作人员之外,流动人员如博士后、研究生等也以合同形式招聘。对于专职科研人员则采用了终身职和非终身职分类机制,终身职选拔非常严格,一旦确定便不会再变,有国会专门拨付的人头费,对其考评相对宽松。非终身职教师主要以“项目养人”的方式获得报酬,对其考评也相对严格。

为了吸引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任职,各个国家实验室非常重视人才激励机制的建设。如布鲁可海文国家实验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专门成立了薪酬小组,为了确保能够给予被聘科学家合理的待遇,该小组每年都会对其他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薪酬体系进行跟踪分析。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建立了非常全面的薪酬体系,该体系被称为“全奖项目”,包括四个部分:待遇、保险与福利、未来保障、职业发展保障、工作/生活协调项目等,其中,“待遇”部分包括“直接薪酬”与根据个人表现发放的“奖金”,“保险与福利”部分包括医疗、眼科、牙科、短期疾病、长期疾病、员工支持项目、灵活支付账户、生命保险、意外保险等,“未来保障”包括退休补贴、账户增值计划,“职业发展保障”包括学费补偿项目、领导与员工发展项目等,“工作/生活协调项目”包括年休假、带薪休病假或事假等。同时,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还贴心地为员工提供电话工作制度,即员工每周可有1~2天在家工作时间,为员工提供与家人更多相处的机会[7]。

通过绩效合同管理制度、有效评估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有效管理制度,美国国家实验室在短短几十年内发展迅速,成就斐然,在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等学科领域建成了一批世界一流学科。截至2009年,能源部国家实验室共产生了6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其中,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简称LBNL)发现了一系列超重元素,开辟了放射性同位素、重离子科学等研究方向,成为世界核物理学的圣地,培养了5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和4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鲁可海文国家实验室不仅开创了核技术、高能物理、纳米技术等多个研究领域,还在发展新型、边缘科学和突破重大新技术方面取得令世界瞩目的重大成果,并数次获得诺贝尔奖。

美国国家实验室的有效管理制度使其研究组织的边界划分清晰,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避免散、小、弱,这些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国目前也建成了一些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批重点学科,但是,这些重点实验室和学科在管理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科重复布点造成资源浪费;研究领域太窄,学科单一,规模太小,学科方向老化、陈旧;与其他学科或实验室的合作太少,缺乏协同合作,等等。这些问题使我们的学科建设难以形成大科学、大项目、大成果的局面,大多表现为散、小、弱。因此,要建成世界一流学科,就要建立以“国家战略”为导向,以明确的“学术使命”为基础,以“集聚人才”“协同合作”为战略目标,同时,在政府与科研组织之间以绩效合同管理方式明确出资方与运营方之间的权力与义务,在科研组织内部建立以人才为本的聘用、考核、激励制度,以吸引全国乃至全球一流科研人才。

参考文献

[1]U.S.Department of Energy.U.S.Department of Energy Policy Regarding the Competition of Contracts to Manage and Operate its National Laboratories[R].2009.

[2]Office of Science,U.S.Department of Energy.Lab at-aglance: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EB/OL].(2015-2-13)[2016-2-10]http://science.energy.gov/laboratories/oakridge-national-laboratory.

[3]Office of Science,U.S.Department of Energy.FY2014Funding by Source[EB/OL].(2015-2-13)[2016-2-10]http://science.energy.gov/laboratories/oak-ridge-nationallaboratory/.

[4]李强.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绩效合同管理与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9(4).

[5]Office of Laboratory Policy.FY2015Report Card(October 1,2014-September 30,2015)-Ames Laboratory[EB/OL].(2015-12-16)[2016-2-10]http://science.energy.gov/lp/laboratory-appraisal-process/fy-2015/ames/.

[6]Office of Science,U.S.Department of Energy.Lab at-aglance: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EB/OL].(2015-2-13)[2016-2-10]http://science.energy.gov/laboratories/pacific-northwest-national-laboratory/.

3.科研兴教,科研育人 篇三

一、 刻苦钻研,提高自身素质。

九七年就投身于教育这片沃土,凭着对教育科研的热爱,对科研工作执着地追求,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活动。积极参加市科研骨干教师培训学习。认真学习与钻研教育科研方面的书籍和报刊杂志,自修各种教育理论和专业文化知识,并随时作好摘抄笔记。因为我坚信:搞好科研就要有精深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

二、 潜心研究科研,促进“教学”发展

“勤于研而善研,勤于教而会教,以教促研,以研促教”是我们教师教学宗旨。在学校我承担四年级的班主任工作,我时刻履行教师职责,把班级当教研阵地,把学生当成研究个体。强化自己的科研课题的研究,收到良好效果。

(一)全心投入课题研究

“十一五”期间,我主动承担起“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近三年来,我坚持多观察,多留心,勤动脑,勤动手,时刻注意发现并收集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及时总结。探索出了“质疑点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依据“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学生质疑的教育理念,合作学习的教育理论” ,树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构建了“创设情趣中质疑,学生合作答疑,教师适时点拨”的教学模式。本课题强调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交往互动和谐发展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使学习活动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研究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因而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教学效果良好。得到校领导的一致好评。

(二)以教研促教学

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显著提高,为我在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使我在教学中发生了质的飞跃。几年来,在教学中我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培育优等生,辅导后进生,争取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我的课已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在校级公开课中我连年评为优质课;教学设计《请让我来帮助你》被四平市教育局评一等奖;《红 绿 灯》一课被评为市优质课;《平安回家》一课被四平教育局评为优质课;《做环保小卫士》一课被评为市优质课;《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被市教育局评为二等奖。

在班级管理上我终始坚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几年教苑耕耘,几年的班级管理,使我懂得了班主任是一班之魂,班主任的观念、学识、魄力决定了一个班级的水平。因些,在班级管理方面,我以养成教育和学生能力培养做切入点。经过几年的努力初见成效,学生养成了教师在与不在班级一个样,课前书本摆放在课桌的右上角等良好习惯。而且我坚持教育教学管理“三手抓”,三手都要硬的原则,三手抓指“学生朗读培养为重点,学生诗词积累为中心,学生计算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努力打造特色班级。

三、科研之路结硕果

教育科研是一个长期性的常规工作,每一个学校、每一个教师必须求真务实,坚持不懈,而我在教育科研中就是一步一个脚印,毫不松懈的进行科研课题研究和校本教学研究的,取得了点滴成绩:《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该课题于2010年11月通过吉林省鉴定,被评为优秀等级并颁发了结题证书。2010年课题论文《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被吉林省教育科学院被评为一等奖。《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实践与研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研究》获省级一等奖。《如何提高后进生的综合能力》在征文中被四平市评为优秀奖。而《情境启发、升华品质》发表于《中国教育管理与教学》。《家》课件在小学教师优秀课件大赛中被评为省二等奖。《开心就好》课件已收录“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 。而我个人也在2010年被评为四平市教育科研部骨干,2011年被评为四平市科研名师。

4.教育科研经验交流材料 篇四

——以科学管理提高教育科研成效

我校在实施教育局“以人为本、深化改革、科学管理、优质发展”工作思路过程中,着力以科学管理提高教育科研成效:在平均年龄39岁的45位教师中,不参与课题研究的7人,参与率为84.4%。在2009—2011年立项的十一个小课题,结题率为100%,居全区之首,并立项一个市级和四个区一般课题。在2012、2013年新立项三个市级课题、两个区一般课题和六个小课题。累计为二十七项科研项目(市级课题四个、区一般课题六个,小课题十七个)。

本学年,我校建设教育科研工程经验交流如下:

一、落实目标管理

我校以“实施科研带动战略,提高研究成效和学业质量”为工作目标,确定2012——2014学年教科研工作思路为“以夯实集备为基础,抓规范促转化,运用协作理念促提升”:

在上学期,我们着重夯实集备,提高常规教学管理课题化效益,下学期以“转化”为核心,继续规范教科研管理流程,取得良好成效:数学科组在刘贵华老师带领下,致力于新课标的学习、运用;品德、音乐科组借助每学期一次的学科教研基地开放活动,增强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英语科组尝试优化集备环节,提高效益;语文科组全员行动,学习、研究吟诵,提高经典教育工作效果;综合实践活动科组编写校本教材,转化理念,改进课堂教学;体育科组依据研究课题,构建体操课堂教学模式……下学年,我们将在“协作”二字上下功夫,进一步落实目标管理。

二、深化管理过程

我们认为,从小处入手,能克服教育科研的“神秘化”,从发展着眼,能克服教育科研的“功利化”,从实际出发,克服教育科研的 “简单化”。只有深化管理过程,才能迎来教育科研的春天。

1、转化理念,整合工作内容

由于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理论的提升,以及撰写科研资料都需要不少时间。为减负增效,避免科研活动与日常教学工作之间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我们通过“外请专家指导培训,内部加强交流沟通”的途径,逐步转化教师理念,将课题研究内容与各种教学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我们引导老师以研究的眼光与心态,独立思考并协作处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困惑,通过“学习培训、研究实践、反思提升”项目管理方式,丰富并整合各项工作内容,加深对教育科研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

2、全程跟进,给予专业指导

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方法。对此,我们坚持对科研工作全程跟进,从“申报立项、签订合同、组织开题、中期检查、完成结题”这些环节入手,给予有效及时的专业指导,帮助老师克服困难,提升科研素养。

在本学年,我校一项国家级子课题成功结题,举行三项市级课题和区级小课题的开题会,四项区一般课题如期完成中期检查工作,并组织两个小课题结题会。

这一系列的科研活动之所以能顺利开展,主要是因为老师们通过接受各级专家与学校科研主管提供的专业指导,学习运用“文献调研、行动研究、问卷调查”等科研方法,掌握“课题申报书、中期进展报告、结题研究报告、实践案例、教学论文”等教科研资料的撰写要求,懂得如何在日常工作中,结合课题研究内容,改进课堂教学,积累研究资料,这样,我校教师对待课题研究不再有畏难心理,反而体验到参与教科研工作的乐趣,获得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3、以师为本,组建科研梯队

我校张蔚、梁晓霞和廖绍华老师,从做区级小课题起步,成长为区一般课题与市级课题负责人。张蔚老师在6月3日举行的区科研工作会议上,汇报、分享了自己投身科研的心路历程。这三位老师和科研主管王爱伦副校长,在本学年陆续完成所主持的课题中期检查工作。他们构成了我校科研骨干第一梯队。

本学年,张宏伟主任承担的国家级子课题顺利结题;吴x、黎x、张x、黄x和雷x老师获得盼望已久的小课题结题证书;詹x、王x和李x老师结合教学实践,深入开展小课题研究工作,得到区教研员的指导与肯定;韦x、林x老师总结去年小课题申报不成功的原因后,今年再接再厉,着重加强理论学习,以不少于20处文中注方式,认真填写申报书,最终她们和张x老师一起成功申报小课题;雷x老师提炼自己和蔡x老师主持并结题的两个小课题研究成果,开展后续深入研究,也和朱x老师一起成功立项了区一般课题,以上教师成为我校科研骨干第二梯队成员。

我们以师为本,根据“二八”管理原则,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指导与帮助教师,以课题为载体,明确努力方向,丰富工作内容,减少纷争烦扰,在成功组建科研梯队的同时,也引领着大家向成为“研究型”教师这一目标迈进。

三、重视文化引领

科研工作是一条需要长期坚持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如果处理不当,会给我们已经超负荷工作的教师增加压力,损伤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在动机。我校通过以下途径,在教师群体中逐步形成“积极参与,有效合作”的新型教师文化。

首先,以古悦彬为首的学校领导对科研工作高度重视,全力支持,鼎力相助,并和老师们一起进行课题研究;其次,以促进引导为主,着重提高教师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教师在科研工作中的自觉提升,避免强制和重罚,防止盲目或过度的行政推进;此外,我们指导老师分析自身专业发展现状,明确优点,找出不足,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年底进行考核验收……

我校落实目标管理,加强专业指导,重视文化引领,努力营造务实求新的良好氛围,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5.教研室教科研经验材料 篇五

——“十一五”教育科研工作回眸

教育局教研室

在“十一五”期间,我们以研究教学、指导教学、管理教学和服务教学为宗旨,以落实课程计划为中心,以课程改革为重点,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科研活动,为我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实践新课标,实施新课程”的学习交流平台。在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在此作以下以总结。

一、进一步健全各级教育科研机构,保障全区教育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这一轮新课程改革开始实施以后,在区教研室的统一规划下,我区在东部、西部、北部和城区成立了七大片教研中心(中学三个,小学四个),各片教研中心聘有相应的兼职教研员,部分学校在原有的教导处的基础上还设立了科研处。这样,一支以区教研室教研员为核心,以兼职教研员为骨干,以学校教导处(科研处)为基础的区、片、校三级教研网络和教研队伍基本建成。几年来,我区各中小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及课题研究已经形成制度,全区学校形成了“科研兴校、科研立校”的浓厚氛围。中学,中心小校等学校教育科研成果显著,成为山区学校中的一面鲜艳的旗帜。

二、以课程改革为基点,实现了教研工作新突破

“十一五”期间,对我区教学研究工作最具影响和牵动力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围绕新课程的实施,我们较好地履行了“主要推进者”的职责,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较好地实现了转变教研工作职能、改进教研工作方式的新突破。

1、抓教育理念更新,促教研方式转变。“十一五”期间,我室全体教研员积极参加广西区教科所、教育学院教研部、市教科所举办的各种业务培训活动,以及通过外出学习、实地考察、自主学习等多种形式,突出课程改革这个核心,教研员自身的教育观念、理论修养和业务能力不同程度得到提高,极大地激发了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和探究意识,实现了从单独研究向与教师组成研究共同体的方向转变,从理性研究为主向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主的方向转变;进一步增强了为一线教师服务的意识。

2、抓课堂教学指导,促课程改革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和教师面临着更新课程观念、研读课程标准、优化教学过程、改革课程评价等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难点,亟待教研部门和教研人员的参与、指导。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课改实验工作情况,我室全体教研员深入各中小学,听评课3000多节,采取交流、座谈、研讨等多种形式,与学校和教师共同研究和解决新课程实施的具体问题,发掘成功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为整体推进新课程实验提供经验,保证了全区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1.开展教学大比武和课改优质课比赛等教研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主阵地,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我室工作的重中之重。几年来,我们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中小学教学课堂为基础,定期开展了大规模的教学比武(高中各科)、课改优质课比赛(小学、初中)等活动,来提高广大教师们对新课改的认识,使他们树立起新的教学理念,建立新的教育观和质量观。同时,通过这些活动也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设计课堂教学的水平,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手段的能力。

2.通过“送教下乡”等活动,送去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为了进一步落实课改精神,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标准,教研室每年集中全区一线的教学骨干(如等),利用好他们在一线课改、教学实践中的经验,组织了送教下乡活动,把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送到基层教师中去。所到之处,通过观摩示范课、教师相互交流、区教研室教研员对示范课的点评以及新课标课堂教学理念专题讲座等形式,组织大家进一步学习新理念,群策群力,努力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新策略,更好地服务于全区广大一线的教师。帮助全区各学校的教师尽快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3.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年来,我室通过多种途径引导教师学习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驾驭能力。首先,带领各学校选派的骨干教师分别到北京等地的先进学校去考察、听课,学习他们教育教学的经验和管理方法。这里仅从2010年来说明,例如组织30名物理教师到南宁观摩全区优质课竞赛;组织11名教师到市进行英语教学培训;组织高中6名数学教师到参加新课改培训;组织小学语文42名教师参加在举行的全国名师课堂教学研讨课观摩培训学习;选派7名英语教师参加在北京外国语学校举办的小学英语教师和农村转岗教师培训;组织高中6名化学教师到参加新课改培训;组织67名中学语文教师到参加阅读教学培训;组织高中4名政治教师到南宁参加新课改培训;组织6名历史教师到北海参加“生成性教学”观摩课学习培训。另外,协助自治区开展“送培下乡”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我区广大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水平的提高。目前,全区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发生着喜人的变化,课堂展现出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活泼局面,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4.大胆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在江苏洋思中学实施了近二十年,为洋思中学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深刻体会到,新课程的功能不仅是传授知识,新课程并没有对课堂教学作具体的规定,“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能仅仅理解为一种教学模式,更不能模式化,它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原则,它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2010年春,我们先在中学召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现场会,组织全区各中学骨干教师观摩学习,之后在全区各中学中全面推行,这一教学模式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效果。当然,先进的教学模式不是一下子可以说得完的,也不是一下子学得了的,它犹如一个智囊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完。我们相信,各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来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只要认真去做了,又会去认真反思了,一定会成功的。

5.开展中考、高考复习备考系列指导活动。

一是召开高三全体老师参加的毕业班教学工作会议,专门邀请教科所的等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同时,区教育局分管教学的领导针对高三的教学工作提出指导性的意见。二是举行中考复习备考会。由中学组的几位教研员分别主持、主讲中考科目的复习备考策略,提出了针对性意见。三是组织两次中考和高考模拟考。各种模拟考试严格按正式考试的要求组织,使学生真正达到了练兵的目的。

四、狠抓课题研究,不断提高教科研质量

1.培训科研骨干。课题研究对于我区来说,起步相对较晚,我们首先从培训科研骨干做起,共举办区课题研究培训班2期,各校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学习。通过区级培训班学习,使一部分教师初步掌握了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基本程序和方法;同时还积极组织有关人员参

加市里举办的课题研究培训班,通过学习提高了科研意识,较熟练地掌握了教育科研的一般方法,提高了研究水平。

2规范课题管理。我们制定了《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暂行办法》,对已立项的各级各类课题实行动态管理,规范了科研课题的研究。区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通过自己组织课题研究带动全区课题研究的开展。“十一五”期间,我区共成功申报立项市级课题116个,自治区级课题6个,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主持研究的课题《农村小学低年级起步作文实验研究》、主持研究的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等获市教科所课题评比一等奖。

五、教研成绩。

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近几年我区的教学质量一年上一个新台阶。我区多次获得市中高考一等奖,2008年被评为教育科研先进集体,2010年被评为广西“校本教研”研究项目先进集体。共有6000多篇论文参加市、自治区或全国级评比并获奖。有50多名教师参加市、自治区和全国的各种赛课活动并受到奖励,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六、存在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感到,当前全区教育科研工作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认识有偏差。少数乡镇(校)对教科研工作认识不正确,认为抓常规教学即可,把教育科研工作看成是额外的负担,不愿做,也没打算做好,;二是管理有盲区。少数乡镇和学校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不规范、不到位,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随意而为,丢三落四;三是发展不平衡。乡镇、校际间在管理水平与力度、办学思想与方向、资源整合与利用、教研氛围与成果、教学能力与质量等方面有着很大差异,而这些差异除受一定的客观因素影响外,也反映在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在认识、态度、能力和水平的差异上。四是课改不到位。少数学校和教师还没有真正理解新课改基本理念、还没有真正掌握新课程的操作要领,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率低下。五是课题研究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

七、今后工作的设想。

回顾过去,我们始终认为,是上级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及市教科所对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加上教研室始终坚持了以教学为中心,为教学服务,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才使我们的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才使我区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充分认识到,在队伍建设、业务水平及条件建设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与自治区、市教科所的要求还有差距。我们一定努力争取把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做得更好。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着重抓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好管理,向教学管理科学化和科研管理规范化迈进,向管理要质量,靠管理提升水平。

二是要培养一支教育理念新、理论水平高、组织能力强、实践经验多、敢于创新的教研员队伍。

三是要继续抓好各类教学活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抓好科研管理与指导,提升科研水平。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规范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认真做好督查、指导工作。

6.科研楼创优工作经验交流 篇六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下午好。

首先感谢公司领导,给我这次机会,谈谈嘉定校区科研楼物管处,在创优工作中的过程及体会,与物业同仁们共享;嘉定校区科研楼物管处于2005年8月26日正式成立,我们在公司“团结、务实、进取、共赢”的企业精神号召下,围绕“更好、更实、更优”的管理服务理念,提升企业形象,创建优质品牌的目标,提高物业管理的服务水平。2010年公司决定将“嘉定校区科研楼”申报“2010上海市物业管理优秀大厦”创优楼宇。一年来我们在公司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嘉定管理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经过不懈努力,实现了公司提出的一年内通过2010上海市物业管理优秀大厦”项目考评目标,使科研楼创优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厚爱下取得成功,现将创优工作的过程汇报如下:

一、前期准备工作

当我们科研楼接下了创优工作起,我们感觉,创优考评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需要在我们内部形成一致的共识,明确工作的主要方针,确定实施的主导方向,而这些都必须通过合理、有效的总体计划进行落实。俗话说得好: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意思就是说在确定参加创优考评活动前,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对参评的具体条件我们事先阅读、理解,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对此,我们管理部前期准备做法是:

首先成立了以嘉定校区管理部主任孙宁生为组长的“创优”工作领导小组,以掌握考评的要求和考评时间、计划。对照标准收集创优考评所规定的信息,材料,综合分析科研楼参评项目是否在总体上还存在哪些差距;我们根据创优标准要求,拟定创优工作计划、实施方案、汇报材料,对物管处现有的质量体系资料进行梳理,其次,从资源配置方面,分析物管处是否已做好相应的准备,并对照同类型物业和吸收考评通过的案例,寻找出目前科研楼参加考评存在的差距,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的方案。

第三,召开科研楼全体员工动员大会,充分调动科研楼全体员工参与考评积极性,并下达考评工作的总体计划和具体工作指标,对整个创优工作做出部署,落实和细化创优环节步骤,进行合理分工安排,实现责任到人。在征得业主同意后,张贴明显的争创标语,及时向业主汇报我们的创优工作,在“创优”过程中得到业主的积极配合。

第四、参照《上海市物业管理优秀示范大厦标准及评分细则》,建立健全物业管理各项档案资料,专人进行负责管理。对照标准展开自查工作,对存在的问题记录后并及时进行整改,调整工作思路。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进行了针对性培训,以提升员工自身素质,具体培训项目有:设施设备的操作及维护、5S现场管理,安全教育培训,消防知识讲座培训,应急预案管理,节能管理培训,秩序维护员岗位职责、工作流程等培训工作。

第五,我们在资料方面进行分类归档,根据创优标准着手准备创优资料,资料分为十二大块:

1、公司资料。

2、服务维保方资料

3、保安门卫资料。

4、巡逻记录资料等等,对上述资料我们都认认真真地及时补充,每一项资料做完之后对照资料目录的分类,统一归档。资料力求做到仔细、齐全、一目了然。

二、寻找薄弱环节,将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根据《上海市物业管理优秀示范大厦标准及评分细则》评分要求,我们觉得在硬件、软件方面是我们主要攻克的方面,需要加倍努力工作,为此,科研楼物管处的全体同志,目标明确后,在公司、管理部的领导之下,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硬件方面:

我们感觉,创优不仅仅是物业管理公司单方面的行为,也不是仅仅作为考核某个部门的一个硬性指标,还是必须通过积极的宣传和良好的沟通,在最大限度上争取各方的支持与谅解。尤其是在硬件方面,对于处于微利的物业管理公司而言,由于行业性质的特性,不可能舍本逐末,不考虑经营效益而在创优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对此,物管处从参与考评伊始,到创优规划、具体实施方案的确定及整个实施过程,自始至终都保持了与业主的密切联系;通过宣传与沟通,使业主意识到创优活动不仅有利于物业公司,更是为提升科研楼的服务标准、提高为师生服务一个好的良机,是一种“双赢”的市场行为,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争取到了业主的支持。

根据我们上报的维修项目,我们得到了学校基建处的支持,主要有:

1、墙面裂缝,2、墙面渗水,3、公共地面瓷砖开裂,4、卫生间墙体瓷砖面、大小便器、台盆龙头损坏。

5、教室桌椅、门窗缺损,6、强弱电间、地下室等公共部位整修、粉刷。

7、玻璃自然爆裂47块、8、大小灯具330只等等。上述内容,在学校基建处的支持配合下做到常用常新。科研楼物管处还对供电、供水、排污、道路等公共设施设备进行全面的检修 对电梯、生活泵、排水泵、空调、消防控制室、排烟机房等设备进行定时定期检查,督促维保单位定时定点维保,确保设备能正常运转,并做好维保记录。

(二)、软件方面:

我们感觉创优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关键在于端正态度,在软件,从细节上做好每一项创优工作,保证每一个环节都能够不发生疏漏。我们将贯彻“外塑形象,内强素质”的观念,把科研楼物业管理真正变成全新服务模式,并把酒店式、管家式、贵宾式等物业管理方式融为一体,全力推行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工作方式,按照相关规定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持证上岗;完善各部门岗位职责,制定合理的作业流程。严格执行集团“首问负责制”和开展全员联动等方面工作,很好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综合服务意识。

卫生方面:楼宇室内外卫生做到不留死角,只要手能擦的到的地方,眼能看得到的进行全面清除,使每个保洁卫生区域始终处于一尘不染状态。同时,根据管理部的要求,我们对保洁实行部分的5S管理,将保洁用具、木柜以及钢杆,编上号码,对保洁车进行编号定位,张贴标识,统一把工具摆放在标好的位置上,木柜上摆放洗衣粉、尘推油、洁厕剂、不锈钢油四种;钢杆上摆放手套,干、湿拖把,毛巾、尘推四种;每个湿拖把下面摆放一个托盘,以免有水滴漏下来。每个保洁车划分好摆放位置,下班后全部把保洁车推到员工室,车上的保洁用品归位,摆放整齐,整体感觉看起来整齐、干净、有序。

环境方面,布置学习园地,摆放8套桌椅,更衣区是用废弃的活动板和钢杆搭建,摆放2个更衣柜,并在墙上挂有整容镜,注意自己的着装是否规范,平日可在活动室进行学习、开会、茶歇,使之感受到员工之家的温馨。

11月17日上午9点半,上海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评审专家莅临现场检查创优工作,首先,由评审专家小组组长发言,传达此次创优检查的精神及实施步骤,其次,由我们邀请的嘉定校区管委办柳建雄主任对我们大楼创优工作期间的表现做点评,接下来是由本大楼的项目经理做十分钟的发言,主要介绍大楼的现状以及争创“市优”的工作概况。最后是专家组分组检查,一是资料方面,二是现场设备设施方面,检查后做了总结性的发言,针对检查出的问题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评审专家检查结束后,由高总主持,就针对专家组检查出的问题我们召开了分析讨论会,希望从根源切实的找出并解决我们平日工作中存在的漏洞。

三、创优后的感想

通过此次创优,我们体会到,对于一个物业管理企业而言,参加创优活动,并不仅仅意味着树立

一、两个典型楼盘,从而在短期内获得业主、客户的认同,提高我们在“买方市场”的竞争地位和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更主要的是在于通过创优考评活动,历练队伍,提升全体员工的自身素质,完善各项服务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实现对业主、客户提供“优质、安全、满意”服务承诺的企业诚信一种综合表现。

其次,通过此次创优,让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也实践了很多,在管理水平上要更进一步,我们必须严格按照质量体系标准规范运作;在规范服务上,坚持为师生着想,使用户满意,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业主提供更加便捷周到的服务,营造一个温馨、高雅的文化氛围;在现场管理上,我们要加强设施设备管理,在设施设备养护时,加强监控力度,虚心向专业人员学习设备操作的步骤。

第三,我们必须加强培训力度,在日常工作巡视中,发现设备有异常情况,立即上报报修,并做好记录;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做到不留死角,保持在一尘不染的环境状态中工作;加强绿化管理,监督绿化部门人员按时为绿化打药杀虫,按时修剪,确保楼内绿化成荫、四季如青。在各方面都有所提高,为创建一流的服务水平夯实基础。

嘉定校区科研楼争创“上海市物业管理优秀大厦”,是以评促建,通过参评“上海市物业管理优秀大厦”,进一步提高科研楼物管处的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争创“上海市物业管理优秀大厦”,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借助“上海市物业管理优秀大厦”,这股东风为新的起点,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在工作中发扬滴水穿石的工作干劲和韧劲。工作中牢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公司奉献我们的微薄之力。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嘉定校区科研楼物管处

7.科研部经验 篇七

1 我国公益类科研机构发展特征

我国的公益类科研机构在改革发展过程中, 由于受到外部环境制度和机构能力限制, 显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这些新特征体现了公益类科研机构的状况, 束缚了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改革步伐[1]。

1.1 约束性

各国公益类科研机构都是在国家政治经济这样的大体制背景下发展的,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使公益类科研机构产生了更强的体制约束性。计划经济体制在科技管理上的体现, 就是公益类科研机构条块分割, 各自为战, 忽略了基础研究的共享性和协作性要求, 使本就有限的资源更不能得到优化组合, 抑制了公共物品的供求。此外, 体制约束性还表现在对公益类科研机构管理和发展理念的束缚, 科研要素不能或不愿流动, 管理者和科研人员缺乏动力, 很多研究成果属于重复性研究, 远离实用领域, 这就为后来的转型造成相当大的阻力。

1.2 艰巨性

我国公益类科研机构发展经历了几次大的体制改革, 但受到环境和自身素质的局限, 在每次转型中都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公益类科研机构转型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 任务十分艰巨。公益类科研机构转型重点之一是要逐步摆脱旧的计划经济束缚, 树立竞争观念, 提高面向市场经济的公益科研效率, 发挥其知识创新源头的功能。但是, 公益类科研机构发展具有较强的环境依赖性, 由于其本身活动领域和提供公共物品的特征, 使其缺少必要的经济活动, 管理者的意识也缺乏市场观念, 这都给公益类科研机构转型增加了困难。

1.3 挑战性

我国公益类科研机构在发展中不仅要克服旧有条件的不足, 更主要的是迎接全新的挑战, 即与市场经济机遇适应的新制度、新理念、新模式的改造和运营。我国原有经济和科技体制中根本没有相关的经验:一是对原有体制和管理等问题进行新体制、新观念的改造和发展;二是在改造同时必须迎接市场业务和同类机构的竞争;三是在环境和政策不配套情况下, 仍要开拓前行, 不能停下来;四是既要维护机构宗旨不变, 还要在经营方面有所突破[2]。

1.4 颠倒性

公益类科研机构的宗旨和核心都是与其“公益性”密切相连的, 这是一切工作和成果推广的前提。我国公益类科研机构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前, 基本上承袭了这样的宗旨, 但随着我国对公益类科研机构拨付经费体制改革, 以及各机构在发展中面对市场的挑战和诱惑, 尤其是“一所二制”模式的推行, 使一批机构逐渐将工作重心向中下游倾斜, 从科研本位向市场和咨询式服务转移, 尽管一些公益类科研机构在服务社会需要、促进生产力发展上做出积极贡献, 但与这些机构从事基础和关键性科研产生的成果比较, 是“拣了芝麻, 丢了西瓜”。这从近几年我国科研型公共物品供给不足, 尤其是原始性创新乏力方面, 就可以反映出我国公益类科研机构发展实践上的本末倒置化趋势。

1.5 随意性

从机构宗旨看, 公益类科研机构目标是明确的, 固定的, 但是各机构在具体和阶段性目标上, 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尤其是在普遍缺乏资金和外界资助的情况下, 一些长期性科研目标不能持续深入地挖掘, 一些阶段性目标也很容易受到人才和其它资源限制, 而仅作些肤浅性研究, 缺乏深度和精度研究。这些不确定性目标研究既影响了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成果质量和社会影响力, 更不利于社会组织对其深入了解和长期合作。因此, 我国公益类科研机构尽管在短期目标实践中获得一定益处, 但从发展战略视角看, 这并不利于机构的品牌树立和声誉传播。

2 美、韩两国公益类科研机构发展的经验

美国、韩国两个国家的公益类科研机构运作地都比较成熟和成功, 各具特点, 研究分析其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公益类科研机构特点和宏观调控方式对我国发展公益类科研机构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2.1 美国公益性科研机构的管理模式

美国的政府科研机构有三种类型, 即国有国营实验室 (GOGO) 、国有承包经营实验室 (GOCO) 以及联邦资助的R&D中心 (FERDC) , 前两者的实验室研究设施所有权归政府所有, FERDC则属于民间。3种科研机构中GOGO数量最多, 是联邦政府内部和联邦政府部门所属并直接管理运营的科研机构, 它们与政府联系最为紧密。其他类型的联邦实验室有一部分交给大学或公益机构代管。在管理方式上更为自由灵活, 通常由大学、企业或公益机构代管并受托运营, 科研及人事等内部管理都接受委托方的管理[3]。

美国公益性科研机构仪器设备先进, 更新快, 一些耐用的易移动的仪器实行出租制, 对大型贵重设备一般是专管共用并收费, 极大提高了使用效率, 降低了科研成本。国立科研机构的学科设置突出优势项目, 并根据国内国际同行业的动态发展设立新的科研分支机构, 科研项目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和应用性的特点。美国大学的科研利用校园内外多学科的综合优势, 建立了许多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在美国, 跨专业跨学科的科研是很普遍的, 人员流动非常快, 研究成果创新性较强。国立科研机构不断充实先进的科研基础设施、仪器设备, 科研成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实现数据资源共享, 体现了公益性特征。

公益类科研机构建立有科学完善的考核评议监督体系, 普遍采用同行评议的方法进行项目评审、工作检查和晋级评定。科研机构主管部门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汇报或派人视察, 对实验室的科研工作进行督促和检查, 由大学、企业或非营利机构管理的联邦实验室则由受主管部门委托的理事会来监督实验室的工作。科研机构的人事管理具有竞争、流动、开放的特点。科研机构内部营造一种充满激烈竞争又鼓励自主创新、自由流动的宽松有序的环境。

重大科研项目通常实行首席 (资深) 科学家负责制, 资深科学家的资格需靠竞争获得。联邦实验室通常和大学、科研机构、国外的相关单位之间的建立了频繁的学术交流, 人员的流动促进了公平竞争意识, 同时也开拓了学术视野。联邦实验室中国有国营实验室 (GOGO) 数量最多, 是联邦政府内部和联邦政府部门所属并直接管理运营的科研机构, 它们与政府联系最为紧密, 在科技人员的招聘、晋级和工资制度上沿用和政府部门行政人员相同的制度, 基本上是公务员身份。

联邦实验室的主任要根据任务要求编制年度预算和计划, 由主管部门送交国会审议后交由总统签署年度授权法。非营利科研机构的财务有很高的自主权和透明度, 同时实验室可以与外部企业或科研机构合作, 通过竞争承担其他部门课题, 获取研究经费[6]。

2.2 韩国公益类科研机构管理模式

作为中小型国家中的代表, 韩国的公益类科研机构状况和发展特征也很值得借鉴, 尤其对我国一些区域来说, 更有值得借鉴之处。

韩国公益类科研机构主要由国立或公立的试验研究机构、政府资助研究机构、其它非营利研究机构等组成。国立或公立试验研究机构是依据政府组织法、中央政府的有关法令或地方政府有关条令和规定设立的, 其研究员和技术员具有公务员身份, 主要从事试验、检测、检验、调查等业务;政府资助研究机构具有财团法人资格, 其经费主要由政府以资助金名目提供, 以接受委托的形式开展研究开发活动;其它非营利研究机构主要是指国立或公立医院, 所占比例相对很小。截至1998年, 韩国国立或公立试验研究机构共有74个, 政府资助的各类研究机构 (人文社会类、经济社会类、科学技术类) 共54个[7]。

韩国公益类科研机构经费来源渠道主要有:政府资助金, 大部分来自科技部, 小部分来自政府其它部门;自身服务性收入, 大部分来自以科技部为主执行的国家研究开发项目拨款, 小部分来自企业委托研究费和技术转让收入;基金会资金赞助, 主要是韩国政府或民间成立的各种基金会, 有些国际性基金会也会提供部分研究资金;捐款一般是较大的国内或国外组织或个人的私有财产或资金。在这些资金来源比例中, 由政府提供的公共财源占绝大部分比例, 纯粹来自民间的研究委托费仅占4%~5%。

韩国政府根据1999年1月颁布的《政府资助研究机构的设立、运营和育成法》, 对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实行了经营革新和结构调整。设立了由国务总理直接领导的5个研究会, 所有的政府资助研究机构均与原政府主管部门脱钩, 分类划归上述研究会管理、监督。各研究机构自身的理事会全部撤销, 代之实行联合理事会制度, 但主要管理和协调人员要么由政府人员直接参加, 要么在推选后, 需得到国务总理任命, 确保机构的良性运转和宗旨不变。

韩国政府除了实行积极的管理体制改革, 还构建出切实的支持政策:

(1) 重新调整组织结构, 制定发展规划。

韩国政府为将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研究群体, 明确了各研究机构的主要职能和次要职能, 并设定机构发展方向与目标:将原研究室改编为能执行大型研究课题的部;对人员的搭配、机构的评价、研究活动的保障等进行合理的调整;给研究机构赋予更大的自主权力;经费支持与实际需求更好地结合。为保持专业特点和吸引年轻人才, 要求公益类科研机构制定长期发展规划, 设定明确的方向和阶段目标以及相关的实施方案与对策保障。规划通过后, 将作为机构每年测评的一项主要内容。

(2) 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和责任制。

研究院所长从任命制改为社会公开招聘, 不拘一格地选拔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来担任。采用合同和阶段目标管理责任制, 专业评价机构定期考察和评价结果, 作为对院所长任免和经费支持的重要依据。政府的研究课题不再仅限于由政府资助研究机构执行, 允许大学、企业研究所参与竞争, 提高公共财政使用的透明度和发挥激励机制;在政府资助研究机构中逐步推广“研究课题中心制”, 以研究课题作为划拨资助金的依据;课题负责人拥有人员组成、预算编制、外部人员聘用、经费执行、奖金分配等与课题相关的一切自主权。

(3) 制定特别的薪酬激励和优惠政策。

政府根据专家组意见, 允许特别优秀的研究人员在最能发挥其研究能力的领域自由选题研究, 政府每年支援1亿韩元, 连续3年;对研究人员实行“年薪制”, 并根据研究人员的职务、工作性质、能力及业绩签订年薪合同;采取效益分成和奖励政策, 允许获得专利权的研究人员享有部分专利份额;对以技术成果创业的研究人员, 实行免除技术费和减免各种税收等优惠待遇。

3 美、韩两国公益类科研机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总结美、韩两国公益类科研机构规范管理机制的普遍经验是, 国家的立法规范、政府的政策导向、民间的行业激励、组织内部的科学管理、科研人员的合作与竞争。基本上形成了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体系的公益类科研机构管理机制与政策支持体系。既尊重了市场的发展规律, 又体现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同时也突出了行业协会的独特地位, 更调动了公益类科研机构内部基本要素的积极性, 构成了一套严密又符合实际的保障制度和管理体系, 这对我国有积极的借鉴和启示。

3.1 从宏观层次上

国家必须及时以法律法规的方式, 规范公益类科研机构的资质认定和登记管理程序以及税收优惠的条件和额度, 对公益类科研机构的业务收费标准和剩余资金的使用要规定明晰, 并指定审查监督主体。政府必须坚持间接管理的原则, 通过项目委托、资金拨付和科研预测等手段调控和引导公益类科研机构的发展, 尤其要对公益类科研机构从事的基础研究和行业性关键技术开发给予必要的倾斜支持, 如政府发挥统筹能力, 可以在公益类科研机构的科研设备采购、急需人才引进和科研成果转移等方面提供资金和环境配套支持。此外政府在国际科研与经济项目合作中, 突出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活动特性, 引导国际机构间的合作和交流[4]。

3.2 从微观层次上

要积极建立各类公益类科研机构行业协会, 创造行业自律管理和互相竞争的内外部环境, 注意发挥行业协会在公益类科研机构和政府及其它组织间的中介协调职能, 这一方面要求政府要加快职权转移, 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公益类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的素质和能力, 这样才能促进行业文化和公益形象的塑造。

公益类科研机构自身要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可以大胆采用类似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模式, 进一步提高机构运行效率, 以赢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和信赖。另外, 对一些从事基础性科学研究的非营利类科研机构, 要组建由多方专家参与的监督评议组, 对科研人员的选题和成果价值进行全面评估, 以鼓励和支持确有能力的科研人员能承担重任和推动基础科研创新。公益类科研机构从业人员要坚持合作和竞争的原则, 以课题组、项目团队和首席研究员等方式, 实现科研资源的优化整合[7]。

摘要:总结了我国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发展中存在的5个束缚性特征, 选择国外两个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发展状况和特征方面的比较, 并进行经验总结和提炼, 对促进我国公益类科研机构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公益类科研机构,管理,比较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1]科技部, 中编办,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科研机构管理的若干意见[J].科技成果纵横, 2001, (5) .

[2]王辉.美国有关“公益性非营利科研机构”的制度详述[J].全球科技经济了望, 2001, (3) .

[3]汪凌勇.美国的非营利研究机构及其管理[J].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 2002, (2) .

[4]郭军灵, 盛亚.美日德非营利科研机构管理的比较研究及其启示[J].科研管理, 2004, (5) .

[5]黄建国.中国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科研管理的现状和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 2004, (5) .

[6]黄建国.国外公益性科研机构内部管理模式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6, (2) .

8.科研部经验 篇八

关键词:科研生态系统 校企科研合作 模式

0 引言

自1992年国家经贸委、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起“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后,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合作,通过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让以及共建企业技术中心等多种形式,开展产学研联合,逐步在校企双方形成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合开发、共求发展的产学研模式,推动了企业和高等学校的发展, 对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起到重要作用。国家“十一五”规划强调,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形成国家自主创新的基本体系架构。通过校企科研合作,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科技对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的进一步推动作用,同时也让大学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高等院校是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不仅拥有众多高层次的人才和完备的实验设施,而且了解最新的国际科技动态,是培育“专利技术”的肥沃土壤。在我国,约有80%的专利产生于高校和科研院所,而科研成果转化率却不到10%,这不得不引人深思。与此截然相反的是,由于受资金和条件的限制,我国企业大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急需高新技术来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却举步维艰。

高校和企业,一个有专利但无处推广,一个期盼着高新技术却无从获取,如何解决专利与市场脱节的矛盾?国外企业给了我们一些提示:建立诸如专利服务机构这样的技术经纪人去构架专利与市场的桥梁,从而提升知识产权的转化率。搭建校企合作的技术平台,既能满足企业需求,又要利于高校研发,该如何实现这一有效链接呢?夹在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技术平台,又该如何运作呢?

1 校企科研合作模式

校企科研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在利益趋动下,运用各自资源相互协作所进行的优势互补的经济和社会活动。通常企业为技术需求方,学校为技术供给方,校企科研合作是科技经济结合的基本形式,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着积极的作用。

1.1 高校科研的现状 正如文献[1]报道,尽管国家的自主创新战略已开始向“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方向转移,但高校科研“三多三少”问题依然值得高度重视。“三多三少”指的是:“假花多、真花少”,指在高校科研中造假、抄袭、剽窃、注水现象非常严重;“未结果的多、结果的少”,是指许多高校科研成果虽不是“假花”,却对推动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没实际意义,没有“结果”。这里的“果”不是指一般的科研成果,而是特指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实现其固有价值的“有效成果”;“结小果的多,结大果的少”则是指在高校有效的科研成果中,真正领先世界的成果很少。

1.2 高校科研面临的问题 当前,普通高校在科研上存在许多现实难题: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难以转化,使得这些成果未能及时地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高校科研与成果产业化脱节严重,使得在前期技术上取得了突破的成果,但因没有必要和充足的中试资金和中试条件,不得不中途夭折;一些科技成果在进行中试以后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接产方,发展十分困难;对于有些高校因科研起步比较晚或其它原因,在设备、人才梯队、资金等各方面因素都比较短缺或结构不尽合理,科研发展只能步履蹒跚,难于做出较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关于高校科研成果难以转化的原因,最重要一个就是科研人员在‘象牙塔’里做作业,没有真正走入生产中;而企业在情境比较好的时候,开足马力,不太关心产品的更新换代、创新性研究。作为科研主体的高校,主要的挑战不是怎样完成课题,而是考虑如何把技术成果顺利地盘活,把技术资本与企业资本相融合。作为科研主体,要溯源而上,立项时就考虑到生产,才是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先决条件。

我们不可否认高校在科技进步过程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高校是科技人员培养的主要基地,不少高校教师学生团队积极投入到科技产品的研发与技术改造,也有不少教师作为技术顾问参与到企业高新产品的开发与应[2]。高校在从事科研的过程中,取得的成果是显著的,但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文献[3]指出,高校科研主要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即缺乏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缺乏甲方角色、缺乏科技成果载体、将成果用于教学不够、校企沟通渠道不够和陷入事务性工作。

1.3 校企科研合作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校企合作的研究一直都是把它融合在产学研中共同来研究的,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制约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原因,提出了转化过程的制度环境建设等问题。把校企合作创新单独作为研究对象的比较少,相对理论观点较为分散,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文献[4]指出校企科研合作要经历三个阶段,即积蓄研究基础阶段、研究阶段、研究成果阶段,在这每个阶段又有其具体的模式;文献[5]指出校企科研合作有着广泛的形式,不同的形式适应不同的需要,形式是为合作目标服务的,面对广泛的合作需要,就必须不断进行科研合作模式的创新,校企科研合作模式可分为四种:虚拟人才合作模式、项目合资模式、研究中心合作模式、创新网络模式。

高校与企业合作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一种合作形式,高校可以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企业可以发挥需求和服务优势。加强校企科研合作,必须根据校企双方的资源和需要,采取灵活的方式。较具代表性的企业与高校研发合作模式主要有技术协作、合作开发、共建研发实体、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基金合作等,其中,技术协作、合作开发是企业与高校研发合作最基本的合作方式。企业与高校基于各自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特征,对研发合作模式的态度并不相同。企业与高校合作模式决定了利益的分配方式和风险的承担比例,只有在双方做出一致的模式选择的情况下,研发合作才能找到结合点,因此合作模式选择是决定合作成功的关键[6]。

2 基于科研生态系统的校企科研合作模式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科研生态系统分为四个环节,即原材料生产单位、科研创新机构/成果、成果转化单位、产品消费者。其中科研机构即目前的高校和研究所,主要承担对原材料进行创新性改进或结构、功能改造,把自己的知识、技术等智力要素附加到原材料中去,形成创新性成果,这些创新性成果正是消费者需要的,因此很容易在成果转化单位(一般是企业)得到转化,使创新性成果转化为消费品。通过上述各个环节的有序进行则形成一个良性的产业链,各个环节各尽其能、各取所需,使得科研生态系统和谐发展,克服了科研成果转化难、科研与产业化脱节严重、资源短缺、重复投入等等弊端。

科研生态系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形成一样,要经过不断的选择,各主体之间要不断协调各个层面的相互关系,这是建立科研生态系统的难点所在。从价值论、本体论、方法论等角度来探讨科研生态各个环节的信息反馈、利益分配、责任分担方式以及相互间的反馈手段、利益分配方法和责任分担机制等,逐步建立起人才合作,资源、利益共享、权责明确的良好发展模式,提出适合科研生态系统建立、发展的一般规则和标准,有效指导科研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科研生态系统的各个环节间的信息交流、知识产权分配、权责关系、资源配置等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系统的方法进行指导。科研生态系统四个环节的关系如图1所示:

科研生态链条可以从任何一个环节开始,如以科研机构为出发点来探讨建立科研生态系统的框架及框架下的诸多如信息、数据、资源、权责处理问题。组建一个系统,关键是信息的反馈要及时可靠,否则会造成信息不对称而影响合作的效果,影响系统的功能的发挥。因此我们提出在这种科研生态系统建立的过程中要由发起单位在前期组建一个对各环节开放的平台,来共同处理合作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平台中的成员结构随着合作的需要和成熟要不断完善,进而能够处理合作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在科研生态系统的建设过程中,为了评估各单位在产品开发阶段、生产阶段的贡献或投入,将建立相应的投入比例与利益分配对称模型。在开发阶段,根据某一成果的研究成本进行量化,其中的成本以脑力劳动、体力劳动、资源、物料等形式体现,按着投入比例、贡献大小在科研成果中享有相应的产权。生产阶段这种资源、物料、劳动的贡献形式会发生比例和结构上的变化,各主体单位组成的小组(平台)要根据利益对称模型重新协定权责关系和利益分配方式。

3 结语

科研生态系统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提高科研项目的成功率,加速产业化进程,而且能提高科研机构的社会声誉,为科研工作的持续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通过相应的投入比例与利益分配对称模型的应用,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可以达到共赢。

参考文献:

[1]杨曾宪.“三多三少”:中国高校科研成果价值评析.社会科学论坛.2008(3):46-58.

[2]刘淑珍.论科技进步在商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商场现代化[J].2007(6):64.

[3]罗宇.高校科研问题及校企合作的思路.科技咨询导报[J].2007(16):216.

[4]胡延华.论高职院校校企科研合作的模式.职业教育[J].2005(22):39-41.

[5]周峥,叶岗.加强校企科研合作提高高校R&D活动产出.中国科技产业[J].2004(11):39-40.

上一篇:基金经理激励模式下一篇:重庆师范大学有哪些专业在新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