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初探

2024-07-31

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初探(共3篇)

1.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初探 篇一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江南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审美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审美能力逐渐成为中学生必不可少的综合能力之一。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素质教育阶段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学校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美术欣赏课,正是为高中生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最佳方式。本文主要针对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如何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展开论述,从而为更好地培养高中生的审美能力提供建议。

关键词:高中美术

欣赏教学

学生

审美能力

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以美术作品为主要对象,带来人美好的享受,让人领略到美术作品的深层内涵和艺术底蕴,通过特殊的思维、认识、创造和审美培养人的教育活动。[1]

美术欣赏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美术欣赏教学具有全面性。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虚实辨别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培养,身心素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是美术欣赏教学具有实效性。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过度盈余的信息时代,各种诱惑源源不断地通过图像流入生活中。在视觉泛滥面前,美术欣赏教学能带给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学生的心灵在课堂这片净土中得到洗礼。

美术欣赏教学,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技术意识,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美术欣赏教学,旨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领悟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从而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为美术欣赏教学的对象,高中生的审美心理特点成为教学设计研究的首要因素。经历审美意识形成的初中阶段这一关键时期后,高中生的审美范围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展,审美感受具有一定程度的基础,审美评价达到一定程度的水准。由于高中阶段学习内容的增加,对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在教与学的自我适应过程中其认知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在日益完善的知识建构过程中中其逻辑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现。由于身心发育的成熟,高中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对美与丑的评价有了自己的标准,不会轻易受到他人意见的影响。对于具体的美术作品,他们不仅能欣赏到其中的内容美和意境美,而且能表达出其中流露的感情。对于抽象的美术作品,出于知识储备的欠缺与学习经历的不足,他们往往无所适从而不知所云。在新潮流的大浪中,高中生往往表现出追求美的趋势。衣着发型的标新立异,正是展示他们对美的独特见解的真实写照。[2]

通过美术欣赏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理论层面上,符合新课标的大纲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的培养要求。在实践层面上,促进教学者对学生审美能力各方面差异的了解,促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增强保护自然的责任感,实现真正美的创造。

从高中阶段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方法,促进美术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结合媒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如果没有直观具体的教学手段,那么很难让学生引发由视觉产生的想象。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媒体的优化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多一些鲜活的元素注入,少一些刻板的教材分解;多一些新异的生动展示,少一些传统的千篇讲述„„或多或少地影射出媒体促进教学效果的强大潜力。当然,媒体的选择还要考虑到学校硬件设施的配套以及美术作品本身的需要。

目前,多数影视的美术效果甚好,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传统课堂中适当引入艺术类动画片,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日本著名动画作家宫崎骏大师的作品,是展示素材的最佳选择。结合故事情节讲解影片中的画面蕴含的艺术,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从而提高艺术修养。

罗恩菲德曾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指出,“在每一种情境中,艺术家必须体验其题材创造出艺术品,为了要重现或欣赏其意图,我们须将自己置于创造者的情境中”。[3]音乐有利于营造情境的感受气氛,有利于审美感受的强化。在欣赏美术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播放《黄河号子》,学生在视听觉并进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观察纤夫的各种不同表情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画面中。此时,教师如果能深情地读出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描写纤夫的诗句:“到伏尔加河去!是谁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呻吟?„„”,那么学生原本迷茫的审美感受逐渐明了,他们会由互异的纤夫表情意识到黑暗的剥削生活,激发自己对当时人民悲惨处境的同情以及对沙皇暴政的憎恨。媒体的引入,能让学生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更好地进入审美意境。

二、结合背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创作者意识下,经过创作者的精心构思而诞生。脱离了创造背景的欣赏,无异于大海捞针,其效果有如南辕北辙。在鉴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时,教师应把作品所处的背景环境进行介绍,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单纯把凡高的美术作品《向日葵》让学生欣赏,恐怕不会收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但如果向学生介绍印象派画家对光线和色彩的理解,介绍凡高的艰难生活和对阳光的渴望,学生能摆脱停留在欣赏向日葵形状的表层,逐渐地领悟到画面折射的热烈而又悲伤、骚动而又孤寂的心里情绪,理解到凡高追求生活的情感。

同样地,徐悲鸿的美术作品《八骏图》看似画马其实不然。如果把徐悲鸿所处的生活时代以及本人的思想介绍给学生,那么学生能在欣赏马的过程中领悟到徐悲鸿以马示己的手法,感受到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大无畏精神。

三、结合比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那么笔者认为“比较是分析差异的捷径”。比较,通用于各学科的教学中,尤其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更能让学生在对比具体的不同作品中找出差异,提高审美能力。

把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与古希腊的人体雕刻这两种同处于奴隶社会时期的美术作品给学生比较,他们会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得出结论。两者在艺术风格上存在根本差别,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体现冷酷的审美观念,相反地,古希腊的人体雕刻体现人性化的审美情趣。

把中国国画与西方油画各自的代表性作品给学生比较,他们会发现:中国国画注重笔法,虚实相生的意境以及事物的神韵,相反地,西方油画注重色彩、明暗有致的背景以及内容的真实。

四、结合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中艺术欣赏课大纲指出,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组织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开展对不同美术作品的比较和对不同美术作品的评价。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教师应更多地让学生积极参加到课堂活动中,让学生积极讨论,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达出来,从而来自不同个体的审美观进行碰撞与交流,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从而在合作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与此同时,及时的评价是课堂反馈的有机部分,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美术作品欣赏的鉴赏程度,从而为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审美能力提供依据,减少学生盲目狭隘的评价,实现评价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把每位学生都培养成为优秀的艺术家,而是让他们留心保持好发现美与欣赏美的一双眼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之路,任重道远。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因材施教,一切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出发。

摘要:

[1]向宏年.中学美术欣赏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6 [2]王梦雨.高中美术欣赏课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1 [3]朱剑雄.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教育[J].艺术及幼儿教育研究,2008

2.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初探 篇二

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高中生年龄一般在16至18岁之间,具有自尊心强、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世界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加上他们很强求知欲和好奇心,当外界事物对他们构成一定的刺激时,他们便有渴望理解、了解的欲望和动力。在美术方面,他们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评价能力已初步形成,已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欣赏作品具有很强烈的主观色彩,具有用自己的审美标准来评价审美对象的愿望。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支配下,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和课本,使学生主体意识淡薄,由于缺少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不敢对教学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

培养学生语言能力,首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学生从小奉行的过于信赖课本和教师的观念。不可否认,课本丰富的学习内容对于学生的学习是相当重要的。但应该看到,美术课本中有关作品评价的文字,只是一家之言。任何一件优秀作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欣赏,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是优秀作品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是要鼓励学生独特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让学生参与到欣赏和评论中去,从而提高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在讲解作品前,要首先理顺情感中审美和非审美的成分。在教学中,运用“我体验到”、“我感觉到”等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让学生意识到审美的评价没有权威可言,让他们敢于说。同时,学生间的各种观点的表达会促进他们进行自我分析,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进行对照,看到多数人的意见。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二、营造课堂的和谐气氛

高中阶段是创造心理的觉醒期,但同时又是情感的闭锁期,高中生不像小学生、初中生那样敢说敢做,敢于坦陈自己的观点。高中生在心理上、观察问题上都相对成熟得多,但他们爱面子、怕说错,长期以来形成一种不愿在课堂上举手发言的习惯。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学习的挚友、辩论的对手。要让学生明白,老师在问题的讨论中,也只是个人观点,师生之间应平等交流,真诚相待。同时,教师还应因材施教,通过组织辩论会等形式鼓励学生发言。对部分学生不愿在班上发言,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到各组去参与讨论,在每一位学生发表自己观点时,认真的听他们叙述,以赞许的目光注视他们,最后用肯定的语言加以总结。积极营造讨论式的教学氛围,解除学生的顾虑,让每一位同学都敢于发言,是一堂美术欣赏课能否成功的前提。

三、帮助学生积累词汇

很多学生有这样的体会:沉默的时候很充实,一开口又很空虚。找不到词汇,不知如何去表达。美术的专业知识、术语、美的形态、法则都会在平时的课堂上遇到,教师绝对不能含糊地一带而过。因为绘画、工艺、欣赏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诸如:构图、明暗、冷暖、透视、比例、对称、和谐等词语出现时,教师应作重点解释,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这些词汇评论作品。遇到运用得好的词汇要加以强调,在学生现有水平上给以指导。

在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肯定存在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的判断和评价,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并以宽容的态度包容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评价作品的语言,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学生对作品的评价不一定总是停留在浅显的水平上,它会随着学生知识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多层次的信息传播,让学生领悟画面上每一微妙的视觉变化。让学生学获得在书本上和个人经历中无法得到的知识,极大的扩大知识面。而知识的不断丰富又会促进语言的发展,使语言表达得到丰富、深化和扩展。

四、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美术欣赏课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外的优秀作品,继承和发扬中外优秀传统文化,共享人类社会的艺术资源。情感共鸣是美术欣赏课中的一个中心环节,贯穿在各层次的审美活动之中。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美术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学生往往对自己非常熟悉的美术作品和完全陌生的作品表现出较少的兴趣,而对那种似乎知道一些,但又比较陌生的审美对象有极大的兴趣。特别是那些富于变化、对比强烈的艺术品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因此在选择欣赏对象时要尽量选择形式感强,体现鲜明个性的作品。如: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凡高的《向日葵》等。除此以外,还要选择一些没有具体文学情节的作品,如中国山水花鸟画,荷兰风景画等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将人类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品及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以对比方式介绍给学生。而对于学生熟悉的作品要,最好换角度讲解,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例如,学生大多知道名画《蒙娜丽莎》,但他们真正看到了什么呢?也许只是一位的妇女肖像而已。“为什么这幅画会成为世界名画,流芳千古?”“神秘的微笑这种神秘感是怎样产生的?”“作者达芬奇是怎样一个人?”种种问题提出后,学生欣赏的兴趣会大大增加,脑筋也开动起来,很快进入状态,表现出跃跃欲试想说的样子。对于很抽象的作品,学生看不懂也就谈不上共鸣,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他们先补充基本的视觉知识和经验:点、线、面的构成,对比与和谐、均衡与均齐、节奏与韵律等等,一般形式美的法则。例如,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时,把他画的具象的《公牛》和抽象的《公牛》放在一起展示讲解,学生更容易产生兴趣,引发共鸣。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是不可缺少的一环,经教师正确的引导,并随着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学生就能更好地体会艺术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就会主动地学习、探索、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美术教育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3.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初探 篇三

摘 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往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与高昂的情绪。在教学中,通过美术欣赏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对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观察力;想象力;创新思维;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356-01

美术课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要给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给学生展现自我提供一方沃土。引导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发现美,培养学生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美术教师追求的目标。

一、对美术教学培养创新精神有关概念的理解

为了探讨上述问题,有必要结合美术教学先来理解与创新教育密切相关的一些词语概念的含义。这些词语包括“创新”、“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在这些词语前面冠以“美术”或“美术教学” 的一些词语。

创新:理论研究对“创新”有多种解释。

1、指一种创新精神,创新意识。

2、淘汰落后的东西,创造先进的东西的过程。

3、是一种心智能力,是流畅、变通和独特的思维特点外显的能力特性。

4、标志新事物的生成。

创新精神:是不甘守旧,刻意求新,不惧艰辛,志在变革的勇气和毅力。实践能力:概指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活动的能力。创新能力、创造能力都属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的能力,产生新的非凡设想的能力,善于发现和使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本?上就是人重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术创造能力。即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学生按照自己的构思独立绘制“想象画”、“命题画”、“创作画”、“诗配画”、“插图”、进行各种“美术设计”以及非模仿的各种工艺品的能力。

二、如何创设教学情景

从字面的含义理解,情境必定包括两个部分,一为情,二为境。情是情绪、情感,境是环境、场景,二者合一,就勾勒出一个人的内在感觉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美术鉴赏教学特有的情感境界。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氛围,以激发、感染、陶冶、诱导学生的情感。

《我的太阳》是湘版小学美术第一册中的一课。课堂上我反复讲解太阳的形状和光芒的变化,出示范画,想尽办法,试图引导学生展开对太阳的联想。面对着我喋喋不休的讲解和几张精心绘制的范画,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没有高涨,描绘的太阳几乎都是一张“面孔”:圆圆的形状,多彩的光芒,了无生趣。在《美术课程标准》中,对美术课程的价值和基本理念的表述中反复强调: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我的脑海中引发了三个问题:怎样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怎样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怎样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我想,这应该是我好好反思、探索的问题。

三、让学生的想象展翅飞翔可拓展创新能力

为了上好《我的太阳》这一课,选了一个阳光明媚、秋高气爽的好日子。领着孩子们来到操场上,立即感到浑身舒服。孩子们的情绪开始兴奋起来了,七嘴八舌地告诉我喜欢太阳的理由:“太阳出来了,很舒服!”“太阳来了,感觉很暖和!”“太阳出来后,我们就可以尽情地玩喽!”……我带着他们在阳光下自由地蹦着、跳着,体验着阳光的明媚、太阳的温暖。这充分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自然地进入到学习状态。要表现太阳,必须对太阳有所了解,“一个圈、几条线”的程序化的表现方式显然是不够的。我先问学生:“你们知道有关太阳的知识吗?”几位课外知识面广、课前准备充分的学生纷纷举起小手,“我知道太阳是个大火球。”学生有了观察基础,做好了充分的情感酝酿,便会把丰富的生活观察灵感凝聚于画笔之中,形成一幅生动的图画。

四、创设“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创造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做,开发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操作能力,形成创造性个性品质。在欣赏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中,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发展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培养创造性操作能力,当学生通过听觉、视觉及想象、联想,使欣赏过程提高到另一个高度。让学生亲自参与的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我播放了《播种太阳》这首歌,听着熟悉、优美的旋律,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我说:“播种太阳就是播种希望,每个人心目中的太阳都是不一样的,请小朋友们想象一下你心目中的太阳是怎样的?”小家伙们一下子围在一起讨论起来:“太阳应该是个年纪很大的老爷爷,长着白白的胡子。”“太阳像妈妈的脸,很亲切。”“我希望有一个绿色的太阳,保护我们的环境”……。我高兴地称赞他们说得真棒,很有想象力。

一是太阳的形状。可以是你喜欢的人、动物或植物,甚至其他事物的形状,然后思考怎样才能把太阳的形状画得符合自己的想象,又让别人看得出来是太阳。二是太阳的光芒。太阳的光芒是最美丽的,可以形式多样、千姿百态的。如春天的太阳可以用鲜花和绿叶来装饰;拟人的太阳可以用人物的头发来表现;傍晚的太阳可以给他披上一件五彩的霞衣等等。三是太阳的颜色。太阳光的颜色本身就不是一种红色,而是彩虹的颜色,所以你认为哪些颜色最能代表自己想象的太阳就可以大胆地用色加以装饰表现。

五、美术创作要求作品具有新颖性与独特性。

上一篇:19课台湾的蝴蝶谷教案下一篇:反邪教活动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