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解放历史转折

2024-09-11

思想解放历史转折(精选8篇)

1.思想解放历史转折 篇一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启篇,题目中《伟大的历史转折》指的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上承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旧革命的总结,旧思想的发展;下启本单元《改革开放》等相关内容,是新革命的曙光,新思想的肇始。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本课安排了三个学习内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三者的关系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与组织基础;会后平反冤假错案、“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从而巩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果。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应该能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转折,有其重要的影响。

初三的学生已经能够形成分组探究、思考讨论的良好习惯,能够自行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

三、设计理念:

正确的处理学生、教师与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将课堂真正的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创设情境、再现历史,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课堂丰富多彩。学习课内知识、延伸课外知识,教师在引导的同时与学生共同学习、探究,达到教学相长。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记住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知道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宏观的历史感悟能力,逐步形成历史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本课分为三个篇章:“春的序曲——一篇文章引发的争论”、“春雷惊天——一次会议拨正了航向”、“春回大地——一桩最大冤案昭雪的反思”。以语言叙述或举例子、看图片材料、视频、数字故事等形式展现历史;以新闻报道和新闻述评等形式深入历史情境中去体验与体会历史,加深对历史的领悟和理解;以对历史的感悟和反思深化对历史的认识,增强对现实社会的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实事求是我党纠正错误、开拓创新的根本思想路线,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培养不迷信权威,“不因人取言,不因人废言”的理性态度和健康情感;

从“伟大的历史转折”中认识党的伟大,培养爱党情怀;通过了解邓小平关键时刻的高瞻远瞩,初步了解邓小平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做出的贡献。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伟大历史意义。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去理解其决策,从决策中去体会和分析伟大的历史意义;把内容和意义结合起来,以新闻报道和新闻述评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理解,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增强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认识。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两个“凡是”和真理的关系,真理和检验真理标准的关系,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学中,通过剖析两个“凡是”的错误,最后让学生认识到:真理是多种的,但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唯一的,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导入:

展示美国《TIME》杂志封面,出示问题:中国有一位伟人曾七次登上《TIME》杂志的封面,并两次被选为人物,他是谁?

欣赏图片,并指出:七次登上《TIME》杂志封面并两度当选人物的是邓小平。

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提高兴趣。

新课:

(一)春的序曲——一篇文章引发的争论

展示“文革结束”与“两个凡是”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两个凡是”。

展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图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伟人的话”是真理还是“实践”出真理。

得出认识:“文革”是毛主席的错误决策,我们应该反对,“两个凡是”实际是左倾错误的延续。

举例说明:比如“小马过河”、“伽利略的斜塔实验”等,都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而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通过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引导他们认识到“两个凡是”思想的错误性,从而加深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认识,为下一步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与意义作铺垫。

(二)春雷惊天——一次会议拨正了航向

通过视频再现会场,走入会场,从记者和代表两个角度报道大会。

点评、分析并举例说明大会的转折含义。

播放《复兴之路》中的配乐诗朗诵《沉思与抉择》。

从不同的身份出发学习全会的内容,报道大会的盛况。

共同感悟转折的含义。

欣赏诗歌朗诵,感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

用记者采访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用对比的方式显而易见。

烘托气氛。

(三)春回大地——一桩最大冤案昭雪的反思

播放数字故事,提问:刘少奇冤案说明什么问题?给了我们什么教训?如何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欣赏数字故事,并指出:我们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烘托气氛,再现情境。

小结:

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给我们开启了春的序曲;十一届三中全会如一声惊雷,让我们真正感受到春天;民主法制建设带给我们春意盎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

指出:去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我们新的领导人提出了深化改革的决策,并指出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我们相信春天的故事将会一直讲述下去„„

各抒己见,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我们党有错必纠,与时俱进,不断走向胜利!

把条条框框的知识和自我感受相结合,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2.思想解放历史转折 篇二

关键词:史学观,正剧,历史与演绎,历史题材,敏感题材

任何一部关于历史年代的电视剧, 都不能够空穴来风, 而是要有鲜明的史学观作为立场;而对于任何一个历史事件或任何一位历史人物的演绎, 都必须要经过一定的艺术再创作, 以期符合当代的审美语境。因此一直以来, 历史题材电视剧难正难于此, 而这部《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就更难于此。

拍摄以“邓小平”这位伟大的领导人为主题的电视剧, 其针对性和积极意义非常明显, 然而这其中有两个无可逾越之障碍必须解决也明显不过:其一、邓小平同志历经的敏感事件“文化大革命”的语言禁区;其二、广大百姓对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所有人物的形象及性格的基本认知。怎样正确面对现实、面对历史, 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 如本剧导演吴子牛所说, 把握“这部剧的分寸感”, 既满足时代收视需求、又不违背历史真实前提, 正是这部电视剧的症结之所在。因此, 抽丝剥茧, 本剧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正确阐释, 值得肯定、研究和可复制。

一、客观呈现“文化大革命”后遗留的批判与争执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以下简称《邓小平》) 一剧, 立项于2009年, 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时, 中央文献研究室受命来牵头组织创作这部以邓小平为题材的电视剧。并给出三条指导性意见:第一, 希望该剧的剧情呈现时间段放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之间;第二, 这部剧的核心要反映邓小平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形象:第三, 除了反映邓小平的个人贡献外, 还要反映国家整体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基于以上原则, 在历经了近3年的筹备之后, 2013年9月正式开机, 2014年8月8日正式上映。

《邓小平》一剧正是基于对此社会认知的正确认识, 勇于打破禁锢, 与其让百姓自己猜测与忖度, 不如重新建立正确的史学认知。可谓本剧功勋, 当记一笔。

首先, 电视剧中所反映的“四五事件”的真实全貌, 可谓给所有观众上了一课。电视剧始终本着双线并轨的方式推进:一方面是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对于政策措施的逐步研讨;一方面是以剧中演绎的形象“田源”为代表的知识青年在这一历史时刻的跌宕命运。从中央到地方逐层展示, 每一个时期内, “文化大革命”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在本片之前, 大部分受众诸如8090后, 甚至并没有听过“四五运动”这样一个事件名称, 可是通过本剧的解构, 青少年可谓对当时的情形有了全知全貌的了解。充分感受到那是怎样一个满目疮痍的国家, 人们背负着不同的所谓“帽子”, 如何艰难前行。

其次, 是“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以往电影中表现“大革命”结束一幕, 即众人欢呼雀跃, 接着就河山变色、天地翻新。而本剧中, 让观众充分了解, 那一个时期, 每一项政策执行的艰难。其中, 邓小平主持的“全国科技教育座谈会”一集让人潸然泪下, 从未有影视题材告诉我们观众, 这些学者们是如何从事件中真正走出的, 一个个所谓“反动帽子”的摘除是经过了如斯艰难的斗争, 每一位关键人物的平反都是多么艰难。这正说明虽然已经推翻了“四人帮”, 可是百废待兴的中国, 如何兴?怎样兴?党内众多人士每每提出的“党纲”“两个凡是”“主席语录”等问题, 正反的声音交锋、左右的意见不同, 均无回避。各种批判与争执, 各种想法的碰撞, 恰恰合理反映了那一时期的真实情况, 这一处理, 符合历史、符合国情、符合观众对特殊时期特殊事件的基本理解、符合史学观应有的客观立场。

二、首次触及“敏感人物”的荧幕形象

这是电影电视历史上首次出现的画面:即中央工作会议的背景同时出现毛主席和华国锋两位领导人的照片。至少, 这在8090后我们是没有见过的、甚至于没有想到的, 可是人们知道, 这, 才知真实的当时情况。

华国锋、胡耀邦等系列“敏感人物”几乎从未在荧屏上有过表现。不能不说, 本剧这种坦诚地呈现方式, 有胆量有气魄, 可谓开中国电视剧之先河。例如邓小平研究专家龙平平认为:这8年间的“大事件不能落”, 也想过“不碰”, 但后来觉得, 当代人写当代事都写不清楚, 是不负责任的, 所以后来在剧中就没有回避。比如, 剧中提到了“逃港”。龙平平谈到, 其实十八大后,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广东调研, 并瞻仰了邓小平遗像。“习主席也多次谈到逃港, 连习主席都不回避, 我们有什么好回避的?”“敏感不敏感, 首先是你的立场、观点;其次, 重要的是客观。”“比如华国锋, 这8年, 如果没有华国锋是说不过去的。也没有人提出‘华国锋就算了吧’的看法。”

事实上, 在剧中, 观众看到的正是华国锋几次重要的表态、胡耀邦在“实事求是”问题上的关键立场, 诸如此敏感人物如果一再遮掩, 反而会造成事件表述的不合理性, 只有坦诚以对, 才能客观历史全貌。

三、正确对待实事求是与“两个凡是”的批判论证

片中16集到18集之间, 基本围绕实事求是与“两个凡是”之争展开。因一直以来贯彻落实的政治教育, 实事求是这一思想对于当代学生来说是不可动摇之思维根本, 有放之四海而皆准之意。而关于实事求是这一方针在党内的再次确立过程, 却并不了解。

片中因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而掀起的大讨论纵贯数集, 看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 其中最强烈的反击武器就是“两个凡是”。“两个凡是”是毛泽东的接班人和政治遗产继承者华国锋为了稳定形势和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而提出的主政方针, 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 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 我们要始终不渝地遵循。通过《邓小平》一剧, 可以清楚感受到, 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从党中央到地方, 对于主席的深切爱戴从而导致近乎无原则的遵循毛主席的一切指示。

正是这样一个舆论背景下, 实事求是提出了, 它有效地利用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并上升到解放思想这一主题, 成为驳不倒的真理, 并成功指挥全党转移了政治路线, 带领举步维艰的中国首先从思想上走出一条新路。我想, 没有任何一趟政治课可以如此剧一般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这一理论如此细密地解析并阐释, 也没有任何一本政治书可以让人们切实接收到这一理论确立的不朽功勋。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现在的什么兴趣促使叙述伯罗奔尼撒战争或米特拉达梯战争、墨西哥艺术或阿拉伯哲学的事件。此刻我对它们没有丝毫兴趣, 因此, 此刻对我来说, 那些历史不是历史, 至多仅为历史著作的简单书名;但对于曾思考和将思考它们的人们来说, 它们曾为或将为历史。”历史题材电视剧往往于历史的表述上不能尽如人意, 例如与《邓小平》同一时期上映的历史剧《卫子夫》, 开播前雷声颇大, 开播后批判如云。缘何?除去人物颜值不足这一话题不谈, 它将历史的改写与演绎便略为过分。卫青与平阳公主的婚嫁一波三折, 完全符合言情剧的结构, 而非常情可理解;卫子夫只有善良这一面, 构成一个人丰富的多面性被严重消减等等。因此, 《邓小平》一片正确史学观的确立, 为本剧夯实了情节基础。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表达成功的可能性:

1. 辨清忠于历史与改编演绎的关系

克罗齐的说法近些年被广泛引用, 但运用到影视理论中可谓微乎其微。事实上, 因大众消费文化的崛起, 人们对于书籍的阅读量逐年递减, 而对于电视文化接受却早已形成习惯。无论是“康乾盛世”还是“秦汉争雄”, 人们的认知大多停留在电视剧所选择的段落内容, 至于真实的历史情形, 却相对退后了。这正是因为, “历史”两个字所代表的时间含义为过去, 而过去的东西要重新拿来滋养当代, 就必须符合当代需求, 而不是符合历史情形本身。这一状况正是影视创作者每每要涉足历史题材时首先要考量的。

因为当代的需求不同, 人们的关注点不同, 历史在通过影视改编的手段再演绎的时候, 就必须进行一定的艺术创作。或者说, 历史事件在重新创作为影视作品的时候, 就相当于在重新构造一个属于当代情形的当代史, 这个当代史, 才是人们所想要接受的。也就是本文的主题——当历史成为当代史。

因此, 可以总结为, 人们需要历史事件的当代表述, 但是这种表述不能对于历史事件的正确理解造成改变, 例如《西游记》的唐僧不应该去爱妖精、卫青和平阳公主还是不要各自多结一次婚、不能推测武则天和李白的暧昧感情等等。所谓“雷”, 就是完全出乎想象, 平地而起, 那么在客观历史面前, 还是应该“避雷”为上。

2. 同一事件同一人物的多角度呈现

在本剧中, 开篇的部分, 邓小平与一家人并不知道这个夜晚会发生什么, 只能从门口的紧张态势判断出“要出大事”。小平同志因为此交代妻子卓琳给孩子们分分家里的东西, 最后因为实在无别的可分, 分的是照片。这一情节, 让人潸然泪下。作为一个人物, 即便是经过影视演绎, 他首先也应该是丰满的、多面的, 不能单一化、简单化、平面化。试想如果邓小平的表现只局限于讲话、发表看法、制定政策, 那么将是多么僵化的效果。

这部电视剧之所以让观众如此接受和好评, 主要也是因为剧中主人公形象塑造的成功。这种成功, 不是外形有多接近, 而是精气神的全方位再现, 不只观众接受, 连邓家的子女都是接受的。据说在8月7日发布会后, 邓小平的女儿毛毛曾站起来对马少骅说, “我们拥抱一下!”后来, 有人提醒马少骅, 说毛毛哭了。这个泪水, 应该是对人物塑造成功的最高褒奖。

本剧中, 涉及的中央领导众多, 而且几乎涵盖了建国后所有重量级人物: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华国锋、李先念、聂荣臻、罗瑞卿、万里、胡乔木、习仲勋、乌兰夫等等乃至邓颖超、王光美。但是没有一个人物出场是单一性的, 每一个人都有着人性本该具有的多面感。例如罗瑞卿, 本剧就充分表现出他作为军委秘书长的政治坚持, 面对妻子浓重的情感, 想要治疗伤腿的固执等等多个方面, 以至于他后来客死德国后, 机场那一幕:小平上前亲自抬棺, 那种怆痛感, 十分让观众动容。

对于一个事件的表述也是如此, 我们不能只选择一个角度来呈现历史事件, 事件的全貌需要客观的态度, 电视剧不是正与反的标杆, 而是正确能量传递的载体。例如电视剧《亮剑》中, 对于国民党部队和共产党部队的关系就交待的清楚明白, 对于国民党部队在战争中的贡献也给予了正确的表述, 这都是影视创作时本应坚守的态度。

争执中前行、矛盾中发展, 从剧情到人物, 《邓小平》电视剧正是本着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应有的状态徐徐铺开, 人物塑造情感细密、层次多元;情节铺展双线推进、张弛有节。

3. 主演形象与历史呈现当代性的统一

历史题材电视剧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主人公形象问题, 而且越知名、越贴近现当代史, 观众对人物形象的掌握越丰富, 表演越难。

这几年, 颇多电视剧在播出伊始就因为形象问题, 成为当代诟病而丧失受众。众所周知的2010版《红楼梦》就因为观众对主演形象的大多不满而造成近乎全盘失利的结局, 淹没了剧中其它亮点。本剧的邓小平一角由马少骅扮演, 他素以扮演孙中山出名, 化妆而成的孙中山形象几可乱真, 而本次扮演邓小平, 可谓在争议与怀疑中开始, 在赞扬与褒奖中结束, 成功演绎了一个“藏而不露、绵中带刚”的邓小平。可见观众对于主演的形象贴近并不是简单要求完全长的一样, 而是需要一种近似的感觉, 这种感觉最好与观众心中那个伟人的影子相重叠, 而观众或者百姓心中“伟人的影子”的形象是一种复杂的集合, 集合了主人公本来的气质、精神、韵律以及人们自己心中的再创作。所以, 实际上, 扮演者要达到的就是这一标准。

综上说明, 观众是可以被“正剧”吸引的, 题材本身并不应该成为左右收视的决定性因素, 而真正起到作用的, 是如何讲述题材, 如何结构题材, 如何表达题材。《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无疑起到了很好的领头作用, 从思想内涵到外在展示、从正剧风格到敏感话题、从人物塑造到剧情结构, 无一处不体现出制作者的良苦用心, 因此无一处不被观众所真诚接受。

3.伟大的历史转折 篇三

这时,博古、李德等不察敌情的变化,于1934年12月4日命令中央红军“继续西进至通道以南及播扬所、长安堡地域”,北出湘西北与红二、六军团会合。据此,中央红军沿湘桂边界继续西进,并冒着敌机的轰炸,胜利翻越西延山脉主峰----越城岭(即老山界),进入龙胜县境。当地苗族、瑶族和侗族许多青壮年还积极参加了红军。

12月11日,红军先头部队第一军团第二师占领通道县城。12日,第一军团主力和第九军团集结通道及其附近地域;第三军团主力进到长安堡地域;第五军团、第八军团由流源、辰口、麻隆塘之线西移;野战司令部、军委纵队到达芙蓉镇。

这时,敌“追剿”军主力已进到城步、绥宁、靖县、洪江、武冈等地,构筑工事,张网以待。如果中央红军继续北出湘西北同红二、六军团会合,势必要与五六倍于己的敌军决战,后果不堪设想。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力主放弃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兵力比较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挽救危局。博古、李德等人却坚持红军北出湘西北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因此,主力仍应继续向沅江上游行动,以便调动或箝制黔阳、芷江、洪江的敌人。

12月13日,中央红军按照中革军委命令,分左右两路军,由通道地区出发,继续西进。15日,突破黔军防线,攻占黎平和老锦屏。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中央红军今后的行动方向问题。会上,毛泽东再次陈述了放弃同红二、六军团会合原定计划的理由,力主中央红军继续西进,在川黔边建立新苏区。周恩来等与会多数人赞成毛泽东的意见,通过了《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改变了中央红军的进军方向,避免了红军可能全军覆灭的危险,并为纠正“左”倾错误创造了条件。

1935年1月1日,中央红军进抵乌江岸边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猴场又召开会议,重申了黎平会议的决定,决定中央红军迅速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并通过了《关于野战军通过乌江以后的行动方针的决定》,排除了李德的干扰,为顺利召开遵义会议和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共产党内的重大而急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奠定了政治基础。

乌江是贵州省最大的一条河流,素有“乌江天险”之称。乌江对岸有黔军教导师一部凭险防守。从回龙场到茶山关对岸驻守之敌3个团,企图阻止红军西渡乌江,并配合“追剿”军薛岳部围歼红军于乌江东岸。但是,英雄的红军是无所畏惧的,从1月2日起,分别用的抗心律失常药有心律平、美西律(慢心律)、?茁-受由江界河、回龙场和茶山关等渡口强渡乌江,至6日,全部渡过乌江,并向遵义及老君关等地前进。

6日下午,中革军委总参谋长刘伯承为迅速夺取遵义,亲自率领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六团冒雨攻占距遵义15公里的外围据点深溪水,全歼守敌1个营。7日凌晨,红二师顺利地进占了遵义城。9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军委纵队进驻遵义。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出席会议的政治局委员有毛泽东、朱德、陈云、周恩来、张闻天(洛甫)、秦邦宪(博古),候补委员有王稼祥、邓发、刘少奇、何克全(凯丰),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第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第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杨尚昆,第五军团政治委员李卓然,中共中央秘书长邓小平,共产国际驻中国军事顾问李德(化名华夫)及其翻译伍修权等也列席了会议。

会议首先根据刘伯承、聂荣臻的建议,决定中央红军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在川西或川西北创建根据地。

接着,张闻天首先按照事先与毛泽东和王稼祥商定的提纲在会上作了发言,接着毛泽东作了重要发言。他批评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博古、李德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以及博古在报告中为其错误所作的辩解,阐述了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特点和指导规律,提出今后的方针和任务。王稼祥、朱德、周恩来、李富春、聂荣臻等积极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会议决定改组中共中央领导机构,补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参加中央的领导工作;取消三人团和博古、李德最高军事指挥权,“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并规定“以泽东同志为恩来同志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随后,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共中央决定以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全权指挥军事。会议指定张闻天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简称“遵义会议决议”),并于2月8日经政治局常委会议通过。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重大问题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并为胜利完成长征,战胜张国焘右倾逃跑主义和右倾分裂主义,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这是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伟大转折点。

4.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篇四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过程】

(先分学生小组,根据人数来)

一、导入

利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图片对比引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师问:同学们看完这些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

师:十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召开的一场重大会议,这场具有非凡意义的会议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成为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那么,这场会议都有哪些重要内容,这场会议又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板书课题)

二、新授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文革给我们的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请同学们看这三个数据,(PPT展示)我们损失了5000亿元人民币;300万干部蒙受不白之冤;十年没有高考,面临人才断层。那么,文革之后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呢?

生:急需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重新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师可引导学生回答)

师:对,在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但中却遇到了巨大的阻碍,这个阻碍是什么呢?今天老师带着你们跟着小明的日记走进那段岁月

师:出档PPT让学读日记,从日让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 生:“两个凡是”。

师:这一方针后来被称为“两个凡是”。这一方针的实质就是毛主席的话,句句都是真理,这仍然是在坚持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能得到彻底纠正吗? 生:不能。

师:它已经成为严重束缚人们思想的枷锁(注意手势语言,桎梏)。中国想要发展,想要有出路,就必须打破这种思想的禁锢(着重加强语调),避免徘徊不前甚至倒退!这一错误思想是怎样打破的呢?

正当中国徘徊不前时,1978年5月,一篇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文章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篇文章就是?(PPT展示文章)

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文章中的一段话,我找一名同学来读一读划红线的部分。

生:读文章。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对“两个凡是”的观点是赞成还是反对? 生:反对。

师:不仅是反对,而且是坚决反对,是针锋相对。它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不过,对于这篇文章,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横加指责,于是,以这篇文章为起点,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经过讨论,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两个凡是”是不正确的,那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呢?

生: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师:这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师:那这场讨论的性质是什么呢? 生: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师:这场大讨论也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思想准备。

过渡:我们翻开小明日记的第二篇春雷惊天,我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下这篇日记,提问:你从这篇日让中获得了哪些历史信息?

生:十一届三中全会要召开了 出示图片

师: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的场景,大家可以看到,会场的布置非常简单,同学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是什么时候?(1978年12月)那地点呢?(北京)

师:对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我们用表格的形式来认识,这次会议从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上分别纠正了哪些错误,又树立了哪些正确的观点呢?给同学们2分钟的时间,结合课本35、36页的内容完成表格。

师:我们先看思想上的内容,哪位同学说一说?

生:思想上冲破“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师:同学们,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一思想路线中哪一句是最核心的部分?

生:实事求是。

师:对,正是实事求是,这是我党一贯坚持的思想路线。同学们可以想一想,1927年,秋收起义中我们进攻大城市遭遇挫折时,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做出了什么重大决策?

生:向农村进军。

师:。既然实事求是我们党在工作中坚持的思想路线,那么文革后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文革以后我国的实际国情,粮食产量在逐年增长,但仍有上亿的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城市的工业企业效益低下,产品单一陈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同学们,文革后我们的国情用一个词来概括是怎样的呢? 生:贫穷/落后的。

师:面对这样的国情,我们应该怎么办?还能像以前那样天天搞阶级斗争吗?

生:不能。

师:好,我们看一看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上的主要内容。这位同学。生: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师:很好,请坐。同学们再来看这样一则材料,老师还是找一名同学来读一读。生:读材料。

师:要把我们国家的经济搞上去,要让老百姓的生活富起来,这才是我们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对外开放,打开国门,去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在这次中国的变革中,谁是引路人呢?

生:邓小平。

师:这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组织上的主要内容(PPT展示)。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师:这正如西方一位记者所说,毛的时代结束了,邓的时代开始了。过渡: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们国家影响深远。那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呢? 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师:全会的英明决策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通过,这一胜利的喜讯迅速传遍神州大地,中国人民难以遏制心中的喜悦,满怀激情地投身到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请同学们看屏幕(PPT)这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广大人民群众争相抢购有全会公报报纸的场景。

过渡:1979年邓小平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他被时代杂志评为1978风云人物,因为他是“一个崭新中国的梦想者——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同学们接下来看这几则材料。

学生学案上的三段材料。

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并不长,但已经有与会代表意识到这肯定是一场非比寻常的会议,有人是这样回忆这场会议的“当时听了邓小平的这个讲话,就兴奋地预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划时代的会议”。著名学者于光远回忆自己在1978年的经历时,用的是这样一个题目。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给你们的材料和刚才我们所学的知识,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同学们可以按照我们刚才分好的小组,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生:回答。

师:很好,同学们回答的很不错。文革结束后,中国到底要往哪里走,在这一历史紧要关头,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也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开端,从这里,我们伟大的党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出了改革开放的第一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展示幻灯片)这是1984年在国庆阅兵式上出现了这样感人的一幕,人们没有歌功颂德,没有高呼万岁,一句简单的“小平您好”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伟人的无比崇敬。

过渡:邓小平主持工作以后,不仅为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之前各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拨乱反正。下面我们翻开小明日记的第三篇

春暖花开

请同学们看这样一段视频。刘少奇作为国家主席,在文革中未经任何司法程序就被剥夺人身自由,最终被残酷迫害致死。国家哪一年给刘少奇平反?

生:1980年。

师:伴随着刘少奇冤案的平反,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同学们看这样一幅图片,我找一名同学来读一读图片中的文字内容。

生:读内容。

师:这是一张当时的平反通知书。到1982年底,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基本结束,300多万名干部、知识分子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数千万受到株连的人也得到解脱。他们精神振奋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过渡:伴随着对指导思想和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如何评价毛泽东,如何评价建国以来的一些历史问题;我们进行拨乱反正,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是否也意味着要全盘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呢?这些成为当时中国政治生活无法回避的复杂又敏感问题。这里有段文字,同学们一起看大屏幕。我找名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材料。

师:读完材料,同学们思考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材料是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的?来,这位同学。生:读材料。

师:很好,请坐。第二个问题,这份文件是怎样评价毛泽东的呢?这位同学。生:读材料。

师:很好,请坐。那我们一起来思考第三个问题,这段材料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怎样的工作作风?

生:就是实事求是。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他们做到了实事求是,做到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项决议统一了全党的认识,也加强了全党的团结,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知识收获:好了同学们,接下来我们该收获知识果实了。我们学习了这节课,你的历史知识到底记住了多少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遍。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是?

生: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是?(1978年)地点呢?(北京)内容有三个方面,哪位同学说一说?那会议意义呢?在指导思想上完成拨乱反正的文件是什么呢?《决议》。

出示PPT硕果累累

过渡:同学们,小明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他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现在是一名检查官了,他的日记也一直在写着,如果你是小明今天你在日记中会写些什么?你会邓小平爷爷说些什么?下面请同学们写一写(教师适当引导:1你可以歌颂邓小平复出以后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出的巨大贡献;2你也可以向邓小平汇报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出示PPT(视剩余时间选择几名学生回答)

5.初中历史俄国日本历史转折点教案 篇五

师介绍:16世纪中期,俄国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但它盛行农奴制。

提问:农奴制下的农奴和封建制下的农民有何区别?

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俄国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逐渐增多,但是,到19世纪中期,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依然缓慢,远远落后于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这是为什么呢?

总结: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工厂中缺少大量的自由的劳动力;同时,农奴收入微薄购买力极低,资本主义发展缺少广阔的国内市场。)

时间、人物、内容

提问:1)为什么农奴制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农奴获得份地时支付的巨额赎金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俄与英法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有何不同?

回忆俄、日对华侵略及所签条约。

了解。

有无人身自由,可否买卖。

阅读回答。

阅读。

分组讨论回答(人和资金)。

比较。

加强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

培养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分析理解。

区别革命和改革。 教 学 内 容 及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局限性(提示:目的和实施者)

目的是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的统治

实施者是代表贵族地主利益的沙皇

→必然存在局限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4、小结:如何评价俄国1861年改革?

有局限性,但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6.历史上三个转折点 篇六

.2西柏坡会议 1948年9月8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村召开了“”,这是从日本投降以来 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会议。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的进程,提出了大约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从1946年7月算起),从根本上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日程表。对彻底推翻国民党政府后,中共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政权,毛泽东在会上作了明确阐述:“我们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政权不仅仅是工农,还包括小资产阶级,包括民主党派,包括从蒋介石那里分裂出来的资产阶级分子。政权制度采用民主集中制,即人民代表会议制,而不采用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也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解放军叫人民解放军,以示与蒋介石政权的根本对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不同于蒋介石独裁专制的国家政权,所以,在国都选择上不能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作为新的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3十一届会的中心议题是根据主席的指示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次全会前,召开了历时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党的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和领导骨干,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年来党的领导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批评,对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政治方面的重大决策,党的优良传统的恢复和发扬等,提出了建议。中央领导在会议闭幕式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为随即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准备。讲话成了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7.思想解放历史转折 篇七

案例:寻找欧洲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珍妮是美国得克萨斯州莱特中学的历史教师。她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堂名为“历史上的转折点”的活动课, 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这个活动, 能够对前期所学的知识作一个回顾和总结, 并尝试着思考历史事件的因果本质, 用实例来证明一些事件的结果是如何戏剧性地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如袭击珍珠港、希特勒攻打苏联等转折点。活动中, 珍妮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在近代欧洲历史上, 哪些事件是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但在总结整个活动时, 珍妮发现, 小组间辩论中, 小组各自的观点缺乏足够的论据支持, 所给出的论据和数据的可信度也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 而且, 辩论缺乏条理性。于是, 活动后, 珍妮又让学生运用证明工具在课后继续了这次讨论。整个实现过程为:

1.建立项目

(1) 珍妮在证明工具教师工作坊 (Showing Evidence TeacherWorkspace) 内建立了一个项目, 名为“历史上的转折点”。

(2) 描述该项目: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是过去所发生事件的产物。看似简单的一些历史事件, 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现实世界的构建, 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这些转折点有着特殊的作用。你将回顾公元1500年到1939年的欧洲历史, 并选出三个你认为最重要的历史转折点。更重要的是, 你需要找到的强有力的证据来支持你的论点。

(3) 建立提示:在欧洲史上, 哪三个是最重要的历史转折点?

(4) 选择推理工具的标准版 (在学生研究课题时会找到一些证据, 标准版可以为学生提供划分可信度的功能) 。

(5) 针对项目指定团队。

(6) 组织学生评论团队。

2.使用工具

(1) 珍妮要求学生六人一组参加到学生工作坊中。然后, 指导学生选择他们认为在欧洲史上最重要的三个独立事件作为三个论点, 给出每个论点所需要的证据数量 (五个支持论据, 三个反对论据) , 并且, 提醒学生所有的证据不能基于学生的主观意见, 必须有可靠的出处。例如, 凯莉小组的其中一个论点为:斐迪南大公遇刺是欧洲历史的转折点, 并列出了相应的资料来源以支持论点。支持论据有:奥匈帝国借此向塞尔维亚宣战;俄国出兵援助塞尔维亚;德国向俄国宣战, 一战初见端倪。反对论据有:斐迪南遇刺前奥匈帝国就想吞并塞尔维亚, 迟早会制造事端向塞尔维亚宣战;引起战争的动因是各个国家发展不平衡, 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加入大战。

(2) 珍妮分发评价量规, 告诉学生在对证明工具的应用评价时要用评价量规作为指导。然后, 在教师工作坊中指派一个小组来对另一个小组进行评价, 评价小组将会阅读及评价另一个指定小组的论点, 指出论点不清楚的地方及有质疑的事实或者假想, 并使用评价量规来指导修正论点, 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及修正意见。同时, 珍妮也运用评价量规给出反馈, 提出需要努力的方向, 建议研究的新途径, 或者要求小组阐述他们的思维过程。最后, 珍妮给学生一些时间, 让他们基于评价小组的意向来进行调整和修改。图1为杰克一组的其中一个论点 (双击某条证据, 可阅读该证据的具体描述, 如图2) 。

(3) 珍妮让各个小组聚在一起, 并在黑板上列出各小组的论点, 重新讨论学生的论点。要求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关于论点的短小的多媒体展示, 并在演示后, 引导学生确定哪些才是最重要的转折点。

证明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启示

从以上案例, 我们可以了解到:应用证明工具的交互特性, 学生能够提出一个论点, 能够列举支持他们的论点或者是反对他们的论点的证据, 能够鉴别证据的真实性、评估证据的质量, 然后在这些证据的基础上作出决定。这种思维工具能够鼓励学生去思考证据的真实性以及这些证据对他们论点的支持力度, 思考证据和论点的内在联系;能够支持学生根据不同辩论的需要, 组织观点, 然后形成结论。图2为证明工具的功能描述, 图3为双击某证据后的窗口描述。

在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证明工具在解决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问题上, 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策略。透过技术的这层外衣, 我们可以看到:证明工具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和系统思考能力, 它不仅在技术平台上给我们提供了支持, 更引领着使用者转变其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案例中, 珍妮老师应用证明工具不落窠臼的教学方式 (怎么教) 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怎么学) , 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创新教学的新视角。证明工具不仅可以应用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 在其他学科, 仍不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好工具。

遗憾的是, 这个证明工具目前只有英文版, 也没有汉化补丁, 但它支持汉字输入, 所以只要掌握了窗口功能, 基本不影响其应用。

证明工具网络链接地址:

8.民族复兴的历史性转折 篇八

关键词:抗战胜利 意义 历史转折 民族复兴

读完李零老师的文章《血荐轩辕——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祭》,我心怦然。作为90后的我们,应该而且必须永远铭记,“‘战争二字很沉重,‘胜利二字很悲壮。”祭,宣示着“这场普通人的抗战”——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性伟大转折所蕴含的人民必胜的历史真理,彰显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民族精神。

1 中华民族“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赢得胜利

“一战”结束后,列强操纵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战胜国,何等屈辱”,“《凡尔赛和约》埋藏着下一场战祸”。1931年,日本为摆脱经济大危机,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拉开了日本侵华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之后,正是列强的“绥靖”,日本制造了“一·二八”事变、伪“满洲国”、华北事变等一系列旨在驭华灭华的行动,挑战中华民族的生存底线,“每个人都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白山黑水,抗日联军与日寇拼死血战;长城内外,义勇军与日酋苦斗厮杀;一二·九呐喊,唤起亿万民众同仇敌忾;西安事变,“兄弟阋墙,共抗外侮”。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在此刻迸发,救亡图存的燎原大火在此刻点燃,中华民族振兴于亡国灭种的最危险的时候!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首先在中国爆发,“华北丢了,华南丢了,中南丢了,首都沦陷遭屠城……国际就是不干涉。”占的是中国地,屠的是中国城,杀的是中国人,没动欧美的奶酪,列强均作壁上观。然而,生存危机令中华民族凝聚起了其他民族不可比及的力量,“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将68%以上的侵华日军牵制在其占领区,粉碎了日本法西斯“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将其拖入了战略相持阶段。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年6月22日,德国大举进攻苏联。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把炸弹投向“配得上他们忏悔”的美国人。“美国对日宣战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国民党政府对日宣战在第二天,抗战已经整整过去了四年。”中华民族用血肉之躯抗击敌人,勇敢顽强擎起了人类和平的蓝天,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地位和作用陡然提升,举足轻重。

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强调在打败共同敌人德意日法西斯后,建立一个拥有广泛普遍安全制度的国际秩序。中国以“四大国”之一身份签字,中国人民担当起了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这之后,除敌后战场外,中国抗战“更主要是中国援助英、美”。1942年3月,“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中国远征军喋血滇缅印,抗击数十万日军;云南人民滇西抗战,粉碎了日军进攻中国大后方的企图,以国际主义和牺牲精神鼎起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并与同期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和阿拉曼战役一道,构成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转折。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和蒋介石在开罗举行会议。这是自1840年以来,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重返世界。12月1日,《开罗宣言》的发表,宣示盟国对日作战宗旨,规定日本必须归还所占领的一切中国领土(包括钓鱼岛)。1943年10月,美英苏中四国在莫斯科发表《普遍安全宣言》。1944年5月,滇西大反攻拉开了东方主战场反攻的序幕。1945年2月,苏美英雅尔塔会议,安排战后“国际秩序”,并决定召开联合国宪章制宪会议。4月25日,“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开幕。5月2日,苏联红军攻克柏林,5月8日,法西斯德国投降。6月25日,与会代表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在26日的签字仪式上,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国代表董必武第一个在《宪章》正式语言文件上签字。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8月8日和9日,苏联对日宣战,百万苏军进入中国东北围歼日本关东军,中国全面大反攻。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读《终战诏书》。9月2日上午9时,日本东京湾美国军舰密苏里号,日本政府和日军大本营代表重光葵、梅津美治郎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9月9日,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军校礼堂,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字,交出佩刀,以示128万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上将代表中国签字,接受其投降。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北中山堂举行受降和主权收复仪式,台湾省重回祖国怀抱。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中华民族“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浴火重生,以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全面胜利,迈出了民族复兴坚实的第一步。

2 中华民族“血肉铸成的新长城”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被卷入。“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一,中国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主力军。德意日法西斯是“二战”策源地。日本试图侵占中国控制亚太,进而与德意反人类势力东西呼应统治全球。面对日本的疯狂侵略,中国率先举起全民族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大旗,开辟并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战不仅是抵御外来侵略的正义之战,更是事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能否取得完全胜利的关键之战,它英勇抗击了日本法西斯势力。

第二,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历时最长,付出的牺牲巨大,对反法西斯战争进程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人民浴血抗战整整14年,有效地牵制和消耗了日本法西斯的有生力量,扑灭了其嚣张气焰,使其70%兵员伤亡在中国战场。相比英国的6年,苏联的4年2个月,美国的3年9个月,中国是反法西斯战争开始时间最早、历时最长的国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战区总面积2200万平方公里,中国战区面积达600余万平方公里,是战场面积最大的国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美国牺牲100余万人,英国120余万人,苏联2700余万人,而中国达3500余万人,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人数最多的国家。

第三,中国的持久抗战沿延滞了日本的“北进”“南进”计划,减轻了欧洲战场的压力,极大地支援了苏美英等盟国的多线作战。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力,遏制了其北进图谋,使苏联得以集中兵力对付法西斯德国;同时也阻滞了日本的南进攻略,使其不得不一再延迟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并使其在发动战争时由于兵力不足而难以全力南进,从而减轻了美英的压力。作为盟国对日作战的重要和主要后方基地,中国还为盟国提供了难以计数的人力、物力和情报。

正因为中华民族有坚韧的精神、悲壮的牺牲、巨大的贡献和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奠定了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崇高地位。1942年1月6日,罗斯福向美国国会发表国情咨文时说:“千百万中国人民顶住了轰炸和饥荒,在日本武装和装备占优势的情况下仍然一次又一次地打击了侵略者……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会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2月7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中国军队对贵国遭受野蛮侵略所进行的英勇抵抗已经赢得美国和一切热爱自由民族的最高赞誉。”中国人民“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对于在装备上占极大优势的敌人进行了差不多五年坚决抗击所表现出的顽强,乃是对其他联合国家军队和全体人民的鼓舞”。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谈到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时坦言:“如果日本进军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斯大林强调:“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中国)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英国军事史家富勒在其史论《战争指导》中指出:美英所引以为幸的是,日本既没有足够的兵力占领和控制印度洋上的战略要点,也没有足够的兵力在太平洋上拼一死战,这正是中国抗战对二战的进程和结局产生重大影响的结果。绝不可低估或妄说中国抗战的作用和影响。

3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第一,“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从此,再也没有侵略者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肆虐。”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东方大国。但在1840年后的百余年间多次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主权被残暴践踏,领土被肆意割占,财富被疯狂掠夺、人民被野蛮屠杀,被迫签订了1000多个不平等条约,国家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绝境。为救亡图存,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顽强抗争。经过十四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免遭殖民奴役的厄运,解除了百年沦亡的危机,保持了独立生存的民族和政治地位,并以此为契机,开始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新征程。

第二,促进了民族觉醒,人民在精神、组织和行动上的进步达到了空前高度。近代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屡战屡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族觉醒程度不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空前的存亡危机空前地激发了民族觉醒。从来没有像抗日战争这样,民族自觉如此深刻,动员程度如此广泛,斗争意志如此顽强。军民团结如一人,武装与非武装斗争相结合,前方与后方斗争相结合,公开与隐蔽斗争相结合。特别是敌后军民广泛开展的游击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战争激发了觉醒,战争锻炼了人民,人民赢得了战争!这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信心,为民族复兴凝聚了最深厚、最宝贵之伟力。

第三,促进了中国各民族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国共两党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中国各民族空前的大团结,以全民族血肉之躯筑起了新的长城,杨靖宇、左权、张自忠、戴安澜等抗日将领英名永驻;苏州河“八百壮士”“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群体山河万古!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以各种方式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无数人血洒疆场,壮烈牺牲;无数人毁家纾难,捐资破敌;无数人共赴国难,以身殉国……到处是“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的动人场面,到处是汹涌澎湃的救亡图存浪潮,到处是奋勇杀敌的壮烈场景。日本侵略者所面对的,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是四万万五千万人民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精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胜利,为民族复兴提供了最强大的精神支柱。

第四,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中国为此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和肯定,奠定了其世界大国的地位,使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中国是世界和平与进步事业的积极参与者、重要建设者和坚定维护者,复兴的中华民族将是世界和平发展的最伟大最重要的正义力量!

第五,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抗战胜利70年来,古老中国浴火重生,中华民族凤凰涅槃,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向心力得到空前提升,正以全新风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伟大复兴而不断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就。

1945,中华民族在血与火中重生!1949,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2015,中华民族胜利迈向伟大复兴!牢记历史,珍惜和平,自力更生,发展自强,这才是对70年前那个历史性伟大转折最好的纪念,才是对西方妄说者最好的回应。

参考文献:

[1] 李零.血荐轩辕——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祭[J].读书,2016(01):32-39.

[2]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上一篇:《西厢记》读后感下一篇:茶艺技能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