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课教学实录(精选8篇)
1.实践课教学实录 篇一
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德育实践活动课课堂实录
黑龙江省方正县第三中学 张岚芳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及造成的危害,认识
到地球是我们赖以生活的家园,为了创造一个文明,洁净的环境,我们应该热爱
它,保持水土资源。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保护环境,预防“水土流失”并掌握一些有关保持水土资
源的问题。
教学难点:生态的破坏带来的严重危害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二、主持人上场
甲:小草感谢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
乙:苍鹰感谢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
甲:高山感谢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
乙:花儿感谢园丁,因为园丁赐予它五色斑斓……我们要感谢大自然,它是一位
慈爱的母亲,赋予了我们人类生存所必须的一切,给了我们所有的智慧和幻想。
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保持水土”——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德育实践活
动课的第一篇章“美丽的大自然”
乙:大自然的美丽无所不在:在你的心中,在你的视线当中,在世界的每个角落。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美丽的大自然。(多媒体)
甲:大自然的美是天然的,是世界上最好的画家画不出来的,古往今来,有多少
文人墨客挥笔赞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有多少伟人领袖作诗赞美大自然的秀美风
景。
乙:是啊,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是多么的惬意啊!可是就有一位同学,偏偏
喜欢刺激,非得要到未来去看一看,n年后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呢?有兴趣的同
学可以随她一起去看看吧!《穿越剧:未来的日子》
生:整天没事做,没意思,到哪去玩玩呢?对了,我的好朋友多啦A梦的时光
机器在我这儿,何不到未来走一遭?这就走!(“说走咱就走”……唱着走了)
(转眼间,就到了n年后的一个城市)(幻灯片:n年后的城市)生:咦,奇怪!这个城市怎么没有绿色啊?人也稀少,这是怎么回事呢?(四处
寻找,看到一个行人(行人上场)问:请问,这里是什么地方,怎么没有绿色啊?
这人都到哪里去了?
行人:你是外星人吧,我们这里多少年了就是这样,一言难尽啊!(急着要走)
生:这么匆忙,要去哪里啊?
行人:前面有个拍卖会,人们都去抢着竞拍,去晚了就什么也捞不着了
记者:等等我,我和你一起去
(一路前行,了解情况,到了拍卖会现场)
(幻灯片:城市某拍卖会现场)
生:(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空地方)坐下观看
拍卖会主持人:我宣布拍卖会开始。首先介绍一下拍卖规则:由于竞拍物品有限,所以每人只能竞拍一次,一次只能竞拍一件物品。第一件物品:玻璃翠花,此花的特点是,用塑料模包裹可以制造饮用水。底价十万。
生:我还以为是什么稀奇的东西呢?就一颗破花还卖这么多钱,我们那里有的是!这些人是疯了吧!
观众:十五万
观众:二十万
观众:25万
观众:………..观众:50万
主持人:50万一次,50万两次,50万三次。成交!(鼓掌)
生:啊?50万!
(夺标者接过东西感叹道)
夺标者:好不容易拍到啊!幸亏别人没再叫价,否则…….想当年,我做伐木工的时候,为了赚钱,我砍掉的树木不计其数,到如今却为了一棵花差点倾家荡产,真是今非昔比啊!
生:“这棵破花还值这么多钱?在我们家这花死了都没人要!这人真是的……” 旁观者:你可不知道啊,这花在我们这里可是稀罕物,就靠它造饮用水呢!没看我们这里湖泊都干涸了吗?
生:啊?(回头继续观看)
主持人:第二件物品:黑龙江有机黑土,特点:营养丰富,可供植物生长10年。底价;30万
观众:40万
观众:50万
观众:60万
观众:………..观众:100万
主持人:100万一次,100万两次,100万三次。成交!(鼓掌)
夺标者:唉!最起码我在10年内不会失去生命,难以想象,10年后我会怎么样?唉!(摇头)
生:再也待不住了,急忙拉过竞标者问:怎么,这么一袋土你竟然花100万买,不会吧?
竞标者:你是不知道啊,这土壤严重沙化,黑土层日益减少,没有了黑土,什么植物能活啊?没有植物,我们怎么生存呢?这也是没办法啊!
落标者:唉!造成今天这种情况只能怨人类自己,都是咎由自取!
生:怪不得这里没有绿色呢,原来是这样啊!人类到底做了些什么,才出现现在的后果呢?我得回去研究研究……..(坐上时光机器回到现在)
(回到二班)(幻灯片:第二篇章调查水土现状及水土流失的原因)
生:(深吸一口气)哇!这里的空气真新鲜!红的花,绿的草,空气格外好!对了,不能 光呼吸啊!我得请同学们帮我的忙去
(看到班长,忙拉住)
生:班头
班长:是你啊!什么事?你又有什么歪主意?
生:这回可是认真的!请你帮忙
(班长仔细打量了他一番)
班长:看你认真的样子,什么事?说吧!
生:还是班长好…….班长:别忽悠了,快说吧!
生:那我就说了:我到未来走了一遭…..班长:你别瞎说……
生:真的,我告诉你,你可别和别人说啊(扒在班长耳朵上说………)
班长:真的吗?
生:骗你是小狗……..我现在就想知道是怎么回事,让我们的未来变成那个样子的?你的影响力大,帮帮我……
班长:既然是这样,也不是我自己能做的事,还是请大家帮忙吧!
生:好吧
(班长回到班级,发出号召。并把全班分成三个小组,分头去调查,一个星期后……)
(某一个周一班会现场)(幻灯片)
班长:针对水土流失的问题,我们分别进行了调查研究,下面就请大家把你们的研究结果说一下吧!
第一小组:
1、我们小组去的是山里,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现在山上树木没有以前多,而且很多地方都被开垦成农田,原来的沟塘也变成了水稻地,树木中间的小灌木也都很少了
2、我也发现山上树木的品种少了,树龄也很小
3、以前的山花可漂亮了,可是现在却找不到了
4、根据我们看到的情况,做了一个小实验(实验:幻灯片)
班长:同学们,你们通过这个实验能看到什么吗?你们知道山体的植被减少会有什么危害吗?
学生1:山体滑坡
学生2:山洪爆发
学生3:泥石流
学生4:风沙大,沙尘暴
学生5:天气变冷………
班长:大家说的很好,那么怎样才能预防这种现象的发生呢?请看第一小组的已经出发了!
(第一小组:诗朗诵《我们去植树》)
第二小组汇报
学生1:土壤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绿色植物生长的基础,但是现在的土壤却遭到破坏
学生2:由于使用化肥等农药,使得土壤的质量下降
学生3:现在的黑土层越来越薄
学生4:垃圾对土壤的破坏力也很大,特别是白色垃圾
学生5:为此我们发明了垃圾袋:把垃圾分类(学生展示制作的垃圾袋)
学生6:根据我了解的情况设计了这样的食物链(有害土壤——有害植物——有害人体健康:恶性循环)
班长:看来大家的调查很深入
第三小组
学生1:我们小组实地考察的是各大小河流
学生2:我们发现河流的流量在减小:以前我们县西边的河水很清澈,大家都去河里洗衣服,洗澡,可是现在却断流,水质很差,还散发着难闻的味道
学生3:以前我们县和通河县的界河松花江并没有现在这样宽,由于时常涨水,河水的冲刷,使得河岸的泥沙流失,河岸在加宽
学生4:我去的是蚂蚁河,经过我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河里的泥沙在增加,河床在逐年升高。
学生5:我去的是自来水公司,经专家介绍,近几年来,枯水期饮用水供应明显不足,可供饮用的水越来越少,将在不久的将来产生“水慌”
学生6:我家附近有一口井,听妈妈说,她小的时候就喝井里的水,特别甘甜,清澈,可是这几年却干涸了!
班长:针对以上情况,大家知道会有什么危害吗?
学生1:农田缺水,农作物旱死,学生2:植物缺水,枯死
学生3:河里的生物缺水渴死
学生4:人类缺水,造成水慌,甚至失去生命
班长: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可是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才能让这些情况避免呢? 学生1:节约用水:
学生2:不浪费水,水可以多次利用
学生3:随手关掉水龙头,看到浪费现象要制止
学生4:下雨的时候接雨水浇花或洗头,雨水洗头很光滑的,我试过
班长:以上是同学们对我们家乡水土流失情况的调查,其实水土流失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共性的问题,下面就请看一下大屏幕(展示我国水土流失现状)
班长:现在,水土流失的情况在不断加剧,生态环境不断地恶化。水土的流失给我们的生产生活以及交通运输带来了无穷的危害。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保护水土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生:班长啊,快点告诉我,水土流失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班长:别着急,先来听一个故事吧!听完,你就会明白的!
生(讲故事):
在古巴比伦时期,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国土上有大片的草原和森林。人们生活在地肥水美、鸟语花香的环境中,过着幸福的生活。国王下令:每砍一棵树,都要栽下新的树苗!有一天,王子在树林里玩耍,不小心损坏了一株小树苗。国王知道后,狠狠地处罚了王子,王子很不服气。王子当上国王以后,下令砍下所有的树木,为他建造高大华丽的宫殿,让全世界都知道他至高无上的尊严!于是一片片森林被毁坏,国王的宫殿建成了。那宏大的规模,华丽的装饰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他陶醉在豪华的生活中。可万万没想到,由于森林被破坏,引来了风沙,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这片美丽的土地,终于被风沙吞没,变成了一片沙漠,这个强大的国家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甲:故事听完,留给我们深深的思考,而危害极大的水土流失就是由乱砍滥伐造成的。看来,树木的作用太大了,除了保护水土还有什么作用?(防风固沙、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
(生抢答)
乙:植树后我们还要守护它们,看,我们护绿色大自然小分队来了!他们把所见所闻所感编成了三句半的形式,让我们快去看吧!
(幻灯片《护绿色大自然》)
护绿成员走上前——高高兴兴说起来——保护绿色大家园——要宣传
阳光明媚鸟儿叫——土地辽阔山河壮——蝴蝶纷飞蜜蜂绕——景色妙
同学早起勤锻炼——来到户外四下看——了不得呀了不得——环境变
天空没有太阳照——黑烟四处在飘绕——屏住呼吸赶快逃——真糟糕
工厂烟囱冒黑烟——汽车喷烟到处跑——人人出门戴口罩——受不了
乱砍滥伐草枯萎——森林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沙漠化——问题大
新的世纪已来到——国家注重搞环保——生态环境最重要——齐心搞
阳光绿地花儿香——青山秀水好风光——蓝天白云黑土地——靠努力
爱护家园保环境——千秋大计万代功——绿色小队来呼吁——说什么? 合:保护水土,从我做起
甲: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的家园会变得更加美丽,我们的生活充满着希望(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倡议书)
乙:同学们,让我们随着歌声来设计一个节水标志或者口号,向周围的人们发出倡议怎么样?(设计)
甲:同学们:让我们起立拿着我们的标志,共同喊出我们的愿望…….(全体起立齐声高呼“保持水土,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乙:(拉起生的手说)怎么样,还想穿越吗?
生:当然,我倒要看看,未来和我上次看到的是否一样?走了!
主持人:我宣布:二年二班“保护我们的生命线”主题班会到此结束!请班主任做总结……
班主任:今天看到同学们做的一切,我对保护水土流失充满信心!虽然我们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去做就一定能做到。希望你们不光要喊在口头,要把它付诸行动!我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2.实践课教学实录 篇二
课前预热:
师:同学们, 你在农村生活过吗?有哪些快乐的回忆?我们随便来聊聊!
生1:农村绿意多。
生2:农村特别安静, 我外婆家园子里还可以荡秋千呢!
生3:我老家有一条河, 有时用篮子能兜到小鱼呢!
生4:农村里的桑树上有桑果, 甜津津的, 可好吃呢!
生5:我放暑假最喜欢到外婆家去, 外婆会讲许多鬼故事。
生6:我在农村的渠沟里捉到十几只小螃蟹, 像一块钱硬币那么大。
生7:农村的芦苇丛很美。到那里玩, 偶尔还会看到飞过的水鸟。
生8:我在奶奶家旁的河里游过泳。水很清, 还有绿绿的水草在里面生长着。
……
【评】于漪曾说:“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 歌唱家定调, 第一个音准了, 就为演奏或歌唱家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 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坎上, 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这样的课前谈话让学生回忆农村生活的闲适、悠闲、自然, 为本课奠定了恰当的情感基调。
【辩】课前谈话可以拉近教者与学生的距离, 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只是课前谈话的时间和内容要把握合理, 这堂课老师的谈话用了十来分钟, 显然时间过长。如果学生在课前过度兴奋, 或兴奋的时间过长, 会影响学生上课时的思维兴奋度, 岂不是“舍本逐末”?因此, 我认为, 适度的谈话后应安排静息的时间, 这样才符合小学生的注意特点。
一、导入自主发现
师:今天, 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慢慢回头, 穿越时光, 走进南宋词人辛弃疾笔下的田园, 去品味那个时代的乡村生活———
生:一起读:《清平乐·村居》
师:自己读一读这首词, 看看和我们平时所学的诗有什么不一样。
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读得多投入啊!读着这首词, 你发现题目、语言形式上, 词与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生1:诗只有一个题, 而词的标题由两部分组成。
生2:我知道词有词牌名, 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而它的题目是“村居”。
师:你真会发现, 词牌名“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 后来才作词牌, 同一个词牌填的词字数都是一样的。
生3:我发现诗中每句话的字数都是相同的, 而这首词的每句话字数不同。
生4:诗只有一段, 而词有上下两片呢!
师:古诗每句字数相同, 整齐划一;而词却是字数不等, 读来倒另有一番节奏和韵律感呢!想再读一读体会一下吗?
生:自由读, 随后配古筝乐齐读。
【评】所有词的形式特点, 均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体验而得, 老师所做的, 只是梳理与丰富。学生是课堂上的体验者, 发现者, “百闻不如一尝”, 这样的学习体现了教学的过程性,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而古典音乐的渲染又让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恬静悠闲的乡村风情中。
【辩】的确, 教者的此处设计让学生自读自悟, 这样的做法很好, 只是课一开始, 就让学生配乐读似乎欠妥。要知道, 音乐的选用是为文本理解服务, 而非相反。此时的学生还没有真正的走进文字, 感悟词韵。让学生在音乐背景下读词, 有无病呻吟之嫌, 不够协调。所以我认为, 配乐朗读, 应在深入领悟整首词后进行, 让二者和谐共生, 相互促进, 这样, 才能形成一种“大美学教育”。
二、初读领悟词意
师: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 注意字正腔圆, 争取读出感情。学习时,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样重要。请大家再静静地用心读一读这首词。看看你能读懂哪些词句。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自读思考, 在词旁做记号。
生1:起立朗读。 (朗读水平一般)
师:读得还可以, 我给你的朗读打80分。
【评】教师是学生智慧的点燃者, 课堂上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给学生人文的关怀, 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给学生打80分, 老师的“霸主”地位彰显无遗, 我感觉分数过低, 应该对他的第一个举手表示充分鼓励,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激发学生的潜能。
【辩】的确, 学生在课堂上理应得到平等的尊重, 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因此而得到一味的肯定, 廉价的表扬, 这样的肯定是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
【再辩】课堂学习需要积极和亢奋, 但也需要冷静和理智, 不能过于情绪化。缺乏实质内容的捧场容易掀起学生的躁动情绪。最好的评价, 应该落实到具体的阅读、理解、欣赏与表达上, 最好的评价, 应具有激励性和引导性。既恰当又有分寸感。
生2:我知道“无赖”的意思就是指厚颜无耻。
生3:不对, “无赖”在这里是说小儿子天真可爱, 活泼。
生4:我不理解什么是“吴音”。
师:吴音, 就是吴的地方话!当时作者写这首词, 在江西的上饶地区, 春秋时代那里属于吴国。
【评】这种枯燥的讲解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吴音吗?让听课的启海方言的老师示范一下岂不形象易懂?
生5:“翁媪”是什么意思?
生6:“翁媪”就是指老男人和老女人。
师:我们根据字形就能猜测它的意思。记得“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这句诗吗?翁指的是老公公。在这首词里, 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 (夫妻) 所以, 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 (一对年老的夫妻)
生1:“剥”是什么意思呢?
师:剥, 指去掉外面的皮或壳。平时你们剥过什么?谁知道“卧剥”是怎么剥的? (躺、趴) 谁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评】何为有质量的问题?是不是暗示这个同学提的问题没有质量?对提问的同学是不是有一棒子打死之嫌?
【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质疑能力, 教师要进行合理的引导,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提问的水平, 提问的深度和广度, 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课堂不是聊天室, 不能任由学生信马由缰地提问。
【再辩】课堂上固然要解决问题, 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活跃他们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再辩】课堂上教师要敢放、会放, 也要敢收、会收, 以高度的敏感和艺术的方法, 努力将学生的问题集中化, 高质量, 如果问题变成“漫游式”, 那样便可能无教学可言。
【再辩】课上有时难免出现一些太简单、价值意义不大的学生提问, 但学生如果已经提出来了, 当场否定、拒绝或回避, 弄不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迁就或肯定又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 到底我们该怎么把握, 确实是一个没有普遍适用的模式和套路的难题。
生2:为什么“醉”了, “相媚好”是什么意思?
生4:白发谁家翁媪, 为什么是句号而不是问号呢?
师:词语的意思你们都读懂了, 这首词你们读懂了吗?谁来说一说?
三、品读感悟词境
师:从“茅檐低小”可以看出这家人生活比较清苦, 但为什么这对老夫妻却感到快乐与满足呢, 为什么有心情喝酒喝到不醉, 能亲亲热热“相媚好”呢?
(一) 感悟“相媚好”。
生1:我觉得儿子勤劳孝顺, 他们才相媚好。
师:你是从哪儿读懂的?
出示: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师:哦, 你是怎么理解的?
大儿子正在锄草, (多媒体出示画面) 他觉得父母年纪大了, 想尽孝心, 体谅父母。
师:谁有补充的?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理解的呢?
二儿子正在织鸡笼, (多媒体出示画面) 虽然没有哥哥力气大, 能干, 但也很尽力。
师:夫妻俩看着勤劳能干的大儿、中儿, 心中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那么年幼的小儿也让他们喜欢吗?
生:喜欢, 因为小儿子调皮可爱、无忧无虑。
师:从哪儿看出?
生:无赖。
师:文中哪个词儿具体表现小儿很无赖?
生:卧。
师:“卧”是什么意思?你能做个动作吗?
生:身体前倾, 做趴状。
师:这是俯卧, 还可以怎样卧?
生:自由地做出仰卧、侧卧……
师:想一想小儿剥莲蓬时还可能怎样。
生:可能摇着小腿, 嘴里哼着歌。
生:可能在地上打个滚儿, 玩累了还可能躺在地上睡一觉。
师:这样的小儿, 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他?
生:自由自在。
师:读出小儿的悠闲自在吧!
生:朗读。
师:还不够悠闲自在呢!再试试, 注意那个“无赖”和“卧剥”。
生再读此句。
师:“无赖”读得轻快、上扬, 小儿多可爱多顽皮呀。他享受着天真无邪的幸福, 多让人羡慕。我们都来分享他的幸福。
齐读。
师:小结过渡:大儿、中儿勤劳孝顺, 小儿调皮可爱, 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是那么和谐, 难怪他们“醉里吴音相媚好”呢!
(二) 感悟景之美。
生1: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 这儿的景色很美。
师:哦?你从哪儿读懂的?
生1: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师:从青青草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觉得这里的草很青很茂盛, 生机勃勃。
师: (多媒体出示) :瞧, 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 你能想象出这乡村的美景吗?
生自由练说, 师指名说。
(三) 指导朗读, 想象说话。
师:这么美的风景, 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
多名学生朗读。
师小结:瞧这一家子, 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
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 听他们聊聊吧!
师:自己读一读, 想一想, 你仿佛听到老两口在说什么?
生同桌两个人一个做老爷爷, 一个做老奶奶, 试说。
【自评】文本的空白处也是教学的生发处。抓住文本的空白, 让学生从关注“写了什么”到“还有什么没写出来”这是一种深层次的阅读。许多看似简单的诗词其实都是意蕴丰富的文章, 一句话, 一个词, 一个标点, 展开想象都是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 从文本的留白处引导学生拓展思考发挥想象, 能让学生感受到诗词所独有的魅力, 倾听到作者所发出的声音, 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能够将目光投注到文本的空白处, 并由此进行联想和想象, 也是学生阅读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的反映。
师:我们来交流, 假如你是老爷爷、老奶奶, 你会说什么?
生自由说。 (略)
师小结:乡村的景色如此优美, 农家的生活如此幸福, 真令人陶醉啊!
指导朗读:指读, 女生齐读, 男生齐读, 比赛读。
【评】教师的朗读指导有层次:1.读正确。2.读明白。3.读出味。教师明确提出“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出味, 读出情, 读出意境美?”这是师生共同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在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中, 运用了多种有效策略。
【评】教师综合运用多媒体辅助、范读、想象等多种方法, 引导学生入境。抓住看到的, 听到的, 想到的一次次地感受田园的清新、朴素之美。品味乡村老夫妻清苦却并不辛苦的田园生活, 从而让学生从对字面意思的浅显了解走向更为内在的深刻体会。
【辩】学生在读诗和品词的活动中“入境”, 如果再引导学生“出境”就会更好了。比如说再请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 推测作者心中的感受, 在一入一出中多次与词的意境相遇。
四、诵读了解词人
师:喜欢这首词吗?自己练习读一读, 看哪些同学不仅能读出味道, 还能熟练背出来。
师:指读, 你来读上阕, 找个好朋友读下阕。
多名同学朗读, 部分同学会背诵。
师: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可不是一般人,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
出示:他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赫赫有名, 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传奇英雄!他出生在被金人侵占的地方, 亲眼看到了汉人妻离子散, 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 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他21岁就参加了抗金的义军, 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英勇杀敌。在文学的园地里, 他也是硕果累累, 许多人追随他, 形成了文学史上著名的“辛派词人”。他就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有着非凡的才干, 却受到朝廷当权者的嫉恨, 被罢免官职, 闲居在江西的上饶, 在他68年的人生历程中, 先后有二十多年是在江西农村度过, 《清平乐·村居》就是那个时期写成的。辛弃疾晚年时, 虽然被朝廷重新起用, 但仍然得不到信任, 最后含恨而死。
【自评】学生了解了辛弃疾当时的处境, 也就更透彻地理解了《清平乐·村居》的内涵, 知道这首词不仅仅是纯粹的农村图景的描绘, 更包含了词人的一种迫切的向往和渴望, 读起来自然是别有况味。在诗词的教学中, 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 学生就能站在理解对象的立场, 用他们当时的文化与情感去解释他们的作品, 从而感同身受地得到正确的情感体验。
师:词人辛弃疾经历了风风雨雨, 饱受了打击, 直到晚年依然凄凉和寂寞。当他看到眼前这一农家幸福的生活时, 他有什么感受?
生交流。
师:面对如此美景, 诗人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人向往的田园生活, 感受那份清贫中的宁静与幸福。
配乐吟唱。
【评】但凡熟识中华古诗词的人都知道, 唐诗、宋词, 都是可配乐吟唱高歌的。句子的长短、言语的押韵、平仄, 很多都是依曲定制的。歌曲《清平乐·村居》, 优美的旋律、精妙的歌词, 一瞬间就抓住了学生的心, 让学生沉浸在中华古诗词的无穷魅力之中。
【辩】谁也不能忽视音乐对人心灵的震撼, 只是这乐曲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 怎么能一下子哼唱得出?如教者选一首孩子熟悉的已学会的旋律配乐, 学生一下子唱出来那该多美!
五、拓展积累宋词
3.《认识梯形》一课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三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组平行线。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平行与垂直,用你敏锐的眼睛观察,这是一组什么线?
生:平行线。
师:如果在这组平形线上添加两条直线,与它们相交,围成一个四边形,可能会是什么图形呢?
生1:有可能是长方形。
生2:平行四边形。
师:大家都有了想法,想不想动手试一试?用小棒代替直线,在这组平行线上摆一摆,看你能围成几种不同的四边形。(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学生将有代表性的四边形在黑板上展示出来。)
【评析】执教老师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参与到研究对象——图形的构造与生成中来,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前,先进行想象、猜测,先思考后操作,减少了操作的盲目性,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培养。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在两条平行线上添加两条直线,围成了这么多不同的四边形。(指第一个图形)这位同学添加的两条直线刚好也是一组平行线,这样就围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在一组平行线上添加另一组平行线。)大家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吗?
生: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
师:(指着第二、三个图形)添加两条直线,围成的四边形还有可能是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
师:(指着第四、五个图形)这两位同学很有意思,两根小棒随便一摆,创造了一个新的图形,你们认识吗?
生:梯形。
师:(多媒体课件演示在一组平行线上添加两条不平行的直线,并不断变化添加的两条直线的位置,构成不同的梯形。)看来,在一组平行线上添加两条直线,围成的四边形可能是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还可能是一种新的四边形——梯形。(板书课题:认识梯形。)
【评析】一开课,教师紧紧抓住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和梯形的联系,从四边形这个整体入手进行操作演示,既复习了旧知,引出新知,又使学生直观感知了梯形的特征及其与其他四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为新知的学习和建构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特征,建构概念
(一)探究梯形的特征
1.观察比较,初步发现。
多媒体课件呈现学生围成的3个梯形。
师:观察这些梯形,它们和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相比,有什么特征?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生1:我发现梯形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有四条边、四个角,说明梯形是一种什么图形?
生1:四边形。(师板书:四边形。)
生2:梯形有一组对边平行,有一组对边会相交。
师:请你指出哪一组对边平行,那一组对边会相交。(生用手比划。)会相交,也就是不平行。另外两个梯形也是这样吗?请你来边比划边说一说。(板书: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评析】对于梯形特征的发现,教师没有局限于让学生单纯地观察梯形,而是引导学生将梯形与平行四边形进行对比观察,充分发挥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学习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在图形“异”与“同”的比较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2.呈现变式,深化认识。
师:有时候平行线的位置还可能是这样的。(多媒体课件出示3组平行线。)
师:如果要在这几组平行线上添加两条直线围成梯形,两条直线可以怎么摆呢?
生:摆成八字形。
师:摆成八字形,添加的两条直线会是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生:不平行。
(多媒体课件演示在3组平行线上分别添加两条不平行的直线,围成方向、形状、大小不同的梯形,并抽取出来。)
师:这些图形七倒八歪的,你确定它们也是梯形吗?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都是有一组对边平行,有一组对边不平行。
师:(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上面3个梯形旋转成水平方向的梯形,果然是梯形。)看来一个图形是不是梯形跟它的方向、位置和大小没有关系。
【评析】在观察标准图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呈现变式图形,学生进行观察辨析,既强化了新知,又透过现象抓本质,对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3.归纳概括,形成概念。
师: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呢?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生: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而且还要是四边形。
全班学生读课本上梯形的概念。
师:课本和我们说的有点不一样,它没有说“另一组对边不平行”,是课本说得不够完整吗?
生:不是,因为课本说了“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师:“只有”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师:对!课本这样说更简洁。(板书:只有。)
【评析】从梯形是“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过渡到“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学生经历了两次抽象概括,并在对话、修正、完善的过程中建立了梯形的概念,形成了对梯形全面、准确的认识。
4.判断辨析,固化表象。
(1)联系生活:生活中你在哪些物体的表面见过梯形?
生1:有梯形的积木。
生2:梯子上也有梯形。
生3:一些凳子的表面是梯形。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表面是梯形的物体,请看大屏幕。(多媒体课件呈现足球门框侧面、大坝横截面、音响侧面、梯子正面等典型材料。)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从“形”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梯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眼光,从而加深了对梯形特征的认识。
(2)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梯形,哪些不是,为什么?
【评析】在概念教学中,教师除了从正面揭示概念的内涵,还适当地运用了反例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在这一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对正例与反例的辨析、判断,拓展了概念的外延,加深了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巩固了对梯形的认识。
(二)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画高
1.梯形各部分名称。
师:和平行四边形一样,梯形各部分也有它的名称。(多媒体课件演示在上面判断题中的6个梯形上分别标出底和腰。)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梯形的两底平行,腰则不平行。
师:你发现了平行的一组对边是梯形的底(板书:底),不平行的对边是梯形的腰(板书:腰)。
师:梯形有两条底,为了区分,我们把比较短的底叫做上底,把比较长的底叫做下底。(板书:上底 下底。)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梯形的底和腰的特征,同时掌握它们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画高。
师:你能找到梯形的高吗?
学生在梯形学具上比划。
师:你能画上去吗?
生尝试画梯形的高。
师:这位同学是怎么画的?
生:从上底向下底画垂线。
师:这位同学的画法告诉我们,两底之间的距离就是梯形的高。你还能找到别的高吗?
学生在梯形学具上比划。
师:这说明梯形的高有多少条?
生:无数条。
师:是的。在从梯形的两底上的任意一点向对边画一条垂线,都是梯形的高。你会画吗?试一试,在练习纸上画出梯形的高。(学生独立画高。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画出的梯形的高,全班进行评议。)
【评析】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画平行四边形的高的经验,放手让学生互教互学梯形的高的画法,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培养了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三)认识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师:在梯形的大家族中,有的梯形很特殊,你们发现了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图形。)
生:第2个梯形比较特殊,因为它有一个角是直角。
师:有直角的梯形我们把它叫做直角梯形。这里还有直角梯形吗?
生:⑦号是直角梯形。
师:还有哪个梯形也比较特殊?
生:⑥号梯形也比较特殊,它的两条腰一样长。
师:两条腰一样长的梯形,我们把它叫做等腰梯形。你还能找到别的等腰梯形吗?
生:①号是等腰梯形。
【评析】教师再次利用辨析、判断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特殊性,使学生经历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对概念的学习层层深入。
三、拓展应用,发展空间观念
师:我们认识了四边形中的新成员——梯形,还认识了直角梯形、等腰梯形。下面请你们发挥想象,我们来玩一个图形魔术,好不好?
多媒体课件出示下列图形。
师:这里有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师:如果让你从中选择两个图形任意交叉摆放,使重叠部分是梯形,你会选择哪两个图形呢?
生1:我会选择长方形和三角形。
师:长方形和三角形能够重叠出梯形吗?我们来试一试。(多媒体课件演示:拖动长方形和三角形,使它们重叠,同时不断旋转三角形的位置。)
师:这位同学的想象力很丰富,说得好。还有谁想说?
生2:还有正方形和三角形。
生3:我觉得还有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多媒体课件演示,证实学生的猜测。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都选择了三角形呢?是利用了它什么样的特点?
生:利用了三角形没有一组平行的边的特点。
师:很好!利用了三角形相邻的两条边相交,也就是不平行的特点。那么,你们又是利用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什么特点呢?
生:利用了它们的对边平行的特点来作为梯形的底。
师:你们太厉害了。图形魔术继续变,如果把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交叉摆放,会重叠出什么图形呢?
生1:可能是长方形。
生2:可能是平行四边形。
多媒体课件演示。
师: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交叉摆放,重叠出来的部分有没有可能是梯形呢?怎样摆放,重叠的部分才会是梯形?请利用你们手上的学具摆一摆。(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最后进行展示交流。)
生:(上台展示,指着平行四边形的两条邻边)用这两条边做梯形的腰,把长方形摆上去,就可以重叠出梯形。(转动长方形)这也是梯形。
师:你为什么想到用两条相邻的边做梯形的腰呢?
生:因为对边是平行的,所以邻边才不平行。
师:两条邻边相交,就不平行,用它们作为梯形的腰,确保了重叠出来的图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就一定是梯形。你能够依据梯形的特征来思考。太棒了!
【评析】拓展环节的练习设计具有开放性、层次性和趣味性,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教学作用。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在想象、推理、观察、操作与交流中经历思辨的过程,巩固了对梯形特征的认识,同时渗透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联系与区别,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总评】
《认识梯形》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教师在执教该内容时,注重突出以下几点:
一、把握知识联系,着力于概念系统的重构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知的发展不是一种数量的简单积累过程,而是认知结构不断重新建构的过程。本课教学没有把对梯形的学习单独割裂出来,而是站在概念系统的高度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活动。无论是新知的引入,还是对梯形特征的探究,教师都将梯形置于四边形这个大的概念系统中,引导学生发现梯形和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深刻地把握梯形概念的本质,初步实现概念系统的重新建构。
二、遵循认知规律,注重学生亲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课中,教师先通过动手操作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新图形的构造与生成中,进而利用丰富典型的直观材料引导学生在对比观察、发现概括、辨析应用中亲历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不断修正和完善对梯形这一概念的认识。执教老师注重以问题为导向,将操作、观察等感知活动与想象、辨析、判断、概括等内在思维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边思考边操作,使学生由直观到抽象地建构梯形的概念。
三、培养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心理学研究表明: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是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参与数学活动,同时发挥直观与操作、想象与推理在学生形成几何概念以及空间观念中的作用,组织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观察、操作和有条理的思考、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从而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
四、巧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有力的支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本课教学中,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使其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画面。例如,引入新知时,执教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在一组平行线上添加两条不平行的直线,动态构造出多个梯形,让学生直观感知“梯形有一组对边平行线,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特征。特别是在“拓展应用”环节,学生想象用两个图形重叠出梯形的过程,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拖动图形进行演示,将学生的想法动态地呈现出来,突破了学生空间想象的难点。
4.《关雎》公开课教学实录 篇四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把握诗的情感变化。
2、掌握本诗的艺术特色:比兴手法、重章叠句。
3、积累古诗中的文言词语及相关文学常识。
4、解读君子、淑女人物形象,体会诗人对心中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教学重点】
多种方式反复朗读,体会诗歌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
掌握并学会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课前放吟诵版《关雎》
1、以孔子家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导入
有一天,孔子独自一人站在庭中,他的儿子孔鲤快步从庭院走过,孔子叫住儿子问:“你学诗了吗?”孔鲤回答,“没有呀。”孔子便教导他:“不学诗,无以言。”于是,孔鲤回去就学诗。又一天,孔子又独自一人站在庭中,他的儿子孔鲤快步从庭院走过,孔子又叫住儿子问:“你学礼了吗?”孔鲤回答,“没有。”孔子便说:“不学礼,无以立。”于是,孔鲤回去就学礼。
“诗”就是《诗经》,意思就是说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学诗可以提高文化修养,满腹珠玑才能够谈吐如云;不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就不能立足。
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孔子还说过一个地方的人如果温柔敦厚(待人温和宽厚),那便是《诗经》教育的结果。
可见孔子对《诗经》的推崇。
2、介绍《诗经》及其地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305首诗歌,反映了5间的社会生活。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大铃)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如十五国风。
《诗经》分为“风”(大多为民间歌谣)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雅”(多为贵族文人创作的宫廷乐曲歌词)、“颂”(宗庙祭祀乐歌)三大类。《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尤其“国风”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这部分诗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处境及思想意识、审美观念,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深刻认识。
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关雎》被冠于诗经之首。
有同学问老师,这首关雎的作者是谁、淑女是谁,很遗憾他们的姓名已经无法考证。还有同学问老师这首诗为什么叫《关雎》,《诗经》作品的题目是作者或编者在《诗经》成书时,统一给添加上的,一般取自该诗的第一句。(提醒学生关注注释)
所以这首诗是讲什么的?——爱情(生答)
对,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很美的爱情诗。
3、朗读,感知音乐美
大声朗读文章是语感形成的必走之路,大声读文章有利于“诗性美”的再现。带着感情去朗读,更能快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1、读准字音
2分钟的时间自由读,借助注释,给陌生字词标注音节,并尝试理解诗歌意思。
由一位同学试读。
注意窈窕、荇菜、好逑、钟鼓乐(使动用法)之
2、读准节奏(四言诗怎么读)
二二拍,两个音节一顿,尾音稍微延长一点,这样读诗的韵味儿就出来了。
生齐读。如果读得不好,师就示范读第一句,齐读第二遍,读出韵味。
2、问:读过之后,我们发现《关雎》的语言有何特点?
预设:1、句式一致,“窈窕淑女”和“参差荇菜,左右...之”都反复出现。
——引出重章叠句
这是诗经常用的一种手法,叫作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PPT)
其实我们以前学过的一首汉乐府民歌里出现过这种手法。《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夜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贱贱。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问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当时我们说这种手法叫作复沓,在《诗经》里叫重章叠句。重章叠句是诗经非常重要的手法,我们看早读读过的《蒹葭》、《式微》、《子衿》里都有重章叠句。
好处: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5.搭石优质课教学实录 篇五
一、课前准备、聆听音乐冥想
1、听专注力音乐做深呼吸。
师:上课伊始,让我们先来调整呼吸,放松心情。吸气(吸)——呼气(呼)——
生:(随音乐做深呼吸)
2、音乐冥想。
师:我们的身体慢慢放松,越来越轻。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座连绵起伏的山岭,山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你听,小鸟们正起劲地唱着歌曲,近处的小溪哗啦啦地流着„„好,睁开眼睛,说说看,你刚才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了山,山上还长着许多树。生2:我看到了草地、小溪。
生3:小溪哗啦啦地流着,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
二、呼专心励志语
1、上课铃声响,师生问好。
2、呼专心励志语。
三、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
师: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总忘不了那清清溪流上的搭石。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生:(一起书空写课题)师:让我们一起齐读课题—— 生:搭石。
四、检查预习。
师:课前同学们都读了课文,用手势告诉老师,你读了几遍?很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一遍就会有一遍的收获。生字都会读了吗?我来检查一下。
1、检查读生词:谴责 懒惰 俗语 伏下 协调有序 人影绰绰
2、听写生字。评价,强调易错字。涨 衡 暴 裤 惰 序
师:请同桌两个交换(一起跟随老师批阅)
前两个字都是左中右结构,在写这类字的时候,三部分要写得瘦长,挨得紧凑一些。请同学们把写错的字每个改一遍。
五、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听明白了吗?(生自由读课文3分多钟)
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生: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你找得真准,注意不要添字,是“天气变凉”,你再读。(生再读)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师:“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 生:卷起来的意思。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生1:脱鞋绾裤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2:脱鞋绾裤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生3:脱鞋绾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生4:脱鞋绾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齐:脱鞋绾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生2:我认为会很辛苦。生3:还会很麻烦。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我觉得有了搭石,人们过小溪就很方便了。师:不错,这种渡小溪的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方便。生2:搭石一块接一块地铺在水里,我觉得很美。师:你体会得很细腻。
生3:我觉得搭石很难走,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走得慢就容易掉进水里。师:他说的意思,家乡有一句俗语,叫作—— 生: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六、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1、师: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美?(生静静地默读、圈划,2分钟左右)
2、交流汇报
师:我看到很多语句上划上了美丽的波浪线,咱们依顺序来交流、交流。生:我找的是“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课件出示语段)你找的是这幅画面.(“行”变红)这是一个多音字,读什么?(生有的读xínɡ,有的读hánɡ)
师:意见不统一呀,想一想: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常叫我们排成很整齐的一队,叫作排成一—— 生:行(hánɡ)
师: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叫—— 生:一行(xínɡ)人 师:齐读两遍。(生读)
师:这还有几个词语,谁再读一遍?(“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变红)男生来。(男生读一遍)
师:“人影绰绰”要读准确,女生读。(女生读一遍)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 生: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师: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体会得好。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了字典吗? 生:查了。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这是学习的好习惯。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 绰: 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不错,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生:是“宽”的意思。
师:是吗?你知道“绰绰有余”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就是很宽。
师(微笑地):老师告诉你,“绰绰有余”不是“很宽”,而是“很宽裕,用不完”的意思,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觉得是“宽裕;富裕”。
师:理解了吗?(生点头)那么“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
生1: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师: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师:你还想来描绘一下,说吧。
生2: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打开手势)请读读这两个词语。生2: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3)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生3(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身临其境吧?(生点头)
师:还有想读的,全班一齐读。(全班读)
师:水波在轻轻地荡漾呀,再读。(全班再读)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全班同学推荐一生读,生读,台下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生齐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生再次融情朗读)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
生:一道风景
师: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生:读“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 师: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家乡的人能够互相地谦让。
师:好一个谦让,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男同学,一起感受这份美。(男生齐读“如果有两个人„„”)
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读“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会带着问题读书,这有个生字(课件中“伏”字变红),齐读三遍。生:fúfúfú
师:这个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你们再读读,读着读着,有的词语会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生自由地读几遍)师: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生1:“理所当然”打动了我,家乡的人觉得是应该这么做的。师:有你的读书体会,还有其他的吗? 生2:我觉得“伏”字打动了我。
师:是的,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读书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伏”,“伏”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弯”的意思。
师:我们再看看这个“伏”字,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出示字理图)左边—— 生:一个人 师:右边—— 生:一条犬
师: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
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一男生上台)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尊老爱幼 师:是尊老还是爱幼呢? 生:敬老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 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 生1:我觉得家乡的人一代一代都是这么做的。生2:家乡的人十分地谦让,十分地淳朴
师:我注意到你的发言中有两个“十分”,那也就是说,这已经积淀成山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 生:一道风景
师:让我们捧起书,读课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生读课文的3、4自然段。)
六、激发想象,练习表达。
师: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生1: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
生2:假如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 生3: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
师:假如„„假如„„谁总会怎么做,人们也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呢?发挥你的想象,先想一想,再说说你心中的假如吧。(生发挥想像想)师:咱们来交流交流。
生1: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会用强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的想像真丰富,还用上了文中“假如„„总会„„”的关联词,这真是一道令人难忘的风景!
生2:假如遇到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一定会接过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还会提醒外乡人“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淳朴的民风已经在你心中播下了种子,这真是一道感人的风景!生3:假如有残疾人来走搭石,家乡的人会脱鞋绾裤,不顾水凉,小心翼翼地扶他过搭石。
师:这真是一道联结人们美好情感的风景!搭石是人造的,但反过来它又造就了人,使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使人具备了良好的情操。这搭石正是人们的真实写照。
七、达标检测
以游戏“走搭石”的形式进行练习,练习题分为:字(多音字)、词(积累词语)、句(句子理解)。
八、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教师总结。
6.《梅花魂》优质课教学实录 篇六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能从句子中感受到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3、从课文中感受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领悟梅花不畏“必欺雪压”的品格。
学习难点:把握主要内容,体会外祖父的情感;理解“梅花魂”中的“魂”的含义。
课前准备: 了解文中涉及的关于梅花的诗句的意思和出处,查阅了解华侨在海外的生活经历的相关资料,搜集有关梅花的诗句和名言等。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看见“魂”字马上想到了什么?
生:灵魂,鬼魂
师;那《梅花魂》中的“魂”指的又是什么呢?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一定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课文中有几处写到外祖父的哭?(三处)谁来说说,外祖父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哭?
生:因为外祖父思念祖国。
生:他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
师:一位久居异国他乡,日夜思念自己家乡,思念祖国的华侨老人,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于是,他将这种思乡之情寄托在某种事物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梅花)
二、深入重点段,揭示中心思想: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在课文中找一找,从哪些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珍爱?学生自由说
(1)“外祖父家中……碰不得”
师:谁能在这几句话中找出一对反义词?
生:不甚在意和分外爱惜
师:外祖父不甚在意的是什么?分外爱惜的又是什么呢?
师:古玩与一幅画哪个更值钱,从这对反义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珍爱。
(2)“五岁那年……抹净”(课件)
师:抹在这里读mǒ,抹净,它还有一个读音是mā,抹布的抹。请同学们在抹字上面注好音,自己就不会读错了。
师:请大家用“·”标出描写外祖父动作的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珍爱。
师:谁来读读外祖父训斥我妈的话?指名读。
师:你能不能告诉大家,刚才你读这句话时,心情怎样?
生:我很气愤,生气 。
师:外祖父为什么会生气,气愤呢?
生:外祖父珍爱的墨梅图被弄脏了,所以他很生气。
师:自己珍爱的东西被弄脏了,当然会生气,气愤,更多的是痛惜。你觉得怎样读这一句话最能反映外祖父的心情?
学生说各自的理解,只要有道理,教师都给予肯定。学生练读。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怎样改为陈述句?在这里,外祖父为什么要用反问的语气?
生:这样的语气更能强调梅花是清白的。
生:这样更能说明梅花是不能玷污的。
生:这样更能表现他的心情是十分痛心的。
师:反问有强调的作用,语气更重。现在,老师就想来考考你们,我说一个陈述句,请你用反问的语气来说。
师生练说反问句。
师:大家以后在说话,写文章时可以适当地运用反问的语气,这样有时可以更好地表达你的心情。
师: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这段话,体会外祖父当时的心情。
学生自由读
师:在这段话中,作者对外祖父的动作和语言进行了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珍爱。我们大家写作文时,就要学会把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写具体,文章才生动。
师:让我们一起看看外祖父分外爱惜的墨梅图吧!(课件:墨梅图)
师:大家看,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没有)
师:这是一幅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墨画,用毛笔醮着墨汁在宣纸上画的画。它就是一幅普通的水墨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不过它图上画的是梅花,外祖父才会格外爱惜。
师:世界上的花有千千万万种,在众多的花儿中,外祖父为什么对梅花情有独衷?他到底欣赏梅花的什么?
生:他欣赏梅花的品格。
生:梅花的精神。
生:梅花的秉性。
师:梅花的秉性到底有哪里与众不同呢?谁能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指名读。
(3)“这梅花……愈秀气”。 (课件)
师:看谁有一双火眼金睛,你发现这几句话中哪能个字用得最多?(愈)
师:愈字相当于我们平时所用的越,越来越怎么样。那么这四个愈字所带的短语该怎样读呢?
指两个学生读,师生评议。
师:前两个愈字所带的短语表现的是梅花开放时,所处的环境很恶劣,要读得慢点,低点;后两个则表现了梅花面对寒冷,毫不畏惧的精神,语气要坚定,语调要高点儿。
师;最后一句是三个排比短语,哪个字要重读?(最)要读出气势。请同学们把刚才大家的理解,读进你们的朗读中。学生自由读。
师:看到大家读得这么认真,老师也想读一读了,能不能给老师一个机会呢?
教师范读。教师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你们为什么给老师鼓掌?
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
生:我觉得老师读得很好,我都有点感动了。
师:认真地听比自己读得好的老师和同学的朗读,对自己的朗读是很有帮助的。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请同学们模仿老师刚才的朗读,齐读这一段话。
师:此时此刻,在你心目中,你觉得梅花具有什么样的品格呢?
学生自由说。(板书:毫不畏惧,顽强不屈,顶天立地)
师:(课件:风雪梅花图)看,狂风怒号,大雪纷飞,梅花却凌寒独自开,多么令人敬佩的花儿啊!
(4)“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课件)
师;你们在课文中找到了这一句话了吗?请你们把它前后几句话连起来默读一次。
师:在这里,“他们”指的是谁?为什么把“他们”比喻成“这梅花”?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师:(课件:象征)梅花在狂风中,在大雪中,凌寒独自开。他们在磨难中,在欺凌中,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梅花的品格象征着他们这些有气节的中国人的精神。这只是几个中国人的精神吗?(不)是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的精神,也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师:外祖父在这里运用的是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板书:借物喻人)
师:借物喻人就是假借某种事物来赞美人的某种品格和精神。在本文中,外祖父借梅花来赞美中华民族的精神,这是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魂。
师:课文学到这儿,你明白课题为什么叫“梅花魂”了吗?
生:梅花魂就是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生:梅花的品格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毫不畏惧,顽强不屈,顶天立地的精神。
师:在我们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许多多具有梅花精神的人物。此时,你想到了谁?
学生自由说。(林则徐,岳飞,于谦,共产党员,李小龙……)
师: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即使在今天这样的和平年代,我们身边依然有不少这样有骨气,有气节的人。谁来说说,你知道有哪些?
学生自由说。(解放军,洪占辉,残疾人,地震中的人们,体育健儿……)
师:他们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值得我们学习。请大家像外祖父一样,把他说的这番话有感情地读出来。全班齐读。
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为之一振,让我们都像梅花学习,做一个有气节,有骨气的中国人。大家有信心吗?(有)
师:外祖父既然这么喜爱梅花,他为什么要送我墨梅图和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呢?是他不再思念祖国了吗?(不)
师;外祖父是在什么情况下送我这两件物品的?
生:他得知“我”和妈妈要回国的前一天早上,送给我墨梅图。
生:在船要开的时候,他又送给我那块手绢。
师:常年身居异国他乡的外祖父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祖国。他就像一片从树上飘落下来的叶子,多么渴望能叶落归根呀!可是,他的年纪太大了,他无法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甚至永远也不可能回去了。儿孙要回国了,可自己却不能回去,外祖父的心情怎样?
生:为自己不能回国而伤心,难过。
师;儿孙能回国,他又感到——(高兴,兴奋)
师;些时外祖父的心情可以说是五味俱全,酸甜苦辣全都有。万般无奈之下,他把自己最珍爱的墨梅图和随身珍藏了多年的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送给了我。
师:同学们,你们想想,亲人临别赠送的礼物一定不一般,一定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那么,外祖父送给我这两件物品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他希望怎样?这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一幅墨梅图和一块普普通通的手绢吗?(不,不是的)那这上面包含了什么样,代表了什么?
师:在外祖父的眼里,梅花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就是千千万万的华夏子孙的魂,当然也是外祖父这样一位身居异国他乡的游子的魂。他珍爱梅花,赞美梅花,实则表现了他那颗眷念祖国的心。他希望借我的手,把他那颗眷念祖国的心带回祖国,魂归故里呀!
师:载着思念的船儿越飘越远,我们仿佛听到了外祖父发自内心的呼唤。他在呼唤什么样?
生:祖国,我回来了!
生:祖**亲,我要回来!我要回来!!
师:相信此时些刻,我们的心都被一种真情深深地震憾着。震憾我们的到底是什么?(板书:爱国心)
师: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让我们一起重温张明敏那首老歌《我的中国心》,来感受外祖父那颗中国心吧!
(课件:歌曲《我的中国心》
全班学生和在场的老师不由自主地跟着歌曲唱,很多人眼眶里都满含着泪水。
师:外祖父借我的手,终于把他那颗眷念祖国的心带回了祖国,慰藉了他常年的思乡之苦,了却了他心中由来已久的心愿。
三、课外拓展,内化积累:
师:面对这样一位老人,难道你不想说点什么吗?
生:外祖父非常爱自己的祖国,我要向他学习。
生:我要像外祖父一样,做一个有着梅花精神的人。
生:我们无论在何时,在何地,都要热爱我们的祖国。
四、作业自助餐(课件)
1 摘抄令人感动或难忘的句子。
2 搜集思乡怀亲的诗词,歌曲,故事等。
3 仿用本文借物喻人的手法写一个身边的事物。
五、结束语:
7.实践课教学实录 篇七
师: (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
师:这些图案漂亮吗?
生:漂亮!
师:有了它们的点缀, 我们的世界才会丰富多彩, 你想不想自己也能设计出如此漂亮的图案呢?
生:想。
师:让我们从最基本的尺规作图:用尺规作线段和角 (1) 开始 (板书课题) 。
师:所谓尺规作图, 就是限定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的作图, 利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可以作出很多图形, 大家还记得我们是如何用刻度尺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吗?请和老师完成以下作图。
二、正确作图, 规范表达
师:展示问题: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已知:如图, 线段a
求作:线段AB, 使AB=a
师:请同学们在学案上完成。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作法与大家分享?
生1:我是先用直尺量取线段a的长度为5cm, 然后再画出线段AB为5cm。
师:很好, 如果我们手中只有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该如何作图呢?哪位同学有好的办法?
生2:老师, 可以先画一条直线, 然后再用圆规“量取”线段的a长就可以了;
生3:不对, 老师, 圆规没法“量取”线段!
生4:可以张开圆规的角度“量取”!
生5:老师, 先画一条线段也可以!
生6:先画一条射线!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 但是我的意见更倾向于第一步先画射线, 大家能明白为什么吗?
生1:线段本身无法延伸, 而直线没有端点。
师:对, 我们画射线的目的是为了定所画线段的位置和端点;第二步可以用圆规量取线段a的长度的 (演示) , 第三步以A为圆心, 以a的长为半径画弧交AC于点B。我们第三步的目的是定另一个端点。画完后我们再写出结论:线段AB就是所求的线段。好, 请同学们尝试口述作法, 并在草纸上完成作图。
生:口述作法并作图。
三、明确步骤, 熟记要点
师:让我们回顾刚才的作图过程, 明确作图步骤, 熟记作图要点。 (在屏幕上用动画展示作图过程)
师:作图步骤: (1) 画射线目的:定位置, 定端点; (2) 画弧目的:定长度, 定另一端点。
作图要点:字母标注要准确, 结论书写要简明, 作图痕迹要保留, 作图步骤要熟记。
四、你说我做, 相互合作
师:轻轻松松学数学, 快快乐乐做游戏, 下面让我们轻松一下, 你来说我来做, 相互合作。
师:展示问题:已知线段a和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AB、CD。
(1) 利用圆规, 在射线OA、OB、OC、OD上作线段, OM、ON、OP、OQ使它们分别与线段a等;
(2) 依次连接MNPQ, 你得到一个怎样的图形?
师:同学们, 图形中有多少条射线?
生7:4条射线。分别为射线OA、射线OB、射线OC、射线OD。
师:我邀请小林做我的搭档, 来讲台上画, 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指令在学案上画图。
师:在射线OA上, 以点O为圆心, 以的a长为半径作弧交射线OA于点M。
生:按指令作图。
师:同学们, 请观察你的作图和这位同学的作图一样吗?
生:一样。
师:好, 请小林找一位搭档, 并发号指令, 其他同学在学案上完成。
生8:在射线OB上, 以点O为圆心, 以a的长为半径作弧交射线OB于点N。
师:和这位同学画的一样的请举手。
请同位两个合作在剩下的两条射线上分别截取线段等于a。一位同学说另一位同学画。
生:同位两个合作画图。
师:同学们, 按要求依次连接MNPQ你得到一个怎样的图形?
生4:圆形。
生5:正方形。
生6:菱形。
师:同学们, 在初中阶段, 如果没有特殊说明的话, 连接两点应该是用线段来连接。如果按这种方法去连接, 应该是正方形, 理由我们会在后续的学习中知道。
五、知识迁移, 融会变通
师:同学们, 上一个环节大家完成得非常好, 现在由老师来画, 大家来说。 (在黑板上演示)
生7:以点B为圆心, 以a的长为半径画弧, 交射线AC于点D。
师:请同学们观察线段AD和线段AB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生 8:AD=2AB
师:很好, 再观察老师的作图, 继续说。
生9:以B为圆心, 以MN的长为半径画弧交射线AC于点D。
师:请同学们再观察线段AD和线段AB、MN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生 10:AD=AB+MN。
师:请同学们用这种作图的方法完成学案三知识迁移, 融会变通部分。
师:展示问题: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倍数。
(1) 已知:如图 (图略) , 线段a
求作:线段AB, 使AB=2a
(2) 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和。
已知:线段a, b
求作:线段AB, 使得AB=a+b。
师:组织学生活动, 巡视指导, 评价学生的完成情况, 并让一位学生板演第二题。
师: (用多媒体展示第一题答案) 做对的同学举手。
这位同学出错的原因是?
生11:我没有写结论。
师:同学们要引以为戒。这位同学做的第二题和你的答案相同吗?
生:相同。
师:同学们, 如果老师截取和b相等的线段在a内部时, (用圆规截取) 此时AB与a、b的数量关系是?
生:AB=a-b
师: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做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差。
六、学以致用, 强化知识
师:哪里有数学, 哪里就有美, 让我们共同感受数学之美。 (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案的设计过程) 。这些图案的设计都是按一定的规则设计而成, 下面让我们按规则共同的设计一幅图案。完成学案四学以致用, 强化知识。
师:巡视指导。
师: (用多媒体展示设计的图形) 如果我们给这个图形加一个小尾巴, 像什么图形呢?
生12:风筝。
师:我们就称这样的图形为筝形。
七、知识小结, 分享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老师收获了大家的快乐与热情, 你又会有什么收获呢?先与同位分享一下!
生:相互交流收获。
八、作业布置, 各有发展
8.实践课教学实录 篇八
师:同学们,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请看一
(课件依次显示六幅生活图片)
师:看了这样的情景,你想说什么?
生:只要用眼睛去观察,你就会发现生活非常美好。
生:生活这样美好,是因为有许许多多美好的人。
生:如果你发现一个美好的人,就要把你的发现告诉更多的人。
师:对这样的人,大家常常情不自禁地喜欢或崇拜他们,甚至想倾注于笔端。与别人分享这份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写一个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
二、师生互动。选取习作素材
师:你喜欢或崇拜谁?为什么?
生:我喜欢妈妈,因为她很勤劳。
生:我喜欢校工王奶奶,她非常关心学生。
生:找喜欢吕光鑫同学,他乐于钻研。勤奋学习。
师:这几位同学喜欢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人,有没有同学和他们不一样?
生:我崇拜赵云,因为他十分勇敢。
生:我崇拜J·K·罗琳,她曾经穷困潦倒,但始终胸怀志向,创作出风靡世界的《哈利·波特》。
生:我喜欢王二小,他不怕牺牲,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师:无论喜欢还是崇拜,都是因为他们有美好的品质。请大家打开记忆的闸门,静思默想,什么事能表现他的美好品质呢?
生:冬天,我们学校的丁爷爷常常很早就在校园里铲冰。
师:你要反映他的什么品质?
生:工作负责,无私奉献。
师:事例和品质是一致的。
生:去年冬天,图书楼上的一个大冰块突然掉了下来。看门的王奶奶迅速推开旁边的学生,自己的脸被砸破了。却顾不上休息,亲自把冰块清理掉。
师:大家看,这件事能表现王奶奶什么品质?
生:关心学生胜过关心自己。
师:你是要表现这种品质吗?
生:是的。
师:事例和品质也是一致的。
生:吕光鑫遇到数学难题,仔细钻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被称为“数学大王”。
师:这不是一件具体事例。他哪一次钻研难题给你印象最深?
生:昨天上午。我们一起钻研一道数学难题。我觉得太难了。就不想做了,但他坚持不懈,苦思冥想,终于做出来了。
师:这才是具体事例。
生:我的妈妈下岗了。虽然家里钱不多,买不起昂贵的化妆品,但是她仍然很爱美,经常用黄瓜皮贴脸做美容。
(笑声)
师: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件平凡的小事却能反映出妈妈不平凡的心。你太有才了!我太喜欢你了!
生:我最喜欢周杰伦。他不仅歌唱得好,还十分孝敬妈妈。
师:你从哪件事看出来的?
生:他常常陪妈妈逛街、聊天,还写了一首歌——《听妈妈的话》。
师:你不是普通的“追星族”、“发烧友”,而是很有品位的音乐爱好者。你除了关注周杰伦的演技,更关注他的为人,眼光独特!建议你写作文的时候,重点写他孝敬妈妈的事例。
三、品读例文,感悟习作方法
师:老师也有一个喜欢的人。请大家读一读我写的作文片段,猜一猜他是谁?
(出示下水作文片段:“谁要喝汤?”伴随着浑厚的男中音,一个皮肤稍黑、身体稍胖的中年男子出现在同学们面前。他把桶放在桌上。挺起的“将军肚”紧贴着桌沿。他扶了扶眼镜,仿佛生怕眼镜从鼻梁上滑落。就在这时。已经有六七只小手端着六七只小碗伸到他面前。“别急!别急!放在桌上,别烫着!”他一边说一边不紧不慢地盛着汤。“老师,给我再来一碗。”王羽嘉一边说一边把碗递到了他面前。他笑了笑,问道:“小汤神,今天打算喝几碗?”说话间,王羽嘉已喝了两碗,哈了口气说:“再来一碗!”他一边给王羽嘉舀上第三碗,一边开着玩笑:“照这么喝,你的肚子快和我差不多了!”他转身朝着万嘉鹏:“今天汤不错,来一碗!”万嘉鹏把碗反放,头摇得像拨浪鼓:“不喝!”他露出和蔼可亲的神色,诚恳地说:“不喝汤可不好!给点面子,来一碗!”经他这么一说,万嘉鹏心甘情愿地喝了一碗。见万嘉鹏喝了汤,他满意地笑了,点了点头说:“味道不错吧!喝汤对身体有好处。”)
师:他是谁?
生:(齐)徐老师。
师:老师给学生打汤,是每天都在你们身边发生的小事。大家找一找,哪些句子最能表现徐老师关心学生?
生:我从徐老师的语言中看出来“别急!别急!放在桌上,别烫着!”他一边说一边不紧不慢地盛着汤。
生:还有这一句——“味道不错吧!喝汤对身体有好处。”
师:除了人物的语言,还有其他吗?
生:我从神态看出来——他露出和蔼可亲的神色,诚恳地说……
师:徐老师为什么有这样的神态?
生:是为了让学生多喝汤。
师:当学生喝完汤,徐老师的神态有了什么变化?
生:他满意地笑了。
师:从不同的神态,我们体会到了徐老师对学生的关心。看来,除了选好具体事例,我们还要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和神态,才能把人物写活,写生动,写出个性。
四、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的这件事写下来。
(约10分钟,有的学生写好了。教师鼓励学生交流,分享习作成果。)
五、展示初稿。指导评议修改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七分文章三分读。”你要把对他喜欢或崇拜的感情读出来。
(实物投影仪显示习作)
生:(读)“嘭!嘭!”这是什么声音?原来是校工丁爷爷正在学校门口铲冰。只见他穿着一件咖啡色棉袄,躬着身子,手拿铁锹,一下一下地铲着。我走到他身边说:“丁爷爷,您起这么早,不冷吗?铲了这么多不累吗?”他对我说:“孩子,不铲干净点,你们这些调皮鬼。不知要摔多少跟头呢!”我这才看清,丁爷爷的脸上竟然有闪亮的汗珠,胡子、眉毛都蒙上了一层白霜,嘴里还不断地呼出一阵阵白气,握住铁锹把的手上裂开几道口子。丁爷爷拍了拍我的肩膀。又弯下身子一下一下地铲冰了。
师:同学们认为她写得怎么样?评一评。
生:我认为写得很好。她选取了丁爷爷为防止同学们滑倒,早晨铲冰这件事,表现丁爷爷关心学生,能从平凡的小事中看出不平凡的品质。
师:你真会评!一是先夸作者,让他有写好作文的信心;二是从整体上评价文章,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
生:我欣赏这一句——“只见他穿着一件咖啡色棉袄,躬着身子,手拿铁锹,一下一下地铲着。”这句话写出来了丁爷爷的衣着和铲冰的动作,给人感觉很真实,很具体。
生:还有这一句——“我这才看清,丁爷爷的脸上竟然有闪亮的汗珠,胡子、眉毛都蒙上了一层白霜,嘴里还不断地呼出一阵阵白气,握住铁锹把的手上裂开几道口子。”外貌描写又传神又具体。
生:丁爷爷说的话很符合老年人的特点——“他对我说:‘孩子,不铲干净点,你们这些调皮鬼,不知要摔
多少跟头呢!”
师:这几位同学是从细节上评价。同学们真会评,既看整体又重细节,找了很多优点,老师也觉得她写得很精彩。不过,我还有一点小建议。当你问丁爷爷时,丁爷爷在铲冰。他是怎么说的?能不能把动作和神态加上去?
生:(略作思考)他抬起头,笑呵呵地对我说。
师:为什么要这样加?
生:这样更能表现丁爷爷和蔼可亲的样子。
师:改得真好!
(掌声)
师:我刚才夸一个同学太有才了。请这个太有才的人到前面来!
(笑声)
师:刚才我夸了他,是因为他选材好,到底写得怎么样呢?我们来听一听。
生:(读)吃完晚饭,做完了家务。我知道妈妈又开始运用她的“黄瓜疗法”做美容了。她先从碗柜里取出今天腌黄瓜时留下的黄瓜皮,再放了一盆清水,洗干净脸。然后小心翼翼地把黄瓜皮一条一条地放在脸上,最后慢慢地坐在椅子上,开始闭目养神。妈妈的头一动也不动,那一本正经的滑稽样惹得我和爸爸直想笑。爸爸忍不住说:“你真是‘老黄瓜刷绿漆一装嫩。”(笑声)妈妈因为脸上放了黄瓜皮,说话不方便,但还是从牙缝里挤出了一句话:“这可是既省钱又安全的美容秘方啊!要不要我帮你们试试?”我没有看到妈妈因为贴了黄瓜皮而显得年轻的面容,却看到了妈妈那颗永远年轻的心。
(热烈的掌声)
师:你认为他写得怎么样?
生:他写得生动有趣。妈妈用黄瓜皮美容,还“从牙缝里挤出了一句话”。
师:我们平时不是说话吗?你为什么用“从牙缝里挤出了一句话”?
生:因为妈妈脸上放了黄瓜皮,说话不方便,只能用“挤”。
师:这个词太妙了!
生:我特别欣赏最后一句——“我没有看到妈妈因为贴了黄瓜皮而显得年轻的面容,却看到了妈妈那颗永远年轻的心。”这句话非常自然地写出了妈妈乐观的生活态度。
师:你的想法和老师不谋而合!这句话画龙点睛,简直就是神来之笔!我还要夸一夸他,你真是太有才了!
(笑声)
(老师用红笔画出最后一句,打上三个五角星,学生投来无比羡慕的目光)
生:这句话特别有生活情趣——爸爸忍不住说:“你真是‘老黄瓜刷绿漆装嫩。”从这里看出爸爸也很幽默。
师:爸爸的幽默可能跟谁有关?
生:跟妈妈有关,是妈妈对生活的热爱深深地感染了我和爸爸。
师:不仅是我和爸爸。还包括周围所有的人,是妈妈让大家更加热爱生活。因为生活是——
生:(齐)美好的。
师:除了选材好,语言描写好,还有了吗?
生:动作也写得好一“她先从碗柜里取出今天腌黄瓜时留下的黄瓜皮,再放了一盆清水,洗干净脸,然后小心翼翼地把黄瓜皮一条一条地放在脸上,最后慢慢地坐在椅子上。开始闭目养神。”动作写得很具体,还很有条理,用了“先……再……然后……最后”这样的词语。
师:这篇习作的精彩之处真多!不过,老师还有一处耍和你商量商量。黄瓜皮很薄,这里用的是“一条一条”,用什么词更恰当?
生:一片一片。
师:把黄瓜皮“放在脸上”,然后“坐在椅子上”,可以怎么改?
生:贴在脸上,躺在椅子上。
师:这样一改更加准确了。瑕不掩玉,老师还要夸一夸你,真是太有才了!刚才老师喜欢你,现在都快崇拜你了!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献给他!
(掌声经久不息)
六、总结延伸。保持习作热情
师:我发现大家不仅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还有一支善于表现美的笔。“文章不厌百回改”,课堂上,我们写了一个重点片断;课后,大家补充完整,并修改。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相信大家能带来更多的精彩!
教学感悟
1、习作课。掀起你的盖头来。多年来,我们大多把研究的目光集中于阅读课,很少关注习作课。无论是名师的展示课,还是青年教师赛课,常常是清一色的阅读课。即使偶尔有习作课,也往往是自创题材或是素描练习,执教教材中的习作更是少而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习作教学生成远远多于预设,对教师的知识储备、课堂信息捕捉能力、课堂调控能力要求较高;另一方面,教材中习作多是学生自主选材,教师难于指导。然而,这些习作的教学恰恰是一线教师无法回避又最感困惑的事情。习作课,特别是教材中的习作课,应该掀起益头来了!
2、儿童习作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教学中,我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去发现人性美、感受人性美和表现人性美。我始终把握一点——着眼自主表达,实施有效引导,即教师的引导要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从学生的笔端流出的是真话、实话和心里话,而不是假话、空话和套话。根据本次习作要求,我把教学重点落实在指导学生选取素材,感悟写法和学会评改上。在有指导的习作实践中,学生的观察、思维、表现、评价等多种能力得到了提高。
3、习作是儿童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肖川博士认为,写作可以提升思想,是用言语不断地调整思想坐标的过程。思想需要提升,写作当之无愧。思想寄托在山水之间,珍藏在心灵深处,彰显于实践之中。本节课,学生的习作过程体现了对生活的自我探索和表达的自我需要。学生作为学习者,每一次发现,都是自我感受和深入认识的新起点;每一次探讨,都需要把握他人的智慧和自己的思考;每一次成功,都有自我内心的喜悦,更乐意与他人分享这份喜悦。学生的习作在表达生活中以真来充实,以善来滋养,以美来感染和熏陶。率真而有童趣,我想。习作教育意义就在于此吧!
注:本课教学内容为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习作6。
【实践课教学实录】推荐阅读:
综合实践课折纸课教学设计07-13
专业实习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09-15
《园林节奏与韵律》微课教学设计实践探索07-14
浅谈高职院校语言文化素质课的教学实践10-08
新教师亮相课教学实录09-01
小蜗牛公开课教学实录10-09
雪野童诗课教学实录10-27
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09-29
教学实践心得通用07-04
教学实践小结文章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