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信用社应全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2024-07-24

关于农村信用社应全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共9篇)

1.关于农村信用社应全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篇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为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这一系统工程作了具体部署。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社,应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主动承担起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实现“三农”、各级党委政府和信用社“三赢”。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当前,农村信用社加大信贷投入,全面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都严重制约和影响着支持新农建设的效果。

1、“三农”资金需求的不断扩大与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薄弱的矛盾。“三农”资金需求的扩大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单个农户的贷款需求额度不断扩大。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的外流,使目前的单户农业生产无论是从单位面积投入还是从扩大生产面积投入上都有大幅度的增加,使单户农户的贷款需求额度不断扩大。二是涉农领域不断扩大涉农产品的商品率不断提高。“三农”领域已经在人们的思想领域不断开阔,农村信用社也在不断扩大“三农”金融服务领域。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金融和“三农”赋予了更广阔的内涵。同时,农村信用社尽管在进行着深化改革,但是,由于其历史包袱沉重、自身条件较弱以及金融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其资金实力难以得到大幅度提高,与“三农”资金需求还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形成了供需矛盾。

2、“三农”的资金需求与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矛盾。农村信用社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有着“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的宗旨,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三农”的资金需求。但是,农村信用社同时也是一个金融企业,必须以追求利润、防范风险为自身的经营管理目标。因此,农村信用社既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支持服务“三农”的方向,又要坚持市场化、商业化取向,按照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实现经营效益的大提高,业务的大发展。

二、应对的办法及措施一是亮小额农贷品牌,满足农村多层面的需求。农村信用社应按照“扩面、增量、延伸”的应求,进一步延伸贷款对象、额度和期限,使传统种养大户、订单农业户、进城务工经商户等城乡个体经营户的资金需求都能得到较好满足,实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因需发放、动态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其他授信和贷款保险保证等新型信贷产品,把小额农贷授信模式延伸到民营企业、个体工商业群体,推行评级授信机制,全面满足农村其它方面的信贷需求。通过科学设计信用指标体系,建立公开透明的信用级评定机制,建立健全农户信用档案,取消农户贷款证和凭证发放的机制,建立农户小额贷款信用等级发放。对新投放的小额贷款要达到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的要求,使小额农贷真正做到放得出、管得住、收得回、能创效。二是加大信贷投入,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信用社应采取“聚集项目、捆绑资金、集中投向”的方式,支持具备区域资源优势、品质好、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大力支持订单农业,建立“公司 基地 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科技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积极积极农户联保贷款方式,支持农户联合体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区域特色农业经营项目。要通过自主创新的手段,不断探索成立由政府或经济组织牵头组织成立农户大额贷款联担保组织,为大额农户贷款需求提供担保,发展区域规模农业经济。建立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库,重点支持发展一批从事国家、省、市、区级确定的农业产业化开发经营项目的企业和利用当地资源、经营规模大、带动较强的大型涉农加工企业,培植大龙头,创造大品牌,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联结起来。三是支持农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农村城镇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以城带乡、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农村信用社将大力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介入城市和重点镇、中心村的道路、供水、供电、通迅、住房、广播电视、普及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建美好家园。大力支持集体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于一身的休闲农业的发展,缩减都市与农村发展的差距。四是支持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促进打工经济发展。随着城镇化建设加快,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村重要剩余劳动力已经逐渐向城镇转移。为增强农民自主创业能力,农村信用社应大力拓展创业类贷款。对进成务工发放“打工路费贷款”,为打工农民提高文化技能发放“打工助学贷款”,为打工农民回乡兴业发放“打工创业贷款”,为农民打工提供信贷、结算、咨询服务,提高农民的打工收入,促进农村打工经济发展。五是深入创建“信用工程”,培育文明乡风民风。农村信用计应科学设计信用指标评价体系,认真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和信用社区的评选活动,大力倡导“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培育诚实守信的文明乡风民工。同时,农村信用社应加强信贷投放的管理,加快征信系统建设。要牢固树立

诚信可贷、失信制裁的信贷投放准则,信用户予以信贷支持和利率优惠,对失信户予以惩戒,分类制裁。一是停止放贷。对现有的逾期贷款户,不再注入新的信贷资金;二是加强监督。对于在金融行业有贷款逾期行为的对象申请贷款,均应特别加强监督;三是信贷制裁,对于不讲信用的贷款户,取消其贷款资格画皮是经济制裁。对失信到逾期贷款户坚决按合同规定予以加罚息;五法律制裁。对恶意逃废债行为,通过法律手段,严厉打击,切实维护诚信环境。六是积极创新农服务方式,不断提高支农服务水平。农村信用社应全面推行支农客户经理制度,实行“包村包片包户”信贷服务,有条件的信用社应成立支农服务中心,坚持从细处入手,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积极构建与政府、农户之间定期的信息交流机制,减少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增强农户生产的抗风险能力,实现“三赢”局面。

2.关于农村信用社应全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篇二

一、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工作进展情况

(一) 推进金融创新, 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多元化需求

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特点, 农村信用社积极创新低成本、可复制、易推广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一是综合运用应收账款质押、第三方监管动产质押、仓单质押、林权抵押、钢结构抵押等贷款品种对现代农业进行有效支持。二是扩大联户联保及大联保体贷款的覆盖面, 解决贷户无抵押问题。三是结合德州市“两区同建”工作, 推出农民住房贷款及农业产业园区贷款。四是与符合规定的担保机构进行合作, 丰富担保方式。五是围绕农业产业链开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 对组织运行顺畅、经济实力较强、信用状况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提供贷款。截至2013年9月末, 德州市农村信用社共办理应收账款质押贷款300万元、第三方监管动产质押贷款10.25亿元、林权抵押贷款1799.8万元、农民住房贷款1.82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12.64亿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体及社员贷款2.13亿元, 全市累计发放担保机构担保类贷款1.51亿元。

2013年以来, 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各县市区法人机构在金融创新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一是德州市德城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简称德城区联社) 在辖内黄河涯信用社设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专营服务机构, 配备专门工作人员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调查、授信、放贷。二是乐陵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简称乐陵联社) 抓住农村土地流转机遇, 在“三权”抵押方面做了大胆尝试, 推出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 大力支持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三是庆云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简称庆云联社) 创新推出大型农业机械按揭贷款, 有效解决了农民购买大型农业机械资金不足和担保难问题。截至2013年9月末, 德城区联社成立的合作社专营机构已帮助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财务、健全制度, 搜集信息走访调查32家, 信贷支持2家, 金额650万元;乐陵联社已成功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1笔, 金额20万元, 正在审查办理1笔, 金额60万元;庆云联社已办理大型农业机械按揭贷款2笔, 金额9.61万元。

(二) 扩大信贷规模, 有效满足现代农业资金需求

根据“三农”发展呈现出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新特点, 全市农村信用社在支持种养户、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等传统农业行业基础上, 重点支持高质高效农业和地方特色产业, 将更多资金投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切实满足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 有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截至2013年9月末, 德州市农村信用社累计向专业种养大户发放贷款2811.9万元, 向家庭农场发放贷款100万元, 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贷款12.64亿元, 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2.13亿元。

(三) 加强政策支持, 着力提升信贷服务水平

从优化信贷服务方面, 德州市农村信用社对现代农业贷款实行“贷款优先、丰富品种、提升额度、利率优惠、期限放宽”等信贷政策, 逐步解决贷款难题。一是贷款优先。设立现代农业贷款“绿色通道”, 对现代农业的贷款申请, 优先进行调查、审查、审批, 安排贷款规模。二是加快贷款各环节运作速度, 提高服务效率。在遵守授权授信管理规定的前提下, 简化贷款审批手续, 减少中间环节, 提高办贷效率。三是提高授信额度。对规模较大、管理水平较高的优质客户, 在合理范围内适当提高授信额度, 以满足现代农业扩大规模的需求。四是科学确定贷款期限。根据现代农业的生产和资金运转周期等实际需求和市场规律, 科学确定贷款期限和结息方式, 减轻客户还贷压力。五是实行利率优惠。对优质客户利率优惠10%以上,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贷款利率优惠20%以上, 切实让利于农。

(四) 畅通结算渠道, 大力推广现代化金融服务

一是以“电子机具村村通、家家用上银行卡”为工作目标, 稳步推进A T M、PO S、农金通等各类电子机具布放, 不断丰富银行卡功能, 加快银行卡的宣传普及和推广应用, 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 满足农村居民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截至2013年9月末, 全市累计布设自助设备434台, 较年初增长59台;布设各类PO S机具17738台, 较年初增长574台;布设农金通611台, 较年初增长73台。二是加快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现代结算方式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 使农户享受足不出户的金融服务。截至2013年9月末, 全市累计开通企业网银4361个, 较年初增长832个;开通个人网银162239个, 较年初增长22568个;开通手机银行108108个, 较年初增长23374个。

(五) 开展“圆梦行动”, 帮助农民破解农业技术难题

2013年8月份, 德州市农村信用社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送技术、送信息、送金融知识、送资金下乡为主要活动内容的2013“服务三农圆梦行动”。活动以培训为主要形式, 在需求大的地方辅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活动累计培训10场, 聘请专家授课, 为广大农民及新型农业主体免费送上种养殖等农业技术,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二、金融支持现代农业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 “三权”抵押问题

1. 对土地经营收益价值的确定不好把握。

评估机构进行价值评估一方面依据承包期间土地承包费价值评估, 但农村土地的承包费大多为一年一交, 以承包期间承包费作为评估值价格太低。另一方面依据土地收益进行评估, 但农村土地收益很难确定, 无固定评估模式。

2. 抵押物处置较难。

“三权”抵押物与一般抵押物不同, 抵押物一般在农村经济组织内进行流转, 受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和经济组织内的亲属关系影响, 难以找到购买者。

3. 存在抵押物产权不明晰问题。

以农村宅基地、住宅抵押, 房产、土地部门不予办理土地证或房产证。即使在公证处进行抵押, 也存在抵押人可能故意流转给非恶意第三方的风险。

(二) 担保不足问题

不断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特别是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 可提供担保的资产依旧严重匮乏, 大部分贷款仍然以保证担保为主。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的资产主要集中在承包的土地、种养大棚等地上附着物、活体畜禽等方面, 因“三权”抵押还不成熟, 活体畜禽抵押又面临评估难、处置难、价格波动大等问题, 实际能进入担保操作层面的少之又少, 最终解决担保难的办法还是找其他有资产的保证人作担保。

(三) 农业保险发展明显落后问题

当前保险在促进信贷投放中的作用已逐渐显现, 保险公司的这些创新, 把农业保险和信贷保证保险合二为一。对于一般的农户贷款而言, 由于只是为购买化肥、种子, 贷款额度小, 不需要额外的贷款保证保险, 对于种养殖业, 由于成本比较高, 通过小额信贷保险能化解一定的贷款风险, 但是由于种养殖业风险较大, 保险企业不愿做赔本的生意, 在农业保险的介入上都持谨慎态度。

(四) 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自身问题

存在现代农业、现代知识与现代农民脱节现象。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好的项目政策来引导, 但由于农户缺乏科学有效地农业管理知识和市场经济经验, 往往出现盲目跟从、“习惯”管理、半途终结现象。

三、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建议及对策

(一) 涉农金融机构方面

一是持续做好金融产品创新工作, 同时在兼顾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各县区成熟的信贷产品, 迎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二是继续加大对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投放规模, 贷款优先投放, 不断培育信用好、经营好、制度健全、运作规范的优质现代农业主体。逐步调整经营思路, 实现由分散型农户贷款向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倾斜, 重点支持发展以“特优、高效、生态”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农业。鼓励农户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 推进农业基地化、标准化、品牌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 增加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积极探索“贷款+保险”合作模式, 建立由信用社与保险机构按比例分摊贷款损失的业务模式, 力争在银保金融支农合作上实现突破。

(二) 政府、人行等相关部门方面

1. 积极推动金融资源要素向现代农业有效配置。

一是充分发挥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资金的引导作用。对于扩大涉农信贷投放资金不足或达到存贷比例监管上限的金融机构, 给予支农再贷款倾斜。优先为持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涉农中小企业票据的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业务。二是加快建立现代农业金融支持机制。充分调动银行、证券、保险、期货、担保、财政、税收政策的协调配合, 建立健全信贷、证券、保险、期货及担保分工配合的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信贷+财税+监管”的正向激励长期化、制度化的协调机制以及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2. 加大财政促进金融支农工作力度。

一是开展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 加大对县域金融机构和农村基层营业网点的支持力度, 支持扩大农村信贷投放。二是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对金融机构开展国家鼓励的低收益高风险农业贷款业务, 提供利差补贴和呆账贷款损失的弥补。

3. 完善农村信用体系, 营造农村金融环境。

一是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契机, 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统一标准, 重点突破”的工作原则, 加大诚信宣传力度, 培育诚实守信的文明风尚, 营造良好农村信用环境。二是坚决制止和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 认真解决金融机构诉讼难、判决案件执行难的问题, 依法维护金融债权。三是加大政府对现代农业的引导力度, 重点培育一批信用状况好、资金实力强、致富能力强、社会责任感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4. 健全金融担保机构, 降低农业信贷风险。

3.关于农村信用社应全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篇三

——在市委五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市农村信用社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立足xx,面向城乡,反哺大众”经营理念,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强市富民为目标,以信贷投放为手段,全力支持xx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力支持xx地方经济发展,较好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自身的发展。xx年元至6月累计投放各项贷款xx万元,比去年同期增xx万元,占全市金融机构投放额的xx%以上。截止6月末,全市农信社各项贷款余额xx万元,比年初增加xx万元,增幅x%,存贷款比例为51%,比全市7家金融机构综合存贷款比例(39%)高出12个百分点。元至6月实现各项收入xx万元,比同期增收xx万元,增幅xx%,经营亏损xx万元,同比减亏增盈xx万元,减亏率xx%。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服务理念上求科学

思想决定观念,思路决定出路。市联社新班子发现,造成xx农信社历史包袱沉重、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过去经营理念的模糊、保守甚至摇摆。因此,我们从树立科学发展观入手,在经营服务理念上进行了重大调整。

(一)理念之一,地方经济的发展史,也是地方金融的发展史。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金融资源是稀缺资源,其稀缺性在于它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和杠杆作用,但是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支撑,金融必须全面溶入地方经济,发展才能长久和高效。农信社发展的根本和唯一的途径是依托地方经济,服务于地方经济。

(二)理念之二,农信社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农信社与其它商业银行的区别在于它是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是典型的地方性银行,点多面广,贴近企业、贴近市民、贴近三农。相对其它金融机构,其信息更具对称性,便于沟通、便于服务。

(三)理念之三,xx农信社的发展必须始终与xx市情相适应。xx是农业大市。目前伴随xx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农信社发展理应进入快车道。这就必须咬定发展不放松,狠抓发展机遇,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一是在信贷政策上始终坚持“信用等级评定面、持证农户授信额度内贷款需求满足率必须达到xx%”的“支农双百”方针不动摇;二是在信贷投向上始终坚持“从单一支持传统农业向支持规模农业转变,从支持农户向支持“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龙头企业转变,从支持农业向涉农工业转变,从分散使用、粗放管理信贷资金向适度集中、讲求效益方面转变”的“四个转变”策略不动摇。

二、服务重点上求特色

“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是农信社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我们坚持把服务“三农”作为全市农信社战略定位的第一选择,不断加大支农信贷投入。截止6月底,全市农信社“三农”贷款余额达到 xx万元,比年初净增xx万元,增长xx%;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达xx万元;“三农”贷款占全市金融机构“三农”贷款总额的xx%。

(一)全方位支持农户发家致富。我们根据xx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方式,在贷款的对象、额度、期限等方面延伸,较好地解决了一般农户生产、生活资金需要。同时积极开展农户联保贷款,对生产规模较大、资金需求较大的农村专业大户提供资金支持,较好地解决了专业大户贷款难的问题。目前,贷款农户已达到9万,农户贷款面达到了xx%,比同期上升了5个百分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xx万元、xx万元,增幅达xx%、xx%,分别高出贷款平均增幅31百分点、4个百分点。

(二)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支持“优势产业”。实施“名品战略”,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方向发展,形成镇有特色、村有强项、户有专长的产业板块。如支持发展张港镇、小板镇、杨林办事处的蔬菜,多宝镇革新村的地膜花生、油菜,黄潭镇万场村的黄金瓜、黄花菜,岳口镇的植桑养蚕、生猪,石河镇的优质稻米,拖市镇的棉花,胡市镇的立体养殖业等,形成了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支持 “优势企业”。实施“名企战略”,着重扶持全市有规模、信誉效益俱佳、有发展潜力且以生产高附加值农产品和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农”字号龙头企业,实行“一次核定、分次发放、到期收回、有效再投”的信贷管理办法,促使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三是支持“优势产品”。实施“名牌战略”,信用社支持的xx镇xx油脂有限公司生产的色拉油、渔薪镇杨场酱品、小板镇“黄金”牌西红柿、张港镇“和玉”牌花菜等10多个产品进入了武汉等大中城市超市。张港的“和玉”牌花菜畅销全国,并远销俄罗斯等国家,中央电视台还拍摄了专题片。四是支持“优质客户”。实施“黄金客户”战略,把从事农产品种养加运销的个体工商大户和中小民营企业当作长期合作伙伴,实现社企双赢。目前,向涉农龙头企业投入贷款5206万元,比年初增加600万元,扶持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38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及其它类型企业135家。

(三)着力支持市域经济发展。针对市域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回归企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我们严格遵循“扩大视野,伸长触角,主动出击,引客进门”营销策略不动摇,通过抵押担保等多种方式,对一批信用好、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进行扶持。同时,对支持的客户进行细分,划分重点支持客户,一般支持客户,尝试性支持客户,以此为基础,在贷款发放额度上进行划分。目前,明确可发放500万元以上贷款的企业有5家,xx万元贷款的企业有1x家,xx万元的x家。在对重点支持永康油脂、德力油化、昌丰棉麻、恒泰精米、兴天制纱等近50家大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同时,我社还将有限的信贷资金着重向招商引资回归企业倾斜,如已投放xx制药xx万元、xx置业xx万元、xx房地产xx万元、xx食品xx万元、xx车轿xx元、xx泵业xx万元、xx材料xx万元、金骏制衣xx万元,xx年已累放近xx万元;另外还有天湖化工等20家已进入信贷审查与审批程序。

三、服务方式上求创新

全市农信社在服务上力求做到继承与创新“两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量身定做适宜产品,巩固了主体业务阵地。

(一)全面开展信用工程创建活动。通过科学设计信用指标评价体系,共评选出10万信用农户,贷款农户数占授信户数的90%;信用乡镇21个、信用村85个,分别占乡镇数和村级数的xx%和11%;信用企业32个,占贷款企业数的xx%;此外,还评选出数量不等的信用工商户、信用街、信用社区。对文明信用载体进行了重点支持。

(二)全面实行信贷品牌对接服务。明确一般乡镇信用社以支持“三农”为主,全面打造“农民的银行”品牌;竟陵、岳口、皂市、开发区、营业部等城区信用社以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回归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主,全面打造“社区银行和零售银行”品牌。

(三)全面开展文明优质服务活动。一是实行贷款证管理。对农户小额贷款实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信贷管理办法,持证农户办理授信额度内的贷款,只需凭“二证一章”(贷款证、身份证、农户印章)就可直接到信用社网点办理,像持有活期存折一样方便。二是设立金融超市。对中小企业、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城镇居民等实行“一站式”服务。三是实行限时服务。市联社规定:流动资金贷款从受理到决定是否发放在14天内办结;固定资产贷款不超过1个月办结;小额抵质押贷款不超过7天办结;改每周召开1次审贷会为每周2次;三是灵活服务。与担保公司合作,对有发展潜力,暂时不能提供有效抵押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同时,注重法人(个人)信用和市场前景分析,强调第一还款来源,对有些黄金客户尤其是老客户在资金需求增大后,可以发放部分信用贷款;四是提高抵押贷款发放比例。对担保抵押贷款,按评估值计算,不动产由原来的50%,动产由原来的30%分别提高到70%和50%;五是实行差别利率。根据客户信用度和所处行业、贷款规模大小实行差别利率。对信用度高的黄金客户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不超过50%,对信用状况一般的上浮不超过50%-100%。贷款手续的简化、贷款条件的放宽、办事效率的提高,及时解决了信贷载体的资金缺口。仅2005年至2006年4月间,全市农村信用社就已向52户民营企业、招商引资企业、中小企业累计发放贷款17000万元。如昌丰棉麻有限公司,2002年与信用社建立信贷关系,当年发放贷款500万元;2003年发放贷款1000万元;2004—2005年,信用社又累计向该公司发放贷款1400万元,目前,公司年产值15000多万元,创利税700多万元,生产规模位居全省同行业的前列。

(四)全面参与银企对接联谊活动。联社每年定期召开企业主恳谈会,就双方如何践行承诺,加强合作,[ 课件 ]实现社企共同发展等议题进行探讨,加深了社企相互了解,融洽了社企关系。如永康油脂是xx市省级龙头产业化企业,信用社从实际出发,xx年贷款xx万元予以支持,今年4月份又向省联社申请计划xx万元。

四、服务机制上求永恒

(一)建立健全工作联系点制度。明确将涉农龙头企业——xx市永康油脂化工有限公司和多宝革新村、胡市曹李村、渔薪王湾村、张港彭湖村、小板范岭村等五个村作为联社领导班子的支农示范点,并要求各社也要相应建立支农示范点。遍布全市的联系点成了信用社了解农村基本情况的信息点,成了“信用工程”建设的带动点,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双百文明”建设的模范点。

(二)建立健全“三百优”评选激励制度。对获得省、市级表彰的支农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重奖。

(三)建立健全“三查”制度。坚持做到防范贷款风险在先,发放贷款在后,每笔贷款都坚持填写“三查”记录簿。对万元以上涉农贷款坚持按月收息,全程参与信贷资金循环与监控。

(四)建立健全经常培训制度。努力培养出一支过硬的信贷员队伍。

(五)建立健全信贷员背包下乡驻企制度。在信贷人员中开展了“进百家门、知百家事、暖百家心”、“送信息、送科技、送项目”及“八荣八耻”等主体教育活动。在多宝镇农村现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花生俏,奶牛叫,棉花朵朵向天笑;摩托车,黄挂包,信合‘邮差’家家跑;手机响,彩铃闹,一个电话他准到”。这已成为我市农信社信贷支农便农的真实写照。

4.关于农村信用社应全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篇四

2今年以来,市农村信用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政府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坚持以“三农”、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服务业、消费、民生等行业和领域为信贷投放重点,积极扩大信贷规模,加快贷款有效投放,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加大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截至3月

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92.08亿元,较年初增加53.45亿元,同比多增36.69亿元,一季度贷款增量是去年同期的2.5倍,贷款余额和增长额均居全市1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首位,分列全省农村信用社系统第3位和第2位。

积极扩大信贷规模。为推动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省联社办事处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订了全市农村信用社信贷投放计划,确定全年各项贷款确保增加60亿元,力争达到65亿元,其中一季度贷款投放不低于35亿元。围绕以上目标,全市农村信用社强化资金组织工作,深入开展市场调查,扎实做好客户信用评级和授权授信工作,主动加强与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联系,建立政策联动和项目对接制度,积极寻找合作项目和扶持对象,进一步提高了市场反应速度,夯实了贷款营销的基础。

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全市农村信用社牢牢把握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及城乡一体化带来的资金需求,重点加强对农产品种养、购销、加工和仓储运输业的贷款支持;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出口企业的资金扶持;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金融服务,适时满足“三农”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截至3月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已达243.91亿元,比年初增加23.94亿元,同比多增5亿元。

扶持小企业加快发展。省联社办事处督导各县市区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加快推进“千家小企业培育活动”为契机,主动加强与经贸委、中小企业办等部门的联系沟通,建立贷款项目储备库,创新小企业贷款产品,积极推行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企业原材料等存货质押以及动产第三方监管等贷款业务,全方位拓宽小企业融资渠道。加强与专业担保机构的合作,积极推行小企业信用共同体贷款,大力推广村级大联保、市场联盟贷款业务,将传统的点对点贷款营销变为批量贷款营销,进一步提高贷款效率,促进小企业加快发展。截至3月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小企业贷款余额已达99.5亿元,比年初增加5.95亿元。

大力拓展城乡消费贷款。围绕扩大内需、支持服务业发展,全市农村信用社积极开办城区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公务员贷款等业务;借“家电下乡”财政补贴及提高各项农资补贴之机,加快推进农民购置大件耐用消费品、农机具等消费信贷业务;加大对城乡餐饮业、旅游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拉动大众消费;大力支持农民自建住房、购置生产消费用品和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一季度,全市农村信用社新增消费贷款8700万元,同比多增3100万元,消费贷款占比达到2.96%,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5.关于农村信用社应全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篇五

一、信贷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思

想认识不深刻工作部署缺安排

无需置疑,基层主任是基层信用社的领头羊,是员工的标兵和榜样,俗话说的好:“要想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加强农信社主任履职能力迫在眉睫。可部分信用社的主任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依然在自我的世界里沉醉和徘徊。部分社主任爱给员工讲大道理,没有具体的工作思路和工作安排,就像是空中楼阁,昙花一现,没有具体的工作方案,即使小有方案也缺乏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单一的工作思路不能达到预期应有的良好效果。特别是在抓贷款收息这一方面的工作方面基本上没有遵循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除了平时贷款户主动上门结息以外,按以往的方式,大部分网点基本上都是到了临近收尾的前半个月才猛抓收息工作。可由于人力、精力、能力加之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往往最后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贷款资料收集不够完整

为了进一步规范贷款管理,防范法律风险。现信用社规定,每发放一笔贷款,无论金额大小,所需贷款资料必须完整,可部分信用社的信贷人员为了省事,忽视了贷款资料完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依然固执己见,最为典型的新增贷款资料如:个人面谈记录、夫妻债务共同声明、婚姻状况证明、等重要资料在部分社的一笔贷款资料中却踪影难寻。既便“医生”找出这些病况,可部分人员还是视问题而不纠,预责任而不急。

3、观念滞后,制约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文化素质相对偏低,知识结构老龄化,不但缺乏信贷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贷款风险管理水平也不高,在日常工作中容易出现两个极端。要么谨小慎微不愿放贷,完全是一种保守主义的思想;要么胆大妄为胡放乱贷,所谓不正就反的思想,致使贷款质量不高。部分社一些信贷员和贷款审批人员担心贷户失信,在发放贷款时产生严重的“恐贷”、“惧贷”思想,宁愿少放一笔,不愿多担风险。放贷时可谓思之再三,慎之又慎,在观念上制约了投放工作的推进。缩小了应有未有的市场占有率。部分社信贷员由于不具备专业的市场分析能力,不能正确认识贷款责任追究问题,因此对大额信用贷款产生了畏惧心理,对抵押贷款却情有独钟。简单的认为只要有抵押就可以发放贷款,无抵押就不能发放,根本没有认真去研究其生产经营状况和分析第一还款来源,致使一些本不应受损的资金相对受损。

二、提高信贷贷款管理工作的建议

1、坚持原则,合规放款。

毫无疑问,贷款是我们信用社的主要资产。所以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必须自始至终坚持贷款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为了更好的防范法律风险,我们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特别是针对部分的大额信用贷款和大额的抵押贷款,我们更要慎之又慎,不仅所需的资料要完整之外,还要求每笔贷款要完全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来办。不适应抵押的坚决不能办理抵押。要在法律的帮助下尽心尽力维护好我们信用社的主要资产,要想尽一切办法阻止法律风险的到来,要做到防范于未然。把风险扼杀在萌芽的摇篮之中。

2、加强学习,提高信贷员的专业能力

知识是行动的指南,作为与商业银行齐头并进的农村信用社也要紧跟时代的不伐,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要定时定期的组织我们的信贷人员参加培训,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我们的信贷人员要做到爱学习,勤学习,多学习,不仅如此,还要善于与同行同业优秀人员交流、要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力争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用到我们的信贷工作中去,在日趋成熟的信贷基础上为我们信用社的贷款业务寻找更好的商机和财源。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3、提倡信贷人员具有奉献精神上门催收贷款

毋需置疑,有了利息,我们的企业就有了收入。目前我们信用社的贷款主要有农户大、小额信用贷款,大小额抵押、质押贷款等。小额信用贷款和抵押、质押贷款相对来说结息率还算可以,可部分大额贷款结息时时让人头疼。主动上门结息的客户相对甚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提倡我们的信贷人员要具有奉献精神,要主动向优秀的同志学习,不畏艰辛,走乡串户,上门催收,在和平的情况下收回我们应得的利息。尽力增加我们的利息收入。

4、信贷员调动不宜过于频繁

由于信贷工作的特殊性,特别是基层社,一位合格的信贷人员在片区面广的实际情况下,要想熟悉并管理好他的信贷片,用保守的说法,至少也得花上一年半载的时间,不但交接以前信贷遗留下来的贷后工作要力求化解,而且自己工作中遇到的新困难又要想办法解决,毕竟一个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想做好工作,很简单,那就需要时间来调整和磨练,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一切从大局着想,为了我们的农村信用社,为了更好的信贷片区管理,笔者建议一般信贷人员的调动都不要过于频繁。这对维系我们基层信用社的贷款及结息方面的工作将会带来至关重要的双重效果。

5、选择优质客户,注重企业品质。

想增大我们企业的利息收入,我们的企业在选择客户时要综合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不管是信用贷款还是抵押贷款,我们不仅要根据我们应有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力去调查和分析他们的信用程度、资金实力、还款能力及还款意愿等,特别是大额贷款,我们还要了解这个企业法人的为人处事和个人品质。在现在这个商欲物流、竞争激烈的商场上,一个企业要发展要壮大,它就需要一个能力超群、身手不凡的人物来带领他的企业,但还有一点最重要,那就是他的为人和品质。因为企业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动态发展趋势。它不同于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司法机关,它是带有私有性的,它几乎就是企业法人个人成长的最好历史见证。要是他会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他的企业,那么,他就是一个对社会,对自己、对他人都很负责的法人,我们的企业就应该把我们的贷款投放给这样的自然人和企业法人,不仅减少了风险,赚取了利润,而且还为支持地方中小企业的发展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认可,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

6、加强基层信用社主任的自我认识和带头作用

6.关于农村信用社应全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篇六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不断深化,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入, 特别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格局依然发生改变, 上级行对吸收的资金进行统一支配, 在这种形势下对于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将会逐渐减弱, 而农村信用社对于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比例将会持续增大。在新一轮的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 党中央与国务院对于农村信用社予以较高的期望, 当前农村信用社虽然采取统一法人的治理结构, 但是在服务对象与经营方向上仍然延续传统, 农民依靠信用社来进行发展与经营的方针并没有改变。因此信用社仍然立足于支持发展地方经济, 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平台的和谐共生。当前受制于城镇化等诸多因素, 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流向逐渐脱离了三农, 更多的流向了乡镇企业。在经营方向上出现偏差, 许多贷款沉淀出现, 造成信贷质量下降。当前农村信用社与农民的利益渐行渐远, 许多农民反映贷款难的问题。信贷投放的监督存在漏洞, 没有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贷款发放。

2 农村信用社在三农支持中的作用

(1) 调整市场定位

农村信用社发挥作用的土壤在于地方经济与农村经济, 只有确立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 农村信用社才能实现角色转变, 对信贷工作的衡量标准才能不断更新。通过增强服务三农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为支持农村经济打下夯实的基础。根据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 灵活的进行农业贷款发放;通过民主监督监察机制, 不断的增强贷款控制力度, 提高农业贷款的比例, 将考评的结果纳入干部奖惩的依据。

(2) 加大信贷投入

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支农与农业增效方面, 重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以电脑, 促进农业基地产业化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 农村信用社应当积极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变, 对与准化农业、市场农业、科技农业等领域应当加大资金支持, 突出地方特色产业的优势, 着力形成优势产业项目。进一步扩大区域化格局, 促进规模化发展, 通过信贷资金的作用来推动规模经济的形成;我国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因此农村信用社不应当充分利用地方优势、不断的拓展亮点工程。

(3) 改善金融服务

服务是金融业的职责坐在, 也是其产品与形象的体现, 农村信用社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作为经营网络最大、服务地域最广的金融机构, 农村信用社同样服务者数量最多的群体, 因此其服务质量非常重要。当前农村信用社在工作中不断的改变其作风, 服务工作不断下沉, 对农民的资金需求不断加强了解, 对群众的意见虚心听取, 及时提供优质服务。

(4) 依靠地方党政、形成良好的诚信环境

良好的社会信用是金融活动开展的基础, 金融业以诚实守信为根基, 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农村信用社在对地方经济加大扶持的同时, 需要逐渐深入开展农村信用工程的建设。对地方经济主体的诚信等级进行评价,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监督、参与和协调作用, 形成良好的诚信环境, 增强农村居民的诚信意识。

3 农村信用社支持地方产业的难点及成因

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上, 农村信用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经调查发现, 农村信用社无论在社会上或者自身上, 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具体如下:

(1) 特色经济项目贷款的敏感性较强

地方政府对与地方特色产业的干预度较强, 出于多方面的因素, 信用社需要不断予以资金支持, 容易形成资金沉淀, 引发不良贷款。如果贷户不满意的或者产生抵触情绪的, 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减弱, 则贷款难以回收。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信用社自主经营时间较短, 而经济实力与行业管理方面都较为脆弱, 往往无法承受各级政府较大的压力, 因此在资金支持上往往有始无终。

(2) 农村信用社自身问题

当前信贷管理业务人员的素质不高, 在工作中经常出现各种纰漏。由于农村居民的信用等级较低、技术能力较差, 因此容易形成贷款风险。再加上信用社的贷款人员缺乏经营意识, 许多员工的责任意识不强、工作浮夸, 贷款投放后容易造成不良贷款。

(3) 农村日益多元化的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当前地方经济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在传统经济体制之外又出现了更多样式的经济合作组织、个体经济户以及民营企业等。农民与农业是传统的资金需求主体, 为了扩大农业生产和发展, 向农村信用社寻求资金帮助,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资金需求主体不断多元化, 而信用社受制于流向农村居民的资金限额, 与当前农村多元化的经济发展主体形成矛盾, 无法有效引导农村经济的发展。

资金实力不适应。农村信用社经营规模普遍偏小, 不良资产占比偏高, 资本充足率偏低, 虽然经过2004年的增资扩股后资金势力明显增强, 但还是存在贷款投放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目前, 镇赉县农村信用社以占全县41%的信贷资产支持着占全县94%的"三农"经济, 资金紧缺的矛盾比较突出。而农村资金需求总量缺口较大, 据调查, 目前农村贷款满足率基本在60%-80%之间。

4 完善对策及建议

针对当前农村信用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缺陷, 文章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准确定位农村信用社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 贯彻落实国家的政策

农村信用社应当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事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以为三农服务为本, 改变其工作作风, 坚定信心与思想, 努力为农村经济建设做贡献, 进一步提高农村信用社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面, 农村信用社应当积极转变经营管理理念, 创新机制, 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 处理好三个关系

农村信用社对地方政府与地方经济有着桥梁作用, 特别是与企业、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关系上, 农村信用社的作用更加凸显。第一, 要处理企业与信用社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三农支持为主, 企业经济效益为辅, 不能对企业的资金需求置之不理, 对于符合相关条件的放贷要及时提供;第二, 进一步规范化经营, 市场开拓方面不能急于求成, 而应当对于符合农业支持项目的, 没有其他规定的, 要及时予以放贷。最后要处理好政府与农村信用社之间的关系, 在不断增加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数量的同时, 应当逐渐转变农村信用社的隶属关系, 对金融体制加深改革。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依然要坚持市场化发展, 这是基本途径。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农村信用社积极向地方政府沟通和汇报, 政府应当针对农村信用社的情况来进行政策制定与施行, 取得农村信用社的理解, 避免双方出现不必要的误会, 形成和睦的政经关系。

(3) 构建和谐的借贷环境

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 构建和谐的经营环境需要与本级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 在开展业务中能够更加顺利, 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由于信贷人员是科技下乡的倡导者, 因此对于科学种田与养殖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的软环境, 促使农村经济朝着利益最大化方向发展。

5 结论

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科技下乡、特色产业扶持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文章针对农村信用社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摘要:自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 我国在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方面都采取较为宽松的态度, 在农村基层实施建设的投入方面以及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等方面都逐渐加大力度。而农村信用社一直都是农村市场的主阵地, 在新一轮的地方与农村经济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与农行相脱节以来, 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面, 农村信用社一直起着主力军的作用。文章将对新形势下, 农村信用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些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 就如何解决农村信用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地方经济,农村经济,特色经济

参考文献

[1]彭建刚, 周行健.双重二元经济结构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战略[Jl.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 (26) 6:108-110.

7.关于农村信用社应全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篇七

作者:张卫平

更新时间:2012-2-20 如何用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操作方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有效的金融服务,值得当前广大金融工作者进行深入思考。

一、用新的银行理念与制度,设计、打造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创新机制

农村金融服务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很大。农户贷款提供者十分集中,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业银行获得贷款的农户数占全国获得贷款农户的比例高达98.7%。同时人均贷款水平差距也很大,农村地区的人均贷款额在7700元左右,而城市的人均贷款额为3.5万元,仅为城市人均的22%。目前,仍然有8901个乡镇只有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无金融机构乡镇有2868个。基于此,当前应抓紧以下方面:

1、新农村建设呼唤金融机构的强力助推。农业产业的弱质性与金融资产的趋利性,又是必须正视的客观存在的一对矛盾。金融部门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其商业化运作必然导致资金在满足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趋利性。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其自身固有的高投入与低产出决定了它具有高风险性,从而成为金融机构不愿涉足的高风险区域。如此看来,探索一种在资本回报率不高的农村地区尽量谋得最大效益的经营模式,将是涉农金融机构亟待创新的历史性课题。

2、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金融支农应多管齐下。除了采取政策引导、窗口指导等行政手段外,还应更多地考虑利用市场手段、价值杠杆、利益调节等经济手段去矫正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上的偏差,利用利益机制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向农村回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农业信贷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实现金融机构商业经营上的可持续性。

3、金融支农应逐步从政策性支持向商业性支持角色转变。有鉴于我国银行业股份制改造、公司治理、商业运作已是大势所趋,商业银行所担当的角色会从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与中介,渐变成宏观调控的对象,其商业性功能在增强,而公益性、救助性的色彩不断淡化。所以,要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通过市场化手段、商业化运作,动员金融机构各自找到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利润增长点。

4、支持新农村建设绝非涉农金融机构一家之事,而是全社会各类金融机构共同的责任。放眼展望从“旧农村”到“新农村”的实现路径,归结起来有三条:一是“异化”:即城市化,农业变成工业、服务业,农村变成城镇;二是“进化”:即农业现代化,传统的小农业变成现代化大农业;三是“退化”:即生态与环保化,退耕还林,搞生态环保旅游产业。三条路径演变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减少农村,减少农民”。这样,为农民工进城和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而提供持续的金融支持,就成为城乡金融长期艰巨的任务。所以,必须依靠城市金融在内的整个金融机构互动共促,政策金融、开发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合力支持,才能完成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社会变革过程。

二、努力解决农村融资中的“瓶颈”和“死结”,吸引更多的资金回流农村,形成“堰塘效应”

佳县,一个连续19年陕西省倒数第一名的全国贫困县,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东南部。在这个总人口27.1万的革命老区,农业人口占91.1%。全县面积2028平方公里,30%的沙区,48%的丘陵沟壑区,还有22%的土石山区。来自《IT经理世界》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5月末:佳县金融机构存款总额是6.08亿元,其中农村信用社2.8亿元,农业银行是2.3亿元,邮政储蓄8828万元。分别占比47.84%、38%和14.52%。可是在3.7亿元的贷款总额中,信用社2.8亿元,占到了75.96%,农业银行是8433万元,占22.67%,邮政储蓄510万元,占到了1.37%。也就是说,信用社用47%的存款放出了75%的贷款,占整个贷款市场的3/4。另外的1/4中有绝大部分已经像抽血一样被农行抽走,资金严重外流。这是一个县的金融服务全貌。

1、“贷款难、难贷款”,是广大农村多年未治愈的顽症。究其症结,原因多多,十分复杂,但可以得出一点结论:农村金融产品“货不对路”、供需脱节,存在“瓶颈约束”。其实,金融产品交易如同其他商品买卖一样,同样需要有一个适当的价格(利率)和适用的交易方式。但现实生活中金融产品的“交易价格”和“交易方式”都存在明显的问题:一是让渡资金使用权的价格(利率)问题,管制的利率形不成借贷双方均能接受的公平价格;二是完成信贷行为所要求的抵押担保物难找问题。

2、人们对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一浮到顶”、“优农不惠农”多有微词。但笔者认为,这种普遍的经济现象自有其客观存在的必然性,因为“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事实也已证明:人为压低的贷款利率和管制的利率政策,已经导致金融资源不愿去农村发展,而更倾向于投向效益好、回报高的工业和城市,形成社会资金的“虹吸现象”。如果利率不能市场化,农村金融商业上的可持续性将难以为继。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县域企业的贷款频率是大中型企业的5倍,户均贷款数量仅相当于大中型企业的5‰,贷款管理的成本大约为大中型企业的6倍。农村金融机构获得的资产和资本回报,常常不足以弥补组织资金的成本和贷款风险。从客户方面考察,有贷款需要的借款者最关心的并不是利率高低,而是贷款的可得性。央行的一份报告指出:在目前中小企业取得贷款的成本中,银行贷款利息只占20%。从操作层面考察,低利率并不能使信贷资金真正到达贫困农户和最需资金的客户手中,反而会给金融机构中的少数人提供因资金作为稀缺资源而寻租谋利的机会。事实上,较低的利率,无法形成有效的利率约束,使得资金无法流向相对有效使用资金的借款者,从而不利于资金最大效用的发挥。从世界范围考察,农村金融一直是以高利率为特征的。小额信贷在国际上获得成功的明显特点之一便是远高于一般银行的利率水平。如孟加拉国商业银行年利率为10%—13%,小额信贷机构年利率更高达20%—35%。有鉴于此,在我国应逐步取消贴息贷款的做法,政府补贴的对象应该是交易成本而不是利率,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成本给予补贴,或给予利税减免。农村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也不宜实行优惠利率,其贷款利率应比市场利率稍高一些。只有“三农”贷款变得有利可图,才会出现“心系农村、钱投农业、资金回流农村”的可喜局面,让广大农村成为资金集聚的“堰塘”。

3、农村金融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另辟蹊径,最重要的是建立有异于商业银行的借款还贷机制。首先要打破以不动产抵押为核心的贷款机制。在美国,动产融资占到小企业融资总量的70%,而在新兴市场国家,却存在明显的信贷不匹配现象:银行所接受的担保物73%是土地和建筑等不动产,而广大中小企业却普遍欠缺不动产担保资源。世界银行在2005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60个以上的中低收入国家存在以上不匹配,这些国家的企业资产结构中,只有22%是土地和建筑。限制动产,特别是存货和应收账款作为担保物,导致动产在广大新兴市场国家成为“死亡资产”。在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资产价值的60%以上是应收账款,更急于打通应收账款融资渠道。人民银行石家庄中支调查走访了129家民营企业,发现信贷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原因依次为:不能落实担保、抵押(80%)、企业有逾期贷款(50%)、经营管理不善(30%)、负债率过高(30%)、产品没销路(30%)。由于农民和中小企业一般不具备很多的可抵押的不动产,因此,建立和完善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制度,促使农村资源转化为金融信用,或许能解开农村融资中的“死结”。

一是建议对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房基地等,通过发证确权等方式,促使农民手中有限资源转化为金融机构认可的、可流转的信用依据;二是针对企业存货、应收账款、知识产权等动产融资需要,按照《物权法》规定的动产质押制度,创新诸如厂商银三方合作担保、供应链融资等信贷产品,积极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三是发展以亲友链、社区链为特征的关系型贷款,开展“文明信用工程”建设;四是成立信用担保中心,发挥集政策性担保与商业性担保于一身,融中小企业担保与农业担保于一体的综合担保职能作用。选择经营管理良好、有发展前景的龙头企业,推广龙头企业+担保公司+银行+农户的四位一体的金融创新方式。

三、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高效金融服务的几点建议

1、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一个开放、有序、竞争的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来支撑。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组织,改变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单打独斗”,“一社”难支“三农”的窘况,建立多种形式并存、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适度竞争,并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2、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关键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提供多样化的全新金融服务。首先要创新信贷产品,诸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贷款、农田水利改造专项贷款、大型农业机械设备按揭贷款、农产品套期保值贷款、农业订单贷款、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贷款、地方资源开发贷款、科技农业生产推广贷款、农村消费贷款、农民进城务工贷款、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等。其次,创新结算和中间业务。加快建立城乡通用的现代支付结算体系建设,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推广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以及保函、信用证、银行卡等业务;探索开办网上银行、个人理财、信息咨询、代收代付、担保等服务;筹办国际结算、外汇业务。再次,创新农业保险业务。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补贴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办涉农保险;引导建立互助保险组织;设立再保险公司,对涉农保险业务实行再保险。第四,创新农村融资渠道,积极吸引直接投资,正确引导民间融资,稳妥发展信托租赁,开拓农村资本市场,发行农业开发债券,培育农产品期货市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等。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组建多家股份制村镇银行。为使村镇银行更好地服务“三农”,并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目标,有关部门应给予村镇银行必要的政策支持。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人民银行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二是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债务人可承受能力自主确立贷款利率;三是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支持其发展壮大;四是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为村镇银行的资金安全提供切实保障;五是建立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六是监管部门应出台政策,支持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进行适度的有序竞争,增强村镇银行的活力。为所在区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扩大农村金融供给,为“三农”服务是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任何时候都不应动摇。

4、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需要金融立法创新,优化金融支农的法制环境和信用环境。追溯过去,农村金融的困境源自于金融制度安排的非强制性。所以,要加快研究制定《农业信贷法》、《合作金融法》、《农村金融服务促进法》《村镇银行条例》等配套金融法律法规,明确金融机构支农责任、权利与义务,县域金融机构要将吸收存款一定比例投放当地使用,对新增当地的支农贷款给予减免税收优惠政策,从法律和政策层面保障农业长期发展的资金投入。要以推动农村文明信用工程为切入点,创造和改善有利于农村信贷投入的金融生态环境。

5、保持农村信用社健康稳定发展,应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持续监测工作。一是完善对不良贷款的监测指标。一方面,用百元正常贷款收息率、百元贷款收息率等数据对一些重点信用社进行非现场监测,若测算值出现异常,再对其正常贷款形态的真实性通过现场检查予以核实,将不合规的“正常贷款”还原为不良贷款,重新计算不良率及其降幅;另一方面,落实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并将这一指标纳入辅助考核监测指标,在降低新增不良贷款的同时,督促农信社将清收不良贷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与工商、税务、公安、法院等部门配合,提高清收效果和执行效率,推动整个清收工作开展,切实降低不良贷款率。二是创新股金监测指标。一方面,应协同银监部门强化股金监管,对信用社股金发生额逐笔进行查阅监测。建议有关部门对信用社股金规范情况进行检查,加强对农信社股本金的监管,为保证实收资本的准确、合规,应逐笔严格审核股本金的来源和数额的真实性、合规性,并实行动态监控,杜绝各种违规募集股金的做法;另一方面,应严格按照人民银行和监管部门的操作规定,规范信用社的分红、增资扩股、股金转让、退股、等事宜,确保股金稳定、管理规范。三是全方位综合监测费用控制情况。县级农信社机构小、网点多、营业收入低,管理成本普遍偏高。因此,应对业务招待费、会议费、其他费用等进行综合监控,当有关费用同比出现大幅攀升时,应及时发出红色预警。四是加大对地方政府扶持信用社政策情况的监测。在推动农信社深化改革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都曾经做出了许多具体扶持承诺。为了把这些政策扶持承诺落实到位,增强农信社的发展后劲,应在返还营业税、协助处理不良资产、支持业务发展等方面,对地方政府建立监测指标,及时掌握各地落实扶持政策的情况。五是改进对新增贷款投放三农指标的监测。针对一些农信社将部分非涉农工商企业贷款纳入支农贷款科目核算,扩充农信社支持三农的贷款余额的情况,建议改进对农信社的持续监测指标,增加“新增支农贷款增幅不得低于新增贷款增幅”等表外考核指标,并通过抽查借据、核对支农贷款台帐等手段加以完善。六是重点监测置换资产清收指标。农信社的不良贷款置换,既不是债权的灭失,也不是债权主体的转移。已兑付信用社并收回央行置换的不良贷款可以转化为呆账准备金,直接增加农信社的资本实力,成为农信社最具潜力的贷款拨备来源,对提高信用社的抗风险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应把“置换资产的管理和处置清收”作为对信用社持续监测考核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建议农信社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加大对已置换资产的处置力度,督促农信社依法、尽职处置清收置换资产,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置换资产的清收进度。

8.关于农村信用社应全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篇八

当前,农村信用社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落实和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农村信用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各种关系,把与时俱进与求真务实很好地结合起来,明确“支农”方向,突出“支农”重点,把握“支农”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提高经营效益

和谐发展是要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而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农村信用社要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处理好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和区域经济发展市场化、商业化经营的关系。服务“三农”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由农村信用社生存发展的客观基础决定的,但同时农村信用社作为现代金融企业也必须牢固树立“风险可控,效益优先”的市场化、商业化经营理念。这就要纠正过去片面强调“支农”服务而忽视自身效益的倾向,要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即坚持服务“三农”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化、商业化定位。

集约经营是重点。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企业,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具体业务经营之中,变粗放型经营为集约型经营,坚持以规模为基础,以质量为保障,以效益为中心,统筹兼顾,规模增长以效益的同步甚至更快增长为准则,把 效益建立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促进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走质量效益型内涵式发展道路。

(一)把规模建立在业务结构优化增长上。在负债业务上,要不断增加存款总量,提高低成本存款比重;在资产业务上,逐步实现资产多元化,加大低风险权重贷款比重;在财务收益上,着力提高资产和资本的回报率,逐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二)把质量落实在不良资产“双降”上。以风险责任管理为突破口,把优化增量与盘活存量相结合。在优化增量上,突出信贷向优良产品、优质客户、优势产业和优惠利率转变;建立规范的信贷业务操作规程,突出信贷风险的流程管理,落实信贷风险管理责任,把新增贷款不良率控制在3%以内。在盘活存量上,要因户制宜,分类清收,加大岗位清收和责任清收力度,进一步强化对不良贷款的责任追究;同时,多策并举,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拓展不良资产清收处置的新路子,积极探索债权转股权、招标清收等办法;进一步加大呆账贷款核销力度,把不良贷款占比控制在银行业监管目标10%以下。

(三)把效益实现在持续增强盈利能力上。正确处理近期效益与远期效益的关系,决不能为近期效益而损害农村信用社长远效益。持续增强农村信用社盈利能力,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强化成本效益观念,把短期效益寓于长期效益之中。从而,推进业务规模扩大、资产质量优化、经营效益提高的协调稳健发展。

二、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创新风险管理机制,控制风 险

(一)增强全员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加强对合规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全面管理,积极探索、创新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健全风险管理流程及持续改进机制,实施积极主动的风险管理,保持发展和风险控制的内在有机统一。

(二)加强合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包括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覆盖所有风险点、重要岗位,主要风险环节相互制约、制衡的内控制度,并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严格落实问责制度,强调岗位联保,责任连带,严防出现人情代替制度现象,使每项业务环节都纳入监控范围。

(三)抓好稽核审计工作,建立严密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大力推进合规文化建设,不断增强全员合规合法经营意识。

(四)深入推进案件专项治理和作风廉政建设,建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一要加大力度,狠抓落实,真正把查防案件的各项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工作岗位和每一个经办人员,努力降低案件发生。二要重点对行为异常员工加强监督,要加强对员工特别是重要岗位人员的行为监督。三要加强重要业务环节和风险点的管理,对案件易发的领域加强监督,严肃纠正有章不循、违规操作行为,同时对监督不力、管理失职的相关责任人员严肃追究责任。定期开展信贷、财务等的检查工作,及时发现、纠正违规经营行为。

三、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化体制改革,提升竞争能力

深化改革是根本。体制机制问题是制约农村信用社科学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加快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是从根本上防控风险、激发活力、提升竞争力,实现农村信用社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一)加快向股份制、商业化、社区性现代农村商业银行改革。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调整优化股权结构,努力增加投资股特别是法人投资股占比,着力解决股东分散、股金不稳定、内部人控制以及股东对经营漠不关心的问题,强化来自产权的内生性约束力量;在此基础上,构建“形式灵活、结构规范、运行科学、治理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

(二)加快机构网点、用人用工、薪酬分配机制转换。在机构网点上,要打破单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机构网点的传统做法,建立以效益为导向的网点优化调整机制。在用人用工上,以建立对干部员工的全面绩效考核制度为突破口,通过责任落实、优胜劣汰,形成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的用人用工动态管理机制。在薪酬分配上,按照责权利相匹配的原则,建立起工效挂钩、正向激励为主的可持续发展的工资分配制度。运用科技手段,进一步深化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银行业的现场监督与非现场监督。

四、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素质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要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 展观念。农村信用社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企业,资产规模固然重要,而人才则是比资产规模更重要的资源。目前,农村信用社已经拥有了一支庞大的员工队伍,为此,应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快人事、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实行员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公平竞争、注重绩效,建立健全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和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二)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不拘一格发现和选聘提拔对业务发展能起重要作用的优秀人才,并委以重任,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和施展才能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建立完善的培训和考核体系,通过对从业人员特别是业务骨干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多学科的知识培训,强制充电,以实现员工队伍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一)开展弘扬敬业精神,争创一流佳绩的系列活动,用正面的引导,规范员工思想和行动,使员工与时俱进,珍惜职业生涯;

(二)开展作风整顿,通过扁平化改革,实现全行为客户的目标;

(三)培育、挖掘和大力宣扬各类先进典型,创造“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四)打造先进的金融企业文化,转变员工观念,提升队伍的品位和品质,增强核心竞争力。执行力的提高,则更需要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共同努力。在深入学习中央各项经济 政策、金融政策的过程中,员工对自己的价值观、生存观有了新的认识,员工把个人职业生涯与所在银行的发展壮大紧密联系起来的自觉性强了,员工的执行力、队伍的战斗力也就可以很快得到提高。队伍的执行力有了很快的提升,也一定能够促使员工更有精气神儿,队伍搏击市场、有效经营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也就会更强大。

9.关于农村信用社应全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篇九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

结合实践, 可看出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即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 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方法, 是突出发展当地支柱农业和特色农产品, 在空间上, 实行区域集中——形成适度规模经营, 在生产上, 专业化生产, 在时间上, 产供销紧密结合, 形成“一条龙”, 在管理上, 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农业产业化的目的, 是提高经济效益, 促进农民增收, 推动农业产业模式的转变。因此, 本文将农业产业化定义为,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 以市场为导向,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对当地支柱农业和主导农产品实行集中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 把产供销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适度规模经营, 促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二、产业经济学是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的特殊矛盾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经济学科, 它是指构成国民经济的各产业间的关联关系和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现代经济学主要研究单个的抽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 在其理论体系中, 产业以及产业之间的关系的具体形态都不出现, 因此, 微观经济学在理论逻辑上并不需要产业这一概念。产业经济学正是在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 出于对现实经济情况的分析和研究的需要, 向“产业”这一中间层次的延伸和拓展而形成的应用经济理论。从产业结构经济学来看, 在农业产业分化的同时, 农业与农业关联产业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 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一方面, 农业已从独立的生产部门变成了一个与现代工业、服务业密切联系的经济部门。另一方面, 农业关联产业部门对农业的依赖性也大大加强。这客观上要求农业和农业关联产业必须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协调发展。

由此可见, 农业产业化的研究的实质是揭示农业与其关联产业间的关系以及产业化农业内部的企业间关系。因此, 产业经济学为研究产业化农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内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主导产业的选择、产业的区域分布和空间结构等提供了理论依据。明确这一点, 对农信社如何支持农业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壮大与宗旨

目前, 农村信用社发展迅速, 机构网点遍布全国城乡, 从业人员较多, 农信社已经成为支持农业发展的主要金融机构。2007年末, 全国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4.7万亿元, 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12%;各项贷款余额3.1万亿元, 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12%, 其中农业贷款余额1.43万亿元, 占全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总额的80%以上。近年来, 河南省农信社各项业务发展较快。截至2008年7月末, 各项存款余额达2694.95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达1891.92亿元, 资产规模位居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第六位。

随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壮大, 其支农实力也逐渐增强, 为了充分发挥农信社支农主力军作用, 农村信用社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立足区域, 突出特色, 优化信贷资金投向, 积极支持城乡统筹发展, 力促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 虽然农村信用社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但是在支持农业产业化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农村资金需求与支农资金矛盾突出。由于受地域经济、结算渠道等因素影响, 农信社资金组织工作艰难, 随着农业银行重返农村, 邮储及村镇银行的建立, 农村存款市场竞争加大, 而对农业资金的支持几乎由农村信用社一家承担, 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二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 社会信誉观念淡薄, 骗贷、赖债现象严重。农业产业化支持项目不易把握, 在项目可行性分析上难度极大, 稍有不慎便会造成信贷决策失误, 进而导致有限的信贷资源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三是小额信用贷款难以“撬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发放以小额信用贷款为主, 但想投资十万元以上搞规模较大的产业化经营的, 借款比较难, 信用社大额贷款需要有效抵押, 而农民的一般房屋、动产设备不能作抵押, 形成了贷款“两难”。

四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欠缺。县域龙头企业少, 管理水平低, 辐射带动能力弱, 且效益欠佳, 经营困难, 无法真正形成“产业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格局。

五、解决资金紧缺难题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首先, 支农观念要提高。转变传统的支农观念, 确立为现代化农业服务的思想, 是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前提。农村信用社要进要紧跟市场、开拓市场、占领市场, 要不以项目大小论风险, 要抓大顾小, 既要支持龙头企业, 又要兼顾中心企业发展, 以形成遍地开花, 共同繁荣的局面。

其次, 贷款营销力度要加大。要充分发挥资金的信贷杠杆作用, 选准关键的环节、项目和企业, 进行重点支持, 力促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

再次, 龙头企业要扶持。龙头企业规模大小、发展水平高低、竞争力强弱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衰。

六、充分发挥资金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导向作用

新形势下, 农村信用社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 选准切入点, 加大对区域性传统农业、特色农业的扶持力度。

一要明确信贷政策, 围绕产业政策, 调整贷款投向, 把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信贷支农的主要目标来抓, 抑扬结合, 运用资金杠杆, 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要着力支持传统农业生产。传统农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依托, 要适时投入信贷资金, 支持区域主导粮食、油料、蔬菜等种植业的发展。

三要实行资金相对集中, 推动特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特色农业是资源条件、传统习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 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和较高的投入产出比。

四要支持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 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充分利用信贷杠杆把农业资金与技术粘合起来, 发挥“催化剂”和“助推器”的作用, 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农村信用社在充分发挥信贷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导向作用的同时, 还要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防范信贷风险。

一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支持农业产业化不能急于求成, 一蹴而就, 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从支持培育主导产业、市场体系、商品基地、龙头企业等关键环节入手, 推动农业产业化由点到面, 由低到高, 循序渐进, 逐步发展。

二要坚持效益优先原则。讲求经济效益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法则, 也是农业产业化的归宿。因此, 应坚持有保有压的信贷支持原则, 重点支持市场前景好, 经济效益高, 附加值大的产业发展。

三要坚持集约经营原则。选择重点区域、产业和项目, 增加有效信贷投入, 促进农村经济向规模化、产业化、商品化发展, 进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七、结束语

总之, 要做好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 首先要提高金融综合服务水平, 做好服务是金融业的首要原则, 服务客户是农信社的首要价值观。在支持农业产业化进程中,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尤其重要, 要把科技、品牌和态度作为服务客户的手段, 在全员中树立一种“客户至上”的意识。要推行阳光信贷, 规范信贷流程, 公开贷款利率, 公开办贷程序, 接受内外监督。

二要积极创新品种。农村信用社应适应产业化的要求, 有针对性地设计推广适合农村市场各层次资金需求的金融品牌, 为农民群众提供个性化、层次化的信贷服务, 以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三要发挥信用社网点遍及城乡、信息灵通优势, 提高金融科技水平, 建立独立快捷的电子结算网络体系和自动取款系统, 全力做好存贷款、汇兑结算及银行卡业务, 以适应农业产业化企业经营模式。

其次, 要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农村信用社要以饱满的热情, 积极与当地党政加强沟通, 共同建立一个良性互动的社会信用体系, 维护金融稳定与安全, 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信用社信贷资金良性循环的“多赢”局面。对此, 不仅要提高信用评定质效, 以信用工程创建评定为载体, 引导农民讲信用, 切实改善农村信用环境;还要加大金融安全区创建力度, 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 实行社政企三方联动, 共创金融安全区。要积极推进信用制度建设, 国家要尽快制定信用管理的法律制度, 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评估考核体系和失信惩戒体系, 加强信用执法力度, 化解农村信用社机构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同时, 建议地方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时, 对龙头企业不仅要扶持, 而且更要加强规范和监督, 不应因税收等方面的利益驱动而偏袒企业, 从而建立起信用社、龙头企业、农民之间诚信互惠、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与氛围。

摘要:农业产业化是增强农业竞争力, 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农村信用社作为新时期农村金融主力军, 要不断拓宽信贷服务领域, 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支持力度。这不仅是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的需要, 而且是农业对农村信用社的客观要求。

上一篇:搞怪的老师作文下一篇:小学足球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