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语言

2024-11-14

音乐教学语言(共8篇)

1.音乐教学语言 篇一

“语言游戏”是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 L.)后期哲学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语言游戏说”关注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强调语言乃生活形式的一部分,即社会活动的一部分,是跟人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游戏说”不仅在语言哲学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学科。同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语言教学与语言习得者。笔者认为,“语言游戏说”对幼儿语言教学游戏化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的语言观

(一)语言的实践性

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是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理论的两个支柱概念。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一开始就提出了一种语言观:“这种语言是用来在建筑工人A和他的助手B之间进行交流的语言。A用各种建筑石料盖房子:有石块、石柱、石板、石梁。B必须按照A的需要依次将石料递过去。为此,他们使用一种由‘石块’、‘石柱’、‘石板’、‘石梁’这些词组成的语言。A叫出这些词,——B则把他已经学会的在如此般的叫唤下应该递送的石料递上——请把这设想为是一种完全的原始语言[1]。”在这里,A指导自己的助手B的方式,并不是告诉 B什么是石块等,而是教给B一套语言系统和使用规则,通过训练使B学会使用这一系统。“儿童在学着说话时用的就是这种原始形式的语言。在这里,语言的教学不是作出说明,而是进行训练[2]”。儿童学习语言就是这样一个训练过程。由此,维特根斯坦将我们的语言即日常语言称为“语言游戏”:“我也把由语言与行动(指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那些行动)所组成的整体叫做‘语言游戏’ [3]。”他强调:“‘语言游戏’一词的用意在于突出下列事实,即语言述说乃是一种活动,或是一种生活形式的一个部分[4]。”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着眼于人们使用语言的动态活动“语言游戏”,强调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考察语言的意义。“语言游戏说”确立了对语言的.意义和功能进行理解就是要从日常活动入手,语言的意义即使用。

(二)语言的生活性

维特根斯坦说“想像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像一种生活形式[5]”。生活形式是指日常感性的或经验的生活和语言运用免费论文网。它涉及文化背景、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制度等内涵,反映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特点。语言游戏本身就是生活形式,而且二者关系密不可分。一方面,生活形式与语言游戏彼此为基础,生活形式既包含语言游戏又制约语言应用;另一方面,语言是生活形式的一部分,它是各种各样、作用各异但又互为前提、互相交织的生活形式的异质同构。生活形式是日常语言的世界,离开了日常生活,离开了语言的使用,语言就没有任何意义。而每一个语言游戏又都坐落在具体多样而又复杂的生活形式之中。那么,语言游戏自然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包括命令、描述、唱歌、讲故事、开玩笑、猜谜语、感谢、祈祷等。语言的用法、词的功能和语境等也是无穷多的。因此,研究语言游戏就是研究语言的原始形式或原始语言即日常用语。

(三)语言的趣味性

“‘游戏’最重要的特点是乐趣、情趣和旨趣,这些东西比规则更重要[6]”。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旨在强调语言是一种以词语为工具的活动, 是一种充满生机和情趣的活动,这种活动就是语言游戏。“语言游戏”是植根于生活形式之中,是人们生活情景的不同成分的互相联结,它包含了我们语言的一切活动。每一个语言游戏又都坐落在具体多样而又复杂的生活形式之中。和语言编织在一起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方式是丰富多样、灵活多变的,包括命令、描述、唱歌、讲故事、开玩笑、猜谜语、感谢、祈祷等。丰富多样、灵活多变的语言游戏能给人以乐趣、激情和好奇心,能激励人们积极参与游戏,并从游戏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既然把语言视为一种游戏,那么它就必定具有任意性和趣味性。

二、“语言游戏说”对幼儿语言教学游戏化的意义

(一)“语言游戏说”给幼儿语言教学游戏化提供了哲学依据

维特根斯坦指出, 语言游戏是儿童刚开始使用语词的形式。他强调,语言是一种以词语为工具的活动, 是一种充满生机和情趣的活动,这种活动就是语言游戏。语言活动既然是一种游戏,这恰巧符合幼儿年龄特征以及幼儿语言教育的原则,为幼儿语言教学游戏化在理论上提供了哲学依据。游戏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最为幼儿喜爱,最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游戏对幼儿来讲就是生活,而生活就是游戏。其一,《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7]”。其二《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强调: “幼儿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8]”,也就是创设适合幼儿开展语言游戏的情境。幼儿的语言单靠教师直接的“教”是难以掌握的。其三,周兢在《中国幼儿园语言教学研究的新进展》一文中指出:“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活动的组织形式来帮助幼儿学习语言[9] 。”幼儿在语言游戏中,产生积极的运用语言与人、事、物交往的需要、愿望和关系,在生动、活泼的操作实践中动脑、动嘴、动手“语言游戏”,成为主动探求并积极参与创作的语言加工创造者。可见,语言游戏活动是幼儿语词、语用技能习得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综上说明,幼儿语言教学游戏化是可行的,必要的。

(二)“语言游戏说”对幼儿语言教学游戏化的实践指导意义。

2.音乐教学语言 篇二

一、用生活化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真烂漫、好动、好奇, 他们的年龄特征及其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活动永远是从疑问与兴趣开始的。要想让小学生安心、有耐心、快乐地在教室里坐满40分钟, 并在这段时间里学到知识, 教师需要下番苦功、动足脑筋才行。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语言时, 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与其他学科相通的趣味性现象, 将问题生活化,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语言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活跃课堂气氛, 活跃学生的思维。

二、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语文教学语言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准确、精炼,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教师应该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 在不同的时间、场合, 应该用不同的语气、节奏讲话。一般来说, 面对低年级的学生, 教师的语气应更柔和、更通俗、更富有童趣;面对高年级的学生, 教师的语言应更简练、更富有哲理, 语言的节奏可适当地快一些。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是复杂多变、丰富多彩的, 所以教师要具有足够的教学机智, 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 及时调整语速、基调、音量、节奏和语气等, 使教师的语言能被学生理解, 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教, 是为了不教。”教师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其教学语言就应该含蓄不露, 耐人寻味, 发人深思, 达到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效果。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针对学生的差异性, 教师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语言, 对尖子生、中等生、学困生这三种类型的学生, 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时, 要做到面面俱到, 深入浅出, 明白易懂。这样才能照顾到全体学生, 不使一名学生掉队。针对学困生, 教师要更多地使用表扬和鼓励性的语言, 使学生在一种积极、和谐的语言环境中愉快地学习。

三、运用修辞的方法设计语文教学语言

因为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有意注意时间太短, 所以听课效率常常不高。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借助一些修辞手法, 让教学语言变得生动起来, 以此来延长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 提高听课效率。教学语言是“加工了的口语”, 教师在授课时, 应在口语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修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肯定、疑问、反问等不同的语气, 运用双关、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 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典故、格言、成语、诗词、谚语、歇后语和外来词等引入课堂。这样, 不仅可以使教学语言避免平白直叙, 调节气氛, 增加学生听课的兴趣, 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到课堂教学的新奇多趣。语文教师要知道, 语言的风趣诙谐也是调控课堂气氛和增加亲和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3.音乐教学语言 篇三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第二语言教学

一、汉语网络语言的形式及特点

(一)、汉语网络语言的形式

1、旧词新义

随着网络语言的普及,人们为了标新立异,把一些原有的词语拿出来,赋予一些新的意义,尤其近几年比较流行的“打酱油”,之前广州电台采访的某市民对于某件事情的看法。他说:“我是出来买酱油的。”打酱油原本是指以前的酱油都是零卖零买的,自己拿着瓶子到商店,你要多少,人家就给你称多少,现在网友们又给“打酱油”一词加入了新的的含义,就是不谈政治,不谈敏感话题,与自己无关,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的意思。

2、新词新意

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人们的思维愈来愈细致复杂,这些都会向交际提出新的要求,推动语言不断丰富词汇,网络语言作为语言的一种新形势,他的发展也是趋之若鹜,例如:“菜鸟”就是新手的意思。

3、同音代替

很多词的产生都是通过读音相同,来代替原有的词语。例如:“泥”代替“你”等等。这些替代,可见现在网民的一些奇思妙想,思维之胆大。

4、数字代替词语

许多网络语言不仅存在于汉字,数字也成了人们交流的语言符号。人们喜欢用555来代替哭,这些数字代替词语的产生,也源于他们读音的相似,这种代替丰富的网络语言的形式,展现了人们思维的开阔。

(二)、汉语网络语言的特点

1、简洁性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大都是为了使用方便。网络交流时用文字交流,当句子很长时,网民为了更加快速的交流而用一些简单的缩写或数字表达。例如:“再见”用“88”,“人艰不拆”,表示“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

2、趣味性

网民擅长用了谐音、仿拟、拆词、摹状等辞格,使语言表达形象诙谐,个性有趣。例如“居里夫人”(名词新解,居里为动宾结构,表示居在家里的人,用来形容极其喜欢待在家里的人);“毕加索”(“闭家锁”之意,也是形容不爱出门的人)。

二、第二汉语教学中网络词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社会进步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产生了很多新词语;另一方面,为了表达新思想!新观念的需要,人们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提高和深人需要,人们创造出更多的新词语。例如:政治类新词语:不作为、跑官。经济类新词语:灰色市场、投资银行。社会文化类新词语:三失、图书漂移。大量新词语的产生及在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不能单单依靠《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范围内的词汇,也不能固守于教材中的词汇,应当将新词语真正纳人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来。

(二)、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目的,满足学习者交际交流的需要

这是一个新词语频繁出现的时代,新词语常常反映出一些社会焦点、热点,从某些角度也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和国情。如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忽略新词语的教学,学习者不了解这些新词语,必然不能很好地融人社会现实,融人中国文化,交际交流也会受到一定的阻碍。学习者有学习新词语的这种需求,我们就不应该固守于基本词汇,应该认真考虑如何在教学中实施新词语教学。

三、第二汉语教学中网络词语教学的策略

网络新词语是汉语新词语的一部分,汉语新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日益得到重视。同时,在教授学生是要注意策略,不然会起到反面的效果。

(一)、应当选择适当的教学对象

1、区分留学生的汉语水平

各阶段的学生,对词语的接受程度不同,以吸收生词量最大的读写课来说,如果说中高级阶段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更高、更熟练的交际能力,并大量扩张词汇为主要特色的话,初级汉语读写课就是以准确地发音、熟练地掌握并运用汉语基本语法为主要特色。初中级阶段中,词汇在这一阶段并不是主要任务,不建议引入网络新词语;中高级及研究生阶段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词汇,为了进一步熟练交际,扩宽学习汉语的渠道等,可以根据年级和程度的不同,逐渐引入网络新词语。

2、区分留学生的学习时间

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汉语,根据学习期限可以分为长期学习,短期学习。长期学习的学生动机多样化,基本上是为了更好的在中国生活,更进一步了解中国,所以网络新词语有必要进行教学。短期外国留学生其目标主要是在短期内掌握基本的汉语知识,同中国人进行简单的交际,所以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即所学内容是学习者在交际中马上应用的,也是学习者急于掌握的。网络新词语的使用范围有限,不影响基本交际,所以在短期学习中不建议进行教学。

(二)、应当选择合适的课型

在对外汉语课程的整个教学设计中,最能和新词语发生关系的是:(1)报刊阅读课,(2)当代中国话题课程。因为网络新词语源于网上,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相应地引入网络新词语,同时结合课型选择讲解扩展的程度。报刊阅读课也是讲解网络新词语的重要课型,教师在依据教材的基础上,也要不断地加入一些鲜活的报纸资料进行教学,可以是具有时效性的新闻事件,这些新闻事件引出新词语如“打酱油”“围观”等,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的社会现状。还可以把报刊阅读课放到网上去,让学生能读懂网络上的文章、网友留言,甚至让学生参与到网络讨论中去。

四、总结

网络在生活中的应用,产生了大批的网民,也使得网络语言越来越丰富、多样。本文从网络语言的特点,网络语言教学的必要性以及网络语言教学的策略三方面讨论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网络语言教学。网络语言的教学,可以丰富汉语的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同时紧跟当代中国的时尚潮流。

参考文献:

[2] 祖迪. 网络新词与对外汉语教学[J]. 鸡西大学学报,2013

[3] 耿静颖.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新词语教学[J]. 华章,2013

[4] 席文. 汉语网络语言与对外汉语教学[J]. 黑龙江大学,2012

4.音乐教学语言 篇四

《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准确生动的语言,还是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都值得教师仔细钻研,并在教学中加以落实。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程标准《语文》七年级上册按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编排课文,其中第三单元是自然生活,开篇就是《春》。它的教学,起着为第三单元开好头的作用。据此,我将本文教学设计的目标定位为:披文入情,训练朗读,学习品味欣赏语言;通过学习陶冶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贯彻学生主体思想,尝试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写景散文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新课程标准不仅影响课文的教学目标,而且还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着 深远影响。如果按传统的“篇-段-句-词”教学方法,面面俱到讲解课文,琐碎分析课文语言,就课文而讲课文,教师讲学生听,无疑会分散课文教学的目标,使课堂变“死”,再优美的课文学生也得不到任何益处。教师要大胆创新,灵活运用各种形式来进行阅读教学。为了走出传统教学的束缚,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我借鉴了活动课的形式,设计了“夺宝奇兵--寻找《春》的语言宝石”系列活动,以“品味语言、寻找美点、合作探究”为重点,力图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实现课程标准目标的目的。这种活动形式的设计理念如下所述:

1、“兴趣是一切成功的前提”。学生有了学习课文的兴趣,才能有效地了解课文并愿意跟教师的节奏去学习。这种活动形式一改传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权威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师生实现平等,有利于学生自由交流、自由表达,学生真正做了学习的主人。而且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极大的帮助;

2、语言品味欣赏对初一的学生而言,有着极大的难度,因为初一学生的语言积累较少,语感不强,分析和把握语言的能力不高。但并非因此就采用教师讲解代替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还是要让学生自己体验语言分析的心理过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味语言。活动课的形式可以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和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通过这种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对散文生动优美的语言感知品味,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是学生自己真正的语言积累和语言感知;

3、这种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热情。我在活动中采用了学生组队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自由组队,自己为小组命名,小组内自由发表意见,并上交一份“小组夺宝成果”作为作业上交。组与组之间竞争谁的“宝石”多,这种形式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品质,并潜移默化地促进他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二、教学方法

如上所述,采用活动课的形式,设计一系列的活动来完成教学目标,并力争达到课程标准的目标。在教学方法上,基本采用启发式,具体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叙述。

三、教学过程

鉴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的要求,本次活动我安排两课时完成。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和课文,讲“推敲”和王安石改“绿”的典故激发学生品味语言的兴趣,宣布“夺宝奇兵”活动规则与安排。

1、 导入本课。教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引出本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么一位伟大的人:思想上,他是一位民主主义战士,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有着铮铮铁骨;学识上,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授,一生著作等身;文学上,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散文创作的巨擘,‘美文’的创作奠定了他 ‘一代散文大师’的地位。战士、学者、作家,既多才又多情,这一切都融合在他的散文创作上。今天,我们来学这一篇《春》。让我们走进朱自清的语言世界,欣赏作家用文笔为我们描绘的春的画卷,共同领略春的无限风光。”(大约用时5分钟)。

2、 听朗读,讲有关语言文字“炼字”典故。接着上一步骤,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教师可配上合适的音乐(我用的是古筝曲《高山流水》),朗读尽量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交融、文中有画的意境。

读完后,趁学生沉浸在文章意境中,抛出问题“作家是用什么来优美地传达春天的美的?”教师在学生思考一会儿后,不给出结论,先讲两个故事:贾岛“推敲”和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改“绿”的故事。学生则会得出结论:朱自清靠语言来传达春天的美。再问学生:你知道作家朱自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达春天的美的吗?(大约用时15分)。

3、 教师示范分析例句,为学生提供语言品味的范例。教师出示一 个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问学生:你喜欢这个句子吗?你为什么喜欢呢?学生回答:写出了春天小草的可爱与生机(大意如此)。再问:哪些词语给了你这些感觉?学生一般都会找到“偷偷地”、“钻”、“嫩嫩的”、“绿绿的”这几个词语。问:“偷偷地”这个词语可以形容小草吗?为什么用“钻”而不用“长”“生”之类的词语?“嫩嫩的”、“绿绿的”可否改为“嫩的”、“绿的”?可否调到此句的前面?通过师生共同的品味分析,这几个词语的表达效果就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要求学生朗读出小草可爱的情态。(大约用时15分钟)。

4、 安排“夺宝奇兵”活动。在上一步分析之后,教师再启发“其实这样的语言在本文中实在太多了。如果这一句是一颗语言‘宝石’的话,那《春》就是一座语言的宝库。今天我们就到这座宝库中去探寻‘语言宝石’,看谁找的宝石最多、最耀眼。我们这次活动就是‘夺宝奇兵--寻找《春》的语言宝石’活动。下面宣布此次活动的规则:(1)自由组队:三人至五人为一队,并为小队命名,组内人人平等,可自由发言,推举一人为陈述人;(2)充分借助各种资料,或利用各种途径来寻宝,但拒绝抄袭;(3)时间限制:自本课结束后开始,时间一天,明天语文课截止;(4)成果形式:可通过文章、图表、课文批注形式来展示宝石,形式不拘,欢迎创新的形式;(5)如果找的不是宝石,而是宝石上的瑕疵,即语言不当的地方,也欢迎提出。” (大约用时5分钟)。

5、学生分别组队,已经组好队的则在商讨下一步行动计划。本节课在学生组队与协商的气氛中结束。(大约用时5分钟)。

第二课时:交流“夺宝”成果,“宝石”展览,评选“宝石之最”,提出运用语言的新要求和新标准。

1、教师简单介绍学生“寻宝”情况,着重表扬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此刻学生都热情高涨、跃跃欲试。(大约用时5分钟)。

2、各组指定一人陈述“寻宝”情况,并在展板上(一块黑板,也可利用教室后面的黑板)展览本组的“寻宝”成果,接受同学的检阅。每组限定2-3分钟,不得超时。每组其他成员可在限定的时间内补充陈述。(大约用时30分钟)。

3、评选“宝石之最”。在每组陈述完毕之后,教师可简明地总评一下,侧重于表扬学生表述能力和组织能力。每人发一颗红五角星,在展板的“寻宝成果”上投票。根据投票情况,评出最耀眼的“宝石”和“最佳团队”。(大约用时5分钟)。

4、披文入情,在学生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文。(大约用时3分钟)。

5、提出语言运用的新要求和新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的基础上,了解语言要美的要求,提出作业:用优美的语言来描写大自然的美,做一个美的欣赏者、传播者、创造者。(大约用时2分钟)。

最后本节课在学生高涨的创作热情中结束。

四、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设计经过两节课的实践,证明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教学设计,体现在这几点上(也许还不只这几点,有些是现在难以预料的):1、通过新颖的活动形式,学生增加了对散文的学习兴趣。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不仅对《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喜爱之情(第二天学生大部分就能背诵全文),还对本单元其它课文产生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2、明白了散文语言的品味和欣赏方法,提高了语言感知能力。以前学生光知道文章写得好,却不明白好在何处,现在学生都能对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和品味。语言的大门已经被学生打开,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灿烂无比的语言世界,他们可以尽情地去欣赏和品味;3、学生组队合作的形式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品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一种方法--利用集体的力量。在活动中,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探究的学习态度得到了初步锻炼,大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气氛热烈,场面感人,以至于这几天学生碰面打招呼都说“你找了几颗宝石”。我也为他们的热情所感动。4、针对本文,学生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真知灼见,有些语言的表达效果分析的极为到位。下面试举几例: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课文第一节)

--学生分析:“盼望”连用,对春天的渴望之情呼之欲出。春天未来,先写春风与脚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夺人心魄。“脚步”拟人,仿佛春天踏着轻快的脚步来到人间,形象生动。

(2)“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课文第六节)

--学生分析:“可别恼”,仿佛作者在与我们谈心,交流对春雨的认识。我感到非常亲切,一下子我也改变了对春雨的看法。烦人的春雨这时候也变得很可爱了。……

看到这些流淌着学生创作热情的语言,谁不会为之高兴甚至欢呼呢?

还有一些对课文的批评,也摘录几则:

“……(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学生意见:比喻太一般化,老套,俗。不如去掉,直接写成‘风一吹,一闪一闪的。’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学生意见:“却”用得不恰当,因为这句与上文不存在转折关系,属于错误使用。应删掉。……

面对这些不乏天真却很诚恳的语言,谁不为他们大胆质疑的精神喝彩?

课上完了,可我的思考还在继续。本次活动是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一次大胆尝试。通过这次活动的成功,我更加坚定了这样一种想法:新课程标准确实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这种思路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有利于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更加符合社会和时代潮流的趋势。而且意识到:语文教学只有学生全体参与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语文教学,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参与热情,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意识,把“学生有所得”作为语文教学设计的前提和评价语文课的标准。我坚信:语文教育教学之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将越走越宽。

5.音乐教学中的精妙语言 篇五

人类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在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我明白到语言是教学的必然工具,精妙的语言于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认为语言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也深刻的感受到这一点,在此就一年的音乐教学工作,谈谈自己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怎么样让教学语言精妙的一些观点。

一、教学语言的精妙

教学语言不仅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也是体现教师文化素养的所在。

1、教学语言的精确。做为音乐教师,我觉得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发音要标准,在教学中运用普通话,用词规范、严谨、系统,做到精而准。记得在教学实习阶段中,无论是自己上课还是听其它音乐教师的课,都出现有忘了词或是说上句接不了下句的情况,更糟的是,出现有口误以及学生问的问题答不上来,不仅教师尴尬,课堂秩序也无法维持。课后反思这些问题,绝大部分是因为紧张或加上对教材的不熟悉所导致的。如此下来,教师的形象就会在学生的心目中大打折扣了。所以要妙用语言,随机应变,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句句有含义、有灼见,对于学生不懂不会的问题,还要做到细致深入、精而不简,这些都需要平时知识的积累和课前所下功夫了。

2、教学语言的生动幽默。苏联著名教育家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的是幽默睿智,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气氛。所以,音乐课堂语言要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曾经听到一个教师的音乐课,也许正因为对于学生的心理状态的了解,他妙用“周杰伦”,很轻松的触动学生的神经,把学生引入到新歌曲的教唱当中了。所以,永远保持一颗年轻、幽默的心,学生也将会在教师的带领下,精神放松又极大胆的展开创造思维,有效的刺激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语言通俗易懂并注意方式。有一次上音乐欣赏课,其中讲到了一个关于民族乐器的故事时,我采用语速适中、柔和的声音,偶尔用稍高的语调来表现精彩的地方,我注意到全班同学都在全神贯注的听,连平时爱做小动作的学生也不例外。这堂课不仅我记忆深刻,我想等学生们以后回忆这个知识故事,也一定是记忆犹新。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做到通俗易懂、顺口悦耳,这样学生听起来明白,记起来容易。同时还应该注意音调的柔和与音量适中,杜绝“高声教学”。教师要言传身教,潜心研究语言艺术,多鼓励少批评,用最美妙的教学语言培养学生永恒的进取心,“慧于心而透于言”。多鼓励、少批评,对待学生,尤其是在生长发育的中学生,作为音乐教师要这样做。于是这里还提及到了关于“课堂评价”的语言修养。我认为按性质可以分为两类:

1、自然驾驭语言类。在听课的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时,有的教师会毫不“吝啬”的说:“这位同学的回答是错的”。往往会有学生起哄,闹得这位学生不好意思,面红耳赤。而有的教师会说“好!很接近答案,敢于发言,表扬!”对于所有学生来说,更希望听到后者,而回答问题的学生也能够带着满意的表情体面的坐下。

2、简单鹦鹉学舌类。在我自己的讲课中以及听的课中,都会出现有这样的话语:“你真棒!你真行!你真聪明!回答得很好!”等等,这些对于中学生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评价语言其实也很好,不否认它们在其中起到的一定的作用,但是一个再好的评价语言用多了,也就可能会失去它的价值了。

综上两点,我们知道评价一个学生以鼓励、表扬为主,但都要适当,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要先提高和培养自身“课堂评价”语言,我觉得应当具备以下评价语言要素:

1、理解的语言。理解人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人间情怀,理解需要有情的投入,需要增强亲情度,需要感同身受、设身处地,这样才能战胜误解。因此,教师需要爱心和耐心,要善待学生存在的缺点,不要去翻失误的“照片”,要善于倾听学生心声,要善解人意,把学生当朋友。这样在音乐课堂教学和与学生的语言交往中,就会换来学生对教师的理解,相互理解才会有共同的语言。

2、宽容的语言。学生是最需要被宽容的。中学生的自控力差,随意性强,个性不够稳定,而宽容、宽松、宽厚的语言就能给他们以安全和融洽的课堂环境,更宜于个性自由全面的发展。

3、尊重的语言。首先,尊重他们的人格。教师有民主作风,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营造一种新型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创建一种自由流畅、开诚布公、无拘无束的育人氛围。要深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学生着想。其次,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就是爱护他们前进的动力。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一个人可以没有鲜花与掌声,但绝对不能没有自尊心。第三,尊重学生的个性。个性对一个人的活动、生活有着直接影响,对一个人的前途、命运有着直接作用。所以尊重他们的个性,就是尊重他们的未来。最后,尊重学生的情感。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时期,他们热情奔放、生气勃勃,同时也情绪多变,可塑性大。要想提高教育效果,就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在想什么,了解他们丰富的情感世界,真正做到尊重学生情感。

4、真诚。真诚就意味着师生之间坦诚率真。彼此都尽情的表露瞬间的感情和态度。通过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教师若能以真诚的自我对待学生,坦率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与情感,真诚的承认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学生也会敞开心扉,向你说出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感受,真正做到心心相印。

以上四种语言修养,都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能够受到学生的信任,能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是我们所有教师的心声!

二、肢体语言的精妙

做为音乐教师不仅仅关注的是如何锤炼自己的语言,同时也应该引起注意的是肢体语言。它能够帮助教师树立完美的形象,表达出教学中无法讲清楚的信息和感情,从而加强有声语言的教学效果,更加具有直观形象的作用,激活课堂气氛。

1、表情与姿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颦一笑都会被学生“录入”脑中,因而我们要面带微笑。在讲课中,时刻注意体态美,给学生稳重大方的感觉,以自身的热情感染学生。

2、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要以柔和诚挚的眼神给学生信息,在课堂中要环视全班同学,对学生做出的反映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感到“老师在关注着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与学生产生“心灵沟通”,从眼神中传达对学生的赞许与鼓励,同时用眼神暗示学生专注听讲,踊跃回答问题。调查与实践都能证明:用眼神刹住不守纪律的学生,要比教师说“安静”的要好得多。

3、示范与表演。在音乐教学中,我观察到由教师来范唱、表演等,学生们一下子积极起来。这样的新鲜与好奇能够调动他们的兴趣。所以,教师的引导与示范,更容易带动学生的求知欲,也能开启创作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6.音乐教学语言 篇六

一、掌握数学语言的重要性

1. 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

一方面,数学语言既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各种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和性质等无不是通过数学语言来表达的。离开了数学语言,数学知识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另一方面,数学知识是数学语言的内涵,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实质上是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掌握。一个对数学语言不能理解的人是绝对谈不上对数学知识有什么理解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数学语言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关键。

2. 掌握数学语言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在各种能力中,逻辑思维能力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中心任务。严谨慎密、具有高度逻辑性的数学语言是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液”,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至关重要。

3. 把握数学语言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

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严密的推理和论证的过程,正确理解题意,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寻找已知条件,分析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选择解题方法以及解答过程的表述等,都离不开数学语言。

二、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方法

1. 培养学生用字母的能力。

这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起点。许多有关数的定理、规律等,都是借助字母来表述的,这将学生的视野由数的领域逐渐引向代数式的领域。例如,有理数加法交换律的表述:两个有理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用字母a,b表示两个有理数,加法交换律可以表述成a+b=b+a。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能力,使他们养成习惯,为后面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借助生活语言理解数学语言。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能否用生活语言诠释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衡量学生是否掌握概念的重要标志。数学语言虽然来源于现实世界,但经过了多次建模与抽象,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生活语言是学生熟悉的,用这些语言来阐述数学概念或术语,学生感到亲切,也容易理解。

例如,教学题目:张庄在李庄之南,王庄在李庄之东,一人自张庄到李庄,步行6小时到达,返回时,绕道王庄,经过10小时回到张庄。如果此人每小时步行5公里,三村之间的路都是直线连接,问张庄、王庄两村相距多少公里时,可以引导学生将上述的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首先把生活语言表示成图形语言,即用A、B、C分别表示张庄、王庄、李庄三村,画出图形,转化为数学语言就是:张庄、王庄、李庄三村的位置正好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ABC,于是问题转化为在直角三角形ABC中,已知AC=5×6=30公里,BC+AB=5×10=50公里,求AB为多少公里?运用勾股定理解方程,问题就解决了。

3. 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并用数学语言表示。

新课标强调,学习有用的数学,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际价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正显示其数学水平。可见,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语言表示,是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一个途径。

7.论声乐理论语言和教学语言的关系 篇七

2003年在青岛召开的“全国声乐理论研究与教学经验交流学术研讨会”和2004年“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这两个高层面、超前沿的声乐论坛上传递了这样的信息:面对声乐表演艺术理论研究长期滞后。科学的、理论的音乐教育学在中国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现状,为了提倡学科理论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声乐工作者必须要超越经验化层面,进行声乐表演艺术理论的科学研究,解决声乐表达语言的规范化问题。在声乐语言范畴中,关于声乐理论语言和声乐教学语言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关于二者辨证关系的研究却不多,本人在此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得到同行专家的指正。

一、声乐的理论语言

在声乐语言范畴中,声乐理论语言即区别于以唱词语言形式出现的歌唱语言,又区别于歌唱教学实践中所使用的声乐教学语言。“声乐的理论语言是人们用于研究、讨论、交流声乐事物的信息载体工具,沿用的是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形式。”[1]

人类在不同专业学科领域及理论研究范畴内,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专业词汇、语汇,并依据特定学科的理论逻辑结构关系构建起了学科理论体系。而任何需要进行特定学术领域专门话题交流、探讨的人,都必须对等地拥有相应的专业学科理论知识,必须真正地熟知和明了相关专业词语概念的真实语言含义,才能确保思想语言交流活动的正常开展。不仅如此,在一些特殊专业学科领域中,交流双方甚至还必须同样熟悉某些非自然语言形态的思维交流、表达,就象数学家常常需要以数学公式来交流看法,化学家常常用反应式来发表意见,而音乐家则需要以音符来交流情感一样。声乐理论语言拥有自身的语言特色和表述风格:它在声乐学科理论架构下拥有鲜明的专业学科特点,谈论的话题总是围绕声乐理论、实践命题,阐述的是学科理论知识,揭示的是学科科学规律,而实际涉及的理论概念同样拥有明确的学科倾向和专属学术内涵。由于声乐学科的特殊性,声乐理论语言有着其自身的语言特色和表述风格,拥有只属于本专业的专有词语,其语义概念内涵不仅区别于日常生活语言,甚至不为其他学科理论语言所等同。如在声乐理论中,“气息”的概念不是日常生活中对气息的理解,而是指由歌唱呼吸器官生理运动加以控制的,在呼、吸气流作用下用于控制歌唱发声活动的那部分气息。它还包括歌唱者对歌唱发声时所采用的控气方式、状态的理解,如气的深、浅、僵、浮等等,说的都是气息操作方式和发声呼吸运动状态。所有这些,都已明显超越了生活常识和自然科学理论对“气息”的理解。以声乐理论语言形式出现的“气息”及相关联的词语,几乎永远都只能属于特定的声乐理论范畴。在声乐理论语言中,这些具有鲜明专业特点的词语,就是在声乐学科中经常为人们提及的与声乐学科知识、理论、技能密切关联的声乐理论术语。它不仅具有声乐学科严格限定的语言概念含义,还具有同样严格的使用规范。这一点并不因其被用于书面表述,还是被用于口头表达而有所改变。

二、声乐的教学语言及其与声乐理论语言的关系

声乐教学语言,是长期声乐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总结和概括。这个过程是人类对声乐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声乐是感觉的艺术,声乐界也都把歌唱发声的方法以“感觉”的方式来传授。声乐的理论语言也离不开感觉如“打开喉咙、声音位置、集中、声音的穿透力、声音的共鸣……”[1]等等。西方早在18世纪“他们就发明了一套发声指导的日益扩大的行话,这些行话至今在声乐教师中仍然坚持采用着。诸如“通过面罩唱歌”、“打开喉咙唱”…… 等等。但是学生对这些声乐语言的理解和感知,又必须在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述和教学示范、指导下,才能对声乐艺术这门学科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技能技巧训练。所以声乐教学语言是声乐教师对声乐理论语言的表述和示范。这些特定的语言涉及面较广,包含了声乐学、音响学、生理解剖学、美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等多学科的有关知识。正因为声乐教学是以感觉的方式来传授,而感觉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声乐教师对声乐理论语言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因此造成在同样理论框架下,形色各异的对声乐理论的表述,有的表达甚至背离了声乐理论语言的初衷。如声乐术语“打开喉咙”:歌唱中腔体要充分打开。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基本常识。但是在教学中“常常发现由于对‘打开喉咙的方法存在模糊认识和错误的理解,造成了盲目撑大喉咙,甚至连‘声门也‘打开了,从而形成‘空洞型喉音。”[3]使声音音色粗糙、暗淡无光,并且伴有漏气的声音。关于此类现象,我国著名的声乐教授周荫昌在2000年也说过“在声乐艺术已经达到日臻完美、无懈无暇地步的今天,声乐教学上却还存在许多不确切、不稳定、无法科学控制、精当传授的因数,在沿袭了几百年、以其先进性、优越性、有效性宣昭于世的教学体系中,还潜在着许多似是而非、令人困惑的盲点和误区。”[4]“教学中对许多关键性的重要问题的表述,只能采用借喻性的、象征性的,甚至主观色彩极强,只有自己知道而别人很难确切理解的、含混不清的语言”[5]。这是我国声乐教育目前仍然停留在经验传授层面上而形成的现象。所以在声乐理论语言体系已经日臻规范化的今天,声乐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在理论语言的体系框架下,超越经验化层面,准确、科学地把握声乐教学语言的特性。

三、科学地进行声乐教学的言语活动

1、用准确的、科学的声乐理论语言,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在声乐教学中,歌唱技术历来为大家所高度重视。但是,声音概念是一个同样重要、甚至比歌唱技术还要重要的问题。因为一旦声音概念有误区,那么声乐教学就会走弯路,事倍功半,严重者还会导致声带病变。而学生声音概念的形成和教学中对声乐语言的理解是分不开的。

声乐演唱中的声音概念就是对歌唱声音属性的概念性认识。表达这些概念的形式是具体的声音形象,如符合某种审美规范的具有某种特定的音色、音强、音高、时值的声音。这种声音都是在歌唱者意识的支配下产生的,都和一定的歌唱思维密切联系着,这个思维的核心就是声音概念。在声乐演唱领域,声音概念和调节各发声器官以及各器官的状态、发声的共鸣位置等有着直接的密切

联系,甚至声音概念有时可以用发声器官的机能状态来替代表示,比如面罩共鸣、脑后音等,都是既和声音概念有关,又和发声器官状态有关的声乐歌唱术语。声音概念是歌唱中的主导,一切技术手段都是为声音概念服务的。但是声音概念并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经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这种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培养活动,教师按既定的标准,通过不断的纠正“错误”和强化“正确”,使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声音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有关声音概念理论术语的论述一定要准确。如声音以统一、圆润、连贯为美、声音要柔和、明亮、浑厚,声音不可虚、假、抖、晃、挤等等有关歌唱声音概念的表述,还有要对有关形成声音概念的方法的理论术语的表述一定要科学如“头腔共鸣、打开喉咙、管道、关闭……”等等。以声乐术语“关闭”为例:关闭一词是从英文Close翻过来的,Close相对的意思就是Open(开放),就是说,“中声区的声音要‘开着唱比较敞亮,到了高声区再这么唱就是喊了,于是进了高音区用换声的办法把声音‘拢住或‘遮盖住,这才是‘关闭一词的真正含义。”[6]只有对这一声音概念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不会在教学语言中把它理解为把声音关住或闭住,更不是憋住。因此,在声乐学习过程中,首先要运用符合声乐学科的准确的、科学的声乐理论语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2、在声乐科学方法体系下,用相对的、形象的语言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

歌唱能力是属于人的一种特殊能力,亦即我们所说的“技能”。众所周知“熟能生巧”是技能训练形成的过程,声乐演唱技能的培养亦是如此。由于歌唱器官始终为肌肤所包藏,学习者对歌唱发声生理运动状态缺乏直观性,因此歌唱教学更多地依赖歌唱感觉体验来控制和帮助歌唱生理机能的运动。从歌唱机理方面来讲,嗓音歌唱声响并不是歌唱者能够直接予以控制的事物。嗓音歌唱声响的控制,都是在人的大脑中枢思维意识活动主宰下,依靠肌体歌唱器官以及与歌唱活动有关的诸多机体组织如肌肉、韧带、关节、黏膜、脏器等等生理运动的帮助,方能予以实现。人们对嗓音声响的控制,始终是人的肌体组织操纵歌唱发声方式、状态的生理运动变化,导致肌体歌唱呼吸、发声、共鸣、读字方式、状态的改变,并伴随歌唱审美创造时间流程的演变,使嗓音歌唱产生种种复杂变化的客观结果。这个嗓音控制过程即歌唱过程经过数百年的摸索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科学的教学体系。

也正是因为如此教师在歌唱教学中更为关注歌唱者的身体机能运动和技能技巧控制技术,并出于训练效果的考虑常常针对学生的具体歌唱状况,运用一些相对的、形象的,远不如声乐理论学术语言那么严谨的语言措辞及言语表达、阐述方式,向学生发布各种歌唱训练操作技术指令,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如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理论家沈湘教授的基音训练最重要的方法——“落”:“一起音就要张开大嘴,贴着咽壁看着‘嗓子眼儿(胸口第二纽扣的位置)往下吸着唱,往后往下‘看,一直‘看到横膈膜,让声音落下来,落在喉底的胸口上。”[7]又如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郭祥义解释“保持吸气状态歌唱”方法时,就举了一个很简单的生活例子“如果我们拿一个充了气的小气球,放在上下掌之间,并上下同时向气球施加压力,慢慢的气球会变得越来越扁起来,气球周围也就会自然的向外鼓起来,这就是‘向外扩张的状态”。[8]还有许多如“吸气象闻花香一样”、“打呵欠”……等等。在声乐教学中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比用单纯技术性的阐述,更容易使学生打开思路,找到感觉,从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赋予更多的学习活力,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但是不论我们如何使用形象性的比喻来形容歌唱技能训练中的感觉,都不能背离了声乐理论语言所表达的科学的发声体系。

3、避免使用容易造成误会的感觉提示语

歌唱训练的感觉提示几乎涉及到了人的所有肌体感觉类型。有与歌唱生理机能运动相关联的,有与歌唱技术动作相关联的,有与歌唱技术操作心理感受体验相关联的,有与作品思想感情相关联的,还有为适应作品风格对声音品质要求相关联的感觉提示等等。在所有诸如此类的歌唱感觉提示语中,以单一感官刺激为对象的歌唱的感觉提示较容易为歌唱者所接受和掌握:而需要以两种以上感官才能接受的感觉刺激类型所形成的歌唱感觉及其提示在认识、理解、感悟上则相对困难一些:最难理解的就是那些依赖想象、联想形成的歌唱联觉及其体验。由于歌唱联觉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缺乏直观性,而且联觉的主观成分作用较大,所以把握起来很困难。歌唱联觉类型教学提示语的感觉提示如果运用不当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造成理解、认识和运用方面的误会,并由此导致相应错误的产生或引发操作控制的混乱。如歌唱中“颤音”(俗语称之为“抖”)是声音的微微颤动,它是在歌唱腔体充分松开,使声音在充气的空腔中共振的结果。有许多人教学中常常用它的“抖”的感觉来形容“颤音”的发声方法,致使学习者在练习发音时,故意抖动咽肌,或摆动舌部以造成颤声,结果只能养成一种毫无价值的发抖的习惯。因此,对歌唱感觉提示语的使用不能过分,避免过于悬乎和过于个性化的感觉提示语,尤其是不宜夸大感觉提示对歌唱教学的指导作用,以免误导学生或引起他人思想观念的混乱,最终贻害大方。

8.体育课堂的教学语言教学反思 篇八

一年级的学生活波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课中,授课教师并没有像常规体育课那样,教学口令生硬并且具有威慑力。她整堂课中多是以互动式的教学口令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和练习,整节课下来,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而且学生的配合情况也非常好。例如,在要求学生站好队时,她说:“1,2,3!”学生答:“站站好!”;在要求学生停止练习进行讲解时,她说:“我说停!”生答:“我就停”师说:“小耳朵”生答:“认真听!”。就这样,一问一答式的口令贯穿整个课堂,师生配合度很高,学习效果也很明显。

上一篇:初三数学三角形知识点总结归纳下一篇:教师培训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