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途径与方法

2024-10-24

刍议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途径与方法

1.刍议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途径与方法 篇一

关键词:健康人格,影响,塑造

人格是指个人在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人格健全是心理健康的根本标志, 离开人格健康很难有心理健康, 而且人格健康不仅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资源。”[1]系统研究大学生人格特点和教育规律, 对有针对性地引导其成长成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健康人格的心理特征

人格表现在认知能力特征、行为动机特征、情绪反映特征、人际关系协调程度、态度和信仰、道德价值等方面。对于健康人格的特点,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 可以从三方面概括, 即内部心理和谐发展;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发展友谊;有效地把智慧和能力运用到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2]其表现为具有独立并符合社会发展的是非评价标准, 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活, 具备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 能正视现实, 有责任感、有目的性, 有创新和开拓精神。因此, “健康人格是从人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的角度探讨人对自身、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良好适应和有效改造, 主要是指人格处于健康状态, 是一种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为自然及社会所接纳和认同的健康和谐发展的人格模式, 是多种良好人格特征的完备结合和有机统一。”[3]

1. 积极向上的心态。

这来源于主体自身远大的理想信念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科学的信仰是指主体通过理性思维判断之后, 坚定不移追求的一种价值体系, 它给人以信心、勇气和毅力, 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 肩负起为民族复兴和祖国强大贡献力量的历史使命, 就会迸发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 良好的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履行责任的一个方面, 即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保证人为世界有序运转的基本“游戏规则”。它包括诚信、正义、礼貌、谦恭、体谅、尊重等丰富的内容, 体现了社会运作的程序和准则。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的立世之本, 是维系事业成功的持久动力。大学生只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二十字的要求, 全面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才能融入社会, 才能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3. 较强的适应能力。

能够做到人际关系和谐, 对自身和环境有正确的估价, 能建设性地妥善处理与环境的冲突, 经常根据周围环境和自身状况调整目标, 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在一定程度上, 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大小, 决定其生存能力的大小, 也决定其生活质量的高低和幸福感的大小, 适应有积极、消极之分。积极的适应是指无论身在何处, 都能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主动感受和发掘环境中的资源, 并能积极主动地改变环境。消极的适应是指在一个新环境中, 被动感知环境, 被动应对环境刺激。对大学生来说, 应如实地看待现实世界, 而不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去看待世界, 在接受事实的基础上, 尽力去改变和消除不利因素, 促使事物向积极方面转化。

4. 坚强的意志品质。

能够做到不畏困难和压力, 保持乐观和向上, 在诱惑面前能自律, 在不良情绪出现时能自控。意志力强弱面临两个方面的考验:一个考验是内在的、纯属于人的本性的, 它由懒惰、被动、安逸或害怕冒险等组成;另一个考验是来自外部, 一些第一次碰到的、无经验可遵循的困难或障碍。对大学生来说, 无论遇到哪一种考验, 往往自信、自控、恒心和毅力就是取胜的法宝。

5. 做事富于责任感。

能够做到对自身的言行负责, 思在言先, 言现必行, 行动必果。这样的良好习惯是应该倡导的, 就是无论做任何事, 无论大事、小事, 都要认真对待, 不受情绪左右。做事缺乏责任感, 是大学生中的共性问题。大到国家、社会、小到家庭和学校, 大学生都要树立一种责任意识, 以一种敢做敢当姿态去面对, 既注重过程, 又注重结果。即便结果不佳, 也应主动承担起责任, 不能推过揽功。

6. 宽容和幽默的态度。

有丰富的情感内涵, 富于同情心, 善于换位思考, 对生活总有全新的感受, 善用风趣的言行调节生活的酸甜苦辣。塑造自身宽容大度的为人风范并不是高不可攀、可望不可即的。宽容所体现的方式之一就是幽默。幽默是个人生活中的调味品, 对于缓解生活紧张、协调人际关系都有重要作用。引发幽默和欣赏幽默的能力, 是大学生修养水平的一个标志, 它不受性格决定, 并非性格内向就没有幽默的“天赋”, 而实际上幽默是在丰富知识、理性和智慧的背景下, 对事物深刻感悟之后的由“感”而发, 而大学生本身都具备这样的天赋, 只需能经常想到它和运用它。

7. 独立和创新的个性追求。

对事物有独到的见解, 不随波逐流, 不哗众取宠。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得青少年产生过分的依赖心理, 这使得他们社会化过程过长, 而独立思考和独立地解决问题可以缩短社会化进程。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意识, 但独立生活、独立思考能力较弱, 导致创新能力的开发延缓。创新作为人的一种驾驭人生的思维方式, 源于“生命始于创造”的根本理念, 源于“生存源于创新”的进化规律。人人都有创新的素质, 大学生只要坚持培养锻炼,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学会思考, 体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8. 自律和合作的处事原则。

能够做到坚守那些对你成长有帮助的规则, 在所有场合善于同不同性格的人沟通与合作。自律是一种被赋予组织结构的勤奋, 他远比一些惩戒更温和, 但又远比惩戒更权威。自律并不是把自身与其他隔绝, 也不能用它来为自私和行为作辩护, 更不能为忽视他人的利益、感受和需要开脱责任。因此, 自律的同时还要学会合作。合作是社会之外的一种素质, 它意味着在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的过程中要与别人联合起来, 即使本身不愿意, 也要这样。意味着合作的每一个主体既要从别人那里获取, 也要有付出。

上述八个方面是互为条件的, 共同构成大学生应具备的健康人格。

二、健康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人格是环境与遗传交互作用的产物。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既有先天遗传素质的, 也有后天家庭、学校、社会诸因素的作用, 同时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对人格的发展和表现也有重要影响。各种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 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1. 生物遗传与家庭环境因素。

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但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不同。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 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 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影响人格发展方向及形成的难易。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 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如溺爱方式容易导致子女依赖、退缩、情绪不稳定、工作缺乏信心、抱负水平低、易受别人意见影响等;完全放任的方式, 可能使子女无法养成是非观念、因而不适应团体生活;而严格的管教方式, 易使子女形成诚实、礼貌、谨慎、负责的性格, 但是也可能表现出羞怯、敏感、对人屈服的特点。如果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 父母尊重孩子, 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 并给予孩子积极正确的指导, 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使孩子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 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

2. 社会文化与学校教育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 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如民族性格等。心理学家勒温等人曾研究过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三种类型的师生关系。“结果表明:专制型与放任型师生关系都有许多弊端, 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各种障碍;而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较为愉快, 并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4]学生在批评中长大学会了责难, 在否定中长大学会了拒绝, 在鼓励中长大增长了自信, 在公平中长大学会了公正, 在宽容中长大学会了谦让, 在赞赏中长大学会了欣赏。

3. 个体本身的自我调控因素。

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 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它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方面, 有正确的自我认知。第二方面, 有理性的自我体验。当一个人对自己做正向的评价时, 就会产生自尊感;做负向评价时, 便会产生自卑感。自我体验的调节作用体现在它可以使自我认识转化为信念, 进而指导其言行。第三方面, 恰当的自我控制。当个体认识到社会要求后, 会力求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其社会准则, 从而激发起自我控制的动机, 并付诸行动。当一个学生意识到学习对于自己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时, 会激发起他努力学习的动力, 从而在行为上表现为刻苦学习、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积极进取。通过正确的自我认知、理性的自我体验和恰当的自我控制三个方面来对个体进行调控, 使个体心理的各个方面和谐统一, 使人格达到统一与完善。

三、健康人格的塑造途径

人格具有稳定性, 也有可塑性。稳定性说明人格有一定的模式, 可塑性说明人格可以通过教育培养人为地加以改变。

1. 提高认知。

当前, 一些大学生除了自身对生活的感悟积累一定经验外, 缺少对健康人格的理性认识。鉴于此,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在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阶段, 什么样的人格是健康的、可取的、什么样的人格是应该摒弃的;其次, 要让大学生通过各种心理测试和能力测试了解自身的人格特征, 在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上给自己定位;再次使学生了解健康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身体健康, 第二个层次是心理健康, 第三个层次是人格健康) , 按照健康人格的标准, 有意识地加强人格修养, 加速自身的社会化进程。在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过程中, 应强化主体的自我意识:一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二要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使其能够从道德上、政治品质上、思想意识等方面进行自我解剖、自我评价、自我控制, 从而使大学生能根据现实社会发展的要求, 选择自己的理想人格目标和人格发展道路, 塑造自我的健康人格。

2. 加强指导。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发展和自我意识由分化、矛盾逐渐走向统一的特殊时期,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定型阶段, 我们不仅要为他们健康人格的养成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使其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更要有意识地加强指导, 使其做到知行统一。指导的原则是注重个体差异, 注意由浅入深。指导的形式多种多样, 既可以由教师完成指导, 也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相互指导达到预期目的。指导的内容就是按照以上提出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健康人格特征作为参照体系, 辐射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指导的方法有以身作则法、触类旁通法、善意批评法、总结经验法、典型激励法等。

3. 强化实践。

健全人格的养成是一个艰苦、长期和坚持不懈的过程。人格发展的过程也是个人社会化的过程, 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需要在实践中塑造。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 就要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学会关心社会, 关心他人, 学会与人相处, 学会承担责任。并在实践中展现自己的人格, 从自身的感悟和他人的评价中, 获得不同的感受, 不断地发现问题, 纠正问题。在各种实践活动中, 使自己的人格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完善。大学生生活经历单一, 没有经历过困难与挫折, 没有经历过艰苦奋斗, 对社会缺乏正确的认知, 受挫折能力比较差。“在排难除险的过程中, 需要个体充满热情, 坚持主张, 敢于牺牲, 能够锐意进取, 锲而不舍, 拥有这些包含积极情感体验和意志表现的非智力品质。”[5]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就要加强挫折教育, 增强其挫折耐受力。

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是人格健全水平的反映, 同时又影响和制约着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锻炼和感悟, 使大学生能够悦纳他人, 主动接近他人, 了解他人, 关心他人, 尊重他人并信任他人, 适时地帮助他人, 并能被他人接纳, 得到他人的尊重, 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杨月.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格教育问题[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1, (6) .

[2]刘新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与调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9.

[3]陈绍珍.当前我国高校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2009.

[4]姜桂春.新型师生关系模式探析[J].北京成人教育, 2001, (4) .

上一篇:2024年厦门教师招考下一篇:推荐夏天必吃的6种豆类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