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自信作文

2024-09-15

过度自信作文(共9篇)

1.过度自信作文 篇一

过度自信

摘要:过度自信理论(overconfidence theory),金融学的四大研究成果之一,大量的认知心理学的文献认为,人是过度自信的,尤其对其自身知识的准确性过度自信。人们系统性地低估某类信息并高估其他信息。本文对过度自信及模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通过博弈模型说明了过度自信是博弈均衡的结果。

关键词:行为金融过度自信 博弈均衡

对于过度自信理论,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过度自信的,尤其对其自身知识的准确性过度自信。Gervaris、Heaton和Odean将过度自信定义为,认为自己知识的准确性比事实中的程度更高的一种信念,即对自己的信息赋予的权重大于事实上的权重。

行为金融放松了传统金融学的理性人假设,认为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行为人在决策时常受各种心理信念的影响,从而影响金融市场。过度自信理论,投资者过度自信会对金融市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师们在他们有一定知识的领域中特别过于自信。然而,提高自信水平与成功投资并无相关。基金经理人、股评家以及投资者总认为自己有能力跑赢大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现有研究表明,许多基于投资者过度自信假定的行为金融学模型能够解释传统经典金融学理论无法解释的一些异常现象。譬如,在某种程度上,过度自信模型能够解释交易量之谜、波动性之谜、长期反转效应和短期动量效应等等。同时,以西方发达国家成熟市场为研究对象的经验研究和实验研究也表明,证券市场上确实存在投资者过度自信现象。因此,De Bondt和Thaler(1995)甚至认为过度自信是判断心理学(Judgment psychology)中最有力的发现。近年来,随着过度自信在行为金融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投资者过度自信已经成为金融学家的研究热点和标准假定之一。

目前有许多关于过度自信的模型和理论,如DHS模型。DHS模型是Daniel Hirshleifer和Subrahmanyam等1998年提出的,简称DHS是对于短期动量和长期反转问题提出的一种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解释。DHS模型在分析投资者对信息的反应程度时更强调过度自信和有偏差的自我归因。假定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存在两种偏差,其一是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其二是有偏自我评价(Biased Self Attribution)或归因偏差。投资者通常过高地估计了自身的预测能力,低估自己的预测误差;过分相信私人信息,低估公开信息的价值。在DHS 模型中,过度自信的投资者是指那些过高地估计私人信息所发出的信号的精度,过低地估计公开信息所发出的信号的精度的投资者。过度自信使私人信号比先验信息具有更高的权重,引起反应过度。当包含噪声的公开信息到来时,价格的无效偏差得到部分矫正。当越来越多的公开信息到来后,反应过度的价格趋于反转。在DHS模型中,归因偏差是指当事件与投资者的行动一致时,投资者将其归结为自己的高能力;当事件与投资者的行为不一致时,投资者将其归结为外在噪声。即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英明;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果一个投资者基于私人信息进行交易,买进股票之后得到好的公开信息,卖出股票之后得到坏的公开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的自信心增加。但是当相反的情形出现时,投资者的自信心并不是同等程度地减少。即把证实自己判断的消息作为信息予以重视,把证伪自己判断的消息作为噪声予以怀疑甚至抛弃。这样,归因偏差一方面导致了短期的惯性和长期的反转,另一方面助长过度自信。

我们也可以通过博弈模型来说明过度自信是博弈均衡的结果。金融机构与其雇佣的经纪人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委托一代理关系,正如一般委托一代理理论所揭示的那样,二者之间也同样会产生利益冲突和存在道德风险问题。Bhattacharya在金融机构能够确切地知道经纪人承担的风险水平的假设条件下,推导出了二者之间的委托一代理模型。随后,Starks推导出了经纪人选择更高努力水平同时也选择超过投资者偏好的更大风险投资组合的条件;Ad-mati考察并设立对经纪人行为的影响基准,认为在一般情况下设立基准与获得最优投资组合是一致的,但将趋向于降低经纪人选择努力工作的动机:Dia-mond研究表明如果代理人的控制空间有足够的维度,即委托人在设定激励措施方面的自由度少于代理人相应的回应自由度,那么,随着代理人努力成本的减小,最优合同将趋向于一个线性合同;Palomino考察了经纪人有有限责任的情况,证明存在一个表现为奖金合同形式的最优合同。这为金融市场中金融机构与经纪人之间的委托一代理研究提出了一个问题:经纪人的过度自信对金融机构与经纪人之问的委托一代理合同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借鉴Palomino和sarlrieh等人提出的过度自信表示方法,可利用随机最优规划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基金经理过度自信条件下的金融市场委托一代理合同。过度自信的表示方法:a表示基金经理的能力,A表示

基金经理自己认为的能力,d=A—a表示基金经理过度自信的水平,合同形式为r+RV。利用随机最优规划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基金经理过度自信条件下的委托一代理合同,其目标函数为基金的收益,约束条件为基金经理按其投资策略即买卖风险资产的数量来最大化其效用,基金经理的效用大于其保留效用,基金承受的风险小于其保留预期风险(Y)。在研究基金经理风险中性的情况需要加入基金经理的努力成本和基金经理的努力选择两个参数。基金经理的效用函数为:H(R)一cw,c是努力成本,w是基金经理努力选择,w取1或0,分别表示基金经理努力工作和不努力工作。努力成本的增加,基金经理的效用将下降,在均衡时,一定有个努力成本的临界值K,c>k时,w=0,即基金经理不努力工作;c计算出基金经理努力即W=L时和基金经理不努力W=0时的概率,假设努力成本服从0-V的均匀分布,在相同的努力成本下,基金经理有相同的投资策略,都将买卖最大量的风险资产,与过度自信水平无关。因为此时基金经理的效用函数是风险资产数量的单调函数。相同的努力成本下,基金经理的实际业绩与过度自信水平无关。利用随机最优规划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基金经理过度自信条件下的委托一代理合同。目标函数为基金的收益,约束条件为基金经理按其最优努力成本来最大化其效用和基金经理的效用大于其保留效用。假设基金实施监督时,可以观测到基金经理的努力选择。基金经理的效用函数为:H(R)-cw,c是努力成本,w是基金经理的努力选择,w分别取1或0时表示基金经理努力工作和不努力工作。利用随机最优规划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基金经理过度自信条件下的委托一代理合同。目标函数为基金的收益,基金按最优监督成本最大化其效用,约束条件为基金经理按其最优努力成本来最大化其效用和基金经理的效用大于其保留效用。由于人类的心理活动具有随意性和可变性,受人类心理活动影响的经济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也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在“基金经理过度自信”的假设前提条件下,可根据预期效用最大化原则决定过度自信基金经理的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以揭示过度自信的基金经理和理性的基金经理之间的决策差异。

2.过度自信作文 篇二

创业企业家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是横跨经济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话题,更是创业研究的核心构念。国外的过度自信研究已经具有一定的深度,但我国目前的相关研究则相对比较滞后,有必要对西方关于创业企业家过度自信的最新研究进行评介。鉴于此,本文分别从过度自信的本质、概念内涵、潜在影响以及如何校正过度自信对于创业结果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评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希望以此推动相关研究的整合,同时为相关决策和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1过度自信的本质:认知偏误而非特质

决策文献认为元知识的缺乏、证实偏差以及回忆便易偏差3个前因会导致创业企业家出现过度自信偏差[1]。由于创业面临的环境特性以及所从事事项缺乏系统性的知识前提,创业企业家多半缺乏决策所需要的必要元知识,而这就很容易引致过度自信[2]。同时,新信息的缺乏和处理能力的有限,人们更可能偏爱寻求已知信息,由于寻找可能证明假设有误的证据存在一定的困难,创业企业家注意力多集中在支持他们假设的材料上,这种确认偏差是导致过度自信的另一个来源。最后,个体决策时总倾向于偷懒,回忆并寻找那些更容易获得数据验证自己的假设,易得性直觉并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3],这种回忆便易偏差也同样会导致过度自信。如果此时创业企业家又遭遇环境不确定性即复杂性和动态性,创业企业家过度自信会愈加明显。

由于面对相互冲突的矛盾证据,创业企业家无法确定正确与否,此时也会因为对于数据的解释偏差而出现过度自信。环境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脱离正常水平的过度自信成为一种适当的决策方式。此时,更全面和谨慎的决策制定方式并不可行。我们看到的是,环境存在不确定性时,创业企业家过度自信表现得尤为突出[4]。比如虽然发现了可喜的机会,但如何实现机会,这个机会究竟成色如何,竞争者又会如何反应都不可知,过度自信成为唯一的驱动创业企业家行动的认知点[5]。事实上,不确定性类型的不同,创业企业家的过度自信和对风险的感知态度存在明显差异[6]。需要注意的是,当面临需求不确定性时,创业企业家并不会表现出过度自信,只有当创业企业家评估能力不确定性时,他/她的过度自信才会最终显现出来。

创立一家企业会面临多重困难,无法获取必要的充足信息,过度自信这样的偏差和启发式决策就成为次优中的最优。如果遵循规范的决策流程和方法,决策可能就会延误,而机会稍纵即逝。因为类似过度自信这样的认知偏差,创业企业家无法完美应对运营中的动态变化,只能走一步看一步[7]。所以,过度自信并不是创业企业家与生俱来的特质,而是一种特定情境下的认知偏差,这也就是为什么本文后面引入其他的校正力量,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这种认知偏差的原因。在Hayward等看来,过度自信是一种社会建构的产物,表现为创业企业家对于自身经验、技能和项目质量诠释后的成功信念[8]。因而当面临不确定性和相互冲突的环境时,创业企业家过度自信就会成为这种诠释的必然结果。

2构念区分:自信、乐观、狂热

乐观的人(Optimist)是指那些积极展望未来的人,也就是说,乐观的人对于生活持积极的态度[9]。两种情形中乐观会发生偏差,即局势被认为可控或人们对于结果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承诺或情感投入[10]。个体自信是个体特征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DeBondt和Thaler认为过度自信是最为强烈的决策制定偏差,过度自信在不同的领域定义可能存在差别,但一般来说过度自信概略可以分为2种类型,决策判断上的过度自信与对能力的过度自信[11]:过高估计自己准确预测的能力或者认为自己的能力超越同侪。Hayward等认为存在对于知识、预见性和比较性3种类型的过度自信[8]。

过度自信会导致对于自己企业的过高评价,投资那些不可盈利机会,以及进行高风险产品创新[12]。相对于过度自信的认知性,乐观则是一种个体天性[13],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正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不论环境如何变化,时空如何转换,人的乐观和悲观不会发生轻易变化。然而,过度自信却是与特定情境紧密联系的[14]。也就是说,我可能对我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非常自信,但对于完成其他事项的能力就不够自信。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这个衡量个体是否自信的评价指标,就是与特定的情境相联系的,你只能说某人对于特定的任务自我效能感高不高,而不能像乐观那样一概而论[15]。因而,个性上的乐观会影响到心情和行为[13],过度自信和自我效能感这样的认知特性则会影响到个体的思维和决策。

此外,从适用性上来说,相对于过度自信来说乐观是更为宏观的概念。即乐观指的是自己总是会遇到好事情的感觉。然而,过度自信指向的是创业企业家对于自身能力的估计,而不是总认为自己会成功的假定。从而,乐观对于创业企业家期望具有直接效应,而过度自信只有通过信念,也就是认为他/她会成功而间接发挥效应的[8]。因而,乐观偏向于对创业整体回报的估计,而过度自信偏向于对于自己具备创业成功能力的估计。而狂妄(Hubris,Paranoid)则是过度自信另一极端,如果说过度自信控制得当还可以对创业企业家具有一定的益处,那么狂妄则完完全全带来了负面效果[8]。与乐观属于个体的天性相比,狂妄某种程度也是一种认知状态,不过是属于极端的认知偏差。对于创业活动的任何环节,都只会产生难以弥补的负面结果。

总的来说,创业初期总会面临各种不确定性,对于自己看中的项目会积极行动,这一点对于过度自信和狂妄的创业企业家表现更为明显,只有那些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个体才能获得实际的项目机会[16];进入项目评价阶段,与乐观者积极寻找多方资料和信息对项目进行全方位评价,对项目持比较客观的态度相比,过度自信和狂妄的个体因为缺乏反真思考的能力,对于自身能力的过度自信和虚妄地认为自己肯定会成功,客观和科学的评价也就几乎不会出现[8,9];项目启动阶段,创业企业家需要招兵买马以及寻求外部支持,乐观、过度自信甚至狂妄无疑都会给人积极的印象,进而有利于项目的进行;成长和发展阶段,因为任何企业的发展战略都不可能一成不变,乐观的人会适时调整,并保证合理水平的信心,而过度自信和狂妄的创业企业家仍停留在固定的心智模式中,调整几乎不可想象,从而只会阻碍企业的发展[17];成熟与巩固阶段,前一阶段发生的模式依然会持续成熟,Trevelyan认为这个阶段的企业需要进行分权和依赖非正式的管理方式,细节管理和风险管理依然重要,但过度自信和狂妄使得创业企业家这种调整依然无法实现[9]。因而,在创业的后期,过度自信乃至狂妄对于创业企业家并不利。

3过度自信:过犹不及

3.1坏

过度自信的创业企业家多半怀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漠视那些负面的信息,甚至重构经历而无视那些随时可能发生的偏差[17]。他们认为自己能力高人一等,所以别人成功所需要的资源约束如金融或顾问支持对于他来说都可有可无,这种情况因为新创企业所遭遇的环境不确定性、复杂性和不熟悉程度会表现得更加明显[8]。过度自信的创业企业家极其容易被所谓的正面信息所鼓动,导致难以客观的态度分析这些正面的诱因,如果能够保持合理的自信水平,也就可能对于负面信息更为敏感,并且不会故意去掩盖不利的偏差,面对高风险的决策时就能够更现实[18]。对于自己知识、预测和个人能力的过度自信使得创业企业家忽视或者低估面临同样机会而遭受失败的案例的概率、竞争者数量进入可能性以及创业的总失败率[19]。过度自信的创业企业家信奉自己具有超越这些基本数据所诠释能力和别人不可比拟的信息优势,因而他们总会奋不顾身进行高风险的项目,失败率高也就成为一种必然[20]。正因为如此,过度自信对于判断和决策具有明显的不利影响。总的来说,过度自信的创业企业家要比持有最佳战略决策获利更少。

过度自信的创业企业家总是带有“玫瑰色眼镜”审视机会,在他们眼里机会唾手可得,机会太多无疑会导致目标冲突[21]。因而,过度自信的创业企业家会把那些不是机会的项目当成是香饽饽,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顾此失彼就成为必然。过度自信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环境迟钝,他们对于环境要素的感知、诠释以及如何建构现状应付未来等方面都异常低效[22]。过度自信促使创业企业家盲目投入,即使企业运行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变,这种盲目坚持中的迷失在那些曾经有过成功的个体身上更为明显。Koellinger等基于18个国家的大规模样本研究发现创业企业家的过度自信与新创企业的成活率负相关[23]。总的来说,新创企业更不愿意适时从失败项目中抽身而退,不仅会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也无法及时上马富有竞争力的新项目,从而丧失必要的竞争优势。因而,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的是,由于创业企业家的过度自信会干扰科学的判断和决策,进而导致了新创企业的失败和创业企业家的万劫不复[24]。

3.2好

研究表明对于创业企业家来说,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过度自信这样的认知状态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别。创业企业家的过度自信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企业失败,这种失败对于创业和创新活动来说并不一定有百弊而无益,因为从整个社会来说群体中少数“傻子”们的牺牲,很可能在无意中洒下了创新的种子,并增加了所属群体长期存活的机会[19,24]。Bernardo和Welch发现正是因为某些过度自信先行者的可贵探索,为整个群体提供了正的外部性,或为其他人开创了全新的机会,或传递了其他人可能忽视的信息[20]。同时,过度自信群体也为一些创新项目的成功创造了机会,进而为股东创造了利益,而这是那些风险规避性的经理人来说是决计不会尝试的[25]。并且很多成功的事例表明,正是这些过度自信的创业企业家的苦心孤诣,我们才看到了一个个不可能的传奇。正是戴尔冒天下之大不韪——打败IBM,才有了现在的PC巨人。也正是信奉可以促使西南航空蜕变,Herb Kelleher 让我们看到了似乎不可能的另一个剧本。

因而,创业企业家的过度自信与创业绩效关系并不能一概而论,片面的强调坏,忽视其带来的正面效应都不是科学研究的做法。事实上,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可能是一种曲线关系,而非简单的非此即彼[26]。对于缺乏信心的个体而言,他们会认为无论自己怎么努力也无法获取成功。此时,他们会过于关注负面信息,这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只能面临失败,因为不尝试何来成功。因而,虽然避免了不必要的失败,但也难有非凡创新和成功;而对于适度自信的个体,他们的目标设定较高,并为之奋斗。他们会权衡取舍环境中的积极和消极信息,客观评价可选方案的优劣势,因而能够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收益;正如前文所述,对于过度自信的个体而言,目标多半不切实际,规划更是虚无缥缈。创业过程中多偏好那些印证自己会成功的正面信息,而这多半会导致低效,多半只能获得居于平均水平的绩效[27]。

总的来说,所有的证据表明,随着创业企业家的自信水平的提升,他们的业绩水平也会随之上升,但当自信水平逼近临界值时,这种趋势必将戛然而止。并且,随着超过临界值的自信水平越来越高,创业绩效只会越来越低[26]。对于绝大多数创业企业家来说,多半居于适度自信到过度自信的状态,因而多半居于最优水平偏右的位置,所以整体来说他们只能获得接近平均水平甚至更低的收益[9]。创业企业家自信与创业绩效的动态关系如图1所示。

4过度自信的校正

整个社会系统中存在过多或过少的自信都会伴随负面效应。过少的自信水准使得短视近利充斥于系统中,普遍的近视症则造成过少系统成员愿意冒险探索未知,尤其是在长期或是环境变动剧烈时,缺乏创新将会使系统走向毁灭。另一方面,超过合理幅度的过度自信使得系统中之暴虎冯河者有如过江之鲫。泛滥的愚蠢与盲目的追求高风险或许能让社会偶有斩获,但同时使得缺乏足够的意愿脚踏实地,从而开发已知以发挥效率。因而,如何校正过度自信水平,保证过度自信能够不偏离正常的轨道,并最终实现社会系统的优异水平?过度自信的校正模型如图2所示。

4.1经验基础

尽管创业企业家经验对于过度自信与创业绩效的关系影响研究并不多见,从已有研究来看,这种影响效应基本为正,并且这种推论还是在一些研究中找到了注脚,比如Corbett认为创业企业家可以将已有的经验转化为有助于自己发现和发掘创业机会,无疑这种认知过程对于创业企业家具有重要作用[28]。最近的研究表明,持续创业企业家自信水平要比新创业企业家更为适中[29]。经验型创业企业家具有对于核心事项的必要反馈和总结,对于这些事项的决策准确度会提升,并且这种提升会超过过度自信的速度,从而两相比较他们的过度自信是下降的[30],而这对于创业绩效提升乃至成功是大有裨益的。

当创业企业家教育水平比较低时,因为比较低的机会成本,他们通常把为数不多的案例或事例当成是事实,相对来说更喜欢冒险。而如果要降低这种因为过度自信导致的决策偏差,经验就可以成为备选方式之一。相对于初次创业企业家来说,经验丰富的创业企业家知道如何找到有助于自己决策的系统信息,比如即将进入行业的规模、企业利润率大小以及失败的概率,丰富的经验会大大提升创业企业家知晓创业多半会失败的可能性,这对于那些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更为重要。Hsu发现经验型创业企业家更容易也更快寻找和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本,而这些资本是创业成功的先决条件[29]。由于已经在相关领域打拼多年,朋友和外部支持者资源更加充足,这些资源不仅可以提供一定的建议和评价,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提供资源支持和资源分享,也更善于找到有助于创业成功的外部资源;多年的创业经历让创业企业家变得更加成熟,进行新创业前也更愿意进行系统性的前期研究,而这正是有效防止控制幻觉和降低小数法则的错误的概率的基础,他们对于风险的评价和直觉也会更敏锐[8]。对于那些已经失败的创业企业家而言,失败的痛苦经历会使他们更加小心谨慎,过度自信通常会引起的冒进和盲从也就开始得到有效的遏制。

4.2团队支持

一般来说,创业企业家以及其他的投资都缺乏对于创新过程中可能会遭遇的风险的必备信息。也就是说单一的创业企业家缺乏必要的处理这些会导致自己失败的系统能力,而在这种背景下,单一的创业企业家的过度自信就会放大甚至膨胀[8]。然而,如果创业团队中有来自不同背景的成员,其对风险和机会所持有的不同视角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中和创业企业家的过度自信。更为重要的是,来自不同领域、具有不同背景的团队成员可能使得反真思考成为一种可能。反真推理会在一定程度上消减那些会导致过度自信的信息,进而降低过度自信以及它的不利后果。不同团队成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会为创业企业家原始假想提供参照和例证,同时也会促使创业企业家自己走出片面的“心智模型”。从而,团队成员可能会帮助创业企业家由过去认知惰性导致的“身在庐山”转化为“旁观者清”[31]。

此外,Houghton等发现团队对于小数法则和控制幻觉更为敏感,进而会影响到团队对于创业风险的感知,而小数条件和控制幻觉与创业企业家的过度自信相辅相成,团队成员提供的建议可以成为有力的外部支持和评价,防范过度自信的无限制泛滥[26]。相对于创业企业家倾向于过高预估自己的成功可能性,团队成员的旁敲侧击无疑潜移默化地减轻过度自信的“玫瑰色眼镜”所带来的片面乐观[7]。如果要破除创业企业家孤芳自赏式的“自我强化”,来自于同呼吸共命运的创业团队的外部否定可以从源头上防止盲目实行不是机会的机会,因为创业企业家原本就不缺乏闯劲,缺乏的只是审时度势[31]。

4.3网络联系

正如前文所述,创业多半与不确定性相伴相生,而创业企业家周围的参照群体提供的社会线索可以有效地降低这种不确定性,进而对于创业具有正效应。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缺乏朋友和网络支持等参照群体的创业企业家都是孤独的。如何获取一定的决策支持和提供必要的咨询对于创业企业家尤为必要。过度自信的创业企业家面临新的决策时,多半会确信自己就是唯一能够获得成功的人,此时如果具有一定参考群体提供必要的旁证和建议,这种来自外部的冷水有助于冷却创业企业家过度发热的大脑,尽管这种情形并不多见[32]。总的来说,拥有广泛网络联系的创业企业家获取的机会要远远超过那些缺乏网络联系的创业企业家[28]。与网络中合作伙伴的联系有助于驱动默会知识的分享与传播,这种知识密集型技能对于初创者来说无疑是昂贵的。因而,那些缺乏这种直接与间接联系的创业企业家,将在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本方面处于劣势[33]。

网络联系有利于降低导致创业企业家失败的小数法则归因以及决策谬误。一旦创业企业家认为自己面对的是只会成功、不会失败的独特机会,会发生“Inside View”的困境,此时,亟需参照群体将之转换为“Outside View”[31]。同时,为避免决策中的小数法则归因,参照群体的存在使得创业企业家能够更容易获得足够的证据,从而解决创业企业家的资源局限。根据行为决策理论,对于创业企业家决策的及时和权威反馈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创业绩效。

5结 语

创业企业家过度自信是影响创业企业家决策以及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前因变量。通过对以上西方相关文献的评述,本文可以总结出以下3个基本结论:其一,理论和实践表明,创业企业家过度自信是认知偏误,由于创业面临着不确定性,创业企业家易于犯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其二,创业企业家过度自信的研究需要注意与相似概念的区分,这样才能明晰过度自信对于创业成功与否的潜在影响;其三,由于创业企业家过度自信本质上是一种认知偏误,因而具备丰富的经验基础,参谋和支持以及网络能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过度自信的不利结果。目前,国内学者还缺乏对于创业企业家过度自信研究的必要关注,因此,西方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国现阶段乃至将来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摘要:创业企业家过度自信是影响创业绩效的核心变量,也是国外创业研究屡屡涉及的热点话题。目前,国内研究对此还缺乏必要的关注。为了推动国内创业研究和相关理论的整合研究,率先从创业企业家过度自信的本质、概念内涵、潜在影响以及如何校正过度自信对于创业绩效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评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3.过度自信,后果严重 篇三

过了年底,又是出年报的时候。你还会发现,很多上市公司扎堆进入一些新兴的热门行业,结果也和扎堆钓鱼一样,扎堆的人越多,每个人钓的鱼越少,基本上人人都亏本了。

道理大家都明白,但为什么还是年年如此?迪士尼制片公司董事长的回答是“都是因为过度自信”。如果你只考虑自己的企业,你就只会想:“我有一个很好的故事创作部门,还有个很棒的市场营销部门,我们肯定能制作出一部大片,成功大卖。”你在这时没有想到其他人也都是这样想的。但是,在一年里的某个周末,你可能会发现竟然有5部电影同时公映,那么,来看你那部电影的人肯定没你想象的那么多,可能要少得多。

这个回答非常坦率,他说的是过度自信,而不是那种觉得自己远远超越其他制片公司的自大和自傲。由于公司领导的过度自信,导致他们在决策时没有考虑竞争因素。

2002年“诺贝尔奖”经济学获奖者、经济学家卡尼曼指出,这些决策者思考决策时,用简单的问题替代了困难的问题,结果完全忽视了竞争。真正要回答的问题是,要考虑到竞争对手在做什么,有多少人会去看他们的片子,结果看我们片子的观众会剩下多少?

由于竞争对手的不确定,竞争对手在做什么的不确定,甚至有多少个竞争对手也不好确定,这样问题就非常复杂,难以回答。决策者往往有意无意地避重就轻,用简单的问题来替代,忽视竞争对手,只关注自己:我们的电影做得怎么样,有强大的市场部门为其作推广吗?这些信息就在手边,答案也让我们更加自信。

这样的情形很像“家长总是觉得我的孩子是最棒的”,因为家长们的心里、眼里只有自己的孩子,完全忽视了很多其他同龄孩子的存在。其实只要一比,你就会发现,你的孩子在很多方面很多时候都不是最棒的。但我们就是不比,就是只看、只想、只爱自己的孩子。

研究发现,“股神”沃伦·巴菲特总是回避那些天天面临竞争激烈的企业,而是选择那些几乎绝对会赢的超级明星企业。

巴菲特在1993年就自己的投资方向给出解释说:“可口可乐的销售收入占有全球软饮料市场44%的份额,吉列占有全球剃须刀市场60%的份额(按销售收入计算)。除了箭牌公司称霸的口香糖行业以外,我还没有发现其他任何一家行业里的领导企业能够像可口可乐和吉列公司这样在全球市场遥遥领先。不仅如此,近年来可口可乐和吉列实际上在继续增加他们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可口可乐和吉列公司品牌的威力、产品的特质、配送系统的实力,这三种因素的结合让两家公司拥有了巨大的竞争优势,在他们的企业经济城堡周围形成了一条护城河。

相反,一般的公司因为没有任何的保护,只能每天与竞争对手肉搏。这正如美国“投资天才”彼得·林奇所说,在那些销售的商品相似的公司股票上,应该像香烟盒一样贴上一条警告的标签:竞争有害健康。

那么,公司为什么扎堆进入热门行业?答案是,只看自己,忽视众多竞争对手,忘记自己只是大海里的一条鱼。

对于“黄金周”,我们大家也都有体会,我们只顾仔细考虑自己的旅程,忽视了有很多人同时在考虑同样的旅程。企业忽视竞争的结果,也是热门行业进入者过多:众多竞争者进入同一个市场,超出了市场的承载能力范围,结果所有企业平均而言都是亏损的。

手机行业是热门的,可是苹果和三星在前三季度占据了整个手机行业利润总额的109%,其他手机制造企业基本上全部亏损。平板电脑行业也只有苹果一家赚钱。

还有一直非常热门的搜索行业,也只有美国的谷歌和中国的百度赚钱,其他企业都亏大了,微软在2009年6月推出必应搜索,此后两年时间内亏损超过50亿美元,人民日报社的即刻搜索在3年里投入20亿元人民币,最终也失败。

对于市场进入者来说,这样的结果会令人失望,对于经济整体而言却是好事。一些创新型企业失败,却能给后来的企业吸取经验教训,从而成功占据大部分市场,赚得很多收益。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对于前浪来说,结局是不幸的,但对于整个长江来说,后浪推倒前浪,是好事,是必需的。美国的两位经济学教授乔瓦尼·多西(Giovanni Dosi)和丹·洛瓦洛称这些创新失败的企业为“乐观主义烈士”,尽管对这些企业的投资者有害,但对经济整体发展有益。

别人扎堆,我们欢迎;我们自己,远离扎堆。

博主简介:汇添富基金公司首席投资理财师

4.过度三年级作文 篇四

呕吐,呕吐,

昨日饮食过度。

今晚我终于起来了。

平时我都是在奶奶家写作业,昨天是星期日,就休息一天,自己在家。上午把我的零食和饮料都拿到了电脑旁,边吃边看博文。

我一直觉得吃好吃的就像看好文章一样是在享受艺术,而且我不管怎么吃都不胖,所以从出生就没停过追求艺术的嘴巴。

平时家里有人看着,所以吃东西是被限量的,昨天就我自己在家,可以随吃所欲了。一上午边看边吃边喝,一袋子零食加两瓶饮料到中午就不知见谁去了。下午上舞蹈课,送我上课的二姨又给我从肯德基买了汉堡、鸡米花、饮料,又被我吃掉了。晚上在家,也不知道我吃了多少东西的`妈妈又切了西瓜,于是我这一天,就像神农尝百草一样。

到了晚上十一点多,我就觉得一阵恶心,身上发冷,妈妈一摸,发烧了。赶紧找药,吃了就躺下开始睡上了。谁知这一晚上,起来了无数次,不停地吐,吐得爸爸都想吐了,一晚上也没睡好。

今天早上妈妈就赶紧领我去了医院,大夫看完了直冲我翻白眼,问我昨天吃什么了?最后给我开的药是一天不能吃别的,就午饭一碗粥,一盘咸菜然后下午好好睡一觉。这样,我就渡过了我远离艺术的一天……

我亲爱的朋友们,你们也喜爱艺术吗?艺术是好,可过度地追求也害人呢!要不现在要合理饮食,营养搭配,真的是有道理。特别是自己在家的时候,千万要能管住自己,可不能让艺术给诱惑了,除非你有铁石心肠。不是有句话吗,我不下地狱,谁……谁愿意下谁下吧,我是不想再去了。

5.紧张过度_小学作文 篇五

“什么?我期末考试语文得了98.5分?你一定在骗我吧!一定不可能!”我惊疑地对爸爸说。“是真的,98.5分,李老师亲口说的。”爸爸虽然外表平静,但从他的目光中还是可以看出几分惊讶与喜悦。看到这儿,你一定奇怪了:为什么我和爸爸得知我考了高分后会如此惊讶呢?这还得从我那天考试后说起......

19号下午,我满怀信心,胸有成竹地走进了语文考场。可仅仅100分钟后,我出来时却是别一番感受。我和几个同学一边走一边对答案,可我越对就越不对劲了。我说的答案错误率竟有百分之八十!而且几道占分较多的阅读题也错得一塌糊涂!越往教室走,我的心就越沉。我完全陷入了迷茫与担忧之中,连同学叫我,我都似乎没有听见。为什么?因为我慌了。我心想:才这么几道题就错了八成,连90分都难保了。再错几道,不但全班第一的宝座没了,而且名次可能就要50开外了。怎么办?怎么办?我怎么这么不争气!

回到座位上,看着身边同学因为考得好而高兴万分,笑容满面,我的心情就越失落,越悲伤。不知不觉的,眼泪不争气地从我的眼睛里流了出来,越流越多,我哭了,我不敢相信我真的哭了,这是我第一次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而哭泣。我把一切悲伤都发泄了出来。此刻,我的心情已跌入了谷底......

晚上回家,我茶不思,饭不下,睡也睡不着,除了发呆还是发呆。我觉得自己快要垮了,甚至认为我的前途已经就此跨入黑暗之中了。

直到第二天清晨,我打开窗门,迎来了希望的.曙光。不久,李老师的电话就打了进来,不一会儿就出现了开头那一幕。

后来,我经过了解,知道了我当时报的答案竟然都是无中生有的,而我试卷上填的答案大部分都是正确的。我得了98.5分,全班第一!

6.谦虚过度小学生童话作文 篇六

狐狸艾克很羡慕水牛爷爷谦虚的美名。它想:我也来学一下谦虚吧。这谦虚太好学了。它想了想:水牛爷爷的的谦虚不就是两点吗?一是把自己什么都说小一点;一是把自己什么都说少点。对!就是这样。

一天,艾克遇到一只小老鼠。小老鼠看到艾克有一条火红蓬松的大尾巴,不禁发出由衷的赞美:哎呀,艾克大叔,您这条尾巴真大呀!艾克学着水牛爷爷的口气,歪歪嘴:哎,过奖了。你们老鼠的尾巴比我大多了。啊,什么?小老鼠大吃一惊:你长那么长的四条腿,却拖根比我还小的尾巴?艾克谦虚地说:哎,不能这么讲了,我哪有四条腿,三条了,三条了。小老鼠以为艾克得了精神病吓跑了。

7.管理层过度自信与会计稳健性 篇七

本文研究的问题是, 管理者过度自信会损害会计信息稳健性。现有研究表明,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在财务预测中倾向于高估企业的收益 (Hribar and Yang, 2012) [3]。而本文通过分析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稳健性之间的联系, 能够在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上对现有文献做出补充。

本文以2007~2011年深沪两市A股主板非金融非ST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以高管薪酬作为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代理变量, 采用Khan and Watts (2009) 模型度量会计稳健性, 结果显示, 管理者过度自信指数与会计稳健性指数显著负相关。

1 文献回顾

在管理者过度自信方面, 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其对企业投资政策、融资政策、股利政策的影响。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倾向于高估项目的净现值, 并低估其可能产生的损失 (Heaton, 2002) , 从而降低投资效率。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倾向于采用债务而非权益进行融资, 而且较少发放股利以便利用内部资金进行投资 (BenDavid, etc, 2007) [4]。

少有文献涉及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造成的影响。Hribar and Yang (2012) 指出,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倾向于发布财务预测, 其财务预测通常会高于实际经营业绩。然而, 研究仅关注到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财务预测造成的影响, 与年报会计信息披露的关系则少有分析。

2 理论逻辑

稳健性原则要求积极确认损失, 谨慎确认收益。尽管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账务处理制定了细致的规定, 并做出了详尽的解释说明。但是, 企业经营管理实务错综复杂, 很多情况下需要企业财务人员做出职业判断。因此, 管理者对于项目未来收益或损失的主观判断对会计信息稳健性的影响十分重大。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倾向于高估项目可能带来的收益, 低估项目失败的可能性, 进而对项目净现值做出错误的判断。

本文研究认为, 管理者过度自信会损害企业披露会计信息的稳健性。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第一,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加速确认收益, 谨慎确认损失, 甚至可能错误地将亏损项目视作收益项目;第二, 即使在确认损失时,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也倾向于低估项目可能带来的亏损, 从而确认较少的账面损失。因此, 本文提出假设:管理者过度自信会损害会计信息稳健性。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择

本文以2007~2011年深沪两市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样本, 剔除了金融企业与ST、PT公司, 最终得到4783个样本数据。另外, 对控制变量1%的极端值做Winsor处理。研究数据提取自CCER与CSMAR数据库。

3.2 会计稳健性

本文采用Khan and Watts (2009) 模型测度稳健性, 模型如下:

EPS为每股收益, P为期初股价, R为股票年收益率, D为虚拟变量。当RET小于年度样本平均值时取1, 否则取0。Size为总资产自然对数, M/B为市净率, Lev为资产负债率。分年度回归得到λ1、λ2、λ3、λ4, μ1、μ2、μ3、μ4, 进而计算:

这一指数即为稳健性指数。

3.3 管理者过度自信

徐经长、曾雪云 (2012) [5]在综合考虑国外文献对于“过度自信”的四种常用方法后, 总结提出薪酬指标适用性更好。其内在逻辑是, 薪酬收入越高的人自信程度越高, 董事长与企业高管越认可自己的能力, 也就会要求更高的薪酬。沿用这一方法, 管理者过度自信指数OC计算公式如下:

OC=高管前三名薪酬总额/董事、监事及高管薪酬总额

这一指标越接近于1, 说明管理层的过度自信问题越为严重。

3.4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

参照Ahmed and Duellman (2013) [6]研究设计思路, 检验管理者过度自信对稳健性的影响。

其中, CONSCS为稳健性指数, OC为管理者过度自信指数, OWN为管理层持股占总股数比率, CFO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除以总资产, MB为市净率, SIZE为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LEV为负债率。此外, 控制了年度与行业因素的影响。预计β1系数显著为负, 即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越高, 会计稳健性越差。

4 实证结果和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

最终样本数据描述统计信息如表1所示。

CONSCS为公司会计稳健性指数, OC为管理层过度自信指标的一期滞后项, SIZE为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LEV为总资产负债率, MB为市净率, CFO为经营现金流量净额除以总资产, OWN为管理层持股占公司总股数的比率, MARKET为公司市场价值, 等于总股数乘以期末证券收盘价, EPS为每股收益, RET为证券年收益率。

4.2 管理层过度自信与会计稳健性关系的检验

采用多元回归模型, 在控制企业的资产规模、负债比率、市净率、经营现金流量、管理层持股比率等特征后, 检验管理层过度自信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联系, 结果如表2所示。

注:***为1%标准下显著, **为5%标准下显著。OC取一期滞后项。

Model1结果表明, 管理层过度自信与上市公司稳健性程度显著负相关。Model2进一步控制了行业因素与年度因素的影响, 实证结果显著性进一步提升。模型1、2的实证结果支持了管理层自信程度越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稳健性越差的假设, 实证结果与预期相一致。

5 结语

本文从管理层过度自信心理特征的视角考察会计信息披露的稳健性。管理者过度自信通常表现为过高估计项目未来收益及成功的可能性, 过低估计未来损失及失败的可能性。由此,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积极确认收益, 延迟确认损失, 从而会损害会计政策的稳健性。实证研究结果显示, 管理层过度自信程度越高, 会计信息披露的稳健性越差, 表明管理层的心理特征会影响到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本文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管理层过度自信指数难以直接测度, 如何准确度量这一指标是学术界研究中的一项难点问题, 本文采用的测度方法仅是管理层过度自信程度的一种测度方法, 代理指标选择可能会影响实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摘要:过度自信是指过度高估有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过度低估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管理者过度自信通常表现为过高估计项目未来收益及成功的可能性, 过低估计未来损失及失败的可能性 (Heaton, 2002) [1]。由此,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积极确认收益, 延迟确认损失。而会计稳健性原则要求谨慎确认收益, 积极确认损失。因此,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采用不稳健的会计政策。以20072011年深沪两市主板非金融非ST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以管理层相对薪酬作为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代理变量, 采用KhanandWatts (2009) [2]C指数模型度量会计稳健性, 实证结果显示:管理者过度自信指数与会计稳健性指数显著负相关。

关键词:过度自信,会计稳健性

参考文献

[1]Heaton, J.Managerial Optimism and Corporate Finance[J].Financial Management, 2002 (31) .

[2]Khan, Mozaffar, and Ross Watts.Estimation and empirical properties of a firm-year measure of accounting conservatism[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9 (48) .

[3]Hribar, P., and H.Yang.CEO Overconfidence and management forecasting[OL].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929731, 2013-06-20.

[4]Ben-David, Itzhak, John Graham, and Campbell Harvey.Managerial overconfidence and corporate policies[J].NBER Working Papers 13711,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07.

[5]徐经长, 曾雪云.金融资产规模、公允价值会计与管理层过度自信[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2 (07) .

8.CEO过度自信可促进公司绩效 篇八

中欧商学院的吉勒斯·希拉里(Gilles Hilary)及另外两位学者首次从实证角度分析了相关但又不尽相同的过度乐观的形态,发现一连串成功会使得管理者对盈利更加乐观,他们会更努力工作来达到他们的预期,从而极大地提高公司业绩。

事实上,乍一听似乎不能达到的目标最后往往不仅可以完成,还有可能做得更好,只要管理者对目标的热诚能够被对风险的敬畏中和。换句话说,这些理性而充满干劲的管理者才能够把他们的乐观态度转化为现实。

研究者结合了几个北美主要公司的数据库,编译了从1998年到2008年他们的季度预测公告,收益报告,行政特征和股票收益的信息。他们控制了一系列因素,包括公司规模、行业趋势,账面值对市值价值,管理者的经验,公司的所有权模式和独立董事数量。

研究者还把季度金的管理预测与同期分析师的预测以及公司后续表现相权衡。在主要分析中,成功被定义为一个首席执行官宣布季度收益超过该公司公开声明的预测的场景。研究者还进行了六个分析,每个分析对成功的定义都略有差异,如季度绩效的提高,结果始终是一样的。

在计算了CEO们四个季度中对前述特定预测的连续成功数量之后,研究者们发现了一个正能量循环。公司的近期表现越好,管理者的预测就会充满更多的乐观情绪。对公司新闻稿进行语言文本分析后亦发现,乐观的语调往往伴随着良好的绩效。研究者由此指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都是被后天(而非先天)制造出来的”。

更重要的是,这些积极乐观的管理者们会用行动来证明而不是吹牛。作者发现,当管理者过度乐观时,会更努力去达到预期目标。换句话说,当宣布了一个超过分析师共同预测的能够达到的公司盈利目标后,经理们必须更加辛勤地工作,以缩小差距甚至超越这个预测。

特别的是,作者发现,在过去四个季度中,当公司越能满足或超越经理的预期时,以投资收益率来衡量的公司业绩增长越多。先前的预测成功次数增加,季度股票收益也会上升。更重要的是,下一年的公司的资产回报也受到积极影响,这表明由过度乐观带来的活力至少能持续到短期和中期。

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得出的结果却是一致的,比如说以首席财务官取代首席执行官来进行分析。如果把四个季度的统计周期替换成三个、五个或六个季度,结果同样是可信的。

9.过度自信作文 篇九

游戏,是释放我们心里的压抑,缓解我们身体的劳累,是一个比较有益的事情,但是我们却忽略了它的坏处,并且这坏处还不小,它就像一把双刃剑,稍微控制不好就会深深地伤害自己。所以我们要控制住我们控制这剑的欲望,才能用这把剑砍向困难的坚石。到达胜利的终点。反之则会后退,后果不堪设想。我曾经也没有控制住这把剑,但是我又改过来了,所以我没受到太大的伤害。

一部曲∶误入歧途

那时我三年级时,正是一个星期天,因为作业少,所以很快就写完了。我闲着没趣便想起同学们天天谈的电脑游戏,我决定尝试一下,于是我打开电脑在电脑上找到了一个人气很高的游戏,叫“红警”。我开始了游戏。游戏虽然只是用鼠标点几下就可以了,但给我的感觉却是自己亲临战场似的,我开始认为这很有意思,也开始无知的为我找到的好玩的而高兴。我越玩越兴奋,越玩越有劲看了几次钟,认为该到时间了,可是我心里总是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力量驱使我在玩下去,并自欺欺人的为自己找一些借口。这样,几个小时过去了但我还在玩电脑,妈妈都已经做好饭了,我才恋恋不舍的关掉电脑,但一起身就觉得头晕目眩,一闭上眼睛就都是游戏场景,我对自己说以后再不能玩了,但我已经误入歧途,游戏已在我心里扎下了根……

二部曲∶走到悬崖

爸爸曾限制我一周只能玩一次电脑,但我玩的时候会更长,好像要把前几天的都补回来似的,并且每次结束的时候都头晕目眩,当天晚上都睡不着觉。下课的时候同学们都在说电脑游戏,但我都没玩过,始终插不上嘴,于是为了能说上话我决定玩这同学们都再说游戏,什么“赛尔号”“摩尔庄园”不管好不好玩我都玩,虽然我能在同学中说上话了但学习却越来越不好,上课不听讲,看东西模糊,都是玩游戏造成的。可是我还没改正我的错误,只是告诫自己每次玩的时间少一点,但一玩起来就什么也不在乎了,于是这样的几个月又过去了,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如果再不改可就没有退路了,真是站在了悬崖边上。

三部曲∶浪子回头

那天是期末考试,就在这紧要关头我还在玩游戏,爸爸妈妈一问我就说全会了,其实我学的都不怎么扎实。到复习的最后一天了我才开始看起书来,但心里却想着考完试后如何玩。终于到了考试的那一天了,我到了考场开始做起题来,试卷上的所有题突然变的特别难,我的脑子一片空白,但我只能硬着头皮写下去了……到了公布成绩的那一天爸爸去了,回来时很不高兴,原来我考的特别不好整体下降了二十多分,排到三十多名,那时我哭了,我开始认为我不该玩游戏,但又不敢相信,因为我不相信给我带来这么长时间的“欢乐”的游戏真的是有害的,但是我觉得我再也不能自欺欺人了,错了就是错了,不要有什么疑虑!爸爸在一旁看这我,说∶“是不是觉得不该过度玩游戏了?该改了吧!”我一下子怔住了,问∶“您怎么知道的?”爸爸笑着说∶“我早已想到你这次会考不好的,因为你老玩游戏,但我不能告诉你因为那样你认识不到这严重的后果,所以我没提醒你。”我听完后没有怨爸爸没提醒我,反而感谢爸爸,因为他告诉了事情的后果,让我有了教训。

上一篇:学习《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手册》心得体会下一篇:关于爱心的高中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