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作品鉴赏

2024-10-02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作品鉴赏(12篇)

1.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作品鉴赏 篇一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球,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9、本词上阕写景,描写了 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阕言志,抒写了词人 的.豪情壮志。

密州出猎 渴望报效国家

10.试说明词中的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孙郎射虎:以孙郎自比,显示过人的胆略和勇气。

冯唐持节:以魏尚自比,渴望朝廷重新重用自己。

射天狼:表达自己抵御入侵,为国立功的决心。

6、密州出猎的季节是_____季。(2分)

7、“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达作者______的心情。(2分)

参考答案:

6. (2分)冬

7. (2分)渴望得到朝廷信任,建功立业

2.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作品鉴赏 篇二

一、知人论世是诗词鉴赏的前提

诗词是诗人情感宣泄的载体, 只有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一定的背景知识, 才能追随诗人的思想轨迹, 领悟作者想要倾吐的心声, 从而产生审美上的“共鸣”。

一提到苏轼, 同学们首先就会想到“苏、辛” (苏轼和辛弃疾) , 他们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当然老师在教学中还会更加详细地介绍一些苏轼的生平:宋神元丰二年 (1079年) , 朝中新党罗织罪名, 弹劾他以诗诽谤朝廷 (史称“乌台诗案”) , 苏轼因此被捕入狱, 后被贬为黄州 (今湖北黄冈) 团练副使, 此后便是命运多舛, 卒于常州旅舍。

通过让学生了解词人苏轼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候, 我们就不难体会出词中凝聚着诗人强烈的爱国杀敌的激情。2009年盐城中考试题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这首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给出的答案是:“抒发了渴望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

二、品味语言是诗词鉴赏的核心

1. 修辞手法。

为使诗句更加形象、生动、感人, 诗人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 品味语言就必须弄清楚修辞手法所指的具体形象。夸张, 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为报倾城随太守”。此外, 还有比拟、借代、反复、呼告、互文、顶真等很多修辞手法, 理解诗歌中语言的修辞手法, 有助于理解诗歌蕴藏的思想内涵。

2. 用典。

用典又叫“用事”, 就是在诗词中借用故事来造句表义。典故以精炼的文字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所以古诗词为达到言约意丰, 常用典故以借古讽今、深化意境或寄托感情。2009年盐城中考试题就出了一个考查典故的题目:“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给出的答案是:“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古人自比, 希望得到朝廷重用。”当然这首词中还有一个用典故的句子“亲射虎, 看孙郎”, 引用的是《三国志·吴志》中的孙权射虎的典故, 来表现其英雄豪气, 不减当年孙郎。

3. 词性活用。

诗人常常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变化词语的词性, 从而使语言更具活力。《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锦帽貂裘”也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戴着锦帽, 穿看貂裘”, 之所以这样处理是由于词的押韵、格律的需要。

4. 句法变换。

诗句句法变化主要有诗句成分省略和句式的倒装。《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实际上也是“为报倾城随太守, 看孙郎, 亲射虎”的倒装, 之所以这样是为了突出作者狂飙式的人物形象。“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是“何日遣冯唐, 持节云中”的倒装, 旨在突出“持节云中”这样一件事, 表达了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强烈愿望。

5.“诗眼”“警策”。

“诗眼”是贯穿全篇的字句, 诗眼的安设如同“神光所聚”, 往往一字点缀而使全诗灵化。《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诗眼就是一个“狂”字:太守出猎而须“报”知人民跟随去看, 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 其狂二也;猎必射虎, 其狂三也;自比孙郎, 其狂四也。“警策”也称之为“秀句”, 它是诗人思想感情高度浓缩的结晶, 能充分显示作品的灵性。《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词人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 英武豪迈, 气概不凡。明乎此, 则2009年盐城中考试题“这首词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就不难回答了。此题给出的答案是:“勾勒了一个英武豪迈, 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

三、揣摩意境是诗词鉴赏的重点和难点

3.《江城子·密州出猎》课例分析 篇三

1.备教材:《江城子·密州出猎》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是苏轼在密州任上的作品,也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

2.备作者:苏轼,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平生就有报国立功的信念,但因和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自动请求外任,创作这首词的时候,他年已临近四十,此时正逢西北边事紧张,西夏多次进攻边境的时代背景。

3.备学生:从学生的角度看,词的赏析从九年级才开始慢慢接触,可以说对词并不陌生,但却缺少系统的赏析词的角度和经验,更不用说像品味古诗那样的从容和淡定。所以,课堂引导学生赏析这首词很重要,当然,教会学生感悟和赏析词作也是这学期当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

4.备教学重难点:由于初中生的社会阅历与古文积淀水平有限,所以教学重点为抓住“狂”,通过品味、朗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难点为让学生理解三个典故的含义从整体上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课堂展示

第一,朗读环节。词本来就是用来唱的文体,吟诵应为其基本的学习手段,当然也是基本的教学手段。本堂课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对子互读,学生示范领读,让学生感受体会后,再来齐读。因为不理想,教师又示范朗读一次,这细致而充分的朗读,在理解文意与示范朗读方面是有益处的。但细想来,却又有大缺陷。首先这样的朗读过分集中,使得本来书声琅琅的课堂,只在此时热闹了一时,却并未贯穿始终。这使得朗读的效益大减,只起到理解文意与为读而读的作用。

第二,赏析环节。品读是对词的语言、情感及词作者的形象进行深入理解的过程,这样的分析是为了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深切的体悟词境、词情。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依图索骥,对文本进行赏析,之后进行交流、补充及深入。课后想来,这样的环节设计,虽然步步为营,学生有法可依,但学生所找到的是做题的感觉,训练了方法,却少了情感的感受。

第三,创作环节。学生对于围绕作家及其作品创作对联、诗词曲是本堂课提高拔升的部分。并不希望学生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作品赏析积累的层次,更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历代名家的伟大人格和伟大名作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感染学生的人格精神。

三.课后反思

其一,关于课堂切入点和教学思路的思考。这堂课整体呈现出前松后紧的特点,关键原因就出在课堂切入点和教学思路上。介绍作者过于冗杂、混乱,赏析部分欠缺清晰的思路。就像谢老师所说,如果赏析部分一开始就高屋建瓴的提出:“为什么老夫要聊发少年狂?”大概整个赏析的过程就不会显得混乱。

其二,明确教学的对象与目的,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这一堂课是针对初三年级的以词为教材的阅读示范导学课。既然受众是初三的学生就应注重教学的深度及积累归纳。为此教学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从“文如其人,依文解意,据情品文,人如其文”的思路去读赏一首词。同时在品析中引导学生复习品析诗词的角度,而在“典故”这一方法的品味中让学生回忆复习以往所学的关于自比于古代圣贤的诗、词、文,同时联系实际生活中对明星的追捧,引导学生体会这自比后的自信与坚决。而针对阅读示范导学这一目的,努力发掘可示范的材料、方法和对象,因此有了众名人经典的评价赏析范例。

其三,关于阅读示范导学和理解。在课前只简单的认识到文本与教师的示范价值。而在课后,却发现学生也有相当的示范价值存在。在课堂的许多环节可以让学生示范,然后再来讨论修改,再进一步示范。课前仅仅认识到示范就是让学生学习能有模仿的对象,课后讨论认识到定位与时机也相当重要。面对众多的材料,教师应对这一材料所拥有的示范价值要有了解,更要对这一材料及方法所能达到的效果有个清醒的定位。如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本意只在让学生了解东坡词的特点,但这一则材料更可让学生学一学前人是如何评价一首词的,用怎样的句式与手法更能将词的特点准确而生动地表达出来。而这则材料如出现在整首词学完之后,如果出现在学生了解文意之后,引导学生了解《江城子·密州出猎》将“出猎”入词,扩大了词的题材,这也是豪放词的一大特色,那么这一文本的应用价值会更高。

纵观整堂课,有亮点,也有遗憾的地方。至于带给我的思考:到底为什么要教语文、语文课到底教什么、语文课怎样上才算有语文味和厚重感,将会一直指引我以后的语文教学,也不得不感慨:短短的四十分钟的一堂语文课,要上得高效厚重,其实远非那么简单。

4.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作品鉴赏 篇四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绵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词中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

作者邮箱:wgd_50119@163.com

5.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古代出猎的壮观场景,并学习场面描写的方式。

2、了解词中用典的意义,掌握诗歌学习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朗读诗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1、了解豪放派词人及词的特点,体会词人立功报国的英雄气概。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导入新课之后,让学生先自主阅读,提出自己的问题,在小组范围内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感知全文内容,以激情朗读为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对古诗词的解读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豪放派词人及词的特点,体会词人立功报国的英雄气概。

2、难点:词中用典的意义。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一句大江东去唱红了关西大汉的脸,手上的刚钹铿锵作响,历史的巨浪淘尽了古今多少王侯公卿,才子佳人,却淘不他那横空出世般的亘古旷达。他,就是开创我国豪放派词风的诗人——苏轼!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曾接触到几篇与苏轼相关的文章,请作回忆(《水调歌头》《浣溪沙》《核舟记》《记承天寺夜游》。婉约词比起豪放词来,则如小桥流水之于大江东去,如杨柳依依之于青松劲直,如曲径通幽之于通天大道,如和风细雨之于暴风骤雨,如蔷薇之于猛虎。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豪放词风。

(二)、温故知新,简介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三)、文体小常识

何谓豪放,何谓婉约?(学生思考)

婉约派:语言 畅达流利奔放,高亢激昂,直抒胸臆;内容 多以雄奇阔大意境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

豪放派:语言 清新、含蓄、委婉,情思曲折而真切;内容 以情感为题材。

(四)、文本解析 初读感知:

1.轻声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及有理解障碍的词句。2.小组合作,交流疑难,理解词的大意 3.小组推选代表概述词意,可以合作完善。

4.在了解词意的基础上初步判定风格 , 以怎样的语气腔调读这种风格的作品?

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5.个别试读——听录音——配乐齐读 二读品析 感受豪放:

1.请再读本文从内容上判断哪个字最能表达词人当时的豪放之情?

——狂 2.狂在何处,采用什么手法写出这种狂? 狂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 狂在“左举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英姿 狂在,“干骑卷平冈”的阵容 狂在,“为报倾城随太守”的场面 狂在“亲射虎,看孙狼”的气概

狂在“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信心 狂在“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忠心 狂在“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

3、典故:(补充背景,出示地图,帮助理解词人情感)

亲射虎,看孙郎自喻孙权,虽年近四十,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4、小结:以“狂”字统摄全词,豪放在其出猎场景的壮阔,在其报国之心的浓烈。上片的叙事为下片的抒情铺垫。全词巧用典故,借出猎的表达报国之心。三读吟诵 再现豪放 :

以高亢的音调、充沛的激情,再现词人不可抑制的豪情!(对照板书,尝试背诵)

(五)、拓展研读

1.这首词不仅我们读来感受到万丈豪情,就连苏轼自己也较为得意,他自己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其实这是他的第一首豪放风格的词,在豪放派词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苏轼也成为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再欣赏他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豪放风格的词篇。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思考:如果说《密州出猎》豪放在其场面的壮阔,报国心的浓烈,那这首词有表现在何处?

——雄奇壮丽的景色、如画的江山、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一切都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2.词人在豪放词篇中表现出其昂扬的风姿,豪迈的气概,是一名响当当的汉子。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殊不知苏轼同样擅长婉约风格。就在创作本文的同一年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被陈师道夸赞为“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起欣赏,并结合对苏轼的了解用一句话来概括苏轼的形象。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3.一句话概括苏轼形象(我心目中的苏轼)例如: 他是一位有着铮铮铁骨而又绵绵情意的词人; 他是一位内柔外刚的人; 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

他是一个儿女私情与家国在计兼顾的矛盾体; 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平常人„„

6.《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赏析 篇六

老夫聊发(fā)少年狂,左牵黄,右擎 (qíng) 苍。锦帽貂裘 (diāoqiú),千骑 (jì) 卷 (juǎn)平冈。为(wèi)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冬,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诗云:“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卒章所显之志,与这首《江城子》类似。

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如《十拍子》:“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 ,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愤难平。想到国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其“狂”字下面潜涵的赤诚令人肃然起敬。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7.《江城子 密州出猎》教学反思 篇七

本文是苏轼在密州任上的作品,也是豪放词的第一篇。政治上,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击,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饱尝艰辛。但他生性豁达乐观,才华横溢,平生就有报国立功的信念,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他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词人在上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弘的出猎图,下阙刻画了一位老当益壮、忠心报国的.英雄太守形象。整首词纵情豪迈,洋溢着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读来铿锵有力,威武豪迈。

“三分诗七分吟”, 反复朗诵是解读经典著作的有效途径。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有效地欣赏词的韵味,感受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立功报国的愿望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我试图引导学生读题、读人、读文,争取读通,读懂,读透。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新课程标准更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细读古诗词,找准切入点并引导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感,这是提高古诗文有效教学的关键。同时,读出韵味,诵读出精神,读出语感、情感、美感和好感,这些更为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8.《江城子_密州出猎》教学反思 篇八

教学反思

借着语文阅读导学课题研究的东风,有幸在同行面前展现了自已的教学设计。课后的讨论,让我对自已的课有了许多新发现与启示,而众多同行的点拨指正,更让我此次“出猎”,收获颇多。首先从教学流程来看,本堂课在“文如其人,依文解情(应改为“意”),据情品文,人如其文”的整体框架的引导下,让学生粗略了解苏轼其人后,在朗读及对照注释的译读中了解文章所写的事、景、情,以达到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依据文章的内容与情感,再细细的鉴赏品味文中的词、句和段,最后再细致立体的了解苏轼这个人。

环节虽然环环相扣,但诗歌毕竟是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过多的理性思维必然会冲淡课堂的情感流,最后使得学词却少了几多的词意与诗味。如果这堂课能在几处细节做这样的修改,或许会让学生既学到赏词的方法,又能在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猎获更多的豪放之气,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情感与理性的双赢。

第一,朗读环节。词本来就是用来唱的文体,吟诵应为其基本的学习手段,当然也是基本的教学手段。本堂课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再齐读,老师点拨后,学生再齐读课文,接着引用 南宋 俞文豹 《吹剑续录》中“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及苏轼《与鲜于子骏简》中“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两段文句,让学生感受体会后,再来齐读。因为不理想,教师又示范朗读一次,再由学生自由训练,最后再让学生个别示范。这细致而充分的朗读,在理解文意与示范朗读方面是有益处的。但细想来,却又有大缺陷。首先这样的朗读过分集中,使得本来书生朗朗的课堂,只在此时热闹了一时,却并未贯穿始终。这使得朗读的效益大减,只起到理解文意与为读而读的作用。如果这一时的朗读能够在整堂课上细水长流,那么他的效能既可帮助理解文意,又可加深词句的赏析印象,更能体会词的意境与情感。其次这样的朗读指导过于强硬,无论是教师关于高低、轻重、快慢的指导,还是“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和“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的出现,都非学生自己的情感体悟,而是别人强加给他们的,即便学生能够读出一点感觉,也决非来自他们真实的体会。如果在学生自由朗读后,不是齐读,而是让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学生在表达自己的体会后再来指导。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示范作用,又引导学生在初步的了解与体会后再来朗读,那样的读才是有效的朗读。

第二,品读环节。品读是对词的语言、情感受及词作者的形象进行深入理解的过程,这样的分析是为了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深切的体悟词境、词情。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依文解意,了解词作写了什么景,什么情,什么事,让后让学生据情品文,找一找“哪些句,哪些词值得我们品味赏析?”接着给了学生一个赏析指导,让学生从“表达感受,品味情感,描绘画面,概括形象,分析手法等。”方面对词与句进行赏析。同时给了学生一个示范赏析,即“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写出了“狂热,有少年的豪迈气概”。学生接着 依图索骥,对文本进行赏析,之后进行交流、补充及深入。课后想来,这样的环节设计,虽然步步为营,学生有法可依,但学生所找到的是做题的感觉,训练了方法,却少了情感的感受。如果这一环节能先让学生就自己感受最多的一句加以赏析,并说说是从哪个方面加以赏析的?在学生的回答中最后归纳出赏析诗词可从哪些方面入手。这样以学生的感受为先导,其次从教学所使用的材料来看,本堂课引入了诸多材料,如南宋 俞文豹 《吹剑续录》的“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苏轼《与鲜于子骏简》中的“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等四则材料,虽然各材料都有其恰当的应用,但过多的恰当应用也就变成了不恰当,因而可以再作适当的精选,使材料的运用不仅恰当,而且达到适度、适时,以期更大效益的发挥作用。如关于朗读的材料,可以精简为一则;关于东坡词的整体评价也只选一则即可。总之在精不在多。这次公开课后,让我对于所引材料的运用有了新的想发,对一则材料可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应用,达到不同的使用目的。以南宋俞文豹 《吹剑续录》的“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为例,在本堂课中,仅仅作为指导学学生朗读的材料出现。其实,它也是对苏轼词的评价与赏析,课上完全可从品味词的角度分析,引导学生从读的方式,从自我的感受去品味词,也可让学生仿照此种方式去品析诗词。

最后从教学的设计过程来看。这次的教学设计,让我下列问题有了更深的感受。

其一,明确教学的对象与目的,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这一堂课是针对初三年级的以词为教材的阅读示范导学课。既然受众是初三的学生就应注重教学的深度及积累归纳。为此教学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从“文如其人,依文解意,据情品文,人如其文”的思路去读赏一首词。同时在品析中引导学生复习品析诗词的角度,而在“典故”这一方法的品味中让学生回忆复习以往所学的关于自比于古代圣贤的诗、词、文,同时联系实际生活中对明星的追捧,引导学生体会这自比后的自信与坚决。而针对阅读示范导学这一目的,努力发掘可示范的材料,方法和对像,因此有了众名人经典的评价赏析范例。当然,自己课前对示范概念的理解也还是狭隘的,以为只有已有的经典才可示范,而课后才发现,只要能引导学生有所得的都可用以示范。

9.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反思 篇九

为了准备一节公开课,往往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期待也能令人耳目 一新。可最终教案被改得是面目全非,上起来依旧是生涩而牵强,原本 溢光流彩的文本语言立时少了灵性,任凭怎样咀嚼可愣是上不出那个味 !说到底,大师的课上得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决非我们所谓的“精雕 细琢”。

今后在每一堂课上仔细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自我监督—— 进行创造性劳动。当然有一条途径一定非常管用——读书!读书,再读 书!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的每一堂课也会生成高效的课堂。打造高 效课堂,从打造高效设计做起,我心向往之。

10.《江城子·密州出猎》翻译和赏析 篇十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亲自杀一头老虎,像孙权一样。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到云中,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首词开头是说,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戴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岗。

出猎,对于东坡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所以开篇便曰:“老夫聊发少年狂。”狂者,豪情的意思。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看,今日词人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上片后三句是说,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更是显出东坡“狂”劲而来了。如此声情口吻,可见他何等豪兴!射虎是何等的壮举,孙郎,指三国时代的孙权,曹操就曾称赞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射虎,在风华正茂之年,词人如今也要“亲射虎”,可见其英雄豪气,不减孙郎。写到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一个意气奋发的狂飙式的人物形象。

以上主要写在“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下片前三句是说,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何妨?

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句是说,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名(一样信任我)呢?

此时东坡才四十岁,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自请外任。此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西夏大举进军环、庆二州,四年占抚宁诸城。东坡因这次打猎,小试身手,进而便想带兵征讨西夏了。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是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一个文人要求带兵打仗,并不奇怪,唐代诗人多有此志。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末三句是说,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词人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11.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篇十一

1、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

2、感知苏东坡豪放的词风,复杂的性格。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一首《水调歌头》牵动了多少人的情思,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表达了天下多少离人的美好祝愿。这位北宋的苏轼又引起了多少后人的关注。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就接触到几篇与苏轼相关的文章。请作回忆。

《水调歌头》《涣溪纱》《核舟记》《记承天寺夜游》《荷》

二、温故知新,简介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三、文体小常识

是否问过自己何谓豪放,何谓婉约?(学生思考)

婉约派:语言畅达流利奔放,高亢激昂,直抒胸臆;内容多以雄奇阔大意境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

豪放派:语言清新、含蓄、委婉,情思曲折而真切;内容以情感为题材。

四、文本解析

(一)初读感知判断风格

1.轻声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及有理解障碍的词句。

2.小组合作,交流疑难,理解词的大意

3.小组推选代表概述词意,可以合作完善。

4.在了解词意的基础上初步判定风格

——豪放

5.以怎样的语气腔调读这种风格的作品?

——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6.个别试读——听录音——齐读(注意读出高亢激昂,豪迈奔放)

(二)二读品析感受豪放

1.听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感受到风格豪放的作品在语言上的气势。刚刚仅仅是了解大意,初步判断风格为豪放,现在细读课文找出判断的依据,作进一步的确认。请再读本文从内容上判断哪个字最能表达词人当时的豪放之情?

——狂

2.狂在何处,采用什么手法写出这种狂?

——狂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

狂在“左举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英姿

狂在,“干骑卷平冈”的阵容

狂在,“为报倾城随太守”的场面

狂在“亲射虎,看孙狼”的气概

狂在“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信心

狂在“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忠心

狂在“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

典故:(补充背景,出示地图,帮助理解词人情感)

亲射虎,看孙郎自喻孙权,虽年近四十,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小结:以“狂”字统摄全词,豪放在其出猎场景的壮阔,在其报国之心的`浓烈。上片的叙事为下片的抒情铺垫。全词巧用典故,借出猎的表达报国之心。这也确实是一首风格豪放的词篇。(中心主题)

(三)三读吟诵再现豪放

以高亢的音调、充沛的激情,再现词人不可抑制的豪情!(对照板书,尝试背诵)

五、拓展研读

1.这首词不仅我们读来感受到万丈豪情,就连苏轼自己也较为得意,他自己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其实这是他的第一首豪放风格的词,在豪放派词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苏轼也成为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再欣赏他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豪放风格的词篇。(读出豪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思考:如果说《密州出猎》豪放在其场面的壮阔,报国心的浓烈,那这首词有表现在何处?

——雄奇壮丽的景色、如画的江山、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一切都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2.词人在豪放词篇中表现出其昂扬的风姿,豪迈的气概,是一名响当当的汉子。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殊不知苏轼同样擅长婉约风格。

就在创作本文的同一年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被陈师道夸赞为“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3.一句话概括苏轼形象

(我心目中的苏轼)例如:

他是一位有着铮铮铁骨而又绵绵情意的词人;

他是一位内柔外刚的人;

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

他是一个儿女私情与家国在计兼顾的矛盾体;

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平常人。……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背诵本文

12.《江城子·密州出猎》阅读答案 篇十二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 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7.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词的上阕、下阕的内容。(2分)

上阕:

下阕:

18.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 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 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 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参考答案:

17.上阕写出猎盛况(场面)。下阕写报国情。(意同即可)

上一篇:期中考试过后的周记下一篇: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