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

2024-08-17

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通用8篇)

1.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 篇一

北大-社科院法律辩论赛在法学院团委指导下,由北大法硕联合会、社科院法律硕士协会共同举办。旨在强化口才,促进沟通,本次辩论赛作为20XX年北大法硕联合会拟举办的北京高校法律硕士辩论赛的筹备赛事,以期锻炼辩论队伍、完善赛制。

第一,比赛时间。由于考虑到十二月后期或者一月初期的期末考试,比赛在十二月上旬左右或者下学期初举行。具体时间,双方另行商谈。

第二,比赛场次。比赛两场,分别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和中国社科院法学所举行。这样既有利于双方对于辩论的深入交流,也有利于加强双方之间的亲密友好关系。

第三:比赛赛制。借鉴流行的国际大专辩论赛的模式,考虑到法律辩论的实际,拟采用如下赛制:双方各出四位辩手组成辩论队,比赛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陈辞立论:首先是正方一辩陈辞三分钟,然后是反方一辩陈辞三分钟。剩余三十秒时,记时员举牌提示。

第二阶段,补充立论:首先是正方二辩陈辞三分钟,然后是反方二辩陈辞三分钟。剩余三十秒时,记时员举牌提示。

第三 阶段,攻辩环节:首先由反方的三辩向正方的一辩、二辩、四辩三位辩手分别问一个问题。正方回答完毕后,由正方三辩向反方的一辩、二辩、四辩三位辩手分别问一个问题。双方的三位辩手的回答累计时间不得超过一分三十秒。双方问题都提问完毕后,由反方三辩首先作攻辩小结,然后是正方三辩作攻辩小结,时间各一分三十秒。问题的提问顺序不限,可以随意向一辩、二辩、四辩三位辩手提问,但是必须确保每位辩手都要被提问一个问题,不得问对方的三辩问题。在辩手回答问题以及双方三辩攻辩小结剩余三十秒时,记时员举牌提示。

第四阶段,自由辩论:首先由正方提问,双方累计时间各五分钟。一问一答,以对方辩手的落座计算另一方的累计时间。在自由辩论结束之后,由观众向双方各提两个问题。观众问题由评委团决定是否可以向场上辩论双方提问。

第五阶段,总结陈辞:首先由反方四辩总结,然后由正方四辩总结。双方各四分钟。

评判标准:可以综合仪表举止、辩论逻辑、辩论技巧、辩论深度、辩论语言和整体配合等加权分阶段评分,最后综合分数。

扣分事项:不遵守发言规则;发言超时;发言带有人身攻击性、反动性和不健康性;不遵守比赛主席的主持;等等。

关于评判标准和扣分事项双方可以协商,做成一个相对细致的表格,发给到场的评委,以便评委评判。

第四,比赛题目。由于考虑到双方均是法律研究生,辩论应该是法律案例辩论。选题应该是实践中非常有争议、不会明显利于一方的案例。双方各自选择一个案例作为辩题,一方选择的案例应作在对方所在院校举行辩论时的辩题。

第五,比赛评委和主席。在其中一方所在院校比赛时,此方应该选出一位熟悉规则的中立主席主持辩论,另外一方自己带一名评委与对方邀请的评委组成评委团决定比赛的结果。

第六,比赛服务。在一方所在院校比赛时,此方应为对方的评委和辩手提供必要细致的比赛应有的服务,比如相应的评委、比赛记时员、必要的设备、相应的教室、比赛矿泉水等等,以便保证比赛的完美顺利进行。

第七,比赛费用

宣传费用(含海报、展板):200.00

比赛横幅:100.00

矿泉水:50.00

前往社科院交通费(往返):300元

通讯费:40.00

奖品:150.00

合计:840.00

2.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 篇二

关键词:法律职业教育,辩论式教学,改革

一、开展辩论式教学的必要性

1. 法律职业能力要求辩论式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法学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应当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 还要求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很快适应实践工作的需要。实际上, 这些能力就是实践操作能力。

从工作内容来看, 实践操作能力就是运用法律基本原理进行法律关系分析, 适用法律条文, 提出司法建议或参与法律诉讼的能力。从能力类型来看, 包括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娴熟的谈判能力、流利的交流能力、扎实的调研能力、丰富的诉讼能力、敏捷的应变能力等。我们利用上述能力作为开设辩论课程的衡量指标。逻辑思维能力是指辨别和说明司法实践问题、法律基本原理, 合理进行法律关系分析及推理, 用基本法律原理解决司法实践问题。交流能力是指通过语言文字与其他社会主体沟通社会信息, 表达法律意见的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两种。谈判能力是指在司法实践中解决法律问题时的能言善辩、满足委托人委托事项的能力。诉讼能力是指掌握诉讼程序, 运用诉讼技巧应对或参与诉讼的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是指能够策划调查方案, 采取调查手段, 确定事实真相, 并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随即应变能力是一种综合实践能力, 体现学生综合素质。

上述实践能力都能在辩论式教学过程中得到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可以通过分析研究案件事实, 查找法律相关资料、阅读法律理论著述, 最终获得有效信息、提出辩论意见的方法进行锻炼。交流能力、谈判能力、诉讼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通过撰写法律文书表达自己的观点, 运用诉讼程序技巧解决各种突发情况, 采用口头表述、质疑、立论等手段进行法庭辩论等手段得到锻炼。

通过各种比较和尝试, 比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法律咨询、进行法律援助、旁听庭审、增加实训、案例分析等, 笔者发现, 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辩论式教学方法是简单易行且成效显著的途径。

2. 中等职业学生现状要求辩论式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对学习的兴趣不高, 上课时不认真听课, 玩电子产品, 甚至于经常逃课;课余时间谈恋爱现象普遍, 有的甚至赌博打架等。如何对中等职业学生进行法律教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 中等法律职业教育应当采用以学生为中心, 以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操作能力为目标, 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二、辩论式教学的内涵

辩论的历史与人类语言的历史一样久远。中国古代倡导“百家争鸣”, 使辩论有了高度发展。如最著名的庄子与惠施公的辩论;孟子也曾自述:“余岂好辩哉?余不得已也”, 为此得到古今好辩之名;墨家辩者, 简称墨辩等。辩论式教学的设计理念有三个, 一是互动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在活动关系网上应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格局, 促进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发展。把课堂教学过程建立在多边互动基础上, 力求体现学习的主动性、认知的深刻性、交流的多维性。教学信息的输出与反馈, 不仅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 而且在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 形成多维交流、合作、碰撞的态势, 建立多层次、立体式信息传递网络。二是生成性教学。辩论式教学课堂是充满活力的, 学生思维和思维的碰撞, 会激发灵感, 课堂不是预设, 而是生成的, 创新的, 无法预想的。三是合作式学习。实施辩论式教学活动, 可以根本转变师生之间的教与学行为模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提高学校的教学效益, 达到教学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中等职业法学教育的辩论教学是指科学设置规划体系性的辩论课程, 采取逐步推进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系统掌握辩论基本知识, 熟悉运用常规的辩论技巧, 在司法实践当中进行锻炼, 从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法学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 即包括法学基本原理和司法实践技能两大部分。而辩论式教学过程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很好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实践教学与培养学生法学职业能力的目的。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观察, 笔者认为以学生在校期间的三年或四年为一个周期, 辩论式教学的开展步骤应当按照以下顺序展开:第一阶段, 在刚入校的学生中间开展普通辩论赛, 类似于在电视上举办的大专辩论赛, 因为他们还没有具体接触到法学专业课, 只有就普通社会论题展开辩论;第二阶段, 在已开设法律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开展案例研讨和辩论式课程。因为他们有一定的法学基础知识, 可以结合法学专业展开辩论;第三阶段, 在即将毕业的学生中间开展法庭辩论赛, 因为他们有一定的法学理论基础知识, 并已经学习了各部门法学知识, 利用法庭程序规则展开辩论进行实弹演习尤为必要。

三、辩论式教学课堂设计方案

1. 准备阶段。

恰当选择合适的案例或辩题, 组织模拟演练。所选案例应当具备:一是新颖性, 选取最近发生的教学案例能够激发课堂兴趣。当今发达的网络环境可能使学生已经知悉案情, 可以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二是代表性, 案例应当具有典型性, 能够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案件材料应当齐全, 包括案情简介, 案情模拟演出, 模拟询问当事人和组织答疑等环节。注意案例控辩双方的平衡性和案情的可辨性, 以便有足够的辩论空间。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分配案情角色。基本分成审判法官小组、原告人小组、被告人小组和书记员小组等角色。可能有学生不能直接分配角色, 但也要给他们布置一定的任务, 不能让他们做旁观者, 以便让他们在提问和交流环节发表意见。通过组织预演纠正程序或实体上的重大错误, 保证课堂效果的顺利实现。

2. 组织辩论阶段。

这一阶段是辩论实施阶段。学生完全进入角色, 按照预设案情发挥辩论能力, 开展实战。在场景布置上, 应当设置成法庭或辩论赛场的格局, 摆放适当桌签以增加现场感。学生要着制式服装, 营造真实的现场气氛增加实战效果。要做好现场记录, 以便总结点评时有据可查。

3. 总结阶段。

辩论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和点评, 不可长时间拖延, 否则会降低教学效果。任课教师或实践一线的兼职教师都可以担任点评人, 但最后任课教师要进行全面总结。点评前, 先让学生相互提意见, 针对整个辩论课程认为不对或不恰当的地方提出想法或建议, 未直接参加的同学则必须按照课前安排对某些环节进行评析并发表意见。通过这种交流互动可以提高辩论课的教学效果。点评总结后, 学生必须书写心得体会。这不仅利于增强学生认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还利于总结经验和教训, 为今后改进教学工作积累原始资料。

上述三个步骤就是辩论式教学课程授课方案。经过这三个阶段的教学活动, 学生们从实践锻炼中获得基础法律知识, 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3.演讲辩论式语文教学法 篇三

一、演讲辩论式语文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语文的教学就是语言的教学。“语”是口头上的,“文”是书面上的,总之都是语言。将“文”理解为“文字”、“文学”、“文章”的,不是望文生义,便是故作高深。而这种把“语”和“文”割裂开来的认识,使我们误入了语文教学的歧途。六、七十年代以一篇书面文章定乾坤;八、九十年代则偏重于僵化的语言基础知识的游戏,从来都没有“语”。这种不是“重文轻语”,就是干脆将“语”和“文”弃之不顾,大搞知识游戏的做法,其结果使得学生高分低能,使老师也陷入了迷茫。而演讲辩论式教学法则充分贴近了“语文”的本质。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教育性很强的学科。语文的工具性是由语言作为思维的主要工具和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的本质特征决定的。因此,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语文是“工具”,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理解体会到语文的这一重要功能。怎样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让他们“深知其中体味”,进而掌握这种“工具”。演讲辩论式教学就极具这种强大的动力。

语文所涉及的内容是一个庞杂的系统,主要包括语言知识的系统,言语作品的系统,言语活动的系统。各系统的内容又是那样的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 如果还是一些传统的教法,要学生掌握每个系统中所要求的内容都十分艰难,更谈不上将这些散乱的知识内化为能力。而演讲辩论式教学法以运用促学习,边学习边内化,事半而功倍。

语文所涉及的内容不仅之多,而且更是有机的一体,不象其它学科,内容有一定的独立性。这是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征。因此,零打碎敲,支离破碎的学习,只能使学生感到身陷丛林,难识其途,而演讲辩论式教学法使学生自已有明确的目标,在朝目标前进的途中“艺海拾贝”,日见丰富。

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像语文那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人们无时不在使用和学习语言,语文的实践性是如此显明,那么我们语文教学为什么不去把握这一性质呢?美国语言学家布菲尔德说:“学习语言就是实践再实践,其它的方法是没有用处的”。演讲辩论式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实践实践再实践。

语文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外,更为重要是培养学生培养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感和创新精神,运用演讲辩论式教学法最容易让学生独立思考,明辩是非,从而达到自觉地塑造自己,而一切空洞的说教都是徒劳的,都是苍白无力的。

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语)的号角声中,教育教学的观念发生着重大变化。语文教学由培养双基到培养能力,进而由发展智力到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实现知识人格的和谐统一。这一转变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这一认识已经逼进了语文教育教学的本质。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创新精神,这一理念和目标不但让我们看清了前进的方向,而且引导我们寻找切实的优化的方式方法。演讲辩论式教学法就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的潜力和能力,充分展现各自的个性和思想认识,并在此过程中使他们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教育家赞可夫说:“如果不允许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智力情感和性格特点去领会文艺作品,那就不能使学生们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在此,我可以把其中“文艺作品”演化为所有的文章及生活中的问题,因为我们辩论的内容是丰富多采的。由此看来,演讲辩论式教学法是多么富有理性和现实意义。

二、演讲辩论式教学法的日常训练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训练培养学生的演讲素质与能力,而不是盲目地在语文教学中随便用、随处用,要根据教材文章的特点来进行,要注意日常生活中训练时的原则和方式。

(一)演说训练的原则

1、思维性原则语言的训练跟思维的关系非常紧密,要培养学生快速敏捷地思维能力,要求平常要多读多讲,在日常生活对话中,要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反应能力,特别是对习惯口语的限制。我们的说话不能像书面表达可以更改,一经说出便成最终形式。因此,在口语表达时,要使口语连贯不中断,不出差错,就必须快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边想边说,边说边想。思维与语言的组织要十分敏捷,同时在应变力、调节力方面下功夫,以适应不同的场合,还要注重态势语言的使用,使你的演说富有思维与激情。

2、实践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演说能力的形成主要靠实际的训练。实践活动是演说训练的基本方法,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理解,才能更好的在实践中去运用口语演说。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学习知识----典型示范-----严格训练-----总结评议”的课堂结构,切实的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训练,收到了很的教学效果。

3、经常性原则演说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日之功,必须持之以恒经常训练,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但更多地训练应侧重于课外日常生活中。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在日常社交的各种活动中,把演说训练渗透进去,让学生时时处处去训练自已的演说能力,提高演说技巧。

4、情趣性原则我们要知道,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必须激发其兴趣,在演说训练时,要先激发其对演说活动的情趣,使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训练中去,要精心选择安排演说的内容,选材要使学生感兴趣,适当地组织竞赛,强化荣誉感和上进心,以提高学生参加演说活动的积极性。

(二)演说训练的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要训练好学生的演说能力,我采用了以下方式:

1、独白式 独白式演说是让学生对所给材料,自己在理解、分析、归纳后的一种小结,可以是复述、模仿、故事、图示等方式。应用这些方式使学生加强对书本知识的深层理解和掌握。

2、交流式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不交流沟通,我让学生充分运用各种场合来训练自己的演说能力。如对问题的探讨,两人之间的对活,课堂上的提问和双方的辩论等,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来训练,不断提高学生演说能力。

三、演讲辩论式语文教学法的实践问题

演讲辩论式教学法适用于语文教学中,这样才能完成提出问题,收集材料,据理阐发或反驳这一演讲辩论的

过程,否则这一教学形式就很难进行下去。

学校、领导、教师转变观念和认识是实践演讲辩论式教学法的前提。虽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目标已非常明朗,但是我们兰难跳出旧的巢窠,所谓常规的教学依然是我们遵循的条律。教和学基本上还是以应试为目的,评价教师主要的指标还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些都很大程度上扼制禁锢了这一教法的实施,因为我所说的演讲辩论式教学法不是课堂上那种局限性的讨论,而是一种开放性的、灵活的、大面积展开的语文教学形式。

演讲辩论式教学法是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方法,是师生共同学习提高的方法。这对学校的条件也有所需求,图书、报刊、视像是师生获取材料的森林,吸取营养的土壤;宽敞的交流信息的场地,优良的信息传递设备也是重要的,它是创造一种浓厚氛围的手段,也是进行演讲辩论式教学的“助手”,可以说条件的优良与否直接关系到演讲辩论式教学的效果。

演讲辩论式教学法不是要抛弃现有的教材,它应结合着教材进行,从教材中引中出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它当作问题库和材料库,但我们决不能局限于教材,它只是信源之一,更多信息在课外在现实的生活之中。这里我们完全放弃了以教材为本的思想,代之于以人为本,以活生生的生活为本。我们抛弃的不是教材,相反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

在演讲辩论式教学中,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虽不再是“课堂”的中心,但他的主导作用是十分关键:一表现在组织演讲辩论中,二表现在客观地评价引导之时,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和天职充分得到显示,而学生则由被动完全变为主动。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生动的、多元的学习环境之中,他们各自的潜能就会淋漓尽致的发挥,他们多彩的个性就会毫无虚饰的展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是能发挥高度的作用”(赞可夫语),我们还有什么迟疑的呢?

4.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 篇四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一直为低下的教学效益所困扰。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时下很多专家学者都把主体性参与作为研究的热点问题。这是因为主体参与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还有利于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更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辩论式”学习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什么是“辩论式”学习

所谓“辩论式”学习是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怎样进行“辩论式”学习

(一)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良好师生关系是前提

只有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才能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学中,当学生有精彩的表现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和激励;当学生回答有错时,教师更应该给予鼓励,因为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于质疑,积极思考,无所顾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获得知识,体验情感,获得人格的发展。

(二)选择恰当的“论题”是保障

在语文教学中,辩论题的`确定,影响着“辩论式”学习的开展。教学中依据什么来确定辩论题?我们要依据小学语文新大纲,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依据教材的内容,还要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来确定辩论题。那么怎样使论题聚焦呢?我们主要采用以下的方法:

抓住课文中似乎有矛盾的地方进行辩论学习

例如:《苦柚》一课有这样一段话:“孩子,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诚实的心,苦柚子也会变甜的”。我们就以“柚子到底是苦还是甜”作为论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学生通过探究辩论,达成了共识:小姑娘的诚实打动了伯父的心。柚子是苦的,但伯父的心里却是甜甜的。不仅统一了认识,还体会到了小女孩美好的心灵。

抓住课文中能产生认识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

例如:在学习《将相和》一课时,我们组织学生围绕“蔺相如以‘璧上有点小毛病’为由,把已献给秦王的和氏璧要回来,这是不是骗?”这个论题,展开了辩论。学生分成了两大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学生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又有了更高的认识,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论题展开辩论

例如:学习《赤壁之战》一课,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辩论题:“在这场战役中曹操该不该输?”这就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论题。无论学生站在哪个角度上谈这个问题,他都要谈到赤壁之战的过程,都要谈到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原因,还要谈到人物的性格特点。

还可以于“无疑”处求“疑”,引发学生开展辩论

例如:在学习《将相和》一课时,学生学习“渑池之会”这一部分,我们就让学生质疑问难,在学生认为没有问题的时候,我们抛出了这样一个论题:在渑池之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了平手还是分出了胜负?学生在辩论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把握“辩论”的时机是关键

在语文课堂中,什么时候开展辩论最好?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愤”、“悱”之际,即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我们引发辩论,往往是最佳时机。例如:《狐狸和乌鸦》这篇童话,主要讲了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一片肉的故事。当学生学完课文后,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乌鸦喝水》中,我们知道乌鸦特别聪明,那么这只乌鸦怎么会上当呢?乌鸦到底聪明不聪明?如果课堂上能抓住这个问题。顺势开展辩论,就可以说把握住了“辩论式”的时机。通过辩论学生就会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爱听奉承话,再聪明的乌鸦也会上当。这样的辩论才更有价值。因为它不仅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还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真正得到了发展。

三、“辩论式”学习的作用

(一)在“辩论武”学习中,落实了读的训练

在课堂上,当学生就课文中的问题进行辩论时,他就需要从课文中寻找论点,这就促使着学生要对课文进行研读。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精读”,在读中揣摩、探究,寻找答案,提炼出自己所需的论点,最后再把找到的论点与同学们一起交流,这样就使“读”在辩论式学习中,得到了落实。

(二)在“辩论式”学习中,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在“辩论式”学习中,辩论的主要武器就是语言,辩论双方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要通过语言说服对方。当然,辩论双方要更好地说服别人,还必须认真倾听对方的论述,因而辩论式学习还创设了一种有效的口语交际的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在“辩论式”学习中,课内外阅读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学生为了在辩论中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渠道查阅大量的资料。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很多同学在分析评点周瑜这个人物时,引用了很多《三国演义》中的故事。通过这场辩论,使全班掀起了读“三国热”。这就使我们的课文的确成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诱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潮,拓展了学生学习的内容,使课内外阅读得到了有机结合。

(四)在“辩论式”学习中,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5.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 篇五

教师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可鼓励学生相互理解和同时参与。然而,由于个别学生过于自信而滔滔不绝,可能会限制某些学生的参与。针对如何设计一个参与度高的研讨课这个问题,笔者设计并实施了一种分组讨论与全班辩论的研讨课教学模式。

一、辩论式研讨课的教案设计

为培养学生的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笔者在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发动机研制概论课程中采用了这种辩论式研讨课。该课作为面向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的通识核心课,为学生初步了解航空发动机复杂产品研制过程,从宏观上了解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目标、周期长的航空发动机研制过程,掌握航空发动机研发流程中必要的知识奠定了基础。设计好一堂辩论式研讨课,并尽量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辩论式研讨课是具有辩论赛特征的研讨课,需要设计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题目,划为正反双方两个讨论组群。设计的题目通常是涉及人文类、多领域或系统性多学科知识的课程,是有多目标等多种观点类型的讨论题。研讨课通常应安排在课程即将结束阶段,其研讨主题涉及的相关知识点都已讲授过,研讨题目要当堂布置,当堂进行研讨和辩论。辩论式研讨课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分组讨论,第二阶段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第一阶段,两个组群的划分原则是把学生随机分组,按照3 人一个小组分为正方或反方,双方各有相同的小组数。可根据教室的布局,将正反双方分别划分在教室的左右两个区域。例如,对36 人的小班进行分组,3人一组,36 人共分为12 小组,正反双方各6 个小组。通常3~5 人一个小组较为理想,增加人数会使小组讨论不够充分,减少人数则会降低讨论的水平。不建议将同宿舍熟悉的学生分到同一个小组,最好是男女搭配,这可以促进学生间交流的机会,同时增强团队意识。

讨论活动开始每小组先在各自的白纸上写观点,10分钟后将各自标有组别的记录纸依次传递给下一组,即正方A1 组传递给A2 组,A2 组传递给A3 组,……最后A6 组传递给A1 组;反方B 组也在本组群内进行依次传递。在拿到上一组的记录纸后各小组成员要进行学习讨论,下一组可以在上一组观点的基础上补充新观点。之后每隔5 分钟将记录纸传递到下一组轮换,进行观点补充,直至本组群内轮换回自己最初的记录纸,并进行归纳总结完善。

第二阶段,正反双方各派代表上台陈述各自的观点和论据,之后学生可自由发言补充或反驳对方观点。这样设计,课堂氛围会十分活跃。通过激烈的辩论,双方从不同视角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同时学会了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教师进行点评综述,并在肯定学生各种观点的基础上,围绕本门课的相关知识进行概括总结。

二、辩论式研讨课的教学实施

在新生研讨课发动机研制概论课程中,笔者实施了一节辩论式研讨课,按照辩论式研讨课的要求,设计了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题目“造发动机不如买发动机”。研讨内容涉及发动机研制的有关概念和知识点,正反双方学生组可从多视角论述发动机的研制问题。第一阶段,把选修的42 名学生分为两个组群,按照3 人一个小组分为正方和反方各7 个小组。讨论活动开始,各小组成员在各自的白纸上写观点。由于涉及航空发动机研制阶段的复杂性,学生所罗列的观点涉及发动机研制的多个领域,形成了图1 所示的围绕发动机研制的逻辑关系图。

第二阶段,正反双方各派代表上台陈述各自的观点和论据,如表1 所示。之后学生可自由发言补充或反驳对方观点。经过前期对辩论题的思考,学生们发言十分踊跃。通过激烈的辩论,正反双方学生不仅能从不同视角来看待问题,还学会了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教师进行点评综述,肯定学生分析问题的各种观点,并围绕本门课的相关知识进行概括总结。过去,学生只能从技术角度谈论国产发动机落后的原因,只能从材料问题、工艺落后、加工能力差等方面去议论这个话题;现在,学生学会了从需求分析入手,从经济发展、技术难度和需求、军事意义、政治和国家意识、研发周期等方面,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对其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学生不仅视野扩大了,还坚定了发展国产航空发动机的自信心,增强了航空情结,提高了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教案设计要求教师围绕着发动机研制所需的知识体系进行研讨。答疑解惑是教师的职责,但通过研讨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变,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

三、教学效果分析

通常辩论式研讨课安排在课程即将结束时,因为其必须以前阶段的知识传授为基础,其教案设计与前期教学内容是一脉相承的,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目标是贯彻始终的。涉及人文类和系统性多学科知识的课程更适合采用辩论式研讨课,也更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思辨能力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重要内涵的两个方面,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培养。

大学的课程要使大学生从高中的被动学习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变,从记忆知识向解决问题转变。高考作为大规模考试的一种形式,不得不采用以客观题为主的考试模式,从而使学生形成了任何问题都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思维模式。大学教学要转变教学方式,要更多地设计开放式的问题,采用多种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发动机研制概论课中成功地采用了辩论式研讨课之后,笔者又在面向大四学生开设的航空发动机维修性工程课程和面向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维修性设计课程中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辩论讨论的题目是“发动机性能达标比发动机维修性设计更重要”。同样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分享观点,学生参与度百分百,思辨积极主动。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好的教案设计需要

做到如下几点:

1.设计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题目。引导学生把相关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增强研讨性和互动性,增强学生参与度。

2.以提升思辨能力为目标。把航空发动机设计中的一些典型案例作为研讨内容,做到以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为出发点,以提高主动获取系统知识的能力和思辨能力为落脚点。

3.以培养素质为核心。通过课堂辩论式研讨课等途径,培养学生的主动性、逻辑分析能力和表述能力。通过教师进行点评,以提升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手段、方法和能力。

四、结语

辩论式研讨课可以培养大学生运用系统知识的能力和思辨能力,使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向研究型教学方法转变,使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6.辩论式 篇六

As a college student, I am supposed to 表决心。或From above, we can predict that 预测。

辩论式议论文模版(二)

People hold different views about X. Some people are of the opinion that

观点1. While others point out that

观点2.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the former/latter opinion holds more weight. For one thing,

论据1. For another,

论据2. Last but not the least,

7.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 篇七

项目式教育概述

1. 项目式教育概念及应用说明

所谓项目式教育, 本文特指在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以科研项目为基础, 由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教师有条件的吸纳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工作, 或以项目为教学补充或以项目为教学延展, 在课程教授与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启发和促进学生思考, 提高学生分析研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笔者在高校一直从事《劳动法学和社会保障法学》的教授与研究工作, 该门课程在我校属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必修课, 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作为法学本科生而言, 了解和掌握本学科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帮助其构筑完整的法学理论体系, 而且有利于学生的继续学习和发展, 加之本学科实用性非常强, 因此日益受到学生的欢迎与关注。随着对劳动法学研究的升温, 也给本课程的教授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许多突出问题, 难以全面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第一, 忽视学生自我需求及学习兴趣, 难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第二, 教学模式单一, 难以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第三, 师生之间交流途径有限, 缺乏互动。2010年4月, 笔者申报本学科的校级课题获准立项 (1) 。以此为契机, 笔者将部分本科学生吸收进项目组, 意通过项目式教育寻求教学模式改革之尝试, 实现培养创新人才之目标。

2. 项目式教育的优势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项目式教育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有利于提升学生自我认同感, 激发自主学习兴趣。项目式教育是吸收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 学生与教师共同研究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其本身就是一次受到肯定的过程;能够进入项目组的学生, 往往是对项目存有兴趣的学生, 学其所好, 研其所想, 可以有效地将研究兴趣与研究内容结合在一起, 不论最终是否能取得重大科研成果, 仅就这一教育过程而言, 学生所获将远远大于传统教学模式。

第二, 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 培养良好法学思维和研究思路。以法学专业为例, 法学教育在本科阶段受课时、教学模式等限制常常沦为普法教育。本科生大多只关心本专业的基本制度, 对许多专业问题的认识只停留在皮毛阶段, 视野不够开阔, 更谈不上法学思维的养成。开展项目式教育实际上使学生有了一次更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及作深入研究的机会, 在教师的引导下其视野得到了拓展, 思维局限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突破;同时, 开展项目式教育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资源共享, 在教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得资料搜集整理、论文写作等技巧, 更重要的是可以学习正确的法学研究思路, 培养法学思维能力。

第三,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一般而言, 高校课堂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介绍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侧重的是基础教育。而社会对法学本科生的要求绝不止于此, 因此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开展模拟法庭、实地调研、法律诊所等各种实践教学方式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期望达到培养全面创新人才的目标。笔者认为, 项目式教育就是一种直接实用并且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实践教学方式, 可以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项目式教育尊重学生的主观需求, 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远远超过基础理论的传授, 其时刻关注学生法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对毕业后即就业的学生而言, 项目式教育为其提供了从事劳动法律工作技能的训练机会;对毕业后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学生而言, 项目式教育巩固和增强了学生的专业素养, 为其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 项目式教育可以成为连接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桥梁。

第四, 有利于增进师生交流, 构筑和谐师生关系。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相配合的一个人才培养过程。目前,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欠缺师生良性互动机制的问题, 高校代课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基本局限于课堂上, 课外的交流互动比较少。虽然网络发达, 但有很多局限, 网络互动往往只能成为课后解答专业问题的工具。通过项目式教育, 实际上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一定期限内建立了一种定时交流沟通的机制, 增加了课外的师生相处时间。而且面对面可以让教师更直观的感知学生需要、更深入具体的对学生进行指导, 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可以说项目式教育本身就是对“教学相长”最好的诠释。

3. 项目式教育的教学目标

通过开展项目式教育, 笔者试图实现以下教学目标:第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自主学习的方法, 提升学生在语言表达、法律思维等多方面的素质;第二, 提供更多途径使学生在深刻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增强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 扩展师生交流方式, 搭建构筑和谐师生关系的平台;第四, 研究和检验法学本科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式, 实现教学改革的创新, 探寻培养创新人才的路径。

项目式教育应用实例

1.学情分析

本次项目式教学改革的实施对象是笔者所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二年级本科学生以及经济法专业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方向研究生, 以本科生为主。从本科生的知识水平来看, 除哲学等公共课外已修完法学概论、民法总论等专业基础课, 具备一定的法学理论基础。同时正在学习合同法、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 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对笔者教授劳动法知识的理解。从实践能力上来看, 学生都具备对网络等媒体的运用技能, 而专业课的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较弱, 基本上没有参与过任何法学实践活动。从情感起点上来看, 学生大多认为现有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因而对教学模式改革持有欢迎和积极的态度, 乐于接受教师设计的项目式教育。

2.实施策略与过程

笔者应用的项目式教育主要通过三个阶段开展:

第一阶段:组织准备阶段, 主要的流程是项目介绍———学生报名——确定成员。为了进行项目式教学改革, 笔者首先在所教授的部分本科学生中举办了专场项目介绍会。一是向学生介绍笔者获准立项的课题基本情况, 包括课题内容、立项依据、研究方案等等, 让学生了解项目情况及判断是否对该领域有研究兴趣;二是向学生介绍项目式教育的基本构想, 主动向学生发出邀请并告知学生报名方式等等, 让学生了解何为项目式教育以及笔者预备实施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会后在笔者规定的报名时间内, 陆续有十余位学生提出了报名要求, 最后笔者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十名学生 (包括一名研究生) 参与项目组。为了规范日后的教研工作, 笔者还与部分学生签订了“助研岗位聘用协议”, 该协议主要包括:学生成员的基本信息、进入项目组的职责等等。

第二阶段:项目教研阶段, 这一环节实际就是围绕课题开展具体项目研究工作, 是项目式教育提升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首先, 笔者与学生确定了“定期研讨+不定期沟通”相结合的联系方式, 即每月至少与学生见面一次, 就项目进展及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平时学生有任何关于项目开展的问题可以随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其次, 笔者将课题分解为若干子课题, 充分尊重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此范围内自选题目。最后, 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 笔者专门向学生介绍了项目研究的思路及方法、资料的收集整理技巧以及论文的写作规范等。在此阶段, 笔者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不仅在项目研讨时积极发言, 而且平时也非常认真的收集资料, 备写论文, 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例如:项目组中一名学生有出国留学的打算, 因此在自选课题时, 该生就选择了“工资集体协商的国际比较”这一子课题, 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外语专长拓展项目研究视野, 用项目研究锻炼和检验自己的外语水平, 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阶段:项目考核总结阶段, 这一环节贯穿项目式教育始终。关于项目考核, 主要是根据学生完成教师布置任务情况来判断学生参与项目式教育的效果。例如, 学生是否按时提交了研究书面计划、是否按时参加研讨活动等等。关于项目总结, 一方面是师生之间对研究课题本身不断进行自修、反思、再讨论等, 另一方面指师生之间对项目式教育的进展进行不断修正与总结。

项目式教育在本科生教学过程中的推广及反思

一直以来, 项目式教育多应用于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 在本科生中应用较少。随着社会对法学本科人才素质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现代法学教育的目标也由单一知识型向综合素质型转变, 即融传授法律知识、培养运用法律能力和提高法律职业素质于一体 (2) 。因而在高校本科生教育过程中引入项目式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对其进行推广的现实土壤也已形成。首先, 项目式教育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实现了教研一体化, 即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中心, 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 以教学为基础, 以科研为补充, 实现二者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融合提高。其次, 现代社会对高校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 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 寻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不仅要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科研能力。项目式教育很好的把二者结合起来, 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提高、教学与科研共同进行的“双赢”局面。

当然, 项目式教育也有许多值得再思考的地方:第一, 对项目式教育外延的理解不应过于局限。笔者此次教学改革有立项课题作为支撑, 所以将其称之为“项目式教育”似乎比较贴切, 但如果对“项目式教育”的理解仅局限于教师有课题才能应用就太狭隘了。即使教师没有课题, 也可以就所教授学科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作为专题而开展项目教育。毕竟, 项目式教育的精髓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提高能力的平台, 有无项目支撑并不是必然要求。第二, 项目组学生成员的吸纳要科学合理。笔者认为, 首先项目组成员的人数应该和研究内容相匹配并作好分工和研究计划。另外, 确定参与学生时有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以本次教改为例, 笔者所选择的学生均具备基本法学理论基础, 已修过或正在学习《劳动法学与社会保障法学》, 这样才能将基础教学与能力提升结合起来。如果参与项目组的学生不具备理解项目研究内容的基本知识, 将会直接影响教改和能力提高的效果。第三, 项目式教育的考评体系有待完善。在笔者的教改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学生访谈、问卷调查和学生科研成果的提交等方式来检测项目式教育的开展情况和效果的。但项目式教育考评体系还有更多的研究空间, 比如如何将项目式教学效果与高校对学生或教师的日常考评结合起来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与研究。总之, 缺乏教研的教学是无生命力的教学, 项目式教育是既注重教学又注重教研, 值得在法学本科教育中采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2010年4月, 西北政法大学校级优秀青年人才项目——“和谐劳动关系视角下工资集体协商的法律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9XJC006.

[2]陈红梅.对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方法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09, 9:193.

[1][澳]Michael Prosser, Keith Trigwell著.潘红, 陈锵明译.理解教与学高校教学策略[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9.

[2]Bruce Joyce, Marsha Well, Emily Calboun著.荆建华, 宋富钢, 花清亮译.教学模式 (第七版) [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1.

8.辩论式法学教学方法 篇八

一、辩论式教学的内容与过程

辩论式教学旨在探索如何将辩论引入课堂,使之转化为适用于整个班级的学习活动,通过讨论、质疑、资料搜集与小论文撰写等训练,达成让学生提升思辨与表达能力,产生对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建构有效的学习策略等教学目的。

本人在听一些政治教师的公开课时发现,有些教师为了让课堂“活”起来,在教学的形式上可谓“煞费苦心”,尝试着在45分钟课堂中引入辩论课堂,但最后评课时,这部分辩论式教学却往往成为全课的败笔。为什么会这样呢?本人认为,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无可厚非,但教学课辩论,不同于辩论比赛,课堂中的辩论是有明显的教学目标指向的,要有效实施须注意以下几点。

1. 辩题的选择

要符合辩论式教学的主旨,达到预定目标,选题很关键。首先,难度要适中。辩题的选择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难易适中,切莫艰涩难懂,拔苗助长,否则别说排疑解难,连能否辩起来也会成问题,反而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辩题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把教学重点、难点作为辩题,除了能取得其他辩题的一般效果,还有利于课堂结构的最佳组合和课文内容的合理安排,使一节课教学始终围绕重点、难点,不断掀起高潮,涌动活力。再次,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辩题。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就时曾说,“成功秘诀在于兴趣”。只有选择富有新意、学生感兴趣的辩题,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和创造性。

在具体教学中,辩题选择错综复杂。如面对“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主要靠党和政府还是主要靠劳动者个人转变观念”的辩题,学生思维敏锐,主动积极,应付自如;但对“经济全球化是鲜花还是掌声”的辩题,学生的辩论就不甚理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个人认为,对现阶段中国突出的就业问题,学生平时还是有所闻、有所睹的,也是非常关注的,因为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也同样面临择业问题,容易产生共鸣,由此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顺理成章地突出了这一重点、难点。而后者涉及的却是全球性问题,这对高中生来讲,难度相对较大,而课堂时间明显偏紧,在短时间内无法充分辩论,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不如换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维护公平还是必须讲求效率”这一辩题,以真正发挥辩论为教学服务的作用。这当然不是说复杂的辩题教师就不能选择,只是它不适合45分钟的课堂教学。总而言之,课堂辩论的选题须经教师考虑,应跟课本重、难点紧密联系,又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等认知特征,且学生可能产生浓厚兴趣的选题,以免脱离实际,劳而无功。

2. 辩论的组织

一旦确立了合适的辩题,接着就涉及辩论的课前和课中组织问题了。

首先,辩论的准备。课堂辩论,不仅要围绕教材重、难点确定论题,而且还要查找许多资料支撑论点,这就需要课前的组织。为了使辩论顺利进行,教师可指定辩题。比如,在确立“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主要靠党和政府还是主要靠劳动者个人转变观念”的辩题后,教师可在课前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前面3排为一组,辩题是“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主要靠党和政府”;后面3排为一组,辩题是“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主要靠劳动者个人转变观念”。这种由教师直接确立双方辩题的方式,虽然使人感觉带点强制性,但它克服了让学生自主选择的位置移动、人员流动和时间限制等问题,更适合现在班级人数多、教室空间小的实际情况,组织起一个团结向上、目标一致的班级“学习团队”,从而为辩论式教学成功进行提供最为便捷的途径,使直接辩论的参与人员达到最大化。比如学生“智囊团”,其成员虽未必直接参与辩论,但资料搜集、观点确立、辩词撰写等都有他们的一份功劳。良好的辩论准备,能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参与,共享信息和资源,学生在一个快乐的群体中实现了充分的沟通和协商,提高了思维能力,培育了健全的人格。其次,辩论组织。当辩论准备工作完成后,辩论赛就可以开展了。一般来说,从时间上讲,这种课堂小型辩论会,在时间上应控制在15分钟以内;从形式上讲,采用自由辩论较为合适,以让更多的学生围绕辩题参与其中;从内容上讲,辩论者须具备扎实的书本知识,以保障探究和教育部组织专家撰写的《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一书指出,让高中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主动学习中实现有个性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当前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主题。毫无疑问,面对新课程改革,政治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政治课教学策略,真正将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究,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享合作学习的成果,具备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从上述认识出发,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辩论式这一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现就如何在政治课堂中实施辩论式教学及其意义谈几点体会。

一、辩论式教学的内容与过程

辩论式教学旨在探索如何将辩论引入课堂,使之转化为适用于整个班级的学习活动,通过讨论、质疑、资料搜集与小论文撰写等训练,达成让学生提升思辨与表达能力,产生对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建构有效的学习策略等教学目的。

本人在听一些政治教师的公开课时发现,有些教师为了让课堂“活”起来,在教学的形式上可谓“煞费苦心”,尝试着在45分钟课堂中引入辩论课堂,但最后评课时,这部分辩论式教学却往往成为全课的败笔。为什么会这样呢?本人认为,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无可厚非,但教学课辩论,不同于辩论比赛,课堂中的辩论是有明显的教学目标指向的,要有效实施须注意以下几点。

1. 辩题的选择

要符合辩论式教学的主旨,达到预定目标,选题很关键。首先,难度要适中。辩题的选择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难易适中,切莫艰涩难懂,拔苗助长,否则别说排疑解难,连能否辩起来也会成问题,反而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辩题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把教学重点、难点作为辩题,除了能取得其他辩题的一般效果,还有利于课堂结构的最佳组合和课文内容的合理安排,使一节课教学始终围绕重点、难点,不断掀起高潮,涌动活力。再次,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辩题。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就时曾说,“成功秘诀在于兴趣”。只有选择富有新意、学生感兴趣的辩题,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和创造性。

在具体教学中,辩题选择错综复杂。如面对“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主要靠党和政府还是主要靠劳动者个人转变观念”的辩题,学生思维敏锐,主动积极,应付自如;但对“经济全球化是鲜花还是掌声”的辩题,学生的辩论就不甚理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个人认为,对现阶段中国突出的就业问题,学生平时还是有所闻、有所睹的,也是非常关注的,因为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也同样面临择业问题,容易产生共鸣,由此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顺理成章地突出了这一重点、难点。而后者涉及的却是全球性问题,这对高中生来讲,难度相对较大,而课堂时间明显偏紧,在短时间内无法充分辩论,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不如换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维护公平还是必须讲求效率”这一辩题,以真正发挥辩论为教学服务的作用。这当然不是说复杂的辩题教师就不能选择,只是它不适合45分钟的课堂教学。总而言之,课堂辩论的选题须经教师考虑,应跟课本重、难点紧密联系,又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等认知特征,且学生可能产生浓厚兴趣的选题,以免脱离实际,劳而无功。

2. 辩论的组织

一旦确立了合适的辩题,接着就涉及辩论的课前和课中组织问题了。

首先,辩论的准备。课堂辩论,不仅要围绕教材重、难点确定论题,而且还要查找许多资料支撑论点,这就需要课前的组织。为了使辩论顺利进行,教师可指定辩题。比如,在确立“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主要靠党和政府还是主要靠劳动者个人转变观念”的辩题后,教师可在课前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前面3排为一组,辩题是“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主要靠党和政府”;后面3排为一组,辩题是“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主要靠劳动者个人转变观念”。这种由教师直接确立双方辩题的方式,虽然使人感觉带点强制性,但它克服了让学生自主选择的位置移动、人员流动和时间限制等问题,更适合现在班级人数多、教室空间小的实际情况,组织起一个团结向上、目标一致的班级“学习团队”,从而为辩论式教学成功进行提供最为便捷的途径,使直接辩论的参与人员达到最大化。比如学生“智囊团”,其成员虽未必直接参与辩论,但资料搜集、观点确立、辩词撰写等都有他们的一份功劳。良好的辩论准备,能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参与,共享信息和资源,学生在一个快乐的群体中实现了充分的沟通和协商,提高了思维能力,培育了健全的人格。其次,辩论组织。当辩论准备工作完成后,辩论赛就可以开展了。一般来说,从时间上讲,这种课堂小型辩论会,在时间上应控制在15分钟以内;从形式上讲,采用自由辩论较为合适,以让更多的学生围绕辩题参与其中;从内容上讲,辩论者须具备扎实的书本知识,以保障探究和合作内容充实;从主导作用讲,教师应成为辩论的组织者,以“主席”的身份调控辩论的气氛和节奏,及时缓解辩手的紧张情绪,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最后,辩论总结。临近辩论尾声,教师还须花5分钟时间“点评”,作最后的总结陈词。但要注意的是,与一般辩赛不同,总结陈词既不代表任何一方的观点,也不仅是分析赛情,而是对一节课的教学总结。因此,教师的总结陈词至关重要,关系一节辩论课的“收官”效果。

在笔者曾组织的题为“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主要靠党和政府还是主要靠劳动者个人转变观念”辩论中,正方观点是:“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主要靠党和政府”,反方观点是:“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主要靠劳动者个人转变观念”,双方围绕“解决中国就业问题主要靠谁”展开了辩论。为了解决问题,辩论双方都努力查找能支撑自己观点的资料和实例,驳斥对方的“谬误”。通过辩论,学生的认识逐渐趋同,加之笔者的总结,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就业问题的解决与党和政府以及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辩论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教学收到了明显效果。

二、辩论式教学实施的意义

据《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2期刊登的日本学者佐长健司《论社会科辩论式教学中反驳的指导方式》一文的介绍,日本社会科将辩论引入课堂教学始于1990年前后。由于辩论能让学生自主地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有效地展开讨论,探究社会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显现出巨大的活力,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从本人的实践看,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辩论式教学,确实对高中政治课堂的革新有着深远的意义。

1.辩论式教学提高了学生综合的素质和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指出,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论式教学致力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使课堂教学过程建立在多边互动基础上,以导促学,以情激学,以教辅学。另外,短兵相接的辩论,有利于学生表现机敏的智慧、快捷的思维、沉着的应变和较强的表达等能力,进而通过自由联想、横向过渡、触类旁通、不断创新,使课堂教学多了活力与生机,多了观点的碰撞与问题的解决途径,多了主体的参与和探索的快乐,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综合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2.辩论式教学优化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指出,教师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辩论式教学为教师优化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和实践的平台。在教学理念上,辩论式教学使广大教师进一步认清,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的内涵,课堂是一个平等、开放、互动、生成的场所,教师的目光应着眼于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教师的教学风格也会获得新的突破,诸如突出目标境界,实现三维突破;强调素质培养,达到乐于学习;强化大众教育,提倡个性展示;呼应时代发展,做到与时俱进,日益成为教师共同追求的教学境界,大大提高了教学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

上一篇:高中数学平面向量下一篇:车队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