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8篇)
1.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篇一
要抓住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大机遇,在加快转调、赶超发展上实现新突破。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准确把握蓝色经济的发展趋势,积极作为,主动融入,争取把蓬莱打造成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发展区域。要加强研究,积极争抢资金政策,搞好规划衔接和工作对接,争取更多事项列入全省大盘子。要认真领会总体部署,加快推进重点工作的落实。要抓住关键,招引大项目、培植大企业。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一把不松地抓好招大引大工作,积极引进产业层次、科技含量、投资强度、产出效益高的项目,以投资结构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全市经济走上以质量扩数量、以层次扩规模的发展路子。要积极做好本地企业、在蓬客商的服务工作,推进“以企引企”、“以商引商”。尤其要引导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重点企业,积极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进行合资、合作,迅速做大做强。要扩展空间,加快城市开发建设步伐。重点在“一体两翼双节点”上拉开蓝色经济发展大框架。“一体”要在东拓西展上提速,做好“河、海”两篇文章,加快与两翼的双向衔接。“两翼”要围绕丰富提升的目标,坚持招商引次和项目建设并重、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改造并进、增加财源和增进民享同步,加快建设步伐,发挥好排头兵作用。“两点”要超前搞好规划和功能区分,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城市次中心和航空经济圈。
要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渗透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加大惠民利民安民力度,努力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要扎实办好今年的为民实事,重视和加强教育工作,稳步推进文化、体育等相关设施建设。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有成效地推进和谐稳定模范城市建设。要加大联系群众力度,扎实开展好“两联两帮两推进”、“双结对双促进”、“两走进两承诺”和“五联五必访”活动,从各个方面满足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进一步密切党干群关系,让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安全、更有质量、更有尊严。
要凝聚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同心协力推动科学发展。要打造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他希望全市的企业家们要加强学习,努力成为高素质的企业家,要锐意进取,努力成为开拓创新的企业家,要共建和谐,努力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要进一步激活能人板块,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为能人搭建发展平台,鼓励和支持能人带领群众发家致富。要激发群众热情,发挥群众力量。
2.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篇二
2013年7月21日我接到省美术馆的通知——为入选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的作者颁发证书,并集体到省美术馆观看作品。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作品装裱后的全貌,看后便想到了三年来的创作过程。
2010年得知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的启动,我便着手准备,最初选了《1876—山东机器局创办》这一创作题目,但由于种种原因未得以实施,后来孔维克院长和曾先国院长推荐我试画一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这一题目。当接到这个选题时我有些犹豫,这个题材对于人物专业有些难度,因为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没有具体的人物可以表现,是一个在发展规划建设中的宏伟蓝图。
通过几天构思最终还是决定试一下。这个选题对人物画家和山水画家来说都不好找到切入点,这样在草图选拔方面竞争会小一点。当时我最困惑的是找一个什么样的形式去表现,我分析了这几年我自己的创作状态和坚持的艺术语言,这个题材我觉得更适合自由表现。
接下来我就如往常一样一头扎进资料室,搜索网络、报纸等报道的有关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还用相机拍摄了很多工人和渔民的大量照片,照片对我来说多多益善,因为只有从大量图片海选中,才可以全面分析、 理解其中的内涵。偶尔在一次翻阅一本摄影杂志时,有张建筑工地的摄影图片映入眼帘触动了我创作的心弦,这正是我要的感觉!“十二五”开局之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使山东在短短两年内先后拥有了包括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在内的“一黄一蓝”两大区域发展战略,一个新经济增长极在发展大潮涌动的齐鲁大地上逐渐积聚隆起,“让山东进入一个千载难逢的新发展期”。蓝色经济是直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或与海洋具有较高关联度的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以海陆统筹为基础,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先进科技为支撑,蓝色经济和环境生态、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新型经济区。我在创作构思上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着眼点。作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排头兵,青岛志在建设“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集聚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
在立意上我的想法是规划建设中的蓝色经济区,正像是通过展开的一扇窗去看外边世界发生的巨大变迁。在几天的时间里,从如何设计画面到如何表现我起了十几张草图,找到我的老师张望先生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也得到了老师的初步认同,在此基础上他也谈了一下自己的看法——在创作中不要局限于哪个事件和哪个人物,这个选题在创作中更自由更主观些,可以跨越时空去表现,可以参照一下达利的作品如《荷梅洛斯的礼赞》、《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些引导让我在创作中想法更加大胆活跃,从而能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件作品整个创作思路还是以人物为主,画面整体构图分上中下三部分,在构图上颇费经营。首先把搜集来的人物照片摆到合适的位置,并把人物的动态画出来。画了十几张构图,然后反复斟酌定下最中意一稿,先画素描稿后画水墨稿。 人物构图采取纪念碑和金字塔式构图方式,突出人物在画面中的稳定性,并以虚实对比和浮雕式的刻画,突出各行业人物的精神面貌。在人物之间穿插了很多元素如楼群、港口等, 使画面充满了超越时空得遐思和定格,从而使让画面更丰富、 更深邃。上半部分蓝灰色处理代表着海洋,后面便是密密麻麻的楼房,象征着城市巨大变迁。整个画面以独特的逆光视觉镜头框架,向深、广、远,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来展现目前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宏伟蓝图。
整体画面讲究整体上大的形式构成,整个色调以灰白蓝绿色调为主。虚虚实实的人物和物体,即使在某个人物身上也看不到实在的东西,画面上的一切都不明确,却一切可以感受到,若有若无的效果突出了作品的自由梦幻和蓝色经济发展中巨大变迁。画面两边用大的建筑框架和帆船的造型做构成,撑起画面,形成往上拔的一个势。略带俯视的视觉效果这样画面更富有视觉冲击力和空间感,充分表现场面的宏大。中间画面题材以人物为主,突出人物在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其中人物涉及科研、渔业、建设者等。
就这样按照自己对蓝色经济的理解,画出了素描草图和色彩草图。在评选中得到了北京来的胡伟老师等专家的认可, 他们也提出了关键性的建议——在人物形象选择和刻画上要下功夫,这一切都给了我极大的鼓励。
在放大稿子期间,我遇到些具体问题。经过几番考虑决定把小稿放到三米乘以五米,我觉得这样才能表现出场面的宏大。这也是对我这几年所坚持的这种艺术语言表达形式的挑战。如此大尺幅的作品是初次画,需要对水墨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在此期间我也试验了很多局部,首先强调画面大的构成关系、黑白灰、形式感、虚实取舍。我想在这张画的表现上,最重要的是把握好整个画面的气韵,要想打动自己和观众,因素很多,包括形象塑造、色彩、形式和水墨技巧等。 但是往往潜伏在画面中内在的因素将决定画面最终价值,就是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我的思想化成的气韵,使画面中对立矛盾的元素发生关系又融为一体才能散发出一种力,一种打动人心的力。在这样主体性创作中,一个构思往往由一大堆素材来支撑,这些构思和素材拧出的水滴便具有了“纯”的价值。 有了“意”的概念,“干净”与“纯”的追求,才谈到了形象的深刻。这样一个宏大的建设场面,用水墨表现,既要体现中国艺术的精神性和所要表达的形式语言相匹配,也要反映中国艺术的当代性和时代语言特色,极力找到在创作中“充满内容的形式,和充满形式的内容”两者关系的最佳状态。在画面中最关键的问题是画面的人物形象的选择和刻画,人物的刻画是画的灵魂所在,如果人物形象空洞苍白缺乏说服力,最后作品就变成一幅看图说字的简单图解。为了获得更生动的形象,我不断进建筑工地拍摄建筑工人照片,主要的形象是在青岛沙子口渔港拍摄的。早上4点出发到码头等渔民打鱼归来,拍摄收获场面,一直持续2周多的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从几千张照片里选了几个适合的形象。在人物组合,疏密高低起伏上也费尽了心思。这样选择了纪念碑和金字塔式的构图形式,使画面具有了很强的稳定性又不失生动性。按照自己的构思和想法就开始实施,进展还比较顺利。在绘制中放到首位的是保持画面的整体感,在作画过程中几乎每个部分都不是一次完成到位,而是全面铺开,相互牵制,共同完成。在这件作品完成一半时,2012年底, 正好在国家画院有一个全国画院专业画家的培训,有幸被曾先国院长推荐去学习。我把未完成的作品捎到了北京,得到了国家画院杨晓阳、杨立舟、王迎春、张江舟、于文江、梁占岩、孔紫、中国艺术研究院张鸿飞、刘选让等诸位老师的指点,才得以在北京顺利完成这幅作品。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完成了。从这张作品中我学到了很多,为我以后的创作积累了很多经验。 不过也在这张作品中留下了很多遗憾,如在大尺幅作品整体的把握上、人物形象刻画的生动性上和笔墨语言节奏的把握上,都要有更高的认识。我想这张作品又是我一个新的开始。
2013 年 7 月 28 日
3.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篇三
【摘要】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山东半岛已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形成了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蓝色经济区”概念的提出,为山东启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战略拉开了序幕。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在路径上的选择。
【关键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路径选择
一、产业高端化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就是适时地接受了国际产品循环的转移。山东半岛的经济快速发展,与日韩的产业转移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产业要升级、要调整,必须把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低端的劳动力转移出去,否则不可能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也不可能继续保持山东的经济增长。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提供物流、仓储、中介、会计和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有很大空间。先进制造业价值高、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在产业转移之后不能没有替代产业,一方面产业要转移;另一方面产业也要升级。
二、经济低碳化
一直以来,人类对碳基能源的依赖,导致CO2排放过度,带来温室效应,对全球环境、经济,乃至人类社会都产生巨大影响,严重危及人类生存。因此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应该走低碳化的经济发展路子。首先是能源低碳化,能源低碳化就是要发展对环境、气候影响较小的低碳替代能源;其次是交通低碳化,当今交通领域的能源消费比30年前翻了一倍,其排放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占到全社会排放总量的30%,面对不断恶化的气候和环境,交通运输领域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发展新能源汽车和电气轨道交通现已成为发展交通的新亮点;再次是建筑低碳化,建筑节能要在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等等;最后是消费低碳化,要通过绿色消费引导,使消费者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接受消费低碳化,支持循环消费,倡导节约消费,实现消费方式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三、金融产业化
发展金融产业,在产业链条分工上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包括直接销售金融产品和服务,直接跟客户发生联系;后台即与金融机构直接经营活动相对分离,为其提供服务和支撑的功能模块和业务部门。在区域分工上,在城市发展金融产业的同时,广大农村还是要以完善金融服务为主。城市这块要重点建设青岛区域金融中心,虽然目前还达不到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但是区域金融中心还是可行的,而整个蓝色经济区则要建设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应该借助西方跨国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化。实现金融产业化,最重要是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加强与国内外金融机构的业务协作和股权合作,建设多样化、比较完善的金融综合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几大类金融机构:一是金融控股集团;二是适合蓝色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小银行;三是地方性的保险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
四、区域一体化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包括青岛、威海、烟台、日照、潍坊、东营和滨州七个城市,共计沿海51个县,面积6.8万平方公里、人口3400万,分别占全省的43%和36%。要建设好蓝色经济区,必须打破区域分割,实现区域一体化。要实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区域一体化,必须做到五个一体:一是规划一体,应该统一做好蓝色经济区的发展规划;二是交通对接,如果一体化没有基础设施、交通的对接是做不到的,通过交通的对接率先实现半岛同城化;三是产业融合,产业融合的过程是一个分工形成一个产业链的问题,在产业差异化基础上实现产业融合;四是资源整合,蓝色经济区首先应进行基础设施整合,如港口、空港资源,这些必须进行重新整合;五是环境共治,保持半岛经济区良好的体制环境和生态环境是建设好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前提,所以环境特别是其中的生态环境必须共同治理、协同治理。
五、人口城市化
目前的城市化率仅为48%,农村人口仍然占大多数。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提升城市化水平,必须通过制度保障,让农村人口能在城市里“住下来”,真正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而不移”的问题。今后10~2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形成半岛城市聚集区,打造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高地。
参 考 文 献
[1]秦庆武.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路径选择[N].大众日报.2009:(9)12
[2]蒋甜甜,周兆立.蓝色金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助推器[J].现代商业.2011(11)
[3]刘永胜.蓝色经济区产业布局研究[D].江苏大学.2011
[4]王宝运,冯怡.金融支持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J].山东社会科学.2010(7)
[5]房成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策略探析[J].企业导报.2011(12)
4.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篇四
战略的发展展望
班级: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二班
组员:黄文轩(200917050206)徐 勇(200917050218)
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一年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迅速提升发展境界,科学谋划发展定位,抢抓机遇,积极作为,突出重点,统筹联动,一片蔚蓝色经济版图正在山东半岛陆海两域隆起。
在“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实施一周年之际,为充分展示我省发展蓝色经济的成绩和风采,本报特推出两篇报道,敬请关注.以蓝色进行曲为主旋律,以东起日照、西至东营的3000多公里海岸线为主轴,山东沿海7 城市,正在描绘一幅壮阔的海洋经济新画卷。
这幅画卷的主题,就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要求。一年间,省委、省政府适时出台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指导意见,大手笔编制完成总体规划纲要和 26个专项规划,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明确了总体要求、基本思路和发展重点。青岛、烟台、日照、威海、潍坊、滨州、东营7市 51个县市区,将发展蓝色经济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环节,将建设蓝色经济区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掀起了蓝色经济建设的高潮,有效地推动了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一年的蓝色历程,提升了发展境界;一年的蓝色历程,拓展了发展空间。
战略思维提升发展境界
在半岛蓝色经济区谋划、建设中,无论是山东半岛地区6 万多平方公里陆域,还是 16 万平方公里海域,无不彰显“大思集广、谋定而成”的决策轨迹。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省委专门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和九届七次全会,成立了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和推进小组,设立了专门的建设办公室,从体制上强化了对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视和领导。
总书记将打造蓝色经济区的光荣使命赋予山东半岛,与山东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资源优势、科技力量、产业层次、基础设施、对外开放等条件分不开。全省上下一致认为,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对山东来说是一个全新机遇,也是一个全新命题。
长期以来,我省对海洋的利用多为近海养殖与捕捞,即使开展海上石油、天然气、黄金矿等资源开采业务,也多限于500 米左右的半深海区域,远逊于发达国家 3000 米以下的深海开发能力,而深海开发被看做是解决陆地资源短缺与替代、新兴战略性产业培植与发展、环境污染改善与治理、生态保护与开发、低碳资源发掘与利用等重大问题的关键,中国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为抢占海洋开发主动权,全面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去年 6月 30 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对蓝色经济区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发展重点等方面作出明确安排,并召开系列会议,部署、推动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同时,以“蓝色经济引领未来”为主题,举办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聘请 31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成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咨询委员会,搭建起了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制度框架和决策保障,为大手笔规划蓝色经济区发展图景提供了强力支撑。
2010年 4 月,30 多个省直部门历时一年,编制完成15.9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和 6.4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组成的半岛蓝色经济区总体规划纲要,同时完成 26 个专项规划。规划主体区确定为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威海、潍坊、日照6 市以及滨州的无棣县和沾化县所辖陆域,共涉及51 个县市区;联动区包括规划主体范围之外的省内几大区域。
4月 19日,省政府向国家发改委报送《规划纲要》,推动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4月下旬,国务院同意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实现了突破性进展,进入加快发展新阶段。
“蓝色引擎”拓展发展空间
蓝色是大海之本色,大海,意味着无限发展空间。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费云良认为,总书记提出打造和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对山东、对中国拓展未来发展空间意义极为重大。
日照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侯成君告诉记者,在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中,日照市定位为鲁南临港产业区和精品钢基地,一个精品钢基地吸引了诸多配套产业,去年,日照的钢铁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 亿元;一个鲁南临港产业区,将日照变成了鲁南5 市的出海口,也变成了晋煤南运的下海大通道,日照由此迎来大开放、大发展的难得机遇期。
随着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潍坊北部广袤的盐碱滩上,正在拔起一座滨海新城。潍坊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岗介绍,北部新城区每天投入1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中海油项目、潍柴发动机项目、鸿运石化项目、华能新能源项目、国电新能源项目以及马来西亚最大国企投资的港口建设项目等十几个10 亿元以上的大项目纷纷进驻,带动北部新城3年扩张为50平方公里,同时,建设50所院校,进驻50万师生,一座极富魅力的滨海新城,已经成为潍坊主城区北进的新载体。
在半岛蓝色经济区空间布局上,山东提出构建“三带三区”总体发展框架,即在16 万平方公里海域上,由近及远形成海岸、近海、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此举相当于将山东的陆域面积扩展了一倍,既可承载养殖捕捞、远洋渔业、海洋食品等海洋经济第一产业,也可承载造船、海洋新能源、生物产业、海洋工程、环保产业、海洋化工等海洋经济第二产业,更可承载旅游、物流、海洋信息产业等海洋经济第三产业。
发展空间的拓展,产业培植作用重大。我省提出,按照“突出重点、凸显特色,接长短板、拉长链条,提升素质、拓展空间”的思路,重点选择链条长、关联度高、带动效应大的产业,以科技研发为先导,实施集中突破,着力在海洋生物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能源矿产业、现代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海洋文化旅游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生态环保产业8 个方面形成产业优势。这8 大产业,体现了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引领发展的方向,正在“蓝色产业体系”的框架之下,拓展经济区发展新空间。
无垠的海洋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跨越大海,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带动山东经济融入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记者了解到,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中期设想中,蓬莱到长岛、长岛到旅顺的跨海大通道有望建设;中日韩三方为构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度提出建设从韩国仁川到威海的海上轮渡、中韩海底隧道„„可以预期,随着海洋空间的无限扩大,半岛蓝色经济区将在更广阔、更深远、更持久的层面上,为山东经济文化强省的建设创造出新的机遇。
统筹联动搭建发展载体
从拓展发展空间、探寻可持续发展要素等重大使命出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3000 多公里海岸线为主轴,突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这一主线,坚持交通同网、市场同体、环境同治、产业联动、信息共享,将7市 51个县市区设定为主体区,与其他市县区组成联动区,互促互动,联动发展,从而实现15 万平方公里陆域与16万平方公里海域的统一大布局。
“如此布局首先需要基础设施一体建设。”滨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孙承志介绍,虽然滨州市只有无棣县和沾化县所辖的陆域列入半岛蓝色经济区主体功能区,但滨州的基础设施却按照“一区两翼七大节点”布局,突出滨州距离济南都市圈最近出海口、距离天津滨海新区只有 60 海里的区位优势,以另外5个县和两个高新经济区作为节点,打造滨州蓝色经济区。
近日,海(阳)即(墨)跨海大桥已开始合龙。从过去青(岛)黄(岛)不接,到如今青黄海底隧道贯通,大青岛交通框架基本形成。此外,德龙烟铁路建设、半岛城市城际铁路动工等,标志着半岛交通基础设施正在快速走向一体化。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宋军继说,立足海陆统筹、综合配套,统一规划建设港口、铁路、公路、航空设施,优化布局,强化枢纽,完善网络,提升功能,加快构建海陆相连、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市场一体化正走向成熟。目前,在蓝色经济区内正推进三项工程:尽快使“一卡通”在区内各市通用;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程,在区内有关市开展统一资费标准、统一电话区号试点;共同市场建设工程,统一区域内工商印证登记、质量监督、食品安全检查等执法标准,推动形成区域性科技成果、人力资源、商品物流、产权交易、旅游文化等统一市场。
青(岛)日(照)同城,青(岛)潍(坊)一体化进展顺利。日照市提出以接轨青岛、推动“同城发展”为平台,加强与山东半岛各市在海洋经济、基础设施、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更好地推动海洋资源开发、着力打造共同市场,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提高港口、交通、水利、信息服务体系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水平,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用、产业衔接。
潍坊加快岸线资源开发,重点推进潍坊港扩建和羊口、下营、滨海三个渔港建设,着力贯通海上运输通道,与青岛全方位对接。通道门户“发展定位,积极融入山东半岛、环渤海和东北亚一体化发展,推进跨渤海、中日韩战略通道建设,扩大区域、次区域合作,确定作为沟通东北和华东、华中地区,连结中日韩三国的战略节点城市地位,成为面向环渤海和东北亚蓝色通道的重要门户„„
面向大海,统筹联动,将山东沿海7市串成一体,共同站在推进蓝色经济发展的新平台上。
蓝色战略,正引领沿海7市越走越远;蓝色战略,正带动内陆腹地加快转型;蓝色战略,正全面推动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2010年6月26日,由致公党山东省委、山东省文化厅、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战略论坛”在济南开幕。副省长黄胜,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张传林,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山东省委主委王志民出席开幕式。出席论坛开幕式的领导还有,山东省文化厅巡视员邢玉斗,中共山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曲涛,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宋军继,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程奇立,致公党山东省委副主委肖培树、陈德展、秘书长安骊,中共山东省委统战部一处副处长赵宏,以及致公党山东省委企业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烟台新潮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宋向阳,致公党山东省委企业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山东青州尧王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金凤等。
黄胜副省长和王志民副主席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黄胜副省长在致辞中指出: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作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指示。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作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于2009年6月完成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体系规划(初稿)》,并上报国务院。该规划即将被列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他同时指出,没有文化建设的大力提升和推动,不可能真正实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致公党山东省委继去年举办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论坛后,又将推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联合省文化厅、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经过三个多月的筹备,共同组织了这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战略论坛,论坛主题的选择很有战略性和针对性,抓住了确保山东海洋事业加快发展的重点所在,对于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具体行动,是落实山东省委九届十次全委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他希望各位专家,借助论坛这个平台,发挥专业学术优势,畅所欲言,共同推进山东省海洋文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王志民副主席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区域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日趋明显。当前,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人文内涵的山东,如何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这一重要机遇,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实现半岛文化建设的战略转变与长远发展、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是全面推动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快实现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奋斗目标的重要抓手和强大推动力。他指出,这次论坛是致公党山东省委继去年联合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成功举办“山东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高层论坛”后,又一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致公党山东省委、山东省文化厅、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共同努力、团结合作,围绕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为我省经济发展献计出力的成功实践。他表示,会后致公党山东省委将把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一并整理呈报省委、省政府,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中,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的22位专家学者,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与独特价值,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展望,东亚文化圈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弘扬齐鲁文化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推动蓝色经济区海洋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与政策,国内外海洋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经验与做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会议在学术方面,也取得了满意的成效,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定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战略论坛”综述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文化发展战略作为政府指导和推进文化发展的长远谋划,既反映着某个国家或某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需要,同时也反映着公共管理主体对文化的认识、理念和论述。探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发展战略,必须充分立足蓝色经济区发展的现实需要,充分挖掘本区域文化的底蕴,传承本区域优秀的历史文化,彰显本区域文化的特色,合理利用本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来自北京大学的周庆山和赵雪指出,应该高度重视加强数字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提出了具体建议,即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积极发展对外合作、交流,抓好数字与网络媒体、网络游戏、移动文化消费、技术产权交易等新兴文化产业建设,真正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承载产业转移的新平台、对外开放的新平台、科技创新的新平台”。来自南京大学的顾江和胡慧源则从产业转型的角度来看待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产业的定位,他们指出,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内忧外患,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欣欣向荣,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和优化。在定位上,在突出海洋文化产业的同时,还应涵盖内陆文化产业。在思路上,发展要有所侧重,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定位也需明晰。在此基础上,他们又提出了七大发展战略:
1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2强化政策引导扶持,优化投资环境。3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提升文化产品原创性。4培育优质文化企业,形成产业发展核心主体。5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拓宽产业投、融资渠道。6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文化产业人才队伍。7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加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来自东南大学的陶思炎则提出了四点建议:1深入普查调研,建立起一份比较完备的山东海洋文化资料。2发掘地方特色,创造自己的蓝色文化产品。3重点带动一般,宜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4推动内外互动,吸收内部和外部的机遇与资源。来自广东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谢名家指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发展有着重大战略机遇,首先,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与“三个春天”的战略思想一脉相承,这是必须紧紧抓住的政治战略机遇。其次,深厚的有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软实力勃兴,是必须紧紧抓住的文化发展战略机遇。再次,坚实的硬实力和优越的自然生态结合,是必须紧紧抓住的文化基础和地缘政治战略机遇。并且他还指出,建设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风格的七大产业,即教育产业、智力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意产业、媒体产业、艺术产业、休闲产业。来自广东海洋大学的张开城提出了“八个一”来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即一个走廊:齐鲁文化走廊;一地一节: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一台歌舞:齐鲁风;一个产业:文化产业;一个工程:产业文化工程;一个线路:齐鲁经典旅游线路;一个支撑:科技支撑;一个精神:齐鲁文化精神。同时,他还提出从滨海旅游、休闲渔业、休闲体育、节庆会展文化、民间工艺、涉海艺术、涉海对策与咨询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海洋文化的产业化开发。天津师范大学的王晔则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做了层次分析,分别分析了蓝色经济区文化的理念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制度层文化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物质层文化建设。天津南开大学的敖堃,则着重分析了山东地域文化的学科建设与系统研究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的巨大助力,他提出十个方面的建议来规范和指导未来的山东地域文化学科体系:1理清并统一山东地域文化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使其具有稳定的内涵和明确的指代。2准确而具体地描述山东地域文化的形成过程,使山东地域文化的研究对象有内在的稳定性。3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山东文化进行文化类型学的研究,并分析该典型形态的文化与其社会系统及生存状况的内在关系。4全面而又系统地总结山东地域文化研究的已有成果,客观、公正地评价各家各派的学说。5从民俗学、历史学、建筑学、语言学、艺术学等不同学科的不同角度对山东文化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深入研究。6从文化区域学的角度研究界定山东文化区域,并对山东及其周围等不同地域的文化展开比较研究。7在考察和研究山东文化的历史演进及其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山东地域文化的未来学研究,探索其在新的历史环境中的发展路径。8研究山东地域文化必须有合理、科学的方法。9应当大力抢救山东地域文献资料,为研究山东地域文化提供丰厚的研究资料。10做好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使科学研究与社会进步能够结合起来。
(二)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文化产业的规划与探讨
山东半岛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文化资源丰富。海洋文化作为推动海洋开发的隐性力量,为海洋开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促进海洋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上海海事大学的时平认为,开发半岛蓝色资源,首先要达成区域文化共识,建立一个有效的制度性运作机制。他指出,首先要树立半岛蓝色区域海洋文化合作共识,其次要形成政府、学术界和学术组织、企业界合力推进半岛蓝色区域海洋文化交流与合作。第三要发挥政府职能和市场机制双重的调节作用。厦门大学的薛雄志和刘锦婷认为,海岸带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海洋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还构想出山东海岸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ICM与EBM的有效融合。浙江海洋学院的柳和勇分析了我国海港城市文化建设内涵的构成,并且进一步分析了海港城市海洋文化的传统内涵,海港城市文化建设的理想内涵,海港城市的城市精神内涵。孙才志和范斐首先从海洋文化的内涵分析入手,着重分析了山东海洋文化的特点,说明了海洋经济的内涵及山东省海洋经济的现状,并分析了山东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山东大学的王广振强调:组建海洋文化产业建设的专家智囊团,要对半岛海洋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盘点、整合、分类和评估,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源做好不同的建设规划和发展策略,保护好海洋文化资源。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陈国忠,则分析了山东海洋文化的基本特质,分析了山东海洋旅游文化的价值及其核心理念,并建议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
(三)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
山东半岛有着丰富的海洋文化遗产,对海洋文化遗产的开发势在必行。中国海洋大学的曲金良分析了当前山东海洋文化遗产的现状,指出了蓝色经济区建设与蓝色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与统一,并且提出了五点建议。天津大学的张慧颖则就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发展山东省文化产业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浙江海洋学院的倪浓水则着重对比浙江和山东的文化支持,来阐述山东海洋经济文化的渊源与基础,并且提出海上山东与海上浙江文化建设的共同旨归。
(四)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旅游资源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资源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上海社科院的孙琴安认为,山东半岛的旅游资源有着良好的基础与优越的区位,并且分析了整合开发利用山东半岛旅游资源的可行性。中国海洋大学的张胜冰着重研究了山东文化品牌的现状,指出要完成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跨越,就必须发展山东自己的文化品牌,同时他还提到了山东文化品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与建议。鲁东大学的刘凤鸣对山东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开发这些资源的宝贵意见。山东师范大学的李平从对山东半岛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特质的分析入手,以旅游资源为切入点,通过地域文化特征辨析,探讨了半岛地区文化和旅游之间的依存关系。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的赵卫东,从仙道文化入手,提出山东半岛有着悠久的仙道文化传统,丰富的仙道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旅游文化价值,并且分析了目前山东半岛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的燕生冬,分析了山东沿海地区早期历史文物资源的分布与特点,并提出了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以上各位专家学者就相关议题发表了专题演讲,从不同的角度,以专业的视角,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战略各抒己见。既总结介绍了各地发展海洋经济文化的成功经验,又探讨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内容充实,意义深远。
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构筑现代产业体系。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总揽全局,立意高远,精辟深刻,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谋远虑的重要部署,为丰富深化区域发展战略、促进科学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充分体现了对山东工作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把握发展大局,抓住发展机遇,以科学务实、奋发有为、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全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决不辜负胡锦涛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全省人民的重托。
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海洋经济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把握海洋经济发展新趋向,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标志着对省情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海洋经济发展将实现新的突破,标志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起点、进入新的阶段,意义重大而深远。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省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海上山东”的发展战略,并把它与黄河三角洲开发并列为两大跨世纪工程。再往前推,自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历届省委、省政府一直都在探索并提出适合当时省情的经济发展战略:从“东西结合、共同发展”,到“重点突破、梯次推进”,从实施“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战略到规划建设“一群一圈一带”(山东半岛城市群、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从“五大板块”到“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再到现在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形成“一区三带”发展新格局,山东探索发展战略与合理布局的脚步从未停止,且思路愈加清晰,愈加深化。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山东省其他地区作为规划联动区。
目标和定位
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到2015年,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率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意义
加快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利于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维护国家战略安全;有利于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完善我国沿海整体经济布局;有利于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海洋经济国际合作水平,深化我国沿海开放战略。
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理解,应该是以海洋经济为特征、以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为基础。蓝色经济区的建设,是事关全省的重大战略,其实质是利用沿海优势,整合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联动全省以及全国经济的科学和谐发展。从这个意义上,“三带”的重要带动作用将体现为:以沿海七市为前沿,以全省资源要素为依托,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内外联动,形成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沟通黄河流域广大腹地、面向东北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陆海空间布局全面优化调整
提示:提升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核心地位,壮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聚集集聚区两个增长极;优化海岸与海洋开发保护格局,构筑海岸、近海和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优化沿海城镇布局,培育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三个城镇组团,形成“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总体开发框架。
提升“一核”
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提升核心区域的发展水平,对于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加快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总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
核心区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潍坊、威海等沿海城市为骨干,加快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推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提高园区(基地)、企业载体集聚功能和和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推动现代渔业、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生态环保、海洋文化旅游、海洋运输物流等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推动海洋食品加工、海洋化工等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全国最重要的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
壮大“两极”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聚集集聚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加快培育壮大南北两个增长极,对于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协调发展,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建设一批大型生态增养殖渔业区,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加强油气矿产等资源勘探开发,加快发展海洋先进装备制造业、生态环保产业;大力发展临港物流业、滨海生态旅游业等现代海洋服务业,培育具有高效生态经济特色的重要增长极。
鲁南临港产业聚集集聚区,积极推动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集中培育海洋先进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油气储运加工等临港工业;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密切港口与腹地之间的联系,加快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加强日照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把鲁南临港产业聚集集聚区打造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
构筑三条开发保护带
海岸开发保护带。从海岸线向陆10公里起至领海基线(内水海域界线)之间的带状区域,其中内水面积3.59万平方公里,具有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海洋产业发达、人口城镇密集等特点,是发展壮大海洋经济、统筹海陆发展的最重要区域和优先开发区域。重点打造海州湾北部、董家口、丁字湾、前岛、龙口湾、莱州湾东南岸、潍坊滨海、东营城东海域、滨州海域九个集中集约用海片区,构筑功能明晰、优势互补的开发和保护格局。
近海开发保护带。从海岸开发保护带外部界线向外12海里宽的带状区域,其中领海海域面积1.42万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海洋渔业、能源、矿产等资源,是开发海洋资源,培植海洋优势产业的重点区域。该区加快海洋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壮大海洋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海洋工程建筑等产业;全面规范近海开发利用秩序,扩大人工放流和底播增殖规模,严格执行禁渔期和禁渔区制度;加强推行清洁生产,防止海上油气矿产开采、船舶航行、海上倾废等造成海洋环境污染。
远海开发保护带。从近海开发保护带外部界线至专属经济区外部界线的带状区域,海洋生物、海底矿产等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是海洋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战略区域。区内加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发展海洋捕捞、海底能源矿产开发、海洋工程建筑等产业;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切实履行保护海洋环境的国际义务和责任,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平衡。
打造三个城镇组团
青岛-潍坊-日照组团。青岛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先行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国际海洋科研教育中心、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和海上体育运动基地。潍坊市重点发展海洋高端高效产业;日照市重点发展现代临港产业。三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对接、互补、融合发展成为现代化城镇组团。
烟台-威海组团。进一步提升烟台、威海的中心城市地位,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统筹组团内各层次城镇的发展,加强组团内产业分工与协作,推进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与日韩经贸联系密切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海洋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洋产业基地、对外开放平台和我国北方富有魅力的滨海休闲度假区。
东营-滨州组团。合理扩大东营、滨州的城市规模,加强组团内城镇和产业的分工与协作,突出高效生态和海洋经济特色,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着力建设特色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打造成为环渤海地区新的增长区域和生态型宜居城镇组团。
加快建设海洋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提示:加强海洋科技创新综合性平台、专业性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建设,完善现代海洋教育体系,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海洋职业技术教育,加快海洋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中心。
(1)加快海洋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海洋生物、海洋化工、新材料、海洋装备制造技术等优势领域组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建设或引进船舶制造、工程装备、仪器仪表等应用技术开发方面的创新平台。通过国家科技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现有政策渠道,加大对蓝色经济区相关单位开展海洋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完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与日本、韩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科技交流合作。
(2)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和投入机制;制定和实施扶持中小科技企业成长计划,健全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机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3)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设海洋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公共转化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组织实施一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促进海洋高技术产业在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地集聚发展,择优建设海洋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完善海洋科技信息、技术转让等服务网络,规划建设青岛国家海洋技术交易服务与推广中心。引导企业制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支持有条件的城市申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4)打造全国重要的海洋教育中心。加强海洋专业学院建设,构建门类齐全的海洋学科体系。支持中国海洋大学巩固海洋基础学科优势,重点发展与海洋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将其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综合类海洋大学。支持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及区内其他高等院校结合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选择发展特色海洋学科专业,支持高等院校与世界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院校、联合实验室和研究所。在中小学普及海洋知识,建设青岛海洋教育科普基地。
(5)建设我国海洋高端人才聚集地和高素质人力资源富集区。以两院院士、泰山学者和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为重点,加强创新型海洋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打造高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基地。在中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和海洋科教人才出国(境)培训项目等方面,加大对蓝色经济区的支持力度。建设一批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基地)和引智示范基地。加快培育专业性海洋人才市场,建设东北亚地区的海洋人才集聚中心和交流中心。
海陆相连空地一体
提示:在沿海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一批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立体交通体系。
(1)港口。以青岛港为龙头,优化港口结构,整合港航资源,加快港口公用基础设施及大型化、专业化码头建设,培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港口集团,形成以青岛港为核心,烟台港、日照港为骨干,威海港、潍坊港、东营港、滨州港、莱州港为支撑的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青岛港要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综合性大港和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港。烟台港要进一步巩固提升区域性能源原材料进出口口岸、渤海海峡客货滚装运输中心、陆海铁路大通道重要节点和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集装箱支线港地位,发展成为环渤海地区的现代化大型港口。日照港要提高大宗散货和油品港口地位,进一步扩大集装箱业务,服务大宗散货中转储运和集装箱支线运输。威海港要建成环渤海地区的集装箱喂给港和面向日韩的重要港口。东营港、潍坊港、滨州港、烟台港莱州港区要依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完善功能,提高吞吐能力,形成分工明确的黄河三角洲港口群。
(2)铁路。以山东省铁路主骨架为依托,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路网质量,打通环海、省际铁路大通道,加快重点铁路项目建设,构筑沿海快速铁路、港口集疏运和集装箱便捷货物铁路运输、大宗物资铁路运输和省际间客货铁路运输体系,形成功能完善、高效便捷的现代化铁路运输网络。
(3)公路。加快高等级公路建设和普通路网升级改造,优化路网结构,形成干支相连、快速便捷的公路网络。
(4)机场。加快区域内机场建设和改造,科学规划建设青岛新国际机场,增加和开辟国内外航线,形成以青岛新国际机场为中心,以烟台、威海、潍坊、东营等机场为支线的空港格局。
(5)综合运输枢纽。整合现有交通资源,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加快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方式,实现区域和城乡客运一体化、货运物流化。开展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工作。在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一批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无缝对接的现代化综合运输枢纽工程。
构筑安全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
提示:着力构建安全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提高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1)风能。有序开发风能资源,重点建设沿海7市大型陆地风电基地和鲁北、莱州湾、渤中、长岛、山东半岛北、山东半岛南6个海上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2)生物质能。合理规划建设生物质能电站,鼓励建设生物质能热电联产机组,积极扩大沼气利用,适度发展非粮燃料乙醇。
(3)太阳能。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推进以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城市建设。鼓励太阳能热利用,提高太阳能热利用规模和水平。
(4)海洋能。在乳山、荣成、日照等海域规划建设潮汐能和波浪能发电示范项目,逐步加快海洋能的开发利用步伐。
(5)大力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适时启动风光储输联合示范工程项目。
(6)核电。建设海阳、荣成核电项目,规划建设烟台核电研发中心,加强区内核电厂址资源的勘察、论证和保护工作,保护和储备好核电厂址资源。力争在2020年初步形成两个核电基地。
(7)燃煤火电。根据“上大压小”的要求,重点建设60万和100万千瓦级大容量、高参数、环保型燃煤电厂,以加强受端电网支撑,保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
协调支撑现代产业新体系
提示: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以发展海洋优势产业集群为重点,强化园区、基地和企业载体功能,加快发展海洋第一产业,优化发展海洋第二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
重在提高现代海洋渔业综合效益
现代水产养殖业:(1)以荣成、长岛、蓬莱、莱州、胶南等海域为主体,建设总体规模300万亩以上的浅海优势海产品养殖基地。(2)以东营、潍坊、滨州等沿海地区为重点,建设200万亩标准化池塘生态健康养殖基地。(3)以莱州、文登、荣成、无棣、日照东港区、昌邑、寿光等沿海地区为重点,建设一批优质海水鱼工厂化养殖基地和现代渔业示范区。
渔业增殖业:重点在莱州湾东部、庙岛群岛、崆峒列岛、荣成、崂山、即墨近海、海州湾北部等海域建设打造国家级全国重要的海洋牧场示范区。
现代远洋渔业:重点培育荣成、寿光、蓬莱、黄岛等远洋渔业基地,把中国烟台金枪鱼交易中心打造成为国际性金枪鱼产品集散地,建设一批海外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提高参与国际渔业资源分配能力。到2015年,远洋渔业年产量、远洋渔船数量分别提高到40万吨和600艘左右;到2020年,分别达到50万吨和650艘左右。
滨海特色农业:在滨海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设施蔬菜、优质果品、特色作物等高效农业,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培育名牌产品,建设沿海农业休闲观光走廊。
打造海洋优势产业集群
海洋生物产业。重点发展海洋药物、海洋功能性食品和化妆品、海洋生物新材料、海水养殖优质种苗等系列产品,把烟台、威海、日照、潍坊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海洋生物科技与产业基地,把青岛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海洋生物研发和产业中心。
海洋装备制造业。把东营、潍坊、威海、日照、滨州打造成特色鲜明的专业性现代海洋装备及配套制造业基地,把青岛、烟台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
海洋能源矿产业。以青岛为中心,适时建设海洋藻类生物能源和非粮燃料乙醇项目。实施黄渤海油气、龙口煤田、莱州金矿、莱州湾卤水等开发工程,规划建设国家重要的海洋油气、矿产开发和加工基地。
海洋工程建筑业。把青岛、日照、烟台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洋工程建筑业基地,培育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
现代海洋化工产业。加快建设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海洋新材料产业基地。
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在烟台、威海、青岛、日照、潍坊等地建设一批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加快建设荣成、城阳、芝罘等一批全国重要的冷链物流基地,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的水产品价格形成中心、水产品物流中心和国际重要的水产品加工贸易基地。
提升海洋第三产业的引领和服务
海洋运输物流业。重点建设青岛、日照、烟台、威海四大临港物流中心,积极推进东营、潍坊、滨州、莱州等临港物流园区建设,打造以青岛为龙头的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
海洋文化旅游业。突出海洋特色,推动文化、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文化和体育产业基地,打造国际知名的滨海旅游目的地。其中,文化产业全力打造一批海洋文艺精品,建设一批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海洋文化产业园;体育产业加快建设综合性海洋体育中心和海上运动产业基地;旅游产业建设长岛休闲度假岛和荣成好运角旅游度假区,把青岛、烟台、威海等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滨海休闲度假目的地等,致力于做大做强山东蓝色旅游品牌。
此外,加强与国内外金融机构的业务协作和股权合作,着力发展涉海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软件信息、创意设计、中介服务等涉海商务服务业,为半岛蓝色经济区提供有力支撑。
构筑集约节约用海新机制
提示:重点推进海洋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快建立科学的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机制。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建立珍稀濒危物种监测救护网络和海洋生物基因库
(1)推行海洋表层、中层、底层立体开发方式,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修编海洋功能区划,实行海洋功能区划定期评估制度。坚持发展与保护、利用与储备并重,加强对重要岸线的监管与保护。制定单位岸线和海域面积投资强度标准规范,严禁盲目圈占海域、滥占岸线。严格执行围填海计划,鼓励围填海造地工程设计创新。开发超大型海上建筑浮游技术和海底空间利用技术,建设海上水陆两用飞机场,开展海下大型储藏基地建设研究。强化海岛分类分区管理,建立有居民海岛综合协调管理机制,规范无居民海岛使用程序,促进无居民海岛合理开发。加强深海地质勘查,寻找新的可开发资源,增强后备资源保障能力。
(2)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和全过程节水方式,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限制发展高耗水行业,支持企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积极推广农业旱作技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和节水型水产养殖业。鼓励有条件的生活小区、工业企业使用海水淡化水、再生水,加快建设一批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示范城市。
依据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优化生态空间结构,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海洋与渔业保护区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开展海洋特别保护区规范建设和管理试点,加大渔业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和重要水产增养殖区保护力度,构建完善的海洋与渔业保护区体系。到2015年,新建和升级各类保护区约80处;到2020年,新建和升级各类保护区约50处。
(4)海洋生态修复与治理。完善海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探索建立国家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支持开展海洋生态补偿试点。大力实施柽柳林、海草床、滨海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工程。建立珍稀濒危物种监测救护网络和海洋生物基因库,开展典型海域水生生物和珍稀濒危物种的繁育与养护。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重要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景观的保护。加快推进海湾生态整治,维护沿海生态环境健康。
(5)海岸带综合治理。坚持保护岸线的自然属性,维护岸线的稳定性,增强岸线资源利用的复合性。对未开发利用的岸线资源,严格按照规划加强管理,确保科学利用。实施破损岸线和沿海滩涂治理修复工程,开展海岸带综合整治试点,到2015年和2020年,破损岸线治理率分别达到80%和95%。
(6)海岛生态保护。贯彻实施海岛保护法,编制海岛保护规划。加强海岛水土流失防治,开展海岛珍稀野生动物和海洋生物物种救护行动,加快推进生态海岛建设,建设一批海岛生态保护示范区。科学界定海岛功能,禁止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加强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对领海基点所在海岛划定保护区,禁止任何改变地形、地貌的开发活动。
促进蓝色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提示:合理调整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重点城市行政区划,规划建设青岛西海岸、潍坊滨海、威海南海等海洋经济新区。扩大县(市)经济管理权限,完善省财政直管县体制,进一步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赋予经济强镇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努力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
(1)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各类优势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着力培育一批以海洋产业为主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海陆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等领域。在扩大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时,对烟台、潍坊等区内符合条件的城市予以优先考虑。健全完善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引进现代交易制度和流通方式,积极发展海洋商品的现货竞价交易和现货远期交易。
(2)建立城乡统一规划管理机制。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业用海域使用权流转市场。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开展蓝色经济区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试点和新农保试点。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制度,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增强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3)创新蓝色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机制,加强区内统筹协调,强化在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统筹基础设施布局与建设;优化配置要素资源,共建共享区域统一市场;推进陆域、流域和海域污染综合治理,形成陆海一体化环境管理的新机制;统筹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内部产业错位发展;完善区域发展政策,探索建立区域经济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
(4)加快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扩大先进技术设备进口,完善重要进口资源储备体系,建设国家重要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对区内企业“走出去”给予资金筹措、外汇审核、保险担保、货物通关、检验检疫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积极开展跨国经营。加快推进青岛中德生态园建设,研究开展日照国际海洋城、潍坊滨海产业园等中外合作项目。设立中国国际海洋节(青岛),举办海洋经济文化(技术)国际博览会和蓝色经济高峰论坛。
(5)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争取建立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承担中日韩科技联合研究计划。开展中韩海陆联运汽车直达运输,积极推进烟台中韩跨国海上火车轮渡项目前期研究论证工作。加强进出口贸易、食品安全及相关领域的互信互认合作。积极探索与日韩间电子口岸(单一窗口)数据交换标准建设,建立三地电子商务认证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建立东北亚地区标准及技术法规共享平台,实现与日、韩技术标准对接。
(6)加快推进与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连互通,规划建设公路、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等基础设施项目,形成以山东半岛重要沿海港口为核心、辐射带动黄河流域的综合交通网络。大力实施“西电东送”工程,积极参与中西部地区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20亿专项资金重点扶持
(1)财政税收政策。研究制定国家引导和扶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蓝色经济区建设给予支持。落实国家关于远洋捕捞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海洋资源勘探的投入力度,国家现有海洋资源勘探专项向山东倾斜;落实国家风力发电增值税优惠政策,研究制定支持太阳能、潮汐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研究对区内符合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条件的城市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对区内符合条件的项目,在安排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时给予适当倾斜。围绕落实国家重点扶持政策,2011年山东省级财政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区内7市共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以后每年省、市两级财政专项资金都要有所增加,用于支持蓝色经济区建设。整合省级现有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列入规划的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海洋产业发展。适时启动资源税改革。
(2)投资融资政策。国家在安排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和资金方面给予支持;设立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开展船舶、海域使用权等抵押贷款„„
(3)海域、海岛和土地政策。合理利用海岛和海域资源,在围填海指标上给予倾斜,优先用于发展海洋优势产业、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国家在海域使用金分配使用上对山东予以适当倾斜,养殖用海依法减免海域使用金。支持山东开展用海管理与用地管理衔接的试点,积极推动填海海域使用权证与土地使用权证的换发试点工作,以及凭人工岛海域使用权证书按程序办理项目建设手续试点。实行土地利用计划差别化管理,对重大建设项目特别是使用未利用地的建设项目,国家在安排用地计划时予以倾斜;鼓励对宜农土地后备资源进行开发;区内逐步建立市级土地指标统筹使用和跨市域土地指标统筹使用制度;组织实施国家级重大土地整治工程,支持开展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试点。严格执行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关管理政策。
5.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篇五
2012-7-19 20:14:00 来源:大众日报
2009年4月和10月,胡锦涛总书记两次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和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近两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科学谋划蓝色经济发展定位,适时出台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审慎制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26个专项规划,有效探索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积极推动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山东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拓宽了新空间,为山东在“十二五”期间继续保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培育了新的增长极。
近两年来,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滨州7市,将发展蓝色经济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将建设蓝色经济区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理清目标,提升境界,突出重点,科学布局,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掀起了蓝色经济建设的新高潮,有力地推动了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科学绘就发展蓝图
胡锦涛总书记将打造蓝色经济区的光荣使命赋予山东,与山东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科技力量、产业层次、基础设施、对外开放等条件分不开。但是,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对山东来说是一个全新机遇,也是一个全新命题。
长期以来,我省对海洋的利用多为近海养殖与捕捞,即使开展海上石油、天然气、黄金等资源开采业务,也多限于500米左右的半深海区域,远逊于发达国家3000米以下的深海开发能力,而深海开发被看做是解决陆地资源短缺与替代、新兴战略性产业培植与发展、环境污染改善与治理、生态保护与开发、低碳资源发掘与利用等重大问题的关键,山东无疑还存在着巨大潜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省委迅速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和九届七次全会,成立了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为组长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和推进协调小组,设立了专门的建设办公室。随后,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对蓝色经济区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发展重点等方面作出明确安排,并召开系列会议,部署、推动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同时,以“蓝色经济 引领未来”为主题,举办蓝色经济发展
国际高峰论坛;聘请31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成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咨询委员会,搭建起了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制度框架和决策保障,为大手笔规划蓝色经济区发展图景提供了强力支撑。
近两年间,综观全省上下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历程,无不体现科学决策的生动轨迹。
2010年4月,省蓝办牵头,30多个省直部门参与,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历时八个月,编制完成15.95万平方公里海域和6.4万平方公里陆域组成的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纲要,同时完成了26个专项规划。规划主体区确定为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威海、潍坊、日照6市以及滨州市的无棣县和沾化县所辖陆域,共涉及51个县市区;联动区包括规划主体范围之外的省内其他区域。
在科学谋划、着力推进半岛蓝色经济区各项建设的同时,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也是9400万齐鲁儿女的期盼与追求。2010年4月19日,省政府向国家发改委报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纲要》,推动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7月9日,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渔业局等部委在青岛召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启动会议。8月27日,省政府向国家发改委报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12月16日,国家发改委向国务院报送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将山东经济发展的空间,由山东半岛地区6万多平方公里陆域延伸到近16万平方公里海域,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造一个“海上山东”
作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主战场之一,日照市定位为海洋特色新兴城市,突出海洋特色发展鲁南临港产业区和钢铁精品基地。市长赵效为介绍,一个钢铁精品基地吸引了诸多配套产业,2010年,日照的钢铁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多亿元;一个鲁南临港产业区,将日照变成了鲁南5市的出海口,也变成了晋煤南运的下海大通道,日照由此迎来大开放、大发展的难得机遇期,也赢得了更加辽阔的发展海洋经济的新空间。
新空间,新载体。在半岛蓝色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上,我省提出构建“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总体发展框架,即在近16万平方公里海域上,由近及远形成海岸、近海、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此举相当于将山东的陆域面积扩展了一倍,再造了一个“海上山东”。
无垠的“海上山东”,既可承载养殖捕捞、远洋渔业、海洋食品等海洋经济第一产业,也可承载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生物产业、海洋工程、海洋化工等海洋经济第二产业,更可承载海洋文化旅游、物流、海洋信息服务等海洋经济第三产业,这不仅使传统产业获得了腾挪自如、得心应手的发展新空间,还搭建起了产业与城市发展的新载体,迎来了新兴产业发展的难得机遇。
两年间,潍坊北部广袤的盐碱滩上,一座滨海新城拔地而起。潍坊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苏立科介绍,从2009年开始,北部新城区每天投入1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中海油项目、潍柴发动机项目、鸿运石化项目、华能新能源项目、国电新能源项目以及马来西亚最大国企投资的港口建设项目等十几个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纷纷进驻,带动北部新城在3年内扩张为50平方公里,同时,建设50所院校,进驻50万师生,一座极富魅力的滨海新城,已经成为潍坊主城区北进的新载体。
拥抱大海,春暖花开。记者了解到,潍坊市加快岸线资源开发,着力贯通海上运输通道,与青岛全方位对接;烟台市积极推进跨渤海、中日韩战略通道建设,纵身融入山东半岛、环渤海和东北亚一体化发展,成为面向环渤海和东北亚蓝色通道的重要门户„„近两年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7市以3345公里海岸线为主轴,突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这一主线,坚持交通同网、市场同体、环境同治、产业联动、信息共享,将7市51个县市区设定为主体区,省内其他区域组成联动区,互促互动,联动发展,从而实现15万平方公里陆域与近16万平方公里海域的统一大布局。
搭建经济转型升级新平台
假如沿着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管华诗和他的团队从海洋中发现并提取的一种短糖分子小链,我们不仅能够延伸、生产出食品功能因子、化妆品保湿因子,还能产出抗病毒、心血管病、抗肿瘤活性、抗糖尿病活性等有效药物,铸造一
个上千亿元的产业链。这种极具成长性、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物产业,既是半岛蓝色经济区各市发展的产业重点,也是我省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
近两年来,青岛、烟台、威海、日照、潍坊、滨州、东营等沿海7市,充分发挥产业基础好、科技力量强、海洋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外向度高、港口体系完备等综合优势,着力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成为山东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动力和新平台:
青岛市大力发展临港产业集群高端发展,随着海西湾造修船基地、中海油海洋工程、中石油海洋工程等大批船舶与海洋工程大项目建成投产,胶州湾西岸成为亚洲最大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制造基地;
烟台市投资2000多亿元推进上百个蓝色经济重点项目,培育、壮大了莱福士海洋工程、巨涛海洋重工、中柏京鲁船业、大宇造船、杰瑞油服为代表的蓝色产业新体系;
威海市不断提高水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引进总投资54亿元的11个海产品生产加工项目,带动远洋捕捞、海水养殖、加工等产业链不断延伸,推进了传统渔业向现代海洋渔业发展„„
日照市在承接世界临港产业转移拒绝传统产业搬家模式,力求走出一条新兴临港产业之路,形成了产业结构优、城市环境佳的特色竞争力;
滨州市建设“粮丰林茂,北国江南”,在培育西王集团工业园、鲁北化工生态工业园等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同时,实现了生态环保、经济发展、资源高效利用“多赢”新局面;
东营市着力改造提升石油化工、橡胶轮胎、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壮大了现代渔业、生态畜牧业等优势产业,形成了传统优势工业与高效生态农业双轮驱动发展新格局„„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费云良认为,两年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各市着力发展的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生物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能源矿产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
6.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篇六
山东省政府2011年1月6日晚间通报,国务院已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山东省政府介绍,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山东省政府表示,《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依据《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15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率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是环渤海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结合部、黄河流域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
山东省政府表示,在新形势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利于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维护国家战略安全;有利于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完善我国沿海整体经济布局;有利于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海洋经济国际合作水平,深化我国沿海开放战略,意义十分重大。山东省政府介绍,国务院指出,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关系到我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各有关方面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密切合作,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共同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国务院要求,《规划》实施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 1
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科教支撑能力,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海陆联动发展,推进海洋综合管理,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提出背景
2009年4月份,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国家已经在沿海地区确立了“5个流域”的龙头地位,广东作为珠江三角洲的龙头、上海作为长江流域的龙头、广西作为大西南地区的龙头、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的龙头、辽宁作为东北三省的龙头。但随着流域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也迫切需要一个便捷的出海通道,由此,我国首个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造也就确立了山东在黄河流域的龙头地位,它也将改写中国区域经济版图的格局。
发展优势
山东省是海洋大省,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占全国的1/6。拥有海湾200余处,其中优良港湾70余处,海岸2/3以上为基岩质港湾式海岸,是我国长江口以北具有深水大港预选港址最多的岸段。
此外,山东省海洋科技优势得天独厚,是全国海洋科技力量的“富集区”,拥有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5所,包括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一大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教学机构,1万多名海洋科技人员,占全国同类人员的40%以上。
而经过近20年“海上山东”的建设,山东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海洋产业隆起带,具备很强的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产业基础。
战略定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经济引擎、环渤海经济圈南部隆起带、贯通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遵循海陆统筹、海洋开发与保护并重、集中集约用海和综合配套改革的原则,争取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的经济引擎 [4][3][2][1]
黄河流域跨九省区,陆域总面积占全国37%,区域人口占全国31%。但在我国一系列空间发展战略中,黄河流域尚无东中西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仍是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空白地带。
而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之所以滞后于长江、珠江流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能实行海陆统筹、海洋带动、协调发展,致使流域内陆各省区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不够活跃,延缓了经济的增长。
随着蓝色经济区的提出,西起伊宁、拉萨,东至青岛、日照的两条高速铁路干线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三大战略贯穿一体,为黄河流域内陆各省区打开了东出大海的门户,也为整个流域经济的开放架起桥梁并填补国家空间发展战略的空白,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与增长轴。
环渤海经济圈的南部隆起带
环渤海经济圈,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
河北的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辽东半岛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均已被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而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山东半岛海岸线长度占到整个环渤海经济圈海岸线总长50%以上,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提出,对加强与环渤海各省市区的合作,使山东半岛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新的增长极,拉动我国腹地的经济发展将发挥巨大作用。
联贯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纽带
在我国规划的铁路“五纵五横”中,山东处于东部沿海“一纵”的中枢地带,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将有利于这两大区域经济板块之间的融合互动、一体发展。
总体规划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包括9大核心区,分为主体区和核心区,其中主体区为沿海36个县市区的陆域及毗邻海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为9个集中集约用海区,分别是:丁字湾海上新城、潍坊海上新城、海州湾重化工业集聚区、前岛机械制造业集聚区、龙口湾海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滨州海洋化工业集聚区、董家口海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莱州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东营石油产业集聚区。每个集中集约用海区都是一个海洋或临海具体特色产业集聚区。初步测算,到202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9大核心区总投资约1.4万亿元,集中集约利用海陆总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9大核心区可用海域面积约2200平方公里),其中近岸陆地600平方公里,填海造地420平方公里,高涂用海180平方公里,相关联的开放式用海400平方公里,相当于在海上再造一个陆域大县,从而大大扩展山东省的发展空间,搭建[3][3][3]
3独具优势的海陆统筹新平台、承载人口和产业转移的新平台、对外开放的新平台、科技创新的新平台。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除1个总体规划外,还有15个省直部门分别编制海洋能源、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海洋生物产业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盐化工及海洋化工产业发展、信息服务、现代海洋渔业发展、生态环保、对外开放、园区发展、交通运输发展、海洋工程建筑业发展、海洋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水利发展、土地开发利用、海底矿产勘探开发开采输送加工等专项、城镇体系建设、教育事业发展、科技事业发展、卫生事业发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事业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业发展等25个专项规划。
城镇规划
作为空间支撑基础,城镇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2009年10月26日,由山东省建设厅组织的一个研讨会在济南召开,研讨会的中心议题是把脉新鲜出炉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体系规划。在这份跨度直到2020年的规划蓝图中,半岛蓝色经济区内青岛、烟台等七大核心城市依据各自区位优势、区域产业布局等因素,确定了各自未来的发展方向。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体系规划范围南起日照市,北至滨州市,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东营和滨州七市以及临沂市莒南、淄博市高青、德州市乐陵、庆云四县市的全部行政范围。
2008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共有城镇467个,城镇化水平52.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城镇分布呈现胶东地区密集,两翼相对稀疏的空间特征。在这份规划中,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的发展目标被明确为:面向日韩开拓国际市场,拓展广大西部内陆腹地。其中,青岛将被培育成国家级中心城市,成为山东省和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城市;烟台、威海、日照、潍坊、东营和滨州等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被强化,成为蓝色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战略节点;在地域空间上将形成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三个城镇组群。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形成以三个城镇组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镇相结合,空间布局合理,城镇职能协调的沿海城镇带。
依据区域产业布局、城镇发展现状等因素,经济区域内七大中心城市各自确定了未来主要发展方向和区域定位。到2020年作为龙头城市,青岛将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区域经济中心、现代化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国家海洋科研及海洋产业开发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港,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烟台将成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港口城市、区域性金融、贸易、服务中心,全国重要的旅游度假胜地。威海将被打造成为中韩经济带的桥头堡。
日照将借助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和鲁南城市带出海门户,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临海产业基地。[5]
潍坊的城市职能将重点倾斜海洋化工以及现代制造业。东营以石油化工为基础,成为我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以及具有生态特色的中心城市。滨州则要成为鲁北地区机械制造、纺织、印染为主的现代产业基地和工商中心。
经济规划
丁字湾海上新城
发展重点是海岸整治、湿地修复、游艇产业、房地产产业、海洋高新科技产业。功能定位是海上新城。
潍坊海上新城
发展重点是海洋化工业、临港先进制造业、绿色能源产业、房地产业、海上机场等。功能定位是海上新城。
海州湾重化工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巨大型港口、钢铁工业、石化工业、国际物流业。功能定位是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门户、临海重化工业集聚区。
前岛机械制造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海岸整治、湿地修复、机械装备制造业、滨海旅游业、海洋高科技产业。功能定位是以机械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龙口湾海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临港化工业、能源产业、物流业。功能定位是以海洋装备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滨州海洋化工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海洋化工业、海上风电产业、中小船舶制造业、物流业。功能定位是济南都市圈出海口、渤海湾南岸海洋化工产业集聚区。
董家口海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精密仪器、海洋药物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定位是海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7]
莱州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盐及盐化工业、海上风能产业。功能定位是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东营石油产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我国最大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后方配套设施区、海洋石油产业、商务贸易业。功能定位是将东营城区东展,建设临海石油产业集聚区。
7.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篇七
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金融发展状况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 山东省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组织体系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 对加强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效果。一是建立了更为完备的银行组织体系, 存贷款连续增长。2010年以前已形成了包括3家政策性银行、4家国有商业银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0家外资商业银行、14家城市商业银行、2家信托公司、2家财务公司、4家资产管理公司、以及遍布城乡的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银行组织体系。全省各金融机构已经或正在制定支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并将根据各地的产业规划陆续出台一系列具体的支持措施。
二、金融支持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关系
一个地区的蓝色金融结构会对该地区蓝色产业发展产生实质性影响。山东省蓝色金融体系的重建、发展、改革的每一步都与蓝色实体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一方面,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液”, 培育和发展以海洋经济为主体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离不开蓝色金融业大批资金支持;另一方面, 经济又是金融的“根基”, 蓝色金融业自身的经营转型和结构调整, 提升投资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率更要依托“蓝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因此山东省蓝色金融体系对蓝色经济的推动力应逐渐从“适应性”角色一步步演进为“主动性”和“先导性”角色, 与经济发展形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良性互动局面, 蓝色经济拉动蓝色金融, 蓝色金融又反哺蓝色经济。而如何利用山东半岛区位优势, 拓宽经济发展空间, 发挥蓝色潜力和优势, 有效形成蓝色实体产业与蓝色金融体系间的良性互动循环发展模式, 是当前对实践有重大参考意义的理论课题。
任何产业的发展, 包括优势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过度, 都需要有完美的、便捷的金融服务。金融与其他经济因素共同发挥作用, 通过需求、供给和宏观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正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一方面, 财政金融的支持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必不可少;另一方面,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也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史无前例的机遇, 若二者协调得当, 则可达到双赢的效果。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金融作为经济体系的核心, 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且随着金融发展程度的提高, 支持作用就会不断的增加。蓝色经济的发展是实现海陆经济统筹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模式, 自然离不开金融的全面支持。
三、国内外发展蓝色经济的金融支持手段及经验
1. 国内经验借鉴
我国GDP总量的24%都是由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在内的长三角地区创造的。发扬区位优势, 长三角地区加快了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整合港口资源, 加强港口基础设施、运输体系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 以上海为中心, 建设了以江苏和浙江港口为辐射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依托区域综合交通网络, 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积极探索金融创新, 完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引进和培养高级财务人员, 提高金融服务行业发展水平。蓝色经济的发展, 无论是美丽富饶的珠江三角洲还是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 目标都是高端、大手笔和崇尚服务效能, 这些项目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2. 国外经验借鉴
外国发展海洋经济的时间比较长, 也有着更加丰富的金融支持手段。一般来说, 目前世界蓝色经济发展靠的是政府主导的金融支持政策, 建设项目集中在渔业和造船业, 目的是促进生产和经营的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选择, 达到分担风险的目的。
四、金融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1. 坚持生态环保先行的金融理念
金融机构本身是调节金融资源, 即社会资本流动和引导服务的机构, 而金融机构资金的流动是通过金融政策引导的。货币政策指引是金融机构资金进入投资环境的重要手段。要为环境保护制定比较优惠的政策, 鼓励银行在信贷信用安全的前提下保护并大力支持治理污染项目和生态保护项目。通过国家贷款贴息, 创建优惠的制度, 加强环保工程项目信贷投资基金, 使生态保护领域流入大量资金。
2. 加快直接融资步伐
一要积极争取中小企业创业板上市融资, 创业板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融资渠道, 为风险资本建立了一个正常的退出机制。山东应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创业板上市, 尤其是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二要加快债券市场的发展。未来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更应是发展债券市场。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 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不仅应该加速发展企业债券, 更应加快发展地方政府债券。三要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 山东产业投资基金开始较早, 但发展不快。所以应该统筹规划, 加快发展。要积极化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和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的经验为力量, 加快对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机制的研究, 制定包括制度建设、配套措施和政策支持等一系列问题的发展规划, 使产业投资基金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主要的融资渠道和经济建设最重要的因素。
3. 合理配置金融资源, 优化间接融资体系
一是改善金融支持民营经济, 减少中小企业融资难度。金融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要围绕中小企业, 这主要是针对金融发展要促进经济增长。国有商业银行应适当放下权利, 看清不同地区信用管理的实际情况, 对不同领域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应当把授权权利适当下放, 合理划分信用贷款的特权, 为当地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与此同时, 对信贷投入结构进行适当调整, 将商业银行的贷款抽取一定的比例致力于中小企业贷款。金融部门在完善国有企业财务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 要大力拓展中小企业对金融资源的共享率。[2]二是充分发挥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 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支持政策性金融对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帮助, 真正发挥政策性金融“政策性”功能。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形成中小银行和其他形式的金融机构, 并可以考虑对大小不同的机构设置不同的准入标准, 积极创造条件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农村地区小额贷款公司和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 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4. 发挥政策性金融避险作用, 引导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欧亚大陆发展的火车头, 具有容易吸引外资, 大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优势, 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不稳定和汇率的上下起伏, 使得区内企业的出口更具有信用风险, 让加大区内产业调整和发展的难度大大增加。建议中央和地方政府把重点放在支持外向型海洋经济发展方面, 设立出口区域性信用风险保障专项基金, 使金融资源的政策性成本得到合理补偿。
参考文献
[1]李莉, 周广颖, 司徒毕然.美国、日本金融支持循环海洋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借鉴[J].生态经济, 2009, (2) :56-58.
8.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篇八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研究发现节会与体育旅游有天然的融合基础。但在协同发展程度高的区域内,节会和体验旅游的融合需要战略性思维指导。节会集群和体育旅游圈概念的提出及耦合的路径设计就是解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域内体育旅游与节会进行有效融合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节会集群;体育旅游圈
中图分类号:G8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5)03-0031-05
Abstract:By using literature, logic reasoning, induction and deduction methods,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fusion of festivals and sports tourism has a natural base. However, in the highly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areas, the fusion of festival and sports tourism need strategic thought guidance. Therefore, the proposal of the definition of festival cluster and sports tourism circle and the design of fusion are just the strategic choices, which are to solve the fusion of festival and sports tourism in Shandong peninsula blue economic zone.
Key words: Shandong peninsula blue economic zone; festival cluster; sports tourism circle[HK][HT]
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兼顾海陆统筹的区域发展战略。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开发中,旅游业被定位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规划指出“突出海洋特色,推动文化、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文化和体育产业基地,打造国际知名的滨海旅游目的地”。这为区域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深刻影响到其内部结构和发展方向。
2014年10月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提出“丰富体育产业内容,推动体育与养老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教育培训等融合,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等相关业态的发展”。这无疑为新时期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要求“建立区域间协同发展机制,使产业组织形态和集聚模式更加丰富”。
因此,以“融合发展”为指导原则,将旅游经济重要的两种亚文化形态——节会和体育旅游纳入同一视域,探寻其在体育产业大发展背景下是否存在融合的前提。如是,在特定区域内如何实现融合,融合路径又该怎样选择,这些问题的回答无疑可为丰富产业组织形态和集聚模式提供借鉴。
1 区域节会特色
1.1 区域界定
依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部分陆域纳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主体规划范围。海域面积15万多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万平方公里。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上半年GDP数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主体规划范围内部分数据见表1。为方便统计,把滨州市整体纳入统计范围。
1.4 区域节会活动特征
通过进一步梳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域内节会活动,可以发现区域内节会活动发展日益呈现出以下显著特征。
第一,对各地经济和节会活动进行秩次对比发现,区域内节会活动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见图1。
[TP3Q43.TIF,BP][TS(][HT5"K][JZ]图1 各地经济发展与节会秩次对比图[TS)]
第二,区域内节会资源丰富,办会经验丰富,节会文化浓郁,品牌价值影响力大。区域内节会活动密集、新旧并存,既有传统优势节会品牌,如“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的潍坊国际风筝会“中国十大节庆活动”之一的青岛国际啤酒节,又有大王镇金秋花节、日照太阳文化节等一大批在国内甚至国际有较大影响力的新品牌。传统节会不断创新,焕发出新活力;新节会拓展地方文化,活跃经济发展,新老节会共同打造城市名片。
第三,区域内节会资源不断被整合,旅游产业价值链增值明显,节会集群初现。近几年,山东省旅游局倾力打造“好客山东”旅游服务品牌,区域内所有节会活动纳入整体品牌建设,改变以往单打独斗,零星作战的模式,采取“联合推介、捆绑营销”的模式,提升了品牌价值和品牌带动力、辐射力,实现了山东旅游整体形象高频次、高密度的覆盖,节会集群效应突出。而这种节会整体战略也被很多省份效仿。因此,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节会集群是该区域内节会模式不断发展而诞生的一种新的节会发展战略。其内涵是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域内节会活动资源,在相关部门整体建设框架下统一规划,以“联合推介、捆绑营销”为整体品牌建设模式,以提升品牌价值、品牌带动力和辐射力为目标而行动的一种节会发展新思路。
2 区域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2.1 体育旅游界定
体育与旅游作为21世纪全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结合反映出正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结构的价值、生活方式和亚文化。体育旅游是“在限定时间内以体育为基础的外出旅游活动,并且体育活动有其特殊的规则,并能体现体育的竞技性和玩乐”[4]。
2.2 区域体育旅游发展特点
在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开发大潮中,体育旅游被赋予了重要的角色。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更是为区域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突出海洋特色,推动文化、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文化和体育产业基地,打造国际知名的滨海旅游目的地”。由此,在一段时间内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方向侧重于滨海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目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体育旅游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北靠环渤海经济发展带,南接长江三角洲经济带,东与韩日相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2011年上升为国家战略,使其区位优势更为明显。
第二,滨海体育旅游资源丰富。首先有着3 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一大批优质海水浴场和沙滩,还有唯一的黄河入海口。其次,海滨民俗浓郁,赶海、祭海、出海等民俗事项历史悠久,文化价值潜力巨大。如青岛的田横祭海,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第三,区域内体育旅游活动经验丰富。区域内存在一些较为成熟的体育旅游产品,组织经验丰富。如烟台市的昆嵛山踏青、日照市的刘家湾赶海、青岛的田横祭海等。
第四,区域内体育旅游产品除了所具有的民俗性、休闲性等共性之外,城市主打产品各具特色。青岛市的体育旅游产品多以海洋休闲旅游为主;潍坊市体育旅游产品呈现出鲜明的风筝运动特色;烟台市体育旅游带有强烈的“沙”文化气息;东营市体育旅游“马拉松”符号意义明显。
第五,区域体育旅游发展不均衡。以青岛、烟台和威海为代表的东部区域体育旅游发展基础好,优势明显;而以东营和滨州为代表的西部区域体育旅游相对滞后;而以潍坊和日照为代表的“U底”型中镇区域,体育旅游发展居中。
第六,节会成为体育旅游的重要带动力量,节会也融入了诸多体育元素,二者的耦合基础较好。首先,区域内诸多体育旅游产品带有明显的节会性质,如青岛田横祭海节、赶海节、踏青节。其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经过奥运会和亚运会等大型赛事的洗礼,已经开始了在赛事方面推动滨海体育旅游发展的尝试,如青岛帆船比赛、潍坊冲浪风筝国际邀请赛、潍坊滨海马术邀请赛等。再次,通过体育竞赛、体育休闲等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使传统的节会焕发出新的活力。如青岛啤酒节期间举办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全国全民排舞比赛、全国健美操联赛,不仅直接带来了游客数量的增长,更是丰富了国际啤酒节的文化内涵,其品牌价值也不断提升。
第七,体育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融合度高。2012年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旅游局共同主办的“2012年好客山东休闲汇”活动中既有帆船帆板、游泳潜水等滨海体育运动,又有风景观赏、观日出、听海涛等休闲旅游项目,成效显著。
第八,缺乏宏观规划,导致开发秩序混乱,区域旅游格局并不突出[5],与“环太湖体育旅游圈”“环青海湖体育旅游圈”相比,虽然优势明显,但整体发展滞后。
2.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体育旅游圈概念的提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地理结构上构成了一个典型的椭圆型圈层结构,伴随着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加之“好客山东”旅游产品的整体规划和营销,区域内体育旅游日益呈现圈层结构特征。我们把这种结构在体育旅游上的体现称为体育旅游圈层结构。
现代域内旅游业融合越来越明显,在体育产业大发展的新形势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体育旅游内部合作必然越来越紧密,圈层结构必然越来越清晰,体育旅游圈概念呼之欲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体育旅游圈实质上不仅仅是一种空间概念,更重要的是一种发展战略。其内涵是指,将区域内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在相关部门统一规划部署下,进行整体品牌建设,打造精品体育旅游产品,提升品牌价值、品牌带动力和辐射力的一种体育旅游发展新思路。
3 节会集群与体育旅游圈的耦合[HTSS]
3.1 二者耦合的基础
3.1.1 文化形态的同源性
现代节会是融合文化、旅游、经贸展示为一体的大型社会活动;而体育旅游是借助体育运动项目,实现娱乐、休闲、健身、交际、观光等目的的旅游活动[6]。从二者界定上不难看出其文化形态的同源性,本质上都属于旅游经济范畴。在筹办方面,政府发挥重要作用;在统计方面,节会与体育旅游所创造的产值一般都归属于旅游经济总量。因此,二者在文化形态上存在同源性,这是二者能够耦合的先天基础。节会集群和体育旅游圈二者在本质上都是一种针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而展开的经济战略,战略是可以进行融合的。
3.1.2 地域的同一性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节会集群与体育旅游圈战略所实施的地域是一致的。随着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部署与实施,宏观规划能力必然得到加强,在资源配置、政策倾斜等方面必然有利于节会、体育旅游等经济文化形态的融合。
3.1.3 目标的一致性
节会经济发展模式虽然早于体育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但二者在目标上是一致的。正如世界旅游协会副秘书长戴维·德·维利尔斯(Dawid J.de Villiers)所言:旅游深深根植于人类文化、行为和价值中,与之相联系的文化形态反映出正在快速变化的时代结构的价值、生活方式和亚文化[7]。改革开放初期,上至国家政策,下至黎民百姓思想与生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切围绕经济发展服务。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开放与交流,只有促进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基于改革开放的新思路,各省市都在积极寻求对外交流合作的渠道,在此背景下,现代节会顺势而生。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推进,现代节会经历了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的变迁过程。在转变过程中,目标更加明确,提高城市知名度,拉动经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国家大力发展休闲经济、体育旅游经济,也是为了刺激消费的增长,减缓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各种弊端,满足人们身心健康的需求。因此,在海洋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节会集群的呈现与体育旅游圈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
3.1.4 经验的可推广性
作为全国举办最早,并一直成功举办的潍坊国际风筝会,可以看作是节会与体育旅游完美耦合的典范。潍坊是世界风筝的发祥地。史书记载世界上第一只风筝就诞生在潍坊。1984 年4 月,山东省旅游局和潍坊市外办等组织共同举办了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并首创了以风筝旅游的形式,同经济、体育、文化结合的路子。通过放飞风筝这一体育活动与潍坊本土的文化、体育、旅游等相结合,相互促进,搭建起一个发展、合作交流的平台,逐步形成了“风筝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 的办会宗旨和思路,开创了现代节会发展模式。之后,诸如大连国际服装节、青岛国际啤酒节等一大批节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涌出,形成全国举办节会热潮,至今方兴未艾。当初的尝试者,变为今天的“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当初的潍坊也变成了享誉全球的“鸢都”;区域内节庆活动,也从一枝独秀到了今天的满园春色。除了潍坊国际风筝会,烟台昆嵛山踏青节、青岛田横祭海节、东营马拉松赛等都是体育旅游与节会融合的典范。
3.2 节会和体育旅游耦合的意义
课题组曾对全国的节会进行过梳理和比较发现,为数不少的节会缺乏创新,只对其他成功节会进行简单复制,在形式上趋于一致。时间一长,则对本土居民和游客的吸引力不断降低。甚至不少节会遇到了“丢之可惜,续之艰难”的窘境,曾经风光无限的节会在很多地方被视为鸡肋。这些现象说明了节会在新时期发展过程遇到了一些障碍。要想克服这些障碍,只有创新,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有较大的突破,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节会与体育旅游的耦合则契合了节会自身发展的需求,延伸了节会的内涵。大量体育旅游元素的渗入,包括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体育旅游领域的理论借鉴、体育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等,都将为节会带来生机与活力。
反之,体育旅游相关产品可以借助于节会已经具有的广泛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宣传自己,借机上位,借壳上市。一个大型节会所吸引的游客数量是非常惊人的,如为期16天的一届青岛国际啤酒节接待近四百万游客[8]。借助于国际啤酒节的影响力,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全国全民排舞比赛以及全国健美操联赛的品牌影响力也得到极大提升。如何结合节会做大体育旅游文章,是当前体育旅游产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3.3 节会与体育旅游融合的路径
3.3.1 理论依据
如何让节会更好地服务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如何吸收体育旅游元素激发节会新的活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已经有一些成功经验,但依然还有很多细化的工作要做,二者的耦合也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现阶段,乘借海洋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东风,在区域一体化发展思路下,增进各城市相关部门的沟通,急需加强城市间节会资源的共享、调配,树立整体品牌战略,使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节会集群效应更加突出。并根据规划发展要求,将节会发展方向瞄向更为广阔的海洋经济,以“突出海洋特色,推动文化、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文化和体育产业基地,打造国际知名的滨海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大量吸收体育旅游等相关产业元素,进行产能转化,既保持自身活力又极大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体育旅游产业应大量开发适合于投放节会的体育旅游产品,借助于节会所吸引的庞大的游客群体,做好宣传、包装,让游客充分体验到体育旅游所带来的乐趣,增强体育旅游产品的自我推销能力。同时,突出区域内体育旅游产品的层次性和新颖性,统一规划,联动发展,凸显区域体育旅游的价值和吸引力。
简而言之,开发和打造区域内精品体育旅游节会是二者耦合的理论路径。借助区域内渐已凸显的节会集群效应,以体育旅游文化产品交易和服务推介为节会主题,带动区域内体育旅游圈的形成。
3.3.2 现实案例
2015世界休闲体育大会将于2015年9月在青岛举办,这是继2008年奥帆赛和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之后,青岛举办的又一重大国际节会活动。从其活动设计可以明确肯定,这将是一次体育旅游与节会耦合的经典案例。
青岛2015世界休闲体育大会由休闲体育竞赛(17个大项)、学术峰会、休闲产品博览会和休闲文化艺术节四大板块组成。从其性质上看,它既是一次高规格的节会,又会成为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和推广的盛会。从其形式上看,它是将包括体育旅游在内的一系列休闲体育理念、价值、产品通过节会的方式实现引导、开发和推广;同时体育旅游理念的引导、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包括游客在内的体验效果都会成为这次节会影响力评价的重要指标。
3.4 节会集群和体育旅游圈耦合的意义
节会和体育旅游融合是一回事,但如何将区域内体育旅游与节会进行有效融合又是另一回事,后者显然需要战略思维进行指导。节会集群和体育旅游圈概念的提出以及二者的耦合就是解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域内体育旅游与节会有效融合的战略选择。
3.5 节会集群与体育旅游圈耦合的现实选择
山东省近几年打造的“好客山东”旅游品牌形象工程中已经成功运用了节会集群思维模式,将各地节会资源进行整合,采取“联合推介、捆绑营销”的模式,突出其节会集群效应,效果显著。但“好客山东”旅游品牌形象工程中体育旅游主题性不够鲜明,体育旅游开发不足,其意义被低估,反映出体育旅游圈思维战略与节会集群战略思维相比影响力不足,其实践指导意义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因此,节会集群与体育旅游圈耦合的现实选择就是将体育旅游圈战略构想融入区域[CM(23]旅游业整体发展规划,在其内部完成与节会集群思维
的耦合,从而让区域内节会和体育旅游完美融合,带动区域旅游业发展。具体见图2。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不断推进的形势下,加强这一区域体育旅游与节会的更高层次融合,让这一区域的旅游产品成为“好客山东”旅游品牌形象中的精品。
4 结语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节会集群与体育旅游圈的耦合性探讨是在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背景下进行的有益理论思考。二者耦合的价值不仅利于积极拓展体育产业业态,也有利于形成区域体育产业集聚特色。
参考文献:
[1] 王瑞静,沙磊,牛婷,孙刚,韩江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海滨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12):18-21.
[2]政协潍坊市委员会.潍坊国际风筝会[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
[3] 戴维·德·维利尔斯(Dawid J.de Villiers).双赢的体育与旅游[J].体育文化导刊,2009(11):153-154.
[4] Thomas Hinch, James Higham, James E.S. Sport Tourism Development [M].Channel Vies Publications, 2004:19-23.
[5] 姜鲁川. 潍坊市国际风筝会经营现状与对策分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5-6.
[6] 邓明艳.四川参与性体育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1):78-80.
[7] 28届国际风筝会获评“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EB/OL]. http://weifang.dzwww.com/wfsz/201111/t20111102_6738834.htm,2011-01-02.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推荐阅读: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绿色桂东的调查与思考07-07
适应新体制打造新机制全面深化改革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10-15
2015年下半年山东省资产评估师《经济法》:买卖合同试题06-22
夜市打造方案08-10
打造灵动课堂08-25
打造金牌简历08-27
打造快乐心态09-21
打造幸福校园10-06
打造幸福学校10-18
打造职场达人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