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活动月计划(共8篇)
1.科普活动月计划 篇一
扶绥县乡镇科普活动站2008年科普活动计划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中国科协和自治区科协“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试点工程建设方案的有关要求,为进一步探索和增强基层科普活动站服务能力、推动科普工作群众化、社会化、制度化、经常化建设,逐步形成乡村科普工作长效机制,特制定本计划。
二、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中国科协 广西科协“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试点工程的工作要求,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目的,促进全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活动内容
(一)、日常科普活动(以乡镇科普活动站活动计划为基础)
①安排固定的对公众开放时间(上午8:00—12:00,下午14:30—17:00,晚间19:00—21:30),每周开放时间(含圩日、夜间)不少于40小时。
②每周要播放科教录像3—5次或开展科普讲座1次。
③利用站藏资料整理、编印农村实用技术资料,每月张贴宣传或散发2次。
④每年要举办农村适用技术培训活动1—3次。⑤每年举办农村适用技术专题读书活动1—2次。
(二)、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文艺活动(1—3月)利用元旦、春节等节假日组织开展科普晚会、科普知识竞赛等文艺活动,增强群众的科普意识,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三)、服务“三农”,深化文化科技“三下乡”(4—6月)
1、抓好春耕春种服务,根据各乡镇、各村屯种养习惯,有针对性、适时地开展田间服务、科技咨询或发放宣传资料,把水稻田间管理、甘蔗高产栽培技术、家禽家畜速生快长及疾病防治技术等科学种养“快餐”送到群众手中。
2、举办《科普法》颁布六周年纪念活动(6月29日前后)
以学习、宣传、贯彻《科普法》为主要内容,在县城举办“科普一条街”活动;举办《科普法》颁布四周年文艺晚会;在各乡镇开展科普咨询、科普知识竞赛、科普文艺晚会等活动。
(四)、举办各种特色种养技术培训班,开展“全国科普日”活动(7—9月)
1、充分发挥各乡镇能动性,联系区、市、县各级涉农科研、生产单位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各类特色种养技术培训班。如:(1)无公害蔬菜栽培;(2)甘蔗六化生产;
(3)剑麻高产栽培;(4)水稻免耕抛秧技术;(5)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6)家禽、家畜养殖技术等。
2、进一步贯彻、宣传《科普法》,举办科普版报展览、开展科技科普知识咨询服务活动等。
(五)、精心组织,开展好“十月科普大行动”活动(10—12月)
10—12月,组织各乡镇围绕“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主题面向公众开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利用群众赶集的时机,开展科技咨询、科普大集、举办科普讲座、科普歌坡(山歌对唱)等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科技服务。
2.科普活动月计划 篇二
关键词:科普,三进,战略,科学中心
广东科学中心科普“三进”是指科普教育活动“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的简称。广东科学中心的建设定位是要体现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作用,建成具有科普教育和传播、科技成果展示、国际学术交流和旅游景区四大功能的大型科普场馆。其中,科普教育和传播功能又是广东科学中心最基础、最核心的功能。广东科学中心要想不辱使命,承担起全省最大的科普基地的重任,就必须在科普教育活动中做到观念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和途径创新,变坐等观众上门参观为主动送科普“三进”。利用广东科学中心的科普资源和服务手段,将科普渗透到学校、社区和农村,从而更好地发挥广东科学中心的功能,体现大型科普场馆“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理念。同时,通过实施科普“三进”战略,扩大广东科学中心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其在公众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1 科普“三进”战略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促进我省的科普工作和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
科学普及教育(简称科普),是提高人们素质的重要途径,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之一。科普不仅使人类获得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人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科学被公认是人类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推动力。对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宣传普及,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我国高度重视全民科学素质的建设,这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在2006年颁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20年)》,在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一般科学素质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包括:(1)实用科学素质,指掌握某些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直接来解决实际问题;(2)公民科学素质,是指能够理解政府做出的决策和颁布的有关政策以及背后的科学问题,以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3)文化科学素质,是指把科学作为人类文化的结晶来学习和理解。
学校青少年、社区居民和农民是十分重要的科普对象,他们对提升科学素质有着尤为迫切的要求。由此可见,针对学校青少年、社区居民和农民开展科普“三进”活动,对于促进科普工作和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1.1.1 有利于将青少年培养成为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
学校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通过科普来提升他们的科学素质,从小激发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有利于培养青少年成为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和科技后备军,增强我省的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从目前我省的情况来看,一方面科学中心、科技馆等科普场馆数量十分有限,且地处边远山区、家庭收入偏低的学生一般难以参观科普场馆,另一方面学校主要担当正规教育的职责,普遍缺乏科普方面的资源。因此,充分发挥广东科学中心等科普场馆的作用,推动科普进学校,对广大学生宣传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触科学、了解科学的机会,从小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信科学、用科学的观念和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1.1.2 有利于促进和谐社区和学习型社区的建设。
社区是指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成员以居住环境为主体,行使社会功能的行政区域,也就是居民的生活聚落。生活在同一个社区里的居民,由于家庭情况、职业背景、文化程度、心理特征等不同,往往在科学认知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有为数不少的居民由于文化程度不高、科学认识水平较低,容易给反科学、伪科学的思潮泛滥以可乘之机,影响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乃至社会的安全稳定。因此,通过科普进社区,满足社区居民学习科学的需求,提高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有利于促进和谐社区、学习型社区的建设。
1.1.3 有利于增强农民的科学素质和致富能力。
无数事实证明,“科教兴农,科技致富”是促进农村迈向小康社会十分重要、十分有效的发展途径。我省自从改革开放后,农村整体发展较快、进步明显,但仍然有不少农村地区十分贫穷和落后。通过农村的发展实践来看,要想彻底改变其落后面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光靠经济手段和生产发展是不行的,还需要改善和提升农民的科学素质和科技水平,针对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科学意识不强的实际情况,应该从知识门槛相对较低的科普入手,通过加强农村的科普工作,开展群众性的“扫科盲”活动来改变农民的观念。由于我省大部分农村的各类公共设施较为缺乏,科普的场所和相关的资源就更为短缺,因此,发挥广东科学中心等科普场馆的作用,主动送科普进农村,为农民送科普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1.2 有利于广东科学中心实现建馆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广东科学中心是广东省委、省政府为了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提升公众科学素质,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推动科教兴粤、建设创新型广东而投资19亿元建设的大型科普场馆,目前规模居世界首位。其建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传播科学、和谐共进,让公众在走进科学中理解科学,在传播科学中启迪人生智慧。为此,广东科学中心开展科普“三进”活动,就是体现建馆理念的重要战略措施,有助于广东科学中心树立公益形象,赢得社会公众的认同和支持。
从国内外的科普场馆的运营来看,普遍面临“建馆易,办馆难”的可持续发展难题。即政府投资建馆后,科普场馆在经历开始一段时期的繁荣后,会逐步进入参观人流日渐减少的阶段,甚至于陷入入不敷出、难以为继的状况。对此,国内外的科技场馆开展了促进科普场馆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也提出了不少对策,其中的核心是就是要想方设法争取源源不断的受众。广东科学中心提出的科普“三进”战略,通过走出去开展科普活动,可以扩大广东科学中心的知名度,激发更多的受众来参观科普场馆。
2 科普“三进”的运行模式
广东科学中心采取“一个依托、两个结合”的运行模式,积极实施科普“三进”战略。
2.1 一个依托
一个依托是指依托广东科学中心,作为科普“三进”战略的核心实施主体。为此,一要充分发挥广东科学中心在科普教育与传播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在科普“三进”中起到龙头带动作用。二要依据集聚、集约的资源优化原则,加大对广东科学中心开展科普“三进”相应的人财物投入,依托广东科学中心建好科普“三进”的平台和网络。三要注重广东科学中心与各地的政府部门、科技机构、学校、社区、企业等单位和部门协同联动,以利于有效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推动科普“三进”工作的开展。
2.2 两个结合
两个结合是流动式与固定式相结合:即在开展诸如科普大篷车、科普现场咨询、科普讲座等流动式“三进”活动同时,选择有基础、有条件的单位,共建小型科技馆、科普体验室,成为相对固定的科普基地。二是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即积极走进学校、社区、农村,将科普送上门的同时,在学校、社区、农村选择有代表性的群体,请进广东科学中心参观和参加活动。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科学中心的场馆和展项资源优势,而且能够产生口碑相传的传播效应,吸引更多的人参观科学中心。
在采取“一个依托、两个结合”的运行模式时,要根据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的不同特点,具体采取不同的方式。
(1)科普进学校。
选择已有科普基础资源易于启动的学校,以及选择偏远地区的学校和弱势群体子女集聚的学校(如农民工子弟学校)等,先行开展科普“三进”实践活动。与学校紧密合作,依靠教师队伍,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活动。除了流动性科普展览和临时性科普活动外,对于具备一定条件和基础的学校,可以尝试与科学中心共建小型学校科技馆,成为固定的学校科普基地。
(2)科普进社区。
与街道办事处及住宅小区的业主委员会或物业管理公司协同联手,开展科普“三进”活动。除了流动性科普展览和临时性科普活动外,对于有条件的社区,可以尝试与科学中心共建小型的主题科技馆或科普体验室,成为固定的社区型科普基地。
(3)科普进农村。
与村镇管理机构、农技推广站、乡村学校、乡村文化站等协同联手,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善于利用农村的教育、文化等公共资源来开展科普“三进”活动。除了流动性科普展览和临时性科普活动外,对于有条件且地处中心位置的乡镇,可以尝试与科学中心共建小型乡镇科技馆,成为当地农村固定的科普基地。
3 科普“三进”战略的主要对策
3.1 “三进”战略的总体对策
3.1.1 加强“三进”的统一领导
(1)充分认识到实施科普“三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促进科普“三进”工作纳入广东省科教领导小组的职责范围。并明确广东科学中心作为科普“三进”的实施主体。
(2)完善各级科普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全省科普工作领导小组,更好地协调科技、教育、宣传、文化、财政等党政部门和群众团体、大众传媒之间的配合与合作,增强科普资源整合力度,为科普“三进”提供有利的支撑。
(3)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城镇农村的基层组织,要积极配合科普“三进”工作的实施,按照科普“三进”的部署和进程,组织开展相关的工作。
3.1.2 制订“三进”的配套政策
(1)制订科普“三进”的财政支持政策,将科普“三进”的必要经费列入财政的专项经费预算。
(2)建立省、市的科普基金会,鼓励有条件的社会团体、民间机构和个人建立科普基金,制定相应的基金管理办法,其中在基金总额中划定用于科普“三进”工作的比例。
(3)制定团体、个人捐赠公益性科普事业的所得税减免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和海内外团体、个人捐赠科普事业。社会力量捐赠或投资建设的科普场馆设施,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对进口科普设施、制作设备、展示制品和图书资料等,按国家政策实行免税。在获赠的资源中划拨给科普“三进”所需的科普设备、科普图书等。
(4)为科普“三进”配备功能完备的科普大篷车等现代化设施,以便于采取“流动科技馆”的形式,为科普“三进”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
3.1.3 建立“三进”的激励机制
(1)建立科普“三进”工作表彰奖励制度。在省、地级市的科学技术奖中设立科普专项奖,其中包括奖励科普“三进”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2)对为开展科普“三进”工作创作的优秀科普作品包括优秀出版物、广播电视节目、音像制品、网络作品、科普教育作品和游戏软件、展览品等给予奖励。
(3)解决专职科普工作人员在职务、职称、待遇等方面的问题,鼓励他们在科普“三进”中作出成绩。
(4)广东科学中心等科普场馆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馆外科普拓展活动,将科普“三进”作为常规性工作。
(5)建立对科学场馆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要有科普“三进”等社会效益指标,强调科普场馆对社会公众的服务功能和影响力。
(6)倡导全民参与科普,精英引领活动的理念,鼓励各界名人、专家学者等社会精英带头参与科普“三进”活动,增强科普活动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吸引全民踊跃参与,从而提升科学素质。
3.1.4 构建“三进”的组织体系
(1)完善省、市、县三级科普“三进”的组织网络,建立乡(镇、街道)、村(社区)科普组织。
(2)建立科学家、科研机构、科技团体与公众互动的科普“三进”平台与网络。
(3)建立科普场馆与科技、教育、传媒等相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机制、人员的定期互访制度、专家参与创作和协商的制度等,使各方在科普“三进”活动中形成良性的互动和互补。
(4)建立和完善社区、村镇的科普活动站、科普服务中心、学校、老年大学等基层科普阵地,加强与广大青少年、社区居民和农民的联系,为他们提供公共科普服务。
(5)广东电视台及地级市电视台要设立专门的科普频道,大力宣传科普“三进”工作,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要自办或转播中央电视台有关频道的科普节目或引进国外优秀科普电视节目。各地电视台科普节目在全部播出时间中的比例不低于10%。广播电台、综合性报纸也要设立固定的科普节目或科普栏目。
3.1.5 加强“三进”的队伍建设
(1)制定科普人才队伍开发与管理的指导意见,努力培养科普专业人才,为科普“三进”工作提供一流的人力资源。
(2)建立和落实科普“三进”联络员制度,注重选好科普联络员,负责联系和对接有关的工作。
(3)在高校中设立与科普相关的专业,加强对科普专职人员的培养和培训。有计划地培养一批从事科普宣传的名记者、名作家、名编导、名主持人,培养一批从事科普教育的优秀指导教师和管理工作者,培养一支具有项目策划、资金筹措、组织协调能力的科普管理人才队伍。
(4)组建“专家科普报告团”、“实用技术推广团”、“高校大学生科普服务团”等各类科普宣传队伍,积极进行科普教育和传播。
(5)积极从大学生、退休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等招揽、培训和扩大科普“三进”的志愿者队伍。
(6)定期对科普“三进”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发给相应的学习资历、专业资格证明。
3.1.6 注重加强科普场馆的建设
(1)除了广东科学中心外,还要加强各级科普场馆的建设,为全面开展科普“三进”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托。要将科普场馆及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逐步建成布局合理、水平先进的三级科普基础设施体系。珠江三角洲各中等城市都应建立1座以上科技馆(科学中心)、专业性科技博物馆。其它地级市至少应建立一座科技馆或综合性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县(市、区)级以下应逐步建立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及社区、乡村科普图书室、科普宣传栏、科普活动室(场)等基础设施。
(2)以科普场馆为核心建立科普信息网络平台。整合现有科普网站的资源,形成省、市、县三级科普网站互联互通的科普信息网络大平台。各级政府和有关机构开设的综合性网站应开设科普网页,开辟科普“三进”的专栏。
(3)各科普场馆之间加强馆际间交流、协调,共同参与科普“三进”活动,体现公共教育设施或资源的联合、整合、共享的效应。
3.2 科普进学校的对策
3.2.1 着力推进学校科技教育改革。
要加快推进学校科技教育改革,制定学校的正规教育与课外科学教育规划,要明确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劳动技能、生活技能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的目标,制订和落实具体措施,积极推进有关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标准的改革,探究学校教学课程如何与科普教育紧密结合。
3.2.2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
要加强中小学校实验室、科技创新操作室、校外实践基地等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组织开展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为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紧紧围绕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突出科技惠及民生和科技支撑点发展两大主线,普及科学知识,广东科学中心多次组织策划学校内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普教育讲座活动。如邀请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有限公司的资深高级工程师到广州市第四中学,为160多名中学师生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科普知识教育课。
这一堂生动的科普知识讲座的主题内容为“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改变命运”,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在教与学的互动中,中学生亲身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和知识的力量,这种走进校园的科普教育活动及“寓教于乐”的互动方式使学生们对科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启动广东科学中心科普进校园活动,突出显示了科技在我省校园科普教育中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送科普知识进校园,举办校园科普教育讲座,提升了学生科普知识和科学素养水平。此次活动也为走出一条适合广东特点、富有广东特色的新型科普教育推广道路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3.2.3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广东科学中心与学校紧密结合,以小型场馆、科普大篷车、科普知识竞赛、开放实验室、科学表演台等形式开展科普活动,将科普深入到学生中间去。
由广东科学中心策划组建的“数字科技馆”进驻广东省一级学校广州市第四中学,将“数字科技馆”这一新型的科普教育方式介绍给广东地区的广大青少年。广东科学中心从该项目的立项、规划设计、装饰布置等方面作为指导方密切地与广州四中紧密合作,共同推进该项目的落实。建设数字科技馆需要筹集资金,广东科学中心积极整合社会各界资源,通过与市、区教育局部门进行沟通,落实用于硬件设备和场地装修等用途的科普教育配套资助专项资金。同时,经过协商,与相关软件开发公司也达成了合作的共识,结合科学中心展馆展项展品的数字化开发的基础,开发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数字科技馆”软件系统。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共建的“数字科技馆”于2008年10月正式开放。“数字科技馆”的活动场地约100多平方米,数字科技馆的内容包括9个主题60个数字科普多媒体科普内容,9个主题馆分别为植物王国、趣味科学、动物世界、太空旅行、生命与健康、海洋探奇、火星探秘、动手拼装、迷你游戏,近百个数字科普作品分布其中,数字科技馆以其内容丰富、不受限制、绿色环保等优点成为现代科学普及的一种新型手段,它不仅作为四中2000多名师生定期参与科普教育活动的基地,而且成为省市其他学校和组织机构亲临四中感受数字科技馆魅力的科普活动场所之一。也成为解决中小城市、区县科普场馆场地狭小、经费不足弊端的有效手段,这和广东科学中心“网上科学中心”的概念不谋而合。在新形势下,数字科技馆也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物美价廉、精彩变幻的活动舞台。
3.3 科普进社区的对策
3.3.1 充分整合社区资源开展科普活动。
充分发挥街道和社区的力量,善于利用社区的宣传教育、公共服务等资源,与当地政府的文明办、科技局、教育局以及社区的相关机构联手,结合建设和谐社区、文明社区、学习型社区以及社区教育、全民阅读等社区活动开展科普工作。
“医学科普进社区”活动是由广东科学中心联合发动广州市珠江医院、江南中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单位共同合作的一个以医学科普为载体的品牌科普项目。项目旨在共建一个社区医学科普示范基地,创造一种新颖的科普模式,从而促进社区科普工作的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和科学知识水平。
江南中街道的社区科普示范基地总面积约40平方米,配备相应的医疗、体检和科普设施,以及医疗科普书刊,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健康咨询、康复治疗体验、科学知识普及三大功能服务。该示范基地可以让社区居民在舒适的空间里体验现代医疗康复仪器的科学先进功能,查阅内容丰富的健康科普书籍,利用多媒体电脑里学习医疗科普知识,以及免费咨询健康科普专家。
医学科普进社区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如健康讲座、知识竞赛、派发宣传资料等让广大社区居民增长医学科普知识,这既包括与百姓息息相关的预防与保健知识,也包括医学领域的动态信息。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切实给广大居民带来了便利的医疗服务,如先进医疗仪器的免费体验、资深健康专家的免费咨询等。医学科普进社区活动通过开展系列健康医疗科普活动、印制并派发家庭健康科普杂志、科普宣传海报、医疗服务手册等,可有效地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健康知识普及深入到社区的每一个家庭单位。
医学科普进社区活动是广东科学中心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组织“三进”活动的有益尝试。在广东科学中心的“人与健康”展馆中,有大量的展项通过多媒体、实物演示及观众互动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人体身体各器官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探讨日常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并让观众了解科技在保障和促进健康方面的作用。而医学科普进社区活动进一步让广东科学中心展馆展览资源中的医学科普得到了很好的拓展和延伸。
医学科普进社区是科普工作的“社会性、群众性、经常性”的有效载体,也是创建文明城市、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需要。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科普模式,此项目可在广州各区、广东省各地级市及至全国范围内的其他社区进行推广复制,从而达到以点带面、全面辐射的良好社会效应。
3.3.2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科普活动。
以海报、宣传栏、科普大篷车、体验中心、科学表演台等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生动有趣的多种形式开展社区活动,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活动。
为丰富青少年的假期生活,广东科学中心与沙园街街道办事处、海珠区关工委联合举办了“机器人开放实验教育活动”,地点设在市49中学,沙园街道辖内30多个家庭70多名学生和家长以及老师代表参加了活动。机器人开放实验室课程是广东科学中心科普教育特色项目之一,目的在于激发中小学生对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合作能力、合作取精。把机器人开放实验课程以学生与家长的亲自组合为单位,通过动手组装机器人,给机器人编程序,看机器人表演以及机器人有奖竞赛等多个生动有趣的环节,让学生在充满好奇和快乐的气氛中,初步了解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引发了他们对语音识别、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等的兴趣和思考,激发了他们学习科技知识的动力和对智能机器人时代的美好向往。
这次活动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热烈欢迎,增强了学生们对将来继续探索有关机器人等方面的科学奥秘的浓厚兴趣。这些科普活动给予我们最大的感受是能贴近学生需求,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益。由讲、看、练、发展到了多媒体演示、互动游戏、竞赛活动,更加直观、生动,富有情趣。造型可爱的机器人、生动形象的FLASH动画、互动游戏有力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他们不仅学到了科学原理,而且愉悦了身心,体味到了科学的奇妙。
3.4 科普进农村的对策
3.4.1 充分发挥村镇管理机构的作用。
要想将科普进农村的活动搞好,必须依靠农村的村镇管理机构,取得他们的大力支持。如配合做好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和动员工作,调动农民参与科普活动的积极性。通过与村镇管理机构联手,将科普活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任务,以及科技种田、科技养殖、农村新能源开发、农村防火、农村防震、破除迷信等具体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广东科学中心参与了由广东省科技厅、肇庆市科技局及高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并举行了广东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强县项目启动仪式暨广东省科技下乡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信息大篷车也加入了此次活动,科技信息大篷车是信息产业部的星火计划项目,通过将大巴旅游车改装而成,车上装有15台电脑,用于对农民信息化教育,教会农民如何使用电脑、如何上网、如何查询种养资料、如何利用电脑与手机建立联络等,是流动的信息教育馆模式,也是对农民进行信息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启动广东省现代农业科技强县项目暨送科技下乡活动,突出科技在我省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走出一条适合广东特点、富有广东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通过送科技下乡,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提升农民农业技术知识和种养技术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3.4.2 善于利用农村的公共资源。
开展农村科普“三进”活动,是要善于发掘和利用农村中的公共资源,如利用农村中小学、农技站、乡村文化室、阅览室等,采用专题展示、技术推广、演讲、科普大篷车、科学表演台、科技扶贫、送书上门等形式开展科普活动。
针对我中心在开馆的初期还没有配备“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设施,而广州市偏远地区的城中村又缺乏科普资源,村民普遍渴求科普知识的现状,通过整合馆际间资源共享,主动联合市青少年科技中心,利用他们的科普大篷车,协助组织开展了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科普活动,这次科普活动受到上千名村民的热烈欢迎和支持。
参与活动的村民尤其是少年儿童对展品显示出浓厚的兴趣,表现得极其兴奋,对一些不明白如何操作的展项和不能理解的现象都在不停地问,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家长们更是建议日后经常组织此类的活动,以便于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在玩中学科学,既让孩子锻炼了动手的能力,又让整个家庭接受了科学的熏陶。
这样的科普进农村活动,是对广东科学中心自身的良好宣传,也是一种有效的拉推营销模式,可以带动广东科学中心的入馆参观的人流量,也切实把科普教育做到了实处,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科普活动形式。
3.4.3 着力调动农村人才的积极性。
要搞好科普进农村活动,还要着力发动农村中有文化、有才能的人才,如村镇领导、学校教师、农科人员、文体积极分子、致富能人等,带头积极参与科普活动,成为科普活动的骨干,带动更多的人参与科普活动,不断壮大农村科普队伍
4 广东科学中心在发挥科普教育场馆作用开展特色科普活动“三进”的经验体会
广东科学中心是国内外将科普“三进”明确作为实施战略的首创者,因此目前可以借鉴和参考的做法和经验较少,再加上实践活动大都是在广东科学中心正式开业前后开展的,所以碰到开馆工作紧、活动人手缺、运行管理经验不足等一系列困难。但是在科学中心领导的支持下,在科普“三进”工作成员的努力以及有关单位和部门的配合下,“三进”实践活动还是积极尝试,并且取得较好的效果。总结所开展的“三进”实践活动,主要有以下六点经验体会。
4.1 事先调研选好活动的单位和地点
如科普进学校活动,选择先在科普活动有基础的广州市四中开展,结果四中的领导十分重视和支持,使得科普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再如科普进社区的机器人开放实验活动,就选择位于广州市沙园街的49中学作为活动现场,便于活动的开展和社区居民的参与。
4.2 认真做好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
在开展活动前,活动的负责人就先进行对活动所在地的有关参加活动的对象、地区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对活动的内容、活动的人财物等资源和活动的组织等进行妥善准备,避免和减少现场出现差错。
4.3 积极争取得到当地单位的支持
要搞好科普“三进”活动,必须得到活动当地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仅是科学中心一厢情愿是不行的。为此,科学中心积极与有关单位联系,如在广州江南中街道开展的“医学科普进社区”活动,就争取到该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支持,为此还专门提供了开展长期医学科普活动的场所和配备了专职的医疗人员。
4.4 要善于将“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广东科学中心开展科普“三进”活动,有意识地在走出去的同时,将一些学生、社区居民和农民(特别是邀请弱势群体)等请进科普场馆来参观,既充分利用科普场馆的资源,又让请来的受众感同身受,成为科学中心的宣传者。
针对亲特困母亲家庭和重症儿童家庭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比正常的人群更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其提供身心健康、生活安定的保障,但由于其经济或其他方面的弱势条件,他们接受先进教育、接触前沿科技的机会相对较少特性,广东科学中心组织新春慰问活动,邀请单亲特困母亲家庭和重症儿童家庭免费参观体验了广东科学中心的八个主题科技馆,并观看了特种科技电影。这些家庭的子女亲身感受并体验了科学的奇妙和快乐。这不但有助于培养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更能启示他们要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努力成为推动社会及科学发展进步的有用之才。
同时,分别在09年4、5、6、7月与省妇联、省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等共同组织广东省偏远贫困地区“千名孤儿省会行”活动,让这过千名的孤儿免费参观了广东科学中心,并在我科学中心和广州爱心市民见面,让他们接受科普知识教育,感受知识海洋的浩瀚和知识就是力量,让他们看看外部的世界,来开拓视野,从而启发他们学习进取。通过与市民的会见互动,以及广州市民的热心资助、认捐、赠送礼品等,使他们感受到广州市民和社会对他们的关爱。为了让这群初次来到大城市的孩子了解如何操作展品,我中心特别安排专人引导介绍,让孩子们对每一件展品产生浓厚的兴趣,都能亲手操作,亲身体验。导览员也比平时放慢了语速对展品进行讲解,以保证孩子们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这些孩子平时接收的信息量比平常的孩子少很多,对于科学知识比较生疏。而在科学中心,他们可以动手操作展品,并且很直观地看到科学现象,了解科学原理,体验科学乐趣,他们不但开阔了视野,还扩大了思维空间。
为让更多特殊人群受惠科普,在接待能力许可的情况下,科学中心未来计划将科普资源向弱势倾斜,实行“优先扶持”,帮助弱势群体学习科学知识,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针对残障、弱势群体的科普实施方法。
4.5 要做好活动的相关记录和总结
广东科学中心每次开展“三进”实践活动后,都有专人负责记录活动的过程,进行总结,整理的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等有用的资料,可以为以后活动提供经验和参考,也可为政府有关部门对开展的科普活动效果进行评估。
4.6 着力开展主题活动和特色活动
3.科普活动月计划 篇三
节日期间各活动场所人流如潮,专题展厅的40多件操作体验展品倍受欢迎,定时演示的机器人表演,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常设展厅电磁世界展区,观众感受神奇的电磁秋千,高压放电展区,神奇的高压电火花击打在金属笼中的观众手上,不仅没有被电击痛的感觉,还能感受到阵阵凉爽的电子风,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让观众对奇妙的高压放电有了更直观的了解;科普知识有奖闯关活动让观众抽题回答,随着难度增加,奖励度不断增加,观众踊跃参加,场面热烈;益智玩具展览厅,华融道、七巧板、蛇头咬蛇尾、滚球调度等古典智力玩具与现代益智玩具相结合,观众在这里乐此不疲的挑战自我;科技动手园里,免费教小朋友动手制作潜望镜、万花筒,非常受家长和小朋友的欢迎。
此次春节系列科普活动全程免费,很多家长们陪孩子现场零距离接触科普展品,大家在动手参与中体验科普假期生活,在科技馆里过一个有意义的春节。据统计,春节假期开馆的四天时间里参观观众达四千余人次。
大年初三刚开馆,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牟怀岐,党组成员、副主席王前进一行冒着严寒看望一线工作人员,向在节日里坚守工作岗位的全馆干部职工进行了慰问及勉励。(陕西科技馆 刘红卫 编辑:王晓利 逯敏飞)
(陕西省科协)
4.小学校园科普活动计划[模版] 篇四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青少年科普文化、弘扬科学兴国战略,在我校师生中普及科学知识,增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自觉行动起来参与保护环境中来,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培养他们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我校决定举行科普进校园活动。
一、成立科普节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张立平
副组长:禹文省 徐明芳 曹玉亭 杨志洛 年级组长 教研组长
负责组长 :李强
成 员:兰彩霞
李强 孙芳 白如雪
杨文静
二、活动安排
(一)活动时间 2017年4月1日——2017年6月1日
(二)活动对象:全体学生
(三)活动主题:保护生态环境、学习科普知识、废旧物再利用
三、活动内容
1、成立科普兴趣小组
2、科普知识宣传,观看科普剧
活动要求:
一、二,三年级观看科普故事,以讲故事的方式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重要性。四、五、六年级举办关于科普知识手抄报 活动时间:4月1日----4月10 负责人:杨文静
各班主任
3、上一课 “4.22世界地球日”活动内容。(4.15)
4、读科普故事、科普常识
四到六年级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科普知识竞赛。
负责人:孙芳
活动时间:4.22----4.30
5、科普环保活动
活动内容:绿色环保,废旧物制作小船
活动要求:夏天热了,饮料瓶,雪糕棍到处都是,学生用这些废旧物制作小船,懂得保护环境。
评奖活动: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
三等奖3名
6、科技创新小制作比赛 负责人:兰小霞 活动时间: 5月10日
(1)小制作以“保护生态环境,废旧物再利用”为主题。(2)参赛作品所使用的材料必须用废弃的物品,如:包装材料(包装纸、瓶、盒、罐、箱„„)、装潢废弃物、废弃的生活用品等,可制成日常用品,学习用品,艺术品等等(但禁用有害人体安全与健康的材料)。
③制作作品可在老师辅导下进行,但必须由学生独立完成。④各班初选后,选送10--20件作品于5月20日统一交综合实践室白如雪老师处。由领导小组成员评选出优秀作品。
获奖评比:一等奖2名
二等奖3名
三等奖 4名 优秀奖20名 动。
(四)活动要求 1、4.1-4.15宣传动员阶段;4.20~5.24活动竞赛阶段,6.1总结表彰。
2、各班有关活动资料、材料等由班主任负责收集。
3、活动中,要求各班积极认真地投入活动,利用活动的契机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尤其是保护生态环境与节约用纸意识的提高。
4、所有资料由科普小组收集、归档。
5.青少年科普活动工作计划 篇五
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结合保先活动,贯彻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依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方针,培育和造就二十一世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培育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二十一世纪新型人才,积极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1、开展兴趣小组活动
根据中小学生的爱好和兴趣,拓宽活动范围,丰富活动内容,在现有的活动设备基础上,创设天文兴趣小组、气象兴趣小组,车模兴趣小组等,并在周末和节假日免费向全县青少年开放科普室。
2、多方面的增长青少年的社会科学知识
为开阔学生视野、陶冶情操。继续举办青少年科技夏令营活动,组织开展科学考察和科学参观。各中小学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展览,使他们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和科技发展的潜力,激发他们献身于祖国科技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3、因地制宜地开展科技技能培训活动
6.三岔口中学科普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篇六
指导教师:刘兵
2011.8
三岔口中学科普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科普小组以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为指导思想,积极开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很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科普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为出发点,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校科普教育活动氛围,为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科技教育活动而努力。
二、参加对象:
6-9年级对科学技术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本着自愿报名的原则,参加本兴趣小组的学习活动。指导教师对报名学生进行分组管理,合理安排各组的活动。
三、活动时间:
每周二、四第八节课,共两次,每次安排一个小组。
四、活动地点:
教学楼南楼308科普小组活动室,与计算机教室共用一室。
五、活动内容:
根据学校总体安排和指导教师自身优势特点,本学期主要学习和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和仿生学基础研究。
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包括用计算机写文章、计算机软硬件的安装与组装和DOS基本操作等;仿生学基础研究主要学习仿生学的原理及应用知识。
计算机是人们从事现代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借助计算机及其网络和各种终端设备,人们可以学习各种课程,获取各种物资科学文
化知识,处理各种生活事务,甚至可以居家办公。越来越多的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将与计算机发生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成为一个人科学素养的重要体现。
仿生学是指模仿生物建造技术装置的科学,它是在十九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门新的边缘科学。仿生学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并将这些原理移植于工程技术之中,发明性能优越的仪器、装置和机器,创造新技术。仿生学的问世开辟了独特的技术发展道路,也就是向生物界索取蓝图的道路,它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
选编这两个模块的意图是:首先学习和掌握计算机这种最先进、最有效的学习工具,在此基础上学习并研究仿生学原理及应用,并练习运用计算机撰写研究成果报告。
六、活动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要高度重视开展科普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与学校各科室及班级密切配合,相互协调,为科普的顺利开展服好务。
2.加强宣传、搞好动员
利用广播、板报、班会、校园网等形式,定期宣传科普知识。围绕活动主题开展宣传,使主题科普系列活动的宣传深入班级,不断增强师生对科普活动的参与意识。
3.认真按计划进行兴趣小组活动,保证每节课有方案、有记录,力争每节课让学生动手动脑,收获知识,培养能力。
4.配合学校将科技活动与课程教改相结合,并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以活动课程的内容来充实科技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三岔口中学科普兴趣小组
7.专题活动科普传播模式探索 篇七
近年来, 我国各级政府通过开展各项专题活动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提高民众科学知识, 取得了显著效果。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 “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明确了奋斗方向。2013年初, 广西按照“五位一体布局”要求, 以“美丽广西”为主题, 以“清洁乡村”为切入点, 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在广西具体化。活动开展以来, 各大媒体积极响应, 纷纷开设专题、专栏进行广泛宣传与报道, 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科普传播模式创新与应用研究”项目由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承担实施, 依托《农村新技术》《家庭科技》杂志及其网站等平台, 开设“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专栏, 刊登与“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相关的科普作品, 并跟踪报道“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进展。项目旨在探讨传统媒体 (期刊、书籍) 与新媒体 (网站、微博、博客、二维码、微信、短信) 相结合推进某一具体科普活动的运作机制和方法, 助力“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顺利开展, 使更多科学知识通过有效传播受惠于民。
1 传播内容分析
所谓主题活动, 是指在集体性活动中, 以一个主题为线索, 围绕主题进行活动与交流。科普宣传的内容多种多样, 可以是自然科学、宇宙科学, 也可以是健康知识和生活知识, 但对于专题活动的宣传内容则要围绕一个主题线索设置宣传的内容。“‘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科普传播模式创新与应用研究”项目科普宣传的内容是与“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有关的知识, 涉及农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处理, 农村固体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 生活污水处理, 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土壤污染控制, 测土配方施肥等问题。随了科普类的文章, 还包括“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优秀论文、相关行业新闻热点, 或是相关重大科研成果和先进经验, 以及在“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中涌现的先进事例和典型事迹。
在不同媒体中增加“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专题内容, 通过有效宣传, 使人民群众自觉提高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在全社会中倡导文明新风, 培育道德风尚, 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和良好公共卫生习惯, 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设施、维护公共环境卫生, 自觉告别陋习和不文明行为, 形成人人关心家园、人人爱护家园、人人建设家园的良好局面。
2 传统科普传播的局限性
科学技术普及在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质、传播先进生产技术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与保障作用, 是实现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各项任务的重要基础。但传统的科普传播模式、传播内容设计、传播方式等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下“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对科普传播提出的新要求, 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 模式单一化
针对某一特定的科普活动, 传统的科普传播模式一般采用单一化或双组合化传播媒介。如单一编撰科普读物向受众提供知识, 或是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依托自各的资源优势独自向受众提供科普知识服务, 或者某两种传播媒介相结合来传播科普知识, 但缺乏从全媒体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 的角度来解读、传播某一特定的科普活动。
2.2 活动方式呆板
科普活动要吸引公众, 必须采用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 这样才能使公众在参与科普活动中不断提高科学素质。但传统科普活动的宣传一般采用由高到低、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方式, 公众参与度低。没有采用双向交流方式, 导致公众被动接受传播的知识, 缺乏主动选择和判断能力, 不能激发公众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热情, 阻碍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也影响了活动的效果。
2.3 传播受众率低
单一化的传播模式、较为呆板的活动方式, 科普内容的单调, 加上各种媒体自身覆盖率的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 都容易导致科普传播活动受众率较低。如单一采取纸质出版物的手段传播科普知识, 常常由于纸质出版物发行量少而使受众局限于某一特定人群。
采用传统科普传播的模式、路径和方法传播“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科普知识, 会产生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科普受众面小、科普效果不显著等问题, 从而严重影响“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因此, 研究新形势下专题活动科普传播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3 立体化科普传播模式探索
鉴于专题科普传播中传统科普传播模式的种种局限性, 项目提出全媒体科普传播的新模式, 让科普宣传、科技培训、科技服务、科普示范、科普活动相结合, 发挥不同媒介的优势和作用, 向民众传递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清洁乡村的实用技术, 让广大农民群众看得懂、听得进、有兴趣、愿意参与、易于参与、乐于参与,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促进农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最终实现“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清洁环境、美化乡村、培育新风、造福群众”的目标。
3.1 科普期刊全方位宣传
科普期刊承载着宣传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意识的重任, 是科普宣传的重要阵地。科普期刊传播科普内容具有很多优势, 可以充分利用版面资源、读者资源, 扩大专题活动的受众面。项目充分利用《农村新技术》《家庭科技》两本科普期刊的资源, 开设专栏、专版, 定期图文并茂地宣传“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相关科普知识。固定栏目中具有延续性的内容, 让读者形成可期待的阅读习惯。此外, 科技期刊刊载许多相关科技成果, 对成果进行宣传推广, 能够使相关科技成果走进公众视线。
3.2 出版科普增刊、专刊
增刊是各期刊独特的附加资源。利用增刊、专刊的形式, 围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主题做科普宣传, 是立体化科普传播的重要渠道。对于期刊来说, 增刊、专刊的出版工作和正常的出版工作类似, 容易操作。出版科普增刊、专刊的优点是可以选取一个主题做较为详尽的介绍。对于不习惯上网的公众来说, 这是获得科普知识的较好途径。但它也存在一些缺点, 如时效性较差、成本较高、普及范围受发行量限制等。
3.3 网站科普传播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网络传播飞速发展。网络科普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 以网民为对象开展的科普活动。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 网络科普具有多媒体性、互动性、娱乐性等特点。
目前, 大多数期刊都有自己的网站。期刊网站是期刊媒体开设的辅以期刊发展的网站。传统媒体开设网站, 是想通过刊网互动, 搭建跨媒体传播平台, 增加其内容分销渠道, 以提高信息传播的影响力, 同时尝试拓展数字内容生产与发行的商业模式, 比如电子杂志订阅、网络视频等。相对于科普网站, 传统媒体开办的网站其民众关注度较高。因为传统科普媒体依托既有的媒体资源, 在内容的提供上更加迎合市场口味。而对普通民众来说, 日常生活中对大众媒体的接触更加频繁, 所以传统媒体的科普信息用户覆盖面相对更广。
为此, 项目在《农村新技术》杂志网站上, 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幽默生动的图片, 为大家解释“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相关科学知识和动态, 很受公众欢迎。利用网站进行专题科普宣传的优势在于有持续性、成本较低, 缺点在于对终端读取设备有一定要求, 不适于贫困地区。
3.4 公众媒体科普传播
目前期刊普遍存在时效性差、出版周期长等突出问题, 使一些优秀的科普文章得不到及时报道。而时下流行的公众媒体形式, 如微博、微信等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微博是一种可以即时发布消息的微型博客, 它时效性强, 可以即时发布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消息。微信是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 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目前很多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都已经开通了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
利用大众平台进行科普宣传的优势在于其即时性、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可以互动、成本低等, 缺点内容一般较短、信息易被海量信息湮没、对终端读取设备有要求, 不适于贫困地区。
3.5 组织科普活动传播
科普活动是科普宣传的有效手段。每年从国家到地方都开展不同规模的科技活动周, 在这些重大活动举办之前, 项目组根据活动主题, 通过广场宣传、派送资料、展板展示等将“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科普宣传融入活动中, 营造了浓厚的科普氛围。
此外, 项目组还组织开展“清洁家园”技能操作竞赛、乡村清洁卫生实践活动, 以及组织农民对农业清洁生产示范户、生态种养示范基地等进行观摩考察, 学习和体验清洁生产所带的良好效益, 并在期刊、网站上报道“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的先进事例和典型事迹, 通过其引导和榜样示范作用, 引导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中来。
通过这样的活动, 不仅宣传了科普知识, 还激发民众主动学习的热情。组织科普活动的优势在于感染力强、互动性强、说服性强, 但也有一些缺点, 如传播范围有限、成本较高等。
3.6 通过技能培训传播
科普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索质, 使科学技术被人民群众所掌握, 成为利用和开发自然、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力量。这其中提高劳动适龄人口的科学素质和职业技术技能, 是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 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有必要通过教育培训向农民群众传授农业清洁生产的知识、方法或技艺。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有关的技能培训多种多样, 做好这些培训, 不仅解决劳动者技术技能偏低的“瓶颈问题”, 提高生产效率, 还能培养他们对于科学技术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主动性。为此, 项目组深入农村, 通过集中培训、专家讲座、远程教育、现场培训等多元化形式, 开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主题技术培训活动, 使农民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得以实际应用,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 结语
基于上述分析, 传统单一的科普宣传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需求, 研究平视化、动态化、双向交流、以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活动为核心的科普传播新模式, 有利于科普知识的有效宣传。这种科普传播模式是多元化的互动传播秩序, 是一种横向联合与众向联合的传播模式。
通过应用全媒体科普传播模式, 让科普宣传、科技培训、科技服务、科普示范、科普活动相结合, 发挥不同媒介的优势和作用, 向民众传递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清洁乡村的实用技术, 让广大农民群众看得懂、听得进、有兴趣、愿意参与、易于参与、乐于参与,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促进农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最终实现“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清洁环境、美化乡村、培育新风、造福群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莹, 蔡晶晶.科技期刊如何履行科普宣传的社会责任[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4, 26 (8) :135-137.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普市场现状及网民科普使用行为研究报告[DB/OL].http://wenku.baidu.c, 2012-06-06.
[3]刘传彬.我国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D].沈阳:东北大学, 2009.
8.科普活动月计划 篇八
2011年“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奖补标准保持不变,即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的奖补资金标准20万元,农村科普带头人的奖补资金标准5万元,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的奖补资金标准50万元。
2011年“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将呈现五个特点:
一、依照实施绩效增减推荐名额。今年推荐名额分配,为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在继续坚持“十一五”时期原则基础上,今年将依照各地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绩效增减推荐名额。
二、推荐名额侧重以下三类。表彰重点关注在发展低碳农业和现代农业中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重点关注建立党组织的农技协和示范基地;重点关注以建设科普惠农服务站、农民培训学校等形式建立科普惠农长效机制的农技协和示范基地。
三、进一步加强“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国家和省市获奖单位普遍成立“科普惠农服务站”,加强对周边群众的服务,逐步形成农村科普服务网络。
四、建立项目储备系统。为了进一步培育、发现、引导优秀单位和个人,今年各地将建立项目储备系统,将当地作用大、带动力强的优秀单位和个人纳入其中,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五、中国科协、财政部在布置今年“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工作时,提出更高要求。要求加大科普惠农宣传;加强获奖单位之间、南北之间、东西部之间的横向交流;各级科协要加大对获奖单位和个人的支持和服务。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五年来,通过“以点带面、榜样示范”、“以獎代补、奖补结合”、“追踪问效、加强服务”等方式,在全国评比、筛选、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有较强区域示范作用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等先进集体和个人,为培育新型农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重要贡献,达到了“惠农计划”确定的预期目标,也较好完成了“惠农计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十一五”期间,“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主要向中西部倾斜,向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倾斜,推动农民组织化建设,完善农村科普服务体系,向粮棉油大省倾斜,向在发展绿色、低碳农业中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倾斜。(武丹)
【科普活动月计划】推荐阅读:
学校科普活动计划10-09
中学科普社活动计划07-18
2017科普日活动方案06-29
线上科普活动07-26
气象科普活动方案10-09
科普公益活动图文10-21
学校科普周活动总结11-03
社区科普活动室方案08-28
科普进社区活动讲话稿09-05
科普电影展活动策划和活动小结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