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能力分析论文

2024-08-15

创新创业能力分析论文(精选8篇)

1.创新创业能力分析论文 篇一

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现代青年的立世之本,求存之道。人们都欣赏创新创业,人们都希望创新创业,但是不定都会知道如何创新创业。从创新创业高手身上,能够学到些什么呢?又会得到怎样的启示呢?这些都是要着实去思考和探究的。

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总需要有一定的基础。有这些基础创新创业才能够有基石,如果没有它们,创新创业都是空壳;但仅有它们也不能代表就可以拥有高超的创新创业能力。在现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认为要有的能力够成的要素需要做到几个方面:

(一)一定的基础知识

一定的知识基础是创新创业的根本。在人们历史的进程中,人们对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在工业社会以前,人们认为知识渊博者主要是那些对世界懂得多的人或者经验丰富的人,这也是在传统社会里老人受人尊敬的重要原因。因为人生的经历往往使老人知道的东西更多。人们崇拜对外部世界了解多于常人的智者。从17世纪以来,人们致力于知识的运用,特别重视技术的进步与技能的学习。自信息社会以来。知识的核心是关于“知识的知识”。人们已不再满足于是什么、为什么,而在于探讨和研究应该怎样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和运用知识,其中最重要的是就是如何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人们看到的不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

我个人对“知识”的观点有几点:

1、学习的能力。就是自我本身获取知识的能力。一个人若想创新创业,必须及时更新就旧知识。汲取新知识。在这个全新的时代,只有学习能力才是知识真正的源泉。

2、理论知识。理论知识虽然在实践生活中貌似无用。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各种科学的基本原理,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比如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尽管它并不深奥,但它却是人们的行动的“指南”,是人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好手”。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是创新创业能力的支柱之一,没有它,创新创业就难以突破发展。

3、应用知识。它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用来解决问题的实用知识,亦或是在生活中和工作得到的经验性的知识。这一种知识的特点是很有实用性的,属于技术性的知识,即是技能。技能是创新创业的骨髓,没有技能,创新创业是能说是纸上谈兵,创新创业就不可能实现。有的创新显然是需要非常扎实的专业知识,例如:计算机行业中的创新创业,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创业是无法进行的。但是,也有的创新创业仅仅用生活中的简单知识就足够了,好比:小到拖把的改进、开着门面替别人擦鞋、明明开的是发饰品店,但是却像成了美发店,给客人盘头发,为的是让客人买到满意的饰品,等等。所以,应用知识不能只局限于老师在书本上教到的知识,生活中同样会有许多的学习机会。“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表达的就是这个道理。

4、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是没有生命的,如何将知识转换为能力运用在创新创业这个鲜活的过程中,则是人们在创新创业中会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怎样发挥知识的能量,本质上来说,就是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效率或效益,让其充分的体出它的作用。若果不具备这种智慧的转化能力,那么所学的知识则只是徒劳罢了。

(二)优良的个性

1、思考是创新创业的前提,如果不能做到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创新创业就不会有突破。思考是件很不易的事情,有创新的基础,不一定成为创业的强者,当中应该是有很多方面的因素,最重要的是懒于思考,不会换另一种方式来思考。思想的懒惰让很多原本可以创新创业的机会白白浪费掉。我自身深觉思想上的懒惰远比身体上的懒惰要可怕很多倍,因为那样会使人会限于保守和固执,丧失了创新创业的激情与时机,切实的蹉跎时光。

二、提高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1.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构建技术创新政策体系

美国政府就是通过“创造比较优势”来推动其技术创新的。从我国历史经验看,政府难以独自发挥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但政府作为一种非市场力量,在企业创新中仍起着关键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政府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只能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来发挥指导作用。因此,就我国的具体国情来讲,在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新的技术经济乃至社会体系刚刚构建的时候,构建国家层次的政策体系尤为重要。目前,就技术创新方面的政策出台问题,上至科技部、人事部下至各省市的相关部委都没有一个完善的制定技术创新政策的科学高效的组织机构,为了在实践中切实进行技术创新政策体系建设,建议建立和完善制定技术创新政策的组织机构。

2.以企业制度创新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企业制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有很大的影响。我国原有企业制度的主要弊端就是产权虚置。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构建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促使企业尽快确立自己的创新主体地位。从技术创新角度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企业股东能自主决定企业的董事长,进而决定企业的经理。企业负责人不再是以政治标准选拔,而是对股东权益负责的企业家。企业家将会权衡企业的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从事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技术创新。

(2)产权明晰,权责明确后,企业家能够从创新中获得经济回报,以调动企业家创新的积极性。

(3)国家关心的应是企业的发展潜力。企业股份化以后,国家可能成为企业最大的股东。因为股权既具有财产属性,又具有资本属性,作为最大股东不应象小股东那样关心企业即期利润,而应更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从而更注重技术创新的发展。

3.提高企业的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

(1)资金投入方面。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应增强其研究与发展能力,这样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技术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般来说,有了科技的投入才有科技的产出,投入越大产出就越多,然而,资金缺乏对我国的企业来说已是不争的事实,确实阻碍了技术创新的发展,改变这种情况,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必须强化现有企业自身的融资功能,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多渠道、全方位的资金支持和保障体系。这不仅要求企业家具有创新意识,运用有限资金加大创新投入。而且还要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的财务分析人员,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在争取财政资助条件下,采用灵活的融资方式,如银行信贷,通过产权交易市场等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另一方面,优化技术创新的投资结构。我国在创新费用开支方面存在着生产性投资偏高,而设计和工程化投资比例偏低的问题。这延缓了我国现有R&D成果的商业化过程。运用合理的投资结构,使有限的资金创造效用最大,也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所必须的。同时,企业应加强对R&D的管理。美日企业技术创新之所以取得了如此大的成绩,究其原因就是企业非常重视对R&D的管理。

(2)技术人才方面。技术人才短缺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的重要因素。解决企业技术人才短缺的矛盾,主要有以下途径:第一,在企业现有技术能力基础上,有条件地以各种形式,吸收R&D机构进入企业,增强企业 R&D力量。第二,注重产学研的结合。我国现有技术条件下,企业科技力量较为薄弱,为合理配置科技力量,应鼓励产学研的结合。第三,注重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4.加强产学研合作

国外经济科技发展中成功经验之一就是产学研的紧密结合。美国斯坦福大学创造了硅谷工业园的奇迹,经过近40年的努力,硅谷半导体的电子与信息产业已发展成为美国经济的龙头。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却长期脱离工业界,自我封闭,使大学科研教学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以发达国家的经验,由企业提出研究课题和经费,由大学来研究,科研教学生产相结合,这既使大学经费充裕,提高其教学科研水平,也增强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开发新能力。我国国立的科研机构也应与企业紧密联系,将研究重点转向企业急需的课题,使研究成果为企业所需。

5.造就善于组织技术创新的企业家队伍

按照熊彼特的说法,企业家是创新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这就决定了技术创新与企业家的不可分割性。然而,现有的国有企业经营者却并不能与企业家划等号,虽然这其中不乏有出类拔萃者,但就总体而言离企业家的标准还有相当距离,不仅存在以行政官员身份进入企业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者择优录用的差异,而且还存在谨小慎微因循守旧与敢于创新承担风险的根本区别。为了完成从经营者角色向企业家角色的演进,既需要政府借机构改革之机进行人员识别与选拔、任用制度的变迁,也需要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由技能型向创新型的转变。

6.加强企业基础管理

我国企业基础管理工作比较薄弱,加强基础管理,实现管理创新并举,是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健全组织机构。组织机构的任务,一是为了达到经营的目的,规定各个成员的职务;另一是根据一定的权限与责任的分配,决定各职务的相互关系。健全的组织机构应符合“统一领导、职责分明、高效精干”等原则。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经营领域的拓宽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2)完善规章制度。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企业的“法规”,它规范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行为,规定了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程序,从而保证企业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企业的规章制度具体包括:劳动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财务制度等。

(3)完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人的行为是受某种动机驱使的。企业应有一套激励机制来充分调动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也应有一套约束机制来抑制人的不良行为,引导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行为朝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进行。企业的激励机制主要分为对经营者的激励和对员工的激励。对经营者的激励手段主要有:较高的工资、奖金、股权、期权等。而对员工的激励主要根据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大小来支付报酬,并给予职务晋升的机会等等。企业的约束机制主要包括组织机构约束、制度约束、业务处理程序约束、内部审核约束等。

(4)持续的员工培训。员工的素质决定了企业的素质,而员工素质提高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严格挑选高素质的员工;二是对员工进行持续不断的培训。显然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因为员工只有不断接受培训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员工培训是企业永恒不变的主题,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文化知识培训、技术培训、职业道德培训以及敬业精神培训等。

激励理论是当代管理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在管理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介绍了几个典型的激励理论,并探讨其对企业管理的启示,最后,总结了企业管理中常用的三种激励方式。

关键词:激励;激励理论;激励方式

1、激励理论

激励产生的根本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由人的认知知识构成,外因则是人所处的环境。为了引导人的行为达到激励的目的,管理者可在了解人的需要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促进这些需要的满足,也可以通过采取措施,改变个人的行动环境。对需要以及人内在动机和环境的激发。形成各种各样具体的激励理论,一般可将激励理论分为激励的需要理论、激励的过程理论。

1.1 激励的需要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1943年出版了《人的动机理论》一书,提出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保障需要,社交、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生理需要与安全、保障需要称为较低级的需要,而社交、归宿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称为高级的需要。

(2)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提出来的。2O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保健因素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其内容包括公司的政策与管理、督导、工资、同事关系、工作环境、人际因素等方面。激励因素是指适合个人心理成长的因素,内容包括成就、赞赏、工作本身、责任感、上进心等。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都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才能调动积极性。缺乏保健因素时,将带来强烈的不满,但保健因素得到满足时,并不能带来强烈的激励作用。

2.2 激励的过程理论(1)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①公平是激励的动力。公平理论认为,人能否受到激励,不但受到他们得到了什么而定,还要受到他们所得与别人所得是否公平而定。

② 公平理论的模式(即方程式):Qp/Ip-Qo/Io式中,Qp代表一个人对他所获报酬的感觉。Ip代表一个人对他所做投人的感觉。Qo代表这个人对某比较对象所获报酬的感觉。Io代表这个人对比较对象所做投入的感觉。

③不公平的心理行为。当人们感到不公平待遇时,在心里会产生苦恼,呈现紧张不安,导致行为动机下降,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出现逆反行为。

(2)期望理论。

弗鲁姆认为,某一活动对某人的激励力量取决于他所能得到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结果的期望概率。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M = V E 其中:M-一激励力量,这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潜力的强度。

V—— 目标效价,指达成目标后对于满足个人需要其价值的大小。期望值,这是指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的主观判断,达成目标并能导致某种结果的概率。

2、激励理论的启发

2.1 激励必须考虑员工的需求 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激励必须要考虑人的需求,别人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予什么激励,这样的激励才是真正有效的。打个比喻说,如果一个濒临饿死的人你就是给他十座金山都没有用,还不如给他一个面包更直接、更有效。需要层次理论要求管理者在管理中能正确认识被管理者的需要多层次;努力把管理的手段、方法和员工的需要结合起来,满足被管理者的需要;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员工各种各种的需求,并有针对性地给予激励。

2.2 激励也要注意公平

不公平、不合理会带来心理挫伤。中国古代就有“不患贫,患不均”的说法。在激励过程中应注意对被激励者公平心理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一是要认识到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二是不要盲目攀比。为了避免职工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企业往往要采取各种手段,在企业中造成一种公平合理的气氛,使职工产生一种主观上的公平感。

2.3 激励目标的设置

在激励方面,期望理论启示管理者不要泛泛地采用一般的激励措施,而应当采用多数组织成员认为效价最大的激励措施,而且在设置某一激励目标时应尽可能加大其效价的综合值,加大组织期望行为与非期望行为之间的效价差值。在激励过程中,还要适当控制期望概率和实际概率,加强期望心理的疏导。期望概率过大,容易产生挫折,期望概率过小,又会减少激励力量;而实际概率应使大多数人受益,最好实际概率大于平均的个人期望概率,并与效价相适应。

2.4 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

在制定激励政策之前,要对员工的所有需求做认真地调查,并制定一份详细的清单。然后将公司可以满足和不能满足的部分分开,划掉那些不能满足的部分。对可以满足的那部分进行认真研究,找出满足的途径,并将这些途径流程化(可操作化)。上述工作完成后,激励政策就有了雏形。下面,就要制定具体规则,即:得到某个激励等级的员工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另外,在每个激励等级上,都要设计几种不同的选项,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需要选择燕中的一种。.比如说,在某个激励等级上,有技术培训,公费旅游,休带薪假期等多个选项。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其中一种。

激励政策本身也有一个完善的过程。这需要管理者在工作中不断了解员工的需求,及时将员工新的需求反映在政策中,这样才能使政策能够保持持续的有效性。

3、激励方式:

有效的激励,必须通过适当的激励方式与手段来实现。按照激励中诱因的内容和性质,可将激励的方式与手段大致划分为三类:物质利益激励、社会心理激励和工作激励。

3.1 物质利益激励

物质利益激励是指以物质利益为诱因,通过调节被管理者物质利益来刺激其物质需要,以激发其动机的方式与手段。它是一种最基本的激励手段,因为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是普通员工的共同愿望,它决定着员工基本需要的满足情况。

3.2 社会心理激励

(1)目标激励。即以目标为诱因,通过设置适当的目标,激发动机,调动积极性的方式。(2)教育激励.具体包括政治教育和思想工作。(3)表扬与批评。是管理者经常运用的激励手段.

(4)尊重激励。管理者应利用各种机会信任、鼓励、支持下级,努力满足其尊重的需要,以激励其工作积极性。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①员工参加管理。所谓职工参加管理,是指在不同程度上让员工和下级参加企业决策以及各级管理工作的研究和讨论。处于平等的地位商讨企业的重大问题,可使员工感到上级主管的信任,从而体验出自己的利益和企业发展密切相关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

②榜样激励。运用榜样激励,首先要树立榜样。选择

榜样时要注意榜样的行为确实是企业中的佼佼者,这样才能使人信服;其次要对榜样的事迹广为宣传,使企业的员工都能知晓,使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

③竞赛(竞争)激励。在企业里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很多时候都要制定竞赛来激励员工。要注意目标不能太高或者太低,这样员工才会为这个目标去努力。要精心选好奖品,比较公平和公开的进行竞赛,而且竞赛完了一定要公布出来,才能达到最后激励员工的效果。

3.3 工作激励

按照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对人最有效的激励因素来自于工作本身,因此,管理者必须善于调整和调动各种工作因素,搞好工作设计,千方百计地使下级满意于自己的工作,以实现最有效的激励。日本著名企业家稻山嘉宽在回答“工作的报酬是什么”时指出,“工作的报酬就是工作本身”,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工作丰富化这种内在激励的重要性。

工作激励是通过促进员工工作的丰富化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一种激励方法,其实质就是让工作本身成为激励因素。优秀的企业不仅给员工发工资,还给员工的工作增添意义,使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挑战性,很有成就感,而且,尽可能地让他们扩大工作范围,允许他们经常调换工作,调剂他们的工作强度,促使他们对工作产生强烈的乐趣。在这种情形之下,员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干劲和热情。工作激励方法很值得我国企业运用和借鉴。现在国内发展型企业,多半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工序技术性不高,专注面窄,重复性强,容易导致工作乏味和无聊,影响生产效率,如果能够合理地安排工人轮换工序,使他们的生产操作从单调枯燥趋于丰富多彩,也许有些工人会从工作轮换中发挥出自己的更大潜力,从而确立几种适合自己兴趣的、自己真正喜欢干的工序来,这样他们一定会更愿意长久地在企业扎根,做更多的事来体现自己的工作价值。

4、结语

激励理论是当代管理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在管理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激励,对于管理者来说是一门学问,科学地运用激励理论,可以有效地激发员工的潜力,使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在实践中达到统一,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2.创新创业能力分析论文 篇二

创新创业能力是个人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的复杂、高水平的结合。不同领域的创新, 能力的结构也各不相同, 但都存在着共同的五个方面:知识储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等非智力因素、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成功的体验。厚实与合理的知识储备是创新活动的基础, 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任何创新只能是“无米之炊”;创新个性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与各种基础能力协调配合来发挥作用;成功的体验是指在学习、生活或科研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体会。创新创业能力与知识储备、创新个性、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成功的体验有着密切而直接的关系, 且是一个多维的多层次的动态综合体。五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如果我们把人的创新能力比作一个能量球, 那么知识储备在最里层, 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创新个性是动力和保障, 处于第二层, 创新思维作为创新能力的核心, 处于中间层, 实践能力在外层, 是创新能力直接外在的表现, 而成功的体验则处在最外层, 是信息反馈纽带与创新的催化剂。成功体验又促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进一步加强, 创新思维积极活跃, 实践操作能力进一步提高等等一系列过程, 从而实现创新目的。这五要素只有相辅相成才能构成一个人完整的创新能力, 缺少任何一个因素, 都会使创新能力大打折扣, 甚至根本无法发挥出来。要培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就要从创新能力组成要素入手, 以各要素的发展促成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改革策略

(一) 更新创新教育理念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先导

人们在强调高等教育的经济和文化功能的同时, 应更加注重高等教育的创新特征。教育观念创新是创新教育的先导。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观。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和引导是至关重要的, 强调个性的自由及思维的扩散, 同时这也是现代教育体系价值观和素质教育的延伸, 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综合反映。培育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发展, 不仅仅局限在理想认知方面, 更重要的是创新能力、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 全方位培育综合素质人才。 (2) 把创新实践能力作为创新教育的目标, 这是高等教育发展创新趋势的要求。创新实践能力是一个人智力和能力的综合反映, 是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和检验标准, 也是理论教学和实践结合的真实体现。 (3) 加强“通才”教育。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综合化趋势的要求。高等教育综合化的实质是指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综合化。为了使创新教育理念真正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首先学校要从战略高度上引起足够重视, 否则, 只是流于口头文件。

(二)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是关键

长期以来, 高校将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 对学生能力尤其是是创造性活动能力重视不够, 要改革这一弊端首先应该对高校教学的目标进行科学的定位。我认为, 知识的积累确是创造力培养的基础, 人正是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才具备利用知识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才能质疑问难、发现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然而,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对于习惯性被动接受理论与实践应用知识的大学生而言, 从分数为标准底线而随即转为创新创业为主的标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进一步的引导与规范, 在理念转变及创新思维提升中实现转换。在校园范围内应注重培育学生深厚的系统理论知识及实践应用技术, 不断引导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 对于实践应用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引导, 培育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三) 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

1. 第一课堂—以学科课堂教学为中心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工作及实验实训任务作为教育的基本形式与重要方式对于大学生的知识积累、创新创意意识的培育、综合素质的培育及发展思维的恒定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教育方法及教育内容的创意性对于学生创新思绪的养成、全方位推动学生参与创意创新活动的意识及热情具有重要推动意义。同时教育方法及教育内容的创意性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主动性及积极性起到承接启迪的效果, 教学教育方法的创新与改革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 教学教育内容的发散性。教育教学内容要深刻全方位阐述理论内容的前沿性和系统性, 彰显本学科的连贯性和集约性, 更要系统阐述该学科的研究创新点和热点, 系统化和全方面折射出该学科对于大学生逻辑辨析和价值观的展现, 从而进一步培养创新思辨能力和做法。 (2) 交互式的互通方式。教学教育内容预设现场情景和模拟境界, 进一步激发创新创意意识和思维, 提升创新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3) 多种答案的题目。教育教学内容中要设定多种答案的题目内容, 引导大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分散思绪, 寻求多种路径和方式解决相关问题。 (4) 运行科学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网络提高教育的效果和效率。

2. 第二课堂—以课外活动为中心培养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育范畴内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及培养内容是大学生创新体系的基础环节和关键动因, 课堂领域内的传授的创新理论知识和创业思维能效是个体创新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单元, 但是只有真正融入实体化和具体性的创新实践活动, 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才能爆发出惊人的效能,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效融通。学校理应开展形式多样及丰富多彩的创新科技校园活动, 这样才能进一步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紧密契合, 可以通过学术讲座及项目研讨的方式提升创新能级和理论知识, 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兴趣社团等方式迅速提升实践应用能力。激发创新欲望, 培养创新能力。应着重强调指导老师的指导, 改变目前指导老师只是起到活动联系人或发起人的作用。因为正确科学有力的指导, 能使学生比较容易进步、取得成果, 有实实在在的满意感和成就感。同时, 通过榜样的模范、激励作用, 形成活动的良性循环。

3. 第三课堂—以社会实践为中心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1) 不断丰富社会实践内涵, 实现运作方式的市场化

各高校应在重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思想指导下, 积极拓宽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层面, 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 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并组织好参加社会实践的各志愿服务队, 积极依靠当地政府、事业单位和企业, 建立长期活动基地, 把短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长期的岗位挂职锻炼相结合, 把单纯意义上实践活动与毕业设计、实习和毕业分配相结合, 把传统的实践活动与扶贫帮困, 学生课外科技、勤工助学工作相结合, 通过大量的实践环节, 实现强校带区, 努力建成一批既能长期坚持又能取得成效的实践基地或锻炼岗位。

(2) 与导师制相结合, 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激励机制。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将社会实践形式分作教学计划内的实践如生产见习和公益劳动、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军事训练等形式;教学计划外的实践如社会调查和考察、科技文化服务、勤工助学、义务劳动、挂职锻炼及社会事务活动等形式。教学计划内的由教务部门落实, 而计划外的由校团委和各院系分团委组织, 这种社会实践的运作机制会导致教务和学生工作处沟通不够, 产生两张皮的现象, 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不够。应在广大教师中积极倡导“教书育人”, 并与导师 (指导老师) 制相结合。有导师来主要承担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环节, 团委和教务部门配合, 主要承担咨询、指导和事后的评比工作。

(3) 机制保障。社会实践作为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 应积极构建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个性化的考核、奖惩和评价体系, 着力引导、激励学生参加实践, 引导青年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经受锻炼, 增强动手能力, 拓宽素质, 实现全面发展。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整合校内外资源、设立学生实践创新基金和实践创新基地, 为学生开展科研和创新实践提供物质保障, 推进学生社会实践向项目化、阵地化、机制化方面发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李时椿, 刘冠.关于创业与创新的内涵、比较与集成融合研究[J].经济管理, 2012 (16) .

3.创新创业能力分析论文 篇三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 高职院校 可行性

2015年11月28日,光谷·青桐汇走进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创业热情嗨翻了整个德礼堂。活动中,主持人进行了现场调查:“在场的同学们有多少愿意创业?”举手的学生占据了会场人数的一大半。整个活动设置非常新颖,分为嘉宾分享、一分钟奇迹、创业激辩和五分钟路演四个环节,让参会者思路大开,感受到浓厚的创业氛围。五分钟路演环节,无论是1号产品(共聚焦内窥镜)及早发现早期胃癌,还是2号(都市穿梭机)有不倒翁效果的電动车,3号(多传感器室内定位)的运动感知和室内定位平台,4号(商路通)为中小微企业电商提供定制服务,5号(蚂蚁创业)专注小微初创企业的一站式服务平台,都有很多的投资人不断地提问,1、2、3号拿到了9张投资邀约函,4、5号拿到了4张投资邀约函。

光谷·青桐汇走进武职,能取得如此轰动的效应,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改变学生的创业认识,是非常成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今的热搜词,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的难题,也是必须攻克的好项目。

2010年5月,教育部正式使用了“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概念,并明确地给它下了定义:“为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2015年5月,国家再次使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它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了多年、多次的教育概念演进而来的。

一、创新创业的主体是各类大专院校的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受到了政府和高校的重视,但是要出成效,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生个人的行动上。大学生应突破惯有的、既定的思维模式,掌握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且最好在立足自身专业的基础上,抓住机遇进行创业。

高职院校某些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可以利用这一优势,使其与自身专业知识相结合,抓住机遇进行创业。例如:热爱计算机的苗红红,通过观察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发现,一到冬天,周六周日来食堂吃饭的学生越来越少,于是就找到了三位同伴(同样热爱计算机专业),共同研发了微信营销APP软件;姚富富同学,发现校园很漂亮,就想同学们会不会也很喜欢呢,就和华中科技大学的一群好哥们,运用软件制作学校的明信片,成功销售上千套,赚到他们创业的第一桶金;赵龙龙,有一个很好的大学生创业团队,什么赚钱做什么,在摸索中做套本宣传,做驾校,做电商,做微商销售,慢慢发现大学生中中低端手机市场的需求量很大,就定点校园租场地做手机电商,赚得钱包满满。

二、家庭教育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基础

学生的就业始终是家长非常关心的一面,绝大多数的学生家长认为创新创业是不太现实的,安安稳稳地找个工作是比较牢靠的,如果毕业后能到事业单位或国企工作,那将是一辈子的好事,不用再为孩子操心。这些家长陈旧的就业思维观念束缚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校方可以运用家校联合的方法,让学生家长重视创新创业,重视孩子们的创意,帮助和鼓励孩子合理消费,投资理财,动手创作等。

三、高职院校是创业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教学理念,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发现很多老师在这方面的理解欠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让极个别的学生毕业后去创业,开办自己的公司,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而提出来的。其实这样的认识是非常片面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所有学生都应该接受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理念,这才是我们高职院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目的。创业的过程是很艰难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创业,但创新意识、创业理念是每个学生都要有的。

(一)要建立并完善创业课程体系

1.高职院校应该精心设置培养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课程,并且将这些课程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中。从大一学生刚入校开始,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一直贯穿于整个大学教学过程中。但是实际上,很多高校虽然也有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创业大赛、创业导师论坛等课程或活动,但是这些课程的开设过于随意,内容过于浅显,难以给学生提供实质的帮助和指导,也就谈不上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可以在课程的设置中加入《创新思维学》《市场分析》《资源管理》《行为管理》《创业教育》等创新创业课程,完善创业课程体系,从基础课到专业课,以阶梯状展开,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

2.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载体,把创新创业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范畴,重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大讲堂、创业社团及创业人物经历展示等,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创业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二)推进教学实践创新,搭建社会实践平台

1.在校外建设一批产品研发和管理财务的基地,定期选拔有创业意愿及创业热情的学生到这些基地去体验创业氛围,学习提高创业技能,在不影响产品研发及账务的前提下,大胆实践自己的想法。

2.从选派的学生中抽取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回校和同学们交流,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创业动态。

3.学校组织专业指导教师,定期定质地进行创业项目展示,让更多的学生观看。

4.学校的专业指导教师应经常进行就业创业教学的交流研究,更好地服务和帮助学生。

5.勇于教学实践创新。例如:沃尔玛教学实践过程中,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扎根某一工种,学习到一定的阶段,开拓思路,进行岗位创新。

6.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资源,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对学生免费提供开放机房和实验实训室,免费WIFI,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接纳个别学生参与项目、课题的研究;在校内建立学生创业中心、创业一条街,让学生参与实体店,体验创业全过程。

7.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技能大赛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很好途径,通过层层选拔,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也促进了教师操作能力的提升。

(三)加强师资力量

各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主要是学生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尽管这部分人的能力不错,但是他们在创新创业中的实际操作经验是很有限的,有的甚至没有任何的实践经历。我们需要一批这方面的专家(例如王占仁、白玉)来对在校的大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训的指导。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送某些老师去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做得好的学校进行实践学习,也可以聘请业内成功人士来指导在校学生。

【参考文献】

[1]陆廷益.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品牌,2015(03).

[2]王占仁.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由来与释义[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04):1-6.

[3]翟永芳.浅谈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J].消费导刊,2014(10):275.

[4]马林.试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12-11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Z].2010.

4.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 篇四

推进协同育人。要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推进高校与高校,高校与政府、社会间的协同,推进学科专业间的协同,建立结构调整、多样合作、交叉培养新机制。其三是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要加强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广泛搭建实习实训平台,办好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目前重点是办好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其四是改革教学管理制度。要建立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制度,推行休学创新创业,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改革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办法。其五是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要坚持全员参加、专兼结合,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组织开展专门培训。其六是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要把创新创业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重点、分层次举办讲座论坛,全方位、多方面开展主题活动。要加大创新创业价值宣传,发掘树立创新创业先进典型。这些党和国家关于就业创业的新政策新举措为我们高校就业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看,经济发展“新常态”给就业创业工作带来新挑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种新常态的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这一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速换挡不可避免地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带来压力和挑战。由于转方式、调结构力度加大,能源、建筑、钢铁等传统产业毕业生需求减幅较大。

5.创新创业能力分析论文 篇五

毕业设计(论文)评估是在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下,由高等教育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组织实施。

由高等教育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会同教务处确定被评估对象;

对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进行检查; 各学院在答辩工作结束后开展自评工作,主要是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总结;

高等教育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组织校内外同行专家抽审被评估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

学校组成评估专家组对评估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进行现场考查,确定评估结论,并向各学院反馈意见。

毕业设计(论文)评估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指标体系与标准

6.创新创业能力分析论文 篇六

1. 在国际创业中,技术学习的核心内容是( )

答:国际行业技术学习

2. 创业文化的核心是( )

答:创业动机

3. 下列选项中,属于创业协同问责能力维度的创业团队能力是( ) 答:交叉职能能力

4. 进行社会创业,第一步要做的是( )

答:识别社会问题商机

5. 在创业资源开发能力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是( )

答:市场资源要素

6. 创业领导在实践中,最关键的两大能力是( )

答:激励指导能力和战略决策能力

7. 下列内部创业转型行动策略中,错误的是( )

答:在主营业务的产业链外,识别新创业机会与商业模式,实现转型

8. 关于创业的基本概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答:创业的三要素是利益要素、利润要素和创新要素

9. 创业行动能力的三大情景特征是( )

答:互联网经济、大数据时代、整合式创新

10. 创业环境能力的两大维度是( )

答:创业政策法规能力创业资源平台能力

11. 创业成功需要具备的个体特性有( )

答:责任意识个性、

外向交往个性和群体相容个性、

开放经历个性、

情绪稳定个性

12. 创业团队绩效考核的正确原则有( )

答:可靠性与正确性原则

定期化与制度化原则

反馈原则

13. 高科技创业的特征有( )

答:高投入、高收益

以技术创新为先导

高成长

14. 关于社会创业与一般创业的区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答:社会创业展示多层问责

社会创业致力持续创新

社会创业注重社会价值

15. 创业行动调节是通过哪些要素加以实现的( )

答:行动序列优化

行动策略升级

行动路径调节

16. 在创业能力五大模块中,属于技术―社会维度的有( )

答:创新模块

效能模块

协同模块

17. 创业领导力的具体内容有

答:愿景能力

变革能力

整合能力

分析能力

18. 优秀创业品牌的主要特征有( )

答:优秀创业品牌既有中国创业精神的元素,又有国际品味与新风格

优秀创业品牌可以作为公司产品,市场和文化的总体框架并很容易被客户和员工理解,成为技术创新的核心理念

优秀创业品牌随时间的推移具有持续增进价值,并能显示新的价值

优秀创业品牌能有效传播独特创业价值并强化公司的市场定位

19. 国际创业的关键因素有( )

答:商务战略因素

管理团队因素

跨文化因素

商务技术因素

20. 创业文化对创业的意义有( )

答:创业文化能够有效地促进创业机会的挖掘和创业目标的实现

创业文化是影响创业者有关创业动机的主要因素

创业文化是创业者意识形态的核心要素

创业文化直接导致利用现有竞争优势不断搜寻创业机会的行为

21. 常见的创业融资方式有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

答:正确

22. 从基本概念上说,可持续创业追求的.是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平

衡,即环保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元素之间的整体平衡。

答:正确

23. 在专业技术人员创业能力建设方面,利用新兴技术和可持续理念开展绿色创

业是最具潜力的创业路径。

答:正确

24. 团队学习是一种无意识、系统和持续的行为。

答:错误

25. 国际创业互联网、国际创业导向、国际创业文化、国际愿景领导、国际创业

供应链、创业联盟网络、全球人力资源与组织等整合在一起,构成了崭新的国际创业生态系统。

答:正确

26. 创业素质能力是指新时代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创业型理念倾向、创业型

业务专长、创业型变革心态和创业型新能力。

答:正确

27. 创业领导的本质是创业者带领和影响跟随者实现企业目标的行为过程。

答:正确

28. 高科技创业的耦合要素从功能上表现为一个完整的创业孵化体系,它的构成

包括科技企业孵化器、助推器、大学科技园、产业联盟等,但不包含中介服务机构。

答:错误

29. 基于创业者个体为主的创业动机四结构模型中,内部激励主要表现为金钱和

股份形式。

答:错误

30. 专业服务创业是从以服务为中心的业务模式,转向以技术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创新,关键在于对专业服务的内涵即服务解决方面概念的全新理解。

7.创新创业能力分析论文 篇七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从一个方面反映是毕业学生的总体人数的数量上的增加, 导致就业的比例下降, 但是从问题的核心来看, 却与很多大学生自身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首先, 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 经历了三年高中生活的“炼狱”, 感觉自己终于“熬’出头了, 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往往形成在宿舍睡觉、逃课、沉迷于网络、恋爱……对于学业的过分放松导致很多学生大学四年没有真正地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 知识能力的浅薄根本无法胜任工作岗位。还有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 是为了上学而上学, 根本不知道或者是不了解自己以后要做什么, 导致自己学到的知识和自己将来的选择严重脱节, 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选择自己理想的工作。再者, 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够清楚, 很多学生在毕业寻找自己的工作岗位的时候, 都有着较高的期望值, 无论是工作岗位还是时间安排, 尤其是薪金待遇都非常在意, 而往往忽略岗位对于自己的适应程度、发展前景这些更为实际的问题, 眼高手低导致自己的选择面也来越窄, 最后可能就走进了死胡同。

从这些就业难的问题的根源来看, 要想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根本上还是从大学生自身做起, 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敢于创新, 甚至可以在自身素质不断的提升的前提下, 创新自己的就业渠道, 敢于自主创业。实际上, 自我国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目标确定之后, 大学毕业生的国家统包统配的模式就在逐渐被打破。而随着2003年第一届扩招毕业生走向社会, 人才的需求量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所以就业压力增加是必然需要大家面临的问题。2009年以来整个世界经济正步入新一轮的经济危机, 市场就业机会减少, 这对于本来就严峻的就业形势来说, 无形之中又增加了一层压力。针对这样的社会现状, 国家也加大了对于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和引领, 特别是鼓励毕业生勇于结合实际, 自主创业, 并给予毕业生一定的政策优惠和资金上的扶持, 这对于开拓学生的就业途径, 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创举。但是, 对于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 他们对于工作经验的缺乏可能会成为阻碍学生们发展的一条拦路虎。因此, 作为学校, 一定要在鼓励学生们自主创业的同时, 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一、更新观念、完善自我

很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阻碍自己顺利就业的主要障碍就是观念的落后, 有些学生就认为政府机关、学校等国家所属机构工作稳定、有保障, 就一门心思往里挤, 试图通过参加公务员考试抱上“铁饭碗”;有些人则把目光放到了大企业、大公司上, 想方设法想走进去;也有一部分人, 把自己的目光紧紧放到了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学生们就业思路的狭窄、观念的落后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机会。人们常说: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无论哪一行, 尤其所谓的冷门领域, 可能就业机会更大。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 回到农村, 把自己的知识和自己熟悉的热土联系起来, 很快就有了属于自己事业, 成功离自己也越来越近。所以, 要想很好地就业就一定要更新观念。

思想的进步会成为实践的先导, 但要想成功, 还需要毕业生完善自己。一方面, 在学校阶段, 要抓住有限的时间, 加强学习, 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 崇尚真善美, 坚持真理, 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 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 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 具有创新精神, 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 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 能视变化为机遇, 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 坚定的信念, 及对生活充满期望, 充满热情。同时, 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 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 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 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 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 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 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积累工作经验。

二、调研就业形势, 合理进行就业指导

由于当前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高校就业办公室等应不断深入调查当今的就业形势与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 有针对性地对广大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使得大学毕业生能够及时地完善知识储备, 调整就业心态, 获得就业信息, 加快并改善大学生就业。

三、加大就业扶持力度, 创新就业招聘形式

8.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研究 篇八

关键词:民办高校;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对策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数量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凸显,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普及,大学毕业生急剧增长,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2016年的高校毕业生预计765万人,比去年增加了16万人,加上有的中职和初高中生毕业后不打算继续升学的数量,青年的就业群体加在一起非常庞大,就业压力非常大。在人才市场供过于求的环境下,较之公办院校,民办高校毕业生受其固有条件的制约,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民办高校应当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提升民办高校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安徽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调查

1.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选取了安徽省三所具有代表性的民办高校大学生作为样本,调查对象涉及不同性别、专业和年级的学生,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问卷756份,剔除无效问卷后保留716份。从调查结果来看,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达55.2%,准备创业的仅占12.2%。

2.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和态度

在对创新创业的兴趣态度方面,表示对创新创业很感兴趣的占24%,比较感兴趣的占35.1%,不感兴趣的占27.9%;认为创新创业能力非常重要的占16.1%,认为比较重要的占37%,认为一般以及不重要的占32%和14.9%;对于创新创业的了解程度,仅有8%的同学表示很了解,70.9%的同学表示知道一点,完全不了解的同学占了21.1%;在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方面,63%的学生表示会选修;对于职业生涯的规划,有47.6%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有想过,仅有8%的学生表示有过详细的规划,曾经想过的学生占44.4%。

3.创业意向和实践

从创业意向和实践方面的调查结果来看,16.8%的学生表示一直在为自主创业做准备,有56%的学生曾经也想过创业,27.2%的学生从来没有考虑过;当问到如果有较好的就业机会,是否会选择创业时,71.2%的学生表示会选择就业,17.7%的学生表示仍然选择创业;对于参加过的创业活动,61.9%的学生表示听过创业讲座和报告,8.7%的学生参加过社会实践,4.7%的学生参加过创业计划大赛,什么都没有参加的占24.7%;对于影响创业的因素,有31%的学生认为个人创业能力很重要,家庭、学校、政府的支持几乎同等重要;对于自己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评价,仅有3.6和11.4%的学生表示自己能力很强和比较强,41%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力一般,38.3%的学生认为能力较差,还有5.7%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力很差。

二、影响安徽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因素分析

从上述数据调查分析得知,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较低,影响创业的主要因素中,排在首位的是“个人创业能力”,其次依次为“家庭支持”“学校支持”“政府支持”。调查结果显示,当假设家庭成员支持高校学生创业时,“个人创业能力”占比由31.0%上升到47.5%,而“学校支持”占比由21.4%小幅上升到25.1%,“政府支持”占比由20.7%小幅升高至22.8%,进一步凸显了高校学生认为“个人创业能力”是影响创业的首要因素。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认为创业需要八大能力(目标能力、专业能力、营销能力、转化能力、社交能力、用人能力、把控能力、革新能力),本次研究将此八大能力列出,选择有创业意愿的127名大学生对每项从重要度和个人能力自评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其中,高校学生对所有项目的能力自评得分最低的为“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指创业者对所创业的项目是否具备专业知识。特别在白手起家、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专业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创业者必须能统筹全局,能控制项目的进展及质量。此项得分最低反映出高校学生对要创业的项目缺乏必要的专业能力。

高校学生对“转化能力”的自评为第二,得分2.0分。第一种转化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转化成产品能力。第二种转化是转化个人能力,转化为社会能力。民办高校学生对此项目自评较低的原因主要是第一种转化,即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排名第三的为“目标能力”,得分2.4分。目标能力是首先要具备的能力,在选定创业项目之前,要有明确的项目目标,到底要做到什么样的状态?不是为了创业而去创业,而是为了做好一件事情,做大一件事情。而且这目标是一定能够做大的,而不仅仅是为了自娱自乐。

调查结果显示自评结果排名前三的项目也是在创业启动和初期创业时较为关键的能力,高校学生自评较低也反映出创业的起步难。

自评排名第四至第八位的依次为“革新能力”“用人的能力”“营销能力”“把控能力”“社交能力”。除了“营销能力”在创业初期有较大相关外,其余的四项能力主要和创业启动后做大做强相关。

三、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建议

1.提高民办高校学生的专业能力

第一,建议高校可对创业的项目进行分类,如现在创业门槛相对较低的电商、饮食、服务、动漫等。针对不同的分类设立不同的社团,分社团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提升高校学生的专业能力。第二,各民办高校可突出自己的优势学科,在优势学科上多下功夫,结合人才市场需求,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技能,使学生有一技之长。例如:饮食、服装、网络、汽车、语言、财经等。第三,高校加大实践课程的开设力度,让学生将掌握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

2.提高民办高校学生的转化能力

第一,提高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各高校可成立创业中心,与企业合作成立研究项目,校企对接,提供平台,让学生提前了解市场,提前参与市场竞争。第二,高校可以提供关于学籍的创业政策,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发现好的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允许学生休学保留学籍,让学生能大胆的尝试。第三,提高学生转化为适应社会的能力。高校可开设与创业相关的课程,重点讲解关于企业家精神、企业运营、法律、社会责任、税务等方面的知识,并请企业相关人员讲解实际经验,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

3.提高民办高校学生确定项目目标的能力

第一,通过开设相关创业课程、培训项目,让学生熟悉从市场调研到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流程内容,特别是关于财务管理、投资、成本等知识以及项目管理的知识。第二,通过举办创业大赛,培育创业的氛围,指导学生编写创业计划,找准消费者关心的痛点,落实创业项目中的关键路线和各里程碑节点。

4.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创业的其他能力

上一篇:古代杰出人物及事迹作文素材下一篇: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团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