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相读后感

2024-08-26

历史真相读后感(精选13篇)

1.历史真相读后感 篇一

关于赵氏孤儿的历史真相

导语:“赵氏孤儿”无疑是一个煽情催泪的故事:赵家遭遇奸臣灭门,孤儿侥幸死里逃生,八位义士前仆后继,血海深仇终得昭雪。下面是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赵氏孤儿”的相关材料,欢迎阅读,谢谢!

“赵氏孤儿”无疑是一个煽情催泪的故事:赵家遭遇奸臣灭门,孤儿侥幸死里逃生,八位义士前仆后继,血海深仇终得昭雪。

正是洋溢其中的感天动地的情义,价值千金的忠诚,让这个故事受到了古今中外观众的追捧,在其中,大家找到了久违的“坚持”和“温暖”,心灵得到了一遍又一遍的抚慰。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转述和接受的过程中,历史的本来面貌渐渐被大家遗忘了、忽略了,故事重复千变就成了历史,然后就变成了信史。然而,历史真的会有如此多情,如此煽情,如此矫情吗?历史上的“赵氏孤儿”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之下成为孤儿的?历史上真实的“赵氏孤儿”关乎正义和忠诚吗?

既然是说“赵氏孤儿”的故事,我们第一个问题就是,“赵氏”指的是谁?这一切要从晋文公开始。

晋文公名曰重耳,乃春秋时期晋国献公的儿子。重耳大名鼎鼎,经历坎坷而传奇。他的坎坷遭遇和一个女人有关,这个女人就是骊姬。

在一次战争中,作为胜利者,晋献公得到了两个女孩——骊氏姐妹。晋献公将她们纳入后宫,宠爱无比。等到骊姬生下一个男孩之后,晋献公为了表达自己对于骊姬的喜爱,就决定废掉原来的太子,改立骊姬的孩子。

另立太子当然是件大事,晋献公也深知其中的利害。为了清除障碍,他决计就将包括原来的太子和重耳在内的诸王子打发到外地去。即使这样,骊姬依然不放过他们,极尽落井下石之能事,太子和重耳他们只好流亡别国。

这是一次漫长的流亡。等重耳再次踏上晋国的土地之时,已经是之后。令人欣慰的是,流亡归来,重耳就被拥立为晋国国君。

在这漫长的流亡生涯中,重耳身边始终有一帮忠实的拥趸跟随。其中最重要而且功劳最大的一个人就是赵衰。

赵衰有多重要呢?一个例子也许可以说明问题。

在重耳流亡到齐国的时候,齐桓公以礼相待,很给重耳面子,不仅把公室的`女儿嫁给他,还送给了他80匹骏马。重耳没有受到过如此的待遇,因而,在温柔富贵乡里,他丧失了所有的斗志,感觉就这样在齐国终其一生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他这样想可以,但跟随他的人不干了。是啊,大家跟随你,就是觉得你有前途有奔头是潜力股啊,一旦你重耳在齐国止步不前,每天醇酒妇人享受起来,不再想着杀回晋国,大家辛辛苦苦跟随你这么多年,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关键时候,赵衰果断出手,用高度酒将重耳灌醉,在其半梦半醒之际,直接装进车里拉出了齐国国境。待重耳酒醒之后,早已被赵衰他们拉到了另外的国家。很显然,若没有赵衰他们的坚定支持,没有赵衰他们的苦口婆心,就不可能有重耳后来的发迹。用《史记》的话来评价赵衰就是:“文公所以返国及霸,多赵衰计策。”所以,重耳做了国君,功劳最大的赵衰就被封为原邑大夫,并且在朝堂之上代理晋国国政,他的身份一下子变成了晋国的公卿。

赵衰的继承人是他的儿子赵盾,在晋文公重耳去世之后,赵盾继续代理晋国国政,辅佐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

赵盾主持国政两年之后,晋襄公就去世了。晋襄公的去世,给赵盾出了一个大难题,这个难题给赵盾以后的日子带来严重的影响。

这个问题和晋襄公的太子有直接关系。

晋襄公的太子叫夷皋,本来父死子继,理所应当,但是,因为当时夷皋年纪太小,赵盾觉得这孩子生活尚且不能自理,怎么作国君?因此,赵盾打定主意,不让太子接任,要改立晋襄公的弟弟、太子的叔叔、当时正作为人质滞留在秦国的公子雍为国君。主意既定,赵盾马上就付诸行动,在第一时间派使臣前去秦国迎接公子雍。

从这一行动可以看出在晋国政坛上,赵盾已经到了只手遮天、随心所欲的程度。

但是,赵盾也有赵盾的缺点和软肋。他是靠了他的父亲追随重耳才换来了今天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赵盾只能算是“权二代”,“权”而不“贵”。虽然赵盾位高权重,但和晋国统治者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在宗法社会,赵盾实在称不上贵族。他们赵家在晋国政坛也没有足够的人脉关系,没有人脉关系就等于没有足够的实力。

太子夷皋的母亲就是拿捏准了这一点,开始找赵盾讨说法,表面上她用的武器是眼泪,但实际上她真正的武器是她背后的宗族。太子既然能被立为太子,他背后一定有一批既得利益者。而赵盾也许正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才以太子年龄太小为借口,要另立国君。一旦成就此事,赵盾就有了立国定主之功,不但有效地改变了晋国的政治生态,而且将更加突显其位高权重的形象。

太子背后的力量不肯善罢甘休,太子的母亲更是不依不饶。她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拦着赵盾,啼哭不止,她甚至不顾身份,见到赵盾就下跪,弄得赵盾手足无措。她只问赵盾一个问题:“请你告诉我,刚去世的襄公有什么过错,你为什么要抛弃他的太子而另立国君?”问得赵盾是哑口无言。

赵盾为此事忧虑,越想心越虚,太子背后的势力、太子母亲背后的势力,不知比赵盾强多少倍,如果另立别人顶替太子,也许会有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赵盾骑虎难下,只好改弦更张,答应按既定方针办,国君的位子还让太子来坐。接任的太子就是后来的晋灵公。

这件事情又说明虽然赵盾只手遮天,但他还有所顾忌,不能为所欲为。

太子即位,可被赵盾正式派到秦国去迎接雍的人已经在归途上。无奈之下,赵盾只好再派一支小分队,去拦截并干掉早前派到秦国应请公子雍的那批人。赵盾必须把这个屁股擦干净。

既想只手遮天,又不能无所顾忌,同时思维又不缜密,这样的人想平平安安占据高位,似乎不会有那么容易。在他志得意满之时,危机已悄悄向他走来——在太子母亲的心目中,在太子拥护者的心目中,在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晋灵公本人的心目中,赵盾是一个心怀不测的奸邪小人,是自己的敌人。

这样的情形之下,慢慢长大的晋灵公该怎样处理和赵盾的关系呢?历史的记载很耐人寻味。

长大后的晋灵公自暴自弃,骄纵无常,其行为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程度。譬如,他平时喜欢爬到王宫最高的建筑上,用弹弓往下射过往的行人。行人为了不被射中,就会四处躲闪。每当晋灵公看到下面的行人惊慌失措、像无头苍蝇逃窜的样子就会特别开心。晋灵公爱美食,但胃口很刁,有一次吃熊掌,他觉得厨师做得火候不到,就传令杀掉厨师,大卸八块,放在筐子里让宫女们顶在头上运到外面去。

晋灵公这样的荒淫无道,表明了一种态度:你赵盾不是执掌国政吗?我偏不和你配合,偏不和你合作。当年你连废掉我的心思都有,我今天为什么还要和你一唱一和呢面对这种情况,主持国政的赵盾只有时时进谏,灵公呢,则是任凭风浪打,稳坐钓鱼台,对于赵盾的意见一概不予理睬。一来二去,两人的关系就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

这就出现了《赵氏孤儿》中所讲述的情节:晋灵公派刺客去杀赵盾,结果被派去的刺客中途撂挑子,自寻短见去了,赵盾侥幸得以存活。一计不成,再生一计。晋灵公以宴请为名,想趁机埋伏好士兵除掉赵盾,可是中间有人给赵盾通风报信,赵盾再次逃脱。

这些后来都成了晋灵公的罪名,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就会发现事情的不可思议之处:一般来说,用刺客去杀人的人,往往都是弱势群体,譬如燕太子丹让荆轲去杀秦始皇等等。而身为国君的晋灵公居然用如此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可见在晋灵公那里,赵盾已经到了尾大不掉的程度。

晋灵公连续两次下手都没能得逞,赵盾又该如何应对呢?三十六计,走为上。于是,赵盾仓皇出逃。赵盾这一逃却逃出来了意外。

赵盾前脚刚走,晋国后脚就出了大问题:赵盾的同父异母兄弟名叫赵穿,他就在朝廷之上公然杀死了晋灵公,此时,赵盾连晋国国境还没有出呢。

赵盾闻听消息,马上兴冲冲调头返回。在第一时间赶到了晋国都城,料理乱局。他果断地让赵穿从周朝的京城迎来晋文公重耳的儿子,晋襄公的弟弟,晋灵公的叔叔黑臀,让他即位,这就是晋成公。

史书没有记载在晋灵公被杀这一事件中,赵盾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晋灵公的被杀,赵盾难逃干系。

果然,不久之后,晋国朝野就对此有了风言风语。国人这么议论赵盾:“你身为正卿,说是逃亡,却连国境都没有走出。等到你回来继续主持朝政之时,你也不追查国君被杀的事件,更不去诛讨逆贼,真有你的啊!”

所以,晋国的史官就在史书上这样记载:“赵盾弑其君!”意思就是赵盾有杀君之罪。这个史官名叫董狐,董狐因在此事上坚持原则而名垂青史。孔夫子曾对此大加赞赏。后来文天祥在《正气歌》里也曾这样写道:“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通过这些,我们也许可以看到,世人和历史并没有站到赵盾这边。同时这也让我们看到,历史上真实的赵盾,和《赵氏孤儿》中赵盾的形象相去甚远。

晋成公在位七年之后去世,在赵盾的帮助下,晋成公黑臀的儿子据即位,他就是晋景公。在晋景公的时候,赵盾去世,他的儿子赵朔承袭了他的爵位,其夫人则是晋成公的姐姐。此时,赵家已经成为晋国政坛上炙手可热的势力了。然而物极必反。晋景公即位之后,要对赵氏家族下手了。

此事事关重大,晋景公在下定决心之前,显然做过周密的部署。

首先,他把行动的前锋选定为屠岸贾,之后将屠岸贾提拔为司寇。司寇地位较高,略相当于卿,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务。

2.历史真相读后感 篇二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都德《最后一课》的内容与历史真相明显不符。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 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的《最后一课》并不陌生, 这篇作品因被收录进中学教材而被人们熟知。不过, 据法国中文媒体《欧洲时报》网转引的一篇博文称, 法国中学教材并没有选入《最后一课》。记者随后连线了几位法国人核实后发现, 确实很少有法国人知道都德写有《最后一课》这篇文章。《最后一课》是都德于1873年发表的一篇作品, 写于普法战争结束的第二年, 以沦陷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所小学校被迫改学德语的事为题材, 描写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常被看作是表现法国人爱国主义精神的文章。不过博文的作者在博文里写到, 真实的历史其实与文章中所描述的恰恰相反。“文中描述的被德国侵占的法国领土最初属于德国而不是法国, 当地居民本来就说德语而不是法语……普法战争结束, 阿尔萨斯重新成为德国领土后, 150万居民中只有5万说法语。但在《最后一课》中, 写的似乎全阿尔萨斯的人都把法语当母语, 这显然和历史大相径庭。”

3.再现历史情境还原历史真相 篇三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件本身就具有吸引学生的地方,甚至很多成语典故都由历史故事演化而来的,学生对这些内容都非常感兴趣。实践证明,有趣的历史故事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使其更有积极性地投入课堂学习中。例如:在《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的课堂教学中,故事情境可以这样呈现:“在黄海大东沟,中国北洋舰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中国旗舰,指挥舰艇迎战敌舰,以身殉国。”经过教师的讲述,邓世昌宁的斗争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同时让学生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

二、创设语言情境,描绘历史场景

语言是课堂教学最直接的传递媒介,创设语言情境是课堂上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法之一,因此,教师要重视语言情境在教学中的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用生动的语言把历史事件的场景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就会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历史知识是理性的,但通过情境的渲染就会变得充满感性。例如,在学习有关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的知识时,教师可利用语言来创设情境,饱含深情地给学生描绘秋瑾的生平:而对《辛丑条约》的“天下太平”,傲骨如你,又岂能安坐?愤然冲破“三从四德”的封建束缚,步出闺阁,为民族大义舍夫弃子,远赴东洋,投身于民族革命,身经百战而不负众望,为民族独立铸就卓越功勋。然安庆起义泄密,择生死存亡之际,犹记轩亭口外,凛然大喝:“革命党人不怕死,要杀便杀!”一代巾帼,慷慨就义!教师慷慨激昂的语言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每个学生都面色凝重,尤其是一些女生,她们更是露出不同于男生的难以言表的神情,这是她们对这位女革命家发自内心的钦佩与尊重。实践证明,这样的语言情境创设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意义非常重大。

三、扮演历史人物,再现历史场景

初中生仍然念念不忘儿童时代的游戏生活。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再现历史场景,让历史场面和历史人物“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也能得到培养。例如,在学习《长征》一课时,教师可结合电影《红军》开展游戏活动,让全班同学排成一个长队,到校外的一个丘陵地带“跋山涉水”,从而感受赤脚渡水的艰辛,深刻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这样的游戏活动能让学生将历史与切身感受结合起来,更真实地认知历史。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尤其是一些经典的战争作品,如《刘胡兰》、《铁道游击队》等影片。学生们看过以后,都争先恐后地想要表演其中的情节,一些对历史不太感兴趣的学生也表现得非常踊跃。由此可见,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觉得学习历史不再枯燥,而是一项好玩又有意义的游戏。

四、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直观感知历史

历史教学中的内容大部分早已在现实中消失,学生在学习时无法真切感知,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历史图片、播放相关的影音资料,通过这种方式把历史“还原”,让过去“重演”。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笔者就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还播放了电影《虎门销烟》中的视频片段。当看到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时,学生们对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万分愤慨;当看到林则徐在虎门宣布销毁鸦片时,学生们欢呼雀跃。如果没有这样生动逼真的画面,仅凭教师的讲解,很难把当时的场景再现于学生面前,学生就无法获得如此强烈的直观感受。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的声像效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为历史教学创设生动直观的历史情境,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五、参观历史博物馆、游历历史古迹,走进历史场景

文物、历史古迹是史实发生的最好证明。参观历史博物馆时,学生可以目睹甲骨文、青铜器、陶瓷、书画、钱币等贯穿古今的历史文物和艺术作品。游历历史古迹,学生可以深切体会史实发生的场景。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在那里可以看到逼真的战场模型,以及战役中使用的坦克、枪、炮等,还有表现抗日英雄们浴血奋战的壁画和《血战台儿庄》的全景画卷。参观活动让学生产生临其境之感,他们深切体会到革命先烈不畏牺牲、奋战到底的精神。

4.历史真相张飞死因结论 篇四

张飞(?-221年),字益德(《三国演义》中字翼德),涿郡(治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将领。官至车骑将军,封西乡侯。史书记载张飞是贵族,有智有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张飞以其勇猛、鲁莽、嫉恶如仇而著称,虽然此形象主要来源于小说和戏剧等民间艺术,但已深入人心。

历史简介:河北涿郡豪绅,三国时蜀汉名将,雄壮威武,颇有胆识,被称为“万人敌”。跟随刘备起兵。曾率领20骑阻挡了数千虎豹骑追兵,助刘备脱险。入川后又出奇兵破敌将张郃于宕渠。张飞性格豪爽,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曾义释严颜,又爱鞭挞部下。官至车骑将军,封西乡侯。与关羽、诸葛亮并称“蜀汉三杰”。章武元年(公元221年)死于部下暗杀,谥恒侯。民间流传张飞精通草书,擅画美人。

河北涿郡屠夫,以杀猪为业。早年与刘备、关羽桃园结义,因年纪最小而排行第三。他性如烈火,嫉恶如仇,曾怒鞭督邮,并一度拔剑欲刺董卓。于长坂坡当阳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入川时一路凯歌,义释严颜,并将其收降,直捣成都。入川后率精兵击败张郃军。刘备称汉中王后,拜为右将军,封五虎上将。刘备称帝后,拜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为了替二哥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伐吴,同年六月,张飞被部将范强(《三国演义》中写作范疆,之所以会写错是因为强的异体字写作彊,彊与疆很像)、张达刺杀,时年五十五岁。

张飞为人勇猛,曾率二十骑兵于长坂坡吓退曹军。而且书法不错,擅画美人,现今仍有其墨宝、画像留下。张飞对有学问的人很礼遇,如刘巴初降,张飞立即到其家拜访,但刘巴没有和他说过一句话,张飞虽然气愤,但没有抱怨说一句。张飞也惜英雄重英雄,如捉到严颜时,严颜宁死不屈,张飞敬重其为人,将严颜待为宾客。

游戏中的张飞(31张)

可是张飞脾气暴躁,对士兵非常严厉。刘备时常劝张飞:“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意思是:“你用刑太严,甚至有时杀错人,又每日鞭打犯错误的军官,打完之后又把这些人安排在身边,一点防备也没有,这样下去必然会惹祸上身。”但张飞始终没有醒悟,不幸被刘备言中。

所以当张飞在阆中被部下范疆、张达杀死,刘备听说张飞的军营都督有紧急事情上报时,就猜到是什么事情了。刘备说:“噫,飞死矣!”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张飞是个燕颔虎须,豹头环眼的彪形大汉,戏曲中更是给了他黑脸的形象。但根据现在的最新调查,特别是在四川一带出土的文物中显示,张飞很可能是个面如美玉,神采飞扬的美男子。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是个彪悍的粗人。而且历史上的张飞也算是河北的一个小小名流,又有很高的文化素养(有史料曾记载过张飞的爱好是练书法,并且写得非常好。),生有两女均为蜀汉后主皇后,相貌应该不差。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张飞初战就获胜,张飞题跋像

[1]崭露头角。关羽与张飞同在其中。三人情同兄弟,刘备坐下时,二人常不辞辛劳随身守护,有时一站就是大半天。刘备辗转担任许多官职后,投奔昔日同窗公孙瓒,刘备被封为平原相,时关羽、张飞任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建安元年(196年),袁术攻打刘备,争夺徐州。刘备派张飞守下邳,自己则将兵在盱眙、淮阴抵抗袁术,双方僵持了月余,互有胜负。下邳相曹豹是陶谦的旧部,与张飞不和,为张飞所杀,于是城中人人自危,颇为混乱。时袁术给吕布写信,劝其乘机袭下邳,答应事成后,援助吕布粮草。吕布很高兴,率军而至。刘备中郎将许耽开门投降,张飞败走。吕布俘刘备妻小和诸将家属。由于形势所迫,刘备、张飞只好暂时依附吕布,驻军小沛。吕布还刘备妻小。刘备驻小沛,发展较快,不久便聚众万余人,吕布不安,又率来攻,刘备只得携张飞等投奔曹操,并与曹操联合,打败吕布。

张飞后来刘备入益州,不久与刘璋反目。建安十八年(213年),张飞、诸葛亮、赵云等领荆州兵入蜀增援。到达江州,遇上刘璋大将严颜,严颜被张飞生擒,严颜拒降的豪气感动了张飞,被张飞引为上宾。大军继续分定诸郡县,于次年(214年)五月推进至成都,与刘备会合。刘备成为益州牧,赐张飞黄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缎千匹。

218年,曹操击败张鲁后,曹营名将张郃率军进入益州东北部,此地虽属益州但向来为张鲁的领地。刘备遂任张飞为巴西太守,出兵争夺,两军对持五十多日。后来,张飞率精兵万多人,邀张郃军交战,因山道狭窄,前后不能相救,张郃大败,弃马与十余人爬山退还南郑,张飞此战不仅拓增刘备方领土,更使保住蜀地门户,使益州转危为安。张飞随即参与攻打汉中的战事。219年,刘备据有汉中,称汉中王,拜张飞为右将军,假节。十二月,关羽被孙权所杀。

221年,刘备称帝,张飞封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同年六月,刘备为夺回荆州,东征东吴,张飞在阆中准备出兵会师江州。临近出发时,被其麾下将领张达﹑范强(演义中误写作范疆)谋杀,更带同其首级奔赴孙权,刘备闻得张飞都督有表,大叫:“噫!飞死矣。”汉怀帝刘禅于景耀三年(260年)追谥张飞为桓侯。

张飞影视形象(27张)

其尸体躯干被埋葬在阆中,头颅埋葬在云阳,并分别建有张桓侯祠和张桓侯庙。

张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愚蠢,在许多地方他还是相当聪明细心的!

如,他义释严颜之前。严颜的手下曾潜伏在张飞手下,张飞察觉后,并不是暴怒要杀那个士兵。而是在利用它。他在战略部署时,特意高声说:“今天抄小路突袭严颜!”间谍听见,回去报告严颜。严颜率兵入小路攻打张飞发现是个假的,大惊。真张飞从树林间冲出生擒严颜。

还有一个故事,可参阅《三国演义》第七十回——猛张飞智取瓦口驿 老黄忠计夺天荡山

中国古代十大名刀之一,汉末名将张飞初拜为新亭侯时,命铁匠取炼赤珠山铁,打造成一刀,刀铭“新亭侯”,随身佩带。后关羽战死,张飞为报兄仇出征东吴,出兵前,酒后鞭打士卒,部将不堪忍受,趁夜晚潜入张飞营帐,用新亭侯刀斩下张飞首级,连夜叛逃东吴。

5.【有料历史】揭开清代奏摺的真相 篇五

文|姜舜源

晋唐法帖,是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清代奏摺,是清代官文书,以备受批评的所谓“馆阁体”书写,曾经几乎被人们摒弃于书法之外。但笔者研究认为,二者其实一脉相承,后者是前者在新的歷史条件下的再现。清代著名政治家、诗人、书法家、民族英雄林则徐,在教导年轻人练书法时,主张在路径上要由唐人碑帖学起,然后进入晋人法帖;针对翰林官员实用的公文字体,在方法上可以直接写“白摺”,即在写奏摺的纸上练字,以适应书写纸张条件:“临帖即用白摺,不必写于别纸。”如此,纵然是极不善书的人,只要专心致志学帖,写过白摺千本,书法也会大有改观。对文化艺术、政治经济都有精深造诣的林则徐,在此揭示了实用官文书,对前代书法艺术的继承发展。而晋唐法帖在规制上,源自汉代“尺牍”。笔者认为,清人奏摺是在吸收借鉴汉代“尺牍”的规制、晋唐碑帖等经典书法作品的艺术成就基础上形成的。从汉代尺牍,到晋唐法帖,再到清代奏摺,是汉字书法发展的一条重要脉络,应引起人们注意。

尺牍来自先秦简牍

汉代对中国人确确实实有深远影响,后世很多典章制度、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出自汉代。古代所谓“尺牍”,即脱胎于先秦简牍,定型于汉代。后来又有“公牍”等分支,包括诏、策、章、表、奏、启、檄、移等体裁,这在南朝时代刘勰的文艺理论名著《文心雕龙》中,有系统论述;但这些“公牍”的传世实物,原本所存无几。

近年来这方面的考古发掘收穫颇丰,湖南秦汉三国时期以及先秦时代的简牍发现不少,为此二○○二年建立了“长沙简牍博物馆”,收藏有二万馀枚西汉初年纪年简牍、十四万馀枚三国孙吴时期纪年简牍。这些简牍恐怕当年对此文体进行专门研究的刘勰都未曾得见。简,一般是比较窄长的竹片或木片;牍,则为比较宽的木板。在纸张未发明以前,平常写字就写在简牍上。从这些简牍实物看,长短不尽相同,但相对集中在一定范围内。该馆还藏有这个时代的毛笔,王羲之之前西晋时代“青瓷对书俑”,可见那时的人是手擎纸卷于面前,举笔书写;当然也有把纸张置于座前,俯视直书。总而言之,不是我们如今的伏案书写。因为宋代起才採用桌椅高案,延续至今。

因为牍的形制更接近丝帛以及后来的纸张,所以这个概念就被沿袭下来,并且在汉代规范化为长度一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论》:“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后甯。”这就是汉文帝时孝女“缇萦救父”的故事。《汉书.陈遵传》:“与人尺牍,主皆藏去(弆)以为荣。”说陈遵书法好,写给人的书信尺牍,都被收信人收藏起来当成宝贝。《东观汉记.北海敬王睦》:“睦善草书,临病,明帝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焉。”北海敬王刘睦病危了,汉明帝还派人请他写下尺牍十首留念。

长沙简牍博物馆所藏西汉、三国简牍

晋唐法帖源自汉代尺牍

此后便涌现出不少善写尺牍的名家。例如《三国志.魏志.管甯、胡昭传》提到:“初,昭善史书,与钟繇、邯郸淳、卫觊、韦诞并有名,尺牍之迹,动见模楷焉。”现存最早的法书晋陆机《平復帖》就是尺牍。陆机是三国时“火烧连营”、大败刘备的东吴大将陆逊之孙,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对“尺牍”造诣精湛,其《文赋》形容尺牍:“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是说无论是绵绵情意还是磅礴志向,都可以在尺牍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到南北朝时,尺牍的运用非常广泛,已成书信的代名词。谢瞻《王抚军庾西阳集别作诗》有“谁谓情可书,尽言非尺牍。”唐李周翰解释,这是说千言万语,无法在一尺之板内表达。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专论书牍,并称西汉陈遵、东汉弥衡为“尺牍之偏才”。

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故宫博物院藏

以上汉代著作显示,汉代把文书的书版规格标准化为高一尺,所以叫“尺牍”。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儿子章怀太子李贤指:“牍,书版也。盖长一尺,因取名焉。”最新研究揭示,西汉和新莽时期一尺一般为今天的23厘米,东汉一般为23.4厘米。一九七八和一九八二年,洛阳先后出土东汉完整的木尺、骨尺,长度分别是23.6和23.7厘米。

晋人法帖正是晋代“尺牍”的尺寸。以王羲之《兰亭叙》为例。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冯摹兰亭”、“褚摹兰亭”,纵高为24厘米,基本上就是晋代一尺。北京出土西晋牙尺24.2厘米,洛阳出土西晋铜尺24.47厘米、西晋骨尺24.3厘米。东晋时期一尺也是基本在24厘米上下。故宫博物院藏晋陆机《平復帖》纵23.5厘米,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传本)纵23厘米(上端略有托纸加出),王献之《中秋帖》(传本)画心原纸实际纵高25厘米(上下有托纸加出,通高27厘米),王珣《伯远帖》画心原纸实际纵高24.2厘米(上下有托纸加出,通高25.1厘米)。直到北宋苏轼《赤壁赋》卷,纵高也是23.9厘米。

长沙简牍博物馆所藏西晋 “青瓷对书俑”

清奏摺借鉴汉规制

“奏摺”,是清代特有的文武百官向皇帝奏报事情的公文形式,始于康熙中期,康熙五十年扩大至将军、督抚等地方大员及大学士、尚书等朝廷重臣;雍正时期使用范围推广,并形成定制;乾隆时期进一步确定下来。在奏摺出现之前是“奏本”、“题本”。

根据实物显示,雍正初年,奏摺的规制、字体都已确立起来:奏摺用纸多为榜纸、本纸和毛边纸,统称素纸,均为竹纸;奏摺纵高一般为22厘米,横宽为10厘米。奏摺自首至尾共十三幅半,第一幅为掩首,向后面摺转;第二幅为摺面,正中第二格写“奏”字;第三幅至第十二幅为写正文之处;第十三幅不写字,后半幅为摺尾,亦向后摺转。摺后年月日必在左幅中行平格缮写,临发时填写日期。若奏文内容多,一摺不敷使用,可以进行拼接;奏文少时亦可相应减截。奏摺每幅六行,左右两幅称为“一扣”或称“一开”。每扣12行,每行计20个字,低两字为平格,实写18个字,馀两字作抬头之用,如有三抬头的,则须出一格写。国博藏品同治十三年《湖南巡抚王文韶奏摺》,纵21.8厘米,与22厘米的规制基本一致。

长沙简牍博物馆所藏战国、秦汉毛笔等书写工具

清代奏摺纵高22厘米,正是以汉代“尺牍”为楷模,同时结合清代纸张规格,本着经济实用的精神而确定的。奏摺所用榜纸、本纸、毛边纸,主要产于浙江开化县等地,这些纸张乃至高丽纸,其尺寸规格均可与宣纸相比拟。奏摺的纵高基本上是一张标准宣纸(4×2尺)纵高的三分之一;奏摺自首至尾共十三幅半的总长度(135厘米),也基本上是标准宣纸的长度。将标准宣纸横向一破三,正好製作三本标准规格的奏摺。

清奏摺继承碑帖艺术

奏摺的版面设计,是以王羲之《兰亭叙》为代表的晋人法帖为参照物的。有“天下行书第一”美誉的《兰亭叙》,全文28行324字,每行11字、12字交互,只有第一、十二行是13字。作为楷书的奏摺,每行字数一致,既合乎书法章法之美,也顺应了书写规律,反而每行字数参差并不容易。《兰亭叙》的行距基本上是10厘米空间内为4行文字。清代奏摺是10厘米空间内为6行文字,除纵高较少2厘米,每行字数增加8、9字,如此奏摺字迹相应缩小,行间空白加大,留下皇上在行间随处批阅的空间,可说是章法结构与公文实用相结合的安排。

晋陆机《平复帖》,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奏摺的字体,则是继承晋人法帖、唐人碑帖的书法艺术。近年来研究者认为:“如果说每一件奏摺都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也绝不夸张。”

人们通常误以为晋人“章草”是龙飞凤舞,笔画连绵,从笔画到章法、每行字数,都是不拘一格。实际上完全相反。章草《平復帖》9行86字,也是10或11字交互,只有一行是12字。近现代著名书画家溥心畬,研究家藏晋陆机《平復帖》、唐摹王羲之草书《游目帖》、《颜真卿自书告身》、唐怀素草书《苦笋帖》等,对“章草”结论是:其字个个独立,没有连绵之处,风格古朴。奏摺也继承了这种精神。

宋苏轼《赤壁赋帖》(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清倡“二王”政治考量

清朝皇帝提倡以王羲之、王献之“二王”父子为代表的晋人书风,是从六岁即位、在位只有十八年的顺治皇帝开始的。当时清室入关未几,汉语、汉字对于他们来说相当于外文,学习汉语、汉字首先是读、写,难得的是这位少年竟对汉字书法入了迷。教授顺治帝读书的汉族大臣金之俊,是明万历末年进士,清兵入关时为明朝兵部侍郎,以“十从十不从”为条件继续在清朝为臣,顺治、康熙时颇受重用,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他教给顺治帝的是晚明董其昌弘扬起来的“二王”书法、魏晋书风。顺治帝学习王羲之、董其昌成绩突出:“御笔钟、王嘆逼真,不将‘戈法’(类似“永字八法”的写字技巧)借儒臣。亲摹文敏(董其昌)书千幅,小玺朱钤掌内人。”他还安排刻印董其昌法帖颁赐近臣,在知识分子中间力倡王书、董书。

6.《真相》读后感 篇六

从这篇文章里,我读到了威尔逊执着的追求。威尔逊是一名短跑运动员,他只在乎打破记录,并不在乎跑了第几名。有一次,他以3分48秒跑完了1英里的路程(就是1.6093千米),打破了茨福德的记录。

威尔逊除了跑步外,还有:跳高、跳远、撑杆跳等都打破了世界记录。虽然威尔逊在赤手拳击上没有打过卫冕冠军吉卜赛选手,但是只要他一打破记录,就会兴奋不已。

威尔逊的执着让我很感动,他一次不行就再试一次,直到打破世界记录为止,他似乎只是在打破一些没有人知道的记录。

威尔逊如同乔丹一样,乔丹曾经说过:“我如果失败了100次,那我就要从101次站起来。”这也正是表达了威尔逊对打破记录必胜的信心。即使跌倒了也不要紧,爬起来继续向前冲,这不仅表达了意思,而且也体现了奥运精神:更快、更高、更强。

我希望,我们能向威尔逊、乔丹一样,要树立不怕坎坷继续向前冲的精神,并有着跌倒了再爬起来的希望和信心,那样你就一定会成功。

7.川剧“变脸”的历史真相 篇七

清末民初,川剧进入一个兴盛时期,名角辈出。其中,以扮演文武小生而享盛誉的有康子林(公元1870~1930年)和曹俊臣(公元1882年~1946年)。追溯起来,当今风靡演艺圈的“扯线变脸”绝技,便是在他二人艺术竞赛、交流中催生出来的。

《三变化身》又名《归正楼》,是川剧高腔戏。描写富家子弟邱元顺抽鸦片,赌博,将家产荡尽卖绝,走投无路之际,“打烂条”逼妻子苏月娘去接客卖淫。苏月娘幸遇侠士贝戎相救,义结兄妹,逃离苦海……由武生扮演的贝戎,不仅武艺高强,而且善于乔妆改容,他在戏中有3次变脸,神秘莫测。

据康子林的徒弟刘宗林回忆:以前,扮演贝戎,需带上事先准备好的纸脸壳,出场一亮相,扯去壳子再开唱,这便是“化身”最初的萌芽。后来曹俊臣改用草纸蒙在脸上,涂上色彩。演出时,撒上一把粉火(松香等物做成),用手一抹脸,抹去纸脸谱,现出原形,然后开板起唱,这是很大的改进。

康子林是一个虚怀若谷的人,他在曹俊臣的启发下,先是放弃纸脸壳,也不用洒粉火,只是扯草纸变脸。继后又反复琢磨,将草纸蒙脸法加以改进。变草纸为韧性较好的夹皮纸,变一层为三层,连揭三次,变换容貌。在实践过程中,揭纸常有差错,不能得心应手,后来有次突然从“拉洋片”中得到启发,开始设计扯线,将线头一扯,便揭开一层脸谱,他获得了成功:借一丝拉线之助力,收瞬息万变之功效。

还有一种抹脸变色,也经常运用于舞台。有个突出的例子:上个世纪30年代,“悦来茶园”演《白蛇传·断桥》,演得最好的是萧楷臣(继康子林之后任“三庆会”会长)扮的许仙、周慕莲扮的白娘子、谢国祥扮的青儿。

川剧白蛇传故事,青儿原是男身,因被白娘子收服,才变易为婢女。她在狂怒时要现出原形,故《断桥》由男武生扮演。谢国祥在此剧中运用了“耍獠牙”与“变脸”特技。

当青儿与负义的许仙狭路相逢时,他愤怒已极,顿时显出青面獠牙、张口吃人的鬼怪形象。谢国祥演出前便要为“抹脸”作准备。他用当时的纸烟盒内的锡箔纸,包了三团鸽蛋般大小的白、红、黑釉彩,开口的一方向上。

演出时,青儿由下马门上场,站在脚箱上面,面对负心的许仙怒斥,左手虚晃,衣袖一抖,忽然用右手从额间往下一抹——“白彩”先已夹在“包额”之下,开口朝下方,脸便抹成白色,意即“脸都气白了”。接着,青儿与白娘子“对式口”,白娘子求她不要鲁莽行事,护住许仙。青儿伺机将左手夹着的“红彩”往脸上一抹,于是红色盖住了白色。青儿又追赶许仙下场去。谢国祥迅速在盆里洗手,楷干,又夹着“黑彩”追赶上场,在扑向许仙、抓拿之际,将脸抹黑;同时,口中獠牙伸出,左右翻动,表现其青面獠牙的狰狞。

8.追踪真相读后感 篇八

小说篇幅很短,说的是有一只特别优秀的女小狼,这只小狼每一门功课的成绩都是那么好,满分20分的情况下,她能拿到30分。有一天,学校里的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写自己的外公,这可把她难倒了,因为她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外公。随后别人的窃窃私语,妈妈的躲躲闪闪,让她燃起了熊熊的好奇心。于是,她悄悄的踏上了寻找外公之路。一路上,她不断地接近真想,知道了外公的名字叫奥古斯特。知道了奥古斯特原来是个杀人犯,这位外公原来就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小红帽的主人公,这只吃了小红帽外婆的狼,被关进了监狱。小狼又意外遇到了长大后的小红帽,然后和小红帽一起度过了温暖而愉快的夜晚,小红帽还带着小狼去监狱里看奥古斯特,还给奥古斯特带了牛排。最终小狼在和狼外公奥古斯特的对话中,了解了外公的内心,也选择了释然。

但说真的,我确实无法明白这一篇没有非常明确的意义,和跌宕起伏转折的小说,好在哪里。如果真要说好,难道是因为小红帽选择了原谅,而小狼也选择了释然。

从故事套路来分析,悬念或许是一只特别优秀的小狼在写自己外公的时候,无法下手,特别气馁。然后在他人的窃窃私语和妈妈的躲躲闪闪中,充分吊起了读者的好奇心。跟随小狼一路走向森林探险。

然后在小红帽温暖的晚餐中峰回路转,瞬间温暖了心灵。

9.给我一些真相读后感 篇九

没有长篇大论的侃侃而谈,雷夫所讲的教学中的一个个小案例,都那么生动、逼真,仿佛发生在眼前的事,很多教学中不会解答、处理不好的问题,答案已摆在了眼前。

案例1:不当处置学生书包。艾利克斯的书包很乱,十足像个塞满纸张、资料夹、以及糖果的核爆灾区。艾利克斯的老师对着他大吼大叫,还把书包里的东西都倒在桌上给同学看,甚至拍照片,在家长返校夜向所有来宾展览,最后,他还对全班同学说,大家如果有垃圾要丢,不要丢到垃圾桶,直接丢到艾利克斯的.桌上就好了 ……这位教师显然残忍的上海了孩子的自尊。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他错失了一个绝佳的教育机会。

在教学中,也会遇到类似问题,虽然行为没这位老师这么极端,但也是惩罚为主,没有什么好办法。而雷夫却会抓做教育学生的机会。刚开学,丽莎找不到她的作业,她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翻着书桌上的几个资料夹,……“我相信你”“眼前有个大问题哦——”“我乱放东西”“你得更有条理一点,现在,何不挑两个你信得过的好朋友?”要尽最大努力把恐惧从你的课堂赶走,做到公正而又通情达理,

案例2: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优秀教师说了一个他儿子和波士顿红袜队的故事。这位教师继承了一颗无价的签名球,当年幼的儿子找他一起玩球时,他警告儿子不能拿签名球来玩。当儿子问他理由时,他没有花时间解释,只对儿子说因为“球上写满了字”。过了几天,儿子又找他玩球,小男孩表示已经把问题解决了:他把所有的字都涂掉了。爸爸气得想打儿子,但心念一转,便明白儿子根本没做错事。这颗球提醒他: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做教育的捷径。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有“没必要解释,没时间解释”的问题,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就把错误归到学生身上呢?行不不得,反求诸己。

10.历史教科书的真相 篇十

2、历史上劳动人民任何时候都是好人;统治阶级任何时候都是坏人(1949年以后的除外)。

3、历史上主战派都是民族英雄,主战就是正确的和爱国的;主和派都是民族败类和汉奸,凡是主和都是错误的和卖国的。

4、历史上汉族和少数民族发生冲突时,少数民族都是进犯,汉族的将领是民族英雄;中国和外国发生冲突时,则外国都是侵略,抗击外国的将领都是民族英雄。

5、我国从有史以来到1949年以前,凡是无法无天、杀人放火的,都是反抗黑暗统治,是英雄好汉;1949年之后的,都是阶级敌人、反革命分子;1976年以后的,都是犯罪分子。

6、任何朝代的覆灭都是因为统治阶级的腐朽。

7、任何朝代开始时采取的统治措施都是进步的,应该给予肯定的;结束之前采取的统治措施都是反动的,应该坚决否定的。

8、历史上所有农民起义胜利之前都是革命运动;胜利之后都是蜕化变质。

9、历史上除了党领导的任何革命最终的结局都是失败。

10、历史上所有革命失败原因都是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犯了左右倾错误、没有先进的政党领导、没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等等;以上原因实在没有,肯定就是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中外反革命联合绞杀。

11、我国近代以来之所以落后,是因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疯狂掠夺;帝国主义国家之所以强大,是因为掠夺了别的国家。

12、资本主义失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的错误,则是前进道路上的曲折。

11.再现真相观后感 篇十一

作为基层的一名工作人员,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信社案件风险防控工作,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银监部门的指导下,紧紧围绕省、市联社的工作部署,明确责任,加大力度,突出重点,健全机制,完善措施,狠抓落实,始终保持案件防控治理的高压态势,为农信社稳健快速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201x年6月7日晚上,我们凤凰信用社按市联社的安排及时组织了全社员工观看《再现真相》警示教育片。通过此次的学习,给我们凤凰信用社全体员上了一堂案件防控制治理的警示教育课,也使我进一步理解了当前农村信用社案件防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该片以真实的案例反映了个别从业人员对金钱的贪欲,以及个别管理人员的敷衍了事,直接导致了事故案件的发生。片中银行工作人员法制意识淡薄,视规章制度为儿戏,已经发现银行内部员工内外勾结,不但不加以制止而且还利用工作之便为其大开绿灯,以身试法,不仅给客户和银行带来巨大损失,最终也使自己受到了应有惩罚。这一桩桩、一件件反面典型令人痛心疾首,催人泪下。无不反映了加强员工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无不反映了按章操作、互相监督的必要性作为一名信用社的老员工,我们更要珍惜这份工作,珍惜我们目前拥有的一切。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理,不徇私情,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清楚岗位职责流程。为筹建**市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应有的贡献。同时加强在新业务、新政策的学习……

12.《不可忽视的真相》观后感 篇十二

小学的时候听到一个朗诵,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不要让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成为人类的眼泪”,那个时候听起来觉得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地球是如此的地大物博,怎么会有资源耗尽的一天? 也不过过了十年,现在看来还是觉得不可思议,但是这次是对我们自己的破坏能力感到不可思议。楼高了,汽车多了,工厂林立,水脏了,空气质量差了。这些变化慢慢的我们竟然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是在这部纪录片里,戈尔先生用一组一组的对比照片让我们看到消失的冰原,干涸的河床,融化的冰川和上升的海平面。而这个过程所用的时间是如此的短暂,这些再一次震撼到自己,心里好像听到一个声音在尖叫:“天哪,我们都干了些什么?”

保护环境这个呼吁发起已经不止一两年了,但是我们的环境还是以一种让人惊叹的速度在恶化。人多果然力量大,曾经我觉得是取之不尽的资源,现在很多都面临这枯竭的危险。我们的生态系统维持了这么久的平衡,却随着工业的发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被打破。这还是我们自己赖以生存党的环境。

而环保这个问题之所以迟迟没有有效快速的解决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戈尔先生提到的地球和金钱孰轻孰重这个问题。之前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就是最好的例子,作为领导人没有办法以暂时减缓发展来拯救我们的环境。发达国家已经将发展需要的二氧化碳排入到我们共同的大气中,那发展中国家怎么会同意从现在开始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我们自己人和自己人的竞争让我们无法形成一个整体来面对环境问题。不过就像戈尔先生说的一样,对于这个矛盾,只需要一个问题:如果,地球没有了呢? 如果地球被彻底牺牲掉,那一个国家有再强的武装,再雄厚的经济实力又有什么意义。在自然面前,我们实在太渺小。海啸的时候,飓风的时候,我们能干些什么呢? 我们只能看着它们肆虐,看着它们破坏我们的家园,伤害我们的同胞,再来收拾残局。而我们一定要等到无力回天的时候吗?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不需要去权衡发展和环保在当前谁更重要,但很多可以节约我们的资源和能源的小事又有多少人在坚持做呢? 现在武汉也开始持续雾霾天气了。空气质量为良竟然已经很难得了,每天都是轻度甚至是重度污染,所以大家的话题又回到了环保上。影片里,戈尔先生讲述自己在差点失去儿子之后才开始重视到亲情,而他的父亲也是在身边的人因抽烟导致肺癌而离世后才毅然决然的放弃了一直坚持种植的烟草。我们非要等到自己开始受到伤害才会重视这个问题吗? 如果不到绝境就不能在太晚之前醒悟吗? 影片里面有提问:如果以后我们的孩子问,为什么我们没有在还来得及的时候采取措施呢? 我们该如何回答? 真到那个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留给我们的只有后悔和一个污染严重不知道还能撑多久的环境,以及来自我们后代的指责。

现在就是那个还来得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一起采取措施来保护我们的地球,让上面那个尴尬的提问没有出现的机会。影片的片尾曲不断在呼吁我们唤醒自己的环保意识,那我们就从现在开始努力,不要做那只被煮在温水中的青蛙,等到最后才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处境。

13.越南诗句《南国山河》历史真相 篇十三

《南国山河》被收录在越南初中学生的教科书中,而“南国山河南帝居”这句诗,至今还经常出现在越南反华人士抗议中国的标语中。这首古诗的作者李常杰在越南属于“民族英雄”,类似于我国的霍去病、左宗棠。他是交趾李朝时期人。出生于寿昌县(今河内)太和坊的一个武将家庭,在李太宗时期净身为太监,参加过对占城国的三次入侵,随后北上入侵宋朝。1105年(李朝龙符五年),李常杰去世,被追赠以“入内殿都知、检校太尉、平章军国重事、越国公”。

访问越南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为什么偏偏要提这场战争?此中有何深意?下面,我们根据史料走进这场战争,来探求历史的真相。

北宋时期中越之间的恩怨情仇

在宋代,今越南的北方为交趾政权,南方为占城政权。自秦汉到唐五代,交趾一直作为中国的地方郡县存在。秦平岭南,在如今的越南中北部地区设立象郡,开始了中国王朝对越南地区的正式管辖。西汉武帝时再平南越,在这里设置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直至唐朝,越南地区都没有脱离中国王朝的管辖。随着唐朝灭亡,大一统王朝的消失,整个中国秩序大乱。交趾便趁着大乱割据一方,逐渐获得独立。

在宋朝皇帝眼中,交趾从来就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中原王朝的蕃属,对交趾的册封,从交趾郡王、南平王、南越王依次递进,在宋朝皇帝眼中,交趾竟从郡县变成半国不国的存在,不臣之野心不小,想来实在是让人生气的事情。太平兴国五年(980年)黎桓篡丁之时,北宋曾派军欲助丁氏母子,但战争未如宋朝所愿一举平定交趾,而以宋朝大败结束。之后前黎朝和李朝一直向北宋纳贡称臣,但边衅仍时有发生。李朝(交趾)时,前几代君主均致力于开拓疆土,对占城几次用兵,对宋朝领土也屡有蚕食。1014年北宋钦州曾包庇越南逃犯,导致李公蕴引兵犯境。此后李公蕴及其继任者屡有犯宋境,宋朝则鉴于北方有辽和西夏,一直对交趾没有采取什么措施。侬智高举事之时,李太宗李佛玛曾向宋朝表示愿派2万兵马助宋,以便“欲因此乘势以邀利”。宋朝廷本欲答应,但在狄青的反对下,宋朝最终没有让交趾出兵。而侬智高山穷水尽之时,亦曾向交趾求援,但李朝兵至前,侬已败。李佛玛未能如愿。

但是接下来的雍熙北伐将北宋的战略重心移向传统的北方边境,北宋逐渐对交趾转用宽忍政策。

事情在宋仁宗时期发生了变化。大国不找小国麻烦,小国交趾倒不安分了。在经历了独立初期丁朝、前黎朝两个短命王朝之后,李朝的建立使交趾终于有了一个比较稳定强大的统一政权。仗着宋朝的宽忍,交趾不断蚕食北宋南方边境,甚至制造骚乱。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加紧对占城的控制。庆历四年(1044)、庆历六年(1046)、熙宁二年(1069)、熙宁七年(1074)、熙宁八年(1075)多次对占城用兵。这打破了宋朝联合占城抑制交趾的地区战略格局,双方关系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

交趾一再挑衅,别的宋朝皇帝可以忍,富有强国理想的宋神宗和王安石都不能忍,宋神宗對南方的开边一直持积极鼓励的态度,一再更换知桂州人选,积极推动“恢复”交趾为郡县。不论是任命潘夙知桂州,还是以萧注取代潘夙、以沈起取代萧注知桂州,都是积极筹备“恢复”交趾战略计划的举措。

1072年(熙宁五年)李朝李乾德即位,是为李仁宗。时仁宗仅7岁,由检校太尉李常杰和兵部侍郎李道成辅佐。后来,被宋神宗提拔的萧注,从最初的主战转为主和,而沈起坚持交趾小丑没有不取的道理,于是王安石罢免了萧注,于1072年(熙宁六年)启用了沈起知广西桂州。沈起上任后,面对交趾的挑衅非常强硬,也积极筹备边境武备,后来接替沈起出任知桂州的刘彝也是强硬派,对武力犯边的交趾,刘彝干脆宣布绝交。这些都让李朝全国上下感到不安,认为宋将来攻。在此情况下,李常杰主张“先发制人”,决定攻宋。

虽然宋神宗积极部署统一交趾,但是实际上的战事却由交趾挑起。熙宁战争主要分为交趾内侵和宋朝反攻两个阶段。

交趾攻宋阶段。熙宁八年(1075),交趾的李常杰和宗亶兵分两路,水陆并进进攻宋朝。为师出有名,李军四处张榜称:中国做青苗、助役之法,穷困生民,今出兵欲相拯救。为鼓舞士气,李常杰作了这首《南国山河》。

李常杰一路连破钦、廉二州,杀8000余人。最后李、宗二人合围邕州。邕州在坚守42日后被攻陷。“是役也,所杀获邕、钦、廉三州人无虑十万。”

这种暴行震惊了整个宋朝朝野。《太平治迹统类》描述道:邕州城破,“安石忧阻形于言色”。被动的宋朝仓促应对,交趾入侵当月,成立了安南道行营马步军都总管本经略招讨司,赵、李宪充正、副使,燕达充副都总管。赵卨和宦官李宪充正、副使,燕达充副都总管。同时刘彝和沈起被罢免,原因很简单,他们必须为数州横遭屠害一事负责,朝廷更要在十万大军出征之际,立威警众。

宋朝一面调发北方禁军,一面就地招募。调动秦晋精锐力量十万人,调用广西、荆湖、广东、河北等路兵员和物资。广西招募壮丁两三千人守卫邕、宾等州城,又从诸州军队中选配年轻不怕死的勇士赶赴桂州。到熙宁九年(1076),从全国征集而来的宋朝首批援军进入广西。交趾破邕州后正打算继续攻取桂州,见到浩浩荡荡的宋朝大军过来了,只好撤退。

接下来就是宋朝的反击了。赵卨和李宪还未到广西上任,宋军就换了主帅,由郭逵出任正使,赵卨为副使。宋朝确定的作战计划是海陆并进,与占城(位于中南半岛东南部,北起今越南河静省的横山关,南至平顺省潘郎、潘里地区。中国古籍称其为象林邑,简称林邑)和真腊(又名占腊,为中南半岛古国,其境在今柬埔寨境内)三路合击。走海路的目的是配合策应陆路主力。

同时,宋朝意识到单独作战是艰难的。宋朝官员张方平猜测,“能害交趾者惟林邑”,于是建议招募具备外交能力的人才,在国际上寻求支持,共同讨伐交趾。熙宁九年,宋朝派李教和罗昌皓出使占城和真腊,说服他们共同出兵交趾。占城表示愿意,于是宋朝进攻交趾时占城曾派遣蕃兵七千扼制住交趾要路。但占城和真腊的牵制并未对战局产生明显影响。

郭逵二月任命、三月到广西,至十月宋军才大规模进攻交趾境内。熙宁九年十月燕达攻取广源州,十二月到达富良江,两军决战。

法国人乔治·马司培罗(Georges Maspero)曾称,这场战争究竟是谁赢了到现在还很难说。中国史书和《钦定越史通鉴纲目》的描述是:两军在富良江(今红河)决战。李军战船四百余艘在江南阻住水路,宋军没法过河,于是郭逵和赵卨便命令兵将们伐木制造发石机攻打。后来又依照燕达建议,暗中派遣军队在山间设置埋伏,逐步减兵,诱敌深入。李常杰果然中计,倾数万众渡江出击,宋军伏兵尽发,步骑合击,趁其帆折樯摧之际,选精兵乘大筏猛攻,大败交趾军,击杀数千。李朝洪真太子和昭文王子战死,左郎将阮根被俘。但是《越史略》等越南史书的记载是这样的:李常杰知道宋军力困,于是连夜渡江袭击,大破宋军。宋兵死者十之五六,只能退取广源州。也就是鼓吹李朝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富良江之战后不久,越南李仁宗便申请求和。恰好此时宋军在南方水土不服,疫病流行,死者大半。郭逵表示“愿以一身活十余万人命”,同意撤兵。宋李两朝讲和。

熙宁战争后的中越格局巨变

在越南人的眼中,这是一场抵御大国侵略的民族战争,不但保卫了交趾政权,还为以后的交趾争取到了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甚至获得了独立,并同宋朝进行经济贸易往来,是“可歌可泣”的史诗级战役。而在宋朝一方,这不过是宋朝多次边境战争中的一例罢了。由于宋朝的军事重心在北部边境,对南方边境记述很少。

对于这场战争及李常杰,中国和今天的越南对其评价不一。越南方面,李朝的评价是:唯公(指李常杰)辅君,国家殷富,多历年所,可圣臣遗千古之熙绩也。越南史学家陈仲金的“越南史略”评价其:具将才,精韬略,北伐宋,南平占,实为我国的一员名将。1971年的《越南历史》评价他:李常杰的积极自卫的进攻战略,也体现了民族的这种精神和意志。他对抗战的胜利立下了卓越功勋并且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李常杰是一位民族英雄;是一位把天才的韬略与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相结合的杰出的军事家。同时,越南海军的一艘军舰也以李常杰命名,其参与了1974年的西沙海战。

《越南民族历史上的几次战略决战》更称整场战争是“抗宋战争”。

此役后至1257年元朝入侵越南,两国边境近200年未再起大的争端,边境无事,两国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此外,1081年宋朝放弃广源州等地区,将其赐予李朝。

王安石在此役后正式罢相,再不复出。检讨战争时,由党争而派生的鹰派与鸽派之争纷起,苏轼曾就熙宁战役留下了著名的时事评论,认为造成熙宁战争的直接原因虽是沈起和刘彝言行不当,但根源在王安石的好大喜功:“熙宁以来,王安石用事,始求边功……沈起、刘彝闻而效之(指王韶、章等),结怨安南”,“安南之役,(沈)起实造端,而(刘)彝继之”。就是说王安石这个人,一直想在边疆问题上立功,一些人就效仿他,结果就跟交趾结了仇,这场战争,就是沈起他们挑起的事端。这怨气满满的评论,将矛头全部指向了改革派。

熙宁战争是宋朝第二次正式同交趾作战,依然没有取胜,宋的国际威望下降。熙寧战争促使宋朝君臣重新思考对交趾的根本之策。如张方平所说:传闻其事(指熙宁战争)可为痛心,然此为既往之咎,方当虑将来之策。他指出的将来之策就是:太祖皇帝弃之不欲勤中国以事荒徼,列之外蕃使隔限诸蛮,此天机神算,长辔远御之术也。他对宋太祖思想的曲用实际是欲借祖宗家法论对交趾的将来之策,即:列之外蕃,放弃统一计划,不再以郡县视之。从以后的事实来看,这确实成为熙宁战争以后宋朝对交趾的基本政策。熙宁战争以后宋朝未再有对交趾用兵之议。

熙宁十年(1077),交趾上表,次年入贡,双方重续中断了四年的朝贡往来。元丰元年(1078)双方开始进入长达七年的边境划界谈判。划界遭到郭逵等大臣的反对。郭逵说,当初撤军时双方已尝议定,大兵所至即是封疆。但这些意见未被采纳。元丰七年(1084)双方划定边界,将保乐、练苗、丁放近六县、宿桑二峒归属交趾。双方因为领土归属和人口移交等问题关系多次趋于紧张,但度过划界风波以后,双方总体上又重归和平。边界谈判和归还已置郡县的领土,背离了宋朝最初郡县治之的设想,是宋初以来双方第一次全面划定边境线,意味着宋朝事实上已经承认了交趾的独立地位,放弃了统一交趾的计划。

熙宁战争以后,宋朝对交趾政策逐步转向以经济贸易为中心。政和五年(1115),宋朝令燕瑛等措置与交趾开禁通商事宜, 通其交易,务得其心。宋初以来两国一直限制于廉州如洪寨互市。交趾人每天以名香犀象金银盐钱与宋朝的商人交换绫绵罗布,舟楫往来十分频繁。还有富商自蜀贩锦至钦,自钦易香至蜀,每博易动数千缗。来交趾贸易的不仅有普通商人的——小纲,且有政府所派的——大纲。南宋对交趾政策依然沿着熙宁战后的政策继续发展,最终于淳熙元年给交趾册封了国号,双方的贸易也有了更大发展。

熙宁战争也改变了宋朝、交趾、占城三国关系格局,提高了交趾的国际地位。熙宁战争以前,宋朝将收复交趾作为战略目标,积极优待占城,以占城牵制交趾,努力抑制交趾对占城的侵扰。宋朝作为特例给占城回赐兵器鞍马,如占城王所说:近蒙皇帝赐臣内闲驵骏及旗帜兵器等,邻国闻之,知臣荷大国之宠而各惧天威,不敢谋害,起到了震慑交趾的作用。宋朝还积极帮助占城招抚因交趾侵扰而逃散的流民。雍熙三年(986)占城人蒲罗遏为交州所逼,率其族百口来附,避难于儋州,次年又有占城夷人斯当李娘并其族一百五十人来归,端拱元年(988)又有占城夷人忽宣等族三百零一人求附。宋朝或主动放还,或由其使臣尽数点集,乘便风部领归国。占城国王在表章中称臣自为长,声势尚卑:况以前庶民如芥随风,星散流离,各不自保,今臣一国安宁,流民来复,若非皇帝天德加护,何以至此,自假天威,获全封部,邻无侵夺,俗有苏舒。这并非全然为逢迎之词,宋朝扶持占城的目的是要以占城牵制交趾,这在熙宁战争宋联合占城夹击交趾的行动中已得体现。

熙宁战争以后,宋朝放弃了统一交趾的计划及联合占城抑制交趾的策略。在这一背景下,占城与交趾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交趾进一步加强对占城的控制。宋仁宗朝以前占城共入贡宋朝34次,入贡交趾仅2次。宋仁宗朝至熙宁战争结束,宋朝与交趾关系日益紧张,交趾对占城的控制也不断加紧,占城向交趾朝贡显著增长。此时期向宋朝和交趾朝贡各为13次。熙宁战争结束至北宋灭亡,占城转而主要朝贡交趾,为交趾所控制。此时期,占城朝贡宋朝8次,朝贡交趾31次。

曲解史实并不会搅浑南海

5月24日是奥巴马访问越南第二天。在越南首都河内国家会议中心发表演讲时,奥巴马谈及南海问题,他说,美国在南海“不是當前纠纷的原告”,但这一问题显然要和平解决。美国将继续派飞机和船只到达国际法允许的区域,“在支持诸如航行自由等重要原则方面,我们会和伙伴站在一起”。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消息,奥巴马在演讲中也不点名地提到中国,他说,“国家不论大小,主权都应得到尊重,大国不能欺辱小国,争议应以和平的方式解决”。

英国《卫报》网站24日说,这番讲话表明:在中越有关南海主权的争议中,美国站在了越南一边。当天,越南“民智网”等媒体纷纷以“奥巴马总统:大国不能欺负小国”为题进行报道。前一天,奥巴马宣布解除对越武器禁运,不少越南网民留言称,“这将增加越南在南海争议中的筹码,以应对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不断采取的新行动”。

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24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我注意到美方,还有个别国家,最近老是把国家大小挂在嘴边。我们认为,国家大小不应该是判断一个国家有没有理的唯一或最主要依据。”“奥巴马这番话由中国来说更合适,美国什么时候真正尊重过大国不能欺辱小国,争议应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奥巴马发表这种言论不过是把小国当做挡箭牌、急先锋和利用对象而已,他是美国领导人中特别擅长抢占道德高地的一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与14个陆地邻国当中的12个依据历史事实和国际法基本准则,通过双边磋商和谈判,划定和勘定了共同边界。就面积而言,这12个国家中有5个国家小于现在与中方在南海问题上争议比较突出的菲律宾;就人口而言,有10个国家小于菲律宾。

这说明国家大小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当事方有没有诚意和决心通过共同努力,通过谈判和协商,解决彼此之间存在的争议。而中越双方充分肯定陆地边界三个法律文件在其中做出了巨大贡献。2010年7月14日,在天保——清水口岸,中越双方共同见证了两国《陆地边界勘界议定书》《陆地边界管理制度协定》和《陆地边境口岸及其管理制度协定》正式生效,标志着两国1400多公里陆地边界问题得到了解决。2015年11月,两国签署《北仑河口自由航行区航行协定》和《合作保护和开发德天(板约)瀑布旅游资源协定》,圆满完成了两国勘界后续工作。两国边界事务主管部门和边境地区各级政府认真贯彻执行相关规定,依法治边、依法管边、依法用边,促进了边境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越南外交部副部长黎怀忠说,与中国签订的三个法律文件,为越中两国关系开启了新篇章,为两国互信、务实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越中传统友谊将不断发展,合作的前景将越来越好。

上一篇:母亲好句好段下一篇:2020年度工会主席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