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特色教育

2024-08-24

弘扬传统文化特色教育(精选8篇)

1.弘扬传统文化特色教育 篇一

为弘扬传统文化艺术,推动民族经典文化传承,拓宽学生学习艺术空间,打造校园文化教育特色,让传统文化经典在我校发扬光大。小学开展了一系列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动,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力宣传活动的意义。

领导在思想上重视,利用教师例会、教研会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宣传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制定相关制度,促进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1、组织健全,职责明确

我校成立了领导小组,由校长郭总责,教导主任具体抓,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全体班主任和各科教师为主要成员。

2、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传统文化,让全体教师、学生及家长充分认识开展这项活动的重要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传统文化活动的良好氛围。

三、明确目标、落实活动方案

1、明确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2、灵活安排,确保诵读时间。

利用每天上午早读前10分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由语文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诵读,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3、组织比赛,隆重颁奖

组织了各班级的诵读和书法比赛,比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校学生均参与其中。

4、学校全面开展书法大练兵活动。由校内书法教师梁宗让进行指导,定期为学生上书法课,全校上下形成了大练书法的良好局面。

5、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每年组织师生集中观看戏曲表演,积极引导学生收看中央综艺和戏剧频道。

6、在全校师生中开展武术操的习练。武术操作为中华传统之瑰宝,一方面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同时可以修身养性。为强化学习,以比赛的形式促进学生和教职工练习。

四、取得的成果

1、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

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

2、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

3、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一是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三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4、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和职业道德操守

开展经典诵读和戏曲进校园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活动开展以来,我校虽然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积累了经验。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感觉到需要更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弘扬,活动的形式还可再多样化。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传统文化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定会有所突破!

2.弘扬传统文化特色教育 篇二

如果稍加留意的话, 对这样的现象场景, 我们并不陌生:家长慷慨给钱送物, 孩子随意信手挥霍, 完全一副年少阔老状, 花掉的是父母用血汗换来的辛苦钱, 留下的可能是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或者对出身寒门、父母无能的抱怨;学生日渐远离了力所能及而又理当身体力行的劳作, 家长则心甘情愿快乐的代劳;学生挑穿拣食、相互攀比、难耐清贫、望苦止步, 还时常发出犹如历经沧桑的感叹———生活太烦太苦太累……也许我们有着诸如“时代不同”等千般理由来为此包装, 却无意中忽视了“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的生活真谛。加强养成教育, 弘扬传统美德, 在当前尤为重要。那么,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不少学生对艰苦奋斗精神的理解显得如此苍白荒寒?为什么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 艰苦奋斗精神却日益被淡忘和冷落?为什么在教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繁荣的背后, 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正常的吃苦精神都难以养成?毫无疑问, 这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艰苦奋斗精神失落原因浅探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物质财富的丰富, 家庭环境的改善, 学习负担的加重, 社会不良风气的误导, 不少学生淡化了勤俭节约的观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滋长了害怕吃苦、挑穿拣食、贪图享乐的思想;父母的过份溺爱和迁就, 老人的隔代抚养与呵护, 不少学生拥有了“小皇帝”“小公主”的霸气, 享受着温室般的关爱;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的弱化, 不少学生养成了放纵与懒散的不良习惯;等等。他们的感觉是原来生活竟是如此简单、轻松而愉快, 艰苦奋斗早成“昨日黄花”了, 那只是挂在姥姥嘴边的唠叨、老师课堂上的说教和写在书本上的故事。

可惜的是, 我们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似乎也不太注意孩子的习惯养成。数据化的教育成果与人文化的教育内核在同一条道上大相径庭, 孰重孰轻不言自明。无论家庭或学校, 无论家长或教师都有默认, 如果某个学生在智力教育方面达到某种期望则视为成功典范, 其它方面则自然被淡化忽略, 即便是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依然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唱着昨天的歌谣”。在很大程度上, 我们只授业、解惑, 传道则“一笑而过”, 很少给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上引导、启发和体验, 学生难以正确应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挫折与失败。应试教育与传统评价体系使教育实质在其坐标上偏离了方向。这是一种蹩脚的教育, 甚至是一种失败的教育, 正如美国作家梭罗所说, 文明改变了人类的住房, 但没有改变住房的人。

二、艰苦奋斗精神内涵解析

不同的历史时期, 艰苦奋斗精神具有不同的内涵。至少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艰苦朴素, 勤俭节约。《左传》中说:“俭, 德之共也;侈, 恶之大也。”大禹治水“克勤于邦, 克俭于家”已成千古佳话。勤俭于己则磨炼意志, 于人则敬业节用, 于家则齐家治穷, 于国则富国强民。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肩负着振兴民族的希望, 他们正值求知识学本领打基础时期, 勤俭将养成其良好的品质、坚强的意志和勤奋向上的精神, “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不骄不躁, 不奢不吝。邓小平同志曾反复多次提醒和强调要抓好艰苦朴素教育。其二是迎难而上, 努力学习。“彩虹总在风雨后”“勤能补拙是良训”, 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 忧虑、消沉和哀叹都于事无补,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直面现实, 迎难而上, 自强不息, 勤奋努力。成绩与成功是怨不来、想不来、等不来的, 是要靠脚踏实地干出来。从点滴做起, 不畏艰难, 勤勤恳恳, 坚持不懈, 则“山登绝顶吾为峰”, 欣赏到险峰中的无限风光。三是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周易》有曰:“日新之谓盛德。”客观世界是一个日新不已的过程, 无论是学知识、做学问或是干工作、办事业都需要锐意进取, 开拓创新。学生学知识习本领或是对世界事物的认识, 也不能机械被动地成为知识“填充器”, 应该有自己自由的空间和创造性思维, 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有一种“我能行”“我敢行”的精神和勇气。

三、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措施浅见

抛开家庭、社会等因素不论, 单从学校教育角度就如何加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略陈浅见, 以抛砖引玉。

(一) 创设良好环境, 渲染教育学生

朱子云:“性如水, 流于清渠则清, 流入淤渠则浊。”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及学生心理特征常常表现为模糊性与模仿性、独立性与依赖性、冲动性与自觉性等相互错综交织, 良好的学校德育环境对他们的教育、导向与内化等作用尤显重要。首先, 教师是品德教育的主力军,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要狠抓师德师风建设, 要求教师忠诚教育事业, 履行教师职责, 关心爱护学生, 树立良好形象, 发扬坚忍不拔的精神和艰苦朴素的作风。其次, 在校训、校风、校纪、校刊等方面要强化德育方面的内容, 利用校园文化长廊、校园广播站、校园闭路电视等加强宣传;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日及班团队活动不断立体渲染, 创设良好的外部氛围, 加深学生感悟理解艰苦奋斗精神及其价值所在。

(二) 挖掘德育素材, 陶冶学生情怀

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思品等教材、刊物及周边的人物与事件, 有针对性地挖掘德育素材, 陶冶学生情怀, 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在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 要把艰苦奋斗精神内化为学生的思想素质, 外化为学生的积极行动。其实在我们的教材中及现实生活中, 有着许多值得挖掘的素材, 无论是语文课中的经典故事、数学课中的应用习题, 或是思品课中的鲜活案例、劳动课中的亲身体验等等。如学生挑穿拣食, 贪图享乐时, 则用“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 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艰”“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腐怠骄奢者易败, 勤廉俭节者常兴”等古训来启迪教育学生。又如组织召开“假如每人每天节约一角钱”“当我们面对困难时”“粮食是怎么来的”等主题班会。再如树立先进典型, 大力宣扬表彰, 说身边事, 扬身边事;树身边人, 育身边人。如此经常地让学生耳濡目染, 陶情养性, 其效果颇佳。

(三) 加强实践体验, 提高教育实效

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仅靠理论灌输是不够的, 还应该理论联系实际, 利用节假日或团队活动时间, 组织、指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深入社会, 贴近生活, 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 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 让他接受生活教育, 了解生活艰苦, 自觉养成勤劳俭朴的习惯。毕竟说教替代不了身体力行, 整体的德育环境将使艰苦奋斗精神找到健康生存的土壤。

(四) 注重心理保健, 培养拼搏精神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加剧, 人们的心理压力随之增大, 对自己、对他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小学生正处在不成熟的成长时期, 看问题尚不全面, 个性倾向很不稳定。一些学生由于受到腐朽生活方式或不良风气的影响, 不注意节俭, 甚至追求高消费, 相互攀比, 甘于堕落。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不愿吃苦也不能吃苦, 消极竞争, 受不得一点委屈和挫折。对此教师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理解他们在形成个性倾向中的反复和探求, 耐心激励他们追求真知、追求完美人格。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培养, 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耐挫教育、心理保健和自我保护等训练, 让学生学会释放心理压力,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提高心理自救能力。从而培养他们友善合作, 勇于竞争, 百折不挠的良好心理品质和艰苦奋斗精神。

3.弘扬传统文化特色教育 篇三

实践中,学校通过开展毽球运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形成毽球课内外一体化的格局,有效推动全民健身运动,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为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辟了一条新路。

创新为先 打造“健身毽球”校本项目

为进一步落实阳光体育运动“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的要求,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构建文明、健康和谐的校园,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积极开展“健身毽球”校本项目,形成学校体育特色,让每一个在校大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加强毽球体育课程建设 目前,教育部重视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与要求,学校应积极因时因地因宜地进行课程内容的拓展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此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将体育竞技与传统教育相结合,形成了一种融单一的体育竞技活动与传统的民族精神内容为一体的文化活动,毽球运动被纳入到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学校制定了毽球体育课程的教学大纲,配备了完善的毽球教学设施,聘请了原国家毽球队教练、国家级毽球裁判担任任课教师,每年有近1000名在校大学生参加毽球专项体育课程学习。这些学生通过毽球课程的教学,了解了毽球运动的特点,系统学习了毽球技术,掌握了毽球运动技能,也体会了毽球运动愉悦人的身心所带来的快乐,成为学校开展毽球运动的骨干。

注重毽球体育文化的传播 在开展毽球活动的同时,学校广泛宣传与毽球运动相关的传统民族文化,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学校举行了毽球队队标、毽球运动口号的征集活动,并面向学生多次开设“毽球运动与民族传统文化”讲座;开展毽球特色体育运动的摄影比赛和图片展览;建设“毽球体育文化”网站,充分利用网络,连续三年组织学生参加 “毽球知识竞赛”;组建“毽球社”学生体育社团,在全校学生中普及毽球体育文化知识,挖掘了毽球运动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逐步建立毽球的文化品格,让打造有学校特色文化品牌的意识深入到师生心中。由此带动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层次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高度。

普及和开展毽球特色运动 自开展毽球校园文化建设以来,学校连续举办了四届“千人百队”毽球比赛。学校通过毽球运动网站,公布了毽球运动竞赛规则,并在网上举行了“千人百队”毽球比赛启动仪式,受到大学生的普遍关注。每一届比赛赛事启动后,向全校各个班级分发训练用毽子,校园内各班级举行了毽球比赛的预赛。各学院在预赛的基础上举行复赛,每个学院参赛队伍达100支以上,全校参赛的学生近2500人。在毽球比赛的总决赛上,全校近百支队伍竞争男女单人“一枝独秀”、男女双人混合“二龙戏珠”以及毽球比赛团体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桂冠。

拓展毽球文化的辐射功能 2009年6月5日,隶属于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的“中国藤(毽)球协会训练基地”揭牌仪式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举行,同时“上海市大学生体育协会毽球分会”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成立。学校充分利用毽球基地和毽球分会的发展平台,举办了有全市各高校60余人参加的“毽球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开设了“毽球运动发展方向研究”的系列讲座,培养了一批毽球运动专项人才。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举办上海市阳光体育大联赛高校组毽球比赛,在此基础上,2012年又成功举办了上海市大学生毽球锦标赛,进一步在全市高校推广毽球运动,将毽球体育文化建设辐射到全市各高校。与此同时,学校先后为浦东新区、普陀区、长宁区部分中小学培训毽球教练员与学生运动员,为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公司员工普及毽球运动进行培训,使毽球运动逐步在全市得到普及和推广。

发挥毽球运动优秀团体的引领作用 2009年12月,学校女子毽球队代表上海市参加第四届全国妇女健身活动展示大赛获得毽球比赛第四名。2010年5月校男女毽球队代表上海市参加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获得两个三等奖,校毽球队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2010年10月,校男女毽球队在上海市高校毽球比赛中双双荣获一等奖。2011年9月,学校毽球队代表上海市参加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获得女子团体三等奖和体育道德风尚奖。优秀的团体,突出的竞赛成绩,通过在毽球校园文化建设中对校毽球队的风貌展示活动,为大学生树立了模范标杆形象。

以人为本 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成效显著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自2009年在全校学生中推广“健身毽球”校本体育项目以来,通过组织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课课练”和学生课余时间的“自主练习”方法,使每个学生在校期间人人都会踢毽子、人人都能参加毽球体育活动。学校还将学生“健身毽球”的达标情况列入学业考核,每年全校有近6000名学生通过“健身毽球”的达标考核。

提高了在校大学生健康水平 由于毽球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对活动场地的质地、面积大小都没有严格的要求,活动方式可多种多样,在校大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在很小的空间也能参加毽球运动。同时,踢毽球是一种典型的有氧运动,通过运动,可以增加有氧代谢能力,提高人体内脏系统和神经系统机能,改善人体的灵敏性、协调性和均衡性。

近几年来,学校通过毽球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和毽球运动的普及,大学生对毽球运动的关注度、参与度不断提高,每天锻炼的时间不断增加,毽球运动已成为在校学生参加科学健身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持之以恒的经常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2012年,全校一万余名学生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合格率达86.5%,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毽球是一项艺术性、娱乐性很强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它具有“羽毛球的场地、排球的规则、足球的技术”的特征,学生在踢球时,通过肢体动作及对球飞行的控制,展示“人球合一”的和谐美感,同时可以通过自创自编动作和踢法,充分发挥个性想象力,使人的创新精神得到实践和延伸。毽球运动除广泛应用于个人锻炼之外,更多的是以集体活动和团体竞赛的形式开展活动。学校通过毽球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和毽球运动的广泛开展,强化了大学生的规范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培养了大学生的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和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失败时决不气馁的意志品质。同时,通过组织各个层面的毽球活动和毽球竞技比赛,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组织协调能力。

4.弘扬传统文化特色教育 篇四

简阳市草池镇中心小学

赖斌昌

二0一三年四月十九日

弘扬传统项目特色 创建体育特色品牌

————简阳市草池镇中心小学

赖斌昌

草池镇中心小学,是1991年才成立的一所普通农村小学。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工作以大力发展体育传统项目,以传统项目为突破口,打造学校品牌,形成学校特色,树立了“聚合内力、全面育人、特色兴校、争创一流” 的办学目标,确立了“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校训,形成了“崇健尚美”的校风,并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体育工作原则,逐步在全体师生中树立“以体育人,以体强校”的发展理念,推进学校体育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加强管理,搭建体育特色创建平台。

1、健全组织领导,形成创建合力。为全面推进草池小学体育特色的创建工作,学校成立由校长、分管副校长、行政办主任、教导主任、政教主任为主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还分别成立以副校长室、教导处、体育教研组、德育处等为主的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小组,以体育教研组成员和班主任为主的培训小组,负责技术培训和指导。各小组团结协作,分工实施。

2、加强创建规划,实施主动发展。体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纳入学校三年主动发展规划,并根据学校实际制订了《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主动发展项目,还制订了《让体育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体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等方案。每学期的学校工作计划、学校工作行事历,都把体育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确保学校体育工作的优先发展。

3、强化制度管理,落实创建工作。学校还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如《草池镇中心小学体育工作管理条例》、《大课间活动管理制度》、《草池镇中心小学田径运动队训练管理制度》、《草池镇中心小学篮球运动队训练管理制度》、《体育标兵评选制度》等,并做到及时总结、调整,以不断完善。把体育工作开展情况及各项比赛成绩,列入教师年度考核、班主任工作考核、文明班级评比、三好学生、优秀学生评比的条件和依据。制度上保证,行动上落实,使学校体育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

4、加大经费投入,完善设施设备。

近年来,学校在上级领导和学校校长的关心和支持下,拥有一个田径场、四个篮球场、两个排球场、生均活动面积达4.2(平方米)的基础设施,同时,学校对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管理设有专人负责。学校每年度体育工作经费都投入占学校公用经费的比例不低于10%的资金,用于阳光体育活动,每年妥善解决体育教师体育装备,不断的更新体育器材如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比较完善的运动条件,为提高运动水平提供了物质保证。对体育各类比赛的支持,制定体育工作的奖励制度,激发学生、老师参与阳光体育的积极性,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5、打造优秀团队,发扬团队精神。

(1)打造德才兼备、乐于奉献的体育教师团队。

在任何发展的进程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为了实现体育发展的目标,学校积极招聘优秀的体育人才,先后引进了陈玉彬、毛宗勇、刘志阳、刘碧玉等优秀体育教师。他们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更有“敢向冠军叫板”的气概,形成了一支具有奉献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体育教师团队。

(2)打造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运动员团队。

学校组建了两支优秀的运动员队伍:一支篮球队,多年分别获得内江市、资阳市、简阳市小学生篮球比赛男、女队冠军;一支田径队,常年开展竞技体育训练,参加资阳市、简阳市小学生田径比赛多次获奖。

(3)打造齐心协力、同甘共苦的业余教练员团队。

一支优秀的教练员团队是学校开展业余训练和竞赛活动的核心保障。陈玉彬、毛宗勇、刘志阳、刘碧玉等老师放弃休息时间,坚持训练。学校在抓好竞赛工作的同时,还注重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为了让活动开展得更深入,更有质量。学校还建立了以班主任为主,任课教师为辅的群众体育活动业余教练员团队,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收获的氛围。由学校体育教师对教练员进行培训,再由这些教练员对学生进行训练和指导,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

二、立足常规,全面落实体育特色工作。

1、抓实课堂教学。学校立足抓好教学常规,严格按照课程设置要求,开齐开足体育课程。针对教、学、练中的优势与不足,难点和疑惑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做到每节课内容充实,教法得当,学法有效,使学生学有所得,练有所获。教师人人做教学的有心人,在日常教学中发掘和培养体育苗子,充实到校田径运动队中,进行系统训练。使学生所上的每一节课都是特色发展的好时机。

2、抓好教学研究。体育教师将特色建设列为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每学期都开展公开课、研讨课活动。他们还不断学习,及时总结,撰写的论文《认知新课程,更新新观念》、《德育在小学体育游戏中的渗透》、《浅析新课程下的体育课教学》、《情感教学让体育魅力四射》等十多篇论文获市、区的一、二、三等奖。

3、注重学科渗透。学校还把体育内容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描写体育运动,报道体育运动;数学学科通过量、画球场,设计等接触体育运动;思品与社会通过学习体育明星故事,宣传体育精神;音乐课歌唱体育歌曲;美术课通过绘画表现运动形象等等。

4、学校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大课间活动。每天安排有不低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活动内容丰富、组织有序,学生参与积极性高。为了保证大课间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制定出《大课间活动方案》、《大课间活动评分标准》等活动管理制度。因为有了制度的约束,全校老师人人自觉参于活动,个个主动参于管理;因为有了老师的参于,全体学生人人热情高涨,个个争先活动。

5、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活动时间。丰富多样的学校体育活动已初具规模,校体育活动的模式初步构建起来。如每学期召开一次运动会,每个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体育小竞赛、篮球比赛、广播体操比赛、跳绳比赛、踢毽子比赛、拔河比赛等等,不断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每年坚持开展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重视活动的组织动员和宣传工作,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和安全保障措施。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每位师生都牢记,并带到家中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6、学校还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宗旨,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使100%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以上,要求每位学生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切实得到提高。同时建立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记录体系,测试成绩记入学生成长记录手册,建立通报制度,定期通报各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情况和测试结果。

三、依托传统,全力打造体育特色品牌。

学校把篮球和田径作为学校的传统项目,多年来,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全力打造体育特色品牌。

1、抓好训练与竞赛工作。

学校成立了篮球队和田径队。篮球队、田径队坚持长年训练,教练员每天放弃休息时间进行强化训练。在训练的同时,还注重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文化课程的辅导。学校除了配备3名教练外,还配备一名文化课程辅导老师,每天进行2-3小时的文化辅导,促使学生做到训练、学习两不误,这种做法也赢得了广大家长的赞赏,因此很多运动员不光是体育成绩突出,其它的各项成绩也非常优秀。教练员还注重对运动员的心理疏导,组织学生积极撰写反思,从反思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

积极组织参加比赛,篮球队连续多年分别获得内江市、资阳市、简阳市小学生篮球比赛男、女队冠军;田径队,常年开展竞技体育训练,参加资阳市、简阳市小学生田径比赛多次获奖。

2、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学校在抓好竞技性体育的同时,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以活动促发展,以竞赛促提升。学校每年开展“健康童年”体育节,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与,并把学生的参与率折合成分数后计入总分。春季田径运动会,跳绳踢毽比赛,冬季长跑接力等比赛,趣味运动会更是让学生兴奋不已,赶小猪、投篮、跳长绳、穿越障碍等活动项目让学生感受到了活动的趣味性、精彩性和刺激性。在活动中,大批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一在批学生显露出自己的个性特长,培养了良好的兴趣爱好。这些活动不仅强健了身体,还磨练了坚强、进取、不屈不挠的性格,培养了同伴协作、遵守规则、正当竞争、集体荣誉等良好品质。

四、努力创新,促进体育特色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创新,才能进一步丰富学校体育特色内涵,促进体育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学校紧紧围绕体育特色,走创新之路。

1、改革评分体系,发挥导向作用。为促使学生在田径比赛中奋力拼搏,不但要名次好,还要运动成绩好,学校在比赛中,除了计名次分外,还编制了成绩计分标准,每位运动员的成绩包括了名次分和成绩分,这个保证跑最后一名的运动员也能得分。另外,学校田径队的主要项目是中长跑,为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学校在田径比赛中,中长跑采用双倍计分法。

2、改革选拔机制,发现优秀人才。为加快人才培养,形成运动员梯队,教练组一方面在校内积极寻找优秀运动员,另一方面还到周边学校选拔优秀运动员,选中的运动员将享受一系列优惠待遇。如一对一的学习辅导、获得成绩后的奖励等。

3、改革竞赛形式,发挥学生特长。在体育节上,除了规定的比赛项目,学校还设立了学生体育特长表演项目。在学生特长展示过程中,学生们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轮滑表演、篮球表演、武术、穿跳、空手翻精彩纷呈。

4、改革单一训练,加强心理辅导。单一的训练是十分枯燥的,这会让运动员产生烦燥的情绪,影响训练。为此,教练员在训练的同时,时刻关注运动员的心理变化,及时疏导心理障碍。引导学生积极写反思,反思自己的训练过程,反思自己的行为表现,从而使训练能达到最佳效果。

五、形成文化,彰显学校体育特色。

1、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完成校本课程《草池小学体育游戏》、《草池小学课外活动课》的开发与编制工作,如今,这些操课程已在全校实施。在第二轮三年主动发展规划中,学校树立了“培养健与美的学生”的办学理念,确立了“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校训,形成了“崇健尚美”的校风。

2、提炼草池小学体育精神。通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形成的“挑战极限,超越梦想”的体育工作理念,并成为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永不放弃,永不服输、永不满足、永不停步”等体育精神基本形成,“敢向冠军叫板”、“克服困难,永不言败”的体育竞争意识成为师生学习、工作的精神财富。

3、加大宣传力度,注重人才培养。为宣传在体育中表现突击的运动员,学校在校园里利用板报、墙报、“校园之声”广播站宣传他们的克服困难,永不言败的精神,让广大师生了解他们的事迹,激发向他们学习的愿景。

六、丰硕的回报,喜人的成绩。

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自1996年开始,我校以课外体育活动建设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文明校园、活力校园。通过多年的辛勤耕耘,我校的体育教育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学校篮球队参上级比赛多次分别获得内江市、资阳市、简阳市小学生篮球比赛男、女队冠军。田径队参加资阳市、简阳市小学生田径比赛多次获奖。学校于2000年12月被授予四川省体育(篮球、田径)传统项目示范学校,2012年9月接受资阳市教育局“阳光体育示范校”验收,获得专家组一致好评。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体育达标先进单位、四川省篮球田径传统项目学校、资阳市校风示范校、简阳市示范校、资阳市德育工作示范校、资阳市体卫工作先进集体、历届简阳市文明单位、文明学校、简阳市科研示范校、素质教育示范校、绿色学校、连续十三年教育目标考核为优秀级学校,学校教学质量片区综合评估均居前茅。体育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我们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依照“依法治校,人本立校,科研兴校,品牌强校”的发展思路,伴随着我校篮球、田径等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规范运作,认真总结在体育教育活动中的经验教训,以创新的思路,更扎实的工作,谋求体育教育工作的新突破、新发展,使我校的体育教育工作更具生机和活力,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体育后备人才,打造学校品牌,形成学校特色,向着“聚合内力、全面育人、特色兴校、争创一流”办学目标更加努力奋斗!

5.创新教育机制 弘扬廉政文化 篇五

弘扬廉政文化

任城区纪委(2011.8.23)

近年来任城区纪委通过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不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这个基础,通过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创新载体,丰富内容,搞活形式,不断探索建立廉政文化建设工作长效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建立廉政文化建设领导机制

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区委成立了由区委常委、纪委书记任组长,组织部长、宣传部长任副组长的廉政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区的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在具体工作中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了工作的有力开展。建立完善了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与阶段性的宣教任务细化分解到各部门,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狠抓落实,在全区形成了“大宣教”的格局。反腐倡廉宣传教育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实行

“一岗双责”,把廉政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紧紧抓在手上,制定了廉政文化“六进”具体实施办法,结合自身业务工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

二、坚持五个结合,构建廉政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一是结合行业作风建设,营造机关廉政文化。编制廉政文化教育资料《党纪在我心中》、《任城新风》、《从政警言》、《读文思廉文集》等供党员干部学习。近年来举办廉政歌曲演唱比赛和廉政文化广场文艺演出活动30多场次。机关部门廉政文化上墙、上网、上办公桌,机关干部读廉政书、看廉政片、听廉政课、写廉政文、做廉政人蔚然成风。区地税局、区工商局、区公路局、区广播电视局、区检察院等10多个单位装设走廊壁画、格言;特别是区地税局高度重视机关廉政文化建设,在局机关、分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创建“三上三进”廉政文化建设模式,即廉政文化上墙、上廉政网、上办公桌、进书橱、进课堂,进餐厅;区地税局等部门还给领导班子成员制作了警示条幅、警示牌;各职能服务部门,还专门设立了投诉监督台;我们在区委党校和任城监狱建立廉政教育基地及警示教育基地,现在区委党校已将廉政教育纳入到所有学员的授课内容之中,并且组织学员和全区部分党员干部分批到任城监狱接受了警示教育,廉政文化建设在我区已经形成浓厚-2-

氛围,起到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二是结合厂务公开,民主管理,营造企业廉洁诚信文化。建立企业廉政文化长廊、厂务公开栏,形成了企业廉洁诚信、依法经营的新理念。区公路系统,从防止公路工程腐败入手,实施公路阳光工程,规范招标投标,建立廉政档案。并在施工指挥部工地建设警示教育园地,将公路系统的腐败案例制作成展牌,让筑路公司干部职工时刻受到警示教育,廉洁施工,遵纪守法。并制作了一批透明的“清风杯”发给负责公路工程的干部职工,时时提醒,饮水思廉。张山水泥厂每天坚持播放《东方红》、《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经典歌曲,编印《共产党员的故事》、《行动指南》3000余册,发给职工,激发职工爱党爱厂,艰苦创业。企业厂部设廉政台帐,厂领导拒不掉的礼品礼金,登记入册,交厂处理,厂长张怀森将几年来应得的近百万元奖金全部交到厂里,为企业职工树立了榜样,激发了全厂职工干劲,为企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三是结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营造校园廉政文化。在校园中把廉洁奉公的先模形象、反腐倡廉格言、“八荣八耻”等制作成图板、宣传栏,使学生学英模、赞廉政、热爱党。石桥中心小学,从校园、操场到教学楼、会议室,到处布满色彩绚丽的做人准则,立志格言,健康向上的图画。如展牌:校魂—责任;毛泽东同志的画像旁: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学问,“讲

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等等。校长办公室鲜红大字:公生明,廉生威。使整个学校点缀成为艺术的殿堂,政治的课堂,做人的学堂。四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精神文明建设一条街为主阵地,建立农村廉政德育室,开展了送廉下乡、送戏下乡活动。我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逐步形成了“一街一栏一室一卡、”模式,即廉政文化一条街、一个廉政文化宣传栏、一个廉政文化教育室、一张廉政建设监督卡模式,市委、市纪委领导及外市地多次到我区参观学习,给予高度评价。五是结合创建文明家庭活动,营造家庭廉政文化。举办了《廉政进家庭》文艺演出,在妇女干部中开展了“家庭助廉”和评选“廉洁文明家庭”活动。2005年任城区被定为济宁市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其经验做法在山东省廉政文化建设座谈会上推广,并多次被评为省市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任城区地税局被定为济宁市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先后有省内外济南、泰安、南京等20多个地市来参观学习。

三、拓宽教育载体,建立健全廉政文化教育传播机制 一是编辑内部刊物,发挥主渠道作用。在现有教育资源的情况下,创办《读文思廉》专刊,坚持每个月为县级领导和区直、镇(街道)党政“一把手”推荐一篇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强,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的有关廉政方面的-4-

文章,以达到“读文章、思廉政、树形象、促发展”的目的。二是利用媒体进行宣传。与济宁日报社、区电视台联合开办《廉政清风》、《廉政经纬》专栏,全方位报道了我区纪检监察工作取得的好经验、好做法,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三是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在镇村设立了160多个廉政宣传栏,宣传版面800多块,不定期的展示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法规、文件、重要讲话及格言警句。

四、区分教育层次,建立健全廉政文化教育培训机制 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开展贯穿全年的党风廉政建设主题教育。先后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开展了“艰苦奋斗、廉洁从政”教育、“为民、务实、清廉”教育、“廉洁勤政、科学发展”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等主题教育,使全区党员干部的党纪观念大大增强。在抓好常规教育的基础上,每年都创新形式,丰富载体,突出领导干部教育重点,连续七年上好“新春第一课”。每年春节长假后,任城区组织的第一个活动,就是给镇办和区直部门领导干部上廉政课。2006年初举办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正气颂》大型文艺演出;2007年、2008年邀请中央纪委领导为全区党员干部作了学习贯彻《党章》和《实施纲要》报告;教育

主题鲜明,富有特色,在全区引起了强烈反响,充分发挥了教育的防范作用。

开展党纪政纪法规宣讲教育。2010年印发了《关于成立任城区党性政记 法规宣讲团的实施方案》,成立了有区纪委副书记张秀敏同志任组长的宣讲团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整个宣讲团的组织协调工作。面向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成立了“新农村党性政纪法规”宣讲团。面向区直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组建了“清廉、明责、思进”宣讲团。“新农村党性政纪法规”宣讲团,活动主要以镇(街)、村两委班子成员为重点,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主线,抓好宗旨意识、政策法规、群众工作纪律、农村财务管理等方面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政策法规基础和思想保障。“清廉、明责、思进”宣讲团,活动主要以区直机关党员干部为重点,围绕规范权力运行这一关键环节,切实抓好对党员干部的权力观、岗位职责、党纪政纪条规和法律法规等方面教育。截止目前,两个宣讲团共开展宣讲活动61场次,近5000余名党员干部受到了教育,营造了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今年我们在区直机关-6-

部门单位又开展了“法纪教育直通车”活动,建立了“法纪教育直通车”活动授课人才库,每月分层次,按口到区直部门单位举办“法纪教育直通车”廉政教育报告会,通过讲廉政课、送廉政书等形式,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目前活动已开展7场次,1600余名党员干部接受了教育,取得预期的效果。

启动了廉政谈话的全新模式,开展了“谈廉、报廉、述廉、评廉”等活动。把廉政谈话作为超前防范、关爱保护干部的一剂“良药”,起到了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行了区纪委负责人与下级党政领导干部廉政谈话、任前谈话、诫勉谈话等制度,近年来与下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谈话140余人次,与新提拔领导干部进行任前廉政谈话300余人次。领导干部报告重大事项400余人次,党政负责人进行述职述廉260余人次,通过廉政谈话,把监督管理的关口前移,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为领导干部构筑了一道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起到了很好的教育警诫作用。近年来对180余名新任科级干部进行集中廉政教育。举办了26期农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培训班,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廉洁勤政教育,参训人员达5000余人,通过培训增

强了基层党员干部的法制意识、廉政意识。还组织了农村优秀党支部书记宣讲团,以他们的先进事迹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廉政教育,要求他们抓好基层廉政建设,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抓好正反典型教育,建立廉政文化示范警戒教育机制

在区委党校、任城监狱建立了廉政教育基地和警示教育基地,开展对党员干部的正反典型教育。编印了《感悟、教益、和谐》、《构建惩防体系<实施纲要>学习资料》、《读文思廉文集》等2万余册作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教材,供全区党员干部学习。组织观看了《周恩来》、《一心为民的好干部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等一批典型电教片,用典型事例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廉政教育。同时注重发现和培养身边的典型。每年评选推荐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广泛进行宣传推广,达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全区形成了学赶先进、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开展了胡长清、成克杰、李真等重大典型案例警示教育。每年举办一次大型警示报告会,与检察、司法等部门联合开展了预防职务犯罪教育活动,让服刑犯人进行现身说法,增强了-8-

教育的震撼性。近年来,全区党员干部到警示教育基地参观劳教场所和听取忏悔报告40余场次,让正在服刑的犯人进行现身说法15人次,近10000名党员干部接受了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六、围绕“三资”实施“五制”,构建农村廉政制度机制

任城区环城近郊临矿,村居工程多,与企业经济交往多,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一度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为确保热点降温,化解矛盾,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三资”,实施“五制”,制定出台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全面推行驻村廉政监督员、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农村财务委托代理、村级重要经济事项招投标、村章委托管理等五项制度。截止目前,我们共派驻村级廉政监督员630名,代理村级收入6.25亿元、支出6.16亿元,拒付村级不合理开支362.5万元,组织农村经济事项招投标562宗,增加集体收入2683万元,节约资金1246万元。五项制度的整体推进,有效解决了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村级事务得不到有效监督,村干部暗箱操作、办事不公、以权谋私等突出问题,转变了基层干部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9-

促进了社会稳定。2008年3月28日,全市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现场会议在我区召开。2008年7月30日,在泰安召开的全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我区作了典型发言,并在全省得到推广。《中国纪检监察报》刊登了我区的经验做法。今年6月1日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李法泉来我区视察了李营街道薛口社区党务、村务公开情况和接庄街道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现场,看望了区纪委监察局机关干部,充分肯定了我区的纪检监察工作。

6.研究国学教育 弘扬优秀文化 篇六

弘扬优秀文化

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使人们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国学经典可以开发人性,协助确立人生态度,端正品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幼儿们从小打下深厚坚实的国学功底,很有必要。为此,我们确立了“以德为先 全面发展 养正品行 终身受益”的办园宗旨,研究与实践国学教育,力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纯美心灵,构建和谐社会,让幼儿和教师受益其中。

一、思考国学礼仪教育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一)全盘统筹“一体化”

将国学礼仪行知教育的研究全面融入幼儿园的管理、制度、文化、环境、课程中,融入到教师成长、幼儿发展中,就能统一思想、集中精力使幼儿园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全面贯彻。

(二)做到“可持续研究”

接受国学教育对每个人终身发展有很大好处,也是幼儿园发展的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园采用“一体化”研修的机制,将教师所做的每项日常工作都和国学礼仪行知教育课题研究目标相结合,能集中精力搞研究,是可持续的研究。我园把研究范围界定在易于显现的礼仪行为上,也易于把握。因此,我园申报的“幼儿园国学礼仪知行教育的研究”的课题,被省科学教育规划办立项为正式课题。

(三)做到“以教师、幼儿为本”

1.以幼儿为本

国学经典博大精深,我园从中选择了以三字一句,朗朗上口,能规范幼儿日常行为,以培养良好品质的国学经典读本《弟子规》为教育内容,立足于培养教育幼儿可持续发展的做人的基本素养。

2.以教师为本

把我园的办园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认同和自觉的行动,形成共同的愿景,让教师树立职业的责任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二、全面系统地思考和研究实施的对策

(一)创设良好的国学礼仪教育环境

环境是隐形教育,我园做到有文化、有生机、有传统、有创新,真正地在园内营造文化育人的环境,活跃校园文化,营造全面提高幼儿素质的良好氛围。在幼儿园的门厅、长廊布置了国学故事墙面,创设了《弟子规》、《常礼举要》以及“感恩教育”的版块,在办公室、会议室、卫生间等环境处有选取《论语》、《弟子规》的内容布置的富有艺术情趣的镜框或扇子状、屏风状的版块,并创设小书院,营造浓厚的国学学习氛围。

(二)国学礼仪教育让学校的每个主体“动”起来

1.由上而下,行政先“动”起来

(1)丰富自我,读书学习。以学习为乐,以读经为趣,推崇学习集仁、义、礼、智、信为一身的《论语》一书,教师人手一册,有时由一个教师讲解学习,有时集体诵读,一起理解其中的意义及内涵,有时分散各自读,园内园外自学、熟读、背诵,并写读后感进行交流。教师们通过交谈提出问题或就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在一次的交流中,教师们就朴素的起点――“孝敬之道”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谈了感悟,有些教师眼眶红了,有些教师情不自禁落下眼泪……大家都感慨万千。

(2)深入社会实践学习。行政制定整学年“国学课题学习计划”,融人文学习、团队培训、教科研为一体的学习系列活动。积极参加社会上国学各类培训及团队组织,现场听取《百家讲坛》易中天教授《三国》讲座、毛佩琦教授《中庸》讲座、鲍彭山教授主讲的“孔孟革命”和台湾大学文学院院长叶国良教授的“孔子论管理”讲座,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黄朴民教授主讲《孙子兵法》的兵家智慧与人生启迪。还听取社会各类国学相关讲座。如台湾国学专家王财贵的讲座、参与邹越老师“启迪智慧心灵”培训,听取新加坡开心老师“爱的教育”的讲座。

(3)园本培训,体验学习。采取生动有趣的情景式体验学习的培训方式,其目的是自编自演,自纠自赏,让教师达成共识;其特点是轻松愉悦,直观生动,教师积极参与;其成效是个人品行和团队风貌得到整体提高。选自《常礼举要》的部分内容,作为培训教师礼仪行为的教材,创编出诸如“聚餐”“会客”等十个方面的礼仪内容,以情景表演为载体,进行深入的礼仪行为探讨,生动有趣,效果良好。并结合诸如“爱的天使”之类的游戏互动,使教师之间更加和谐,富有激情。园本培训生动,体现动态性、体验性、游戏性。

(4)激励评价,促进成长。为了激励教师形成与国学研讨相适应的礼仪行为,我园成立“礼仪考评小组”给予教师日常的评价,包括习惯素养如“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等;礼仪行为如“他人语 勿插言”等的评价目标。月底或月中全园将评选出 “学习之星”“文明之星”、“创意之星”、“爱心之星”的明星教师,以此激励广大教师。

2.由下而上,教师“动”起来

(1)教师大量收集古今中外的礼仪行为,选择适合幼儿的学习内容,并创编成三字一句的国学礼仪评价目标,目标细化到每个月进行评价。

(2)为了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国学教育,避免内容单调乏味,教师研究出适合幼儿学习的几种方式,使得国学教育真正落实在幼儿身上:①与幼儿园课程主题工作坊结合,把幼儿的国学学习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主题工作坊的小社会中,让幼儿的国学礼仪行为在生动有趣的小社会中践行。②与国学坊结合,各班创设了赋予幼儿经典学习、操作、实践为一体的国学坊,幼儿在国学坊安静操作学习,感受浓厚的氛围。③与国学课结合,设置每周一次的以情景故事表演为手段的国学教育活动课程。④与情景剧结合,以国学经典故事为教材,创设以知、行、演为一体的国学吟诵及情景剧故事。让每个幼儿参与表演,在亲身演绎当中接受教育,不仅学到了其中优美的语言,增强了对古诗文、故事的理解,在其他领域上也获得长足进步。比如通过表演的服装认识到故事的朝代背景,增长了见识。⑤与经武操结合,创设以经典《弟子规》为内容的“经武操”,幼儿边诵读边做“经武操”,体会中国武术形体的魅力所在,从中锻炼身体,增强阳刚之气,又潜移默化地塑造幼儿良好的品德。如“首孝悌”这三个字,在《弟子规》武术形体上为一手护头,一手护跨,内涵为在生活中对上要孝敬父母,对下要爱护弟弟妹妹;又如“圣人训”的武术形体为双手托掌,双脚踮尖,内涵为让幼儿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经典的熏习,用在贤的德行智慧,培养孩子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再如“则学文”的武术形体为下蹲屈身,内涵为学习的态度就是要不耻下问、虚心学习,开拓大脑智慧等。⑥与诵读结合,创设读、识、记为一体的多样诵读方式。诵读是念,读出声音来,不求理解,只求熟记。在经典文化的诵读中幼儿受益匪浅,不仅大量识字,提高了记忆力,而且胆量也大了。⑦与评价结合,创设“文明礼仪之星”评选激励机制,规范幼儿的礼仪行为。评价表同一内容分为家长评和教师评两份。每月初我园分发评价表给家长,请家长按表中的评价指标对幼儿作出相应的评价,月末教师再把家长评价表收集上来,一起做分析评价,总结后写好反馈意见再分发给家长,让家长也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以及幼儿同伴的表现,便于家长客观地对幼儿进行针对性教育,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从这点上也反映出我园的家园共育已经从注重形式走向注重本质。

(三)国学礼仪教育使学校的对外交流学习“活”起来

1.由外而内“请进来”

邀请市、区教育专家、前辈及社会各界资深国学研究者、兄弟单位等来园指导国学教育研究方法、策略,传播国学精神。

2.由内而外“走出去”

(1)国学教育进家庭:为了让家长认同国学教育,使家园教育形成合力,构建和谐的家庭。幼儿园通过国学讲座、学校网站、幼儿国学评价表、家长开放日、亲子国学经典节日表演等形式,组织家长参与“与经典同行”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家长们参与学习国学的积极性。

(2)国学教育进社区:为了在社区宣传国学精神,创建和谐社区。幼儿园创设校园外围栏、宣传栏等环境,宣传教育理念,通过“国学经典教育伴我行系列一诗歌吟唱会,系列二情景剧”两场活动把国学教育推广到社区。同时与社区进行各种互动:到社区讲课、逢重阳节慰问社区老人、在社区金鹭发秀接受礼仪培训等互动。

(3)国学教育进社会:①参加两岸研讨会。代表学前教育界参加首届两岸关爱青少年健康研讨会,与各方代表交流。②参加?o?Y书院多场国学讲座,教师定期去?o?Y书院公益性地教授国学课。③在邮政、房产等发布会上,表演国学情景剧,宣扬国学精神。④多次参观国学教育机构“孟母堂”及兄弟单位,资源同享,共同研究。与社会各界研究国学的人士,如:北京“6+1”教育科学研究会,厦门大学人文科研博士、研究生、大学生,各地园长形成交流平台,探讨国学教育。

通过“走出去”的学习,积极与社会、家长互动,发放调查问卷,听取社会的意见和建议,国学教育特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社会反响甚佳。

7.弘扬传统文化特色教育 篇七

中国思想文化史专家张岂之教授在《谈大学生文化素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中说:什么是素质?素质是指人才在思想上、道德上、心理上、文化上必须具备的条件。思想上的必备条件是:有国家民族观念;道德上的必备条件是:有承担各种义务的自觉性和享受权利的正确态度;心理上的必备条件是:有承受各种困难和挫折的耐力, 并有毅力和勇气去加以克服;文化上的必备条件是:有较高的文化基础和较渊博的知识。素质有多种, 在各种素质中有一个基本素质, 这就是文化素质。而民族优秀文化的学习是文化素质教育中的重要部分。简而言之就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古代思想家的智慧, 汲取生活智慧, 并且与当代的思维相结合来指导人生, 从而成为现今信息时代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在校园里营造一种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更是是凝集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形成和谐校园文化, 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理性客观地看待世界, 继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适应社会的发展。

当今高职院校需要将传统优秀文化遗产作为思想资料, 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样的途径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对此,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课程设置: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家讲座模式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侧重高级技能的形成, 因此,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 以职业文化素质教育为核心, 秉承“科技与人文相融、能力与素质同步、学校与职场对接”的理念, 采用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家讲座模式, 开展职业文化素质课程。

(一) 重点开设文化选修课程

高职院校重点开设一些公共选修课程, 如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典哲学、中国名著导读、中国历史导读、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诗词欣赏、艺术欣赏、书法、中国民俗民风等人文类课程。这些课程能浓缩文化艺术之精义, 便于学生在较少的课时内基本掌握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和全貌, 而且这些课程具有较强的兼容性, 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选修。

(二) 限选与专业有关的文化必修课

例如, 法律文秘专业应该围绕法律文秘专业必备的技能素质, 开设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古文品读、师爷文化、书法、儒家文化等课程。学生在夯实技能的同时, 能够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的精华, 使秘书职业技能成为“有根之树”, 文化素养这个“根”深, 职业技能这棵“树”才能“枝繁叶茂”。

(三) 定期举办人文艺术系列讲座

制度化地举办高水平的人文艺术系列讲座非常有必要。如定期请一些名家来学校讲座, 或者请一些艺术家现场指导有艺术爱好的学生。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不仅可以开拓师生的视野, 让大家在美的享受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而且这些艺术家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散发着知识的魅力, 使他们身上具有一种独特的“气场”, 这种“气场”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二、拓展校园网络文化的阵地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上的知识容量也越来越丰富, 学生利用信息的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网络成了他们学习的重要工具之一。高职院校要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教育阵地, 弘扬传统文化, 以构筑传统文化宝库, 拓宽知识视野为目标, 以尊重学生、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为原则, 规范管理校园网络, 形成内容丰富多样, 氛围自由的网上教育系统,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弘扬传统文化的主人翁责任感, 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 由外在的被动接受转化为内在的主动接受。

(一) 构筑网上文化精品库

“读什么决定着想什么”。在内容上要构筑网上文化精品库,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内容, 才能对其学习方向进行引导。图书馆是传统的文化传播窗口, 而现在, 校园网络也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二者各有优势。图书馆资源与校园网络资源进行科学整合, 开发利用网上图书馆, 可以建设“名著必读”“名曲欣赏”“理论精华”“史学点滴”“民俗大观”“书画博览”等栏目, 真正构筑一个内容丰富、精品汇萃的网上文化宝库, 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性的学习平台, 拓宽知识视野, 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 开辟BBS讨论空间

在形式上开辟BBS讨论空间, 推动网上文化活动。BBS是学生提供倾诉、展示自我的平台, 也是学校教育者了解学生、发现问题、改革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 更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起来, 开展一些“网上文化沙龙”等交流活动, 教师可以以平等身份介入, 就传统文化的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 不仅能够更好地推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 而且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并给予适当引导。

三、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

在一次诗歌朗诵会上, 一位教师选择《相信未来》为大家做朗诵示范, 等教师满含深情的朗诵结束后, 台下学生都被震撼了。诗歌传递的那种对社会的独立思考, 对真理的热爱, 对生命的热情, 对未来的坚信, 使每位学生都深受感动。这件事对笔者触动很大, 深刻意识到文化是心灵净化的源泉, 而弘扬传统文化加强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纵观中国教育历史, 从整理《诗经》的大教育家孔子, 到以杰出的教育家北大校长蔡元培为代表那些大学教授, 处处可见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言传身教。他们以特有的人格魅力熏染着学生, 实现了育人的目标。所以,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 教师的肩上一直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高职院校在强化教师职业技能的教学业务能力之外, 也要在教师队伍中常规化地进行传统文化学习交流活动, 或定期选派人员外出学习等。通过不同方式加强教师承传传统文化参与意识, 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 在课堂教育中言传身教, 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励和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达到“春雨化人”的教学效果。

四、丰富学生的社团活动

高职院校推进文化素质教育, 要特别重视实践体验, 而不是强硬灌输。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要尽量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平台, 其中学生社团这个平台不能忽视。学生社团能够使大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进行自我管理和主动发展, 是大学生最容易接受和热爱的校园组织之一, 在校园文化发展中最具传播性。所以, 在弘扬传统文化、建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上, 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力量, 以社团活动作为依托, 在课外活动、校园生活、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开展传统文化活动, 如开展读书活动、诗歌朗诵、才艺表演、国学教育等丰富的文化活动, 通过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和实践体验。让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吸收传统文化精髓, 提高人文素质的同时, 促进校园社团文化的和谐发展和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

五、开展学生社会调研活动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 认为弘扬传统文化非热情所不能, 如果没有对传统文化一份虔心的热爱, 弘扬之说就无从谈起。故而, 要引导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社会调研活动, 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可以让学生从熟悉的家乡文化做起, 以其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对象进行调查,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调研报告。这种社会调研实践活动,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进而增进对民族和国家的认

网随着网络信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上网的大学生人数正在不断增加。2007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络发展状近100%。很多学生拥况统计表明, 有自己的电脑大学生互联网, 此外学校附普及率已接与翔很强的探索欲望谢近网吧也很便捷。, 在脱离家长监管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思想尚未完全成, 如熟, 何有当宇引导大学生正确地对待和使用网络成为了高校思代想政治教育中无法回避且急待解 (武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决的重大课题价值取向、心理。大夷学一发展、道、互联网的影响德观念等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学院互响深远, 其既有积极联网的普及, 影响又有消极影响。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影生, 福建首先 (一) , 互联网的积极影响网络提供了一个平台, 可以迅速、全面的武地提供大量的校内外乃至国内外信息, 使大学生思夷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可以在课外时间更深入了, 促进了知识解课程知识, 的共享可以学, 也到想是个开放的世界, 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了同学友谊和师生交流。富的内网络政354容3覆, 盖面广增加了, 容量大大学生, 包含了学习了解世界的机、生会。活、时事政治等网络信息全, 治00) 许多有益信息, 对于开发大学生的思维, 开阔眼界教“地球村有着深远”的意义中的人们。可以自由地交流网络的开放性使。地球变小了, 育其次, 调查表明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超随着高校招生的不断扩大过一半的大学生以网络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压力也不断增大, 面对如

此众多的学生, 通过网络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思政工作者的工作压力。

(二) 互联网的消极影响

网络带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仅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

首先, 网络中不仅包含了大量的有益信息, 也包含了许多垃圾信息。大学阶段是学生形成各种观念的关键时期, 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网络上不利于大学生健康观念形成的一些信息能毒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使原本纯真的心灵受到污染, 有甚者会产生心理问题, 造成情绪冷漠。网络还有可能造成大学生人格的缺失, 价值观的倾斜和道德水平的下降。

其次, 网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思政工作者的压力, 但是, 也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控性。传统的教育方式, 学生的思想波动教师较容易察觉, 能立即作出应对措施。但是, 网络教育中学生的想法、认识都无法在第一时间被准确地掌握, 即使发觉学生有不良的思想动态, 网络上的教育力度也确实有限, 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再次, 每个人一天中可支配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如果上网浏览娱乐信息或者不良信息占用了太多时间, 那么用于学习和与同学、教师交流、交往的时间就减少了, 这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社会交往都是十分不利的。更有甚者上网成瘾则有可能导致迟到、旷课, 荒废学业、性格冷漠, 这给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极大难度, 也使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增加巨大的压力。

同, 而且能够实现技能培养和社会实践的合二为一, 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成了从“教”到“学”“做”的教育过程。

弘扬璀璨的中国传统文化, 培养具备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大学生, 是中国当代各高校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和重大使命。高职院校则要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 建立高职教育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和模式, 实现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的有机融合, 对完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推动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要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粹和要义渗透到专业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各个层面, 使其升华为师生的文化自觉, 源自内心的文化追求, 通过营造富有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 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 形成独树一帜的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二、利用网络,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网络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 那该如何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优势, 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呢?

(一) 树立符合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工作, 关键在教师队伍。我们要努力建设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 熟悉思想政治工作, 又了解网络文化特点, 能比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 在网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的利弊, 了解大学生使用网络的习惯和特点, 并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 紧跟时代步伐, 不落伍、不脱节, 善于在理论后实践, 在实践中总结, 在总结中进步。及时了解时事动态, 关心学生在议论的话题, 想学生之所想, 融入到学生中去, 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我们只有自身素质提高了, 才有能力去引导学生, 并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 坚决抵抗不良信息的影响。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和提高自身能力的角度出发, 利用网络资源, 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将先进的思想和观念引入到课堂中来, 增强思政教育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同时,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学习有益信息, 摒弃不正确的观念。

(二) 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 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面对不断普及的互联网, 加强监控, 完善体制, 规范大学生上网行为, 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应当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 加强监控和引导, 教育学生识别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利用校园网络, 对网络信息中的不良信息和有害信息进行强制过滤或删除, 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宣传和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同时, 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教育, 使每个人都积极抵制不良的网络影响, 在宿舍内部和班级内部形成良性的网络小环境, 形成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大环境。通过校园网络, 组织更多大学生感兴趣的有益的活动, 使大学生上网不仅是有事可干, 而且能够自觉摒弃不良的网络习惯, 选择良性的活动积极参加和融入进去。

(三) 加强对大学生法制教育, 培养网络法制意识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教育互动, 在认识网络时代特征和尊重学生的前提下,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在教育过程中, 融入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普及网络知识, 将网络培训日常化。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 抵制有害信息,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自觉维护网络秩序。不乱发帖, 不搞破坏, 不做对社会和他人有危害的行为, 文明上网。

三、对网络行为的监控和管理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加强对网络行为的监控和管理, 制定网络行为准则, 监督和管理大学生的日常网络行为。对于不良网络行为及时制止, 并进行批评教育。通过监管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对网络中不良内容及时清理和坚决抵制, 通过对大学生上网习惯的分析和监控, 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 从小处抓起, 在高校中营造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真正用好网络时代的资源, 发挥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作用, 培养出网络时代的优秀人才。

摘要:当今高职教育的文化素质教育需要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作为切入点, 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用多种途径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粹和要义渗透到专业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社会实践等各个层面, 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 形成独树一帜的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关键词:传统文化,校园文化,高职教育,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高原, 《1995年以来我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热点问题综述》,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9月第14卷第3期。

[2].俞步松, 《略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开发与设计——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年第32期。

[3].崔芸、林宇健, 《基于网络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党史文苑》, 2010年8月下半月。

8.研究国学教育 弘扬优秀文化 篇八

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使人们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国学经典可以开发人性,协助确立人生态度,端正品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幼儿们从小打下深厚坚实的国学功底,很有必要。为此,我们确立了“以德为先 全面发展 养正品行 终身受益”的办园宗旨,研究与实践国学教育,力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纯美心灵,构建和谐社会,让幼儿和教师受益其中。

一、思考国学礼仪教育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一)全盘统筹“一体化”:将国学礼仪行知教育的研究全面融入幼儿园的管理、制度、文化、环境、课程中,融入到教师成长、幼儿发展中,就能统一思想、集中精力使幼儿园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全面贯彻。

(二)做到“可持续研究”:接受国学教育对每个人终身发展有很大好处,也是幼儿园发展的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园采用“一体化”研修的机制,将教师所做的每项日常工作都和国学礼仪行知教育课题研究目标相结合,能集中精力搞研究,是可持续的研究。我园把研究范围界定在易于显现的礼仪行为上,也易于把握。因此,我园申报的“幼儿园国学礼仪知行教育的研究”的课题,被省科学教育规划办立项为正式课题。

(三)做到“以教师、幼儿为本”:1.以幼儿为本。国学经典博大精深,我园从中选择了以三字一句,朗朗上口,能规范幼儿日常行为,以培养良好品质的国学经典读本《弟子规》为教育内容,立足于培养教育幼儿可持续发展的做人的基本素养。2.以教师为本。把我园的办园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认同和自觉的行动,形成共同的愿景,让教师树立职业的责任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二、全面系统地思考和研究实施的对策

(一)创设良好的国学礼仪教育环境

环境是隐形教育,我园做到有文化、有生机、有传统、有创新,真正地在园内营造文化育人的环境,活跃校园文化,营造全面提高幼儿素质的良好氛围。在幼儿园的门厅、长廊布置了国学故事墙面,创设了《弟子规》、《常礼举要》以及“感恩教育”的版块,在办公室、会议室、卫生间等环境处有选取《论语》、《弟子规》的内容布置的富有艺术情趣的镜框或扇子状、屏风状的版块,并创设小书院,营造浓厚的国学学习氛围。

(二)国学礼仪教育让学校的每个主体“动”起来

1.由上而下,行政先“动”起来

(1)丰富自我,读书学习。以学习为乐,以读经为趣,推崇学习集仁、义、礼、智、信为一身的《论语》一书,教师人手一册,有时由一个教师讲解学习,有时集体诵读,一起理解其中的意义及内涵,有时分散各自读,园内园外自学、熟读、背诵,并写读后感进行交流。教师们通过交谈提出问题或就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在一次的交流中,教师们就朴素的起点——“孝敬之道”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谈了感悟,有些教师眼眶红了,有些教师情不自禁落下眼泪……大家都感慨万千。

(2)深入社会实践学习。行政制定整学年“国学课题学习计划”,融人文学习、团队培训、教科研为一体的学习系列活动。积极参加社会上国学各类培训及团队组织,现场听取《百家讲坛》易中天教授《三国》讲座、毛佩琦教授《中庸》讲座、鲍彭山教授主讲的“孔孟革命”和台湾大学文学院院长叶国良教授的“孔子论管理”讲座,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黄朴民教授主讲《孙子兵法》的兵家智慧与人生启迪。还听取社会各类国学相关讲座。如台湾国学专家王财贵的讲座、参与邹越老师“启迪智慧心灵”培训,听取新加坡开心老师“爱的教育”的讲座。

(3)园本培训,体验学习。采取生动有趣的情景式体验学习的培训方式,其目的是自编自演,自纠自赏,让教师达成共识;其特点是轻松愉悦,直观生动,教师积极参与;其成效是个人品行和团队风貌得到整体提高。选自《常礼举要》的部分内容,作为培训教师礼仪行为的教材,创编出诸如“聚餐”“会客”等十个方面的礼仪内容,以情景表演为载体,进行深入的礼仪行为探讨,生动有趣,效果良好。并结合诸如“爱的天使”之类的游戏互动,使教师之间更加和谐,富有激情。园本培训生动,体现动态性、体验性、游戏性。

(4)激励评价,促进成长。为了激励教师形成与国学研讨相适应的礼仪行为,我园成立“礼仪考评小组”给予教师日常的评价,包括习惯素养如“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等;礼仪行为如“他人语 勿插言”等的评价目标。月底或月中全园将评选出 “学习之星”“文明之星”、“创意之星”、“爱心之星”的明星教师,以此激励广大教师。

2.由下而上,教师“动”起来

(1)教師大量收集古今中外的礼仪行为,选择适合幼儿的学习内容,并创编成三字一句的国学礼仪评价目标,目标细化到每个月进行评价。

(2)为了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国学教育,避免内容单调乏味,教师研究出适合幼儿学习的几种方式,使得国学教育真正落实在幼儿身上:①与幼儿园课程主题工作坊结合,把幼儿的国学学习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主题工作坊的小社会中,让幼儿的国学礼仪行为在生动有趣的小社会中践行。②与国学坊结合,各班创设了赋予幼儿经典学习、操作、实践为一体的国学坊,幼儿在国学坊安静操作学习,感受浓厚的氛围。③与国学课结合,设置每周一次的以情景故事表演为手段的国学教育活动课程。④与情景剧结合,以国学经典故事为教材,创设以知、行、演为一体的国学吟诵及情景剧故事。让每个幼儿参与表演,在亲身演绎当中接受教育,不仅学到了其中优美的语言,增强了对古诗文、故事的理解,在其他领域上也获得长足进步。比如通过表演的服装认识到故事的朝代背景,增长了见识。⑤与经武操结合,创设以经典《弟子规》为内容的“经武操”,幼儿边诵读边做“经武操”,体会中国武术形体的魅力所在,从中锻炼身体,增强阳刚之气,又潜移默化地塑造幼儿良好的品德。如“首孝悌”这三个字,在《弟子规》武术形体上为一手护头,一手护跨,内涵为在生活中对上要孝敬父母,对下要爱护弟弟妹妹;又如“圣人训”的武术形体为双手托掌,双脚踮尖,内涵为让幼儿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经典的熏习,用在贤的德行智慧,培养孩子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再如“则学文”的武术形体为下蹲屈身,内涵为学习的态度就是要不耻下问、虚心学习,开拓大脑智慧等。⑥与诵读结合,创设读、识、记为一体的多样诵读方式。诵读是念,读出声音来,不求理解,只求熟记。在经典文化的诵读中幼儿受益匪浅,不仅大量识字,提高了记忆力,而且胆量也大了。⑦与评价结合,创设“文明礼仪之星”评选激励机制,规范幼儿的礼仪行为。评价表同一内容分为家长评和教师评两份。每月初我园分发评价表给家长,请家长按表中的评价指标对幼儿作出相应的评价,月末教师再把家长评价表收集上来,一起做分析评价,总结后写好反馈意见再分发给家长,让家长也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以及幼儿同伴的表现,便于家长客观地对幼儿进行针对性教育,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从这点上也反映出我园的家园共育已经从注重形式走向注重本质。

(三)国学礼仪教育使学校的对外交流学习“活”起来

1.由外而内“请进来”

邀请市、区教育专家、前辈及社会各界资深国学研究者、兄弟单位等来园指导国学教育研究方法、策略,传播国学精神。

2.由内而外“走出去”

(1)国学教育进家庭:为了让家长认同国学教育,使家园教育形成合力,构建和谐的家庭。幼儿园通过国学讲座、学校网站、幼儿国学评价表、家长开放日、亲子国学经典节日表演等形式,组织家长参与“与经典同行”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家长们参与学习国学的积极性。

(2)国学教育进社区:为了在社区宣传国学精神,创建和谐社区。幼儿园创设校园外围栏、宣传栏等环境,宣传教育理念,通过“国学经典教育伴我行系列一诗歌吟唱会,系列二情景剧”两场活动把国学教育推广到社区。同时与社区进行各种互动:到社区讲课、逢重阳节慰问社区老人、在社区金鹭发秀接受礼仪培训等互动。

(3)国学教育进社会:①参加两岸研讨会。代表学前教育界参加首届两岸关爱青少年健康研讨会,与各方代表交流。②参加筼筜书院多场国学讲座,教师定期去筼筜书院公益性地教授国学课。③在邮政、房产等发布会上,表演国学情景剧,宣扬国学精神。④多次参观国学教育机构“孟母堂”及兄弟单位,资源同享,共同研究。与社会各界研究国学的人士,如:北京“6+1”教育科学研究会,厦门大学人文科研博士、研究生、大学生,各地园长形成交流平台,探讨国学教育。

通过“走出去”的学习,积极与社会、家长互动,发放调查问卷,听取社会的意见和建议,国学教育特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社会反响甚佳。

几年来的国学教育研究,使幼儿变得更加懂事礼貌,教师的工作进取心更强,同事间更加和谐……这一系列成效不仅得到家长赞扬,也得到社会认可和领导激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笑影以及厦门市潘世建副市长,厦门市思明区、局各界领导莅临我园慰问指导,并给予高度评价。这说明每一件新生事物的起源,每一项科学的研究,都有待于时间和成效的验证。我们将以辨证客观的态度,持续地追踪调查受过国学教育的幼儿和教师的成长状态,不断地总结、研究、探索国学教育的新路子,求证它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上一篇:文明上网从我做起班会演讲稿下一篇:小学语文课文《掌声》教学片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