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讲稿

2024-08-07

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讲稿(精选6篇)

1.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讲稿 篇一

一、有些问题难以启齿

(一)谁都会有过的尴尬

您的孩子是否曾经问过您:

●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

●为什么爸爸站着尿尿,妈妈却坐着尿尿?

●性病是怎么回事?

●什么是强暴?

●什么是伟哥?

●凭什么班级里的女生可以有时候不上体育课?

●安尔乐是干什么用的?

●为什么爸爸妈妈可以睡在一起,而我却要自己睡一个房间?

您是否曾经:

●吃惊:良好的家教却培养出如此“下流”的孩子。

●震怒:大声呵斥孩子学习不上进,偏偏想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

●尴尬: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面红耳赤地对孩子说“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的”。

●推托:告诉孩子“这种问题,不要来问我!”

●欺骗:对孩子一本正经地说他们是山上捡来的或者是石头里蹦出来的。

上面这些“曾经”,这些疑问和难堪,您小的时候有过,您的孩子现在有过,您的父母也有过。性,在人们的心目中,往往是非常难以启齿的问题。想想您的儿童时代、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是不是有很多特别想知道但又不敢问的问题,或者不知道该去问谁的问题?这样的尴尬几乎人人都有过。

随着一声啼哭,孩子降生世界,带给您的是无尽的喜悦。但是,当孩子慢慢长大,您会发现烦恼也渐渐来临。这是因为孩子会观察了,会思考了,会提问了,甚至还常常问一些您不会回答、不爱回答、不敢回答、不好意思回答的问题。尤其是孩子的性提问,往往更令父母窘迫不堪。

(二)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阴茎被“箍”成了紫葫芦

120救护车接来了一名8岁急症男孩。男孩躺在就诊床上,父母哭喊着求大夫:“快救救我儿子吧,他那‘命根子’成了紫葫芦了„„您可要给他保住啊!”大夫掀开被单一看,吓了一跳。孩子的阴茎成了一个紫色的丫丫葫芦!开始以为是“包皮嵌顿”,但肿胀的不仅仅限于龟头,而是大半个阴茎。大夫仔细查了阴茎的凹陷处,发现一个金属环套在了那里,已经深深嵌入在肿胀的组织中。这可难住了医生,他们请来了钳工、管工,都摇头摆手而去。怎么办?肉里的“铜箍”既不能锯断,也不能钳掐,谁有办法取下来?最后,大夫会诊决定在嵌顿远端多处穿刺加切开、挤压、放血放水,好歹把金属环取了下来,但孩子的阴茎已经破烂不堪,虽然全力保住了没有坏死,但将要形成的瘢痕,也会影响未来的功能。

小男孩说,他总感到小鸡鸡一拨弄就硬,很好玩。他曾经问过妈妈为什么会这样,妈妈红着脸骂他“不要脸!不许胡说八道!”。他又去问爸爸,爸爸狠狠踹了他一脚,骂道:“好小子,这么点儿的人就不想学好?!”

后来,小男孩到学校里去,听较大的孩子说,要是给小鸡鸡套上一个橡皮套,它就会变得更硬,也会感到很舒服,那天放学以后,他没有找到橡皮套,却在回家的路上捡到了一个铜环。他在自己的房间里褪下裤子试了试,恰好套在了阴茎上,来会一滑动,觉得挺舒服,却不料阴茎硬起来却软不回去了。环的远端阴茎越涨越粗,再想拿掉已经不可能了。想告诉爸爸妈妈却又不敢,因此就忍耐了很久,直到阴茎发紫了才不得不告诉父母。

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在全国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孩子们再也不是过去父母眼里的小宝宝了,他们有了很多疑问和困惑,信息化时代的影视、网络、电子游戏,也会给孩子带来一些与性有关的信息。他们对父母提出的性问题也越来越尖锐,越来越让父母接受不了。过去,孩子们可能会问父母“我是从哪里来的”、“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等简单、常见的问题,而现在,孩子口中出现了许多令父母都不好意思听的问题。

(三)孩子性提问的四个阶段

既然每个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都会给父母提出各种各样的性问题,那么,您知道什么年龄段的孩子都想问一些什么样的性问题吗?

婴儿长大成为幼儿,儿童变成少年,英俊青年变成成熟的中年人,人类的繁衍和发展是多么伟大!每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自身、对他人不断探索的过程。既然人是这个世界上的精灵,人是创造世界的万物之灵,那么孩子对“人”本身发生兴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同样,人的成长是分阶段的,对性的了解需要也是分阶段的。科学研究发现,儿童对性的了解需要基本分四个阶段。

1、身体认识阶段(0-4岁):大多询问身体器官的名称及区别等问题

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婴幼儿阶段。这时他们的性心理发育往往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自发性,而是好奇性。尤其在幼儿时期,他们的性意识开始孕育,对性的愉快体验也开始从无意渐渐走向有意。因此,男孩会用手触摸阴茎,女孩会用桌子边角或者其它物体去触摸阴蒂。这种行为并不说明孩子有什么性目的,只是一种自发的现象。也有的孩子喜欢观看和触摸其他同性或异性幼儿的生殖器,或者裸体向异性小伙伴炫耀自己的生殖器,甚至进行性接触游戏。这些都是孩子的好奇心驱使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产生,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身份和性角色。尤其是当发觉自己和他人有差别之后,他们就会有意识地表现出对性的好奇和关心,也就会不断地提出各种关于性的疑问。例如人的妊娠、人的出生、男女身体与特征的不同、与父母的关系等。如:

●为什么妈妈的乳房很大,爸爸的乳房很小?

●为什么男孩站着尿尿,女孩子坐着尿尿?

●为什么男的和女的要进不同的厕所?

●男人和女人应该在一起洗澡吗?

这时,父母应采取正确的态度,使用科学的名词,告诉孩子身体不同部位的名称。父母也可以参考一些专业书籍,利用图片让孩子认识男女身体上的器官及其不同,或者在与孩子一起洗澡的时候,帮助孩子了解人体各方面的构造。这样,孩子就可以从认识自己做起,慢慢地了解他人。比如,当一位儿童问妈妈自己是怎样住在妈妈肚子里时,妈妈解释说:“爸爸给了妈妈很多名字叫做精子的小生命,他们拼命向前冲,想到达妈妈身体里面一个叫子宫的地方。最先到那儿的精子就能钻进卵子,精子和卵子结合就变成了妈妈肚子里的小生命。你就是那场比赛里跑了第一的小生命!十个月以后,你便可以离开妈妈了。”通过这番话,孩子从妈妈那里不仅获得了坦然的态度,而且学到了“精子”、“卵子”、“子宫”等科学的名词。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小,因此常常用幼儿语言对孩子讲话,把“屁股”说成“屁屁”,把大腿说成“腿腿”,把肚子说成“肚肚”,这样的话其实对幼儿认识自己并不好,因为这样的话语系统只适用于幼儿群体。当他长大一些以后,他就会发现屁股其实不叫“屁屁”,肚子也不叫“肚肚”。孩子会因为话语系统的不同而对以前所了解的知识感到困惑。

2、生命起源阶段(4-8岁):大多询问生命起源及生育等问题

此阶段孩子大多生活在幼儿园或者小学低中年级,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因此对自己的归属感非常敏感,他们提问的重点主要是与“生命的起源”相关的一些问题。如:

●我是从哪里来的?

●我是怎么生出来的?

●爸爸怎么不能生孩子呢?

●生孩子是不是真的很疼?

这时,父母尽量不要以谎言称来应对孩子,如对孩子说“你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你是爸爸妈妈在路上捡的”等,而应该让孩子清楚地了解,自己是爸妈相爱结合而生下来的。

3、性知识阶段(8-12岁):大多询问一些与性有关的问题

这个时期,孩子已经进入了小学中高年级。由于智力快速发展,语言能力迅速增长,他们提出的纯粹与“性”有关的问题要远远多出前两个阶段。

而且,这个阶段的孩子识字能力增强,他们阅读文字读物、观看电视、收听广播、登录网络的能力都比小的时候大大增强,他们所接触到的与性有关的信息也渐渐多起来。但是,孩子的理解能力又是有限的,所以这个阶段孩子有关性的内容提问往往又与孩子自身没有太多关系,他们的性提问大多是道听途说来的比较多一些。因此,有的专家也称此阶段为“发问阶段”。如:

●为什么男生没有月经?

●女生干嘛有时可以不上体育课啊?

●什么是性梦?

●小便发痒就是得了性病吗?

这个阶段孩子提出一些比较深刻的问题是很正常的,父母对孩子的性教育内容之一,就是科学地、大方地回答孩子的性提问。当然,也有的孩子发育相对早一些,虽然他们的性功能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性别意识已经萌芽。有的女孩对自己渐渐隆起的乳房感到不安,有的男孩害怕去洗澡,怕被同学看到自己开始长出的阴毛。为了及时做出恰当的回答,父母应该学习一点有关儿童性教育的知识。

父母还应该认识到,自己在儿童性教育中的作用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尤其是在回答孩子性提问方面,孩子能勇敢地向父母提出问题,首先说明他对父母的信任,说明父母与孩子在沟通方面存在良好的基础。这时,父母应耐心倾听,有问必答。

4、爱的教育阶段(12-16岁):大多询问一些与爱情、婚姻、性相关的问题

在这个阶段里,孩子一般进入了青春期或者青春前期。这也是孩子发育最快的阶段,这时不仅孩子的身体迅猛发展,各种性征也渐渐出现,以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即作为男人和女人的一些特征)明显发育为特征。女孩大多出现了月经,男孩则发生遗精。这时,孩子往往会对自己的生理发育速度、第二性征以及生殖器的大小和形状等产生忧虑。也有的孩子除了发生月经和遗精外,还会产生其它性心理表现,如强烈的性感受和性幻想,男孩阴茎勃起速度会增加,女孩阴道分泌液增加,自慰行为的频率会上升。

因此,他们特别渴望得到性知识。但他们的提问已经不会再如同小时候那么直接,而是间接的、策略地提出来。他们提出的问题大多不涉及到“我”,但实际上往往与自身密切相关。这个阶段孩子的身体、心理都会迅猛地发展,他们对爱情、性和婚姻的兴趣也在迅速增加。如:

●一个人老想看见另一个人,这就是喜欢他吗?

●为什么有的女同学乳房左右大小不一样啊?

●遗精是怎么回事?遗精是正常的吗?

●如果一个女孩的梦里老有一个男孩出现,这是不是不好的现象?

所以,除了父母要给孩子关怀和指导以外,更重要的是学校应有性教育大纲,真正根据孩子的性生理、性心理变化的自然规律,制定符合他们年龄特点、性别特征和知识水平的性教育计划,依据他们身心发展的序列,有目的、有顺序地确定恰当的教育时机,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

二、谁来回答孩子的性提问

(一)双亲的角色同样重要

1、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一位母亲曾经遇到一件难堪的事情:那次,我们在好朋友家里玩得很晚,就没有回去。晚上,好朋友夫妇安排我的儿子住在她女儿的房间里。她的女儿房间里摆放着现在比较时髦的那种上下床。这种床设计得很好,平时人可以住上面,下面学习、存储衣物等。如果来了客人,放开一些木板就是下床。那天晚上,儿子就是睡在下床上。而我们四个大人则挤在客厅和卧室里。

考虑到两个孩子都是10岁左右,我们大人也觉得住在一起没什么。可是第二天,那个女孩却哭着对她妈妈说,我的儿子晚上爬到了上床上,钻进了女孩子的被窝里。好朋友悄悄把我拉到一边说了这件事。她说她已经问过她的女儿了,我儿子并没有做什么,只是要和那个女孩搂在一起睡觉。好朋友说她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应该告诉我,因为这样对我儿子的成长会好一些。

回家以后,我问儿子昨天晚上在女孩的房间里都干什么了,可他一脸天真无邪地说“什么也没有干啊”。我又问他:“那你和女孩睡在一个被窝里没有?”他平静地说:“睡了!那样暖和啊。”我生气地问:“你为什么不睡自己的被窝,非要睡人家的被窝?你不知道人家是女孩吗?”可儿子却理直气壮地说:“您不是也和爸爸睡一个被窝吗?您们大人可以睡一个被窝,我们怎么不可以?”儿子的话让我几乎哑口无言。

我觉得我应该回答儿子的问题,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而且我是母亲,和儿子讲那些事情是不是不太方便?是不是他的父亲对他讲这些事情更好一些?

事实上,这位母亲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那就是,当孩子向父母发问的时候,到底应该由谁来回答孩子的提问呢?

2、世界由男人和女人共同组成

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是觉得面对孩子的性提问时,女儿的问题应该由母亲来回答,父亲的问题应该由父亲来回答。这样的看法实际上是有些偏颇的。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与父亲、母亲的接触使他们对性角色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他们了解了男人和女人的相同和不同,了解了男人和女人需要合作。同样,他们对一些性知识的了解也应该来自父母两个方面。父母双方一起回答孩子的性提问是比较合理的安排,因为在讨论性和爱的时候,父母双亲是爱和被爱的最亲近的典范。

相反,如果按照人们常规的想法,男孩的问题由父亲回答,女孩的问题由母亲来回答,很有可能导致孩子对性的认知也产生偏颇。女孩对性知识的了解只继承了女性对于性的认识,而男孩对性知识的了解只继承了男性对于性的认识,他们对性的态度也大多来自同性群体。这样,他们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的认识也会相对片面,毕竟,这个世界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组成的。因此,我们说,父亲和母亲在回答孩子的性提问时,角色同样重要。

3、父母的意见要保持一致

儿童期的性教育主要在于家庭和父母,父母的言谈举止时刻在影响着孩子。父亲要多和儿子接触,也要多和女儿接触,母亲也是同样,使孩子同时在父爱和母爱中摄取双亲气质中的良好方面,父母的良好“同化”对子女性的健康成长的影响是深远的!

尤其是在回答孩子的性问题时,父母双方更要保持原则和态度上的一致。这样,孩子得到的是统一的教育,同时他也从父母合作的态度中了解到男女应该怎样相处。如果父母态度有分歧,尤其是性道德和性思想方面想法不一致,那么就会成为孩子未来生活的“困惑”。一方面,他会陷入一种矛盾的教育状态,不知道谁说的对谁说的不对;另外一方面,当他长大一些以后,他会利用父母的不一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无异于在孩子的生活里设下了障碍。相信任何一位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给孩子的性教育是这样的。

(二)重要的是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当然,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并不一定要父亲、母亲同时给他们讲解,关键的是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孩子年龄不同,他们对性的理解也不同。如果是年龄比较小一些的孩子,可能提问比较直接,也比较开放,他们不在乎在什么场合提出性问题,也不在乎谁来回答自己的提问。即使是异性长辈回答自己的问题,他们也不会觉得难堪。这是因为他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性意识。在孩子的心目中,谈论性器官、性问题就像谈论杯子、椅子一样正常;如果是大一些的孩子,他们已经有了性意识,那么他们一般不会特别直接地向异性长辈提问,他会觉得很窘迫。当然,也有的孩子,因为与异性长辈关系更贴近,与同性长辈存在沟通上的困难,或许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疑惑告诉异性长辈。当孩子向您提问时,不论是自己是同性角色还是异性角色,都应该泰然自若地承担回答问题的任务。

另外,父母还要尊重孩子提问的内容。即使孩子提出很尖刻、很让父母不能接受的问题,父母也要首先考虑孩子为什么会提这些问题?不要因为您自己不能接受就打击了孩子探索的好奇心和勇气。

(三)异性父母回答问题时应采取的态度

研究表明,就性角色的学习而言,同性的作用更大一些;而就性角色认同而言,孩子也可以从父母中的异性一方获得帮助。例如,当女儿面临青春期,需要了解与月经有关的知识时,母亲可能给女儿的帮助更大一些,母亲可以告诉女儿如何使用卫生巾,如何注意经期卫生,如果注意生冷饮食,如何调节心情等。这是因为母亲曾经有过类似的体验,可以给女儿做详细的知识讲解。

但这并不意味着父亲就不能给女儿以帮助。父亲对于进入青春期女儿的赞美、欣赏、关心、爱护,可以使女儿增强自信心,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欣赏自己。这种性别角色上的认同,有时候父亲比母亲的作用更大一些。

同样,当儿子高高大大地立在母亲面前的时候,如果他询问一些与男性生殖等有关的问题时,父亲可以做更多的解答工作,毕竟父亲在这方面有些亲身体验,而母亲则可以从一个女性的角度对儿子进行赞赏,让儿子感受到做男人的自豪。

所以,父母可以在回答问题方面做一些分工。比如,具体到相关的性知识,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以及他所询问的题目,由同性一方来回答;而在性别角色认同和理解方面,异性一方就可以多起些作用。

异性一方回答问题的时候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应力求做到大方坦然、神情平静。

一个女孩曾经问她的爸爸:“为什么您们男人没有月经?”这位父亲别扭了半天才说:“那都是女人的麻烦事,我们男人怎么会那么麻烦?”后来,虽然这位父亲还是讲解了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别,但是他的别扭的表情,却使女儿感到,女人不如男人,女人就是比男人麻烦,月经一定是不好的事情。这样的态度对孩子有很不好的影响,甚至抵消了父亲所做的详细解答。因此,建议异性父母在回答孩子问题的时候,不要加进贬低孩子、贬低异性的话语,应向孩子强调,无论哪种性别都是美好的,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同时,父母还要适当地给孩子一些赞扬,这比回答问题更重要。

(四)单亲家庭该如何回答孩子的性提问

1、一位单身母亲的心结

王女士是一个单身母亲,丈夫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因车祸去世了,这些年来她一直和儿子相依为命地生活着。可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她发现儿子的举动越来越过分。有一次,熟睡中的王女士感到有人在掀她的内衣,并用手抚摸她。惊醒的王女士一看是自己的儿子,愣住了。儿子觉得自己的行为被母亲发现,也害羞地蜷缩在床角,不肯也不敢再和母亲对视。再后来,王女士又发现了儿子一些更加过分的行为:偷看母亲洗澡、把母亲的内衣藏起来等等。

对此,王女士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她觉得儿子可能是患了什么心理疾病,于是就去找心理医生咨询。医生却说,从目前看,孩子未必就是心理疾病,也许只是对女性很好奇。心理医生建议她先和儿子好好沟通一下,或者好好给儿子讲讲女性的身体结构等。

可是,该怎样给孩子讲解女性的身体特点等问题?王女士一筹莫展。作为母亲,她觉得在已经长得很健壮的儿子面前谈论女性身体实在有些难为情,况且她也确实担心孩子以后不好意思再面对自己。

2、寻求亲友团的帮助

单亲家庭在回答孩子的性提问方面的确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单身父母就无法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性教育。

当孩子提出一些敏感的性问题时,如果单身父亲或母亲觉得确实难以回答,可以请与孩子关系比较密切的姥姥、舅舅、叔叔、婶婶等人来帮助解答,也可以直接找到前妻或前夫,请他们协助。有些问题也可以考虑请老师帮助解答。

三、什么时候回答孩子的问题好?

(一)及早开始

1、儿子真的想美人了吗?

一位母亲曾经焦虑地写信向专家们请教。她说:“我儿子现已5岁半了。不久前的一天晚上,我发现他在被窝里用手拨弄了几下小鸡鸡,小鸡鸡竟然硬起来了,我对性教育略知一、二,并未因此感到惊奇。但令我震惊的是,当我无意问了一句‘小鸡鸡怎么硬了?’的时候,儿子的回答实在令我害怕:‘想美人了!’我气得要命,问他‘是谁告诉你的?’他竟然说:‘谁也没告诉,它(指小鸡鸡)自己想,我也没办法’。我很担心,这么小的孩子怎么把性器官的勃起与异性联系起来,是否有坏人教唆?他真的懂得想美人了吗?我想给孩子讲讲性知识,可是又觉得才五岁多的孩子,就对他讲这些是不是太早了点儿?”

其实,儿童的性问题早就存在了。根据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观点,他认为儿童从3岁开始性器官就开始感受到快感了。另一位心理学家马丁森氏也认为,女孩到了3岁,男孩到了两岁半,在摆弄性器官的时候就可以获得快感。大多数儿童爱抚摩母亲的乳房,有些儿童爱扑卧使生殖器受到一定的压迫,这都说明儿童有一定的性感觉,儿童在抚摩母亲乳房、玩弄生殖器或扑卧时感到一种惬意。早期的儿童十分喜欢玩一些被动性动作的游戏,如让人摇晃或让人抛向半空。弗洛伊德认为机械性的刺激或者流动的空气扫过儿童的性器官时,可给孩子带来一种类似性活动的快感。

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不仅有上述的性快感,还会有一些性行为。这些行为从幼儿园就开始萌发了。有的孩子常常会发生这样的行为:如相互拥抱、接吻;把对方抱起来;小伙伴与其他孩子成为好朋友就会嫉妒等,还有的孩子会对自己或同伴的身体器官感兴趣。有时,他们会独自观看自己的性器官,有时他们会与异性伙伴之间互相让对方看一看性器,或者用手摸一摸,其表现形式多为“模仿医生”、“掀裙子”等游戏。据日本名古屋市青少年问题协议会1970年对290名儿童的调查,其中做掀裙子动作的有201人,而在成人眼皮底下停止掀裙子的儿童占70%;窥视厕所者167人;从裙子下面窥视者164人;摆弄性器者108人。

各种感官上的体验和一些在孩子看来很好玩的性游戏,会使幼儿、儿童向父母提出性问题,但孩子提问和感受是两回事,提问对于他来时,就是在讨论问题,而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因此,父母不要惊慌。有的孩子看到电视上的一些镜头,学习了电视上的一些语言,他也只是觉得很好玩,才特别爱说出来。

2、别把性启蒙阶段变成空白

既然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了性意识和与性有关的行为,父母不妨早点对孩子讲些性知识。尤其是当代的孩子,他们发育快,受媒体影响大,心智成熟早。这时如果不对孩子进行教育,总是指望找到一个成熟时机,等孩子大些了再谈。这样,孩子童年的性启蒙阶段就变成了空白。

儿童期的性教育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儿童今后的一生,影响到他们的性自认,性别自我表现,性别角色行为,动情反应以及今后的性目标选择。所以,建议父母及早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当孩子开始提问“我从哪里来”、“爸爸为什么站着尿尿”的时候,父母就要认真给孩子讲解,不要错过孩子的发问。

新加坡一位男性性教育专家在对7岁的女儿进行性教育时,便是裸体和女儿一起洗澡,当女儿看见父亲的生殖器并非常不解时,便对她解释男女生理的不同。这位性教育专家认为,在孩子还没有形成男女羞涩时进行性教育,是进行性教育最好的时期。不要以为,只有孩子大了才能开始性教育。当然,这位新加坡性教育专家的家庭性教育模式未必能得到大家的认同,但父母采取开放的态度,及早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可以帮助孩子自然地获得性知识。

(二)随时进行教育

许多父母总是希望能够找一个单独的时间来和孩子谈谈性问题,认为这样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实际上,性教育专家指出,父母可以从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来谈性,不一定需要刻意安排。例如,孩子小一点的时候,父母可以利用和孩子一起洗澡的时间,自然地和子女谈起性器官发育,以及如何清洁卫生的问题;父母也可以利用带孩子到动物园去的机会,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对孩子详细解释生物如何由传递花粉及交配来繁衍生命。父母要告诉孩子,这是生物的本能,是很自然的事情。等孩子大一点了,可以和父母一起讨论的时候,父母还可以找到有关两性相处、青少年怀孕或强暴事件的新闻报道,讲给孩子听,告诉孩子如何保护好自己。同时,您也可以听听孩子的看法。

因此,父母与孩子谈性问题是没有时间和场合的限制的。建议父母随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当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当看到相关内容的时候,都可以成为父母和孩子共同探讨的话题。父母还可以找些书给孩子看,可以悄悄放在那里,当孩子想了解相关知识的时候自己去看,也可以推荐给孩子看。至于具体采取的方式,要看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别全指望学校

1、学校教育“隔靴搔痒”

一些父母也知道孩子长大了,的确需要了解很多性问题了。但是,他们往往又认为:性教育应该是学校的事情,还是老师讲这些比较好。

据了解,目前在小学阶段,学校每周有健康课,但是涉及有关性生理方面的内容只有一个课时,且很多学校在进行性教育的时候经常让学生自修;在中学,一些学校把这方面的内容归在了生物课上,其中只有初三的《人体生理卫生》课专门讲授人体,生殖系统也只占一个章节。这种蜻蜓点水的性解答自然无法让孩子满意。

因此,有专家指出,目前出现的孩子性知识贫乏和性恐慌意识现象,与性教育开展得太晚,对孩子早熟来说显得滞后有关。而且,性教育开展得不够“透”,陈旧的内容,主要停留在健康教育的层次上,对避孕、性生活等知识遮遮掩掩。

2、性提问往往有很强的私密性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教育一无是处,目前各方面也正在努力,希望能给孩子们更需要的性教育。比如,一些包含内容更全面、准确的青春教育教材已经出版。

但是,父母要认识到的是,在如今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里进行性教育,光有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孩子的性提问往往有很强的私密性,他们难以把这样的问题放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来。学校进行的性教育面向大多数,回答大多数孩子的问题,对于学生们个人的具体问题,则未必能给与充分的解答。

况且,性教育包含着广泛的内容,如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保护等。父母在温馨的家庭生活中解答孩子的提问,会让孩子更加感受到父母的关心。这对提高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质量也非常有益。

(四)别做“鸵鸟”父母

也有的父母认为,对孩子提出的性问题,最好什么也不说,沉默或者打岔才是最好的办法。一位母亲说:“性知识并不是非‘启齿’不可。我不就这样过来了?我也不准备对自己的孩子说什么”。

这样的态度,实际上就是一种“驼鸟”式的教育,即当孩子提出问题以后,父母往往保持沉默,或者回避问题。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希望对孩子的提问保持沉默,在他们看来,对孩子讲多了性知识肯定不是什么好事,认为那是有意“惹”他们。但这样闭口不谈性,往往会使孩子觉得,性是不能谈论的话题,是丑陋的事情,从而形成对性持否定态度的价值观念。

渐渐地,孩子也会不再向父母提出性问题。亲子之间越是回避性话题和交流,孩子就会越觉得那是一件不该启齿的事,但是他们的兴趣却与日俱增。一些性问题成了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只会越来越感觉神秘。

四、怎样回答孩子的性提问

(一)放松,不要紧张

有一位母亲苦恼地说:每当孩子问我一些性问题的时候我都特别紧张,不知道该和孩子说什么好,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口气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才算恰当,更不知道该讲到什么程度才是适合孩子需要的。从小到大,父母从来没有给我讲过这方面的事情,我也是自己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才了解了一些那方面的内容。

分析这位母亲的心理,她的紧张其实主要不是因为知识储备不够,而是因为在她内心深处一直认为这是见不得人的事情,所以,当孩子一提问的时候,她自然要紧张。

知识不足不会是父母回答孩子问题的主要障碍,心理上的障碍才会真正妨碍父母和孩子交流。在父母看来,要讲性知识首先是不光明的事情。其次,父母还往往认为要讲与性有关的问题,自己应该郑重其事、有理有据、娓娓道来。但是,研究表明,性教育应该放轻松,应该在温暖的、随意的环境里进行,这样效果更好一些。

建议父母面对孩子的性提问时,要放松、放松、再放松。想想自己小的时候曾经有那么多疑问,如果现在自己能够正确地回答孩子的疑问,这将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这说明了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只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使孩子敢于把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告诉您。

(二)不打无准备之战

孩子慢慢长大,会有各种各样的性问题。这时,父母就要开始读一些青春期性教育方面的书籍了。尤其是那些孩子们经常会问到的问题,父母更要有所准备。各种书籍在书店里都会有卖,只要您做个有心的父母,就一定能找到适合您读的书,也一定能在孩子提出各种常见问题之前有所准备。

父母并不是性教育专家,面对孩子各种好奇的提问,有时不知道怎么回答是很正常的。每当这时,建议父母不要着急,可以先把自己的困惑告诉孩子。您可以对孩子说:“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好,但是很抱歉,我现在还答不出来,不过我会和你一起想办法找到答案。”您还可以告诉孩子:“和你讨论这类问题,对我来说,其实也很尴尬。我的爸爸妈妈以前从来没有和我谈这类的问题,但是我希望你在这方面有任何疑惑,都可以和我们讨论”。然后,您可以和孩子在网络上、图书馆里、书店里找到您说需要的答案。这也是一个您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机会。

当孩子提出一些性问题的时候,父母最好用温馨的语气来回答,这样不仅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还可以帮助他建立自信心。

一位母亲曾经科学、艺术地回答了儿子关于“我是拣来的吗?”这个问题:

明明问得那么迫切,那么认真,看得出,他内心对那种“拣来”的答案的恐惧很深很深。妈妈深受感动,忙把明明搂在怀里说:“明明是爸爸妈妈亲生的,一点不会错!妈妈还知道,别的小朋友也都是妈妈生的。”

“那为什么他们的妈妈要撒谎?”

“因为生孩子的事不好说。”

“妈妈,我们就是要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

“明明,你是爸爸和妈妈结婚以后,在妈妈肚子里长成的。你在妈妈肚子里住过10个月呢!”

“那我为什么不记得?”

“因为那时你很小很小,最初小到眼睛都看不见,只是一个细胞叫‘受精卵’,后来它开始分裂成2个、4个、8个细胞„„逐渐生长起来,这就叫‘胚胎’,再以后就长出了头、颈、身体和四肢,形成了‘胎儿’,妈妈肚子里有一个专给胎儿准备的‘房子’叫子宫,你就在那间房子里住了10个月,长成一个6斤多重的孩子才生出来。”

明明很惊奇,睁大了眼睛,似乎感到不可思议。可他最后,突然醒悟过来说:“妈妈,是不是我也像咱家的大猫生小猫一样,生出来的?”

这正是妈妈感到难以细说的地方,不料儿子用一个比喻给讲清了。妈妈忙说:“明明说得对,好多动物都是一样的,在妈妈肚子里长大的叫‘胎生’;像小鸡、小鸟,由蛋孵出来的叫‘卵生’。”

明明琢磨了一会又问:“那我和爸爸有什么关系?你不和他结婚,不能生我吗?”现在的孩子实在太精了,马虎是过不了关的。

“明明的问题很有道理,没有爸爸是不行的。你最初那个单细胞,有妈妈一半,还有爸爸一半,才成了一个完整的受精卵,才成为一个新生命,开始生长起来。”

“爸爸怎么会给你一半?”真是打破砂锅问到底。

“这就是为什么要结婚,结了婚,爸爸和妈妈就成了最亲爱的人,爸爸才舍得把那一半给妈妈;只有结婚,才说明两个人都决心把生下来的孩子共同养大成人。我和爸爸都有养育你的责任,你长大了,也有孝敬妈妈和爸爸的义务。”

明明紧紧搂着妈妈的脖子说:“妈妈,我真是你身上掉下来的肉,我更爱你了!”

也有的父母会根据儿子的年龄坦率地说:“因为爸爸爱妈妈,所以在妈妈肚子里种下了你,等你慢慢长大后在里面呆不住了,就钻出来了,这就像大棚里的蔬菜小苗一样!”这样的解释生动有趣,充满温馨,让孩子懂得,是因为父母的相爱才有了自己,这使得孩子对家庭有信心,也会有助于孩子长大以后享受更有质量的婚姻生活。

(三)注重孩子的前几次提问

有的父母曾经担心地说:我可不想在孩子还没想到那些问题的时候就给他讲,那不是提醒他吗?事实上,孩子一般会主动发问的。在孩子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他往往愿意把这些隐密问题告诉父母。这时,建议父母要好好对待孩子的第一次提问或者前几次提问。

性科学研究发现,每个孩子在小的时候,受到父母的耳濡目染,对性别以及与性有关的问题都有某种潜意识。虽然那时候他们的性意识还不够强,他们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没有太多的羞耻感,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对性提问没有任何感觉。孩子们往往是在下了很大决心以后才提问的。

如果父母在孩子第一次提出问题的时候就给他们以“严厉的打击”,或面红耳赤,或一口回绝,或闭口不谈,或顾左右而言他,或对孩子拳脚相加,父母种种不正确的行为和态度都会给孩子稚嫩的心灵留下阴影。

阴影大约有两种,一种是孩子觉得自己错了,性问题不能问,不能说,性一定是很丑陋的事情,这样的想法很有可能影响他未来的恋爱和婚姻生活。孩子还会因此而闭上了嘴,不再向父母提任何问题;另外一种,孩子会对自己想了解的问题更加困惑,觉得性是很神秘的事情。这更增加了他的探索心理,会使他对性过分好奇,甚至演变成“恋物癖”、“窥阴癖”等变态性行为。

因此,建议父母要特别重视孩子前几次提问,不要找各种理由拒绝孩子,也不要敷衍孩子,而应该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用温馨的口吻与孩子讨论问题。同时,父母还要鼓励孩子,告诉孩子这个提问很好。

(四)有问必答

陈芸芸是一位工会干事,她的儿子上小学四年级。有一天,儿子回家以后怯生生地将《家庭联系册》递给她让她签名。她仔细一看,上面没有五角星。一追问才知道,原来老师说他上课不守纪律,要求家长签名。她说:我问儿子到底犯了什么错误,儿子委屈地说,他们班的同学上体育课时,一女生因例假获准不参加跑步。他和另外几个男孩特别好奇,就向老师提意见:“为什么她可以不上体育课?!”年轻的男教师说不清楚,几个男孩却越发起劲地问,男教师一气之下叫他们统统站出来,给他们扣上了“不守纪律”的帽子。儿子还对我说:“老师有偏爱,这么热的天,逼着我们跑步,为什么女生可以不参加跑步?!”

我想了想,觉得孩子既然提出了问题,不管这是个什么样的问题,我都该回答他。于是我就问他:“你说,男生跟女生有区别吗?”儿子点点头说:“有区别的。”这时,我就直截了当地把女孩的“例假”告诉儿子。他听了,脸一红说:“怪不得她们那么容易生病!”儿子找到答案后,就不再好奇了。作为父母,我觉得对孩子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不要遮遮掩掩,现在的孩子成熟得都很早。

这位母亲的做法是对的。当孩子有了问题之后,父母一定要“有问必答”。孩子的任何提问都是正常的、合理的,因此父母要给予及时解释。

(五)科学地回答孩子的提问

有些父母在孩子提出问题之后,觉得孩子还小,未必能理解自己的解释,于是就用一些儿童话语,或者是民间常用的俗语来回答孩子的问题,如把“屁股”称为“屁屁”,把“阴茎”称为“小麻雀”,把来“月经”说成“倒霉了”或“大姨妈来了”。用这些词语对孩子做解释,不能给孩子科学的性概念和性知识,反而会让孩子觉得性还是神秘的事情,或者性是很不好的事情,会让人“倒霉”、“不愉快”等。因为他会从成年人躲闪的话语中感受到您心中的忌讳。因此,父母要用科学名词来解释孩子的提问。

要给孩子科学的性解释,还要求成年人尊重他人,用尊重的口气谈论性问题。例如,孩子在电视上看到两个人在接吻,问父母“他们为什么要接吻”的时候,父母就可以认真地告诉孩子:

那是剧情需要,是导演想让观众知道电视里的两个人彼此相爱的。其实,接吻是两个人互相喜欢对方,表达爱意和亲密关系的一种方法。就如现实生活中的夫妇或恋人,他们经过长时间认识和了解,在双方同意下,便会用接吻来表达爱意。有时候,爸妈也会用这种方法来表示深爱。但是,我们不能在别人不愿意的情况下,随便跟其他人或普通朋友接吻。

通过这样的解释,父母可以让孩子明白亲密行为是源自爱的,随着爱而来的是责任,做任何事都要以尊重别人为原则,绝不可强迫别人做不喜欢的事。不仅如此,父母的解释也是从尊重孩子、尊重电视情节的角度出发的。

相反,如果父母解释说:“他们两个人是在接吻,这个女的真傻,肯定得上当受骗,不信你瞧着吧,有她哭的时候!男人都坏,他们专门欺骗女人!你可别跟着学啊,那都是干坏事,小心上当!”这样的解释不仅没有科学地告诉孩子他想了解的内容,反而不尊重孩子,不尊重人类美好的感情。

一位父亲在儿子出现遗精情况时,用理解的态度对儿子做了科学解释。他的做法或许会对男孩的父母们有所帮助。这位父亲记下了他对儿子的教育过程:

儿子小健满14岁了,本来天真烂漫,近来好像变样了:晚上上床时间越来越早,而早上迟迟不愿起床。后来,在为儿子迭被子时发现了秘密:儿子的床单上有几块“小地图”。

晚上,儿子做完作业,我来到儿子房间,就从床单上的“小地图”引出了我们的话题。

“小健,这床单怎么弄脏了?”儿子立刻紧张起来,脸红到了脖子根儿。

我忙说:“你不必紧张,你不说我也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以后可要穿着裤头睡觉啊!”

我告诉儿子,这是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生理现象。女孩子大约11-12岁开始,男孩子13-14岁开始青春发育。这时体内的性激素分泌增多,男人不仅睾丸、附睾、输精管、阴茎等性器官迅速生长发育,同时第二性征显现,如体格粗壮、肌肉发达、喉结突出、嗓音变得低调而浑厚,胡须、阴毛开始出现等等;在女性,卵巢分泌雌性激素增多。促使输卵管、子宫、阴道、阴道腺、阴蒂等性器官生长发育,同时又促使女性的第二性征出现:体态丰腴、乳房隆起、臀部浑圆、肩窄臀宽、嗓音尖细圆润等。

“那为啥会流出液体?”我告诉他,当睾丸及附属生殖腺发育成熟后,除分泌更多的性激素外,还会产生精子、分泌精液;激素、精液的积蓄,都会刺激生殖器兴奋而勃起;并产生一种欲望,喜欢用手抚摩它。这种做法叫“自慰”。自慰产生欣快的感觉,达到一定程度,阴茎就会射出粘性液体即精液。

“有时我并没拨弄它,在睡梦里,它自己就流出来了。”儿子说。

“那就叫遗精。也是人成熟的表现。”

儿子听了以后,放心地笑了。

(六)循序渐进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总会有不同的性问题,父母要做的是根据孩子的年龄发展和他的理解程度来回答孩子的性问题,不必着急一下子把很多问题都告诉孩子,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

(七)多借助图片

一对父母面临12岁儿子的提问,有些束手无策。儿子最近给他们提了一大堆问题,全是在他们看来非常敏感的问题。比如,性交是怎么回事?生殖系统是什么样的?什么是遗精等。为此,这对父母深切感到该给儿子科学的性教育了。于是,他们到处去找课本和书,从书店里买回来的一大堆书籍都在讲解青春期性教育的“伟大意义”和“必要性”。可是,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他们想说的话?最后夫妻俩想了个好办法:多用图片,这样讲解起来就会省很多事儿。

母亲后来写道:几年前老公从美国带回几本大百科全书画册,这下派上用场。经过仔细斟酌,老公先找出了一张生殖系统解剖图,然后又咬牙翻出一幅性交局部解剖图,黑白线条的。画册上的图片都很喜气洋洋,男人女人从幼儿到成年,裸体的,但是拍得很美,大家都挺直身体,一脸灿烂,很为自己骄傲的样子。

我们给儿子讲解了男人和女人每个局部不同时期会发生什么变化,又讲了女性的生殖原理,月经是怎么回事;男性的生殖原理,勃起、遗精是怎么回事,精液流程图等。儿子像听一节数学课一样,并不专心致志,一边晃悠凳子一边玩儿似地听。

在讲到遗精的时候,儿子不好意思地说:“我前天晚上好像有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还以为尿床了呢。”老公并不惊讶,接着说:“好啊,挺好的,这就是进入青春期了,说明你生长发育一切正常,人有早有晚,11岁到16岁都算正常。”

讲到恋爱的时候,老公不知从哪里弄来的海滩图片,浪花月光,搞得很有情调。“青春期如何建立更健康、更成熟的男女朋友关系:更强的理解;更负责任;不必回避,不要有敌意;也不要亲密得超过了理性的界线。恋爱不能太早,因为喜欢一个女孩子要为她负责任。相爱的人要亲近,亲吻、拥抱都是亲近的方式,最亲近的方式就是做爱,也就是性交。”

那幅令人担心的性交图片终于拿出来了。

儿子没看懂,老公简单地解释了一下那些黑白线条以及男女生殖器的位置,精液是怎么进入子宫的。儿子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不十分好奇,神情平淡,没有提出什么问题让我们难堪,并不比看一幅数学题的三维图多一些羞涩。

爸爸又说,结婚以前不要这么做,做爱要在结婚以后。儿子听了点点头。

真正的性教育也许这仅仅是开始,但是我们过了最可怕的一关。这一关不在孩子,在父母。也许儿子根本没觉得那幅解剖图有什么了不起,但他们至少获得了这样的概念:长大成人是可喜可贺的。性是正常自然的。性爱是美好的。爱情是珍贵的。人是要负责任的。

这对夫妻利用图片对孩子进行了很好的讲解,他们的神情安详,语气温馨,许多难以描述的内容都经由图片表达出来。无疑,这是一对聪明的父母。

(八)告诉孩子可以做什么更重要

多数身为父母的人总是担心孩子受到欺骗,担心孩子做出一些越格的事情,因此,父母往往爱在孩子跟前说“不要”,告诉孩子“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还总是喜欢把问题说得极其严重。在父母看来,只有这样才可以放心。但实际上,父母的话反而给了孩子一些刺激,让他觉得那些“不要”很神秘,或者还会感到很有趣,他们会更想去试一试。因此,生活里才会经常发生“父母越不让做的事情孩子越想去做”的情况。

另外,一些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下,仅仅懂得了不能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却没有懂得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这样,孩子可能不会去进行不正当的性活动,但他们长大以后也往往不会去寻找或表现正当的性爱。这样的性教育同样是失误的。

建议父母在给孩子讲解各类性提问的时候,您可以告诉他“能做什么”,如可以和异性握手、与异性一起游玩等。当然,有些“不能”也是需要父母强调的,如上面那个家庭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时候,父亲就告诉儿子,恋爱不宜太早,结婚以前不宜做爱等。一些原则性的“不能”父母要很严肃地表达出来,让孩子知道在性问题的处理上,父母是有原则的。

五、回答性提问的几个原则

(一)不硬充专家

一些父母总认为自己当年没有受到很专业的、很系统的性教育,自己也不做这方面的研究,如今怎么回答孩子提出的性问题呢?

其实,父母完全不必担心和焦虑。当孩子向您提问的时候,很有可能有些问题对您来说是陌生的,甚至您自己也存在疑问。这并不可怕,遇到这样的问题,父母不必紧张,您只要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告诉孩子就行。例如,您可以对孩子说:“这个问题妈妈也没有弄懂,不如我们俩一起去查查资料吧?”“我以前还真没有注意到这样的现象,你的问题很好,我们俩分头去了解情况、然后再一起讨论如何?”

即使有些问题父母能够回答,但有些父母也会生出些担心来,生怕自己回答得不够专业,如前面那位母亲的担忧。实际上,父母给孩子的解答,虽然没有性教育专家的解释专业,但孩子可以从父母的态度和神情中获得一种心理的上亲近感和支持感,这是专家无法给予孩子的。建议父母遇到难以回答的问题时,不要硬充专家,不要怕回答孩子的问题。

(二)不压抑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向父母提出一些性问题,往往只是一种求知欲的反映,或者孩子心中存在某方面的疑虑,他才会说出来的。面对孩子的提问,父母回答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要压抑孩子的好奇心。当孩子提出性问题时,说明孩子在探索自己和他人,探索生活中一些他还不懂得问题。这种好奇心是值得鼓励的,父母如果斥责他,就会压抑了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对性产生神秘感、罪恶感、肮脏感,从而影响孩子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父母这样做,会使孩子慢慢形成一种有害的“性抑制心理”。专家认为,这种心理有的时候在某些孩子的心中很顽强地存在着,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女孩在长大以后可能会出现性冷淡、无性高潮等性机能障碍,男孩则可能在成年以后出现阳萎等性障碍。

(三)不欺骗孩子

面对性提问,有的父母用假话欺骗孩子。这样做,也许可以蒙蔽一时,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他们慢慢会识破谎言,但成年人的做法却有可能让他们也变得虚伪、不诚实。同时也会让他们感到,在性的问题上是不能说真话的。

另外,成年人一些不恰当的玩笑,也会使孩子对性知识有误解,这需要父母特别注意。2001年7月5日的《健康时报》曾登载了这样一篇文章:小强已经6岁,快上学了,可他有个坏习惯,就是在没有人的时候,喜欢玩弄自己的小鸡鸡。怎么办呢?大家让爷爷去做工作。爷爷问小强:“你撒尿不舒服吗?”“没有啊!”“那为啥常玩弄小鸡鸡?”小强沉默了好一阵子,有些害羞„„“爷爷,以前你常说,我的小鸡鸡是‘打种’用的,还说会下蛋,我总是不明白,所以„„”爷爷明白了,原来根源在自己这里。还在小强小时候,爷爷常逗他,说“摸个蛋蛋吃”,也说过“这鸡鸡可是宝贝,将来能‘打种’”。没想到这些玩笑话,却给孩子种下了疑惑。

为此,爷爷及时纠正了自己的错误。他对孙子说:“对啊,你不要对自己的小鸡鸡奇怪。”爷爷说,“所有的男人都有,小名叫鸡鸡,真名叫阴茎,它的两个蛋蛋叫睾丸。小鸡鸡就像你的手和脚一样,是你身上的正常器官,没有什么特殊的。阴茎的主要用处是撒尿,人哪一天不撒尿也不行;睾丸是男人的生殖器官,它的作用挺大,管男人体格发育强壮、劲头大、成年后长胡子、说话声音粗等,它里面还能生产精子,将来和女人的卵子结合后,就能生育后代,爷爷说的‘打种’,就是传宗接代的意思。”

小强琢磨了半天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原来是这么回事”。但接着他又说:“爷爷,我玩弄鸡鸡还有个原因,就是我一碰它,它就硬,感到好舒服,那是怎么回事?”爷爷笑着说:“这也没啥奇怪的,人身上不同器官都有不同特征,就像皮肤热了会出汗,冷了会起鸡皮疙瘩,看到好吃的东西,嘴里就会流涎一样,阴茎受到刺激,就会变硬,叫做‘勃起’,也是它的正常反应。”

“爷爷,我现在全明白了。”

(四)不丑化与性相关的内容

一些父母害怕孩子对性产生好奇,习惯在言语和态度上丑化与性有关的内容,比如把性说成淫秽不堪、肮脏下流的事情,看到电视上男女主人公的拥抱接吻,就斥责为“不要脸”,看到邻居的孩子有早恋行为,就在家里用极其丑化的言语描述给孩子听。父母的本意是想杀鸡给猴看,但事实上却很可能因此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及他们对爱的憧憬,渐渐造成孩子对性的厌恶心理。有的人成年后甚至有可能形成对正常性行为和性反应的严重抑制。

研究发现,性教育观会影响孩子今后的人格形成,如果孩子小的时候接受的是错误的性教育,那么他很有可能形成不健康的人格。父母应给孩子科学的教育,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强烈并不是坏事,父母应循循善诱,不能一味地斥责或粗暴地拒绝。

(五)不过分担心尺度

有的父母在回答孩子的提问时,很担心给孩子讲到什么程度合适,既怕讲浅了孩子没理解,更怕讲深了对孩子产生副作用。其实,这是父母不必过分担忧的问题,因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是分层次的,因此他提出的问题也往往是符合他的年龄特点的,父母的讲解只要符合他理解的程度就可以了。一般情况下,孩子不会追根究底地去“打破沙锅问到底”。

父母讲解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来进行,同时还要掌握好与孩子交流的技巧。要坦然面对孩子的提问,不要因为担心尺度问题而回避提问。当然,也有的孩子提出一些超出他年龄段的问题,这时父母不要因为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就不回答他,而要用简洁的、他能理解的话告诉他最基本的道理就可以了,不需要深入地去解释。

(六)不过分渲染

一位女孩子问妈妈:“您有两个大乳房,爸爸为什么没有?”对此,妈妈根据女儿的年龄,适当地解释说:“男人和女人虽然大体上长得差不多,但还是有许多差别。比如,男人往往长得又高又壮,说话声音粗大,吃饭也比我们吃得多。而且,男女的泌尿系统也不一样,因此,男人小便要站着,女人却要蹲着。长大结婚后,别的女人也像妈妈一样,能生孩子。生了孩子以后,就要给孩子吃奶,所以,女人的乳房就很大,而男人不能生孩子,也没有奶,所以,他们的乳房就很小。”

女儿仍不依不饶地问:“我也是女人,为什么我没有妈妈那样的大奶奶?”妈妈解释说:“因为你还没有长大,等你长到十四五岁以后,乳房也会慢慢长大的。可小男孩再长大,也不会有大乳房。就像男孩长‘鸡鸡’,女孩不长一样。”

“那我长大也会生孩子吗?”

“也会的,女人长大、结婚以后,都会生孩子的。”

“为什么男人不生孩子?”

“女人肚子里有胎儿生活的‘房子’叫子宫,孩子出生前要在那里面生长10个月;男人就没有子宫,所以也就不能生孩子了。”

母亲的解释是恰如其分的,她既给孩子解释了什么是结婚、男女身体的差异,也告诉孩子为什么男人不生孩子、女人生孩子,这些解释都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的,没有过于详细的解释,又不含糊其词。

六、态度决定一切

(一)重要的是改变父母

回答孩子的性提问,看似简单的一件事情,实际上却对父母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今天的孩子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里,他们获得信息的能力甚至高于父母,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渠道甚至比父母还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不及时改变自己,提高自己,那么当孩子将问题向您抛过来的时候,您面对的只能是尴尬,或许还会有孩子瞧不起的眼光。

据《特区青年报》报道:一些父母和教师对性的了解甚至不如小学生。深圳市南计生协会前段时间曾经对父母、教师和小学生联合组织了一次关于性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很让人感到意外。据市南计生协于瑞龙教授介绍,两份调查问卷,题目难易程度差不多,但想不到父母和教师的性知识调查问卷准确率却很低,如在回答“什么是性交行为”这一问题时,竟有很多答卷选择的是“拥抱”。

面对老师、父母性知识的匮乏,小学生是如何获取性知识的呢?从调查题目看,小学生在“对男女生殖方面”的知识上,获取的7项途径中,竟有40%的学生从和自己一样大小的同伴那里获得,另外是从上网、看书等途径,而通过父母、教师获得的却是寥寥无几。很多学生提到“无法”或“不敢”和父母、老师交流性知识,有的学生甚至说,父母和老师对性知识根本不知道。

那么,少年儿童对性教育的态度是怎样的?调查表明,有56.9%的初中生明确反对“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懂得性,用不着教育”这一观点;有59%的初中生明确反对“性教育会导致孩子有更多的性行为”这一说法;76.6%的初中生认为,“如果孩子能在学校里接受好的性教育,等他们长大了会对性问题做出更聪明的决策”

就当代孩子的认知程度来说,如果父母给他们讲解性知识的话,孩子是不难理解的。可是,孩子却很少从父母那里获得性知识。另外,父母对性的“无知”,也成为孩子接受性教育的障碍。因此,父母急需做的,是要先改变自己。父母可以多阅读一些与性有关的知识,了解孩子的生理状况和心理状况,把对性的了解、理解、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观念重于行动

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父母们的主要障碍不是来自知识程度,而是来自父母的观念。有些父母因为害怕孩子“堕落”,所以会谈性色变;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提出一些性问题就是“不学好”,所以才会勃然大怒;有些父母认为性教育结婚以前再进行也不迟;还有的父母认为性教育就是“月经、遗精、手淫”,所以一开口就是对孩子的警告„„正是因为这些观念上的问题,才导致了父母在性教育方面的误区。

父母要给孩子科学的性教育,需要重视四个方面的观念:

●对性的好奇心人人都有,性教育是知识教育,也是情感教育;

●性教育不单纯是性知识的教育,还包括人们对性应该持有的态度和观念;

●性教育的同义语是性学习,它需要全家一起去学习;

●性教育是家庭建设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您在家庭中培养一种理解、豁达、和谐的气氛

当您具备了这几个方面的观念时,相信不论孩子对您提出什么样的性问题,也不论您的回答是否够专业,您的行动都不会挫伤孩子的好奇心的,因为观念是行动指南针,是行动的方向盘。

(三)性教育是终身教育

无论您的孩子已经多大了,对于一个家庭的建设来说,性教育是随时都需要的。一些不希望给孩子过早讲解性知识的父母,总是用“我们小时候没有进行过性教育,不是也长大了吗”做理由。事实上,反过来想,如果父母们在自己的童年时代、少年时代、青年时代能接受系统的、科学的性教育,那么父母们性生活的质量会高于现今,而且对待子女的态度会有所改变,父母们对孩子提出的性问题不会狭隘理解或者否定,父母们还会听到孩子内心的呼唤。

当然,孩子的年龄不同,性教育的内容、方式都会有所改变。有的时候,无声的教育也是一种教育,当您和伴侣相亲相爱地一起聊天,当您默默地支持伴侣的工作,当您带着全家一起快乐游玩的时候,这都是在对孩子进行无声的性教育。孩子会从父母的亲密中理解性的丰富内涵。

同时,对于父母来说,尽管孩子已经长大了,仍然不要忘记自己也同样需要接受性教育。不了解自己的更年期,不了解配偶的心理状态,不会协调自己与异性的关系,不懂得关心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其实也是一种性无知。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这是一个颠簸不破的真理。

(四)补充营养和打预防针并重

性科学研究专家潘绥铭教授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有两个已婚的女青年,在她们的少女时代第一次来月经的时候,母亲都比较详细地给她们讲了与月经有关的性知识和一些注意事项。但是,甲女的母亲对她说,有了月经之后,就意味着一个人成熟了,就有可能怀孕。因此,来月经意味着一个女人进入了“危险期”。母亲告诫她说:“从此以后你要更加克制自己。”结果,甲女在结婚之后出现了相当严重的性冷淡,影响了夫妻感情。

乙女的母亲则把来月经看作是女儿开始成熟和独立的标志,她告诉女儿要接受和适应这种生理变化。结果,乙女婚后夫妻生活和谐幸福。

两个女人的不同生活告诉我们,父母在解答孩子的性提问时,不能仅仅输入知识,还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培养。

许多父母都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多给孩子打预防针,预防孩子“别出事”。只要孩子不出事,不越轨,自己的性教育就是成功的。其实未必。

父母给孩子打些预防针是有必要的,比如,告诉孩子与异性过早进行性方面的接触可能会对性器官产生危害,从而感染疾病;告诉孩子如果不注意保护自己,有可能会受到坏人的侵害,这些都是需要的。但是,父母对孩子的性教育绝不仅仅是给孩子打预防针。比较而言,给孩子一些营养比预防针更重要。

性教育绝不仅仅是性知识教育,还应包括基本的性道德教育。但光有道德也是不够的,父母还要重视对孩子的心理培养。因为如果您仅仅从道德意义上告诉孩子,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孩子有可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己去冒险体验。父母要重视孩子的心理特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征来进行性方面的解答,让孩子了解性的积极一面,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这样会在孩子心中形成一种稳定的、向上的心理感受。这种向上的、积极的心态对孩子的一生来说都是必需的营养品。

2.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讲稿 篇二

2014年5月29日,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房敏医生主讲的中欧健康大讲堂2014年度第一场专题讲座“中医养生与脊柱保养”在中欧国际商学院圆满举行。

中欧健康大讲堂活动是由中欧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与《问健康画报》合作举办的,针对个人健康管理教育的讲座。本年度四场讲座的主题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药学院院长、创新中药实验室主任、《问健康画报》编委会专家召集人徐宏喜教授亲自设计,具有极高的科学性、应用性及生动性。

活动举办方邀请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房敏医生担任年度首场讲座的演讲人。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带头人的房敏医生多年来主攻脊柱推拿研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一系列自主研究成果。他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讲解了中医养生的原因、原则和方法,推拿保健的方法等一系列中医养生的基础内容。

中医养生的基础知识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即保养生命。泛指一切有利于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有助于长寿的理念、方法。为了让听众对于中医养生有进一步的正确的认识,房敏院长着重讲解了中医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养生的七个原则:顺应自然、形神共养、调补脾肾、扶正辟邪、因人施养、因体施养、寓养于通。常见的六个养生方法为情志养生、心理养生、饮食养生、起居养生、运动养生和推拿养生。

脊柱的推拿保养

房敏院长介绍,脊柱及脊柱相关的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谈及脊柱病的发病机制,房院长通过临床研究发现脊柱病不一定都是骨头的错,同时也与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脊柱伤病多与脊柱退变相关,椎间盘退变是脊柱退行性改变的先导,超过90%的背痛囿于关节肌肉力学改变,功能病理(关节肌肉的力学问题)改变比结构病理(骨折、椎间盘突出和其它X线可见异常)改变更为重要。

房院长由此提出“筋骨失衡,以筋为先”的观点。脊柱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力学结构,过分依靠病理变化,易将思维局限在机械的现代医学解释范畴。非特异性长杠杆及特异性短杠杆推拿手法对于脊柱病有显著疗效。

3.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讲稿 篇三

备课是一个将学生、教材和教师自己进行多维整合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知识准备、心理准备和情感准备的过程。

备课变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需要老师的技巧和匠心,那么,关于备课有哪些新的理念和技巧呢?

三个新理念

备课新理念之一:教师要成为学习设计师

教师两大专业行为,即备课与上课,二者比较,备课更为专业和重要。备课的专业说法是学习设计。课堂革命的前提是学习设计的改进,而常规备课不适应核心素养的要求。专业方案直接关联学习设计。教案就是教师专业度的一个重要体现。但是许多教师的教案并不专业,也不专门。

不专业、不专门体现在三个方面:形式不专业,还是几十年的老套路,即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生产过程不专业,许多教师并不会认真写教案,不分析具体情形,照搬照抄,甚至直接在网上下载下来;不专门,有教师不因人而异、因时而变,一个教案用多年。

而专门方案的制定需要理论、规范、技术和工具的支撑。学习过程中无流程的任意发挥现象已比较普遍,教师要成为学习设计师,掌握高质量学习的技术,才能构建高质量的课堂,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备课新理念之二:始终带着产品的思维展开

产品思维线路图是这样的:

先发路线——显性的逆向设计,即预期会用一个怎样的产品交付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整个过程需要边生产边学习。

跟进路线——隐性的导航设计,即在尊重和满足用户的需求和体验中埋下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知不觉地导航着用户的认知走向。

错综交互路线——只有显性与隐性紧紧贴合,才能实现课程目标,也就是说,既要始终以“用户需要怎样的产品”来贯穿,也要逐渐被“我希望你能产生这样的共鸣”所影响。

这种过程实现了所期待的理想学习状态:学习是主体积极参与的一种源自于内在需要的活动,是不断地积累与打破经验、建立并改变范式,不断地更新、充实、发展自我的过程。

学生从开始确立选题起就是有产品化预期的,需要不断洞悉谁会需要这样的产品,并将一系列有设计的“打法”贯穿于研究之中,一路的解决问题与自我成长又是对能力、态度、精神品质的锻造,最终看到自己的产品诞生并得到广泛的认可,学生在完成一次学习闭合的同时内动力再次激发,学习的能量在巅峰中得以存续。

备课新理念之三:充分放大关注学生差异这一维度

如何备好一节课?需要考虑的维度很多,但备课中最需要考虑的一定是学情,而学情中最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差异,因为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是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

备课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学生两种关键性的认知差异:一是起点差异,二是思维差异。

为什么说这两种认知差异是关键性的呢?首先,学生个体间的起点差异直接决定着教学起点的定位问题,具体到一节课而言,如果教师对“该课背景下”学生个体间的起点差异研究不透,就有可能把教学起点定得过高或过低,甚至错位,这都会影响教学实施的针对性。

再说思维差异,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有的学生抽象思维发展得很快,有的学生形象思维发展得很好。抽象思维发展得好的学生学习数学就相对轻松;而有的学生离开实物就没有办法理解,会显得很吃力。

针对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在备课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材料和设计多种活动方式,供他们选择,使之每种思维方式与学习材料和活动高度相匹配。

四大技巧

技巧1:常听“老教师”的课

所谓“老教师”,要么是对所教内容已经有比较丰富的经验(比如已教过至少两轮),要么是对所教年龄段的学生有着丰富的相处心得(熟悉学生更理解学生)。听这样的教师的课,可以使新入行的青年教师减少盲目摸索的风险,在相对较高也更平稳的起点上更顺利地摸索适合自己的路。

首先,听课时不只要记录课堂流程,更要随时把自己所关注和思考的东西标注出来,比如对某些概念的深入阐释,对难点的具体处理方式,对学生特定反应的应对等。边听边主动总结,注意把握整体框架(整节课的主线是什么,重点和难点如何分布,高潮在什么位置以及怎样处理)。

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只要听过课就尽可能找被听课的教师讨论,将自己的思考和疑惑追问一番,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很多处理思路是高度:经验性的,一时也未必能解释清楚,等自己亲自上过课之后,可能就会有进一步的体会。

技巧2:反向设计教学

美国学者将课程设计过程进行了规范化,并且取名为“反向设计”,其实就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来设计教学。

反向设计的程序,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期望的结果。你期望学生了解什么、知道什么、能做些什么,这些就可以形成你的课程目标。

第二步,确定学生应该达到的程度。也就是用测验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表现,评估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除了测验,你也可以采用提问、观察、对话,以及一些更传统的方法,比如背诵或者默写。

第三步,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什么样的活动、素材和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达到学习目标。

技巧3:用思维导图备课

“思维导图”的表现形式虽然是图,但本质还是思维。为此,在运用思维导图备课之前教师应该做到五个读懂:

一是读懂课标。

课标是我们教学的纲领,设计教学时读懂了课标才不会在教学时与其背道而驰,领会了课标理念,我们的设计才能更具有创新性、有效性和开放性。

二是读懂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只有读懂教材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的地位、目标、重点、难点,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正确处理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三是读懂习题。

习题是编者精挑细选的,每一道习题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寓意,关键看老师能否读懂其意图,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四是读懂自己。

包括自己的教学心态、教学情绪、专业水平等诸多影响教学的个人因素。反思自己的知识水平:今天的这节课,我目前的知识水平能否应付?要上好这节课,我需要哪些知识储备?

五是读懂学生。

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中的主体。我们教学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教学前,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技巧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在以下方面得到体现:

当教材中呈现的问题情境与当地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时,教师可以将其换成学生熟悉的事物;

当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数据信息等与本班学生实际状况有差距时,教师可以作适当调整;

当教材安排的课时对本班学生来说过快或过慢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当然,这些调整与变动是建立在对教材的研究与对学生的了解基础上的。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主要表现在对教材的灵活运用和对课程资源的综合、合理、有效利用上,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和教学目的,要避免形式化的倾向。

4.中小学教研活动专题讲座讲稿 篇四

怎样一节课才算是优质课?公开课该怎么准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加以分析。

理念层面

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

1、自主学习的程度。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程度如何,具体要看一节课中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能动度、时间度和创新度。自由度就是看学生的学习目标、方法、进度以及对结果的评价多大程度上由自己决定;能动度就是看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时间度就是看学生有没有自学时间,自学时间有多少;创新度就是看这节课中学生是否有创新。一般来说,自学课学生是容易创新的,但不是每节自学课学生都能有创新。

2、合作学习的效度。合作学习是指共同的学习目标、采用小组或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它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建立的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通过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效度如何,主要看小组的选题是否科学;分组是否合理;是否互赖互动;是否有预设生成。所谓选题科学,就是所选主题符合重要性、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这四个标准;合理的分组一般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人数也不能过多,以4-6人为宜,每人都应有明确的分工;互赖强调每个小组成员的努力都是小组成功所需要的和不可取代的,他们对共同努力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贡献,小组的成功是建立在每个人成功的基础上的,有一个人不成功,小组就没有成功;互动强调的是面对面的交流、帮助、支持;没有预设的课是不负责任的课,没有生成的课是不精彩的课,在预设中有生成,在生成中有预设。

3、探究学习的深度。从本质上说,探究学习是一种发现学习,具有深刻的问题性、广泛的参与性、丰富的实践性与开放性。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景。探究学习的深度如何,主要看学生有无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问题的数量是否多、质量是否高。一节课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说明教师善于启发;教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越多越好,说明学生的探究有深度。

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所谓“一个中心”,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时时问自己:“我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有用吗?什么时候有用?这样的方法和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吗?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传授的知识、教给的方法、培养的能力以及价值导向,都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2、“两个基本点”之一,就是坚持依标施教。“依标施教”就是根据课程标准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因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一个课程标准可以编写多套教材,我们在教学中所依据的不可能是“多套教材”,只能是唯一的课程标准。另外,在当前学业考试命题中,我们依据的也不可能是那套教科书。所以,评价一节课,主要看它是不是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至于该节课是不是“讲通学透”了教科书,不应是我们所关注的。

3、“两个基本点”之二,就是坚持体现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所谓人文性,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生活化,个性化(选择性)、有地方特色等,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所谓综合性,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一节课本身应体现综合性,可以是相关知识的综合,也可以是学教目标的综合,也可以是看问题的角度综合,等等。所谓开放性,就是要求教师的教学思想应是开放的,而不是只固定在某一种思想或理论上,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教学目标是开放的,目标设定不仅限于教学内容的完成度,而是从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培养等多方面入手;教学内容是开放的,改变学科教学的单一性,体现社会学科的综合过程是开放的,一节课结束时应在总结、升华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并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信息、解决问题。所谓实践性,就是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培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操作层面

主要看学生是否做到联系阅读,主动问答,自主讨论,自评互判

1、联系阅读。“联系”即综合,或彼此接上关系,“阅读”即从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并影响其非智力因素的过程。联系阅读,就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相关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获得意义并影响其非智力因素的活动。一节课是否优秀,我们要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否围绕目标,对相关知识进行纵横联系、互相贯通,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2、主动问答。“主动问答”即学生自主、积极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有学者说:“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3、自主讨论。讨论,是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的活动。自主讨论是指在教师的导引下,学生自选问题,并就这一问题自由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以解决问题,或生成新的问题的活动。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自评互判。自评是指自我评价,即以自己自身作为评价主体而对自我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全面认识自我,反馈调节;互判即相互评价,是指学生们相互促进的评价,它重视相互学习和相互提高。罗杰斯认为,当学生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为主要依据、把他人评价放在次要地位时,独立性、创造性就会得到促进。同时,也有研究认为,初中生评价能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十分重视同龄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关于这一点在其他年级的学生中是少见的。

看教师是否做到引人入胜,精导妙引,结尾无穷

1、引人入胜。“引”指的是“引出课题”和“进行指引”。“入”是让人处于某种状态或境界。“引”是手段,“入”是目的,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引人入胜指的就是在一节课的起始阶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对某一课题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或境界的教学行为。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一节课是否优秀,要看是否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

2、精导妙引。“精导”即精心指导。“妙引”即巧妙引领。精导妙引就是一节课的进行中,教师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的阅读、问答、讨论、评判等学习活动,给予精心指导、巧妙引领的教学行为。其目的是掀起学习高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一节课是否优秀,要看是否有一个教学高潮。

3、结尾无穷。指的是一节课的结束阶段,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升华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并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行为。如果说开头的艺术是为将学生引到教学胜境之中,以求收到最佳效果的话,那么结尾艺术,就是要将教学小课堂带入人生大课堂,将最佳效果从课堂之点辐射到社会之面,达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境界!所以,一节课不仅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而且还应有一个回味无穷的结尾。

策略层面

能否做到开头引人入胜,中间高潮迭起,结尾余味无穷

一节好课,除了开头引人入胜,结尾余味无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间要有高潮,不一定要“高潮迭起”,但至少要有一个“高潮”。所谓高潮,就是一节课中最兴旺发达的阶段(亮点),或矛盾冲突最尖锐、最紧张的阶段(冲突点)。教师精导妙引,用艺术性的手法掀起教学的高潮,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具体说,教师掀起的教学高潮,有强烈的激励功能、鲜明的愉悦功能、很强的促学功能和潜移默化的审美功能。所以,在一节课教学中,教师应精心指导、巧妙引领,努力掀起教学高潮。在制造高潮的过程中,切忌“信马由缰”,随意拖堂。该“出手”(开头)时就出手,该“收手”(结尾)时就收手,努力做到“收发自如”。

能否扬长避短,按照自己的习惯把自己的长处发挥淋漓尽致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而且不同的人特点不同。一节课成功与否,要看教师是否能够扬长避短,按照自己习惯把自己的长处发挥的淋漓尽致。别人可能会提出很多很有价值的意见或建议,有的甚至是专家成功的法宝。但对此决不能“照搬”。说实话,一个比较优秀的教师,只要扬长避短,发挥出挥出自己的优势,终有一天会达到“随心所欲,顺其自然”之境界的!

能否做到出奇制胜

5.环境教育专题讲座 篇五

创建《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的申请报告

县语委会: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和教育体育局迎接扶风县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依据《陕西省中小学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评估标准》,我校对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工作做了认真、高效、有序地部署。

我校组建了“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魏新怀担任组长,由副校长孙宏发、周乃林、刘永林、周宝侠担任副组长的领导队伍。全校师生在“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的方针指导下,积极投入到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活动中。学校为此强化了语言文字规范化管理工作,将语言文字规范化深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对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评估指标,较好地落实了各项标准,教师在普通话培训考核中,成绩显著,校园内已形成人人说普通话,人人写规范字的良好氛围。我校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创建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我校全体师生为创建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正努力学习,不断实践,我们真诚地期待着上级领导来我校检查、指导。

特此申请。

6.教师专题讲座让师生共同成长 篇六

关键词:东厦中学读书节 教师专题讲座 共同阅读 教学相长

从2010年开始,汕头市东厦中学读书节已举办六届。而追踪调查表明,“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校办读书节’对他们的课外阅读有促进作用,也对他们的学习成绩或成长有帮助。”[1]其中,读书节坚持了六年不变的教师专题讲座,应该是学生们汲取营养、对经典书目顿生兴趣的重要来源。对于阅读,兴趣无疑是最好的老师,只是,读书节连年的举办和那句萦绕在耳的“今天,你读书了吗?”,绝不仅仅为了那斗生的兴趣和一时的兴起。本文以东厦中学读书节为例,谈谈教师专题讲座如何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一.对于学生:遇见无知的自己

教师专题讲座,是读书节中教师深度参与的一项活动,活动会邀请不同年级的老师介绍自己读过的经典,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学生们有一次不同于常规课堂的交流。作为听众,孩子们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曾有学生因听过韩金容老师关于《红楼梦》的讲座,对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极其好奇,于是买下一整套《红楼梦》,想自己弄个明白。他跟我说这件事情时,像是即将完成一次饶有趣味的挑战。

张怡妍老师的讲座《平民英雄——托尔金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让许多人(包括我)第一次真正接触了《魔戒》的作者托尔金和他创造的神奇世界,然而我真的意犹未尽,我想知道那个庞大复杂的族群关系网如何形成,想知道关于这个世界的所有故事。这种“想知道”的感觉真奇妙,像有一股力量冲击你去攫取你要的东西。想必,那些听得津津有味的孩子们,他们内心也有同样的波澜。的确,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就是你在“被吊胃口”,你越是想知道答案,就越是贪婪地阅读,在作者若有似无的在指引下,你慢慢找到问题的答案,找到作者那些思考的结晶。

无怪乎孔夫子说: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识到自己无知,才会被激发一探究竟的欲望,遇见无知的自己,承认无知的自己,才知道自己该寻找怎样的答案。我们身边的学生,最常见的是那种听闻过某部经典知道一两个主要人物但其实没真正翻过书的入门级,也有那一小撮根本不知道经典为何物,会把刘备跟刘邦混为一谈的门外汉,同时我也见过读了不少诗文、写文章能旁征博引的学生,却常常困在自己的世界里钻牛角尖。因此,借讲座的形式,教师们抓住某一个切入点,为孩子们条分缕析,解读作品的人物形象抑或某一点精神内涵,尽管只是冰山一角,但至少可以给学生们一种氛围,一个契机,一点指引,让门外汉们自觉腹中草莽,让入门级者看清自身不足,让钻牛角尖者找到另一个思考的方向。

二.对于老师:温故知新,回眸不止百媚生

富兰克林有一句话说得在理:“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准备专题讲座的老师们之所以在一本自己已经读过数遍甚至烂熟于心的经典上不惜动用九牛二虎之力,想必就是沉迷于这“思索”的魅力。在我看来,这“思索”给予教师的收获有二。

一个收获是温故与知新。不得不承认,由于种种原因,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再如以前能随性、随时阅读,加上时间冲淡,我们也慢慢疏远了经典。回顾经典,像探访一个老朋友,交谈中时时有惊喜。我们对情节存有零星印象,却对结局依然充满细节上的期待。同时,重温经典,以讲座为目的,须纵观大局,又须从细节入手,既然不能面面俱到,要琢磨如何深入浅出,那就需要重新梳理,有所取舍。这对老师来说也是一次不小的考验。梁小艳老师谈《三国演义》的独特魅力,主要从“智谋”与“英雄”两个角度入手,而“智谋”又主要讲诸葛亮和孙子兵法,“英雄”主要谈了关羽。要完成短短一小时的如数家珍的讲座,就要在自己喜爱的经典面前细细考量,慎重选材,无奈割爱,这实在是教师们斟酌再斟酌的成果。当然,重温经典的独特之处,绝不仅仅是故事本身。有人说过:作品一写完,作者就死了。的确,经典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无数读者的咀嚼玩味,作者不能完全左右我们的思想。你在不同的时刻阅读一部经典,你所思考的问题绝对会有不尽相同的答案。不夸张地说,只要我们愿意,一个读者眼中都可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另一个收获是对教学做合一的深度体验。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初想觉得教学不都是如此吗,现在却略有所悟。他说:“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教师专题讲座不正是教与做的深度合一么?教师自己选材,自己阅读过整理过思考过,授以知识之外,把自己思考的角度和方法呈现给学生,又表达自己最真实最内心的想法,这与日常的备课差别甚大。而有心的学生在讲座上学习到方法之后自己对经典进行阅读、咀嚼、回味,这不便是学与做合一么?只是,我们得以反馈的渠道太少,交流的时间又实在有限,这样能“学做合一”的学生有多少,效果如何,我们没有准确的答案,但心存期待。如果在这一点上能设计出具体而有效的措施,那么学生的收获将更多。教学做合一不难,难的是把它进行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

三.对于学校教育:共同阅读、教学相长是正道

时代在发展,教育教学观念在变化,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如今则大力倡导 “以学生为中心”,前者有利应试,后者有利于锻炼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但我想,不管模式如何改变,不变的应该是在学校教育中老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说文》中对“教”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由此看来,“教”是施教,也是受教,教学是一体。既是一体,就不该分离,更应共同成长。学生听课习得知识点,有老师的点拨能突飞猛进;教师教的也许是一成不变的知识点,但学生的疑惑可能触动教师心生灵感、生发新的教学或解题方式。这样的情况也许不常有,但不等于无。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思考的能力,这样,学生才提得出有质量的问题,教师才解得了种种的疑惑。孔夫子与其门下弟子的对话,不正是教学相长的实录么?我们当然不敢与孔圣人相媲美,但如果每个课堂都能有教师与学生非常自如的关于学问的交流甚至辩论,那么,我们的教学自然会紧张得多,但也将有趣得多。而阅读就是形成这种课堂的最为重要的前提。很多学生问的问题都可以自己在书中找到答案,阅读实际上就是一个求知的过程,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师生的共同阅读可以让他们共同找到答案,如果有质疑而不得解,这便带来了延伸阅读,虽然花上些许时间,但师生可以收获答案之外的更多东西。但如果相反,孩子们若不愿自己寻求,他们求知的能力也将停滞不前,教师对学生的问题也日渐兴趣索然。所以,求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高低就决定了学生层次之高低。

实际上,这个社会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浮躁和浮夸,我们的教育也在寻找一种更为健康、温和而有利于孩子们成长的模式。然而当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开展得如火如荼而家长们、孩子们乐在其中时,阅读的踪影却甚少出现,甚至它的出现可能还必须依托一个“丰富作文素材”的名义。我们必须承认它正是人心浮躁的另一种表现。如今高考语文总分有所提高,它不仅是提醒人们重视语文这一科目,更希望我们看到语文并非生硬的词语、句子拼接和似懂非懂的现代文或者根本看不懂的文言文,其真正目的之所在,应是让我们有阅读的热情、养成阅读的习惯。所以我想,只有喜欢阅读的学生才能读好语文,喜欢阅读的老师才能教好语文,喜欢阅读的社会才会是一个健康的社会。惟其如此,师生才能拂去各种与功利有关的干扰,踏踏實实地在书中找到与我们有缘的“黄金屋”、“颜如玉”。阅读能使教学相长,而热爱阅读,就是教学相长的永恒动力。

可以说,东厦中学读书节之教师专题讲座,也在为共同阅读、教学相长提供另外一种形式的动力。阅读于生命不可或缺,卢海华老师在她的讲座上把阅读经典比作“生命的化妆”,十分贴切,但愿你我都能在书香中陶冶心性,提升自己,给自己最美的妆容。而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将共同阅读进行到底,是与我们每一位教师息息相关且值得我们都为之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姚佩琅.校办读书节对学生课外阅读认知与行为的影响——以汕头市东厦中学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5(7):25.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校办“读书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以汕头市东厦中学为个案》(2012YQJK271)

上一篇:乡镇妇联会议制度.学习制度、代表联系制度下一篇:2015苏大综合英语课后习题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