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读书心得

2024-07-11

君子之道读书心得(共12篇)

1.君子之道读书心得 篇一

《论语》心得:君子之道

儒家文化是具有鲜明的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论语》把人分为圣人、贤人、惠人、善人、君子、士人、众人、野人、小人等,但实际上又可大致可分为圣人、君子、众人、小人四类。

如何做一个君子,能够称为君子的标准又是什么。

“君子”是孔夫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使许多人正在努力的方向与动力。提到“君子”一般都会与男子相联系,谁说女子中就不能有“君子”。“君子”并不是男子的惯用名词,所谓“君子”就是在星光大道上夺放异彩的人物,并不是从外表能看出来的,而是内心散发的一种无可彼及的光辉。

称之为“君子”的标准是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所谓善良是攻于身,行于义。真正善良之人是渺小的,是默默无闻的,待人处世皆以善为本。所谓:“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说一善话,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见善。善良之人是不求回报的,这种善是发于内心的。如果你挖掘它将不断涌出来。善良的心灵是园,善良的思想是根,善良的语言是茎,善良的行为是果,善良之人会使灵魂变得高尚,会对生活充满勇气,会对未来充满自信。

君子是一种道德高尚的人,君子的美德之一就是要宽容。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坦”即平;“荡荡”即宽广的样子;“长”指常;“戚戚”是忧愁、悲伤的样子。意思是说:“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小人常是忧愁悲伤。”宽容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能得到百姓拥护,有亲和力的条件。孔子说“宽则得众”(当权者宽容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所以,商汤说:“如果我本人有罪请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如果天下万方有罪,那罪就由我一人承担。

君子的美德之二就是要谦让,孔子认为君子有四种道德品行。其中之一就是谦逊。君子的美德之三就是讲仁义。君子明白的是大义,小人懂得的是私利。正因为如此,君子厌恶传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处在下位而诽谤地位在他以上的人,厌恶勇敢却不懂得礼节的人,厌恶固执任性顽固不化的人。

“矜而不争”就是要庄重自守。君子庄重自守,与人无所争;能够合群相处,但不与人相互勾结。

“躬行君子”就是指在身体力行方面做君子。君子凭文章来交朋友,靠朋友的交往来培养仁德。在言行方面,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方面的政事)。正因为君子能对自己严格要求,所以他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环境,都能泰然处之,把事情做好。

君子是那种追求大的信念,而不计较小的信誉的人。

因此,君子很注重名声。君子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君子处世待人方面有三个问题应该重视:常注意自己的容貌真诚谦和,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和慢待;常注意脸色庄重严肃,就可以使自己日益接近诚信;常注意说话的言辞和语气,就可以避免鄙陋粗野的错误。

2.儒家君子人格和君子修养之道 篇二

关键词:儒家思想;君子人格;修养之道

文章编号:978—7—80712—971—4(2012)01—030—02

儒家学说作为两千多年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自孔夫子收徒讲学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儒家形成一整套的理论,深刻影响着两千年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士人修养和成才方面,大力提倡君子人格,并且给出系统的修养方式,《礼记·大学》提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1]这是一整套的修养方式,并且具有操作性,数千年来多少古人就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完成他们的使命。那么,君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群体,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修炼,普通人有没有机会成为君子呢?

一、君子的理想人格

《论语·学而》开篇即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君子一词出现在孔子语录著作的开头,如果不是后人传播过程中窜改,应该可以看出君子人格是孔子身份重视的,之后论语还有各种经典对其大肆发挥,终于成为一个庞杂的修养体系。这句话张居正这样讲评:“君子,是成德之人……是以虽名誉不著而人不知我,亦惟处之泰然,略无一毫含怒之意。如此则其心纯平为己,而不求人知,其学诚在于内,而不愿乎外,识趣广大,志向高明,盖粹然成德之人也。所以说不亦君子乎!”[3]这就为君子定下一个很巧妙的规矩,一个人都有微时,不为世人所知,倘若整日当愤青,那就不能虚心求进步,君子就做不成。相反,别人不知道,甚至误解自己都要甘于平淡,埋头做好自己的事情,终有一天会出头,这才是最大的君子啊。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4]这句话很好的解决了君子面对人不知的局面,天道运转,君子日以继夜的发愤图强,如同天道一样,恒久不息。随后易经中提出了符合元亨利贞的四德,“君子体仁足以张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5]君子的努力还是在仁德的修养上,只要达到这样的人格就能表率众人,和谐做事,使物各得其所,坚定干事。而在坤卦中,与君子自强不不息对应,提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6]君子要有足够的承担,在儒家理论的体系里,君子是作为国家支柱和社会的基石而存在,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

在孔圣人的语境里,君子追求仁义礼智信,刻苦修养,达到内心的无忧,外在的人事练达,“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7]孔子在这里很是谦虚了一下,所以他的弟子立即送给老师一定高帽子,夫子自道也。这也多少反映出孔子对君子修养的终极主张,君子无论怎样的学习修炼,最后总要出山的,货卖帝王家。立德,立功,立言,追求三不朽境界。但是,这个境界很少有人达到,即使孔子也没有具有这种境界,而后世儒生能够差强人意的几位,也各有自身令人诟病的地方,如朱熹、王守仁、曾国藩等。所以子努力寻求走出这个困境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这样一句著名的话:“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虽然做过官,也做了几件事,可是事功确实缺乏的很,寻求到的解决之道就是速朽,或者就是吾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作为一个君子,实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至今没有足够完美的人出现。君子从学之始,人不知而不愠,而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终于获得立事之基。处世做事,能成为三不朽的人物最好,倘若不行,也可以追求所谓的道,立足于学问,或者竟逃到国外开拓新的事业,都不失为君子的作风。君子不是一个狭隘的概念,也不是古董式的老朽,而是通过各种方式过得下去的人,活着就是一种成功吧。

二、君子的界定范围

两千余年的中国古代文明和儒家思想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文官集团统治根深蒂固,其主流思想塑造之下,似乎君子都是如张生之流的文弱读书人。现在可以查到的各种解释,则认为君子是指古代的贵族和有才能的人,“君子:古代对贵族与士的通称,指有才德的人,不论其有无爵位。”[8]这个说法算是共识。

如此一来,想要成为君子实在不是一件门槛很低的事情了,要是读书人,还得是书读的不错的人,不像英国绅士,只要彬彬有礼,尊重妇女,差不多就算绅士一把了。这样认为或许是缩小了君子的范围,并且为成为君子设立了过高的要求,因为中国古代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读书的,普通大众是不是就被排除出预备君子的队伍了呢?孔夫子推崇那些人呢?“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士;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9]史鱼、蘧伯玉都是士大夫,拥有可贵的品质,所以君子之名,当之无愧。那么,如果普通老百姓拥有了这些品质之后是否可以配上君子之名呢?应该可以被认可为君子。孔子门生三千,富有贫苦的都有,有颜回的安贫乐道,也有子贡这个富裕商人,当然也有子路这样的政府公务员。当年子贡问君子。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就是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的人。后世张溥撰写《五人墓碑记》,为没有学

问的五人做传,五人的行为恰是君子的行为。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10]君子无论在身处危险境地,还是颠沛流离之际,甚至一顿饭的时间都不要违背仁德。后世孟子言“浩然之气”,宋明诸家发明理学,无非不是砥砺志气,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里,有着很多志士仁人,他们出身不同,但都当得君子之名。吾于是言,相信孔子当年弘道于民间,收徒三千,也有这种想法吧。子夏有这样一段话,“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1]这句话是每个有君子之心的希望。

三、君子的修养方法

曾子提出很有名的三省学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2]每日三省吾身,三在中国是泛指,也可以是多次。反省什么呢?忠信和学习,这恰恰是君子的立身之本,唯有忠信的品质才能为国做事,唯有学习才能使自己有能力成事。这种三省的办法,后世运用最有名的是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每日写日记同自己的好色贪财做斗争,成绩斐然。民国总统蒋介石的日记公布之后,蒋介石也是每日反省,有儒者之风。

孔子还提出很多标准,可供有志于君子之道的人学习。“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中新,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4]“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15]君子既要修养内心,忍得住寂寞,明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道理,还要外在有威仪,说话做事都要有一定的气度,安贫乐道,等待时机的来临。

君子的修养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需要经过时间的长时间洗礼,最终达到“仁者爱人”和舍生取义。仁义是君子必备的两个要素,也是有志于君子品格的人所要努力追求的。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6]是为儒家倡导的为仁而努力,仁是一种天下为公的精神,为生民请命,为万世谋太平,,任重而道远;对于义的追求,孔子是这样说的,“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7]义在古代中国的地位,由关羽崇拜的全国推广能看出一二,中国一诺重千金,舍生取义,义字之重可见一斑。

君子通过反省自己,获得经验型的知识学问,达到外在和内在的统一,人事练达,深谙仁义之境,这样就可以入世兼济天下,倘若不逢其时,也可以为万世之表。只是对普通人来讲,要想成就君子人格是有些难度的,有没有更直接的方法呢?“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8]最入门的办法,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姊妹,应该比较容易操作吧,可以作为君子人格修养的基础法门。

四、君子的生活方式

曾经有个故事,讲一个得到大儒,隐居深山,为世人所敬仰。于是,有粉丝慕名而访,问了很多问题,儒者在三不朽方面成果显著,但是当粉丝问道,你的家庭生活怎么样时,儒者先是一愣,继而大哭。自从后世理学兴起之后,道学家的味道日重,政府也努力将这套哲学体系教条化,框架化,愚民化。在一般的印象中,读书人大类于孔乙己,得道者就是枯如古树的老朽。真实的情况怎么样呢?君子的人格应该怎么样?有没有可能内外统一,成为一种活泼有生命力的人格修养目标呢?

君子的行为应该符合规范,即使是和别人搞竞争。“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19]或许有人说,搞个事情也要这么多规矩,不自由。现在社会很多方面的失范,交通乱,挤公车,无忍让之心,这样的局面恐怕正说明有一套方法规范个人行为的重要性。所以,前面孔老先生的那么多教育,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生活之中的君子,也是性情中人,不必拔着头发离开地球,奇形怪状以示非凡。相反,要适应世俗生活,也要有精神上的雅致,在文和质之间找到平衡点,好像女人的身材,恰到好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0]文中有质,雅量之中有雷厉风行,粗言粗行;质中有文,朴实的行动中,世俗的活动中,有点礼貌雅量,相得益彰,十分和谐。至于君子的日常行为,如穿衣服也有要求,“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21]衣服之制,能反映出孔子礼治的大愿望,因此深得孔子的重视,这个穿衣服也是有讲究的,今天也是这样,场合不同,还是要讲究一些的。吃饭,访客都有不同的要求,肉切的不方方正正就不要吃,席子放得不正就不要坐,等等。虽然看起来很繁琐,但恰恰是今天社会很缺乏的东西。

当然,君子之名下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人就要有生活,生活就不可能只是枯燥的修养和理论,还要有多姿多彩的生活,这样作为人生才是完整的。这样的人生孔子也追求,“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22],此时此景,怎一个美字了得!孔子就赞成这个观点,君子也是要事功和生活兼顾的,历史能够成点事情的人,大多不是标准的君子,也不是标准的小人,如明代的张居正。

参考文献:

[1][4][5][6][8]朱安群,徐奔,等.十三经直解(第一卷)[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767;31;32;40;29.

3.精选君子之道书籍读后心得体会 篇三

其实我们经常会听到身边有人抱怨社会的不公,抱怨自己的怀才不遇,于丹教授认为,《论语》中对于学习的论述很有意思,它认为学习者有两个目的,一种是为君子学,一种是为小人学,难道在学习的问题上也有君子与小人之分吗?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其实这个观点后来在儒家的一个大师荀子《劝学篇》中又得到了发挥和解读。什么叫古之学问为己呢,说真正尊崇学问的人,远古的遗风是学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真正人去做学问是为什么,就像今天的读书,从小读到大,无非是学会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学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而且有内心忠诚的公民,再让自己能够在这个社会上安身立命,学习就是为了完成这么一个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那么那种为人之学又是什么呢,就是学了一点知识以后把它当工具,比如说去写文章、评职称,作为一种技能谋一份职业,用这样的知识和学问来取悦他人,在社会上为自己谋得一份福利,这就是被孔子所说的那种为人之学。所以孔子曾经直接了当跟他的学生说:汝为君子学,不为小人学。何谓君子学,就是让我们更超乎功利一点,让我们所学的一切,更多的不要想着实用,而要想着修养。因为一个人,只有你内心修养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了解自己在这个坐标系上的位置以后,你才不能够有那样一种起起伏伏的欢喜或者沮丧。

应该说这是孔子对于标准一个明确的界定。什么是君子,君子永远着眼于当下,君子永远要做自己内心一个完善的人,君子的目标从来不好高骛远,我们看到了,孔子从来不说君子就要象谁谁谁那样,孔子这里提出的君子永远是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你自己的坐标系,从眼前做起,从今天开始学习,让自己成为心目中完善的自我。其实这让我想起一个小故事,说在一条小街上开了三家裁缝店,每一家都在想,我一定要招到最多的客人,所以就力图把自己说得非常非常大。第一家店说我是本省最好的裁缝,把这个大牌子挂出去了;第二家一看,觉得我要比他更高一点呢,所以做了一个更大的牌子,说我是全国最好的裁缝;第三家想了想说难道我还能做全世界最好的裁缝吗,想了半天,最后他做了一块很小的牌子摆在那儿,结果那条街上的所有客人都来了第三家,前两家变得冷冷清清。这第三家牌子写得是什么呢?他写得是我是这条街上最好的裁缝,也就是说,他把这个视线放回到眼前,从当下做起。

4.《师之道》读书心得 篇四

读了《师之道——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与事》,这本书一共书写了四十位教育工作者,有十位最具影响力的校长,十位榜样教师,二十位最具风采的班主任,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令我非常感动。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藏族教师胡永利的故事。胡永利自1987年9月从马尔康师范学校毕业以来,一直在村小工作。这里海拔高,条件艰苦,甚至“教室用土坯砌成,房顶上还搭着雨布”。但是他以苦为乐,长期坚守,一干就是20多年,用自己的青春年华为藏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事迹十分感人。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胡老师长期在村小工作,并不是无奈地接受组织的安排,而是一种理智的主动的选择。他深切地感受到:“村小生活单纯,很和谐,更适合我!”“村小的生活就是我最喜欢的,就是我理想中的生活。”正因为如此,尽管他完全有资格可以到条件相对好的中心校工作,但是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而是自愿选择留在村小。胡永利老师乐意长期坚守村小的原因,首先是源于他对教师工作的热爱。早在念小学时,人民教师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就很伟大。1984年,他考入了马尔康师范学校,更坚定了他要做一名人民教师的理想。其次是出于他对大山里的孩子的热爱。他说得好:“我心里非常清楚,大山里的孩子要想走出去,学点文化,太不容易了。我不能让大山里的孩子们失望。我吃点苦,算不了什么。”最后是他对于村小的热爱。正如他自己所说:“在村小待久了,有感情,舍不得。”高山村小是平凡的,但一上坚守了20多年的高山村小教师不平几;高山村小教师的生活往往是最艰苦的,但一个将村小生活视为是自己“理想中的生活”的教师,他的生活是充实的,而且也一定是快乐的。

我校也有一位长期在村小教书直到上月才退休的教师,他原来是一位民办教师,后来转为公办教师,在一所高山村小一干就是30多年。虽然他家离学校不远,但能够这样坚持下来,我都觉得非常了不起了。这位老师虽然退休了,但他的精神态非常好,身体超过许多年轻老师,这也许就像胡永利老师一样,乐于奉献感觉充实,心情好,工作有劲头。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精神支持吧。我想,一个人,不管做什么工作,不管多苦多累,只要他乐意去做,就不会觉得累了。正如人们常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吧。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学习上肯努力不怕困难,自然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了。

书中还写了十位班主任,他们的事迹也使我受益匪浅。因为真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王璐珊老师静下心来,用心观察,用心引导,用心帮助“多动孩子”肖云,十多万字的情况报告,是她对肖云的实践记录,更是一名师者自省、自悟、自行的旅途,这段旅途因为有爱所以芬芳如缕。因为真爱,王老师用心于班级活动,她深知每一次活动都是孩子综合能力发展的良好契机,“她在班上,几乎每年都有大型活动,小型活动更是层出不穷。”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了家长的力量:“有家长帮忙,班主任的工作就事半功倍。有些事由家长来做,效果甚至比班主任更好些。”工作中她充分调动家长的力量并感受到教育

合力对学生的意义。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也有同样的认识,许多工作班主任一个人是做不过来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如果能利用家长效果会好得多,毕竟人多力量大,另外每个学生情况不一样,家长对自己的子女也比较熟悉,配合老师做工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适当进还可以利用环境对学生进行教育。因为真爱,一考老师感受到作为教师的幸福与快乐,感受着作为母亲的幸福与快乐,更从这样的幸福与快乐中,体会到孩子成长的一生,什么值得他们铭记、什么值得他们感谢,什么需要他们承担。要是班上的孩子懂得了这些,我相信他们什么事都能做好。爱是教育的真谛,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像一朵洁白的花,带给孩子生活的芳香,像一块无瑕的碧玉,雕琢孩子心灵的向往,帮助幼小的心灵走出困境;爱是人类生命的甘泉,带给生命智慧的火花、希望的彩霞、理想的风帆、未来的图画;爱,创造了五光十色、色彩斑斓的生活的花环,酿造了幸福醇香的美酒。“班主任工作需要的是智慧的爱。”这是王老师说的话,的确在班主任工作中光有爱不行,毕竟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你得加上你的智慧,使用不同的方法,使你的爱达到理想的效果。使每一位学生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中。

李小芬老师的班级管理我深有同感。她平等善待每一位孩子,在他的眼中,所有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才有了每天晨曦初露,她早早来到教室,向同学们“问早”;所以才有了温暧的“请客”;所以才有了她对李明的不嫌弃、不放弃。正因这样,才有了她与后进孩子的心与心的一点点贴近。因为她对孩子没有习惯的“优生”“差生”

之别,她对每个孩子都充满着热切的“期待”,才让她的每一个孩子不断进步,茁壮成长。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老师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得付出许多许多。当然,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你的班级就会像这位老师一样“无为而治”了,许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

正如书中所说:如果要为这40位教育者找到一些共同点,我认为,以下几点是不可或缺的:情系教育、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甘为人梯、无私奉献。如果我们每一位教育都都能像他们一样,我相信我们的所有学生一定能在一片爱的阳光中茁壮成长。

5.《自然之道》读书心得体会 篇五

这篇课文让我想起一个成语故事叫拔苗助长:就是有一个人觉得自己家的禾苗没有别人家的长得快,长得高。就着急的地把自己的禾苗一颗颗的向上拔,想让它长得更高。结果使得其反,被拔起的禾苗全部死了。

我在生活中也遇到这样的经历,有一次爸爸买回来一盆花,我想让它长得更快,就不停的给它浇水。以为浇水多,花会长得更快。可结果恰恰相反,花被淹死了!

6.“不喧哗,自有声”新君子之道 篇六

何谓“君子”,从中国古代的君王到西方世界的绅士贵族,从士大夫到现今的精英人物,“君子”一词所代表的人物,皆指向那些因自身高尚人格与修为而可称之为“君子”的人们。君子之道的内涵从未因时代的更迭而改变,正如伟大的人格不会因为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的内涵是永恒不变的。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hold’住,内心充实而有光,谦卑而执著,羞涩而无畏,这即是君子之道与新君子之道所说的内容。而所谓新君子之道,因为我们的生活场景变了,所以修炼的方法也需改变。古代的人用下围棋、骑马、射箭、古乐、弹古琴等来修炼自己,而现代的人在开车中修行,在婚姻中修行,在和同事的博弈中修行,在和客户的交往中修行,甚至在餐厅里吃饭的时候修行。

当下所倡导的新君子之道,正像佛家所讲担水砍柴皆能悟道,翠竹黄花皆是妙谛,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说“根本不存在所谓商业的真理,所谓商业的真理,现代的真理,不过是人类古老智慧在现代这个世界里你怎样全身心地去践行它。”亦如君子之道作为中华古老文明的核心思想,新君子之道的“新”仅仅在于大众立足于当下对其的解读及践行。

“不喧哗,自有声”的新君子之道,亦如儒家所讲“君子和而不同”一般,在芸芸众生中,他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但从他的一言一行中,能让人感受到他的伟大,这种伟大来自于其自身阅历与知识的修炼,以及高尚人格的感染力。君子的本质是有自我修炼后的实力,然后厚积薄发,像冰山一样只露出八分之一在水面。总是把自己放在有学问的人的视线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总是把自己放在有品位的人的视线里的人,才是真正有品位的。所以作为一个君子,菜根谭有句话还是概括得非常好的,“君子之用心如青天白日,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如玉韫珠玑,不可使人易知”。德鲁克说伟大的公司,伟大的人,他们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有一半的事情一定是别人看不到的,这样的人才可称为伟大的人,才是“不喧哗,自有声”,不张扬自有风采的人,才叫新君子,才是当今社会应秉承的新君子之道。”

行车之道

道路即道场,是一个修炼的工具与场所。我们应在道路上让自己修炼得更加温润有秩序,Hold住自己的情绪,Hold住前进的节奏,为什么?它不是目的,而是一个手段。它的目的是什么?它的目的是真正建立起你在这个时代的竞争力,这个竞争力是一种不需要竞争的竞争力。

行车之道作为人在道路上的表现及修为,其实也可看作他人生道路上的投影,他在这条路上的表现就会反映出他在所谓人生道路的状态。如果在这里面表现出喧哗、不耐烦,甚至是语出伤人等等贪嗔痴慢疑、怨恨恼怒烦的现象,一定是这个人在职业的道路上或人生道路上频频投射过去的,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天天讲在路上修行这件事,修什么呢?最终修出的君子气度不仅让我们变成一个君子或绅士,也不仅仅让我们显得自己很高尚的样子,更重要的是像中国君子文化所说的“内圣外王。”

对于如今道路上的嘈杂与拥堵,君子要讲慎独,慎独的意思是凌晨三点钟你在路上没人监督你的时候,你还要保持你的风范,要坚守你的价值,这才是君子的风度。当今的中国人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道路上,如何在开车的过程中,如何在路上行走的过程中,真正修炼出自己的新君子之道,不仅是为了他人与社会,更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内圣外王的人,一个可以掌控自己、掌控团队、掌控未来的人。

当行进车辆遇到过马路的行人,坐在方向盘后的你是选择减速、停车让行,还是不耐烦地鸣笛催促,当车辆夜行对向相遇,你是否会关闭远光灯,为行车安全留出宽敞的空间?如何用会车时友善的灯光,使夜色变得更加柔和动人?拥堵路况下,是否应该多些耐心,让道路因秩序而变得顺畅通达?身陷车流中,汽车喇叭是否应该只用作善意提醒而非宣泄烦躁,让宁静为身边环境增添暖色?……当人们在各种媒介与移动客户端转发着“心灵鸡汤”版的文字与思想时,是否更应该将这些文字的精髓融于自身的修为及上述的道路问题中,在道路上刺耳的喇叭或恶语责难声中,随意变道与蛇形并线等驾驶行为并不能给拥堵的城市及心灵带来丝毫的改变和愉悦。“道路如道场”,用君子的修為与“不喧哗,自有声”的行车之道,树立君子之风,以自身的人格重量成就道路及人生路上的进取。

7.中庸之道读书心得800字 篇七

《论语》和《中庸》中都讲“中庸之道”。在拜读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与运用。

记得不久前,我曾对于“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有过一番思考,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中国古往今来,似乎都在提倡着“韬光养晦”,这样正迎合了那句“满招损、谦受益”,人们觉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本身的素质与修养。但当人们站在如今这个社会的视角上时,却又突然发现,这样的思维方式似乎已不再适用。如今,在我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纳的,取而代之的,当然是“中庸”。记得一段很经典的话:“岳飞锋芒太露,无法躲过**亭之劫;李太白锋芒太露,难以见容于官场,苏东坡盛名之人,屡遭磨难,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见剖,龟因壳而致死,鹦以饶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贵而招杀,金铎以声自毁”。其实,锋芒太露的结果,容易招忌及受害。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这,正是一种“中庸之道”。“半开”、“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这是没有确切的衡量标准的。行事之时,靠的只是每个人心中对中庸的理解与坚守,在那些复杂中,我想,“简单”的持守才是最难的。

于是,我“引入”了“圆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圆,这是一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能始终做到这一点的人,就绝非等闲之辈。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对于才华的显露,当然,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终处于这中庸圈内吧!他所拥有几乎全部优良品质,虽不夺目,但始终不乏光耀。他面对弟子的过人或不及之处,能正确的对待,并不一味发扬长处,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面对才华横溢,不放弃收敛锋芒;面对勇敢,不放弃畏惧;面对矜庄,不放弃随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此。

中庸带给我更多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达到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这样的一种心态,就是平常心。生活中,面对过失,不过分埋怨别人,也不过分自责;面对荣誉,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低调;面对困难,不过分踌躇,也不过分淡定。万事适中,达到“和谐”的境界,这样天地万物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这是一种大智慧。

《中庸》的深奥让我无法完全置身于内。我想,如果此生无法精通《中庸》将是我最大的遗憾。万物持中,这是做人的原则与处世的艺术。无论碰到什么事,拿出“中庸”,以不变应万变,这将是一生的财富。

8.《巴菲特之道》小说读书心得 篇八

但是,投资就应该把自己的心态转换为公司的实际负责人,陪公司一起成长。

有一点,觉得很值得思考,在公司企业好转的情况下或者持续持续创造利润的情况下,你舍得卖掉自己的公司吗?如果不舍得,为何那么轻易的就会卖掉自己手中的股票呢。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企业确实经营出现了问题,转型遇到困难,那么,即便是自己在亏损当中,持续持有又有什么意义呢。

投资,要奉行一条逻辑,强者恒强,弱者不会那么容易翻身。

★ 巴菲特和盖茨谈成功之道的口才

★ 君子之道读后感

★ 《自然之道》读后感

★ 巴菲特的传奇人生读后感

★ 巴菲特名人名言

★ 巴菲特名人名言

★ 巴菲特语录

★ 自然之道读后感400字

★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读后感

9.《君子之道》经典语录 篇九

人生不易又至易。只要洗涤诈念,鄙弃谋术,填平阴沟,拆去暗道,明亮苍穹下的诚实岁月,才是一种无邪的享受。

——余秋雨《君子之道》

因尊严,万事万物才默然自主,悄然而立;因自立琳琅世界才有迹可循,有序可寻。

没有尊严,世间便是一个烂泥塘。

——余秋雨《君子之道》

理解并没有那么重要。

何必因为害怕被别人误会而等待理解。现代生活各自独立,万象共存。东家的柳树矮一点,不必向路人解释本来有长高的可能;西家的槐树高一点,也不必向邻居说明自己并没有独占风水的企图。

做一件新事,大家立刻理解,那就不是新事。

出一个高招,大家又立刻理解,那也不是高招。

没有争议的行为,肯定不是创造。

没有争议的人物,肯定不是创造者。

——余秋雨《君子之道》

一个人最值得珍视的是仁慈的天性,这远比聪明重要。

——余秋雨《君子之道》

中华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复兴中华文化,也就是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余秋雨《君子之道》

蔑视是一把无声的扫帚使大地干净了许多。

让我们在学会尊重的同时,也学会蔑视。

——余秋雨《君子之道》

第一,正在苦恼的名誉,大多无足轻重。

第二,真正重大的名誉,自己无能为力。

第三,一旦名誉受诬,基本不要在意。

第四,更高一层修炼,排除“名执”“我执”。

第五,面对他人受诬,应该仗义执言。

——余秋雨《君子之道》

我们一生所做的比较像样的大事,连父母也未必能够理解。父母生育了我们却理解不了我们,这便是进化。

——余秋雨《君子之道》

善和爱是历史的结果。....

善和爱是一场代代相传而又艰苦卓绝的接力赛,只是为了把人类拉出无边的黑暗。

10.《君子之道》读后感 篇十

真君子是由内而外洋溢出来的人格魅力。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心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所以,君子不苛刻外界,而对自己的内心苛刻。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习上的君子做学问是为了充实自己,修炼自己,完善自己。而如今的人已把学习当作一种为自己谋福利的工具。学习不应想着实用,而要想着自我的修炼。

11.君子之道读后感 篇十一

我们一生无非是修行这种人格,我国历史文化对君子的集中展示。君子之道就像王阳明心学,寻求成为圣人的路径,又如佛家修行就是要成佛,但后两者都是向内求。而君子之道一如孔孟,向外求,礼义廉耻,仁义礼智信,做到了这些外在的便可成为君子。然则,有人说如此出来都是伪君子,但伪君子亦有约束,对社会的冲击总比赤裸裸的小人要小。

再者,就像《人类简史》所说,文化是矛盾弥合的产物,是动态修正的,即便完全封闭的系统,文化也不会一成不变。

12.《自然之道》读书心得体会 篇十二

有一次,我犯下了一个不可弥补的小错误。

那天,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见张姐姐的爸爸栽了几盆花,我说:“叔叔,可不可以给一朵花我呀?”叔叔说:“好吧!”我随手接了一朵花。回家后,我把那朵花种在花盆里,马上浇了一盆水,连续浇了几天,它什么动静也没有,我把它拔了出来,一看,原来是茎断了,水份不足,最后凋谢了。

上一篇:供应室出科小结下一篇:查漏补种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