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圈中绿色植物试题

2024-10-01

生物圈中绿色植物试题(共9篇)

1.生物圈中绿色植物试题 篇一

生物试题之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1、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制作的正确顺序是( )

A、解离、染色、漂洗、压片

B、取材、漂洗、染色、解离、压片

C、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压片

D、取材、染色、漂洗、解离、压片

2、下列可用来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材料是( )

A、番茄果实 B、洋葱鳞片叶 C、蚕豆根尖 D、叶表皮细胞

3、一名同学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时,发现被观察材料边缘为浅蓝色,中间为白色,下列有关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染色时间过长 B、染色时间过短 C、解离不充分 D、漂洗不彻底

4、使用显微高倍镜的观察顺序正确的.是( )

(1)调节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直到物像清晰为止(2)转动转换器使高倍镜对准通光孔(3)低倍镜下看清物像,要把目标物像调到视野中间

A、(1)(2)(3) B、(3)(2)(1)C、(2)(3)(1) D、(3)(1)(2)

5、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末期细胞图,能看到的结构有( )

A、细胞壁 染色体 核膜 B、细胞壁 染色体 纺锤体

C、细胞膜 纺锤体 中考 叶绿体 D、细胞壁 纺锤体 细胞板

总结:染色体的集缩 构成染色体的细线在分裂前期缩短变粗,染色体的这种集缩运动是通过染色线的螺旋化实现的。染色质浓缩过程和细胞质中的某些因素有关。

2.生物圈中绿色植物试题 篇二

●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引领多种媒体的选用

新课程的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苏科版生物教材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理念。针对学生智力水平、兴趣、性格、思维方式等方面各有差异的情况, 我采用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相结合的手段。传统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教师的语言、教材、板书、标本、模型、学生搜集的资料等。现代教学媒体则有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课件、数码照相机等。

上课前, 我在校园中用数码照相机拍摄了一组植物的照片, 在课上展示给学生,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校园、热爱植物的情怀。课前我还布置给学生一个任务:围绕“地球上的氧气会消耗干净吗”这一课题去查阅资料。学生有的去图书馆翻阅相关方面的书籍, 有的去询问有经验的专家并加以整理, 有的则上网搜索以获得答案。上课时我用PPT课件给学生展示了一段资料, 然后设置正方与反方, 让学生进行辩论比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学生思维。之后我在黑板上板书课题。板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媒体,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丢, 它既是课堂教学信息的直观表现, 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体现, 同时更是学生获得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我的做法是既把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板书呈现给学生, 同时又把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其他媒体适时地结合进教学过程中, 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使学生获得了知识。

随后我又指导学生完成了“绿叶在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这一验证性实验, 让学生设计“探究绿色植物在光照下放出的气体”的实验过程, 之后, 我和学生共同归纳光合作用的实质, 边设问, 边板书。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到了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需要的原料、制造的产物及利用的条件, 我用精美的PPT图片给出光合作用的公式。在课堂教学进行到下半节的时候, 我又利用一组图片和几组数据和学生一起讨论“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在小黑板上准备了四个思考题: (1) 生态系统的碳—氧平衡会被打破吗?在什么情况下会打破?我们应怎样预防? (2) 联系自己的生活环境, 谈谈环境中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 (3) 二氧化碳增多已经给环境带来什么影响? (4) 请你预测一下, 如果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再继续增多, 将会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什么变化, 对人类有什么影响?通过师生讨论, 学生懂得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体会到绿色植物与其他生物及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是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理解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原理在生产、生活、环保等方面的科学价值。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引导多种媒体的选用

教学目标是指引整个教学过程的灯塔, 不同的教学目标不仅决定了教师教学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而且也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多种媒体的选择、使用与优化。本节教学中的两个能力目标:一是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两个探究活动, 二是通过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指导, 尽量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 互相取长补短, 合作完成。我在选择、使用与优化多种媒体方面也进行了精心设计, “绿叶在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是一个验证性实验, 我首先着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使其掌握实验目的和操作要领, 其次以提问的方式进行质疑: (1) 为什么丙中不放植物? (2) 为什么甲要放在黑暗处? (3) 甲和丙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然后用PPT课件示范基本操作, 展示装置结构, 提示实验步骤,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同时结合教材中的讨论题, 引导学生得出“绿叶在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的结论。多种媒体的配合与优化使学生在阅读中质疑, 在实践中观察, 在实践中探究, 在探索中前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这节课的重、难点, 面对这个探究难度较大的实验设计题, 我教育学生要迎难而上。由于教材中有关这个实验的设计指导文字仅寥寥数言, 所以我在黑板上展示了三个要点: (1) 写出选用的主要实验材料的原因。 (2) 写出所选用的实验仪器设备在实验中的作用。 (3) 写出每个实验步骤可以说明什么问题。由于这个实验对学生的要求确实很高, 我没有要求学生设计的方案与教师预想的一样, 只要能证实假设, 即使可行性差一些也没关系, 关键是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情况和学生情况影响多种媒体的选用

多种媒体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选择、使用甚至优化, 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 改革了课堂教学结构;推进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培养了学生多种多样的能力。但是, 在此过程中还要研究教师情况和学生情况。因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还是多种媒体的设计者和运用者, 而多种媒体的设计和运用的目的不仅仅是落实新课程理念、实现教学目标, 更是为了促进学生向“全人”发展, 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师由于生活背景不同, 思维方式千差万别, 兴趣爱好各有千秋, 因而选择的媒体就有不同, 使用的方法、顺序也会显示出差别来。在本节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我发挥个人特长, 所以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显得从容自如, 游刃有余。我觉得一个生物教师在多种媒体选择、使用、优化过程中, 既要发挥教师的特长, 又要从学生的需求特点出发。教师不能凭自己主观臆断设定, 而是要在充分解读学生的基础上,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设计, 以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为依据。同时, 选用PPT课件要使幻灯片色彩鲜艳, 生动形象, 重点突出, 这样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精心设计实验时考虑到学生探究的兴趣正在逐步增强, 动手欲望也正在增强。书写板书时考虑到学生学习上少踏实, 学风上少扎实的现状。总之, 我们要充分考虑教师情况和学生情况, 赋予多种媒体以灵魂, 以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理想。

●结语

3.生物试题中的“减法” 篇三

在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和细胞中的能量货币——ATP等考点时,常常会考查不同条件下ATP的产生场所,同学们极易出错。解答时,一是整体把握——ATP的产生场所:细胞质基质(真核生物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原核生物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光合作用)、线粒体(真核生物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和叶绿体(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二是根据条件减去不合要求的,如考查生物为原核生物应去掉线线粒和叶绿体,真核生物不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及含叶绿体但在黑暗时应去掉叶绿体,真核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应去掉线粒体(特殊:蛔虫是真核生物但没有线粒体),考查产生ATP的细胞器则应去掉细胞质基质。

例1 某研究小组用无色玻璃瓶进行植物栽培实验,连续48h测定瓶内CO2浓度及植物CO2吸收速率,得到如图所示曲线(整个过程呼吸作用强度恒定),3时叶肉细胞内产生ATP的场所是 。

[O][a][b][c] [相对值][时间][室内CO2浓度][CO2吸收速率][6 12 18 24 30 36 42 48][与计算机相连][CO2传感器]

解析 绿色植物产生ATP的场所包括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就本题而言,根据曲线中“0时至3时,CO2的吸收速率不变且为负值”,只进行细胞呼吸,未进行光合作用,应去掉叶绿体,故3时叶肉细胞内产生ATP的场所仅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答案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分泌蛋白作为细胞器及相关结构间分工协作的典范,处理此类试题时,我们首先需厘清以下内容:一是主要的分泌蛋白,包括蛋白质类激素(下丘脑、垂体、胰岛和胸腺分泌的激素)、消化酶、抗体(浆细胞分泌)和乳蛋白、纤维蛋白原等;二是参与合成及分泌的结构,包括核糖体(装配机器)、内质网(合成车间)、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分、分类、包装及发送)、囊泡(在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间进行传输)、细胞膜(通过胞吐分泌)和线粒体(提供能量)。

然后根据要求,去掉不符合要求的部分:一是参与结构,如直接参与的结构中,减去线粒体;直接参与的细胞器,减去线粒体(不直接参与)、囊泡和细胞膜(不是细胞器)。二是直接参与的结构,参与的先后顺序依次是核糖体→内质网→囊泡→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

例2 下图是某动物细胞进行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的途径。若用含18O标记的氨基酸培养液培养该细胞,发现在合成分泌蛋白的过程中产生了H218O,则H218O的生成部位是[ ] ,该细胞中出现18O的有膜细胞器依次为 (填细胞器名称),分泌蛋白从合成到分泌出细胞,共穿过 层磷脂分子。

[细菌][分泌蛋白][细胞膜][囊泡][溶酶体][细胞核][① ② ③ ④]

解析 在分泌蛋白分成过程中,在核糖体上脱水缩合形成水,之后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再加工为成熟蛋白→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因此细胞在分泌蛋白的过程中,参与运输的细胞器依次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由于运输的物质是大分子物质,通过膜的变形来实现,过膜层数为0。

答案 [2]核糖体 内质网、高尔基体 0

基因型的种类数

解答过程中,可在搞清楚基因型种类总数的基础上,根据试题要求,去掉不符合要求的基因型,从而获得解答。

例4 某植物籽粒颜色是由三对独立遗传的基因共同决定的,其中基因型A_B_R_的籽粒红色,其余基因型的籽粒均无色。籽粒红色的植株基因型有 种,籽粒无色的植株基因型有 种,籽粒无色的纯合植株基因型有 种。

解析 由于决定该植物籽粒颜色的三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计算基因型种类时,可结合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利用增减思路进行。在计算籽粒红色植株的基因型种类数时,由于每对基因中含有显性基因的基因型包括显性纯合子(AA)和杂合子(Aa),因而,每对基因均含显性基因的基因型种类数为2×2×2=8。要使籽粒无色,应该至少有一对基因隐性纯合子,计算无色植株的基因型种类时,可以考虑先计算出控制该性状的所有基因型的种类数,然后减去红色植株的基因型种类数即可,即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型种类数为3×3×3=27,红色植株的基因型种类数为8种,因而,表现型为无色植株的基因型种类数为27-8=19种;计算无色纯合植株的基因型种类数时,就每对基因而言,纯合基因型包括两种(如AA、aa,BB、bb,或RR、rr),则纯合基因型种类总数为2×2×2=8,在8种基因型中为红色的仅有AABBRR,则无色的纯合基因型种类数为8-1=7种。

答案 8 19 7

4.生物圈中绿色植物试题 篇四

1.小柳树因遭破坏,茎的基部被剥去一圈树皮,一段时间后就会死亡的原因是

A.切断了导管,叶缺少无机盐B.切断了导管,根缺少无机盐

C.切断了筛管,叶缺少有机物D.切断了筛管,根缺少有机物

2.植物体吸收、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和结构分别是

A.导管、根B.筛管、根C.根、导管D.根、筛管

3.(德城)某生物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后,得出了如下结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

B.根、茎、叶的导管是连通的

C.导管中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是“根→茎→叶”

D.筛管是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附属结构

4.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 )

A.成熟区 B.伸长区 C.分生区 D.根冠

5.导管输送的物质和输送的方向是( )

A.有机物,从上向下

B.有机物,由下向上

C.无机盐和水,从上向下

D.无相盐和水,从下向上

6.把幼嫩的植物茎掐断,从茎的断面上渗出的汁液主要来自( )

A.树皮 B.筛管

C.筛管和导管 D.导管

7.将一段带叶的柳枝插入稀释的红墨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茎的横切面被染红的结构是

A.木质部 B.导管 C.筛管 D.韧皮部

8.科学家为了测试有机物运输的部位和流动的速度,做了如下实验:他们用同位素标记二氧化碳供给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合成了含放射性标记碳的有机物,上午9时,测量含此标记碳的有机物在离地面1.9米处茎的树皮中,到中午12时,测得含此标记碳的有机物在离地面以下的0.5米处的根的树皮中。请回答:

(1)含此放射性标记碳的有机物是在 中运输的,方向是。

(2)此有机物随枝叶在树中的运输速度是 米/小时。

(3)上述实验还证实了茎的韧皮部和根的韧皮部都是 。

9.在下图中,填出A、B、C三个图的名称,并用箭头在图中表示水分蒸腾途径。

(1)A,B,C。

(2)当A受到大量损伤后,植物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当C受到大量损伤后,植物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10.下图是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据图回答:

(1)标号①为,作用是。

(2)标号②为,能够进行,形成新的木质部和韧皮部。

(3)标号③的作用是。

参考答案

1.D2.C3.D4.A5.D6.D7.A

8.(1)筛管由上向下(2)0.47(3)相通的

9.(1)根尖成熟区细胞(一个根毛细胞)(茎的)导管叶片的结构

(2)萎蔫现象。根尖成熟区细胞大量损伤,吸水能力降低,叶的蒸腾作用导致植物萎蔫。

(3)植物长势弱或死亡。原因是有机物的合成减少,影响植物体各方面的生长和发育。例如能影响到根的呼吸和生长,从而导致生命力减弱或死亡。

5.生物圈中绿色植物试题 篇五

(2)植树 造林、种草,发挥绿色植物的作用

四、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 应用

1.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储存着能量)

2.光合作用的实质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

3.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合理密植。

●备课资料

一、增加CO2浓度的方法

温室中和露天都可以利用人工的方法增加空气中CO2浓度,使作物增加产量。用人工的方法增加空气中CO2的含量,称为“CO2施肥”。室外一般在土壤中加厩肥、泥炭、混合肥料及无机肥料(如碳酸氢铵既能提供氮素又能提供CO2),依靠微生物的活动使有机物分解,在土壤中产生CO2,分散到大气中。室内常以燃烧碳源物质、用干冰(固体CO2)、喷施CO2气体等方法提高空气中CO2的含量。这种施肥对蔬菜和花卉栽培都有很大的价值。

二、二氧化碳肥料

在讲二氧化碳肥料时,可以用下面的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取两个小花盆,每盆内播种3~5粒小麦种子。等出苗后,分别用两个玻璃罩把它们罩起来,其中在一个小花盆旁边放一只小烧杯,烧杯内放入碳酸氢钠20 g和10%的盐酸80 mL。碳酸氢钠 和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这样,生活在这个玻璃罩下的小麦苗因得到比较丰富的二氧化碳,它就长得比较好。而对照组内,因二氧化碳比较少,相形之下,就长得差。这个实验结果,经过两周后就可以看得很清楚。烧杯内的碳酸氢钠和盐酸,每隔一天就要更换一次,因为这样才可以源源不断地供给丰富的二氧化碳。

三、“气肥”的使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气体化肥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光合作用是农作物丰产的核心。农作物生产所需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空气中的正常含量(约0.032%)。温室大棚内,白天光照增强,光合作用相应加快,消耗的二氧化碳又得不到及时补充,致使光合作用不能正常进行。为了提高产量,对温室大棚补充二氧化碳是非常必要的。温室大棚补充二氧化碳“气肥”的方法较多,常见的有干冰法、发酵法、石灰石与盐酸法、碳酸氢铵与硫酸反应法等,较受欢迎的是碳酸氢铵与硫酸反应法。实践证明,二氧化碳“气肥”的施用,可以显著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如水稻抽穗前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增加到0.09%时,其产量将增加30%。

四、光合作用的副产物

按光合作用简单的反应式(6CO2+6H2O→C6H12O6+6O2),其过程中产生氧气,并扩散至大气中。我们称氧气为副产品,因为氧气是制造淀粉时附带产生的。地球大气中存有的氧气绝大多数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这些氧气除了满足绿色植物 利用外,也满足其他生物生命活动的需要。

将植物沉浸于水内,并在日光中照射,则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所产生的气体形成气泡上升。淡水中的丝状藻类经过日光照射后,因气泡的聚集可使藻体浮至水面。如以一玻璃漏斗覆于水中的藻类或水生的植物上,使漏斗颈中充满水,继续将其颈封闭可收集植物所放出的气体,待气体收集至相当容量时,开启其封闭的颈,以燃烧的木片试之,则木片燃烧旺盛,这证明其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氧气。

五、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碳的速率,与通过动植物的呼吸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体相等,因此,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受到人类活动干扰以前是相当稳定的。

六、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是影响地球能量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能量主要以光的形式到达地球,其中大部分被吸收,并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热量,热量最后以红外(热)辐射形式从地球再辐射出去。在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对光辐射没有阻碍,但是能吸收红外线并阻挡红外线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顶罩一样,能量进来容易出去难。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对地球上热量逸散到外层空间的阻碍作用就越大,从而使地球温度升高得越快,这种现象叫做温室效应。

6.生物圈中绿色植物试题 篇六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教材分析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是在学习了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利用有机物的基础之上对绿色植物如何进行制造和利用有机物的进一步学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课节内容的学习也是学生掌握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及其应用的关键,能够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下一章学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打下一定的基础。它不仅在教材的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而且在整个生物学的学习中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学目标

我将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三维目标位基准,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都还处在一个比较直观的层面,因此我把理解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重要作用,作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在使学生掌握重点知识的同时,培养其爱护植物,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我将把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作为学习的难点,通过让学生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实验,培养其科学素养,创新精神以及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教法学法

为了较好的达到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根据本节课内容实验多和理解抽象的特点,结合教学设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以直观教学法和探究教学法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参与实验。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将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宗旨,以学法为中心,让学生从传统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因此本节课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时候我将着重强调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思考评价法和总结反思法,多种学习方法相结合。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注重条理清晰,结构紧凑,各项活动和实验的安排注重沟通、交流、互动,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和实验的积极主动性。

导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欲望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我将抓住七年级学生的心理,通过上节课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动植物呼吸和物体燃烧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为什么我们没有感到缺氧呢?这一问题来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既概括了旧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思考中去学习新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爱动脑,勤思考的习惯,帮助学

生形成整体的知识框架和体系。

讲授新课

在新课讲授的过程中我将以两个演示实验和一个探究实验,和学生们一起在实验探索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小组的合作讨论中解决疑点。

(一),首先,我将密封在透明玻璃器皿中的金鱼藻先后放在无光条件和有光条件下,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及变化,学生很容易的发现在光照条件下金鱼藻放出了汽包。我将及时的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金鱼藻在光照条件下放出的是什么气体呢?继而,进入气体的验证,把熄灭的卫生香放在收集气体的试管口,学生们会观察到熄灭的卫生香出现复燃现象。从而归纳总结出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第一个演示实验结束后,我将留给学生一个课堂思考问题:氧气在生活中有哪些主要的作用呢?

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有很多种,比如:物体的燃烧、人的呼吸、动物的呼吸、酿酒等。我将选择其中最典型最常见的两种作用物体燃烧和动物的呼吸,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果没有氧气物体可以燃烧吗?动物能够存活吗?由此进入普利斯特里实验的探索。

把燃烧的蜡烛和正常的小白鼠分别用玻璃罩罩住,过一段时间观察现象。学生会看到蜡烛很快熄灭了,小白鼠也逐渐死亡。由第一个演示实验结束后的思考题,学生不难推测出蜡烛的燃烧和小白鼠的死亡都是因为缺少氧气。有第一个演示实验得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释放出氧气,那如果把燃烧的蜡烛,或者正常的小白鼠和绿色植物一起

放入玻璃罩内,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在实验的进行中让学生进行分析推测结果,学生会发现和绿色植物放在一起的蜡烛可以在玻璃罩内正常的燃烧,而和绿色植物放在一起的小白鼠也可以在玻璃罩内正常存活。由此,证实了放在玻璃罩内的蜡烛熄灭和小白鼠死亡都是缺少氧气的推测。

我将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思考问题:玻璃罩的容积是固定的,光合作用放出了氧气,那蜡烛燃烧和小白鼠呼吸放出的二氧化碳去了哪里呢?从而让学生进行讨论:蜡烛燃烧、小白鼠的存活与绿色植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由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知识层次的差异,有的学生可以解答,而有的学生则解答不出来,这时我将会具有针对性的向学生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供蜡烛燃烧和小白鼠呼吸,而蜡烛燃烧和小白鼠呼吸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则被光合作用所利用。从而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概念,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本质。

学习就是旧问题的不断解决,新问题的不断出现。解决了光合作用的概念之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已经得到验证,那你怎么知道光合作用一定要消耗二氧化碳呢?

我将让学生分组进行自主设计并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须的原料吗?并对他们在设计上的疏忽和操作上的不当加以适当的引导,实验结束后,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堂延伸:

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我将以抢答的形式和学生一起发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向学生讲解农业上的合理密植、套种、间种、换种等都是光合作用在生活中的的合理运用。

课堂小结

为了把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尽快的融入为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起到强化作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很重要,我将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以二氧化碳为原料,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从而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为了更好的生活生产,人们将光合作用合理的运用到农业产中,从而提高了粮食的产量。这样的课堂小结不仅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本节课的重点,而且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它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和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课后作业

一节好的的课堂,不仅要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还要让学生在课下依旧对知识有所发现,进而探索,我将给学生留一些的课后作业:

1、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会打破吗?如果打破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2、我们应该怎样预防碳氧平衡被打破?

这样的课后作业能够激起学生去继续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我的教学过程完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全程参与课堂,可以锻炼学

生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简明扼要,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所以我将这样设计我的板书:

7.生物圈中绿色植物试题 篇七

在植物科学领域, 模式植物拟南芥测序完成和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启动, 生物芯片迅速被人们所接受, 而且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作物和各类经济作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也将生物芯片技术作为其得力的研究手段。目前生物芯片技术已经应用于包括拟南芥、水稻 、玉米、番茄、草莓、松树、大豆、白杨等植物物种中, 并且将会不断应用于其他植物物种中。植物发育的机理、基因的表达调控、植物营养及抗性机理、植物病理研究、农作物的改良培育等都可以从生物芯片技术中获得大量的重要信息。

1 基因表达检测与新基因的发现

生物芯片的第一个应用领域就是检测基因表达。在基因表达检测的研究上, 人们已比较成功地对多种生物, 包括果蝇、酵母、人和拟南芥等, 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条件下的基因表达情况进行检测, 并且用该技术在全基因组水平上一次性检测酵母几种不同菌株间数千个基因表达谱的差异。目前由于芯片密度的限制, 这类芯片只在一些基因组相对较小的生物中得到应用, 不过有的科学家将制备了植物细胞器全基因组芯片, 如JIANG G用拟南芥线粒体cDNA文库研究线粒体基因及基因的剪切位点, 找到了新的剪切位点和新的线粒体基因。YU J则将芯片用于研究线粒体和细胞核之间相互作用。

利用cDNA微阵列研究基因在植物不同组织间差异性表达, 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信息。最早的研究始于1995年SCHENA M等人所做的出色的工作。他们利用拟南芥的cDNA克隆 (包括14种全序列基因和31种EST基因) 和3种来自其他生物的内控的cDNA, PCR扩增后经过机械手点样技术制成cDNA芯片, 拟南芥的mRNA (来自根和叶, 野生型和HAT4突变植株) 通过一轮反转录后制备荧光探针。在合成cDNA 前用人的乙酰胆碱受体mRNA补充拟南芥mRNA (1∶10000) , 并做校正的内标由此产生得当的荧光标记的cDNA 混合物与芯片杂交, 然后进行荧光扫描分析。结果HAT4 mRNA在突变植株中的信号比在野生型中提高50倍。根和叶组织中普遍存在基因的表达差异, 其中根中CABT1基因是叶中的500倍, 其它26种基因在根和叶中的表达差异因子大于5。1998年RUAN Y等利用1443个拟南芥的EST克隆制成cDNA芯片研究基因在根、叶、花蕾、花不同组织间, 不同发育阶段基因表达的差异, 找到了许多组织特异性的基因, 发现了许多新的编码序列的表达模式, 为其功能研究提供了线索。ZHU T等则利用代表8300个基因的的高密度的寡核苷酸芯片研究拟南芥不同组织基因表达的差异。通过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聚类分析, 有可能提出关于这些基因特定功能新的假说。

利用芯片分析基因家族及家族各成员间功能差异的研究。CONGILE M将玉米和大豆的GST (谷胱甘肽-S-转移酶) 基因家族点在芯片上, 分析不同诱导物处理和不同组织中基因的表达, 发现在不同物种间基因家族的有些基因表达的组织特异性有差异。而XU W分析拟南芥细胞色素P450基因家族各个成员的组织特异性, 根据这些数据推测其功能和调控机制。在利用芯片研究基因家族时, 由于基因家族各成员间同源性很高, 杂交的交叉污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CONGILE M和XU W都做了成功的探索。

总之, 通过平行对比检测基因表达谱, 积累关于每种类型组织的发育阶段、不同物质处理、遗传背景, 环境条件等一系列影响因素基因表达信息, 将有助于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植物生长和发育的机理, 了解植物更多基因的功能。芯片分析是一种途径, 它联系基因的序列信息和功能。

2 在植物分子病理中的应用

植物抗病性一直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 仅仅一两个基因并不能解释植物在抗病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诸如过敏反应 (HR) , 系统获得性抗性 (SAR) , 大量的植物抗性分子的产生, 一系列信号传导途径的启动等反应的机制, 而芯片以其高通量的平行分析方式为在分子水平上全面揭示植物抗病反应机理, 植物和病原菌的相互作用, 不同抗病反应途径相互关系带来了希望。在这一领域, 芯片主要用于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a.植物在抗病反应中的表达图谱。MALECK K等利用cDNA芯片 (代表7000个基因) 研究拟南芥系统获得性抗性反应中基因的转录图谱。作者比较了被诱导的SAR中几个实验结果, 发现大约有4.3%的基因 (大于等于2.5倍表达差异) 参与了SAR反应。PETERSE M等利用芯片研究拟南芥MAP激酶4对系统获得性抗性的负调控。芯片研究转座子插入MAP激酶4 的突变体在系统获得性抗性中基因的表达情况, 结合双突变体分析鉴定MAP激酶4所参与的调控网络。在玉米中, BALDWIN D利用代表1500个基因的寡核苷酸芯片研究发现在用病原菌处理后, 有117个基因表现出瞬时表达变化。

b.研究不同抗病反应信号传导途径间的相互作用。SCHENK P等用在信号传导途径中起重要作用的水杨酸、乙烯、茉莉酮酸处理监测mRNA的表达谱, 发现在2375个基因中, 有169种mRNA是被多个防御途径调控的, 有许多基因在用SA和MJ 处理后被同时抑制或同时被诱导。这些结果说明在植物反应的不同信号传导途径中确实存在着相互调控, SA和MJ 所诱导的信号传导途径是相互拮抗的。对更多基因并行分析将会增加我们对于抗病机理的复杂网络关系的认识。

c.寻找转录因子调控的下游基因及分析转录因子所调控的基因的顺式元件。芯片将有助于寻找被转录因子调控的基因。例如利用转基因技术使转录因子超量表达或抑制其表达, 利用芯片检测其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可以找到转录因子所作用的靶基因。MALCK K等通过分析一组被共调控基因的顺式元件, 发现被PR1所调控的基因的启动子都含有WRKY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模体W盒。这一发现将有助于预测某一类转录因子所调控的基因。

d.研究病原菌在侵染过程中的基因表达情况, 如KAHMAN R和BASSE C将芯片应用于真菌基因的表达分析, 以求解释植物的抗病机理。最近第一个病原菌的全基因组序列已测序完成, 不久, 将病原菌和寄主植物的基因放在同一张芯片上进行分析, 将会对植物与病原菌之间相互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

e.将突变体和芯片相结合。REYMOD P利用JA敏感的突变体COI1-1研究植物在机械损伤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谱。发现有一半在野生型中可被诱导的基因在突变体中不被诱导表达, 由此推测COI1基因产物控制JA诱导的基因表达。在对乙烯不敏感的突变体中和野生型中进行基因表达分析时, 却没有发现被诱导表达的基因间有差异。STIBTZI A等利用OPR3突变体研究OPR3基因所参与的信号传导途径。

3 在植物逆境和营养方面的研究

植物生长受到各种环境因子的影响, 如干旱、高盐、低温、水淹、缺乏某种营养元素等。植物对于这些不利条件的反应和适应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 包括外界信号的感应和传递, 特异转录因子的激活和下游控制生理生化相关代谢途径的效应基因的表达。科学家在这一领域所做的探索将为人类农业发展, 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 指导人们的育种工作。在植物逆境和营养分子生物学研究中, 人们已经发现并克隆许多相关的基因, 但仍然对这些基因间的表达调控关系, 不同反应途径相互关系, 植物耐受性的机理知之甚少。在这一应用领域, 芯片多由在不同逆境环境或营养元素缺乏状况下的cDNA文库组成, 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SEKIA M等首次利用全长cDNA制备了含有1300个与干旱和冷害相关基因cDNA芯片, 和大多数由EST组成的微阵列相比, 这种全长cDNA微阵列, 更有助于分离全长cDNA用于后续功能分析, 很容易通过基因组序列比较 (仅限于已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植物物种) 找到基因启动子及其他顺式元件。Sekia M 等找到63个被干旱和冷害胁迫诱导表达的基因, 其中40个是新发现的诱导表达基因。将野生型拟南芥与转基因材料 (DERB1B控制胁迫诱导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 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有20个胁迫诱导的基因是这一转录因子的靶基因, 这说明将表达信息与基因组序列信息相结合识别转录因子的顺式元件是一种有效的手段。KAEASAKI S等发现耐盐水稻的根在处理后, 基因表达发生明显变化, 胁迫反应因子和防御相关基因表达增强, 但一段时间后植物转录开始恢复正常。对比耐盐和敏感植物发现在敏感植物中, 最初的胁迫反应被推迟, 转录下调, 导致死亡。另外DOLFERUS R和DESIKAN R在氧胁迫和水淹胁迫方面的研究也证明芯片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DESIKAN R等发现在氧胁迫下, 过氧化氢作为胁迫的信号分子, 可以激活或抑制许多基因的表达, 在其它的胁迫环境下, 如衰老、紫外线辐射等, 这些基因也会独立地被诱导或通过过氧化氢被诱导表达, 也许在不同的胁迫诱导条件下, 有些途径是共有的。

矿质营养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 在矿质营养缺乏的条件下, 植物是通过来什么机制来适应不利条件的, 植物对于不同胁迫的反应有何差异和相同之处, 都是植物营养学家和育种学家所关心的问题。THIMM O利用芯片研究拟南芥在铁胁迫下根和茎中基因表达变化, 在能量和代谢角度解释植物对胁迫反应的机制。WANG Y等和WANG R等分别在拟南芥和番茄中研究在硝酸盐诱导的基因表达情况, 发现了许多可被硝酸盐诱导的基因。在拟南芥中发现被诱导表达基因的表达模式有差异, 说明植物对硝酸盐诱导的反应途径有多条。在番茄中发现被硝酸盐诱导的反应也被其他矿质营养所诱导, 说明N、P、K营养调控是一个相互交叉渗透的网络关系。利用芯片可以有效检测不同逆境和营养缺乏条件基因表发达谱, 发现新的胁迫诱导基因及调控的关键转录因子, 找到新的代谢反应途径, 最终勾勒出完整的胁迫诱导反应的网络关系, 解释植物抗性机理。

4 芯片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在农业上, 利用芯片快速分析转基因植物, 从基因组角度与基因表达模式方面寻找与肥力、种籽、产量、对环境耐受力的关系, 有可能免除费钱的大田试验。用芯片技术理解小分子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可以加快发现除草剂, 如ARIMURA G等研究用除草剂和除草剂诱导的挥发物处理后, 大豆叶片中基因表达的情况。TUEN A利用芯片在草莓成熟的果实中发现与风味有关的关键基因, 这一发现可以直接指导农业生产。木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资源, 对于树木生长发育的研究将加快林业育种的步伐。WHETTEN R等将芯片技术应用于松树木材形成过程中基因表达的研究, 找到了一些在已分化的次生木质部中与细胞壁合成有关的基因, 有些是松树特有的, 为进一步研究这些基因在细胞壁形成中的作用提供了原始的资料。芯片技术的研究成果将直接指导人们的生产实践。

生物芯片技术虽尚处于幼年阶段, 仍然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但芯片技术以其连续化, 集成化, 微型化的优势为科学家们所青睐, 在植物科学领域迅速应用。生物芯片技术带给我们大量的信息, 对这些信息的分析, 归类, 利用将是更重要的方面, 另外不同芯片数据的可比性是综合利用信息的关键。生物芯片技术还应与其他技术相结合进行深入的研究。目前芯片技术多数是检测核酸分子, 除此以外, 微阵列也可用于检测蛋白质与核酸, 蛋白质与蛋白质, 小分子物质与蛋白质的结合, 但这些领域的应用仍待发展。在下一个世纪许多化学反应将在芯片上进行, 期望今天普遍使用的许多凝胶和膜上的方法也会让位给芯片分析。

摘要:近年来, 芯片技术成为科学家进行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有力工具。在植物科学领域, 芯片技术在植物基因表达分析、基因突变检测、植物病理和抗性研究、植物营养和逆境研究、植物发育和生长机理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以下就芯片在植物科学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简要概述。

关键词:基因芯片,植物,应用

参考文献

[1]AHARONI A, KEIZER L C, BOUWMEESTER HJ, et al.Identification of the SAAT Gene Involved inStrawberry Flavor Biogenesis by Use of DNA Microar-rays[J].Plant Cell, 2000 (12) :647-662.

8.生物圈中绿色植物试题 篇八

1不完全显性

[例1]棕色鸟与棕色鸟杂交,子代有23只白色鸟、26只褐色鸟和53只棕色鸟。棕色鸟与白色鸟杂交,其后代中自色个体所占比例是( )

A100%

B75%

C50%

D25%

解析:棕色鸟与棕色鸟杂交,后代出现3种表现型:白色、棕色和褐色,且比例接近1:2:1,说明棕色鸟是杂合子,白色对褐色(或褐色对白色)是不完全显性。棕色鸟(杂合子)和白色鸟杂交,不管白色是显性还是隐性,后代中自色个体(纯合子)都占50%。

参考答案:C。

解题点拨:不完全显性又称半显性,其特点是杂合子并未呈现显性亲本的性状,而是表现为显性亲本和隐性亲本的中间性状。如紫茉莉的红花品系(DD)与白花品系(dd)杂交,F1杂合子(Dd)既不是表现为红花,也不是表现为白花,而是表现为粉红色花,属于双亲的中间型,F1杂合子自交产生的F2代有三种表现型。红花、粉红花和白花,其比例为1:2:1。

2致死遗传

[例2]雌雄异株的高等植物剪秋箩有宽叶、窄叶两种类型,有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某科学家在研究剪秋箩叶形遗传时,所做杂交实验及结果如下表:则不能存活的配子类型和杂交组合3中母本的基因型分别是( )

AxA雄配子,XAXA BXa雄配子,XAa

CXA雌配子,XAXA DXa雌配子,XAXa

解析:根据杂交组合1或3可判断出宽叶对窄叶为显性;根据杂交组合3中子代雌雄植株表现型不同可判断出叶形遗传为伴性遗传,又子代雌雄植株均有宽叶和窄叶,可知等位基因A、a位于x染色体;根据杂交组合1、2中子代都没有雌株可判断出a雄配子不能存活;根据杂交组合3中子代雄株1/2宽叶、1/2窄叶可判断出母本基因型为XAXa

参考答案:B。

解题点拨:所谓致死遗传是指由于某些基因的存在导致个别配子或个体不能存活的现象,包括隐性致死遗传和显性致死遗传。隐性致死是指某些隐(或显)性基因在杂合时不影响个体的生活力,但在纯合状态时有致死效应的现象,如控制小鼠皮毛颜色的显性基因Ay(黄色),在纯合(AyAy)时可导致胚胎致死,此外植物中的隐性白化基因c,在纯合(cc)时,由于不能合成叶绿素而致死;显性致死遗传是指某些基因在杂合状态时即表现致死作用的遗传,如人类的Ⅱ型家族性高脂蛋白血症就是一种显性致死。致死作用可以发生在配子形成时期或个体发育的各个时期。

3从性遗传

[例3]绵羊的有角和无角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H和h)控制,且有角对无角为显性。一对纯合的有角公羊与无角母羊交配,所生小羊性成熟后,凡公羊都表现为有角,凡母羊都表现为无角,若让子代的公羊与母羊交配,下列对交配后代的性状表现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所生公羊中,有角:无角=3:1

B所生母羊中,有角:无角=1:3

C所生后代羊中,有角母羊一定是纯合子

D所生后代羊中(包括公羊与母羊),有角:无角=3:1

解析:根据题意,纯合有角公羊(HH)与纯合无角母羊(hh)交配,所生后代小羊的基因型均为Hh,待小羊性成熟后,凡公羊都表现为有角,凡母羊都表现为无角,说明后代的表现型受个体性别的影响,属于从性遗传。若让子代的公羊与母羊交配,将产生HH、Hh、hh三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1,其中所生的公羊具有HH、Hh、hh三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1,HH、Hh表现为有角,hh表现为无角,因此,有角:无角=3:1;所生的母羊也具有HH、Hh、hh三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1,HH表现为有角,Hh、hh表现为无角,因此所生母羊中,有角:无角=1:3,且有角母羊的基因型一定是纯合子HH;在所生后代羊中,公羊有角:无角=3:1,母羊有角:无角=1:3,由于公羊与母羊的比例为1:1,则所生后代羊中(包括公羊与母羊),有角:无角=1:1。综上所述,D选项不正确。

参考答案:D。

解题点拨:从性遗传是指受常染色体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但在表现型上却受个体性别影响的遗传现象。如例3中同为杂合子的公羊与母羊,公羊表现为有角,母羊却表现为无角。

4限性遗传

[例4]雄鸡和母鸡在羽毛的结构上是存在差别的,通常雄鸡具有细、长、尖且弯曲的雄羽,而母鸡则具有宽、短、钝且直的母羽,已知雄羽与母羽受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H、h控制,且所有的母鸡都是母羽的,但雄鸡也可以是母羽。将一对母羽雄鸡与母羽母鸡交配,所有后代的母鸡都为母羽,而雄鸡则呈现母羽:雄羽=3:1的比例。则亲本及后代雄羽雄鸡的基因型分别为( )

AHHxHH Hh

BHhxHh hh

CHhxHh Hh

Dhhxhh HH

解析:母羽雄鸡与母羽母鸡交配,由后代雄鸡呈现母羽:雄羽=3:1的比例可知,母羽为显性受H控制,雄羽为隐性受h控制,又H和h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母羽雄鸡和母羽母鸡均为杂合子(Hh),杂交后代不管雄鸡还是母鸡,均有三种基因型,即HH、Hh和hh,三种基因型的比例为1:2:1,杂交后代母鸡不论为何种基因型,均为母羽,由杂交后代雄鸡呈现母羽:雄羽=3:1的比例,可知后代雄羽雄鸡的基因型为hh。

参考答案:B。

解题点拨:位于性染色体或常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它所影响的性状只在某一种性别中出现,这种遗传方式叫限性遗传。如控制男子外耳廓毛耳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毛耳性状的遗传只限于男性;又如例4中控制成鸡雄羽与母羽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雄鸡既可为雄羽,也可为母羽,而母鸡则只表现为母羽。

5表型模拟

[例5]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但是,即使是纯合长翅品种的幼虫,在35℃温度条件下培养(正常培养温度为25℃),长成的成体果蝇却成为残翅。这种现象称为“表型模拟”。现有一只残翅果蝇,如何判断它是属于纯合vv还是“表型模拟”,请设计鉴定方案:

(1)方法步骤:________________ 。

(2)结果预测及分析: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考查遗传与表型模拟现象,解题的关键是要注意同一基因型在不同温度等条件下表现型不同。因为其基因型没有改变,所以这种表型模拟性状是不能遗传的,要判断一只残翅果蝇是属于纯合w还是“表型模拟”,我们可以用杂交方法,让该只残翅果蝇与正常温度条件下发育成的异性残翅果蝇交配,根据杂交结果加以判断。

参考答案:(1)方法步骤:①让这只残翅果蝇与正常温度条件下发育成的异性残翅果蝇f基因型为w)交配;②使其后代在正常温度条件下发育。

(2)结果预测分析:1若后代均为残翅果蝇,则这只果蝇为纯合vv;2若后代有长翅果蝇出现,则说明这只果蝇为“表型模拟”。

9.生物圈中绿色植物试题 篇九

高 一 生 物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题后的表格中)

1.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要调查一个池塘中青蛙近几年的个体数量变化情况。他们研究的是生命系统的

A.个体水平B.种群水平C.群落水平D.生态系统水平 2.下列属于细胞产物的是

A.花粉 B.血小板 C.木纤维 D.甲状腺激素 3.美国细胞生物学家威尔逊(E.B.Wilson)曾经说过:“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他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最可能是

A.细胞内能发生一切生命活动 B.有些生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

C.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或细胞的参与下完成的 D.一切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

4.用一般光学显微镜观察生物的细胞与组织,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用10倍物镜观察组织时镜头与玻片的距离比用40倍物镜观察时近 B.若载玻片上有d字母,则视野下呈现p字母

C.观察向日葵叶片的保卫细胞时,若将玻片标本向右方移动,则视野下保卫细胞向左方移动

D.视野下观察到眼虫游向右上方,则应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以便追踪

5.发菜细胞群体呈黑蓝色,状如发丝;生菜是一种绿色植物,两者分别因与“发财”和“生财”谐音而备受百姓青睐。下列属于发菜和生菜的相同点的是

A.是真核生物 B.含有叶绿体 C.有核膜 D.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6.每年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是“世界防治麻风病日”。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下列生物与麻风杆菌结构相似的是

A.酵母菌 B.黑藻 C.蓝藻 D.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7.酵母菌、细菌、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都具有的物质或结构是 A.细胞壁、线粒体 B.蛋白质、核酸

C.细胞膜、蛋白质、核酸 D.细胞膜、核糖体 8.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或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C.细胞学说主要由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建立 D.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9.人们经常食用的牛、羊、猪等肉类和白菜、土豆等蔬菜,经消化吸收后,其中的成分大多被转化为人体自身的一部分,其原因是

A.组成生物体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

B.在不同生物的细胞内,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种类大体相同 C.组成生物体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D.不同生物的细胞内,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的含量大体相同 10.如图l是细胞中化合物含量的扇形图,图2是有活性的

CH:-S-CH3,则它的分子式是C5H11O2NS B.分子式为C63H105O45N17S2多肽化合物中,最多含有的肽键数目是16个

C.两个氨基酸形成二肽的过程中失去的水中的氢来源于氨基和羧基中的氢 D.10个氨基酸构成的多肽有九个肽键,称为九肽

14.某五十肽中有丙氨酸(R基为-CH3)两个,如通过水勰脱掉其中的丙氨酸(相

应位置如右下图)得到几种不同有机产物,其中脱下的氨基酸均以游离态正常 存在。下列有关该过程产生的全部有机物中有关原子、基团或肽键数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肽键数目减少4个

B.游离的氨基和羧基数目分别增加4个 C.氢原子数目增加8个 D.氧原子数目增加2个

15.2013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一届“世界水日”,宣传的主题是“水合作”。下列有关生物体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在病变细胞中以结合水和自由水形式存在

B.冬季,植物体内自由水含量相对增高,以增强植物的抗寒能力 C.人体衰老细胞中自由水含量减少,代谢缓慢 D.在胰岛素的合成过程中伴随着水的产生

16.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实验的操作步骤是:“制片→水解→冲洗→染色 酒精去浮色→晾干→观察” B.染色时先用甲基绿染液染色,再滴加吡罗红染液 C.与甲基绿结合的核酸分子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D.将涂片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处理后,接着用染色剂染色 17.根据下边的概念图可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糖)+C(磷酸)→D→E(DNA)A.A表示的碱基有5种 B.B表示的是核糖 C.D表示核糖核苷酸 D.D表示脱氧核糖核苷酸

(1)对该湖水体制作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进行研究。在低倍镜下看到的物像如右上图所

示。欲将图中③处所指的生物移到视野的中央进行观察,则装片应向________方移动。(2)该湖中存在衣藻和蓝藻,它们在细胞结构上主要的区别在于蓝藻细胞__________。(3)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上来看,湖中所有的蓝藻构成__________,湖中的各种生物

构成____________,整个湖泊构成__________。

27.(每空2分,共10分)2013年4月20日8时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在第一时间把许多急需的药品和食品运送到地震灾区。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水、无 机盐、维生素、糖类、脂质和蛋白质。这些营养物质在人体细胞中有着重要的作用。(l)被运送的牛奶、奶粉中含量较多的二糖是__________。

(2)人每天都要补充一定数量的蛋白质,尤其是救出的婴幼儿,如果蛋白质摄人不足,会导致抵抗力下降,会影响体内的_________合成。

(3)被运送的牛奶、奶粉中都添加钙、铁等元素。其中碳酸钙是人体骨骼和牙齿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这说明无机盐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4)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饮水是提供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重要途径 之一。在天然无污染的泉水中,含有Cu、K、Ca、Zn、P、Mg、Na、Fe等人体必需元素,其中属于微量元素的是___________。

(5)市场上出售的少数劣质奶粉中掺有植物淀粉,请问如何鉴定奶粉是否含淀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每空2分,共20分)下图是细胞内四种有机物的组成与功能关系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A-般是指_________;E在动物肝细胞中是指______________,E在植物块茎细胞中

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

(2)若物质F在动植物细胞中均可含有,并且作为细胞内最理想的储能物质,则F是指 _____________;除此之外,脂质还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C经___________方式形成G,连接两个C的化学键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G 多种多样,从C方面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四大有机物均具有的化学元素为________________。

29.(每空2分,共10分)下图为大豆种子在25℃、黑暗、无菌、潮湿的条件下萌发和生长过程中糖类和蛋白质的含量变化,请据图回答:

(1)在观察时间内,图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上述定量测定之前,进行了蛋白质含量变化的预测实验,请填充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

①实验原理:蛋白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颜色深浅与其含量成正比。

②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三份等量大豆种子分别萌发1、5、9天后取出,各加入适量蒸馏水,研碎、提取、定容后离心得到蛋白质制备液;

第二步:取3支试管,编号l、2、3,分别加入等量的萌发l、5、9天的蛋白质制备液;

第三步:向3支试管中均先加入1m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振荡均匀后,再加入 _______________,观察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

上一篇:期待秋天写景作文下一篇:幼儿园教务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