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的范畴

2024-07-02

工程管理的范畴(共11篇)

1.工程管理的范畴 篇一

在中国美学史上,“气”经历了由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的转化.“气”既是一个哲学范畴,也是一个美学范畴,中国的`哲学与艺术在“气”的范畴认识里得到了高度的同一.美学元气论是中西美学的一个显著区别点.

作 者:喻云涛 张丽娃 作者单位:喻云涛(云南师范大学马列部,云南,昆明,650092)

张丽娃(云南曲靖教育学院,云南,曲靖,655000)

刊 名:学术探索 PKU英文刊名:ACADEMIC EXPLORATION年,卷(期):“”(z1)分类号:B21:B235关键词:气 范畴 美学元气论

2.工程管理的范畴 篇二

关键词:工程管理,管理范畴,工程管理重要性

工程作为社会发展下的产物, 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总的来说, 工程是一种科学的应用, 工程会将书本中科学的原理转化为实际的新产品, 推进社会的不断发展。因此, 工程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 逐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对工程管理的研究, 越来越备受人们关注。

一、工程与工程管理的涵义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的工程产业发展非常地迅速,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各个行业都在不断地发展。不同行业类型的工程与工程管理也在迅速崛起, 规模和水平也在不断地壮大, 居于世界之首。但是在我国工程与工程管理的涵义上, 我国的学术界还存在一些混淆。如很多人片面地认为工程就是土木工程或者是建设工程, 或是有人习惯性地认为工程管理就是建设工程的管理。

其实, 在现代的工程管理中, 它的领域范围是十分广泛的, 除了各种大型的工程之外, 还包括了一些技术性很高的工程或者是某个行业的特殊含义的工程, 如登月工程、生物工程、软件工程等。它们都已经与科学技术创新与探索相联系, 已经不单单只是对科学知识的应用了, 它们本身已经包括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工程与工程管理的涵义进行重新定义, 使其更加地确切。

1. 工程在现代的涵义

在现代, 可以在工程科学的角度上把工程定义为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 有组织地运用科学技术对各种资源进行创新改变或者改变事物本身性状的集成性活动。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 把工程看作是人类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活动, 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创造出新的事物, 或者是通过活动改变事物的特性或者是形状。

(2) 在进行任何一项工程活动时, 无论最终目的是创新或者是改变事物的各种性状, 都是需要相关的科学技术手段最为基础的, 需要掌握这些技术手段的人不断地对各种资源进行有目的性的应用。

(3) 实现工程的目的不但是对基础科学的应用, 而且还是对各种技术的应用, 它要利用自然资源以及人类进行创新出来的各种资源。

(4) 虽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往往将工程的各种产物感叹为伟大的工程, 但在实际上, 工程是指特定的过程, 而不是实施工程后工程的产物或结果。工程的产物不能等同于工程。

(5) 在工程的概念中, 最关键的两点就是工程的技术集成性和产业的相关性。所谓技术集成性, 就是将与此类工程相关的或者是一个系列的各种技术应用进行集成与整合, 形成特定的技术集成体。注意, 这里的工程不是简单地把各种技术相加。产业的相关性是指工程活动与产业活动具有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 其中包括特定的产品、企业与产业。

综上所述, 从工程的定义中可以得出工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包括造物工程、改变性状工程以及同时包括以上两种工程的工程。如我国有名的三峡工程就是属于造物工程, 而我们所熟悉的人工降雨工程就属于改变事物具体性状的工程, 汽车工程却是两者兼而有之。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工程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 过程这个词汇被广泛地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如“五个一工程”、“思想建设工程”等, 但它们都未被列入工程的范畴之内,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程。

2. 工程管理在现代的涵义

结合以上对工程的定义, 我们将工程管理定义为:为了达到工程的预期目的, 并能够有效合理地利用资源, 对所进行的工程实行的计划、组织、决策、指挥、协调与控制等。通常来说, 工程管理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在这里, 我们需要强调, 所谓的工程管理不但包括重大的工程建设中实施的管理, 同时也包括了一些新产品的开发、创造和生产过程的管理, 同时还包括了对科学技术的改造与创新活动的管理以及对一些重要工程的发展战略的管理。

从以上的对工程管理的涵义的定义中, 我们可以看出, 在工程管理中, 工程决策是十分重要的。它包括了对特定工程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对工程的实际价值进行评估以及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一切活动行为的决策。

工程管理与一般的管理是不同的, 因为工程和与其相关的技术和产业都是息息相关的, 所以作为工程的管理的人员, 必须要在特定的工程产业环境下能够对特定的技术集成体进行管理, 目的是对特定的目标进行计划、组织、决策、指挥、协调与控制等。

二、工程进展的具体过程

通常作为一项工程, 它的实施需要经历前期的准备阶段、建设阶段以及投产阶段等三个必经阶段。而在每一个阶段中, 都需要充分做好工作。下面, 我们将分别对每个阶段的工作进行详细的介绍。

1. 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包括工程项目的提出、欲可行性与可行性的研究以及评审与决策三个部分。

(1) 工程项目的提出

一个工程项目的提出, 必须要从社会、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等宏观方面考虑该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和实行地区的经济发展的要求, 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政策与法律的要求, 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等多个方面。项目的提出要有必要性、可行性与经济性。

(2) 预可行性与可行性的研究

虽然一些项目在宏观上看是成立的, 但我们不能确定是否要对该项目进行投资。在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的条件尚不明确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先对工程进行预可行性的研究。预可行性的研究成本较可行性研究要低很多。

在进行预可行性研究后, 如果觉得该工程有可行的必要, 我们就要细致地对工程进行可行性研究, 这是一个决定工程是否进行的关键步骤。对工程的可行性研究, 在其内容上要与初步设计的标准基本一致。通过对不同工程实施方案的比较与分析, 论证工程的可行性。可行性的研究要能够同时满足以下的要求。

1) 可以直接作为工程进行决策的依据。

2) 可以作为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依据。

3) 可以作为向政府申请批准建设项目和与有关单位签订合同的依据。

4) 可以作为下一阶段工程基本设计的依据。

在对工程进行可行性的研究中, 要如实地反映出工程面临的基本情况。由于其比较详细, 所以耗时较长, 一般需要一年到两年的时间。需要一定的财力和人力进行支持, 提高可行性研究的可靠性。在我国, 工程的可行性研究还存在着一些的问题。如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 导致可行性研究的质量不高, 进而导致研究中判断的失误, 造成重大损失。

(3) 评审与决策

在对工程项目进行评审与决策中, 首先我们要对可行性研究进行评审, 看其是否符合项目建议书中的要求, 其数据和资料的依据是否符合实际。我们在做决策时最重要的依据, 就是在可行性研究中所得出的结论。由于错误的决策会带来很严重的损失, 所以在决策之前, 我们一定要认真地做好评审工作。

2. 建设阶段

工程的建设阶段包括工程设计与技术交流合同谈判、施工设计、施工准备、设备调试等四个具体步骤。

(1) 工程设计与技术交流合同谈判

在可行性报告进行评审并且审批之后, 需要对工程进行基本的设计。在设计中, 要给出工程中主要设施的具体布置以及所使用设备的详细技术参数, 确定要使用的设备型号以及配置情况。同时要与设备厂家进行交流沟通, 确定供应单位。技术交流合同谈判与基本设计是密不可分的, 产权单位应当参加基本设计的整个过程。

(2) 施工设计

在基本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施工的设计。在原则上, 施工设计应该在基本设计完成后进行。但在实际中, 由于很多大型工程的基本设计耗时较长, 所以可以采取基本设计与施工设计交叉进行的方式。

(3) 施工的准备

在大型的工程项目中, 通常在基本设计阶段就要选择好施工单位。选择好施工单位后, 与施工单位合作, 开始施工的准备工作。其中, 包括对施工方案的制定、施工技术准备、机具准备、物资准备、组织准备和人员培训等。

(4) 设备调试

通常在一些工艺比较复杂的工程项目中, 需要对工程中所用的设备进行调试, 确保设备的有效运行。

3. 投产阶段

工程的投产阶段包括生产的准备与投产。一般情况下, 比较大的工程项目在可行性研究认为成立之后就要进行具体生产的准备。其中, 包括物资准备、技术准备、组织准备和人员培训。在准备工作进行完毕后, 设备的调试工作也顺利完成, 我们就可以按照工程项目的建设要求投入生产。通常比较大的工程在投产之前还要进行试生产, 验收合格后才能投产。

三、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工程建设的规模不断增大。为了更好地促进工程建设的质量, 工程管理越来越体现出了它的重要性。因此, 必须要不断地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从而提高投资效益, 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 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不得不承认, 在我国的工程建设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在一些投资项目建成后, 由于产业结构都相似, 过度的投资直接导致工程的实际作用发挥不多, 资源配置不当。从而使项目的经济效益较差, 没有还贷能力, 提高了资产风险。

我国的发展目标是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我国要不断地扩大工程建设的规模。为使我国经济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 必须充分重视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工程管理作为工程与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但具有管理学的共性, 同时还具有工程管理自身特有的特点和规律。在我国, 工程管理主要是由行政管理部门或者是产权部门组成一个工程指挥部, 形成一个临时性的领导机构, 然后对工程进行管理。然而这个班集体却是缺少管理与决策经验的, 因此导致我国工程的管理水平低、投资效益低。由此看来, 注重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是我们在未来亟待解决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四、结语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 使工程的进步与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 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工程管理的范畴以及它在工程中的重要性。通过对工程管理的不断创新, 提高工程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管理环顾与展望编委会.中国工程管理环顾与展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2]夏征农.辞海 (1998年版)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

3.工程管理的范畴 篇三

【关键词】中外 高校 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71-02

笔者通过研究分析中外高校对于学生管理工作,发现中外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也存在表现在工作内容、工作目标以及学生管理工作中强调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等方面。具体来讲:1.在学生管理工作上,学生工作面对广大学生,其工作内容包括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对于中外高校来讲,学生管理工作都是高校内部管理事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学生管理工作与教学处在同一地位上。2.工作目标相同。中外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侧重点不同,但总体来讲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根本上都是为了服务学生。只是国外从管理学生到服务学生,再到学生的发展,整个过程中都是体现了以学生为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是体现了一个服务性。而我们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则是注重教授学生良好的知识和道德品质,在这个管理过程中,学校扮演者管理者的角色,着重教育学生。近年来,我国的学生管理工作不断扩展,如学生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等,总体上也在向服务者靠拢。3.学生管理工作强调责任意识。中外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都强调管理者的责任,要求尽职尽责的完成对学生的管理。无论是国外负责管理学生工作的行政人员还是我国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都是在教育、管理、等诸多方面负责,管理者都是直接面向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密切,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得出,中外学生管理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差异

一、中外学生管理工作事物和辅导员之间的差异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就是我们的辅导员,辅导员制度的产生是延续我国的政治工作制度。我国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就是组织学生进行政治思想的学习,并对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学生干部的培养等一系列工作。随着我国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增添了德育教育这一项任务,让我国辅导员的性质由管理转向了教育管理的双重性质。

对于国外发达国家的高校之中,学生的管理工作主要由专门的学生事务工作者来担任,他们主要起到辅导咨询服务,其性质与我国的辅导员相似。但不同的是,国外一些高校会通过一些指导文件和职业伦理标准来对大学生的事务工作作出指导,管理部门直接承担了学生的管理工作,各个院系并不对管理工作负责。

二、中外学生管理工作在工作体制上的不同

国外的学生管理大多实行垂直管理体制,即学生的管理工作有专门的管理部门来负责,管理部门职责明确,并独立于学校的各个院系,各个管理部门直接面向学生的管理和服务,相对来说,管理的方式独立且多种多样。我国的学生管理工作实行的是两级管理体制,管理工作分为两层,一层为学校设置的学生工作处等指导机构,另一层是院系设置的辅导员办公室,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工作上。我国的这种两级管理制度导致工作效率降低等一系列管理方面的问题。

三、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之间的差异

国外思想比较开放,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是以多元化为主,注重对学生全面的发展。而我国的思想相对比较保守,在学生的培养上也是十分单一,过度的注重对学生思想和行为上进行规范。以至于我国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经常评选一些优秀班集体、优秀大学生、三好学生等,对学生的错误则采取违纪、开除等处理。中国的学生管理工作对大学生的心理指导工作比较薄弱,强调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但在学生的其他方面的思想指导不到位,满足不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我国的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在教育过程中难免会走一些弯路。尤其是对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还存着这很多不足的地方,我们有必要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提升管理水平,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针对中外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差异,笔者对我国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专业化

纵观西方的学生管理队伍,都是一些受到专业培训的学位专家,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也涉及到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相比之下,我国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就显得有点不足了。我国的学生管理工作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我们就必须要摒弃那些实用性不强、脱离实际的管理队伍配备,强化我国管理工作者即辅导员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对于辅导员素质增强来讲,我们有必要设置实现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的渠道,例如,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训班、制定新的辅导员选择标准、增强辅导员的培训等,此外,我国的高校也应该尽快的加强一些学生工作的相关专业,培养专门从事学生管理的人才,并将专业细化,像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为学生管理的各个部门输送不同的人才。总之,通过各种渠道来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建设一支专家型的学生工作队伍。另外,从政府层面来讲,明确承认学生工作是一种可以终身从事的职业十分必要,逐渐的推行学生管理工作职业资格证书也是一种很好的保障。学校也要加强学生工作这在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和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该项职业。

二、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

国外学生管理工作最鲜明的特点就是高度的专业化,像管理工作由一些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管理人员也都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我国要想认真落实学生的管理工作,就必须学习国外这些专业管理经验,加强我国学生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借此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之中,首先建立起专门的学生管理负责部门,将学生管理责任到具体的部门。另外,加强我国学生管理工作的职业化和规范化,制定健全的管理法规和制度保障学生管理工作能有序的进行。

三、学生管理服务专业化

国外学生工作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服务性强,在国外的学生工作中很大部分都是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服务性方面,这正是我国比较欠缺的。发达国家的心理咨询工作通过学生的咨询和专业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水平,指导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上的成长。国外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服务网络。对于我国的管理工作来讲,建立其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是十分必要的。根据我国的教育国情来讲,我们可以将思想教育工作和心理辅导结合起来,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心理辅导机构,更好的为我国的大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指导。

时代在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也必须要不断的创新理念,构建我们工作中的实用流程,形成我们的文化,我们要经常研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将适合我们的应用到教育管理当中,不断增强我国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马艳妮,张晓冉. 高校学生工作视角下的中外学生融合机制建设研究[J]. 文教资料,2014,28:115-117+123.

[2]王刘琦.中美高校学生工作比较研究——兼议我国学生工作队伍建设[J].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09,05:88-91.

[3]梁慧超,高松岩,张成德,戚焕.中外高校学生工作的比较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5+52.

[4]王文科. 中美高校学生工作比较及启示[A]. 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4.

4.体育概论的研究范畴 篇四

体育的功能 是指体育这一文化现象对人和社会所发挥的有力作用和效能

体育的自然质功能 1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水平2调适和保持心理健康3提高呼吸系统机能水平4促进少年儿童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5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功能

体育的教育功能 1教导基本的生活能力2传授体育的文化知识3教导社会规范、促进人的社会化4民族主义和爱国之一教育

体育的政治功能 1提高国家威望、振奋民族精神2表明国家政治立场、为外交服务3呈现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我国体育目的 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改善人们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文明发展

体育过程的目标 1学习和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技能、方法,提高运动能力2通过体育运动使体育学习者在身体、精神、社会适应等方面获得发展3采取积极地运动休闲娱乐手段、内容和方法,改善人们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体育社会化4体育运动能促进人际了解和交往,提升人们的思想、品德修养的水平,促进社会文明发展

体育人 是能够促使个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拥有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人

5.生物圈的范畴 篇五

生物圈包括海平面以上约10000米至海平面以下10000米处,包括大气圈底部,岩石圈的表面,水圈的全部。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相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但是,大部分生物都集中在地表以上100米到水下100米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等圈层的交界处,这里是生物圈的核心。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显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产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6.致使概念的原型范畴研究 篇六

致使概念的原型范畴研究

致使概念是指致使者通过致使力的传递作用于致使对象使之产生变化的概念.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出发指出了这一概念的原型和非原型,以及由原型向非原型转化的过程中人类所运用的认知机制.对这一概念的探讨将帮助我们了解人类认知的发展规律,并深入地掌握语法层面的.各种致使结构的生成及其所表达的涵义的差异.

作 者:程明霞 CHENG Ming-xia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刊 名:湖南科技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年,卷(期):200829(1)分类号:H0-09关键词:原型 力动能 致使者 致使对象

7.工程管理的范畴 篇七

1 权力与责任

法约尔指出, 权力是指挥权, 是让他人服从的权利, 而“责任是权力的伴生物, 是自然的结果, 是必要的补充。权力所到之处, 责任随之而生, ” (2) 权力与责任两者之间的关系, 说简单点就是权责统一, 权力越大便责任越大, 两者密不可分。如果管理者缺乏责任意识, 他在行使权力的时候, 要么无所作为, 要么滥用误用, 权力不以责任为导向, 则不免被私心与贪婪所占有。权力如同一把双刃剑, 人们总是警惕它的使用, 所以无论是西方的政治传统还是法学理论, 都一直强调要将权力这头凶兽关进牢笼里, 这一无形的牢笼便是责任。谈到责任, 我们总会想到责任心、责任感, 这些内隐的意识, 这确实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文化力量, 可是在具体管理中, 需要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的办法, 那将责任具体化, 沟通起权力与责任的桥梁就是奖惩了。权力的运用需要得到及时的反馈, 有功则赏、有过则罚, 奖惩只有迅速准确, 才能彰显责任在权力中的力量。

奖惩也是一种需要慎重把握的手段, 要考虑诸多因素,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公平, 我们会在下文中详细论述公平与公道这对范畴关系, 这里就不赘言了, 但有必要指出的是, 奖惩上若出现严重的误判, 不仅会损害权力的可信度与权威性, 同时会降低员工个人的责任感。不少企业在管理中权责不明、奖惩不平, 严重影响内部团结, 甚至从而导致分崩离析, 实在是令人感到遗憾。现实案例的严峻性, 对管理层所提出的要求在于, 优秀的领导者应勇于承担责任, 这既能使领导者在管理工作中更具有主动性, 还能提供榜样的力量, 同时有助于完善个人的品质。可见承担责任, 并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负担, 这本身即意味着丰厚的收益。

2 集中与分权

集中是为了让领导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分权是为了让下属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些本质上都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升企业效益。集中和分权是任何一个组织都需要把握和调控的两方面, 不存在只集中不分权, 也不存在只分权不集中, 不该给的权不给, 分下去的权也要能协调、收拢。可是什么权该给, 什么权又不该给?这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关键在于根据实际情况来掌控好尺度。如果领导者具备足够的能力和意愿, 那么他就可以加强权力集中, 由于他自身按明茨伯格管理角色理论而言, 既是信息传递者, 又是资源分配者等等, 他掌握着组织内其他成员所不具备的信息资源, 在能力满足的情况下, 领导者显然能做出更具有理性的决策。当然, 如果是作为合作式风格的领导者, 他可以将独有的信息资源共享给团队内具备相当实力与潜力的队员, 引导并激发他们自身的能力, 同样也能实现卓越的管理。

采取集中或分权, 还需要考虑企业性质。正如法约尔所言, “集中或分权问题是一个单纯的尺度问题, 重要的是找到企业适合的尺度, ” (3) 如制造业一般就采用集中, 集团公司一般就采用分权, 这很大程度上是受企业性质的影响。此外, 衡量集中或分权谁更优的标准还是在于收益是否最大化, 但也不能为了短期的收益最大化而忽略了长期的收益最大化, 在考虑收益的同时, 还需将社会利益考虑其中, 毕竟企业是置身于社会的大环境内, 是社会组织中的一个子系统, 企业既在一边适应社会的发展, 又在一边改造社会, 企业顾及自身对社会的影响, 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这最终也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3 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

什么是个人利益?什么又是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是每个人的利益, 每个人就意味着整体, 整体利益存在于每一个个体的利益当中, 整体利益又意味着个体,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 法约尔所指出的, 个人利益应服从整体利益, 似乎完全可以倒过来说整体利益服从个人利益。事实上, 如果我们在谈及整体利益时, 心中没有一个个鲜活的员工, 整体利益完全变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 那么整体利益只可能被扭曲成某一部分人谋取私利的堂而皇之的借口, 这确实值得警惕。而法约尔之所以格外强调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是由于个人在人性上的诸多弱点, 都将使个体倾向于为个人利益而放弃整体利益, 这植根于人性上的缺陷。

法约尔便是站在“人性恶”的角度来考量的。数十年的管理生涯和经验反思使他意识到, 从整体利益出发比起空谈人文关怀更为有效, 在管理理念和制度层面, 就应该把最坏的情况考虑在内, 尽管本质上, 个人利益并不同整体利益矛盾, 强调整体利益, 使个人融入整体中, 也能让个人更具有责任感和荣誉感, 在最大程度上克服自私自利的弊病, 但想要扭转人们心中存有偏见的观点并非易事, 因为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总有偏离轨道的情况, 有人为对立起来的时候, 或处在阶段性目标中, 个人愿景与整体愿景无法统一, 那么管理组织具体又该如何应对呢?法约尔认为首先在于, 组织中的领导者需要具有坚定性, 并起到典范作用, 也就是充分实现以身作则, 《论语》里也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这样才能起到一个良好的示范效果, 上行下效便是如此。其次, 协议尽可能公平, 尽管原则上强调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但并不意味着忽视个人利益, 甚至损害个人利益, 而一味强调奉献和牺牲, 整体利益是由个人利益所组成的, 空谈整体利益, 也不是法约尔一般原则的精神, “当我们面对不同范围内的两个同样需要重视的利益时, 应该寻找妥善解决它们的方法。” (4) 所以法约尔在此处亦强调组织与个人签订协议时, 要尽可能照顾到个人的利益, 保障协议的公平性。最后是认真监督, 这包括员工之间的监督, 上级与员工之间的监督, 以及在财务、绩效考核等专项监督方面, 这些同时也需要良好的、长效的监督机制作保证。

4 等级链与天桥

等级链和天桥有些类似于集中与分权, 或者可以说是集中原则进一步衍生出来的产物。“信息由最高权力机构层层向下传送, 或者下级把信息层层上报给最高管理层。等级链形成发展的结果, 产生了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 (5) 等级链形成的一套严密的领导层级秩序, 其本质特征就是为了满足信息传递和信息指挥的集中, 不同类别的、不同重要程度的信息, 就应该交由不同级别的职员, 这本身也是一种分工, 只有最为紧要的决策才会交给最高领导层决定, 中等程度的则交给中层管理人员, 如此类推, 每一个人都应该在等级链制度下, 各尽其职。天桥, 则是等级链中的子单位, 能直接建立起等级链中简单、快速和可靠的联系, 以尽可能多地保持各个层级人的主观能动性。这类联系的建立是需要得到领导者的许可, 因为这意味着将领导者所拥有的部分权力分享给下属。等级链是一整套秩序和规范, 天桥则是在秩序和规范下的灵活变通, 以保证在遵守秩序的前提下, 尽可能提高效率。毕竟信息自身是具有复杂性的, 有时难以识别信息重要程度, 一些隐藏较高风险的信息若仍由低权限和能力偏低的职员完成, 那就很容易延误处理事务的黄金时间, 让事态变得更为棘手。同时, 天桥的使用是需要一定机智的, 滥用只会破坏等级链形成的层级秩序, 使企业的管理无序、混乱。

5 公平与公道

公道指按协议规定, 讲究客观性原则, 一视同仁, 但实际操作过程中, 协议总是需要不断的完善和补充, 不可能一劳永逸, 如果纯粹地固守公道, 在协议未能涉及的方面, 则很可能对职员不公平, 损害职员进而损害公司的利益, 况且每一个员工都具有个体差异性, 同样的工作量, 对能力较强的员工而言是适中的, 对能力相对较弱的员工来说就具有一定的难度了, 从人性化的角度来说, 领导者需要更审慎、合理地针对不同员工安排任务, 在公道的基础上再充分结合善意, 从而实现真正的公平。这种“公平不是没有活力, 也不是不严格, 为达到公平, 需要有理智、丰富的经验和善良的心地。” (6) 懂得了公道与公平的差异性后, 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性化管理的意义, 以及法约尔在拟订一般管理原则时的良苦用心。

摘要:一般管理原则是法约尔管理思想的核心理念, 包括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等十四项原则。这些原则固然能为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提供诸多指导思想, 但同时也数量繁多, 不免让人无所适从, 因此有必要通过分析原则内部矛盾关系, 进一步梳理十四项原则, 从而更好地理解、把握和运用法约尔的一般管理原则。一般管理原则, 就其原则内部矛盾而言, 可以分为五对范畴关系:权力与责任、集中与分权、等级链与天桥、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公平与公道。这五对关系, 既是法约尔一般管理原则的精华, 又是管理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一般管理原则,法约尔,范畴关系

注释

11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21.

22 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23.

33 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25.

44 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28.

55 乌玉峰.对法约尔一般管理原则的系统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6 (3) :33-34.

8.浅论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范畴 篇八

关键词:竞技体育;运动;管理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14-031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技术体育比赛愈趋激烈。与其说是个比基数、比实力的较量,还不如说是比综合性管理的高科技较量。因此,我们竞技体育的职能部门(以下称职能部门)也必须按照上述趋势,并根据我国的国情及运动队的实际情况抓好运动队伍的管理工作。只有正确引导队干部、教练员、科研人员及运动员在管理上取得共识,促使整个训练工作有条不紊,才是夺取最佳成绩的唯一途径。运动队伍管理范畴主要由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加强队纪队风工作管理、加强文化素养工作管理等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组成部分的有机结合,是夺取优异运动成绩的基本保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先进体育技术与经验的传入,也引起了我国体育界有识之士的关注,在借鉴中难免也会带来些不符合我国国情的东西。所以职能部门在引导此项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道路,以严抓运动队伍三个工作管理为中心,开创训练新局面,奋力攀登体育高峰。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管理

体育发展离不开政治这个大局,其中尤其要加强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教育,因为它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它体现了全民族的力量,是维系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强大纽带,所以任何国家都把爱国主义作为自己民族的精神支柱。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内容则有所不同。我国现阶段的爱国主义内容集中表现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爱国是每个公民的基本准则,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小抓起、从平时抓起。体育是国家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爱国主义精神自然与体育事业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解放后,为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中国体育健儿高举"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旗帜,奋力拼搏,在国际体坛上呈现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景。从吴传玉首次在国际泳坛上使五星红旗高高升起,到容国团获得乒坛第一个世界——冠军;从陈镜开一举打破举重世界记录,到许海峰在奥运会上震撼世人勇夺金牌的枪声,每一幕都令华夏儿女心潮澎湃。尤其在1992年巴塞罗那第25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力挫群雄,以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均排名第四的佳绩,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每当一面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国际体坛上空时,中国健儿们昂首注目,热泪盈眶。这些由几代人不懈努力换取的来之不易的金牌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奋进中的全国人民,同时也使旅居海外的炎黄子孙兴奋不已,为祖国繁荣昌盛而骄傲!这就是爱国主义的凝聚力。

作为职能部门,我们应该培养年轻一代运动员的爱国主义情操,让他们继承和发扬其光荣传统,促使运动员为祖国体育事业屹立于世界先进行列而努力奋斗。《中国体育报》曾在1998年2月14日登载了一篇有关中国乒乓球队如何对运动员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颇有启发。中国乒乓球队全体教练员和运动员于1998年2月12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参加升旗仪式,接受心灵的洗礼。中国乒乓队男女一、二队全体成员站在宽阔的广场上,面对雄伟的天安门,仰望国旗升起,心情都很激动。世界冠军刘国梁说:"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升国旗仪式跟世界大赛时升国旗的感觉不太一样。在世界比赛中拿冠军升国旗,当时心情主要是激动和高兴;这里的升国旗仪式更庄严,我从心底感觉到祖国很伟大。"王晨则表示,一定要刻苦训练,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在赛场上也升起五星红旗。总教练蔡振华说:"这次参加升国旗仪式是中国乒乓队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之一。"他认为升国旗的场面非常有感染力,使教练员和运动员更深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决心要为国旗增添光彩。

任何一个生机勃勃的民族,都必然有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运动队内大力提倡爱国、奉献、拼搏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来激励广大的教练员、队干部、科研人员,促使他们热爱祖国,献身于体育事业,肩负起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的神圣使命,这是与平时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分不开的。职能部门应该将其列为今后制定训练工作计划的一个指导方针。

二、加强队纪队风管理工作

运动队是一个由若干队员组成的群体,按各运动项目的属性与特定规则分类,所以队纪队风管理必须从这个群体中的每个队员抓起。正如物质从宏观角度上讲由元素组成,而从微观角度上说又是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缺少基本的元素或原子,就不能构成各异的物质。体育运动队伍也不能违背此原则。如团体操中,只要有一名队员出差错,就会影响整个画面及队伍的造型结构。为此,要使一个群体团结一致、互敬互爱,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职能部门就必须抓好"敢于、严于、善于"管理队伍的工作,这样才能使运动队伍不变"质",形成一个良好的队风,保证运动训练的质量和各项措施的落实,从而激励运动员奋发图强、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的自信心。

历览我国一些优秀运动队,像乒乓球、排球、举重、体操等运动队,在国际体坛上之所以成绩斐然,长存不衰,正是按照上述原则,通过各具特色的队伍管理方法,从中受益匪浅。一向治队严明的中国乒乓球队,今年冬训进一步加大了队伍管理的力度,尤其对主力队员更是毫不留情。1998年2月12日,《中国体育报》刊登了一则世界冠军杨影因为春节放假后归队迟到三个多小时,教练组决定严肃处理,将她调整回省的消息。这个决定不仅中国乒乓队全体队员震动很大,而且社会反响也极大。总教练蔡振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教练组这样做不是走过场,也不是想一棍子打死人,而是为了教育她本人,更是为了教育全队运动员。蔡振华认为,如果一个运动员有骄娇二气,如果杨影连这样的处理都不能正确对待,那么她将来也很难承受住世界大赛的严峻考验。并表示杨影调整回省并非退队。如果她能够认真反省自己,对自己的错误有深刻认识,在省队期间综合表现不错的话,教练组会考虑让她重返国家队,给她继续为国争光的机会。

以蔡振华为首的国家乒乓球队教练班子抓住病根,对症下药,把从严治队作为向管理要成绩的新举措,"杨影事件"也真正反映了加强队纪队风的重要性,敢管才会管得理直气壮,严管才会让人心悦诚服,善管才会做到细雨润物。通过对杨影的处理,不仅使其本人深受教育,而且也使全体乒乓队员更加精诚团结,队伍面貌焕然一新,既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又增强了队伍的无形战斗力。职能部门在借鉴的过程中还需根据各运动队的具体情况,对敢管、严管、善管作更深层次的探讨。正如袁伟民在1993年11月全国田径训练工作会议报告上所述,尽管现在的物质条件有了很大变化,但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优秀运动队这个性质没有变。因此,除了技术上、训练上的因素外,还必须有铁的纪律。在管理上,不能迁就,特别是对尖子运动员,否则就不能打硬仗,就不能在这么多的运动队和运动员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出类拔萃的世界级优秀运动队和运动员。

时代发展了,我们的管理工作也不能延续老一套的做法,要总结、完善和发展,适应新的形势和特点;不能再采取简单的办法,以为只要严厉就可以解决问题,就能镇住运动员,结果只能是越压越不服,达不到管理的目的和效果。同时,在管理工作中,还要特别强调对教练员的管理。因为教练员是运动队伍的带头人,他的一言一行,对运动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职能部门要支持教练员管理运动队,给他们充分的权利;但对教练员也要有所要求,加强教练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具有管理运动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抓好了教练员队伍,运动队也就好抓好带了,这两者应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通过加强队纪队风的管理工作,最终目的就是要把成绩搞上去。

三、加强文化素养工作管理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和江泽民总书记号召大家学习现代科学知识,这都是很有深远意义的战略步骤。因为科学文化素养问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的重要标志之一。从一条战线、一个领域来说,它的成员具有什么样的科学文化素养,直接关系着这条战线、这个领域的发展程度和发展前景。运动队伍也不例外,都得具备必要的科学文化素养。从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分析,谁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当前最新信息和动态,谁就能掌握当前训练的主动权。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固步自封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面对目前变幻莫测、高速度、高效率、快节奏的"信息"时代,职能部门必须正视这项工作,除自身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进取外,还需正确引导队干部、教练员、科研人员及运动员要有种不知足的钻研精神,熟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这样能开阔视野,及时了解世界上的各种训练动态,汲取营养,丰富自己。

教者要通过各种渠道汇总信息来完善先进的训练理论和实施手段,而学者所掌握的知识面也必须能理解与接收教者所布置的各项训练内容。除共性外,并还能结合个性特点加以调整,达到最佳训练效果,这就要求两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基础,否则必将是随大流的无效劳动。

上海市为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优秀运动队伍,不仅派遣个别项目教练员参加国家体育局所属各运动中心举办的定期培训班,而且上海市体委有关部门还专门组织教练员以撰写论文、总结汇报、学术交流、走出去请进来等各种形式来提高教练员的业务知识。另外,使运动员都能参加文化学习,培养他们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素养的运动员,使两者在当今信息时代更为沟通与融洽。上述三要素,我们职能部门责无旁贷,必须肩负这个应有的责任,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除循循诱导队干部、教练员、科研人员及运动员自强不息外,自身还须努力和深思。

参考文献:

[1]韦国胜.国际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及对奥运会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2008,(2).

[2]罗青琴.福建省高校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5,(5).

[3]杨干.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4]徐向军,张延军.论竞技体育教练员的职业素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3).

9.试析宗教伦理中“爱”的范畴 篇九

试析宗教伦理中“爱”的范畴

一切普世性的宗教,都把“爱”作为重要的伦理道德范畴。本文力图通过对儒家、基督教和佛教的爱的范畴的分析,揭示出宗教之爱的深层意义,并联系马丁・布伯的.“关系哲学”,试图将宗教之爱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爱进行贯通,建立一种“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现代之爱。

作 者:杨华祥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62刊 名: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年,卷(期):27(2)分类号:B82-055关键词:宗教伦理 仁爱 博爱 普爱 “我――你”

10.试论设计的范畴 篇十

设计或艺术设计是当今使用最广泛的词汇之一。对于一个文明、健康的社会而言,设计是无处不在、无所不需的,可以说一切都需要设计。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文化的增长,设计已经成为我们文明和文化的一部分,他既是文化和文明的产物,又创造着新文化和新文明。

设计根据不同对象,可以大致分为四大类:环境艺术设计(现代建筑设计、室内与环境设计);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等);织品服装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新兴的设计学科,它所关注的是人类生活设施和空间环境的艺术设计。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一学科又成为室内艺术设计,主要从事建筑物内部的陈设、布置和装修的设计,塑造一个富有美感和适宜人居住、生活、工作的空间。随着学科的发展,室内设计的概念已经不能适应本专业发展的实际和需求,因为其设计领域已经突破室内空间扩大到室外空间与环境的整体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已经涵盖从室内到室外,从地面、壁面、顶面的处理,到采光、视听、音响、空气交换、气温调节和家具、用具用品的设置陈设等各方面的设计,它是建筑与园林等密切联系的综合性设计艺术。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空间环境的整体设计,涉及的面广,装饰手法多样,使用材料丰富。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设计艺术,它不仅涉及装修等各种工,也包括了雕塑、壁画、园林、建筑设计、广场设计等方面。作为内部环境的室内设计,它在整个环境系统中与人发生最密切关系,它既有物质性方面的要求又有精神方面的要求,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心所在。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和空间中,我们的居住空间需要美化和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不是单纯的刷涂料或是挂些装饰品,真正的设计是一种整体空间的营造,既富有艺术美感,又最大化最优化的利用有限空间,也就是达到所谓的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的结合,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便利和舒适。

平面设计,来自英文“Graphic Design”一词。1922年没过设计师德维金斯在讲述自己的书籍装帧设计时第一次使用这个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计界开始使用和接受这一术语,在20世纪70年代后,这一术语得到广泛使用。

平面设计的对象和范围限定在“二维“的空间维度之中,主要是图形、文字等形象和信息要素的综合设计,它是利用为人容易接受的艺术化的图形方式,传达或表达信息,作为艺术设计中与三维设计相对应的一个重要方面,平面设计几乎囊括了所有二维层面上的设计活动。

平面设计的最终产品不一定是平面的,如包装设计,商品要进入流通领域,就必须有包装。一个好的包装是一个好的商品完美的整体结构的一部分。包装是一种需求,是保护商品、装饰商品、宣传商品、运输商品等的不得缺少的一部分。

平面设计的实用性,要求设计者从设计的预想计划起,就把作者、媒介、消费者或接受者纳入到一个整体系统之中来考虑,而且把可能产生的效益作为预设目标,以时代变革的步伐为节奏,通过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将信息以明确、容易识别、容易看懂、形象的方式传达给受众,并使这种信息的传达在审美的、具有艺术欣赏性的过程中实现,这是平面设计师重要的职责之一。

广告设计因广告媒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印刷品的书刊、报纸、单页广告,电视、广播、霓虹灯等的电子媒介广告,招贴、看板、幌子、招牌一类的广告,直邮广告,POP广告以及用实物或仿真的广告等等,种类和形式很多。通过印刷而制作传播的广告又可以归入平面设计范畴。因功能不同而可以分为商业广告、公益广告、时政广告等;依传播范围而有所谓的国际性广告、全国性广告、区域性广告等;因时间长短而有新闻性广告、长期广告、短期广告等。

工业设计,又有人把它称为产品设计。它是在现代工业化生产条件下,运用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方式进行产品设计的一种创造性方法。这里的工业设计不是工业的机械结构设计,而是工业产品的艺术设计,主要解决在一定物质技术条件下工业产品的功能与形式,结构与符号等的关系,通过产品造型设计将功能、结构、材料和生成手段、使用方式统一起来,实现具有较高质量和审美意向的合格产品的目的。这种设计,既考虑了产品的功能价值,又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审美等的其他价值,产品内在合理的功能结构通过美的艺术设计形式得到自然展现,设计使产品生产合理化,并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满足了消费者的各方面的需求,体现了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性。

服装设计既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又是一个新学科。大机器工业生成使人类的着装进入了“成衣化”的时代。从设计上看,服装设计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批量生产的“成衣”设计,如西装、衬衫等;另一个是个性化的单件设计,如各式时装等。

富足昂设计,其着衣的对象是人,适体是服装设计的第一要素,在服装的结构上首先要符合人的身体结构和运动特性,穿脱方便,活动自如;第二是样式和时尚,这时设计的主要领域,也是设计师发挥艺术创造力的领域。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

作者简介:李丹阳(1993-),女(汉族),河南洛阳人,黄淮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11.工程管理的范畴 篇十一

康德哲学以其先验论而著称, 它把人的认识分为三个层次, 即感性、知性和理性, 每一个层次都有独立于经验的认识要素, 即在逻辑上 (不是在时间上) 先于经验的要素。[1]70理性层次的先验要素是先验理念, 如自在之物、灵魂等, 其作用不是建构经验, 而是引导经验, 向“经验之外”的某个目标接近, 虽然永远不能达到这个目标, 但可使经验知识最大限度地得以扩展。

对于经验知识而言, 先验直观、先验范畴和先验理念都只是形式, 而不是质料;质料是由感官提供的, 因而是后验的或经验的。前三者可统称为经验知识的“先验形式”或“纯粹形式”, 后者可称为经验知识的“后验质料”或“感觉材料”。由于经验知识是由先验形式和感觉材料共同构成, 即感觉材料经先验形式组织整理的结果, 所以, 经验知识所传达的信息既不是关于思维主体的, 也不是关于自在之物的, 而是关于介于思维主体和自在之物之间的现象的。至于现象背后的自在之物, 我们只知道它是刺激感官从而形成经验现象的原因之一, 因而是存在的;至于它是什么样子, 有什么性状, 则全然不知, 我们仅仅知道由它促成的现象是什么样子。这就是康德的不可知论。

康德说道:“如果我们把感官的一切表象连同它们的形式, 即空间和时间, 都仅仅当作现象, 把空间和时间仅仅当作感性的一种形式, 这种形式是不存在于感性之外的客体里边的, 如果我仅仅在有关可能的经验上使用这些表象, 那么就一点也不会由于我把它们仅仅当作现象而引起错误或造成假象;因为它们无论如何可以在经验里按照真理的规则而正确地连贯起来。”[1]54

在康德看来, 即使我们不知道“感性之外的客体”是什么样子, 也没有什么关系, 因为我们无需同它打交道, 时间和空间就在我们的感性之内, 我们只是生活在可以经验的现象世界中, 并且我们的先验范畴可以把感官表象“正确地连贯起来”, 得到有关经验现象的客观有效的知识即“真理”, 这就足矣。

对于自在之物是否可知的问题, 康德反问道:“如果有谁万一对于空间和时间不是规定自在之物的, 而仅仅是规定自在之物对感性的关系这一点有所怀疑的话, 那么我希望知道:他怎么能够认为有可能先天地, 在还没有同物打交道之前, 也就是在物呈现给我们之前, 预先知道物?”[1]43显然, 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只能在同事物打交道之后才知道事物是什么样子。可是, 这时你所知道的样子已经不是自在之物的, 而是经验之物的, 亦即事物之现象的。

笔者基本赞成康德关于自在之物的不可知论。关于经验知识的先验形式, 笔者也赞成他的总体思路, 但对其构架和一些关键环节有诸多保留之处, 其中包括对空间和时间的处理。

二关于空间和时间

康德关于空间和时间的一个较为明显的错误是把空间仅仅看作是外经验的直观形式, 而不是内经验的直观形式;把时间仅仅看作是内经验的直观形式, 而不是外经验的直观形式。不过, 康德对时间的这种局限性作了一个补充说明, 以使时间具有间接的普遍有效性。

康德这样说道:“时间乃是一切出现 (现象——引者) 的验前的 (先验的——引者) 形式条件, 空间作为一切外部直观的纯形式来说, 是有限制的;它只用作一切外部出现的验前条件。但是, 既然一切表象, 无论它们是否以外部事物作为其对象, 就其自身来说, 作为心灵的确定, 都属于我们的内部状态;而这个内部状态既然从属于内部直观的形式条件, 因而就是属于时间的, 所以时间就是一切任何出现的验前条件。时间是 (我们灵魂的) 内部出现的直接条件, 从而就是外部出现的间接条件。”[2]75

可见, 康德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对称的:空间只是外部现象的直观形式, 虽然时间只是内部现象的直观形式, 但由于空间概念说到底也只存在于人心中, 这样, 处于空间的现象也就通过心灵间接地具有了时间的形式。因而时间比空间具有更大的普遍有效性。

然而, 康德在其行文中又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赋予空间以普遍有效性。例如, 他说:“时间与空间乃是许多的验前综合知识所由以得出的两种知识来源。时间与空间, 合起来说, 乃是一切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 而这就是使验前综合命题成为可能的东西。”[2]78

在这里, 康德说时间和空间是一切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 当然, 为了使这一说法同他关于空间的局限性说法不至于冲突, 他特地加了一个限定语“合起来说”。但在笔者看来, 这是于事无补的。如果这样说是可以的, 那我们也可以说, 时间与重量、时间与颜色, 甚至时间与任何性质合起来说是一切现象的形式。可见, 康德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定义从字面上就是不协调的。

更为严重的是, 康德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会导致一些实质性的错误, 其中之一是, 他断言欧氏几何学和纯粹力学都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先验综合知识。康德说:“这样的直观就是空间和时间, 它们是纯粹数学的一切知识和判断的基础, 这些知识和判断都表现成为既是无可置疑的, 同时又是必然的。……只有纯直观才提供先天综合判断的质料。几何学是根据空间的纯直观的;算学是在时间里把单位一个又一个地加起来, 用这一办法做成数的概念;特别是纯粹力学, 它只有用时间的表象这一办法才能做成运动的概念。”[1]42

康德认为空间是纯粹几何学的唯一根据, 时间是纯粹数学的唯一根据, 也是纯粹力学的唯一根据。他所说的纯粹几何学就是欧氏几何学, 他所说的纯粹力学一般认为是指牛顿的力学原理。[1]42, 我们也能看到自然数系的构造方法即递推方法在起作用;至于构造自然数系的过程需要时间, 这只是一个经验事实, 正如跑步需要时间, 并非自然数系之成为先验综合知识的根据。

在笔者看来, 情形恰恰相反, 不是自然数系依赖时间, 而是时间依赖自然数系。因为没有自然数系, 时间就没有度量;同样地, 没有自然数系, 空间也没有度量;而没有度量的时间和空间便是不存在的 (后边把时间和空间作为先验范畴推演时还作进一步的阐述) 。因此, 时间和空间并不仅仅是一种直接的感性给予, 而是有其内部结构的, 其内部结构的基本特征是由自然数系表征的度量。既然有关数量或度量的概念属于先验范畴, 那么时间和空间也应属于先验范畴, 而不是直接给予的感性直观。

现在, 我们需要对康德的先验形式体系做一个大手术, 即把时间和空间从感性的层次提升到知性的层次。这样做不仅有其逻辑上的理由, 正如上面所分析的, 而且有其科学上的根据。现代科学告诉我们, 时间和空间是有其结构的, 并且随着参照系的运动状态而发生变化, 并不是康德心目中的那个绝对不变的直观形式。实际上, 康德在感性直观的名义下赋予时间和空间过多的内涵, 如时空的均匀性、空间的三维性等, 从而陷入时间-空间的独断论。

现在, 我们取消了感性层面的先验直观, 而把时间和空间加入知性层面的先验范畴, 这是否意味着感性层面没有形而上学?否, 只是在感性层面没有作为先验形式的形而上学, 但却有作为后验质料的形而上学, 其核心便是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康德在他和笛卡儿的形而上学之间画出一条清晰的界线, 自称为“先验的唯心主义”, 而称笛卡儿为“经验的唯心主义”。[1]56-57由于篇幅所限, 在此不能展开讨论笛卡儿的经验的或质料的形而上学。后面的讨论着重于先验范畴, 先验范畴属于形式的形而上学, 将把“我思故我在”作为质料形而上学的一个既定命题加以应用。[2]118

康德的这个解释恰恰说明“交互性”或“共存性”作为先验范畴是多余的。因为如果把它作为并列关系, 时间和空间概念已经足够了, 即某两个事物同时存在于空间的两个部分。如果指相互作用, 那不过是因果关系以双向重叠的方式存在, 如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可见, “交互性”或“共存性”这个“范畴”不是基本的, 而是派生的, 因此应当把它从作为基本范畴的先验范畴表中去除掉。

不过, 康德从逻辑学中寻找借鉴的思路也有其道理, 因为逻辑对我们来说正是“没有它就不能思维”, 只是不应像康德那样一一对应。笔者认为, 为确立先验范畴体系, 只需从现代谓词逻辑借鉴一点, 即最基本的命题形式:“a是F”, 或者, “a和b具有R”, 其中a和b是个体词, 表示某个实体;F和R是谓词, 表示某种属性;具体地说, F表示一个实体的性质, R表示多个实体之间的关系。可见, 实体和属性是谓词逻辑预设的两个概念, 没有它们, 谓词逻辑便没有意义。此外, 谓词逻辑的这种基本命题表示某种事态, 这也就是说, 实体和属性合在一起构成事态。于是, 第一组先验范畴是:实体-属性-事态。这组范畴是关于对象的, 即当我们谈论任何对象时都必须预设这组范畴。

也许有人说, 当谈论抽象对象时无需“实体”这一范畴, 如“谦虚是好的”。对于这一命题, 谓词逻辑可以用两种方式来表达, 其一是:“对于每一个体而言, 如果它是谦虚的, 那么它是好的”;其二是:“每一谦虚是好的”。第一种表达中的“个体”就是谦虚这种性质的载体, 即实体。第二种表达属于二阶谓词逻辑, “谦虚”被量词“每一”约束后成为性质“好的”的载体, 因而成为实体。这也就是说, 实体既可以是个体, 也可以是属性, 取决于表达的方式是一阶的还是二阶或更高阶的。但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 实体和属性都是被预设的。

事实上, 实体和属性几乎被所有形而上学家作为基本范畴, 包括康德、笛卡儿和亚里士多德。笔者现在把“实体-属性-事态”作为先验范畴并不是什么创举, 只是所持理由与众不同, 并且由此会导致其他的不同。在康德那里, “实体-属性”只是作为其第三组即关系范畴中的一个。与之相比, 笔者把实体和属性从关系范畴中提出来, 构成一个关于对象的范畴组, 而这组范畴是康德所没有的。

当我们有了第一组先验范畴即“实体-属性-事态”之后, 便可借鉴康德所谓“先验分析”的方法, 推导其他的先验范畴。前边我们已经讨论, 应当把时间和空间从感性层次提升到知性层次, 加入先验范畴的行列。这样一来, 先验范畴便由康德的四组变为六组。此外, 从关于量的范畴可以直接导致另外两组重要范畴即关于度量的范畴和关于界限的范畴。这样便增加为八组范畴, 具体如下:

1.关于对象的范畴:实体, 属性, 事态。

2.关于质的范畴:存在, 虚无, 实在。

3.关于量的范畴:单一, 复多, 集合。

4.关于度量的范畴: (基始数) 一, (某数) 加一, 自然数集合。

5.关于界限的范畴:有限, 潜无限, 实无限。

6.关于形式的范畴:时间, 空间, 变化。

7.关于关系的范畴:因果性, 随机性, 统计性。

8.关于模态的范畴:必然性, 可能性, 实然性。

与康德的先验范畴相比, 这个先验范畴体系不仅从四组增加到八组, 而且第七组即关系范畴的成员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他一些组在表述上也有所不同。

四对先验范畴的进一步说明

让我们从第一组范畴开始, 依次推导其他组范畴, 推导的方法除包括语义分析外还包括康德惯用的“正反合”方法。我们先对此方法略加说明。

关于范畴推导的方法康德这样说道:“由于概念的一切验前的 (先验的——引者) 划分必然是用二分法这个事实, 所以, 每类中的范畴数常同为三个, 这是很有意义的。而且又可注意到每类的第三个范畴总是从第二个范畴与第一个范畴相结合而发生的。”[2]117这就是被人常说的“正反合”方法[2]117下面, 我们开始对先验范畴的推演。

通过前一节的分析, 我们已经有了第一组范畴即:实体-属性-事态。现在, 我们从这组范畴开始推导。实体作为属性的承载者必须具备什么基本属性呢?这是我们首先要问的。为回答这个问题, 需要借助于质料形而上学的第一个经验事实即我思。笔者曾对我思中的我和思作了区分:我是当下进行着的思, 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思是那个可被说出的一般的思, 是对那个正在进行着的思维的一种描述。通过实体-属性-事态这组先验范畴的作用, 那个正在进行着的思被对象化为实体, 那个可被言说的一般的思被对象化为属性, 我思被对象化为事态。可见, 实体-属性-事态这一组范畴是我思这一经验事实的先决条件, 或者说, 我思这一经验事实是通过实体-属性-事态这组范畴对正在进行的思维这一感觉材料加以整理的结果。

对于我这一实体, 除了正在进行着的思维这一特殊属性, 还具备什么一般属性呢?显然, 作为实体的我是存在的;更准确地说, “存在性”是“实体”这个范畴的应有之义, 否则就不成其为实体。这样, 我们便从实体这个范畴得出一个命题:“实体是存在的”。既然我是一个实体, 那么我是存在的。这便是“我思故我在”的推演过程。

接着我们对“存在”进行分析。存在这种性质是相对于虚无而言的, 没有虚无也就没有存在, 这样我们便从“存在”推出“虚无”来。相对于虚无的存在是有限的存在, 因为无限的存在是不给虚无留余地的。有限的存在便多少有了规定性, 有规定性的存在叫做“实在” (“限在”或“定在”) 。这样, 我们通过正反合的方法得出关于质的一组范畴:存在-虚无-实在。

顺便提及, “存在”和“实在”意思相近因而容易被混淆。这两个词在英文中分别为“being”和“existence” (或“to be”和“to exist”) 。“being”是由系词“be”演变而来, 相应地, “存在”就有“是”的含义, 可以理解为“如其所是”。作为“如其所是”的存在是没有规定性的存在。与之相比, “实在” (existence) 则有一定的规定性。在上面的分析中, “实在”被赋予最为抽象的规定性, 即“非虚无的存在”。接下来的分析将赋予“实在”更多的规定性。[4]207这里的“无穷进展”即潜无限是对有限的单纯否定, “真正的无限”即实无限是从对有限的否定中又以某种方式回到有限, 即否定之否定, 亦即有限和潜无限的统一。应该说, 在无限的问题上, 黑格尔比康德更胜一筹。

接下来的范畴将对实体的质和量给以进一步的规定。前边提到, 借助于实体的存在性, 可以从“我思”得出“我在”。又通过存在-虚无-实在这组范畴的作用, 把“我在”明确为“我实在”。现在考虑, “我实在”有什么规定性?首先, 我实在意味着我不是虚无, 而是有内容的, 即那个正在进行着的思维。其次, 我的内容即思维的内容在量上不是单一的, 而是复多的, 由此得出命题“我是具有广延性的”。请注意, 这里的“广延性”是指质的复杂性, 亦即质的多样性。由于一切实体都具有“非虚无的存在”的规定性, 而这个规定性本身已经包含存在与虚无的多样性,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更为一般的命题:“实体是具有广延性的。”类似地, 我们还可以从“我是具有持续性的”推广为一个更为一般的命题:“实体是具有持续性的”。因为实体是非虚无的存在, 而没有丝毫持续性的存在则是虚无。

广延性和持续性是实体的质的规定, 当我们把度量的范畴即自然数用于这两种质的时候就成为空间和时间, 即:有度量的广延性就是空间, 有度量的持续性就是时间。自然数集合包含两种数即基数和序数, 基数为:1、2、3、……;序数为:第1、第2、第3、……。基数是空间的度量, 序数是时间的度量。有度量的持续性和有度量的多样性的统一就是变化, 或者说, 变化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这样, 我们便得到关于形式的范畴, 即:时间-空间-变化。由于一切实体具有持续性和广延性, 所以一切实体都处于时间和空间之中, 相应地, 一切实体都处于变化之中。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处河流。”此外, 既然时间和空间是一切实体存在的形式, 在一定意义上, 作为时间和空间之度量的自然数也是一切实体存在的形式。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毕达哥拉斯主义的主张:万物始于数。

请注意, 作为广延性的空间, 其度量不必是三维的, 因为从我这个首先被确立的实体分析不出三维性来, 而仅仅能够分析出其内容上的多样性;一般而论, 从“非虚无的存在”分析不出三维性来。作为持续性的时间, 其度量是一维的, 因为持续性意味着某种同一性的延续, 没有任何同一性也就无所谓持续性。此外, 作为广延性的空间和作为持续性的时间, 其度量不必是均匀分布的, 因为自然数并不蕴涵分布的均匀性, 当然也不排除均匀分布的可能性。显然, 这组时间-空间-变化的范畴适合于一切对象, 无论内现象或外现象。这样便克服了康德赋予空间和时间的不对称性, 即:空间只适合于外现象, 时间只适合于内现象。此外, 这组时空范畴既可容纳牛顿力学的时空观, 又可容纳相对论力学的时空观, 具有普遍性有效性。与之不同, 康德的时空范畴仅仅适合牛顿力学的时空观。

还需指出, 康德反对把变化作为先验范畴或先验直观。他说:“先验感性论就不能把变易这个概念算入它的验前所予之内。时间本身不变, 只是在时间里的东西才变。所以变易这个概念是以预先假定有关某存在的东西的知觉以及关于这东西之各种确定的前后继起的知觉为前提的;那就是说, 变易这个概念是预先以经验为前提的。”[2]80

笔者认为, 康德的失误在于, 他只注意到时间的单一性, 却没有注意到空间的多样性;尽管他的空间是三维的, 但却是均匀的和不变的。他这样的时间和空间当然不能构成变化。然而, 当我们把这个空间的定义修改之后, 即去掉它的三维性和均匀性, 而赋予它多样性, 那么这样的空间同时间结合在一起便构成变化。当然, 这一变化是抽象的, 它仅仅是变化的形式。

变化一定涉及在时间上具有先后次序的两个事态。这两个事态之间的关系不外乎两种, 即决定性的和非决定性的。决定性关系就是因果关系, 非决定性关系就是随机关系。因果关系的决定性在于:先因后果和因果共变。这也就是说, 时间上在先的原因的变化决定时间上在后的结果的变化。与之不同, 具有随机性关系的先后两个事态不必是共变的, 因而是非决定性的;不过, 非决定性即随机性有一个程度的问题, 随机性程度叫作“概率”。统计性是因果性和随机性的统一, 涉及概率和频率之间的关系, 由概率论的伯努利大数定律给出。这样, 我们便由正反合的方法得出关于关系的一组范畴, 即因果性-随机性-统计性。

因果关系、随机关系和统计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 即:因果关系是必然性的, 随机关系是可能性的, 统计关系涉及随机事件的规模效应即随机事件在大量试验中出现的频率特征, 因而是实然性的 (但非经验的) 。这三个命题属于二阶谓词逻辑的命题, 它们表达了三个抽象的事态:其中因果关系、随机关系和统计关系是三个抽象实体, 必然性、可能性和实然性是三种抽象属性, 这三种抽象的属性叫作“模态”。这样, 我们便通过先验分析的方法得出关于模态的一组范畴, 即:必然性-可能性-实然性。

至此, 我们完成了对先验范畴体系的推导, 借用康德的术语, 我们完成了对范畴的先验分析或先验演绎。此推导过程从构成具体事态我思的具体实体我出发, 以构成抽象事态的抽象属性即模态为终结, 这个终结又给出新的起点即作为抽象实体的因果性、随机性和统计性, 它们构成我们通向外部世界的桥梁。这个先验范畴体系是对康德先验范畴体系的改进, 其显著的特征有四点:第一, 由四组范畴增加为八组范畴;第二, 从关于量的范畴引申出关于度量即自然数的范畴和关于界限的范畴;第三, 将时间和空间由感性直观提升为先验范畴, 并对其内涵做了改变;第四, 对关系范畴的内容做了改变, 即去掉“共存性”, 把“实体”和“属性”提出来同“事态”构成关于对象的一组范畴, 引入“随机性”和“统计性”, 同“因果性”一道成为关系范畴的成员。

摘要:康德把时间和空间看作是直观形式, 而且时间只是内直观的形式, 空间只是外直观的形式。康德的这种时空观导致一些实质性的错误, 其中之一是, 他断言欧氏几何学和牛顿力学都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先验综合知识。文章将“时间”和“空间”从感性层面提升到知性层面, 将它们加入先验范畴的行列, 并且对“时间”“空间”的内涵和康德的整个先验范畴体系作了调整和改进。

关键词:时间,空间,先验范畴,康德

参考文献

[3]《道德经》说道: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对这句话我们或许可以作这样的诠释:一是指实在, 二是指实在和虚无, 三是指实在、虚无和集合;三生万物是指, 由此类推, 以至无穷。这实际上就是二进制的自然数系。可见, 自然数是一个普遍的思维范畴。

[1]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庞景仁,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8.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韦泽民, 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笛卡儿.谈谈方法[M].王太庆,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4]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5]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M].马元德,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6]陈晓平.关于可证实原则的形而上学基础[J].哲学研究, 2005 (6) .

上一篇:中央空调设计工程师岗位职责下一篇:中国模式的科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