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优秀教学设计

2024-07-16

雨巷优秀教学设计(共11篇)

1.雨巷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介绍作者,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领会意象生成在《雨巷》中的独特性。

3、引领学生向往美好的事物与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体会本诗意象生成之美与意境之美,并让学生体验诗人独特的情感。

2、教学难点是如何恰如其分地将《雨巷》的意象生成较为准确地让学生感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者介绍:

1、戴望舒:杭州人,生于193月5日,按照西方星相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

2、双鱼座: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主要养分,意志薄弱,逃避现实,优柔寡断,喜好妄想。

3、望舒: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神,纯洁温柔,多情又潇洒。

4、1928年,《雨巷》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从此人们再也走不出戴望舒的“雨巷”,他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今天,就让我带领同学们走进《雨巷》一起感知诗人戴望舒的浪漫情怀。

二、初步感知《雨巷》之美(课件演示情景诗朗诵,以20_年春节联欢晚会获舞蹈一等奖的《江南雨巷》为背景):

1、音乐之美:婉转悦耳,回环往复

2、情感之美:淡淡的忧伤,悠远的惆怅

(设置提问,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收集有效信息)

三、品味诗歌的音乐之美与情感之美

1、借助朗读,逐步体悟诗歌的音乐之美。

(1)语言:多用平声,语气舒缓、平静,因而读起来婉转悦耳,余音绕梁。

(学生自行朗读,教师设置关于声调的提问)

(2)韵脚:“长”“巷”“娘”“芳”……位置错综度化。(引导学生标注韵脚)

(3)音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丁香”“彷徨”……同一词语重复出现。

(4)舒缓而又有规律的停连

(再次播放朗诵带,学生边听边标注,停用“/”,连用“^”)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外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静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5)回环往复的旋律

(学生齐读诗歌的开头和结局)

明确:首节和尾节,语言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往复的音乐旋律,这是戴望舒常用的一种抒情结构——圆圈式。

(6)小结:《雨巷》通过语言上的注重平声,韵脚的错综变化,音节的重复出现,舒缓而又有节律的停连及诗歌结构的圆圈式,使诗歌形成了一种舒缓的节奏,回环的旋律,读起来悦耳动听,悠远绵长,充分体现着《雨巷》的音乐之美。

2、借助意象品析,体验诗歌的情感之美

(课件演示作者所处的时代背: 戴望舒在上海大学读书期间接触了不少革命志士,在大革命时期,戴望舒曾与施垫存、刘呐鸥等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保释后又遭通辑,他避难江苏松江,虽精神彷徨、迷惘,但不甘消沉,仍执著地探求真理。蜗居乡间又有机会结识了垫存的妹妹络年,诗人心里又暗生出许些企盼。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在如此心境下创作的)

(1)以男女声二重唱的形式诵读全诗,入情入境。

(2)讨论:诗人的感伤和惆怅的情绪是怎么传递给我们的?

明确:诗在用词上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带有浓重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寞”“愁怨”“凄清”“太息”“颓圮“忧愁”等。

(3)引导品析意象之美:

诗歌中的景与物是否也带给我们一种淡淡的哀怨和忧愁呢?再读课文,找找诗中都描绘子哪些意象?

(PPT补充解说意象: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有“窥意象而运斤”一语。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个外延极广的概念。除了诗人的“我”而外,天地间的一切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厅台楼阁等等——在特定情况下还有人,全都是“物”。按一般情况,物是客观存在,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便是所谓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此,所谓意象,就是沾染、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景与物。 )

问题1、《雨巷》的中描绘子哪些意象?

明确: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

2.雨巷优秀教学设计 篇二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诗, 了解诗歌中用意象传达情感的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二) 技能与方法目标:学习诗文中象征手法和重章、复沓等艺术表现手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味诗中作者营造的朦胧意境, 体会作者惆怅的情怀, 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发展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一) 重点:了解诗歌中用意象表达情感的方法, 并尝试应用在习作中。

(二) 难点:理解诗文中“雨巷”“丁香”等意象的多重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 听诗以入情

教师有情感的诵读本诗, 并通过多媒体课件配以一段优美的音乐, 使学生迅速进入教学情境。

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闭上眼睛, 用心倾听。

(利用有感情的朗诵和动情音乐的渲染, 刺激学生的听觉, 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诗文中作者复杂的感情。)

(二) 品诗之美态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 明晰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这是一首优美中充满惆怅的诗歌。

(1) 找出这些情感鲜明的诗句, 并读一读。

例如: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2) 朗读诗歌的注意问题

点拨:语速轻柔缓慢, 感情忧伤惆怅……

2. 你觉得这首诗它美不美?美在何处?

明确:情感美、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 (学生各抒己见)

情感上凄美忧愁;读起来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美;语言上优美而精致;意境上朦胧、忧伤。

教师引导:是什么造成了《雨巷》有一种音乐美?

(1) 复沓的使用

例如:“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 冷漠, 凄清, 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 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分析:“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 可以说将诗歌姿态的巧妙拉长, 形成了诗歌回环迭唱的效果, 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也出现了复沓, 使诗歌节奏上显得整齐和谐。

(2) 词语的重叠

例如:“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分析:“悠长、悠长”“哀怨、哀怨”……词的重叠, 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读来有一种婉转悠长的曲调之感。

(3) 排比的使用

(此处学生应该很了解, 教师应点到为止。)

师总结:多种艺术手法的使用, 加深了诗歌意境的幽深和凄美, 像是回荡在耳旁夜曲, 轻柔却无时无刻不激荡着你的心。

3. 师生共读诗歌

在教师进行朗读指导下, 再次体验诗歌的情感。

(三) 抓诗之神韵

1. 寻找意象

美的意境需要意象作为其支撑点, 那请试着寻找诗中的意象。

明确: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

2. 解读意象

(1) 对诗中主要意象进行分析

(教师鼓励学生自主的讨论交流, 并展示成果)

(2) 对“丁香”意象的重点解读

丁香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重要意象, 常常被赋予纯洁、高贵的意味。丁香也常常和忧愁相联系。

丁香:形状像结, 开在暮春时节, 易凋谢;花蕾为白色或紫色 (白色通常象征纯洁, 紫色象征神秘)

古典诗词中的“丁香”:

“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浣溪沙》

(四) 解诗之意蕴

戴望舒曾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 不单是真实, 也不单是想象”。

1. 请你描绘这首美丽的诗。

(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描绘诗歌意境。)

示例:在阴雨连绵的江南小巷里, “我”撑着油纸伞独自前行, 幻想一个丁香一般的姑娘从身边飘过, 姑娘高贵忧郁, 最后消失在残垣断壁的后面, 道路悠长而凄凉, 油纸伞也挡不住寒冷的春雨, “我”只得继续独自走在这潮湿悠长的雨巷里, 没有爱人, 没有朋友, 不知终点在何方……

2.这首诗到底说的是什么呢? (把握诗歌主旨)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 有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诗, 有人说这是一首政治诗, 还有人说这是一首理想诗, 你认为呢?

(言之成理即可)

如果是爱情诗, 那么……

如果是理想诗, 那么……

如果是政治诗, 那么……

4. 知人论世

结合作者的经历和时代背景, 谈谈对诗的感受。

(之所以将作者和时代背景放在后面, 是怕学生先入为主, 破坏了对诗歌的情感初体验。)

(五) 延伸阅读

《诗经·蒹葭》中的“伊人”与《雨巷》中的“丁香姑娘”有何异同。 (幻灯片展示《蒹葭》)

示例:这两首诗都是借助一个意象来抒发自己“求而不得”的情怀。《蒹葭》中, 意中人的行踪飘忽不定, 而追寻者执着的精神不变。而《雨巷》中, 则更多的是一种惆怅迷茫的情感。

(六) 小结

正因为意象的内涵多变, 才造就了诗歌丰富的内容。我们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解读它们。戴望舒给了我们一个潮湿悠长的雨巷, 一个美丽高贵的丁香姑娘, 一个凄美迷离的梦境。如果有一天你也走在江南的雨巷, 请不要忘记, 在巷子的尽头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的姑娘。

(七) 作业布置

选取自己喜欢的意象, 参考《雨巷》的抒情手法, 写一首小诗。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特色分析

鉴赏诗歌就是一次情感体验的过程。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我将主要以“听诗以入情、品诗之美态、抓诗之神韵、解诗之意蕴”五个主要环节展开教学。体现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次序。既关注学生浅层次的情感体验, 也涉及对诗歌思想的深度探究。

我用有感情的朗诵和动情音乐的渲染, 刺激学生的听觉, 建立起诗歌与学生的情感桥梁, 使学生快速进入教学情境。在对诗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进行意象的分析及诗歌意蕴的探究。

3.《雨巷》的微课教学设计 篇三

一、微课主题设计

微课主题设计是微课教学设计的起点和基础。明确的主题设计有利于把握教学内容的正确方向,也能让学生明确学习主题,带着目标开展学习,这样学习起来更有针对性,学习效果也能得到相应程度的提高。

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抒情诗歌,是学生在高中诗歌学习中最早接触的一首,在学生接下来的诗歌学习中具有良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在就本课内容进行微课设计时,教师要对《雨巷》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同时也要明确教学目标和大纲要求,从而确定微课设计的主题。本课要求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雨巷》的内容和含义,掌握重点象征手法,引导学生掌握抒情诗的鉴赏技巧。在接下来的微课设计当中,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一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优化,提高微课教学设计水平,确保《雨巷》教学效果。

二、微课整体设计

微课的整体设计是整个微课教学设计的架构,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确定微课进度

在《雨巷》一课的教学当中,由于诗歌教学重难点内容较多,而且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较为复杂,可以适当延长教学课时,一般以1~2个课时为宜。雨巷教学的微课进度设计可以根据其内容划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雨巷的作者和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进行介绍。本诗的作者是戴望舒,在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和熏陶之下形成了追求朦胧和意境的创作风格,而且这首诗的创作是在发生反革命四一二政变之后,作者在这首诗中体现的是对社会的惆怅和无奈,同时也表达出了作者自己的理想追求。

第二部分,对诗歌当中的具体意象进行深入解读。在雨巷这首诗歌当中出现了“雨巷”“丁香姑娘”等不同的意象,而这些意象具有不同的内涵。教师在这部分教学视频设计当中要重点对这些意象进行解读,从而揭示诗歌内涵和主题所在。

第三部分,对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深刻体会诗歌结尾呈现的意境,从整体角度对全诗进行情感解读。

第四部分,对象征主义进行深刻阐述,在微课设计当中着重对象征主义的内涵、作用、理解、方法等进行讲解。

2.编排微课内容

编排微课内容最为常见的排序标准有重要性、时间、地点、结构等,但是雨巷是一首抒情诗歌,在对备课内容进行编排时要采用重要性这一标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对本课内容进行编排时需要将重要性顺序和教学的重难点知识结合起来,并在编排当中突出对诗歌当中不同意象内涵的解读和象征手法的释义。这首诗歌当中的重点字词、语言、背景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作为次要方面,辅助学生加强对诗歌的学习和理解。

三、微课单元设计

高中语文微课教学当中的单元内容设计主要指单元内容的构成和编排。在对微课单元进行实际设计的过程中,微课单元内容的构成设计必须遵循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原则,更为重要的是要明确设计目标,突出设计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让学生在学习微课的过程中有更深刻的收获和感悟。

学习《雨巷》,重点是掌握象征的写作手法。那么在单元内容构成设计时,必须首先让学生明确象征写作手法究竟是什么,也就是象征手法的基本概念和含义。接下来要让学生了解戴望舒为什么采用象征手法,他选择象征写作手法想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最后也是最为主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象征手法的鉴赏技巧,同时也要求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对象征手法进行应用。

高中语文微课单元内容的编排要保证主次有序和详略得当。就《雨巷》的微课单元内容编排而言,教师首先要明确《雨巷》教学的三大目标:第一,增强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诗歌内涵,提高生活感悟,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进而形成审美素质。第二,对诗歌的情境之美和意象之美进行全面了解,透过诗歌的情感了解作者想要借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对诗歌的特征以及表现手法进行掌握,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诗歌创作的尝试。《雨巷》教学的三大目标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重要性。因此,教师在微课单元内容的编排设计当中必须体现主次关系,让学生明确必须了解、应该了解以及重点要求的知识内容。

高中语文微课教学设计具有新颖性和高效性的特征,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微课的教育价值和时代意义。将微课教学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当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也能促进语文教育本身的发展。教师要注重微课教学设计的优化和创新,在微课主题设计、整体设计以及单元内容设计方面进行全面把控,提高高中语文微课教学设计水平。

4.雨巷优秀作文 篇四

“哎呀!”一个清脆柔和的声音响起。只见一位身穿深蓝布衣长白裙的姑娘一只手撑着油纸伞,一只手轻轻提着裙子,踮着脚跨过石板路上的`水洼。

越过一个大水洼,这位姑娘轻轻地舒了一口气,同时嘴角蔓延起一抹似有若无的微笑,仿佛为刚才战胜了一个小小的困难而得意。她看看天,雨小了,小雨淅淅沥沥地敲打在伞面上,好像一首悦耳的歌儿,她忍不住和起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5.雨巷优秀教学设计 篇五

1.理解意象,通过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把握本课思想内容,在课堂上背熟一部分课文

3.体会文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把握作者情感

3.丁香姑娘的含义

4.真正做到课堂背诵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朗读课文,感知本文的意境美,含蓄美

2.启发法:通过图画进行引导启发

3.探讨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交流导入):采用幽默回顾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中导入新课──前些天我们学校有人把一首古诗给改了,这首诗的名字叫“春晓”。“春晓”被改成:“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大家知道后两句吗?(洒下敌敌畏,不知死多少)《学生笑──调动气氛》

上星期又有一位同学把一首现代诗给改了,大家知道是哪一首诗吗?(学生沉默或答错),大家都不知道?恩,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因为这样我就知道这首诗不是我们班上的同学改的,这首诗改的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我给大家念几句,看看你们能不能想到是那首诗被改:你站在**楼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蚊子装饰了你的床帐,你装饰了蚊子的梦。(**根据自己学校教学楼的名字自行修改)

(引导学生回忆起“断章”)断章是一首朦胧诗,朦胧诗是一种追求朦胧意境,注重暗示,注重象征,善于用意向表达意境的立意多元化的诗,而意象是指具有某种意义的实物(板书),大家喜欢“断章”这首诗吗?(……)那大家喜欢朦胧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的回答)

(二)朗读

请大家跟我一起看黑板(指着“雨巷”)。大家来说说看在你们心中“雨巷”是什么样的一种景?(……)好,大家都说出了自己心中的“雨巷”,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样表达他心中的“雨巷”,而这种“雨巷”凭什么成为百年经典。好,下面请**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这首诗,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诗中的“意象”,同时注意这几个字词:颓圮,太息,彳亍。《意象是指具有某种意义的实物(指着板书强调),大家不要找错了。》

(朗读完后进行点评,可从普通话标准,节奏轻重急缓,感情是否丰富等方面进行点评)

(三)作家介绍,写作背景

大家说“雨巷”这首诗写得美不美?(美)刚才我也说了,这首诗是中国朦胧诗的百年经典。那么对于这么出名的诗,有谁能够向我们介绍一下它的作者跟写作背景呢?(明确: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适当板书)

(四)找意象(6个:油纸伞,雨巷,丁香,我,姑娘,篱墙)

(五)分析课文,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的开头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雨巷)

(在黑板画图)雨巷,它是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它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谁撑着油纸伞(作者=我),我在干么?(独自彷徨)。为什么彷徨?(读诗一定要联系写作背景,在作者介绍中我说过因大革命的失败,作者一度迷失自己,他找不到方向,找不到出路,他迷茫,他哭闷,所以他彷徨着,没有目的,没有方向的胡乱走着)这时我的心里又是怎样的?(凄清,迷茫,苦闷,徘徊)

这时候的“我”,就只在不断彷徨,苦闷吗?(不是)

虽然作者在彷徨,但他的心里并没有放弃追求,“我希望逢着……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作者所希望出来的虚构的人物,如果我们在画上添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那整幅画给我们的感觉又是怎样?(希望,追求)

既然“我”是充满希望,那“我”的希望最终怎样了?实现了吗(没有,希望破灭了成了失望,追求也幻灭了──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那“我”最终就是以失望跟幻灭结尾吗(不是的,我依旧是充满希望──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图,经过分析我们不难知道这首诗所表达的是“追求与幻灭,希望与失望的双重情调”,“含蓄的暗示出作者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感”。

(六)分析意象

刚才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这首诗,现在我们要对这首诗进行具体分析。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明确与朦胧并存,也就是说它的意境是明确于朦胧并存。意境是通过意象来表达的,所以要把握意境就得从意象入手,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6个意象,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意象是如何集明确与朦胧于一身的:

第一个是油纸伞。明确:这是件真实的雨具。朦胧:油纸伞不比自动伞,它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

第二个是雨巷。明确:下着雨的江南小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朦胧: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三个是我。明确:“我”就是指诗人自己。朦胧:指像诗人那样迷失方向,处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的先进青年。

给大家分析了三个意象,大家现在应该知道如何理解朦胧与明确并存了吧(知道)。那剩下的三个就当作家庭作业,同学们带回去好好思考,下节课我来提问。

(七)引导背诵

请同学们找出上半部分诗中的动词(撑,彷徨,逢,结着,是有……)

请大家跟我一起朗读一遍这首诗(……)现在合上课本,看黑板试着回忆:

动词(撑,彷徨,希望逢,结着,是有……)

撑着什么东西(油纸伞),撑着油纸伞干嘛?(独自彷徨)彷徨在哪?(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诗人仅仅在彷徨吗,不(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姑娘是怎么样的?(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先写颜色,再写芬芳,最后写忧愁?《举个例子:有人在1000米外拿着999朵玫瑰向你走来,因为太远,模糊,你看不清楚到底前方是什么。这时映入你脑海的先是一团红(颜色),等到看清是玫瑰时,大家就会闻到玫瑰扑鼻的香(味道──芬芳)那时大家会不会想:“这么多玫瑰是送给谁?给我的吗?”(内心──忧愁)》

这个姑娘在干吗(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哪(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作业:1.分析剩下的三个意象

2.完成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放“雨巷”的朗读带

(二)分析意象

1.篱墙。明确:一堵墙。

朦胧:(这个篱墙是颓圮)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2.丁香。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朦胧: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3.姑娘。明确:一个女孩子。朦胧: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三)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诗中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三)课堂练习:解读课后习题。

(四)复习全文

(五)作业:把剩下的练习完成。

6.《雨巷》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诗歌主题。2.学会鉴赏诗歌,能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丁香姑娘这个意象的涵义。【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朗读走近作者,理解主题,品味语言,体会意境。2.提问、讨论法。多角度提问,讨论,给学生拓展理解的空间。

3.比较法。让艺术手法相似的诗歌和课文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艺术特点的理解。【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音乐《丁香花》。在音乐声中)这弥漫着淡淡的哀愁的歌声,让老师想起了一位诗人,他说,他想逢着一位“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看着她“近了”,又远去,他就是现代派诗人戴望舒。

通过音乐来营造氛围,通过导语,走近诗人,感知诗歌。

二、走近戴望舒(出示幻灯片)

戴望舒:笔名戴梦鸥、江恩等。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三、走近《雨巷》

1.正字

彳亍(chìchù)颓圮(tuípǐ)惆怅(chóuchàng)寂寥(jìliáo)2.老师范读诗歌。

3.学生跟读(幻灯片链接文件)。

在反复的听读中,让学生感知《雨巷》,初步体会《雨巷》的节奏,《雨巷》的意境。

四、走进《雨巷》

听罢《雨巷》,读完《雨巷》,我们似乎看到一个丁香姑娘在我们身边徜徉,空气中还飘着她那淡淡的愁怨。忍不住有人要问:姑娘,你为什么那样哀愁?不必多问,还是让我们跟着作者走进“雨巷”,好好地去品味那超越了时空的特殊的芬芳。

戴望舒曾说:新的诗应该有新的情绪和表现这种情绪的形式。(幻灯片)......1.《雨巷》作为一首新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新情绪”呢?(此问提醒学生注意了解写作背景)

一方面,当时有一批都市青年知识分子受到了欧美意识形态和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他们以现代人的敏锐感受到大都会的生活节奏和现代生活氛围与“上代人”已是不同,所以他们的内心世界十分复杂。另一方面,大革命失败后的日子里,诗人心底里有着浓重的失望、愁怨和彷徨的情绪。

2.作者又是如何来表达这种新情绪的?

(可先请学生来讨论:若是你,会寻找哪些物象来表达这种情绪?然后老师总结)作者又说过: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来的。不单真实,亦不单想象。而《雨巷》中就有一个具体的、我们可感知的意象――丁香。

(可问:作者为什么选用“丁香”,而不用“玫瑰”、“茶花”?学生讨论,老师总结)玫瑰太艳,茶花太素。丁香的形状象个结,花开在仲春时节,呈白色或紫色,美而不轻佻。在中国古典诗词里常被作为吟咏的中心意象(可请学生举例)。例:

殷勤解却丁香结,从放枝头散诞春——陆龟蒙的《丁香》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浣溪纱》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李商隐《代赠》 ..丁香成了美丽、高洁、愁怨的代名词。正好能表达作者的“新情绪”。........(此翻讨论可让学生明白优美的意象是准确表达情感的基础)

3.丁香作为一个意象是具体的,我们可感知的,而诗中的丁香姑娘为什么眼看“近了”却又从“我”身边“飘过”,如此把握不定?

(学生讨论后,老师总结)

据记载,作者在生活过的杭州巷区中曾经遇见过住在他附近的前清宰相府后裔的少女。所以有人说丁香姑娘指代作者曾经遇到过的少女;但又有人说丁香姑娘是作者一个可以倾诉内心忧愁的对象;更有人说丁香姑娘指代作者高洁美好而又虚渺的理想、丁香姑娘是作者心中妩媚的尊严、丁香姑娘是引领作者走出困境与惆怅的希望。总之是作者心中一种把握不定的情绪,既明白又朦胧,既确定又飘忽。而从当时的背景来看,作者高洁美好的理想,把握不定,虚无飘渺,而使作者产生苦闷彷徨愁怨的情绪,这似乎来得更确切些。

(不必强求统一的答案,因为诗绪本身就有不确定性,诗意内涵是广延的,学生能悟就行)

总结:在确定和不确定之间,作者用了一种很好的“形式”来沟通,这就是“象征”。象征艺术往往不用真实描写的手法,也不直接地抒发自己的情怀,它常常使用异乎常态的联想、隐喻、幻觉、暗示等手法来表达诗人自己的思想。这样能使诗的内涵变得广延,意境变得开阔,含蓄。

4.诗中的“雨巷”又象征什么?

雨巷:悠长、寂寞、颓圮。正是作者当时处境的象征:在黑暗恐怖的现实中追求真理、理想的道路异常艰难;理想破灭之后,面对未来又是一片迷惘。

五、回味《雨巷》

1.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 《雨巷》美在何处?(各抒己见,老师总结)

形式美:似断实连、分节跨行、错落有致、回环复叠 意象美:美丽、高洁、愁怨

意境美:深沉迷离、幽深飘渺、朦胧凄美

六、作业

1、请大家阅读诗歌《蒹葭》,联系《雨巷》比较其异同。

[提示:可从意象(蒹葭、伊人)、意境、表现手法(象征)上比较其异同。]

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蒹葭(jiān jiā):芦苇。苍苍:茂盛深色状。伊人:那人。溯洄:逆流向上从:追寻,探求。溯游:顺流而下。宛:好像、仿佛。凄凄:同萋萋,茂盛状。晞:干。湄:水草交接处,即岸边。跻(jí):高起、登上高处。坻(chí):水中小沙洲。采:众多的样子。已:停止。涘(sì):水边。右:向右转,道路弯曲。沚(zhǐ):中小沙滩,比坻稍大些。

【附】板书设计:

《雨巷》

彳亍(chìchù)颓圮(tuípǐ)惆怅(chóuchàng)寂寥(jìliáo)

具体可感知的形象———→象征←———抽象的精神品质

(丁香姑娘)

(苦闷、彷徨)

7.雨巷优秀教学设计 篇七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信息技术的强势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强了以计算机为辅助教学手段的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重要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在近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它充分利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将抽象内容具体化,理论内容生动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笔者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诗词赏析教学进行融合,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2 多媒体课件开发的关键技术

与传统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不同的是,多媒体课件是一种将内容与创意相结合的开发设计方式。因此选择一个好的开发工具事关重要,它不仅影响到开发作品的效率,也影响作品形成的最终效果和质量。常用的多媒体课件开发工具有很多,如:Authorware、Powerpoint、VB、FLASH、几何画板等等。其中FLASH是由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交互式矢量图和Web动画的标准,是一种动画创作与应用程序开发于一身的创作软件,可以利用脚本语言制作出非常好的动画效果和交互效果。由于FLASH具有动画容量小,便于网络共享,支持流式播放,交互性强等特点,笔者主要是利用FLASH工具进行多媒体课件设计。

2.1 动画设计

动画是产生运动图像的过程,而事实上运动的图形并不是真正的运动,而是由很多静止的画面组成的。静止的画面如何产生动的效果,是由人眼的“视觉残留”现象决定的。在FLASH中,默认的情况下为24帧/秒,指的是每秒钟有24帧画面显示,以这个速率,通常不会产生抖动感。

FLASH动画设计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内容包括:绘图和编辑图形、补间动画和遮罩动画。编辑和绘图是FLASH创作的基础,影响着多媒体创作的质量。FLASH的补间动画类型有两种,分别为形状补间和动作补间。补间动画在FLASH的创作中起着重要作用,是FLASH动画设计的灵魂,遮罩动画和引导层动画也是在以补间动画的基础上才得以更好地发挥各自的特点和功能。常见的动画类型有帧帧动画(逐帧动画)、形状补间动画、动作补间动画、引导层动画、遮罩层动画。

2.2 关键帧技术

包括动作的开始、结束、动作展开过程中的明确动态。这些画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动画中被称为是关键帧。不过只有关键帧还不能构成动画,为了实现动作完整和流畅,需要将两个关键帧之间的动作补充完整,这些画面被称为是普通帧。

2.3 交互技术

多媒体交互式课件的优势便在于它的交互性,而选取FLASH软件进行设计的主要原因是相比其他软件,它的交互性和稳定性更强。FLASH的交互性,主要体现在目标、事件和动作三个方面。

3《雨巷》诗词赏析教学多媒体交互课件设计与制作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它是一首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诗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基于FLASH、Photoshop这两大软件来完成这首诗教学设计,其中包含声音、背景图片、文字动画等,各界面通过按钮来实现链接,以加深同学们对这首诗歌更进一步的理解。教学内容分为教学目的、作者简介、诗歌朗读、诗歌讲解、课后思考、课外拓展、片尾七大部分。

3.1“片头”和“朗读欣赏”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多媒体课件《雨巷》的“片头”和“朗读欣赏”部分,主要制作方法包括:对时间轴的操作如:play(),stop()等,运用影片剪辑方便对动作的控制。在“朗读欣赏”的制作中,使用了相框作为遮罩层,这样使得在播放的时候有一种立体的感觉,像是在欣赏一幅美丽的风景。在诗歌朗读的时候,充分运用声音的链接,并把声音改为数据流,这样可以使诗歌和声音同步。诗句的出现用的是元件的补间动画,这样看起来有一种动态的感觉。

3.2“作者简介”和“课外拓展”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作者简介”和“课外拓展”这两个部分的制作,制作方法包括:play(),stop()等;运用影片剪辑方便对动作的控制。在“作者简介”中对图片和文字进行编辑,看充分展示动态的效果。在“课外拓展”的制作中,将文字作为影片剪辑,设计不透明度,以逐渐出现的效果展现出来。在课外拓展中,选用的是戴望舒的作品《狱中题壁》。这首诗设计中用了分栏的格式,让学习者看起来很有条理。并且让它动态的展示在观赏者面前。

3.3“课文讲解”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课文讲解主要是展示《雨巷》这首诗歌,这首诗总共有七小段,通过Flash软件的处理,对它的每一个文字添加动画,使它每一段文字以动态的形式展示出来,并且每一段带有相应的解析,更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技术方面,主要是对帧的逐帧操作,从而实现文字出现的动画效果,使这首诗的寓意更加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除此之外,通过按钮之间相互连接,利用PS处理图片,实现图片切换,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学习者在欣赏这首诗的时候就不会再感到枯燥。这样,便可以加深学习者对这首诗的理解。

3.4“课后思考”和“片尾”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课后思考”和“片尾”这两个部分的制作,FLASH设计主要是课后思考中对文字进行了动态效果的处理以及课后习题的交互设计,使答案慢于题目一段时间出现,便于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课后思考栏目的动画设计用书卷展示的动画效果展现。

在课后思考的制作中,设计了选择题和思考题题型,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片尾的制作过程中,用补间动画对文字进行了处理,让“雨巷”有逐渐远去的效果,而“制作人”则是慢慢地呈现在观看者面前。

4 多媒体技术与传统诗词教学融合的体会[6]

4.1 改革教学模式,提高了教与学的兴趣

诗歌赏析教学中需要图文并茂的展示大量信息,需要将当时的活动展现在特定的环境中。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及表现力,可以很好地表现出动态和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及掌握相关知识。

4.2 多媒体课件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运用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紧凑和有效,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教学信息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能直观、形象地接触很多新的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优化教学内容,特别是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的讲解,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和质量。

4.3 教学方式新颖灵活,利用超链接方式使各个部分的教学内容紧密相联

8.“雨巷诗人”的《雨巷》 篇八

【关键词】《雨巷》诗歌赏析 主题探讨 艺术特色

《雨巷》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朦胧,教学时,既可以联系时代背景作解读,把这首诗看成诗人在那个特定年代感到迷茫、找不到出路的一种情绪的反映;也可以单纯把它看作一首爱情诗来阅读,一位青年在细雨蒙蒙的江南小巷邂逅一位姑娘后的情感抒发;还可以把它理解为诗人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的哲理诗来理解。

《雨巷》发表于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的第19卷地8号上,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小巷梅雨时节的阴沉雨景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暗喻为“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只有梅雨绵绵。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中。“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恐迷惘的心境的真实反映。这首诗约写于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到了党的宣传工作中。1927年3月,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不得不避居于上海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一、诗歌赏析

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空荡荡的小巷,只有诗人一人在雨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流露出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人物,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这样一个人物。第二节到第六节写了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从出现到消失的全过程。她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丁香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但是,她却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太息般的眼光”,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的飘过去!在恋恋不舍而又深感无奈的情绪状态中,诗人目送着“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渐行渐远。“颓圮的篱笆墙”正是诗人希望破灭的象征,“丁香姑娘”终于消失在雨巷的尽头。诗的最后一节,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又只剩下了诗人的独自彷徨,诗人似乎又将诗的开头所出现的那个镜头重放了一遍。收尾两节的词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过”。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二、主题探讨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诗歌的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由于思想水平、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等条件的差异,学生们对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要尽力展开想象,以有限的意象,概括出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如下表:

因此,对于诗歌主旨的把握是可以多向的。同学们更倾向于爱情诗的理解。

三、艺术特色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对于美好的东西,我们都想得到,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自然会痛苦失落。《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诗歌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共鸣,每位学生都可以想象在江南缠绵的雨中撑着一把油纸伞,走过苔痕斑斑的青石板路,走进那条细雨迷蒙的小巷中,体验一下在小巷中彳亍独行的意境。因而对于这首诗的欣赏,不知时代背景和诗人身世的读者,也许会寻着诗人所呈现的雨巷,把它当做一首单纯抒写忧怨或抒写爱情的作品去理解,去品尝;而知道时代背景和诗人身世的读者,却可以更深一层地去发掘它的象征意义,即领略出这是诗人在以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的飘然而去作为象征,抒写大革命退潮后无法排遣的忧郁与惆怅。

9.雨巷 教学设计 篇九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

(一)第一单元第二课选编《雨巷》,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已有认识水平的能力和水平

学生对戴望舒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大多是宽泛的。因此,学生在接触《雨巷》的时候,极容易简单地理解为迷茫,而无法揣摩到作者在与当时环境下的复杂情绪。(二)学习存在的问题

对意象解读相对狭窄,不能全面透彻理解,情感把握简单,不能上升到价值情感高度。(三)学生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在具体分析拓展中,体会作者情感,反复诵读创造意境,将学习贯彻到知识、技能、情感各个方面。学生刚升入高中,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层面,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多元化去鉴赏诗歌。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诗中丁香意象的深层含义,体味作者创造的意境。(二)能力目标:

培养树立诗鉴赏能力,树立良好的审美观念,把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相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给予丁香姑娘复杂的情感和喻托。

四、教学重点

(一)具体分析本首诗当中的“丁香”意象的具体含义;(二)把握作者复杂的情感流露;

五、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文本分析法

六、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

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上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最美的事情就是遇见美。”,美的事情有好多,像早上初升的太阳,夜里漫天的繁星,或者是你下个路口转角遇见的让你心动的少年或者姑娘。如果让你在悠长的雨巷里,有一次美丽的邂逅,你希望遇见一个怎样的姑娘?(学生互动)看看著名的诗人戴望舒,他希望遇见一个怎样的姑娘呢?

(二)诵读

正字音,体会情感,把握节奏(三)具体分析 1.引出问题

为什么要遇到 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 姑娘? 2.具体分析丁香意象(1)形状:十字花科 “”(2)古典诗词意象解析:忧愁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乡春风各自愁” “满眼凄凉无限事,付与丁香愁结” “要识愁肠,但看丁香树,渐结尽春梢”(3)颜色:白色 淡紫色 “我的思念是看的见的”(4)芬芳:淡淡的 若有若无

3.丁香姑娘象征着什么?我为什么想要遇见她呢?

结合时代背景,作者此时处于一种迷茫、没有方向的状态。丁香姑娘 象征着另外一个自己。

10.雨巷教学设计 篇十

——读懂《雨巷》

教学目标:

学会想象诗歌的画面 感受诗歌的情感

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营造方法 学会在古诗的基础上来创造诗歌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语

我们刚刚学过古典诗歌单元,今天我们进入现代诗歌的学习。中国是诗的国度,由古至今中国诗人对诗的热爱都是一样的,但由于对诗歌的理解不一样,不同的心灵写出了不同的诗歌。今天我们尝试着用我们的真心去理解一位诗人的诗情。我们读过徐志摩的《在别康桥》“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我们也感受过何其芳的《欢乐》“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但它是不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在这样一个诗情勃发的年华,我们去读诗,去想象,去理解,去感受。我们就怀着这样一种对诗歌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好奇,走入戴望舒先生的《雨巷》。二:教学步骤

(一)读诗•想象•理解 1,一起朗读《雨巷》

2,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里有没有故事?(学生回答不一,但都对诗歌画面有想象)3,(幻灯片)在这个画面里描绘了一个姑娘,请大家讨论一下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怎样的姑娘?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

4,让同学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让一位同学上来记录。

(学生的想象各种各样,但都会提到表现“姑娘”迷茫打扮和衣着以及环境的特点:下雨、潮湿等)

5,同学发挥自己的想象,教师加以总结。

6,提问:同学们所说的这些情绪(迷茫、走走停停、愁怨等)在我们的诗人那里是用一种怎样的意象来概括的?

回答:丁香

幻灯片:为什么作者用丁香来形容这位姑娘? 7,丁香是愁怨的象征,提问:那么,在古诗中我们经常见到的是一些怎样的意象来形容愁怨的? 回答:月、梧桐等

提问:把丁香换成梧桐大家感觉如何? 回答:(学生用笑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丁香有柔弱的意味,而梧桐没有,所以丁香和诗歌的情感及情境很相符。

8,所以,我们在读诗或写诗的时候要注意意象与情境的同一性,我们用四个字概括的话就是“象与情合”

9,幻灯片:丁香花图片

10,幻灯片:古诗中用丁香来描写愁的句子: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 《浣溪沙》

讲解:古诗中诗人也用丁香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诗中丁香这一意象都指向了同一个字(学生回答:愁)。

(二)读诗•想象•分析

1,提问:这首诗中“丁香姑娘”除了愁怨的象征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象征意义? 2,再读描写丁香姑娘的诗段。(诗中的第二段至倒数第二段)

3,幻灯片:讨论“丁香姑娘”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从诗句中找出证明。4,记录下学生的回答:希望、企盼、追求、打量未来等 5,再读:希望在读中体会种种复杂的情绪。

(三)读诗•想象•探究

1,提问:既然“丁香姑娘”这么重要,那为什么要用“雨巷”为题,而不是“丁香花”或“丁香姑娘”为题?

回答:“雨巷”是一种基础,提供了一种环境。

提问:“雨巷”是由两个字组成:雨和巷,这两个意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回答:雨:迷茫、潮湿、冷;巷:阴暗、狭窄、悠长等

2,“雨巷”是一种意境,这种意境有利于作者的抒情:“情由境生” 3,展示幻灯片:雨巷图片。(让学生体会)

(四)读诗•想象•创作 1,幻灯片:

写一首诗:使用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创设出新的情境,表达你的情感。板书:

姑娘 雨巷

学生的想象 象征意义

象 情

与 由

情 境

合 生 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各种各样的感受盈满于胸:对诗歌的热爱、与学生分享诗情的期待、对讲解清晰一首现代诗歌焦虑、初次尝试的紧张、身边热情同事提醒的茅塞顿开、课堂上学生精彩回答的感动、少年锋利语言的赞赏……

11.赏析《雨巷》的朦胧美 篇十一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早期的代表作,它使之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叶圣陶曾给予这首诗高度的评价,称赞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其中,朦胧美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朦胧美,指的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不是率直明快地抒发、宣示出来,而是通过创造出具有象征色彩与迷离惝恍的气氛的抒情意境来表达,因而既使诗人的主观情意表达得含蓄蕴藉、隐约微妙;又使读者在进行艺术欣赏时产生一种既确定又飘忽、似明朗又迷离、可意会而难言传的感受,获得一种特殊的艺术快感。”

《雨巷》的朦胧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诗人在创作中通过哪些艺术手段营造出那种如梦如幻的朦胧氛围。

一、意境的虚实相生之美。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诗歌中的虚包括三类,其中之一为“设想的未来之境”,“即还没有发生或不知其实际情况如何,是诗人自己设想出来的情景”。

《雨巷》中,一个踽踽独行的年轻人,彷徨在江南的悠长的雨巷,希望逢着一位姑娘,然而这姑娘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这是作者设想之境,是为虚。作者为了说明这种情景,又通过具体可感的意象来表达,“因为要唤起这种境界的艺术美,必须俟诸读者的审美想象,而审美想象又是通过意象运动来达成的。”戴望舒正是通过以下几个具体的意象来表现自己所想之景:

1.油纸伞。诗中“唯一真实具体的东西”。翻阅古诗词,油纸伞总是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置于暮春之季,雨巷之中,自然营造出一种冷漠、凄清的氛围,塑造出撑一伞于风雨中独立黯然销魂的形象。

2.雨巷。江南的长长的青石板路,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更是充满了朦胧美。总之,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天地。我们可以认为雨巷是实指,也可以把它虚化,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呢,是追求之路吗?前面是什么地方?它通向康庄大道还是通向死胡同?人生之路不也这样吗?

3.丁香。整首诗最扑朔迷离,最能形成朦胧之美意境的都来自于“丁香”这个意象,来自于“丁香”的象征意义。“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在李璟和李商隐的诗词中都有丁香这种意象,李璟词“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乌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李商隐诗中也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句子,而在《雨巷》中,“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中丁香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4.姑娘。对于这一意象,诗人并没有浓墨重彩详细描绘她的形象。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用不着去描写她的眼睛、嘴巴、头发等,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想象”。“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推广地说,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小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本文所谓无言之美。”(朱光潜)

二、主题的多义性。

《雨巷》的主题,关键在于“丁香姑娘”的象征义。劳·彼林说:“象征如同一块三棱石,从不同的角度投射,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光彩。”那么,丁香姑娘究竟象征着什么呢?答案历来莫衷一是,主要的观点如下:

1.爱情诗。

一个冷漠,凄清又多情的少年,期待在一个特定的时刻,特定的地点,邂逅一位美丽的少女,这少女是那样地孤傲、高洁而却又有着丁香一般的哀怨。她令少年怦然心动,念念不忘,“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然而渴望而终未得,于是诗情喷发,有了诗中这样莫名的忧愁与惆怅。丁香姑娘是诗人追求美好爱情的象征。

2.哲理诗。

一个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憧憬什么,追求什么,有时说不清楚,道不明白。但最终是欲求而不可得,可望而不可及,心理上陷入一种苦闷彷徨、孤独无助的境地,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这首诗也许就是诗人在这种特定的心理状态下发出的感叹,留下的思想印痕,丁香姑娘象征一切美好的事物,朦胧的理想和追求。

3.政治诗。

有些读者会联系特定的政治背景,认为《雨巷》寄寓着诗人对现实不满、失望和痛苦的情绪。这首诗创作于1927年夏天,当时中国的大革命失败,政治形势非常黑暗,戴望舒作为一位曾经追随过革命而世界观又尚未根本转变的五四热血青年,内心难免痛苦失望有幻灭感,思想上苦闷困惑,行动上犹豫彷徨。《雨巷》应时而生。从这个意义上看,《雨巷》反映了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与情绪,丁香姑娘又成为了革命理想的象征。

上一篇:澳洲留学常见问题下一篇: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