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教师专业标准》有感

2024-09-08

学《教师专业标准》有感(精选12篇)

1.学《教师专业标准》有感 篇一

《骨干教师成长的秘诀》读书心得体会

七台河市第六中学

张 爽

《骨干教师成长的秘诀》一书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现将所学后的反思做一条理,整理如下:

虽然自己目前已经是骨干教师,但通过这次读书,我发现自己的认识还不够系统、不够全面。特别是书中“骨干教师的修炼秘诀”一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加强了学习,学到了知识。

我喜欢书中引语以及其后简约、深刻的内容概括与讲解:

1、绝知此事要躬行——长期、扎实的实践

2、衣带渐宽终不悔——顽强、自觉的学习

3、不畏浮云遮望眼——联系实际的思考

4、领异标新二月花——充满个性的创新

5、胸有丘壑气自豪——多元、合理的知识结构

6、茅檐常扫净无苔——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7、好风送我上青云——巧借外力的综合素质

读书其实是一个反思、进步的过程,与作者所讲的标准、与骨干教师相比,自身不足很明显。今后只有快马加鞭,加强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才能不虚此次培训。对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的确有些问题理解不深刻,这次培训使我在这些方面有了更新的认识。

通过读书,我认识到了反思的作用,知道一位骨干教师的成长一定离不开反思。反思让我认识了自身在教育教学上的不足,反思也让我认识到了只有努力,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做好一名真正的骨干教师。

作为骨干教师,不是只懂一些理论知识就行,我们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自身良好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交流来感受,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

教师要身正为范。在言行上要有风度。“言”的风度即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这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行”的风度主要一点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做学生行为的表率。学高为师,有较高的能力和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美,才能引导其去感受,去创造美。

好的教师是一座桥。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本,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迁移,运用到自身发展中去,教师这座桥就是为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汲取知识养分而铺设的一条通道。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运用好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而是要给学生发挥的余地。同时也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差异性,总之,教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就是让教师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与教材交流。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是学生与教材联系的纽带。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作为引导者出现,而不是主导者。

在参加了骨干培训班,认真聆听了先进理念,我想,首先,要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首要条件。只有激起了学生

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否则,桥就搭不成,或者就是桥搭成了学生也不愿意通过。教材是砖,要用来引玉,而不是作为单纯的任务来完成。我们要设计好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他们需要的新知识并加以运用,以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终极目标。

总之,《骨干教师成长的秘诀》让我学习到了新知识,认识到新不足,知道了:为了更好地工作,就得更好地生活,就得开拓视野,改变观念,把握好人生。

《给老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七台河市第六中学 张 爽

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活姆林斯基是一位有着30多年教育实践的教育家理论家。他睿智的语言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无处不在,一个个深入浅出的教学实践,一段段精辟的理论分析,博才多学的理论观点娓娓道来,既令人叹服、又引人思考。无形中为我指点迷津。在此总结读书笔记如下:

1、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

2、教会学生学习。教师都是有创造精神的缔造者,学生每天面临许多重要的学习任务,怎样让孩子在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知识与提高能力之间有时出现的矛盾怎样解决,光靠老师的教学热情有时候并不能迎刃而解。书中写道:“中高年级的学生能不能顺利的学习首先就取决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思考,在思考的时候能够阅读。”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一个能够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能顺利阅读的孩子能更迅速的完成学习任务,有了思考力就会有行动力,有了行动力就会专注于自己的学习过程,就一定不会在学业上落后。

3、培养学生兴趣,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欲望.有了学习的欲望,就会有学习的进程.教师要想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必须打动学生的心才能办到,填鸭式的灌输和愤怒的呵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毫无效果.学生爱书才愿意在书海里遨游,学生有了自己的兴趣,学习就不会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一切因为有了兴趣,有了对知识的好奇心而变

得明朗起来。

4、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

5、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6、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实践证明,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这样,教师就有可能跟某些儿童进行个别谈话,但这种谈话不是

长时间的讲解,而是加以指点和提些建议,告诉他们怎样独立地掌握知识,预防不及格和学业落后。

7、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8、阅读应当跟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果通过阅读能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它们又是应当保持在记忆里的那些概括的基础,那么这种阅读就有助于识记。这种阅读就可以称之为给学习和识记创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阅读。学生从对材料本身的兴趣出发、从求知、思考和理解的愿望出发而阅读的东西越多,他再去识记那些必须记熟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就越容易。

作为青年教师,多读,多思是快速成长的捷径,每次在阅读教育、课改的书籍的时候,都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与提升的巨大空间,以后还会坚持阅读,快速成长起来,为以后成为一名名师充好电,打好基础。

《给老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七台河市第六中学 林 静

学校给教师订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利用业余的时间读了大部分章节,这本书带给了我新的思考和许多感悟。现将整体感受记录如下: 1、30多年的教育工作使我深信,对于这类儿童,正是前面说过的“第二套教学大纲”能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对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试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是的,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

2、千百次的观察使我们得出结论: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

3、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

4、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5、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实践证明,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这样,教师就有可能跟某些儿童进行个别谈话,但这种谈话不是长时间的讲解,而是加以指点和提些建议,告诉他们怎样独立地掌握知识,预防不及格和学业落后。

7、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

8、教会学生学习。教师都是有创造精神的缔造者,学生每天面临许多重要的学习任务,怎样让孩子在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知识与提高能力之间有时出现的矛盾怎样解决,光靠老师的教学热情有时候并不能迎刃而解。书中写道:“中高年级的学生能不能顺利的学习首先就取决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思考,在思考的时候能够阅读。”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一个能够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能顺利阅读的孩子能更迅速的完成学习任务,有了思考力就会有行动力,有了行动力就会专注于自己的学习过程,就一定不会在学业上落后。

9:学会有效记忆知识,知识有时要求牢固的记忆.低年级基本的读写能力是高年级掌握知识的工具。记忆不是死记硬背,记忆是需要方法的,简单的机械的记忆只能暂时记住一些东西,长时间的牢固记忆,需要一定的记忆技巧。练习是巩固记忆的方法之一,游戏有时候也能够帮助记忆,多种形式的识记不妨一试,单调的运算和反复的书写不如让学生把更多的聪明才智用到创造性的学习上。理解性记忆是最多快好省的记忆方法,理解了就明白了,理解的过程就是感悟的过程。理解了就不会再机械地重复记忆无聊的东西。随意的识记和不随意识记相结合,帮助学生寻找自己最有效的记忆方式,是教师必不可少的责任。教师都是有创造精神的缔造者,学生每天面临许多重要的学习任务,怎样让孩子在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知识与提高能力之间有时出现的矛盾怎样解决,我们要不断读书、学习,不断思考,为以后快速成长做好准备。

《骨干教师成长的秘诀》读书心得体会

七台河市第六中学

林 静

读书其实是一个反思、进步的过程,与作者所讲的标准、与骨干教师相比,自身不足很明显。通过阅读《骨干教师成长的秘诀》,我在今后只有快马加鞭,加强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才能不虚此次培训。对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的确有些问题理解不深刻,这次培训使我在这些方面有了更新的认识。

通过读书,我认识到了反思的作用,知道一位骨干教师的成长一定离不开反思。反思让我认识了自身在教育教学上的不足,反思也让我认识到了只有努力,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做好一名真正的骨干教师。作为骨干教师,不是只懂一些理论知识就行,我们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自身良好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交流来感受,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

教师要身正为范。在言行上要有风度。“言”的风度即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这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行”的风度主要一点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做学生行为的表率。学高为师,有较高的能力和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美,才能引导其去感受,去创造美。

好的教师是一座桥。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本,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迁移,运用到自身发展中去,教师这座桥就是为学生走进教材,与

教材交流,汲取知识养分而铺设的一条通道。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运用好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而是要给学生发挥的余地。同时也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差异性,总之,教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就是让教师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与教材交流。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是学生与教材联系的纽带。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作为引导者出现,而不是主导者。

我想,首先,要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首要条件。只有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否则,桥就搭不成,或者就是桥搭成了学生也不愿意通过。教材是砖,要用来引玉,而不是作为单纯的任务来完成。我们要设计好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他们需要的新知识并加以运用,以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终极目标。

2.学《教师专业标准》有感 篇二

一、做:勇于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否则教师专业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大凡教育家都是很注重实践的。陶行知先生原名陶知行,当他认识到“行而后知”的道理后,改名陶行知,这是他的“行以求知知更行”哲学思想的体现。陶行知对此有十分精辟的论述:“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言下之意:没有行动这个老子,怎能有知识这个孙子?更谈不上有创造这个孙子。他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成功地实践了“乡村教育”思想。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既是苏联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又做过班主任,还教过许多学科。他所著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被称为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之“圣经”。因为这本书是他专为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写的。由此可见,勇于实践、勇于探索,才是教育科研的根本出路。

一般来说,教师获得专业知识和智慧的途径不外乎三种,即正规的学校教育,上岗前培训,教学中的“做中学”。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来说,我认为第三种途径是最主要的,并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

二、学:善于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证

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善于学习尤为重要,其原因有二:

第一,学校的教育功能要求教师学习。要指导学生怎样学习,教师应是学习的典范,应该率先学会怎样学习,“教学相长”是每个教师必须遵循的职业原则。

第二,知识迅猛更新的时代客观上要求教师学会学习。西方白领阶层目前流行这样一条“知识折旧率”: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知识就会折旧80%。面对知识大爆炸的现实,我们必须学会从中筛选、检索、加工、整理,从中提取出最有利于自我

四、提高青年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组织青年教师参与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的工作,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开发与技术培训工作。可以通过学院内设项目,也可以是学院对外承担的项目在培养青年教师,每一项目都应包含特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有具体的培养措施与途径,通过项目的实施和完成,使青年教师掌握与之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方法,提升运用知识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使青年教师在项目的带动下不断走向成熟,从而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五、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

青年教师培养必须与人才激励制度相结合,从制度上、任用上、待遇上、管理上通过合理的激励措施,赋予青年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动力。一是要将青年教师接受培养的情况记入《教师业绩档案》,作为对青年教师评优评先、晋升晋级的重要依据。二是学院要在经费安排、教学任务分配等方面为青年教师培养提供便利。三是要让通过培养取得较大进步的青年教师发展的信息,居高临下地把握当今教育教学及研究的焦点、热点与难点,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桶里”有长有水,有活水。这样才能真正站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用最新的教育理念看待教育教学中的各种现象与问题,从而找到最佳策略与方法。

三、问:勤于思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关于思考,有一个小故事使我触动很深。

卢瑟福是一位大科学家,一天他走进实验室,看见他的学生正在伏案工作,问道:“这么晚了,你还在做什么?”学生回答:“我在工作。”卢瑟福又问:“那你白天干什么?”学生回答:“我在工作。”卢瑟福进一步问:“那你早晨也在工作吗?”学生以期待老师赞许的神情说:“是的,早上我也在工作。”卢瑟福迟疑了一下,说:“那么,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

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如果不能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可以说就是最大的资源浪费了。正如古人所云:“心,灵物也;用则常存。小用则小成,大用则大成,变用之则至神。”

1. 随时思考,化解教学、科研难点。

教师在读书看报或学习其他教师先进经验的同时,都要有随时思考、随时撰写教育教学随笔的良好习惯。教育科研随笔,是一种自己日常的教学教育记录,再加上体会与灵感。然而这些记录是深入思考和创造的源泉。一个教师如果养成了勤于思考、勤于记录的习惯,点点滴滴,集腋成裘,则终成大用。

2. 聚合思考,突破教学、科研难题。

光有零星或随意的思考是很不够的,对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必须具有针对性,要清楚自我研究的目标与方向,同时要充分保证深度与广度。通过一定时间的零星思考,对某一问题这方面积累的材料进行整理,作聚合性思维,以便突破临界状态,使问题研究进一步深入,达到一定高度。

3. 笔耕不已,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教学、科研的最终目的不是写文章,但教师要获得高速度、高层次的专业发展,又不能不写好教育教学文章。通过教育教学文章的撰写,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教训、体会认识加以提炼与归纳总结,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真正得以提升。撰写教育在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选拔及科研项目立项等方面享有优先权。

青年教师的培养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应从学院的现实与发展战略出发,适应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满足学院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与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培养质量,确保教师经过一定培养后专业知识更厚实,专业能力更强,教学方法更娴熟,教学水平得到较大提升。要注意将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学历提升与能力提高相结合,学校培养与企业锻炼相结合,通过多样化、动态化、实效化的培养途径,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教学骨干,成为学院改革与发展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构建[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

中学历史新课程教科书体例的弊端及高考复习策略

———以人民版为例

杨玉凤

(江苏省阜宁中学,江苏阜宁

中学历史新课程教科书是按模块、专题、中外历史混合编写的,这种模块专题体例给中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诸多弊端。本来人类历史是按照时间顺序从前到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相互联系地发展着的,但新课程教科书的模块体例人为地割裂了历史的横向联系,割裂了历史事件的完整性,使很多完整的历史事件呈现在不同的模块中,造成了历史事件的支离破碎,造成了知识点的分散、重复、缺失,学生学起来好比盲人摸象,弄不清事件的原委,说不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专题体例又人为地割裂了历史的纵向联系,使很多历史事件在缺乏前因后果的情况下孤立地呈现给学生,学生只能孤立地一个一个地硬性接受历史知识,弄不清历史的发展脉络。同时这种模块专题体例,又打乱了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先发生的后发生的,中国的外国的,交错编排,造成了时序上的错乱。《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脉络”,“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而这种体例不但不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反而几乎造成了历史知识的混乱,学生分不清个先后,道不出个原委,理不清个脉络,“历史变成了一团难理的乱麻”。

但不管怎样,课标就是课标,课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因此怎样有效地使用新课程教科书,怎样有效地进行高考复习,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为此,我设想如下。

一轮复习打乱模块界限,重构通史体例,以恢复学生因模块专题体例而造成的时序错乱,大致理顺历史的发展脉络。这里说的时序,不是指所有事件的时间,主要是指重大事件的时间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这轮复习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用数轴图示按中国史、世界史分别构建宏观知识框架,即将三个必修模块的各专题按古代、近代、现代的类别分列于中国史、世界史的数轴上。因目的是纠正学生错乱的时序概念,初步理顺历史的发展脉络,因此一定要用数轴图示构筑时间的空间概念,不能简单地用文字表述。具体图示如下:

一、中国史数轴图示

教学文章,它的好处主要是培养深度思维能力、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正确表述自我观点的能力、锤炼词句的能力和甘受寂寞的坚韧品质等。

教育教学文章分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故事随感、教学设计与案例评析(可以是针对自己的,也可以评析别人的)。不要拘泥于形式,各种方式的写作都要学一点,懂一点,但主要还是以教学案例与教育故事随感为主。

写教育教学文章克服惰性是很重要的。有人曾经研究过,诺贝尔奖获奖者很少有第二次获奖的,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人有天生的惰性。克服先天的惰性,需要有坚强的意志,这是

通过以上图示,学生可以大致对中国的、世界的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有个初步印象,形成肤浅的宏观概念。这里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中国史、世界史分别编制,切不可混编,因学生的时序早已错乱,混编不利于更好地纠正学生错乱的时序概念。

第二步是不按模块顺序复习,而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的顺序学习,即先将三个模块中的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学完,再制作一个标有年代和历史分期的中国古代史数轴图示,然后将三个模块的中国古代史基本史实填在数轴上的相应位置,这样便形成了一个简单明快的中国古代史数轴图示。因为有了在各模块中基本史实的学习,再加上这个简单明了的图示,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基本上也就理顺了,错乱了的时序概念也可得到纠正。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古代、近代、现代史,按同样的方法复习和制作图示(注:图示中的事件与时间不一定完全相符,只是大致地表明时序概念)。具体图示如下:

一、中国古代史图示

三、中国近代后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图示

获得成功的关键。

3.学《教师专业标准》有感 篇三

[关键词]历史教师专业发展史才史学史识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80

“史有三长,才、学、识。”且“得一不易,而兼三为难。”(刘知几)“三长”是古今历史工作者修身之鹄的,同样也是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之愿景。

一、史才:天生我材必有用

“史之为道,撰述欲其简,考证欲其详。”(《四库全书》)“夫属碑之体,资乎史才。”(刘勰)所谓“史才”,即治史的才能,对于教师而言,重在学科能力,尤以口才、文才、干才为重。

1.口才

当下一些教师在教学语言运用方面存在明显缺陷:一是不敢说,二是不想说,三是不会说。有些学校误以为“自主探究”就是让学生开口而叫教师闭嘴,对教师课上讲的时间作了明确的限制性规定。有些教师对新课程形而上学,用“动手”代替“动口”,用“电灌”代替“人灌”。由此,那些曾经的生动讲述、风趣调侃、激情演讲、精辟论述、深情朗诵都难觅踪影了。其实,教学离不开“言传”,对话是教学的基础,讲授是教法的一种。“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历史的过去性和时序性决定了历史教师只有具有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好的口才,才能使自身的教学魅力和人格魅力得到发挥,引人入胜。

那么,如何提高口才呢?一要认真备课,力求教学语言具有严谨的科学性、鲜明的形象性和真切的情感性。有些教师讲课用词不当、似是而非,或者废话连篇、罗里罗嗦,或者语无伦次、颠三倒四,根源往往在于备课的不认真、不充分。二要强化训练,“曲不离口”,熟练地掌握运用语音、语调、语气、语速的技巧,恰当地运用语言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三要积累素材,“征求异说,采摭群言”,使教学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2.文才

古人云:“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又云:“史之赖于文也,犹衣之需乎采,食之需乎味也。”都是说文才的重要性,然而放眼望去,有文才者鲜见。究其原因,一是很多学校考核教师只看学生成绩,对于教学科研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二是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很多教师尤其是毕业班教师没有精力去从事科学研究。三是教师自身受功利浮躁的不良社会风气侵蚀,疏于动笔,懒于行文,不得不为的计划总结之类也大多从互联网上复制粘贴。然而,“君子之学,或施于事业,或见于文章。”(欧阳修)“史必藉文而传,良史莫不工文。”(章学诚)写作既是治史修史的基本途径,也是教史学史的基本方法,对于教师而言更是一种深度思维探索和继续教育。

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文才。一是应用类。如果我们对于工作中的计划总结、教案学案、试卷分析、资料汇编、学生评语等等不是咬牙切齿地敷衍了事,而是满心欢喜地倾注心血,那么,教学质量和专业发展必将别开生面。二是随笔类。教师一旦把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形成文字,连缀成篇,诉于日记,载于博客,发于报刊,其职业的幸福、专业的尊严、生命的激情也就触手可及了。三是学术类。随着写作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尝试论文写作和课题研究,甚至出书。一个勤于写作、善于写作的教师必能从机械重复、单调乏味中解脱出来,向着科研型、学术型、专家型的名师慢慢接近。

3.干才

也有些教师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但面对一群娇生惯养、活泼好动的中学生总是无计可施,课堂纪律松散、秩序混乱,以至于教学质量总是不如人意,专业发展面临尴尬。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干才即课堂教学能力的欠缺。“夫史才之难,其难甚矣。”(刘知几)实践证明,干才在史才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课堂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的第一颗火星。”(苏霍姆林斯基)教师只有持之以恒地聚焦课堂、推敲课堂、优化课堂,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才能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坚实地迈进。

一要勤于观课议课。观课就是听课,但更强调观察。有经验的教师可能通过一个手势“润物细无声”,而不是夸夸其谈的说教;也可能通过一个眼神树立威信,而不是声嘶力竭地呵斥。议课即评课,但拒绝对课堂的好坏评头论足,应强调集中话题,超越现象,深入对话,促进理解和自主选择。这对于学习、借鉴同行经验,反思、修正自身教学行为有着更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二要精于备课上课。课堂是教师的主战场,讲台是教师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坚实背景和宽广舞台,教师专业发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由之路和有力保证。三要敢于开课赛课。公开课和比赛课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深度思考、反复琢磨、集思广义、不断改进的过程,它们给教师带来的专业体验是常规课所无法比拟的。当教师不辞辛劳地打造一堂公开课的时候,公开课也毫无疑问地打造了教师,这大大缩短了教师的成长周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二、史学:腹有诗书气自华

“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木便柟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室者矣。”(刘知几)所谓“史学”,即学识、学问,是对史料、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应为“专+宽”:精而深的历史专业知识、新而实的教育教学知识、广而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1.史学

当下的课堂教学,对历史知识明显矫枉过正:一是过于关注学生能力培养,而忽视了知识传授;二是过于迷信网络多媒体等“奇技淫巧”,而忽视了自身的知识积淀。这导致“硬伤”俯拾皆是:有位教师“自豪”地告诉学生“元谋人是我们的祖先”,却不知有“夏娃理论”。还有位教师启发学生分析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时说:“中国经济落后,GDP不行。”事实上,当时经济落后指的是经济发展层次的落后,而不是经济总量。还有位教师在解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时竟然误以为“战争”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我们只知道一门社会科学,那就是历史科学。”(恩格斯)知识的广博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给每个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更要通过长期的专业阅读以求“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要读通史,如《史记》《资治通鉴》《中国通史简编》《世界史》《全球通史》等。这些都是每一位历史工作者必须有所涉猎、经常翻阅、深入研究的经典和教参,“不知经,则不足以通经也”。二要读专史,如《美国史》《日本史》等国别史,唐史、宋史、明清史、近现代史等断代史,政治、经济、文化等专题史,要有“硬功夫”需得读“硬书”。三要读“新”史,如《新全球史》《大国的兴衰》《于丹读论语》《王立群读〈史记〉》等,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远离声色而浸淫书香,抵制诱惑而手不释卷,视网络为资源库、图书馆而非游戏场、电影院。

2.教育学

当下中学历史教师的一个明显不足就是理论修养的欠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些历史教师除了教科书和教辅用书之外,几乎没有课外阅读。如果对教育学、心理学一知半解,对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一无所知,对有效教学、建构主义一窍不通,是算不得合格的教师的。教师只有通过广泛阅读教育教学理论,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科学化、高效化。“正人必先正己,教人者自教。”阅读的广度决定知识的宽度,阅读的深度决定认知的力度,阅读的厚度决定教学的高度。

所以教师要做有心人,发愤求知,终身学习,像勤劳的蜜蜂采花酿蜜,把知识的琼浆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学生。一要读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家,如孔子、陶行知、苏格拉底、马卡连柯,吸取教育的智慧,理解教育的真谛,把握教育的规律。二要关注最新科研成果,如赵恒烈等编著的《历史教育学》,齐健等编著的《历史教育价值论》,王宏志编著的《历史教材的改革与实践》等。这样的教师才不至于“吃老本”“坐吃山空”,这样的教学才会高屋建瓴,常教常新。三要多阅读专业期刊,如《教学月刊》《教学与管理》《课程·教材·教法》《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这类杂志上的文章精悍实用,紧扣课程改革的脉搏,针对性、时效性和操作性非常强,适宜教师现学现用,是课堂教学和教科研中最为实用的参考资料。

3.文学

“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苏霍姆林斯基)。历史教师可以不是通才全才,但一定要力求做个“杂家”。所谓“文史不分家”,教师通过广泛阅读人文科学,不断吸取知识的营养,才能在教学中信手拈来,从而促进教学的艺术化。博览群书不仅是营养的汲取与智慧的灌溉,也是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涤荡。

一是阅读中外思想史上有影响的文学、哲学、艺术等领域的人文经典,构建多元的人文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以便于在历史研究与教学中,真正做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要特别关注名人传记。“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梁启超)这些名人传记都反映了相关历史人物所生活的那段特定历史时期的全部社会境况。三要关注现实。“一切历史皆是当代史。”(克罗齐)真正的历史大家无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历史教师如果迷恋于故纸堆,不能与现实生活气息相通,不能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自由进退,其课堂教学与专业发展必然是死气沉沉的。

三、史识:等闲识得东风面

所谓“史识”, 就是识见,就是义理,就是看待历史问题的灵心慧眼和真知灼见,就是“讲历史家的观察力……观察要敏锐,即所谓读书得间。旁人所不能观察的,我可以观察得出来。”(梁启超)“三才”中以“史识”为最难,但也最重要,因为“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袁枚)。

1.见识

“史识:须能见其全,能见其大,能见其远,能见其深,能见人所不见处……这样的见识即是史识。”(钱穆)它指的是一种特有的历史眼光,一种深邃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凭借这种眼光和能力,我们能够从生硬的历史事实中得出理性的启示,“读史明智”。新课程改革推进已十年,但我们还是遗憾地看到一些历史课堂依然顽固地沿袭着照本宣科的痼疾,一些历史教师依然扮演着传声筒和复印机的角色。

如何提高见识?一要更新史观。“没有观点就没有历史。”(卡尔·波普尔)如果教师不能与时俱进,死抱着陈旧甚至是错误的历史观,又怎么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此,历史教师应当也必须以先进的史观来指导自己的教学,特别要关注的是巴勒克拉夫、沃勒斯坦、弗兰克等倡导的全球史观,以及斯宾格勒、汤因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史观。二要解读教材。中学历史教师的史识主要表现为对历史资料的理解、对历史现象的辨识、对历史规律的觉悟和对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认识等方面,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如对太平天国运动等古代农民起义的无限拔高,对李鸿章这样的封建官僚的一味贬低,都有失偏颇。三要赋以新意。历史不能改变,但总可以“新桃换旧符”“旧瓶装新酒”,虽“换汤不换药”,却常有“死去活来”之效。《百家讲坛》的流行、易中天的走红、《明朝那些事儿》的畅销,就很能说明问题。

2.学识

一些教师“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一味地“观点搬运”和“知识贩卖”,缺乏反思和创新,实际上就是“穿新鞋,走老路”。反思是教师职业生命成长的核心力量,是从“经师”破茧为“人师”的必由之路。有“生命”的教师应该能于平淡之中见神奇、平常之中看风景,不断实现“新陈代谢”和“自动更新”。

一要学会自我反思。教学中任意的亮点、疑点、难点、盲点或弱点,都值得通过日记或案例的形式叙事、爬梳、思考、提升,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管中窥豹、洞幽察微,让自己与他人有所思、有所悟。二要在与同事、同行、专家的经验交流中反思,努力构建专业发展共同体。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是至关重要的三根顶梁柱。三要在学生反馈中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在于学生,目标也在于学生,若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就是纸上谈兵。学生的反馈是教师调整行走方式最直接的信号和最主要的依据。

3.认识

有专家研究表明,教师专业成长出现“沉睡期”的原因有三:一是由社会期望与社会现实的落差而引起的“屈尊感”。二是由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的错位而产生的“失落感”。三是由教学创新与教学惰性的矛盾而产生的“倦怠感”。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是“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要持续地追问“什么是专业发展”“为什么要专业发展”“我的专业发展之路是否有效”。

一要能专业唤醒。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需求和意识既是教师成长的起点,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如果始终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心态,其专业发展肯定“沉睡不知归路”。二要有专业规划。规划蕴含思想、价值、动力、自我期待和成长方向。三要有专业自觉。树立“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走“学、教、研、训”相结合的道路,以探索者的心态和眼光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把日常教学与科学研究以及学习培训融为一体。

中学历史教师只要在才、学、识上有淡泊宁静的坚守和矢志不渝的追求,才、学、识的愿景也就无限地接近,历史教育的魅力也就一览无余了。

4.读《教师要学叶圣陶》有感 篇四

教学日志,专题反思和课例研究,我对照了一下自己,发现我的教学反思方法也使用到这三种,但最多的还是日志,并且涉及的面及程度都有待提高。

在撰写教学日志方面,我经常写的是教学设计和实施之间的差距分析,虽然这对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经常用这一模式,思维容易固定,显得单一和死板,具有限定性。通过学习,我认为我可以一方面将内容形式多样化,因为教学日志本身就是内容涉猎广泛,它包含了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这样我的反思内容可以改为研究师生对话,或者记录突发事件;另一方面,在用的工具上,也可以多样化,可以是简单的书写,也可以录像、录音。如果从这两方面改进的`话,我肯定能有所收获的。

在专题反思方面,我的专题可能更倾向于数学的专题课的设计反思,所以当我看到《从数学笔记中感受学生的点滴成长》,很震撼,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只有语文老师才能通过纸与学生对话,交流,但这位数学老师告诉我,其实数学也可以,也能将交流在纸上展开,也能走入学生的心里。我要学习这种方法,我是这样理解这种方法的,就是让学生除了记数学笔记还要写当天的笔记总结,然后及时与学生做交流。

在课例研究方面,我所进行的课例研究没有刘老师所讲的是建立在团队基础上的,他们这样分工明确的方式更专业,值得借鉴,还有这种循环模式,都是经验之谈,也验证了一句话:学无止境。

5.读《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有感 篇五

石阡县泉都荆坪幼儿园:张玉香

高尔基说得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之美,美在感悟;读书之美,美在积累,读书之美,更美在量变促质变。作为一名从小学转岗到幼教的工作者,对学前教育的热爱和自身的专业水平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认真学习了《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之后,我才深刻领悟到自己离一个专业型教师的标准还有很大距离。下面浅谈学习《幼儿专业教师标准》后的几点体会: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实质是什么?是区分合格幼儿教师和不合格幼儿教师的准则,引导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南;幼教工作必须以幼儿园专业标准理念为核心: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教师必须具有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尊重和热爱幼儿,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教师必备的基本修养。原教育部长周济说过: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师德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忠诚,决定了教师执着的追求和人格的高尚;另一方面,师德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成长,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身教重于言教,对于幼儿幼小心灵的健康和成长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最灿烂的阳光,所以幼儿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以自己崇高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去感染幼儿和教育幼儿,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给予他们正面,积极的教育,使幼儿从小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常有家长向我们反映说,老师的话就是“圣旨”,老师说一句抵我们说十句。这句话是对我们的褒奖,也是对我们的鞭策。幼儿的可塑性、模仿性强,老师是他们学习模仿的对象;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身上都有老师的影子。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为孩子做好表率。

二、尊重孩子,因材施教。陈萌萌是班上一个比较活跃的幼儿,平时,总有小朋友告她的状。“老师。陈萌萌打我了;她抢我的玩具;”……为此,我们不知教育了她多少次。有一天,她和小朋友一起玩手工制作,开始时,她自己玩得很开心,过了一会儿,她忽然把旁边孩子的橡皮泥抢了过去。我刚想大声斥责她,可转念一想,看看她要干什么。于是,我没有大声指责她,而是走到她身旁,很随意地问:“你在干什么呢?” 她说:“他不会做,我想帮帮他。” 那个小朋友立刻说:“ 我不需要她帮。”听了这话,我才恍然大悟。我鼓励了她和伙伴说清楚自己的意图,并帮助她找到了一个正确交友的方法。事后,我暗自庆幸,当时如果按以前主观的判断去批评她,没有尊重幼儿的观念,那必然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因此,作为幼儿教师,要学会尊重幼儿。也就是要努力做到不武断地批评或否定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不简单、粗暴的指责幼儿,而是了解实情的来龙去脉,再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进步,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好老师。

三、必须学会与家长交流,摆正自己的位置。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真诚对待每一位家长,如实的和他们交流对孩子教育方面的看法,对家长提出的合理要求尽量去满足,对家长提出的教育孩子的疑问帮着查资料回答。当问题出现第一时间与家长联络很重要,让家长知道老师对他们反映的问题很重视,对幼儿的发展也很在意。家长是我们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儿园的每项工作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比如说材料的收集、环境的创设等等,我们必须学会相处,放下身段,与家长做朋友,让家长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工作中来,和我们一起,为幼儿创建游戏的空间,改变家长的育儿观念。

四、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漫长的,永无止境的完善过程,面对日新月异的课改新形势,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充实,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我认为,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对幼儿教育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找出自己工作中的优缺点,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多思考自己该怎样做更好,树立反思的意识,养成反思的习惯,使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6.读《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有感 篇六

读《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有感

教师是一个通向未来的职业,它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兴衰。而我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每天要面对的是一群可爱的孩子,他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那我们要怎样才能担负起这个重大的责任呢?我读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后有了很多领悟,那就是我们首先要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其次就是要将学到的东西在工作中进行实践,然后再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多去思考然后去解决这些问题。

一、多学习继续学习,努力工作,是我当好一名教师的意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一旦停止学习,教师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觉得工作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这一切都将使教师工作显得令人厌恶。因此,我们要主动学习,这不仅是一种技能、能力,更是一种态度、精神和基本素质。学习并不是把经典文字记在大脑里,重要的是要内化、灵活运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地学习理论、实践理论、反思成败,体现教育智慧、教育创新。当一滴社会发展历史长河里的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书中采用理论观点和事例相结合来说服读者的心,用感人的故事事例来帮助读者的我消化理论和吸收知识,激发我“也要这样做个好老师”。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教师自身职业的人格塑造。

二、多实践

实践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应变与创造。我们可以根据在教育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将自己反思、学习、研讨各环节的思考和收获,在教育实践中做出积极应答。只有保持对教育实践现状的不满足,萌生出一个接一个的内心涌动,才能驱使教师于“山重水复”之中,探到“柳暗花明”的盛景。因此,我们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不满足于既成或既得利益,敢于冲破原有的经验和模式,大胆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出适合自己的专业成长的道路。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积极的思考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而反思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不断的反思、探索和创造、持续的积累经验,才能获得丰富的经验,成为一个真正的专业型的成熟教师。

三、多反思

7.学《教师专业标准》有感 篇七

笔者是一名中职数学教师, 有幸参加公共基础数学课的全程竞赛。现竞赛已结束, 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 希望能与大家共勉。

一基础课数学教学基本功大赛概况

本次比赛继承了以往的优良传统, 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完整,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比赛提升了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 发掘新人, 培养后备力量, 形成教师队伍梯队式发展的良好态势, 适应优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青年教师搭建了锻炼自己、展示风采的平台。

二参与基础课数学教学基本功大赛后的感悟

比赛后, 我的感慨很多, 同时收获也很多。也许最后的结果并不能让所有人满意, 但最重要的是享受这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让选手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 磨砺自己, 提升自己!一次一次的挑战和机遇才成就了名师, 所以本人很珍惜这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下面我就谈谈在此次教师基本功大赛中的感悟:

1.态度端正, 团结协作, 共同进步

接到市里竞赛的通知后, 我们学校领导非常重视, 马上召集老师们开会, 宣读比赛通知细则, 安排比赛人选。接到比赛任务的老师们都按照比赛要求认真准备, 先自己看书, 然后互相讨论, 最后写出比赛方案, 反复地强化训练。

比赛当天, 老师们注意着装仪表, 精神饱满, 答题认真, 讲课有条理。从比赛的现场和结果来看, 每位选手都精心准备、认真思考, 努力呈现自己的专长和特色, 较好的呈现了基本功训练的成果, 提高了数学老师的整体素质, 比赛成绩良好。

2.筑牢教学基本功,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在教育学心理学考察和数学专业知识考察中, 我的感触是: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知识水平的素质迫在眉睫。“书到用时方恨少”, 古人们尚且知道“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对于我们教师而言, 要学的东西太多, 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 教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应该有一桶水, 而且是一桶不断更换的水。本人认为, 教师不仅要有一桶不断更换的水, 而且要是“自来水”。因此, 我们应善于主动性地学习, 使自己的思维更敏捷、更广阔。

在讲题比赛中, 要求每位教师抽签决定讲题的题目, 题目确定后, 参赛教师独立备课, 可借助参考资料, 准备时间为20分钟, 讲题时间为10分钟, 要求:审题分析、解题过程、总结提升。当我站到讲台的时候, 已经感觉到自己没有底气, 临时准备的内容可能是准备得不充分, 上台后我擦了一下黑板, 发现自己已经忘记要讲什么了, 结果语无伦次, 而且没有任何的激情, 本来想好的亮点忘记讲了, 易错点也没有提出来。自己感觉比平时讲课差了很多。我想, 作为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站在讲台上不应该那么紧张呀, 可能因为准备不够充分, 或者说太重视这次比赛了。虽然最后综合评定本人获得了二等奖, 但本人对自己的表现, 还是不满意的。安静下来想想要得了二等奖也好, 就说明本人还有进步的空间;对自己不满意, 也说明还有进步的要求。

经过了这一届教学基本功大赛, 使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竞争和压力与进步并存。我觉得平时我就要注意以下教师基本功的训练:

第一, 要夯实备课基本功。在第一轮教学设计环节, 写函数的概念一课的教学设计。我体会到教师应必备的专业知识。能正确理解教学大纲, 熟悉教材。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指定的课题教案。教学目的明确, 要求恰当, 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注意思想教育, 教学程序合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教案格式规范, 书写文字也要端正。

第二, 强化组织教学基本功。在第一轮中考察教育学和心理学时, 我体会到教师要熟悉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教学层次清楚, 教学结构合理。注意学法指导, 能激发思维, 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同时要精选练习, 作业布置批改及时, 认真, 规范。及时辅导, 因材施教。

第三, 修炼语言基本功。在第二轮讲题比赛时, 我体会到:如果教师普通话流利, 声音有磁性, 语速恰当, 学生会更喜欢听讲。教师若能正确使用名词和术语, 语言清晰准确, 具有启发性、逻辑性、趣味性, 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 磨练板书基本功。板书时, 布局合理, 条理清楚, 详略得当。字迹工整规范。让人看了有一种愉悦的心情, 有一种美的感觉, 学生自然也会喜欢看黑板了。所以平时我们做老师的要练练字, 上课时也要有意识地把字写得更好, 格式更规范, 做学生的好榜样。

第五, 苦练作图基本功。作图要求教师能正确使用各种教具。绘图顺序规范, 迅速, 大小适中, 美观大方。能徒手绘出较正确的草图。具备熟练简笔画技能, 随手画出各种物品, 画图辅助教学, 增强教学直观效果。如本次竞赛讲题环节中的第3题, 就是作函数的图像。此题重点是用“描点法”画函数图像, 最后得到一条光滑的曲线。教师首先分析题目的隐含条件是说明图像在第一象限或者在第三象限, 又知图像还经过原点, 所以得知画图时取点, 以原点为中心取对称点, 解决了教学的一个难点。但对学生来说取了点, 把点描到坐标系里去, 也是难点。还有一个易错点, 就是学生描点之后, 用尺子连线, 连成一些折线。即使会画的图, 我们也有画的好看不好看、标准不标准的区别, 我们做教师的, 要想把图画的美观, 平时也必须多练习画图, 提高画图的基本功。

第六, 加深解题基本功。解题基本功, 主要要求教师能在规定时间内, 编拟出制定有用的试卷。并能进行试卷分析。会设计试卷的双向细目表, 试题一定要能扣住教学大纲, 知识覆盖面广, 重点突出, 难易得当, 有一定的梯度。

三基础课数学教学基本功大赛的成效

通过比赛后, 我们知道有付出才有收获, 我们数学组的老师更爱学习了, 更爱反思教学了, 研讨的气氛也更浓了。我们要学习名师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技巧, 但不能全搬全套, 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吸收精华。同时, 我们也知道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心态也是获得的好成绩的重要条件之一。

虽然比赛过程是艰辛难熬的, 但收获还是多多的, 如果还有机会, 我愿意去参加比赛, 使自己在比赛中不断地进步。我也相信, 多参加比赛, 下次比赛时, 我将会显得更冷静、更从容, 赛出更理想的成绩;多参加比赛, 也可以激励我去不断地学习, 从而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为教育事业贡献我的微薄之力。通过教师基本功比赛, 能使教师们多思考、多反思、多交流、多讨论、多总结, 从而筑牢教学基本功,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摘要:笔者参加了2014年广州市首届中职教师教学基本功和技能竞赛活动。竞赛的主题是“中国梦·园丁美”——打造优秀双师型中职教师队伍。通过比赛, 笔者认识到在日常的教学中要端正态度, 与同行团结协作, 共同进步, 筑牢教学基本功, 才能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关键词:中国梦·园丁美,筑牢,教学基本功

参考文献

[1]皮连生主编.教育心理学 (第四版)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

[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杜殿坤译)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8.学《教师专业标准》有感 篇八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 青年教师 培训模式

青年教师是高校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师资队伍是高校最重要的基本建设。本文将以青年教师的培训模式作为研究高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规范化培训的切入点,结合国家已颁布的教师培训、教师职责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制度和法规作为研究的主要依据,立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对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结合青年教师成长规律理论和生物信息学专业特点,对专业青年教师培训模式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创新师资培训模式,明确培训计划及培训目标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教育的不断改革,新的发展趋势对高校人才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教育发展的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专门对“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了部署,提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侧重点和建设思路,即“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跨学科、跨单位合作,形成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不断提升,教育理论、教育方法的不断变革,深入探索研究生物信息学专业青年教师的培训形式、培训内容、教师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等方面都有了显著变化,特别是生物医药领域的人才培养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其研究成果有助于探索符合我国生物医学高等教育要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动相关学科、专业青年人才发展水平。对于立足教师的自身发展,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和效益,完善高校教师培训机制,无疑是必要的。

二、建立科学评估体系,制定青年教师培训与考核制度

1.提升自己,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典范作用。积极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自身修养,弘扬高尚师德,营造绿色人文环境,打造一支具有高尚职业道德、良好学术素质、精湛教学技能的教师队伍。

2.实施有效的岗位培训与考核,确保教学、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根据学科专业特点、人员学历结构不同以及教学、科研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安排进修学习与业务能力培训。不断完善和执行青年教师岗位培训与考核制度。

3.实时追踪青年人才成长轨迹,在重要关口进行扶助引导。既要尊重青年人才的正确发展理念、发展方向和发展意愿,也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科实际需要,为青年人才成长营造既舒适、自由,又富有发展内涵和吸引力的大环境。在学术方向、职称评聘的重要关口,进行科学引导,帮助每一名青年教师成才。

三、构建“三级”培训制度,建立科学的人才发展考核量化指标体系

1.重视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为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岗位需求,除常规性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法规、职业道德修养等理论学习外,教师还必须掌握教育理论知识并且了解教师行为规范,提高教师职业道德。

2.岗前培训是基础,岗位培训是关键。建立对青年教师实行“一对一”或“一对多”导师制和“公开备课”制度。教研室主任应在全面了解教师的专业特长、语言能力、性格特征等基础上,对青年教师的思想品格以及教学方法等进行指导,促使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尽快步入正轨。

(1)工作态度培训。树立热爱教育事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学理念与道德情操。进行创新精神教育,奉献精神教育与团结协作精神教育。

(2)知识培训。包括普通教育学相关课程、教学情境及专业知识等三方面培训。助教要独立完成教学工作,不仅熟悉掌握医学基础知识与本学科专业知识,重点学习掌握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专业及相关交叉学科、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3)技能培训:①教学基本功;②双语运用能力;③教育科研能力。

3.以学校青年教师岗位培训制度为指导,制定院级岗位培训考核制度

(1)考核内容。师德素质与工作表现,以及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教学能力、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教育科研(教学研究论文的发表、教育课题或教学成果的获得)、专业科研(科研课题的获得、研究论文与成果的发表、科研成果获奖以及研究成果转化)等内容。

(2)考核方式与办法。对青年教师实行专项测试及客观评价的考核方式,在任职期间要达到培训目标要求,可具有申报上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资格。学院建立青年教师岗位培训档案,以《青年教师岗位培训手册》记载培养过程和效果。

采取学年考核与培训终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考核结果记录在学院档案和手册中。包括:①师德素质与工作表现;②专业知识与技能;③教学能力;④外语能力;⑤计算机能力;⑥教育研究能力;⑦科学研究。

四、完善培训设施,拓宽培训渠道与激励机制,提高培训效果

通过建立教学考核制度和评价激励机制,客观评价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激励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实现培养创新研究能力、获得归纳、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辩和团队协作精神的目的,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1.培养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课题、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思考与探索,培养分析与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创新师资培训模式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既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科学评价,也具备向其他学科人才培养的扩展潜力,深入的探讨还将有利于人才战略的高层次决策制定。

2.探讨适合青年教师个性发展的教师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和执行青年教师岗位培训与考核制度,提高培训效果。研究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合作和沟通能力、多渠道获取知识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的科学方法体系。为培养和造就一支由高水平学科带头人领军、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师资队伍而共同努力。

随着高通量测序的技术发展和逐步应用,生命科学领域的数据量正在极速增长,对于海量数据的分析和应用需求日益迫切。传统的实验方法和统计学方法遇到了巨大挑战,以生物医学大数据分析为目标的生物信息学逐渐成为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的研究前沿。因此,在日益完善的生物信息学人才培养的同时,应大力发展与重视生物信息学专业青年教师的教育与培训工作。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储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前沿发展动态,充分发掘教师主观能动性,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与科研中,提升教学技能,探索现代教学规律。随着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重视人才培训模式的探索,努力培养适应当前大数据时代的创新创业型生物信息学专业人才,对促进现代生物医学发展、有效地推动健康产业与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的深入结合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长旭.对新时期高校师资培训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5,(05).

[2]吴俊端,尹富权,曹云飞,李颀,张志勇.医学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01).

[3]曹博,钟照华,曹德品,傅松滨,张凤民.创建基础医学拔尖人才创新研究型教学模式探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04).

9.读《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感作文 篇九

近段时间读了不<教师的专业成长>这篇文章后,我深有体会.书中说到:教师的专业成长=经验+反思。这个公式简单而又明确的概括了教师的成长不仅教师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科学的自我反思,这样教师才能快速的进步和成长!教育是教育人的事业,是一种实践性的研究活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将教育实践、研究和学习融为一体,做中学,开展行动研究,不断获得实践性知识,从而得到专业提升。

我是一个有着教龄的教师,在这些年里我总是努力认真的做好本职工作,也经常性的进行反思、总结,积累了一定的教育经验,但我深知自己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还不够专业和成熟。看了此书让我感触颇深,让我更明确行动研究对教师的成长有着巨大的作用,因为行动研究能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性提高,让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将教、学、做合而为一,这对于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及研究能力,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切实增强专业素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我知道每一位教师的经验都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教育教学中获得的,是一种实践性知识,它是无法通过陈述和传授获得的,我将在以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以研究者的身份和思想来面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思考我在教学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及时的发现问题,进而反思其原因及症状和探索解决问题,这样不断地反思、探索和创造,不断地有所感悟、体验和持续积累,我才能获得丰富的经验,成为一个真正的专业型的成熟教师。

10.读《做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有感 篇十

我在幼教的第一线走过了13个年头,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孩子。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叶子”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有活泼型的,有腼腆型的,有乖巧型的,有问题型的等等。这些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各方面的发展也是参差不齐的。那我们我们如何做到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所发展呢?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就在这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就像及时雨让我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首先从自己身上下工夫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做一名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学会欣赏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各自的闪光点。幼儿老师的工作是繁琐的,责任是重大的。幼儿教师应具备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工作心态,永远保持一颗童心。因为工作,接触的都是没有阅历的孩子,可笑的想法,异想天开的做法,有时会很出人意外。所以保持一颗童心,可以不会扼杀他们的丰富想象力。比如,幼儿画,既色彩绚丽,又怪异纵横,那么,老师在指导的时候,不仅不能纠正孩子正确的事物形象,反而更应该鼓励孩子去继续完成自己的画作。让孩子有一个足够宽广的想象空间,不至于过早的被限制住思想。其次,要考虑孩子的个体发展。《指南》

中也说到了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的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我听一位老师讲过这样一句话想要了解孩子需要穿一件有口袋的衣服,口袋里有一支笔,一个小本,一架相机就够了。只有这样你才能发现孩子不同的个性和发展的不同步。发现了不同你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我们的教学形式还要从集体教学更多的转向分组教学和自由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位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11.读《小蚂蚁学本领》有感 篇十一

读了这篇童话,我想起自己七岁时的一件事。有一天,爸爸从市场上买回一株玫瑰。我看见那鲜红的花朵,立刻被吸引并喜欢上了它。我兴致勃勃地请求爸爸把玫瑰让给我来栽培。“我保证把它栽培好。”我说。爸爸说:“好吧,说话要算数啊。”我听了,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起初,我无微不至地照顾那玫瑰,耐心地除草,小心地施肥、浇水,一天至少看三次。但过了一段时间后,我便开始觉得厌烦了,兴致陡减。心想:“每天都要为它浇水,施肥、除草、松土,真麻烦。还不如把那玫瑰花连盆放进一个盛满水的桶里,花有水养着,又可以把杂草淹死。隔几天再把花盆拿出来,施点肥,而且这么做省时又省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我一边照自己想的动手做,一边暗自乐:“成功后,爸爸一定夸我聪明能干的。”

过了一个星期,我想:“花应该吸够水了,草也该淹死了吧?”我怀着成功的希望跑到桶边,却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桶里的玫瑰花已经死了,还发出一股烂花的腐臭味。我又急又悔,“哇”的一声哭了起来。爸爸闻声赶来,得知了事情的经过,对我说:“这就是想一劳永逸的结果啊,以后可记住啦!”我听了,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读了《小蚂蚁学本领》这篇童话后,我真正懂得了: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只有踏踏实实地去做,才能取得成功。

【点评】

12.学《教师专业标准》有感 篇十二

山西师大的顶岗支教实习自2006年11月正式启动以来, 已顺利实施了三批。前三批共595人, 分布在临汾与运城市的68所中学, 同时置换出215名中学教师来我校进行了3个多月的培训学习。我们从学生支教实践遇到的问题中发现, 学生对教师职业认识不足, 对教师专业知识认识存在偏差;对教师专业知能培养方面还有待改进。文章主要对此作深入思考, 以有利于顶岗支教实习模式的完善推广和相关研究的深入。

一、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在支教实习中, 师范生获得了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参与中小学正常教学的机会, 在参与备课、观摩教学、参加各种研讨会等的过程中, 认识了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情况, 发展了必备的教学技能和处理日常教育问题的能力, 培养了自己对教学工作的自信心。在对教师职业取得感性认识的同时, 面对就业现实, 学生对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更加关注, 更加迫切地想知道教师专业的独特性是什么。那么教师专业有什么独特性质呢?这也是伴随教师专业化运动出现的重要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师职业的性质与功能发生了变化, 由原来的单纯传授知识, 发展演化为通过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不仅指为达到预设的工具目的或满足社会规范文化的精神需求而具备的技术和技巧, 而是要求教师对原有知识和如何建构、建构成什么样的新知识施加影响。这要求教师在使学生掌握原有学科知识的同时把知识置于某种条件中, 并把各种问题置于其未来情景中, 从而使学生能在其答案和更广泛的问题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教学要引起学生质疑、反思, 达到建构、创新知识之目的。同时, 教师在传授、建构知识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意识和能力。这些变化促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教师职业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条件。

二、教师知识的核心

在支教学校进行的访谈中, 经常听到支教学校的领导与教师说, “顶岗支教”学生学历高, 不缺文化知识, 缺的是教学实践经验。那么教师知识结构是怎样的?师范生到底在实践中缺什么?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 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这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问题, 也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

1. 教师的核心知识

从教师专业特性分析, 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复杂的、动态的、情境化的, 教师遇到的是大量的实际问题。要解决问题, 教师真正运用的知识是实践知识, 教师的其他的知识 (如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不能独立地发挥作用, 只有与教师实践知识相结合, 融入到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才能真正地作用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另外, 教师实践知识具有较强的整合性和包容性, 有助于教师对其他知识的理解和内化[3]。实践性知识强调了教学实践对于教师专业知识形成的作用, 反过来, 实践性知识的应用又对教学实践产生着根本的影响。基于这种知识的运用, 资深教师在课堂中表现出与初任教师不同的思维特点[4], 如:应对时刻变化的即兴思维;对于问题情境主体式的感性的探究式参与;问题表象中的多元视点的统整;对教学事件的背景化思考;实践过程中问题的不断建构与再建构。资深教师在对课程知识的表征方面, 一般都是以命题网络或图式的形式予以表征的, 更注重教材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有很高的熟练程度。资深教师在课堂组织和对学生的控制方面也表现出比初任教师更有效的独特方式。所以教师知识的核心是教师实践知识。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教师实践知识又是如何运用的呢?首先, 教师在具体情境中的判断具有模块、模拟的特征。教师在经历实践问题的时候, 也就是对情境进行解释的过程, 是自主建构的过程, 具有使用组块思维、模拟思维的特征, 他会把眼前的状况和面对的学生归结为自己或别人的某类判断, 会把个别事物归入实践知识结构中的某个类别、样式, 并努力在原有的结构中顺应、平衡, 原有的实践知识结构对教师新的判断具有塑造的作用。第二, 教师的决策是各种因素之间的博弈。教师工作中对知识的使用具有非系统性、多元性、多层次的特征, 他们的思维过程不依赖某种一以贯之的理论或逻辑, 而是基于情境的选择过程, 是根据实际需要, 在众多的原则、惯例、认知、经验中提取元素, 并瞬间组合形成判断的过程。这个过程受教师的教育信念、人生经验、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和批判反思知识等的影响, 还取决于个人的直觉、灵感、洞察力和心智模式等, 最终采取的策略是各种因素博弈的过程。第三, 对实践知识的验证取决于问题解决的效用。理论知识对教师原有知识的反思、引领, 教师自己或同伴在实践中获得的结论, 都会冲击着教师的知识结构, 最终能否成为教师的实践知识, 要取决于教师运用知识、经验后对实际问题解决的效用。因此, 实践知识需要在审议中, 在即时对话中去检验、修正、传播。

教师实践性知识是如何来的呢, 或者说, 实践知识是如何生成的呢?国内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来源与生成渠道的研究基本形成共识, 总体看来包括个人经验 (包括教学实践经验和受教经验) 、同行交流和理论学习等方面。首先, 实践知识始于偶发性的反思。人的行动必然伴随着思考, 称得上反思的活动并不是都可以预期的, 反思活动是偶发的、主题性的。教师通过观察获得的判断可以有两种, 一种是规范性判断, 一种是描述性判断。描述性判断只对事实进行鲜活生动的描述, 这不应是教师反思活动的终点。教师反思的意义在于把描述性判断上升为规范性判断, 或者用相关的规范性判断衡量、解释描述性判断, 这样的反思才有“价值”。当“偶然”事件出现的时候, 教师需要借助一些程序、平台或者活动方式去加深或延伸思考, 教师反思必然与验证性的行动相连, 必然与他人或理论的对话相连。第二, 研究者与教师的合作沟通。在实践中,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有时具体表现为研究者与教师的关系。现在提倡教师进行研究, 但教师的研究是实践的研究, 目的在于解决问题, 不是建设理论, 教师的理论知识是在具体情境以及解决个别问题的过程中以解释和运用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在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可能会丰富、发展、限定、修正理论认识, 但这些具有创造性的认识不必然具有普适性。我们需要有更多理论工作者以实践知识为思维对象, 走进教师的工作情境用归纳、概括、提炼的认知形式, 加工、整理、升华、传播, 最终完成实践知识对理论知识重新建构的循环。研究者与教师的合作沟通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 就是教师要通过主体主动建构的方式, 接纳理论对自己实践知识结构的调整甚至“破坏”, 另一方面研究者也要拆卸自己系统逻辑的理论知识结构, 学习在变化、复杂、混沌的情境问题中去适应、提取、批判以及创造[5]。

2. 信息化教育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是目前正在进行着的最为显著的教育变革。那么, 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 教师需要发展哪些知识和能力, 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这是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我们的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 应该学会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教学。

信息化教育, 是与传统教育相对而言的现代教育的一种表现形态, 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 表现为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和环境虚拟化[6]。信息化教学的实质是整合了技术和新的学习理论的革新教学模式, 这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基本的信息素养。此外, 革新的教学, 不同于传统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要求教师不仅要知道如何运用技术, 而且更要知道在什么时候、怎么样有效地将技术整合到他们的学科课程教学中去, 以及运用到专业实践中去。因此, 教师的专业知能可从四个维度进行阐释[7]: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 能理解和应用技术;应该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学习;应该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课程和资源, 帮助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新的挑战;应该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新的专业实践, 开展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合作与交流, 成为信息化条件下的终身学习者。

教师面向信息化的专业知能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 可表述为了解、应用、整合和创新四阶段。 (1) 了解阶段:教师开始认识技术、学习使用技术, 但在心理上对技术还是抵制着、畏惧着、甚至挣扎着, 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主导着的, 技术除了带来一些管理的麻烦以外, 没有对教学的常规造成影响。 (2) 应用阶段:经过应用、反思、学习以后, 教师逐渐获得了技术应用的自信, 掌握了一些技术应用的方法, 出现了新的课堂组织形式。 (3) 整合阶段:技术开始改变常规的教学组织和课堂结构, 教师开始调整自己的角色, 更多地作为学习的帮促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4) 创新阶段:教师对技术可以说是应付自如, 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创造性地应用技术, 设计技术整合的教学活动和学习环境。这种阶段性发展, 首先从属于课程和学习经验的发展, 也就是说, 对于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知能, 应该要强调的是课程方面的能力, 而不是技术方面的能力。这更符合教师的专业需要, 毕竟只有当信息技术能够用来支持课程的实施的时候, 教师才会自发地自如地在课堂上应用技术。第二, 这种阶段性发展的另一层深刻含义是: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 将破坏传统的稳定的课程结构, 取而代之以面向过程的课程框架。在这种框架中, 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 信息技术通过对学习资源的支撑、对学习过程的支持和对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的支持, 来真正实现与课程的整合。最后, 四阶段发展还意味着, 如果教师能够长期地沉浸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 如果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适宜, 他们就能够具备深度课程整合的信息素养, 从而达到创新应用阶段[8]。

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深度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信息素养, 而这种信息素养更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去锤炼。

三、对教育实习的思考

1. 加强知识的准备

在支教实践中, 我们发现许多师范生在学科教学中, 面对中小学生大量的心理问题, 普遍地显示出较差的学科心理教育意识和较低的学科心理教育能力。这反映在学校的教师教育中, 对学生学科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学科心理教育能力, 是指在学科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采取恰当的学科心理教育策略,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 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同发展的能力。中小学教师学科心理教育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紧密联系的发展阶段:职前初步形成阶段、入职基本形成阶段和在职提高完善阶段。作为师范大学, 重点是完成未来中学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入职教育。在整个四年的教师教育中, 学生首先要完成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的学习。我们要根据教师专业的独特性, 切实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 (1) 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学科知识的教学; (2) 专门设置学科心理教育方面的课程, 包括大学学科心理教育课、中小学学科心理教育课、中小学学科心理教育教材教法课等; (3) 在学科知识教学中, 教师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因素, 有意识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学、心理卫生等方面的知识, 尤其是学习心理方面的知识。通过课堂教学, 使学生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学科心理教育等方面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 养成“乐学、善学、优学”的学习心理模式, 提高自我教育水平[9]。这同时要求我们师范院校的高校教师首先必须深刻理解教师专业的独特性, 在具体教学中给学生以榜样。

通过支教实践, 我们深刻认识到, 教师的发展并不是在大学里一次完成的, 教师还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在中小学校真实的环境中经历持续的发展过程。由教师专业性、知识特点和信息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可以看出, 教师知识具有完整的结构, 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统一, 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统一, 是各类性质的知识有机构成的整体。教师知识以实践知识方式存在, 在实践活动中建构, 是一种开放的, 不断变化更新、充实的知识。教师要能随时获取新的信息、知识和成果, 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状态, 同时也要通过反思性学习, 不断体悟和总结自己的经验和理论, 充实和提升自己的知识。我们要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来管理自己的知识, 尤其是对实践知识的管理, 例如, 如何进行教育叙事, 如何运用知识管理工具使自己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知识管理工具可以选用博客 (Blog) 、维基 (Wiki) 、RSS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社会性书签 (Social Bookmark) 、Tag (大众分类或Folksonomy) 、SNS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IM (即时聊天) 等一系列技术。应该有意识的将对这些技术的学习设计在教育技术等课程中。

2. 处理好几个问题

在“顶岗支教”实习中, 支教学生从始至终都是主角, 处于教学实战状态, 难免遇到许多困惑和问题, 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教师专业特点和实践性的理解问题, 应注意处理好这些问题: (1) 理解中小学文化。中小学文化有其自身的内涵特点, 它立足于实践, 生动充盈, 丰富多彩, 是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小学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 都有各自的发展特点, 他们的历史、传统、教师状况、学生特点等各具差异,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背景、气质类型、家庭情况等不尽相同, 中小学教师直接关注的是当下教育实际, 即具体的、个别的、千变万化的实际教育情境。进入支教学校, 要注意很快转变角色, 尊重、熟悉、融入中小学的文化, 尊重中小学的原有经验, 结合教学实际理解中小学的文化氛围, 不能想当然认为自己是大学生, 中小学文化是落后的, 自己是去改造中小学的。只有真正理解了中小学文化的特质, 我们的学生才会脚踏实地深入到这种文化中, 成为其中一分子, 成为中小学教师。 (2) 新课程理念与现实的冲突。新课程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既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更突出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现实中, 在农村许多学校考试成绩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不参加中考或高考的许多课被减掉课时, 甚至被取消。有些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 学生的时间安排的非常紧张, 没有自由时间等。他们感到中小学生活的强大压力, 这种压力打破了头脑里的理想, 认识了现实中的真实与残酷。如何处理好现实与新课程理念的关系, 即要努力提高成绩, 又要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这确实是对支教学生的挑战, 也是对其创新精神的考验。 (3) 人际交流。我们的学生一定要与支教学校领导、教研究室领导、具体学科指导教师多沟通, 注意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沟通在于主动, 要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考虑问题。如果能主动恰当地处理好自己与别人的关系, 就会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 更好地实现我们教育实践的目的。 (4) 适应艰苦生活的心理准备。“顶岗支教”实习的学校大多数是在偏远的乡镇, 食宿简陋, 生活单调。这样的环境给我们的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和生活磨砺的机会, 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在支教前, 一定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要确立吃苦精神和爱心奉献精神。

四、结束语

石本无火, 相击乃发灵光;水本无华, 相荡乃生涟漪。随着顶岗支教实习的不断深入开展, 山西师大一定会在与基础教育的相击相荡中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办学追求。我们将与时俱进, 深刻把握信息化时代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对教师职业技能和教学实践环节从内容到形式都加以发展和完善, 探索有效改变单纯知识传递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现实践取向、教育意义取向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摘要:顶岗支教实习是中国特色的教育创新, 既是对贫困地区教育师资有效的支援模式, 也是高师教师教育实习制度的重要改革。深刻认识教师职业的独特性和教师的核心知识, 理性认识教育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将有效改进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发展和完善顶岗支教实践模式。

关键词:顶岗支教,教育实习,教师专业化,教师实践知识

参考文献

[1]耿文侠, 冯春明.教师职业的专业特性分析[J].教育研究, 2007 (2) :83-85

[2]张学民, 申继亮, 林崇德.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构成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3) :68-70

[3]申燕, 符太胜.教师知识的核心:教师实践知识[J].教学与管理, 2007 (5) :27-28

[4][日]佐藤学, 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243.

[5]吕立杰.教师实践知识研究的反思与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11B) :20-23

[7]祝智庭.教育改革与教育信息化[J].教育信息报 (理论研究) , 2002 (12) :4

[8]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4:45-47

[9]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4:62-63

上一篇:不想努力学习怎么办下一篇:督导办职能201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