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实验员职责(共9篇)
1.中学物理实验员职责 篇一
物理实验教学教师职责
1.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着同样的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应该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严格踏实的工作作风。
2.课前认真备课,对新开的实验和本学期首开的实验要提前试做。
3.任课的教师上实验课前,应给学生讲明《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开放实验教学实施办法》、《物理实验室开放使用管理规定》、学校和实验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注意事项。对违反纪律规定的学生,可视情节按有关规定处理。
4.实验前要检查预习报告,并对实验做必要的讲解。
5.实验的过程中时,要耐心辅导答疑,指导学生规范操作。
6.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整理和摆放好仪器,经检查完好无损,并组织值日生清扫实验室后,才能允许学生离开实验室。若有仪器丢失或非正常损坏,负责追查到人,并按学校和实验室的规定赔偿。
7.课后要及时认真地批改实验报告。
8.任课教师要认真填写实验室的各类工作记录表册。
2.中学物理实验员职责 篇二
一演示实验的重要性
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实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教师操作为主的表演示范实验, 它主要是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配合讲授或穿插学生讨论等方式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其优点是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对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建立物理思想、掌握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演示实验在中学物理实验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利用演示实验引入新课题, 能引导和诱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演示实验能使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设计演示实验讲解物理过程, 能提高学生分析物理问题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演示实验能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因此, 中学物理教学要恰当地安排好演示实验。
二如何更好地发挥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1. 课前准备要充分
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 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如果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 结果就会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 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 “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 要求教师在课前首先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其次, 在课前反复操作, 直到熟练操作。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再次, 掌握演示时间, 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
2. 演示实验的目的要明确
在物理教学中, 演示实验是新课导入的重要方法之一, 具有生动、直观、新奇的特点, 容易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演示实验是用来配合教学的, 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选择合适的实验, 合理地进行实验, 而且目的要明确。
如:“摩擦力”这一节, 可以用引导提示法指出我们要做实验的问题和目的。如“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 我们调整吊盘上重物的重量, 使木块在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这时绳子对木块的拉力就等于木块与桌面间的滑动摩擦力。然后在木块上加一个重物, 增大木块与桌面间的压力, 这时发现, 必须增加吊盘上的重物, 使拉力增大, 木块才能做匀速运动。可见增大木块与桌面之间的压力, 木块与桌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也增大。学生就很自然地得出“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与这两个物体之间的压力大小成正比”的结论, 即f=u N, 进一步得出滑动摩擦大小与两接触物体的材料和它们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整个实验目的明确, 环环紧扣, 层层深入, 学生必定会有很强的感性认识, 清楚的认知思路, 从而轻松地掌握了这节内容。
3. 演示实验应直观清晰
演示实验的一切功能都不能离开观察, 观察者只能在演示者所给现象的基础上进行观察。教师在设计演示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物理过程的变化要显著。为了使现象明显, 仪器的尺寸要大, 尤其是观察部分的尺寸要大、刻度线条要粗, 要使教室内最远的同学也能看清。这样做演示的精密度虽有所降低, 但可以用感受效果来弥补。必要时可以借助放大投影、放大电路等手段来增强现象的明显性, 提高观察效果。 (2) 仪器摆放的位置, 被观察主体与背景的色调对比等也会影响观察的效果。通常可采用演示板、染色、生烟、衬托背景、照明等方法来增强观察效果。 (3) 仪器简单, 过程明了。演示之所以要直观, 就是为了能从实验中直接观察到物理过程, 认识物理现象的本质, 而不需要过多地拐弯抹角, 受其他无关因素的干扰。特别是在一些为建立、巩固物理概念的定性演示中, 没有必要选择精密复杂的实验装置。
4. 增加学生在演示实验中的参与度
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 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 演示实验通常是教师演示、学生看, 但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 特别是坐在后面的学生, 不同程度地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 直接影响着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 在演示实验中, 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 甚至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 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 多次重复, 加深印象, 巩固记忆。例如:在“楞次定律”一节的教学中, 笔者变原来的课堂演示实验为边做边讲实验, 每两位学生发一套实验器材 (干电池、电流表、原线圈、条形磁铁、导线) , 实验中让学生首先观察电流方向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 再观察原线圈的电流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 把直观的材料作为培养学生知觉、观察力的材料, 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进行观察, 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对比、总结出感应电流所引起的磁场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 最后锻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 并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从而顺理成章地写出“楞次定律”。可见, 演示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 不仅有展示学生实验技能的机会, 又能使学生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 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同时又可领略物理学的思想,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5. 采用不同设备完成同一实验, 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演示实验时, 多数教师往往只是用某一套实验仪器来进行演示, 使学生的思维仅局限于这一套实验设备, 思维无法得到较好的发散。笔者认为, 对于部分演示实验, 可以采用不同的实验设备分别进行演示, 然后要求学生对比这些实验设备演示效果的优劣, 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演示“楞次定律”的实验, 学校实验室里有一现成的演示装置, 但其效果并不明显, 主要原因是单匝铝框的磁通量变化较弱, 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不大, 因此感应电流的磁场不强, 原磁场与感应电流的磁场作用力不大。为了使演示现象更明显, 笔者用漆包线绕制两个匝数约为100匝、直径约为8cm的圆形线圈。其中一个线圈将线头上的漆刮掉, 把两个线头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闭合线圈;另一个不连接成闭合线圈。演示实验时, 将学校实验室里原来的楞次定律演示器上两边的铝环取下, 分别换上两个线圈。在利用这个演示实验讲解完“楞次定律”后, 取出原来配置的铝环, 然后用这个铝环再次进行演示, 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对比前后两次实验现象有什么差别。学生踊跃地指出了后者现象并不明显, 进而提问:“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想出用这个线圈来替代铝环的吗?”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思考演示实验设计的思路,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不仅懂得了用线圈替代铝环的原理,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设计演示实验的思路:发现原演示实验不足之处→从原理上找原因→针对原因改进演示实验。而这种思路, 亦是进行思维创新的途径之一。
6. 合理运用多媒体, 优化演示实验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 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应用多媒体展示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 从而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束缚, 进行逼真的模拟, 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物理场景, 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使学生认识加强, 理解透彻。例如, 对于“LC电磁振荡电路”的振荡过程分析, 笔者应用电脑的动画功能, 展现了随着电容充放电的进行, LC回路中的电场能和磁场能之间的周期性变化, 振荡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变化的全过程, 安全逼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精力高度集中, 思维高度活跃的状态。对于可见度小、不易观察, 且只能水平演示、观察的内容, 例如水波的干涉、衍射现象, 用发波水槽借助投影仪演示, 既能起放大的作用, 又使其有动感, 使学生看到清晰的干涉条纹, 对形成正确的概念有极大的帮助。利用多媒体进行物理实验教学, 对提高物理课的素质教育教学水平有着广泛的作用。
7. 增加演示实验的创造性成分, 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探索性
演示实验是形成物理概念、导出物理规律的主要方法之一, 它是思维探索的第一手感性材料。由于探索未知事物正是人类高级探究反射在心理需要上的体现, 而兴趣和情感又包含着丰富的思维因素, 准确地说, 是思维探索的动因, 感性材料越丰富, 兴趣就越大, 主动探索的情感就越强, 所以增加演示的创造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探索性。
例如, 高一物理通过演示伽利略斜面实验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后, 再演示实验 (见下图) :第一, 如图所示两组实验, 将静止、相同的两小球同时从A、A'斜面同一高度滚下, 让学生观察比较两小球在B、B'斜面上升的高度及哪个球先做返回运动。第二, 将静止、相同的两小球同时从B、B'斜面同一高度滚下, 让学生观察比较两小球在A、A'斜面上升的高度及哪个球先做返回运动。第三, 可以引起学生的思维横向连动, 即发现一种现象后, 便联想与之相关的事物。第四, 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逆向连动, 即看到一种现象后, 立即想到它的反面, 同时二者又离不开思维的纵向连动, 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它不仅为探索“力和运动”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而且还易于激发学生对“力和运动”问题的主动探索性, 为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演示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为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和质量, 必须从实际出发, 讲究实效。因此, 演示实验中常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教师操作实验时动作要规范
操作规范是指教师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标准。例如, 在使用托盘天平时, 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酒精灯后火柴棒不能随手扔在地上, 要放在专门的废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再接电源, 拆卸时先断电源, 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不是钩、叉时, 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与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等。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规范操作, 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 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习惯。
2. 尽量创造条件开展演示实验, 并不断提高要求
目前,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还处于薄弱环节, 学校物质条件和师资条件都不理想, 不少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开展起来有困难。此时, 应千方百计把演示实验开展起来, 尽量用自制和代用的方法使学生多看到一些直观的物理现象。然后, 随着客观条件的改善和教学经验的增长不断地提高要求, 即使有了相当好的设备和经验, 也应精益求精, 不断改进和创新,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设计和实践能力。
3. 实事求是, 正确对待演示实验的失败
教师做演示实验, 虽然事先已精心准备, 充分考虑各种不利因素, 保证实验成功, 但万一实验失败, 教师千万不要糊弄学生, 因为这时学生可能比平时更专注于这一事实, 因此, 应更沉着冷静, 认真帮助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假如演示用验电器检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是否带电时, 发现摩擦过的橡胶棒并没有使验电器的箔片张开。面对失败的现实, 教师不应慌张, 而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箔片没有张开, 说明没有电荷, 那么电荷怎么不见了呢?显然, 由于空气潮湿, 从空气中漏掉了。于是当场重新烘烤验电器, 再演示实验, 取得好的效果, 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实验必须要实事求是、严谨细致。
3.中学物理实验员职责 篇三
一、试题分析
1. 试题再现
某同学利用图1(a)所示电路测量量程为2.5 V的电压表V的内阻(内阻为数千欧姆),可供选择的器材有:电阻箱R(最大阻值99 999.9 Ω),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50 Ω),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5 000Ω),直流电源E(电动势3 V),开关1个,导线若干。
图1
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电路原理图1(a)连接线路;
②将电阻箱阻值调节为0,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与图1(a)中最左端所对应的位置,闭合开关S;
③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满偏;
④保持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不变,调节电阻箱阻值,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00 V,记下电阻箱的阻值。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应选择滑动变阻器 (填“R1”或“R2”)。
(2)根据图1(a)所示电路将图1(b)中实物图连线。
(3)实验步骤④中记录的电阻箱阻值为630.0 Ω,若认为调节电阻箱时滑动变阻器上的分压不变,计算可得电压表的内阻为________Ω(结果保留到个位)。
(4)如果此电压表是由一个表头和电阻串联构成的,可推断该表头的满刻度电流为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
A. 100 μA B. 250 μA C. 500 μA D. 1 mA
2. 试题特点
本题不是教材的实验,也不是考纲中明确要求的实验.该试题给出了实验电路图和实验步骤。要求考生从电路图和实验步骤出发,结合实验目的进行有效分析,从而找出实验原理、操作原理,进而发现实验设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从知识上看,本题在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考查了学生实验品质的深刻性、灵活性。
实验设计中恰当地融入了典型物理科学方法的要素.实验整体构思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将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隐含在试题的分析和解答过程中,学生在遇到认知冲突时,运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思维探究过程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实验在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价值。
3. 在实验过程中融入科学的方法
在实验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融入了控制变量和误差分析的思想.此题从表面上看是串联分压的知识,没有误差分析,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对误差的认知程度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任何一个实验的设计都离不开科学思想和方法,更离不开对误差的认知。这样的试题有利于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实验的要素和真谛;有利于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原则和方法;有利于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具备了良好的科学品质和辩证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学生面临的困惑与暴露的问题
1. 原理分析上的困惑
试题采用的是半偏法,由于不是大纲明确要求的方法,很多考生没能很好地论证出隐藏的误差分析.题设步骤④中认为调节电阻箱时滑动变阻器上的分压不变,很多考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出:在滑动变阻器采用分压接法供电,并且其阻值比用电部分阻值小很多时,即使用电部分阻值发生一定的变化,供电电压却几乎不变。
2. 实物连线暴露的问题
实物连线是对实际操作的间接考查.考生暴露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分压供电连成了限流方式;二是没有将导线接在实物的接线柱上。
三、对中学电学实验教学的启示
细心的教师都会发现,这两年的高考物理实验试题不拘泥于教材和考纲,而是更加注重挖掘实验内隐的知识和方法。但从学生所面临的困惑与暴露的问题上看,我们平时的实验教学是存在着一定问题和不足的。如:按部就班地完成教材实验,不去体会知识和实验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不做完善的误差分析;不给学生自主的思维空间;不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等。这些做法既降低了学生学习实验的积极性,又难以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更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从这两年的实验试题来看,实验试题的考查点正是实验教学中应重视的点,因此物理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除做好常规实验之外,还应合理挖掘教材实验所包涵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的实验理念,逐步渗透物理实验思维。以下是几点建议:
1. 紧抓教材,深挖原理和思维方法
教材中明确要求的实验有: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率、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等。我们要利用这些实验让学生深刻理解实验原理、误差分析、优劣对比,让学生懂得合理取舍、明白实验的简洁性与合理性,让学生的思维灵活起来。
比如在电学实验中,确定电流表的内接外接,很多教师会直接给出结论:当R2 很多设计性电学实验都需要选择实验器材,这是学生的薄弱环节。而实验器材的选择就是要依据实验原理,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对结果做出大概推断或估计的辩证过程。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重视这些能力的培养,就会事半功倍,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蕴含相关的方法,也含有完成实验必须的条件以及影响实验结果的相关因素,教师应深层次开发这些,让学生明白一些条件和方法的必要性,让学生了解如何选择条件和方法,让学生体验方法和条件对完成实验的重要性。如此,学生才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自然地关注条件和方法,并且会根据实验目的来确定适当的条件和方法,从而提高实验能力。以上所述内容,教材中给了足够的空间,因此我们必须紧抓教材,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素养。
2. 不囿于教材,让学生动起脑来
高考大纲中对实验能力的要求是:①能独立完成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会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②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订解决方案;③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这几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是孤立的,着重对某一种能力进行考查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也考查了与之相关的其他能力。同时,在应用某种能力处理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因而高考对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探究能力的考查渗透在对以上各种能力的考查中。
高中电学实验的核心可大致分为测量未知电阻的阻值,测量电流表、电压表的内阻等,为了提升学生的实验素养,我们可以发散的问题形式,放飞学生的思维。如提出设问:你有多少种测量未知电阻的阻值的方法,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使用?让学生明白,同样的实验目的可以通过不同的实验原理来实现,实验原理不同,实验方案也就不同。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课本上的实验原理,而应带领学生开阔思路、发散思维。只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坚持从实验原理入手,带领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学生才能在遇到问题时处变不惊,应对自如,在提高实验能力的同时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3. 切忌纸上谈兵,让学生动起手来
由于受实际条件的制约,高考不能直接考查实验操作,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产生懒惰心理,很多实验都靠讲授,多数实验都是纸上谈兵,进而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脱离了物理学习的正常轨道。这不仅抑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增加了学生理解实验的困难。
如滑动变阻器的分压和限流两种接法:若滑动变阻器的总阻值小于用电部分的阻值,则通常选用分压接法.从理论上分析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但通过实验观察就十分直观。所有的实验方案可行与否,都可以以实验现象为依据,直观易懂、印象深刻。教师要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成绩,更是学生的能力。
4.物理实验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篇四
1、实验室工作人员一般应包括实验教学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在做好实验室规划的同时,确定合理的人员结构。
2、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思想教育和培训工作,实行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德、能、勤、绩的量化考核制度。
3、在政治思想工作方面,要教育实验室工作人员自尊、自重、自信、自强,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一样重要,振奋精神,积极开拓进取。认真改造岗位职责,模范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
4、在业务技术方面,要制订进修培训计划,如举办技术讲座、校外进修、参加各种研讨班、结合专业跟班听课,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写出较高水平的实验报告或论文。
5、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实验室工作,对教师在实验室工作时间、业绩都要记入档案,作为教师业绩考核、职务评聘的重要内容之一。
6、实验室人员的补充,必须进行严格的考核,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认真稳妥解决合格实验技术人员的来源问题,确保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5.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篇五
摘要 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通过实验教学可培养学生观察物理实验现象和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掌握用实验来探究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可见实验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而现实中实验又是中学物理教学的薄弱环节,改革实验教学以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求是我们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探究”是这次课程改革浪潮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 探究
物理
实验 教学
本人就中学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感觉与体会谈一谈之我见。
一、探究性物理实验的设计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1、实验设计要具有探究性
考察我们当前的实验教学的现状发现,不少课堂上,学生们也在忙于收集数据,解释并求证结果,但是如何根据有限的线索确定证据收集的方向,如何在不止一个可能合理的解释面前做出决策呢?这对于学生至关重要,但这个环节常常被教师替代,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探究。例如,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其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如果把物体排开的液体收集起来称一下,就会发现它的重量刚好等于浮力的大小。这样的结果无疑可以作为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的实验事实基础。但是问题的关键是,人们一开始怎么会想到要设法去收集那一部分刚好由于物体的浸入而被排挤开的液体呢?因此,实验设计要具有探究性是指:所设计的实验包含的物理规律往往隐藏在较深的层次,需要学生去挖掘。实验的条件和结果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距离,需要学生去跨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往往不太明确.需要学生通过尝试错误,得出假设并验证假设来寻找。
2、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要在内容上把握主干,形式上注重质量。
虽然探究学习方式开始会比较耗时,但由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较为深刻。完全可以在后续的学习中通过少花时间而补回。当然在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上,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要求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的。选择的应该是对于学科来说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那些概念和规律性知识,因为学生真正理解了这样的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学科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
如何去评价一节探究性实验教学课,探究性教学只不过是一种符合人们认知规律和科学发展本性的教育追求,而我们的教学现状中很多的考虑是是否完整地经历了探究的几个环节,学生是否达到了自主探究的程度,其实活动的质量才是关键。例如:α粒子散射实验我们可以侧重于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得出结论。对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应让学生在电路设计上下工夫,如给定安培表、伏特表如何设计电路,给定两块安培表如何设计电路等等。因此,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应当挖掘实验本身具有探究意义的因素.考虑学生的实际状
第1页
况。当然,自由式的探究实验教学缺乏教师的设计与调控,会导致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无从下手.也失去了探究的意义。
二、教学实施方法
结合本人进行的课堂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从两种基本实验形式来谈谈。
1、演示实验。
高中物理课本中安排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接受物理知识,为理解提供直观材料。根据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原则,在演示实验中,要通过增加演示实验的创造成分,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把部分有探究价值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实验。例如,平抛物体运动规律的演示,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在无法测定速度、加速度的情况下进行运动规律的研究,先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再由教师演示,让两小球从同一高度分别做平抛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比较是否同时落地,让学生分析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轻易给出结论性提示。这样做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探索思考的空间,使学生体会这种将定量研究转化为定性研究的办法,即实验转化法。以上实验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在新环境下,学生独立自主思考、探索问题,避免因教师先讲或预习教材造成的“先入为主”的影响,要让学生人人有自己的猜想、观点、看法,并努力思考形成各自的实验设计方案。依据教学时间安排和具体课堂教学进展,必要时教师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实验设计,并视具体情况让一两个同学上台按照其中一个实验设计进行操作(这必须课前要让同学思考并设计,教师也要了解学生的实验设计情况并适当准备必要的器材)。
2、学生实验
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要通过增加实验的未知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果某些实验所验证的规律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思维水平,这类实验可改为探究性实验,实验时间可放在知识教学之前。比如:“验证平行四边形法则”可以在教学“力的合成”一节内容加入作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得出合成法则。“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验证”、“探索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对于不能超前于知识教学的实验,如:“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可在实验时让学生多角度设计方案,并动手实践,从中比较各类方法的优劣,体会书中方法的独特性。
对于练习使用仪器类实验,如:“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练习使用多用电表”、“练习使用示波器”这样一些实验,要通过学生自己阅读使用说明,了解其基本原理和基本使用方法,并能够应用这些仪器进行相关量的测量。书中的学生实验大多都把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叙述得非常细致,无论这些实验是作为探究性实验,在知识教学前完成,还是作为一般的学生实验,在相关知识学习完之后去做,都不要先预习教材或由教师讲解,即便是验证性实验或测量性实验.如“测定金属的电阻率”、“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等实验,学生已具备一定相关知识,完全可以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原理、实验方案、并进行操作。但对于一些学生确实难以完成的实验,可以通过教师适当点拨或学生看书完成。
第2页
应当说几乎每一个实验本身都蕴含着探究的成分,比如“物体内能变化热和功”一节的教学,利用压缩空气,使易燃物着火来演示空气内能的增加。这个实验给学生留下许多的疑惑: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筒内空气的内能是否变化?事先放入易燃物,恰恰忽略了一个很好的探究环节。若先不放易燃物,压缩空气,然后提出问题:空气的内能是否增加?学生会感到疑惑:“是否增加怎么看得见?”于是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如何判断?”这样做不仅有效地调动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实验的设计中,而且实验的目的更加明确。
三、实施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的收获
1、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加强。
在新课程中如何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在探究性活动中.学生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一位同学所说:“⋯⋯这样的实验需要自己去猜想、去探究。通过实验可以验证自己的猜想和设计是否正确,这种方法既促使我们动脑又锻炼了勇于猜想、大胆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另一位同学说:“如果问我哪一种形式的实验好,我会毫不犹豫地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他们习惯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猜想假设,自己设计方案,并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和完善。探究式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强调,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并具体实施实验操作,这一系列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中来,使他们的物理概念表象得以更为有效地与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中的物理概念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而过去的常规实验方法,教师常常在草草做完一遍实验后,紧接着进行分析,以引出概念。而没有注意实验过程、现象是否给出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学生头脑中还是残缺的表象时,教师却根据自己头脑中早已存在的表象进行分析。结果,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造成不得不机械背诵概念定义的现象,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往往是在以后的逐步练习、运用中获取。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便是在于使学生在还没有抓住物理概念本质时,就会主动查阅资料,自己设计方案,增强迁移效果,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3、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在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们对其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逐渐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教育过程本身也有了全新的感受。“过程即是知识”,过程是理解的基础,过程中渗透着科学研究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是走向社会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将教育过程看作是把凝固文化激活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意识到经验型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所以教师们还应成为自己教学行为的研究者。
参考文献:
[1] 唐殿强.创新能力教程.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4~25.[2] 乔际平.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第3
6.中学物理常见实验方法总结 篇六
1.控制变量法
当多个因素同时作用,共同影响某一物理量时,就要分别独立地研究其中某一因素的影响,这时就要暂时保持其他因素不变,以便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更好地研究这一因素与研究量之间的关系,最后再通过综合分析得出规律。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在物理规律的探索中经常使用。在中考中常见实例如: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研究动能(或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研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粗细、松紧、长短的关系等;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研究物体吸热与物质种类、质量、温度变化的关系等;研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研究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等。
实例:在研究导体的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时,为了研究方便采用控制变量法。即每次须挑选两根合适的导线,测出它们的电阻,然后比较,最后得出结论。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应选用材料横截面相同的导线,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材料的关系,应选用长度和横截面相同的导线,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的关系,应选用材料和长度相同的导线。`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研究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研究动能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粗细、松紧、长短的关系;研究物体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的种类质量温度的变化的关系;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研究电功或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影响感应电流的方向的因素采用此法。
2.建立模型法
建立模型法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和形态。物理模型可使抽象的假说理论加以形象化,便于想象和思考研究问题。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不断建立物理模型和用新的物理模型代替旧的或不完善的物理模型的过程。
在中考中常见实例如: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研究液体压强时用液柱模型;研究光现象时用到光线模型;研究磁现象时用到磁感线模型;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等。
3.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陌生、复杂的问题变换成熟悉、简单的模型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思维方法。
在中考中常见实例如:把不易分析的复杂电路简化为简单的等效电路;研究串、并联电路电阻的关系时引入总电阻(等效电阻)的概念;研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关系时引入合力等。
4.转换法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在中考中常见实例如: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可证明此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马德堡半球实验可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指南针能指南北可证明地磁场的存在;扩散现象可证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研究电流时通过电流的热效应和磁效应去研究;研究磁场时用放在磁场中的磁体会受到力的作用去研究;研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时,物体动能的大小无法直接测量和比较,通过比较物体滚到斜面底端对其它物体做的功的多少,间接比较动能的大小;又如弹簧测力计、压强计、温度计电表等都是转换法的体现。
5.类比法
所谓类比就是通过对两个不同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或相同点,然后以此为根据,把其中某一物理事物的相关知识迁移到另一物理事物中去,从而对另一物理事物的规律做出合理推理或解释。它也是提出科学假说,做出科学预言的重要途径,物理学发展史上的许多科学家说就是运用类比方法创立的。
在中考中常见实例如:电压与水压;电流与水流;内能与机械能;原子结构与太阳系;水波和电磁波等。
6.理想实验法
“理想实验”就是在真实的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对实际过程作出更深入一层的抽象分析。根据逻辑法则,经过推论,判断得出的理想条件下的物理规律。
在中考中常见实例如:研究真空是否传声;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等。
7.归纳法
在大量经验材料的基础上,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共同本质,从特殊实例概括出一般规律的推理方法。如:由拨动张紧的橡皮筋,声带振动发声,尺子振动发声,敲响音叉等实例中,总结物体发生时的共同特征得到: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另外还有如“分类法、比较和图表法”等。
8.观察法 观察法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自然发生条件下所显现的有关事物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人们收集获取记载和描述感性材料的常用方法之一,是最基本最直接的研究方法。简单的讲观察法就是看仔细地看。但它和一般的看不同,观察是人的眼睛在大脑的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组织的感知活动。因此,亦称科学观察。
实例:水的沸腾:在使用温度计前,应该先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它的刻度值。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的两种情况,温度计在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示数变化;在学习声音的产生时可让学生观察小纸片在扬声器中的运动状态,观察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激起水花,观察蟋蟀知了鸣叫是的情况,就会发现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在振动;除此之外还有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凸透镜成像;滑动摩察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等。
9.比较法 比较法是确定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都可以通过比较确定它们的差异点和共同点。比较是抽象与概括的前提,通过比较可以建立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利用比较又可以进行鉴别和测量。因此,比较法是物理现象研究中经常运用的最基本的方法。比较法有三种类型:1异中求同的比较。即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而找出其相同点。2同中求异的比较。即指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而找出其相异点。3同异综合比较。即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的相同点相异点。
7.中学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改革 篇七
一、为什么要改革物理演示实验教学
不少学校, 仪器设备陈旧简陋, 地方狭小, 严重制约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许多物理老师只重视理论的讲授和解题能力的培养, 而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普遍较低。因此,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爱好,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应进一步改善实验条件, 改革演示实验教学, 直观形象地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
二、怎么改革物理演示实验教学
(1) 重视演示实验教学, 加强能力培养。很多学生感到物理难学, 其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教学中缺乏实验。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他们非常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如日本, 初中物理的课时数只有75课时, 但安排的学生实验却有20个, 演示实验有130个。因此, 我们对物理实验教学, 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教师必须研究教材中哪些地方学生感到抽象、容易混淆、接受困难, 并结合教学实际, 研究解决方法, 努力开发一些直观的演示实验。
(2)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中学物理课堂演示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对知识的正确与否加以验证, 巩固和加深对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认识, 但是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而探索性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独到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可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变为探索性的实验。
(3) 在演示实验中增加学生的参与。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 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 演示实验通常教师演示, 学生看, 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 特别是后边的学生, 这不同程度地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 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 在演示实验中, 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 甚至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 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 多次重复, 加深印象, 巩固记忆。
(4) 合理运用多媒体, 优化演示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系统科学的观察和方法, 组织多媒体信息, 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 以实现教学优化,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观察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8.浅析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篇八
关键词:农村中学实验教学措施
中学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动手动脑、独立获取知识、正确理解原理从而总结得出规律和结论的过程。然而农村中学物理实验室有限,实验仪器又不足,甚至有的学校班级多、班额人数过大,专业教师缺乏,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等,给我们农村中学的物理实验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我想为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一、从思想上转变农村物理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的不足
近年来,受教育体制及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很多农村中学人员编制不齐,差缺教师现象严重;再则学科教师不配套,专任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学的理、化、生等科目)严重缺编。大多数理化生教师基本没有受过多少有关实验教学的专业训练,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不够,再加之教学中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技巧,对如何指导学生搞好实验心中没有底。针对此种现象,老师首先要明白实验教学不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为发现真理而去做一些复杂的实验,其实实验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感悟知识,体验实验的乐趣,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和观察实验的能力。
总之,我们面临的是新一轮课改,我们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当今的教育是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作为物理教师我们理应抓好实验教学。
二、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有效课堂的建设
当前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既要注重演示实验教学,又要在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上积极、大胆探索,及
时填补农村中学实验教学上的空白。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课堂。
1、明确实验的类型。中学物理实验主要分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演示包括演示操作、幻灯演示、多媒体演示等。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已逐渐走进农村中小学课堂,成为教育教学的有力工具,大大提高了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效果。学生分组实验则是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活动,初中阶段分组实验虽不多,但分组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行。
2、明确实验任务。无论在物理实验教学还是在其它自然科学中,实验的目的就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认识身边的自然现象、探索发现现象的本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
3、精心设计各类实验,教给方法,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1)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演示效果。农村中学受硬件设备的影响致使有很多演示实验不能得以正常开展,但作为教师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施教,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如有些演示实验老师在操作中现象不明显,可见度小,鉴于此我们可以采用实物投影仪进行演示放大,如温度计的读数、电表的读数等用投影仪放大,从而大大提高演示实验的有效课堂。
(2)抓好学生分组实验。初级中学物理分组实验虽少,但它也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块,它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实验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农村教师也要注重物理教学这一环节,没有条件的农村中学只能寻找替代品、自制简易教具等办法来弥补教具的不足,以便完成教学任务。要做好学生分组实验应分三个阶段:
①准备阶段。其实无论我们上什么实验课,课前的准备必须充分。实验课前要先让学生认真预习教材,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基本原理,从基本原理中找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从测量的物理量中弄清所需要的器材,再对整个实验操作过程做出设计,并且要明确此次实验的注意事项。
②实验操作阶段。在实验阶段,既要体现学生动手动脑的主体性,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教师对学生分组实验不要限制太多,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中独立完成。当然教师应下各组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同时要强调遵守实验操作规则、爱护实验器材、一切以安全为重。实验完毕后,一定要收拾好实验器材,做好清洁。
③实验分析总结阶段。根据实验情况,结合实验报告手册,请各组对实验现象及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再从各实验组中选取几组进行交流,最后教师对各组实验结果进行评估,指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去改进,同时也应充分肯定各组实验中取得成功的地方。只有通过总结才能提高实验技能,才能很好地完成实验教学。
三、教师对物理实验教学的评价应多元化
新课标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注重学生个体发展,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顺应当今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实验教学的评价方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重要话题。教师的评价方式要多样化,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教师的评价有新意,才能促成学生进取的人生态度。例如,在“用天平测质量”的实验中,在向天平中加砝码时,很多同学一开始便取出盒中最大的砝码,发现不行,再换较小的,由大到小依次换下去;有的同学一开始便取盒中的小砝码放入,不行,再换大的;但也有个别同学一开始便取一个中等大小的砝码。结果采用第三种办法的人先做完实验。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回答道:我首先估计了一下左盘物体的质量,根据质量取了一个接近这个质量的砝码。我们不难看出这位同学用了一点小小的思考与技巧,我当时表扬了他们,关键是要让学生把动脑贯穿于实验的始终,培养他们善于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
9.中学物理基本实验方法总结 篇九
一、比较法
将待测物理量与选做标准单位的物理量进行比较的方法叫比较法。如测量物体长度,用天平称量质量,用电桥测电阻等。有时光有标准量具还不够,还需要配置比较系统,使被测量量与标准量实现比较。如:测量金属在某温度下的比热容。因为金属的比热容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可以找一个在该温度下比热容的金属材料,用比较法测,把两者做成形状相同的样品,加热到一定温度让其自然冷却,作降温曲线(T-t曲线)由牛顿冷却定律即可得解。比较法是物理实验中最普通、最基本的实验方法,也是实验设计中设计对照实验的基础。
二、替代法
用已知的标准量去代替未知的待测量,以保持状态和效果相同,从而推出待测量的方法叫替代法。如用合力替代各个分力,用总电阻替代各部分电阻,浮力替代液体对物体的各个压力等。
三、累积法
又称叠加法。将微小量累积后测量求平均的方法,能减小相对误差。实验中也经常涉及这一方法。如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中,需要测定单摆周期,用秒表测一次全振动的时间误差很大,于是采用测定30-50次全振动的时间T,从而求出单摆的周期T=t/n(n为全振动次数)。
四、控制法
在中学许多物理实验中,往往存在着多种变化的因素,为了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先控制一些量不变,依次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影响。如通过导体的电流I受到导体电阻R和它两端电压U的影响,在研究电流I与电阻R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压U不变;在研究电流I与电压U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阻R不变。
五、留迹法
有些物理现象瞬间即逝,如运动物体所处的位置、轨迹或图像等,用留迹法记录下来,以便从容地测量、比较和研究。如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验证牛顿第不运动定律》、《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实验中,就是通过纸带上打出的点记录下小车(或重物)在不同时刻的位置(位移)及所对应的时刻,从而可从容计算小车在各个位置或时刻的速度并求出速度;对于简谐运动,则是通过摆动的漏斗漏出的细沙落在匀速拉动的硬纸板上而记录下各个时刻摆的位置,从而很方便地研究简谐运动的图像;利用闪光照相记录自由落体运动的轨迹等实验都采用了留迹法。
六、放大法
在现象、变化、待测物理量十分微小的情况下,往往采用放大法。根据实验的性质和放大对象的不同,放大所使用的物理方法也各异。例如:在《测定金属电阻率》实验中所使用的螺旋测微器:主尺上前进(或后退)0.5毫米,对应副尺上有5n个等分,实际上是对长度的机械放大;许多电表如电流表、电压表是利用一根较长的指针把通电后线圈的偏转角显示出来。
七、补偿法
补偿法是找一种效应与之相抵消,从而对被测物理量进行测量的方法。由于被测量的作用在测量中被抵消,故表示标准量与被测量作用之差的仪表示数为0,所以又称零示法。
八、转换法
某些物理量不容易直接测量,或某些现象直接显示有困难,可以采取把所要观测的变量转换成其它变量(力、热、声、光、电等物理量的相互转换)进行间接观察和测量,这就是转换法。如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测定万有引力恒量实验》:其基本的思维方法便是等效转换。卡文迪许扭秤发生扭转后,引力对T形架的扭转力矩与石英丝由于弹性形变产主的扭转力矩这就是等效转换,间接地达到了无法达到的目的。又如转换法还应用于石英丝扭转角度的测量、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来认识电流大小、根据磁场对磁体有力的作用来认识磁场等上。转换法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思维方法,是对事物本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才产生的一种飞跃。
九、理想化法
影响物理现象的因素往往复杂多变,实验中常可采用忽略某些次要因素或假设一些理想条件的办法,以突出现象的本质因素,便于深入研究,从而取得实际情况下合理的近似结果。如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假设悬线不可伸长)悬点的摩擦和小球在摆动过程的空气阻力不计,在电学实验中把电压表变成内阻是无穷大的理想电压表,电流表变成内阻等于0的理想电流表等实验都采用了理想化法。
十、模型法
有时受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对某些物理现象进行直接实验和测量,于是就人为地创造一定的模型,在模型的条件下进行实验。但要求模型和原型必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在《电场中等势线的描绘》实验中,因为对静电场直接测量很“困难”,故采用易测量的电流场来模拟。又如在确定磁场中磁感线的分布,因为磁感线实际不存在。我们就用铁屑的分布来模拟磁感线的存在。如用太阳系模型代表原子结构,用简单的线条代表杠杆等。以上仅是中学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方法,有时在一个实验中同时会用到多种方法。同时,具体用运中还会遇到实验设计的方法、实验结果的处理方法等,在此不再赘述。
善于观察,于观察的过程中学习物理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理现象的科学。这些现象包括力现象,声音现象,热现象,电和磁现象,光现象,原子和原子核的运动变化等现象。学习物理的主要任务就要研究这些现象,找出其中的规律,了解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并使同学们知道和掌握,以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我们知道,我们周围的世界就是由物质构成的,许多生产和生活现象都是物理现象,要学好物理,就要认真观察周围存在的各种物理现象。
观察首先要广泛,全面。物理学得比较好的同学,大多是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因而,这些同学往往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在学习物理时,往往实物感较强,思路较宽,比较容易掌握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从而进行正确的分析。例如,看到彩虹,不是单纯地好奇于她五彩斑斓的色彩,而应注意观察里面有几种颜色?为什么有这几种颜色?这几种颜色是如何排列的?为什么会是着这样排列的;打开收音机,不应只是单纯地听一听美妙的音乐,而是看一看里面有哪些元件?这些元件是怎样组和的?为什么通过这些元件可以听到电台广播?电台广播是如何发送的......。勤于观察,善于提出问题必将使自己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推动自己去看书,去研究,去探索。这样有的放矢,必将打消畏惧物理的心理,对物理真正产生兴趣。
观察要有针对性。同学们在广泛观察的基础上,应该重视观察与已学的知识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初中学习了“压强”这个物理概念,我们就要注意观察物体间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压强与作用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象载重拖拉机的履带;载重汽车的后轮变成四个;刀磨快了才好切东西;以及钉图钉、缝衣服、在沙地上行走等等。都应该注意这些日常现象,并能将这些现象与“压强”这一概联系起来。久而久之,脑中必然积蓄了大量的物理现象以及与之有关的物理知识。
【中学物理实验员职责】推荐阅读:
中学物理实验与探究09-19
实验中学初二物理知识竞赛策划及总结09-14
中学物理实验室的工作计划11-01
上海中学高三物理08-31
中学物理论文09-03
湖北黄冈中学高三物理07-23
中学物理教师简介08-23
中学物理教学论10-16
中学物理教学实践10-18
中学物理教师德育总结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