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2024-09-09

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通用13篇)

1.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篇一

20.落日的幻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个别字的正确读音;积累“绮丽”“绚丽”殷红“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词句。

2、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评析文章语言。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2、以课文为导引,能够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释周围的事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能够用明辨的双眸、思考的大脑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能够借助文本说出人们所看到的落日实际上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2、培养了学生自主、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的精神。【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句话导入。我们不能太过于相信我们自己的眼睛,因为眼睛所看到的并不一定就是事情的“真相”!

二、走进作者:

黄天祥:京报集团高级记者、专职阅评员;中国科普记协会长、京报集团高级记者、全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会长、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理事长、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审读组成员,曾担任组长。

长期担任《北京晚报》科普专版负责人及《北京晚报》科教部主任,见证了中国媒体科普宣传和科技报道在改革开放后发展变革的全过程。知识链接

同学们可能都听过“猴子捞月亮”的故事。猴子看到井水中有个月亮,心想月亮掉到井里这可不行,就想赶快把这月亮捞上来,可是无论如何总是捞不起井水中的月亮。后来抬头望天,发现“月亮还挂在天上”。其实猴子看到的井水中的月亮只是一个幻觉。生活中的幻觉现象还很多,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落日的幻觉》,去探寻日落时种种幻觉景观背后的科学奥秘吧。(猴子看到的井水中的月亮这一幻觉是怎样产生的呢?原理-------光的反射。水中的月亮是天上月亮的虚像。因为水面就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成等大、正立的虚像,这是光的反射。)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幻觉()吟咏()绮丽()殷红()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2、查阅出处,理解含义: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作者

含义: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作者

含义 :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落日的幻觉具体有哪些? 产生这些幻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3、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五、合作探究

1、为什么人们喜欢观赏日出,而很少有人去留连观赏日落?

2、课文的前三段和后四段是什么关系?请简要阐明。

3、读了这篇课文,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迪?

六、精读品析:

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生动、最精美的语言,细细品味一下,先在小组内分享,然后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七、拓展延伸:

1、《两小儿辩日》中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那么,你能不能结合自己课内外所学的知识作一次科学的大胆的解答?

2、平时你也一定观察过日落或日出,那你有没有发现过类似课文中所提及的幻觉现象呢?

板书设计

落日幻觉

黄天祥

` ` 落日景象 幻觉?

现象(逻辑顺序)本质

生动说明平实说明

激发探索精神,培养科学意识 教学反思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学习课文之前,利用音乐图片或趣味游戏或深情朗诵,启发鼓励学生大胆畅想。探究,迁移情境能升华。从了解落日幻觉产生的原因到发现生活中的幻觉现象,再到利用所学解释这些现象,最后用文字进行阐释。反馈检测:

1、读下面这首题为“如果”的诗,仔细揣摩内容和句式,补写出其中空缺的句子。

如果你是大河,何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小溪;如果你是春色,;如果你是种子,;如果你就是你。

2、下列句子没有用到说明方法的一项是()

A、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B、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在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C、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D、(落日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3、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富于美感,文学性强,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请从文中摘录两个这样的句子。

4、比较: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但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1、如果你是大河,何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小溪;如果你是春色,何必为一瓣花朵的凋零叹息;如果你是种子,何必为还没有结出果实着急;如果你就是你,那就静静地微笑,沉默不语。2.A 3.示例:①太阳静静地躺住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②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锻有明显的亮弧。而一住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凛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4.(1)原文用双重否定句式,表达肯定的意思。起强调的作用,强调人们对日出的喜爱。

(2)用“可惜”,比用“但”要有感情,更能表现出对美景的依恋,使文章富有情趣。

2.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篇二

一、我班聋生在阅读理解中存在的问题

八年级的聋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但通过观察发现他们对需要阅读的语言文字, 阅读理解能力较强的聋生只能读懂大概, 有时会产生误读、曲读的现象, 阅读理解能力弱的聋生常常读不懂。具体表现在:

1.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存在问题。

2.理解句子的能力较差

3.很难一次性完整读完一篇较长的文章。

4.概括能力差。

5.课外阅读少。

二、培养聋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尝试

(一) 培养聋生课前预习和阅读的习惯, 扫除生字、词语的阅读障碍

使用聋校教材的老师, 都知道在聋校语文课本的每一篇课文后面都安排有预习提示, 这些预习提示都是在学生能读懂课文大概的基础上, 根据阅读提示理解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但是学生没有突破生字词的障碍, 如何能读懂课文?单靠老师在第一课时的讲解, 学生不能完全突破生词障碍, 因为每个学生的字词积累程度不一样, 按照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思路来讲解生词, 可能一些学生遇到的生词障碍数量超出课文中编排的生字和词语。为了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针对班级聋生的特点, 制订了本班的预习任务:

1.通读课文, 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

2.用笔圈点勾画生字、词语和句子, 利用工具书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3.做预习笔记, 把查工具书后依然不能理解的词语和不能理解的句子记录在预习本上, 以便在第一课时与同学、老师互动交流。

4.完成每篇课文后的“预习题”。

(二) 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长期的以眼代耳, 聋生利用视觉进行生理补偿, 他们观察事物特别认真, 对视觉形象的感受较常人深刻。针对聋生的这种生理特征, 在语文教学中, 就必须尽可能发挥聋生的视觉优势, 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更好地感知和理解语言。

1.通过观看视频和电影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现行的聋校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事物对聋生来说都是陌生的, 如《开国大典》《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狼牙山五壮士》等光靠老师讲解, 聋生是不易理解的。教学前我先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和电影, 让聋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视觉感知的基础上, 再自主地对课文进行阅读, 从而加深聋生对课文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把复杂、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图示, 充分发挥聋生的视觉优势, 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古诗是聋校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 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古诗中, 我把“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转化为简单明了的图示:

这样做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打破聋生对古诗含义只能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

(三) 进行课后采集, 巩固聋生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我要求学生准备采集本, 让他们在学习完一篇课文后对文章进行采集, 摘录好词、好句, 把一些有意义的话, 精彩的句子, 跟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有密切关系的片段, 摘录下来, 便于今后随时阅读。

(四) 对故事性强的课文, 课后要求学生通过讲手语故事进行复述

在低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 我常采用实物操作、情景创设和角色扮演来帮助学生阅读理解句子和课文。进入高年级后, 应培养聋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所以我适时地要求聋生对故事性强的课文进行复述。

(五) 开展课外阅读, 培养和提高聋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拓展, 在教完每个单元后, 我都会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学生选一些配套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外阅读, 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例如,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安排的内容是:《草船借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第二次考试》, 我为学生选的课外阅读材料是:《曹冲称象》《坐井观天》和《少年闰土》, 阅读是表象和知识的积累, 有了这些积累, 就能更好地对课本内容进行阅读理解。

总之, 培养聋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聋生毕业后, 从书籍、报纸、杂志、网络上阅读自己喜欢或需要的文章, 从而提升聋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这对于他们的后继学习、终身学习都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3.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篇三

《落日的幻觉》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当时在选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不断思索,怎样在教学中做到既能让学生掌握到说明文常规的知识要点,(如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又能做到理与情的结合,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同时情感上又得到升华呢?为此我上网,上新华书店查了大量有关课文的资料,有关落日这些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在这准备过程中,就逐步形成了我的教学设想。

我把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定位为两个版块,第一我通过有关落日的诗句,文句,有关落日的图片,给学生以美的视觉冲击,然后,自然的导入课文,让学生谈第一感受,原来这都是幻觉,并通过有关幻觉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幻觉,继而,通过选读课文,跳读课文填表,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感知课文所描述的落日景象,了解这些只不过是幻觉的落日景象的成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就了解了这篇文章的体裁,并知道了说明顺序,而之后的有关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的教学也就顺理成章了。在解释这些现象的时候,有的地方我读的时候都不太理解到底是怎么回事,诸如光的散射,光波长短原理,眼睛的叠合效应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特地查了资料,通过多媒体这个媒介,展示给了学生。

第二,我通过拓展,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了太阳系九大行星的幻觉和真实,再一次的给学生视觉上和情感上的冲击,在我的引导下使学生认识到,由美丽到真实,有时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所以,你既要学会欣赏幻觉下的美,又能平静对待幻觉下的真实,进而升华,生活很美,科学也很美。最后我展示了配乐朗读的结尾,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按照这个设想上完这节课过后,我当时就觉得还有很多不足,一,文章读的不够,二文中的落日幻觉原因我引导解释的时间还太少。我现在在想,现在那些学生也许只能用文字表述原因,到底脑海中有没有有关这些解释的景象了,也许不过是略知一二吧,因为我都是花了长时间了然的,何况刚刚接触的学生。这些不足产生的原因,不能一味归结为课堂时间有限。

对于各位领导,特别是区委两位领导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一,教一篇课文一定要研读单元目标,这一点我忽视了。二,默读课文筛选信息的引导还不到位。三,课堂语言要收张有度,不可随性。

虽然两天的时间准备很仓促,但我非常感谢苏埠镇中心学校给我的宝贵的机会,使我得到了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可以说我今天的收获很大,很有意义,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一定会再接再厉,不辜负各位领导对我的栽培和期望!

谢谢大家!

附教案 落日的幻觉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a识记重点字音,词义。搜集有关落日的诗句,文句并加以吟诵。

b了解落日幻觉产生的原因,明确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情感目标

a落日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要善于发现美,鉴赏美。享受诗意生活。

b美丽的背后也许有着我们不知道的真实,当你面对这一切时,你能用一颗平静淡定的心去对待,这样你才不会沉迷于事物的表象,受其迷惑,这样你才能健康的生活。

3过程,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学生双主体互动。

教学重点:这篇事理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可以用科学的语言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幻觉,科学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美?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导入

最美不过夕阳红,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把它视作笔下的宠儿,在他们的眼中,夕阳是那么的美丽,迷人,多情。

1赏文

出示课件,展示有关夕阳的诗句,文句。

读了这些,难道大家不想一睹落日的风采吗?

2赏景

出示有关落日的图片

二研读课文

3导入读文

看看今天我们的作者黄天祥能不能给我们带来再一次的视觉盛宴呢?

(1)整体阅读

提出读文要求a识记字音,词义。b标出每个自然段的序号。C谈读后第一感受

(原来这些都是幻觉啊)

然而不可否认,作者笔下的日落景象很美。

(2)选读课文

引导学生读第二段,生边读边勾画。

可是如此美丽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真实呢?

(3)跳读课文

小组合作,勾画词句,完成课后练习一

之后,师生共同探讨。图文结合,了解幻觉产生的原因,配以有关光线散射等现象的补充解释。

填表时,你是按照第二段的描写顺序来依次找原因的吗?(理解是主要的先说,次要的后说)

美丽的景象,客观的科学本质,我们了解,作者按由现象到本质的顺序告诉了我们落日的种种,只不过是幻觉而已。这就是事理说明文。而它的说明顺序就了然了(逻辑顺序)

那么作者又是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呢?

(4)浏览课文

勾画句子,看看作者用了哪些方法让我们对他写的信服。

学生发言,集体交流,老师配以课件展示句子。

那么作为说明文我们还要注意哪些呢,除了明确的说明顺序,多样化的说明方法外,我们还应注意什么(引人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5)再浏览全文

师生共同探讨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三再谈感受,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四活化教材,培养创新能力(配以图,文,给学生再一次的视觉冲击)

我们喜欢美的事物,不妨我们把三到七段去掉,续写一篇文章,我们想让落日一直美下去,你们觉得呢?

播放配乐,老师范读收尾

落日余晖,巷烟落照,她给我们一缕梦幻。

旭日东升,转头回望,迷雾之下才是真实。

江南的美幻,总是细雨连绵。

落日的梦幻,总是迷雾重重。

你站在地上仰望苍苍青天,可曾知晓他们的真实面孔却是凸凹不平,黯然无光;你坐在海边看美轮美奂的海市蜃楼,可曾知道,那美丽并非真实的存在;你醉心于这唯美的境地中,不识庐山真面目时,有没有想到,美丽的面孔不一定是真实的存在,但是,只要给与了我们足以悦目的美,我们又何必在乎他的实质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也许,那里没有精彩,没有炫目,也许,那里仅仅只是落日,仅仅而已。可是我不禁要说,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美。

五作业

(1)

上网查找有关幻觉的现象,并试着用科学的语言去阐述它。

(2)

上网搜集有关落日的诗句,文句,做好积累

4.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篇四

1、知识目标:在快速阅读中迅速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所说明的知识。

2、技能目标:①掌握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②理解文章内容,能够借助本文知识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日出日落景象实际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3、情感目标:培养观察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难点:能够借本文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日出日落实际是幻觉的科学依据。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师)同学们,日出日落,这是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你观察过这些自然现象吗?(生)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日出日落景象。(师)我们所看到的日出日落的景象各不一样,是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还是其中有别的奥秘?学了课文《落日的幻觉》,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二、检查预习:

(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收获。(利用多媒体打出)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吟咏()绮丽()

绚丽()殷红()散射()殷切()散会()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二)说说下列语句的含义

1、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语出晋李密《陈情表》。日薄西山,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迫近、靠近。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语出唐李商隐《登乐游原》。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三)理解幻觉的含义: 什么是幻觉?

(所谓幻觉是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

三、展示目标(利用多媒体)

四、学生小组读文探究:(多媒体打出)

1、《落日的幻觉》属于说明文中的哪一类?

2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完成表格。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5.《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重点、难点 :

品析文章语言的生动性。

课标陈述: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 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顺序、方法等。2、能力目标:掌握语言品析的一般方法。3、情感目标:激发探索精神,培养科学意识。

教学方法:问题驱动、互动交流、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1、看一幅图:请好好数数,图中共有多少个转动的大飞轮?--1个、2个、3个、4个,你看到了几个?有没有同学上台数数,告诉大家,几个?--贴近点,再近点,几个?--同学们, 没有,一个也没有。

同学们:分明没有,却看到了有;分明不是,却看到了是,用一个心 理学专业属于术语就叫--(一起告诉我)就叫幻觉。奇妙啊!好,

2、同学们,今天这堂课和“幻觉”有关。我们一起来学习由黄 天祥先生所写的《落日的幻觉》。一起告诉我,它是什么文体?(科普说明文)

二、,感知求疑

1、落日的幻觉集中在哪个小节?具体有哪些? 产生这些幻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2、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由有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三、探究内 化

课文讲的是科学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重点研究“生动形象”,课文生动形象吗?请大家朗读全文,将所有你认为生动形象的地方画起来。拿起笔,开始朗读。

1、前后桌交流。【提醒】已经画到内容的同学请举手--如没 有,再读;如有,就说前后桌交流一下,你画到了哪些?为什么说它生动?

2、指答。【明确】1段 :运用了什么修辞?从 生活现象入手,运用了对比、引用、反问,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语言生动形象。

2自然段:以说明为主吗?我们一起划几个有感染力的词?运用大量的描写性语言,出现了拟人的修辞,还出现了一些有感染力的词。如 “无不、壮观、绮丽、神秘、迷人、可惜、美丽”。

【提醒】1、2自然段集中生动地 方最多,所以一定要加强朗读。同桌一个读,一个划出有感染力的词,然后交换,最后比比谁少画了谁多划了。接着提问,你比同桌多划了个什么?它生动在哪里?--如“绮丽”生动地描写出日落日出的 美丽;如“神秘”对读者充满了吸引力,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以及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如“无不”、“可惜”语言充满感情,极具感染力

3、提问:大家看:“可惜”这个词语用得好不好?鉴别一个词语用得好不好,方法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替换法。

例子1 :①人们都 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②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用双重否定句,强调了人们的赞叹。)

例子2:①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②但是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用“可惜”更表现了人们对美景的依恋)

四、拓展延伸

《两小儿辩日》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再不能把遗憾留给明天了,你能 不能结合自己课内外所学的知识作一次科学的大胆的解答?

6.八年级语文《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篇六

一、对新课标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八年级文言文编排的困惑

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历经了两套语文教材的更替, 我感觉虽然教材所选的文言文不乏久经考验文质兼美的名篇, 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增加了数十首诗歌的内容, 更加重视学生的积累。但在文言文的编排上还存在较多瑕疵, 不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同时,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画地为牢、敷衍塞责, 不仅不利于学生文言文知识的掌握, 还把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给灭掉了, 更为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留下了许多隐患。

1. 零星分散, 事倍功半。

多年来, 在中学语文课中, 文言文主要是采取分散教学的方法。教师一般都把文言文和现代文穿插起来进行教学。这样, 初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4至5篇白话文, 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 文言文教学是星星点点, 时隐时现, 分量并不很大, 可是时间却拉得很长。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下册的文言文课文, 就都安排在现代文单元中, 这种编排方式虽然关注了单元知识的教学, 却忽略了文言文课文自身的特点, 造成了文言文教学支离破碎的局面。以所谓的“读懂一篇课文为目标”, 没有重视“文言文知识规律的总结”, 不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教学的关系”, 学生学习的内因没有被调动起来, 学生被动学习, 阅读水平难以提高。

2. 分配不均, 前松后紧, 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新课标要求文言文教学要注重衔接、由易到难、循序渐近、注重积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文言文的编排难易、多少严重脱节, 缺少古文知识的衔接。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文言文安排过少, 一个学年两个学期两本书总共才11篇古文, 而且这11篇古文相对篇幅比较短小, 其中被选入垦区中考的篇目只有3篇, 仅占中考篇目的6%;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九年级安排较多, 特别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 周课时5节, 可每册书仍有30篇的教学任务, 其中有2个单元是文言文———10篇文言文需要学习, 还有额外的10篇古诗需要背诵,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一个学期的古文量就相当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一年的量, 而且这些文言文的篇幅相对较长。值得一提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的文言文被选入垦区中考的篇目就有14篇, 占垦区中考篇目的70%, 无形当中要求背诵的内容明显增多, 也无形中加重了八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 很多学生难以适应。

例如,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的《桃花源记》《三峡》《陋室铭》《爱莲说》, 下册中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等文质兼美的名篇, 本应细细品味, 可面对繁重的背诵要求, 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 很多学生叫苦连天, 早已没有了对“美”的欣赏与探求, 那又何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学习祖国丰富语言, 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对新课标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八年级文言文编排的思考

1. 集中编排, 事半功倍。

首先, 学习一种语言, 需要具有一定的学习环境。文言文虽不是外语, 但当今社会缺乏一定的语言交际环境, 学生只有在上文言文课时才能接触文言文, 其他的时间却完全淹没在白话文的汪洋大海之中, 学生学习文言文就有了古今语言障碍。在这种情况下, 零星分散地学文言文, 不如相对集中地学文言文。我们可以尝试文言文集中学习的教学改革。集中学习的好处是创造高强度的语言环境, 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意识, 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从而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文言文交际环境。

其次, 学习语言的主要方法是靠记忆, 理解是记忆的必要条件, 但是仅有理解并不能自然达到精确而牢固的记忆, 还必须及时地、经常地进行复习, 记忆才能巩固, 否则就会遗忘。学生同文言文的接触, 主要是在语文课上和语文教材之中, 如果文言文的学习过于分散, 很难做到及时复习, 经常复习, 这样时断时续地学到一点知识, 很不容易巩固, 间隔的时间一长, 便会产生遗忘。这也是文言文费时不少, 成效甚微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 零星分散地学文言文, 不如相对集中地学文言文, 从而给学生创造一个温故知新的学习环境。

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教材选文编排的方法是采用文言文和现代文的穿插编排, 中学语文课授课方式大多是采取分散教学的办法, 学生在课下几乎不会找文言文去阅读,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过于分散, “很难做到及时复习, 经常复习”, “这样时断时续地学到一点知识, 很不容易巩固, 时间一长, 便会产生遗忘”。因此零星分散地学, 不如相对集中地学。

例如, 我在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时, 我把6个单元的课文顺序打乱, 开学的前一个月, 我先引导学生学习趣味性较强的现代文,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当经过一个月的语文学习后, 我再把整册书中的5篇古文整合起来, 编成一个单元, 先讲授第一单元的文言文《童趣》, 激发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学习古文的兴趣, 接着再学第二单元的《论语》十则, 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处世之道, 紧接着再学第五单元的《陈太丘与友期》, 让学生感受“信礼”对人的重要性等等, 经过一个月文言文的学习及后3个月的温故知新, 学生既积累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又从思想上、情感上得到了熏陶。所以集中编排文言文更合理, 既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 又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 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正可谓一举三得, 事半功倍。

2. 合理调整, 循序渐进。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的文言文共42篇, 古代诗歌共89首, 其中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只有11篇文言文,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有18篇文言文,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有13篇文言文。值得一提的是,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只有《陈太丘与友期》等3篇为黑龙江省垦区中考文言文考试篇目, 只占中考篇目的6%而已, 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就有14篇为垦区中考文言文考试篇目, 占垦区中考篇目的70%, 在这种情况下, 我认为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处于文言文学习的入门阶段, 但他们学习的科目、学习的任务相对少一些, 可以适当增加文言文的数量, 适当增加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 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又能缓解八年级的超负荷学习压力。

7.落日的幻觉教学反思 篇七

在备课的时候,我曾考虑到三点:一要努力引导学生区别记叙文与说明文写作目的之不同,即课文所描写的文字只是为了呈现“落日幻觉”这一现象,而不是为了表达个人欣赏美感,解说其原因才是说明重点。二要引导学生借助填写课后习题一的表格,来理解课文的说明重点在哪里、说明顺序是什么。第三,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引导学生缩写课文,将描写现象的部分略去,只保留事理部分,尊重说明文体,尊重课文愿意。

今天上午,在教学本文的过程中,我发现初二(3)班的同学对课文理解的速度和深度还不如初二(4)班。原因是(4)班同学见识广于(3)班同学。也就是说,要学好说明文,必须先具备该文涉及领域的基础知识,否则,语文老师就多了一层的麻烦,即在讲解过程中,应该适当补充相关的知识作为背景支撑,协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落日的幻觉》涉及物理的光学知知,倘若学生物理没学好,()将影响到该文学习,夸张地说,可能“不知其所云”,当然更谈不上理清课文的说明条理,也谈不上全面深入读懂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了。这一点,就像《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涉及生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物理、化学,初二学生物理刚入门,化学还没学,难怪让学生如若误闯迷宫的感觉。

8.落日的幻觉教案 篇八

主备人:冯秦秦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基础目标: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音形义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迅速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分析重点语段,提炼信息语句;课堂延伸,学科整合,训练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探究分析的科学精神,以及准确清楚表述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课堂延伸,学科整合,训练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探究分析的科学精神,以及准确清楚表述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可能都听过“猴子捞月亮”的故事。猴子看到井水中有个月亮,心想月亮掉到井里这可不行,就想赶快把这月亮捞上来,可是无论如何总是捞不起井水中的月亮。后来抬头望天,发现“月亮还挂在天上”。其实猴子看到的井水中的月亮只是一个幻觉。生活中的幻觉现象还很多,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落日的幻觉》,去探寻日落时种种幻觉景观背后的科学奥秘吧。(猴子看到的井水中的月亮这一幻觉是怎样产生的呢?原理-------光的反射。水中的月亮是天上月亮的虚像。因为水面就相当于平面镜,平面镜成等大、正立的虚像,这是光的反射。)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音形义,积累词汇。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快速注音、解释并识记

幻(huàn)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的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

吟咏(yínyǒng):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绮(qǐ)丽: 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绚(xuàn)丽:灿烂美丽。

殷(yān)红: 黑红色。

殷(yīn)勤

坠落(zhuì)

堕落(duò)

薄(bò)荷薄(bǎo)饼

日薄(bó)西山,气息奄奄(yǎnyǎn)

:语出晋李密《陈情表》。日薄西山,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迫近、靠近。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方面、项目。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语出唐李商隐《登乐游原》。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2、整体感知课文,用一句话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介绍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本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1~3):对比人们对待日出与落日的感情态度,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引起下文。(1段对比人们对待日出与落日的感情态度,推测人们对待落日的心理;2段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3段明确指出日落时的种种景观是幻觉现象,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4~7):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全文的重点)。

4、整体感知课文,根据4-7段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独立完成课后表格。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各种仪器观察证明其实并没有真的变大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第1段对比人们对待日出与落日的感情态度,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

答;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2、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

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

3、课文4---7段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的?

从现象到本质(原因)—————逻辑顺序 4.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①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②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答:第一句用的是双重否定句,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

2)①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②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答:①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②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4、课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子加以说明。

明确: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作诠释。

如:第4段中“1871年…… 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 的说明方法(好处是 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如:第6段“太阳变扁的幻觉,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的时候也是如此。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 所以…… 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教学总结: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了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作者用科学的语言,解释了人们眼中美丽的落日,其实是一种幻觉。学习本文的目的是启发学生要用科学的精神对待周围的一切。

9.《三亚落日》教学设计与点评 篇九

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作者运用清新活泼的语言, 生动地描绘了三亚落日美丽的景象, 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对祖国美丽风光的赞美。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 点明“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第二自然段介绍三亚洋溢着热带风情的自然风光。第三、四、五自然段生动地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于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已不再陌生, 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的推敲能力, 土生土长的海南人对三亚的热带风情可是最熟悉不过的。因此, 这是一篇帮助学生学习写景文的好范本。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积累表示颜色的词语。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 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欣赏描写落日的语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 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

难点:能想象三亚落日美景,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三亚风情图片或者录像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 同学们, 三亚是我们海南省一座非常美丽的海滨城市, 到过三亚的同学请用一句话说说你眼中的三亚。

2. 三亚海滨不仅景色秀丽迷人, 那里的日落景象更富有诗意, 美妙绝伦。今天, 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去三亚欣赏美丽的落日。 (板书:2.三亚落日)

二、明确学习目标, 初步学习课文

1. 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读读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多媒体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理清文章脉络。 (4) 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三亚具有浓浓的热带风情。

2. 学生根据自学导航的提示, 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后开展第一次自主学习。

多媒体出示自学导航一: (1) 大声朗读课文, 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做到能把课文读通顺, 读流利。 (2) 读一读, 认一认课后的生字。 (时间8分钟)

3. 检查:同学们已经自己学习了课文, 下面老师就来考验一下, 有信心吗?

(1) 出示词语:

指名读, 同桌互读, 每个组抽查2名学生独立朗读文段。

考考你 (同桌互相听写投影中的五个认为最容易错的词语, 并检查订正)

4. 学生根据自学导航的提示, 理清文章脉络。

多媒体出示自学导航二:快速默读课文, 给课文划分段落, 提示:

(1)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第3~5自然段)

(2) 课文第1、2自然段分别写什么? (在三亚看落日很有诗意, 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 (时间4分钟)

5. 检查:组织学生交流, 并说说如此划分段落的理由。

三、精读感悟

1. 要看三亚落日就必须先到三亚去, 那我们就先到三亚去看看吧! (出示三亚风光图)

2. 学生根据自学导航的提示, 自主学习第二段:

多媒体出示自学导航三:读读第二自然段, 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在有关语句下做上记号。

3. 检查:组织学生交流。

(1) “蓝透了”、“碧玉般”、“玉屑银末般”、“金灿灿”、“挺拔俊秀”等词写出了海、椰子树、细沙的色彩美和形状美。

(2) “低翔”和“摇曳”等写出了白鸥、椰子树的动态美。

4.“蓝天、大海、椰子树、沙滩, 好一幅迷人的热带风情图。如果你是那只洁白的海鸥, 你会怎样地飞翔?”请你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四、课堂练习:

1. 划出不正确的拼音。

2. 按课文填空。

___________的天与___________的海融成一体, ___________白鸥掠过___________的海面, 真让人担心___________翅尖会被海水___________了。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 (多媒体投影三亚风景照) 根据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说说这张相片拍得好不好, 是否体现了三亚之美?

二、精读感悟

1.三亚的风采神奇而又瑰丽, 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 的确“真有诗意”, 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夕阳滑落的景象。谁来给我们读读本课的教学目标?

多媒体投影教学目标: (1)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 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 (2) 欣赏描写落日的语句, 知道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学生根据自学导航与小组研讨共同学习。

自学导航:静心默读第3、4自然段, 找出文中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并将感受深刻的词句画下来做上批注。

3. 检查, 交流: (板书:像孩童、像灯笼、像跳水员)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

(1) 哪些词语写出太阳像“孩童”? (红扑扑、抖落、溅出)

(1)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鲜明生动, 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 (2) 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

(2) 轻声读这组句子, 比较哪种写法好, 好在哪里。 (投影句子) 。

(1)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 变得温和起来, 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2)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 变得温和起来, 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 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第二种写法好, 用比喻的方法, 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了)

(3) 指导朗读第二个句子。

(3) 出示:“他似乎借助了大海的支撑, 再一次任性地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地奔跳, 大海失去了原色, 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 醉醺醺地涨溢出光与彩。”

(1) 你怎么理解句中的“再一次”? (2) 作者又一次把夕阳比作了什么? (3) 想象夕阳在“海面蹦跳”的情景。 (4) 指导朗读。

(4) 比较两句话写法的不同, 好在哪里?

(1)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 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 落下去了。 (2)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 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 最后像跳水员那样, 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 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 向人们道了“再见”。 (把夕阳完全落下时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 而且写活了, 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5) 想象夕阳滑落的情景。

6. 课文结尾“哦, 这就是三亚的落日!”语言简洁, 情感强烈。请你也写一句话赞美三亚的落日。

(六年级的课堂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解课文的层面, 要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总结、欣赏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 包含着作者对这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让我们再次欣赏三亚落日的神气景观。

四、当堂检测

1.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 变得温和起来, 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 (浮) 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 只见它慢慢地下 (下落) , 刚一挨 () 到海面, 又平稳地停住了。

请注意文中带点的字, 如果换成括号里的字, 有什么不一样?

2.长时间地看这一轮落日, 觉得眼前的这轮落日何止只像一只大红灯笼, 看着看着, 这轮落日仿佛有了一份生机, 有了一份情意。读过李白的《送友人》吗?里面有这么一句:“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故人”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 看看在作者眼里, 这位“故人”是怎样的一位朋友?

3.孩童也好, 跳水运动员也好, 既然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她总该有自己的相貌、个性和动作吧。根据课文展开想象, 说说落日是一个什么样的孩童?又是什么样的跳水运动员?

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本设计教学结构是亮点:激趣导入——明确目标——自学导航——交流反馈——练习巩固,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教学法凸显其中, 课例设计侧重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越俎代庖, 以“问题前置, 重当堂预习;独立思考, 重思维品质;自主合作, 重课堂展示;以学定教, 重巩固提升”等方式改善教师与学生的角色, 教学与学习两种行为相辅相成。

10.落日的幻觉教案 篇十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画,你观察到了什么?再看第二幅,你看到黑点了么?其实,第一幅图中,轮子并没有转动,第二幅图片中一个黑点也没有。这都是我们的幻觉。即便是我们每天看到的太阳也不一定是真实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二十课《落日的幻觉》去探索落日的奥秘。(板书课题)

师:一个成功的人,都是一个善于提前做好准备的人,对于科学奥秘的探索更得如此,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好,咱们进入第一个环节:自学探究

二、默读课文 自学探究

读课文思考:

1、注音

2、解词

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内容――――文章介绍了落日的幻觉这类自然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板书:幻觉、原因) (先概括后提问第二题)

三、重点研讨

快速从文中勾画出描写落日幻觉以及解释幻觉产生的原因的句子。

师:文章第几段描写了落日的幻觉景象?(第二段)同学们想不想看到落日的奇异画面?(想)那么,我找一位同学读一下第二段,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落日的每一幅画面。放音乐!

看到落日的画面了吗?美不美?

现在请判断图片中出现的是落日中的哪一种幻觉,并用科学道理来解释落日中的几种幻觉形成的具体原因。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回答!看哪个小组判断得快。

师: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是怎样将抽象的科学道理说明白的呢?

四、小组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的过渡段并分析它的作用。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介绍幻觉产生的原因和描写幻觉的顺序一致吗?为什这样安排?

3、本文为了更好的阐明事理作者恰当地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师: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科学道理很抽象,作者又是怎样吸引读者去阅读呢?答案是准确生动的语言。现在我们就赏析一下本文的语言。

五、赏析语言

1、如果把“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一句中的“大”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2、除了准确周密外,本文还有一个特点是:生动优美,这主要体现在第( )段。请你摘抄你最喜欢的一句进行赏析。

六、拓展练习

发挥想象力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

七、夕阳下的收获

提示:

1、学到了哪些知识?

2、有何启示?(养成观察的习惯,就会增长知识,受益无穷)

八、教师总结:

11.庄歆《落日的幻觉》教案 篇十一

20、落日的幻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积累“吟咏、绮丽、殷红、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等词语的意思。

理解文章的内容,能够借助文本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落日实际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2、能力目标:

以课文为引导,能够掌握的科学知识解释周围的事物,明确说明内容、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迪学生多动脑、多观察,学会分析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能够借助文本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落日实际上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2、难点:以课文为引,能够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释周围的事物。

三、教学方法

1、阅读学习法

2、质疑讨论法

3、问题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用音乐《送别》导入,引出落日的幻觉

1、用多媒体播放《送别》,让学生边欣赏美丽的落日图片边进入课文。

师:听着悠扬的音乐你,欣赏这夕阳的美景,同学们想到用什么词来形容落日吗?

师然后播放两组幻觉的图片

师:你们刚才所看的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呢? 生:幻觉

师:对的,这些都是幻觉,那么,刚才美丽的落日颜色绚烂的落日又是什么呢? 生:那也是幻觉。

师:对,这么绚烂美丽的落日也是幻觉,今天我们要走进这美丽的幻觉世界,欣赏美丽的落日。然后正式进入课文

(二)预习检测

让学生借助PPT多媒体课件认识积累

1、生字词积累

绮丽 殷红 坠落 镶 绚丽 吟咏 气息奄奄

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昂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绮丽:颜色美丽 衰减:减弱,减退

(三)寻梦——寻找梦境般的落日之美 让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然后分组讨论 师:这篇课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生:落日的幻觉

师:对,课文题目就点出了他的说明对象——落日的幻觉 师;那同学们请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生:文章介绍了落日的额幻觉这类自然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师:很棒,同学们说得很棒,回答得很到位。那再告诉老师这篇课文中讲了关于落日的哪些幻觉?

1、作者经过自己细致的观察,把所见到的情景向我们进行了描绘。你们能在文中找到作者描绘日落的语句吗?找到的,写进你的《学案》里,并四人小组小声地朗读这些句段,讨论一下,好在哪里?

2、同是说明文,这些语句和我们之前所学习的《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

《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语言比较平实,这篇文章是属于科技小品文,语言相对更生动,并且使用了修辞手法

(四)解梦——解读落日幻觉之谜

1、请同学们看学案当中的表格,运用筛选、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概括。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而各种仪器观测证明太阳并没有真的变大

2、既然是运用的说明的表达方式,那我们来看看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出实例。

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

3、作者在写作这篇文章时先用描写的表达方式为我们描绘了落日时的情景,再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为我们解释了一些落日幻觉产生的原因,这样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呢?

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五)延梦——延续梦境之美

请同学们仔细观看日出的视频,参考第二自然段,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一段优美的文字。提示:可以选择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其中一个或几个时间描写,注意形状、颜色、光线等方面的变化,50字以上。、(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音形义,基本文体知识

2、练习册

(七)板书设计

20、落日的幻觉

幻觉(描写)原因(说明)现象 本质

12.落日的幻觉课堂反思 篇十二

说明文教学很容易就会上成一堂物理课或者是生物课,而我认为语文课既然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那么,努力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以文悟道,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能一课一得,则是语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所以在讲授课文的最后,我预设了一个课堂练笔环节。首先,结合着课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和学生日常生活中对日出相对比较熟悉的情况,利用多媒体播放日出过程的视频片段,接着让学生做了一个写作练习,并做了适当点评。

想学好一篇说明文,就必须有方法。阅读说明文应从何入手,先要给学生明确: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文的语言。这五点是学习说明文必须掌握的,贯穿了一篇说明文的始终。这些说明文的共性问题,在上一个单元中就已经讲得足够详细了,而这篇文章在这方面的教学则是作为回顾复习、查缺补漏来处理。 在整个教学中,我反而用比较多的时间来让学生感受、寻找这篇文章与一般说明文的不同之处,也就是说这篇说明文的个性——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性语言,展现落日的美。在处理这段描写时,我首先发问:“说明文语言一般较平实,修饰性的成分比较少,但说明文中可不可以有描写语言呢?”“说明文中添加描写成分作用是什么?”在一问一答中能使学生明白描写能是说明文语言更生动形象,具有可读性。

13.《落日的幻觉》课堂设计 篇十三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是因为“落日”本身给人的是一种情绪化的感觉,想到的也不免是情感的抒发。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应该关注到这样的一种情况。于是我想以“落日”为话题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课,但是又得凸显科技说明文这一重点。第一课时预习《落日的幻觉》,理解文章内容,知道是一篇介绍落日幻觉形成原因的文章。课后让学生感受“落日”,写一篇以“落日”为题的文章。第二课时,补充了一篇散文和一篇小说,与《落日的幻觉》进行对比阅读。下面就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不同文体有不同的功用,能说出科技说明文的功用;

2、感受不同文体的语用思维;

3、能说出科技说明文与文学作品的描写时的不同思维方式。

教学过程:

一、师:我们已经读过《落日的幻觉》、《观长江落日》和《落日》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分别是什么文体呢?《落日的幻觉》是什么文体?

生:科技说明文。

师:那《观长江落日》是什么文体?

生:(有说)记叙文,(有说)写景的文章

师:是写景的散文。

师:《落日》是什么文体?它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小说。

师:《观长江落日》是散文,《落日》是小说,再加上诗歌、戏剧,这就构成了文学四大体裁。

二、师:今天我们关注散文、小说、科技说明文。我们读文章关键在于有所得,那么读了这三篇文章后,你从中获得了什么?读了《落日的幻觉》,你获得了什么?

生1:我懂得了为什么会产生落日的幻觉。

师:他用了一个“懂得”来表达收获。

生2:读《落日的幻觉》,我明白了为什么在天空中出现神秘蓝灰色暗弧和亮弧时,西方填空会出现迷人的紫色。

师:他用了一个“明白”来表达收获。

生3:我了解了落日为什么会是扁的。

师:他用了一个“了解”来表达收获。刚才三位同学用“懂得”、“明白”、“了解”来表达自己的所获,可见,我们从中获得的是什么?

生:知识。

师:下面,我们来看大家能从《观长江落日》中获得什么?

生4:感受了长江落日的美。

生5:我觉得我们的祖国山河都很美?

师:你为什么会这么觉得?

生5:因为落日霞光下的长江很美。

师:刚才两位同学都用了什么动词来表达?

生:感觉,觉得。

师:这就是我们读散文的时候要注意的,带着我们的感觉,感情去读,从能读出其中的韵味。

师:《落日》是一篇小说,你又从中获得了什么呢?

生6:我觉得日本人对我们的侵略,他们就像落日一样走向了结束。

生7:我感受到了中国人的顽强,日本侵略军最终还是投降了,像落日一样的完结。

师:刚才同学们都讲了自己读了三篇文章后的所得。

三、师:下面我们要一起来做一道非常有意思的题目。

出示PPT:选词填空: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1、在《落日的幻觉》中,作者落日的幻觉。

2、在《观长江落日》中,作者落日。

3、在《落日》中,故事落日。

A、寄情于B、相似于C、解释了

师:你们会怎么选?

生:CAB

师:为什么这么选?先说说第1题的理由吧。

生1:因为《落日的幻觉》中,作者解释了很多落日幻觉的原因。

师:哦,解释了落日幻觉的形成原因。前面我们说了《落日的幻觉》是科技说明文,从这我们可以知道科技说明文有什么作用?

生:说明。

师:科技说明文可以解释某种事理,或者介绍某种事物。

师:第2题,谁来说理由。

生2:《观长江落日》中写出了长江落日的美。

生3:在《观长江落日》这篇散文中,作者的许多内心感受都和景物融为一体了。

师:是作者的情融入到了长江落日图中,用长江落日来承载作者的情感。

师:第3题,谁来说?

生4:体现出山田的悲惨命运与落日的相似性。

师:能用“悲惨”这个词吗?首先你要明确你自己的立场,然后再来读这篇小说。用什么会更好?

生4:用山田的下场。

生5:因为落日代表了一种结束,日本已经投降了,他们对我国侵略就要结束了,与落日有其相似性。

师:日本侵略军也该像落日一样消失了。

师:通过刚才的选择,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得想想自己到底要写哪一种文体,假如写的是科技说明文,那我们就要想着怎么来解释这个东西;假如我们写的是散文,写的时候就全身心地投入感情,把你的感情寄托在某种事物上;假如写的是小说,尤其是以某种事物为题的小说,你就要想小说的故事、主题与这事物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师:下面我们来回想一下国庆期间写的有关“落日”的文章。

出示PPT:在我写的《落日》中,我落日。

生1::在我写的《落日》中,我写的是人生相似于落日。人生是多姿多彩的,就像落日一样,但是,人生又像落日一样短暂,如果你不珍惜时光,等到老时才回头,那就已经太晚了,岁月如梭。

师:那你寻找的应该是人生与落日的相似点。

生2:在我写的《落日》中,我诠释了落日。告诉大家落日之后的休息也是需要的,落日之后还会有朝阳。也就是说只有了结束,才会有新的开始。

四、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不同文体可以表达出不同的落日。下面我们就要来推荐一篇文章给《科技报》的编辑了。推荐理由写在《课堂记录》上,要求能够列出三条理由。

出示PPT:假如三篇文章中选一篇推荐给《科技报》的编辑,你会选哪一篇?并说明理由。

四分钟后交流。

生1:我推荐《落日的幻觉》,理由一:文章开头引用了古诗文;理由二:它是一篇科技说明文;理由三:清楚详细写出了落日幻觉形成的原因。

师:刚才这位同学关注了《落日的幻觉》文章的本身,其它同学有补充吗?

生2:它运用了科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师:大家觉得这样去说理由行了吗?要是你是《科技报》的编辑,你会接受他的推荐吗?

生:不会。

师:周凯(生2),你自己能补充吗?

生2:《科技报》是给大家介绍科学知识的,《落日的幻觉》刚好是《科技报》所需要的文章。

师:一方面要讲《落日的幻觉》的特点,另一方面又要讲《科技报》的特点,两者都提到了才会更具有说服力。还有其它理由吗?

生3:《落日的幻觉》这篇文章是比较容易让读者看懂的,《观长江落日》和《落日》是需要读者进一步思考才能理解他们的主题的,但是《科技报》是需要很清楚的把知识传达出来。

师:各位对刚才的发言有意见吗?

生摇头。

师:读《落日的幻觉》就不需要思考了吗?

生:需要。

师:有没有同学推荐《落日的幻觉》之外的文章?

生:没有。

师:那你觉得推荐其它两篇文章容易吗?

有一个学生举手说容易。

生4:我觉得推荐《观长江落日》比较容易。

师:请推荐。

生4:我认为这篇文章学得很美,读者看了就会有人爱上落日,然后就会去观察落日,在发现这些奇特现象之后,他们就会去寻找原因,最后同样会获得更多的科普知识。

师:非常美好的愿望,不过估计《科技报》的编辑还是不会接受你的推荐。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科普不够直接,往往会事与愿违。

师:看来推荐其它两篇文学作品给《科技报》着实不容易,大家都明白《科技报》的服务宗旨——推广科普知识。文章不管什么文体,关键要看用在什么地方,不能单纯地说什么文体的文章好,什么文体就不好。我们要为用而写。

五、师:刚才我们做了文章的推荐,通过推荐,我们对三篇文章的整体有了一个了解与把握,下面我们就要深入到文章内容,了解一下,作者在描写落日的时候的想法有什么区别。

出示PPT:划出《落日的幻觉》和《观长江落日》中描写落日下的情景的句子(景色描写的句子用横线划出,人的感受用波浪线划出),读一读,感觉一下它们各自的作者在写的时候有些什么想法。

我在描写落日的景象时,心想(心情是)。

师:大家先抓紧时间拿起笔来划。

四分钟之后交流。

师:大家在划的过程中,发现两篇文章中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生:《落日的幻觉》中的景物描写中很少插入人的感受,而《观长江落日》的景物描写中融入了很多人的感觉。

师: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生:在写散文的时候,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感受融到景色的描写中,而写科技说明文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客观的来描写。

师:刚才这位同学把我要说的话基本都说。我在《观长江落日》中划的时候,经常会停下来。你们觉得为什么吗?

生:停下来思考到底是景色描写,还是人的感受。

师:是的。但是我在《落日的幻觉》中划的时候却没有这种感觉,很顺利的就划下来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落日的幻觉》中的描写,大部分都是景色描写,而《观长江落日》中作者把景色描写和人的感受融为一体了。

师:那你们回想一下自己写的《落日》是属于哪一种情况?

生:都不是。

师:但给我的感觉是很多同学写的是散文,但是描写却偏向于科技说明文中的这种描写,缺少自己的融入。

师:那么他们各自作者在写的时候会有些怎样的想法呢?请各位同学揣摩一下。左边两组同学揣摩《落日的幻觉》的作者,右边两组的同学揣摩《观长江落日》的作者。揣摩《落日的幻觉》的同学请用“心想”,揣摩《观长江落日》的同学请用“心情是”。

四分钟后交流。

师:我们先来看看《落日的幻觉》的作者在描写落日的景象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2:作者在描写落日的景象时,心想:我直接把所看到的现象写下来,那就更明了,更容易解析。而如果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许多景象就解析不了,所以我应直接写自己所看的景象。

师:两位同学都是围绕写作的目的来思考,我应该怎么写,怎么表达。

师:我们再来看看《观长江落日》的作者在描写落日的景象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3:我的心情是非常的感慨,从头到尾,先是太阳还没有完全落下时,看着那滚滚的江水和壮丽的夕阳,我的心情十分地激动;当太阳完全落下地平线时,风平浪静,世界进入一片黑暗时,我的心情又是带有一点遗憾和怀念。

生4:心情:生活在美丽的崇明岛上是多么的幸运啊!她是大自然奉献给祖**亲河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一颗镶嵌在东海之滨的璀璨明珠。

五、师:上了这节课后,你有什么样的收获?请用一句话说一说。

生1:我懂得了散文和说明文的不同。

生2:我了解了写科学说明文时,景物描写一定得更客观的描写。

生3:我知道了要根据文章的用处来选择文体。

生4:我明白了:写散文时,要把思想情感和景物融为一体。

生5:我懂得了写散文,要把情感与景融合在一起,借景抒情。

生6:我明白了科技说明文要具有科学性。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所收获。知道了科技说明文的作用,散文和科技说明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不同写法,不同文体有着不同的写的思维。

点评:

教材的创生和重构

在当前的语文课程体系中,我们有明确的课程目标,系统的教材,但是却没有清晰的课程内容,面对教材,更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教什么,全凭老师自己对课程目标和教材的理解来进行选择。于是同课异构风声水起,于是就有了教材的创生和重构。

《落日的幻觉》是一篇科技说明文,全文从落日的描写开始,由现象到本质的揭示了落日幻觉形成的原因。兰老师没有按照传统的方法,对文本进行简单的方法、特点、顺序的分析,而是把文本当成一个“用件”(王荣生教授将教材按功能不同分成了“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种类型),同时引入了小说《落日》和散文《观长江落日》两个文本,一共三篇文章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课堂上教师设置了如下问题或活动:1、读了这三篇文章你获得了什么?2、选词填空3、在我写的《落日》中,我落日。4、选择一篇文章到《科技报》,并说明理由。5、对比《落日的幻觉》和《观长江落日》中对落日的描写。6、完成句式,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六个活动从语言、目的、意图和自身的实践等方面不断的向学生强化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同时也在对比中不忘指出学生日常写作中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写作的指导。可以说这堂课后,学生不知道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但绝对不会搞错什么是说明文,什么是小说,什么是散文,因为这三种不同的文体特征在本课中已经如烙印一样深深的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了。

有一教学流派“得得派”,以华东师范大学附中语文教师陆继春为代表,提倡“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仅仅“一课”,不必求贪多贪全,只须“一得”而已,但从长远看,这“一得”仿佛一个个细胞,彼此依存,相互促进,共同组成完备的语文体系,我想本课就达到了这一得,它让很多学生初中三年都没搞清楚的文体特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有了明确的概念。

上一篇:整套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下一篇:卫生学模拟试题(一)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