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专家浅谈之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

2024-09-21

中公专家浅谈之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精选6篇)

1.中公专家浅谈之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 篇一

1. 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其次以探索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并结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例如,学习完“Word的功能和使用”时,要求每一位同学制作一张精美的班级小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1)Word的基本概念;(2)设置字体、字号;(3)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4)Word的图形功能;(5)Word的表格功能。通过这个任务,学生无形中掌握了本课的知识要点。

2. 分析任务

提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能急于讲解,要让学生充分分析任务,然后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提出问题时,要采用先粗后细,逐步求精的方法。例如,讲“Powerpoint”时,我让学生制作一张介绍自己的幻灯片。给出任务后我并没有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然后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已经学习过的,这些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

3. 探索研究

问题提出后,就需要学生通过上机实践完成任务,围绕主题展开学习,进行尝试探索,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学生可以先通过自主探索或者互助协作开展探究活动。比如,在小报制作中,早做完的学生往往又会琢磨能否将自己画的图或网上下载的图片插入文档中,有的同学开始制作新年贺卡,同学们互相协作开展了探究活动。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任务”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并掌握了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为学生设计出一系列典型的可操作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中公专家浅谈之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 篇二

【关键词】任务驱动;信息技术课堂;应用

一、“任务驱动”在创设情境中应用

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在情境的作用下,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适应新知识、技能的学习。在创设情境的任务中,教师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首先让学生去思考。

示例: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信息技术第五课《鸭妈妈的家》,教材以画图软件工具应用的学习,以画鸭妈妈的家为任务,完成“直线”和“燃料桶”和规则图形等工具应用。

这节课我首先设计趣味导入,增添了导入任务,通过投影仪展示一幅图画。让学生观察这幅图画,说说图画中的内容,同时来说创设了问题情境:森林里住着汤姆和他的朋友们,有小猪、米老鼠、蝌蚪……一天,鸭妈妈领着她的孩子们也来到了森林里,但是,他们没有住的地方。维尼和他的朋友们决定帮鸭妈妈盖一个新家,我们也来帮助他们好吗?通过故事,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入今天的任务,要画一座房子,把任务和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敏于观察、善于观察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在操作练习中应用

操作练习任务,是信息技术课堂“任务驱动”必不可少的中心环节。可以把操作练习任务分为两类:集体操作练习任务和个别操作练习任务。

首先,在设计操作练习任务时,操作练习的目的要明确、要求要合理,以便学生提高操作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内容安排要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并要抓住重点和难点,以提高操作练习的效果。

1.集体操作练习任务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此类操作练习的任务设计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难度。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及时操作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操作练习中出现的错误问题及时评析,逐步培养学生对作业质量的自我检查意识,并能够主动纠正自己的错误,从而做到精益求精。

2.个别操作练习任务

操作做得优秀的学生在网络平台演示操作,教师对其进行鼓励和赞赏,共同欣赏他们的作品,让其他学生得到启发和激励,做到“兵教兵”,真正把任务落到实处。

操作练习任务让学生动起来,以达到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同时,通过反复操作练习,还有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勤于实践和学习态度。

三、“任务驱动”在解决问题中应用

建构主义者设计教学:“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帮助和引导,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合作,但这都不应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而应配合、促进他们的探索过程。要进行有效的学习,探究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在问题解决中,学生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性,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从而作出合理的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而在此过程中,学生便可以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学生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所以教师在设计的任务同时应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分析的空间、探索的空间、交流的空间、拓展的空间等。任务要富有挑战性,要能提供想象创意的空间,要能激发好奇心,要具有一种内在的激励因素,能推动学生主动学习。

示例:《鸭妈妈的家》,教材以具体操作步骤为任务,按部就班地阐述了规则图形的应用。通过问题任务让学生举一反三,完成了教学目标。

在设计此课时老师:来看这几个图形,矩形、圆角矩形、椭圆形,都何以看成规则图形。它们分别可以用矩形工具、圆角矩形工具、和椭圆工具画出来。观察,图形之间有什么不同?轮廓线和填充色之的颜色与颜料盒中的颜色有什么关系呢?

通过教师的展示,学生很明显的规则图形之间的不同,有的有轮廓线,有的没有;有的有填充色,有的没有。那么轮廓线和填充色之的颜色与颜料盒中的颜色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会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

刚刚我们已经画好了鸭妈妈家的屋顶,请小组讨论下,结果刚刚学到的规则图形工具,看看剩下的地方可以用什么工具来画?

师出示样例图

师:观察样例图,看看都什么地方,可以用到样式几来画?怎么画法?

小组讨论.汇报.讨论

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掌握刚刚学会工具及工具的样式。并且可以兴一反三。

问题任务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所学知识加以融会贯通,达到所需的效果。

3.中公专家浅谈之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 篇三

1 任务驱动法的教学类别

在利用任务驱动法进行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 较为常用的方法可以划有以下几类:其一, 情感驱动法。指的是教师借助特定情境来感染学生, 使学生在内心对事物、问题等形成共鸣, 主动利用自身学会的知识进行探索;其二, 成果驱动法。指的是教师借助展示以往完整、优秀的作品, 让学生初步对需学习的内容有大致了解,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三, 生活驱动法。此方法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同生活中的关联开展。教师应紧密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学生设定教学任务, 帮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其四, 本能驱动法。望文生义, 指的是针对学生们的本能设计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们爱玩、求知欲强等特点, 由娱乐入手开展教学活动。需要注意的是, 这些任务驱动法并不是互相独立的, 彼此间都存在密切的关联。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 合理选用任务驱动的形式,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2 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特点

在进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 设定任务的特点包含以下几项内容:第一, 真实特点。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 任务具备真实的意义, 并不是虚构出来的, 教师需要依据所讲解的内容及课程需求, 并联系实际设定任务。唯有具备真实特点的任务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参与积极性;第二, 整体特点。教师在设定任务期间, 应保证任务的整体性, 不可以过于琐碎。假如任务过小, 则很容易局限学生的思维, 唯有保证任务的整体性, 才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开阔的创新空间;第三, 开放特点。通常教师设定的任务与需要讲解的知识存在密切的关联。然而, 解决任务的方法却有很多形式, 最后获取的结果也各不相同。教师设定的任务应具备开放的特点, 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为学生以后成长夯实基础;第四, 可操作特点。教师设定的任务应能够依据要求被完成;第五, 恰当特点。教师设定的教学任务应保证难度适中。假如任务过于简单, 就丧失了探索的意义, 假如任务过于简单, 学生又很容易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教师应保证任务的恰当设定。

3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的过程

在应用“任务驱动法”讲解信息技术知识, 教师需要首先为学生创建良好、真实的情境,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第一步, 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前提导入课程。教师可以采用讲解故事、播放课件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步, 设定学习任务。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以后, 教师应结合学生们的真实情况、具体教学知识点, 为学生设计合理的学习任务。然后把任务进行分解, 逐步深入, 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记忆相关知识点;第三步,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尝试训练。可以采用分组训练、学生单独训练等形式, 或者让学生们依据课本逐步进行练习, 从而找寻自身存在的不足, 予以改正, 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第四步,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相沟通。进而实现同步提高。因为学生的理解程度、关注点等存在差异, 所以, 所掌握的知识内容也各不相同。当学生训练完以后, 通过沟通的方法能够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 从而实现共同进步;第五步, 教师采用课堂训练的方法, 让学生们单独依据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操作, 帮助学生巩固学习的内容。操作期间, 可以让知识掌握快速、学习扎实的学生辅助接收慢、基础薄弱的学生, 从而增进学生间的友谊。教师也可以从旁进行辅助;第六步,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 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为学生预留出展示自身作品的时间, 并且尽量采用鼓励、表演的话语, 树立学生的自信,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及成长夯实基础。

4 结语

总之,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期间运用任务驱动法开展教学活动具备极高的价值。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 深入对任务驱动法进行研究, 结合教学内容、学生们的学习情况等合理设定任务内容, 教学模式, 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质量, 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

摘要:自步入21世纪以后, 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 走入了学生们的课堂。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来讲, 其属于新的科目, 教学模式及教学规律还没有定型, 教学研究处在初步阶段。据相关调查发现, 利用任务教学法开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能够极大程度提高教学质量。所以, 相关教师应对其进行深入探究。本文简要分析了任务驱动法的教学类别, 探讨了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特点, 并提出具体应用措施, 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及成长夯实基础。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满意.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 2009 (10) .

4.中公专家浅谈之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 篇四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明确目标;布置任务

一、明确任务目标

在应用任务驱动法的课堂上,任务从头到尾起着导火线的角色,整节课堂都围绕这个焦点展开,所以要将学习的内容巧妙地结合、贯穿在任务引领过程之中,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先引出或者布置合理的教学任务,以此为线索或目标,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探索,进而解决技能型或者理论型的问题,比如,在Word学习中,首先为学生展示已经制作好的Word文档,然后教师讲解Word文档插入方式,最后让学生设计一个板报或者修改一篇文章。任务布置完成后,学生就要针对这个任务展开讨论、分析并且积极探索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步骤或者手段,在遇到难题时又应该如何解决,其中哪些问题是可以凭借以前所学的知识解决的,哪些是需要应用新知识和理论进行操作探索才可以解决的,在这些问题中,隐藏着所需要学习的新知识点,也就是课堂所要解决的问题,如此一来,自然而然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与目标,同时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更是对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可谓一举多得。

二、合理设置任务

任务驱动法的课堂中,教学法的操作和设定必须具备适当性和可操作性,适当性主要针对任务的难度,过易或者过难都不合适,并且需要有效结合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任务引领进程;可操作性则是针对现阶段学生能力而言,无论是其学习能力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不应超出或者落后太多,合适为最佳。计算机课堂本身就有着枯燥、空洞化等尴尬问题,教师在进行引导时,必须注意避免抽象、空洞等造成学生难以理解的弊端,以浅显易懂、通俗易学的方式引导其学习和探究、合作。在任务驱动课堂中,还要注意多元化这个研究与探索方向,当前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已经成为惯性,所以,在任务驱动引导时也要注意让学生养成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不断锻炼其思考和探索能力,加强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汲取思考程度,让他们始终保持着活跃的思维,能够快速接受和学习新知识。另外,课堂设计中还要注意考虑学生个体能力差异,不能一套方案走到底,要合理设计两套乃至三套方案,针对不同程度与水平的学生,设计难度合理的目标与要求,从而完成多元化的探索与实践。这种锻炼方式能够使得学生养成触类旁通的好习惯,举一反三,从而明确了解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多样化,逐渐养成创新性实践与思考的素质。

以PowerPoint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先事先创立一个合理情景,比如,要求学生使用PowerPoint制作一个介绍自己家乡特色风俗或者小吃的课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制作任务分解成收集资料、文字处理、模板设计、图像处理以及自定义动画等多个环节,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通过合作探索的方式完成课件制作,然后互相交流制作经验与问题,并且对制作成果进行对比评价。这种任务驱动式的合作探索无疑是对学生计算机学习的有效帮助,互相都可以从对方身上汲取长处、改善短处。

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有着多重优势,在培养学生创新、自主探索学习习惯的同时能够锻炼其独立、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我们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陈莉莉.信息课堂也可妙趣横生: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探索[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29).

[2]赵龙忠.略谈“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下旬,2011(6).

5.中公专家浅谈之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 篇五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 信息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107-0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考查学科一直不受重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教学方法的不到位,加上高中信息技术课理论性较强的因素导致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不高,信息技术教师也在积极寻求有效的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任务驱动法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在简要分析任务驱动法优点基础上,结合教学实例简要阐述了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具体应用。

一、任务驱动法的内涵意义

任务驱动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于一定的手段,顺利完成教师预设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任务驱动法有助于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都是教师讲、学生学,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习兴趣不高,更无法体现以人为本、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而任务驱动法的实施改变了这一现状,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了自信、增强了兴趣,实现了高效教学。其次,任务驱动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无法做到这一点,而实施任务驱动法则可以让学生在自己无法单独完成任务时,寻求互助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在任务的驱使下,学生自觉地积极探索问题,解决任务,这样的学习过程必然会对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最终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二、任务驱动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需要教师遵循“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创设情境、任务布置、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等环节进行实施。

(一)创设情境,展示任务。教学情境形式多样,主要通过再现生活、实物演示、音乐故事、视频图画、角色扮演等进行情境创设,这些教学情境具有直观化、形象化的特点,在这样具体化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必然能够激起学生的联想,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利用创设的教学情境将要学习的任务展示给学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将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

如在教学“视频、音频和动画信息加工”一课的“音频的采集和加工”时,教师可以在线播放网络红歌“老鼠爱大米”:我听见你的声音,有种特别的感觉,让我不断想,不敢再忘记你……一下子就把课堂氛围激活了,教师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平时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听歌?在学生回答通过 MP3 播放器、手机、电脑等形式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些歌曲大都是唱片公司进行制作的,而像“老鼠爱大米”这样的网络歌曲大都不是唱片公司制作,而是歌手通过自唱自制完成,然后提出問题你想进行这样的创作吗?在得到学生热烈的回答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利用音频编辑软件 Cool Edit Pro 就可以实现你的梦想,然后将学习任务展示给学生:用 Cool Edit Pro 来制作一首自己喜欢的歌。

(二)积极引导,分析任务。在任务明确后,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去完成,这主要是因为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样的软件,可能无法熟练正确地使用,并且对任务的完成需要如何进行具体操作等都一无所知,如果冒然进行可能无法顺利完成任务,对于刚刚激发的学习兴趣无疑是致命的打击。这时教师要发挥课堂组织者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首先要对 Cool Edit Pro 软件的使用给学生进行讲解和操作实践,在任务的驱使下,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也大大增强,很快就掌握了 Cool Edit Pro 软件的使用方法。然后教师给学生进行歌曲制作的演示,通过教师的演示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一些不通过具体操作难以体会的问题让学生在后面的操作过程中再提出,教师的演示为学生后面教学任务的完成提供了重要借鉴。最后在学生掌握了 Cool Edit Pro 软件操作流程后,教师再与学生一起就用 Cool Edit Pro 来制作歌曲进行任务步骤的确定,任务一:进行录音采集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主题内容、音源选取、设备等;任务二:用 Cool Edit Pro 软件来制作自己喜欢的歌曲。

(三)自主合作,达成任务。在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任务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任务的完成,这也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一步,而达成任务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对于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需求老师帮助等方式去完成。这一教学环节教师要放手课堂,让学生尽量自己去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要做好指导组织工作,保证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顺利达成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在“音频的采集和加工”教学中,学生在进行录音采集的准备工作任务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确定主题歌曲,然后,找寻歌曲的伴奏音乐,将其保存到计算机中备用,如果伴奏找不到,可以用 Cool Edit Pro 软件中的“Vocal Cut”(剪切歌声)功能加上滤波器将原唱歌曲制作成自己的伴奏音乐即可,最后,接好话筒准备工作就完成了,这一任务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独立完成,不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在任务一达成后,教师就可以利用 Cool Edit Pro 软件开始制作歌曲了,这也是最重要的任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软件单击主界面的左下角有“录音”按钮,学生跟着音乐开始唱歌录音,唱完后点击“保存”按钮保存成歌声文件。歌曲录完后,再让学生在Cool Edit Pro 的多轨操作窗口的两个音轨中分别插入“伴奏音乐”、“歌声”这两个音频文件进行合成,最后通过 Cool Edit Pro 进行效果设置,如删除噪音、添加回声、调节音量大小、混响、平滑、波形长短、淡入淡出、音色、音调等,在效果满意后,选用合适的格式保存。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无法独立完成,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合作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四)成果交流,评价任务。学习任务完成,并不是教学过程的结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还需要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成果进行展示交流,通过成果交流,让其他学生和老师进行观看,对作品的优缺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任务完成的效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当然,由于作品成果较多,一一展示难以实现,教师可以采取先让学生进行组内交流评价,通过小组合作会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学生的作品出现了失音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其进行小组交流,通过小组合作发现了原因,并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进行了修改,这样避免了在全班展示时,让这位学生感觉难堪,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了重要借鉴。然后,让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代表作品进行交流展示,让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评价要要鼓励为主。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作品、学习表现进行点评,这样师生的共同评价,既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重要性的日益凸显,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任务驱动法作为一种成熟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丁彬.任务驱动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6(26)

6.中公专家浅谈之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 篇六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法;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058-02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以转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超越现有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走入学习内容,让信息技术课程“活”起来。本文的研究是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模式,通过教学任务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提出的情境创设方法是以教学实践为基础,结合教材提出并举出案例,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一、现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而教学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目标的实施与完成。

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信息技术等同于学习计算机技术,目标定位在学习电脑和软件的操作技能,把信息技术课变成单纯的操作技能训练课。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学生为“学”而学,“学”与“用”脱节。

2、学生基础知识差异较大,对教学实施带来难度。由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水平的差异,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技术体验不同,导致我校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对我校2011年新生6个班进行了问卷调,有18%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32%的学生在小学开展计算机教学,余下的在初中开展了计算机教学。

3、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虽然在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开设了一段时间,但由于该学科的教学定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材等因地区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甚至有些内容依然处在探索阶段,现在学校中的有些现状与信息时代的要求不相匹配。加上课时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社会和学校不重视等相关问题,导致课堂教学效率极其低下。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能有效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认为学习者要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他人的协商、合作和本人的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情境教学理论主要依据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通过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辅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何克抗教授给任务驱动的定义是: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任务驱动教学,要求“任务”具有真实情境性和目标指向性,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地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来获得成就感,更大程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形成一个学习者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良性循环过程。

三、基于任务驱动教学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情境创设的方法

1、竞赛法创设情境。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现在的大部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比较强烈,因此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比赛的形式营造竞赛的课堂教学情境。

例如我在上《信息技术及其应用》这一课的时候,通过信息技术的影响这一问题将学生分成好和不好两个小组进行辩论。期间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辩论的过程中发表自己对信息技术对生活的影响的见解,部分学生的意见十分新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样的竞赛情境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对信息技术在生活中应用的理解和认识,有效的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集体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变换顺序法创设情境。高中信息技术的一般课堂教学顺序为课堂引入、知识讲解、知识实践、知识拓展几个部分。由于长时间的固定顺序导致学生对教师组织课堂的教学顺序有了深入的认识,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适当改变课堂教学的顺学营造课堂教学情境也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上《程序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在知识讲解部分按照一个看似正确实则错误的方法书写顺序完成程序的编写,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探究讨论最后解决问题,打乱了正常教学过程中的顺序,学生觉得很新颖,对本节课的重点问题的记忆也特别的深刻,课堂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升。

3、故事法创设情境。喜欢听故事是每个人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恰当的故事或典故能够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讲解“信息与信息特点”章节时,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朝鲜战争开始的时候美国一家公司要求美国国防部提供一大笔钱购买一条六个字的信息,结果被美国国防部否决了,后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军队损失很大,在战争结束的时候美国国防部以七千多万美元购买了这条信息,麦克阿瑟将军看到这条信息的时候非常感慨,认为如果能够在战争开始的时候就能看到这条信息就不会损失那么多。学生们对这个故事十分感兴趣,并且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信息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了对信息重要性的知识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生活实例法创设情境。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念认为,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只有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课堂教学的任务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例如:讲解《利用表格公式分析数据》章节时,选取平时学生不愿意中午到食堂吃饭,都以方便面、麻辣烫等作为主食的实际情况,列出了一个表格,让学生分析食堂中的饭菜进行营养成分的比较,并给学生提供一份健美饮食的营养成分标准。在学生比较的过程中以前上课出现的公式枯燥无味的困难没有了,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全部完成了各种教学任务。其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在高中阶段的学生,对自己的仪表更是注重,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其自身的健美、强壮等问题引出教学内容能够很好的解决教学内容枯燥、知识记忆困难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常见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5、现代教育技术法创设情境。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各种现代化手段不断涌现,现在的课堂教学再也不是以前粉笔、黑板加教案的形式了,这点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尤为突出。由于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出现,不断丰富着课堂教学的形式,出现了很多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其具有形象生动和简易操作等特点受到许多教师的喜欢。比如电子白板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教学模式等很多模式供教师参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更多的根据自己学科的教学实际情况学习和利用多种现代化教育手段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讲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章节时,就采用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模式,课前先将计算机硬件组成的相关任务给学生布置下去,在上课的时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分工上网搜集所需要的信息,最后由小组总结出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完成整个课堂教学任务。这种利用网络完成探究任务的过程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集体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节省教师课堂教学的时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6、游戏法创设情境。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游戏是由愉快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我们每个人都有玩游戏的经历,不管是年幼时的游戏还是成年后的游戏,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都会体验到游戏的轻松与愉悦,体会到游戏的竞争与成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恰当的利用游戏进行情境的创设也可以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游戏的过程中轻松地完成整个教学任务。

例如:讲解《利用流程图表示算法》章节时,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拼图的游戏,用游戏的三个关卡来模仿流程图的认识、学习和应用的三个过程,通过学生完成游戏的整个过程完成流程图画法的整个教学任务。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以往记不住流程图符号的学生没有了,课堂中不听讲的学生没有了,有的只是认真玩游戏的学生,这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是我很少在课堂教学中看到的,并且在下课的时候还有很多学生在讨论游戏的经验,比如哪个流程图符号必须放到哪才是正确的。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情境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效率。

除了以上提出的几种方法外,还有其他方法,例如:悬疑法创设情境、实践操作法创设情境、记忆规律法创设情境等方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运用其中一种,也可以把几种方法同时运用起来。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 6.

[2] 吴洪健,倪男奇译. 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7 86.

[3]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M] 3.

上一篇:关于住宅涨价通告下一篇:食堂厨房操作间卫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