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信息化市场

2024-10-03

中国政府信息化市场(8篇)

1.中国政府信息化市场 篇一

“十二五”期间中国林业信息化建设市场规模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据国家林业局信息办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共投入林业信息化建设资金12.6亿元,平均每年投入2.5亿元左右。

国家级和省级林业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市场规模

国家林业局自2009年开始,每年投入约1,000万元左右用于国家级林业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根据《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国家林业局仍将保持相同的资金投入,单个省级林业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投资约为500万元左右。根据上述估算,“十二五”期间,国家级和36个省级(31个省级行政区、4个森工集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总投资约需2.3亿元。

国家级林业信息化重点业务系统市场规模

《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将林业资源综合监管、综合营造林管理、林业灾害监控与应急管理三个核心业务系统作为全国林业系统的建设重点。2010年,国家林业局投入800万元用于林业资源综合监管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国家将保持相同的年均资金投入,作为配套,单个省级林业部门投入约为60万元左右。根据上述估算,“十二五”期间,国家级和36个省级(31个省级行政区、4个森工集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资源综合监管系统总投资约需6,160万元。加上规模相似的综合营造林管理系统和林业灾害监控与应急管理系统,“十二五”期间,三个重点业务系统的总投入约为1.85亿元。

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林业供需预测与战略咨询报告》

省级林业信息化业务系统市场规模

据国家林业局信息办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共投入林业信息化建设资金12.6亿元,平均每年投入2.5亿元左右。“十二五”期间全国各省林业信息化投入将持续加大,按平均20%的增长幅度,则全国36个省级(31个省级行政区、4个森工集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系统投入将超过15亿元。

按照《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综合国家级和全国各省级林业信息化投入,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总投资将达到20亿元左右。

2.中国政府信息化市场 篇二

关键词:票据市场,信息平台,管理系统

一、引言

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或货币当局放松对利率的直接管制, 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 根据资金供需关系, 通过一定的定价机制自主地确定资金价格。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 应该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过程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的不断优化。同时, 利率也是其它金融产品定价的参照基准。

票据市场是货币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础, 而货币市场在金融市场的主要功能是短期资金的融通, 资本市场的功能则是提供长期资金的应用, 在实体经济学的理论上两者是不可偏废的。

二、两岸票据市场利率市场化发展历程

2.1大陆票据市场:

自1981年初上海的银行业开始短期票据的贴现与承兑业务, 1984年允许银行间拆借资金、调度头寸, 1985年人民银行公布有关商业银行贴现管理制度, 1986年同业拆款市场真正启动, 人民银行亦对外公布第一个统一的同业拆款市场加权平均利率, 同时亦取消拆款利率上限管理, 由拆款双方自行决定拆款利率, 同业拆款市场至此已初步形成, 同时也产生一个可以反映全国资金供需状况的利率指标。

然而在票据市场方面, 基本上没有形成一个全国的统一的市场, 仅仅只在某些特定区域形成区域性的市场;而且目前中国大陆资金流通的市场化程度相当低, 此从两方面看出:1.经济个体的资金需求在很大的需求程度上还受到种种限制和约束, 企业不能根据自身的需要, 选择适合企业本身的融资条件、融资期限以及融资的规模;2.资金价格 (利率) 的管制。

基本上, 大陆票据市场一直受到人民银行的严格管制。再贴现率几乎僵化而贴现率还需依再贴现率下限加点生成, 企业不论好坏只能依据银行固有的价格获取资金, 这样就很难用利率杠杆来有效地、合理地配置资金资源。因此, 大力发展短期票据市场即成为大陆货币市场市场化的首要之任务。

虽然近年来大陆利率市场化已经有一定的成效, 但主要是建立在金融机构, 特别是银行之间的拆款市场, 而对企业、民众等实体经济部门存贷利率市场化及短期票据市场利率市场化还未有足够的进展, 此需靠进一步推动票据市场的完善才可达成。

2.2台湾票据市场。

自1975年起, 为改善僵化的利率市场并促进利率自由化, 建立票据市场作为货币市场利率的指标, 进而对金融机构及企业提供短期资金融通, 并作为央行间接调控货币政策的渠道, 台湾地区一方面公布“短期票券交易商管理规则”筹设票券金融公司, 另一方面则增加货币市场的交易工具及扩充交易对象。在全员的努力下, 票据市场在整个货币市场中已占了重要地位。

台湾票据市场的交易工具主要可分为国库券、融资性及交易性商业本票、银行承兑汇票、银行可转让定期存单及其它衍生性金融工具等。商业本票是目前市场发行量最大的金融工具, 而依“实质交易基础”或“筹措短期资金”又分为交易性商业本票和融资性商业本票。因融资性商业本票在整数金额的优势, 以及银行保证的信用作后盾下, 跃升市场的主流。融资性商业本票是指工商企业为筹措短期营运资金而发行, 并经签证机构签证及承销后于市场流通之商业本票。

汇票是由国内外商品交易或劳务提供而产生之票据, 该票据经买方或卖方承兑, 称为商业承兑汇票, 若由银行承兑, 则为银行承兑汇票, 票期大多为六个月内。由于银行承兑汇票在企业发行的使用上较商业本票不方便, 如实际交易金额琐碎而需附带一些交易本票等, 1996年以后银行承兑汇票慢慢式微。

票据市场分为初级发行市场和次级交易市场。初级发行市场是由金融机构、公营事业机构及民营企业机构为筹措资金初次所发行票据市场。而次级市场是指初级市场发行后的票据工具买卖交易市场。其参与者包含金融机构、公民营企业、票据及信托公司及个人等。金融机构为购买票据作为流动准备, 而公民营企业及个人则是为日常资金调度的需要而参与。而票据公司基于政策或业务的考虑, 需维持票据市场的流动性, 活络市场进而成为票据市场主要的造市者。

票券公司是整个票券市场的核心。票券买卖双方都是通过票券公司这一中介机构来交易。同时, 也是票券利率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渠道。此外, 央行在实施公开市场操作时, 也会透过票券公司来引导短期利率, 达到调控货币政策的目的。票券金融公司在票据市场主要业务有签证、承销、保证、背书、经纪、自营等。除了在初级市场协助企业发行票据筹资, 票券公司同时也在次级市场担任造市者的脚色, 并协助客户买卖票据。

票券业相关法规以前是附属在“银行法”之下, 为适应票券市场的快速发展, 落实对票券商的监管与管理, 相关单位在1993年发布施行“票券商业务管理办法”, 尔后在2001年更通过“票券金融管理法”, 使得票券业在正式法律基础下营运, 法律地位得到提高。此外, 该法规订立票券商不得从事未经信用评等的短期票券相关业务, 此举有助于降低票券商的营运风险, 间接促使票券业及公司公布信用评等, 保障交易商方与投资人。2004年4月设立“票券集中保管结算交割系统”, 已能有效消除遗失、交割及违约的风险, 不仅可增进市场的经营效率及加强市场的广度与深度, 而且可以提供信息便于监理单位分析与监理。至此, 台湾票据市场已步入利率市场化的票据市场。

三、大陆票据利率市场化滞后的原因

3.1票据的信用基础薄弱。

商业信用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基础, 也是票据市场发展的基石, 在票据市场中交易参与者一般都是跨行业、跨区域及跨国界的, 因此, 健康稳固的信用基础是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关键。大陆经过三十几年的经济改革中, “社会信用薄弱”一直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如90年代初企业的“三角债”以及至今金融市场的“非法集资”、“财报造假”等问题。

3.2没有多元的市场参与者。

健全的票据市场应该由众多的参与者所组成, 其中应包括公司企业、银行、信托公司、财务投资公司、投资大众、中介机构和中央银行等。目前, 大陆票据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仅为政策规定的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央行及少数事业法人, 其它如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参与程度非常低。而扮演造市脚色的专业票据中介机构, 以及一般投资大众却不得其门而入, 将阻碍短期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3.3市场规模较小、交易工具单一。

虽然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 大陆票据市场已颇具规模, 但对货币市场的占比仍小。且市场规模若小, 将不利于市场化的形成。因为市场越大, 交易量越多, 价格波动越小, 市场将越有效率, 市场化程度越高。现阶段大陆只允许企业签发商业汇票, 并进行银行承兑或者商业承兑, 而不允许发行融资性商业本票, 大幅限制了融资性商业本票的发展, 使交易工具单一无法深化, 制约了票据市场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3.4票据利率市场化的程度较低。

在大陆现在规定贴现率在再贴现率下限的基础上加点生成, 贴现率形成机制尚不合理, 不能真实反映市场的需求。无法形成票据市场利率市场化。

3.5统一的交易保管结算系统尚未运行完善。

目前, 虽然有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上线, 但在央行采取“积极稳妥, 分布实施的”发展原则下, 仅小部分银行参与运行。而大部份银行对票据的签发、承兑、流通、转让和查询、查复等仍然采取实物方式和原始手工交易方式, 并未透过交易平台或电子平台处理整个交易流程。

3.6缺乏作为市场造市者的中介公司。

目前, 大陆票据专营机构是商业银行内的一个部门, 并不被允许经营一级市场, 而只能经营二级市场的票据买卖, 资金的运用也受到银行内部政策的分配。另外票据市场受到区域大与规模小的限制无法发挥综效, 因此, 无法形成统一与具有规模的经营机制, 不能发挥造市商的作用。大大阻碍了利率市场化的形成。

3.7市场法规不健全。

大陆的票据市场管理制度, 随着票据市场的发展, 历经不断变迁过程, 通常是由局部试点, 再逐步推广和规范。目前对于票据市场的管理制度主要有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等架构, 但在实际操作中, 违规经营的现象依然很普遍。

四、完善大陆票据市场的建议

4.1开放独立法人的票据公司或企业。

开放企业成立独立法人的票据公司, 其主要职能是担任票据市场的中介商, 发挥市场造市商的功能。借鉴先进国家票据市场的经验, 票据公司除了必须有足够的市场的操作能力, 能让市场交易顺利进行, 而且还要有坚强的融资渠道网, 以增大市场的广度与深度。其定位不只是票据的经纪业务, 且可自行从事自营交易业务, 同时, 还可对票据发行商提供经票据承兑及签证后的融资业务。并与中央银行紧密联系, 传导央行货币政策等。

4.2加快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实施与改进。

2003年大陆工商银行筹建“中国票据网”, 但该网站功能仅提供会员之间相互转贴现及回购报价信息及查询的服务, 尚无法使金融同业进行票据在线交易和清算的服务。由于商业银行近年对票据市场业务的日渐重视, 2009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的“电子商业汇票系统” (Electronic Commercial Draft System, ECDS) 正式上线, 这标志着票据市场从“实体交易”跨入“无实体交易”的电子化时代。但其中还有许多的问题尚待改善, 如票据电子签章的法律保障;电子票据安全性较弱等, 亟待改进。

4.3建构社会信用管理系统。

依据票据市场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 票据市场的稳步发展需以完善的信用管理为优先。因此, 需借鉴先进国家的社会信用管理系统。第一, 完善信用评等系统。大陆的信用评级制度发展尚未成熟, 其评级的权威性不足。信用评级制度的发展, 可参考信用管理健全国家的模式, 大力引进专业技术及训练专业人才, 加快专业评级机构的升级。第二, 改革联合征信法律体系。尽早通过法律规范, 使公共信息及征信数据合法化和普及化, 提高信息流通的效率。第三, 建立企业信用管理系统, 提供市场参与者查询、评估、信息揭露等功能的信用管理系统, 使现阶段票据市场信用不对称风险降低。可参考台湾联合征信中心等。

4.4促进票据市场参与者的多元化。

发展一个效率与活力兼具的票据市场其关键在于市场广度与深度, 也就说参与票据市场的交易主体越多, 例如, 中小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专业票据公司等, 其成交利率更能反映实际市场资金供给与需求状况, 进而使利率更能贴近市场真实价格。

4.5创新交易工具, 扩大交易品种。

创新并扩大票据市场的交易工具不仅使市场满足资金需求者 (Issuer) 与资金提供者 (Investors) 不同的需求, 而且使票据市场的投资者在资金分配上做最有利的选择与分配, 使双方在交易中能产生真正市场价格。

大陆票据市场的交易工具主要是以商业汇票为主, 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汇票, 它是以传统的商品交易为基础, 但对融资性商业本票市场尚无法开展, 应大力发展融资性商业本票市场。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件地鼓励资产资量较高、信誉较高的企业发行短期商业本票, 从而扩大市场票据的总容量, 增加做市商的货币投资工具。

4.6逐步实现票据利率市场化, 促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随着工商银行在2007年1月推出以Shibor为基准加点为转贴现利率已受到票据市场的积极的采用。因此, 建议放开央行对票据对贴现利率的定价, 其贴现率由买卖双方参酌Shibor基点自主生成, 以实现利率生成的合理性, 提高定价与交易的效率。

但为了进一步推动票据利率市场化, 应当引入做市商制度, 建立独立法人的专业性的票据公司, 其功能除签证、承销、融资保证、背书外, 最主要是自营与经纪的功能, 使票据公司成为做市商的交易平台, 让买卖双方自主入市, 自动报价、自愿成交, 没有官方的干预与市场价格的垄断, 使其接近市场的真实利率。这有利建立统一的大陆票据市场利率, 有益大陆票据市场利率市场化的形成。

4.7完善法制建设基础。

尽快修订完善的“票据法”。除修改关于票据承兑、贴现、转贴现的有关内容外, 同时开放融资性商业票据。另外将电子票据纳入“票据法”的规范;修订“票据管理办法”、“支付结算办法”、“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暂行管理办法”及“贷款通则”中的规定。

票据市场的发展对于大陆利率市场化扮演着关键的脚色, 透过票据相关法律的设立与修订, 独立中介商的成立, 再加上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与单一交易保管结算系统等电子信息平台的完善, 相信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将越走越平坦。

参考文献

[1]傅国华, 吴丽薇.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海南大学金融学, 2010.

[2]王光伟, 徐婷婷.票据市场的比较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D].苏州大学国际金融, 2008.

[3]吴丽华, 陈华英.发展我国票据市场的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金融学, 2009.

[4]冯丽娜.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票据市场发展对策研究[J].前沿, 2004, 11:81-84.

[6]李瑞红.国际票据市场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信用卡, 2011, 09:50-53.

[7]严长松, 田湘龙.进一步深化票据利率市场化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货币市场, 2009, 7:27-31.

[8]许振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两岸金融合作[R].上海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研究院, 2010, 7:1-5.

3.中国政府信息化市场 篇三

这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会议,也是业内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目前已成功举办了20届。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周子学总经济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军扩副主任和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高素梅副局长围绕大家关心的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状况、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信息消费培育与发展等问题作了主旨演讲。此外,我国电子信息行业的著名企业家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雷军和百度公司副总裁曾良还现场分享了他们的智慧和经验,为传统的电子企业和制造业如何向互联网转型提供极其宝贵的经验和思路。

各位会议代表、企业家、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下午好!

很高兴参加今年的"电子信息产业年度报告及电子产品市场分析会"。会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和我商会共同主办,今年已经是第20届。过去的20年,商会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做这项工作。历年的会议我们都邀请政府有关部门、研究机构、市场分析调查机构和企业界的领导、专家、学者等,对当年电子信息产品市场发展趋势以及电子信息产业的热点问题进行评估分析,为政府、企业、消费者等提供参考,受到政府部门、企业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和欢迎。

十八大提出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融合、共同发展的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国家围绕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是近年信息产业和信息化领域政策和部署最密集的一年。2013年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9月出台了《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国务院分别于2012年12月和2013年6月两次召开常务会议,研究讨论促进光伏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并于2013年7月15日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13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以及《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2013年9月初,马凯副总理在深圳、杭州、上海、北京调研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强调要坚持需求牵引、创新驱动、软硬结合、重点突破、开放发展,推动集成电路产业跨越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我们可以预期,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会越来越好。

十八大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也给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提出了新需求、创造了新机遇。四化同步发展、4G牌照发放、信息消费市场兴起将有力推动国内市场需求增长。同时,纵观全局,产业发展确实面临着一系列新新情况、新形势和新任务。下面我从5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理解,与大家探讨。

一是我国产业潜在增长率逐步放缓,电子信息制造业将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速发展阶段。2013年全球IT市场规模增速2%并将持续低速增长,计算机、电视等传统大宗产品步入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新阶段,全球IT市场增长乏力。全球电子整机制造环节向中国的大规模转移已基本结束,我国彩电、计算机等产业步入低速发展阶段。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集成电路、计算机、智能手机等高端制造业实施“再工业化”,东南亚等国家依托生产要素成本优势加速拓展组装加工产业,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前后夹击的局面。集成电路、高端元器件和装备等领域进口替代空间广阔,但受制于技术能力和产业化水平的制约,进口替代步伐缓慢。云计算、大数据、可穿戴产品等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但市场的增长仍需较长时间的培育,短期内难以支撑整体产业快速增长。中长期来看,我国传统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体步入中低速发展阶段。

二是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呈现多元化趋势,颠覆性创新近来不断崭露头角,但博弈不断,仍有待市场检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信息技术领域创新极为活跃,正日益向泛在、融合、智能和绿色的多元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领域出现的颠覆性新技术将可能推动产业出现重大变革,值得我们关注。集成电路领域,器件特征尺寸的不断缩小、三维封装和系统级封装等技术应用更加多样化,但10nm节点后技术路线难以确定,产业化仍待市场和产业链的实践检验。12英寸、14纳米先进产能寡头垄断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平板显示领域,低温多晶硅TFT已经成为高分辨率中小尺寸新型显示AMOLED主流技术,但大尺寸OLED生产需要工艺稳定性验证。计算机领域,跨国软硬件IT企业纷纷实施面向云计算战略转型,“分布式架构+开源系统”需求给产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新兴技术产品领域,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可穿戴等新技术、新产品潜在的市场空间广阔,对商业模式创新、标准化体系建设、产业政策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互动发展,加快了从产品竞争向产业生态系统竞争演进步伐。全球信息技术创新成果不断融入产业跨界融合、全产业链整合的商业模式新体系中,产业生态系统日益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焦点。国际巨头围绕系统平台升级、应用软件开发、数字内容集成、硬件更新换代的互动发展,构建“产品+内容+服务”的产业生态系统。视听产品技术架构、生产体系、产业链形态IT化步伐不断深化,终端多屏融合、网络统一承载、内容共享复用的家庭智能终端产业生态系统正在加速形成。小米、乐视等企业的进步加速了智能电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互联网化”,互联网企业和传统彩电企业围绕智能电视发展模式的竞争将愈演愈烈。产业生态系统的竞争进一步巩固了跨国巨头的发展主导权,拉开了与产业其他企业在技术、市场、产业链各环节的差距。

nlc202309032008

四是跨国公司不断强化引领技术变革和产业竞争格局的主导地位,加速了国家间产业竞争力的此消彼长。跨国公司竞争实力的强弱决定着国家间产业竞争实力的消长。金融危机后,美国进一步巩固了集成电路、系统软件、核心装备等产业的优势地位,苹果、谷歌、高通等公司的崛起使美国重新掌握全球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主导权。尔必达、瑞萨、东芝、NEC等企业的破产、兼并和市场萎缩则凸显了日本半导体产业的落伍,夏普、松下等已失去了全球显示面板市场的领导地位,索尼、日立等在全球视听市场不断被边缘化。诺基亚的发展已成为欧洲通信制造业兴衰的缩影,英飞凌、恩智浦、意法半导体等转型IC设计确保欧洲在全球集成电路领域有一席之地。三星、LG的快速崛起使韩国跻身全球集成电路、平板显示、数字视听产业强国。技术快速变革与市场激烈竞争加速了全球电子信息领军企业的兴衰更替,也带来了国家间产业竞争实力的此消彼长。

五是国际战略及地缘政治对IT产业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化,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各国围绕抢占IT产业发展制高点,综合运用经济、政治、外交各方面的手段和资源,强化自身竞争优势。美国、日本、韩国、欧洲等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出台了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确保各自在集成电路、系统软件、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通信设备等领域的竞争优势。电子产业强国对我国通信设备、光伏等产业的打压,反映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与发达国家间的竞争已从“合作共赢”的垂直分工转向“零和博弈”的水平分工,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我国在上游关键元器件基础领域仍难以摆脱日本作为重要、甚至唯一采购来源的制约,中日关系的复杂多变带来了产业发展潜在风险的不确定性。

以上分析意见,仅供大家参考。今天,会议邀请了工信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领导以及小米科技、百度等著名企业的高管到会演讲,共同分析探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讨论业界热点问题,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和帮助。此外,本次论坛还将发布2013中国消费电子产品市场分析数据、中国IT市场指数和消费电子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数据等重要的报告。这些产业和市场调查数据均由政府权威部门和专业机构发布,希望能为有关电子信息企业和机构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也希望通过这些重要的信息发布活动,使我们的论坛成为业界重要的分析产业发展趋势、沟通与交流信息的一个重要平台。

再次感谢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对我商会的大力支持,感谢各位专家、企业家对论坛的关注和支持,感谢各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也感谢百度公司等为会议提供的大力支持。

最后预祝各位嘉宾和所有会议代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谢谢大家!

4.中国政府信息化市场 篇四

【报告来源】前瞻网

【报告内容】2013-2017年中国铁路信息化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可查看最新资料及详细内容)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铁路信息化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当前,铁路运输业正处于行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在铁路与民航、高速公路等各种运输方式争夺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受益于铁路大发展,铁路信息化高速增长的势头仍将延续。

铁路信息化行业相对较高的利润率,必然会吸引新进入者不断加入,行业竞争面临逐步加剧的态势。国内优秀的铁路信息化企业越来越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产品消费者的深入研究。也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铁路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铁路信息化行业中的翘楚!

本报告利用前瞻资讯长期对铁路信息化行业市场跟踪搜集的一手市场数据,采用科学分析模型,全面而准确的为您从行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分析体系。报告主要分析了铁路信息化行业产业链发展;铁路信息化行业发展环境;国内外铁路信息化行业的发展状况;铁路运输信息化产品市场;铁路信息化行业领先企业经营情况;铁路信息化行业的投资机会和前景预测。同时,佐之以全行业近5年来全面详实的一手连续性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铁路信息化行业的市场走向和发展趋势。

本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前瞻性和适时性。报告根据铁路信息化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铁路信息化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审慎分析与预测。是铁路信息化产品生产企业、科研单位、铁路管理部门、投资企业准确了解铁路信息化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也是业内第一份对铁路信息化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以及行业重点企业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重量级报告。

本报告将帮助是铁路信息化产品生产企业、科研单位、铁路管理部门、投资企业准确了解铁路信息化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向,及早发现行业市场的空白点,机会点,增长点和盈利点……,前瞻性的把握铁路信息化行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和趋势,形成企业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优势,有效规避行业投资风险,更有效率地巩固或者拓展相应的战略性目标市场,牢牢把握行业竞争的主动权。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铁路信息化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

5.中国政府信息化市场 篇五

随着智能手机、高端PDA等先进设备推向市场,以及用户对位置、导航、电子地图等即时信息的需求,GPS/GIS等技术逐渐地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水清木华科技有限公司研究中心(PDAY Research)对GPS/GIS的技术、功能、应用以及市场规模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究,并对一些应用案例进行了跟踪,通过对国内外GPS/GIS应用方面的对比研究,撰写了此行业研究报告。

在此报告中,PDAY Research的咨询分析师对GPS/GIS在国内外的软硬件以及行业方案应用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针对GPS/GIS的优势、劣势以及对策进行了SWOT分析,并对国内外的应用案例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研究,最后,对中国的GPS/GIS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在报告的最后,PDAY Research的咨询分析师为中国的GPS/GIS的行业发展提出了良好的建议和意见。

在数据、市场分析过程中,PDA Research采用了专家访谈、市场调研、网络信息搜集、三次指数预测等多种咨询分析方法,做到了报告的科学性、严谨性。

在本研究报告中,PDAY Research收集并整理了大量的国内外从事GPS/GIS企业的信息和动态,通过对各主要公司的发展情况及动态的跟踪,提出了GPS/GIS行业的发展趋势。PDAY Research在未来将继续对这些企业进行针对性的信息跟踪。

《2002年GPS&GIS市场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共110余页,并含有大量的数据分析图表。报告目录如下,图表目录略。

购买联系: 水清木华研究中心

更多报告参见: 水清木华系列研究报告价目表

研究报告目录

第一章 总论

1.1 GPS 的基本概念及技术特点

1.2 GIS 的基本概念及技术特点

第二章 GPS的发展现状

2.1 GPS 的发展历程

2.2 GPS 的功能及应用

2.3 GPS技术的商业应用类型

2.3.1 GPS技术的整体应用

2.3.2 GPS的具体应用

2.4 GPS 在国际上的发展状况

2.4.1 国际上GPS软件行业的发展状况

2.4.2 国际上GPS硬件行业的发展状况

2.5 GPS 中国市场发展情况

2.6 GPS 的应用案例

2.6.1 GPS的国际应用案例

2.6.2 GPS的国内应用案例

第三章 GIS的发展状况

3.1 GIS技术的发展历程

3.2 GIS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3.3 GIS的技术应用范围

3.3.1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3.3.2 GIS新应用——嵌入式GIS

3.4 GIS在国际上的发展状况

3.5 GIS 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3.5.1 GIS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3.5.2 中国GIS事业的现状

3.5.3 中国GIS软件行业的发展状况

3.6 GIS 的应用案例

3.6.1 GIS的国际应用案例

3.6.2 GIS的国内应用案例

第四章 GPS&GIS的未来发展趋势

4.1 GPS的未来发展趋势

4.1.1 GPS总体市场的发展趋势

4.1.2 美国GPS系统竞争对手的发展趋势

4.1.3 GPS信息服务市场的SWOT分析

4.1.4 Pday Research对中国GPS行业的建议

4.2 GIS的未来发展趋势

4.2.1 GIS 自身技术的发展趋势

4.2.2 GIS的SWOT分析

4.2.3 GIS的未来发展状况预测

4.2.4 Pday Research对中国GIS技术发展的建议

4.3 GPS & GIS 的共同发展趋势

第五章 GPS/GIS主要生产厂商的情况和动态

5.1 GPS主要生产厂商的情况和动态

5.1.1 国际上GPS主要生产厂商的情况和动态

5.1.2 中国国内GPS主要生产厂商的情况和动态

5.2 GIS主要生产厂商的情况和动态

5.2.1 国际上GIS主要生产厂商的情况和动态

5.2.2 中国国内GIS主要生产厂商的情况和动态

6.中国政府信息化市场 篇六

2018-2022年

【报告目录】

第1章:中国公安信息化背景分析

1.1 公安信息化概述

1.1.1 公安信息化定义

1.1.2 公安信息化目的 1.1.3 公安信息化内容

1.2 公安信息化价值链分析

1.2.1 价值链分析

1.2.2 公安民警

1.2.3 专业开发商

1.2.4 政府管理部门

1.3 公安信息化发展环境分析

1.3.1 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1)行业监管体制

(2)行业主要标准

(3)行业相关政策

(4)行业发展规划

1.3.2 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1)宏观经济发展现状

(2)宏观经济发展预测

(3)经济环境对行业影响

1.3.3 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1)反恐维稳形势日趋严峻

(2)公共安全财政支出增加

(3)公安警力严重不足

(4)公安经费紧缺问题

(5)社会环境对行业影响

1.3.4 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1)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2)行业专利公开数量变化情况

(3)行业专利申请人分析

(4)技术环境对行业影响

1.4 公安信息化发展机遇与威胁分析

1.4.1 发展机遇

1.4.2 发展威胁

第2章:国外公安信息化发展及经验总结

2.1 美国公安信息化发展情况

2.1.1 美国公安信息化发展进程

2.1.2 美国公安信息化发展现状

2.1.3 美国公安信息化问题与展望

2.1.4 美国公安信息化经验启示

(1)公安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应由重在建设向重在应用转移

(2)聘任文职人员是解决信息化人才匮乏的有效途径

2.2 英国公安信息化发展情况

2.2.1 英国公安信息化发展进程

2.2.2 英国公安信息化发展现状

2.2.3 英国公安信息化问题与展望

2.2.4 英国公安信息化经验启示

(1)统一标准和法规是公安信息化发展的关键

(2)确定警务情报共享程序机制

(3)加快警务信息共享管理机制建设现阶段

(4)专业人才是实现公安信息化发展的保障

2.3 德国公安信息化发展情况

2.3.1 德国公安信息化发展进程

2.3.2 德国公安信息化发展现状

2.3.3 德国公安信息化问题与展望

2.3.4 德国公安信息化经验启示

(1)公安执法管理创新模式

(2)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创新

(3)虚拟社会管理创新

2.4 日本公安信息化发展情况

2.4.1 日本公安信息化发展进程

2.4.2 日本公安信息化发展现状

2.4.3 日本公安信息化问题与展望

2.5 香港公安信息化发展情况

2.5.1 香港公安信息化发展进程

2.5.2 香港公安信息化发展现状

2.5.3 香港公安信息化问题与展望

2.5.4 香港公安信息化经验启示

(1)加强情报信息的整体规划

(2)建立情报评估制度

(3)着力提高情报工作人员的素质

第3章:中国公安信息化发展状况分析

3.1 公安信息化应用现状分析

3.1.1 公安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

3.1.2 公安信息化特点分析

3.1.3 公安信息化应用现状分析

3.1.4 公安信息化产业链结构

3.2 公安软件市场发展分析

3.2.1 公安软件市场发展历程

3.2.2 公安软件市场规模分析

3.2.3 公安软件应用现状分析

3.2.4 公安软件发展趋势分析

(1)智能化

(2)融合化

3.2.5 公安软件发展前景预测

3.3 公安信息技术装备市场分析

3.3.1 公安信息化装备采购情况分析

(1)公安信息化装备采购规模

(2)公安信息化装备采购结构

3.3.2 公安PC设备需求特征与潜力

(1)公安行业PC保有情况

(2)公安行业PC采购分析

(3)公安行业PC采购特点

(4)公安行业PC采购类型

(5)公安行业PC需求趋势

3.3.3 公安领域网络设备需求潜力分析

(1)公安领域网络设备需求特点

(2)公安领域网络设备需求规模

(3)公安领域网络设备市场格局

(4)公安领域网络设备需求潜力

3.4 公安云计算应用现状与趋势分析

3.4.1 云计算发展现状分析

(1)云计算及其特点分析

(2)云计算发展现状分析

3.4.2 公安云计算发展路线

(1)公安云计算基本概念

(2)公安云计算应用切入点

(3)公安云计算发展路线图

(4)公安云计算的生命周期

3.4.3 公安云市场发展前景预测

(1)公安云计算投资规模预测

(2)公安云计算市场规模预测

3.5 公安云运用场景与案例分析

3.5.1 云化数据中心

(1)云化数据中心概述

(2)云化数据中心应用分析

(3)云化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4)云化数据中心典型案例

3.5.2 云存储平台

(1)云存储平台概述

(2)云存储平台需求分析

(3)云存储平台应用场景

(4)云存储平台解决方案

(5)云存储平台典型案例

3.5.3 桌面虚拟化平台

(1)桌面虚拟化平台概述

(2)桌面虚拟化平台需求分析

(3)桌面虚拟化平台应用场景

(4)桌面虚拟化平台解决方案

(5)桌面虚拟化平台典型案例

3.5.4 云应用平台

(1)云应用平台概述

(2)云应用平台需求分析

(3)云应用平台应用场景

(4)云应用平台解决方案

(5)云应用平台典型案例

3.5.5 公安管理服务云平台

(1)公安管理服务云平台概述

(2)公安管理服务云平台需求分析

(3)公安管理服务云平台应用场景

(4)公安管理服务云平台解决方案

(5)公安管理服务云平台典型案例

3.6 公安(安防)物联网应用分析

3.6.1 公安物联网定义

3.6.2 公安物联网应用现状

3.6.3 公安物联网市场情况

3.6.4 公安物联网应用规模

3.6.5 公安物联网发展趋势

3.6.6 公安物联网应用前景

3.7 公安特训VR/AR应用分析

3.7.1 公安特训VR/AR

3.7.2 公安特训VR/AR应用现状

3.7.3 公安特训VR/AR应用前景

3.8 公安大数据应用分析

3.8.1 公安大数据应用需求分析

3.8.2 公安大数据应用现状

3.8.3 公安大数据应用前景

第4章:公安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情况分析

4.1 公安信息化客户主要业务和流程

4.1.1 公安信息化客户类型

4.1.2 交通类业务及流程

4.1.3 治安类业务及流程

4.1.4 禁毒类业务及流程

4.1.5 出入境类业务及流程

4.1.6 刑侦、经侦及国保类业务及流程

4.2 公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

4.2.1 公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内容

4.2.2 公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4.2.3 公安信息网络建设情况分析

4.3 公安信息化解决方案及应用分析

4.3.1 金盾网解决方案

(1)方案概况

(2)方案优势分析

(3)方案应用场景

(4)方案应用现状

(5)典型案例分析

4.3.2 警务云&大数据解决方案

(1)方案概况

(2)方案优势分析

(3)方案应用场景

(4)方案应用现状

(5)典型案例分析

4.3.3平安城市解决方案

(1)方案概况

(2)方案优势分析

(3)方案应用场景

(4)方案应用现状

(5)典型案例分析

4.4 公安信息化主要系统应用分析

4.4.1 综合信息系统

(1)系统概况

(2)系统组成(3)系统应用

(4)建设现状

4.4.2 视频信息系统

(1)系统概况

(2)系统组成(3)系统应用

(4)建设现状

4.4.3 人口信息平台

(1)系统概况

(2)系统组成(3)系统应用

(4)建设现状

4.4.4 社会信息采集平台

(1)系统概况

(2)系统组成(3)系统应用

(4)建设现状

4.4.5 重大事件预警分析系统

(1)系统概况

(2)系统组成(3)系统应用

(4)建设现状

4.4.6 警务综合信息平台

(1)系统概况

(2)系统组成

(3)系统应用

(4)建设现状

4.4.7 警用GIS平台

(1)系统概况

(2)系统组成(3)系统应用

(4)建设现状

4.4.8 大情报综合应用平台

(1)系统概况

(2)系统组成(3)系统应用

(4)建设现状

4.4.9 部门间信息共享平台

(1)系统概况

(2)系统组成(3)系统应用

(4)建设现状

4.4.10 移动警务终端

(1)系统概况

(2)系统组成(3)系统应用

(4)建设现状

4.4.11 智能作战指挥平台

(1)系统概况

(2)系统组成(3)系统应用

(4)建设现状

4.4.12 智能模拟演练平台

(1)系统概况

(2)系统组成(3)系统需求

(4)建设现状

4.4.13 特警特训模拟系统

(1)系统概况

(2)系统组成(3)系统应用

(4)建设现状

第5章:中国重点省市公安信息化投资规划

5.1 北京市公安信息化投资规划分析

5.1.1 北京市公安领域发展现状

5.1.2 北京市公安信息化政策环境

5.1.3 北京市公安信息化建设现状

5.1.4 北京市公安信息化投资规划

5.2 上海市公安信息化投资规划分析

5.2.1 上海市公安领域发展现状

5.2.2 上海市公安信息化政策环境

5.2.3 上海市公安信息化建设现状

5.2.4 上海市公安信息化投资规划

5.3 浙江省公安信息化投资规划分析

5.3.1 浙江省公安领域发展现状

5.3.2 浙江省公安信息化政策环境

5.3.3 浙江省公安信息化建设现状

5.3.4 浙江省公安信息化投资规划

5.4 江苏省公安信息化投资规划分析

5.4.1 江苏省公安领域发展现状

5.4.2 江苏省公安信息化政策环境

5.4.3 江苏省公安信息化建设现状

5.4.4 江苏省公安信息化投资规划

5.5 广东省公安信息化投资规划分析

5.5.1 广东省公安领域发展现状

5.5.2 广东省公安信息化政策环境

5.5.3 广东省公安信息化建设现状

5.5.4 广东省公安信息化投资规划

5.6 山东省公安信息化投资规划分析

5.6.1 山东省公安领域发展现状

5.6.2 山东省公安信息化政策环境

5.6.3 山东省公安信息化建设现状

5.6.4 山东省公安信息化投资规划

5.7 河南省公安信息化投资规划分析

5.7.1 河南省公安领域发展现状

5.7.2 河南省公安信息化政策环境

5.7.3 河南省公安信息化建设现状

5.7.4 河南省公安信息化投资规划

5.8 新疆自治区公安信息化投资规划分析

5.8.1 新疆自治区公安领域发展现状

5.8.2 新疆自治区公安信息化政策环境

5.8.3 新疆自治区公安信息化建设现状

5.8.4 新疆自治区公安信息化投资规划

5.9 川公安信息化(平安城市)投资规划分析

5.9.1 四川省公安领域发展现状

5.9.2 四川省公安信息化政策环境

5.9.3 四川省公安信息化建设现状

5.9.4 四川省公安信息化投资规划

5.10 福建公安信息化投资规划分析

5.10.1 福建省公安领域发展现状

5.10.2 福建省公安信息化政策环境

5.10.3 福建省公安信息化建设现状

5.10.4 福建省公安信息化投资规划

5.11 西藏自治区公安信息化投资规划分析

5.11.1 西藏自治区公安领域发展现状

5.11.2 西藏自治区公安信息化政策环境

5.11.3 西藏自治区公安信息化建设现状

5.11.4 西藏自治区公安信息化投资规划

第6章:中国公安信息化相关企业经营分析

6.1 公安信息化企业发展总况

6.2 国内公安信息化领先企业案例分析

6.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概况

(2)企业经营情况

(3)公安信息化解决方案介绍及优势

(4)公安信息化解决方案应用现状

6.2.2 长春天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概况

(2)企业经营情况

(3)公安信息化解决方案介绍及优势

(4)公安信息化解决方案应用现状

6.2.3 烟台海颐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概况

(2)企业经营情况

(3)公安信息化解决方案介绍及优势分析

(4)公安信息化解决方案应用现状

6.2.4 南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概况

(2)企业经营情况

(3)公安信息化解决方案介绍及优势

(4)公安信息化解决方案应用现状

6.2.5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概况

(2)企业经营情况

(3)公安信息化解决方案介绍及优势

1)公司公安信息化解决方案优势

(4)公安信息化解决方案应用现状

6.2.6 广州华南资讯科技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概况

(2)企业经营情况

(3)公安信息化解决方案介绍及优势分析

(4)公安信息化解决方案应用现状

6.3 公安信息化主要运营商案例分析

6.3.1 中国移动

(1)企业发展概况

(2)公安信息化解决方案基本情况

(3)公安信息化解决方案应用现状

6.3.2 中国电信

(1)企业发展概况

(2)公安信息化解决方案介绍

(3)公安信息化解决方案应用现状

6.3.3 中国联通

(1)企业发展概况

(2)公安信息化解决方案介绍

(3)公安信息化解决方案应用现状

6.3.4 华数

(1)企业发展概况

(2)公安信息化解决方案介绍

(3)公安信息化解决方案应用现状

第7章:中国公安信息化投资机会与建议

7.1 公安信息化发展前景与趋势预测

7.1.1 行业发展因素分析

(1)有利因素

(2)不利因素

7.1.2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7.1.3 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1)公安信息化投资预测

(2)公安信息化规模预测

7.2 公安信息化投资潜力分析

7.2.1 行业投资现状分析

7.2.2 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1)产品准入制度的壁垒

(2)业务经验壁垒

(3)品牌壁垒

(4)技术壁垒

7.2.3 行业经营模式分析

(1)采购模式

(2)销售模式

(3)研发模式

(4)盈利模式

7.2.4 行业投资风险预警

(1)经济环境风险

(2)市场环境风险

(3)技术风险

(4)人力成本上涨风险

(5)核心技术人才流失风险

7.3 公安信息化投资策略与建议

7.3.1 行业投资价值分析

7.3.2 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1)政策利好

(2)信息爆炸带来综合信息整理问题

(3)综合信息分析能力

7.3.3 行业投资策略建议

(1)建立与知名投资商和企业的战略联盟

(2)品牌优先的市场发展战略是决定企业价值高低的根本策略

(3)严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第8章:公安信息化发展延伸

8.1 社区安全信息化

8.1.1 社区安全信息化的概念

8.1.2 社区安全的发展背景分析

8.1.3 社区公安信息化系统总体架构分析

8.1.4 社区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与成果分析

8.1.5 社区安全信息化建设规模分析

8.1.6 发展的推动因素

8.1.7 建设发展趋势分析

8.1.8 竞争格局

8.1.9 发展前景

图表目录

图表1:公安信息化特性

图表2:公安信息化目的 图表3:公安信息化主要内容

图表4:公安信息化价值链结构图

图表5:公安信息化行业标准化工程建设

图表6:2012-2017年公安信息化行业相关政策与规范

图表7:公安信息化行业相关规划

图表8:2012-2017年我国GDP及增速(单位:万亿元,%)

图表9:2011-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跌幅(单位:%)

图表10:2010-2017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单位:元)

图表11:2014-2017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单位:%)

图表12:2013-2017年中央本级公共安全支出及同比增长情况(单位:亿元,%)

图表13:2012-2017年我国公安信息化相关专利申请数量变化图(单位:项)

图表14:2012-2017年我国公安信息化相关专利公开数量变化图(单位:项)

图表15:截止到2017年底公安信息化申请人构成图(单位:项)

图表16:我国公安信息化的机遇分析

图表17:我国公安信息化的威胁分析

图表18:美国公安信息化的构成

图表19:Compstat的基本原则

图表20:英国公安信息化发展历程

图表21:英国“国家情报模式”构成 图表22:德国公安信息化的历程

图表23:德国公安信息化系统优点

图表24:德国公安信息化发展展望

图表25:日本公安信息化系统的构成 图表26:香港公安信息化优势分析

图表27:公安信息化特点分析

图表28:金盾工程一期

(一)图表29:金盾工程一期

(二)图表30:金盾工程一期

(三)图表31:各运营商推出的公安行业相关系统

图表32:公安信息化行业产业链构成图

图表33:公安软件市场发展历程图

图表34:2007-2017年公安软件市场规模变化情况(单位:亿元)

图表35:2018-2023年公安软件市场发展前景预测(单位:亿元)

图表36:2017年公安信息化装备软件系统部分采购项目情况(单位:万元)

图表37:2017年公安信息化装备采购项目结构(单位:%)

图表38:2005-2017年公安系统PC保有量情况(单位:万台)

图表39:公安行业PC采购特点分析

图表40:公安行业PC机采购的类型(单位:%)

图表41:云计算服务特点分析

图表42:中国云计算发展阶段

图表43:2018-2023年公安云计算投资规模预测(单位:亿元)

图表44:云化数据中心在公安行业中的应用分析

图表45:云化数据中心实施步骤

图表46:云存储平台应用场景

图表47:戴尔Compellent数据在不同存储层之间迁移

图表48:桌面虚拟化平台

图表49:VMWareView体系结构图

图表50:云应用平台解决方案分析

图表51:公安物联网技术架构图

图表52:我国公安物联网企业参与情况

图表53:2010-2017年物联网在公安信息化领域的应用规模(单位:亿元)

图表54:2018-2023年物联网在公安信息化领域的应用前景(单位:亿元)

图表55:公安行业交通类业务及流程图示

图表56:交通民警处理交通道路违章一般流程

图表57:公安行业治安类业务及流程图示

图表58:公安行业禁毒类业务及流程图示

图表59:公安行业出入境类业务及流程图示

图表60:公安行业刑侦、经侦及保国类业务及流程图示

图表61:民警办理刑事案件一般流程

图表62:公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图表63:“金盾工程”IP广域网络解决方案图示

图表64:公安信息局域网解决方案

图表65:成都公安总体网络示意图

图表66:成都公安网络业务接入示意图

图表67:平安城市解决方案应用场景图示

图表68:广东铂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平安城市解决方案

图表69:浙江省公安综合信息系统组成图示

图表70:公安综合信息系统应用功能分析

图表71:公安综合信息系统应用功能分析

图表72:公安视频信息系统组成分析

图表73:公安视频信息系统应用分析

图表74:人口信息平台构成

图表75:社会信息采集平台构成 图表76:重大事件预警系统结构模式图

图表77:重大事件预警分析系统工作流程

图表78:警务综合信息平台构成 图表79:警用GIS平台构成

图表80:公安大情报综合应用平台构成 图表81:部门间信息共享平台构成及工作流程

图表82:智能模拟演练平台构成

图表83:近年来北京市公安信息化行业相关政策及规划

图表84:北京市公安信息化投资规划

图表85:2017年上海公安机关的相关工作

图表86:近年来上海市公安信息化行业相关政策及规划

图表87:2014-2017年上海市公共安全预算支出情况(单位:亿元,%)

图表88:近年来浙江省公安信息化行业相关政策及规划

图表89:近年来江苏省公安信息化行业相关政策及规划

图表90:近年来广东省公安信息化行业相关政策及规划

图表91:广州市总体信息化数据框图

图表92:广东省信息数据资源情况优势

图表93:广东省信息化数据服务方式

图表94:2013-2017年广东省公共预算支出(单位:亿元,%)

图表95:山东省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图表96:河南省公安信息化投资规划

图表97:新疆自治区南疆区域安放信息化建设项目情况

图表98:2013-2017年新疆自治区安防信息化建设投资规模(单位:亿元)

图表99:四川省公安领域发展现状

图表100: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基本信息表

图表101: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介绍

图表102:2012-2017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分析(单位:亿元,%)

图表103:2012-2017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营业收入及增长率(单位:亿元,%)

图表104:2012-2017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营业利润及增长率(单位:亿元,%)

图表105:2012-2017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及增长率(单位:亿元,%)

图表106: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公安信息化解决方案及优势

图表107: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公安信息化相关项目

图表108:2012-2017年长春天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销售收入及增长率(单位:亿元,%)

图表109:长春天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六代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主要功能

图表110:长春天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主要优势

图表111:长春天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公安信息化相关案例

图表112:烟台海颐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基本信息表

图表113:2013-2017年烟台海颐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分析(单位:万元)

图表114:2013-2017年烟台海颐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分析(单位:%)

图表115:2013-2017年烟台海颐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能力分析(单位:次)

图表116:2013-2017年烟台海颐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偿债能力分析(单位:%,倍)

图表117:2013-2017年烟台海颐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能力分析(单位:%)

图表118:海颐特权账号安全管理系统的功能列表

图表119:海颐特权账号安全管理系统的优势分析

图表120:海颐安全运营管理系统的功能列表

7.中国政府信息化市场 篇七

一、资本市场中的会计信息需求

(一)资本市场中的会计信息内容

资本市场主要针对的是证券市场。从信息的角度来看,证券市场是一个信息市场。会计信息是企业向社会提供的一种特殊的“产品”,在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后,这种特殊的信息产品可为投资者等市场参与者带来收益。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资本市场存在与正常运行的信息基础。Fama(1970)发现会计信息对资本市场有影响,他认为在理想状态下,会计信息的披露将对资本市场中证券的价格产生影响,继而为资源的配置提供准确的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能做出产品投资决策,投资者将选择投资能代表公司经营活动的项目以获得回报。同时,Fama(1970)根据不同信息环境下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的差异,将资本市场分为了三种形式,一种是强式有效市场,即在强式有效的情况下,该市场中的证券价格能充分地反映公司经营的所有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公开的,而且还包括内部未公开的信息。此时,每一种证券价格都等于其投资价值,投资者没有任何方法获得超额利润。另一种是半强式有效市场,即证券价格包含了所有公开可获得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利用公开披露的信息不能使投资者获得超额利润。最后一种是弱式有效市场,证券价格仅仅反映的是全部能从交易中获取的历史价格信息,此时市场信息的公开程度低,投资者无法依靠其对证券价格变化历史趋势的分析来始终如一地获取超额利润。上述分析可知,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与信息的充分披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信息披露是衡量资本市场信息需求满足程度的重要因素,其中会计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重要的信息来源,通过对会计信息的披露可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史浩光等,2006)。

(二)利益相关者的会计信息需求

会计信息使得经济资源实现了有效配置,提高了资本市场的效率。信息经济学指出,在经济机制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信息不对称将导致两大问题: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在资本市场中,逆向选择表现为事前选择,由于不能了解到公司准确的财务信息和经营状况,以至于委托人选择了不称职的受托管理者,投资者错误地购买了公司的股票,资本市场无法正常运作;道德风险则表现为事后选择,由于委托人不能直接观察到内部管理层的行为,管理层往往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存在过度的在职消费或投资于风险过高的投资项目的倾向。(1)内部利益相关者的会计信息需求。作为公司的内部利益相关者,管理层得到委托方的授权从事经营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效用,以达到公司利润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然而,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管理层可能牺牲股东的利益而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出现过度的在职消费或偷懒等行为。为避免这种情形发生,委托方积极与管理层签订契约,或者引入报酬机制,将管理层的收入与公司的业绩挂钩,促使两者的目标一致。对管理层来说,其披露的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相关经济指标是委托方用以评价其经营业绩的主要工具,这就导致了管理层将更加关注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内容和结果,因此管理层在主观上具有参与甚至干涉会计信息生成和传递的动机。此外,由于履行契约是存在代理成本的,而该成本由管理层承担,因此为减少代理成本对自身报酬的影响,管理层将采取主动披露会计信息的方式以使该成本最小化。一旦所披露的会计信息被认可,管理者的收入、声誉、市场价值等利益都会得到提高。(2)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会计信息需求。在资本市场中,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部门。企业按照规定公开披露信息,投资者利用公开的信息进行投资决策,债权人根据企业的财务状况决定是否给予信贷,同时在这期间,政府对公开披露的信息进行监管,各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投资者主要指企业的股权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等,是众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中最重要且与企业关系最紧密的会计信息需求者。投资者将资金投入企业,期望从企业获取高额收益回报,但却要承担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此时,投资者将通过阅读企业的财务报告,获得企业盈利状况、未来发展前景等财务信息,以做出收益最大的投资决策。作为信息使用者的债权人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他们需要及时地获取企业的财务信息,分析贷款的回报和风险,关注贷款的本金及利息能否如期收回,并决定是否继续贷款。一类是与企业发生经济业务往来的债权人,通过企业的会计信息他们可以了解到企业的偿债能力、销售信用水平等情况,并决定是否与其长期合作,是否采取更为合理有效的结算方式,以避免经济业务带来的坏帐损失,影响经济效益。总之,债权人使用会计信息的目的主要是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以做出是否与其发生债权债务关系的决策。在资本市场中,政府扮演着组织者和监管者的角色,以达到使市场交易保持活跃、提高效率以及维持市场稳定的目标。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利用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等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并在需要的时候实施适当的干预措施以引导其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当一个人的消费或企业的生产活动对另一个人的效用或另一家企业的生产函数产生一种原非本意的影响时,就会出现一种外部性。会计信息作为公共物品,每一个信息需求方都期望获得企业对外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但是披露的成本却只由企业一方承担的,而不是由全体受益者承担,因此企业不会有强烈的动机去生产和销售会计信息,这就产生了会计信息的外部性。会计信息外部性直接导致的结果是资本市场中会计信息的供给远远小于市场的需求情况。因此,为提高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确保会计信息的真正需求得到满足,政府将通过其权威的行政权力,强制性要求企业披露符合一定质量要求和最低信息含量的会计信息,发挥监管者的作用。

二、政治市场中的会计信息需求

(一)政治市场中的会计信息内容

政治市场的结构组成不同于资本市场,西方政治市场中的活动主体主要有选民、政府、政党和利益集团。选民将国家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委托给政府加以管理和实施,执政党作为政府的管理者有义务向选民披露政府管理公共资源、实施公共政策的效率和效果。选民通过阅读和分析政府发布的各种报告,做出支持或反对现任执政党的决策,并通过选举投票的方式对政府更替产生影响。政府通过预算的方式提出本年度公共产品供给及其融资方案,并交由纳税人或选民的代理人国会的审议批准。由于不同的公共预算开支和税收分摊方案反映着不同的纳税人或不同利益群体的需要,因此,经过审核批准的政府预算,实际上是政府与各利益集团的相互博弈、制衡与妥协的结果,这既体现了公共选择的意愿,也反映了大多数选民的利益,说明了政治家与选民之间的交换关系。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市场中的主体具有“经济人”的特点,即选民、政府、政党及政治家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对于选民,其对自身利益的追求驱使其支持预期能带给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政党;而对于政府,作为享有特殊权力的专业化机构,其寻求的是从选民处获取最大化的政治支持;政党则是一个以执政为目的的团体,一旦当选后将负责制定和执行政府政策;政治家通过履行政府的社会职能实现其对个人私利如收入、声誉和权力等的追求。而在这期间,会计信息被视为政府不同公共政策实施效果的替代变量。Ingram、Copeland(1981)发现政党利用会计信息影响选民投票行为的现象。认为选民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的偏好会影响政党实施的公共政策,而这些公共政策的实施结果最终又会体现在财政收入、支出等会计信息上。同时发现,获得再次当选的政党比未成功当选的政党能够提供更低水平的负债水平和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由此可见,反映政府收入、支出和负债等方面的会计信息将影响选民的投票行为和政党的当选结果。

(二)利益相关者的会计信息需求

与资本市场一样,政治市场中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形,其信息不对称同样来源于委托代理问题。如果说资本市场中企业的受托责任是因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那么政治市场中政府的受托责任则来源于民主社会制度的建立。在政治市场中,选民是国家资源的最终拥有者,而政府则是选民赋予其管理权限的受托人。政府与选民之间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政府作为国家资源的控制者,利用其自身的信息优势地位垄断着信息的传播,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选民则处于信息弱势地位,从政府外部难以获得政府信息,最终可能导致其利益受损。在解决信息不对称这个问题上,企业是在有效市场的假设下强调充分披露信息以解除管理层的受托责任,虽然该充分披露原则并不适用于政府,但是对会计信息的适当披露仍然是政府解除受托责任的重要途径之一。(1)内部利益相关者的会计信息需求。政府作为劳动分工中享有特殊权利的一个专业化机构,其寻求的是最大化政治支持。在一个存在定期选举的民主社会中,政府的首要目标是连任,而当选则是在野党的目标。Kido、Petacchi(2012)通过观察美国州政府现任官员如何自由裁定休假给付账户(Compensated Absence Liability Account)和无资金准备养老金义务账户(Unfunded Pension Liability Account)之后,发现在选举当年,现任州政府提供的与这两个账户有关的负债数量均显著性偏低,这表明了政府将通过操纵会计信息所反映出的政府财政结果,以在选民面前呈现一种“良好”的财务状况,以提升选民对现任政府财政状况的好感,以获得连任。这个结果有力地证明了政府主体的会计选择将对选举结果产生影响。在政治过程中,政府受到选民的委托管理国家各项资源,制定政策。一方面,政府的各级行政机构作为生产单位依据政策生产各种公共产品及服务,以满足选民的需要。选民通过其代理人国会向行政机构显示需求,并且通过国会向行政机构拨款提供预算资金。因此,在政治过程中,行政机构将受到需求与预算的双重约束。其中需求约束主要来自选民对公共产品及服务的需求,而预算约束则来自行政机构内部,受到根据需求生产公共产品和服务所耗费的资源和支付的成本约束。另一方面,在行政机构中长期工作的官员也是理性的个人利益最大化者。各官员追求个人利益的主要包括收入、津贴、社会地位、权力等,官员的目标通常与所在机构的预算规模呈单调正相关的关系,而政府预算规模又与政府权力的大小正相关。因此,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政府官员必然极力帮助本机构谋求预算的最大化,争取权力的有效控制。(2)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会计信息需求。政治市场中会计信息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选民、政党和利益集团,其中选民是政治市场中最主要的外部会计信息需求者。在资本市场中,人们通过对所需要的产品进行货币购买的形式来表达偏好;而在政治市场中,选民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选择公共物品。唐斯(1957)认为,选民收集政治信息,主要是为了两个目的,一是帮助他们做出关于投票的决策,二是形成在两次选举之间能够影响政府政策制定的舆论。选民作为理性的信息需求方,通过阅读政府披露的信息,以识别不同政党或不同地区之间公共物品和公共政策的差异,并通过“用手投票”或“用脚投票”的方式选举能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政党。政党为争取更多选票,主动提供反映其政策的会计信息使得选民搜集信息的成本降低,进而使投票的成本降低,选民更有动力投票支持该政府。与此同时,为了影响政府在任一决策领域的政策制定,选民必须对所发生的时间持续拥有充分的信息。政党是一个由一些谋求通过按期举行的选举中取得官职来控制国家机器的人组成的团队。政党为追求选民的选票最大化,在不违反宪法的条件下制定或实施一项能反映大多数选民愿望的政策。为使选民了解到政党制定的政策能够实现其利益最大化,政党主动披露对其有利的信息,尤其是反映政党将用于收入、支出、债务结构等的会计信息。如民主制下政府倾向于实行收入再分配,即高收入人群收入的一部分通过财政手段分配给低收入人群,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则倾向于部分地抵消选票平等分配的影响,这些措施都是政党为获得选票最大化而采取的政策。此外,由于各政党中的政治家所追求的激励是来自对权力、名望和收入等收益的欲望,而只有当他们的政党最终当选时他们才能得到所渴望的东西。因此,各政治家将积极努力帮助政党制定政策以争取选票、顺利当选。由于政治家并不总是企图从松散的选民们手中获得更多的选票,他们也将考虑少数利益集团的利益,制定符合利益集团的政策,并通过会计信息披露出来,以获取他们强有力的支持。政府会计信息的另一个需求者是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一个由具有共同利益的人们组成的有组织的集团。利益集团通过政府提供的会计信息了解到政府的具体政策,为了达到共同利益,利益集团往往向政府机构提出要求或施加压力,使政府制定的法律或实施的政策符合自身利益。因此,利益集团将通过关注政府披露的会计信息达到影响政府的目的。根据上述分析,资本市场与政治市场中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详见表(1)。

三、我国政治市场中会计信息需求的理性定位与政府会计改革

(一)政治市场中会计信息需求的定位

我国政治制度与西方国家具有本质差异。我国政治制度具有以下特点:我国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产党在我国政党中处于领导地位,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参政党。这种根植于我国特定历史文化的政治制度既有利于发扬民主,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避免西方多党制或两党制轮流执政带来的弊端。宪法规定我国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我国的国家权力集中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地方政权在中央政权的严格控制下行使职权,由中央委派的官员或由地方选出的官员代表中央管理地方行政事务,纵向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密切。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决定了西方政治市场的政党竞争不适用于我国政治环境,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行为并不是以获取“选票最大化”为目的的,而是为了提升政府的透明度,增强社会问责的效率和效果,不断满足政府自身的管理需求。张琦等(2009)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我国政府的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均不满足于现有政府会计系统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并且外部利益相关者比内部利益相关者表现出了更为强烈的不满情绪。由此可看出,各利益相关者对政府会计信息有着不同的关注点。(1)内部利益相关者的会计信息需求。我国政治市场中会计信息的内部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指政府政策决策者和上级政府。为达到监督和决策的效果,政府政策决策者需要利用政府层面的会计报告(陆建桥,2004)。政府政策决策者通过财政部门整合的经济数据,包括预算的执行情况、有关土地等国有资产、各种文化遗产以及政府负债信息等财务数据,可更好地了解国家的整体情况,做出经济、适合的决策。此外,为达到控制的目标,政府决策者还需要获取详细的政府收入及运营成本等财务信息。另外,在我国中央集权制的体制下,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拥有绝对、集中的权力和权威,中央政府能够对全国各个层级的地方政府进行直接和越级的领导。相对于其他的利益相关者而言,上级政府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取政府会计信息。一方面,上级政府通过阅读下级政府有关预算编制和执行的数据,监督下级政府对项目或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评价下级政府的绩效管理,并对其实施直接的控制;另一方面,上级政府通过分析下级政府的资产与负债情况,进一步控制政府内部的财务风险问题。(2)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会计信息需求。社会公众是我国政治市场中外部最广泛的利益相关者。由于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纳税人缴纳的税收,随着纳税人缴纳税收的增加,社会公众愈发关注政府财政收支的透明度、财政支出的用途及其合理性等问题。近年来,社会公众的民主意识不断提高,伴随2008年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施行以及近两年各中央部委“三公经费”的主动披露,社会公众积极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府会计信息,监督政府行为。社会公众阅读和分析政府披露的会计信息,如公共服务的成本信息、政府绩效信息、预期财务及非财务信息等,借助信息中介(如报纸等传统媒介、微博等网络媒介)形成对法定预算信息遵从情况、公共服务成本及其质量情况的社会舆论,又通过信息中介最终将舆论信息反馈给政府部门,影响政府制定的政策、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过程,从而参与到政府治理之中。在我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下,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是政府会计信息最主要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在我国,人大是立法机构,具有立法权、任免权、监督权和重大事项决定权等。人大代表具有双重身份:一是相对于社会公众来说是“公仆”,应代表人民的意思,维护人民的意愿,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的监督;二是相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来说是“主人”,选举并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政协是参政议政机关,政协委员应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随着近年来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其对政府的治理效应愈发凸显。在每年的“两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期望从政府财务报告获得相关财务信息,如预(决)算信息及政府绩效方面的信息等,以帮助他们审查或批准国家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评价政府对资源的管理状况,并通过或否决政府报告中的某些内容(如预算方案),或者提出更为有效、合理的提案,履行监督政府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职责,帮助政府防范财政风险、提高财政透明度。

(二)利益相关者信息需求下的政府会计改革

8.中国市场将成为我们最重要的市场 篇八

讲谈社是日本最大的综合性出版社,也是日本主要的漫画出版社之一。本期“高端论坛”栏目,我们对日本讲谈社社长野间省伸先生进行了独家专访,请他来谈一谈讲谈社与广西出版传媒集团的合作、讲谈社的中国战略以及新媒体战略。这是“高端论坛”栏目首次邀请国际顶级企业的首脑来发表观点。

1、关于讲谈社和广西出版传媒集团的合作

记:讲谈社和广西出版传媒集团的合作都包括哪些具体项目?

野间:首先,我们将于明年3月创刊一本起用中国漫画家的月刊杂志,它将成为合作事业的中心。其后,我们将以这本月刊杂志为基础,打造出能够推向全世界的优秀作品。

记:和以往的同类漫画杂志相比,这本漫画月刊的新杂志具有哪些对应中国市场的新要素?

野间:我觉得,引入日本的漫画编辑技术是很重要的一点。日本漫画的繁盛虽然源自漫画家的才能,但也是靠着众多漫画编辑的细致策划与商议才实现的。日本漫画家将编辑当成“具有客观眼光的另一个自己”而充分加以利用,这是日本漫画在制作阶段的一大特征。这一点在每部作品的魅力中必定有所反映。

记:您认为,这本新杂志在运作上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您准备如何克服它们?

野间:首先,我认为比起“问题”来,用“课题”来表现更确切。而没有“课题”的新事业是不存在的。我们此次的事业中也存在不少课题,其中一个就是交流。日本的责任编辑和中国的漫画家进行商讨时,语言壁垒的存在是无法回避的。想解决这个课题,需要中国编辑人员的力量。首先要让日本编辑和中国编辑之间达成意见沟通,然后再去和创作者见面,我觉得这非常必要。

记:您认为新漫画月刊杂志以及其它新兴出版物在中国市场的前景如何?如果可能,希望能配合数据做个解说。例如,新杂志的预期发行量是多少?

野间:新杂志的发行量目前还没有决定。现在我们作为重中之重来思考的是如何推出让中国读者感到“有趣”的作品。因为,这是吸引更多人来读它的必要条件。中国人和日本人之间当然存在差异,但在“富于魅力的主人公和令人感动的故事会受到支持”这一点上,我觉得中国和日本没有多大差别。因此我想,创作出这样的作品是最重要的。

2、关于讲谈社的中国战略

记:本次合作的规模是否为讲谈社有史以来与中国企业最深入的一次合作?此前,讲谈社还曾在中国有过哪些合作项目?

野间:本次合作的规模是和中国的合作中有史以来最大的。以前的项目方面,首先是长达27年的“中国出版研修制度”,讲谈社在这项合作中引入了很多中国出版界的优秀人才。除此之外,1993年和接力出版社的翻译出版合作也是个很大的项目。不过我想,本次合作的规模将比它更大。

记:现在很多日本出版社陆续进入中国市场,这是否意味着近几年美国市场对于日本漫画产业来说已经失去了原先的魅力?在讲谈社的战略中,中国市场被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

野间:美国市场至今依然很有魅力。但现在,我们认为中国市场具有比美国市场更大的发展前景。中国市场的背景之一是人口众多,我们认为这与市场潜力直接相关。中国市场很可能将成为我们最重要的市场。

记:讲谈社将如何让日本的出版模式与中国国情相配合?换句话说,您觉得讲谈社在日本积累的丰富的漫画出版经验中,有哪些适合中国,又有哪些不适合中国?

野间:关于这一点,我们现在也在不断调查。日本的漫画产业和漫画表现同样成熟,读者的喜好多种多样,其中有超出我们当前认识的、适合中国的类别或表现形式也说不定。我们希望通过今后的出版活动收集更多的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

记:讲谈社为什么选择漫画作为合作的突破口,而不是其它出版物?

野间:中国读者读过很多日本漫画——当然,盗版是个很大的问题——也培育了很多漫画家。有可以植根的土壤,同时也有画手。我们在这方面拥有经验,又判断它将有非常大的发展。基于这种状况,我们从未考虑过漫画以外的选择。

3、关于电子出版

记:这是我个人的感觉,现在日本看漫画的人似乎没有过去那样多了。您觉得漫画是否已经不再像往日那样受欢迎?

野间:不是那样的。随着新型电子终端的出现,对人们空闲时间的争夺确实已经在跨越作品类别和行业种类的状况下展开,但漫画仍然有着压倒性的人气。从现在起,漫画还将继续掀起大规模的热潮。

记:现在很多日本出版社都在智能手机或应用程序平台上开发漫画,您觉得与新媒体的结合是否是漫画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野间:我们现在处于这种变化的正中间,对10年后的状况进行精确预测,我想对任何人来说都很难。不过,向电子平台的迁移确实已经发生了。我想纸质书籍并不会因此而消失,但随着电子终端的普及,使用电子终端进行阅读的潮流已经势不可挡。工具的变化会让使用它们的人的思考随之变化,漫画的表现形式很可能也会出现变化与革新。因此,我们在继续磨练纸面漫画表现的同时,也会在电子平台上追求“有趣而有益”的表现。

记:您觉得,电子漫画比起纸质漫画来具有哪些优点?新媒体将为漫画产业带来哪些新的商业形式?

野间:电子化之后,“流通”与“库存”的概念将产生巨大变革。电子终端为读者们节省了放书架的空间,这对于出版社来说也一样。此外,通过纸质书本不可能实现的漫画每章独立销售等“微型商品化”也得以发展,我想从中一定会不断涌现新的商业形式。

记:讲谈社将在电子出版方面有哪些动作?

野间:在电子化潮流中,运营基础的整顿是必须且迫在眉睫的事务。为此,讲谈社提倡成立了各种跨越出版社界限的委员会,并已实际付诸行动。我个人也担任了于去年成立的、纵断日本出版界的委员会“日本电子书籍出版社协会”的代表理事,为给读者们创造更加舒适便利的电子阅读环境而工作。

记:您认为,在电子出版领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倾向和问题?其中,您认为哪些可以被看成是“重要的机会”?

上一篇:妇科护理简历下一篇:高中第二学期教务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