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共7篇)
1.《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篇一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 第二阶段(2006年—2010年)实施计划
为了全面完成《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2001年——2010年)规划》,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巩固第二期工程第一阶段成果,继续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工作原则,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把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作为根本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二、总体目标
坚持“群众体育与奥运同行”,抓住筹备和举办北京奥运会的历史机遇,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提高群众体育意识,培养群众健身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浓郁的体育健身氛围;本着亲民、便民、利民的原则,让更多的人享受体育发展的成果。实现公共体育设施明显增多,群众体育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显著增强。形成政府领导,体育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共同推进,社会力量积极兴办,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格局,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使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做到社会化、生活化、科学化。
三、主要任务
(一)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体育意识和健康水平
经过5年的努力,使全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总人口的40%左右,其中城市达到45%左右;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级以上标准的人数不断增多;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标准的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90%以上。
(二)加强公共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提高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程度
不断加大在农村建设经济实用的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力度;充分利用城市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和适宜的自然区域建设全民健身活动基地,保证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的经济实用型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明显增加;加强与教育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协调,加快学校及单位所属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步伐;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建设体育健身和休闲场地设施。力争到2010年,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达到1.40平方米。
(三)健全社会化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发展壮大群众体育骨干队伍
到2010年,在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逐步建成一批社区体育俱乐部或体育活动站(文体活动中心);扶持基层体育社团发展,改善基层体育社会团体的工作条件,鼓励兴办各种类型的群众性体育俱乐部;继续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社区体育俱乐部创建工作;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65万人。
(四)培育体育健身市场,引导大众体育消费
通过发展群众体育事业,扩大体育健身市场和大众体育消费的规模和水平;扶持发展大众化体育健身场所,满足不同层次的体育健身消费需求;积极引导和鼓励大众化体育健身产品的开发,使城市居民家庭拥有体育健身器材的数量明显增加。
(五)进一步理顺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群众体育法制建设步伐
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纵向由中央政府统筹规划、地方政府负责实施,横向由政府领导,体育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有关方面密切配合,共同推进,社会力量积极投入,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群众体育事业管理体制;
不断建立和完善群众体育法规制度体系,加快群众体育法制化进程,加强群众体育事业发展中重点问题的立法。制定、施行《全民健身条例》。
四、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构,加强对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领导
1、按照《纲要》确定的领导体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人民政府与行业、系统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领导协调机构,发挥其领导协调作用。
2、进一步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其领导责任,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各项工作。
3、进一步明确各行政部门、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中的责任,形成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体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社会各方支持和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改革体育经费支出结构,增加对群众体育的投入
1、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改革体育事业经费支出结构,按照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加大公共财政对群众体育的投入力度,保证群众体育事业费增长幅度不低于体育事业经费增长幅度。
2、加强对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事业的比例和额度监督检查,保证体育彩票公益金的60%足额用于全民健身事业。
3、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发展全民健身事业。
(三)扩大群众体育设施规模,加快群众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
1、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在具备一定条件、尚没有体育场地的行政村,扶持、资助建设适应农民需求和当地特点的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改善以村为主体的农村基层体育设施条件。
2、采取新建、改建、开放、开办、合办等多种途径,为广大群众提供不同类型的体育设施。重点建设经济、实用的中、小型公益性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
3、继续抓好 “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国家体育总局继续使用本级体育彩票公益金实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重点向中西部倾斜,加强维护和更新工作;“雪炭工程”每年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资助建设一批经济实用的公益性中小型体育场馆;做好“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全民健身活动基地”的命名和资助工作。各地体育彩票公益金也要加大对公益性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4、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配合,研究促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的政策措施,努力解决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问题,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
(四)加强基层体育活动站(中心)建设,提高基层体育服务能力
1、重点在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建设规范的体育活动站(中心)。
2、制定基层体育活动站(中心)服务标准,开展评比活动,推动体育活动站(中心)建设规范化。
3、继续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社区体育俱乐部创建工作,不断提高创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4、改革体育行政部门所属公共体育设施的服务职能,使其都能够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建立不同类型的体育健身组织,开设晨练、晚练点,使公共体育设施成为群众的体育活动中心、体质测定中心、体育信息中心和体育社会团体的办公中心。
5、配合工商、园林等部门,扶持、引导依托体育设施及广场、公园等建立不同类型的体育健身组织、晨练、晚练点等;积极配合文化、教育、科协等部门,利用文化馆(站)、学校体育设施等共建文化体育活动站(中心)、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与卫生防疫部门合作,建立居民体质测定点。有条件的体育指导站(中心)要开展居民日常体质测定活动。
(五)加强基层体育社会团体和群众体育骨干队伍建设
1、加强对各类体育社会团体的领导,在人员、办公条件和活动经费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使其成为有组织章程,有专人负责,有办公地点,有活动经费,常年有特色活动的体育社会团体。
2、统筹规划,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全国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制度,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组织能力、指导水平和工作效率。在营利性健身场所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标准。
3、充分发挥农村体育教师在农村群众体育活动中的骨干作用,与教育部门联合表彰为农村群众体育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村体育教师。
4、每年举办基层群体干部培训班,不断提高基层群众体育干部队伍素质。
(六)积极倡导科学文明的体育健身活动,让体育走进小康生活
1、继续组织和开展以青少年为重点的“五个亿万人群”健身活动和全民健身周活动,积极推广适合不同人群的体育健身项目,使各项活动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2、积极倡导和推广公园体育、广场体育、街头体育、家庭体育和节假日体育等活动形式,鼓励更多的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
3、拓宽基层体育健身信息服务渠道,向城乡居民提供科学的体育健身知识、方法和手段,提供方便群众查询的体育健身场所、体育活动组织、体育活动内容等信息。整理和创编有地方特色、科学健康的体育健身方法。
4、关注青少年和儿童体育。公共体育设施要落实对青少年和儿童开放的优惠措施。探索建设一批适合青少年儿童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公益性体育场所。
5、重视老年人体育工作。普及推广适合老年人开展的健身项目,扩大老年人体育人口,力争到201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60%,城市占70%;发展老年人体育组织网络,到2010年,争取城乡基层老年体协达到80%。
6、发展非奥运项目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加强对非奥运项目和新兴的健身休闲体育项目的研究和推广;做好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保护和创新工作,倡导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办好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6、切实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体育健身活动,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活动场地,定期组织开展适合他们特点的健身活动。
7、办好全国体育大会和其他群众性综合运动会,积极探索大型群体活动规律,发挥其综合效益,推动群众体育活动更加深入持久地开展。
(七)加强群众体育科学研究和宣传,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1、完成社会体育督导、学校体育设施开放、青少年体育等方面法规制度的制定;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侵占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行为。
2、充分发挥体育院校(系)和体育科研机构在群众体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开展群众体育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建立群众体育学术团体。
3、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群众体育的雅趣,研究制定“小康体育”指标体系。
4、做好第三次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工作,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群众体育现状、特点和规律的认识。
5、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对全民健身知识和法规制度的宣传,调动全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热情,形成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
五、工作要求
(一)到2010年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既是《纲要》确定的奋斗目标,也是国家对全国人民的承诺。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检查、总结《纲要》第二期工程第一阶段计划完成情况,努力完成《纲要》所确定的2010年奋斗目标。
(二)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民健身体系建设的重点在基层,关键是提供“亲民、便民、利民”的体育服务的工作观念,把群众体育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区、乡镇、学校,转移到为广大人民群众体育健身办实事上来,努力改善群众身边的体育活动条件,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服务体系。
(三)要在突出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的同时,加强对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在突出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的同时,不断向乡村延伸;在突出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的同时,不断加大职工体育工作力度。
(四)未来五年,国家体育总局本级体育彩票公益金将更多地用于资助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各地体育行政部门也要把支持、扶持的重点由省会城市、大中城市向小城市转移;由城市社区、县城向乡村转移,使广大人民群众公平地享受基本的体育服务,公平地享受改革和发展带来的体育成果。
(五)以各级体育总会为龙头,以单项运动协会和人群体育协会为主线,以体育俱乐部和区域站点为基础,以学校、社区、乡镇为重点,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骨干,形成纵横交错,覆盖面广,包容量大,网络化的群众体育组织框架。
(六)开展群众体育活动,要坚持大型与小型结合,以小型为主;集中与分散结合,以分散为主;临时性与经常性结合,以经常性为主的原则;坚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经常化、普遍化、社会化、科学化、制度化、多样化;体现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民族性、传统性、趣味性和健身性。
重点抓好“品牌”体育活动、特色体育活动、广场和公园体育活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以满足不同人群对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
(七)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和各系统、各行业,要在当地人民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结合本地区实际,根据实施计划的基本要求,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
2.《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篇二
一、强化惠民生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监管
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重点, 推进实施清洁生产促进工程, 完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和认证认可制度, 严格高耗能、高污染、质量低劣项目的准入和退出管理。加强车用汽油、柴油产品质量监管。构建食品进口注册工作体系。在旅游、金融、汽车售后和社区服务等重点民生领域启动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试点, 探索建立服务质量统计监测与测评体系。推动物流服务、金融服务、生活性服务及产品售后服务等重点服务行业提升服务质量。开展计量惠民专项行动和能效标识产品专项执法打假。 (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商务部、国资委、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负责)
二、加强服务“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开展农机、化肥等重点农业生产资料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 开展农药质量市场抽查和专项监督检查, 组织实施全国饲料质量安全、生鲜乳质量安全和养殖环节“瘦肉精”监测计划, 开展兽药残留监控和兽用抗菌药专项整治, 以种子等农业投入品为重点, 开展“打假护农”专项行动和市场大检查。开展“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 推进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 (场、区) 创建。 (农业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负责)
三、加强重点工程和重大设备质量安全监管
加强对装备制造基础设备、能源生产设备、石油化工设备、交通运输设备质量监理, 为南水北调、铁路建设、西气东输等重点工程施工质量安全提供保障。组织开展工程质量通病治理专项行动, 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督查。针对风景名胜区栈道、护栏、码头等基础设施和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开展监督检查。加强商业和公共场所电梯安全监管。 (质检总局牵头, 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商务部、国资委、能源局、南水北调办等参加)
四、探索建立“中国精品”培育机制
完善工业企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 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 建立中国知名品牌数据库。深入推进品牌消费集聚区建设。组织开展品牌价值评价工作。在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 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品牌影响大的产品和服务项目为重点, 探索培育一批能与国际顶尖品牌相媲美的“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高端品牌。 (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国资委、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旅游局等负责)
五、加强质量安全风险排查整治和监测评估
以解决公众反映强烈的食品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农畜产品滥用抗生素、机动车安全隐患等质量安全问题为重点, 开展风险排查整治。以酒类、化肥为重点, 探索建立质量安全违法责任追溯制度和公开违法违规记录的制度。开展学校食堂食品、功能保健品和化妆品专项整治。引导企业积极开展交通及铁路产品、有机产品、服务外包等认证。开展儿童用品、家用电器等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探索建立产品伤害监测数据直报系统, 开展产品伤害专项调查, 发布产品伤害预警信息。建立国际邮路生物安全保障制度。加强口岸新型冠状病毒等传染病防控工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国资委、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食品安全办等负责)
六、组织开展“质检利剑行动”
严查彻办食品、儿童用品、化妆品、农资、建材、汽配制假售假等违法大案要案。严厉打击葡萄酒、橄榄油等产品制售和进口环节中的违法行为, 加大对进口商品的通报召回工作力度。加大对质量违法大案要案、社会关注热点问题的督查督办力度。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 (质检总局牵头, 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工商总局等参加)
七、落实企业质量安全社会责任
在大中型企业推广实施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督促汽车生产经营者严格履行“三包”责任, 严格实施缺陷汽车召回、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报告以及重点、大型企业发布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在消费品生产企业中探索建立产品质量状况主动报告制度。实施产品质量安全约谈制度。开展质量创新示范基地建设, 树立一批质量管理先进标杆, 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开展企业质量攻关、质量创新成果分享活动。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负责)
八、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探索实施质量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建立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数据库。推进乳制品、大米、面粉、食用油、白酒、特种设备等重点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开展虚假违法医疗、药品和保健食品广告专项整治。开展旅游行业“讲诚信、促发展”主题活动。组织旅游市场专项检查, 打击旅游经营中违法违规行为。建立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旅游局、食品安全办等负责)
九、开展全国“质量月”等系列主题活动
筹备召开全国质量大会。鼓励各地开展质量文化主题公园、城市质量节、质量安全周、质量夏令营等主题活动。大力宣传质量法律法规, 弘扬质量先进典型, 曝光质量违法案件。开展质量万里行、农资打假下乡、清新居室行动和质量专家企业行等专项活动。加快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中小学质量教育基地建设, 广泛开展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在汽车、农业机械、家用电器行业骨干企业开展可靠性提升试点。 (质检总局牵头, 中央宣传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参加)
十、强化质量工作考核激励
推动将质量指标纳入国家统计指标体系。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 规范质量统计信息公开程序。加强地方政府质量工作绩效管理, 完善质量评价指标。制定《政府质量工作专项绩效考核实施方案 (试行) 》, 将质量安全与质量发展考核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开展“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活动, 在各创建城市组织实施市民质量满意度测评。开展首届中国质量奖评选表彰。 (中央组织部、监察部、质检总局、统计局等负责)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质量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结合本地实际, 参照以上工作安排和部门分工, 制定本地区的具体工作方案, 细化任务, 明确时限和要求, 逐级落实责任, 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
3.《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篇三
《规划纲要》中第六章《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用整章篇幅指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其中在第二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部分提出: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
蕴含浓厚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健身气功一直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其健身功效也得到了广泛认可。此前,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提出“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导引等中医传统运动”,便是肯定了健身气功在防未病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此次健身气功成为《规划纲要》提出扶持推广的传统体育项目,为健身气功的发展再添动力。
截至2015年底,全国健身气功站点达27838个,站点人数超过120万,习练人数超过352万。在健身气功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在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的良好契机下,作为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健身气功迎接着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对此,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主任常建平表示,健身气功作为一种独特的身心锻炼方法,在中国养生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过重要贡献。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健身气功事业在国内外迅速发展。如今健身气功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目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视健身气功的推广,是因为健身气功这项古老而时尚的健身养生运动所倡导的宗旨与当前大健康等新理念相吻合,与促进健康的关口前移、防止疾病的关口前移等国家战略相符合。这次健身气功成为《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扶持推广的传统体育项目,让健身气功再次迎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我们将不断推进健身气功发展实现新跨越,为广大群众共享健身气功养生文化和健康盛宴作出新贡献。
4.全民消防宣传教育计划纲要 篇四
关于征求对《全民消防宣传教育计划纲要(2011—2015)》(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通知
公消办[2011]93号
天津、辽宁、浙江、山东、重庆、新疆公安消防总队:
为动员全社会力量,进一步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工作,部消防局正起草《全民消防宣传教育计划纲要(2011—2015)》,拟以国务院办公厅或中央综治委名义下发。在征求相关部委和社会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纲要》征求意见稿已经完成,现将该稿印发你们,请分别组织总队、支队相关部门和实施《纲要》涉及到的政府机关、人民团体、社会单位代表进行研讨,提出修改意见,并报省、市、区政府分管消防安全的秘书长审阅后,于3月2日前通过公安网“数据传输”报部消防局宣传处。联系人:雷进德,电话:010-66267665。
附件:《全民消防宣传教育计划纲要(2011—2015)》(征求意见稿)
公安部消防局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八日
附件
全民消防宣传教育纲要(2011—2015)
(征求意见稿)
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工作,提升全民消防安全素质,夯实火灾防控社会基础,筑牢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是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和治本措施,对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全民消防宣传教育纲要》(2011-201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全民消防,生命至上”的消防宣传教育理念,坚持长期、广泛、因地制宜地开展全民消防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激发公民关注消防安全、参与消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全民消防安全素质,努力减少火灾危害,维护公共消防安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奋斗目标,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二、工作目标
到2015年底,全民消防宣传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力争覆盖所有单位、社区、学校、场所以及80%以上的城市家庭、50%以上的农村家庭,基本实现“人人关注消防安全、人人掌握消防常识、人人学会逃生自救技能”的目标。具体目标如下:
(一)消防安全常识全面普及。安全用火、用电、用油、用气和火灾报警、扑救初期火灾、安全疏散逃生等消防安全常识在全社会得到广泛普及。
(二)全民消防宣传教育机制基本形成。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社会单位和场所依法开展消防宣传教育的职责清楚、任务明确、措施可行、实施有序、保障有力;宣传队伍普遍建立、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宣传形式与内容满足社会需要;公益化和市场化结合、普遍宣传与重点宣传结合、专业队伍与群众力量结合的宣传格局基本形成;指导、督察、考评、监测体系基本建立。
(三)公民消防安全素质明显增强。遵守消防法律法规的自觉性普遍提高,安全用火的良好习惯逐步养成,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扑救初期火灾和逃生自救互救能力明显增强。人为因素引起的火灾事故明显降低,全国火灾形势保持平稳。
三、主要任务
在对全体公民普遍开展宣传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实施以下行动:
(一)家庭消防宣传教育行动
1、家庭成员应掌握安全用火、用电、用气、用油和火灾报警、扑救初期火灾和逃生自救常识,经常查找、消除家庭火灾隐患。
2、家庭成员应自觉遵守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不圈占、埋压、损坏、挪用消防设施设备,不占用消防车道,保持疏散通道畅通。
3、家庭应制定应急疏散预案并组织全体成员进行演练,参与街镇、村寨、社区、物业管理公司组织的消防宣传教育活动和灭火、逃生演练。
4、城镇和有条件的农村家庭应根据实际情况配备报警、灭火、照明、逃生自救消防器材;其他农村家庭应储备灭火用水或沙土,配备必要的简易灭火器材。
公安派出所、居委会、村委会应经常开展家庭防火知识宣传。民政、妇联、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等应将家庭消防宣传教育工作纳入“五好文明家庭”、“和谐家庭”等创建内容。家政服务公司应对保姆、保育员等进行家庭消防安全常识教育。
(二)社区消防宣传教育行动
1、社区居委会、小区物业服务企业应建立社区消防宣传教育制度,明确专人负责,制订居民防火公约,经常开展消防安全检查,组织居民参加消防科普教育活动,定期开展逃生疏散演练。
2、物业服务企业应为每栋住宅确定专兼职或义务消防宣传员,经常开展消防安全常识宣传和提示,绘制、张贴住宅楼逃生疏散示意图,进行楼内消防巡查,确保疏散通道畅通、防火门常闭、消防设施器材和标志标识完好,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解决。
3、社区居委会、小区物业服务企业应发动社区老年协会、业主委员会和志愿者、义务消防队员参与消防宣传教育工作,与社区老弱病残、鳏寡孤独人员结成帮扶对子,上门进行消防宣传教育,帮助查找消除火灾隐患,遇险情时帮助逃生疏散。
4、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在重要防火时期、“119消防日”活动期间应组织开展消防安全自查、互查和灭火、逃生演练,对社区单位、个体工商户等开展针对性宣传教育。
5、小区物业服务企业应因地制宜地设置消防宣传牌(栏)、橱窗,经常更新内容;督促小区楼宇电视、户外显示屏、广播等经常播放消防安全常识;每月检查、维护公共消防设施器材,确保完好无缺。
公安部门应将消防宣传教育纳入社区警务室工作职责,社区民警应组织并督促社区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工作。综治办、文明办和民政、妇联等应将消防宣传教育纳入“平安社区”、“文明社区”等评选内容。居委会应督促小区物业服务企业做好消防安全教育工作。工商部门、街道办事处应督促社区工商企业、个体工商户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三)农村消防宣传教育行动
1、村委会应制订村民防火公约,引导农民开展消防安全自查行动;教育农民安全用火、用电、用油、用气,改变不良用火习惯;帮助农民学会火灾报警、扑救初期火灾和逃生自救的方法,并经常演练。
2、村委会引导村民建立健全自治联防、联控制度,轮流进行消防安全提示和巡查,及时发现、消除火灾隐患。
3、夏、秋收等农忙时节、火灾多发季节以及节庆、民俗活动期间,乡镇、村社应集中宣传火灾危险性和消防安全注意事项。
4、乡镇政府应在农村集市、场镇等场所设置消防宣传栏(牌)、橱窗等,及时更新内容;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消防文艺演出,寓教于乐。
5、乡镇、行政村应设专兼职消防宣传员,组织农村预备役人员、村镇干部、消防志愿者等与弱势群体人员结成帮扶对子,上门开展宣传、查找隐患,并进行灭火、逃生自救演练,遇险时协助逃生自救。
相关部门应将消防宣传内容纳入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农村普法教育、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等活动。
(四)学校消防宣传教育行动
1、各级各类学校应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分类开展消防安全教育,每学年安排2课时消防知识教育课程;布置一次由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的消防安全家庭作业;每学年组织师生开展灭火、疏散逃生演练;有条件的学校应组织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观1次消防科普教育场馆。
2、学校应利用“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防灾减灾日”、“119消防日”集中开展消防宣传活动。
3、学校应将学生参与消防安全活动纳入校外社会实践内容。高中、大中专院校应鼓励学生参加消防宣传志愿服务活动,并纳入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活动考核体系,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消防安全活动应不少于4小时。
4、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消防宣传场所,配置必要的消防设备、宣传资料;校园电视、广播、网站、校报、电子显示屏、板报等,应进行消防宣传教育。
5、学校教室、宿舍及图书馆、实验室、餐厅、礼堂等应在醒目位置设置逃生疏散示意图和逃生疏散标志。
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将消防安全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培训内容,培训消防安全教育师资力量,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
(五)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宣传教育行动
1、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出口、疏散通道和消防设施醒目位置应设置逃生疏散线路图、消防安全警示牌、疏散逃生指示标志等,并结合本场所情况,向顾客提示场所火灾危险性、疏散出口和路线、灭火和逃生设备器材位置及使用方法。
2、人员密集场所应定期开展全员消防安全培训,从业人员上岗前应经过消防安全专项培训;组织全员灭火、疏散、逃生演练,到消防教育场馆参观体验,确保人人具备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能力、扑救初期火灾能力、组织疏散逃生能力。
3、文化娱乐场所、商场市场、宾馆饭店以及大型活动现场应 通过视频、广播或主持人提示等形式向顾客告知安全出口位置和消防安全注意事项。
4、公共交通工具的候车(机、船)场所、站台等应在醒目位置设置消防安全提示,宣传消防安全常识;电子显示屏、车(机、船)载视频和广播系统应经常播放消防知识。
各部门应加强对本系统、行业的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宣传教育的监督管理,并纳入考评考核和奖惩内容。
(六)单位消防宣传教育行动
1、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本单位消防宣传教育制度,建立机构,落实人员,明确责任,定期组织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活动。
2、单位应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张贴逃生疏散线路图,定期组织灭火、逃生疏散演练。
3、单位应定期开展全员消防安全培训,确保全体人员懂基本消防常识、消防设施器材使用方法和逃生自救技能,会查找整改火灾隐患、扑救初期火灾和组织人员疏散。
4、单位应设置消防宣传阵地,配备消防宣传教育资料;单位广播、闭路电视、电子屏幕、局域网等应经常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活动。
各部门、系统、行业和主管单位应每年部署消防安全教育工作,对下属单位进行督导考评。具有从业资格管理职能的部门,应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从业资格培训和考试内容。
四、保障措施
(一)制定工作计划。各地应因地制宜,分别制定本地消防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分、类别,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有步骤地统筹安排当地消防宣传教育活动,确保宣传教育取得实效。
(二)出台配套措施。各地应根据《纲要》目标任务要求,明确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及公民在消防宣传教育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出台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措施,鼓励、吸引社会机构、个人兴办消防宣传教育机构,开展社会化消防宣传教育活动。
(三)健全宣传队伍。建立由消防安全管理人、专兼职消防员、保安人员组成的单位消防宣传队伍,由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物业管理人员、协管员、志愿者、预备役人员等参加的社区消防宣传队伍,由文化员、广播员、安监员、治安员、计生员、村干部和基干民兵参加的农村消防宣传队伍,形成以新闻媒体、宣传部门及社会单位专兼职宣传人员为主体、消防志愿者广泛参与,多种形式并存、人数众多、覆盖面广的社会化消防宣传队伍。
(四)改善宣传设施。积极推动消防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教育馆(室)、宣传车、主题公园等教育基地设施建设。到2015年底,县级行政区域依托消防队(站)、博物馆、文化馆、公园、学校,建成1个以上消防科普教育场馆;60%以上县级行政区域配备消防宣传车。
(五)发挥媒体作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大众媒体以及数字媒体、桌面视窗、电子游戏、手机报、手机电视、户外电子屏、楼宇视频等新兴媒体应广泛、深入、经常进行公益性义务消防宣传;重要防火时期,应集中开展针对性宣传报道。
(六)创新消防文化。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动消防文化事业创新发展,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专题晚会、巡回演出、文艺汇演等,拍摄播出消防影视剧,推出消防动漫、游戏等。鼓励城乡社区和基层单位开展群众性消防文艺活动,动员文艺工作者不断创作出消防文艺精品。
(七)开展主题活动。每年“119”消防宣传活动期间和重要防火时期,各级政府应组织开展社会化宣传教育活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社区应因地制宜开展针对性消防宣传活动;积极组织志愿者开展消防知识宣传普及活动。
(八)保障宣传经费。各级人民政府应为《纲要》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确保建设消防科普教育基地等固定消防宣传设施、配备消防宣传车、制作消防宣传品和开展消防安全培训、消防志愿活动等所需经费。有关部门、单位和团体根据承担的《纲要》实施任务,安排落实所需经费。鼓励、支持社会力量捐赠公益性消防宣传教育经费。
五、组织领导
(一)政府领导。各级人民政府应高度重视《纲要》的实施 10 工作,将其纳入政府消防安全联席会、防火安全委员会办公会议事日程,按照《纲要》的部署和要求,加强工作领导,制定政策法规,加大财政投入,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精心组织实施。同时,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建立完善消防宣传部门协作机制、新闻媒体联动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和问责机制。鼓励各地在实施《纲要》过程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改革宣传内容、方法、手段,创造性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确保《纲要》顺利实施。
(二)部门协同。宣传、发展和改革、教育、工业和信息化、公安、民政、司法、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农业、商务、文化、卫生和工商、广电、新闻、出版、体育、安监、旅游、宗教、民航、铁道、文物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团体应按照工作职能,部署、督导本部门、系统、行业消防宣传教育工作,确保消防宣传教育活动规范化、常态化。有关单位、社会团体应按照《纲要》要求,将消防宣传任务纳入相应工作规划和计划,切实履行职责,发挥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大力推进全民消防安全教育活动。
5.《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篇五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组织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十一五”期间目标
到201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围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最关键、最具基础性的问题,实现以下目标:
——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重点宣传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质有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逐步缩小;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
——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得到加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
二、实施组织
成立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陈至立国务委员任组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同志任副组长,国务院办公厅、中组部、中宣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人事部、农业部、劳动保障部、广电总局、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会、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等相关部门的领导为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中国科协,设主任一名、常务副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办公室主任由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齐让同志兼任,常务副主任由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程东红同志担任,副主任由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中国科协相关司局负责同志担任。办公室成员由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相关司局负责同志担任。办公室设联络组,由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相关部门有关处室负责同志组成。
地方政府负责本地区的组织领导和具体实施。
三、任务及责任
对《科学素质纲要》的主要任务及职责分解如下: 1.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牵头部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
责任单位:中国科协、中宣部、全国妇联、科技部、劳动保障部、广电总局、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会。
2.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牵头部门:农业部、中国科协
责任单位: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广电总局、工程院、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
3.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牵头部门:劳动保障部、全国总工会
责任单位: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人事部、广电总局、中科院、工程院、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
4.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牵头部门:中组部、人事部 责任单位:中宣部、科技部、中科院、社科院、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
5.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牵头部门:教育部、人事部
责任单位:中组部、中宣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农业部、劳动保障部、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会、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
6.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牵头部门:中国科协、科技部
责任单位:教育部、农业部、广电总局、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会。
7.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牵头部门:中宣部
责任单位:广电总局、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中科院、社科院、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
8.科普基础设施工程。牵头部门:中国科协
责任部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中组部、中科院、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
9.政策法规、队伍建设与监测评估。牵头部门:科技部
责任单位:中组部、中宣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农业部、劳动保障部、广电总局、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会、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
四、工作方式与机制
《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工作量大,难度高。实施的关键在政府推动,核心在全民参与。1.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坚持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抓住科学教育这个关键环节,加强校内外资源整合力度;充分发挥大众传媒作用;加强科普资源建设与共享,努力形成社会化大科普格局。针对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共性问题,每年确定一个工作主题,围绕主题开展工作。
2.加强领导,密切协作。国务院负责领导纲要的实施工作,进行统一动员部署和检查监督。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能范围积极开展工作。牵头部门按照本方案提出的主要任务和职责分工,会同责任单位研究制定可操作的具体工作方案。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以外的有关部门,也要结合本部门实际,积极参与实施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领导和统筹安排本地区的实施工作,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3.加大投入,健全队伍。结合制定《科普法》实施细则,出台具体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工作队伍。
4.广泛动员,全民参与。以全体公民为科学素质建设主体,发动全民参与纲要实施。广泛开展宣传和社会动员,每年围绕主题系统设计全民参与的科普活动。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拟订工作方案,多种方式动员全民参与。
5.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加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间的沟通与联系。建立部际联络员制度、情况通报制度等工作制度,及时反馈和沟通实施工作进展情况。各成员单位间既分工明确,又协同配合,形成整体合力。搭建社会化工作平台,加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与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充分整合、利用现有各类资源。地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实施工作,与国家整体实施工作保持一致,加强所属各部门、单位和团体之间的横向联合,形成上下联通、左右协同的工作格局。
6.检查监督,推动落实。加强督促检查和监测评估,建立动态4 协调机制。领导小组负责对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实施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各级地方政府对本地区实施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并将检查监督情况及时报告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根据各地各部门的实际,研究并提出工作要点的建议,2006年工作要点另发。
五、工作进度
‚十一五‛期间,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工作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安排如下:
2006年:
——组织落实,建立工作制度;
——明确职责任务,制定工作要点,确定工作主题,系统设计全民参与的科普活动并组织实施;
——推动和指导各地制定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2007年-2009年:
——推进主要行动和基础工程,针对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提出并落实相关措施;
——落实政策、投入、队伍等相关保障条件;
——探索、研究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工作模式和机制,总结经验教训,指导各地各部门推进实施工作;
——开展中期评估。2010年:
——继续推进实施工作;
——对‚十一五‛期间实施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 ——研究制定‚十二五‛实施工作的阶段目标、任务和措施。
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实施方案
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方案》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2006年工作要点》的安排,‚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由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担任牵头部门,中国科协、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科技部、劳动保障部、农业部、民政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国家禁毒办、安全监管总局、全国妇联、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会等部门为责任单位。为做好该项行动的实施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落实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的任务和要求,推动学校科学教育的发展,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内外科普教育活动,增强未成年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水平。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推动学校科学教育的发展,提高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科学教育的质量
1.修订基础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教育部、中国科协、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会)
2.推动学龄前儿童科学启蒙教育,推进‚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的实施。(教育部、中国科协)
(二)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促进课外科技活动与学校科学教育的有效衔接
1.颁布实施《2006—2010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科技部、教育部、中宣部、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2.围绕主题和对未成年人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开展宣传和科学体验活动。
——围绕纲要主题开展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教育部、中国科协、中宣部、广电总局、共青团中央)——开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宣传教育活动。(教育部、中宣部、国家禁毒委、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开展未成年人心理生理健康的知识宣传和教育活动。(教育部、中宣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广电总局)——在重大环保节日开展青少年生态环保体验和实践活动。(教育部、中宣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
——以‚文明习惯带回家‛为主题在农村青少年中开展‚村容整洁‛实践活动。(教育部、中宣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
——在全国安全生产月(每年6月)期间开展青少年安全知识主题活动和体验活动。(教育部、中宣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安全监管总局)
3.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技专家进校园(社区、科普基地)、‚走进科学殿堂‛等活动,组织科学家与青少年面对面的科技交流活动。
(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共青团中央、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会)
4.开展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发现和培养我国科技人才后备力量。(教育部、中国科协、科技部、共青团中央、自然科学基金会)
(三)提高农村科学教育水平,为农村未成年人参加科普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渠道
1.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水平。(教育部)
2.开展农村未成年人的职业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提高农村未成年人的生活能力和生产技能。
——实施农村未成年人群英计划,为农村未成年人参加科普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渠道。开发和集成活动资源,开展针对农村未成年人的科普活动。(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农业部)
——推动农村未成年人的职业教育和非正规教育,针对农村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不能继续升学的未成年人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和生产技能,使他们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农村科普新的生力军和城市务工的技术骨干。(教育部、农业部、中国科协、劳动保障部、共青团中央)
3.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科学教育资源建设。(教育部)
(四)充分发挥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
——组织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开发和集成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科技活动资源,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央文明办)
——为提升科技类博物馆、科研院所等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的科普教育功能做好服务工作。(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会)
——加强现有青少年宫、科技馆、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教育基地等综合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妇联、科技部)
(五)创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整合社区资源,充分发挥社区在未成年人科普教育中的作8 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民政部)
——重视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家长和儿童的科学素质。(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国科协)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等机构和团体加大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技传播力度,用优秀、有益、生动的科普作品吸引未成年人,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等)
三、2007年重点工作
(一)加强学校科学教育
组织科学家参与基础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的修订。(教育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会)
(二)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1.2007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教育部、中宣部、广电总局、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
2.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希望行。(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共青团中央、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会)
3.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心理咨询、心理指导等各种教育活动。(教育部、中宣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广电总局)
4.科技竞赛和国际青少年科技交流活动。(教育部、中国科协、科技部、共青团中央、自然科学基金会)
5.青少年环保体验活动。(教育部、中宣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
6.青少年安全知识宣传和体验活动。(教育部、中宣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三)针对农村青少年开展科普活动
启动农村未成年人群英计划,为农村未成年人参加科普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渠道。
(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农业部)
(四)加强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功能 1.‚科技馆活动进校园‛试点工作。(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央文明办)2.继续命名一批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中国科协)
(五)创造良好氛围
——培训一批社区科普教育工作者,开展社区科普教育活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民政部)
——通过开展‚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发展家长学校、培训家庭教育骨干、表彰先进典型等,大力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提高家长和儿童的科学素质。
(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国科协)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等机构和团体加大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技传播力度。
(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等)
四、工作要求
(一)将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列入工作职责,纳入工作计划,落实工作经费。加强沟通和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二)各相关单位确定具体责任部门和联系人,负责日常工作的联络和协调。
(三)拓展各部门科普资源的服务功能,加强学校的科学教育,10 重视农村未成年人的科学教育,探索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
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根据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精神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方案》的要求,特制定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工作方案。
一、主要任务
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紧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大力开展农民科学技术教育、培训和科普宣传,努力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主要任务是:
1.帮助广大农民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现代意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经营管理意识;树立崇尚科学、移风易俗、遵纪守法、反对愚昧的新风气;推动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
2.提高广大农民科学生产和生活能力。提高农村公众了解科学文化常识、适应现代文明生活的能力;提高农民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发展循环农业、建设生态家园的能力;提高农民掌握和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发展生产、增产增收致富、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和城镇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
3.建立适应建设新农村和培养新型农民的要求,符合我国‚三农‛实际、具有时代特点的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体系和机制;搭建农民教育培训的社会化服务平台,整合、开发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公共服务资源并实现共享利用。
二、组织实施
根据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的安排,农业部、中国科协为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的牵头部门;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人事部、12 劳动保障部、广电总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工程院等部门为责任单位。
为推进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的实施,成立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协调小组,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和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程东红任组长,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陈凤秀和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高勘为副组长,各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的相关司局负责同志任协调小组成员,各司局确定有关处室的负责同志任协调小组联络员。协调小组每年召开1~2次碰头会议,研究协调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形成会议纪要,由相关部门落实。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部科技教育司,负责农民科学素质行动日常联系,处理日常工作。
三、2006年工作安排
2006年,由协调小组统一组织、各部门共同开展以下工作: 1.6月初,提交各部门讨论、修改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实施方案。各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制定具体工作措施,推进工作实施,并于今年底完成各自工作任务。
2.‚七一‛前后,配合‚节约能源‛主题,举行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启动仪式及相关科普活动。
3.下半年,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依靠广大专家,开展工作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并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写《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
4.10月份,举办农民科学素质与新农村建设论坛,交流经验,探讨思路,提出下一步推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的意见。
5.总结地方开展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的成功做法,向社会推荐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促进农民科学生产和文明生活的有效模式。
四、2006年各部门工作要点
2006年,各部门在共同组织开展农民科学素质行动总体工作的基础上,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一)农业部
1.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通过科技下乡、技术服务、科技直通车、农民科技书屋、农业广播电视等方式,向农民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全年培训农民争取达到1亿人次以上。
2.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绿色证书培训。在全国有关县实施以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为培训重点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在全国大范围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培训骨干农民1000万人。
3.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阳光工程为载体,对农村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农民开展转岗就业培训。通过中央财政扶持,对350万农民开展短期职业技能示范培训,对1000万农民开展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民遵守法纪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4.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培养为核心,全年在200个县培养20万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400万户。
5.组织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对400万新增沼气用户开展沼气使用和沼气综合利用知识培训;对全国1800万沼气用户开展安全生产和节能教育;新培训和鉴定沼气生产工4万人。
6.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今年培养具有中专学历的农村实用人才10万人;加大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力度,引导农民参加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
7.实施乡镇企业蓝色证书培训工程,开展乡镇企业岗前培训、在岗培训、管理人员和企业家培训,全年培训100万人。
8.建设农民科技书屋。以革命老区为主,在1000个村建设1000个农民科技书屋,向每个科技书屋无偿赠送400册科技图书和100张光盘。编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系列宣传挂图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农民实用法律和政策常识》、《农村生产经营常识》、《村庄规划与建设》等4个培养新农民系列读本。
(二)中国科协 1.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通过转移支付项目资助支持100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00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10个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和100名农村科普带头人,引导、鼓励和帮助他们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2.组织开展‚百名科技大王进仪陇‛和‚百名科技大王进井冈山‛等科技致富能手下乡活动。
3.修订《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标准》,增加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有关内容。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十佳示范案例评选活动;开展第三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单位培训工作。
4.通过示范引导、经验交流等方式,指导基层开展‚一站(科普活动站)一栏(科普宣传栏)一员(乡村科普员)‛建设。
5.协调组织农村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共享利用工作。
(三)中组部
1.认真开展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加快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建设步伐,为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经常性教育培训创造条件;大力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增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切实加强教学组织管理工作,努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继续加强骨干队伍建设,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认真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在全国推开创造和积累经验。
2.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四)中宣部
1.组织协调中央重点新闻媒体,面向农村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教育,传播科学知识,推广介绍农村适用技术。
2.举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广大农村送文化、科 15 技、卫生知识。
3.资助中、西部地区建设1500个村级图书室,为每个图书室赠送包括农业科技、生活科普知识在内的农村实用图书3000册、光盘200张。
4.开展向农民工送文化科技活动。为广大农民工送去科技类图书及音像资料,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五)科技部
1.支持以省为单位继续开展‚百万农民科技培训‛。全年共培训农民1000万人次以上。其中,重点培训活动包括:以农民企业家、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为重点的科技培训,5万人次;开展青年星火带头人培训,15万人次;开展农村技术‚二传手‛培训,4万人次。
2.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以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农技110为重点,推广一批农村科技服务创新机制和新模式;以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村区域成果转化中心为重点,培育一批农村科技服务中介,引导支持一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健康发展;把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点,建设一批农村科技服务示范体系。今年将选择5个左右的大学和院所进一步开展试点示范工作。
3.开展农村科普活动和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区)建设。联合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好‚科技活动周‛、‚科技列车延安行‛、科技下乡等科普活动;加强‚《星火科技30分》电视节目千县联播‛等农村科普载体建设;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发展好一批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区)和科普示范基地。
(六)教育部
1.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采取有力措施,确保今年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500万人。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和职业学校)实验实习设施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特别16 是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培养培训能力;广泛开展城乡合作办学和东西部合作办学,扩大农村学生接受优质职教资源的规模和比例;加大对农村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使更多的农村学生能够接受职业教育。
2.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积极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继续实施‚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争取教育系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工培训每年达到3000万人次以上,其中技能培训达到1000万人次以上;动员组织城市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面向已进城农民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帮助农民工提高转移就业的质量和收益。
3.大力加强农村成人的实用技术培训。继续实施‚教育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面向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积极参与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依托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利用广播、电视、卫星、互联网等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扩大广播电视教育‚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试点工作;结合‚农村远程教育网络‛的建设和应用,利用‚全国农科技网联‛和中央农广校、中央电大燎原学校的力量,发挥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普通中小学以及其他培训机构的作用,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活动,争取年培训规模超过5000万人次。
4.积极开展对农村成人的文化生活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5.加强调查研究,总结、推广一批典型经验,带动面上工作。
(七)人事部
1.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三支一扶‛计划),从2006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招募2万名高校毕业生。
2.今年5月至9月,组织开展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调研 17 工作,摸清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现状,对各类人才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汇总。
3.配合中组部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调研,起草相关政策文件。4.在适当时候,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开展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表彰活动。
(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1.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培训800万人,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2.与国务院扶贫办共同选择部分市、县启动技能扶贫工程试点工作,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3.组织实施‚2006年春风行动‛,加强对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宣传,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维权能力和城市生存发展能力。
(九)广电总局
1.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优势,大力宣传各地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工作,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积极配合中央有关部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宣传工作,搞好‚培训—就业—增收‛的典型报道。
3.大力宣传各级各类培训和技术服务机构、培训教师、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民培训工作的典型。
4.大力宣传各地加强农民培训工作、创新培训模式、规范项目实施、提高培训质量的好做法和好经验。
(十)全国总工会
1.启动‚为农民工送文化行动‛。安排1000万元资金,联合教育部、劳动部、文化部、广电总局,在全国建立200多个流动电影放映队和31所农民工业余学校。
2.进一步加强农民工素质教育工作。每一所农民工业余学校每18 年至少完成5000到10000名农民工的培训任务。
3.积极筹备建立全国工会数字电影院线。通过数字电影的播放,使为农民工送电影活动成为有影响的工会工作品牌,为农民工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十一)共青团中央
1.开发农村青年人才资源。联合农业部等部门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联合科技部做好‚星火富民科技工程‛,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配合科技部门开展‚星火计划和科技扶贫20周年活动‛;评选表彰第十一届中国杰出青年农民和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召开中国青年乡镇企业家第七届会员大会。
2.提升农村青年就业创业技能。开展技能培养、政策宣讲等活动;召开现场观摩会,命名表彰一批优秀农村青年培训基地、中介组织和就业创业带头人;启动‚农村青年发展基金‛项目,成立‚农村青年创业导师团‛和‚农村青年创业项目库‛,以小额贷款、项目援助、技术指导等方式,为创业青年提供切实帮助。
3.开发优势农产品市场。参与举办中国(温州)特色农业博览会;举办‚新农村 新青年‛中国青年农产品经纪人发展论坛。
4.提高农村青年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青年基层组织建设,以项目建设、队伍建设和机制建设为重点,强势推进农村青年中心全面建设,促进农村各类青年协会社团蓬勃发展;在农村青年中心成立青年科普协会,培育发展农村基层各类青年专业技术协会、市场中介组织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村青年组织化程度及当地农村青年科学素质提升的互助能力。
(十二)全国妇联
1.全面部署、动员组织广大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召开全国省区妇联主席工作会议,下发全国妇联《关于动员组织广大妇女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2.加强农村妇女科学教育培训。实施‚5123‛培训计划,重点开展女科技致富带头人、女经纪人、龙头企业带头人等妇女骨干培训和西部地区农村妇女科技知识培训;依托陕西杨凌农林科技大学,培训200名农产品女经纪人;依托10万所农村妇女学校,开展农村妇女生产技能培训;重点确定50个妇女劳动力转移项目县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订单培训。
3.抓点示范,引导农村妇女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计划用三年时间在全国创建200个国家级‚巾帼示范村‛,2006年首批试点‚巾帼示范村‛62个。大力扶持‚妇‛字号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大力发展一批女能人协会、女经纪人协会和各类妇女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4.开展‚科技牵手、资金牵手、项目牵手‛行动。重点开展‚科技牵手‛,深化‚巾帼科技致富工程‛,推动科技志愿者与女能人、女能人与妇女牵手,促进农村妇女依靠科技增收致富。在三峡库区启动100万妇女创业循环金项目,组织‚女企业家三峡行、虎林行‛活动,为三峡库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带订单、带项目、带资金。
5.开展女农民转移就业服务工作。组织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参加培训以及为女农民工提供服务,营造关心女农民工的良好氛围。
6.深化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以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为依托,以巾帼科普队、巾帼文明队、农村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等为载体,开展喜闻乐见的科普知识进农村家庭活动。
7.深化‚巾帼文明生态庭院‛创建活动,引领农村妇女建立科学生产生活方式。
(十三)中国工程院
1.组织院士和知名专家参与有关部门开展的深入基层、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活动。
2.与有关方面联合开展农民培训方面的高层次学术研讨。3.针对农业教育、科研、推广工作者和行政干部开展建设新农20 村科普知识讲座。
五、有关要求
农民科学素质行动涉及范围广、工作量大、任务艰巨,为使农民科学素质行动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一要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部门职能工作。二要密切联系,加强交流。各部门要经常沟通工作进展情况,相互之间积极配合,协调开展工作,形成工作合力。三要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积极做好农民素质行动的宣传、监督、评价工作。四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激发广大农民的参与意识,自觉参加到农民科学素质行动中,形成上下联通互动的局面,切实提高工作的有效性。
2006—2007城镇劳动人口提高科学素质行动方案
为落实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要求,提高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质,服务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如下行动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在广大城镇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倡导和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降耗、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二)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以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科学素质,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三)围绕城镇化进程的要求,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
(四)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二、实施内容
(一)加强对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的宏观管理,进行专门的规划、组织和监督实施。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关系,合理分工、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的开展。
(二)将劳动人口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课程和培训教材,将有关科学素质的要求纳入国家职业标准,作为各类职业培训、考核和鉴定的内容。
(三)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和各类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全面提升城镇劳动者的科学素质。
(四)在企业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技能培训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着力加强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教育,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与创新能力。鼓励群众性技22 术创新和发明创造。充分发挥各级科协、技协、职教协会、培训中心及研发中心等社团、机构的作用。
(五)在企业事业单位建立带薪学习制度,鼓励职工在职学习,形成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共同投资的职业培训机制,培养职工的学习能力和自觉提升科学素质的意识。
(六)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为劳动者提高科学素质提供更多机会和途径。
(七)以城镇社区为依托,通过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学校、科普画廊等机构和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建设学习型社区,发挥社区在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方面的作用。
三、主题活动
2006—2007年的活动主题为节约能源和安全生产。2006年以节约能源为主,适时启动安全生产,2007年以安全生产为主。2008至2010年的活动主题,根据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确定。
(一)行动宗旨。将节约能源和安全生产的知识与能力培养作为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并在城镇劳动人口就业前培训、企业职工岗位培训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培训中强化节约能源、安全生产知识与能力培养方面的教育培训内容。
(二)行动目标。使大多数城镇劳动者了解节约能源的知识、技术与方法,了解国家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掌握本岗位安全生产基本规程和常用技术方法,树立起节约能源光荣和安全生产第一的意识,做到自觉节能降耗和按照岗位操作规程安全生产。
(三)主要活动形式。分为节约能源主题活动和安全生产主题活动。
1.节约能源主题活动方面,配合全国科学素质领导小组统一安排,设计如下内容:
——将‚节约能源‛的观念、知识和方法列入科学技术教育和培 训课程,作为面向城镇劳动人口开展科学素质教育、培训和考核的重要内容。
——加大宣传,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以节约能源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城镇劳动者节约能源意识,形成自觉节约能源的习惯。
——倡导和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业积极开展科学素质主题活动,建立科学素质主题教室或主题角。鼓励各类企业、行业协会及培训机构开展知识竞赛及评选节约型班组和节约型个人的活动。
2.安全生产主题活动方面,将紧密配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启动的全民安全素质工程进行:
——宣传普及安全生产法规和安全知识。倡导和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价值观,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舆论氛围,使社会公众自觉遵法守法,人人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每年在全国范围内搞一两次集中活动,形成强大声势,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观念。
——在职业标准、职业培训教材和职业技能鉴定内容中,强化安全生产规程与防护技术的内容。
——广泛开展安全培训和教育。企业必须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要求,对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班组长和从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高危行业从业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培训和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作业。在其他人群的培训中,如城镇劳动人口就业前培训、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和下岗失业人员培训,都要普遍开设安全生产知识课程或模块,使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人员都能够学到相关的科学知识。
——加强安全生产学科教育,倡导和推动职业教育院校和企业培训中心建立以安全生产为主题的科学素质主题教室或主题角,作为宣传、普及安全生产知识的平台。
——配合安全生产主题活动,开发和指定一批教材和宣传册。——加强宣传。以安全生产为主题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广泛开展知24 识宣讲、技能竞赛、橱窗陈列等活动;鼓励新闻媒体开设专栏、专题、专版,拍摄影视专题片、广播剧等,宣传介绍安全生产方面的政策法规和新技术新方法及先进企业和先进个人的事迹。在各类培训机构和生产现场的显著位臵,都要张贴有关安全生产的宣传画和重要规程。
——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进一步强化企业安全文化的内容,把安全文化建设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中。
四、组织实施
此项行动的关键在于政府推动,行业、企业、培训机构、社区的积极参与。为此要采取如下措施:
(一)建立部际联席会议,负责协调推动行动方案的贯彻落实。牵头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参与安全生产主题行动)
责任单位: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人事部、广电总局、中科院、工程院、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
(二)建立地方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地方工作的协调落实。在省级以下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参照部际联席会议的工作模式,建立由劳动保障部门、工会和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牵头的,由多个部门参加的城镇劳动人口提高科学素质行动联席会议制度,并逐级制定行动方案加以落实。各部门要分工负责,抓好本系统的工作,做到责任落实到人,经费有保障。
(三)明确职责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委共同制定城镇劳动人口提高科学素质行动方案,并组织协调方案的落实;指导职业院校和企业建立科学素质主题教室(或主题角);开展并推动安全培训活动;开发和指定一批培训宣传所需的教材和宣传资料;组织、协调开展相关表彰活动。
全国总工会:与劳动保障部配合共同牵头制定行动方案;依托各级工会组织开展节约能源、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技术比武和技能竞赛活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参与城镇劳动人口提高科学素质行动安全生产主题活动的指导和推动工作。
中宣部:协调指导以节约能源、安全生产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教育部:协调指导院校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并在相关课程中增设节约能源与职业安全与防护方面的内容;引导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节约能源和安全生产的宣讲活动。
广电总局:利用影视媒体和广播开展以节约能源、安全生产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并做好相关内容的公益广告制作、播出工作。
科技部:将节约能源、安全生产等内容纳入相应科技计划;向公众推介与此相关的成熟技术和知识。
人事部:指导协调对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的工勤人员进行节约能源和安全生产方面的教育培训和宣传。
共青团中央:依托各级共青团组织,组织形式多样的以节约能源和安全生产为主题的培训、宣传活动,提高青年劳动者的科学意识。
全国妇联:依托各级妇联组织,开展以节约能源和安全生产为主题的实用技术培训,以及宣传教育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提高妇女的科学意识和健康生活意识。
中科院、工程院和中国科协:组织编写针对城镇劳动人口的科普读物,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学者组成宣讲团,深入厂矿、工地、学校等进行科学技术知识的宣讲活动。
(四)评估检查
1.各地应定期上报工作开展情况和相关信息。
2.劳动保障部门、工会组织、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及相关责任部门共同对所管辖区域内的单位、部门在该行动中的开展情况,进行专项评估检查。
五、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
1.将安全生产培训纳入城乡劳动者各项职业培训计划中。2.将安全生产知识和能力作为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内容,对于26 国家规定的实施就业准入的职业和工种,劳动者必需持证上岗。
3.在国家有关劳动者培训补贴的项目中,将安全生产培训纳入其中。
4.国家制定奖励政策,对安全生产培训成效显著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人员保障
1.聘请企业及相关机构专业人员和安全员作为安全生产知识培训的兼职教师和辅导员。
2.在国家开展的企业培训师职业资格培训中,强化安全生产方面的培训,不断壮大安全生产培训师资队伍。
(三)经费保障
1.地方各级政府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对科学素质主题教室或主题角的建设给予适当补贴,对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城镇从业人员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安全素质教育给予补贴。
2.各有关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根据承担的任务,按照国家预算管理的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统筹考虑和落实所需经费。对重点教材、宣传资料的开发,重点研究课题和大型活动给予经费支持。
2006年-2010年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实施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贯彻落实,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方案》要求,结合工作实际,现就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制定如下方案。
一、主要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努力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着力提高其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的能力,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提高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二、任务与分工
根据工作目标,结合相关部门工作实际,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把提高科学素质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规划的重要内容
1.在研究制定《2006—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06—2010年政府公务员培训纲要》以及《2006—2010年全国团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全国妇联干部教育培训‚十一五‛规划》时,认真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的有关要求,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责任单位:中组部、人事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
2.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就地和县级党政分管领导、地方和部门各级科技行政管理干部、科研机构负责人和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负责人等科技管理人员提高科28 学素质工作,制定专项教育培训计划并抓好落实。(责任单位:中组部、科技部)
(二)在学习型机关建设中注重培养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
3.要求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将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战略思想以及我国科技发展规划等,作为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责任单位:中宣部、中组部)
4.指导干部所在单位开展自主培训时,注意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教育培训。(责任单位:中组部、中宣部、人事部)
5.组织开展‚院士专家西部行‛、‚科学与中国‛等活动,面向中西部地区公务员开展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学习型机关等内容的宣传教育。(责任单位:中宣部、中组部、人事部、中科院、社科院)
(三)各类干部培训院校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培训
6.要求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和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等各级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将科学素质教育的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并根据科技发展状况和干部培训需要不断加以改进。(责任单位:中组部、人事部)
7.组织编写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和专业教材,指导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加强这方面知识的课程体系建设。(责任单位:中组部、人事部、科技部)
(四)举办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各类科普活动
8.遴选一批适合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参观学习的科研场所,组织他们实地参观。(责任单位:人事部、中科院)
9.以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为目标,面向社会开展征 29 文活动,对优秀选题进行资助,并向社会推介优秀作品。(责任单位:人事部、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
(五)在选拔录用、综合评价工作中体现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要求
10.在党政领导干部、国有企业负责人公开选拔考试大纲和题库中,进一步丰富与提高科学素质要求有关的具体内容。(责任单位:中组部)
11.在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强化对科学素质的测查。(责任单位:人事部)
12.适时启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监测、评估标准制定工作,逐步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监测、评估体系。(责任单位:人事部、科技部、中国科协)
(六)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提高科学素质营造良好氛围 13.推动报刊、电台、电视台、政府网站等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创办有关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专题、专版、专栏,在相关人群中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责任单位:中宣部)
14.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推出一批注重科学素养、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典型。(责任单位:中宣部、人事部)
三、组织协调
1.成立组织协调机构。由中组部、人事部牵头,中宣部、科技部、中科院、社科院、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为成员单位成立‚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协调小组。组长由中组部干教局分管负责同志担任,副组长由人事部公务员管理司和中国科协科普部分管负责同志担任,其他各成员单位相关司局负责同志担任协调员,并确定一名处长作为具体联络员。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中组部干部教育局综合处,负责协调日常工作。2.坚持分工负责制。各成员单位分工负责,按照职能分工切实抓好方案的组织实施。牵头单位要认真负责地履行整体谋划、协调服务、督促检查等职能。
3.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根据工作需要,各成员单位之间要加强联系,互通信息,以促进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将不定期举行联席会议,交流情况,研究工作,推动各项任务的落实。
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实施方案
中小学科学教育与培训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主渠道,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贯彻落实,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实施。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方案》等有关安排,‚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由教育部和人事部担任牵头部门,中组部、中宣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农业部、劳动保障部、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等为责任单位。为做好该项工程的实施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工作内容与目标
1.进一步推进科学课程改革,提高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 通过政策导向、经费投入、组织包括科学家、工程师参与在内的专业支持等系列措施,改变小学科学课程普遍未得到应有重视的局面,提高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同时大力推进初中综合科学课程实验,促进课程综合化发展。
2.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资源和基础条件建设,保障科学教育改革的基本条件
建立健全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室。‚十一五‛期间,使全国中小学尤其是边远农村地区中小学实验室及其仪器设备的数量和质量,基本达到能够满足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需要。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科学教育实验室建设及其软硬件资源的配臵与开发体现‚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改革理念,为实现科学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有效的实验资源、设备条件保障。
在‚十一五‛期间,要扭转我国中小学特别是边远农村中小学图书馆规模偏小和科技、科普类图书数量严重不足的现状。支持和鼓励为中小学科学教育提供高质量服务的网站建设,加快国家数字科技馆的开发力度,使中小学科学教师和中小学生能方便快捷地从网络、图书馆获得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
3.加强中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
要将提高中小学科学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放在十分重要的位臵,‚十一五‛期间,逐步建设起一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中小学科学教师队伍。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中小学科学教师学历层次,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中小学科学教育有关《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强科学教育专业建设,提高中小学科学教师培养质量;组建强有力的科学教育专业支持队伍,深入基层,引导并推动中小学校开展科学教育教学研究,组织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教师研修、科普讲座等活动,帮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将科学教育纳入‚十一五‛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制定相关政策,并采取网络等多种有效途径开展科学教育师资培训活动。
4.促进科学教育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中小学科学教育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
科学教育研究及其高层次人才培养,是科学教育的学术基础,是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持续发展的需要。要采取有力措施,鼓励高校和有研究基础的科研院所成立相关研究机构,组建研究人员团队,积极开展面向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鼓励全国高等师范类院校开设科学教育类专业,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开设科普专业选修课程。‚十一五‛期间,初步建立起一支能承担国家科学教育及其研究
重大项目的专业人员队伍。
二、实施途径
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的实施,主要通过专题项目的方式进行。通过设立国家科学教育发展专项,或按国家各部委的专项基金的要求遴选优秀项目,组织优秀专业团队实施,按项目形式管理,确保取得预期成效。‚十一五‛期间,主要实施如下项目:
1.‚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与课程实施能力发展‛项目
组织多学科、多层次的科学教育专业队伍,深入中小学校,发现、研究和解决科学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通过组织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举办科普讲座等多种活动方式,开展科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农村科学教育师资培训。经过三年左右的项目周期,在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域形成200所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培养2000名中小学科学骨干教师,使其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辐射、示范作用。
2.‚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条件建设示范工程‛项目
在现有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中选择100个左右条件较成熟的单位,通过规划指导、人员培训以及配备适当的软、硬件资源和开发指导等方式,增加科学教育实践的功能,使其承担当地科学教育实践基地的作用,并为其他地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展科学教育起示范作用。
在200所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建设低成本高教育价值的探究型实验室,保障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改革的实施,成为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室建设改革发展的示范工程。
3.‚促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研究及其人才培养‛项目
激励现有从事科学教育研究和科学教育方向研究生教育(含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且实力较强的高校或科研机构,通过整合和扩大研究力量、组建专门研究机构、承接科学教育研究与培训项目等方式,培育和提升服务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的能力,示范和带动更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科学教育基础研究并将研究重心下移至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使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更贴近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需要。研究制订中小学科学教育师资标准。
4.‚促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网络资源建设‛项目
组织专家对现有科学教育类网站进行评审,选择思想性、科学性、教育性和资源的丰富性均达到一定水准的网站,通过国家表彰奖励、委以网络培训任务、资源开发任务等方式,支持和鼓励其扩大科学教育资源的容量,提高资源的水平和质量,并吸引更多更好的网站加入科学教育网络资源建设和提供的行列。
5.‚一流科普资源进校园、进社区‛项目
组织专家对科学教育类图书、挂图、软件、音像制品等进行评审,选择思想性、科学性、教育性均佳的作品,形成国家公民科学素养推荐读物目录,向中小学、社区和校外教育阵地、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机构推荐,作为中小学图书馆及校外教育阵地等机构的基本配备图书资料。对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由国家免费发放。组织专家科学设计科技馆等校外教育场所的科技教育活动方案,选择趣味性、科学性、教育性均佳的活动,向中小学推荐,采取送进校园或在校外场所开展活动的方式为中小学生参加科学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
三、2007工作重点
1.开始各项目的前期工作,通过广泛宣传、发动,组织项目申
报。
2.先期启动‚促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网络资源建设‛和‚一流科普资源进校园、进社区‛项目,2007年年底前完成主要工作。
3.启动200所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的选定,开展科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试点工作。
4.启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条件建设示范工程‛项目,2007年底以前确定参与项目单位,并制订项目工作规划和组织人员培训等工作。
四、保障措施和工作要求
1.加强政府对科学教育与培训的领导和协调
科学教育与培训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工程,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科学教育与培训的领导,组织制定适应当地实际情况的实施方案,并要有专项经费保障。各级政府部门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尽快落实,认真执行,切实抓好科学教育与培训工作。支持共青团组织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科技创造活动(各级政府部门、共青团中央)。
2.加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投入
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高素质科学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都需要相当数量的经费作为支撑,所以必须加大对中小学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投入(各级政府部门)。
3.建立科技界和教育界合作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有效机制 组织科技专家为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不断完善提供咨询服务,确保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材合乎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目标;推动科技培训教材质量的提高(教育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科院、工36 程院、社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
实施《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组织科学家参与中学科学教师的培训工作,探索新型的教师培训方式,有效提高科学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每年培训高中科学教师300名左右(中国科协)。
鼓励和支持科技专家和科研院所利用自身特有优势,有计划地、持续不断地为教材资源开发人员和教师培训人员举办研修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和实施探究式科学教育的能力(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
4.建立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的评估体系
定期对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进行评估,重点关注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中对学生终身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能力与素质,帮助各地区了解中小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发展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诊断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且提出改进的策略;同时省级教育部门可以了解本地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教育部、中国科协、科技部)。
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实施方案
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方案》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2006年工作要点》的安排,‚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由中国科协和科技部担任牵头部门,教育部、农业部、广电总局、林业局、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会等部门为责任单位。为了做好该项工程的实施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落实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的任务和要求,引导、鼓励和支持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的开发,集成国内外科普信息资源,建立全国科普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科普服务。通过实施‚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基础建设,为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务。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繁荣科普创作,引导、鼓励和支持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的开发
1.制定重点科普创作选题规划。对部分优秀选题进行重点扶持或资助。以推介、倡导等方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支持重点选题的创作。(各成员单位)
2.加大奖励和扶持优秀原创科普作品力度。研究优秀科普作品奖的有关工作,扩大国家科技进步奖中科普奖项范围。(中国科协、科技部)
3.根据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需要,开发一批公共科普资源。支持从事科普编创、科技传播等专业机构、团体和人员参与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加强科技、教育界与媒体合作,扶持科普类广播、影视内容的开发和制作。(各成员单位)
4.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交流和进修活动,提升科普书报刊编辑、科普场馆展教人员、展教品开发人员等专职科普工作者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各成员单位)
(二)以中国数字科技馆为龙头,建设科普信息资源共享交流平台,探索科普产品资源服务公众的有效模式
1.组织实施中国数字科技馆建设项目,以该项目作为面向公众、基层科普组织和社会有关力量提供科普资源服务的平台,实现优质科普资源共享。中国数字科技馆建设包括A馆(博览馆)、B馆(体验馆)、C馆(资源馆)和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等内容。(科技部、中国科协、教育部、中科院)
A馆以构建面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普教育资源展示平台为目的,集成整合已有的科技类博物馆、科普栏目数字资源,建成30个主题虚拟博物馆、20个科普专栏,供公众网上浏览和学习。虚拟博物馆以学科领域为背景,以数字化展品为基础,向公众介绍科技发展历程,传播专业科学知识。科普专栏着重传递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深入剖析科技事件背后的科学内涵及其对人们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和指导意义,促进公众对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决策和重大工程的了解。(教育部、中国科协、中科院)
B馆以构建面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数字虚拟科学乐园为目的,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互动特性,综合运用虚拟现实、远程控制等现代科技方法和手段,建成科学内涵丰富、体验形式多样、结构层次清晰的观察体验、探索乐园、实验制作和科学探险四个系列共40个科学体验区,使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在网上虚拟环境中检验自己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并获得科学体验。(中科院、中国科协、教育部)
C馆以构建面向基层科普组织和为社会有关力量提供科普资源信息服务与交流平台为目的,集成社会已有科普作品和科普信息资源,39 形成科普图库、专题科普展览库、科普动漫作品库、科普音像库、科普报告库、科普研究资料库、科普教育基地库、科技馆展品库和科技博物馆藏品库等若干类科普资源数据库。为基层科普作品开发和创作者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共享科普资源信息服务。(中国科协、中科院、教育部)
2.有效整合现有优质科普资源,发挥各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科技类博物馆发展快、门类全、馆藏精、水平高、规模大、品种全的优势,探索科技类博物馆资源有效服务公众的模式。(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林业局、中科院)
3.发挥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远程教育系统、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林业信息网、中国科协科普共享资源网等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的作用,将农业和农村科普多媒体课件提供给广大农民,实现农村和农业科普资源的社会共享。(农业部、林业局、中国科协)
4.发挥网络科普联盟、央视国际网络等媒体网站互动性强的优势,以强化互动促进科技类内容的宣传,为公众提供普及和交流科技知识的园地。(中国科协、广电总局)
(三)营造有利于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的政策环境
1.制定推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科普资源的政策。(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会)
2.制定相关法规、规章和标准,充分保护各类科普资源知识产权,创造公共科普信息资源公平使用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臵科普资源中的作用,鼓励各种机构和媒体有选择地释放自有科学教育资源的版权,支持公益性科普活动。(各成员单位)
三、2006—2007年重点工作
(一)以‚节约能源‛为重点,开展科普资源开发和服务 1.开发科普挂图、音像制品、展览、科普大篷车车载展品等科普资源,在中国科技馆和部分省级科技馆举办‚节约能源‛主题展览;40 开发‚爱护资源环境、节约使用能源‛科普展览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植物园、博物馆和相关研究所等科普教育基地展出;在各地的科技馆和适宜展出的场所组织实施‚建设节约型社会‛科普展览巡展工作。(中国科协、中科院、国家发展改革委、林业局)
2.编创节能科普节目或栏目,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刊物和报纸等媒体宣传节能知识;及时准确报道相关的新闻和信息,制作专题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并推出系列科教节目和纪录片。(中国科协、中科院、广电总局)
(二)结合实际,切实推进科普资源建设工作
1.制定重点科普创作选题规划;组织实施面向社会科普专项资助;向社会推介优秀科普作品和选题;设立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国科协、科技部)
2.实施中国数字科技馆建设项目,并通过互联网向公众开放博览馆、体验馆和资源馆的部分内容。进行科普资源状况调查,研究制定科普资源集成与共享办法。(科技部、中国科协、教育部、中科院)
3.在中国科技馆设立科普展品交流共享中心,以巡展、交换、重点支持等方式,为地方科技馆提供科普展品、展览;以中国科协声像中心为基础设立科普资源中心,对科协系统科普资源进行整合并向社会提供共享服务。(中国科协)
4.编制发行《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科普连环画册》和《农民科学普及丛书》;编印发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系列宣传挂图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农民实用法律和政策常识》、《农村生产经营常识》和《村庄规划与建设》等培养新农民科普系列读本;开发制作农业和农村科普光盘;利用中国农业信息网和手机短信移动学习的平台为农民发送农业和农村科普信息。(农业部)
5.积极支持原创科普图书的编写及出版,每年支持5—6本优秀科普著作的编写;充分利用中科院科技创新资源和科学传播资源,加 41 强与电影电视媒体合作,拍摄大型科技教育专题片。(中科院)
6.编辑出版有关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沙尘灾害、湿地保护等内容的科普宣传挂图、图书、展板。开展林业科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和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工作。(林业局)
7.举办《2006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论坛》、《2006科技盛典》、《2006年世界防治艾滋病日特别节目》、《第二届全国公众科学素质大赛》、《可可西里大型科考行动》等大型活动和电视节目。(广电总局等)
8.在央视国际网站增设互动论坛;组织系列主题网上科普活动带动对科技的宣传;对‚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重大科普活动进行全面深入报道。(广电总局)
(三)推进政策保障措施的实施工作。(科技部)
四、工作要求
(一)将实施‚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列入工作职责,纳入工作计划,落实工作经费。加强沟通和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二)各相关单位确定具体责任部门和联系人,负责日常工作的联络和协调。
(三)拓展各部门科普资源的服务功能,扩大科普展览、展教品、远程教育课件、培训教材等现有资源的服务范围,探索建立有效的方式和途径,使财政投入产生的公共科普产品迅速送达基层,服务公众。
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提高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促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根据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方案》要求,特制定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1、加大各类媒体科技传播力度。电视台、广播电台科技节目的播出时间,各类科普出版物的品种和发行量,综合性报纸科技专栏的数目和版面,科普网站和门户网站的科技专栏等大幅度增加。
2、打造科技传播媒体品牌。提高科技频道、专栏制作传播质量,培育一批读者量大、知名度高的综合性报纸科技专栏、专版和科普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形成一批在业内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科普新闻出版机构。
3、发挥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新型媒体的科技传播功能。培育、扶持若干对于网民有较强吸引力的品牌科普网站和虚拟博物馆、科技馆。
二、实施措施
1、鼓励、支持‚科技博览‛、‚走进科学‛、‚科技之光‛、‚科普大篷车‛、‚农广天地‛等电视广播科技栏目、报刊科技专栏专题进一步提高质量,使其成为有广泛影响的媒体精品。择优扶持若干有特色、覆盖率高的知名科普网站。
2、制定优惠政策和相关规范,积极培育市场,推动科普文化产业发展。
3、建立与市场、公众需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引进现代营销模式与先进编创技术,注 43 重市场调研,提高播出和编辑出版质量。
4、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普读物出版发行渠道,按照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重视服务‚三农‛科普图书出版工作;加强网点建设,大力扶持科普出版物在农村和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的发行工作,加强农家书屋建设。
5、提高各类媒体对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指导公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应对突发事件。
6、研究开发网络科普的新技术和新形式。开辟具有实时、动态、交互等特点的网络科普新途径,开发一批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的科普教育、游戏软件。
三、责任分工
根据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精神,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实施工作由中宣部牵头,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广电总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中科院、社科院为责任单位。各单位工作职责和工作计划要点如下:
中宣部:协调指导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实施中的重大问题。
教育部:推动在高校建设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学科、人才培养基地。
科技部:在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等科普活动中推动各类媒体发挥作用,积极支持科技日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中国科普网及各类科技期刊等大众媒体加强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的宣传,扩大科技传播范围,加强‚《星火科技30分》电视节目千县联播‛等科普载体建设。
农业部:推动农民日报、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农村杂志、中央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农业部信息中心等单位拓展发行传播渠道,健全农业科技图书和电子出版物发行网络,扩大选题范围,提高制作质44 量,运用专题、专栏、专版和图书加大科技传播力度,充分发挥农广校卫星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指导做好服务‚三农‛科普图书、音像出版工作。
广电总局:推动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国际电台充分发挥优势,在新闻节目中及时准确报道科技动态,通过专题节目详尽深入挖掘科技主题,策划组织大型专题活动全方位展现科技进步,以强化互动和主题活动带动网络科技宣传。
全国总工会:推动工人日报、中国工人出版社、全总网站以及各地工人报刊、出版社、网站等媒体增加科普内容,扩大传播范围,新建农民工电影放映队宣传科学思想和科技知识,指导各级工会将科学思想、方法和技术融入技术改造创新、技术竞赛等活动中,提高职工科学素养。
共青团中央:推动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增加科普图书、音像和电子出版物的品种数量,拓展科普出版物发行渠道和网点,推动中国青年报、中青网打造有影响的科技传播品牌栏目,组织实施‚西部乡村流动图书车项目‛。
全国妇联:推动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杂志、婚姻与家庭杂志,农家女百事通杂志、中国妇女出版社、中国妇女网采取多种方式开展科普宣传和科技服务,通过‚美德在农家‛、‚绿色家庭‛、‚节约型家庭‛、‚‘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等活动倡导科学生活方式,提高母亲的科学素质和未成年人科学素质。
中国科协:建设中国数字科技馆,办好‚科普大篷车‛等科技电视栏目,组织‚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科普联盟‛成员网站积极开展网络科普工作,支持科协所属科普期刊发展,研究建立科普宣传应急机制,联合各类媒体开展专题科普活动。
中科院:充分建设并运营好院属科普网站、期刊,新建专业科普网站,办好《科学与社会系列报告》,推动拍摄优秀科普影视作品 45 和大型科技教育专题片,支持原创科普读物的编写和出版,承制若干科技电视栏目。
社科院:组织研究媒体与科技界沟通、实现最优传播效果、针对不同对象发挥媒体优势、不同媒体之间取长补短等课题。
四、工作要求
1、明确分工,各尽其责。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涉及范围广、工作量大、任务艰巨,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部门职能工作。
2、密切联系,加强沟通。各部门经常开展交流,及时反馈和沟通实施工作进展情况,相互积极配合,协调开展工作。
3、广泛动员,形成合力。要动员激发媒体、科技界、教育界、普通群众等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形成上下联通的局面,切实提高工作实效。
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实施方案
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方案》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2006年工作要点》的安排,‚科普基础设施工程‛由中国科协担任牵头部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中组部、劳动保障部、国家林业局、中科院、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为责任单位。为了做好该项工程的实施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根据‚科普基础设施工程‛的任务和要求,拓展和完善现有各类基础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有计划地推进科普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新建一批科技类博物馆,发展基层科普设施。通过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加强我国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为公众提供科普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满足公众利用科普设施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需求。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制定《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
制定《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提出科普设施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分布与规模等,加强对各类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宏观指导。(中国科协、科技部、发展改革委牵头,各成员单位参与)
(二)制定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认定办法和管理条例 1.制定《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等科普设施专用的国家标准,指导各地科技馆等科普设施的建设规模、选址用地、总体布局、建筑设计、室内环境、运营管理、改造更新等。(建设部、发展改革委、中国科协)
2.制订科普设施的认定办法和管理条例,规范和推动科技场馆及基层科普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制定科普展览、展品、科普大篷车等产品的技术标准。(科技部、中国科协)
3.制定妇联系统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科普设施的建设标准、认定办法和管理条例。(全国妇联)
(三)突出社会公益性,拓展和完善现有基础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
1.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4号)和中国科协、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建设部《关于加强科技馆等科普设施建设的若干意见》(科协发普字[2003]30号)等相关政策,坚持科普设施的公益性原则,对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尽快恢复挪作它用的科普设施的科普功能。(各成员单位)
2.发挥科普设施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方面的作用。——推动各类科普设施与学校科学教育的衔接。组织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将在科技馆等科普场所内进行的科普活动送到学校,同时也将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场所拓展到科技馆等科普场所,使科技馆资源与学校教育特别是科学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相衔接。(中央文明办、教育部、中国科协)
——进一步发挥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等基层科普设施的作用,改善设施硬件水平,提高服务水平,为广大青少年开展科普活动创造条件。(中国科协、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
3.丰富科普设施的活动内容,提高展教水平,增强吸引力。——提高科普展览、展品设计制作水平和能力。择优扶持一批设计制作机构,推动设计制作社会化,提高科普产品的设计制作水平。加强交流与合作,培育适合我国国情的科普展览、展品市场。(中国科协)
——推进各类科普教育基地实行定期对公众免费或优惠开放,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中国科协、科技部、教育部、国家林业局、共青团中央)
——组织开展各类科普设施的人员培训,加强不同类型设施间使用和管理的经验交流,提高利用设施开展科普活动的水平;加强展品、展示内容和活动形式的研究开发。(各成员单位)
4.增加各类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设施的科普功能,发挥它们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作用。
——科研机构、大学等以不同方式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活动。(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中国科协)
——发挥中科院系统的资源优势,建设约30个科学传播基地;在有条件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植物园、博物馆、可开放天文台(站)、可开放实验室增设互动科普设施,增强科普能力。(中科院、国家林业局)
——拓展和完善各类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不断开发满足青少年参与需求的科普活动项目,完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科普教育设施;发挥科普类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在科普教育中的作用。(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妇联)
——增强技工院校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科普教育功能,将有关节约能源和安全生产为重点的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促进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的提高。(劳动保障部)
——增强职工学校、文化宫、俱乐部等企业文化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逐步对全国总工会系统的1000余所职工学校、3200多个文化宫或俱乐部进行设施的提升与改造,并组织开展各种科普活动,吸引职工参与科普活动,使它们作为企业科普活动的重要阵地,满足全国两亿多职工群众获得科普教育、提升科学素质的需要。(全国总工会)
——完善妇联系统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普设施功能。引进和开发适合广大妇女、儿童科普需求的活动项目,创新活动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积极创建国家级、省部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主题活动,强化妇女活动中心实践 49 育人功能。(全国妇联)
——发挥全国30多万所各类家长学校(包括孕妇学校、新婚夫妇学校、社区家长学校、农村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以及设立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内的家长学校)在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广大家长科学素质的提高。(全国妇联)
(四)加大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力度,满足公众参与科普活动的需求
1.将基层科普设施建设纳入文明城市评比和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求的考核内容,推动基层科普设施的建设。(中央文明办、中国科协)
2.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科普设施建设,在城乡社区和有条件的企业建设科普画廊(宣传栏)、科普活动室(站);建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推进‚农民科技书屋‛建设;加强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解决部分村级党组织无活动场所问题。(中国科协、中组部、农业部、全国总工会)
3.在一些市(州、盟和县)配备科普大篷车,深化‚西部乡村流动图书车项目‛,为西部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提供科普服务。(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
(五)制定、完善有关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设施建设
1.研究制定有关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专业科普场馆的政策和措施。(发展改革委、中国科协)
2.研究制定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团体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和其他场地设施的政策和措施。(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中国科协)
6.《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篇六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第二期工程(2001~2010年)规划》的通知
(体群字[2001]10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育局,总参军训部、总政宣传部,各行业体协,各直属单位:
为确保《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顺利、有序地实施,我总局制定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2001~2010年)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你们按照本规划的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体育总局
二00一年八月十四日
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2001~2010年)规划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2001~2010年)规划
经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一期工程预期目标已经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框架初步形成。
根据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和《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要求,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如下安排。
一、指导思想
(一)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作为根本任务。
(二)继续坚持国家与社会共同兴办体育事业的格局,走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的道路。
(三)深刻汲取法轮功的教训,增强阵地意识、政治意识,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体,逐步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保障全民健身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抓住国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积极扶持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同时鼓励经济发达地区断完善居民开展健身活动的条件。
(五)继续抓好建身边场地、抓身边组织、办身边活动的“三边”工程,切实把全民健身事业的基础建设和制度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全面部署,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推动普及。
二、目标和任务
(六)经过十年努力,实现全民健身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和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体系。
(七)群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全社会体育意识普遍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到占总人口的40%左右,国民体质普遍增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显著提高,城市社区和乡镇建有方便居民进行健身活动的体育设施,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阵地在现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城市社区、农村乡镇普遍建立体育指导站(中心),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达到65万人以上。
(八)群众体育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形成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全民健身管理体质,国家与社会、个人共同兴办,充满生机活力的全民健身运行机制。
三、对策和措施
(九)进一步强化各有关部门共同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职责。体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各行业和社会各界办体育的积极性。
在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发展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地方全民健身事业。
(十)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把推行全民健身计划作为工作重点,加强领导,编印筹规划。主要领导要亲自抓,研究解决实施中的问题。
(十一)加强以学校为重点的青少年体育工作。各类学校要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十分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保证学生每天有不少于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按照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全面性的原则,坚持寓学、寓练于乐,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十二)加强以乡镇为重点的农村体育工作。要建立以乡镇为龙头,村民委员会为基础,农民体协为纽带的组织网络。大力开展“因地制宜、科学文明”贴近广大农民的体育活动。
(十三)加强以社区为重点的城市体育工作。要充分利用社区内各单位人才、资源和场地等条件,建立各类体育协会、健身俱乐部等便 于居民就近就便参加体育活动的组织。社区体育要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
(十四)关注老年人、残疾人体育。要依托社区开展老年人、残疾人体育,发挥社区体育组织在老年人、残疾人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加快社区老年人、残疾人体育设施的建设,公共体育场所要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优先优惠服务。
(十五)倡导民族传统体育。进一步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优势,开发民族体育资源,做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
(十六)重视军队体育。军队体育由军队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组织,国家体育总局将继续使用体育彩票公益金支持部队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增强官兵体能,活跃部队文化生活,提高部队战斗力。
(十七)继续加大全民健身宣传工作的力度,各级体育宣传主管部门要推动和协助新闻媒体报道全民健身工作开展情况、典型经验和典型事例,重大活动要集中报道,扩大影响。
(十八)开展以青少年为重点的“五个亿万人群”(即:亿万青少年儿童,亿万农民、亿万职工、亿万妇女、亿万老年人)的健身活动。抓好每年全民健身周活动。大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适合不同人群参与的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高全民健身活动的科学化、组织化、规范化水平。组织引导好广场体育、公园体育以及节假日体育。
(十九)积极推进群众体育科技进步,加强全民健身研究与服务工作。在继续开展国民体裁质监测系统研究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健身方法和手段的研究。重视群众体育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与普及工作,反对伪科学。
(二十)加强城市街道和农村乡镇体育指导站(中心)建设,做到“有人员、有阵地、有经费、有活动”。建立健全群众体育社会团体和其它群众体育组织,形成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二十一)加快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步伐,不断扩大队伍,对在营利性体育健身场所从事体育组织和指导工作的人员,逐步施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二十二)加快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和开放。建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集中一定财力,有计划的建设社区、乡镇和居民区公共体育设施。全国公共体育场馆设施要做到全部用于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做到体育场馆在课余时间向社会开放。
(二十三)加强相关法规建设,积极制定社会体育工作、体育社会团体、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管理及保障不同人群参与体育活动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加强体育法制宣传和执法力度,保障人民群众合法的体育权利。
(二十四)各级人民政府要逐年增加对全民健身事业的资金投入,鼓励厂矿、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资助支持全民健身事业。
(二十五)国家体育总局在继续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抓好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的同时,实施“雪炭计划”,扶贫帮困。从2001年开始,集中一定数量的体育彩票公益金,对如三峡库区、革命老区、老少边穷地区和遭受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援建公用体育健身设施,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形象工程。
(二十六)施行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开展国民体质测定和监测工作,力争将国民体质监测指标纳入国家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并定期公布国民体质状况。发挥国民体质测定与监测工作的社会效益,争取逐步使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成为学校和行业招生、招工的基础指标。
(二十七)实施对西部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大在全民健身设施建设、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四、实施步骤
(二十八)按照“整体规划、逐步实施”的要求,第二期工程分为二个阶段。2001~2005年为第一阶段,巩固完善已经建立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2006~2010年为第二阶段,全面推进全民健身体系建设;普遍提高全民健身体系各个部分的规模和水平,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目标和任务,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7.《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篇七
1.1 文献资料分析
阅读与全民健身相关的政策文件、书籍和部分期刊, 通过百度搜索引擎, 搜索了“互联网+”“全民健身”等关键词。
1.2 互联网浏览调查
浏览了国家体育总局以及各省市体育局全民健身相关网站;主要媒体网站及产品: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腾讯网及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综合体育网站:中国体育在线、新浪体育、华奥星空等。
2 全民健身发展面临的瓶颈
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对我国6~69岁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活动状况进行抽样调查显示:达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的比例仅为31.2%。《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 我国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2.45个,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6 m2。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 平均每万人拥有200多个体育场地, 美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6 m2、日本为19 m2。在我国平均每个场馆开展的体育项目不足三项, 体育活动场地黄金时段“摩肩接踵”, 而非黄金时段“门庭冷落”。
以上事实说明, 全民健身的社会效果还未充分展现, 全民健身一方面面临着参与人数不多、场地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 存在着机制不灵活、服务不足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3“互联网+全民健身”发展的现状
2011年8月, 全国首创的百姓健身类互联网服务平台“上海市全民健身电子地图”正式开通以来, 与健身相关的“互联网+”项目近3年得到较快发展, 功能涵盖健身数据采集、场馆查询与预订、赛事信息、健身指导等。
目前有互联网服务平台:如北京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有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技术的应用:如湖北的“去运动”;台网联动的软、硬件系统:如爱动健身云服务平台产品;针对不同人群的产品:如“泰山老年云健康服务平台”系列产品, 青少年足球培训O2O产品“动吧足球”等。利用微信公众号、在线视频播放、智能健身设备、健身O2O类产品和微博社交运动的影响力也逐渐显现。此外, 还有可穿戴设备、健身的相关APP等各型各类, 互联网相关的健身应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但是,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祥晨也表示, 随着科技的进步, 设备穿戴在身上成为可能, 对于人体连续的监控、信息采集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和意义, 可以使锻炼更科学、更有价值。同时, 这些可穿戴式设备或者App存在着“不准确、不可靠、缺乏服务”等问题。
4“互联网+”对全民健身的推动力
2014年湖北省推出的“去运动”App仅上线4天就有4 000多注册用户, 全省90多个体育馆, 每天至少发放免费门票5 000张, 以后可以达到2万张。该“产品”的推广将进一步解决百姓健身服务机制不灵活、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使健身爱好者能够及时、快捷、有效地获取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资源, 促进了健身资源的有效利用。
“互联网+”对全民健身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是显而易见。微博运动中心“奔跑2015”仅开通1个月, 用户数达到120万, 微博与浙江卫视、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推出的“阳光跑道公益健行计划”, 实现了从电视到网络再到线下参与, 真正推动了全民健身跑步。微博网友在节目开播后39小时内, 就完成了原计划的20公里公益运动目标。而活动上线仅仅29小时, 就已经有50万微博用户参与其中。2015年1月的厦门马拉松联合微博开启赛网联动模式, 带动了厦门马拉松的传播数据呈现井喷态势。光是厦门马拉松一项赛事的提及量与提及人数就是去年最高数据北京马拉松的3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目前全民健身面临发展瓶颈, 体育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互联网+”能够促进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引导全民健身、科学健身, 发展空间广阔;“互联网+”和全民健身的融合正处于起步阶段, 相关信息资源还处于分散状态, 有待科学的规划和完善。
5.2 建议
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科学规划建立统一的“大数据”互联网服务平台;通过信息资源共享、数据挖掘, 提高健身服务的科学化水平;通过模式应用, 实现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体育项目扎堆北上广“互联网+”增长迅猛[EB/OL].http://industry.sports.cn/news/others/2015/0501/100418.html.
[2]王世让.提升场馆利用率互联网+能做些什么?[N].中国体育报, 2015-04-30 (3) .
[3]郑峻.微博切入社交运动:台网联动带动全民健身[EB/OL].http://tech.sina.com.cn/zl/post/detail/i/2015-04-24/pid_8477370.htm.
[4]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体育生活从此改变[N].湖北日报, 2014-07-19 (8) .
[5]季雪峰.科技扮靓体育生活[N].中国体育报, 2014-04-20 (4) .
[6]赵雷鸣.全民健身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现状及对策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2, 20 (12) :19-21.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推荐阅读:
全民健身总结07-21
全民健身日上的讲话08-25
全民健身轮滑比赛致辞10-13
全民健身活动工作总结09-28
全民健身日庆祝活动简报08-27
全民健身国旗下讲话演讲稿07-27
全民健身日活动领导讲话稿08-02
街道2018年全民健身周活动总结09-11
第八个全民健身日活动简报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