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智慧讲座

2024-08-30

领导智慧讲座(9篇)

1.领导智慧讲座 篇一

“教育需要智慧的爱”讲座有感

今天听了曾校长的报告《教育需要智慧的爱》,我想:我们究竟向曾军良校长学些什么呢?爱心.对于教育中的爱,曾军良校长有其独特的见解和感悟: 爱是一种责任,因为在我们的手底下,有这么多的学生,关系到无数家庭的幸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爱是一种追求,无论诗教育管理还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爱都必须成为事业、生活中的一种追求,必须去爱教育、爱学生。

他对教育宗教般的虔诚和热爱,值得我们学习。正如他所说:“既然选择了当老师,那就选择做一个幸福的老师,做一个有价值的老师,做一个学生永远不会忘记的老师。我们的教育就是制造惊喜,制造学生一生难以忘记的记忆。把孩子培养成人,你永远觉得自己是幸福的老师。”曾校长的爱,是智慧之爱,是流入到学生心灵深处的甘泉,他特别反对没有智慧的盲目之爱。

“试想,曾校长没有这份爱,这份责任,这份执着,哪会有放寒假的一天下午,给四十个学生的爸爸、妈妈和学生本人打电话,大概打了118个电话,;哪会有大年初一的上午,花了五个小时给四十个学生写一封信的深情传奇;哪会有倾注心血做上百个教育教学实验的持续动力;哪会有持之以恒、孜孜不倦二十年来读1800本书提升教育智慧的学习精神。”

听完讲座后,我被他那种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深深地打动。我要向曾校长学习,学习他那份坚持,执着。

2.领导智慧讲座 篇二

一、做一个爱语文的语文教师

赵老师在讲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时, 提到的第一条就是求强效, “强”就是学生的兴趣。新课程改革以来, 教师们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取了五花八门的手段来吸引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 觉得课堂中的活动弄得热闹, 孩子们玩得开心, 这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了, 其实正像赵老师所说:“这些游戏或是课件并没有抓住学生的根本兴趣, 学生感兴趣的只是你这个新鲜的、好玩的游戏或是画面, 并没有真正地喜欢语文本身。”赵老师不时地用解析中国汉字的例子来说明中华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才是不失语文味的语文课, 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感受到真正有语文味的语文学习, 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做到的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根本。说到这点, 作为教了十几年语文的我真的自感惭愧, 自认为喜欢语文、喜欢语文教学, 然而我却对这一本本承载着中华优秀文化精髓的教材, 没有深入地去挖掘、去研究、去真正地爱它。就像赵老师说的:“作为老师的不去爱你所教的学科, 又怎能让你教的学生去喜欢这门学科呢?”让语文成为“屋”, 我们成为“乌”, 使学生“爱屋”才能爱我们这个“乌”。

二、语文教学路上不跑偏

赵老师说:“语文教学常常会涉及了多种学科的内容, 弄不好就容易跑偏……”这句话看似幽默的笑话, 但却是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真真正正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新课程改革的春风给我们教师一个施展自己才智的舞台, 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理念不断地主宰着我们的课堂。然而, 我们教师有时候是不是真正地把握住了每一个学科的本质, 真正地认识了自己的学生, 让他们在本位的学科理念中学习、成长。谈到语文学科的本质, 赵老师说:“字、词、句、篇, 听、说、读、写, 这就是语文教学最应该做的事。”赵老师还用生动的示意图演示解说了这几者之间的环环相扣的关系, 语文课堂或者说语文教学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习感悟字词句篇的过程中, 训练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同时又在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 提高学生们感悟字词句篇的语文素养, 这就要求我们做到:正确、准确地控制语文学科方向;揭示语文科学规律;把握教材的主旨。掌握了这些原则我们就不至于将语文课上成科学课、音乐课、美术课了。

三、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

赵老师和洮南实验小学五年三班的学生在融洽、快乐的气氛中完成了历时一个多小时的作文课, 然而孩子们却没有感到疲惫,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赵老师的教学魅力在哪里?回想起来, 我认为还是赵老师幽默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教学态度和学生朋友式的谈话交流、不断地让孩子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这是孩子们在远远超出常规课堂时间的情况下, 还没有感到累的原因。想到我们的课堂是不是缺失了这些, 才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中蒙头大睡、疲惫不堪。又说到习作教学课让教师们挠头, 让孩子头疼, 这也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最想解决的问题, 赵老师言传身教为我们总结了有价值的五条经验:有用、有材、有法、有标、有成。让我们在习作教学课上又增添了一份可行的方法。其中“有标”和“有成”让我感触最深, 也是我在平时习作教学中没有注意到的。

有标, 就是把好作文的评价标准不是藏在教师的手中, 要交给学生, 让学生有标准可依, 知道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 不再盲目地修改, 不再在老师云里雾里的评语中打转转, 这一点是我们在进行习作指导时忽略的一个很重要的一点, 难怪学生的习作改了又改, 老师还是不怎么满意, 原来是我们教师没有明确到底你让学生往哪个方向改, 往哪个标准改。

有成, 就是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快乐, 通常我们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就是笼统的等级制, 这样学生不知道自己的作文到底哪儿好?哪儿不好?赵老师提出:分项给分、问题减分、好的地方加分。这样就会很明显地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习作有可取之处的地方在哪儿?同时要多表扬, 少批评, 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快乐, 就会使学生“乐写”, 从而也就解决了习作教学难, 孩子习作难问题了。

3.网络领导的实质是智慧领导 篇三

国家行政学院雷强同志的《网络领导》,探讨的是网络时代领导方式这样一个重大主题。

如何提升网络时代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在新文明背景下,这个问题格外具有针对性。当前,互联网正急剧向智慧化方向发展,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金融、智慧电网……,但是如果没有智慧领导,所有这些智慧都会打折。如何讲透互联网与领导力的关系,却是一个问题。我很赞同雷强同志采取“接着讲,朝前讲,比照讲”的方式,破解这个难题。

领导方式有没有时代性?我认为是有的。因此需要朝前讲。

农业社会有农业领导,工业社会有工业领导,网络社会有网络领导。这种划分本身就意味着,如果时代变了,领导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否则执政能力就会出问题。

朝前讲,就是朝着时代发展的前进方向上讲。纵观中国各朝代,每当“朝前讲”时,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相对于世界各国就比较高。比如战国时代的未来学家孔子谈治国理政,“朝前”了至少345年(按“独尊儒术”,讲成了来算),中国农业社会由此稳定了2000多年,在各文明中,领导力算高超的。

相反,“朝后讲”时,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就比较低。典型如慈禧太后的时候,工业社会已经来了,还在那里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老一套,结果硬让中国在GDP世界第一的位置上落后挨打。

今天网络时代到来了,对领导力的现代化,朝后讲,还是朝前讲?朝前与朝后,是按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的方向来划分的。

朝前讲,就是朝着信息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的方向上讲,朝着工业化之后的第二次现代化的方向上讲。比如,顺着提高信息生产力的要求,朝前讲信息生产方式;顺着提高信息战斗力的要求,朝前讲信息作战方式;顺着提高网络执政能力的要求,朝前讲网络执政方式。“新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哪一化都离不开第二次现代化。第一次现代化中那种金字塔结构条件下的领导方式,面临网络挑战。第二次现代化中的扁平化可以更好实现官民鱼水关系,领导“新四化”,离不开领导方式的第二次现代化。

领导方式有没有全球性?我认为是有的。因此需要比照讲。

领导方式既不姓社,也不姓资。在网络时代面前,各国无论信仰什么,都有提高执政能力的共同要求。网络的挑战与机遇对大家都是共同要面对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比照讲,就是比照其他国家的经验来讲。互联网本来是冷战时期美国为防止前苏联的核打击而发展起来的。通过网络化,把核力量分散到各处以躲开集中式的攻击。它的理念是把鸡蛋放在一个蓝子里,不如把鸡蛋放在多个蓝子里保险。分散比集中安全,这是互联网的独特之处。它对领导与管理提出新要求。

冷战结束后,信息资本主义正向着在各领域适应网络离散化、碎片化的方向发展,微博、手机被当作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我所用;通过“国民酷”(GNC),致力于满足老百姓多元化的快乐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这些都值得借鉴。

相反,领导能力如果只有在集中条件下才能表现得出来,一到分散条件下就发挥不出来。岂不相当于只有把鸡蛋放在一个蓝子里才安全,放在多个蓝子里反而不安全了?一旦走出温室,离开防火墙,进入全球化的网络丛林环境中,这种路数就会经不起风雨,见不得世面。成熟的做法,不是幻想找到离散化、碎片化的“总开关”,一遇招架不了的时候就把它关上,把头埋到沙子里,眼不见心不烦;而是要善于驾驭离散化、碎片化,让每一个节点、每一个网页、每一部手机、每一位网民,都成为让鸡蛋变得更安全的蓝子,使广大“微众”成为社会稳定和谐的正能量。发达国家的网络实践正在证明,只要想到,是可以做到的。

雷强同志讲比照美国的“信息化资本主义”讲中国的“信息化社会主义”,从为“人民”服务到为“人人”服务,在现有领导力基础之上,发展出微领导这样的领导力增量,对建设和谐社会有重大现实意义。

领导方式有没有继承性?我认为是有的。因此需要接着讲。

互联网在人们印象中,是新而又新的事物。但天天接触互联网,我觉得互联网并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它的许多优点,都需要在继承传统中细细体会,才能得到精髓。

接着讲,是指继承优秀传统。举例来说,群众路线就是网络领导需要继承的最大传统。现在互联网前沿流行众包(crowdsourcing),把精英都做不好的事,交给草根去做。草根对应的就是群众,有时甚至被称为群氓(crowd)。

哈佛大学佩奇教授研究“傻瓜在什么条件下会战胜聪明人”这一课题发现,当系统复杂到极限,也就是人算不如天算的时候,傻瓜群组会非常稳定地战胜聪明人群组。因为傻瓜具有聪明人不具备的一个优势,就是具有多样性。多样性正是复杂系统进化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我们说要“保护生态多样性”,而不说保护生态最优性)。其实这个道理,就是传统上说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网络领导要解决人算算得清的问题,是可以依靠精英的,但遇到了网络中复杂透顶的问题,发扬群众路线传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最终实现为了群众,才能体现出更高的领导力。

再比如,网络是扁平化的,少有层级节制,没法象任命班长、排长、连长这样去领导。但儒家有修身、齐家这样的传统,用小圈子平行地套大圈子,组成网际网络,就象《地道战》里唱的“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这相当于互联网前沿的小世界网络结构,可以在SNS结构中,通过强关系、弱关系,自组织、自协调地发挥领导作用,实现无为而治。

这样的现象还有许多,说明网络领导要善于接着讲,批判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

《网络领导》这本书非常及时。现在近半个中国都上了网,网络学生、网络商人、网络农民、网络创客……,都涌进了信息时代的新大陆,希望网络领导不要落在后面。

欧洲的工业领导史上就出现过这样的笑话。军事家毛奇发现,工业化后,欧洲的军队统统都专业化了,但只有各国总司令还是业余的(因为君主是世袭的)。他为德军设计参谋部体制的意图,就是在君主这个领导力层面,建立专业化的大脑,避免拍脑门决策。今天,雷强就象网络时代的毛奇,他提出网络领导这个问题,在我看,是在象毛奇那样忧天,就是希望别等到智慧地球实现那一天,各行各业都被互联网变智慧了,一草一木都被物联网变智慧了,只剩下领导这一个物种,以及执政这一门工作,还在智慧之外业余着。

为此要为领导力,建立一个智慧体系,使执政能力得以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领导,就是智慧领导的含蓄的说法。

4.领导智慧讲座 篇四

IBM Rational 中国区技术总监

讲座时间:2011年1月22日晚上(周六)5:30-8:45 讲座地点:交大徐汇校区工程馆212教室

一、大会主要内容

1月22日大会上,DJ Ning主要讲述了什么是敏捷方法、敏捷方法的提出、敏捷建模、敏捷开发的生命周期等内容。敏捷方法(XP、SCRUM、Feature-Driven Development、Crystal、DSDM、Agile Unified Process、Adaptive)是一个灵活的开发方法,用于在一个动态的环境中向干系人快速交付价值,努力在软件开发过程当中减少变化带来的成本。个人和交互代替原有的流程和工具,可运行的软件代替原有的复杂文档,与客户的协作代替基于合同按部就班的操作,快速响应变更代替原有的遵循计划。例如,XP使用快速迭代计划和开发循环尽早地产生最有价值的特性。另外,XP中的持续的、系统化的测试确保高质量,尽早发现缺陷和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听后感

现在,在IT预算被大幅度地削减的情况下,我们的IT管理人员的压力仍然在不断增大。同时,业务环境正以非常高的速度持续改变,这使IT艰苦奋斗,以便能够跟上这种变化速度。这些变化导致了以“快速发布和灵活而又高质量的维护为承诺”的敏捷软件开发方法论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软件的项目管理目前面临诸多挑战,软件项目开发的进度难于预测,需求在不断变化,而且速度快,变化的范围同时也难于控制,团队协作不够,配置和变更管理不当等都造成我们曾经有些项目无法完成。

我认为,加强管理才是敏捷方法被成功采纳并应用的关键,然而传统项目管理方法学和工具却与这些新的敏捷方法缺少关联。而这种低关联性就是深层次问题的症状。这些深层次问题表现在:对于处理变化、控制、命令、组织、人员以及解决方案等方面的基本假设方面的不同。

结合日常的工作,采用敏捷开发可以更早地持续地交付有价值的软件,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即使到了开发的后期,也能够适应变更;频繁交付可工作的软件,而可工作的软件是度量进度的主要标准;我们的业务人员和开发人员必须每天协同工作;围绕着激励起来的个人来构建项目;面对面的交谈是最有效和效率最高的沟通方法;提倡可持续的开发速度;持续的优化技术和设计;简单是工作效率最大化的艺术;最好的架构、需求和设计,出自自组织团队;定期总结回顾,思考我们的团队如何更加高效,并作出相应调整。

一个好的团队是项目是否成功实施的基础。高效的团队所具备的基本要素应该有:承诺使用统一方法,互相依赖、互相负责;少数成员要注重实效,容易分享和沟通,打造共同的团队价值观;技能互补,解决问题和决策,并且注重人际关系技巧;承诺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5.讲座领导致辞 篇五

大家下午好 !

今天,是我们盖州人 文化生活中 教育生中的一件喜事,我们有幸请到 台湾华山书院的院长王财贵教授、沈阳齐谦学堂的孟庆峰老师 和锦州紫荆书苑院长李红叶老师 今天 将由王财贵教授 为我们做讲解教育智慧 找寻教育良方的公益讲座 ,此后,我们盖州地区 将会有更多的孩子 能够蒙泽先哲的智慧德光。在此请教授以及老师们接受我们大家 以一颗真诚礼敬之心 送上的深深祝福。感恩教授以及在座的各位老师 以博大的仁爱之心,几十年来为复兴中华文化,为千千万万的孩子而讲学不辍 。更感恩你们多年来 给我的无私帮助和教诲。

说起我从事经典教育这件事 在这里我还要感恩张文超老师(介绍),虽然他今天没有来到会场, 但是我也要把对他的感恩之情 借此机会表达出来。 是张文超老师 以他的智慧和慈悲 引领我学习传统文化。在大庆举办的蔡礼旭老师幸福人生讲座 的培训中,我认识了李红叶老师(介绍)把掌声送给李老师 。又是李老师 引领我在锦州朱公化老师的爱心经典学堂里 ,看到了读经宝宝。亲见 王财贵教授 为爱心经典学堂的题字。 由此 ,我与王财贵教授接上了缘。红叶老师给我了一张王教授《一场演讲 百年震撼》的光盘,这张光盘给了我深深地震撼 流着泪把光盘看了三遍,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 义无反顾的走上了经典教育之路 。 一路走来, 无论是成功喜悦,还是有了困顿和失落, 教授都如同在我的身边一样, 因为每当这样的时候,我都会 再次把教授的光盘 好好的看一遍,从中汲取新的力量。 而我的思想上的每一点进步,都会影响着读经宝宝们,他们就一天天的 给我震撼和惊喜 ,我感受到他们的潜能无限 他们真的是天才。有时候,我也困惑,面对纷纭的世事,看到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他们的未来将如何 就在我迷茫中 ,老师们的到来给了我深深的鼓舞 ,更坚定了我的信心 ,老师们 通过他们的行动告诉我,经典教育就是把孩子培养成大结构 大格局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所以我更有信心把读经宝宝们带好教好 我也相信,通过这次公益活动,会让我们的地区有更多的人,理解读经的意义,去落实读经的教育活动 让孩子们家长们在老实读经 大量读经中 去体悟学而时习之的喜悦 同时推动我们地区的读经教育活动。

有一句话说得好 :“ 任何的成功都不能弥补教育的失败。”错误的观念 错误的方法,往往会把充满鲜活智慧的生命培养成学习的机器和考试的机器,最终导致了孩子厌学心理 ,甚至离经叛道,走上歧途。当我们痛心孩子教育失败的时候, 我们该省思,有没有这样的一种教育能够遵循孩子们的天性 ,更简单更有效, 更经济, 更轻松更快乐呢? 王财贵教授以他那悲天悯人的情怀, 在世界各地 讲学不辍 ,不断的推动着经典教育,这一利在当代, 功在千秋的教育伟业 目前已经为3000多万个家庭指明了教育的光明大道 ,培养了无数的天之英才 。今天教授将和我们在座的朋友们 一起探讨教育智慧 找寻教育良方, 相信通过今天的活动能够给我们在座的家长解除教育上的烦恼,帮我们找到最有效的方法 在未来的教育之路上 把孩子培养成人 成才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让我们再一次,以赤诚感恩之心 用最热烈的掌声 请德高望重的王财贵教授 为我们做经典教育的重要开示 最后我预祝今天的讲座 圆满成功 预祝我们的家长走出迷茫, 把我们的孩子 培养成家族骄傲 , 社会骄傲的天之英才 。

6.学校领导讲座感想 篇六

-----听马校长讲座有感

自2月份入校以来,不知不觉已经在学校度过了2个月之久。时光荏苒,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和人文关怀也深深感染着我。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热爱学习,勇于探索,积极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而学校也为拓展学生视野,针对不同兴趣爱好,开设了很多课外课程,如英语方面的小语种课程以及数学方面的新思维。在马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始终追求自然与校园的和谐发展,营造一个绿化、净化、美化的校园和人文环境,以浓厚的催人奋进的育人氛围,让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教育功能,融校园、家园、花园为一园,集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于一体,让时刻身处校园的师生们也能感受这自然美,从而发现美的真谛。

学校自建校以来,一直提倡快乐教学法。即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这是学校的办学理念的本质,宗旨和追求。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1995年5月,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立了科技和教育是兴国的手段和基础的方针,这也更加确立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贯彻和发展,如何培养面向世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优秀创新型高端外语人才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学校紧跟时代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的优秀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上外大的雄厚师资,坚持以外语为特色,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端人才。

我一直相信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大至理想品格,小到行为习惯,言谈举止,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在发展、在改变,学校教育早已不再单一化,刻板化。而仅仅教授书本上的知识也是远远无法满足当代社会所要求的复合型创新高端人才。于是,在朱校长的带领下,学校的领导,老师也纷纷另辟蹊径,自主设置发展目标,发扬听说领先分层教学,英语授课坚持小班化教学,充分保证每位学生都有锻炼口语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五年级开始学第二外语的外语特色,如法语,德语等。课外兴趣班也多样化,有英语小记者班,英美国家文化等。可以说,在校领导老师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与时俱进,积极探索,用于创新,向学生,向家长,向社会展示着其富有生机的形象。

“民族、荣誉、责任” 是我校的校训,我们坚信:教育是平等的,每个孩子都应享有平等教育的权利,学校没有坏孩子。作为老师,应该因材施教,找出适合不同孩子的教学方法。老师的魅力在于客观、公正、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积极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进步的快乐。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分数是学生的隐私,并且不是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如何让学生充满人文关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根

本和最终目的。在学校里学生干部轮流做,充分让每一位学生体验一把“当小干部,小老师”,的滋味,绝不搞权力集中化。我经常在想:什么才是好老师?难道“棍棒”教育真的能出好学生吗?有些老师只是一味的灌给学生书本知识,却忽略了学生内在修为,导致学生性格畸形发展,唯分数至上,心里承受能力较低,这样的老师难道是好老师吗?这次听了马校长的讲座,让我深深明白了,好的老师应该要用自身的魅力打动学生,吸引学生去热爱学习,积极引导,而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美妙和生活的真谛。宽容比惩罚更有力,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他错误的行为,而不是借着学生所犯的错误,大肆抨击,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事实上,宽容远比体罚来得好。学生会因为老师的理解和宽容而心存感激,从而更好的激发他学习的上进心。所以,每一位老师都应该严禁体罚学生。这才是真正的 “阳光教育”---让教育的阳光普照在每一位学生的心间,用教师最真诚的心呵护和灌溉学生心灵的小树苗,让它们茁壮成长,开出美的花朵。

7.领导智慧讲座 篇七

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

英国作家萨克莱曾说:“播种一种思想, 收获一种行动;播种一种行动, 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人格;播种一种人格, 收获一种命运”。英国的学校不管是中小学还是大学, 不仅重视道德理论知识的课堂传授, 而且十分重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道德行为的导向管理。在英国各层次教育中, 教师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 不仅要有好的学习成绩, 而且要有良好的品德、健康的体质和必要的社交能力。

在英国, 中小学对学生都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其考勤制度明文规定, 如果上课铃响后学生还未到校, 记录考勤的软件系统会自动调用储存的学生信息, 给家长电话留言, 要求家长收到信息后回电, 说明子女缺勤原因。若在规定时间内学校未能接到家长反馈, 负责考勤的工作人员就必须人工致电家长, 从2007年9月开始, 根据新出台的《教育和检查法》规定, 英国教师有权惩罚学生在校内外的不良行为, 如欺侮弱小, 扰乱课堂纪律等, 教师有权对学生实施禁闭, 没收手机等分散学习注意力的物品。

英国中小学严格的制度和严密的管理措施, 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贯彻“每个孩子都重要”的理念, 其制定与实施过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受到了整个社会和绝大部分家长的支持。在英国的中小学校, 一项新的管理制度的出台, 一定要有学生、学生家长、社会人士、教师等人的广泛参与, 学校还将在校董会和即将召开的家长会上就新制定的学生管理条例进行解释、说明, 争取更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以便在具体实施阶段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注重教育引导工作

英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被称作“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 其目的是让孩子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 人与环境的关系, 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 懂得如何融入社会, 成为社会的一分子。英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非常注重教育引导工作, 取得了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一是开设公民教育课进行道德教育和引导。公民教育课的教材内容生动, 联系实际, 符合青少年发展特点;课堂教学也并非干巴巴的说教和强制性的灌输, 而是注重学生的参与, 并以小组、社团、学生会为单位开展活动, 引导学生以质疑, 用挑战的目光去了解公民的基本条件, 培养学生民主、开放的意识和观察, 分析道德问题的能力以及体谅他人, 为他人着想的道德价值观。

二是注重个人仪表、社交礼仪、个人品行的教育与引导。英国的中小学校非常注重从小培养学生讲究个人仪表, 懂得社交礼仪, 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行。学校对居家、在校、用餐等不同场合的基本礼仪都做了详细规定, 如要守时, 要尊重他人, 在公共场所要举止端庄, 有礼貌, 服装整洁, 甚至连上厕所如何保持清洁也有规定, 学校有专门的教师和工作人员对学生履行职责, 行为表现进行检查督导, 并有评价记载。

我国学校教育的缺失以及英国学校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中英两国虽然在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存在明显的差异, 然而, 毫无疑问,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园地, 我们的教育目的是相通的, 都是以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为目的。因此, 对照英国中小学“以人为本”、“每个孩子都重要”的理念以及体现在教育教学各项活动中的做法, 发现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存在许多缺失。

(一) 理想信念教育缺失与补救

反观我们的教育, 似乎理想信念教育已被分数挤压得失去了空间, 即使存在, 也是空洞的教条, 根本难以深入人心。理想信念教育的严重弱化, 致使学生没有理想, 没有追求, 没有最起码的荣辱观, 学习没有动力, 让人看不到如花年龄应有的精神风貌。因此, 在我国扎实有效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尤为重要。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 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中小学生全面而有特长发展, 并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目标, 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情感因素的作用, 要多一点激励, 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启发, 少一点说教。在教育形式上, 要借鉴英国教育专家的培训方式, 设置场景, 分组互动, 给学生更多的讨论与发表见解的时间, 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人人有收获。要坚决摒弃“一言堂”、“满堂灌”, 照本宣科, 不管学生听与不听、学与不学空耗时间的无效做法。

(二) 学生仪表、校风学风建设缺失与补救

培养和营造学生文明的仪表和良好的校风学风是学生成才的必然要求。加强校风、学风建设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良好的校风、学风可以催人奋发进取, 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人生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纵观我们在学生仪表方面的教育, 不难发现:发型、服装、坐立行走虽有明确规定, 但在学校管理层面上就被弱化, 被轻视, 缺少一抓到底学生, 缺乏所有任课教师按照学校制度对学生统一要求的机制。

在校风、学风建设工作中, 要注意加强“小群体”文化建设, 培育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和学风。抓好“小群体”文化建设的关键, 则是要求我们的学校、学校的所有教师都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 管的都是学生身上的日常学习、生活小事, 不可能产生轰动效应, 也不能立竿见影, 但教师们付出的劳动却是十分艰巨的。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作, 需要教师们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在英国之所以能形成良好的氛围, 文化传承固然重要, 但社会监督和全员参与功不可没。我们现在的德育教育, 有时来自于社会、媒体、家长的阻力很大, 但细分析起来, 我们有很多困难是由于工作做得不细造成的。譬如, 缺乏对政策法规的透彻理解, 缺少与家长推心置腹真诚的沟通, 缺少了事前缜密的研究分析和工作方式方法的探究。匆忙的简单化的表象的处理必然会导致问题重重。于是, 学校的一些管理措施就此搁浅, 难以推行, 于是陷入了人人怕惹事, 人人不敢管的泥潭。

(三) 校园文化活动缺失与补救

在我国也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重视寓教育于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以促进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但由于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这一教育内容到学校这一层面被严重弱化, 或仅为上级检查, 应景式活动、应付式活动、放羊式活动、一阵风式活动都大大降低了其应有的教育效果, 这是一个很严重的教育缺失。

我们的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应重新审视这一问题, 放远视界, 从学生长远发展出发, 精细研究实施方案, 大力开展“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中小学生能更好地接受社会文化, 特别是社会先进文化的熏陶, 有利于形成先进的校园文化。

(四) 培育优秀的校园精神文化的缺失与补救

在英国, 可以说一校一景一校一风格。在学生身上深深地留下了学校教育的某些元素。反观我们的教育, 仿佛学生天天在抱着书本, 天天在读书。背着书包来到学校不知干什么来者, 学不进取甚至厌学者为数众多。究其原因是, 学校缺少了优秀的精神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景观是校园中各处可见的、有形的、自然文化特征, 它们显示在校园空间, 体现一定群体的精神风貌、审美情趣和价值趋向。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 对学生具有熏陶感染作用, 是学校本质、学校个性和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如果没有精神文化的渗透和作用, 任何其他文化的作用都要受到极大的限制。校园文化建设由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的推进, 需要正确科学的办学理念作引导, 而推进的目的则是为了办学理念的实施与体现, 使主导价值观得到彰显, 因而确立明确而具体的办学理念显得格外重要。

8.从中国历史智慧看本土领导 篇八

领导活动作为以领导者为轴心,以组织绩效提升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多元主体互动的社会现象,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就与之相伴相随。但是,领导学日渐独立并成为专门的学科,若从托马斯 · 卡莱尔(Thomas Carlyle,1795—1881)于1840年出版《论英雄、英雄崇拜和历史上的英雄业绩》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算起,迄今不到二百年。

在过去这不到二百年的时间里,领导学研究的根基并不坚实。为此,著名华人学者,美国匹兹堡大学终身教授许倬云先生曾感言:“在管理与领导力这个领域,我们通常是从现在的公司案例中推导出可以学习的经验和一般原则。然而,法人公司的历史尚不足200年,而我们有两千年的数据躺在那里无人问津。我们为什么不使用那个更庞大、更复杂,而且有着更明显的变革轨迹的数据库呢?那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领导力与组织的种种现象。”

领导研究:本土文化缺位

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自诞生以来唯一不曾消亡,也是迄今为止存续时间最长的人类文明,按照许倬云的观点,自当在领导学研究上多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但自领导学研究开启以来的170余年间,中国传统文化对领导理论的贡献,与中华文明曾经的辉煌和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极不相称,也与日渐崛起的中国经济和国际地位很不相符。

一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渐遭践踏后,迄今还没有得到有效重建。领导学研究肇始之际,中国正值鸦片战争爆发,随后遭受多次外敌入侵,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按照传统朝贡体制建筑以自我为中心的天下体系”遭受到了来自“西方列强,尤其是英国扩张的殖民体系”的严峻挑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因此屡受打击和践踏,在不得己的情况下开始盲目崇拜外来文化,并在此过程中渐渐淡忘了自己的根本,虽然此间不少仁人志士也曾呼吁并试图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但很长时间以来,这种力量和声音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同和唤起一致行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国与国、心与物之间关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就难以在领导学研究的公众视野得到应有的展现了。

二是既有研究对历史的当代价值发掘和凸显不足。历史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承载形式,当有“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梁启超语)之效。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指出,教育之最大目的,古今中外,亘古未变,简而言之,就是“修己安人”。所谓“修己”,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属大学之“明明德”;而“安人”则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属大学之“新民”。梅师认为,学子要“明明德”继而能达“新民”之期,以能“祛孤陋,增闻见,而辅仁进德”的古人为友来“督励”自己是必修功夫。用今天的话来说,鉴史镜人是领导者领导力自我提升必不可少的有效方法。

很可惜的是,梅师指出,虽“有志者自犹可于古人中求之。然求之又若不易。”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史学读本多不重视历史与现实人生的因果关系发掘,缺乏鲜活的生命和灵魂。“专考史学之人,又往往用纯粹物观之态度以事研究,驯至古人之言行举措,其所累积之典章制度,成为一堆毫无生气之古物,与古生物学家所研究之化石骨殖无殊,此种研究之态度,非无其甚大之价值,然设过于偏注,则史学之与人生将不复有所联系”。因此,历史本应有的“如对古人”、“以人鉴人”的督励作用就被无端湮没了。

由此看来,发掘历史的当代价值,凸显历史与现实人生等相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仅事关中华传统文化在领导学研究本真地位的应然回归,也是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培养既能“修己”,又能“安人”人才的必然选择。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发掘中国历史智慧,凸显历史与现实人生等相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呢?既然是历史智慧,相关研究就当与现实问题充分回应,采用适宜的研究方法,选择正确的研究主线,从历史数据去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接下来对此稍加阐述。

聚焦历代精英人物得失

用历史数据来构建领导理论,有三个方面独到的优势(Dean,2003):一是历史数据来自于“真实的世界”并不会产生难以推广的实验室效应(Webb,1981),外部效度能得到有效保证。二是历史数据记载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时期人类行为的海量信息,为创建跨文化和超越历史的领导学领域的公共知识提供了可能,因此基于历史数据建构的理论更具有普适性(Sales,1972;Martindale,1973)。三是历史数据更具有现实仿真性并满足研究所需的基本伦理要求。比如,对人类暴力的研究,任何试图通过实验方法来研究这一问题都会招致强烈的道德谴责而被迫终止,而通过收集历史资料,研究者可以通过对过去真实发生的暴力事件进行回溯和分析,从而使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同现实充分契合。

但历史数据或历史记忆本质上是观念(价值系统)和社会行动的互动过程(整体和片断)的记录。一方面,人在某种观念(价值系统)支配下参与或记录社会行动,形成历史记忆;凡是成为某种普遍公共历史记忆的,必定是和某一人群(国家、民族、族群)共同经历的相关事件,特别是人们在普遍观念支配下参与的事件。另一方面,人的行动特别是社会行动一旦发生,会反过来改变(或强化)人们参与该行动时初始观念;当某一重大事件成为某一群体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过去时,该记忆常常会导致人们原有价值系统的重塑形成新的普遍观念,从而影响到下一步的社会行动。也就是说,构成真实历史记忆核心的是由该观念转化为社会行动,社会行动的结果反过来改变或强化某种观念的互为因果链(金观涛,刘钦云,2007)。

因此,从历史数据中构建领导理论所要做的一项关键性的工作,是寻找支配历史事件背后的观念,把历史记录还原成观念支配下发生的社会行动。要达到此目标,按照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观点,需用“前进与逆溯”的方法。所谓“前进”,就是从一定时代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出发,从经济状况、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出发,去分析并说明某个具体的历史人物,是从历史背景分析历史人物价值和行为系统的必然性。所谓“逆溯”,就是反过来从某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出发,再现他和周围环境之间的一切复杂的关系,并进一步从这些关系回溯到该时代经济状况,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去,是从历史人物的价值和行为系统中透射历史背景。比如,要研究和评价历史人物,就当把历史人物的传记研究和其作品研究结合起来,恢复他的真实历史现象,显露出历史人物所具有的特殊性的“微分”或“变数”。要发现这些“微分”,就要既着眼于历史人物的大的方面,还要着眼于他身上许多隐蔽的、偶然的、转瞬即逝的特征。这也是历史学家周兴(2004)所竭力提倡的从“史事中求史实,从史实中求史是”的研究方法。因此,“前进与逆溯”的方法重在考证时代和历史人物之间丰富的矛盾关系,试图揭示历史人物的多样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nlc202309051124

历史数据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鉴于领导学所要研究的是领导者与追随者和领导环境等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因此,要凸显历史与现实人生等相关变量的因果关系,历史人物的研究和评价是一个关键的突破口。这是因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离不开人;而历史镜像中的人,自然离不开对其功过善恶的价值评判(瞿林东,1997)。“其恶可以诫世,其善可以示后”(《史通 · 人物》)。 “富贵而功德不著者,未必声名于后;贫贱而道德全者,未必不煊赫于无穷”(李翱《答皇甫书》,见《全唐文》卷635)。因此,历史的核心和主体是历史人物,所以历史的当代价值的展现,必然要通过历史人物的研究和评价来完成。鉴于中国历史总体是一个精英主导型的社会,精英人物对历史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就更为突出,“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左双文,2014;徐国利,李天星,2012)。因此,历史人物的研究与评价必然以历史上的精英人物为主体。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智慧的发掘,以对中国历史上的精英人才的研究和评价为主线,按照如前所述的历史数据的三角互证要求,其本质上在于激活历史数据并特别强调各种数据之间的交互验证。具体来说,在研究和评价中国历史上的精英人物时,历史数据来源不仅要包括背景(如时代背景,传主所处时代的主要阶级矛盾、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等)、他说(如评传,后人对传主的经典研究等)、自说(如个人自传、文集、诏书等)、说他(传主为其他重要人物的评价、撰写的碑文,以及传主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看法及所采取的行动等)和史说(如官方正史如何评价传主等)等多个通道和途径,且需特别关注各种来源的数据之间是否能得到彼此的交互验证,必要时还需要对相关存疑和矛盾之处进行专门考证。

用案例研究求索答案

要发掘并凸显历史人物研究与评价的当代价值,展现其鲜活的生命力和灵魂,就需要基于现实问题导向,采用规范的案例研究方法,对相关历史人物进行对比研究与评价,继而回应现实问题并提炼出相应的本土领导法则。

案例研究是一种运用历史数据、档案材料、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并运用可靠技术对一个事件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带有普遍性结论的研究方法。当研究的问题是“如何?”、“为什么?”,调查者不能控制事件的发生或进程,而研究的问题是现实生活背景下的当代现象时,案例研究就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案例研究更贴近管理问题情境,更能直接说明因果关系。依照规范的案例研究的方法和程序,在具体操作上可分为问题驱动与理论回溯、案例选择与数据分析、理论回应与管理启示三个部分。

首先是问题驱动与理论回溯。驱动案例研究的问题,要么是现有理论研究中存在观点冲突的“矛盾”问题,要么是现有的理论忽略了某些重点变量的“空白”问题。比如,组织领导者的个体人力资本积累和社会资本积累与组织绩效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现有研究中,有的研究认为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有的认为两者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有的认为两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相关关系,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矛盾”问题。那么,在这些“矛盾”背后是否存在更为重要的变量中介或调节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呢?这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理论“空白”问题。

其次是案例选择与数据分析。案例选择的原因或是因为它们非同寻常的启发性,或是极端的范例,或是难得的研究机会。鉴于案例研究的深度和对案例背景了解的程度不是由案例的个数决定,而是由案例研究的方法所决定,同时考虑到所能研究的案例数目通常有限,那么就有理由去选择那些极端情境和极端类型的案例进行对比研究,在这些案例中我们感兴趣的过程被“清晰透明地观察到”,以便启发全新理论的创建或原有理论改进。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抽样方法就是“两极模式”:即抽取极端的案例(如绩效非常高与非常低的情况),以便更容易地发现数据中对立的模式,这种抽样方法更能够清楚识别所研究对象中的核心构念、关系和逻辑的模式。

比如,同是创业身份的刘邦和项羽,刘邦平民出生且武功平平,而项羽贵族出生且神勇无敌。项羽的人力资本积累和社会资本积累水平都远远高于刘邦,那为何两者的结局却与常识的预期截然不同,项羽高开低走而刘邦低开高走?刘邦和项羽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积累与他们人生结局(组织绩效)的对比就是典型的“两极模式”。

在案例的数据分析上,由于案例研究采用“分析性概括”,而非“统计性概括”的方法,案例研究的有效性更多地依赖于理论指导下的资料分析。所以不论是没有明确命题或假设的探索性案例研究,还是有明确命题或假设的验证性案例研究,在进行数据分析时,都要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确定一些类别或维度,使用结构化和多样化的视角来实施案例内和案例间的数据分析。以对比案例研究为例,结构化视角是把对比案例中或正或反的案例按照既定的理论框架看成独立的整体进行全面分析,多样化视角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对正反两个案例进行对比的抽象和归纳,进而得出更精辟的描述和更有力的解释。

在刘邦和项羽的对比案例研究中,基于《史记》等史料和相关研究文献,我们最后决定从刘邦和项羽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起义动机、起义目标、部属目标、认知人性、本真情绪、一致行为、成员进退、团队演进、结局对比等维度来进行对比分析。

第三是理论回应与管理启示。由案例研究构建理论就是通过案例数据、形成的理论及现有文献三者之间的反复循环而进行的。虽然由案例构建的理论常常看似“很主观”,但成功的案例理论却往往令人惊讶地“客观”,因为其与数据的唇齿相依而使得研究者保持“坦诚”。这些数据对理论的约束,与数学在正式的分析模型中的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案例研究涌现的理论,只有凌驾于案例的特殊性之上才会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因此案例研究当使读者以一个崭新的视角来了解世界并充分回应现实问题。虽然在绝大多数研究中,将研究结论和现有理论联系起来很重要,但在由案例构建理论的研究中,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所得结论常常是基于数量有限的案例,此举有助于提高由案例研究构建理论的内部效度、普适性和理论水平。

nlc202309051124

理论的回应是为管理启示服务的,管理启示就是对案例研究启动时的现实问题的回应,这种回应可能是某种模型的提出,也可能是某种概念的创新,或者兼而有之。在刘邦和项羽的案例对比研究中,我们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领导者心智模式的概念——是经先天遗传和后天成长经历熔铸而成,是决定行为主体反射式的情绪表现和一贯性的行为风格的行为主体内隐的认知图式。并从领导者心智模式与TMT(Top Management Team,高层管理团队)成员进退互动角度将领导者的心智模式区分为聚智增慧(如刘邦,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水平低,但心理资本水平高,对应的TMT团队成员走势是低开高走)与唯我独尊(如项羽,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水平高,但心理资本水平低,对应TMT团队成员走势是高开低走)两种极端类型。进而构建了领导者心智模式、TMT团队管理绩效和组织绩效之间关系的模型图。

综上所述,以历史人物的对比为主线,采用规范案例研究方法来构建本土领导理论的流程、内容及每个部分的主要工作见表1。

关注历史的当代价值

关注历史的当代价值众所周知,当今人类正面临天人关系中的生态危机、国际关系中的战争危机、南北关系中的单方面发展与贫困危机、不同文化圈之间的文明冲突危机、西方文明中万能工具理性与狭隘价值理性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价值观念危机等五大危机,要破解当前人类所共同面临的这些危机,自当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主体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文化观、义利统一和为贵的价值观中去寻找答案(王东,2003)。也因为如此,早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日内瓦聚会时就发表了一个共同宣言:如果人类21世纪要生存,就必须回到两千多年前中国孔夫子的思想方法上去。随后于1997年10月在俄罗斯举办的“中国 · 中华文明与世界——历史 · 现在 · 未来”的学术研讨会上,全世界与会学者一致呼吁,“中国文明和文化对全球文明和文化当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不仅如此,当前我国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也需要在领导和管理领域有自己的独到创见。成思危说:“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农民占大多数、经济不够发达的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可能照搬西方国家的经验,只有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寻求自己的发展道路。”

对中国古代精英人物的研究和评价,其出发点和归宿都当关注和展示历史人物的“当代价值”,也就是将历史作为一种对现实的勘探,通过揭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背后的真相,驱使真理认识与价值目标的统一,展示其社会价值,以警示、教育和激励世人。然而,符合这一标准的研究目前并不多见(梅贻琦,1941;周兴,2004;杜君立,2013),亟需进一步发掘和提升。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借鉴规范的案例研究方法,以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对比为研究主线,进而澄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构建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这不仅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必然,也是破解人类共同难题的应然选择。

通过对中国历史数据的研究和分析来凸显中国历史人物的当代价值,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重塑中华文明在领导学研究中的应有地位,就需要激活历史数据、借力人物对比,采用规范案例研究来建构本土领导理论,主动回应世界难题,并提供切实可行、简单有效的解决之道。

9.江苏领导力课程,江苏领导力讲座 篇九

文/钱锦国

孔子时下很火,他老人家在活着的时候没有一个在位者愿意真心用他并采纳他的主张,一度曾赌气要“乘浮桴于海”,但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在自己死后竟如此的大火特火了起来。自汉代以来就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追捧,并给其追封了一个又一个谥号,什么“褒成宣尼公”、“文圣尼父”、“文宣王”、“至圣先师”等等。然而,在清末的“五四”运动以及建国后的文革中,孔子又被批得不行,什么“王、公、侯、圣”全都被打掉,孔家店也被砸掉。这一会儿尊孔、一会儿批孔,翻来覆去,着实让普通民众糊里糊涂,无所适从。其实历史上无论是尊孔还是批孔,都是出于政治目的。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这意识形态都是靠孔子抓,靠他来把思想关,站言论岗。“五四”以来的批孔,同样是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孔子只是个符号,打倒的也只是意识形态上的“假孔子”而已,与“真孔子”并不相干。近几年来,随着孔子上了百家讲坛、电影银幕之后,可以说又掀起了新一股孔子热,只是这股热潮与以往不同,少了政治因素,平添了大众气息。当然,作为咱们普通老百姓来说,不想也不必与政治扯上关系,我们需要的是原典的孔子、真实的孔子。

那么孔子到底是何人?圣人?在他活着的时候其学生子贡说“固天纵之将圣”,但孔子自己却不承认,《论语》里记载他老人家的原话是:“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不要说圣人,就是仁人他都不敢当。但在他死后却管不了别人怎么做,以子贡、宰我、有若等为首的一帮弟子开始了造圣运动,直接把自己的老师树为圣人。到后来,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者”,鲁迅先生说除了翻译成“摩登圣人”,没有其他法子。而易中天先生又说搁到现在,大约可以称他为“文化超男”。所以在易中天先生的眼里,孔子是一个“学人”,也是个“头号教书匠”(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而笔者倒是更欣赏李零先生在其《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中对孔子的素描: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恓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据《史记》记载,公元前492年,60岁的孔子在前往郑国的路上与他的弟子走散,他独自站在东郭门外等候。有个郑人跟子贡说,东门外站着个人,脑门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上半身倒有点圣人气象,但下半身却像条丧家狗,垂头丧气。待子贡找到孔子后,把郑人的话一五一十告诉了他,孔子欣然笑着说:“形象,并不重要,但说我像丧家狗,很对很对。”

今人如何读《论语》?我觉得应像李零先生所说的那样,要心平气和地读,去政治化,去道德化,去宗教化,如此也许更能接近于真孔子。于丹读《论语》,读出的是一个没有色彩、没有性别之分,只有温度的大众的孔子;鲍鹏山读《论语》,读出的是一个历经苦难,终究由凡入圣的孔子(鲍鹏山《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李零读《论语》,用他本人的话讲是用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理解另一个知识分子的心,他读出的是一个孤独的、堂吉诃德式的孔子。笔者也爱读《论语》,但却不求学术之专精,而是抱着一种职业人的心态去读,试图从中悟出一些指导现代职场的道理,所以在笔者的眼里,孔子也可以说是一位资深的职业导师。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身份、地位在当时被称为“士”(当然孔子一度时期做到“大夫”),要搁到现在也就相当于是职业经理人,都是凭技能拿工资吃饭。尽管孔子从政的时间不长,加起来也不过十多年,但是他很懂得为政之道,他在鲁国从“中都宰”做起,很快就升到“大司寇”并“行摄相事”,短短几年政绩非凡。后因搞政治改革(堕三都)得罪了鲁国当时的权贵“三桓”而不得不辞官而退,周游列国。在笔者看来,孔子是深谙领导之道的,他指出正人当先正己(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领导的表率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也是位沟通高手,善于随机应变(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于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并指明沟通中直言不讳的弊端(直而无礼则绞。好直而不好学,其蔽也绞。),最好是“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孔子还是一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他既懂得要立足本职,权责明确(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又清楚要因岗设人,选拔贤能,人职匹配(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更善于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还精于职业生涯规划。其本人“自十有五而志于学”,直至“七十而从心所欲”,可说是终身学习的典范,终其一生坚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尽显其生活的方式和生命的情调。同时其弟子也是受其教诲各自有所长,其中精通“六艺”的有72人,更有列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之十哲。当然,孔子的智慧远非笔者用现代的一些名词术语所能概括的,历史上无数儒生学者倾其毕生精力进行研究,也只是各执一见,未能穷尽。不要说后人,就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也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其弟子子贡也说:“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已。”子贡还说:“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子贡把自己老师的学问比喻成深宅大院、太阳和月亮,非一般人所能窥得和超越。不过,也正因为孔子学深似海,才值得我辈孜孜以求,学而不辍,纵使不能全然领会,如能学海拾贝,得其一二也好。

备注:此系钱锦国老师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简介: 钱锦国:儒学领导力创始人,国学应用智慧研究者,领导力发展培训专家,国家一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南京《论语》读书会创办人

上一篇:市场营销策划第十五章下一篇:一剪梅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