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地方文献资源为“四化”建设服务(精选9篇)
1.开发地方文献资源为“四化”建设服务 篇一
大力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 为经济建设提供有效信息
一、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现实意义与作用
地方文献是一种重要的、亟待开发的文献资源,它能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有效信息,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要实现本地区的经济振兴,就必须结合本地区的地理环境、资源状况、经济发展现状、人口构成等“地情”制定一系列符合本地区现实状况的、切实可行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这种规划和决策依赖于各种各类的信息作保证,而地方文献则较全面地反映了本地区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单从社会科学来讲,在各地“七・五”社会科学规划中,至少有70%的课题是带有地方特色的。科学研究的这种求实致用,以解决地方经济建设实际问题为重点的发展趋势,使科学工作者对地方文献资料的需求大大增加。地方文献所记述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料,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利用各种方法,对地方文献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有系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揭示与报道,使各种地方文献能充分利用,以发挥其自身的情报价值,为振兴地方经济作出贡献,是图书馆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地方文献的形式和内涵同过去相比,已有很大区别。现在,地方文献不仅在当地出版发行,也在国内其它省份甚至在国外出版发行,突破了“地方出版物”这种传统概念。地方文献不仅有了方志、专著、期刊、族谱、地图等不同类型,也有了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等新成员;载体不仅有印刷型的书籍,也有了缩微品、录音、录像、机读磁带等品种。更大量的地方文献不是以书籍的形式出现,而是发表于各种各样的杂志上,散见于各种会议文件中,甚至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商品性宣传品里,用更快速度、以引人注目的方式向社会传播。因此,文献的揭示已不能再停留在书刊表面,必须深入到书刊的 篇章或知识单元里,去对文献进行多层次开发,把文献加工成有效信息,广、快、精、准地向读者提供多层次服务。
二、开发地方文献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1、编制完善的馆藏地方文献目录
编制馆藏地方文献目录是读者检索利用地方文献最直接、最常用的工具。要编制完善的地方文献目录,首先要求收录详尽,凡是本馆所收藏的`地方文献都要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应有遗漏。其次要坚持不断充实新的内容,使之日臻完善。第三,要组织多套目录,方便读者从不同角度检索地方文献。地方文献目录应包括分类、书名、著者、地名字顺和主题目录。而书名字顺目录和著者字顺目录能满足读者从书名和著者途径查找文献的检索要求。考虑到使用地方文献的读者常用到“地情”资料,故应设立地名字顺目录。此外,还应建立一套与分类目录相辅相成的主题目录。
在编制本单位馆藏目录的基础上,应力求编制地方文献馆藏联合目录,便于互通有无,充分利用分散在各地的地方文献,实现情报资源共享。
2、重视地方文献专题资料的加工与编辑
有针对性地把散布在各种文献中的零星信息,加以汇聚,经过提炼、加工,编辑成专题资料及时提供给读者,就能将静态的地方文献变成动态的有效信息,就能方便读者检索,更好地发挥地方文献的价值和作用。
专题情报资料包括书目索引、文摘等二次文献和综述、述评、专题研究报告等三次文献。加速书目索引、文摘的编制工作,加快其文献报道速度和加深书目索引文摘的揭示程度,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今后,图书馆还需进一步弄清读者对地方文献需求状况的特点,深入开展地方文献研究,编写出更多针对性强、信息容量大的专题目录、综述、述评、研究报告等等,提高地方文献工作者提供情报信息的能力。
3、积极采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尽快实现地方文献检索自动化
随着地方文献品种和数量的急剧增加,手工检索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许多图书馆的地方文献由于人力和其它因素所限,仅有书名、分类、著者目录,面对于报刊杂志等零散的大量地方文献,根本无法做有关的题录。因而许多极有价值的地方文献未被人们所认识,更谈不上利用。至于根据各地特点和需要,有针对性对地方文献进行研究,为社会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书目文献服务是做得很不够的,因此,需要采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实现检索自动化,以利于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目前,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于1986--1990年研制了“湖北省地方志全文计算机检索系统”,此系统在用现代化技术深度开发文献方面具有开创意义,又如:广东省馆于1986--1987年建立了“广东地方文献数据库系统”,该系统具有人机对话方式。如有机内标引词管理、文献标引管理、输出文献通报、发行管理等一系列功能;该系统还收录了广东省1980年各种刊物发表的有关文献题录一万余篇,并为读者提供了分类、篇名、著著、主题等多途径检索。象武大、广东省馆对自动化检索技术设备的利用,是值得学习的。
三、开发利用地方文献应注意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尚未得到应有的良好效果,要改变地方文献利用率很低的状况,必须更新观念,从以下几个方面开拓服务新领域。
1、转变传统观念 增强情报意识
过去地方文献“重藏轻用”“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着人们的头脑。一般说来,查系统的历史资料较易,而查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年资料却较困难。这是因为,历史上的地方文献,已进行了大量的搜集和整理。然而,现实的地方文献正源源不断地产生,因此,我们心须大力加强对现实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并及时予以揭示、报道,为本地经济建设提供有效信息。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地方文献中重社会科学文献、轻自然科学文献现象十分普遍,产生这种观念是有一定客观原因的。如:历史上科技文献量较少,而自然科学文献中许多带有理论性的著作并不涉及地方内容,但我门仍不能忽视有些自然科学中某些学科的文献。如涉及到生物、植物、医学、工农业、地质、气象、环境等都带有地方内容特色,要开发地方文献资料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也必须把有关的地方的科技文献资料开发出来。“一切为了读者”这是开发地方文献的出发点。现在商品经济的社会活动,一是重视情报信息,二是重视用户研究。图书馆应开展对地方文献用户的研究,其中包括对馆藏利用反馈信息的研究,结合本地特点,建立一个不断同外界保持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以增强本馆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情报功能,从而适应商品经济社会对图书馆的要求。
2、深入服务层次 开拓服务新领域
地方文献工作往往容易将重点放在对文献搜集和整理上,但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地方文献同其它文献一样呈现出分布广、类型多样、内容相互交叉、文献量急剧增长的趋势。这就要求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者应由传统的“文献服务型”,转变为“文献资源开发型”和“综合情报信息型”,加强地方情报的分析和研究,力求提供“广、快、精、准、新”的有效信息。开展多种服务形式,如可举办“地方文献专题书展”、“利用地方文献服务效果展览”,还可开设“地方文献专题阅览室”,并开展参考咨询工作等等,使单一的服务方式变成全方位的服务方式。
在商品经济环境里,科技成果也成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因而产生了“技术市场”。既然是市场,就有市场情报、信息。我们可利用自身丰富的地方文献馆藏资料,以一定载体形式向读者报道,向用户提供,使地方文献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3、加强用户培训 增强地方文献的社会需要
图书馆收藏、整理和开发文献资源的目的是提供读者利用,然而影响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因素却很多,其中读者的需要是一个很重要因素。有的读者尽管愈来愈需要各种地方文献资料,却不能向图书馆提出有针对性的情报要求。要使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得到深度挖掘,还需加强用户培训工作,开展对用户的定题服务。如可为读者兴办定期或不定期的“文献检索讲座”,并经常将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藏情况及编制的书目、索引向读者作介绍。
综上所述,地方文献是相当重要、大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文献资源。只要我们加强对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的认识,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开拓服务新领域,是能在振兴地方经济中完成“媒介”任务的。
参考文献
1、韦仕 浅谈地方文献的搜集和利用 《图书与情报》 1986年第3期
2、桑健 关于文献情报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思考 《黑龙江图书馆》 1989年第1期
〔出处〕 图书馆员 1995(1)
2.开发地方文献资源为“四化”建设服务 篇二
1 加强电子文献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近几年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 一些常规重点大学相继开设了网上远程教育, 目前有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等68所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 建立了遍布全国的校外学习中心的服务体系, 注册学习学员近400万。网络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模式, 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 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23亿人, 目前大约有1500万人经常使用网络教育。随着网络教育院校的增多和招生人数的增加, 图书馆原有文献采访比例已不适应学校的发展和要求, 已满足不了在校学生和“网络学生”的需要, 作为“网络学生”由于其特殊性, 他们利用图书馆最便捷的就是电子资源, 受其影响图书馆应及时调整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的采访比例, 以确保学校网络教育的正常运行。笔者通过考察几所国家211工程的大学, 从近几年购置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所占经费的比例来看, 购买电子文献的经费在逐年增加, 几乎占到文献购置费的50%以上, 电子文献以其体积小、容量大、多人可同时利用、便于网络传递等优点越来越受“网络学生”的青睐。
传统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的重点放在纸质书刊上, 进入90年代, 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得到迅速发展, 电子类图书、期刊相继出现, 由于电子类文献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且具有种类多、体积小、容积大、检索方便、读取速度快、传播流通快、多用户共享, 更便于学校远程教育的读者查阅, 而且与书相比价格便宜, 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印刷型版本共74册3千多元, 而制成电子文献的优点决定了其发展速度的趋势, 有关专家预测超文本、多媒体技术将是21世纪的一大信息特征。因此, 加大电子文献采访是十分必要的。
2 加强电子文献资源建设的措施
2.1 做好电子文献资源的采访
电子文献的采购, 首先必须做好调查研究, 了解学校教学、科研的需求。其次, 要对计划引进的光盘质量、厂家信誉、数据库覆盖范围, 核心期刊收录情况、数据更新周期、界面友好情况、检索途径、售后服务等逐一进行详细、认真的调查研究, 从而确保光盘质量, 为进一步利用光盘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 从长远考虑加强宏观调空避免重复引进。光盘磁盘等电子类文献容易在校园网或居域网上阅览流通, 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例如:目前比较适合医学院校实用的, 如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美国)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建) 等。
2.2 加快馆藏文献的数字化, 建立特色数据库
现代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电子资源库, 文献资源的质量和规模, 实际上就是数据库的质量和规模。因此, 要有计划地将图书馆馆藏的印刷型文献资源及其他类型载体文献信息数字化, 组织成数据库投入网络, 供远程教育的同学查阅。有些专业所需文献买不到电子版, 图书馆应将“实现馆藏”中己有的文献资料通过计算机扫描, 使文献数字化, 并建立起具有自己馆藏特色的数据库, 以吸引更多的网络学生浏览。各高校图书馆的藏书它们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所谓个性也是特色, 是指一个图书馆在藏书建设方面有别于其他馆, 而形成的各自独立的特色, 也是吸引读者的关键所在。就山东各地的医学院校而言潍坊医学院的放射、泰山医学院的脑外、滨州医学院的口腔, 在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上都处于本省同类院校的前列, 那么, 图书馆在特色数据库建设中必须将本校的专业特色反映出来, 发挥自己的馆藏优势为学校的远程教育及科研服务。
2.3 开发网上信息资源
网络资源丰富, 经济实惠, 存取利用方便, 越来越受到各馆的青睐。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已有600多所图书馆和400多个学术机构将其数据在互联网上开放。Internet发布题录、文摘类型的文献信息以及有关全文文献等, 通过互联网可以免费或支付较少的费用便可采集到。由于网上的信息资源繁杂无序、良莠俱涌, 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经过深加工将其转化为分类有序符合本馆要求的信息资源。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定期登录相关网站, 结合本校馆藏特色不断补充新的文献信息, 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电子文献资源。
3 培养一支业务熟练、爱岗敬业的专业队
伍
现代化的高校图书馆在远程教育服务中, 除了具有现代化的设备外, 还必须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员工队伍。Internet网正日益成为高校师生的主要信息提供者, 而图书馆员的职责除为读者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信息服务外, 还要辅导在网上接受远程教育的读者, 使其掌握获取网络信息的本领并使这种本领成为一种终身技能。在这样的条件下, 远程教育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信息素质要求, 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计算机信息检索技能等方面。
3.1 图书馆员必须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
善于将网络上新的信息与书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 不断了解和掌握所开专业的知识信息, 不断了解和掌握所开专业新的动向, 以新的知识信息提供给师生 (用户) 使用。
3.2 图书馆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其中信息获取能力即搜取信息的能力。它包括了解网络环境、开发数据库并从网络上获取科研信息的能力;而信息传递能力则是指操纵联网终端、阅读、提取、吸收、存储信息的能力。
3.3 图书馆员必须具备熟练的计算机信息检索技能。
由于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员未接受过系统的计算机信息培训, 因而这方面的素质较差。因此图书馆员必须掌握计算机信息检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检索功能和策略、检索技术及步骤、数据库内容等知识。同时, 覆盖全球的Internet网是以英语为主, 要利用网络交流传递获取信息, 必须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因此, 英语教育业应列入信息素质教育之列。
总之, 21世纪人类将进入网络信息时代, 作为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同时, 加大电子资源建设, 为远程教育提高效优质的服务。
摘要:就远程教育对图书馆电子文献资源建设的影响进行了探讨。高校图书馆为适应远程教育, 应加大电子文献建设力度, 并培养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馆员队伍为学校的远程教育服务。
关键词:电子文献,远程教育,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平.积极发展规模管理推动现代化远程教育再上新台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4 (1) :1-7.
[2]沈继武.藏书建设与读者服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5.
[3]刘玉堂.高等医学院校图书馆的收藏登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3 (6) :75-76.
3.开发地方文献资源为“四化”建设服务 篇三
科技文献信息是培养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中不可缺少的科技支撑条件,是促进研发的源动力。没有先进科技信息的参考和借鉴,就无法确保研发的进度和有效性。研究发现,科研人员充分利用科技文献信息,能节约科技经费40%~50%,节省科研时间60%~70%。有效利用和占有科技情报信息,就能做到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取得真正高质量的创新型科研突破,同时可以大大降低创新风险,防止低水平重复开发。
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情报信息的支撑。中国汽车工业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战略转型时期,自主事业的规划、自主品牌的建设及海外事业的谋划,都是我国汽车工业未来五年、十年的战略重点。而这些战略目标的制定、实施和推进都离不开强大的信息做后盾。没有竞争情报的数据对比,无法做到知己知彼;没有市场信息的连续跟踪,无法确保正确的产品开发方向和精准的市场经营策略。事业发展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利用正确的、权威的信息协助判断。
但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交流方式的革命使得信息资源的容量和载体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我们俨然处于一个信息爆炸时代,蜂拥而至的大量信息有时也会使我们在工作中事倍功半,不仅浪费了资源,还耗费了宝贵的时间。
专业的科技文献数据库和情报信息资源可以帮助我们的产品开发技术人员和经营决策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快捷地获得准确权威的信息,有利于企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占据天时地利,把握发展的良机。
1 情报信息服务现状分析
1.1 信息服务业务体系与企业高速发展的矛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文献信息及情报工作逐渐得到各个行业的高度重视。但与企业的高速扩张相比,情报信息服务支持体系在许多方面都已不能适应需求。有些企业在经营决策和产品开发方面的文献信息及情报资源支持呈现出基本缺失的状况。有些企业因为行政体制的制约以及局域网络限制,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对各种科技文献及情报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和平台,影响了内部文献信息及情报资源的有效利用。有些企业则因为地域的扩张而给信息服务提出了异地资源远程共享的迫切现实问题。
1.2 信息资源重复采购,利用率低
基于上述行政和地域的原因,很多企业内部均存在大量重复采购信息资源的状况。各部门出于自身业务工作对信息的需求,自行采购、内部使用,信息利用率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
1.3 情报研究成果未得到有效利用
情报部门收集整理大量的情报信息和研究成果是企业宝贵的工程应用资料,因缺乏共享平台而未能为更多的部门和员工参考利用,将这些情报研究成果与图书馆各类学术资源和整合,实现统一检索和一站式服务,真正实现情报信息研究成果方便快捷的查询检索和共享利用也是本项目的主要目标之一。
1.4 未能有效共享利用本地资源
汽车产品研发和经营研究过程所需资源甚多,但许多国外数据库价格昂贵(20~50万元/年),企业不可能购买所有需要的资源,因此许多专业信息资源还处于缺失状态。而本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云集,拥有大量国内外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但目前还未能充分发挥本地区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通过共享本地资源来补充企业内部当前文献信息资源的不足,拓展信息资源利用渠道和方式。
2 基于资源共享理念的平台开发目标
基于上述业务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为适应企业做强做大形势的需要,尽快满足企业产品开发、经营决策和员工技能提升对汽车专业科技信息和情报资源的需求,迫切需要以协同和共享的理念为基础,建立一个集团范围内的 “汽车文献与情报资源共享平台”:一方面要通过行政体制方面的沟通和梳理,归口管理、拓宽信息资源渠道,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提高资金及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是通过IS系统的协调合作,优化信息资源对接、存储及服务方式,扩大文献情报远程化网络化服务的支持范围。
2.1 开发建设服务于整个集团的统一信息共享平台
为满足企业各地员工在网络系统下的信息资源利用需求,依托内部信息系统共享平台,开发面向全集团共享的信息平台。
2.2 归口信息采购和发布职能。
通过协调沟通,进一步归口企业内部的信息采购职能,利用平台统一发布功能和检索系统,将企业所有可提供公开共享的专业文献、技术资料、技术标准、行业信息,竞争情报等资源在此平台建立统一的服务输出窗口,在公司内形成一个围绕汽车制造专业的知识、信息共享平台,从而有效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
2.3 协调社会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通过此平台直接登陆高校图书馆网络服务平台,使用对方所有数据库资源,联合省图书馆协会促进与高校、公共、科研文献与情报机构的资源共享,逐步推进更多社会资源的本地化共享。
2.4 开发自建数据库
在TPI数据库系统支持的格式(包括word文本、图片、表格、PDF扫描、pop等格式)下,将情报部门20多年积累的各类情报信息研究成果按检索要求进行人工标引加工,细分为7个大类、14个子类,建立满足不同需求对象的自建数据库。7个大类包括:
(1)宏观及区域环境
(2)专家视点及论坛
(3)竞争情报
(4)行业及市场信息
(5)先进汽车制造技术
(6)先进产品技术
(7)专题研究报告
2.5 实现异构平台的跨库检索
配置不同结构数据库,实现异构平台的跨库检索。中文库有: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学位、会议论文库;CNKI知识资源库;国内外标准数据库、情报自建库。英文库有:SAE数字图书馆(最近10年全文)、SAE论文历史数据(94年以来全文)、汽车相关专业外文库、情报自建库外文部分。同时实现外购数据库与自建数据库的一站式中英文检索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专业查找的需要,提高检索利用效率。
3 平台的信息系统设计方案
3.1 设计原则
1)安全性原则
采用先进成熟的防火墙软件、防病毒软件等,建立起有效监督,以防为主,快速恢复的安全策略体系。对数据安全要建立起定期备份,敏感数据双层加密,冗余备份的保护体系,并建立起严格的用户权限控制体系。
2)可靠性原则
高度可靠性是系统稳定工作的保障。硬件设备上,采用专用服务器、每天进行增量备份,每月进行全备份等的方式,保证系统7天×24小时全天候服务;软件设计上,做到故障自动检测、无缝迁移,使局部故障对整个系统的影响降到最低;系统开发平台使用国际上成熟的系统和中间件产品。
3)先进性原则
系统采用国际上最先进实用的技术,并与国际学术、技术界发展保持同步
4)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体现在资源的开放性和软件系统的开放性两个方面。资源的开放性是指资源描述应遵守相关的国际/国家标准。我们采用XML语言作为系统数据格式,以保证数据的可再利用性和易二次加工性;字符编码采用Unicode编码规范。
3.2 设计方案
3.2.1 分布异构数据库统一检索系统
按现有数据库的整合方式——直接接入、通过标准协议接入、USP数据访问网关接入WEB版异构数据库等方式,消除分布异构数据库使用方式差异,实现跨库统一检索,实现显示方式的统一性并对显示结果进行排重和聚类,注重管理及配置易用性,架构如图1所示。
1)通过标准协议接入异构数据库
利用CNKI平台支持Z39.50、OAI、XML和ODBC等标准协议数据库的接入,可以对资源进行有效检索和利用,大幅度消除数据源异构性的影响,每一个数据源都能以统一界面提供检索服务,检索结果准确全面。适用于国内外支持标准协议数据库的接入。
2)通过USP数据访问网关接入WEB版异构数据库。
利用CNKI平台独有的、国际领先的USP数据访问网关技术,通过配置实现对各种不支持标准协议,但通过WEB进行访问的分布式异构数据库进行一站式检索,统一检索界面,统一检索语言,统一结果展现形式。检索方便快捷,结果准确,配置简单,适用面广。
这种配置方法适用于通过WEB方式进行使用的国内外数据库,但不需说明的是,通过此方式接入的数据库,一旦原数据库检索页面发生变更,需重新配置。
3.2.2 统一导航系统
1)学科导航
学科导航栏目是从学科的角度重新整合各类馆藏资源和网上信息资源。旨在提供用户一个简洁、方便、与学科直接相关的检索门户。通过合理的科学分类,将各学科相关的各类资源进行组织,这些资源类型包括馆藏纸本资源、馆藏电子资源、网络参考资源、网络全文资源、网络教学资源、网络多媒体资源、机构信息、专家学者、学术会议、论坛等信息。
2)数据库导航
对平台发布的购买或试用数据库按合理的分类进行导航,可以按数据库类型、学科分类、数据库提供商等方式对购买或试用的数据库进行分类,提供良好的导航界面,方便读者使用。同时提供后台管理,在读者从数据库导航系统浏览具体数据库时,记录访问时间、访问IP等信息;能集中统计某个时间段内某个数据库的访问情况,包括访问数量,访问IP分布等;并能在某个数据库暂时无法访问时,通过后台设置,前台能醒目提醒读者。
3.2.3 知网节系统
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微观整合,构筑具有馆藏特色的知识网络。
3.2.4 引文链接系统
实现中文系列数据库到馆藏库的引文链接,激活馆藏信息资源。
4 平台实现功能和效果分析
4.1 实现不同载体、不同来源的科技信息和情报资源的集中发布和共享
整合了30万册纸版中外文图书、1 000多种中外文期刊、工具书、会议论文集等书目文摘信息,供读者远程查阅。
将电子版期刊论文、学位论文、成果、年鉴、技术标准、专利文献、行业数据、行业信息等数字资源以及万方、维普、SAE数字图书馆、超星电子图书、ATZ电子期刊、Truck&Bus Bulider电子期刊、世界汽车信息网、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等15个数据库按照数据内容特点逐一分类,统一在主页面建立链接,供在线检索利用,见图2。
将情报部门原创情报信息研究成果进行标引加工,自建了20个具有专业特色的情报信息全文数据库见图3。
4.2 发挥了地区资源优势,实现社会资源本地化共享利用
与本地高校达成了信息资源共享协议,该高校图书馆专门对应此平台开放网络端口,并允许该馆26个中外文数据库在该信息平台上建立链接,企业员工在办公室即可利用该图书馆文献资源。
4.3 在企业集团层面实现资源对接与共享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在该平台开发的功能模块下,实现了内外部资源的同平台集中发布和共享利用,实现了集团内部以及社会资源的同平台发布和共享利用。
4.4 独创基于“领域本体”概念的汽车专业标引-检索体系
自主开发了独有的标引检索词库:按照汽车产品研发体系7个大类(车身、发动机、底盘、变速器、电子电器、试验技术、材料)——3个子类(总成—部件—性能)选定140个中英文专业词语,形成独有的热点检索体系,打破了传统自建数据库只沿用“中国机读目录主题词表”的常规,是目前国内外独有的自建库标引检索体系,充分确保研发人员准确高效地检索利用平台资源,如图4所示。
4.5 情报原创研究成果的充分展示和利用
几十年来不断积累的历史情报研究成果全部转化成电子版上传入库,并按照信息的内容进行分类标引,细分14个子类标引加工录入到20个自建数据库,充分考虑各部门需要参考利用情报资源不同方向,如汽车技术、竞争情报、宏观及区域环境、政策法规、专题研究、市场信息等展示在首页面上,一目了然。
4.6 全面实现远程共享利用和实时在线服务模式
该企业分布各地的所有部门和员工可以通过议定的共享模式,利用企业内部局域网远程利用该平台的信息资源。
采用了实时在线服务模式,随时有专人在线解答员工咨询、辅导资源利用方法、传递发送所需文献和情报资料。
[1]张元晶,郭湘玲,田春花.基于B/S模式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系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情报探索。2011(7);102-104.
4.开发地方文献资源为“四化”建设服务 篇四
课题名称:《地方课程资源建设的区域协作开发与共享机制研究》 课题批准号:0601110127
课题级别:重点课题
学科分类:教育信息技术
课题负责人:刘小莲,中学高级教师,广州市越秀区教育信息中心主任
主要成员:蔡定基、李广文、彭雪庄、高俊、黄佩仪、冯巨恒、冯颖、丁奕刚、李静、张安安、邓均燕
一、内容与方法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越秀教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本课题依据基层需求,立足于我区课程改革需要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研究区域内课程资源建设的现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充分发挥越秀区域优势,建立一套适合我区实际情况的地方课程资源区域协作开发与共享的管理模式和机制,并以此管理模式为基础构建一个面向全区中小学支持教与学活动于一体的开放、协助、共建、共享的区域课程资源平台,为全区中小学校服务,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基础教育的和谐、均衡发展,实现区域基础教育现代化。
(二)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
根据研究目标和内容的需要,本课题采用了文献研究、评价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不同的研究内容又根据需要,综合调查法、观察法、准实验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具体的方法、技术来收集研究数据和材料,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
究数据和材料。这些具体的方法和技术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中,尤其在课题研究初期,更需要以大量的文献调研、调查研究为基础来构建整个研究与实践最基本的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协助开发与共享模式的构建采取了演绎法和归纳法相结合的方法,不断通过行动研究反思存在问题,及时调整协助开发模式、资源平台功能和共享激励方式,并通过评价研究制定共享激励的评价准则。
二、结论与对策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
通过学区管理模式构建地方课程资源协作开发与共享的模式和机制是有效可行的,能很好的发挥教师共同协作组成开发团队的作用,使知识、师资、设施场所等各类课程资源可以在区域内充分得到利用和共享,对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化有重要的作用。内建外引的建设方式使得课程资源的内容更加丰富,有助形成一定影响力的具特色的地方课程资源。监督约束机制与评价机制的建立,为激励和奖励资源协作开发与共享的学校和个人提供了依据,有助促进资源的协作开发与共享。
(二)做好地方课程资源协作开发与共享的主要对策有:
1、学区化管理是在原有的区域教育管理和学校教育管理之间的一种以空间地域为界线,以地域内所有教育资源为内容,由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教学研究与培训机构、学校共同组织策划的整合教育资源、实行人才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搭建发展平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管理机制。以学区管理模式为基础,结合学区打破地域空间的限制,开展地方课程资源协作开发与共享,可以充分发挥学区效益最大化、结构最优化、管理组织扁平化的特点。
2、建立资源建设与管理运行机制,实现学区课程资源建设的高效管理,要从区域层面、学区层面、学校层面建立课程资源建设与管理体制,形成联动机制。
3、建立合适的过程激励机制和督导评价机制,尤其给予适当的补偿和奖励,可以促进与提高学校、教师协作开发与共享的积极性。
4、鼓励和支持学区、学校建立有地方特色的应用项目和专题学习网站等课程资源,以项目形式,实施申报、审核,区对通过立项的项目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同时项目建成后需要在区内共享,包括专题网站、学习社区、教育学习系统等。
5、协作内建资源的同时,重视外引优秀资源,只有丰富、实用的资源共享,才能促进教师的协作二次资源开发与应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交流。
三、成果与影响
(一)本课题的主要成果
1、课题组经过研究和总结归纳出一套以学区为基础架构的地方课程资源协作开发与共享的模式:以学区资源共享平台为中心,以学区架构为基础开展课程资源协作开发与共享活动,通过骨干教师为首的工作室建设,打造协作开发教学知识资源的团队,通过学区资源共享平台搭建地方课程资源共享的支撑平台与环境。
通过这一模式的运作,有效实现了共享学区教学资源、共享教师人力资源、共享合作发展平台的“三共享”。通过场室借用、师资共享、联合备课、师徒帮带、工作室协作等多种形式实现课程资源的协作开发与共享。在学区内建立没有围墙的学校,优秀的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得到充分的共享,促进学区内的不同等级的学校均衡化发展。
这种模式体现了教师间的协作联盟,是一种团队运作模式,通过合作参与筹划各种活动,互相学习启发,形成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与学校的深层次交流与融合,也推动各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2、根据资源协作开发与共享模式,开发建设了地方课程资源协作开发与共享平台http://share.gzyxedu.net,通过学区、工作室等协作团队开发制作的资源,在共享平台上按照教材章节有条理的整理归类,不仅为课程资源的区域协作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应用环境和支撑平台,还实现了全区统一共享的动态资源库,教师只需要进入学区管理平台,就可方便、快捷的找到所需的全区共建共享的资源。
三年来,在学区平台上,开设了名师、名校长、教坛新秀工作室1087个,公开课数量达4419节,开展了丰富的网上教研交流和教师自主开发教学资源交流活动,教师上传同步资源共享量达77199条,容量达35G,公布共享的体育设施、实验设施、后勤设施等硬件资源有600多项,设备设施资源共享借用率达83%。
3、开发建设了越秀教育培训网http://、越秀教育研训网http://等区域应用平台,有效支撑了教师专业发展和区域内协作与交流。通过区域经费支持和学区管理模式鼓励学区与学校协作开发特色专题网站,目前已建成“古越秀色”、“黄花绿韵”等一批初具影响力的优秀地方课程资源。
4、区域协作开发与共享课程资源的管理机制,主要包括:资源建设与管理运行机制、过程激励机制和督导评价机制。
(1)资源建设与管理运行机制。越秀区教育局通过建立精简高效的学区管理机制实现学区课程资源建设的高效管理,通过学区三级体系及相关管理制度,从区域层面、学区层面、学校层面建立课程资源建设与管理体制,形成联动机制。
(2)过程激励机制和督导评价机制
课题组协助越秀区教育局制定了《越秀区构建学区管理模式绩效评估方案》、《越秀区学区建设情况评估表》、《越秀区学区信息化管理平台积分规则》,对教师、学校和学区实行监督约束和激励评价。
5、2008-2010年,课题组成员在各类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其中:蔡定基撰写的论文《学区管理信息化支撑平台应用价值分析》发表于《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3期;蔡定基撰写的论文《学区管理内涵与实践》发表于《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8期;李广文撰写的论文《信息技术发展性综合教学网络平台的开发与应用》发表于《广东教育》2009年4期;李广文撰写的论文《区域教育信息化维护外包的实施与探索》发表于《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年12期;彭雪庄撰写的论文《学区化管理承载教师专业发展之重》发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年第8期;张安安撰写的论文《试论信息化在学区建设中的作用》发表于《教育研究与实践》2010年第2期;冯颖撰写的《区域学业质量评价科学化的思考与实践》发表于《越秀教育》2010年第6期。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影响
1、通过学区实现地方课程资源的协作开发与共享使区内学校共享资源、共同发展、合作共赢,推动越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课题开展研究以来,越秀地方课程资源逐渐完善,区域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近三年我区中考、高考继续保持广州市领先优势。
2、2008-2010年,在课题研究的促进下,越秀区教师参加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活动,共获得国家级奖励34件,省级奖励186件,市级奖励311件,这些优秀的作品成果充分体现了我区开展课程资源协作开发与共享研究所取得的成效。作品通过区资源平台共享全区使
用和交流,发挥了较大的辐射示范作用。
3、越秀学区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得到上级行政部门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2009年4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广东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条件具备的地区可将位置邻近的义务教育学校划归同一学区,统筹使用教育教学资源”的意见,将学区建设作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之一在全省加以推广。中央及省市主流宣传媒体也纷纷对越秀学区建设和课程资源协作开发、共享进行了大量报道。
四、改进与完善
5.试析地方文献情报资源开发 篇五
2.1 可以为发展地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服务
地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漫长的过程,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就会有利于今后更快地发展。反映地方文化的资料很多。以忻州市为例,在佛教文化、地方戏曲、历史人物方面就很有开发价值。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就在忻州,是一个巨大的佛教文化宝库,位于忻州的各个图书馆都要尽力收藏、整理有关佛教文化的资料,为进一步提高五台山的知名度和影响,作出应有的贡献。忻州地方戏曲北路梆子和二人台,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占有重要位置,民间流散着很多这方面的资料,要花大力气加以整理利用。忻州人有元遗山、傅山、徐继畲、徐向前、薄一波、闫锡山等一大批海内外知名人物,涉及到他们的生活、工作、思想、诗文的资料,极具研究价值,忻州的图书馆要收藏和整理有关资料。
2.2 可以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中等以上专业院校和党校,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应理论联系实际。联系实际的深度和广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大问题。联系本地区的实际,联系本地区的历史和现状,从地方文献情报的开发中找到实际的生动事例,正是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深度和广度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一个地方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对本地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各院校和各地的图书馆就成为了解本地情况的重要场所。各院校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尽量挖掘本地资源,真正把理论和地方实际结合起来,努力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2.3 可以为领导决策服务
各级领导部门的工作包罗万象,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自都要根据本部门的具体工作做出不同的.决策。如果启用地方文献情报资源,既可以给领导启迪思路,拓宽视野,增加知识,又可以使72领导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起借鉴和参考作用,以避免犯历史上类似的错误,从而使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速度更快一些。
3 开发地方情报资源的途径
要开发利用地方文献情报资料,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 抓好地方文献情报的收集和积累,把它作为一个专门的项目来规划和从事
“收集”是手段,“利用”是目的。在收集和积累的同时,对地方文献要加强管理,经常与当地组织部、宣传部、史志办、档案局、统计局等部门进行交流和沟通,尤其要注意收集各种会议资料、统计资料、调查报告等文献情报资料。从内容上要力求新颖实用。如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的“产品开发”、“市场销售”、“生产技术”等等。应充分挖掘这些“土特产”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当地的发展服务。此外,还可以利用各种书目索引等工具书摸清地方文献出版、存佚情况及收藏单位等等,以拓宽视野掌握尽可能多的地方文献资源信息。通过近现代书目、回溯性书目、报刊索引、各馆藏书目等掌握近现代的地方文献。适当增订一些地方文献来充实馆藏。
3.2 加强对地方文献情报的研究、开发工作,开发智能服务
仅仅收集和积累地方文献还是死的资料,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只有对其加以认真地整理和充分地研究,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十六大召开以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各地都十分重视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基础是本地的文化优势。本地的文化优势有哪些可以转变和发展为文化产业,这就使地方文献情报资料大有用武之地。比如五台山的佛教音乐如得充分地整理和发掘,将会形成一大文化产业。本地的各级图书馆,都应积极适应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和教学科研需求,对地方文献情报作适当的整理加工和研究,变“死”资料为“活”资料。我们可以适当加工一些文摘、专题索引等二、三次文献,主动向服务对象推荐书目,编写地方文献目录以方便读者检索。可以向社会有偿或无偿服务。可以考虑专门开设地方文献工具书室,扩大借阅对象,增强服务功能。要想方设法提高地方文献情报的利用率,让地方文献情报尽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3 通过现代化的管理和传输手段,加大地方情报资料的开发力度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面对各种各样的地方文献情报资源,仅仅靠传统的手工操作,已难以胜任开发利用的重任,必须依靠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在地方文献情报资料的整理开发上,计算机信息存储技术显示出手工无法相比的优势,它不但改变了地方文献情报资源的结构,而且节省人力,提高时效,加快了检索速度。地方文献情报资料不仅仅存在于本地,有些资料需要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收集,计算机联网为这种收集提供了便捷的手段,要及时地把有关本地的文献情报加以下载存储,要有意识地与有关方面建立畅通的互通文献情报网络。各地方图书馆没有建立计算机网络的,要尽快建成,已经建成的要充分利用,要依托现代科技,缩短对地方文献情报的“加工时差”和“传递时差”,实现地方文献情报的快速传递和资源共享,充分开发利用地方文献情报资源。
3.4 在开发地方文献资源时,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服务方式
加强文献情报资源的宣传报导工作。编制馆藏地方文献专题目录、工具书目录、报刊专题索引等,向外界充分揭示馆藏文献情报状况。根据本图书馆服务范围的教学科研中心任务,有针对性地进行口头、书面和板报等形式开展宣传,力求提高地方文献资料的利用率。
重视地方文献情报资源开发利用的参考咨询工作。咨询服务是读者服务的重要手段,不但要开展一般性咨询工作,还要做好专题的咨询工作。工作人员要充分利用馆藏地方文献情报资源,针对读者提出的具体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解答,如查找某个事件或某种数据,询问某些文献知识和某个研究课题的现状和发展状况,都应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要求。
开展定题跟踪服务。图书馆工作人员,要经常不断地深入教学科研部门,了解他们在地方问题研究方面的科研课题,根据课题需要搜集有关文献情报,然后筛选整理、加工,及时提供给课题组的人员,使他们能尽快掌握准确的地方文献情报资料,了解自己研究课题的现状、动态及发展方向,同时省去他们查找资料的时间。定题跟踪服务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与课题人员经常配合,经常联系,互通情况,从选定课题开始直至课题最后完成。
3.5领导重视是做好地方文献情报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重要保证
有一位知名学者曾经说过:“办好图书馆等于办好学校的一半。”要办好图书馆, 其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开发图书馆的情报资源,以便有效地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教学科研服务。地方文献情报是图书馆文献情报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者要予以高度重视,给予大力支持,才能更好地开发利用。地方文献情报作为一种特色,还需要和学科研究结合起来,才具有生命力和新的活力。各级地方图书馆都应重视地方文献的采集、收藏、整理、加工以及研究等一系列工作,来丰富馆藏资源,为教学科研服务,为社会服务。
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贯彻落实,为大力开发利用地方文献情报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各级地方图书馆必须做好,也能够做好这项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对一个学校的教学、科研、决策以至于整个地方的繁荣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各地方图书馆,都应充分利用和发挥自己的优势,真正做好地方文献情报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
参考文献:
[1] 黄俊贵.地方文献工作刍论.中国图书馆学报,,(1).
[2] 陈玉芬.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实践与思考.图书馆建设,,(2).
[3] 严玲.论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开发利用.图书馆论坛,1999,(2).
作者简介:张月娥(1956-),女,大学本科,山西省忻州市委党校,馆员,发表论文5篇。
6.谈民族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开发 篇六
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正面临着同国内外加强交流合作的转型期,激烈变化的社会环境对民族地方文献的信息服务业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如何顺应新的发展潮流,加大民族地方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利用,加快民族地区多元特色文化的建设步伐,努力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必然成为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凸现地位和发挥作用的重点研究课题。
我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湘、鄂、渝、黔四省边区土家族、苗族文化保留最完整、表现特色最鲜明的一块“神秘土地”,也是积淀民族文化的海洋。流传千年的民族风俗,门类繁多的民族艺术,别具一格的民族服饰,风味独特的民族饮食,这一切构成了浓郁而独特的湘西民族特色文化。湘西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既有着湖南文化发展的“早期文明―――楚文化―――‘湖湘文化’”这一条清晰脉络,又鲜明地凸现了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发展轨道。湘西还是土家、苗、汉、回、白、瑶、侗、壮等多民族文化交流汇合的地区,民族区域文化因而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突出体现了文化资源的多元性方面。现留存下的民族文化遗址、遗迹和文献典籍、民风习俗等,内容之多、范围之广、特色之浓是其它地区难以相比的。面对这些种类多、品种全、品味高,特色鲜明,开发价值大的宝贵文化资源,作为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如何有目的、有规划、有措施地挖掘、整理、开发利用,笔者认为有五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和探讨。
1 文化资源的挖掘要保持原生态,力求原汁原味
湘西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古老纯朴,如神话传说(苗族古老话、土家族摆手歌、盘瓠遗址)、巫文化(傩戏、梯玛、绺巾舞)、渔猎文化(毛古斯、摆手舞、椎牛、上刀市梯)、喜庆文化(社巴节、赶秋、苗族鼓舞、哭嫁)及服饰文化(土家织绵、苗家蜡染、民族银饰)等,都是流传千百年而保留原汁原味;另外,丰富的民族文献典籍中也保存着大量能够反映本民族、本地区特色的原生态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遗存、民族语言、宗教信仰、建筑艺术、口承文学等,这些文献资源较完整地保持着各民族固有的特色。历史经验证明,文化传统表现得越地道越正宗,原生态民族文献资料留存得越多,其文化含量就越高、吸引力就越强、开发价值就越大。因此,我们在对这些文化典籍、人物著述、文化传统习俗等进行有效搜集整理、开发利用时要注意保持其原生态,如实、准确记载收集,决不能随意杜撰割舍歪曲。
2 着重分析研究独有文化,尤其是濒临消亡失传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文献
要重视从民族文化资源中挖掘整理民族的珍贵资料,认真分析研究各民族的独有文化,因为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无论其形式还是内涵都是极其丰富的,如湘西苗族神话传说《古老话》,自苗族的先民三苗、灌兕、南蛮、武陵蛮,到宋时的苗,都一直把它视为自己的百科全书而广为传诵、家喻户晓。“文革”浩劫中它的手抄本和方块苗文记载本被焚烧殆尽,庆幸民间用口传形式保存了下来。如今它经过正式收集、整理出版,对研究古代苗人的宇宙观,历法的发明,工具的创造,群婚制到对偶婚制的衍变,氏族的形成,古苗人的政治、历史、经济、文化、习俗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往往是稀缺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现有的许多民族民间的文化传统技艺和文献资源往往都是人在艺在,人存物留,过去由于没有很好地注意保护与开发,许多已经濒临灭绝或失传。如我州泸溪苗族的凿花、永顺土家族的高脚狮子、高台龙灯以及湘西地方戏曲中“戏曲活化石”剧种的诸多唱本剧目等,这些都应列为抢救性收集发掘的当务之急。我们尤其要注意采集因城镇化建设或移民搬迁即将被改变的有显著民族地方特色、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各种载体的文献记录。如我州将要移民开发的龙山里耶镇,最近就发现了一座史书上无任何记载的古城,共出土了1000多枚战国书简和秦汉时期的简牍,这些楚简给自称为“毕兹卡”(意本地人)的中国土家族起源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将湘西地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由汉代前推至战国时期,更为研究湘西地区古代政治、军事、天文历法、语言文字提供了文字史料。
3 特色文化资源采集应向多载体及其不同文明记录深化延伸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音像技术、光盘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民族地方文献的载体形式具有了日益丰富的可能,数字化文献信息服务越发直观、生动、深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令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走出国门,面向世界。让少数民族地区认识世界、世界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迫切需要也使得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信息将更丰富也更多见于不同载体、不同文种的文献中,图书馆在开发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时除进行实物资源的采集外,也应该与时俱进,加强对电视动态信息和网络资源的采集。
长期以来,图书馆对民族地方文献中的关于“地方的人、事、物”的概念往往拘泥于社会科学范围中,忽视本地区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经济建设发展状况,包括各界人士对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经济建设的研究成果和贡献的文献资料,而这些恰恰记录了当地民族群众经过长期奋斗取得的成就、形成的经验。因为多为本地记本地事,距离较近、动机简单,所以一般比较客观可靠。所以,文献资源向精神、物质等不同文明记录深化和延伸对因地制宜发展文化经济作用巨大。如湘西州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由于各民族受自然条件、历史发展及传统心理的影响,其物质文化或以商业文化为主,或以农牧业文化为主,或以交通运输为主,亦或多元化发展。再如我州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着元古代的震旦系岩层,古生代的寒武纪、奥陶纪、志留杨、泥盆纪、二迭纪岩层,中生代的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岩层,新生代的第三纪、第四纪岩层,除石灰纪外,几乎应有尽有。将这些物产起源与发展特色、地理位置、环境、气候、地质成因特色等各种因素对民族人、事、物发展影响的历史记录情况收集起来,对全面掌握民族地方资源状况,合理选择新的.发展途径直接提供了丰富的科学资料。
4 编制弘扬民族文化精髓、具有市场潜力的二次文献
湘西州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州,同时又是文化产业弱州。当前,全州已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迎接WTO挑战和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后调整经济结构的最佳突破口之一,使其成为强州富民的新兴产业。在这一历史性机遇面前,我们应把丰富的馆藏资源转化为发展的原动力,搞好二次文献的开发利用。首先,要将编制工作纳入到大力发展我州文化产业这一大背景下进行,组织力量认真做好社会需求的调研,积极参与文化产业开发的规划和建设,找准参与的切入点;其次,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抓紧对馆藏文献进行系统、认真、有目的、有计划的筛选、挖掘、整理,搞出不同形式的调研专题目录,直至形成完整的民族文献检索系统,使本民族的优良的文化特色呈现出来,成为极具竞争力的文化产业资源;再次,针对需求热点和未来需求趋势,组织编制充分展示民族文化精髓旨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服务经济建设的二次文献。二次文献范畴理应拓展,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模式,一些形式新颖、承载科学、适宜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的方式和载体可以大胆尝试探索。
5 在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途径上更新观念
在开发运行机制上实行主体的多元化,可以政府牵头为主,企事业单位、个体私营甚至外商共同参与进行;在运作方式上也可采取多种形式和灵活手段;在资金筹措上多渠道,集体、个人均可采取有偿投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兴业。
7.开发地方文献资源为“四化”建设服务 篇七
一、学校教育在保护与传承地方性艺术方面具有 较大优势
红河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有13个县市。世居少数民族有哈尼、彝、苗、傣、壮、布依、拉祜,还有少为人知的金平地区莽人。在这些民族中,同一个民族不同支系也有着不同的民族乐舞。如哈尼族的铓鼓舞、健身舞乐作舞,彝族的阿细跳月,苗族的芦笙舞、巴乌、葫芦丝以及彝族花腰海菜腔歌舞。学校在发扬地方音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红河学院为例,在舞蹈方面,开设《红河本土舞蹈》课程、《本土歌曲演唱与赏析》课程、《乐器演奏》课程等。在器乐方面,教授学生学习芦笙、葫芦丝、巴乌等少数民族乐器。将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化教授给学生, 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地方高校的音乐教学将本区域内的音乐文化作为教学内容,势必对教学、科研、学生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把本土音乐引进高校课堂,增强学生对民族地方音乐文化的理解,更能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为继承和发扬民族地方文化奠定了情感基础。本土乐舞课程的开设是本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核心。
二、本土乐舞引入大学课堂需要注意的几个重点
(一)充实素材,充分做好调研工作。为了充实和丰富本土乐舞的资源,红河学院音乐学院的教师经常深入到乡村、田间,参与到本土民间音乐的挖掘工作中。
(二)注重教学方式,使之与高校教学方式有机结合。“红河学院”通过设置《乐器演奏》、《红河本土乐舞》、《云南民歌欣赏》等课程,加强对本土乐舞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及加深学生对本土乐舞的掌握程度。《梯噜噜》是哈尼族歌曲,由李元庆作词作曲,创作于1981年,现在这部作品在我们学校经常演出,深受学生的喜欢。
(三)注意积累,研究深入形成科学教学体系。经过采风、调研、收集、整理,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红河本土乐舞的素材,编写了《红河本土舞蹈组合·哈尼族舞蹈组合》教材、刻录了《红河本土舞蹈课堂教学成果汇报演出》CD、《红河哈尼族·彝族成品舞蹈精选》CD等,将这些成果运用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在不断的学习、积累学习经验及教学经验的同时,使红河本土乐舞形成一定的教学体系。
三、红河学院本土乐舞课程的价值研究
价值问题是音乐教育的核心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本土艺术,为什么要将本土乐舞引入大学课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进行表述。
(一)有利于保护传承本土乐舞文化。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舞台的实践、学生的展示等,将本土乐舞推向更大的舞台。积极开展校园本土音乐艺术活动。我们在学校开设了《云南民歌欣赏》、《舞蹈鉴赏》等课程,让全校的学生学习本土乐舞知识,丰富学生的音乐生活。
(二)有利于培养具有本土特色的音乐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我们通过对本土乐舞的研究来体现课程的价值。教学过程的设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将生活和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高校艺术教育要与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传承相结合,再现优秀民间艺术。本土乐舞文化要与音乐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在参加招聘会时, 可以展示各方面的才艺:葫芦丝、巴乌、乐作舞、烟盒舞、棕扇舞等。
(三)有利于丰富高校艺术教育素材。本土乐舞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了红河学院音乐专业教学的课程素材。本土乐舞文化被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者重视,学生也懂得了很多课本中没有的知识,他们在与当地艺人交流、互动时学会了主动关注、关心地方音乐文化。让本土音乐进入校园,融入到课堂中,也为学校的课程设置带来了一定的研究价值。
四、结语
8.开发地方文献资源为“四化”建设服务 篇八
〔关键词〕重点学科;资源共享;文献传递;文献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4-0098-02
Accelerating Literature Resources Constructing of Key
Subject to University Using Document Delivery ServiceGao Junfang
(Library,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China)
〔Abstract〕Document delive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to university.Literature constructing of key subject is important,document delivery will facilitate resource constructing.The article mainly narrated the signification and approach of document delivery participating in constructing literature resource,emphasized that it was essential to comply copyright law.
〔Key words〕key subject;resource sharing;document delivery;constructing of literature resource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学科建设已成为高校发展的核心任务,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重点学科建设更是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重点学科是指在众多学科基础上具有培养硕士、博士生能力的专业学科,能够完成国家或省重点科研攻关项目或在某一方面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特色的专业学科[1]。高校图书馆作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文献信息中心,在重点学科建设中起着重要的文献保障作用,是教学、科研以及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完善的重点学科文献保障系统,能够支持重点学科教师、科研人员进行一定深度的科学研究、教学辅导,能够满足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人员对本学科专题文献的整体需求。
重点学科建设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是全方面的,也就是说在采集重点学科文献信息资源时既要采集图书、期刊等正式出版物,又要采集预印本、会议录、科技报告和内部刊物等非正式出版物;既要采集中文方面的文献,又要采集外文方面的文献;既要采集传统的印刷型文献,又要采集光盘型、网络型的文献[2]。但高校在重点学科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往往存在以下一些实际问题:(1)由于经费不足和外文文献昂贵的原因,一些重点学科的外文期刊、外文图书、外文数据库等必需的文献因经费原因时订时不订;(2)一些专题文献、科技报告、灰色文献等收集起来比较困难,而这些一次文献对于重点学科的建设意义重大;(3)古籍、善本对中文、历史等专业非常重要,而这些文献的获取具有更大的难度。为了完善重点学科的文献收藏,除了图书馆加大对重点学科文献购置经费、进一步拓宽采集渠道外,利用资源共享的方式获得不能购买或者难以获取的文献已经成为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
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图书馆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其它相关机构之间的各种合作、协作、协调关系,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共同揭示、共同建设和共同利用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信息资源需求的全部活动。文献传递是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形式之一,通过开展文献传递服务,建立网络环境下资源共建共享服务体系,也是当前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人们对资源共享认识的加深及信息技术的进步,文献传递服务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始利用文献传递服务建设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
1 利用文献传递服务建设重点学科文献资源的意义
1.1 文献传递服务可以降低信息资源获取的成本
近年来,外文期刊价格持续上涨,加上图书馆经费紧张,各高校外文刊的订购品种不断削减;与此同时,花费巨大订购的外文期刊的利用率又是非常低。通过近年来的工作实践表明,文献传递服务在某种程度上能解决这方面的矛盾。随着各文献传递机构不断降低文献价格,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利用这项服务,从而缓解了读者急迫的文献需求和图书馆馆藏不足之间的矛盾。
1.2 根据文献传递数据,定性确定资源的拥有与获取传统的图书馆“拥有”比较重要,以收藏为主要原则,工作重心在“藏”上,图书馆拥有的馆藏数量成为评估的一项主要指标。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文献的“获取”得到很大的发展,图书馆的馆藏发展理念从重视拥有转向强调获取,但文献获取无法取代拥有。有些对于学科发展很重要的资源,获取比拥有重要。对传递的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如果某一种刊物的需求量很大,对于学科的发展有推动作用,这类型的刊物就可以选择订购。
2 利用文献传递服务建设重点学科文献资源的途径
2.1 利用返回式文献传递服务(馆际互借)来获取图书馆际互借(Interlibrary Loan)是图书馆之间或图书馆与其它文献情报机构之间相互利用对方的文献资源来满足读者需求的一种服务形式;对于本馆没有的文献,在本馆读者需要时,根据馆际互借制度、协议、办法和收费标准,向外馆获取,适用于返还式文献。针对有很多种类的图书,在一定的出版周期后停止了再版,而有许多以前出版的学术类图书在重点学科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各高校由于不同时期的学科建设任务不同,导致图书馆各阶段采访任务也不一样,有些图书错过了采购也很正常,而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要求收集能反映这个学科发展的图书。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国内藏书最丰富的公共图书馆,学科门类齐全。目前已经与全国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建立了馆际互借关系,对于藏书地在中文图书基藏库和外文图书子库中的书可以提供返回式馆际互借。馆际互借员定期给各重点学科的学术团队成员发放文献申请单,并且对提交的申请单,要在本馆馆藏或电子资源中进行检索。对于本馆没有或者是无法购买的书籍,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获取。
2.2 加强与重点学科有关的外刊资源共享
外文期刊内容新颖、信息量大、报道及时能反映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新动向,是我们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渠道。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有期刊20多万种,期刊所提供的有效信息量占信息总量的70%以上[3]。重点学科的建设尤其需要外文文献的支持,而目前各高校普遍由于经费的限制,外文期刊和外文数据库的订购都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各高校图书馆可通过各种联合目录,了解其他图书馆尤其是本地区其他图书馆外文期刊收藏情况,然后与其他馆或文献传递机构建立文献传递关系,广泛开展外刊的文献传递服务,将外刊订购与文献传递服务结合起来,以有限的经费为最多用户提供最好的服务。
负责文献传递的馆员应该了解学校有哪些重点学科,并且对重点学科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了解;搜集对重点专业有显著影响力的外刊,有计划的、系统的传递一些与本校重点学科建设有关的文献。目前,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收集外刊资源最全的就是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CASHL会定期举办全国范围的免费活动和区域优惠传递活动,抓住这些活动的机会,向各重点学科组的成员开展宣传,充分利用这些难得的资源;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是收集理工科外刊最全的机构。从2007年起各大文献传递机构大幅度降低文献传递费用,这对于更充分利用外刊文献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3 注重收集与重点学科相关的“灰色文献”
“灰色文献”是一种具有重要情报价值、非公开发表的信息源,是目前国内外图书情报界公认的重点情报源之一。它包括会议论文、科技报告等,主要反映各领域的最新动态或研究进展,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1]。这些一次文献对于科研工作者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但是获得这些文献的途径也比较少。国内很多高校图书馆的馆员积极探索如何收集“灰色文献”[4-5],为更好的利用“灰色文献”提供了丰富的经验。通过笔者在日常工作中的探索,这类型文献由于版权问题,国内外的文献服务机构一般传递的篇数和内容都有限。我们在收集这类型的文献时,尽量广泛利用网络学术资源进行搜索,很多学会、政府、研究所等相关机构的网站上会有链接;另外试图和会议论文、科技报告的出版者进行联系,这个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
2.4 将积累下来的已传递文献整理收藏
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积累了一部分已传递的文献,这些已传递文献的索取者大部分是研究生、教师,申请传递文献的目的是为了给论文提供文献支持,这些已传递文献大部分对于学科建设有一定的意义。从笔者目前对已传递文献的收集整理来看,跟重点学科有关的文献占很大的比例。浙江万里学院图书馆在设计文献传递系统的时候,考虑到了将已传递文献上传到系统中供读者下载使用[6];笔者所在的图书馆购买了清华同方TPI管理系统,目前的构想是利用TPI的平台创建一个已传递文献的数据库。将已传递的文献按学科分类整理,设计查询的字段,将文献导入到系统中,供读者检索、查询、下载利用。这对于充分挖掘已有的资源、节约文献购置费方面有一定的意义。
3 关于版权问题
在建设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时,利用文献传递方式,收藏了一些复印的图书、论文和电子文献。对于如何收藏、使用这些资料一定要严格遵守版权法。国际图联、欧盟和美国等国家对文献传递的版权问题进行了立法,而我国对文献传递所涉及的版权问题关注还不够。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进行文献传递和收藏传递文献都是为了学科发展的需要。如何使用这些资料,图书馆应该在一个小范围内为提出信息需求的特定读者提供服务,同时应该和阅读、使用这些资料的读者签订书面协议,要求读者不得私自传播这些资料,尽量避免由于版权问题造成的纠纷。
4 结 语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文献传递服务状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为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这项服务获取资源提供了保障,使之为重点学科服务成为可能。为了更大范围的使用文献传递服务,高校图书馆应该深入到院系、尤其是重点学科广泛宣传;同时,学校应该为读者提供经费支持,制定文献传递补贴政策。当然,文献传递服务只是辅助建设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不能取代重要的刊物和数据库的订购。
参考文献
[1]何芳.重点学科与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J].情报资料工作,2007,(4):61-64.
[2]黄文忠.高校图书馆应加强重点学科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J].情报探索,2006,(4):72-73.
[3]甘清瑛.我国加入WTO后外文期刊资源建设的新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5):47-50.
[4]王颖霞.论灰色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利用[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6,(5):20-23.
[5]魏星.高校图书馆灰色文献的收集、开发和利用[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7,(5):76-78.
9.开发地方文献资源为“四化”建设服务 篇九
3 1 文本文献的加工整理
3 1 1 图书资料的整理
将收集的各类图书资料登记、按ILAS系统进行图书分类、著录,然后入“南山文库”。3 1 2 报刊报道的整理
对千字以上的专文报导,采用以下办法进行整理:将文章进行剪贴、复印,统一用A4的版式复制每张剪报内容及报头、刊发的日期,同一篇文章应尽可能粘贴成一份剪报,如篇幅太大可适当增版粘贴,然后将已粘贴好的剪报按《南山报道资料分类表》进行分类,按类进行分组整理装订,装订前附有目录,包括资料题名、来源出处、报纸名称、年、月、日以方便查阅,每项个专题名称采用分类标目,同一专题再按时间装订分为若干册,然后入南山文库;对于电子报刊则可直接采用电子编辑手段进行下载、整理和归档。
3 2 老照片的整理
将收集的老照片按一定专题分类(地域变化、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改革风云等,然后按主题的不同配上相应的文字说明,用专用影集进行收藏。本馆现已整理收藏有“南头变迁”主题,收集了反映城区变化新旧对的照片200多张;“南头古城”、“天后庙”等名胜古迹照片60多张;而本馆自己用数码相机摄制的照片则按专题直接存入相应的栏目中,加入适当的文字说明并进行链接,以便随时调用。等条件成熟时我们还打算将有价值的老照片分主题制作CD-ROM、VCD光盘发行,以便更好的宣传南山。
3 3 地方文献数据库的整理
【开发地方文献资源为“四化”建设服务】推荐阅读:
地方文献的开发与经济建设11-05
天津市地方税务局关于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公告08-22
地方资源09-05
市海关部门加强工作措施服务开发建设汇报08-17
建设地方文献讲座08-18
乡镇资源开发答案06-20
文化产业资源开发07-24
水能资源开发规划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