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24-09-19

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6篇)

1.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一

告庄西双景民族文化体验园开展文化

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情况报告

告庄西双景,占地约2000亩,总建筑面积160万㎡,总投资约65亿元,共分五期开发。告庄西双景以重现古时景洪盛景为蓝本,以继承传统、引领未来、活好当下为发展理念,规划“一江两门九塔十二寨”,定位为“面向东南亚的大型游客集散中心”。项目融合湄公河流域傣泰民族精华,汇聚“文化、休闲、度假、体验、娱乐、旅游、商贸、居住”等功能于一体,集萃湄公河流域各国建筑集群,打造中国第一水岸傣泰休闲文化旅游综合体。

一、工作开展情况

西双版纳告庄西双景民族文化体验园于2016年11月10日成功入选第二批云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定位开发傣泰文旅产业的第一平台,内容覆盖傣泰建筑、歌舞、饮食、服饰、影视等一系列文化及旅游产业。以深度体验民族文化历史、生活为内核全面开发,利用文化内容做文化传播,告庄西双景作为综合性的大型文化产业体验园,以赶摆夜市、民族非遗文化、湄公河人家四楼体验园集中展示点向游客展示并参与体验。

(一)赶摆街

赶摆街作为西双版纳民俗文化的展示窗口,浓缩了东南亚生活的精华:有西双版纳非遗文化体验、主题酒吧及餐厅、汇集东南亚民间文化及艺人、各地特色小吃、工艺品、土特产等等,堪称体验民俗文化与东南亚风情的魅力街区。这里云集了东南亚各国手工艺品、特色小吃、傣族陶艺、创意DIY、精美配饰,琳琅满目的各国商品让人眼界大开,是告庄西双景最具特色的购物休闲体验区。

(二)大金塔寺

大金塔寺,西双版纳地标性建筑,塔高66.6米,寓意一江连六国(中国、泰国、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是中国与东盟国家一衣带水,世代友好的象征,远远望去,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九座辉煌佛塔矗立于十二座风格各异的傣寨之间,为能更好的传承傣族文化,大金塔寺已于2016年捐赠给景洪市总佛教,并更名为“大金塔寺”,之后将有高僧入驻,成为名副其实的南传佛教胜地。

(三)象头神迦尼萨

象头神迦尼萨位于大金塔寺广场的这座象头神迦尼萨是湿婆神与雪山女神之子,在印度和泰国,人们进行任何活动前均先拜象头神迦尼萨,因为他是创生和破除障碍之神,也是每一个家庭的守护神。

(四)泰象陶

泰象陶是西双版纳首座傣陶博物馆,这里将重现大型、真实的傣族慢轮制陶场景,件件陶器精妙绝伦,堪称艺术珍品,让中外游客切身感受西双版纳非物质文化的博大精深。未来将打造成为体验傣族文化的基地和窗口,以及全国乃至全世界陶艺家、艺术家西双版纳交流中心、创作中心。

(五)民俗文化活动

告庄西双景始终坚持走“文化+旅游相结合,以文化带动旅游”之路,近年来,告庄西双景以弘扬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相继举办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际文化创意集市、文化艺术节、西双版纳傣泐文化节、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浪漫水灯节等20多场文化旅游活动,促成相关电视剧、综艺节目栏目组赴告庄西双景拍摄相关题材视频,使西双版纳的民俗风情、文化底蕴得到了更多旅游爱好者的关注。

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总体来说,园区开发投入大,另一方面影响告庄西双景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仍然是旅游基础设施问题,亟待全面改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条件。

(二)文化艺术展示基地不完善。告庄内旅游业缺乏统一规划,景点开发各自为阵、分散,区域之间没有形成合力,民俗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风情文化,许多是无形的,属于生活形态的、分散的,目前告庄内还没有形成集民族文化研究、民族艺术交流、民族风情展演、为一体的展示基地。

(三)运行管理体制不健全,难以做到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一挖掘、研究、开发,存在着条块分割、活力不足。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及对策建议

为使告庄西双景旅游资源与文化内涵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独特的民族、人文、区位等优势,以打造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旅游对外开放的窗口为目标,按照培育特色文化旅游景点的发展思路,促进西双版纳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强化景区建设,提高品牌形象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坚持把打造新景点、提升现有景区品味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落实措施,积极推进,走品牌化路子。提升现有景区建设水平。

1、加强告庄内一期、二期景区的建设和管理,积极做好国家AAAA级景区申报工作,提高运营水平;加强景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停车场、行车道、并按国家AAA级标准修建完善卫生间;

2、加快建立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加快游客服务中心建设,为游客提供调度、集散、咨询、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提升景区旅游服务接待水平和接待能力;

3、建立景区解读系统。深入挖掘告庄内各景点、历史文化遗存点内涵,方便游客了解景点造型意义和文化内涵;

4、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在主要交通线路补设旅游标识,完善告庄内的旅游标识系统,充实规范通往景区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

(二)加快旅游产品开发,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依托告庄西双景内历史文化,加快挖掘开发具有浓郁历史文化符号的特色旅游纪念品;结合自然资源及地方文化特色,将傣族独特贝叶文化、傣陶、傣锦、造纸等传统手工艺与旅游相结合,让游客全方位立体式体验民族风情。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景区知名度

1、提升告庄西双景对外宣传渗透力。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宣传栏、宣传牌、报纸、微视频等媒介,集中宣传告庄西双景内特有的文化底蕴。、2、希望相关政府部门(景洪市委宣传部、旅发委、广电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加大对告庄西双景的广泛宣传,为告庄西双景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

(四)出台扶持政策,加大对旅游文化的投入 相关政府部门重点围绕提高旅游发金、加大文化旅游企业奖励补助、建设旅游宣传平台、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方面,出台具体意见,通过政策支持,引领景洪市旅游业发展。增加政府对旅游开发建设资金的投入,积极引导社会投资。根据财力情况加大对旅游开发项目基础设施的财政性资金支持力度,鼓励景区大力开发红颜自身文化,制定和完善扶持政策,对开展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突出景区给予相应的奖励。

告庄西双景民族文化体验园

2018年4月7日

2.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二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改革,创新

一、我国文化强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

(一) 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

1. 文化注入经济发展

北京市作为全国政治和经济中心, 对文化经济工作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内涵和本质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通过一系列的措施鼓励农业和制造业的文化渗入, 把文化创意融入整个经济运行体系中, 使城市全方位的散发着文化活力。

2. 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中, 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一直是支撑其发展的主要门类, 其行业占比超过50%。以中关村为典型代表的文化产业园, 已初步形成数字内容、智能终端、信息媒体、应用服务四大新兴文化产业群, 形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完整业务链发展的生态体系内容。在科技的推动下, 北京市文化艺术和休闲娱乐纷纷更新核心设备和技术, 实现了文化产品的高附加值和自主创新。

3. 重金扶持产业发展

北京市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全方位、多角度运行, 主要涉及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服务、新办文化企业的免税政策以及企业创新和创意人才的奖励支持等。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或基金, 鼓励文化企业的创意研发和产品出口, 扶持动漫等新兴文化企业的成长;引导金融业建立针对文化企业发展的专项服务方案, 为文化企业提供快捷优惠的专业化服务;支持文化企业上市交易, 社会资本市场运营, 最大化的解决了文化企业的发展瓶颈。

4. 文化安全保护产业运营

北京市文化产业安全管理覆盖从研发、生产到文化产品消费全程链条, 在防范事故隐患的同时, 更加强调了知识产权保护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 推进了文化产品的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北京市政府通过各部门和多种活动进行知识产权的宣讲和管理, 截至2012年7月, 文化执法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5万余人次, 检查文化经营单位12 950家次, 收缴非法出版物64.5万余册, 非法音像制品16.2万余张。

(二) 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

1. 改善文化产品的生产

广东省一方面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另一方面通过提高传统文化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来改善文化产品的生产。广东省拥有世界级的自然和文化遗产1项,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个,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9个, 全国民间艺术之乡45个。 (1) 广东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 创新文化艺术形式, 培养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新锐力量, 形成以珠江三角洲核心, 重点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传统文化制造业向粤东、西、北转移的战略布局。

2. 促进文化产品的交换

广东省通过文化节式的推介、舆论引导、发展新兴媒体和对外交流等形式, 多渠道运营文化产品, 促进文化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可获得性, 为文化产品提供了广泛和有效的交换平台。

3. 鼓励文化产品的消费

政府通过消费补贴的方式鼓励和刺激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提高人们的文化消费热情, 消化文化创意和载体, 从而进一步的推动文化生产的积极性。2011年, 广东省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全年消费性支出2647.94元, 其中文化娱乐用品全年消费性支出565.28元, (2) 分别约占总体消费性支出的13.1%和3%, 仅次于交通运输类的消费, 位居第三, 说明文化产品的消费气候逐渐形成。

(三) 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

1. 文化旅游带动发展

河南省旅游业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已成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在拉动全省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 新建扩建旅游项目, 推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积极进行对外交流与合作, 进行旅游省外、海外活动的宣传, 展示河南形象, 大大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并通过爆发式的旅游消费惠及其他文化产业。

2. 重点建设“910111工程”

2010年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强省办公室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文化产业项目年活动的实施方案》, 通过抓大项目建设, 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高速发展。目前已形成了文化产业“910111工程”, 确立以传媒出版、文化旅游、演艺娱乐、艺术品和工艺美术、文化创意、文化会展、影视制作、武术体育、动漫游戏等九大产业为重点的完善产业体系。鼓励以资本为纽带, 以市场为导向, 加快企业兼并重组, 形成了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1)

(四) 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

1. 融资模式创新实践

BT (Build-Transfer, 建设———移交) 模式因其能够引进民间资本、增加项目的资金供给、缓解政府压力等优势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 山东省会将BT模式运用于文化场馆项目, 山东省相关投融资管理中心作为发包方, 把文化场馆建设以BT项目形式进行发包, 大胆创新的文化产业融资实践活动, 为解决文化产业融资困难等问题提供了一个突破口和借鉴方法。

2. 文化旅游品牌化发展

山东省依托其优势地理资源打造各个旅游城市的强势品牌, 如青岛市的海洋文化氛围品牌, 东营、滨州市的黄河文化品牌, 泰安的泰山文化品牌, 济南的泉水文化品牌, 济宁市的运河文化品牌等, (3) 与其人文活动一起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

山东省采取普查+抢救+保护三位一体的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 并与行业合作, 把非物质文化推向市场, 通过图书、影视剧等各种载体得以传承。目前, 山东省共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项、国家级名录153项;其中以济南、潍坊市为代表的鲁中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较多, 如风筝制作、年画制作等, 占总数量的56.5%。 (4)

二、我国文化强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一) 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1. 战略定位高瞻明晰

北京市立于“世界城市”的标准, 各级政府进行文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系和产业空间布局等的全面建设, 逐渐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品牌, 并发展了中关村这样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示范基地, 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 体制改革持续深化

北京市完成了文艺院团和新闻出版的体制改革、广播影视三网融合、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保障体系建设、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认定工作等重大项目, 使文化市场主体日趋多元, 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

(二) 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1. 产业链扶持

广东省以文化产品再生产链条为基础, 进行文化产品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全程支持, 内容涵盖政策法规、金融支持和平台建设等多方面服务。从产品的生产抓起, 打造文化精品, 做大做强文化产品产业链, 夯实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 增强了文化产业的后续发展动力和潜能。

2. 文化软环境建设

广东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积极探索市场化开发的路径, 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规划, 促进文化企业集聚发展。同时, 创新人才激励制度, 引导省内高校加快文化产业相关学科的建设, 根据市场需求增设文化产业及相关专业, 培育急需人才, 为文化产业、尤其是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储备生力军, 提升文化产品的创意和质量。

(三) 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1. 把文化旅游纳入到文化产业内涵建设中来

河南省独辟蹊径,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 把文化旅游纳入文化产业的内涵建设。2011年, 河南省接待入境旅游者超过100万人次, (5) 旅游总收入2 802.06亿元。 (6) 但单一靠文化旅游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会陷入低层次的粗放经济模式, 很难促进文化产业自身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从近几年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高的数据可以得到证实。

2.“以文招商”推介项目和拉动文化产业投资

河南省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文化资源、巨大的人力资源等优势, 发动多个“以文招商”项目, 例如, 中博会、中原文化港澳行、中原文化澳洲行、世界邮展暨洛阳牡丹花会等, 在向世界展示河南形象的同时, 很好的推介了河南的文化产业, 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投资, 为建设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集团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四) 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1.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山东省深度挖掘各种文化资源, 利用科技、文化等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创意开发, 通过各种空间载体, 打造成旅游产品。并在全省范围内统筹规划, 建设高水平的、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带和体验区。

2. 着眼创新工程建设

山东省通过开设文化创新奖和引进高水平文化创新人才, 鼓励文化产业科学实践。文化产业创新内容涉及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文化产品内容的创新、网络技术手段、文化产业融资、商业运作模式的创新以及营造文化氛围, 其中济南建成的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基地中有30多家优秀的动漫创意企业, 成为我国原创动漫作品最大产出地之一。 (7)

参考文献

[1]花建“.十二五”:广东文化产业的态势分析与战略对策[J].广东经济, 2011, (4) :5.

[2]中国文化产业年鉴编辑部.中国文化产业年鉴2011[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2:396.

[3]张萍, 张炳才.BT模式在山东省会文化艺术中心项目中的应用[J].工程项目管理, 2013, (3) :171.

[4]王志东, 闫娜.山东文化旅游品牌战略研究[J].理论学刊, 2011, (6) :108.

3.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三

根据2013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会民族侨务外事工作委员会对**市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元法的指示精神,在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的协助下,我委主动与市旅游局和市文广新局等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在征求意见后,拟定了调研计划和方案。在市内调研、听取相关工作情况汇报的基础上,又分别赴开封、洛阳、驻马店等地进行了学习考察,并收集整理了国内一些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成功的城市经验资料。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全国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快速、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和我市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形成了我市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当前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及表现形式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是文化创意和旅游的有机融合后形成的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体验经济成熟、知识经济发展、文化和创新得到全球重视的时代背景条件下,创意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其发展前景得到了世界旅游组织、欧盟旅行委员会等有关国际组织的重视。中国的旅游业,过去的发展模式主要以景区为依托,以旅行社团队旅游为运行方式,旅游景区大体分三类:一类是自然景区,二类是近代和古代景区,三类是人造景区。但目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旅游的需求也在改变。中国由点线旅游体系转变成板块旅游体系,旅游载体变成一个城市。以景区开发为主转向旅游目的地开发,这需要相关产业的配合,所以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后形成的产业---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意旅游业主要有四。

摘节、石榴采摘节等各种节庆活动,涵盖了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四种表现形式。我市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整体水平在全国范围内是走在前列的、是比较好的。

**是一个历史文化厚重悠久的传统城市,也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富有无限希望的发展中城市。近年来,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在全国找坐标、在中部求超越、在全省挑大梁”的工作思路,依托**文化积淀和工业科技基础,以重大项目带动,以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基础,积极谋划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结构布局,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研究制定《打造**市国家文化动漫创意中心实施方案》,结合**文化特点和资源优势,创新发展理念,重点谋划动漫业、演艺娱乐业、数字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化旅游业等文化创意产业项目46个,总投资达282.136亿元。目前,加快建设**嵩山文化产业园、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市动漫产业基地、**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等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着力培育登封嵩山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黄帝故里文化产业园区、石佛艺术公社文化产业园、《快乐星球》文化产业园等特色园区。根据《关于加快推进**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市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区位优势,合理规划布局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集聚区。

据统计,自2009年以来,全市接待游客量每年保持13%以上的增长率,旅游总收入每年保持13.7%以上的增长率。2012年共接待游客615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00亿元人民币,预计2013年全年接待游客将超过6800万人次,同比增长12%左右;旅游总收入将达到79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左右。文化创意旅游业发展所取得的显著成绩,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升**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开展“三走进,三**”活动中得到了社会上的一致好评。2013年09月省旅游局正式出台《关于旅游业支持**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要把实验区建设成为以旅游业为驱动的现代服务业示范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足。

(一)投入和扶持不够。北京、广州、深圳等先进城市在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及土地政策等方面均对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有较大的倾斜和扶持力度。如深圳市在“十一五”期间,市区两级财政共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8.5亿元,并于2009年分别筹建和创建了中国(深圳)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相比之下,我市对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投入的资金有限。

(二)创新动力不足。一是我市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相关政策有待完善。目前我市主要是依靠政府投入、补贴来推动此产业的发展,这种发展方式使得我市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缺乏发展动力。二是我市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有产业趋同现象,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三是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上缺乏创新和特色,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标志。

(三)创意高端人才短缺。从近十年的经验来看,各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无不得力于各国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仅以游戏产业为例,到2003年,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有540所,韩国有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相关专业,其中政府指定赞助的大学及研究院游戏专业就有106个。目前,我国创意人才的培养,还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市场需要。尽管专业院校每年培养了大批动漫人才,但由于创业环境、待遇水平等原因,具有一定从业经验的设计及策划人才纷纷流向沿海等发达地区。虽然**市有一所旅游学院,但是在创意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不足,尤其是缺乏长于创意、精于创作、动手能力强、谋于市场的复合型高级创意人才。

(四)产业链的延伸还需扩展。目前,我市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缺乏产业链的完整性,尚无法充分实现创意产业的最大价值,可延伸的空间还很大。产业发展的核心是形成产业链。产业聚集的目的就是把产业的上游研究开发、中游的生产制造、下游的市场营销及衍生产品的开发汇聚在一个比较集中的区域,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发挥产业聚集的溢出效应,使整个行业都处于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

四、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快有创意的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着力推进“一城两带四区”建设,即:中心城区,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和南水北调生态交通旅游带,华夏文明朝觐区、功夫宗教创意体验区、时代文化娱乐区和城市慢享休闲区,构建新型文化旅游融合、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复合发展的新格局。一是时代文化娱乐区,增加城市文化和城市景观。二是功夫宗教创意体验区。深度开发功夫文化,延伸功夫产业链,活化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和中岳嵩山的历史文化,建设国际一流、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三是华夏文明朝觐区。整合新郑、新密黄帝文化资源,联动黄帝故里、具茨山和黄帝宫等景区,增强游憩功能,完善旅游服务。四是**黄河国家公园。整体提升和包装沿线景区点,有序建设一批不同主题的旅游景区、特色乡村,大力开展以黄河为主题的文化旅游活动,整体打造黄河生态文化旅游的大品牌。五是古商都文化旅游区。创新大遗址保护开发模式,打造全景展现**历史,适应都市休闲娱乐需求的休闲街区。六是大伏羲山休闲度假区。整合大伏羲旅游资源,加大旅游开发力度,打造区域领先的休闲观光百姓喜爱的乐园和**郊野游憩基地。七是市旅游集散咨询服务中心。重点建设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宣传推介、旅游集散、旅游接待设施,力争将其建成全国旅游集散中心示范工程。

4.文化旅游产业考察报告 篇四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推动我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式快速发展,尽快将我市旅游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从而做大做强我市旅游产业。3月5日至12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率我市文化产业考察团先后到上海、浙江省桐乡市、杭州市、安徽省芜湖市以及广东省深圳市进行考察,对上述城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主要思路措施、重大旅游开发的融资机制及具体运行模式、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开发的成功经验等进行了专题学习。在八天的考察学习过程中,我随团先后实地考察了上海文广集团、M50创意园、田子坊文化产业园区、上海马戏团、杭州元谷文化创意园等文化产业园区以及乌镇景区、宋城文化景区、芜湖方特欢乐世界和深圳东部华侨城等旅游景区,与当地领导、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通过实地走访、现场交流、亲身体验、座谈等多种形式,亲身感受到了文化旅游产业所蕴含的巨大发展潜力和勃勃生机,同时对于上述城市在发展文化产业、走文化和旅游融合式发展方面探索出的成功经验和好做法有了进一步的学习和了解,也加深了我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

一、本次考察活动的主要体会

这次学习考察活动虽然时间较短,但是日程安排很紧,地点和内容安排的很多,考察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很强,也看到和学到了很多东西,极大地开阔了视野。尤其是浙江乌镇、安徽芜湖、深圳华侨城等地旅游开发的成功范例,给我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我们更好地打造文化旅游大市树立了更多的信心。通过考察,我想对于考察团的每一位成员内心来讲都是一次很深地触动,不仅仅是我们看到了与上述城市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上存在的巨大差距,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在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开发理念、政策措施、工作力度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距。我市在发展文化旅游上真正欠缺的,不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简单展示,而是对这些潜在资源的挖掘整理包装、高端旅游策划和有效市场营销。必须承认,文化旅游产业是创意产业,无论是上海和杭州的文化产业园区,还是芜湖方特欢乐世界和深圳华侨城,都改变了我们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以个性化产品、动漫、视觉艺术以及3D、4D技术的开发应用,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上述城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经验与启示

(一)定位决定地位

因地制宜,准确定位是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提条件。我们所考察城市均位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基础雄厚,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较高,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娱乐化等特点。按照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思路,上述城市通过分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之间的整合现状,主要从文化、资源以及旅游市场等方面进行立体的、多维的整合,提出新的文化旅游产品。比如上海的M50创意园和杭州的元谷文化创意园等文化产业园区,基本上都是独辟蹊径,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体现出对文化发展的包容性。同时创造性地利用的城区内的老厂房加以简单改造后,迎合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大力发展以动漫、电子商务、文化创意、艺术品开发等新兴文化产品,既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又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思路决定出路

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上不怕失败,勇于尝试,敢于创新,敢于无中生有。比如安徽芜湖市,市内基本上没有可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但是当地政府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上敢于尝试,善于筑巢引凤,在土地供应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通过引进深圳华强集团开发建设的方特欢乐世界,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第四代主题公园,总面积约125万平方米,其中陆地面积约53万平方米,水面面积约72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15亿元人民币,属于芜湖华强旅游城的一部分。方特欢乐世界打造的高空飞翔仿真体验项目“飞跃极限”和灾难体验项目“恐龙危机”等多种体验项目,采用当今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精心打造,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给游客带来身临奇境、不同寻常的惊险刺激的旅游体验,极大限度的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奇,注重体验效果的旅游需求。

(三)规划决定未来

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始终坚持高起点、大手笔的规划,高标准、大投入的建设以及高质量、人性化的管理,是文化旅游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考察的浙江乌镇景区、芜湖方特欢乐世界和深圳华侨城在景区建设初期都把高水平的发展规划放在首位,规划一次到位。同时在规划建设方面舍得大投入,聘请国内外一流的规划设计部门编制规划,规划一经确定后,即投入数十亿到上百亿元资金用于景区整体开发建设,旅游项目与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吃、住、行、游、购、娱”紧密结合,有效确保了项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四)实干决定发展

在与当地官员和企业负责人座谈和交流过程中,我能够明显的感觉到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强烈的发展意识和实干、巧干和能干精神。只要认准一件事,就会准确把握政策和法律底线,最大限度的利用政策机遇加快发展。比如乌镇景区的开发就是由原乌镇党委书记,现在乌镇旅游开发公司的董事长一手推动的。据当地陪同人员介绍,当初正是他力排众议,坚持在乌镇搞旅游开发,并且把乌镇的保护与开发当成自己一生奋斗的事业,才有了今天的乌镇。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待在乌镇从事旅游开发与保护工作,熟悉乌镇的一草一木,就连整个乌镇平面布局图都是他亲手画的。后来中青旅投资和桐乡市合作开发乌镇后,提出的其中一个条件就是由他来担任公司的董事长,继续负责乌镇的旅游开发与管理工作。

三、关于加快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明确产业地位,提高思想认识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是第三产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第一,文化旅游产业最具发展活力。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从2000年到2020年旅游产业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3%的增长速度。第二,文化旅游产业最具拉动作用。文化旅游产业涉及面广,跨行业多,它的发展,必将带动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商贸娱乐业等的发展,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据有关资料统计,旅游业直接收入每增加1元,其他相关部门的收入增加4.3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会给其他部门带来5个就业机会。第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可持续性最强。我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为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建设文化大市,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的思想,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把文化旅游产业培植成我市的支柱产业,使其尽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科学规划,准确定位

一要打破“条块”观念,围绕建设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按照整体性、科学性、前瞻性、连续性的原则,聘请高层次的专业人士修订、完善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长期总体规划及各旅游景区(点)的详细规划,明确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功能区划、核心景区、开发重点。规划一旦制定,就要严格执行,决不能有章不循,乱开发、滥建设。二要准确定位。我市应积极争取纳入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旅游圈,着力打造甘肃东部旅游集散中心和特色旅游目的地城市,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游,以特色吸引游客、以服务留住游客、以文化熏陶游客、以产品惠顾游客,使我市真正成为文化旅游大市。

(三)有效开发旅游资源,全力打造旅游精品

正确处理好点、线、面之间的关系,按照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思路,有效整合我市旅游资源。精心设计好 “一日游”、“二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并积极探索策划“三日游”旅游线路,使各景区(点)连线成片、优势互补,增强观赏性。三要打造精品项目,丰富景区内涵。要紧抓新景区新项目的开发力度,不断推出新亮点,并进一步完善景区服务功能,使景区由单一观光型向观光与休闲、度假、文化娱乐相结合的多元化转变。开发一批互动性、参与性、刺激性较强的项目,全面提升景区品位。

(四)拓宽融资渠道,坚持市场运作

一要紧紧抓住国家省上出台的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的项目资金,高水平规划,高起点开发建设一批重大文化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目前要重点做好麦积山文化旅游产业园策划工作,以项目建设推动景区基础设施改善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二要把文化旅游产业资金投入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引导性投入,撬动和吸引民间资金进入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三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多渠道引资。要尽快制订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商、企业、民间资本等投入文化旅游建设,还可以以资源换资金、以市场换资金、以经营权换资金,推行租赁、承包、合股等多种形式开发旅游景点,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旅游产业引资格局。四要坚持市场运作。可以采取整体拍卖、出售、产权置换,旅游景区、企业之间联合与重组等方式,把非文物景区(点)培育成市场经济的主体,让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自我发展;鼓励各类旅游企业通过资本运营、管理合作方式向规模化、专业化、集团化的方向发展,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加快组建旅游企业集团或行业协会,促进文化旅游市场健康规范运行。

(五)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延长文化旅游产业链

要深入挖掘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加以重新策划包装,借鉴杭州宋城文化演艺项目的成功做法,在体现当地历史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要推陈出新,要有好的创意,节目编排上不仅仅要注重艺术性,更要突出娱乐性,要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综合运用声光电等技术,给游客造成强力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

5.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五

宣传处 2007-9-28 9:48:27 共被点击 3103 次

根据市政协三届十四次主席会议研究确定的重点课题调研实施方案,“发掘台州民俗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专题调研组在张正煜、王云友副主席带领下,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赴县(市、区)实地走访、邀请部分专家学者和政协委员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情况,广泛听取意见建议。调研组在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对如何发掘台州民俗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这一课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台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台州东濒大海,三面环山,兼得山海之利,并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奇特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台州丰富多彩的地方风俗。作为中华民俗的一部分,它既与全国各地的风俗基本同一,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婚育寿丧、生产经贸、工艺产品、信仰祭祀和文体技艺等诸多方面,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就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而言,比较突出地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一)传统工艺琳琅满目。历代以来,台州的传统工艺以新颖的创新设计,不拘一格的巧妙用材,精致细腻的工艺手法,丰富多样的花色品种,以及浓郁的民间特色和地方风采跻身于中国工艺美术之林,是著名的工艺美术之乡,涌现了“一绣三雕”(刺绣、木雕、石雕、玻雕)、干漆夹苎造像、翻簧竹雕、草麻编制品等一系列传统工艺品,是“中国工艺品之都”(黄岩)、“中国节日灯之乡”(黄岩宁溪)、“中国工艺礼品之都”(仙居)、“中国休闲用品礼品生产基地”(临海)。根据2006年底我市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结果,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1260项,其中造型艺术类占502项,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天台干漆夹苎技艺等5项传统工艺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台州玻璃雕刻、临海剪纸和台州刺绣等9项传统工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乡土建筑别具一格。台州乡土建筑历史悠久,古村落、古镇、古街、古城、寺庙、祠堂、园林等建筑形式多样,是浙东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如天台国清寺,建筑风格独特,艺术手法庄重朴实,为中国四大丛林建筑之一。临海台州府城建筑构造独特,兼具军事和防洪双重功能,临海古长城是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墙之一。台州民居建筑数量众多,有内地民居建筑和沿海民居建筑之分,如临海紫阳街的三合院、仙居高迁古民居的三透九门堂、温岭石塘古镇的石头房子、路桥横街的五凤楼等等,特色

鲜明,极具观赏性。

(三)佛道文化影响深远。我市佛道文化源远流长,天台是佛教天台宗发祥地,道教南宗创立地,天台县方广寺为五百罗汉道场;临海龙兴寺是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受戒之地,路桥香严寺是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驻足之地。道家的“十大洞天”台州市有3处,其中黄岩区委羽山洞为第二洞天,天台县玉京洞为第六洞天,仙居县括苍洞为第十洞天。台州的佛、道教至今在国内外仍有重大影响,日本、韩国佛教天台宗信徒每年都要到国清寺朝拜祖庭,进行宗教文化交流。此外,台州东部乡村多庙祠,民间信仰五花八门,全市大小庙祠数以百计。保界神有杨府大圣(杨家将)、关圣帝君(关羽)、东岳大帝(传为泰山之神)等;渔区不兴此俗,但崇敬天妃、鱼师爷,视其为海洋渔业生产保护神。

受佛道文化影响,我市各地“迎会”形式多样,参与面广。由于寺庙多,所供“神祗”的寿日又各不相同,因而一年当中各地庙会接二连三,有的“迎会”已经拥有相当规模。如温岭市新河镇上应等村主持的南宋护国安邦大帝寿诞庆典活动,涉及15个村,参加人员数千,加上外请的“抬阁”、“闹湖船”、“舞龙”、“舞狮”、“舞八蛮”等游乡活动,以及邀请“民间剧团”到庙里的戏台“做寿戏”等,场面宏大,前往观赏的群众达数万。此类庙会,既是一种民俗信仰的宗教活动,又是一项颇

具规模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

(四)节庆活动多姿多彩。除了春节、元宵、清明、六月六、七月七、七月半、重阳节、冬至、除夕等与全国多数地方大同小异的岁时习俗以外,台州还有不少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节庆活动。如温岭市农历七月初七的“小人节”,还是有16岁以下孩子的家庭,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过“小人节”,扎纸亭,当街祭拜保平安,热热闹闹一整天,这在全国是唯一的。再如椒江区的送大暑船、路桥区的开年节等节庆活动,已被列入我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即便在春节、中秋等举国同庆的一些节日,我市各地也有许多活动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如温岭市石桥头镇的元宵灯会,有大花灯、扛抬阁、滚龙等文艺活动。这些活动,还带动了当地民间扎纸艺术市场的繁荣。节庆活动中,许多民间表演艺术得以发展、成熟。如临海黄沙狮子、玉环坎门灯塔鱼灯、仙居叠罗汉、天台抬阁、三门杨家板龙等12个项目,已被列入我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近年来仙居杨梅节、黄岩柑桔节、天台云锦杜鹃节暨济公文化节、三门青蟹节、临海江南长城节、玉环海岛文化节、温岭石文化节等由政府组织的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都成功举办,并且影响越来越大。各类节庆活动中,不少民间文化活动得到挖掘和利用。如温岭大奏鼓,是惟一被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大全》一书的渔村传统舞蹈,据传系明代福建惠安渔民迁居石塘镇箬山时传入,代代相传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温岭将这一传统渔家舞蹈挖掘出来,经常性地在大陆新千年曙光、新世纪曙光首照地石塘镇的风景区内表演,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

(五)地方饮食特色鲜明。台州水土肥美,物产丰富,海鲜海货轮番上市,田园瓜豆果蔬数不胜数,山间山珍野味四季不绝,为台州饮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原始资源。台州美食文化内容丰富,既有以天台、仙居、临海等地为代表的山地居民美食,又有以玉环、温岭、三门等地为代表的滨海居民美食。如糟羹、蛋清羊尾、食饼筒、肉丸糊麦饼、水晶蛋糕以及黄岩胖头鱼、天台山珍、仙居八大碗、三门小海鲜、玉环敲鱼面等等一系列富有地方气息的风味小吃,非常适合大众口味,是旅游休闲的可口食品。台州饮食文化还深受宗教文化影响,佛教素斋品种丰富,道家的健身长寿饮食习惯和养生素斋,也颇具特色。同时,台州茶文化历史悠久,特别是天台山茶文化在唐代东传日本、韩国,直至现在,天台山茶道艺

术依然引人瞩目。

二、台州利用民俗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我市发掘和保护民俗文化的基本情况

我市对民俗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工作十分重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为主要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民族民间艺术的普查和申报工作有序开展。从2003年开始,我市着手开展民族民间艺术的普查,第一批5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已经公布,各县市区也相应地公布了共247项县级名录。

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队伍建设有所加强。近年来,我市命名了一批民间艺术家、民间艺术之乡、民间艺术特色队伍、民间艺术传承基地、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如仙居县,专门建立了花灯保护协会,设立花灯传承基地,建立皤滩乡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白塔镇民间艺术旅游经典景区。临海市的黄沙狮子表演队、黄岩区的十里铺高跷队等已经成为比较专业的文化团体。

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展示工作得到加强。通过“我爱台州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文化遗产日系列宣传展、发行邮票出版画册等多种形式,让市民领略到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提高了市民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建设也有所进展。目前,我市已建成黄岩区翻簧竹雕艺术馆、吴子熊玻雕艺术馆、温岭市石雕博物馆、仙居县无骨花灯展馆等。台州刺绣博物馆和临海民俗博物馆的建设也在前期准备中。

(二)我市发展民俗旅游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把旅游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和扶持,旅游资源开发不断向深度拓展,具有民俗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趋向多样化。

首先,展示台州地方饮食文化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发展较快,相继出现了临海紫阳街“古城风味小吃”一条街、海门老街特色餐饮一条街、椒江三甲滨海渔村、玉环海上人家、黄岩长潭村等“美食”特色街(村)。整理、挖掘了三门“海八鲜”、玉环“玉环第一鲜”、天台全牛宴、椒江戚继光抗倭庆功宴等一批特色餐饮,在全省首届农家乐特色菜比赛中均获高等级奖项。

其次,与古民居及古村、古镇、古城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有了一定发展。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得到保护和修复,临海台州府城、桃渚古城、仙居皤滩古镇、椒江海门老街、路桥十里长街、天台中山路等一大批古城、古镇、古街的修复先后完成,如仙居县白塔镇高迁古民居、玉环县东西文化村等一些具有丰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景点得到保护性开发。

再次,在蓬勃兴起的农家乐旅游中,民俗文化的利用日益引起重视。以自然生态环境、田园风光、特色农业基地、乡土文化资源和淳朴农家庭院为依托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既使旅游活动更具文化内涵,又使民俗文化有了展示舞台。如在温岭、仙居等一些村庄,乡村特色浓厚的大奏鼓演出、农具打击乐表演、婚嫁仪式、“快乐手工匠”演出等都已延伸为一种精神文化活动,成为“农家乐”旅游中的重要项目,温岭、玉环等地推出的“在海上做一天渔民”的渔家乐活动,也已成为

一项重要的旅游产品。

(三)我市发掘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发掘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对民俗文化资源在提升旅游项目品位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到位,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措施上不够有效。一些乡镇政府在申报省、县级历史文化遗产工作中态度不是很积极,认为一旦申报成功,会给城镇建设带来麻烦。受旅游资源、交通条件、接待设施等要素分布不均的影响,各地发掘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程度差异很大,相关部门之间相互沟通不够,没有形成合力。北部临海、天台、仙居等地的民俗旅游发展相对较快,而中心城市和沿海几个县市发展相对缓慢。

2、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民间文化艺术缺乏规范的传承体系,大多是靠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子承父业,往往因人而存,人绝艺亡。这种单一的培养方式,客观上导致民间艺术人才的“青黄不接”。如三门县,目前掌握一定传统技艺的民间艺人已为数不多,并且有的年事已高,有的生活困难,他们掌握的民间文化技艺随时都可能人走艺殒。再如玉环县,不少传统曲目面临人亡歌息、人去艺绝的境况,一些民俗技艺和民间文艺可能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

而销声匿迹。

由于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资金投入较大,政府囿于财力,尚未进行大的投入。由于缺乏经费支持,民间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困难较多,民俗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现有的展示场馆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规模不大,影响力小,利用率低,缺乏全方位展示台州民俗文化

资源的高规格展示场馆。

3、民俗旅游的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快。台州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但在将民间艺术与旅游业开发相结合,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具有鲜明特色的民俗旅游项目不多。近年来,台州的民俗旅游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开发,但是基本上还停留在简单的“参观型”为主,项目雷同,风格雷同,缺乏新意、创意与个性吸引力。特别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农家乐旅游,大多还停留在“住宿、餐饮”等浅层次的开发上,在民俗文化的利用上,文章还没有做足、做

深、做透。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产品尚未得到很好开发。作为旅游六要素之一的“购”,一直是我市旅游业的短腿。民俗文化产品和工艺品的消费市场很小,再加上工艺品本身制作难度大、价格偏高、外包装缺乏特色和吸引力以及消费渠道不顺畅等原因,如仙居无骨花灯、黄岩翻簧竹雕等一些工艺品很难作为旅游纪念品进入市场,没有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民俗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尚需加大。目前,我市有民间文艺家协会、工艺美术家协会、天台山文化研究会、仙居文化研究会等社团组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民俗文化进行研究,但活动不多且偏重于理论研讨。至今还没有一个社团专门研究如何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开发旅游商品,政府职能部门及民间社团,对发掘民俗文化资源使之为旅游产业服务的研究,尤其是对包括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内的旅游资源如何产品化的研究,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我市对内对外的宣传工作特别是旅游产品的营销过程中,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不大,我市许多曾经获得殊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不为外界所知,也为我市许多干

部群众所不晓。

三、发掘民俗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民俗文化既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其价值正在蓬勃兴起的民俗旅游中得到体现。充分挖掘具有民俗文化内涵的民俗旅游,能将自然与社会、文化与生活、观览与体验、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因葆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生活情趣而显示出特殊的魅力。在当前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开发能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已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我市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发展旅游业的一项用之不尽的重要资源。高度重视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充分发挥民俗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作用,是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后发优势所在。为此,建议市政府按照“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持续利用”的总体要求,将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研究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化的步伐,使民俗文化资源在促进我市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中起到应有作用。同时,通过旅游开发,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

(一)出台政策,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整理和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体现,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来对待。建议市政府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办法,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费用列入政府经常性开支范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为政府经常性工作,制定具体奖励办法,对在该领域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逐步健全机制,完善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要在民俗文化普查的基础上,建立详细的民俗文化保护目录,尽力抢救一些已经被破坏的传统民俗,保护一些未被保护或者保护不力的传统民俗文化,并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档案和保护机制。要促成各县(市、区)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配备专业人才,努力形成政府主动领导、部门分工负责、民间自觉参与的开放式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格局,将珍贵的民俗文化资源尽量保存下来。建议市政府促成文化管理部门经常举办民间文化艺术精品展示和民间文化艺术发展论坛、讲座等活动,让公众更多地了解民间文化艺术的丰富内涵;促成教育部门把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和保护知识编成乡土教材,纳入教学计划,将民间文化艺术欣赏和技艺训练引入中小学课堂,让青少年了解我市民俗文化的特点;促成新闻媒体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系统介绍民间文化艺术及保护知识,大力宣传优秀民间艺人的事迹和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先进典型,形成保护民间文

化遗产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加大投入,着力推进民俗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展示工作

做好民俗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展示工作,是加强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一条必由之路,是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化发展的最佳途经。要深入研究如何以产业运作的方式,结合旅游业的发展,把具有含金量和开发潜力的那部分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做大做强,使之可持续发展。首先,要重视旅游商品的研究与开发。旅游商品不仅可以代表一地的文化品格,对区域旅游经济的增长也能起到很大作用。政府不能把旅游商品简单地看成是“游客的消遣”或“普通的纪念品”,而应以多种形式特别是通过提供必要的经费来扶持和鼓励民间组建社团及旅游企业设立机构加强旅游商品的研究与开发。其次,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建设。要尽早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建设的相关规划,在现有基础上,建设一批符合我市民俗文化保护需要的基础设施,为民俗文化保护工作提供硬件支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应在台州市区建设一座全方位展示台州民俗文化的大型博物馆,并将此作为提高中心城市文化品位,加快中心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加以落实。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还应鼓励企业、团体及个人举办各类博物馆,形成以国有公益性博物馆为主体,企业、团体及个人博物馆为补充的格局。

(三)因地制宜,深入开发各类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旅游只有依托文化,挖掘文化内涵,才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合理开发利用各类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民俗旅游,应已成为我市发展旅游产业的一项重点工作。建议市政府抽调人员,落实资金,着手编制台州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专项规划。根据我市各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差异,建议着重做好四大区块民俗旅游开发。一是以仙居、天台两县为主的北部区块。仙居要侧重乡村民俗旅游开发,在“农家乐”旅游中大力挖掘民俗文化内涵,提升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品位,努力打造“长三角最美的乡村”。天台要侧重宗教民俗旅游开发,做好“佛道”文章,努力打造“长三角宗教朝觐胜地”。二是临海古城区块。要充分利用临海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优势,做深做透“古城文化”,做好历史街区的修复,以名人故居、百年老店、传统作坊、博物馆等推动古城文化的深度开发。同时,要加快桃渚军事古城的保护、开发和管理。三是以三门、温岭、玉环为主的滨海区块。利用独特的渔业生产、生活习俗,依托海岛、渔村、渔镇,突出海洋民俗风情,大力发展渔家乐旅游。四是中心城市区块。椒江区重点做好港口商贸文化的开发,进一步充实海门老街的民俗旅游项目。同时,以大陈岛的开发为重点,发展海洋民俗旅游。黄岩区要以中国柑橘观光园为载体,重点发展柑橘风情游。路桥区重点做好商贸旅游开发,加快十里长街、中国日用品商城的旅游开发。

(四)突出重点,精心推出具有民俗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

旅游业发展的趋势表明,具有民俗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广大旅游者的喜爱。我市应在精心设计包装的基础上,尽快推出相关项目。要对台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重新包装,赋予景区、景点以恰如其分的文化、历史、民俗、科学内涵,作为旅游市场的主要卖点和新的亮点。在我市旅游项目与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建议重点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第一,大力开发民俗观赏项目。民俗观赏项目是人们了解地域文化最基本的方式。台州可开发的观赏项目很多,包括民居建筑、生产(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民间艺术、节庆礼仪等等,要设法让这众多的项目合理组合起来形成台州民俗旅游观赏项目的基本结构。如民居建筑方面,可利用各种有特色的乡土建筑,做好古城、古镇、古村、古街的保护和开发,推出“江南古城之旅”、“浙东古镇游”、“浙东古村探秘之旅”等特色线路。

第二,积极开发民俗体验型旅游项目。大力发展发展农(渔)家乐旅游,挖掘乡土文化特别是饮食文化内涵,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风情小镇、风情村,鼓励发展农民家庭旅馆、农村特色餐饮,开发富有特色的采摘、垂钓、耕种、捕捞等农(渔)事体验项目。同时,要发挥台州“佛宗道源”的优势,利用天台山独特的佛教资源,定期举行“天台宗朝拜”、“济公朝拜”、“道教修炼”等宗教朝拜活动,进一步丰富活动的文化内涵,吸引更多的海内外信徒。

(五)多管齐下,全面宣传我市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要将民俗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做好宣传工作是其中重要环节。建议市政府充分整合全市宣传资源,把多姿多彩的台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作为介绍、展示台州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安排专项资金,拍摄、制作民俗旅游主题宣传片、宣传手册,在国内外主要媒体、网站开辟专栏,大张旗鼓地宣传台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现有的旅游节庆活动,充实活动内容,提高各项活动的民俗文化内涵;建立和强化市、县(市、区)政府与企业联动的市场化、一体化旅游营销机制,积极参加国内、国际大型旅游交易会,加快国(境)内外旅游

6.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六

文化旅游产业具有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等特点。本文将介绍2016文化旅游产业调查报告。

2016文化旅游产业调查报告(1)

县位于云南省南部,XX市北部,国土面积5312平方公里,辖2镇13乡、163个村委会、5个社区,共有人口36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1%。居住着哈尼、彝、拉祜、瑶、布朗等25个民族,其中哈尼族人口22万余人,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人均占有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化水平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墨江历史上曾名恭顺、他郎,作为云南历史上茶马贸易、饮马成炊的通关要隘,商贸极盛之地,墨江文化积淀极其丰富,自1984年发现马肺桥贝币,到近年来发现的新抚崖画群以及文武、碧溪新石器时代石器采集点推断,墨江人类活动的历史约有2000余年。绚丽多彩的哈尼族文化、北回归线文化和双胞胎文化交相辉映,使墨江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交通条件。近年来,为把墨江建设成为旅游者的乐园、投资者的天堂,在拉动墨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各方构建一个共赢的交流平台,让全国了解墨江,让世界了解墨江。墨江县委、政府着力打造墨江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三张亮丽名片,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骨干产业强势培育推进,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现就墨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调研如下:

一、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现状

(一)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情况。

县城建有文化馆、图书馆,文化馆业务用房915平方米,达省三级馆标准,内设群文辅导组、调研编辑组、美术、书法、摄影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节庆管理服务中心5个组室。图书馆馆舍面积1200平方米,藏书总量达7万余册,达国家三级馆标准,内设办公室、采编室、图书借阅室、报刊阅览室、少儿阅览室、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放映室(报告厅)、地方文献(资料)室等8个部室。乡镇建有集图书阅览、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培训、党员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文化站15个、农民网络培训学校4个、农家书屋168个、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场地100块、科技文化活动室263个。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基本健全。

(二)文化市场发展基本情况。

全县共有文化经营单位188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14家,电子游艺场所1家、音响制品零售出租11家(县城6家、乡镇5家)、报刊经营单位6家、印刷经营单位23家(县城15家、乡镇8家)、网吧14家(县城10家、乡镇4家)、其他经营场所119家(棋牌室和台球室),2015年全县文化市场经营单位营业额700万元,缴税150万元,解决就业近200余人,文化市场格局基本形成。

(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始建于1993年,总投资约5000万元。是集天文、地理、气候、植物等科普知识和园林艺术、民族文化、观赏旅游为一体的地理标志实体,是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北回归线标志园,属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墨江国际双胞文化园。核心区建设用地95亩,以展示双胞文化和生殖文化为主体,主要由大门入口广场、双胞文化长廊、儿童游乐场、双胞井文化广场、阳文化广场、阴文化广场、求子殿、景观配套设施和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组成。预计投资2100余万元,目前已投入1548万元,完成了一期工程。墨江国际双胞第一镇。项目依托北回归线文化、双胞胎文化和哈尼民族风情,包括五星级酒店、生活居住区、综合娱乐区、双胞商业街、美食街、旅游购物城,以喝阴阳水、吃阴阳饭、睡阴阳床、生双胞胎为卖点,打造特色鲜明的集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于一身的精品旅游区。由金成集团云南汇达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预计总投资7.5亿元,目前已累计投入1.5亿元。旅游购物城。购物城是墨江国际双胞第一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面积10亩,由茶叶区、珠宝区、土特产区、餐厅区、停车场等组成,其中停车场可以同时容纳30辆以上旅游大巴车。目前该项目主体工程已完成,于今年4月26日试营业。碧溪古镇。距县城9公里,核心区面积10.37公顷,现有居民246户890人,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古镇以十字为街道,分为四个城区,曾建有城墙,有东、西、南、北四门,呈十字形结构。镇内民居以四合院为主,有四合五天井、四合院、三房一照壁、跑马转角楼以及一颗印等,雕花刻镂,造型庄重优美,并把防水、防旱、防盗的科学理念设计其中。2015年至2015年先后投入400多万元资金对古镇进行保护性修复,2015年李秀山、李光保、何延年、庾家故居等四家大院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墨江文庙。始建于公元1821年(清朝道光元年),距今已有191年,占地7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959.09平方米,1994年县委、政府全面修复文庙,历过十年的维修,于2015年4月全面完成修复。墨江文庙是滇南规模最宏大的古建筑群之一,处于昆曼国际大通道的特殊地理位置,是墨江县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

(四)旅游设施配套情况。

住宿及餐饮情况。目前,全县共有不同档次的大小宾馆189家,其中星级酒店7家,可同时接纳近4775人住宿;乡村农家乐200余户(含双龙和碧溪),可以品尝到独具特色的风味佳肴,有紫米宴、全笋宴、百花宴等营养丰富的宴席,有哈尼特色烧烤、凉拌等特色小吃,有水酥、泡皮、麻脆等传统菜肴,大量过境旅游团队进入墨江消费,其中碧溪丰盛园旅游接待餐厅,平均每日接待600人左右的游客就餐,最高接待日达40辆旅游车1600余人。旅游商品开发情况。根据游客喜好,以突出地方特色为重点,充分挖掘开发民间文艺、工艺产品等特色旅游纪念品,部分旅游纪念品已登记注册商标,并委托商家进行设计、制作和销售。目前,已形成以购物城为龙头,县城土特产店、工艺品加工店相互补充的销售网络。有多种旅游商品如双胞水、双胞玉、黑古陶等上市,其中双胞水已形成每小时生产48吨水的能力,其产品远销上海、珠海等省市。

二、文化旅游资源基本情况

(一)哈尼文化资源。

墨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全县民族众多,主体民族突出,哈尼族12个支系中,居住在墨江的就有9个支系,占总人口的62%,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哈尼人传承着数量浩瀚、绚丽多彩的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学故事、诗歌、音乐、舞蹈、工艺、节日、服饰、哭嫁、祭祀等哈尼文化的瑰宝,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财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享有哈尼之乡的美名;全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项(哈尼族民间口传叙事长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市级名录24项、县级名录29项,储备名录10项;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市级文化传承人11人;编制出版了《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墨江县民间故事》,《墨江县舞蹈集成》、《阿墨江增刊》(歌曲)、《双胞迷城:墨江》、《哈尼文化丛书》(6本)、《墨江古籍普查名录》等书籍。收集整理了《巴哈雅咪》、《密玛箐格卡呃呐玛坡》、《阿迷车》等大批哈尼族民族民间原生态歌曲,以阿迷车为主线,独立创作、编排了反映哈尼族迁徙史和发展史的大型歌舞史诗《阿迷车》,不断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民间资源。

(二)北回归线文化资源。

北回归线穿城而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被北回归线穿过的县城。城内建有设计新颖、气势壮观、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融天文、地理、科普、园林、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北回归线标志园,北回归线把县城一分为二,县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北回归线文化,更使墨江的自然、气候、生物、人文变得多姿多彩,体现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地域性和独特性,北回归线文化在这里集中展示,故有回归之城的美称。

(三)双胞文化资源。

神秘的北回归线穿境而过,不仅集中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特点,而且演变出很多奇特的现象,双胞胎现象就是墨江特有的一道景观,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有1000多对双胞胎,仅县城周边北回归线沿线就有600多对,城内建有全球唯一的国际双胞文化园、国际双胞第一镇。近年来,随着县委政府的深入挖掘利用及媒体的大力宣传,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双胞文化,连续八年举办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双胞胎相约墨江聚会狂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素有双胞之家的美誉。

(四)其他人文自然资源。

境内还有清朝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思茅、普洱通往昆明的茶马古道驿站之一金马通关,是西南物资交流的重要商道,被誉为官商大道,也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还有亚州最大的哈尼特色生态烧烤城双龙烧烤城,领袖毛泽东、朱德题词的昆洛路上的历史名桥忠爱桥,距今约2015年的新抚岩画,体验淘金乐趣的哈尼山寨癸能淘金村等;连片近万亩、数量达6万余株的国家一级保护珍稀植物桫椤林;有千年杜鹃的忠爱桥大峡谷自然景观,绵延的哀牢山脉和纵横交错的三江五河,以及水电开发形成的库区高峡平湖、观峡云海,形成了绮丽迷人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

三、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情况

(一)依托地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以民族文化为特色、哈尼民风民俗为看点、双胞胎为卖点,自2015年起以节庆品牌为依托,连续成功举办八届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充分展示了墨江独特魅力,打造了墨江文化旅游品牌,2015年被人民网评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节庆品牌。2005至2015年一至八届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共有5640余对双胞胎参与节庆活动,旅游综合收入达10261.71万元。2015年第八届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共接待游客15.5万人次,同比增长13 %,接待自驾车7140辆,星级酒店平均日床位出租率达99.2%,旅游综合收入2322.9万元,同比增长13.1%,招商引资协议签约68.66亿元,有效提升了文化产品附加值,促进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推动了民族民间文化不断发展。

(二)宣传推介不断深入,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发展

通过与云南电视台《旅游新时空》栏目长期合作,建立双胞之家网站等,充分利用平面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等营造文化旅游宣传声势;通过参加昆明国际旅游交易会、文化旅游宣传周、旅游景区(线路)推介会、旅游洽谈会和举办丰富多彩的旅游黄金周等方式,进行多方位多渠道宣传墨江文化旅游产品,推介墨江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不断提升文化旅游品牌。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墨江国际双胞文化园、墨江国际双胞第一镇、旅游购物城、碧溪古镇等文化旅游景区景点日趋成熟,哈尼文化展示中心、新抚岩画旅游风景区、北回归线植物园、泗南江万亩桫椤林、忠爱桥大峡谷、墨江金矿-联珠风力电场工业旅游园区、中坤项目集团房车营地和古村落开发选址等后续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全县文化旅游资源不断丰富、旅游商贸营销不断成熟、综合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中心城市品位不断提升、文化旅游消费不断增长,各项文化旅游综合指标明显增长,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0%,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11%,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15年墨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已纳入云南省旅游发展规划当中,作为全省30个文化旅游试点县之一和XX市重点发展区域之一,并列入全省旅游线路统筹的昆曼国际旅游精品线路中的旅游重要节点和发展区域。

(三)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文化旅游市场业态基本形成

2015年7月引进云南湄公河投资公司经营管理,将投入1.5亿元,改造提升北回归线标志园为aaaa旅游景区。目前,公司已完成投入430万元对部分基础设施进行修缮和配备景区电瓶车,投入200余万元完成对主标馆4d影院的改造,其它相关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双胞文化园于2015年6月正式开园,引进云南汇达置业有限公司在墨江设立双胞文化园有限公司经营管理。碧溪小镇引进香港城市经营研究院组建东方小镇投资发展(中国)有限公司,规划投资运营。项目规划面积2.16平方公里,概算投资5.8亿元,十二五期间完成投资,规划把碧溪古镇打造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全球首家以绘本为主题的国际性教育小镇。引进康辉旅游公司经营旅游购物城,把墨江列入昆曼旅游线路上游客休息、观光、购物的重要节点,每天进入购物城的游客在800人左右,对墨江旅游业发展取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5年10月黄金周期间每天有25辆以上旅游大巴车进入,最高峰时达到36辆旅游大巴车,1300余人进入购物城。另外,在原有手工哈尼服饰作坊的基础上,引进云南民族空间民族工艺美术品研究开发有限公司进驻墨江,开发具有墨江特色的旅游商品。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旅游市场业态基本形成。

四、文化旅游产业培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旅游基础设施薄弱

墨江县城内无标志性的文化建筑,基础设施设薄弱,旅游景区景点小而散,体量小,配套设施设备不到位。全县无供演出的剧场或影剧院,文化旅游景点开发建设明显不足,资源优势未转化为产品优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整合以及旅游基础设施和景点(区)建设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制约,导致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定程度影响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设。

(二)资金投入不足,文化旅游市场活力未显现

从墨江目前的情况来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主要依靠财政支持,尽管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上做了不少工作,但从总体上看,在文化旅游产业建设中还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整个文化旅游市场发展仍处于粗放的状态,导致文化旅游设施总量不足,规模偏小,缺乏能够举办不同类型文艺活动,同时又具有商贸等多功能的复合性文化场所。对文化产品的开发、舞台精品艺术的打造及文化人才的激励等方面经费无保障,导致深入挖掘、整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困难重重,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规划体系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队伍营销推介

目前墨江县虽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但完整的、系统的、连贯的产业规划体系还是不健全。尤其是对文化旅游产业这一领域墨江县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不透彻,应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缺乏深入探索。受旅游市场初创、培训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影响,对民族民间艺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和引进工作力度不够,从而缺乏高素质的市场营销策划人员、演艺人员、导游人员及宾馆酒店专业管理人员、服务人员。

五、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针对存在的问题墨江县要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打造成为特色鲜明、品牌名优、设施先进的文化大县,真正实现文化活县的目标,就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发展,像抓工业建设项目一样抓文化产业项目,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墨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文化产业的认识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目前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从我省来看,云南把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成功转化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优势,取得明显成效,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云南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了逆势而上,强劲增长的势头。通过改革创新发展文化产业,云南作为一个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文化产业方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道路,创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现象。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应尽快转变观念,提高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充分利用墨江县富集的文化资源,打好民族特色品牌,抓住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机遇,围绕昆曼国际大通道和泛亚铁路建设的有利时机,要按照统一规划,加大文化旅游资源整合重组和深度开发力度,进一步做好三张名片;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一规划,市场运作的原则,理清思路搞好规划,突出重点上项目,制定措施抓落实,营造氛围促发展,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全县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

(二)挖掘资源,寻求优势,高层次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继续围绕哈尼文化、回归文化、双胞文化三张名片,太阳转身的地方墨江文化旅游品牌,打造昆曼国际大通道上的重要旅游节点和中转站。整合地方民俗文化遗迹旅游资源。积极推进墨江碧溪国际绘本教育小镇建设,全力打造中国墨江国际双胞第一镇和双胞主题园建设。结合中国墨江国际双胞第一镇建设,抓好城郊及乡村民俗旅游规划。突出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引导有关单位和个人继续开发双胞系列、回归文化系列、哈尼文化系列等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积极参加国内举办的各类文化旅游节会,与各地旅行社建立广泛的业务联系,扩大接团量,使墨江成为哈尼文化、双胞文化、回归文化旅游线中的唯一站点。不断拓展旅游宣传渠道,继续办好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实现节庆品牌化。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宣传册等媒体,通过参加国际旅游交易会、旅游景区(线路)推介会、旅游洽谈会等方式,多方位多渠道宣传墨江文化旅游产品,推介墨江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

(三)加大投资,夯实基础,为产业建设提供保证

加大对文化旅游业的投入力度。要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县财政每年要增加投入,用于扶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立足区位优势,选择具有墨江地方特色的适合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地方,鼓励农民参与和发展具有哈尼民居特点、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专业村。加快推进哈尼文化展示中心及体育公园等基础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建立标志性文化设施。同时加快推进新抚岩画旅游风景区、北回归线植物园、泗南江万亩桫椤林、忠爱桥大峡谷、墨江金矿-联珠风力电场工业旅游园区、房车营地和古村落开发选址等景区景点建设,不断夯实旅游基础设施。推行文化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和支持个人、社会及各种经济成分参与文化旅游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和投资经营,不断强化市场融资功能。建立激励机制,对全县文化旅游工作出现的新事物、好做法、新经验,及时总结、宣传、推广,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整体工作,有效开拓墨江旅游市场。

(四)创新文化服务、引导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作为文化旅游产业链的终端,既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动力,又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要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市场服务水平,让消费者更加方便、快捷地接受文化旅游产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各类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媒体传播业,文化旅游业,文艺演艺业,文化娱乐业,民间工艺业等文化产业,建成门类齐全,运转有力的文化体系,同时建立多元的投入体制,培育外向型文化产业,重点培育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长效运行机制及市场化运作机制,深入挖掘、整理以阿迷车、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为主线的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创作出更多的文艺精品,加以打造、提升,充分利用。推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创造舒适的文化休闲与消费平台,有效增强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习惯,自己花钱购买文化产品和服务。(五)抓好结合,推动文化和旅游业良性互动发展

按照大文化、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服务的要求,积极抓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缺乏文化内涵与文化品位的旅游产品是没有吸引力与生命力的,文化含量的增加是旅游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要紧紧抓住墨江县底蕴厚重独特的哈尼文化这个根本,加强哈尼文化研究与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的结合,把哈尼族建筑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节庆文化、饮食文化、民间艺人绝技等按市场化手段物化出来,融入项目开发建设之中,突出比较优势,不断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含量,逐渐形成产业链,形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资源共享、市场共享、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共同提升、共同发展的良性发展机制,有效提升优秀哈尼族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走出一条符合墨江县实际的特色之路、创新之路、发展之路。

(六)积极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要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在景区景点的建设上,要着力在特色和精品上下功夫,按照龙头景区景点带动其他景区景点的思路,突出开发好以双胞文化为核心的双胞园景区和以哈尼文化为核心癸能哈尼山寨景区建设,大力推动中国墨江国际双胞第一镇、碧溪古镇庾恩旸故居,还有将在近期内逐步实施建设的癸能哈尼淘金山寨乡村以及金马通关、羊神庙大山等景点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针对墨江县旅游景点小而散的特点,只有通过景点串珠,打造旅游线路,实行一票制等措施,才能使这些小而散的景区景点的旅游价值得实现。要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精心打造几条旅游线路,将中心城区的回归文化、双胞文化、哈尼文化、太阳文化等旅游资源与县城周边的生态旅游、特色旅游等资源整合起来。将文化资源转化成旅游资源。墨江县文化底蕴深厚,但又缺乏游客参与性、互动性、娱乐性项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优势没有转化为旅游优势。因此,要在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上做文章,努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在旅游纪念品开发、历史故事再现,歌舞晚会的打造、娱乐项目的开发等方面,文化与旅游的结合都大有可为。

2016文化旅游产业调查报告(2)

文化旅游业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现代服务业,是新世纪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地处两山一湖核心地带,生态优良、环境优美,--又是--文化核心区域,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文化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进一步厘清思路,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我县专门组织力量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外部条件和机遇

(一)独特的资源优势。--地处--脚下,得两山一湖之灵气,吸--州文化之精髓,犹如镶嵌在--山区的一颗璀璨明珠。境内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0%;物产丰富,素有--州粮仓之称,--、茶叶、山珍,品质上乘,远近闻名。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绿色小康县、国家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县、中国--之乡、中国十佳休闲养生旅游县、中国最具投资开发价值旅游县等称号。

(二)良好的交通区位。205国道、323省道、217省道穿境而过,--高速铁路即将建成通车,扬绩高速公路--连接线、--高速公路已列入--规划。205国道--段改造完工,--隧道建成通车,323线一级公路改造篁新段开工建设。在--期间内,--将有一条高速铁路运行,至少一条高速公路在建,国道、省道、县道全部完成升级改造,全县路网趋于完善。加上--高铁的开工建设,--对外交通进一步畅通,成为名副其实的长三角后花园。--、九华山、太平湖、西递、宏村等著名景区近在咫尺,一小时内旅游景点星罗棋布,景色美不胜收。

(三)较好的政策措施。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融入--圈,打响--牌,做好--文章的旅游发展思路,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全县旅游工作指导委员会,以发展特色旅游,突出生态休闲,打造旅游强县为目标,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区域特色,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整合旅游资源,修编了《--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了《--东线生态旅游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县创建全国自驾游示范县规划》,出台了《--县加快发展旅游业优惠政策》,建立了旅游项目库,积极推进旅游业增点扩面,上档升级,文化旅游发展氛围渐浓,生态环境日趋优化,已经成为潜在的最佳投资旅游目的地。

(四)逐步彰显的特色。近年来,我县围绕--派文化的核心区的打造,深入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加大了历史文物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建立了--革命历史纪念馆,江村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有了长足发展;围绕中国--主产区建设,制定了全县--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目前已形成以--为中心,辐射--、皖西、浙西,赣东等地山区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围绕--旅游的中心区打造--东线旅游走廊,编制了--东线生态休闲文化旅游走廊项目,该项目已列入----省省政府861重点项目。

(五)良好的政策机遇。2014年初,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被列入--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核心区,为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近年来,我县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若干规定(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及《--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等文件,在土地、税收、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旅游地接、宣传营销等方面给予文化旅游产业大力扶持。同时,从2014年起,每年--排500万元专项资金,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资金支持。

二、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对照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三大战略定位,我县文化旅游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旅游产品的品种结构过于单一。目前,我县只开发了--一日游、二日游、自驾游等几款旅游产品,全部以观光产品为主,结构单一,没有形成观光休闲产品、度假产品、专项产品、特种产品等成龙配套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有效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机整合,一些旅游项目针对性不强,特色不明显,市场差异性不够,社会关注度不高,与周边县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如:2013年,我县全年接待游客10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亿元;绩溪县全年旅游接待量40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8亿元;泾县全年接待游客49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

二是旅游业发展要素及内部结构不尽合理。集中表现为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交通、宾馆饭店、旅行社和景区等要素行业仍十分薄弱,如我县酒店三星(含准三星)仅三家,四星、五星在建各一家,a级景区少,4a景区仅江村一家;旅行社只有三、四家,等等,已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产业素质提高。由于交通、土地等要素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缺少牵动性的大项目、好项目;项目推进不力,建设进度慢。环境资源保护迫在眉睫,加强矿山管理、古民居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加强河道综合治理工作不尽人意。

三是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行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长期以来,我县旅游队伍人才匮乏,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绝大部分干部群众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浅层开发上,说到开发历史遗迹就要重新恢复古建筑,谈到挖掘文化内涵就想到建庙,讲到搞休闲旅游就想建人造景点,缺乏用创新的思路和创意的理念指导产业开发方向,不能很好的挖掘、整合和盘活全县的旅游资源。同时,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较低,文化旅游产业在创意、策划、文化产品的生产、包装和营销各个环节上都缺乏相应的人才,行业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发展思路与对策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目前我国旅游业进入了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黄金发展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加快融合发展,同时也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我县必须遵循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原则,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自觉传承,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一)着力整合旅游要素。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把我县主要景区景点串珠成线。立足--的资源秉赋、人文特色和区位特点,做好--东线生态休闲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题科学规划和策划

,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进行有效衔接,做强做大旅游地产,最大限度地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二)着力打造精品景区。--生态风景区、--溪国家森林公园、--山生态休闲度假区、仙人谷风景区、王祯农庄、--产业园、--公园等生态休闲、康体养生旅游项目,打造休闲养生目的地,实现回归自然休闲游。依托中国红色旅游经典线路江村,建设江村、黄高峰、--农民暴动旧址、--岭新四军遗址等点面结合的旅游项目,打造革命教育基地,实现红色教育洗礼游。依托明清古建筑众多,保存较为完整的优势,建设一批以江村古建筑群、朱旺村古村落、--文庙为代表的--派特色明显的旅游项目。打造名人故里、千年古村品牌,实现地方文化欣赏游。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景区基础配套设施,改善景区环境质量,提高景区管理服务水平,规范景区商品交易秩序,力争建成一批创意新颖、特色鲜明、景物造型美观、人与自然高度融合、具有较高文化内涵和艺术观赏性的旅游精品景区。精心策划 特色旅游线路,逐步形成特色品牌效应,不断提升我县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着力夯实旅游基础。一是要加快以旅游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各大景区的交通便利性。二是要加快生态建设,把交通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相结合,引导沿线农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大果树、茶叶等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以此形成绿色风景带和绿色观光带。

三是要加快文明城镇建设,强化城镇卫生秩序、经营秩序和交通秩序管理,加强城镇居民文明素质和行为习惯教育,提升--对外整体形象。完善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配套服务设施,强化旅游功能。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优势,着力打造特色旅游点和民俗风情点。四是要加快旅游商品开发,在县城和重点镇发展建设旅游商品购物网点,用我县独具特色的--、茶叶、山野菜等土特产品以及奇石、盆景等工艺品吸引游客扩大消费。

(四)不断强化资金投入。一是要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旅游业是综合性极强的产业,要实现大发展、大跨越,必须在战略上坚持政府主导,在投入上坚持政府引导。近年来,我县每年都--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开展宣传促销等专项活动,对于引导和激发社会各方投资旅游建设的积极性有一定成效。二是要积极争取项目性投入。把旅游政策、项目、资金的争取作为对上争资立项的重要内容,精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建立项目库,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力争能从旅游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文明城镇建设等各个方面争取项目资金投入旅游建设。三是大力开展市场化运作。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采取股份制改造、出售、拍卖、承包、招商引资等方式,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和社会资本参与旅游资源开发,推进旅游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使我县景区景点的建设规模、景点品位和配套设施进一步提档升级。

(五)不断强化宣传促销。2008年以来,--县先后荣获中国--之乡、中国--产品交易中心以及中国宣砚之乡等称号,我县要充分利用好这几张国字号名片,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广泛采取文化旅游节、推介会以及媒体报道等形式,加强文化旅游对外宣传,建立政府整体形象宣传和企业产品市场营销结合的文化旅游宣传促销体系,着力扩大--文化旅游对外影响力。精心制作文化旅游宣传片和宣传画册,建立文化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系统,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宣传推介及旅游节庆活动。加大网络宣传,与国内知名网络媒体建立文化旅游宣传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面。充分调动和发挥旅行社在旅游营销中的积极性和市场主体作用,鼓励其拓展旅游客源地市场,大力开展地接业务,为--旅游增添人气。

上一篇:农业银行两个办法心得体会下一篇:协会活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