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工作标准(共8篇)
1.管理者工作标准 篇一
保卫工作管理标准
保卫管理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龙海市供电公司保卫工作的管理职能、管理内容与要求,检查与考核。
本标准适用于龙海市供电公司保卫工作。2管理职能 2.1职责:
2.1.1公司办公室是保卫工作的管理与监督检查部门。在分管经理和上级公安机关的直接领导下,负责本公司范围内的保卫治安等工作,协助领导开展法制宣传工作,对个别违法职工进行帮教工作,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工作。
2.1.2负责督促检查公司下属各单位治安保卫工作,确保人力、设备、财产的安全,以防损伤、破坏。
2.1.3负责本公司大院门卫管理,对出入公司人员、材料、设备进行监督查询。2.2权限
2.2.1向上级领导提出治安保卫工作中的管理建设。2.2.2有权执行上级颁发的治安保护条例。2.2.3对违反治安条例的破坏行为及影响正常工作的不良行为现象有权制止,并上报有关部门。
2.2.4有权参加一般刑事案件的处理,并协助侦破。3管理内容与要求
3.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的遵守法律,做到有法可循,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3.2建立健全治保组织,公司下属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具体负责本部门内部的保卫工作,班组要设兼职保卫人员,适应电力建设的需要,及时处理新发生的各类案件。
3.3发动群众搞好安全防范,打击各种破坏活动,严格内部治安管理,维护内部治安秩序。
3.4加强重点保卫,确保要害安全,严防失密、泄密、窃密和破坏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窃密案件和破坏事故要及时上报,配合有关部门侦破。
3.5加强重点人员管理,做好违法职工的帮教工作,对重点人员要做到“四知”(知基本情况、现实情况、经济状况、来往关系)对重点对象控制率要达到90%以上,违法职工的改好率,要达到70%以上。3.5认真执行《治保工作细则》,坚持向群众进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遵守法制和提高革命警惕性的宣传教育。
3.6认真贯彻执行落实上级领导和公安部门对安全保卫工作的部署和指示,总结交流安全保卫工作 龙海市供电公司2006-12-01发布2007-01-01实施 Q/302Z-201.003-2007 方面的经验,不断推进保卫工作的开展。
3.7积极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服从领导、听从指挥、听从组织安排,自觉抵制不正之风,敢于同歪风邪气做斗争。
3.8深入贯彻落实两部通告的精神,协同公安部门积极开展反窃电、反破坏电力设施斗争,确保供电线路畅通,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3.9严格执行现金票证管理制度,加强和采取技术防范措施,取送现金必须两人以上,送取万元以上巨款必须有保卫人员参加以保证安全。3.10加强危险物品的管理,严禁私自拿用、转借、赠送,一旦发现应严加处理,并追究保管人员和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3.11加强物资仓库管理,各科室班组仓库的墙门窗必须牢固,仓库防范措施不力或工作人员失职而造成的偷盗案件责任者,应负经济责任,严重者并给予纪律处分,直至降级或追究法律责任。
3.12职工及家属子女严禁搞封建迷信活动,对虐待妇女、儿童和老人者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者要给予纪律处分。暂住人员应到保卫部门登记,且要遵守公司规章制度,违者按有关规定处罚。
3.13对谩骂殴打保卫人员,妨碍履行正常工作造成严重后果者均受重罚,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3.14对预防和制止事故以及敢于同坏人坏事和不法行为作斗争,检举、揭发、提供重要线索,捕捉罪犯,抢险救灾有功者,要给予表扬和奖励。4检查与考核
4.1对保卫部门的检查考核由公安机关和单位领导共同负责,日常检查考核以本单位为主,公安机关协同定期检查考核。
4.2对本公司下属各部门治安保卫工作,由办公室负责考核。4.3奖惩按本单位业绩考核办法执行。
2.管理者工作标准 篇二
(一) 公安财务管理标准化的内涵
所谓标准化, 就是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标准化一词, 最早出现在经济管理领域, 主要用于工业产品的质量控制, 是一个制定标准、实施标准、修订标准、完善标准的过程, 表现为一种动态行为。进入21世纪后, 随着企业管理理论向行政领域的渗透与融合, 标准化的概念也被引入到政府行政管理领域, 用来规范和评价公共部门的行政行为与行政质效。公安财务管理标准化, 就是将标准化的一般原理与公安财务工作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形成具有公安特色的财务管理标准体系, 并组织民警共同遵守和执行这些标准体系, 使公安机关财务管理逐步趋于统一、规范, 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安工作的整体运行质效。
(二) 开展公安财务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财务管理标准化, 可以使财务工作职责分工更加明确, 岗位流程更加清晰, 基础工作更加扎实。将标准化管理作为推动公安财务规范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是基于标准化具有三个鲜明的特性, 即科学性、时代性和必要性。科学性体现在标准化管理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 时代性体现在标准化管理符合现代警务保障的发展趋势, 必要性体现在标准化管理满足了公安工作及其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
1、科学性。
标准化管理理念首先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 而科学管理则是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基础。这是由“科学管理之父”——美国人泰勒提出的, 即应用科学手段确定从事一项工作的最佳方法, 从而提高企业效率, 取得最大效益。科学管理思想使得管理从经验变为科学, 并成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基本保证。而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标准化, 就是在整个工作流程中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 从而提高产品质量。这个思想与我们公安财务规范化管理的要求是一致的。结合工作实践, 我们体会到, 同是一个会计岗位, 不同的人往往工作成效差距很大, 这与我们缺乏标准有很大关系。财务工作生产的“产品”是会计信息, 如果我们把财务管理活动看作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车间”, 那么标准化管理体系就是“产品质检部门”, 我们要生产出优质“产品”, 就要在标准化管理上下功夫。在企业管理中, 三流企业追求的是产品, 二流企业追求的是品牌, 而一流企业追求的是标准、机制和文化的高度和谐, 是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公安财务标准化管理就是朝这个方向努力, 寻求最佳的工作支点, 以有效破解公安经费保障与财务管理的难题。
2、时代性。
公安机关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准军事化队伍。实行标准化管理, 符合其工作特点和现代警务发展趋向。现代警务的核心是信息化警务, 信息化警务的关键是以坚实的基础工作为支撑, 着力解决民警“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的难题, 这就是标准化管理。现在, 民警“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 一些民警好的做法也没有很好地提炼、固化为整个单位的规定动作。同时, 公安部门人员轮岗、交流比较频繁, 财务人员也不例外, 而人员的变化也导致管理方式的不断变化。财务管理标准化是将财务管理经验变成科学标准, 保证技术、经验不随人员流动而流失, 做到个人知多少单位就知多少, 将个人的经验转化为单位的共同财富。
3、必要性。
标准化管理是公安财务规范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标准化是手段, 规范化是目的。简单地说, 就是要通过标准化管理来带动规范化、促进正规化。就公安财务管理工作而言, 标准的执行层面越广、执行力度越大, 规范化程度就越高, 队伍正规化进程就越快。当前, 在公安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中, 依然存在“低层次重复”“运动式推进”等诸多传统顽症, 很多事情不是靠制度、而是凭借长官意志来管理。要切实解决这些顽症, 就要把标准化管理作为必然途径、有效载体, 逐步形成一套切实可行、便于操作、强而有力的标准化管理机制。只有建立涵盖整个公安财务工作的标准体系, 并组织民警按同一标准执行, 才能从根本上推动财务规范化建设, 节约行政成本, 提高保障效率, 实现精细化管理。
二、公安财务管理标准化建设架构
标准体系可分为岗位标准、行为标准和保障标准, 行为标准又可分为会计基础工作、预算编制、支出控制、运行监控、绩效考核等五大体系。
(一) 岗位标准
岗位标准就是要解决“干什么”的问题, 这也是财务管理标准化工作的基础。岗位标准包括岗位职责标准和岗位业务标准。岗位职责标准是从“对人”的角度来制定的, 岗位设置要科学, 岗位描述范围要全面, 包括财务管理全部工作岗位, 如领导岗位、主管岗位、预算会计岗位、出纳岗位、凭证制作岗位、复核岗位、会计档案管理岗位、资产管理岗位、往来管理岗位及辅助会计岗位等, 岗位权限划分要抓住关键节点, 确保不相容岗位分离, 如凭证制作岗位不能兼任复核岗位。岗位业务标准是从“对事”的角度来制定的, 即针对每个业务工作来制定标准。对预算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项目管理、涉案财务管理、往来管理、税金管理、物资管理、工资管理、账目管理、监督管理等每项具体业务工作进行细化, 制定标准。岗位标准目的是让每个岗位上的民警找准定位, 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实践中, 我们注重制作“一本一册一图”。“一本”是指各岗位所依据的制度、法规汇编, 做到全面准确, 有据可查;“一册”是指岗位说明书或工作手册, 包括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内容、步骤、标准和注意事项等, 力求简明扼要, 易于操作;“一图”是指各项财务业务流程图, 应突出重点, 清晰明了。
(二) 行为标准
(1) 会计基础工作标准化体系。会计基础工作标准化, 就是每项会计基础工作任务明确, 要求具体, 在处理各项会计业务时有章可循, 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准确、完整。一是会计核算标准。对日常会计业务处理方式, 办公、办案成本费用归集、分配、核算办法, 会计科目设置、使用、摘要内容填写, 会计报表编制, 财务分析要素等制定统一标准。二是资产管理标准。对资产的购置审批、验收、调拨、处置、清查、责任追究等制定统一标准。三是会计综合业务标准。对报销单据粘贴、凭证传递、资料保管借阅、财务人员学习培训、岗位交流、工作规范、财务安全制度等制定统一标准。
(2) 预算管理标准化体系。作为公共财政改革重要内容之一的部门预算, 已逐步成为公安经费管理的“牛鼻子”。为此, 要建立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面科学的预算管理标准化体系。一是, 预算编制标准。根据本地财力和预算定额编制预算, 客观分析公安经费收支规律, 考虑公安工作特点, 制定符合公安实际工作需要的办案业务经费和公务费定额标准, 保证具体预算指标的合理性。科学界定财政供给范围, 确保每一笔钱都有出处、有落实, 确保经费配置的最优化。二是, 预算执行标准。将预算及时分解到各部门, 使所有收支项目都有预算控制, 把全面预算按照预算执行主体变成全面责任预算, 分解责任, 将执行标准公开, 由各责任部门负责完成, 使财务管理关口前移, 变财务部门管理为全局各部门共同管理, 将部门从管理对象变为管理主体, 提高部门管理动力。三是, 决算标准。预算和决算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互相验证的关系。预算的准确与否要靠决算来检验, 准确的决算成果又指导下一年度的预算工作。因此年终决算工作不能“走过场”, 务必准确细致。要按照年度实际开支情况和预算标准开展决算, 科学设置决算指标和标准, 进行系统分析, 找出管理薄弱环节。
(3) 支出控制标准化体系。长期以来, 公安经费保障中投入不足与管理不严并存, 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 要培养全警成本意识和自主管理意识, 将以节支为目标的管理观念转变为成本效益观念, 从战略高度实施成本管理。一是资产年限控制。借鉴企业管理模式, 按行政单位固定资产使用年限, 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完善固定资产共享、价拨、配置机制, 提高使用效率。二是项目流程控制。进一步加强“金盾工程”建设项目管理, 建立科技信息化建设项目标准化服务监督平台, 实现“流程化运作、过程性控制、节点性制约”, 实现建设项目的在线办理、审核、管理, 全方位地落实项目的建设部门、管理部门、监督部门、保障部门及应用部门的职责, 着重围绕重点、难点环节, 明晰节点要素, 规范运作手段, 突出监督重点, 固化项目建设程序,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公用经费标准控制。根据警种、人数、车辆、案件数等确定控制标准, 形成以基层所队为节点的目标成本控制体系, 提高成本管理力度。对机关管理费用的开支范围、标准、审批、考核等进行明确和规范, 促进内控制度全面实施和部门联动协调, 促使费用支出更趋规范。
(4) 绩效考核标准化体系。科学评估各项工作的成本与产出, 切实做到不仅会算“财物账”, 更会算“效益账”。通过绩效考评, 优化经费收支结构,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提升公安经费运行质态。一是科学量化考核指标, 解决好“考什么”的问题。依据文件规定, 建立绩效评估指标, 为绩效考评提供标准。考评项目的设置和分值确定要统筹兼顾, 既全面包容, 又突出重点, 主要包括经费投入与打防绩效、基层基础、安全保卫等公安主项业务和队伍建设等方面, 评价标准可采用全国、全省行业标准、考核目标水平等数据, 并设定否决条件作为高压线、警戒线。二是制定操作性强的考核办法, 解决好“怎么考”的问题。层层分解落实考核指标, 市局提出全年工作规划后, 将目标分解到各部门。部门再把工作目标横向和纵向分解至基层科所队或民警, 实行季度考、半年考、年终考相结合。三是充分运用考核结果, 解决好“考了怎么用”的问题。考评结果作为全局年终考评的重要内容, 与部门年度考核、评先评优直接挂钩。
(5) 运行监控标准化体系。不断完善经费管理监督机制, 将监督范围拓展到收支管理的全过程, 逐步建立内与外相结合、事前事中与事后相结合、日常与重点相结合的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监督检查机制, 有效堵塞管理漏洞。进一步规范财务内控制度、效能监察制度、运行稽核制度和财务预警制度, 在查究问题、堵塞漏洞、规避风险、提高效能等方面发挥作用。把财务管理的重点环节、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纳入监控重点,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有关部门, 限期整改, 提高规范化运作程度。提升科技含量, 在财务核算、项目管理、固定资产、涉案财物等多个领域研发推广信息系统, 实现网上流转、网上管控、网上监督, 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同时, 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杜绝论证走过场或未经集体决策随意花钱等现象。
(三) 保障标准
坚持一切从实战出发, 在经费保障、装备建设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 建立完善公用经费保障标准, 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办案经费必须按标准列入部门预算, 其资金来源明确由财政拨款保证, 财政部门不得以非税收入超、减收为由调整公安部门预算。从根本上解决基层所队经费保障问题, 防止为筹措资金滥收滥罚。根据公安部单警单车装备配备标准、公安业务装备配备标准、公安业务技术用房建设标准, 制定符合本地工作和实战需要的保障标准, 坚持“人往基层走、财向基层流、物向基层移”的指导思想, 以警务实战为重点, 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安排, 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于一线实战部门, 努力提升公安机关在维护社会稳定、防范打击违法犯罪、应对处置突发性事件、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等方面的能力水平。
三、公安财务标准化管理的执行
从近年公安财务工作的实际来看, 标准制定不易, 执行更难;全面覆盖不易, 长效坚持更难。标准制定后, 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 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执行难问题。因此, 我们要紧紧依托科技手段, 加强规范运作, 建立问责制度, 增强对日常工作质态的评价, 力求通过工作程序和管理程序的标准化控制, 提升工作运行质态。
(一) 以信息化支撑标准化
标准是规范管理的核心, 但只有标准, 没有很好的载体, 还是不能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那么, 标准化的最好载体是什么?笔者认为, 就是信息化。标准化和信息化之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是“软件”和“硬件”的关系。标准化缺乏信息化的支撑是没有生命力的, 标准化只有深深融合到信息化之中才能长久。在标准化建设推进中, 要重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 确立以信息化支撑标准化、以标准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思路, 将财务标准化建设确定的内容嵌入公安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 用可控的电脑程序来规范操作流程, 最大限度地实现财务管理精细化过程控制、点对点扁平监督, 对公安财务管理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实时监督管理, 提高公安财务工作的规范性、一致性和质量的稳定性。
(二) 以执行力保证标准化
财务管理标准化建设是财务管理理念的一次变革, 必然给广大民警带来一些不便, 在推进执行过程必定有一些难度。因此, 要在领导层面统一思想, 使之认清标准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公安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和“两办”32号文件精神的实际体现, 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要针对性地抓好学习和教育, 进行广泛深入动员, 使广大民警了解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进一步完善细化各项工作标准和工作规范, 努力实现管理的每一个过程、每一道环节都有明晰细致的标准来衡量、引导和约束, 让标准化成为每个民警进行财务活动的规定动作和自觉行动, 避免将标准挂在墙上、把标准化做成“面子工程”。
(三) 以持续发展推动标准化
推行P-D-C-A管理模式。财务管理标准化是由若干活动组成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动态的、循环的, 其中诸如财务管理标准的制定、实施、评价、改进等本身亦表现为一种过程, 不同过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循环往复。为实现财务管理标准化的最终目标, 需要对流程设置标准及其内部各项活动进行策划 (PLAN) 、实施 (DO) 、检查 (CHECK) 、改进 (ACTION) , 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即制定、实施、修订, 再实施、再修订。每循环一次, 标准就上升到一个新水平, 由此循环带动整个财务管理标准化过程既保持相对稳定, 又获得持续提升。同时, 财务管理标准化也有一些弊端, 标准可能使执行人员处理问题比较机械, 过于依赖制度, 缺乏创新活力。因此, 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反馈通道, 使标准不断根据形势变化而调整, 原本有效的标准也会逐渐失效, 甚至成为发展的阻力。现代警务灵活多变, 新的警务活动和管理模式不断涌现, 更优化的管理理念层出不穷, 必然导致以往设计的标准不适合新的财务要求。因此, 公安财务管理标准化进程只有起点, 没有终点。随着科技的进步、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要适时修订原有标准, 制定新标准, 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建立符合时代和实战需要的标准化体制。
摘要:在公安工作全面迈向现代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 建立公安财务工作标准化管理体系, 最大限度地规范公安财务管理活动, 使法律法规规定的动作、语言及程序固化为民警的自觉行为, 形成长效、科学、系统的财务管理机制, 既是公安机关顺应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也是公安机关提高自身履职能力的客观需要, 更是建设高素质公安队伍的大势所趋, 必将带动整个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3.怎样制定和编写管理与工作标准 篇三
技术标准是指: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包括基础标准、产品标准、工艺标准、检验试验方法标准及安全、卫生、环保标准等。“服务标准”属于技术标准范畴,有关的标准化组织也都冠以“某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如:“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292)”“社会保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74)”等。
管理标准是指: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管理事项”主要指在企业管理活动中,所涉及的经营管理、设计开发与创新管理、质量管理、设备与基础设施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安全管理、职业健康管理、环境管理、信息管理等与技术标准相关联的重复性事务和概念。①
工作标准是指:对企业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工作事项所制定的标准。“工作事项”主要指在执行相应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时与工作岗位的职责、岗位人员基本技能、工作内容、要求与方法、检查与考核等有关的重复性事务和概念。②
三者的关系是:“管理标准是实现技术标准的保证和联结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的纽带,工作标准是实现管理标准的保证和企业标准化的重点。”③
“就企业标准体系的整体组成来看,企业方针目标,企业贯彻的标准化法规和企业标准化规定、企业适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起指导性作用,指导企业所有标准的制定、执行和实施;作为配合协调的管理标准体系应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保证作为核心的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的实施;而工作标准体系要确保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和管理标准体系的实现。根据GB/T15498—2003的要求,并考虑本组织的员工岗位层次的不同,形成决策层工作标准、管理层工作标准、操作人员工作标准。决策层管理人员工作标准再细分为最高决策层工作标准和决策层人员工作标准;管理层工作标准细分为通用管理人员工作标准、中层管理人员工作标准和一般管理人员工作标准;操作人员工作标准细分为操作人员通用工作标准、特殊过程操作人员工作标准和一般操作人员工作标准”④。
一、管理标准的内容和制定方法
(一)应详细规定该管理活动所涉及的全部内容和应达到的要求,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二)逐步列出开展此项活动的细节,明确输入、转换的各环节和输出的内容。其中包括物资、人员、信息和环境等方面应具备的条件,与其他活动接口处的协调措施。
(三)明确每个过程中各项工作由谁干、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何时干、何地干、怎么干以及为达到要求应如何进行控制,并注明需要注意的任何例外或特殊情况。必要时可辅以程序或流程图。
(四)内容复杂的管理标准,当条目的层次太多时,可根据管理活动的特点或类别分别列出若干章,分别表述。
(五)管理要求应尽可能量化,不能量化的要求应用可比较的特性表述。
以服务管理标准为例。保证服务标准的落实,需要有相应的管理和工作标准支撑。GB/T15498—2003《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中规定了服务管理标准的制定要求:
服务管理标准:对影响服务质量的人员、设施、资源、方法、程序和环境等因素和服务提供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企业应制定服务管理标准。
企业服务管理标准应包括以下内容:
1.制定服务规范⑤,规定服务达到的水平和要求,包括:
(1)根据服务项目的特点考虑并形成定量和定性的质量标准要求,包括功能、经济、安全、舒适、时间和文明。
(2)服务特性需要经顾客评价并相应地制定验收标准。
2.制定服务提供规范,规定服务的方法和手段,包括:
(1)提供过程所要求的各项设施、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
(2)编制一套服务提供程序,确定各工作阶段接口,不应留有空白或空隙。
3.制定质量控制规范规定控制和评价服务特性和服务提供特性的程序,包括:
(1)识别并分析对服务质量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活动并加以控制。
(2)规定特性的评价方法及建立控制手段。
4.产品售后服务应制定并实施管理标准,其内容包括:
(1)分析测量结果和数据信息,评定服务结果是否满足规范规定和顾客要求。
(2)建立、培训技术咨询队伍,健全配件、备品管理。
(3)对不合格项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施行包修、包退、包换。
(4)对售后服务活动应明确提供服务的方式(上门服务或定点服务)以及联系方式。
服务管理标准应及时修订规范和过程控制程序,持续改进服务质量以适应顾客不断出现的新要求。
二、 工作标准的内容和制定方法
(一)明确该岗位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应承担的工作目标。
(二)最高决策者的工作内容,主要是确立企业的方针目标,围绕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企业目标的内部环境而做出决策、提供资源、监督实施、评价体系、持续改进等;决策层人员的工作内容应由最高决策者确定,相互之间不宜交叉,各负其责,协调接口,互相支持。
(三)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应注意尽量避免交叉,明确接口,工作内容应由主管管理者确定,对管理人员应侧重于效率和服务的要求。
(四)对岗位的工作应偏重于质量要求,也包括数量和时间方面的要求,能够定量的要求尽可能定量化。凡能规定定额的岗位,均应制定定额,包括时间消耗定额、物资消耗定额等。
(五)对特殊工序过程工作岗位,例如焊接工、探伤工、锅炉工等的作业要求,应参照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规定制定。
(六)对每个岗位按作业顺序列出工作(作业)的细节,明确输入、转换的各环节和输出的内容,其中包括物资、人员、信息和环境等方面应具备的条件,并与其他工作(作业)接口处相互协调。应明确每个环节转换过程中的各项因素,以及要达到的要求,说明需要注意的任何例外或特殊情况,必要时辅以程序或流程图。
(七)企业可运用工业工程制定工作(作业)标准的方法。
制定企业内各职务、各岗位的工作标准时应注意:
1.最高决策者及决策层其他管理人员,每个职务都应制定明确的职责和权限。
2.中层管理人员,正职和副职的职责和权限都需要制定。
3.部门工作标准,可用部门正职管理人员的工作标准代替。
4.一般管理人员工作标准应按岗位制定,其职责、权限体现在工作标准中,不按现实分工制定。
5.应为操作人员制定作为企业员工必须遵从的通用的工作标准。
6.对特殊工序过程的操作人员,可对特殊工种、特殊任务制定相应的具体的工作标准。
7.操作人员的职责权限应体现在具体的岗位工作标准中,应按工种制定。服务人员在操作人员范畴,服务人员的工作标准应包括服务规范和服务提供规范的要求。
三、制定管理和工作标准时遇到的若干问题及解决办法
需要指出的是2003年的GB/T15498—2003《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针对的是生产性企业,对机关、事业单位等组织机构它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需要结合机关、事业单位等的特点、结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等进行修改和完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制定、实施是最常用、最常见又最不容易见效的地方,以下就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一)难于量化和集体责任问题
业务部门的标准相对容易制定,而管理部门的标准就难于制定,工作过程难于控制、工作结果难于衡量,工作责任难于区分。
解决之道:
1.GB/T15498—2003已经给出了一些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并不仅仅适用于企业,有些也适用于机关和事业单位。5W2H、工作分析、现场管理、项目管理、目标管理等一些方法都可以运用到管理和工作标准制定中。如:人社部的“三基一化”,就是结合了5S管理的理念提出的管理和工作标准。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办公室管理不规范、文件管理不规范,需要时找不到,甚至留下“泄密”隐患;一些单位基础数据缺乏就是由于没有档案、基础数据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所致。
2.可以考虑把标准分分类。有些标准是准则性标准,即“不这样做就不行”,要么事情不能办,要么要进行人员岗位调整甚至解聘。这些“红线性”标准要有一定提前量,不能等到出现严重后果,再去追究责任。透明公开机制也十分必要,当然可以确定公开的范围。管理部门是检查“红线标准”的责任部门,不能怕得罪人。有些标准是“满意度”性标准,在服务对象达到一定数量情况下,越是没有利害关系的评估,越是更加准确,结果与评比、奖罚挂钩会起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作用。对于不宜量化的标准可以考虑标杆参照、行为参照等方法,使得标准易于理解和执行。所谓集体责任也一定会有主要责任、辅助责任之分,责任的模糊恰恰是要通过标准来加以明晰的。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标准,避免理论化,可能有些标准看起来“可笑”但符合单位目前的管理实际。有的观点是“领导的要求就是标准”,这话既是现实,有一定道理,但又不符合“标准” 的本质属性。有很多单位把标准量化成分数,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这些标准的性质可能是不同的,都混在一起计算分数,要么导致大家“按分数办事”,用管“计件工人”的办法管理科研、管理人员,要么不符合管理和人才成长规律,分类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
(二)理想和现实问题
应该如何做与实际如何做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严格要求做不到时,标准执行不下去,等于没有标准。
解决之道:
1.标准绝不仅仅是用于考核,而是首先要从战略目标、领导班子统一思想、资源整合、激励机制等角度系统设计标准体系,与业务管理融为一体。标准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可行性,即“跳起来够桃”,而不是“伸手即可摘桃”。
2.标准要体现正确的管理理念并为全体职工认同。“出成果、出人才、出文化、出制度”是根本方向。不能把标准理解为“管、卡、压”,标准也不是越多越好。按照战略目标、业务流程、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理清部门责任,制定切实可行又符合战略要求的规范是“正确地做正确的事”的基本保障。
(三)执行和落实问题
标准最重要的是要落实,而在执行中就涉及奖罚机制和制度的配套,这似乎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即标准化工作机制问题。
解决之道:
1.运用计算机网络办公系统,将优化的、共同使用、重复使用的事务“固化”下来,“不按标准走,事情就办不下去”,迫使管理规范化。这在一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已经实施,效果良好。
2.领导的支持、管理部门的坚持非常重要。“习惯难改”,标准的实施会让人开始感觉不自在,像弹簧一样,不压就反弹,这就需要坚持不懈,持续改进,改变陋习不靠灵丹妙药,坚持去做就能成功,通过公布检查结果、互相交流经验、与考核结果挂钩等方式“迫使”不规范的管理规范化。
最后再介绍一下CPE(卓越绩效准则)、CAF(通用评估框架)。前者是美国国家标准研究院提出的绩效标准体系,后者是欧盟提出的针对公共管理部门的评估标准体系。两者在基本构成和理念上是相似的。它们都集战略管理、领导力、质量管理、过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标杆管理等先进的绩效管理理论和工具、方法于一身,详细地给出了定义、如何做、不这样做的后果及标准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说是目前比较先进的绩效管理工具。CAF更侧重于公共管理和服务部门,也比CPE简化一些。两者虽然角度有所不同,但都是在“质量管理”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没有最好的管理,只有最合适的管理”,再好的理论和方法也需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再创造。只有结合本单位实际和行业特点、发展战略及目前的人力资源现状才能使管理、工作标准产生良好的绩效。
注释:
①GB/T15498—2003《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
②GB/T15498—2003《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
③袁耀文.浅谈工作标准、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三者间的关系[J].冶金动力 1991.04.
④高彩艳、宋振华.工作标准体系—企业标准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C] .2008年度标准化学术研究论文集.
4.档案管理工作标准 篇四
1.1 本标准规定了华能北京热电厂行政部档案主管岗位的任职条件、工作内容与要求、责任与权限、检查与考核。
1.2 本标准适用于华能北京分公司(电厂)行政部档案主管岗位的工作。任职条件
2.1 具有电力类或档案类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从事档案管理工作七年以上。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2.2 工作踏实、认真负责。组织、保密观念强。
2.3 具有胜任本岗位的专业技能和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2.4 掌握国家和电力部门档案管理的法规和制度,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工作内容与要求
3.1 以身作则,敢于善于管理,组织好所管辖范围的人员完成本职责内的各项工作
3.2 对档案室的各种设备、物品等能严格管理。
3.3 加强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归档率达100%。
3.4 在档案管理方面,做好七防工作。
3.5 尽力完成上级交办的有关事宜。责任与权限
4.1 责任
4.1.1 在主任领导下,负责档案室的全面工作。
4.1.2 认真贯彻执行《档案法》和上级有关档案工作批示,建立、健全各项档案管理制度,制订档案工作发展规划和计划、总结。
4.1.3 负责组织档案的收集、归档、鉴定工作。
4.1.4 组织完成档案管理中规定的任务。
4.2 权限
4.2.1 按照职责范围和有关制度的规定,对本室的业务工作有处理决定权。
4.2.2 依据档案管理有关规定,有权决定档案资料是否向外借阅或复制。
4.2.3 有权建议订购科技图书杂志和档案用品。检查与考核
5.1 本标准的执行情况由行政部主任按月进行检查和考核。
5.2 本标准按《华能北京分公司(电厂)综合承包管理办法》进行检查与考核,并相应进行奖惩。
5.3 按本标准和行政部的具体考核细则进行检查与考核。
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本标准委托行政部负责解释
本标准由规章制度建设领导小组提出
本标准由行政部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拟稿人:林久扬
核 稿:王云荣
5.统计工作管理标准 篇五
1.目的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企业的各项统计工作,保证统计资料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便于企业及时、全面地了解企业的教学管理情况,充分发挥统计工作在企业教学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等统计法规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标准。
2.适用范围
本管理标准适用于企业内部各个与统计工作相关的部门。
3.职责
3.1本管理标准由财务处负责修订和解析。
3.2本管理标准由财务处负责执行和监督。
4.工作要求
4.1总体原则
4.1.1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企业的教学管理活动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实行统计监督。
4.1.2企业实行企业、部门、班组三级统计管理体制和按业务部门归口负责的原则。企业的综合统计职能放在财务处。
4.1.3企业可以根据各职能部门统计工作的需要以及统计业务的繁简程度,配备专职或兼职统计员。财务处应设定专职综合统计员,并报集团企业财务审计中心备案,具体负责同集团企业之间的统计信息联络,以确保集团企业能够及时获取需要的统计资料。
4.2统计工作原则 第1页
4.2.1企业应建立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高效率统计网络,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充分发挥各级统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制定教学管理计划、进行经济管理和经济活动分析提供准确的依据。
4.2.2各级统计人员应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保证统计数字的质量,做到及时、准确、全面、系统地上报统计资料,不虚报、瞒报、迟报和拒报,也不准随意修改。做到上下一致,数字真实。各级统计人员收到各类统计资料后,应及时对统计资料进行审核,如发现存在问题,应及时责成有关统计人员予以核实、订正。
4.2.3 企业内部统计报表必须经部门负责人审查,分管领导签字批准后,才能上报给财务处,财务处按统一口径对外报送的统计资料必须经综合统计负责人审查,总经理签字批准后,才能保送给有关部门,以确保统计报表数字的真实可靠,口径一致。
4.2.4所有统计资料均为内部文件性质,某些属于机密甚至绝密性质,均应按照企业关于保密工作管理制度的规定办理;未经批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漏。对外提供时,必须经过相关人员依次审批才能执行。
4.3统计报表的管理
4.3.1凡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和企业主管部门颁发的一切报表,由企业财务处根据具体业务分管情况确定编制责任部门。具体报送时应经财务处统计负责人审查,总经理签字批准才能报出,否则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保送人员自负。
4.3.2企业的统计报表及各种原始记录、台帐,统一由财务处负责管理。
4.3.3企业统计报表由财务处统一编制统计目录(企业内的报表均经统一编号后颁发),如在规定目录之外,另行增添新报表的,应由需求部门提
出报表式样及编表说明,经分管领导批准,报财务处编写后方可使用,凡是废止的统计报表应签章以明责任,如报出后发现错误,需要更正时,报表部门应向各受表部门及时发出书面更正通知单,统一更正统计数字。
4.3.4企业对外提供的统计数字或向企业内部公布的数字,必须以财务处的综合统计数字为准,部门以部门统计人员提供的数字为准,企业内部和对外报表数字的计算口径,按照报表的表式要求来计算。
4.3.5特殊情况下各部门对外报送的统计报表均应抄报财务处一份,以便于统一口径。
4.3.6 原始记录是统计报表的基础,统计台帐是系统整理和积累统计资料的重要工具。统计人员必须认真做好这两项工作。
4.4统计工作的分工
4.4.1财务处负责全企业的综合统计工作,主要有包括各种主要经济制表完成情况,企业各种管理方案要求统计的各类制表,对外报告统计报表和上级下达的临时性统计调查任务等。
4.4.2办公室负责劳动工资及人员培训的统计工作。
4.4.3生产部负责产品产量、检验数量;生产原材料、辅助材料、能源消耗;机械加工、手套加工、荫罩检验修复生产工人工时消耗;技措技改和全企业设备及设备大修的统计工作。
4.4.4经营部负责产品销售的统计工作以及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劳保用品、办公用品等所有材料的采购、消耗、库存的统计工作。
4.4.5行政事务部负责食堂、酒店及其他业务原材料、辅助材料消耗;食堂、酒店及其他业务相关岗位人员的工时消耗以及基本建设投资情况的统计工作。
4.5统计报表的类别和报送时间
4.5.1统计报表分为年报、月报。
4.5.2统计月报的报送时间为每月二十六日,统计年报的报送时间为次年的一月十日。
4.5.3凡与生产成本核算有关的统计数据,统计截止时间为每月的25日。
4.6统计工作的交接
4.6.1统计人员调动工作时必须认真办妥交接手续,在未办妥以前,原任统计人员不得擅离工作岗位,更不得因工作调动而影响统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4.6.2统计人员调离工作时,必须做好下列工作:
A.将经办工作情况全面地向接替人员交待清楚;
B.培训接替人员的业务,使其能独立工作;
C.所有统计资料(包括原始凭证、台帐、报表、文件、历史资料等)与统计用具(如专用计算器、书刊等)应一一造出清单移交。
4.7文字说明与分析报告
4.7.1文字说明与分析报告是统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制统计报表要做到:月报有文字说明,季报、年报有分析报告。
4.7.2文字说明是统计分析的基础形式,必须根据统计报表中各项主要指标反映的问题,说明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其后果。
4.7.3分析报告应以报表为基础,以检查计划为重心,测定计划完成程度,分析计划完成与未完成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
5.报告与记录
为了统一各部门编制的统计资料格式,使企业的统计资料规范整齐,现将各类统计资料的格式进行统一规定。各类统计表格所用纸张一律使用
A4号纸,表头应有:编制部门、单位、编号和保存期限,表尾应有:编报日期、制表人、部门负责人、批准,其中“编号和保存年限”一律使用下列统一格式。
《产品产量统计表》/保存期限:长期
《产品销量统计表》/保存期限:长期
《原材料消耗统计表》/保存期限:长期
《能源消耗统计表》/保存期限:长期
《材料物资库存统计表》/保存期限:长期
《工时消耗统计表》/保存期限:长期
《劳动工资统计表》/保存期限:长期
《人员培训统计表》/保存期限:长期
《房屋大修统计表》/保存期限:长期
《设备大修统计表》/保存期限:长期
《技改技措情况统计表》/保存期限:长期
《基本建设投资情况统计表》/保存期限:长期
《设备情况统计表》/保存期限:长期
《经营计划完成情况统计表》/保存期限:长期
《目标管理指标统计表》/保存期限:长期
《单项业务指标完成情况统计表》/保存期限:长期
《经营项目收费情况统计表》/保存期限:长期
《生产计划完成情况统计表》/保存期限:长期
《零星加工统计表》/保存期限:长期
6.附录(无)
7.分发
本标准发往:董事长1份,执行董事1份,总经理1份,副总经理2份,经理办公室1份,生产部1份,经营部1份,计财部1份,行政事务部1份。
附加说明:
本标准起草人:
本标准审核人:
6.管理者工作标准 篇六
1.0.1 为规范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树立单位消防责任主体意识,增强员工消防安全素质,提高单位防控火灾能力,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所有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
1.0.3 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作为有效提高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应纳入单位消防建设内容和公安消防机构监督检查内容。术语和定义
2.0.1 消防安全管理“四化”标准
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达到消防管理规范化、消防设施完好化、消防标识标准化、消防知识普及化标准。
2.0.2 消防管理规范化
单位全面根据公安部第61号令(《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要求实施规范化消防管理。2.0.3 消防设施完好化
单位按照消防技术规范配齐配全消防设施,并确保完好有效。2.0.4 消防标识标准化
单位依照本标准对消防标识进行规范和统一。2.0.5 消防知识普及化
单位经常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确保每名员工会查改火灾隐患、会处置初起火灾、会组织人员疏散。消防管理规范化
3.1 重点单位消防监督管理系统应用
3.1.1 单位应当全面应用依据公安部第61号令开发的社会单位消防监督管理系统实施消防管理,明确归口管理部门和人员。
3.1.2 单位应当建立《系统管理及应用规定》和《系统管理员工作职责》等规章制度。3.1.3 单位应当应用该系统平台建立健全动态消防电子档案,接收公安消防机构与单位之间的通知公告,加强与公安消防机构的互动交流,实现单位防火档案数据和报表上传、网上申报、在线咨询、在线投诉等,强化单位消防安全工作规范化、数字化管理。
3.1.4 每半年应用该系统平台开展一次消防安全管理自我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上报公安消防机构。
3.2 消防安全职责
3.2.1 明确单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根据需要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
3.2.2 明确消防安全工作归口管理职能部门及专(兼)职消防人员,具体负责实施和组织落实本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密集场所宜配备专业消防安保人员。3.2.3 实行并落实逐级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逐级和岗位消防安全职责,确定各级、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3.3 消防安全制度
3.3.1 制定符合单位实际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并公布实施。3.3.2 制定顾客或消费者入店(场)消防安全逃生须知、逃生通道卡片、定期宣传消防安全逃生基本知识等制度。
3.3.3 建立健全包括消防安全教育培训、防火巡查检查、安全疏散设施管理、消防(控制室)值班、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火灾隐患整改、用火用电安全管理、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和场所防火防爆、专职和义务消防队的组织管理、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演练、燃气和电气设备的检查和管理(包括防雷、防静电)、消防安全工作考评和奖惩等内容的消防安全管理档案。
3.3.4 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和归口管理职能部门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工作的记录齐全。单位组织开展防火巡查、消防安全检查、火灾隐患整改和消防培训等工作情况的记录齐全。3.4 重点部位管理
3.4.1 单位应当将容易发生火灾、一旦发生火灾可能严重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以及对消防安全有重大影响的部位确定为消防安全重点部位,设置明显的防火标志,实行严格管理。3.4.2 重点部位应有明确的防火责任制,建立必要的消防安全规章制度,确定专人负责。3.5 用火管理
3.5.1 禁止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使用明火;因特殊情况需要进行电、气焊等明火作业的,严格实行动火证管理制度,落实现场监护人,并落实相应的消防安全措施。3.5.2 公共娱乐场所在营业期间禁止用火。3.6 用电管理
3.6.1 建立电气防火档案,档案内容包括:领导小组、电工小组成员名单,电气图纸,电工分片专责区,电气隐患部位,电气要害部位,爆炸和火灾危险部位等。3.6.2 对电气设备必须定期巡视、检查、保养并记录齐全。
3.6.3 凡在防爆、防潮、防尘的场所安装电气设备时,必须符合安全要求;凡能发热起火的电气设备(各种镇流器、变压器等)不准安装在可燃的材料上;凡安装和修理电气设备,必须遵守有关电气规定和技术规范,不准违章作业;凡安装临时电气设备,必须符合临时要求,并经单位消防安全管理部门批准,用后应彻底拆除。3.7 重点工种人员管理
3.7.1 消防控制室的值班、操作人员应当经公安消防机构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电气焊工、电工、锅炉工、电梯维修工、仓库保管员等特殊工种人员要经有关部门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3.7.2 建立重点工种人员档案,档案内容包括:重点工种人员名单,个人的人事概况及工作表现,职责范围内发生安全事故记录等。
3.7.3 制定学习、训练和考核计划,定期组织重点工种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消防知识学习。3.7.4 建立重点工种人员岗位责任制,并与经济责任和奖惩制度相结合。3.8 防火巡查 3.8.1 单位应当进行每日防火巡查,并确定巡查的人员、内容、部位和频次。公众聚集场所在营业期间的防火巡查应当至少每二小时一次;营业结束时应当对营业现场进行检查,消除遗留火种。医院、养老院、寄宿制的学校、托儿所、幼儿园应当加强夜间防火巡查。3.8.2 巡查的内容应当包括:(1)用火、用电有无违章情况;(2)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是否畅通,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是否完好;(3)消防设施、器材和消防安全标志是否在位、完整;(4)常闭式防火门是否处于关闭状态,防火卷帘下是否堆放物品影响使用;(5)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人员在岗情况;(6)其他消防安全情况。
3.8.3 在巡查中,防火巡查人员应当及时纠正违章行为,妥善处置火灾危险,并做好记录,无法当场处置的,应当立即报告。发现初起火灾应当立即报警并及时扑救。
3.8.4 防火巡查应当填写巡查记录,巡查人员及其主管人员应当在巡查记录上签名。3.9 防火检查
3.9.1 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应当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防火检查,其他单位应当至少每月进行一次防火检查。
3.9.2 消防安全责任人或消防安全管理人组织进行防火检查,检查内容按照公安部第61号令《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二十六条执行。
3.9.3 防火检查应当填写检查记录。检查人员和被检查部门负责人应当在检查记录上签名。3.10 火灾隐患整改
3.10.1 单位消防管理人员在防火检查巡查中发现不能当场改正的火灾隐患,应向消防工作归口管理职能部门或者消防安全管理人报告。
3.10.2 消防工作归口管理职能部门或者消防安全管理人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现场检查,研究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措施、整改期限和负责整改的部门、人员,并落实整改期间的安全防范措施。对随时可能引发火灾或者一旦发生火灾将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应当立即停止使用,确保安全。
3.10.3 消防安全管理人应当将单位火灾隐患整改情况向消防安全责任人报告,消防安全责任人应当督促落实整改措施,并为火灾隐患整改提供人员、资金保障,确保火灾隐患及时整改。
3.10.4 火灾隐患整改完毕,负责整改的部门或者人员应当将整改情况记录报送消防安全责任人或者消防安全管理人签字确认后存档备查。
3.10.5 对于涉及城市规划布局而不能自身解决的重大火灾隐患,单位应当提出解决方案并及时向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当地人民政府报告。
3.10.6 对公安消防机构责令限期改正的火灾隐患,单位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改正并写出火灾隐患整改复函,报送公安消防机构。3.11 灭火、应急疏散预案和演练
3.11.1 单位应根据不同的楼层、场所、部位制定相应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预案应包括下列内容:(1)组织机构,包括:灭火行动组、通讯联络组、疏散引导组、安全防护救护组;(2)报警和接警处置程序;(3)应急疏散的组织程序和措施;(4)扑救初起火灾的程序和措施;(5)通讯联络、安全防护救护的程序和措施。3.11.2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按照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演练,并根据演练情况不断完善预案。其他单位应当结合本单位实际,参照制定相应的预案,至少每年组织一次演练。消防演练时,应当设置明显标识并事先告知演练范围内的人员。3.12 灭火和应急疏散组织
3.12.1 人员密集场所同一时间内工作人员超过20人以上的,应因地制宜组建扑救初起火灾和引导人员疏散的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不足20人的,可组建一个梯队。
3.12.2 第一梯队由起火部位同一楼层或防火分区所有当班员工组成,当班人数超过5人时,设立灭火行动组、通讯联络组和疏散引导组,明确各组各人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当班人数少于5人时,设立通讯联络员、疏散引导员,明确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和任务。
3.12.3 第二梯队由非起火部位的其它楼层或防火分区的所有当班员工组成,设立灭火行动组、通讯联络组、疏散引导组和安全防护救护组,明确各组各人的工作职责和任务。3.13 消防控制室火警处置程序
3.13.1 当值班人员接到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发出的火灾报警信号或单位员工报警时,应通过无线对讲系统或电话等通讯工具立即通知巡查人员或报警区域的楼层值班、工作人员赶往现场实地核查。
3.13.2 核查人员确认火情后,要立即通过报警按钮、楼层电话或无线对讲系统等通讯工具向消防控制室反馈确认火灾信息,同时组织本楼层或防火分区第一梯队疏散引导组及时引导本楼层人员疏散;灭火行动组实施灭火。
3.13.3 消防控制室接到核查人员确认的火情报告后要同时做到:立即拨打“119”电话报警,启动火灾警报装置和火灾事故广播,发出火警处置指令,向单位值班领导报告,通知第二梯队人员赶赴火灾现场增援,并告知顾客或消费者不要惊慌,在单位员工的引导下有序地疏散、撤离火灾现场;确认消防设施处于自动状态,启动正压送风、排烟系统等联动设备,关闭有关部位的防火门、防火卷帘,强制电梯停于首层,切断有关部门的非消防电源。3.13.4 第二梯队人员接到消防控制室发出的火警指令后,应迅速就位,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工作,同时做到:灭火行动组的人员立即赶赴火灾现场实施增援灭火,疏散引导组引导各楼层人员紧急疏散,通讯联络组继续拨打“119”电话报警,安全防护救护组注意观察和安全警戒,防止爆炸、中毒、建筑垮塌和群众贪恋财物重返现场。3.14 值班室火警处置程序
3.14.1 单位员工发现火情时,应立即通过电话、无线对讲系统等通讯工具向值班室报警,并组织第一梯队疏散引导组及时引导本楼层人员疏散;灭火行动组实施灭火。
3.14.2 值班室接到单位员工发出的火情报告后,应立即拨打“119”电话报警,并通过单位内部电话、无线对讲系统或警铃等有效方式,发出火警指令,报告单位值班领导,通知第二梯队人员赶赴火灾现场。
3.14.3 第二梯队人员接到值班室发出的火警指令后,应按照第3.13.4规定实施。3.15 火灾事故事后处理
3.15.1 火灾事故发生后,失火单位应当保护好火灾现场,并组织安排好调查访问对象,积极协助公安消防机构调查火灾原因、统计火灾损失。
3.15.2 失火单位应当全面分析火灾事故原因,研究制定改进对策,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3.15.3 对需要单位处理的火灾责任者及时作出处理。消防设施完好化
4.1 消防设施和器材设置
4.1.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室内(外)消火栓、防排烟设施、应急广播系统、防火分隔设施、消防电梯等消防设施的设置应符合消防技术规范要求。4.1.2 灭火器配置数量充足、选型正确;放置位置明显,便于取用。4.2 消防设施和器材维护管理
设有自动消防设施的单位应与具有维修保养资格的企业签订《自动消防设施维修保养合同》并定期进行维修保养。灭火器检查、消火栓试压,自动消防设施、供水系统检查及设施运行情况记录齐全。
4.2.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维护管理
4.2.1.1 单位每日应检查集中报警控制器和区域报警控制器的功能是否正常,并填写系统运行日登记表,每季度检查系统的各个功能是否正常,并填写季度登记表。
4.2.1.2 火灾探测器投入运行两年后,应每隔三年全部清洗一遍,对于使用环境条件较差的应每年清洗一遍,清洗应送专业维修企业进行。清洗后应做响应阀值及其他必要的功能试验,合格的方可继续使用。4.2.2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维护管理
4.2.2.1 负责系统维护管理的专职人员每日必须巡检责任区内所有供水总控制阀、报警控制阀极其附属组件,进行外观检查和水压检查,保证系统处于无故障状态。4.2.2.2 消防水泵应每月启动运转一次,确保运转正常。
4.2.2.3 每季度应利用报警控制阀旁的放水试验阀进行一次供水水流试验,以验证系统的供水能力。
4.2.2.4 室外水泵接合器的接口与配套附件应每月检查一次,保证接口完好、无渗漏、闷盖齐全。
4.2.2.5 每月应对喷头进行外观检查,发现不正常的喷头应及时更换。
4.2.2.6 每季度应对管道上的水流指示器进行试验,利用末端试水装置排水,检查其是否能及时报警。
4.2.2.7 消防用的蓄水池、高位水箱、气压水罐每月应检查一次,核对其消防水位及气压水罐的气体压力,并对保证消防储备水不被他用的措施进行检查,发现有故障,应及时修理。4.2.3 机械防排烟设施维护管理
4.2.3.1 每半年进行一次风机试运行试验,检查送风机和排烟风机在正常供电条件和人为突然断电情况下能否正常运转,风机试运转的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
4.2.3.2 防火阀、排烟防火阀平时处于开启状态;每半年进行一次手动、电动运行试验。4.2.3.3 送风口、排烟口平时处于关闭状态,每半年进行一次手动、电动及远距离开启运行试验。
4.3 消防安全疏散设施设置 4.3.1 安全出口数量、疏散通道宽度、距离及疏散门的开启方向符合要求;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疏散指示标志醒目、无遮挡;火灾事故应急照明设置符合要求,完整好用。4.3.2 经营和生产期间,疏散通道、疏散楼梯、安全出口保持畅通,不得堵塞、占用、锁闭、分隔,不得在安全出口张贴广告,公共区域的外窗、通道不得设置影响灭火救援的铁栅栏(障碍物);常闭式防火门保持常闭状态,并落实责任制。
4.3.3 人员密集场所的疏散门应当安装推闩式疏散门、安全控制与报警逃生门锁系统。4.4 消防安全疏散设施管理
4.4.1 每日应对所有的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进行检查一次,确保畅通。
4.4.2 每周应进行防火门的开关、防火卷帘的升降、应急灯的指示和疏散指示标志的方向及供电情况检查,确保指示标志指示方向与人员疏散方向一致并完好有效。
4.4.3 每半年应对防火门的铰链、闭门器及防火卷帘的轨道、卷门机轴进行润滑保养。4.4.4 每年应对应急灯和疏散指示标志进行功能和安全性检查,并进行充放电试验,保证亮度不低于0.5LX。
4.5 消防控制室(值班室)设置
4.5.1 设有自动消防设施的单位应设消防控制室(或消防监控中心),其设置应符合技术规范要求,其他单位应设值班室;消防控制室(值班室)应设可直接拨打“119”报警电话及单位通讯联络。
4.5.2 消防控制室(值班室)应设在建筑首层,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门上应设“消防控制室(值班室)”标志灯或标志牌。
4.5.3 应在醒目位置悬挂《消防控制室(值班室)日常管理制度》和《火警处置程序》。4.6 消防控制室(值班室)管理
4.6.1 消防控制室必须24小时设专人值班,每班不应少于2人,每班连续工作时间不应超过12小时。
4.6.2消防控制室的日常管理应符合《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GA587)的有关要求。4.6.3消防控制室应确保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灭火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4.6.4消防控制室应确保高位消防水箱、消防水池、气压水罐等消防储水设施水量充足;确保消防泵出水管阀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管道上的阀门常开;确保消防水泵、防排烟风机、防火卷帘等消防用电设备的配电柜开关处于自动(接通)位置。
4.6.5 消防控制室操作(值班)人员应经常对消防控制室设备及通讯器材等进行检查,定期做好各系统功能试验并记录齐全,确保消防设施各系统运行状况良好。4.6.6 消防控制室(值班室)人员应做好交接班工作,认真填写值班记录。消防标识标准化
5.1 消防标识设置要求
5.1.1 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分别设置下列标识:(1)消防安全布局标识;(2)消防设施标识;(3)危险场所标识;(4)消防安全疏散标识;(5)消防宣传标识。5.1.2 消防标识应当醒目、简练、美观。
5.1.3 夜间营业的人员密集场所应设置灯光或自蓄发光型标识。5.2 消防安全布局标识设置 5.2.1 单位主要出入口附近、消防车道、防火间距等位置应分别设置下列标识:(1)总平面布局标识;(2)消防车道标识;(3)防火间距标识。
5.2.2 总平面布局标识应标明单位消防水源(天然水源、单位室外消火栓及可利用的市政消火栓)、水泵结合器、消防车通道、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安全出口和疏散路线,主要消防设施位置等内容。设有专职消防队的单位还应标明专职消防队及车辆位置、特殊灭火剂储存位置及储量等内容。
5.2.3 对多层人员密集场所还应每层设置平面布局标识,重点标明本层疏散路线、安全出口、室内消防设施位置等内容。
5.2.4 总平面布局标识设置在室内的,不应小于0.5平方米,设置在室外的,不应小于1平方米。
5.2.5 单位专用消防车道附近应设置消防车道标识,标明“消防车道”字样及宽度,提示严禁占用。
5.2.6 单位建筑物与其他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处宜设置防火间距标识,标明“此处X米内为防火间距,严禁占用”字样及宽度。5.3 消防设施器材标识设置
5.3.1 单位消防设施、灭火器材所在位置应设置下列标识:(1)认知标识;(2)操作使用标识;(3)设施警示标识;(4)建筑自动消防设施检测合格标识。
5.3.2 灭火器设置点、灭火器材箱、火灾警报装置、室内(外)消火栓、防火卷帘、防火门、机械防排烟设施风口、逃生设施等消防设施器材的上方、侧方或者设施上应设置认知标识,根据规范要求标明消防设施名称。
5.3.3 消防设施器材所在位置应同时设置操作使用标识,根据规范要求标明使用方法、维护责任人及检查维护时间等内容。对消火栓、防火卷帘等消防设施的操作空间易被遮挡、埋压、占用的,还应当划线标明操作场地。室外消火栓顶部还应刷涂反光漆。
5.3.4 防火卷帘按钮、防排烟启动按钮和消防水泵远程启动按钮附近应设置“消防设施按钮严禁遮挡”警示标识。配电室、发电机间和消防水泵房门上应设置“消防重点部位闲人谢绝进入”警示标识,墙上应设置消防安全职责制度、操作规程标识,消防水泵上还应标明类别、编号、维护保养责任人、维护保养时间。
5.3.5 建筑自动消防设施检测合格标识应当标明系统(设施)名称、使用编号、维保单位及联系电话、检测单位、检测日期等内容。
5.3.6 建筑自动消防设施检测合格标识应当按下列要求设置:有消防控制室的,张贴在联动控制柜的左上角;只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张贴在报警控制柜的左上角;只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张贴在水泵控制柜的左上角;其他情况的,张贴在醒目且有人值守的地方。5.4 消防安全疏散标识设置
5.4.1 单位应设置下列消防安全疏散标识:(1)疏散指示标识;(2)疏散警示标识。5.4.2 疏散指示标识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消防技术标准设置在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的上方、转角处及疏散通道1米以下的墙面上,并应采用符合规定的灯光疏散指示标志、安全出口标志,标明疏散方向、疏散宽度。5.4.3 商场、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应在疏散通道和主要疏散路线的地面上增设能保持视觉连续的灯光疏散指示标志或蓄光疏散指示标志。
5.4.4 宾馆、饭店等住宿场所的房门背后中上部应设置消防安全疏散示意图。
5.4.5 单位安全出口、疏散楼梯、疏散通道应设置疏散警示标识,标明“禁止锁闭”、“禁止堵塞”等警示性内容,常闭式防火门上应设置“防火门请随手关闭”标识,普通电梯应在电梯门或附近设置“火灾时严禁使用电梯逃生” 标识。火灾时禁用的出口、楼梯、电梯应设置提示性禁行标志。5.5 危险场所标识设置
5.5.1 危险场所应设置下列标识:(1)消防安全警示标识;(2)消防安全管理规程标识;(3)危险设施操作标识。
5.5.2 危险场所、危险部位的室内外墙面、地面及危险设施处等适当位置应设置消防安全警示标识,标明消防安全警示性和禁止性规定。
5.5.3 危险场所、危险部位的室内外墙面等适当位置应设置消防安全管理规程标识,标明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注意事项及火灾事故应急处置程序等内容。
5.5.4 储存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仓库还应当标明储存物品的类别、品名、储量、注意事项及灭火方法。
5.5.5 仓库还应当划线标识,标明仓库墙距、垛距、主要通道、货物固定位置等。5.5.6 易操作失误引发火灾事故的关键设施部位应设置发光性危险设施操作标识,标明操作方式、注意事项、火灾事故应急处置程序等内容。5.6 消防宣传标识设置
5.6.1 单位根据消防安全要求及自身安全经营理念,在重点部位、重要场所、生产岗位应当设置下列消防宣传标识:(1)消防安全法规标识;(2)消防职责制度标识;(3)消防安全常识标识。
5.6.2 人员密集场所应在大门前、主要疏散通道或者人员聚集部位的醒目位置利用电子屏、固定宣传栏等方式设置消防安全法规标识,宣传消防法律法规和省人民政府、公安厅关于消防安全的规定。
5.6.3 单位重点部位、重要场所、生产厂房、消防办公室的墙面上及人员密集场所的主要疏散通道上应设置消防职责制度标识,标明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承诺或单位规章制度、岗位消防安全职责等内容。
5.6.4 单位重点部位、重要场所、生产厂房、消防办公室的墙面上及人员密集场所的主要疏散通道、人员聚集部位等适当位置应设置消防安全常识标识,宣传单位消防安全管理理念的标语口号、公共场所防火事项、火灾报警、安全疏散、逃生自救常识等内容。
5.6.5 商场、市场,医院的门诊部、住院部,学校的会议室、礼堂、图书馆等人员密集场所应在出入口等醒目位置设置禁烟标志。宾馆、饭店的客房床头应摆放“禁止卧床吸烟”提示牌。
5.6.6 消防宣传标识内容应根据形势发展和管理需要定期更新。5.7 消防标识维护管理
5.7.1 单位应加强对消防标识的维护管理,如有破损、模糊、缺失的,应及时更换、翻新。5.7.2 消防设施器材标识需要标明维护责任人、检查维护时间的,维护责任人变更及每次检查维护后,应及时更新。
5.7.3 国家标准及本标准对消防标识有规格、尺寸规定的,应按照规定制作;没有规定的,可由单位根据自身实际自行规定。消防知识普及化
6.1 消防安全培训
6.1.1 单位对每名员工应当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消防安全培训,人员密集场所对员工的消防安全培训应当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培训的内容还应当包括组织、引导在场群众疏散的知识和技能。
6.1.2 单位应当组织新上岗和进入新岗位的员工进行上岗前的消防安全培训。6.2 员工会查改火灾隐患
6.2.1 员工熟悉消防安全规章制度和本岗位职责,掌握本岗位火灾危险性和安全防范措施。6.2.2 员工能够落实岗位检查制度,开展班前、班后防火检查,及时发现以下火灾隐患:(1)在禁火区违章使用明火或者吸烟的;(2)疏散通道堵塞或安全出口锁闭的;(3)常闭式防火门处于开启状态的;(4)灭火器被遮挡、移位的;(5)防火卷帘下堆放物品的;(6)违章拉接电线或大功率电器未及时切断电源的;(7)违章使用或存放易燃易爆危险化学物品的。
6.2.3 员工对工作中发现的能够立即整改的火灾隐患应当立即整改。
6.2.4 对不能立即改正的火灾隐患,员工应向单位消防主管部门或消防安全管理人报告。6.3 员工会处置初起火灾
6.3.1 员工熟练掌握火灾处置程序,掌握灭火器、消火栓、消防卷盘、火灾报警装置等消防设施器材的使用方法,掌握处置初起火灾的技能。
6.3.2 员工熟悉灭火应急疏散预案内容,明确职责分工,具备完成灭火应急疏散预案的能力。
6.3.3 员工发现火情时,应立即向119火警台报警,同时通过电话、无线对讲系统等通讯工具向消防控制室、值班室和单位值班领导报告。
6.3.4 员工报告火警完毕后,能够迅速利用附近的灭火器材、室内消火栓、消防卷盘等实施扑救。
6.4 员工会组织人员疏散
6.4.1 员工能够熟练掌握火场逃生自救技能,人员密集场所员工还应熟练掌握组织引导在场群众安全疏散技能。
6.4.2 员工应当熟悉现场环境、特点以及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的位置。发生火灾时,人员密集场所员工能够积极组织引导在场群众安全疏散。
6.4.3 发生火灾时,员工能够迅速判明危险地点和安全地点,确定逃生方法,并按照消防疏散指示标志、安全出口标志等指示的方向,选用最便捷、最安全的通道和疏散设施有序地逃生自救。6.4.4 在疏散撤离时,应注意疏散逃生方法,如不要乘坐普通电梯,使用湿毛巾或衣服护住口鼻,不要直立行走,要低姿撤离,防止吸入有毒烟雾,穿过烟火封锁区时,应采取个人安全防护措施。
7.浅谈计量工作的标准化管理 篇七
一、计量工作的内涵
计量工作是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技术基础, 在科技进步和现代化建设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是生产、科研和人民生活的基础保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现代计量已发展成为集计量技术、计量法制、计量组织和计量经济诸方面为一身, 寓法制、科技、管理为一体的现代管理学科。市场经济的建立, 为计量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经济贸易全球化和国际化, 一个国家的计量水平决定了其科学技术发展。因此, 计量检测水平高低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和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
二、标准化管理的内容及特性
所谓标准化管理, 就是在管理活动中, 通过对具体事物、工作环节、构成要素、状态等方面明确提出定量化和定性化的实施标准, 引导和控制管理目标、行为、质量、和服务社会方式等统一于所限定的约束范围和应遵循的规范准则之中, 使之定向地向获得最佳的运行状态、工作效率和社会服务效益的良性转化的过程。标准化管理是一个由非标准———标准———非标准———标准的不断循环相互转化而呈螺旋式上升的动态过程, 每完成一个循环, 标准化的水平就提高一步。
三、实观计量工作标准化的科学办法
计量工作的标准化是管理的基础, 是管理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计量工作的标准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反映到企业经济效益上。要实现计量工作的标准化管理, 就要建立针对性强的计量标准化实施体系, 概括来说需要分三部, 即技术标准化、管理标准化、人员及服务标准化。
(一) 技术标准化
从技术上提供支持, 在技术管理上形成制度, 以达到相关标准要求,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计量水平, 促进计量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 (1) 技术改造, 淘汰落后的计量器具, 逐步实现计量工作的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 提高计量工作的水平。 (2) 加大监督力度, 严格执行计量监督, 对安全防护、贸易结算、医疗卫生、环境监测、资源保护等领域的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 (3) 加强计量运行管理, 根据计量检定规程、规范等相关文献进行周期检定、校准和期间核查。
2.加强计量管理, 提高计量的准确性。计量检定是所有计量工作中的基础工作。国家以此来实现计量单位的统一和量值传递。因此, 要严格执行计量检定规程, 按照《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要求组织实施, 确保检定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 管理标准化
1.依法办事。作为法定计量检定机构, 一是要强调计量科学的法制性, 依法开展计量检定工作。按照国家计量法律, 法规的要求建立计量标准, 维护、保养、检定好计量器具, 检定员定期考核持证上岗。二是要建立和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以法律为依据、制度为准绳, 加强宣传, 切实贯彻《计量法》、《质量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 将其作为计量工作的行为准则, 依法检定。
2.领导重视。在组织管理上, 要建立行政一把手直接管理的组织形式, 把计量管理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上。
3.制度健全。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包括“技术文献管理制度”、“计量标准周期检定制度”、“计量标准器技术档案管理制度”、“计量标准使用维护制度”、“周期检定 (轮换) 制度”、“现场检定管理制度”、“期间核查监督制度”、“仪器收发监督管理制度”、“人员比对管理制度”等针对计量各个环节标准化管理的制度, 确保计量工作高质量、高标准有条不紊的向前发展。
4.部门配合。要注重各部门、各岗位工作的配合、制约及衔接。比如:从计量器具的选型、购买、验收、建档、维护、检定、报废等各个环节采取闭环动态管理, 责任到人, 措施到位, 建立奖惩制度。
5.档案管理。建立计量技术档案, 做到专人专责, 提高计量工作标准化管理水平。对计量管理中的各种记录、技术资料、技术档案、检定证书、使用说明书等建立台帐, 并进行动态的档案式管理, 随时补充更新数据, 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三) 人员及服务标准化
1.加强队伍建设。计量队伍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要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提高计量人员素质, 打造一支宏大的高素质计量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为计量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开发智力和人力资源。
2.开展技术交流和技术培训。计量标准化管理与先进技术的应用及高素质计量人员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提高计量人员的技术素质和业务能力, 对推进计量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有着积极的作用。要经常组织计量管理人员开展政治和业务学习, 不断研究和探讨计量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不同科室及专业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听专业讲座, 学习有关计量方面的知识, 了解计量工作的发展方向, 使计量人员系统地学习计量技术理论, 提高计量人员技术素质。
3.开展计量咨询服务。广泛宣传计量仪器使用的相关知识, 使用户了解计量检定工作的必要性。同时, 要提高计量检定工作的服务质量, 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准则, 在双方之间架起有效沟通的桥梁, 全方位地推行计量标准化工作。
8.浅谈油田管理中的标准化工作 篇八
【关键词】油田管理;标准化;数字化
管理标准化是专门为在生产经营中所存在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统一的规则,保证秩序的最佳化。即在企业管理中制定标准制度,实现标准化管理,以推动企业生产经营高效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为实现现代标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油田行业自身具有的特征给企业管理增加了难度,主要表现在,第一,油田企业要进行开发建设,就需要建立各类场站,工程量大,建设时间长,组织难度高;第二,投入高,风险大,对成本控制的难度大;第三,规模不断扩大,井站数量不断增加,给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所以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企业管理,建立标准化管理模式,合理调配各种资源,促进企业高效生产。
1.地面工程建设标准化
地面工程建设标准化是提高石油企业开发、生产效率的重要措施。由于石油企业在开发过程中需要不断建设各种场站,制定标准场站设计,制作统一设备模板,能有效提高场站建设的效率,提高企业的效益。
1.1场站设计标准化
在石油企业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对一定区域的地质情况有了较深认识,在众多数量的场站建设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在实现生产标准化过程中,对过去的场站建设的经验进行总结,结合场站的功能和基本建设流程,制定几套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可行的标准化场站设计,并根据不同规模和用途对场站内模板设计。对地面工程不同种类、工艺、布局等进行分类设计,对站内的设备、配管等进行统一选型和设计,其总体目标在便于施工、经济适用、安全,实现地面工程建设的高效、安全、低成本。
1.2设备制作模板化
在设计标准化的基础上,实现设备制作的模板化,将极大提高地面工程建设的效率。设计标准化已经形成几类不同的地面工程样板,根据企业建设计划,提前对模板化组件进行预制,并对各种设备的安装、配管、规格等制定标准文件,为设备等的安装和维护提供指导,为地面工程建设流程化奠定基础。
1.3施工流程化
施工流程化是提高地面工程建设效率,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实现施工流程化,首先需要建立统一的资源配给系统,按照场站建设的地理位置和建设需要,就近供给材料和设备,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其次,对不同的场站类型制定几种可参考的标准施工方案,在建设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和标准施工方案,调整施工流程,实现施工的流程化、高效化。
2.管理数字化
2.1生产管理数字化
生产管理数字化能有效促进生产标准化,保证生产安全,提高生产效率。生产管理系统主要对井组、管线、站点等生产单元,进行管理和控制,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分析提高生产效率的措施,并实现生产单元之间的有效配合,以促进生产活动的高效进行。
2.2生产运行系统数字化
生产运行系统的有效运行能促进资源合理分配,提高生产的效率。利用信息化系统,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对生产信息进行分析,根据生产需要调配资源;根据企业生产计划,向各操作场站发送生产计划指标,对生产进行统一指挥;对各场站周围的环境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2.3决策系统数字化
企业高层管理和经营决策必须建立在系统的、充足的信息基础上,在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全面、整体评估的基础上,进行企业决策。建立管理数字化系统,将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全面展现在管理者面前,帮助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智能化系统还能根据企业基本信息数据库和典型案例,提供决策参考,能有效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3.运作市场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国内的石油生产企业不仅面临着国内众多企业的竞争,还受到国际市场的挑战,在双重压力下,石油企业只有不断提高市场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力,才能在石油行业立于不败之地。
3.1产品销售渠道
我国市场经济在长期的改革中不断完善,石油企业在市场管理中需要形成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与其他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的市场销售流程对产品的销售有着较大的影响,加强对产品销售状况的分析,形成系统的销售成本控制、渠道管理、销售服务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2价格管理
价格是产品竞争的指标之一,也是企业获得利润的主要因素之一。石油企业市场管理部门建立市场行情调查小组,对市场变动进行调查分析,结合市场和生产成本进行价格调整,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建立生产材料市场小组,对企业生产需要的各种材料进行市场调查,根据市场行情和生产需要,及时采购物美价廉的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3.3企业合作
由于石油生产过程的复杂性,石油企业需要与钻探企业、物探企业、运输企业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形成石油产品生产、销售链条,促进企业生产,实现合作企业的双赢互利。
3.4劳务关系
施工招标是企业结合市场对生产成本进行控制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方面对施工队伍的资质进行审查,确保施工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施工质量;另一方面进行公开、公平招标,选择报价低资信度高的施工队伍,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成本。
4.油田管理标准化意义
建立标准化油田管理系统,能有效提高石油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其具体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有利于大规模生产。石油发开生产规模大,建立标准化管理,对地面工程进行标准化设计,设备进行模板化制造和系统化调配,能极大提高施工效率,缩短设计和工程预算编制时间,缩短工程施工、站内安装时间,对于交叉作业等进行有效地协调,有利于企业在短时间内进行多数量的场站建设和开发。第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场站的标准化设计、设备模板化生产带动地面工程管的标准化,改变了过去施工组织的不确定因素,能够根据企业生产计划提前进行组织、预制设备等,提高了管理效率;从生产到管理实现数字化,为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依据,有利于业务活动的流程化和规范化,有利于管理和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第三,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建立企业市场管理系统,形成系统的产品销售、服务、成本、价格管理模式,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与其他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形成产品生产—销售链,能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石油企业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标准化、模板化设计和生产中,对重点技术和工艺制定统一的技术文件,对生产和建设进行指导,有利于实现生产的高效化。
5.结束语
油田管理标准化是实现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下转第199页)(上接第176页)要途径,在信息化时代,将企业管理标准化与信息化结合,构建企业管理自动化系统,是新时期油田管理的发展趋势。 [科]
【参考文献】
[1]张兴良.“四化”管理模式加速“西部大庆”建设[J].中国石油企业,2012(08).
[2]凌心强,李时宣,张彦博.长庆油田的四化管理模式[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1(01).
[3]朱慧琳.数字化实现采油厂管理标准化[J].中国科技博览,2012(06).
[4]牛朝伟,汪泉,范宁涛.油田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监督审核和实施实效[C].第十二届石油工业标准化学术论坛论文集,2009.
【管理者工作标准】推荐阅读:
测风工作管理标准06-26
工会工作管理标准07-13
监理工作标准化管理要求09-28
水电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总结09-30
样板房管理员岗位职责与工作标准08-31
仓库管理标准11-02
物业公司管理26电梯运行管理标准作业规06-22
产房管理与标准06-20
计量管理标准06-22
6s管理标准大全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