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书育人心得

2024-06-29

大学教书育人心得(共8篇)

1.大学教书育人心得 篇一

中国古人讲求“在其位,谋其政”,美国作家爱默生认为“责任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价值,它具有崇高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居于最高的地位”。唐朝人韩愈将“师者”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层次宿求上。对于本人来讲,教书育人是太阳底下最为光荣神圣的职业,属于“快乐大本营”的范畴。韩非子讲得好: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如今也贬义褒用,被诠释为爱岗敬业,失却青春岁月的同时,收获责任意识。于是,我时常把责任心的缺失看作是为师从教的最大失败,此所谓“教育兴亡,匹夫有责”。

记得费孝通先生有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凡是我双脚踏过的地方都散发着玫瑰的芬芳。《红楼梦》中有警句: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桃红又是一年春。屈指算来,我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已将近一年矣,如果说经历是人生最大的财富,那么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走过的日日夜夜是我莫大的幸福。隔行如隔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必须对自己从事职业的重要性有独到的年感悟和认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多建一所学校,就会少建几所监狱。而作为受教育者的广大学生则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记得自我们小的时候,就对“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烂熟于心,于“子不教,父之过;教不学,师之惰”刻骨铭心,沉浸在“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无尽意境中,陶醉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质朴古训中。其实,这都折射了教书育人所扮演角色的举足轻重,凸显了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所承载的价值取向对于这个社会是多么不可或缺。传承文明,开拓创新,正是对教育本身及其身体力行者的最好解读。我自豪,因为我是人民教师这个特殊而光荣的群体中一分子。

诗人但丁说:“爱是美德的种子。”歌曲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作为一个老师,要有“杜鹃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执著坚忍,具备“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的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我们要善于和物欲横流、追腥逐臭的世俗潮流远距离,和三尺讲台近距离,与广大学生零距离。我们要学会用爱心和真诚在老师和同学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桥梁,打造一个互动平台。爱心温暖人心,真诚消融坚冰。理解—谅解—化解—和解,展现的是师生关系间和谐良性的发展轨迹。童年,总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爱心守望,真诚同行,是我的默默追求。

三毛有诗云:平凡简单,安于平凡真不简单。选择了三尺讲台,就等于嫁给了寂寞。先人以“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来励志。不错的。都说寻芳路上花如锦,可“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远常在险远”。作为一个国语老师,“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是我的座右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读书是我生活的一半,想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我总是莞尔一笑。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作为教书育人的载体

和主体,必须胸有丘壑,正所谓“家中有粮,心中不慌”。我见证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寂落寞,品尝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艰辛痛楚,也和我的学生共同领略分享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激动喜悦。为人师表,提倡师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对无数像我这样的国语老师矢志不移所欲求人格理想的诗意描摹。安贫乐道,独善其身,正是一个教书匠修身养性、超越自我的标尺杠杆。

2.大学教书育人心得 篇二

关键词:全面育人,全体育人,全程育人,精神扶贫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中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大学生群体,他们不仅经济贫困,而且因经济贫困、心理因素等出现精神贫困,面对贫困大学生群体,为了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国家、社会、学校等都为此采取了物质帮助、法律保障、政策支持等诸多的措施,解决了他们的系列问题,但是却存在着注重“物质扶贫”或“经济扶贫”,忽视了“精神扶贫”的问题。

无论是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还是从高校的培养职能来讲,高校承担着人的伦理本性的塑造功能。没有伦理精神就没有学校教育, 缺乏伦理精神的学校就会与世俗性的社会混为一体。因此,教育应从伦理关怀的角度出发,为帮助贫困大学生“精神脱贫”,应构建“全面育人、全体育人、全程育人”的贫困大学生“精神扶贫”体系。

一、全面育人

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不仅是教书,传递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是育人,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心理。从调查情况来看,很多贫困生的经济拮据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其心理调适能力、性格和人格健康,表现为极度自卑或自尊、敏感、多疑。人的健康不仅包括健康的身体,还包括健康的心理、健康的人际交往。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本来就极易出现心理冲突,而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更由于额外承受来自经济上的、生活上的巨大压力,更易出现心理困扰等“疾病”。因此学校教师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情感教育,在“物质扶贫”的同时,要加强“精神扶贫”,使贫困大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全体育人

(一)注重发挥辅导员的前沿作用。

辅导员驻守在高校学生工作的前沿重地,是学校与学生信息沟通的桥梁,也是学生在校期间最亲近的直接管理人员,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贫困大学生的情况,辅导员在新生入学时,就要对学生的情况详细了解并建立书面档案,采取动态的管理方式,及时更新学生信息。同时学校要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使其掌握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号召辅导员改变工作方法, 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学生求助变为主动关怀, 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注重发挥心理教师的防治作用

1.初级功能,预防心理疾病。

建立贫困生心理辅导的长效机制。首先学校要进行必要的心理普查,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通过家访、个别访谈、问卷、档案归类,结合学生的经济情况和心理情况的变化,在原有心理普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信息的搜集整理、跟踪调查等大量工作,建立一套完整的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素质档案,以全面掌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为预防心理疾病,及时、准确、有针对性地做好贫困生的“精神扶贫”提供保证。

2.中级功能,完善心理调节。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及心理知识讲座,通过多种渠道向贫困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健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机制,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分析贫困生无助、困惑、自卑的原因和后果,帮助贫困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要认识到“贫穷”不是过错,强化自尊、自立、自信的主体意识,让他们积极地追求知识,发展自我;加强团体辅导——贫困生成长辅导工作,帮助他们提高心理调适水平,增强对现实困难的应变解决能力,提高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和心理素质;为贫困生开设“专家门诊”,聘请有关专家针对贫困生中的共性心理问题,开办专题讲座,召开座谈会,进行具体指导,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对于极个别确有严重心理问题的贫困生,允许他们自由选择专家和自行选择书信、电话、私谈等保密方式,以求帮助,使他们的心理问题有合理的疏泄渠道,精神压力得到及时的排解,消除心理消极因素。

3.高级功能,发展自我,健全人格。

开展体验式培训, 从心灵深处触动贫困生,主要针对贫困生开展类似于成功素质拓展训练的体验式培训, 引导贫困生获得转变, 正确认识贫困问题, 全面了解自己, 客观评价、欣赏自己, 自信、自尊、自强, 顺利学习、生活和成长。将这一先进的理念用于对贫困生的帮助, 效果会比单纯的经济助困有效得多。这样的一段体验式培训经历将会对他们今后的大学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经济助困是一时的, 只能解决暂时的问题, 而心灵助困的作用却是长远的, 彻底的。在帮助贫困生时, 真正让贫困大学生走向现代社会, 让他们的心灵在现代物质的帮助下健康成长。

(三)注重发挥优秀贫困生的榜样作用。

选择贫困生的优秀代表、勤工助学先进个人, 营造“ 贫寒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大学生更光荣” 的氛围。发掘贫困生特长,帮助树立信心。通过走访和调查,我们发现心理问题在成绩一般、无特长的贫困学生中发生的几率较高。而在学习成绩好或有某些特长的贫困学生中,则明显低于前者。而且他们在同学中的威信较高,与同学的关系也比较融洽。这表明自信对于贫困生发挥巨大的心理影响作用。因此,培养贫困生的自信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应尽力创造机会发掘贫困学生自身的特长与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与自强能力,创造条件让贫困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发掘提升自身能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地适应与他人的沟通与调适。

(四)注重发挥学生干部的交流作用。

各班由学生干部与贫困同学间建立一对一帮扶制, 多渠道关心贫困生,这种帮扶方式比较传统, 但对于经济上、心理上和学习上都困难的学生来说却是很有必要的。很多贫困生缺少的正是一个倾诉的渠道, 同龄人之间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沟通。各班由学生干部担任心理委员并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 通过他们及时了解和掌握贫困生的异常心理和行为, 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贫困生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等形式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使其心理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五)发挥贫困生社团的陶冶作用。

鼓励贫困学生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 提高自身素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贫困生应多参加各种社团组织。一方面可以开阔视野, 多和周围的人交往, 让自己逐渐变得积极乐观起来。另一方面, 在社团组织中可以培养自己的组织、协调、交际、表达等能力。提高贫困生的能力和素质是解决其心理问题最好的方式。同时,学校还应多开展针对贫困生的团体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在协作中提升沟通能力,改变他们封闭、内向、孤独的个性。如成立贫困生自己的组织——自强社, 由贫困生自愿组成, 学校给予物质支持。在这个群体里大家站在一个起点上, 相互之间较少有歧视或轻视之嫌, 较多的是相互鼓励和支持, 在这里很多贫困生有了归属感, 找到知心朋友。这个社团定期组织贫困生座谈, 发表自己勤工俭学的感想, 畅谈自己的心理困惑, 学习应对各种挫折的心理学方法和提高心理调节能力的方法, 并在每年新生入学不久, 组织有勤工俭学经验的高年级贫困生讲座, 把自己助学的经验传递给低年级的贫困生。

(六)注重发挥思政教师的教育作用

(1)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自信意识。

帮助贫困生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让他们懂得,家庭的一时贫困,对他们的人生发展是一个磨炼,“苦难也是一所大学”,要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品质,不被贫困压垮的精神,在逆境中奋起。

(2)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自强意识。

帮助贫困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针对一部分贫困生身上所存在的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念等问题,通过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凡是有助于完成学业的勤工助学活动都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并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换取报酬,在劳动中解决经济贫困问题,同时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3)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自立意识。

帮助贫困生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真诚地为贫困生服务,循循善诱,真心关爱,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真正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价值,帮助他们正确看待自身的优点与缺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少贫困生认为自己是贫困生,学校各种减免、各项捐助是自己应该得的,要帮助他们坚决摒弃这种思想。

(4)培养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学校以及社会对贫困生的支持, 既是对贫困学生的关心与爱护, 也是对贫困学生的期望。将贫困生对社会的关爱、对他人的关心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 有意识地组织一些“ 受助者助人” 和“ 爱心传递” 等实践活动, 倡导贫困大学生带头做生活中的点滴小事, 如自觉遵守学校和社会秩序、努力学习、积极参加活动等来表现自己的感恩意识,学会用自己的爱心来回报社会、回报他人, 并让他们在各种助人活动中升华情感, 提高素质, 体验人生价值,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诚信是一种道德规范,诚信素质的形成既要靠教育,还要靠约束,学校必须从两方面抓起,一方面要把诚信教育纳入整个思想教育体系,作为经常性的工作。对受助贫困生,进行系统的助学贷款政策教育,有效提高受助学生的诚信素质,构建起助学贷款良好的信用基础。

(七)注重发挥学生处的管理作用,完善贫困生教育管理工作制度。

建立贫困生档案,从新生入校起就应根据学生档案和学生自己写的贫困申请建立贫困生档案, 并动态修改贫困生档案,开展跟踪性的教育和救助,对于贫困补助的审批要与学生在校的成绩和表现适当挂钩,对于那些违反教学秩序的学生坚决不批,对于那些在校期间学期考试有多门不及格的也适当不批或少批,把有限的资金用到真正贫困又品学兼优的学生身上。

三、全程育人

(一)制度育人。

学校管理制度的设计需要体现出对贫困大学生的伦理关怀,对贫困大学生群体实行“伦理偏爱”。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了在符合正义的自由平等原则基础上“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的安排能使它们符合地位最不利的人的最大利益, 符合正义的储蓄原则”的“差别原则”, 即对出身和天赋不平等的人进行伦理偏爱。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 制度与伦理是融为一体的,学校管理制度渗透了伦理精神,其宗旨是关注学校利益相关者的合理利益, 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利益, 实现利益的分享与共享, 以促进和保障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

作为高校, 应该在入学、评优奖励、资助项目、就业、文体活动等学生工作的项目中, 在不违反“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前提下, 对贫困大学生群体给予适当的倾斜照顾。如对贫困大学生的入学“绿色通道”的制度设计,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等,从而给贫困生更多的机会和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地走到台前, 勇敢和自信地面对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现实生活。使得贫困大学生群体能切实感受党和国家、学校和集体对困难群体的温暖, 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管理育人。

提升学校管理者的伦理品质。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的反映, 表达了管理者对管理实践过程与结果的“ 应该如何”的价值判断,学校管理者也是学校制度的伦理精神的实施者。因此, 学校管理者伦理品质的提升, 是学校管理制度设计和实施伦理关怀的主观条件。“润物细无声”,贫困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社会的阳光。

(三)教书育人。

关心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绝不仅仅是思政老师和心理老师的责任,所有的教师都承担着育人的责任,每个老师在教书的同时,对贫困大学生群体给予积极健康的伦理关怀,以致每一个贫困大学生感受到大学校园的集体温暖,使党和学校的阳光通过一系列的善举普照到每个贫困大学生的心里,并演化为对党、对政府、对学校、对班集体的认同和信服,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总之,为帮助贫困大学生“精神脱贫”,高校的教职员工共同努力,构建“全面育人、全体育人、全程育人”的贫困大学生“精神扶贫”体系。经济贫困并不必然引起心理贫困,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是由于受环境负面影响诱发的。因此,解决贫困学生心理问题不仅要针对学生本人,还要与这些学生的身边人进行沟通,使他们认识到每个人在人格与价值上都是平等的主体,彼此的尊重与理解是对人的基本要求。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精神贫困”,要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学生处、系领导、心理健康教师、思想政治老师、辅导员、学生干部、优秀贫困生等的作用,为贫困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成功,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在协作中提升沟通能力,使他们既能“经济脱贫”又能“精神脱贫”。

参考文献

[1]王晓倩,潘俊,大学生助学模式新探:从经济助困到心灵助困[J].高教研究,2006,10.

[2]符晗,刘海华,贫困大学生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有机整合的对策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

[3]蔡立彬,陈莹林,良盛李迎。关于构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4]杨宝泉,贾晓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情感关怀和心理救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5]林莉.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创新初探[J].高教探索,2003,2.

[6]孟新.关于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建议[J].江苏高教,2003,6.

[7]赵观石.完善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几点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2.

[8]梁军,邱杰程,亚利.构建和完善高校贫困生帮扶体系的探析[J].高教论坛,2007,5.

3.浅谈几点“育人”心得 篇三

假如作为人师的我们能真正认识到“育人”的重要性,能在平时教学科学文化、艺术的同时对青少年学生不断渗透正确的思想、良好的品德,培养他们的分辨和抵御力,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上的是非善恶,美与丑,明白一个人活着不只是为了自己,还有孝敬父,为父母养老送终、为社会其他人服务、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义务。你说,青少年学生具备了这些良好的心里素质与思想准备,还会去做违法乱纪的事吗?绝对不会。犯罪率自然就渐渐下降直至为零。到时,青少年学生将拥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进而认真学习和掌握实践知识与技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不断为社会创造财富,推动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由此可见,“育人”的重要性,因此它是教师的首要职责,必须摆在首位。

教师把“育人”作为首要职责,有利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把“育人”作为首要职责,更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育人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劳动、教会学生健体、教会学生审美,做个真正的人。这也正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基础教育改革中提倡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因为,中小学生出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逐步形成,这一时期也是人生中的关健转折期,思想可塑性强。因此,把育人放在首位是非常重要的。

但在当今学校里,仍然存在这样的弊端:多数教师为了在学校统考中使自己所教班级平均分数在同年级平行班级中名列前矛,在平时的教学中过于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渗透,自然而然分数就成了学生的命根子;考试就成了老师的法宝。认为教师只要把书教好,学生就能考好,就万事皆好。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因为,一个孩子如果连做人道理都不懂,学那么多知识、技能又有什么用呢?说不定反而不是好事。例如:2002年春天轰动一时的清华高才生泼硫酸烧熊事件,2004年在云大宿舍连杀四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等等,难道他们的学习不优良吗?但是他们的行为却给校风建设带来很大的障碍。针对这种情况,即使老师有再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良好的教学技能也无济于事,关键在于育人,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学生讲述关爱生命显得非常重要。

具体地说:“育人”就是要把青少年学生由缺乏思想意识,难于分辨及抵御外界不良影响等受本能支配的自然人,培养教育成能辨别是非、能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道德规范,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优良道德品质的社会人。在这一社会化的过程中,青少年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下,逐渐形成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因此,他们自然就懂得分辨是非善恶、美与丑,那些违法乱纪的是就不会产生了。例如:前段时间有相当的学生在放学后不按时回家,在沿途的游戏厅中玩游戏,出现了玩“游戏机”热,正是由于学生缺乏分辨力和抵御力,使青少年学生幼小的心灵受到侵蚀,电子游戏里面那惊心动魄的情景使某些学生觉得读书枯燥无味严重影响了学习,有的学生甚至为了拿到玩游戏的钱而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针对这种“游戏机”热,我及时采取措施,对沉迷游戏的同学逐个进行家访,了解家庭给他们的关心和温暖到底有多少,交给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在班级里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使之知其危害,同时引导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生动活泼的各种活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了“免疫”力,从而自觉抵制了“游戏机”的诱惑。由此可见,只要学生形成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就会营造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在这环境中认真学习实践知识和技能,把自己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四有”新人,使教育这摇篮年年出人才,出好人才,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把“育人”作为首要职责,有利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功。

21世纪我国要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坚持以建设为中心不能动摇,同时要切实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否则经济建设最终搞不下去。可见,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关键,因此,这重担就落在教师肩上,要把青少年学生教育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谈得上为祖国、为人民贡献青春的志向,投入到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的远大理想,共同为我们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奉献自己的才智。

三、把“育人”作为首要职责,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

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需要“书呆子”而是需要跟得上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人才,那么就要求青少年学生要有广阔视野与一定的社会经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一改过去那种闭门造车,温室里育花的错误做法,引导青少年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生活,教会他们辩证地认识社会现象,体味世态人生,指导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和头脑去探索人生的正确方向和道路。同时也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这样的人才不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人才吗?

总之,“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是教师的首要职责。在教给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积极的、健康的思想和行为,由此我们就可以充满信心地断定: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功了一半。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不应该看他得到什么。”同行们,让我们在这平凡而神圣的岗位上奉献我们的爱心,在奉献中追求人生的价值,合奏一曲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乐章。

4.教书育人心得体会 篇四

有人说,一个学生就是一首诗,一个心灵就是一个世界。爱学生就是要对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的真爱,爱得深,爱得严。感动着他们的感动,痛苦着他们的痛苦,收获着他们的收获,成功着他们的成功,在学生心灵的沃土根植美好和梦想。

(一)、用亲和之心架设教育之桥

我经常这样扪心自问: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究竟是什么,优美的语言,广博的知识,还是丰富的经验?终于,我发现,这些都是一名优秀教师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但更重要的是有爱心,是穿越心灵的无私的真爱。师爱,发自内心深处的真爱,是师德的老师的体贴,关爱使他们感到舒畅、亲切,一句恰如其分的赞扬和关心远远胜过冷冰冰的指责,这就是亲和力的作用。教育是育人的伟业,用真心触动他们的心弦,也同样收获他们真诚的爱。核心,它是熊熊的火炬,能点燃学生的梦想;它是指路的明灯,能照亮学生前进的路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心,就是为师者赤诚的真心,如春风化雨,点点滴滴滋润学子心田。,师德,决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无私精神的体现,一种不息的师魂!

(二)、用无私之心铺就事业之路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博大无私、宽广无边的,也是无微不至的。教师,可以感染同事,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可以感染家长,树立威信,真诚沟通;可以感染学生,积极进取,勤奋努力;我们更可以感动社会,爱岗敬业。

(三)、用研究者之心搭建教学之梯

在学校“科研兴校,内涵发展”思想的引领下,成为研究者、作研究型教师成为我的事业追求。我认真钻研,努力实践,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实效,(四)、言传身教、严格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催化剂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实践表明,教师的道德品质、治学态度、工作作风、生活态度,乃至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灵。正因为言传身教这种特殊的育人效用,使为人师表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途径。因此培养人才的素质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威信,首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简单的一句话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教师展示的不仅是丰富的科学知识、严谨的教学风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且还有教师的个性及心理素质。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学生尽收眼底,因而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的优良品质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在“教书”同时起着“育人”的良好作用。其次还要严以自律,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作身先士卒的垂范。另外还要关心热爱学生,课后倾听学生的声音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爱是人类的情感之一,情感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及情绪体验,它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

(五)、根据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启迪学生心灵

现在的学生究竟有哪些特点?这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一定要突出时代性,适应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适合于学生心理特点的措施加以诱导,使学生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点,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针对学生的特点多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把学生吸引到正面来,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如经常开展纪律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

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人类社会教育过程中所共有的特征,也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教学活动不是随意性的,而是根据一定社会所确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的要求,教师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所以,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条最基本的教育规律。将教书和育人割裂,只顾教书,不管育人,这不仅是淡忘了自己的社会角色,缺乏职业道德,而且是对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教师神圣职责的亵读。每个教师都要遵循教育规律,不仅要做好专业知识的传播者,还要自觉当好正确政治方向的引导者和高尚心灵的塑造者,才不愧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篇二:教书育人心得体会

常言道,教书育人。但在实际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常常忽略育人,而只顾教书,结果成了教死书,死教书,教学过程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明显。其实,教书与育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我认为,要教书先要育人。学生有了好的思想品德,对学习有了正确的认识,学起知识来就会游刃有余。教师的教学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班有一男生特别捣乱,平时不仅不爱学习,而且霸气十足。当他犯错误的时候,无论什么原因,他总是振振有辞,即便没理也要辩上三分。每当看到他盛气凌人的样子,我就会觉得气不打一处来。一个学生为什么不懂得认真学习,而只顾虚伪地伪装自己呢?……细想自己的做法,也许有些急于求成了。以前我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对其品行的培养,结果导致他成绩一般,我也收效甚微。后来,在学校行为习惯的培养的影响下,我注重引导其向好的善的学习,注重其品行的培养。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他渐渐变得懂事了,同学们也更加欢迎他了,他的成绩也有了明显改善。

陶行知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密切。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而育人也反过来影响教书。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有了好的品行习惯,才会端正其学习态度,更快更好地接受新知识,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目前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在这个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趋复杂,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知识的竞争,更是一种意识的竞争,一种思想与观念的竞争。因此,情商的高低将愈来愈多地影响一个人能力的发挥,影响其个人水平的高低。由此看来,育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味教书而忽略育人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它已成为一种落后的教学方式,甚至很快会被淘汰。因此对于一个想有所作为的教师来说,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拥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正确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使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扬长避短,从而激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寓教于乐的师生互动,从而使新课堂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进而使新课堂得到更加切实的推广。

篇三:教书育人心得体会

中国古人讲求“在其位,谋其政”,美国作家爱默生认为“责任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价值,它具有崇高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居于最高的地位”,教书育人心得体会。唐朝人韩愈将“师者”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层次宿求上。对于本人来讲,教书育人是太阳底下最为光荣神圣的职业,属于“快乐大本营”的范畴。韩非子讲得好: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如今也贬义褒用,被诠释为爱岗敬业,失却青春岁月的同时,收获责任意识。于是,我时常把责任心的缺失

看作是为师从教的最大失败,此所谓“教育兴亡,匹夫有责”。

记得费孝通先生有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凡是我双脚踏过的地方都散发着玫瑰的芬芳。《红楼梦》中有警句: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桃红又是一年春。屈指算来,我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已将近一年矣,如果说经历是人生最大的财富,那么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走过的日日夜夜是我莫大的幸福。隔行如隔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必须对自己从事职业的重要性有独到的年感悟和认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多建一所学校,就会少建几所监狱。而作为受教育者的广大学生则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记得自我们小的时候,就对“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烂熟于心,于“子不教,父之过;教不学,师之惰”刻骨铭心,沉浸在“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无尽意境中,陶醉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质朴古训中。其实,这都折射了教书育人所扮演角色的举足轻重,凸显了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所承载的价值取向对于这个社会是多么不可或缺。传承文明,开拓创新,正是对教育本身及其身体力行者的最好解读。我自豪,因为我是人民教师这个特殊而光荣的群体中一分子。

诗人但丁说:“爱是美德的种子。”歌曲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作为一个老师,要有“杜鹃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执着坚忍,具备“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的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我们要善于和物欲横流、追腥逐臭的世俗潮流远距离,和三尺讲台近距离,与广大学生零距离。我们要学会用爱心和真诚在老师和同学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桥梁,打造一个互动平台。爱心温暖人心,真诚消融坚冰。理解—谅解—化解—和解,展现的是师生关系间和谐良性的发展轨迹。童年,总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爱心守望,真诚同行,是我的默默追求。

三毛有诗云:平凡简单,安于平凡真不简单。选择了三尺讲台,就等于嫁给了寂寞。先人以“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来励志。不错的。都说寻芳路上花如锦,可“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远常在险远”。作为一个国语老师,“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是我的座右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读书是我生活的一半,想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我总是莞尔一笑,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作为教书育人的载体和主体,必须胸有丘壑,正所谓“家中有粮,心中不慌”。我见证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寂落寞,品尝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艰辛痛楚,也和我的学生共同领略分享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激动喜悦。为人师表,提倡师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对无数像我这样的国语老师矢志不移所欲求人格理想的诗意描摹。安贫乐道,独善其身,正是一个教书匠修身养性、超越自我的标尺杠杆。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育人是我生命的另一部分。首先,我会让学生们逐渐通晓“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真谛,培养他们学好用好国文的兴趣,让他们珍惜大好时光,懂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哲理;其次,我会创新教学方式,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娓娓道来,融入到他们脑海中,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的理念汇入教诲孩子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日常生活中,把“和而不同”延伸到学生们接物待人的行为准则中,以“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引导同学门勤奋刻苦。第三,我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注重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促进他们共同提高。这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于潜移默化中增长了孩子们才干,扩展了他们的视野,增加了他们的智慧。同时,锻炼了自己的本领,出现了“双赢”局面。大家同舟共济,步调一致,齐头并进,共赴前程。

5.教书育人心得体会 篇五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为本,教师为本。”当前,我国教育发展进入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强国的新阶段

生成长过程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但要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是很不容易的。这就要发挥我们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贯彻、落实“xx”的要求,使教书育人工作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教书育人,我觉得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把爱国主义的教育和熏陶作为老师最大的责任。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们也许不能改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不能改变整个社会潮流和舆论,但我们能改变学生,只要我们不推卸、不躲避、不畏难,在心底里对自己说:“教书育人,我的责任。”我们有责任继承良好的教育传统,并通过教育实践,不断发扬光大。

作为老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使者,要努力学习、勤于实践,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努力践行者和积极推进者。

首先需要有爱心。在教育中,爱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彰显学生的个性,放飞学生的心智,启迪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其次,教书育人需要耐心。内心如火一般炽热,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为全体学生服务,这样才能燃起学生对知识渴望的熊熊之火。激发学生的斗志也是必不可少的,给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有“克敌制胜”的决心,这样才能在“创新教育”面前打好攻坚战。

6.教书育人心得体会 篇六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各育发挥不一样的作用,其作用的大小和方向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当人师,不能当经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书应是育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育人比教书更重要。应在教书中育人,在育人中教书,教育工作要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主导的方向。这样,才能给学生以完整的、全面的教育,才能保证学生的素质发展不出现缺陷。

魏书生还个性强调身教,他认为身教应重于言教。他日常注意用自我的人格力量去培养学生的人格,他认为教师没有人格力量,不能率先垂范,事实他就不能进行真正的身教。

7.大学教书育人心得 篇七

2013年4月8日-10日, 很荣幸有机会参加了在沭阳举行的宿迁市小学体育教学研讨活动。工作8年来第一次零距离接触了最具权威的大师、专家、教授, 身临其境地观摩了四位老师用四节课来诠释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的《课标》理念。

2、拨开云雾梦执著

我在享受专家、教授们智慧的同时, 追寻着我的梦想。回想我的课堂教学实际, 觉察到自己的责任和面临的任务。不觉的再次回问自己:本次体育优质课评比观摩活动, 带回的是沉甸甸的收获和思考。现将本次活动的心得体会向大家做一汇报交流, 供大家交流探讨。

在听课过程中, 我始终被老师们感动着。感动于老师的纵横千里, 收放有度, 感动于学生灵动思维, 勇于创新, 感动于老师的激情投入, 生机勃发, 感动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 大胆的创新, 完美结合。

本人尤其欣赏李老师这节课, 听完李老师的课, 让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原来体育课还可以这样上, 上得如此从容不迫, 上得如此兴味盎然, 上得如此富有激情。由这节课引出了我对体育课的一些思考, 这节课之所以这么让我们觉得震撼, 觉得耳目一新。就因为它是一节体现体育课改精神实质的课, 它让我们对体育课改的理论有了更加直观的感性的认识。近距离的接触和感受, 使我受益匪浅.具体体现在:

(1) 以学生为本,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指导, 教学评价等都考虑到每一个学生。

(2)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能力, 教师们在教学中借助泡沫踏板这一器材, 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 多元的评价.教师能在教学中注意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学生自评, 生生互评, 教师点评等。既有终结性评价。也有过程性评价, 以评价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4) 是“用”教材理念的体现, 教师在教学中, 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加工, 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 更贴近生活实际,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教师角色发生了彻底的转变.我所感觉到李老师在课堂上不像是“老师”, 反而像一位朋友, 没有一味的去讲授知识, 而是帮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动作的解决获得学生的理解。

3、听课的反思

通过这次体育研讨活动, 我扪心自问, 我的课究竟是什么样的?

3.1、我的课像不像课

目前体育教师不足的乡镇学校, 在安排课务时随便让文化课老师上几节体育课, 体育老师的课与他们比优势究竟在哪?我们体育老师所带的课务实五花八门, 不能体现我们专职体育老师课务,

3.2、我的课是不是体育课

体育课堂教学起点在哪里?又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最后的又要走向哪里?事实上, 作为体育教师的我能讲得清楚吗?

新版课标的特性:基础性是“掌握必要的”;实践性是“身体练习”;健身性是“适宜负荷”;综合性是“育人功能”。

我一直”梦”想着, 学生能自如的把我所教的技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并养成科学地、安全地、自主的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终身习惯。

“以体载德, 以体促智, 以体健身、以体立美, 以体养劳”等体育教育的整体功能, “挖掘”出体育课程特有的德育元素和健康素材, 突出立德树人、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为什么学生喜欢有意思的体育活动, 不喜欢有意义的体育课?学生学生喜欢“放羊课”是谁之过?

3.3、我会不会上常态体育课

由于“潜规则” (平时课安全就好, 比赛课获奖才好) 等原因, 让体育回归自然, 是何等的艰难。“教师说得少, 学生想得多;教师动得少, 学生练得多;教师管得少, 学生互管得多”等常态课的要素如何体现于平时课堂?其实, 新课标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 从“教学目标”转向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 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立足于“学”的体育课堂, 我认为应有三个表征:一是学得简单。不必把体育教学搞得太复杂, 硬加段音乐就表示应用了多媒体?教学设计九曲十八弯也许“显得精彩”, 但这种精彩仅是一种幻觉。二是学得自然。体育课堂应当是一种真实、生态之所在, 是孩子可以舒展身心的地方。三是学得快乐。体育素养蕴含了理解生活与展示自我的主体需要, 这种需要的满足才是“体育的快乐”所在, 也是“健康的体育”所求。

3.4、我的课能不能成为更优秀的体育课

追求“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是教改两大核心任务:一是更高质量, 实际上是效益性的问题;二是更加公平, 实际上是差异性的问题。

现实中我所教的班级差异性显著, 也难处理。让跑操场一圈, 就一圈, 50多人中就表现出多种不同现象。教育公平的三个层次 (一是有教无类, 二是因材施教, 三是人尽其才) 很难在我的常态课堂上体现出来。

4、欲知山高处, 还需续前行

曹教授解释我们培训服设计理念时强调:此次培训只是开始, 还需广大的体育工作者去研究、去实践、去开拓。我带着责任、带着《课标》的理念来到自己的课堂去诠释《课标》内涵, 进一步充实、完善、丰富自己的体育课堂。

摘要:我带着责任、带着《课标》的理念来到自己的课堂去诠释《课标》内涵, 进一步充实、完善、丰富自己的体育课堂。

8.论“全面育人”与大学生就业 篇八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问题

据统计,2012年中国将有700万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市场,这一方面使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面临着严峻的就业竞争压力,另一方面也给中国的教育体制、就业体制提出了挑战。如何让大学生们找到适合自己并让自己满意的工作成为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一、大学生就业中遇到的问题

1.大学生就业观念问题

从大学生自身的内在思想根源看,并根据大学生胜任质量模型,从知识技能、人格特征、职业期望、自我效能、社会支持五个方面对大学生的胜任质量进行分析发现,受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大学生缺乏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缺乏培养工作兴趣的意识;预期工资高于其实质能力,缺乏基本的精英意识,缺乏心理支持网络等。调查中还发现,大学生就业中存在以下不良心理。其一是“一步到位”的急躁心理,都希望一次性能够找到自己理想中的岗位,如果没有找到,则会产生急躁、焦虑的情绪,并会怨天尤人。其二是“自视过高”的心理期望误导了找工作的方向。笔者曾经与自己指导的学生探讨过他们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值,大部分的学生理想的第一份薪酬待遇在2500元以上,都希望留在大中城市,且不愿意从事销售、餐饮等行业。在笔者看来,对自己的期望过高间接反映了学生对巨大的教育成本回报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对市场需求和竞争现状缺乏足够了解。其三是对社会人才需求信息缺乏足够了解,在传统择业观影响下,表现出极大的从众心理。正因为如此,大部分学生在大四一年时间里,就如无头苍蝇,采用不同的方式面试多家企业、事业单位和机构,希望能够选择一个自己满意的职业。但总体而言,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对自己适合的职位却无从判断,十分茫然,其结果,是只能盲从。这在近年来日趋白热化的考公务员热中有十分突出的表现。在传统观念影响下,学生对稳定工作和高福利待遇有强烈渴望,这导致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和世界500强或者国家前百强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而第三服务业、小型企业和私营企业持续人才缺位,此二者之间的矛盾与国家就业政策存在一定关联,但更多的原因是渊源于学生就业观念的误区。

2.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用人单位都把有相关实际工作经验作为招聘的必要条件。但是多数大学生都缺乏实际意义上的实践经验,较多的只注重书面知识,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与人合作与沟通方面存在着障碍,同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对挫折缺乏足够的应对措施。除此之外,很多用人单位还非常关注应聘者的思想健康和道德修养,并将应聘者的性格纳入了招聘的重要条件之中,例如他们希望招聘到的人才是性格开朗、诚实守信、具备团队合作精神的人。而现今的许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缺乏基本的与人合作的意识,更多关注自身的需求,很难以将他人的需要和感受置于重要位置。

3.大学生就业环境问题

作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外部经济社会因素,首先是就业结构调整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挑战。由于中国社会知识分层与就业岗位分层还存在明显的对称性,农村进城务工农民、城市下岗职工不会与大学生构成就业岗位的冲突,与大学生相适宜的知识型就业岗位显得相对短缺。社会体制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政府机构编制精减、国有制单位提供的岗位呈下降趋势等因素影响,使经济社会的外部条件所造成的教育与大学生个人就业的关系越来越处于需求比不平衡的矛盾状态中。具体来说,影响就业结构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加入世贸组织引发的产业结构重整对就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整体影响、农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以及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造成的影响、减员增效机制对就业结构造成的影响。其次,我国的就业环境也在发生新的变化。例如:人才市场化进程加快,就业信息网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使得对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不熟练的大学生易遭淘汰;海外学成回归人员以及港、澳、台地区的人才在源源不断地向内地流动,给国内大学生们造成了很大的就业竞争压力;连续扩招的人才累积加速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等。

4.高校就业培训问题

就目前而言,就业教育在各高校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据大部分学生反映,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早已流于形式,教师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知识和经验,而学生也只是迫于学分的压力前去听课,但实际并没有学到有用的知识和经验。在设计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学生也缺乏专业的指导,甚至很多学生尚未建立起规划职业生涯的意识。很多大学生在大学四年都没有寻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更别谈更高层次的职业理想了。不仅如此,大学在课程与专业设置方面,学校对学生的需求缺乏了解与重视的同时,对市场的人才需求意向与信息也缺乏调查和预测,他们在设计课程时只一味求大求新,而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可以说,这是当前中国所有大学均存在的严重现实问题,我们必须对此有的放矢,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缓和就业矛盾。

二、大学生就业催生“全面育人”工程

正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严峻性,引发各个学校及其教育工作者的深思。为此,2008年,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出台“全面育人”计划,采用导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指导方式,帮助大四学生解决生活、学习、感情和就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升学生的生存、生活和发展能力。“全面育人”计划是人文学院深入研究本科学生特点之后,积极探索的人才培养新途径。以此为基础,2010年,在全院进一步实施了“全面育人长效机制”。为全院本科生配备指导老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学院根据每年招生人数,将任务分解到学院领导和全体教职工,全体指导老师对本科学生大学四年思想引导、职业规划、学习生活、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就业推荐等方面进行全程、全方位指导与培养。

根据多年工作经验的累积,“全面育人”长效机制的基本做法包括了教师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教育;入学即配备专门的全面育人指导老师,有教无类;全面育人指导老师不定期与学生谈话,解决实际问题等。“全面育人”采用“黄金比例”安排教学,以提高人的综合能力为核心,以短板教育为手段,构建大学生新的知识体系、树立大学生新的人生价值观,打造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过硬本领。其中,还借用美国IEEE教育学会与美国常春藤盟校等世界一流大学经过100多年教育理念的积累所提出的“需要教育”概念,认为大学应满足大学生在知识、价值观和综合能力三方面的一般需求,重在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

2010年,学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全面育人”,精心研究、科学规划,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讨“全面育人长效机制”,还专门投入经费20万元用于全面育人就业指导奖励,同时,制定了《人文学院全面育人长效机制实施办法》,全院上下一心,齐抓共管,为此付出了艰辛努力。

可以看出,就业不仅是“全面育人”的核心目标,也是“全面育人”的核心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正是大学生当前的就业困境催生了“全面育人”工程。

三、“全面育人”是大学生就业的助推器

所谓的“全面育人”是建立在全人发展的理论基础上,强调提升个体全方位能力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互助,在互动中赋予学生提升个体能力的机会。实践发现,全面育人计划对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作用。全面育人工程的核心理念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全人发展”,即强调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升学生全方位的能力;其二是“用心育人”,只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认真、负责地对待其负责的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建立起信任关系,才能实现全人发展的目标。事实证明,“全面育人”工程是大学生就业的推助器,对大学生就业具有真正的实际价值。

1.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全面育人要求老师从大一开始就关注学生的成长,从生活、学习、感情、关系处理等方面提供全面指导,不仅如此,全面育人还要求教师重点关注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协助学生探索其职业意向,并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笔者在指导一位公共专业大一的学生时,因其当时对专业缺乏了解,不知道将来自己能干什么,同时她听很多人说本专业学生找工作非常难,因此她萌生了转专业的想法。笔者根据其实际情况,一方面跟她仔细分析了目前的国内现状,让她明白大学教育很注重通识教育,专业性淡化已成趋势,就业岗位也逐渐与专业脱钩;另一方面给她提供了两个建议。一是可以考虑考公务员,将来从事公共管理行业;二是辅修她所感兴趣的法学专业,拓宽就业的领域。经过多次沟通,她慢慢理清了思路,并坚定了考律师资格证的决心。

2.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就业现状与信息

在就业指导方面,笔者做得最多的是利用闲暇时间收集国内外就业政策和信息,帮助学生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就业现状和动态。与此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建立就业信息档案,主动了解就业现状,学会分析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为将来就业和择业做好充分准备;还用心指导学生的个人简历制作,提醒学生个人简历需要突出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被用人单位一眼挑中。

3.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

针对学生目前存在的就业误区,笔者首先帮助学生“了解职业”,让他们明白职业与理想之间的区分,明白就业与择业的区别,从而树立理性就业的观念。其次是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是什么、自己的缺点是什么、自己拥有什么可靠的能力、又存在哪些能力的不足等等,只有充分了解了自己,才能在就业竞争中较好的推销自己。有位学生曾经很困惑地问笔者:“我最大的缺点是什么?”,因为她在一次面试中失败了,她认为自己表现很好,她很想了解当时面试官为何没有录取她,于是就来问笔者。笔者告诉她,或许,不了解自己就是你最大的缺点。因为不了解自己,所以她无法在短暂的面试过程中很好地展现自己的特色,于是在众多的面试者中,难以被面试单位挑中。

4.个别交流辅导,提升就业能力

以指导学生考研为例,笔者将学生考研的一年时间分为准备、志愿填报、备考、初试、复试、调剂六个不同的阶段,在各个阶段制定不同的措施对学生加强思想引导、具体辅导,及时掌握考研学生的思想动态,全方面、全过程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为此,必须经常与学生个别交流,逐个动员,了解学生报考意愿,分析报考学校、专业的情况,指导学生面对实际处理好期望值与自身实力,避免出现因报考学校和自身实际情况相差太远而出现上国家线而未上该学校复试线的情况。

除此之外,“全面育人”工程还促使很多教师关注学生的就业心理、就业课程学习等方面,以此应对大学生就业中遭遇的各种困境。

正所谓“玉不琢不器,琢不周不透”。只有这种全员全心全程全方位的“全面育人”工程,才真正推动了学生就业及其他各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考研录取率、英语过级率一改过去面貌,均名列前茅。学生司法考试通过率高达45.2%,为学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履行职业责任,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坚强.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浅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223-225.

[2] 马勇.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趋向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报业,2011,(8):55-56.

[3] 吴高波.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1,(7):32-34.

[4] 徐才千.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途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1,(9):112-114.

[5] 张岫峰.大学生就业难及其对策之我见[J].阴山学刊,2005,(1):122-127.

[6] 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6):47-48.

[7] 任飞龙.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86-87.

[8] 闫萌.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0,(23):63-64.

[9] 杨天地.浅析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2010,(20):49-50.

上一篇:七小学雷锋活动方案下一篇:合同诈骗罪主观故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