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师资现状的调研

2024-07-25

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师资现状的调研(精选8篇)

1.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师资现状的调研 篇一

浙江省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结构现状及其对策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强化内涵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建设.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优化学校师资整体结构,强化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教育,丰富职工体育文化生活等具有积极意义.以浙江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督查资料为主要依据,分析了目前我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基本结构特征,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高职体育教师队伍“规模量化、队伍优化、素质强化”等对策建议.

作 者:张煜 ZHANG Yu  作者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体育部,浙江,杭州,310018 刊 名:浙江体育科学 英文刊名:ZHEJIANG SPORT SCIENCE 年,卷(期): 31(4) 分类号:G807.4 关键词:高职   体育教师   结构   素质   对策  

2.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师资现状的调研 篇二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文献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抽取省内24所高职院校体育教师186名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86份,有效175份,问卷有效率94%。问卷效度经省高校的专家、教授检验,内容效度为0.83。用再测法对问卷信度进行信度检验,相关系数为0.87,P<0.01,说明问卷可靠性显著。按照课题要求,对调查获得数据进行归纳整理,用SPSSl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师资队伍的结构状况

教师队伍的结构,是指构成教师队伍的各种层次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主要包括职务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应根据各种不同类型高校的性质、任务和规模来确定。合理的教队伍结构,是衡量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尺,也是形成高质量教师队伍的重要标志[1]。

调查结果表明:抽查河南省24所高职院校共有体育教师186名,平均每校7.8人,平均周学时为14.6节,部分学校还有一定数量的外聘教师,体育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表明福建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抽查河南省20所高职院校共有体育教师186名,其中30岁以下教师占24.6%,31—40岁占44.2%,调查可知:目前,体育教师队伍中,年龄结构基本合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

职称结构是衡量教师群体素质状况的尺度之一。从表1中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主要以中级职称为主,高级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不足,大部分教师职称还未转定(高讲转为副教授),特别是正高级教师一个都没有。在学历结构方面:学历是教师基础理论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从表中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偏低,主要以大学本科学历为主,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仅占3%。还有l3%的教师学历为专科及其以下,没有达到《教师法》所规定的学历要求。出现上述现象,客观地说,是与我国现行的体育师资培养体制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培养以本科生为主,造成了高校体育教师学历偏低的现状。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十五”期间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到2005年高校教师队伍职务结构方面:教授、副教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一般为l5—25%。在提高学历层次方面: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达到30%以上[2]。对照“十五”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结构目标,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从职称、学历上看,都有差距,高职院校现有教师结构状况还不能适应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必须下大力气采取多种措施来调整、改善和优化。

2.2 体育教师的思想状态

调查显示,教师们对他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83.4%体育教师都钟爱自身职业,认为能够体现自身价值,发挥自身才能。需要注意的是,体育教师不能只是单纯热爱自己的职业,应把这种情感转化为不断学习与进步的动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此外,48.6%的体育教师认为自己在高校中的地位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体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工资待遇上的差别,如专业课教师的课时系数一般是1.0,甚至更高,体育教师的课时系数仅为0.7—0.8,即“同工不同酬”。因此,改变这种“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对于调动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是大有裨益的。

调查表明:72.8%的体育教育不想改行,他们向往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和稳定性,想在体育教育岗位上实现自身的价值。少数体育教师有改行的倾向,主要原因集中在“个人收入偏低”、“领导或组织不重视”和“自我价值无法实现”这几条上。有50.6%的教师赞同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放在首位的观点,而有42.8%的教师赞同将生活待遇的提高放在首位,而赞同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放在首位以年轻教师为主,因此可以看出对于教师们来说,教学业务素质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本,生活待遇是他们的动力,搞好这两项工作对于教师们来说最具有实际意义。

2.3 科研素质

调查显示(表2),体育教师的科研成果是体育教师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和升华。体育教师队伍中,发表论文0—1篇的人数占26.3%,多数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一是由于暂时未涉及到职称晋升问题,二是缺乏撰写论文的经验和能力;2—3篇的占46.9%,4—5篇的占16%,这部分体育教师中以助教和讲师居多;发表6篇以上的体育教师人数占10.7%,大多数为副高职称。论文作为教师科研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发表刊物的级别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教师科研水平的高低。在本次调查中,教师发表文章的刊物级别也普遍较低,论文发表在核心刊物上的教师只有8人,占调查人数的4.6%,这说明教师撰写论文水平不高。

体育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情况课题研究属于教育科学研究中较高层次的研究,要经过课题设计、申报、专家论证、相关科研部门审批等程序。课题组成员一般也选择经验丰富、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体育教师。广大体育教师参加课题的多少直接反映学校教育科学研究的开展情况和教师科研能力状况[3]。调查表明(表3):在2004—2006年期间参加课题研究过3项的人数只占1%。参加2~3项研究和1项研究的分别占9.7%和23.4%,而60%的体育教师根本就没有参加过任何课题研究。研究课题多以校级课题为主。从表中可以看出,按职称高低教师参与面呈递减趋势。高级职称教师参与面最广(48.6%)起学术带头人的作用。说明高职院校的学术氛围还未形成,科研能力还较差。课题研究还是局限于个别体育教师,缺乏普遍参与。

体育教师常用的科研方法任何科学都有一个方法的问题,而且随着科学的发展,方法问题将越来越显示它的重要性。科学史告诉我们,每一项重要发明,或一门学科的进步与发展正是有赖于它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理论的深化[4]。表4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体育教师常用的科研方法排在前两位的是文献资料法和经验总结法。用的最多的是文献资料法,占65.7%。而要求技术性较强、需要通过具体实践操作才可以获取数据资料的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等排位靠后,而且选择的人数也较少。从调查结果看,缺乏综合运用科研方法的能力。教师所采用的科研方法还比较单调,为了使教育科研发挥更大的作用,解决教学实践问题,在科研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分析其原因:第一,原中专学校教师不足,教学量大,又要指导大量的课外体育活动,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第二,同学校的指导思想有关,原中职院校大多重视教学,重视职业技能的提高,对科研没做要求,形成不了学术氛围,也造成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下降。第三,缺乏学习、交流,大多交流是教学经验和教学改革,缺乏高层次交流,接受新知识能力差,致使科研能力弱。

3 结论与建议

1.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男女比例合适,年龄结构合理,以中青年为主的中坚力量正活跃在教学的第一线,但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师生比过大,教学工作繁重。

2.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学历上以本科为主,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比例过低,同教育部“十五”规划要求相比有巨大差距。在职称结构上,以讲师为主,高级职称偏低。

3.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科研素质偏低,常用的科研方法还是局限于“经验总结法”和“文献资料法”,对要求技术性强的实验法、调查法等应用较少;科研成果处于低层次阶段,科研能力明显不足,没有形成学术氛围。

4.绝大多数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育工作是喜爱的,职业稳定性较高。对自身发展的要求上,有半数教师把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放在首位,多数教师希望继续进修。

5.坚持高标准,高学历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为提高整体高校教师水平,应尽可能考虑补充优秀毕业研究生,此外,应积极创新人才引进模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学历优秀人才担任专任或兼职教师,调整和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职务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6.强化继续教育工作,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学历层次。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提高学历层次的继续教育为主。教师培训要坚持立足国内,在职为主,要与学科建设、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相结合。特别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7.要加强对学校科研氛围的培养,在制度上把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教师的考核、聘任联系起来,要“走出去、请进来”,提供交流和学习机会,积极涉及新学科和交叉学科知识,推动体育向“大科学”观发展,培养科研能力,养成科研习惯。

8.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在公平竞争和合理流动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按需设岗,竞争择优。合理流动,双向选择,大胆任用,严格考核,这样不但能留住优秀骨干教师,还可吸引国内外优秀学者来校工作。

摘要:运用文献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对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队伍现状的年龄、职称、学历、科研、思想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年龄结构基本合理;学历、职称偏低;科研能力较差;职业稳定性强。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河南,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闫保庆,杨秀城,闫保江,等.对北京市高校教师队伍师资培养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1021-1023.

[2]马明阳.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2,(10):55-57.

[3]方蜀卿.对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J].四川体育科学,2002,(4):35-37.

3.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师资现状的调研 篇三

关键词:高职;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校教育课程中体育对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高校在素质教育方面核心的构成部分。体育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实施工作中起着主要作用,他们是高校在体育教育事业方面中快速发展以及改革的主力军,他们能力和素质的高低好坏决定了所在高校的整体教育质量问题,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众所周知,目前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前进和发展以及实施的教育强国战略性方针,各行各业的人才竞争显得日趋激烈,各种现象最终都指向了高校的教育问题,进而对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提出了要求。本文将简要阐述我国高职院校在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探讨其解决对策。

1当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1.1高校体育教师数量缺少,师生比例失调

高校扩招带来的是高校人生的激增,但是高校體育教师的数量增长却不多。这种情况下,大大增加的教学需求和数量严重不足的教师队伍形成巨大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普遍加大,课时量增多,许多高校体育教师的每周课时量都在12节以上,有的高校体育教师周课时甚至达到20节左右。过密的课程安排和课程任务量容易让教师感到身心俱疲,教师要付出太多的精力去上课,课堂教学质量就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并且容易带来安全隐患。

1.2综合素质不高

部分体育教师来源于专业运动员,由于他们从小就参加高强度的运动训练和比赛,文化学习时间被占用了很大一部分,与同龄人相比,文化基础稍差一些;另一部分来源于参加体育高考的体育院校教师,由于体育高考对体育成绩要求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体育院校本科招生的文化成绩远远低于其它学科文化成绩。在文化基础上体育教师就有了一个差距。

1.3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以及学缘结果相对单一

所谓学缘结构是各高校的体育教师的毕业院校层次以及他们最终拿到的学历证书所组成的。而学缘结构整体上可以被整理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它包括来源较为广泛的以及来源较为单一、简单的学缘结构。所谓来源较为广泛意义上的学缘结构是指在各高校的体育老师的毕业院校以及他们最终取得的学历证书比较多元化,也就是说在同一所高校中融合汇聚了各种类型学校所具备的教学思想,还包括他们所毕业院校的教学风格及其方法;单一、简单的学缘结构是指高校中体育师资队伍里含有的体育老师所毕业的院校和最终得到的学历证书来源较为单一化,也就是说这些高校体育教师来自同一种类型的院校。这种单一的学缘结构不利于在高校体育教育事业中进行多种学派以及多种学术风格和教学方法充分交流融合的工作。

2完善建设高校内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议

2.1大力引进高水平的体育教师,保持合适的师生比例

师生比例合理化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因为合适的师生比例,教师的课时才能得到合理安排,一定程度减轻课时负担,不用花费太多的精力疲于教学,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实践的研究,保证教学质量,保证科研的深入探索,因此高校应该最大限度的引进高水平的体育教师。要保证引进的体育教师的高水平,要坚持择优录用的选聘原则,不以体育教师的文凭和是否来自名校为依据,要坚持选聘过程公平、公开、公正,唯才录用,防止用人唯亲,坚决把好质量关。在引进时,要特别注意引进运动健将型的教练员教师和科研型高学历职称教师。因为前者运动训练经验丰富,而且运动技能高超,更了解运动训练的实际过程,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制定合适的训练目标,同时方法和手段更丰富,并且能做出较好的示范,便于学生模仿和掌握运动技能和运动方法;后者由于有科研能力较强,能结合体育实践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其研究成果也能更好的指导学生的体育实践。

2.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2.2.1加强师德师风教育

学校首先要利用校内报刊、网络、广播、会议等各种途径,以不同形式加强师德师风宣传;其次要定期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制定师德师风建设规章制度,完善师德师风建设评估体系,扎实开展对教师的岗前师德教育,重点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以讲座,论坛、座谈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

2.2.2严格师德师风考核管理

学校要完善新教师聘用制度,把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品质作为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要将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对师德师风表现不佳的教师要及时劝诫,经劝诫仍不改正的,要进行严肃处理。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依法依规撤销教师资格并予以解聘。还要定期开展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活动,树立一批专任教师中的师德楷模,激励教师自觉提高师德师风水平。

2.3避免学缘结构的单一性,使其变得多元化

目前,学缘结构的单一性早已成为各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这一现象在教学方面严重制约和影响了高校内部进行学术的交流,十分不利于高校体育学科方面的发展。为了改善这一现象便要求各个高校在聘用创建体育教师时应安排公平公正的面试、考核等一系列竞争体制。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在招聘时首先要控制和限制应聘的数量,也就是说安排设置优秀层次的竞聘,对于没有达到高校要求的竞聘者不给予应聘资格,而且要适量地扩大对别校学生的招聘数量,按照公平和公正的基本原则录用优秀的应聘者。而高校原有的在职教师,院校内部应该适时地安排他们进行专业知识的技能训练,使他们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针对想深造的体育教师高校应该鼓励他们在母校读研究生或是安排其他学位的学习,支持他们在其他高校进行学习深造并给予经济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云明,孙红梅.对高校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15):121.

4.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师资现状的调研 篇四

[摘要]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高职校园体育教育的积极补充,也是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领域。运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对天津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几个符号进行了研究。结合其内涵、功能对其现状和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从整体方略、制度、方法、氛围、文化符号等方面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路径进行了设计。

[关键词]观念;制度;氛围;沉淀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是学校教育重要的一部分,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是不可替代和忽略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是调节身心、缓解压力、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有效途径。

(一)娱乐功能

适当的轻松的体育文化活动可以有效地调节和疏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压力,是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是克服不良情绪、转换精神状态、促进体力增长,使精力更加充沛的有效途径。

(二)健身功能

青年学生正是朝气蓬勃的时候,适当的体育训练、比赛和其他文化娱乐活动,不但能够学习体育健身知识,培养锻炼兴趣,促进健身习惯的养成,而且能有效、全面地提高各项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以及抵御疾病的能力。

(三)育人的有效阵地

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首先,学生要学会的就是遵守规则,遵守活动或比赛的相关礼仪,尊重公平,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其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能够培养和锻炼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和相互尊重的道德行为,使学生必须考虑在一个集体的框架下,如何发挥合力去完成共同的目标。从而,他们必须互相学习、帮助、协作、讨论,认清个体的长处与不足,相互弥补,共同担当,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建立大局观、全局观。最后,他们必须相互鼓励、顽强拼搏,去锻造不怕困难、不畏强手的战斗精神。学会想办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能力和智谋相结合去完成任务,赢得比赛。学会面对挫折,在逆境和顺境交织的过程中提高心智,调整精神和心态。通过活动的历练,可以使学生正确地看待人生、事业的起伏,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和作用。

二、天津市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

通过大量的文献可以总结出,校园体育文化细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一)物质文化层面

物质文化是指,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物质基础和与其相关的辅助设施。其中包括场地、场馆、运动器材与体育活动有关的标语、口号、雕塑等,能够给人以鲜明指示、激励的物质基础。1.运动场馆不足在天津市高职院校中,运动场地依然不足,还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运动健身需要。有很多学校依然没有体育馆、游泳馆等运动场地和设施。另外,天津市高职院校普遍开展的运动项目有足球、篮球、排球、网球、武术、健美操,大部分学校的主要场地只有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对于学生喜欢的一些其他项目,却因为场地的原因很难开展,例如网球、乒乓球、健美、羽毛球、游泳等,特别是,室内的场馆少,严重影响了室内项目的开展。2.高职院校的体育人文景观和文化学校交流的场所不足很少有学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包含体育人文景观,如雕塑、标语、警示语等。学生在校园中感受不到体育健身、拼搏向上的士气感召。同时,在体育人文活动宣传上依然落后。在学校传统理念的影响下,学校一般重视学科的发展,在相应的宣传和辅助学习资料的购置上,占有绝对的优势。校园图书馆,很少有关于体育、艺术等人文的图书文献。在学校的网站上,也只有寥寥的几张关于体育的图片。其他关于体育的常识、活动的内容很少。在访谈中,学生很少感知体育文化的存在。可见,校园体育文化的氛围没有形成。学生在学校的各个方面中,没有感受到体育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没有形成合力去影响学生体育健身锻炼的观念、体育意识和行为习惯。

(二)制度文化层面

制度文化是指关于规范指导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程序和规章制度,它是学校管理体制的一部分。它的存在与否、规范与否、有效执行与否,直接影响着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展开和有效进行,它是保持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开展长期性的关键因素。据调查,天津市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制度、场地管理制度和课外活动制度是具备的,每年有一次田径运动会,有学校的篮球赛,有一半的学校有体育文化节或体育文化周,但相对各项活动的全年度的整体规划依然不足。对于课外学生体育社团的建立支持,规范管理制度依然不足,没有在资金投入、场地供给、定期的联谊、教师配备上给予制度上的管理,呈现松散状态。

(三)精神文化层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体育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他们对体育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扩大。从调查发现,他们对体育的态度和需求上不仅停留在增强体质的简单层面,更加注重休闲娱乐、健美形体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对于传统的体育教育和精英式的体育文化活动,表示厌倦和漠不关心。大部分学生对学校的体育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并不高,因为那些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都属于身体素质好、竞技能力强的少数学生,普通大众学生参与度很低。通过调查走访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业余时间没有被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活动所充实,他们的主要娱乐出口为网络游戏,并为此改变了规律的生活起居。他们不按时吃饭,经常熬夜,精神萎靡,表现出亚健康状态。自己主动的健身运动占到总体学生的20%左右,有30%是由寝室的同学带动下参与活动的。他们获取体育健身知识途径,有50%来源于网上,有30%来源于体育课教学。大部分学生每周专门用于健身的运动频次小于2次。对于激励他们健身运动的标语、雕塑及各种宣传,几乎没有。通过对学生体质情况的监测,学生的身体素质处于下降状态。而且,有些学生学习和生活没有目标,没有规划。这不能不说,我们学校的文化育人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对策

(一)高度重视

校园文化中的体育文化要健康地发展,必须学校主管部门给予足够的重视。相关主管部门一定要认识到,体育文化涵盖学生的健康教育、文化教育、精神教育,是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教育百年大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关乎未来中国劳动者身体素质、文化修养、精神品格的长久工程。我们学校的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与改革固然重要,但是校园文化、体育文化对育人的作用同样不能低估。对于体育的育人的功能发挥,不能总停留在只维持学校现有的体育课教育教学的狭小领域内,不能把观念态度还停留在校园体育文化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学校主管部门要积极的倡导和资金的投入。另外,一个学校的运动场地、场馆等体育文化设施也是一个学校的门面,是学校现代化水平的`标志。学校要使毕业生具有高超的技能,也要有强健的体魄以及惠及一生的健身习惯。查阅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很多科学家,他们不光是科学的巨人,同时也是体育健身锻炼的坚持者。

(二)搭建平台

第一,基于目前的状况,随着各个高职院校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目前现有的场地器材、场馆设施已难以满足学生健身娱乐的需要,还应当加大体育场馆的建设投入,发挥各种潜力,拓宽各种渠道,满足现有学生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要。特别是现在,学生所涉猎的运动娱乐项目相当的广泛,学校体育文化活动也应当具有广泛性。在某些领域,还应当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基础设施努力完善的同时,应当进一步投入体育文化景观建设,例如悬挂标语、张贴图片、运动明星照片等。第二,建立健全各项校园体育文化管理实施制度,形成大体育制度观念,即体育教育教学相关制度、课外活动与运动队训练比赛制度、课外体育俱乐部运行管理制度、体育社团的相关运动管理制度,以及所有的关于体育的年度积分和奖励机制。在大的整体的制度下,建立与完善班级、专业年级、学院各种级别的体育文化制度。

(三)探索发展路径

1.以点带面在现有的场地设施和师资条件下,选取一两个学生能够广泛参加的运动项目,作为学校重点扶植的领域。在场地配备上,师资选取和管理上加强投入,在专业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形成班级、专业、院系的广泛参与,进行大力的宣传和发动,建立相对正规的、长期坚持的传统项目,使之成为广大师生共同关注的定期举办的体育文化盛宴。以此带动广大师生形成增强知识、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文化氛围,以重点项目带动其他,形成学校的整体氛围。

2.以骨干带一般各院系和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挥院、系、班、宿舍等各级别体育骨干的力量,加强培训,充分发挥班级学生间、室友间的相互影响与带动作用,使他们去带动身边同学,定期参加和开展体育健身文化活动。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进行体育理论健身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定期举行健身、健美、减肥以及各项运动项目的知识讲座和精彩视频欣赏。对学校体育健身竞赛进行专门的宣传报道,设立论坛、沙龙等,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要着重宣传广大学生身边的各个项目健身文化的能手,校园明星、团体,特别是体育健身长期的坚持者,发挥校园明星、院系明星、班级明星的感召力,对身边同学进行感染。从外围从普通学生身边创造环境去儒化学生的观念、意识,营造整体的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这种文化通过长时间的沉淀,形成一种风气、一种习惯,进而内化成每个学生的一种自觉的动力,形成一个学校的特色和传统,使学生能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葛梦圆,邵韦德.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路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3).

[2]李明.湖南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3]姜志明,曲新意.当代中国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0).

[4]张云凡.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D].上海交通大学,.

5.农村小学师资及教育现状调研02 篇五

(对汉寿县洋淘湖镇中心学校的调研报告)

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由此可见,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我们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最近又提出了要在2050年之前把我国建设成为教育大国的计划。“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已广泛地被大家所接受。任何教育都是要从小打好基础的,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较多。据统计:我国有80%的学生是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的,这些学生的素质会影响到我国整体学生的素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平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小学,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按着“科教兴县”战略,结合学校实际,通过现场察看,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填写问卷,走访教师等形式。对洋淘湖中心学校师资与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现状与分析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该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该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1、教师负担重。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2、教师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课程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

选送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首先在于学校领导认识不到位,选送意识不强。同时,很多学校的教师是包班教学,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缺少培训经费。教师不能外出培训,影响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与专业理论知识的完善,影响了现代教育信息的了解,不能高标准、高起点地实施教学工作,学校不能形成骨干教师队伍。校本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校本培训停留在低水平的集中学习材料上,开展有效的研讨式、互动式、参与式、反思式等多种校本培训有很大难度。校本培训缺乏实用性、针对性,不能满足工作所需,不能解决教师教学中发生的问题。

4、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过时。教师自学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受到影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辅助资料。另外,由于学校学习资源的限制,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理解,不能内化和

深化,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三 村级小学减少造成学生上学不便

我所调查的洋淘湖镇原来有八所村级小学,但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等因素,以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外出打工,随之把孩子也送到教学质量较好的镇小学校就读,加之计划生育工作到位,因此生源逐年减少,合村并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教育资源,节省教育开支,实际上并校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它涉及到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伤害部分村民感情等问题,当时并校也是遇到了很多困难,为了孩子的学习,学校就为学生提供校车,但是车费要学生自己负责。但目前农村小学不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远的学生上学的不便,小学生年龄小,每天来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可是要住校,学校又无宿舍。

四 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在教学水平上农村小学是无法与城镇小学相提并论的,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归结原因大致有5点:

1、硬件方面,即教学设备简陋,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2、软件方面即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各方面条件都差,年轻的毕业生大都不愿到农村任教,教师平均年龄较大,知识结构相对陈旧,工作也缺乏年轻人的激情与活力。

3、家长素质较低,督促孩子读书的意识淡薄,有的甚至是抱着让小孩呆在学校省得他在身边闹或四外乱跑的想法把孩子送进学校的。

4、孩子天性爱玩,在缺乏适当的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不会自发地产生学习的兴趣。

5、现在社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专院校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很普遍,而这时许多同龄的打工者已能基本维持自己的生活了,许多农民就会认为“读书无用”、“多培养一个大学生,就多出一个贫困户”,这种认识和环境的存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慢慢减弱。

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认识,积极营造重教氛围

二、科学规划,加快学校布局调整

三、理顺机制,强化对教育的双重管理

四、抓住关键,培养选拔优秀校长

五、科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六、增强后劲,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七、搭建平台,积极扩大对外交流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加之各级政府部门对教育重视不足,农村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令人难以乐观。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不扎实,教育的发展也

就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经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农村教育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更不应该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角落。“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真正要做到何其难也!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是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6.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师资现状的调研 篇六

格日乐图

(吉林 松原 138000)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对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对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在职教师校本培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兼职教师队伍管理、用人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可行性的对策,探索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路子。关键词:高职师资 存在问题 探讨对策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普遍认识到师资队伍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主体,是影响学校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职院校已经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并采取相应措施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在师资培养、培训和引进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由于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不平衡、底子比较薄等原因,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没有很好地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甚至成为制约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人员精干、素质优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

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理念与职业教育的发展不适应

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理性认识或理念,包括师生观、知识观、教学观、质量观和教育价值观。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制约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深入。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是在中等专业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步都比较晚,因此中等专业学校的管理思路和教学观念的定势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很多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阶段,一些教师的职业教育意识和创业教育意识不强,缺乏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没有完全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不强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普遍重视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的调整,高级职称所占比例也逐渐加大,师资队伍的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由于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还没有完全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第一,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尤其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指导教师严重短缺。第二,教师学历结构偏低。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教师所占的比例远远达不到教育部要求30%的目标。第三,年轻教师比例过大。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满足学校发展需要从不同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中招聘大批教师。第四,传统专业教师职称偏高,新专业教师职称却偏低。有些学校由于专业大幅度调整,老的传统专业教师职称偏高,人数偏多,新设的专业教师职称却偏低,人数偏少。第五,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尚未形成。骨干教师新老交替面临严峻形势,学校骨干教师数量不仅少而且年龄偏大,还未能形成一批涉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带头人和名师。第六,实践教学的教师严重缺乏。在教师队伍中理论教学的教师较多,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严重缺乏。

(三)“单师型”教师多,“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高职教育的这种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素质,这就是高职教师区别于普通高校教师的独特性。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但总体情况还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要求,教师队伍中“单师型”教师偏多,而“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偏低。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大部分都是毕业于普通高校。他们虽然具备高校教师资格,但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多数专业教师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实训能力、现场教学能力都处于弱势,相当一部分教师与既能讲授理论课,又能进行实习实训训练指导的“双师型”教师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双师型”教师的缺失,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四)课程开发能力和科研水平不高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质量。目前,由于原有体制、学校办学层次、功能等原因,高职院校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和科研水平相对薄弱,科研气氛不浓,科研观念不强。多数院校至今还没有课程开发的总体规划,也没有争取到科研项目,更没有适合于本校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有些院校认为高等职业学校搞好教学就行了,把教学、课程开发和科研分离开来,甚至对立起来,造成科研项目少、科研成果少、发表论文少、科研获奖少的局面。而又有些学校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科研定位不准,盲目向普通本科院校学习,教师普遍注重理论研究多,未能在技术研究和开发方面有突破,直接影响了学校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五)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培训机制尚未形成

面对教师现实水准的整体偏低的现实,高职院校虽然做了不少努力,想了不少办法,但从整体上看,由于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无法适应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要求。目前,有的高职院校为了提高本校教师的知识层次和业务水平,积极创造条件送本校教师到国内外综合类高校进行脱产学习。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经费短缺和教师数量不足等原因,无法对多数教师同时进行脱产教育。有的学校利用假期和节假日等业余时间,派教师到教育行政部门设立的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进行补偿性教育。但由于这些师资培训基地主要采用班级制组织形式,以课堂讲授方法为主,教师的学习活动机械、被动,并且教师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难以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六)缺乏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教师的补充没有严格的准入制度

随着职业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专业设置的不断增多,学校现有教师远远满足不了教学尤其实践教学的需要。为此,各学校从社会和企业事业单位招聘补充兼职教师来满足教学需要。由于待遇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兼职教师相对不稳定,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严重影响了教学工作的连续性。另外,职业院校教师的补充也缺乏严格的准入制度,所以补充的教师相对来讲不太具备双师型素质,也很难适应或满足职业学校的教学需要。???

二、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科学制定长远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目标

目前,高职院校普编缺乏长远的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划和目标,在师资配备和补充问题上没有很好的分析所增设专业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也没有科学论证学校未来办学规模、专业设置以及师资队伍需求等问题,盲目补充和引进新教师,结果有的专业随着社会和市场的变化而萎缩时,该专业原有教师自然成为学校的包袱,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健康发展。作为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的教师除应具备一般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外,更应具备技术型人才的各种能力。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高职院校教师是一种复合型人才,要求知识储备更为全面,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更高,相关常识和知识面更广。为此,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强化职业道德,成为“育人型”的教师;二是要提高教师的知识与技能,拓宽教师的知识领域,提高其专业能力,成为“专业型”教师;三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双师型”教师;四是提高教师终身学习能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成为“发展型”教师;五要激发教师的改革精神和创造性,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使其成为“创新型”教师。

(二)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高职院校虽然属于高等院校,但是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形式、办学方式等方面与普通高校相比有着独特性。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一要组织教师明确高职教育工作者性质、地位、作用,学习和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办学形式、办学特色等方面的基本特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树立高职教育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办学观和教学观;二要通过进修、考察、培训等多种形式引导和帮助教师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高职教育经验,吸收和转化国内外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三要高度重视高职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努力在学校营造浓厚的技术文化氛围,进一步促进办学理念的升华,帮助教师掌握专业前沿知识和学术动态,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四要围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组织教师对高职教育实践中出现的大量新课题进行攻关,为办出自身特色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重视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必须重视和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这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提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保持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根本任务之一。

1.提高和强化教学基本功。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主要来源于非师范类院校,所以教学基本功等方面普遍弱一些。因此,教学基本功应作为高职学校师资培训的重要工作。要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心理学、教育学基本理论,精通教学法,实现由工程型人才向教师角色的转换,成为能够熟练运用教学艺术的教师。

2.提高学历层次。这是改变目前高职师资院校师资队伍学历偏低现状的需要,也是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改变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的需要,是高职学生能够掌握前沿技术的需要。学校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合理地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

3.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当今科技迅猛发展,处于知识爆炸的年代,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日新月异,这必然要求高职教师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掌握本行业、本专业的最新信息,对工科教师要加强人文科学精神的培养,不断更新和完善其知识结构。

4.加强实践锻炼,培养动手能力。实践锻炼是高职学校师资培养的主要特点,也是培养高职师资双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实践锻炼要有针对性:定方向,即对每个教师,确定其专业方向,使其在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上有所提高;定目标,即对每个教师确定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从而使教师的综合水平得以提高;定措施,即确定达到以上目标的具体保证措施并更科学地实施目标。

(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特点、办学规律和培养目标等因素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保证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1.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搭建平台。要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体系改革中引导和推动教师提高双师素质。作为职业教育,它的教学体系即有理论教学体系又有实践教学体系。但由于教学人员、教学场所和实践指导人员等方面的原因,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常常是彼此割裂的。在这种情况下,应推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要求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师,通过产学合作途径,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单位从事生产实践、科学研究、技术革新、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参与企业一项科技服务项目,带好一批学生实习实训,以培养教师实习实训指导能力、科技创新研究的综合能力。

2.挖掘学校内部潜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是,根据学校的实际和专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计划,聘请有关专家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二是,学校定期选派教师到高职师资培训基地或院校,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进修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三是,对新设置的专业制定优蕙政策,鼓励教师转行,学习新专业的课程,成为“双师型”教师。四是,定期选派完成教学任务的部分专业教师到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实训锻炼,学习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3.招聘取得“双证”或“多证”的工程类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使其培养成为“双师型”教师。职业院校教学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而工程类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基本能满足这种要求或比较容易达到“双师型”。因此,职业院校补充新教师时尽可能到工程类师范院校选聘理论和专业水平较高、取得多项“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对其进行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训后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使他们尽快的成为“双师型”教师。4.校企合作办学,解决“双师型”教师问题。校企合作办学是促使教师深入生产一线的最佳途径,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突破口。通过合作办学,能使专业课教师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必然要了解和掌握技术生产过程,掌握企业劳动组织过程。这将会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使其逐步成为双师素质的教师。学校应把缺乏经验和技能的教师定期送到对应的合作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

5.大力推行科技服务与开发,提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将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工作定位于技术开发、技术配套、技术改造、技术服务和研究辅助的层面上,大力扶持教师与企业共同建立研发机构或产业开发联合体。通过加强与生产科研部门的联系和合作,为教师创造生产实践和继续提高的机会和条件,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从而加快教学改革,这不仅促使教师向“双师型”发展,也有利于提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

(五)探索和建立新的用人机制

为了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稳步发展,使高职教育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必须制定一套适合高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管理要发挥整体效能,要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专兼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探索和建立相对稳定的骨干层和出入有序的流动层相结合的教师管理模式和教师资源与开发的有效机制,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开发利用,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健康发展。

1.科学定编,因需设岗,因事择人。要合理调配教师,使专业课教师和文化课教师的比例尽快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要通过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使不合格教师限期通过进修、培训,达到合格教师水平和水准。

2.建立聘任制度、奖励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建立适合高职教师选拔、上岗资格考核、骨干教师选拔、职务普升等一系列量化指标体系;建立起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实践锻炼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建立岗位责任制,确定教师的岗位工作目标、任务职责。推行聘任制和岗位管理制,把竞争竞聘机制引入教师管理之中。

3.人事制度改革与调整上实现量化、科学化管理,体现学校对教师的导向性和激励性。改革分配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学校的奖金、职称等方面分配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倾斜,形成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

4.建立适合学校发展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注重教师的工作成绩和实际贡献,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考核评价的目标、内容、方法、程序及教师的待遇、奖惩、聘任、晋升等考核评价标准要有明确的规定。用一系列制度来规范考核评价过程,增加考核评价过程的透明度,对教师的考核评价要客观、公正、全面、合理。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5.要全方位地关心、支持、爱护教师,在全体师生员工中确立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的观念,努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发展条件,营造留人、留心、爱岗、乐教的氛围。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使教师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生存、改革和发展的主力军。6.要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影响,要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转变人们鄙视高职教育的思想观念,尤其政府部门除了加大投入外,还要为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不断提高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

(六)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兼职教师是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缓解目前“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有效办法之一。高职院校保持一定比例的兼职教师,是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需要。目前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兼职教师的管理工作也不容忽视。

1.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规划和培训。高职院校要统筹考虑兼职教师队伍的规划问题,使兼职教师队伍真正起到补充、调整的作用。兼职教师队伍规划应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最好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促使兼职教师队伍逐渐向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专业结构趋于合理的发展方向,进而优化整体师资结构。学校要建立健全兼职教师管理机构,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定,实施兼职教师统一管理。由于兼职教师大多数来自生产一线,往往不太熟悉高职教育规律和教育科学,要对他们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岗前教育培训,使他们掌握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心理学、教育学规律,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技能。2.建立外聘教师信息网络。兼职教师师资管理库就是将来自各行各业的兼职教师的个人资料(包括年龄、职称、学位、现场工作年限、业务水平等级、从事兼职活动情况等)利用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它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检索和查询兼职教师的个人档案,有利于选聘高质量的兼职教师,有利于保持一定数量的备选兼职教师,有利于院校之间、院校与社会之间的资源共享,有利于从兼职教师队伍中招聘人才转为专任教师。此项管理工作可有效避免兼职教师聘任中的随意性、盲目性,能相对稳定兼职教师队伍,但数据库的扩充却是个难题。高职高专院校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在社会上树立良好形象,扩大知名度,与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各行各业之间建立密切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3.强化兼职教师的激励措施。兼职教师作为师资队伍的外延群体,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思想意识方面多少有一定趋利性。因此,高职院校应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来调动兼职教师授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兼职教师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给能力强、贡献大的兼职教师以优厚的待遇,使兼职教师能够放开手脚,多出成果。通过合理科学的考核方法给兼职教师一个正确的评价,对取得重要贡献或深受师生赞誉的兼职教师,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对在教学中评价较差的兼职教师应及时进行调整或解聘。对兼职教师要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要增加感情投入,多倾听兼职教师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加以改进。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在思想上给予引导,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依靠学校声誉、学校政策、激励机制来吸引并稳定兼职教师队伍。

7.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师资现状的调研 篇七

1 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地位与作用

高职院校体育社团是高校体育教育的第二课堂, 是高校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阵地, 跟课堂教学共同担负着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意识的培养重任。体育社团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 培养社会需要的一专多能型人才;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有利于开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

高等学校体育作为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 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 是学生学习和运用体育知识技能的衔接点, 担负着培养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 要完成这个任务, 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达不到目标的, 而应该由课外体育活动参与进来共同完成。而作为课外体育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社团因其组织灵活, 形式变化多样, 为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体育参与意识、终身体育意识、深化体育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对和谐校园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体育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 学生既可以满足身体锻炼的需要, 同时又可以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锻炼必须的身体素质。所以进一步深入认识和了解大学生体育社团, 分析和肯定其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加快体育教学改革, 加强学校有关部门对学生体育社团的指导和建设, 使其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体育社团的现状

2.1 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现状

在被调查的800名参与体育社团活动成员中, 从性别构成看:男性成员为527人, 女性成员为273人, 男性人数大大超过女性人数。从年级构成情况来看, 一年级加入体育社团人数最多, 这充分表明随着年级的递增, 社团成员人数却呈现递减的趋势, 由此可以得出,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社团成员主体以一年级新生为主要成员, 大一新生是社团的主力军。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我省高职院校的体育社团主要分布在12个运动项目中, 以球类项目居多, 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 其次是武术、街舞、健美操、体育舞蹈等, 舞蹈类体育社团人数较少, 以女生为主。棋牌、溜冰等项目在高校体育社团中也有一席之地。大学生体育社团涉及的项目多样化, 说明了大学生的体育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2.2 体育社团管理现状

目前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有四个途径: (1) 由会员交纳会费; (2) 由学校拨款; (3) 寻求企业赞助; (4) 社团创收。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缴纳的会费是社团经费的主要来源。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模式基本上都是由校党委的批准成立, 在校团委的指导下才能开展。

2.3 体育社团的运作现状

2.3.1 体育社团指导教师情况

指导教师是确保社团活动沿着正确方向开展的重要保障, 社团指导教师一般由社团负责人联系相关专业教师出任, 但是真正在社团的发展过程中进行具体指导的寥寥无几。另外, 体育教师作为指导教师的年龄年轻化。这主要是因为年轻老师刚毕业, 精力充沛, 没有家庭负担, 有更多的时间去指导社团活动。相对于年龄小, 职称也主要是以助教为主, 这也充分暴露出了体育社团活动存在的又一重要问题:年轻教师缺乏经验, 缺乏知识传授技巧, 达不到社团活动应有的作用。

2.3.2 体育社团的场地器材情况

目前河南省高职院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大多都对学生实行开放政策, 学生可以随时使用, 但在器材方面, 基本都是社团自备的, 有少数是从学校体育器材室借用的, 数量很少, 不利于社团活动的策划和训练, 这也是一些体育社团活动水平不高, 规模不大、很难维持时间长的原因。

2.3.3 体育社团活动内容及频率

社团活动是社团组织的具体表现, 目前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主要活动内容是社团内部的训练、比赛、裁判培训、观赏体育赛事等与体育相关的活动。比赛、训练已经成为大多数体育社团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 也是最基本的活动内容。大多数的体育社团每周活动的时间是在每天早上和下午。

3 结论与对策

3.1 结论

3.1.1 体育社团缺乏相应的思想政治指导

体育社团通过组织训练、比赛等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培养了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素质, 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和任务的实现。通过社团组织的体育活动, 能够及时、有效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而体育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没有相应的指导, 社团活动仅仅依靠体育比赛及训练来完成,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够。

3.1.2 学院领导重视不够

学校领导观念落后, 对体育社团认识不足, 没有正确认识高校体育社团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对社团活动在人力、物力、财力配备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 引导不足, 导致社团活动开展困难, 社团活动无法深入开展。另外, 由于学院领导的不重视, 对指导教师没有相应的奖励机制, 这也是影响其指导积极性的重要原因。这些客观不利因素的存在显然制约了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

3.1.3 管理制度不健全, 缺乏规范性

高校体育社团组织不够规范, 管理制度有待加强。体育社团大都挂靠在校团委, 由校团派出管理执行机构。社团活动上存在多重管理, 这种混乱的管理模式制约了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社团活动管理存在较大缺陷, 缺乏完善的社团管理运行机制。另外, 社团负责人缺乏责任心, 社团成员流动性强, 社团缺乏稳定性, 不利于社团的健康发展。

3.2 对策

3.2.1 加强思想政治指导, 把握社团正确发展方向

依靠学生体育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不知不觉的接受思想教育。另外, 通过体育社团活动把高职生放到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去, 广泛的与社会接触, 可以使学生亲身体会当今社会的真善美、假恶丑,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也可以缩短他们毕业走上社会后的“迷茫期”。

3.2.2 学院有关部门应给与重视并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

学校有关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指导教师在体育社团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承认和奖励指导老师的指导工作, 提高指导老师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道德水平、裁判水平和业余运动水平, 促进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 为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尽心尽力。

3.2.3 切实解决资金缺乏, 申请场地难等问题

稳定的经费来源、必须的场地、器材的配备, 是任何一个体育社团赖以生存和有效开展活动的必备条件。首先, 经费是学生体育社团活动正常运转的保障, 拓展学生体育社团的资金来源渠道, 是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发展的首要任务。其次, 场地和器材是体育社团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经费充裕、场地器材充足才能发挥体育社团锻炼人、管理人的作用, 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体育教学。

3.2.4 创造条件, 丰富社团活动内容

体育社团的功能只有通过社团活动才能体现。体育社团负责人应该加强体育社团活动的计划与组织、丰富社团活动内容, 使社团活动具有特色;应该不断地创新社团活动的形式与方法来满足学生的不同体育需求;要保证活动的经常性, 加强社团成员之间、社团与外校社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体育社团。

3.2.5 改革体育制度, 尝试社团学分制

想要更好的发挥体育社团应有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培养功能, 就必须采取一定得办法把体育社团活动纳入到学分制体系中,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考勤制度、奖惩机制, 学生加入社团, 就如同学习一门课程, 要修满一定得学分才能毕业。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参加体育社团和社团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也可以给指导教师带来荣誉感和成就感, 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社团的建设和管理中去。

参考文献

[1]崔丽丽, 王炜, 苏连勇, 等.中国体育社团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 :33-36.

[2]邢云妹.高职院校体育社团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信息, 2009 (2) :216-217.

[3]刘杰.郑州市高校体育社团现状与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 2008.

8.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师资现状的调研 篇八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师资 学生体质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C-0161-02

一、背景分析

“十二五”期间国家根据高职院校发展现状做出战略性调整意见和规划重点,加强高职教育改革,解决企业与学校的结合,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的衔接等问题,而这些改革仍然离不开一个中心,即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需要实践操作为主,理论与技术并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技能。一线工作人员除掌握扎实的技能技术外,同时需要身体素质作为保障,这取决于体育师资的贡献和学生参与程度。以实践操作为主的企业,为争取最大经济效益,正常工作时间外增加工作是难免的事情,并且市场货源紧缺时期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时间,这些都是需要劳动者身体素质作为基础。部分企业新员工入职前需要进行军训,面试增加体能考试等科目,这些都是为保证工作者的身体素质。因此研究体育师资与学生体质关系刻不容缓,以实现有效发挥体育师资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能辩证看待并且有效参与到锻炼中,改变目前独生子女娇生惯养,“90后”学生吃苦观念较为淡薄,用人单位反馈学生难用、难管等现状。

二、高职院校体育师资各项素质对学生体质的影响分析

(一)年龄结构

体育是一项非常有活力的运动,根据人员年龄结构特点可以采取多样的体育项目。学生都是青年为主,年轻有活力,追求力量美、喜欢感受速度的激情、喜好挑战人体极限,而体育师资人群是能长期具备此等素质的人,年龄偏长运动激情下降,无法满足学生的视觉感受,体育的模仿教育功能将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体育师资人员形象,也能有效拉近师生关系,促进学生投入运动。

(二)学历结构

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之后,精英教育变成通识教育。高学历人群逐渐增多,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信息如此飞速发展的当今,更需要高学历,懂得不断深入研究和探讨,体育师资人群不懂得拓宽知识面就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索取,无法授之以渔,学历结构成为一个隐形的条件,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三)职称结构

职称与教学经验、科研能力保持长久的增长关系,根据职称评定管理办法中要求,每一级别的提升都需要教学经验、科研、学历等作为基本条件。职称结构是体育师资教学队伍中的影响因素之一,高职称都是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总结得出的成长经验,可以弥补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差异中的不足,指导学生有效参与体育运动,改善原有身体素质。所以职称结构成为影响体育师资队伍教学与学生身体素质锻炼辩证关系中的波动性因子,并且是逐渐增强。

(四)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是思维能力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思维通过研究得到具体的检验和升华,在研究过程中不断积累成长要素。体育师资队伍研究能力通过学生这一客体来实现,体育师资研究能力与学生体质改善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五)技能技术

一项体育技能获得需要4年左右作为一个周期,目前各高职院校也根据学生兴趣进行课程设置,让每一位学生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学生从小学就开始进行体育锻炼,学习各项体育技能,高职作为一类人群终结学习生涯的教育,技能技术的获得也进入尾声,并且作为长期爱好积淀的关键时期,技能技术就成为体育师资队伍人群拉近自己与学生关系的纽带之一,是影响学生是否愿意继续锻炼的重要因素,空乏的理论永远无法取代技能技术在体育中的重要位置,粗糙的技术动作不仅影响学习者的心情,也影响观赏者的心情,且会打击运动者的积极性。

(六)观念意识

陈旧的观念无法与学生融合,网络时代缩小了大家生活空间上的差距,“90”后学生掌握更多更为先进的获取知识的渠道,因此要求体育教师不仅仅是掌握以往的技能,而要不断更新观念,将国内外多种意识结合起来,根据学生所需予以指导。观念成为与学生交流的桥梁,年龄可以相隔,但是观念不能有太悬殊的差异,否则体育师资队伍与学生将无法拉近关系,更谈不上指导学生改变体质。

三、学生体质状况分析

(一)营养状况

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营养不良的学生在高职基本上很难发现,反而关注的是营养过剩问题,多数学生几年学习之后多是横向发展明显。良好的营养是体育锻炼的基础,为改变体质提供关键性的保障,有了良好的营养基础,体育师资队伍可以根据不同的人群安排运动量,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二)身高发育状况

因缺乏锻炼,现在的学生身高普遍发育不良,没有对身体骨骼的刺激,即便有良好的营养进入体内,也是无法被吸收,只有白白被浪费。体育锻炼可以通过身体改变各个机体的情况,让营养得到更好的吸收与应用,最终实现增进体质的目的,体育师资人员可以抓住这类契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三)基本体质情况

体育教学改革之后,高职学生入学体质仍然不容乐观,几项基本测试反映出“德、智、体、美”并没有全面发展,并且“体”被排挤,因此需要改变观念和认识,需要从学生角度入手分析,让其明白基本体质现状如何,可能带来的预期结果是什么,渗透锻炼的思想意识。

(四)体育锻炼意识

体育锻炼意识除了自身爱好问题,还受到外界氛围的影响,目前各类高职院校中男生锻炼意识明显高于女生,工科类学校更为突出,网络的影响,导致部分群体锻炼意识开始淡薄,面对这样的现状,体育师资人员需要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干预,改变学生不愿意动的现状局面。

四、结论

(一)师资为学生体质锻炼提供指导

体质测试项目较多,由于学生没有接受系统专业的指导,所以无法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把握锻炼的时机,所以良好的师资对指导学生参与体质测试项目锻炼意义深远,并且能增加学生锻炼的信心。

(二)师资督促学生提高体质

体质测试有达标要求,良好的师资责任心强,工作积极主动,可以通过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督促学生提高体质,改变学生的认识,最终完成达标任务,又能有效地督促学生提高体质,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三)师资促进学生体质良性发展和提供保障

良好的师资素质较高,懂得改良各种锻炼方法和针对不同的人群用不同的表述方式,使接受者更容易接受。给学生积极的引导,让改变体质锻炼的方式方法融进学生心里,形成良好发展。

(四)学生体质现状反映体育师资诸多问题,两者相互影响

学生体质的提升与良好师资密切相关,虽然高职学生都是成人,有自己的想法、认识和主见,但是良好的师资可以因势利导,保证学生的体质不会因年龄的增加而下滑,还会稳中有升。良好的师资和学生的体质是相互影响的,抓好任何一面都会有促进作用,学生的体质状况可以反映出师资的指导能力和引导方式。

五、建议

一是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科研水平,指导实践教学,要求体育教师转变观念,刻苦钻研、勤于笔耕,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掌握自己学术领域的话语权。

二是注重体育师资队伍学历、职称、年龄结构的搭配,改变与学生交流沟通上的不足。

三是领导重视加强教师技能的培养、观念更新,加大外出交流学习力度,让每一位教师掌握分析和引导学生参与锻炼的方法,最终实现改善体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洪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周登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翁惠根.体育教育改革与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SK13LX092)

上一篇:发文记录格式下一篇:装修公司内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