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村的调研报告

2024-10-18

空心村的调研报告(通用7篇)

1.空心村的调研报告 篇一

《人口地理学》论文

题目:

院系:

专业:

班级:

姓名:

关于农村空心村的调查 资源与环境系 地理教育 10级 江东净

2012 年 05 月 30 日

关于农村空心村的调查

—以河北省保定市石佛镇东巷村为例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关于农村空心化现象,研究对象是石佛镇东巷村,通过对该村近几十年的变化,做出一个对农村现状、原因、改造困境以及改造建议的系统报告。

关键词

空心化、宅基地、土地浪费

空心村,顾名思义,一个农村村庄,住的农民很少,占用的土地很多,大面积范围是浪费和空置状态。

宅基地,宅基地就是农民能够建房子的土地。从法律上来说,宅基地应该是政府部门规划出来的,但实际上中国农村的宅基地都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历史以来农民自己占有的,谁占有谁拥有。新中国成立以来,或者时间更早,中国农村逐步形成的村庄模式,所占有的土地数量在四亿亩左右,中国农民人均住宅面积为0.5亩。这四亿亩村庄用地,用法律的话语叫宅基地,而实际情况是因为缺乏规划管理,一直是处于浪费和闲置多于利用的状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这些以农村宅基地的名义存在而浪费和闲置的土地状况需要得到改善。

中心村,中国大多数农村,都是有近十个左右的村小组组成,在这近十个村小组周围范围,有一些交通便利,或者靠工业和商业网点便利的地方。农民处于交通或者商业便利的考虑,大多自发地在附近建了不少房子,自然地形成了一个中心村。有些中心村是政府规划出来的,有些是自然形成的。

土地价值:根据中国的相关法律,土地不可以买卖,只有政府才有权力征收,征收也就是实际上的买卖。这种只有政府才有权力买卖土地的现象是一种垄断行为。土地买卖的垄断,造成了土地的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土地的实际价格。有失地农民说,失去了土地,以后子孙后代吃什么?按照这种观点来分析,凡是在中国没有种地的人只有被饿死的份了。土地的价值是可以永久地生产粮食,就像母鸡会永久地孵化小鸡一样。土地永久地生产粮食是需要不停地投资和劳动的,母鸡不停地孵化小鸡是需要不停喂养的。一只母鸡能卖多少钱,是看它的肉质和下蛋功能;一亩土地能卖多少钱,是看它的年产量和地理位置。如果单从土地的粮食生产功能来说,中国所有的土地价格都在每亩十万元以下。因为中国土地的粮食产量收入每年最多都维持在一千元以下,而十万元的一年定期银行利息也要高于这一千元,这种银行利息的收入,还可以避免了土地投资和劳动的辛苦。比较偏远和质量稍差的土地,它的价值也就每亩地一万元左右,因为每亩地的出租收入就一百元,也就相当一万元的银行定期存款利息。

一、调研内容

1.空心村现状

河北省保定市石佛镇东巷村,村小组人数在180人,户数为40户,整个村小组所占宅基地面积是 100亩土地。户均宅基地为2.5亩,人均宅基地为0.5亩。村小组内的老房子是没有规划的,一些近十年左右新建的房子的规划是:一处宅基地的面积是0.36亩。因为农民建房子都是利用自己的旧宅基地,旧宅基地有多大,按规划后新建的房子和院子所占的面积就多大。宅基地严重超面积现象,一户多宅现象非常突出。

在这100亩面积的宅基地上,有30亩左右是建了房子或者修了 院子的,院子的面积是根据自己的旧宅基地,能修多大尽量修多大;在40亩左右的荒宅基地上,村民根据历史以来谁占有谁拥有的土地,种了一些树木;另有 25亩左右的土地,是常年长满荒草或者一些废弃的水池;还有5亩左右的土地,因为周围没有房子和树根,就自己加工成了耕地。这100亩土地的利用比例基本上是,百分之三十的是房子和院子;百分之四十的是种树,百分之二十五的是闲置和浪费,百分之五的是农民自己开发成了耕地。

另外,还有一个常年闲置的小型水库,常年长满水草,所占面积有十几亩土地,这十几亩土地也有其他村小组的部分。这十几亩水库面积没有在我测量的一百亩宅基地之内。

2.空心村形成的原因

有人分析,空心村形成的原因是很多农民离开了农村,到城市发展,而造成农村村庄土地的闲置和浪费。其实,这种原因是有,但所占的成分非常少。

(1)空心村形成的第一个主要原因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或者时间更早,农民在农村居住,从事农业生产。因为是手工农业时代,很多农业作业是需要占用大量土地的,如家家户户曾经需要的打小麦或晒稻子的麦(稻)场,每个打麦(稻)场占用土地将近一亩左右。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到来,联合收割机的使用,农村的那些麦(稻)场已经没有作用了。村里一百亩的宅基地,这些曾经的麦(稻)场所占比例有30亩左右。

(2)空心村形成的第二个主要原因

是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性质。因为土地是集体所有,而集体又缺乏管理和规划。农民的原则是能占就占,哪怕占有的土地常年闲置。如果有新户要建房子,只能在自己老宅基地上建,老宅基地不够的农民,如果建房只能建在自己家的耕地上。这也是中国农村很奇怪的一个现象,耕地里违法建了不少房子,而村庄里面很多闲置的旧宅基地。

集体所有制的土地制度,约束了农村宅基地的开发和流转利用。根据法律规定,农村宅基地只能在集体内部流转,这完全是一句空话。宅基地的流转,是需要支付流转费用的。但这宅基地是集体的土地,让集体内部的农民利用集体自己的闲置宅基地,而支付费用给那些长期霸占集体宅基地的农民。建房农民不愿意,只好在自己家的耕地上建房。如果让那些拥有大量旧宅基地的农民无偿交出旧宅基地给集体使用,这些农民又不愿意,因为几乎百分之八十的农户都是占用了大量的旧宅基地,集体凭什么让我一户农民上交闲置宅基地,而不是所有农民都上交自己的闲置宅基地。这就是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弊端,集体的土地,宁可闲置也不愿意让别的农民使用。

(3)空心村形成的第三个主要原因

是基层政府的不作为或者乱作为。从法律上来分析,集体经济组织完全可以依照法

律,对农户没有使用的闲置宅基地进行统一回收,要么给新增加人口建房使用,要么加工成耕地分配给村民种地。因为基层政府的不作为,没有进行宅基地规划,农民这近二十年来建房是东一座西一座,而中间确有很多空地。这些在房子之间的小面积空地,集体回收上来也没有多大意义,很难加工成耕地,加工成耕地使用起来也不方便。

4.空心村改造的困境

空心村改造,全国各地有不少地方在实践。但基本上都是以政府资金扶持的模式进行,因为政府的财政资源有限,只有部分的空心村有机会改善或者改善成功。而大部分的空心村根本没有获得改善的机会,或者改善进展很慢,效果不理想。目前在网上可以搜索到的空心村改造成功案例,大多是政府出资改造空心村,树立的一些示范点。

这也是空心村改善的第一个困境,资金缺乏或者不足。空心村改造,农民要搬迁,搬迁就需要新建房子。虽然目前很多农民有经济实力建新房搬迁,但还是有部分农民没有能力建房搬迁。

空心村改造的第二个困境。政府没有政策扶持,反而有政策约束,缺乏政府高层土地管理部门的重视。目前出现示范点的空心村改造,大多是地方政府的改造行为,而不是国家土地资源部门重视的结果。

同样以东巷村为例,政府对空心村改造没有任何指导和扶持。反而约束中心村的成立,中心村的形成是可以大大降低空心村改造的成本。这种以自发形式形成的中心村,目前因为政府的约束而难有进展。政府约束的理由很简单,保护耕地需要,以保护耕地的理由,向建房农民收取高额建房费用。很多建房农民望而却步。

空心村改造的第三个困境,是基层政府的不作为。面对国家土地的日益紧张,农民建房的迫切需要,空心村的土地严重浪费。基层干部不做中心村规划,对建房农户的要求一推再推,对于空心村多数农民拥有一户多宅,和宅基地面积严重超现象视而不见。

村级干部不作为,当民间力量期望投资空心村改造时,因为空心村改造影响了村干部以保护耕地理由向建房农民收取高额费用的利益时,民间改造空心村的计划受到抵制和冷漠。

空心村改造的第四个困境,是法律和现实的冲突。法律在农村来说,如同一张废纸。多部法律强调,不允许一户多宅,宅基地面积超标。而在空心村的农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违反了这些法律。是按法律来收回这些宅基地,还是尊重现实,承认农民拥有这些宅基地的权利。这种冲突需要寻找一个解决方案。

二、空心村改造建议

改造空心村的方案可以有很多种,但比较务实和切合实际的不多。如果采用政府主导,用财政扶持的办法来改造空心村,是可以改造一部分具有示范点作用的空心村,数量非常有限,因为政府的财政是有限的。

如果政府用法律为依据,强制回收农村那些浪费和闲置的宅基地,也是一种方式,但会遭到农民的抵制和抗议,会影响社会稳定。这在日益重视稳定的年代里也是不可行的。

如果政府尊重现实,认可农民对目前大面积宅基地拥有的权利。那就必须修改相关法律,不仅从法律上认可农民的这种权利,还必须从法律上保障农民流转这些宅基地的权利,只有这些宅基地有流转机会,才会有民间资金介入,用市场经济的力量把这些土地给整合出来。这种政策支持,完全可以在不影响十八亿亩耕地的原则下进行。空心村改造政策支持,可以限定在十八亿亩耕地以外整合开发的闲置土地。

如果从法律上寻求政策支持的难度较大,可以在落实法律和尊重现实的两种原则基础上进行:即适当补助,按法律规定回收闲置宅基地。这个补助资金可以是政府投资,也可以是民间投资。因为空心村闲置土地的市场价值,是有一定的投资潜力的。从操作上来讲,民间投资的可行行更大。因为基层政府干部的不作为和腐败行为,会制约这种模式的改造。同样以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陈堰村为例,民间曾经有投资空心村改造的意愿,但村干部说,国家对于空心村土地复垦每亩补助五百元。这个五百元,远远低于国家对土地复垦所提供的资金支持。

还有一种可以算是不作为的改造方式,即国家放开粮食价格,很 多农村闲置土地,农民自己会加工成耕地,因为种粮食的收入有一定的价值,农民复垦开发土地就会有意义和价值。这种模式只是提醒,粮食价格的放开,可以激发农民种地的热情,激发农民对闲置浪费土地的重视。但如果任其目前农村宅基地的混乱状况,农村会出现很多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总结:

应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政府的支持与保护力度。在我国目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条件下,要尽快实现农地资源配置市场化的目标,就必须得到法律的保障,特别是政府的有力支持与保护。同时也要加强土地的监督检查,规范土地流转。

参考文献:

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商务印书馆,1997

胡焕庸,张善余,《世界人口地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

2彼得·柯刻斯《人口学》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

5刘彦随,《中国新农村建设地理论》,科学出版社,201

1龙花楼《中国乡村转型发展与土地利用》,科学出版社,2011

陈玉福,刘彦随,龙花楼,王介勇《中国乡村发展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科学出版社

陆大道,樊杰,刘卫东《中国地域空间、功能及其发展》,中国人口出版社,袁永熙主编《中国人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张路天《民族人口学》,中国人口出版社,1992

刘冬梅,冯之军《关于农民弃耕情况的调查》

谭善凯《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及对策》

韩长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999

2.空心村的调研报告 篇二

一、城中村居民就业的主要形式

城中村居民就业的形式多种多样, 但从整体上看, 主要有以下几种就业形式:

1. 家庭自我安置——经营出租房就业。

在无地可种的情况下, 房屋租赁业成为城中村居民从事的主要行业, 无论是靠近市中心地带或比较偏僻的城中村, 每个居民家庭都有房屋出租, 少的出租几间平房, 多的是整栋楼房出租。城中村房屋租赁业的发展填补了城市公共租赁房短缺的空白, 也成为城中村居民就业的主要形式, 起码是让城中村居民有事可做, 有钱可挣, 短时期内起到了“社会稳压器”的作用。城中村居民从事房屋出租行业, 平时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出租房屋的管理, 类似于物业管理, 但规模小, 不规范, 随意性大, 没有八小时内外之分, 比较清闲。太原市多数城中村为本村居民家庭办理了经营房屋租赁业务的执照, 但年检制度、租赁登记制度执行的不到位, 更没有村民按照规定缴纳税款。

2. 行政部门安置——在村里或社区就业。

城中村改造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城中村要逐步转变为城市的社区, 无论是城中村的村委会还是社区的居委会, 都是最基层的社会管理和办事机构, 其组成人员应当精简高效。按有关规定, 村委会由3~7人组成, 社区的居委会由5~9人组成, 而在城中村或由城中村转变而来的社区, 由于居民家庭都有房屋出租, 房租收入基本能够维持生计, 外出就业或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大多数居民都想在村里或社区里找个工作, 虽然工资不高, 但非常清闲舒适, 由于村民亲情关系复杂, 彼此都有联系或非常熟悉, 而且村委会或居委会干部任期都是三年一次换届, 能否连任还是个不确定因素, 因此, 只要村民有在村里或社区里工作的要求, 大多数都能得到满足, 多数城中村的情况是几乎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人在村里工作。所以, 城中村虽小, 但机构应有尽有, 人员编制并不少, 村里工作人员比较多, 有的达到上百号人。

3. 集体经济安置——在村办企业就业。

村办企业是村民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 而在城中村, 由于村民以自家出租房屋为主、城中村改造中一些不确定的因素等原因, 多数城中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些村办集体性质的企业有名无实, 甚至销声匿迹, 办得比较好的村办集体企业比较少, 因此, 在村办企业就业的村民比较少, 但也有例外情况。例如, 太原市小店区亲贤社区, 2005年由原亲贤村转变为亲贤社区, 该社区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于2000年5月成立山西千禧集团公司, 经过几年的发展, 该公司成为代表亲贤社区居民利益的最大经济实体, 公司以房地产开发为主营业务, 固定资产近30亿元, 拥有太原市宝瑞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8家下属子公司。亲贤社区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成为居民就业的主渠道, 目前在公司就业的原本村居民几百人, 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 还增加了居民的收入, 2005年被评为“中国十佳小康村”和“国家级文明村”, 2010年亲贤社区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

二、城中村居民就业的主要特点

城中村居民就业的主要特点是:

1. 城中村居民从事房屋租赁业是一种“比较自由”的就业形式。

房屋出租是城中村的主要产业, 经营自己的出租房是城中村居民的主要职业, 这种就业形式与一般意义上的就业有所不同, 是一种“比较自由”的就业形式。其主要表现是:首先, 人员替代性比较强。一般的工作岗位是一人一岗, 单位以外的人员不能随意替代或顶岗, 而城中村居民经营自己的出租房以家庭为单位, 家庭中的任何一个成员都可以做, 人员之间的替代性很强, 可以随时顶岗。其次, 工作时间具有随意性。一般的工作岗位有明确的工作时间要求, 包括何时上下班或每天工作多长时间, 每位员工必须遵守, 而城中村居民经营自己的出租房没有工作时间方面的硬性要求, 只要有人在家, 都可以视为工作时间。第三, 工作任务弹性较大。一般的工作岗位有明确的工作任务要求, 许多工作岗位根据完成的工作任务量发放工资, 而城中村居民经营自己的出租房没有硬性任务要求, 房子想出租就出租, 想出租几间就出租几间, 弹性较大。尽管与一般的工作岗位有明显的不同, 但出租房屋需要付出劳动, 也可以获得一定的收入, 因此, 城中村居民经营自己的出租房就是就业的一种形式, 但是一种具有自己特点的就业形式。

2. 城中村居民在村里或社区工作属于一种“半就业”的就业形式。

之所以说城中村居民在村里或社区工作是一种“半就业”的就业形式, 原因如下:第一, 多数工作岗位的设置随意性较大。村委会或由村委会转变的社区居委会, 多数没有财政拨款来源, 也没有明确的定岗定编要求, 除村长、副村长 (主任或副主任) 、书记等“两委”几个重要岗位外, 用多少人、定什么岗位、聘用期限, 基本上都是村里自己决定, 随意性较大。第二, 工资水平低, 且没有保证, 不能按时发放。在村里工作的绝大多数人并不是在村里或社区的经济实体工作, 而是在非财政拨款的所谓“村机关”工作, 由于村里的资金有限, 而且聘用人员比较多, 因此, 对村里就业人员实行低工资政策就成为情理之中的事情, 无论是村委会主任、村干部还是普通村民, 每月工资收入均为几百元, 有时还达不到当地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且不能按时发放, 拖欠工资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有些时候是一年发半年或发几个月的工资。第三, 管理松散。由于村里就业工资水平低, 以平均主义的方式发放, 而且不能按时发放, 加上城中村居民多年从事农业生产所养成的习惯, 管理松散是必然的结果。在村里或社区工作的人员, 每天8小时工作的概念淡薄, 有事就办, 无事自己随便, 人浮于事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一种工作常态。因此, 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说, 在村里或社区工作的人员处于一种“半就业”的状态。

3. 村办企业就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就业形式比较灵活。

村办企业以非农产业特别是服务业为主, 村办企业就业人员主要从事物业管理、市场管理或服务业。一些规模较大的村办企业开始公开向社会招聘高层管理或专业技术人员, 就业人员素质比较好, 但多数村办企业就业人员以本村居民为主, 年龄偏大的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比较低, 考上大学毕业后回到村里的年轻人比较少, 因此, 从整体上看, 村办企业就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技术型和技能型人员偏少。村办企业就业人员中, 本村居民以临时工为主, 想干就干, 不想干随时可以离开, 就业期限不定, 就业形式比较灵活, 而公开招聘的从业人员则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接轨, 以合同工为主, 有一定的聘期。

4. 外出打工就业的村民比较少。

外出打工是目前农村地区农民家庭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 而对于大多数城中村居民来说, 到外地打工挣钱, 自己不想尝试, 也难以接受。在课题组的调查问卷中, 城中村居民没有人到外地打工, 这一点与其他农村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城中村没有外出打工的, 从另一个方面说明, 城中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比较高, 不用出村或到外地, 挣钱的机会就比较多。

三、城中村居民就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城中村居民就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多数城中村居民处于一种不充分就业的状态。由于城中村居民从事房屋租赁业是一种“比较自由”的就业形式, 在村里或社区工作是一种“半就业”形式, 村办企业效益好的不多, 因此, 对于大多数城中村居民来说, 一年四季大多数时间基本上是闲呆在家里, 除了出租房子和打扫楼道卫生以外, 基本上没有什么事情可做, 处于一种不充分就业的状态。许多城中村居民渴望有一份长期而稳定的工作, 但难以如愿。如果真有一些比较辛苦的工作, 许多村民不愿意去做;有一些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 许多村民又做不了;一般性的工作, 因素质偏低、竞争力不强, 很难轮到城中村居民来做, 就是暂时工作了, 也难以长期保持住自己的工作岗位。因此, 城中村居民以租房为生, 处于一种不充分就业的状态, 这对于年龄比较大的居民来说, 还可以维持下去, 但对于“新生代”城中村居民来说问题就比较大, 是社会不稳定的一个潜在因素。

二是多数城中村居民创业精神不足。每个居民家庭有房屋出租, 维持生计没有问题, 村里还能吸纳比较多的人就业, 特别是拆迁补偿金额更是可观, 这些现状使城中村居民产生了“小富即安”和“等、要、靠”的思想, 对就业和创业缺乏应有的追求, 不愿意从事苦、脏、累的工作, 尤其是“新生代”城中村居民, 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现象仍比较普遍。城中村居民有门面房、有资金、有时间、有劳力, 联合开办经济实体或自己创业经营有一定的条件, 而实际情况是城中村居民只愿意出租房屋, 缺乏创业精神, 自己创业或自谋职业的比较少。根据课题组在太原市城中村的调查, 某城中村有上千名居民, 但仅有几十人从事个体经营或开办经济实体, 只占本村就业人员的很少一部分, 外出打工挣钱更是天方夜谈。不用说走出去打工挣钱, 就连自家出租房屋中一些比较脏、比较累的活, 如冬季村民家里烧锅炉取暖, 一些城中村居民都懒得去做, 有近1/3的家庭是雇人烧锅炉, 有的甚至雇人打扫楼道卫生。

三是村里就业不规范, “村办社会”情况比较严重。许多城中村居民在类似“村机关”的村里或社区工作, 继承或照搬以前种地时的老传统, 管理松散, 没有工作任务要求, 来去自由, “大锅饭”现象普遍存在, 就业很不规范, 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明很不协调。另一方面, 由于要安排许多人的就业问题, 城中村出现了“村办社会”的情况, 就好似以前企业办社会一样。在城中村, 除了应该设置的“两委”等机构以外, 还有村办市场管理组、电工组、汽车组、治安组、户籍组、村办学校、村办幼儿园、村卫生所等众多的机构, 每个机构都有许多人, 可见城中村已成为一个小社会。

四是集体经济发展状况不理想, 吸纳就业能力有限。城中村位于城市之中或靠近城市, 发展集体经济有一定的便利条件, 机会也比较多, 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城中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状况不理想。在太原市上百个城中村中, 大多数城中村没有村办集体企业, 有也是有名无实, 更缺少有实力、具有一定规模的村办集体企业, 城中村居民在村办集体企业就业的人员非常少, 数量极其有限, 村办集体企业在吸纳本村居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方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五是城中村改造中存在“轻就业安置”、“重拆迁补偿”的现象。按照有关规定, 城中村改造要解决城中村居民安置和房屋拆迁补偿等问题, 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 城中村居民就业安置的途径少, 就业安置的人员数量也少, 就是安置了工作岗位, 由于城中村居民素质偏低等原因, 还存在“下岗”问题,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房屋拆迁补偿的砝码不断抬高, 受关注的程度有增无减, 几乎成为城中村居民最为“关注”的问题, “轻就业安置”、“重拆迁补偿”的现象普遍存在。

六是就业培训机制不完善。多数中年以上的城中村居民文化层次低, 掌握的技能少, 传统的农民意识还根深蒂固, 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差距较大, 而针对城中村居民实际情况举办的技能培训活动比较少, 机制不健全, 提高城中村居民就业能力的途径处于缺失状态。

四、促进城中村居民就业的措施建议

针对城中村居民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应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 解决存在的问题, 促进城中村居民就业。

1. 高度重视城中村居民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 对于失去土地的城中村居民来说, 尽管目前有房租收入, 但从长远来看, 就业是生存的基本手段, 也是解决城中村问题的关键, 更是构建和谐城中村的必然要求, 因此,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城中村居民就业问题, 为促进城中村居民就业制定必要的优惠政策, 创造必要的条件。

2. 制定财税优惠政策, 发展壮大村办集体企业。

在城中村改造中, 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 鼓励城中村村办企业的发展, 缓解城中村居民就业问题。一是金融支持, 对于一定时限内城中村村办企业的贷款, 减免利息。二是税收优惠, 对于吸纳一定数量本村居民就业的村办企业, 减免一定的收入所得税或营业税。三是财政支持, 从城中村改造资金中拨出一定数量的专款, 用于支持城中村村办企业的启动和发展。

3. 建立就业安置与拆迁补偿并重的机制。

城中村居民失去了土地, 没有了生活依靠, 城中村拆迁改造中要依据国家有关规定, 给予城中村居民必要的拆迁补偿, 但“给鱼不如给‘渔’”, 因此, 城中村拆迁改造中要把拆迁补偿与就业安置结合起来, 改变单一的货币补偿模式, 通过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就业、创办村办企业等形式, 建立就业安置与拆迁补偿并重的机制, 解决部分城中村居民就业的问题。

4. 鼓励城中村居民自我创业。

首先, 城中村居民要更新观念, 主动适应城市生活的发展需要, 树立“就业为本”的理念, 转变过分依靠城中村拆迁改造“等、要、靠”的思想, 特别是中年以上的城中村居民, 要积极主动就业与创业, 为“新生代”城中村居民树立榜样, 带动年轻一代就业与创业。其次, 有关部门要为城中村居民自我创业提供良好的条件, 对于城中村改造中自我创业的城中村居民, 要给予税收方面的减免和必要的融资和资金支持。

5. 加强技能培训, 增强城中村居民就业的能力。

有关部门, 包括街道办事处和当地劳动部门, 要针对城中村及城中村居民的特点, 通过建立培训基地或“送课”到村等形式, 举办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就业技能培训, 进行现代市场经济知识及就业技能方面的培训, 提高城中村居民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6. 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村里就业行为。

一是通过公开招聘等形式, 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城中村工作, 充实城中村村委会的力量, 逐步提升村委会干部素质。二是在财政收入不断增长的情况下, 划拨出专项经费, 保证村委会干部的工作及村委会的基本运行。三是要改变村里就业管理松散、人浮于事、“大锅饭”普遍存在的现状, 完善制度建设, 定岗定编, 科学管理, 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规范村里就业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杨斌, 张咏梅, 王佳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J].西部论坛, 2010 (09)

[2].徐勇.防止无地青年“农民”游民化[J].探索与争鸣, 2008 (03)

3.浅谈空心村的现状及治理 篇三

一、空心村现象的现状

1.农村土地浪费严重

调查发现,造成村子“空心”的原因,村镇规划方面的因素,也有农民传统观念、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村庄规划严重滞后。规划部门对村庄规划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由于村镇建设没有规划不到位,农民建房是想建哪里就建哪里,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二是村民建新留旧,导致占地面积不断扩大。修了新房子不扒老房子,建了新宅基不退老宅基,仍然保留对老房子、旧房地产的所有权,导致大量的旧宅基地闲置浪费。三是部分村民向城镇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很多农民都举家搬迁到城镇经商居住或是到外地打工生活,长年不回家,导致老宅年久失修甚至倒塌,但宅基地还是占着的。住宅是私有财产,户主不处理别人也不好干涉。

2.造成村内环境恶化

空心村里新房,旧房、破房随处可见,使村庄环境卫生大打折扣,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公共设施落后,基本上没有绿化、硬化和排水沟渠,一碰到下雨天,污水横溢,道路泥泞,生活和生态环境差。不少房屋存在安全隐患。不少旧房年久失修成危房,却仍用于堆放柴草、养鸡、甚至住人,碰到灾难性天气就要动员转移。

3.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由于土地的大量闲置和农村优质劳动力的外出,加上居住环境的不断改善,空心村的旧房给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一方面使农村的特色文化、风俗等受到冲击,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弘扬和发展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

二、空心村的形成机理

1.传统观念落后

农村传统的消费观和投资观在“空心村”的形成中起着很大作用。挣钱建房几乎是所有农民的主要需求,受传统消费观念的支配,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民对建房的需求越来越大,建房欲望的扩张必然导致村子向外围扩张。同时农民还有虚荣、攀比的心理,因而大家都想往村子外围和交通方便或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建房。另外,由于历史、社会原因,许多农民对村建规划的目的、重要性、意义等熟悉不足法律法规意识差,全村一盘棋的观念淡薄,致使新建房布局杂乱无章。

2.治理机制不健全

村镇规划治理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够没有把村庄规划工作和法律宣传放在首要位置,村民想怎样建就怎样建。有些村庄即使出台了规划,但是执行力度不够。更没有系统化的治理,乱批耕地,只批新地,不收旧地,有的农户建新不拆旧,严重违反了国家规定的“一户一宅”要求,这也是造成“空心村”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3.宅基地制度残缺

现有无偿使用的宅基地制度是造成空心村的主要原因。首先所有权主体不明确,乡镇、村委会权责不明,造成宅基地治理混乱;宅基地无偿使用也诱使农民大量占用耕地建房,浪费土地,并且形成畸形的消费结构,造成生產性建设投资不足,不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户籍制度阻碍了城乡人口的流动,在城里打工或经商农民虽然在在城市居住但却很难成为城市居民,而且没有社会保障,必然使得农民仍然以让其房屋闲置的方式保有宅基地使其成为生活的最后保障。

4.经济利益驱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了农村空心村现象加剧,由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大幅度下降,而第二、三产业的就业需求量急速上升,并且其绝大部分的就业机会分布于城市,这就导致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大量离开故土,向城市地区集中。同时,城镇高收入岗位和就业机会对农民相对收入较低、就业不足的劳动力产生持续的引力效应,促使更多的农民到城市里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城乡收入的差距为空心村的出现提供了生存空间。另外,农村建房更多的考虑交通方便和区位增值等因素,也促进了空心村的形成和蔓延。

三、对策与建议

“空心村”治理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工作,既要合理规划,以强大的资金作后盾,又要同农村封建陋习作斗争;既涉及县、乡镇国土资源、城建、农业、环保、民政等部门,又涉及乡村基层组织。因此,需要多部门齐抓共管,协调各方面力量,制定合理规划,共同做好“空心村”治理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治理方案

由县政府组织牵头,成立有国土资源、规划建设、财政、农业、林业、民政、交通、农村信用社等有关部门治理 “空心村”领导小组,制订出台 “空心村”治理实施方案。领导小组可与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合署办公,两套班子一套人马,负责全县“空心村”的治理工作。制定“空心村”治理规划。标定全县需要治理的“空心村”,作出分规模类别、分长期近期治理计划。规定治理的“空心村”,村民只能拆迁房屋,不准新建房子,国土和规划建设部门严格把关。新的村庄发展规划的制定,应建立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规划的原则上,采取 “三种模式”的办法来处理,村庄合并;原址规划;重新选址的模式。

(二)做好宣传工作,转变农民思想意识

农民头脑中“宅基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观念根深蒂固,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就轻易改变。所以,我们要在理解农民传统观念的基础上,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一是要用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标语等形式,大力宣传“空心村”治理的目的意义和目标要求,在广大群众中形成宅基地属集体所有、按规划用地、建新宅必须退旧宅等共识,使“空心村”治理工作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二是要用政策引导。当地政府要尽快制订相关规定,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和建新宅必须交旧宅的政策。要向群众明确,今后凡是村内有闲置宅基而又向村里申请新宅基的,必须无偿将旧宅基交回村里,“以旧换新”,否则一律不予安排,坚决杜绝新空闲宅基的出现。对前些年已经建了新宅但未退回旧宅,“一户多宅”已经成为既成事实的,要严格执行有关农村宅基地面积问题的规定,对超出规定面积又拒不退还的,要收取“超占费”。超占费的标准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量提高,至少也应该按本村承包土地的价格标准收取,以引导鼓励村民主动交回闲置的旧宅基。

(三)治理“空心村”要与土地整理开发相结合

治理“空心村”,其目的是要把原址土地进行整理复垦,把“空心村”转化为耕地,把国家、省、市级土地整理项目与“空心村”治理挂钩,为“空心村”整治补充资金来源。①通过 “空心村”治理新增的耕地与建设用地置换指标筹措资金。闲置宅基地整理复垦成本,与省里收取占用耕地指标费用有较大的空间。从中提取部分差价,用于“空心村”拆迁和回收闲置宅基的补偿,以便更好的治理和利用好“空心村”的闲置土地。②试行治理“空心村”同整理复垦市场化运作方式。不用政府投资,将 “空心村”治理复垦项目向社会公布,由项目开发者筹措资金负责“空心村”的拆迁、闲置宅基收购、项目整理复垦,达到农用地标准由政府收购并置换建设用地指标。③偏远地区与靠近城镇的耕地指标进行置换。偏远地区开发整理出的耕地,近期单靠耕种价值不高。城镇附近整理开发耕地的空间很少,建设项目用地确越来越多。通过置换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缓解城镇附近建设项目用地指标紧张的矛盾,既治理了“空心村”又储备了耕地指标,即可以搞绿化还可以搞基础实施或公益事业,更加充分的利用好每一寸土地,为集约节约用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5.改变农业弱势产业地位是解决空心村治本之路

扩大农村中的就业机会,缩小城乡就业间的不平衡,改变农业弱势产业地位,才能基本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失,城市就业压力过大的局面。要改变农业弱势产业地位首先应实现农业生产和组织治理方式的现代化,提高农业产业的素质,从而增强农业在整个产业中的竞争力。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使农民能够乐业而安居,从而在根本上“治理空心村”现象。政府应加大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扶植力度,弥补市场机制对弱势农业资源配置中的不足,夯实国民经济基础,保证国民经济安全,是治“理空心村”现象的根本措施。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村土地的边际生产力,增加农业生产收益是改善农村经济,促使农民节约用地的根本途径,是整治“空心村”的长远方针。

6.加大对农村的公共投资,建设新农村

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理论,社会资本的积累水平与各种生产活动的成本直接相关,要形成低成本的有竞争力的產业,就必须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公共投资。公共投资的重心有两方面:①消除社会经济发展所碰到的“瓶颈”,如低效率的交通运输;②满足产业发展的前期条件,如工业用地、用电用水、道路设施等。也是吸引外来资本的重要条件。现如今,农村公共投资不足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也是促使空心村出现的原因。因此,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投资的力度:(1)通过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林渔经营的现代化、中小企业的培育、外部企业的技术引进和旅游业开发等措施,达到振兴产业和增加就业的目标;(2)通过改善公路和其他交通设施和通信设施,确保空心村与其他地区间以及空心村内部的交通和通信的畅通;(3)通过改善生活环境、老龄人口的福利、完备的医疗条件以及通过振兴教育和文化,确保当地居民的生活安定和福利提高;(4)通过核心村落的整理和培育适度规模的村落,重新调整地区的社会结构。

8.加快相关法规的制定

4.关于XX镇XX村的调研报告 篇四

按照县级领导包抓工作的安排部署,我深入到联系点XX镇XX村,围绕包抓工作的要求开展调研。通过走访群众、村队干部、党员,与村干部座谈交流,摸清了该村的基本情况,并就加快该村发展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镇XX村基本情况

XX镇XX村地处XX镇集镇,S101线、京藏高速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全村村现有耕地面积7600亩,人口1476户6360人,村干部7人,党员164人。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较强,群众整体素质较高,民风淳朴,各项工作基础不错。近年来,村党支部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紧扣经济发展,紧紧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扎实开展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4年被区党委授予“先进基层党支部”、2006年被市委评定为“五好党支部”、2008年被评定为新“五好党总支”、2011年获得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1年被评为县级“党建示范点”,多次被评选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村民小农经济意识严重,制约产业发展。XX村是一个合并村,由原XX镇XX村和XX村合并而来,村民意识差距大,群众发展的思想意识不够开拓。在与群众交流中发现,群众满足于现状,对于如何在现有 基础上发展提高,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显得比较茫然,无所适从。近年来,经过一些种植产业的发展,给群众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增收,但由于他们将自己定位在一个较低层次的需求水平上,不能使他们更大胆地、勇敢地去搏击市场经济的大潮,产业发展缓慢,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大产业还没有真正形成。

(二)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农村发展亟待解决的薄弱环节。近年来,XX镇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力度逐年增大,促进了该村经济的发展。但从总体来看,由于受资金等多方面的限制,主要集中在滩地,老岸地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且全村文化基础设施尚未健全,制约了该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业产业结构有待优化调整,影响农民增收。XX村在农业生产上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传统农业种植业为主,且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林果产业上以苹果、枸杞种植为主,苹果种植面积1300亩、枸杞4600亩(其中2011年土地流转XXXX种植3700亩)。养殖业主要以养鸡、养猪等传统养殖业为主,虽然有一些专业养殖大户,但规模不大,比较分散,不利于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上采用以前的、低层次的农业生产结构,虽然近年来,镇村两级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农民在其他经济作物生产上增收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农民增收渠道较少,增长较为缓慢。

(四)村容村貌有待整顿提高,市场经营管理不高。XX村地处集镇,由于群众有序经营的意识不强,每到集市,环境卫生脏乱,加上一些经营户占道经营,影响了正常的交通运行。

(五)旅游产业亟待发展,发展投入不足。XX村具有丰富的旅游资 源优势,XX成名已久,2010年被确定为自治区“文化名镇名村”,“XX州塔”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境内林果、硒砂瓜都具有很高的乡村旅游优势,但由于投入不足,宣传包装不到位,没有将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剂。

三、关于下一步发展的建议

(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动力之源和重要支撑。要充分发挥XX村紧邻京藏高速、村内有高速公路出口的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立足现有的XX镇中心市场和XX村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基础,实施规模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做大做强,从而带动商贸等相关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XX历史名地、文化名镇名村,“XX州塔”国家文物,XX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等旅游资源优势,在旅游产业发展上做好文章,逐步建立起与XXX旅游线遥相呼应的旅游精品线路。

(二)围绕新农村建设抓好镇村规划建设。高标准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是形成良好村容村貌的前提。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抓好乡村规划。在制定规划时,既要着眼于美化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与集约使用土地的原则,又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另外,要确保镇村建设规划得到实施。要积极推进农村改水、改灶、改厕、改路、改房,实现雨污分流、人畜分离、垃圾清理,彻底改善农村“脏乱差”的现象。

(三)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和设施建设。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要结合村庄建设规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配套服务。重点搞好道路交通、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的瓶颈,建立起适合群众需求的供水、排水、能源、道路、通讯、环保、抗灾减灾等基础设施体系,促进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和谐稳定。

(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一是抓好新型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因此,要以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教育培训好农民。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劳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二是鼓励全民创业。大力宣传鼓励全民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由经济头脑的“能人”走出家门,闯市场、办企业、上项目,示范带动,形成全民创业的良好局面,带动经济发展。三是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XX村各类人才丰富,尤其是体育人才很多,要积极开展歌舞、篮球棋类等健康文明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要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采取有力措施制止赌博、酗酒、迷信等行为。加大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营造良好的农村社会治安环境,构建和谐社会。

四、调研过程中帮助解决的问题

5.空心村的调研报告 篇五

双城镇人民政府

关于申请安全村等八个村沼气入户工程的立 项 报 告

凉州区农牧局:

经我镇各村积极申报,镇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决定,我镇双城村、安全村、齐家湖村、幸福村、南岸村、前进村、羊儿村、北安村定为2010至2012年年农村沼气国债项目村实施村。现将双城镇双城村、安全村、齐

家湖村、幸福村、南岸村、前进村、羊儿村、北安村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安全村位于双城镇东南3公里处,现有10个村民小组,776户,3132人,总耕地面积3918亩,人均耕地1.25亩。全村有机井12眼,现已全部安装智能化节水计量设施。种植结构主要以以节水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制种,优质小麦,反季节蔬菜。全村现已建成小康住宅155户,自来水入户率达100%,电视、电话已普及。

安全村2006年被镇党委政府考核为各项工作先进村,该村是全镇畜牧业发展重点村之一,全村已建成标准化牲畜圈舍达到养殖户的30%,养殖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规模,仔猪繁育、育肥;肉牛、肉羊养殖发展势头迅猛,目前牛存栏1830头,有2头以上养牛户90户,5头以上的90户,10头以上养猪户90户,有中型养鸡场二个。

种植结构主要以节水性农业为主,主导产业以玉米制种、西瓜、西红柿制种、地膜覆盖玉米及优质小麦为重点。2008年,玉米制种种植300亩,西红柿制种10亩,西瓜制种60亩,优质小麦种植2500亩。

该村有大量的牲畜粪便及农作物秸秆可用于沼气建

设,建池原料丰富,农户建池积极性高。

南安村位于双城镇南5公里处,全村357户,1423人,耕地面积,2237亩,人均1.45亩.通过全面的考察论证,我镇中山村、河西村、宏济村交通方便;农业资源优越,养殖业发展势头迅猛;沼气建设原料丰富,农户建池积极性高。镇政府决定将中山村、河西村、宏庄村上报为2008年农村户用沼气国债项目村。

双城镇人民政府

二○○九年六月十九日

存档

6.山区乡镇空心村-调研报告 篇六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受交通、就业、就医、就学、文化、环境等相关条件影响,大量村民纷纷迁到村外生活,使得留在农村的人口都是老弱病残的现象。与此同时,农村地区耕地空置、乡村空巢、产业空心的“三空”现象也日益凸显,形成“空心”村,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影响村容村貌,不利于农村社会综合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根据乡党委、政府统一安排部署,采取走访入户和查阅档案相结合的方式,对全乡“空心村”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基本情况如下:

一、全乡基本情况

XXX乡位于XX东南部深山区,是XX面积最大且唯一的深山区乡镇。XX国道纵贯全乡。辖区总面积XXX平方公里,由原XX乡、XX乡、XXX乡合并而成,辖XX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全乡户籍人口XXX户、XXXX人,常住人口XXX户、XXX人,耕地面积XXX万亩。现有贫困村XXX个,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XXX户XXX人,2016年脱贫XX户XXX人,返贫XX户XX人,未脱贫XXX户,XXXX人。2016年人均纯收入为XXX元。

1、空心村情况。调研发现全乡有15个村趋向于“空心村”,分别为XXX、XXX、XX、XXX、XXX、XX、XX(包括5个贫困村:XXX、XXXX、XXXX、),户籍人口XXX户,XXX人,常住人口XX户,XXX人。耕地面积XX万亩,撂荒土地XXX亩,现有大量房屋闲置、土地撂荒,闲置原因是村民外出打工和村民一户拥有多处住宅。

2、村庄宅基地现状情况。调查中,没有违规违法私占买卖宅基地问题。

二、“空心村”现象主要现状

一是宅基地闲置荒废问题突出。据统计,XX个空心村中,村内闲置住宅达到XXXX宗以上,占居民点总面积的比例为60%;废弃地XXX宗,私搭乱建住宅XXX宗,村内其它空闲地XXX宗。严重的“空心村”如XXX村,现常住人口不足XX人,大量房屋空置、土地撂荒,造成大量社会财富和土地资源浪费。

二是村庄建设布局分散杂乱。村庄建设分散化、空心化、杂乱化的问题比较突出。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1、规划编制滞后。由于建房缺乏科学的、长远的统一规划,致使个别地方农民建房杂乱无章,整体不美观,村内道路狭窄,基础设施差;住宅和畜养用地不分,卫生环境差。

2、村内无序发展。多数村民特别是山区农民受土地和户籍等多种因素制约,无法离开本土,造型各异,呈现出星罗棋布、分散杂乱的状态。

三是农村撂荒、耕地空置现象突出。大部分荒地无人利用,大部分村土地贫瘠,农业产出效益较低;大户、企业对此兴趣不大,撂荒的农田田星星点点,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导致农村地区出现的土地撂荒、耕地空置现象较为严重。

四是乡村空巢现象突出。大量农民工夫妇外出打工,把老人留在家里,形成了“乡村空巢”现象。50%的户是“空巢”老人守家,种田的大都是“40后”、“50后”,“守土守房”,成了“空巢户”。

五是产业空心现象突出。由于农业产业化效益比较低,大部分村民不愿务农,加上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土地撂荒,形成产业空心。

三、“空心村”形成的原因 一是劳动力外流。受自然条件限制,农业效益低下影响,大多数青壮年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走出家乡外出打工,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农村发展无人,三留人员增多。从走访调研来看,大部分村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耕地多为山坡地,设施农业无法发展,只能靠外出打工增加收入。近年来,全乡外出人口越来越多,常住人口不足XXXX人,个别村“空心村”现象严重。

二是社会观念影响。目前农村土地制度、宅基地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农民恋土情节,导致“人走地留屋留”。农村保守观念根深蒂固,有人认为落叶总要归根,即使购新房,也不随意处置乡下老房;有人到县城或外乡镇购房,留下原有房屋回村干农活时居住,放农具、粮草等用;也有人将老房子留作回乡走亲访友、处理老人后事场地,导致大量房屋空置;还有人留下空置房屋、土地等待山区开发后分取利益等。

三是土地撂荒。大部分村农业劳动力紧缺,呈女性化、老龄化现象,耕地流转程度低。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后,在家从事农业的大多是女性、老年人,因而只耕种条件较好的土地,其余耕地没有人承包流转,导致撂荒。

四是村内缺乏公用设施。由于村庄经济落后,没有集体收入,未通公共交通,教育设施不完善。为了能让下一代有更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迫使父母选择背景离乡带着孩子,进入城市生活,所以出现大量村民搬离村外住的现象。

五是规模办学原因。边远山区,农村薄弱,学校规模小,发展后劲不足,学生逐年减少,办学规模迅速萎缩,形成教育“空心化”。在这种情况下,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布局势在必行,需要集中办学,规模办学,从而导致部分村搬离,形成“空心村”。六是村组织发展落后。在空心化村庄的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水平不高,村民自治进入低水平重复,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难以执行,村民难以合作,各种合作组织成长缓慢。

四、解决农村空心化的对策及建议

一是出台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在“空心村”整治过程中,要合理制定“空心村”改造的相关政策、评估标准、验收办法和补偿安置方式。明晰农房产权,严格按照“一户一宅、房证统一”的原则,确定产权关系。

二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政府应该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制度。应赋予农民工对承包土地、宅基地和集体资产股权自主处置权,为农民实现土地财产权创造条件,有助于耕地、宅基地的流转。

三是加强村庄规划,合理整治宅基地。对于自然条件差的村落,通过移民搬迁,恢复原始生态环境。同时要因地制宜,根据村情不同,综合考虑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把宅基地整理与小城镇建设,中心村的扩展与自然村合并结合起来,可以实行规模搬迁、小庄向大村集中,使村庄建设既不浪费土地,又能满足广大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四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交通不便、排污排水困难、卫生环境差的状况。

7.空心村的调研报告 篇七

关键词:城市郊区,空心村,灵水村,规划策略

“空心村”的出现是与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大及经济的快速发展相联系的。农业不再是市场经济的主导力量,因此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开始以不同的方式运行,城市化加剧发展最终导致农村越来越衰败。[1]因此只有赋予农村新的内涵、新的功能,通过景观改造的策略逆转农村的现状。本文以功能空间一体化理论为基础,以北京郊区空心村问题的研究为背景,进而找到解决灵水村空心村策略,将空心村问题通过参与“功能—空间—体化 (过程)”的景观手法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1.功能空间一体化理论

龙迪奈李等学者将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的增长中心与社会功能连接成一个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区域体系,提出了一种交通的空间战略即“功能一空间一体化战略”。龙迪奈李认为应该在大的中心地和乡村之间建立各种基础设施、服务机构,建立可以把增长极与乡村腹地联系起来的次级中心地。在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区位集中投资,建立必要的社会功能,让居民越过瓶颈,进而发展区域经济。[2]

景观本身具有“功能—格局—过程”特征, 是一个地域性、生态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的系统,通过景观语言参与到城市“功能—空间—体化(过程)”中,是解决城市建设问题的重要手段。

2.整治规划案例调研分析——以京郊“空心村”灵水村为例

2.1研究背景

由于农村没有固有的经济来源,农村的基础设施并未得到改善,农村物资缺乏、交通闭塞,村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这样使得北京市郊区大量农村逐渐成为空心村。

灵水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是一个有千年以上建村史的古老的山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图1)建国以来,山区的发展远远落后城区,导致灵水村的产业结构和当下所需产生冲突, 产业结构面临调整。农村空心化给居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带来诸多问题。

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1空心村的扩大伴随着大量农用地被侵占,造成土地的浪费和多重占用;2空心村伴随着精壮劳动力的流失,农田多为老年劳动力管理,削弱了农村的生产功能;3空心村带来公用设施配给困难,增加了配给成本;4空心村缺乏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 生态环境脏、乱、差,亟需修复。[2]

灵水村的地理位置和土壤条件对于本地农业发展没有太多优势,留在村里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及上小学的儿童,(图2)因此大量的农田闲置,荒草丛生。

(作者自绘)

(作者自绘)

农村原有的男耕女织的生活模式被打破,导致农村的文化形成断层,农村的农业景观破碎化。而且许多城市问题是由于农村地区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产生的联动效应。[3]

随着灵水村的人口大量流失,村内的房屋大量空置,年久未修,很多房子慢慢成为空房。(图3)近年来大量到灵水游玩的游客、来灵水村拍摄影视的剧组等对灵水村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灵水村的空心村问题和北京市其他农村相比较,具有共性但是也有自身特点。灵水村的空心并不是真正的“空”,因为灵水村的文化历史能够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固有人口在不断地流失,但是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将灵水村“空心村”的问题逐步改善。

2.2.以功能为主体的策略——通过对灵水村的基础设施及原有住房条件进行改善留住村民

灵水村的道路系统较为完善,但是整个村落内部绿化率约为10%,道路材质、建筑材质均取自山中石材,建议在道路整修时拓宽村子街巷或者在街巷边角栽植植物。

时代的变化赋予农村新的内涵,农村更多地被传言和故事取代,被前来看的“农村”取代,因此人赋予农村的功能角色也相应的发生了改变。农村从提供物质食粮的角色转变成了提供精神食粮,我们更多的人通过前往农村感受更原始的感动和纯粹。因此农村的景观也应该相应地改变。我们尊重农村文化,因此对于农村固有的景观不需要做太多干涉,只是在一定距离增加休息交流的场地和设施,一方面便于村民日常交流活动,另一方面,提供游客和村民交流场地以及游客自身休息场地。下图中场地为村落的重要交叉路口,在闲暇时间常有村民聚集聊天、休息,路口旁边有一个小商店。此处的设计既要满足交通的流畅,又要满足居民停留、交流。设计意向主要是设计一处由植物围合、略微抬升的广场,内部设置该村庄特有的毛石制作的坐凳供人休息。(图4)

(黑色建筑为空房)(作者自绘)

(作者自绘)

(作者自绘)

通过将道路进行梳理、设置休闲娱乐的节点以及创造不同空间形态的场地,将农村景观多元化地展现出来。在灵水村北部制高点,现为废弃小学,因此利用其较好的景观视线,作为一观景平台使用。将广场中央留出一处较大的场地作为村民的活动场地,用草池和文化墙将该场地划分出两处较小的休息空间,亦可做为俯瞰整个村落的场所。(图5)

灵水村四季少雨,气候干燥,地下水位逐年降低,因此村内水道常年干涸,雨季到来时只有汇水防洪的功能。灵水村内现存三条水渠作为村落的主要排水渠道裸露在外,3号水渠因为直通村外,现已成为村落的排污口。(图6) 在对灵水村现有的雨水系统研究中,

发现雨水只是顺势流走,并未得到高效利用。因此将水渠1设计为湿地雨水收集花园,以绿带水,为干涸水渠赋予新功能。将水渠2的底面改造成粗糙的阶梯面:每个阶梯面都有顺着水流抬升的坡度,两层梯面之间可以滞水,而粗糙的阶梯面也减缓了水的流速。通过透水的工程处理,使得水在滞留过程中充分下渗。1、2号水渠的改造使得水渠具有汇集地表水、补充地下水的作用。 (图7)水渠3通向村外,曾经是臭水流出村庄的出口,现在成为村里的排污渠。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通过这里流出村外,垃圾也随意倾倒在水渠中。将水渠3改造成可以净化污水的自然人工湿地,集中回收村庄污水,经过人工设施的初级处理后排入湿地,利用湿地动植物的吸收和降解作用,净化污水,并且在村口部分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图8)

2.3改造空间的策略——通过对灵水村山体修复和水土保持以恢复生态格局

空心化村庄外扩过程中占用的多是具有食物供给、原材料生产、景观愉悦、气体交换、气候调节等诸多生态服务功能的耕地、林地等。[4]劳动力的流失导致大量田地的搁置,经过调研发现,灵水村土壤质地不适合普通农作物生长,而且可使用的土壤层很薄,因此农田被开垦过后就一直闲置。之前作为绿肥的废水废渣等在街巷边角以及农村边界肆意堆放,臭气熏天,严重影响农村形象。使用工业化产品产生的垃圾废品也无处堆放, 形成大量的垃圾堆,污染了水源,形成臭水沟。经过查访得知,在过去若干年间,灵水村村内水沟常年有清泉流水,冬季干涸,自从工业化进程开展以来,只能看到裸露下沉的河床和从居民住所流出来的废水,这些废水最终汇集到农村最低处的臭水沟中。

(作者自绘)

(作者自绘)

(作者自绘)

(作者自绘)

针对目前调查发现的问题,设计中主要针对灵水村山体土壤过度开垦,未得到有效利用的问题,对山体进行植被恢复,固土养山(图9)。 灵水村的乡土树种中乔木主要以柿树、核桃树、银杏、刺槐、原柏、国槐等为主,灌木以酸枣、沙棘等为主,草本植物种类丰富。现状山体大量闲置的农田可以以乡土植物为主进行乔灌草的配植,保留山体下部分农田, 继续种植农作物,结合中部原有的核桃树、枣树增加树木种植量,使中部山体成为采摘园。上部分山体种植柏树、胡桃树等涵养雨水。

2.4塑造一体化格局——将古村落打造成以旅游观光为主的村落发展当地经济

随着社会发展不断的进步,物质资源的不断累积,人们开始将对物质层面的追求逐渐转移到精神的享受,人以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与文化价值观理解和表达与他人共存的生活世界。[3]过对灵水村近几年旅游人群的调查,发现来此旅游的人主要是市区退休职工、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外国游客(图10)。如何将灵水村打造成一个既有历史文化底蕴、又能提供良好住宿餐饮的旅游农村是吸引更多回头游客和新游客的最佳途径。

10 | 灵水村游客分布图(作者自绘)

11 | 举人旧址(作者自绘)

12 | 举人旧址分析(作者自绘)

13 | 戏台及戏台前广场翻修示意(作者自绘)

14 | 石磨和古井的修复景观(作者自绘)

灵水村内环境格局存在局限性,在我们对灵水村进行调查的过程中,除了发现餐饮住宿较为简陋外,村内没有任何可供人休息停留的场所,也没有能够吸引人去研究探索的景点,旅游配套设施的不完善使得灵水村的形象不能完整地被游人认识到, 吸引力自然下降。因此,只有将灵水村的历史和文化更完整完善地展示出来,才能打造成旅游古村落,在不破坏原有村落形态环境的基础上带动村落经济发展。

首先,发掘灵水村文脉根基。灵水村自古以出举人闻名于世,而且现在灵水村也逐渐将举人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展示给游客。然而,不论是通过文字的表达还是影视综艺的宣传,举人文化真正的内涵并未得到展现。在灵水村内,留有多处举人文化的旧址(图11),如何保护并且开发这些旧址应该是展示举人文化的重中之重。

旧址主要是通过住在其内的村民进行保护,旧址本身在战争期间经历了炮火,损坏严重,加上年久未修,房屋已经有倾倒之势,所以第一应该保护现有遗址(图12)。因为中国人自古崇尚“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推崇进士文化。在查访途中,旧址村民会说有很多来访的游客带着儿女来到举人旧址沾沾灵气,因此第二需要考虑对举人文化进行解读和宣传。

除了灵水村的举人文化,灵水村的宗教文化和戏曲文化也为大众熟知。灵水村内有三处寺庙,一个戏台。据村内老者介绍,原本的寺庙已经在文革期间被拆,现有的是近年翻修新建的。今年香客逐渐增多,但大多主要只是来参佛拜庙,并未进行其他活动。因此可以通过加大对灵水村其他方面的宣传吸引拜庙香客拉动旅游产业。现有戏台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已不再使用,而且从现状形态来看,戏台过于老旧和破败,因此可以通过翻修戏台使游客感受农村风俗文化(图13)。

结合农村特色景观打造公共空间也是保护农村文化吸引游客参与的一种方式。在中国农村,石磨和晒谷场是经常见到的。据调查,灵水村村民聚集场所一般有这样几个地方,一处是公用石磨,一处是戏场,还有晒谷场。离村子入口最近有一处废弃石磨和废弃古井,石磨并未受到破坏,但是古井已经残破不堪,严重影响农村形象,因此将石磨和古井通过景观处理打造成农村风俗文化载体,展示农村生活景象(图14)。因石磨已经不再使用,旁边有一株百年古槐,可将石磨基础抬高,做成上升广场。广场边缘设置花池树池,围合出小型交流休闲空间。此处水井位于村子重要位置,但打水器具已经破旧,水井内有净水,井边未做任何防护处理, 因此将水井周边用硬质广场围合打水器具换置,对水井进行必要的安全防护。

3.灵水村空心村问题解决初探总结

上一篇:行政事务部工作流程图下一篇:《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