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术前谈话(精选3篇)
1.妇产科术前谈话 篇一
术前谈话的五种类型总结
术前谈话的五种类型总结
导语:众所周知,手术前医生要与病人以及家属谈话,称为术前谈话,这是国际通行的医疗模式。面对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习惯、不同文化层次的病人和家属,某医生总结了大概5种类型术前谈话,希望通过说说和他们相处的感受,能够帮助医患相互了解。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5种术前谈话,顺便探讨一下如何与患者家属进行术前谈话。
术前谈话第一种类型:谦虚诚恳型
这些家属普遍素养较好,他们的学历背景可能比当事的医生要高,职务比在场的重要,社会背景更是令人敬仰,但他们表现出的谈话涵养还真的与他们所肩负的重任相称,先是表示对医务人员工作的尊重,其次表达对医务人员风险的理解,再次传达对医务人员辛勤的谢意,谈话逻辑性强,语气却相当谦虚,诚恳。他们这种举止即使面对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医生,也会使他们肃然起敬,更何况如果遇到一位经验丰富的资深医生,他们更会变得认真仔细,热情对待。当然,更多的是学历、职务、社会背景都是普普通通的,但是他们的心理素质绝不亚于当事的医生,甚至还超过医生,在谈话时却非常谦虚、坦诚,他们同样也会赢得医务人员的敬重。一次和谐的术前谈话有利于围手术期工作的开展。
术前谈话第二种类型:诚恐诚惶型
在临床上,医生给病人以及病人家属术前谈话,它传递的是让病人以及家属了解手术的两面性,第一是治疗疾病,缓解病情,延缓恶化。第二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可能因此带来的风险。术前签字签的是知情书,绝不是签医生的免责书,也就是说在真正发生医疗行为后,如果是因为医生不负责任,哪怕是疏忽责任,或者是选择了错误的医疗措施,那医生所担当的责任该追究还是要追究的。
有时候医疗差错发生了,病人家属或许不懂得医疗行为的真正内涵,但在旁的医务人员看得懂,院部会追究他,再说,他的良心也会从他的心灵深处谴责他。况且我们的法律是健全的,因此,术前谈话最好不要诚恐诚惶。但事实上,在临床术前谈话的过程中,还的的确确碰到不少诚恐诚惶型的,但设身处地想一想,他们的举止也能被理解,他们担忧的是即将躺上手术台上的亲人,至少能体现他们非常孝顺,或者这家人在平时是其乐融融,是和睦相处的,他们在此时才会表现出这种情形,尽管他们对医疗知识理解或许没有当事的医生多,但这份亲情足以让医务人员羡慕。此刻,医务人员应该给他们有更多的理解,尽可能给他们解释清楚,尽可能安抚好他们心里的担忧。据我理解,他们这些人其实是很尊重医务人员的,在他们中很少有激烈的医患矛盾产生,医务人员应该给他们更多的耐心解释,更多的临床指导,尽可能有疑必解,有问必答,让他们心理得到安慰,服侍家人得到指导。
术前谈话,莫大的好处在于医患双方在手术之前有良好的沟通,患者以及家属可以通过谈话了解手术的结果预判和可能因此带来的风险。因此,不应该简简单单把术前谈话视为一个医疗行为的手续,而是医疗行为中一个必要的过程。在现实的临床实践中,还有以下谈话类型。
术前谈话第三种类型:无所畏惧型
与无所畏惧的人谈话,往往让你感到哭笑不得,不知是自己过于谨慎,还是他过于自信,即使是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严重风险,却不知如何去说服他们,让他们理解医生想提醒的和想解释的。更让医务人员有苦难言的是,虽然医生在术前谈话会谈得很仔细,有时候也谈得很严重,但在临床上真正出现风险的极少,真正出现并发症的稀有。
之所以会这样,这是因为前面有多多少少个临床实践作为铺垫,中间还有医疗制度进行规范,还有多年累积的临床经验来保障。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病人是平平安安度过手术期,不料,这却更坚定了他们无所畏惧的个性,甚至还拿来作为平时夸奖自己的谈资。最让医务人员感到莫名其妙的是当和病人家属谈得非常认真时,他会突然毫无礼貌地对病人家属插 话:“医生说的都是格式条款,你就大胆签吧。”一下子把原本慎重的过程变成了一道草草的手续。
术前谈话第四种类型:一无所知型
在临床上有时候会遇上这样的病人和家属,当麻醉医生找他们进行术前谈话时,他们会惊讶地反问:“啊,你们麻醉也要术前签字啊?”“是的,因为在麻醉过程中可能存在风险。”麻醉医生回答。病人或者家属大惑不解,问:“麻醉会带来什么风险?”麻醉医生解释道:“手术既是治疗的手段,同时,也是一个创伤的过程,因此,无论是全身麻醉还是半身麻醉,都可能因为这个创伤过程引起生命体征发生重大变化,都需要及时观察,及时抢救。再说,在麻醉诱导和麻醉苏醒过程中,其本身也包含很多风险。”病人以及家属还是有点迷惑,“啊,手术这么危险啊?”“我说的是可能存在风险。”麻醉医生进一步解释。病人或者家属依然不明不白,问:“你们麻醉医生不就是打一针?”其意下不言而明,顿时,这场谈话让麻醉医生感到有点委屈。其实,打一 针,仅仅是麻醉的开始。
术前谈话第五种类型:蛮不讲理型
最让医务人员感到为难的就是个别病人家属蛮不讲理,他们还真的以为病人进入医院就一切安全了。因此,和他们谈手术风险,经常会让他们感到很不高兴,甚至很恼火,当医务人员在讲解手术风险时,他们会指责医务人员道:“你的意思是不是要我们不做手术?”“你的意思是不是出了医疗事故,你们是没责任!”一旦在医疗过程中果真出现点差错,哪怕是一点点疏忽,那他们还真的会大动肝火,甚至大打出手,让医务人员感到在工作中连自己安全都存在问题。如果此时再加上旁边人的起哄,一场“医闹”往往就此发生了。
如何与患者家属术前谈话? 与患者家属沟通,首先自己的思路要清晰,特别是需要手术的患者。
STEP
1、需不需要做(手术适应症)
这是第一步,和家属或患者交流的基石,即目前这个疾病到底是否需要手术来解决问题。这个是外科医生必备的基本功,不用赘述。
STEP
2、能不能做(手术禁忌症)
比如说,患者高龄,有明显的心肺并发症,无法耐受手术,那么不能做。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每次手术前,再翻阅一次教科书,每个手术有哪些禁忌症,都要了然于胸。
STEP
3、要不要做(社会学)
作为一个医生,需要知道,面对的是一个患者,甚至是他的家族,要明确询问患者的预期,特别是肿瘤病人,更需要问清楚,因为会涉及到人财两空的境地。比如说,对于肝癌的患者,你要清晰地知道不同的分期,手术后的生存率分别是多少,要明确肯定地告知患者家属,以免术后达不到他们的预期而造成不必要的纠纷。而且不是所有的家属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完成一些风险大费用高的手术,这点也需要注意!
STEP
4、怎么做?(手术方式)
有上述三步的工作,就进入正式的流程,和家属充分沟通手术方式的异同及利弊,大有大的做法,也有它的风险,小有小的做法,同时也有它的弊端。告知家属,我们的倾向是什么,同时也请家属选择合适的方式。请记住,我们是医生,不是神棍!
上述四步,看似容易,实则很难,首先,你的专业知识有足够扎实,知道最新的进展;其次,要足够的沟通能力和技巧,能站在家属及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随时记得,我们和患者面对的是疾病这个共同的敌人。
术前谈话可以让患者以及家属在手术之前了解手术、麻醉可能带来的风险,预知术后愈后的情况。一旦在术中或者术后发生意外或者什么并发症,病人以及家属也有心理准备,对于医疗行为的得与失也有充分理解。这种制度可以有效保障医疗措施进行良性运转。
2.妇产科术前谈话 篇二
1 材料和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2006年7月—2007年8月疑为恶性肿瘤需要手术的患者家属45人,其中男性18人,女性27人;已婚37人,未婚8人;与患者的关系:配偶18人,子女12人,兄妹8人,父母7人;病种构成:甲状腺癌5例、乳腺癌10例、肝癌6例、胰头癌3例、胆管癌2例、胃癌8例、结肠癌6例和直肠癌5例。
1.2 方法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问卷第一部分为患者家属的一般资料,第二部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2],采用4级评分法,各项内容累计相加为总粗分,再乘以1.25得标准分,以粗分40为临界值,分数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重。测评时间为术前1~2天和谈话后至家属做出决定之前的时间。在自评前一定要讲解清楚量表的填写方法及每条问题的涵义,然后做出独立的、不受任何人影响的自我评定。由负责谈话的医师填写家属是否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何时签字,是否有其他要求。
2 结果
2.1 术前谈话前后患者家属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谈话后焦虑程度加重,t=2.644,P<0.05,见表1。
2.2 性别与焦虑的关系,见表2。
2.3 角色与焦虑的关系,见表3,P<0.05。
2.4 家属焦虑程度与决策之间的关表,见表4。
3 讨论
3.1 手术谈话对患者家属焦虑程度的影响
通过上述调查发现,恶性肿瘤患者家属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与李虹[[1]等报道相似。医生的术前谈话,使患者家属对手术的不可预见性、不可控制性、麻醉风险、手术中意外情况和手术后并发症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其焦虑情绪,谈话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焦虑程度明显加深者以女性家属为主,家中有病人,女性自愿或不得不承担照顾患者的责任,加之繁重的工作、家务等多重压力下,与男性相比更易处于紧张的超负荷状态,因而更易出现心理障碍[[3]]。家属与患者的亲密程度也与焦虑程度密切相关。本组结果表明,患者配偶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患者的其他亲属,说明家属与患者关系越密切,对患者病情越关心,提示对女性家属和患者配偶要格外关注。
4.2 焦虑程度对患者家属决策的影响
由于焦虑情绪的影响,患者家属对疾病治疗的认知发生偏差,表现为过度紧张、恐惧,放大治疗风险。上述疾病本地医院均有能力胜任治疗,但本组却有22.3%的患者家属要求外请专家或转院治疗,不仅延误治疗时间,而且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4.3 对策
(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注意提高沟通谈话技巧,良好的医患关系可以增加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度。医务人员要经常巡视病房,主动与患者家属交流,耐心解答其提出的问题,通过自己的言行、态度使其感到温暖。术前谈话不但要有计划地告知病情和手术中的各种真实信息和风险,还要交代相应的处理措施和对策,要注意保护家属的期望和信念,要主动介绍医护人员及医院的综合技术力量,介绍该病种治疗的成功病例,使其减轻心理压力,增强安全感。(2)评估家属的身心状态,及早干预,患者住院后医务人员要主动与患者家属交谈,评估家属对手术治疗的认知情况,观察家属的面部表情、仪态和目光,询问睡眠情况,及早发现异常情绪。就其关注的内容给予详细讲解,认真倾听他们的诉说,使焦虑情绪缓解,理解家属焦虑反应的各种心理表现,采取共情的立场加以有效的合理引导。对焦虑程度较深者,要指导其进行呼吸放松训练,让其感受到全身自然放松和适当宁静的感觉,直到情绪稳定为止,也可介绍其他病人的家属与之交流,体会彼此的感受[4]。(3)加强健康教育,帮助家属提高疾病认知水平。研究表明,使家属适当地了解患者疾病及治疗过程,了解有关疾病的知识是减轻其焦虑的有效方法[4]],医务人员要采取讲解、发放宣传册等多种方法,宣传手术治疗、护理及保健知识,办好科室墙壁宣传栏,有条件的医院应建立咨询医师制度或建立计算机医疗信息查询系统。家属是患者最重要的看护者和社会支持者,了解家属的焦虑情况,并且采取相应的对策,不仅有利于家属的身心健康,而且更有利于患者的疾病治疗和康复。
参考文献
[1]李虹,周宁宁,周芳.癌症手术患者家属焦虑状况调查分析与对策[J].医学研究杂志,2006,35(8):81-82.
[2]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皮红英,杨晓秋.急诊患者家属焦虑程度的调查分析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11):629-631.
3.图说术前谈话,我说明白了吗? 篇三
苦于没法和家属患者顺利沟通的医生们,苦于听不懂医生满嘴术语的家属们,都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吧。
图说术前谈话,我说明白了吗?
沧州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刘明发
我在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或术前谈话时,喜欢画图。这样使他们便于理解,易于沟通。在沟通结束时,我不是问:"你明白了吗?"而是问:"我说明白了吗?"。这样,使他们感到医生能为他们着想,真正对我们产生信任。
在邊画边解释的过程中,我总是尽量用通俗的语言,少用医学术语,多打比方,多举例子。说的时候,眼睛注视对方,以便通过对方表情了解其是否真正理解。有时,还要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感召对方。千万不能光照着谈话记录念,那样会使对方觉得你不是在进行沟通,而是在宣读"判决书",从而达不到真正沟通的目的……
总之,我从事临床工作30年来,一直坚持用当场画图、边画边说的方式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沟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记得有一例胆管癌患者,我想为其做胆管癌切除,专业术语叫胆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主管医师向家属做术前交待时,不管怎么解释,家属们还是听不懂。于是我就把家属叫到我的办公室,给他们边画图(见图1)边解释。说明肿瘤所生长的位置,为什么会出现黄疸,需要怎样进行切除,然后再怎样将小肠与胆管接上。讲完后我问家属:“我说明白了吗?”他们一起回答:“太明白了!”,并起身拉着我的手说:“刘主任,经过您这么一说我们太清楚了。我们相信您,就把病人交给您了!”
这天我又做了一例胰头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因为手术较大,操作非常复杂,我还是用画图的方法为其家属解释病情。这个手术需要切除6处脏器,3处吻合才能成功,家属们的心理压力非常大。一位家属问:“人肚子里有多少脏器,能经得住这么切吗?不能少切点?”我也给他们画了张图(见图2),解释了胰头癌所处位置的特殊性,切除这些脏器的必要性,并告诉他们切除后将怎样进行消化道重建。当我问:“我说明白了吗?”时,一位家属忙站起来说:“不光您说明白了,我们还听明白了!”另一位家属接着说:“说真心话,我们开始是想放弃手术回家的,您这样一讲,我们就不这么害怕了。刘主任,您看着该怎么做好就怎么做吧,我们绝对放心!”这话,为我成功手术增加了信心。
对年轻医生说的话
没有绘画基础怎么办?
用画图的方式进行术前谈话,确实比按记录给家属一条一条地读效果要好得多。但对于没有绘画基础的医生来说,可能稍有些困难,不过只要大家坚持练习,会越画越画好的。再说这样的图不一定画得非常标准,有时越是草图效果越好。
能不能事先画好,到时指点着说?
最好不这样做。边画边解释是最好的办法,否则还不如用现成的图谱进行解释。实践证明,手画草图对患者来说,比标准图谱更容易理解。教科书上的图谱是为我们专科医生绘制的,对外行人来说和天书差不了多少。所以还是建议年轻医生一开始就养成用图说话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