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校本课程材料

2024-07-20

初中校本课程材料(共8篇)

1.初中校本课程材料 篇一

开发“礼仪”校本课程 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开发《文明礼仪伴我成长》校本课程汇报材料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课改精神,培养素质人才,弘扬学校文化,突出特色,我校在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的要求下,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大胆实践,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赋予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一定的自主权,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内容,以教育目的为导向的课程。根据校本课程自身的特点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汇报如下:

一、成立领导机构,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由各班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并制定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制度等。

二、认真分析研究,确立校本课程目标。组织教师学习,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使教师知道校本开发是大家的责任。通过研究学习,我校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体验、参与、创造现实生活,学会沟通与分享,合作与竞争,使师生在课程开发中共同成长”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根据当前独生子女多,在家长的溺爱下,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较差,意志力较薄弱等实际情况,我校做出决定开发一本《文明礼仪伴我成长》校本课程。同时组织各方力量首先进行了课程需求方面的分析,大家认为:人类 的一切活动,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为前提的。对于人来说,交往是一种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活动。在现实社会中,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国际往来日益重要,人们对人际交往中的礼仪更加关注。随着人们对交往礼仪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学校已在学科教学中加强礼仪教育渗透,政教处也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但这些做法都是零散的,不能使之系统化。而作为文明礼仪的启蒙教育,我们重在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文明礼仪风范,使之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得到人们的认同,受到人们的欢迎。再之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打开局面,发展事业,从而推动社区以及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

学生礼仪现状分析和校情分析更能说明开展礼仪教育的必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方面,长辈的溺爱,导致了他们的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或不懂得与周围的人交往。而那些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由于家长整日忙于家务,四处奔波,放任孩子自由生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使之染上不良恶习,野蛮霸气,缺乏教养。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我国在引进外国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进了一些自由散漫的消极思想,人们讲究个人自由,忽视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大部分人重智轻德,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问题。而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文明礼仪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因此,在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具有十分

现实的意义。我校生源大部分来自当地农村。他们家庭经济条件差而且文化底蕴不足,多又忙于生计无暇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正确引导。在学校,有的同学任性散漫,唯我独尊,学生在与教师交往时缺乏良好的礼仪规范;在社会或家庭中,怎样尊老爱幼,怎样与熟人或陌生人打交道,怎样着装,怎样待客做客,怎样遵守社会公德,怎样讲文明、讲礼貌等等显得比较薄弱。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开设文明礼仪教育课程也是我校校情的需要。

我们还从学生心理发展需要方面做了分析,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只有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再加上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极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在中学阶段开设“文明礼仪教育”课程,使他们系统地受到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其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也正由于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与客观的前瞻性,我校决定把“文明礼仪教育”由学科渗透发展到作为校本课程主科目来开发,确定了以“个人礼仪”、“家庭礼仪”、“校园礼仪”和“社会礼仪”为主要内容,从七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学生带入良好人际关系的殿堂。在分析需求的过程中我们觉得其价值是无限的,于是就着手制定了课程目标:

1、使学生了解、掌握并使用个人常规礼仪,加强个人仪表、言谈、仪态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修养,提升文明素质。

2、使学生了解、掌握并使用家庭常规礼仪,与上代人加强沟通,消除代沟,建立上、下辈之间朋友式的关系,享受温磬的家庭生活。

3、了解、掌握并使用校园常规礼仪,使同学之间能够以礼相待,和睦相处,团结协作,互助互爱;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使师生间交往自然亲切,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

4、了解、掌握并使用社会常规礼仪,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让自己处处受到欢迎,得到尊重,使自己的社会生活充满快乐,从而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三、组织骨干教师,收集整理编写教材。校本课程《文明礼仪伴我成长》一书分别介绍了中学生礼仪常规、如何使用好礼貌用语及体态语言、学生礼仪规范细则、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内容。文字精炼简洁,内容深入浅出。每章配以知识链接、小资料、想一想、思考与练习、讨论与实践等栏目,使本书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同学们定能尽快掌握礼仪规范知识的要领,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赢得优势,获得成功。课程内容包括五个单元:“中学生礼仪常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礼貌用语与体态语言的使用”。具体如下:(课程内容虽然分为三大单元,但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交叉进行。)

1.“中学生礼仪常规”

课程内容:知道常用的礼貌用语,掌握正确的形体姿势,养成良好的坐、立、行的习惯,保持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注重仪容仪表,仪态举止,知道保持服装整洁、爱清洁、讲卫生。

课程目的: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加强个人修养。

2、“校园礼仪”

课程内容:进校礼仪、上课礼仪、同学相处的礼仪、师生之间的礼仪、集会礼仪、办公室礼仪。

课程目的:了解、掌握并使用校园常规礼仪,使学生尊重老师、尊重同学、学会请教、学会商量、学会倾听、学会劝阻、学会合作、学会感恩;使同学之间能够以礼相待,和睦相处,团结协作,互助互爱;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使师生间交往自然亲切,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

3、“家庭礼仪”

课程内容:家庭成员之间的礼仪、亲友间的礼仪、待客礼仪

课程目的:了解、掌握并使用家庭常规礼仪,使学生更好的完成上下代人之间的沟通,消除代沟,知晓做客礼仪、迎宾礼仪、待客礼仪、祝贺礼仪、邀请礼仪、服饰礼仪、上、下辈之间的礼仪,建立上、下辈之间朋友式的关系,享受温馨的家庭生活。

4、“社会礼仪”

课程内容:交际礼仪、做客礼仪、与邻居相处的礼仪、公共场所的礼仪、通讯礼仪。

课程目的:了解、掌握并使用社会常规礼仪,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让自己处处受到欢迎,得到尊重,使自己的社会生活充满快乐。

5、“礼貌用语与体态语言的使用”

课程内容:礼貌用语的使用、体态语言的使用。

课程目的:了解、掌握并使用学到的社会常规礼仪,会使用礼貌用语、体态语言等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从而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以上内容均来自我校骨干教师之手,由他们担任教材整理编写工作,收集有关故事和资料。教师编写好后交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审评并整理成册的。通过认真选择和修改按照五个主题编为四个单元共十六课时。

四、认真实施,做好校本课程的试用和改进。根据校本教材,我校安排了地方课,利用地方课程进行授课。在实践中认真修改,使校本课程不断完善,并在教学中要求教师编写详实的课时计划,使校本课程得到进一步的开发、拓展和延伸。同时教师在课程开发中也锻炼了自己,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达到了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目的。本课程在七年级预先开设,再向全校铺开,四个单元交叉进行。每一个单元都是以“礼仪常规”为切入口,以发动学生家长积极参与研究为突破口,突出“社交技能”的主题。逐渐建立规范的家庭礼仪和校园礼仪,然后再向社会推进,争取家庭、社区的配合支持,争取社交礼仪建设的良好效果,同时让学生养成文明礼仪风范,以此促进学校校风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我们还把校本课程纳入了课表,每班每周的周一分单双周安排一个课时。教师通过课堂主阵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疏通礼仪知识,引导他们亲身体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 的升华,从整体上让学生的文明礼仪风范得到提高。与德育结合,开发文明礼仪操,与体育大课间结合。学科渗透,各科教学之中继续渗透文明礼仪的知识,切合时机地进行文明行为礼仪的引导与教育。

注重课外实践:①调查走访:走访宾馆酒店、商场超市等服务性强的单位,学习有关礼仪知识。②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上网、上新华书店与各级图书馆收集有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知识。③竞赛展览:举行邀请函设计活动、感恩语言描绘活动、手抄报评比活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锻炼能力。④角色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社会角色的富有特征的工作生活,如“我是小公民”、“我是服务员”“今天我当家”、“我的家乡美”等,感受不同角色的礼仪规范。

五、建立长期稳定的保障机制

1、坚持教研制度,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不断地完善,并向纵深发展。

2、学校将尽力地在经费、人力和物力上给予最大的支持。

3、学校将对参加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有突出成绩的,将在评优、评先和晋升职称时给予倾斜。

4、组织的保障。建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机构,指导督查校本课程实施运行情况,不断完善。

六、狠抓落实,努力做好校本课程评价工作。我校把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纳入日常管理事务中。在常规管理中规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各项事项,并把这项工作纳入教师的期末工作考评中。通过考评,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落到实处。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是为了鼓励和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因此,我们在评价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1、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成绩突出、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要学校给予了及时的表扬和奖励。

2、要求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当中,应当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及时发现、发挥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对学生独创性的思维、见解要加以赞扬,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3、学校将文明礼仪课程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通过评选“三好学生”、“礼仪标兵”等活动,激发了学生践行文明礼仪常规的参与意识。

4、学校在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经常征求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建议,对校本课程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学校根据实施情况和大家提出的建议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七、不断总结,在反思中成长,在实践中提高。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只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片段,是一个阶段性总结。在今后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拓宽思路,积极、主动、稳妥地加大改革力度,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制度化,校本课程的网络化。逐步建立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适合学生特点,得到师生欢迎的校本课程体系,只要我们不断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大担探索,敢于开拓,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创造性,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讨,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提升校本课程水平,校本课程一定会给我们带来丰硕的果

实,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临夏市第二中学

2013年10月10日

2.初中校本课程材料 篇二

一、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

1.新课程标准要求将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科技作为化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化学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立足与生活, 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充分体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例如, 可结合扬州当地实际, 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 开设下列校本课程:珠宝的鉴定和维护;纺织品成分的检测以及日常维护;探究学校周围小河的水质, 生活用水的净化与循环利用;调查食品添加剂、洗涤剂、化妆品、消毒剂的成分、用法、性价比;检测污染居室的气体。

2.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可以开展化学晚会, 猜化学小谜语, 变化学魔术, 如“魔棒点灯”, 酸碱指示剂的“白纸变红花”, “形成铜树”, “烧不坏的手帕”“火山喷发”等。

也还可开设化学小实验, 如对香烟烟气成分的探究, 可将烟气依次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无水酒精、氯化汞溶液、动物鲜血等试剂, 观察发生的变化, 加深对香烟危害的感性认识。

3.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兼顾学生将来的发展, 教学内容要体现出明显的时代性, 不断将动态的具有较高价值的新成果引入校本课程。

例如引入 “记忆金属” “纳米材料” “超导材料” “生态环境材料”“ 绿色能源” 等, 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的进展与发展趋势, 认识到化学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法

1.专题讲座

对一些能拓展学生知识而激发学生兴趣的热点知识、最新成就、化学边缘学科、应用技术, 可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新型电源、富勒烯、新型材料、温室效应、生活中的化学等

再如, 军事上经常会涉及到一些威力巨大的化学武器, 很多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可让学生搜集化学武器的发展史, 了解化学武器的简单原理, 以及该如何防护化学武器, 如何看待化学武器等, 让学生自己开展一些专题讲座, 展开自由辩论。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又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对社会的巨大作用, 同时使用不当也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社会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工厂, 如化工厂、农药厂塑料厂、钢铁厂;以及当地的医院、环保单位等, 了解工业生产工艺, 以及知道生产还需综合考虑资金、环境、人力等资源,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组织参观自来水厂, 了解保护水源方法, 了解净化流程, 以及自来水水质的检测方法等。

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调查小区环境状况, 收集图文资料, 采访相关部门, 完成调查报告, 提出自己的建议, 反映给相关部门。到社区进行环保宣传, 如垃圾分类放置, 生活用水的节约方法。让学生感受学有所用,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公民意识, 环境意识。

3.科学探究

对一些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可让学生自行探究解决。科学探究是学生主动获取化学知识, 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也是化学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具体可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搜集、辩论、撰写小论文等积极的形式, 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探究活动。例如, 从新闻报道:“将84消毒液与洁厕剂混合使用, 毒倒一老汉”,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并对下列问题进行研究:本次事件中“生成的有毒物质成份是什么”“常见消毒剂的成分及使用注意事项是什么”。“怎样检测消毒剂的成分怎样判断是否为合格产品”“经济效益怎样性价比如何”, “如何自制消毒剂”等。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资料, 帮助学生自主设定实施计划, 以及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如通过电子查询, 图书馆查询, 社会调查———走访相关权威检测部门, 到超市调查消毒剂的种类价格等, 再作出自己的假设, 动手设计实验、验证。

再如, 从加碘盐不可高温蒸煮, 引出物质KIO3的性质探究, 设计测定方案, 比较在加热前后碘含量的变化。明确加碘盐的保存使用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合作意识。让学生选择实验器材, 控制药品用量, 遵守实验操作规范, 科学处理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误差的原因, 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三、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发挥自主性、创造性, 同时需要系统学习现代课程理论和教学论。既要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又要有深厚的化学学科知识, 同时还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能熟练驾驭教学的过程, 熟悉学生需求, 才能开发出适合本校的化学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需要学校教学实践检验, 需要有正确、适宜的评价方式。要建立目标多元化, 方式多样化, 注重过程的发展性的评价机制。如活动表现评价, 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实验设计与操作、辩论、小型调查等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 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实验操作技能、知识的理解迁移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综合评价。

3.初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 篇三

[摘 要] 传统的文科教学,以识记与背诵为主,不太考虑学生兴趣与能力的培养,依照考点进行教学。历史课程作为传承历史悠久文化、开拓学生眼界的课程,不光需要学生对知识内容烂熟于心,还应对历史事件能够有自己的看法与理解。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更加了解历史事件,以学生的兴趣与能力为切入点,因材施教。因此,初中历史的校本课程应当为广大历史教师所重视,帮助学生从历史课程的学习中获得能力与情感体悟。

[关键词] 初中历史;有效开发;校本课程

开发校本课程,是希望课程教学能够建立在学校自身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随波逐流地依照范式来进行刻板教学。不同地区与环境下生长的学生,组建的校园,都有不同的个性。当学校决定实施校本课程时,首先就需要对学校自身进行考量与评估,开发所在地区与环境下的多元化可利用资源,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具体需要来设计课程教学。针对学生、教师的差异性,开展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校本课程。构建能够满足学生基本纲要学习、又能依照差异进行完善的课程教学。唯有通过理解与思考,才能够对教学内容运用自如,对知识内容深化掌握。

一、结合实际新编教材

实践校本课程中的“新编教材”,并不是指真实地让教师重新编写一本历史教材,而是以国家编制的课程教材为基础,结合本地或是本校的历史课程资源、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能力,教师开发出来的、帮助课堂教学的导学案资料。知识内容重在与地域、学校文化的结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且使用导学案资料的学习过程,重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思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通过更多拓展的历史资料与趣味性阅读驱动学习内容的深入。

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内容时,导学案的资料可以由本地区隶属于战国哪一政权开始导入,引发学生对于地域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从而开始新的知识学习。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往往对某些事件与朝代的年份不甚敏感。教师在本课中就可以从“百家争鸣”入手,从各个学派的小故事入手,将年份与枯燥难记的其他知识渗入趣味性的故事中帮助学生记忆,最好还能搜索到本地当年发生过的趣事,让学生从轻松的历史故事中掌握知识。

可以通过孔子游学的路径图来教授知识,例如:鲁定公九年至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仕鲁,初为中都宰(中都为今山东汶上县),又做司空,后以大司寇行摄相事,这是他政治生涯的巅峰。鲁定公十年,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取得外交上的胜利,使齐归还侵占鲁的汶阳等地。鲁定公十三年,为重新确立鲁公室的权威,孔子策划实施了“堕三都”的政治军事行动,希望能够削减三桓大夫的实力,于是先堕叔孙氏之郈,再堕季孙氏之费,然而围攻成的攻势最终功败垂成。通过孔子每一阶段的经历与成就拓展开当时所在国的历史知识。

二、挖掘当地历史资源

知识说得再多,也只是书本上的东西。对于学生来说,历史知识太过遥远,学生根本无法感同身受地了解历史事件中所传达的哲理与情感。所以就会有课外实践活动的产生。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古迹资源、博物馆、文物展览等,多为学生组织相关的参观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带给人更深层次的东西。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多观察、多思考、多猜想、多提问。促进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想法与能力,使学生的眼界得以拓宽、思维得以拓展,能力与才情随着历史文化知识的深入学习而得到显著提高。

例如,在参观博物馆中,可以让学生分为的学习小组,以5~8人的小组为单位进行参观,并且对于参观过的事物进行记录。教师穿行于各个小组之间,实时地为学生解疑答惑,从所参观的事物中联系到书本内容,让学生得到联想与拓宽。当学生在观察某个类似于“鼎”的青铜器文物时,教师可以联系到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司母戊鼎,于商朝制造;青铜器中的精品:四羊方尊,于湖南宁乡出土。而由商朝又可以继续讲述,商朝是在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而建立的,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也开始于商朝,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等等。利用当地的丰富历史资源与教师的延伸讲解,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同时刺激,使学生对于平日难记的知识要点印象更加深刻,知识点之间的串联也铭记于心,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系统化。

三、开展探究性学习

将学习的主动位置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与探究来获得知识,如此得来的知识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学生也能够从探究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与求知欲。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一周开展一次,通常是在教授那些与地域文化、学校文化有所关联的知识时运用,为学生设计问题,布置主体任务,让学生带着疑问,设计出实践方案,再一步步地实施探究。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到知识,开拓眼界,还能让学生在以往沉闷的学习生活中,有些别样的色彩。

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期的知识时,首先让学生知晓情境: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的严重危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和对外扩张;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其严重危害;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然后设计任务,需要通过查阅教材与资料:1.找出鸦片战争的发生年代与重要事件。2.对鸦片战争的性质做出正确的分析与认识。3.鸦片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人物与精神。4.分析战败原因。提点学生可以通过对家中老人的采访与本地区中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地方走访,拓展更多有关鸦片战争的知识与小故事。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提高了交际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小组成员的互动也使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有效提高。

四、教师对于评价与反馈的研究

每一次的课外实践与探究性学习过后,教师都必须对学生设计的实践方案、实践心得做一个评价,对学生提出的想法与建议作出反馈。例如在参观完一次青铜器文物展过后,学生在心得中谈到了自己在此过程中所看、所听、所想,还提出了更多他想了解的问题,比如人类是从受到什么的启发而使用青铜器,青铜器在劳动生产中所占的地位,等等。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目前能力,在课堂上进行深化讲解。

并且在每一阶段的学习过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效果进行检测,以此来决定下一阶段教学的设计。例如学习完“百家争鸣”的盛况之后,教师可以出一份課堂小测试,或者开展知识竞答,了解学生对于不同学派的理解与看法,从而了解学生的思维与认知能力。例如孙武与孙膑的著作分别是什么,韩非子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墨家的主张是什么,等等。

在初中历史学科课程中开发校本课程,主要是希望能够设计出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课堂,依据学生所处环境、学习能力来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适当调整。让学生有更多发展个性的自主实践机会,养成良好的探究性学习习惯,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能得到增强,教学相长。开发新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意识与学习兴趣得到提升,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才能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丁宁.史政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J],天津教育,2014,(12).

[2]宗华.论如何使初中历史课程更加适应现代化发展[J],南北桥,2015,(5).

[3]贾淑霞,李艳洁.初中历史校本教研探索——以呼和浩特市第二十八中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

4.校本课程实施经验材料 篇四

——临沭县实验小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学校„„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说明实施校本课程是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全面实施新课程方案的重要环节。非常明白的道理,我们却经历了观望、困惑、尝试,直至初见成效的过程。课改初期,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上,我们对校本课程的主要态度是观望。对校本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实施以及评价等方面都有着太多的困惑,思路不清,步骤不明,无从入手。随着认识的逐步提高,我们逐渐明确了校本课程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校本课程是我们必须做而且要逐步做好的事情,并不是可做可不做。通俗地讲就是校本课程“这条河”我们非“过”不可。由于是基于校本的课程,不可能有适合的、现成的“桥梁”,必然要求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经过外出学习和大胆实践,我们初步走出了一条能与学校资源、学生兴趣和需要相适应的路子。主要做法是——

一、更新观念,坚定信心是实施校本课程的力量之源。由于思维的惯性,学校总是着眼于积极完成上级的各类考核、检查和评比,老师总是积极准备学校的考试与考查,对校本课程还存在不少片面的认识。不愿为、不能为、不敢为的思想较为严重。因此,让全体教干教师更新观念,坚定信心是实施校本课程的力量之源。

实施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国家课程缺少弹性和差异性的不足,更好地发挥学校自身教育资源的传统和优势,开发出学生喜欢和需要的课程,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有用人才。同时,《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规范》指出:落实课程标准,按

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活动,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因地制宜开发学校课程,形成学校特色。这都说明,实施校本课程是学校、教师的重要职责,“不愿为”就是失职。

实施校本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丰富多彩的内容增加了学生自主选择的可能性,灵活多样的课程呈现形式又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了一处张扬个性的舞台,学生会因此而更加喜欢学校、喜欢教师、喜欢课程,学习探究的动力会更足,主动要求发展的愿望会更强。很多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学生的共同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往沟通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如五年级的师生围绕“改革开放三十年”进行了主题研究活动,学生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对比,采取的方式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直接到网上搜集资料,有的利用周末到工厂、农村进行采访,有的利用照相机、录像机记录下三十年来前前后后的一些变化„„另外像科技小制作、科学小实验、科幻画、机器人灭火和机器人足球、童眼看世界等课程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实施校本课程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小学教师多数都是普师毕业,理应是小学教学的多面手。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什么就教什么,检查什么就应付什么,路子越走越窄,视野越来越小,好像越来越专业,实际是越来越保守。校本课程实施没有现成的教材,更没有现成的教案,需要教师做课程的研究者、设计者、实践者,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在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中留心观察,积极思考,善于总结,才能开发出适应学生需要的、学生能够认同和感兴趣的课程。这必将促进教师由一个被动的教书匠转向一个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逐步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问题意识、合作意识,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信息素养和人格修养,成为能够适应课改要求的新时代教师。

实施校本课程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突破口。学校特色的核心内涵是学校文化,而学校文化又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逐步积累的过程和结果。由于校本课程是基于各具特色的地域环境、基于学校的历史和现实的办学资源,因此就更容易在实施的过程中形成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特色。像学校优美的学习环境,优越的办学条件,丰富的课程资源,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敢于创新、大胆实践、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校风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大胆预设,精心筹划是实施校本课程的组织保障。

(一)循序渐进,逐步丰富课程内容

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经历了一个从骨干带领到全体参与、从局部尝试到全面实施、从简单设计资料到形成系统课程体系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课程内容得到了逐步的丰富和完善。

我们是在07年春季开始尝试校本课程开发的。针对当时部分老师对校本课程认识不清、难以入手的现状,我们组织骨干教师,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从我们熟悉的环境中挖掘题材,确定了以学校和家乡的发展变化为主题开发校本课程的构想,并取名为《校韵·乡情》。由骨干教师带领各自班级的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主题单元,通过调查、走访、实验、查阅文献等方法,搜集资料,筛选整理,汇编排版,最终编印成册,完成了我们的第一套校本教材开发工作。

第一本校本教材的诞生,极大地鼓舞了师生,增强了学校实施校本课程的信心。为了开阔教师视野,学校提出:我们不仅要开发以文本形式表现的课程内容,而且要开发非文本表现形式的课程内容,如:学校的“百家讲坛”就开办了书法艺术、安全自救、交通法规等专题讲座。通过电视直播的形式,让所有学生不出教室,就能聆听专家讲座,接受专家指导,而各班教师作为百家讲坛的“助教”,组织学生观看、学习,并即时辅导。这样学校就留下了音像类课程的宝贵资料。3

目前,学校已安排部分专业骨干教师,以《简介中国历史(地理„„)》为题,选编更丰富的音像类课程,供师生选用。

我们把《校韵·乡情》和《百家讲坛》定位为校本课程的必修课,同时为了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让学生自主选课,自主学习,使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在充分评估学生需求、整合各类师资优势的基础上,按照教师个人申请、自主开发、学校课程小组指导修订、课程专家组审定通过的程序,有针对性地开发了六个大类,共63门选修类校本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素养类,如百家讲坛、校韵乡情等;科学素养类,如logo语言、机器人编程操作、科技小制作等;身心素养类,如竹竿舞、健美操、武术、心理健康讲座等;艺术修养类,如棋艺、国画、书法等;学科拓展类,如版面设计、科技小制作、七巧板、新闻观察、电视节目录编等;研究性学习,如主题阅读、小课题研究等。

仅以研究性学习为例,我们充分发挥学校地域优势,从人与自然(走进大自然进行考察探究),人与社会(深入社会进行参观访谈),人与生活(结合生活热点,调查探究)等几个方面开展活动。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开展探究体验,在体验与探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如:春天来了,以“找春—绘春—咏春—颂春”为主线,组织学生开展“走进春天”专题研究活动;如“我爱小豆芽”主题探究活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生豆芽、写豆芽成长观察日记、探求豆制品的营养价值、制定健康饮食方案、设计家庭“豆生活”健康食谱等一系列活动,重在培养动手动脑能力、观察能力和科学文化素养,提升生活品质。“走近茶文化”则通过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茶的历史、茶的种类、中华名茶的产地、茶具、茶文化(茶诗、茶歌、茶舞)、茶闻轶事等。

课程内容的逐步丰富和课程开发体系的逐渐完善,让我们实施校本课程有了更多的选择,基本实现了2300余名学生人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选修课程,极大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二)内用外聘,保障最佳师资配备

我们通过邀请专家到校指导、开设专题讲座和专题理论学习、组织外出参观等形式,加强教师的学习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能力。目前,全校有近60%的专任教师开设了校本课程班,有超过90%的教师参与了校本课程开发工作。

为了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素质发展需要,我们从校外聘请了部分校本课程特邀教师。他们有的是在某一领域有着较高造诣的专家学者,有的是有一技之长的民间艺人,有的则是学生家长。他们定期走进我们的校本课堂,或为学生讲解书法艺术,或向学生传授民间技艺,或指导学生安全逃生技能。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发现特长突出、能力优秀的学生,让他们在所在的校本课程班级中当小老师,帮助教师指导其他学生。

(三)选修走班,合理确定班级安排

为了能让全校2300余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校本课程班级,必然就要打破原有班级限制。为此我们在开设校本课程时实行选修走班制,即:每到校本课程开课时间,同一班级的学生到各自不同的校本课程学习,而全校各班选修同一课程的学生组成一个新的班级共同学习。全校所有校本课程授课教室一律挂双牌,方便学生走班上课。

在具体实施中,最关键的、也是最困难的是让全校2300余名学生都能选修到自己合适的校本课程。为此,我们通过公示、选择、调整的“三步走”来完成。第一步,我们将本学期的校本课程设置目录、指导教师简介及课程情况简介等向学生公布,供学生参考和比较;第二步,学生在家长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选择并填 5

报自己喜欢的校本课程;第三步,学校汇总学生填报情况,根据各校本课程的计划人数,指导个别学生重新选择。原则上各校本课程班不超过50人,同时低于20人不开班。整个选课过程必须本着学生自愿、适合学生特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原则进行,不允许任何教师以提高某学科考试成绩为目的强制学生选择指定课程。

在设置课程时,我们将1-6年级分为低、中、高三段,同一类型的校本课程在三个年级段有着不同的教学要求,避免同班学生选因年龄、能力、水平等差距过大而影响学习活动,保障了教学效果。

(四)创造条件,优化教学资源设置

为了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我们整合了地方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时,每周安排两节课(周一、周四下午最后一节课)开设校本课程,使每个学生每学期参加校本课程学习的时间达40课时。

我们根据校本课程的各自特点,设定了不同学时。有些难度大、连贯性较强的课程,可安排一个(或两个)学期的学习时间。有些简单易学的,则安排较少的学时。学生学习完成后,可以选择其他课程继续学习。

根据校本课程设置的需要,我们为每个班级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同时加强了舞蹈室、语音室、书法教室、国画教室、综合实践活动室、机器人活动室、电子阅览室等各种功能室的配置,尽最大限度满足了校本课程开设的需要。

(五)五个统一,强化课程过程管理

2300余名学生,63个班级同时走读选修,这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为了保证课程的高效开展,我们在选修课程的实施方面制定了 “五统一”原则:即统一制定课时计划、统一开课时间、统一场地及教室安排、统一日常检查、统一考核评估。任课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每周按时通过学校网络平台,将授课内容发布到校园网上,学 6

校值周教干随机检测上课情况,随机听课,并将检查结果与期末考核挂钩。要求授课教师保存好学生的作品、过程材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选修课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三、因课制宜,科学评价确保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

校本课程评价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既是校本课程发展的导向,又是校本课程实施水平不断提升的有力保证,需要贯穿于整个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

(一)教师评价重过程、重实践

1、资料性评价:

教师要有切实可行的课程方案,教学计划要详实,并能按计划上课。要有完备的教案,可操作性强,并能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课时,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考勤,要求有考勤记录,班级人数稳定,学生到位及时(以学校抽查结果为准)。学校也对教师及时进行考勤。班级学生成果通过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学校统一组织评委进行评估。

2、实践性评价:主要是课堂教学听评,由学校组织专门人员现场听课并打分。

3、调查问卷:在学期中间和期末,分别对学生及家长进行课程实施情况的问卷调查,根据两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折合后计分。

最后,将以上几项评价结果按比例纳入教师期末量化,并与课时补贴、量化成绩挂钩,从而有效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保证了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

(二)学生评价重激励、重发展

对学生进行恰当而有效地评价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手段。由授课教师从课程的不同内容出发,对学生的各方面 7 的综合素质,如学习态度、实践能力、合作精神等几个方面进行多元化、多方位的评价,以利于激活学生不同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成材。对于学习成果评价,则主要通过对学生的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果,接受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评选“优秀学生”的条件,并记入学生成长档案。

(结束语)

5.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汇报材料 篇五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首先欢迎大家到实验学校指导工作,感谢大家现场指导学校的校本课程成果展示和课程教学。

在校本课程建设工作中,我们本着学校阳光办学理念,聘请开发顾问,成立课程研究、审议、评价等组织,制订《校本课程规划方案》以及《评价方案》,经过近三年时间探索,确定了34门校本课程,现在各课程教师制订了《课程纲要》,真实备课,引导全体小学生自主参与。

下面我把学校开展校本课程的具体做法和一些想法向各位领导同仁做一汇报,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一、课程理念:让每一个生命都闪光

校本课程是什么?三年前在我们的心目中和兴趣小组、社团活动没有多大区别。但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在大量进行理论学习之后,我们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对校本课程是什么、为什么有了明晰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

(一)校本课程的定位

在学习了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关于校本课程的20个视频后,我们对校本课程有了拨云见日之感。

什么是校本课程?就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在有效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在这个定义中有几个关键词:一是必须根据学校的教育哲学来确定,也就是学校想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学校想培养阳光自信的学生,这就是我们学校的教育哲学,那么我们的校本课程的开设就不是随意的,应该为阳光学生的培养服务;二是必须对本校学生进行需求评估,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程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三是校本课程是多样的,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四是校本课程是学生可以自己选择的课程,不像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是规定动作。

校本课程与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校本课程有这样四个要素:有目标、有详实的内容编排(有逻辑顺序)、有实施的组织体制或运行状态(相对稳定)、有课程评价。较之于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校本课程更规范、更稳定、更科学,有一定的运行规划和线路,有自己的出发地和目标地。

(二)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

校本课程就是国家授权学校做主,设置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课程,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课程

开设到现在,我们深刻体会出这句话对于校本课程的开设有多么重要,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想把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学生的特长培养结合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发现这是非常难做到的,也是不符合校本课程开发规律的。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尽可能地利用校内和校外的硬件和软件资源,让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和发展,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学生的特长发展只是这一过程中的附属品,而非主要成果。

结合我们学校阳光教育理念,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让每一个孩子在课程自中变得阳光、自信,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校本课程中闪耀出己独特的光彩。

二、课程设计:力求科学规范

校本课程是国家授权、学校作主的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而设立的课程,只有科学设计、规范运行的课程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才能真正达成校本课程开设的初衷。因此,在校本课程设计上,学校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从了解和学习校本课程的上位概念入手,规范校本课程设计思路。

(一)以学校教育哲学作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

学校新建于2011年上半年,但建校不久,在汤校长、王校长的带领下初步建立起阳光教育文化价值体系,在这个价值体系中,初步将学校的教育哲学定位为培养阳光自信的人,将校训定为“天生我有才”,校风定为“阳光做人,自信做事”。“天生我有才”这一校训是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而设立的。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它给全体师生传递的信息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才能、才气,只有用心去做、耐心去学,勇于尝试和挑战,每个人都能闪耀出自己独特的光彩。正是本着这样一种理念,学校于2011年起就着手校本课程的开设工作,力求以多样、多彩的课程满足师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让的师生都能成为阳光自信的人。

初步有设想,现在形成了比较实用的规划方案。由杨艳艳主任牵头制定。

(二)以需求评估为校本课程的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2012年,在整体文化价值体系的引领下,由王兆梅主任具体负责学校组建了30个社团。2013年,在社团运转情况良好的情况下,我们将其转型为校本课程。转型为校本课程,意味着它不再是兴趣小组,也不再是社团活动。

为此,我们于2012年6月对全校学生进行了需求评估,对学校

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了每个学生的家长、每位老师爱好特长。

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地推敲和论证,最终确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种类型。

教师个人:教师个人开发,这是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的好处是便于管理和评价;

教师小组开发: 轮滑、陶艺、棋艺属此类种类型,每门课程由两位教师来开发,分学段开课,这种类型的好处是学生年龄段相对集中,教师便于课程设计和管理,目前看来,这种形式是相对科学的一种方式,也是以后学校校本课程的发展方向。

教师全体开发:学校的读书课程属此类,每天中午学生都进行课外阅读,周一三五下午课外活动进行读书交流和汇报。

校内外合作开发:在对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后,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及学校师资不足的现状,我们聘请了部分校外辅导员和本校教师一起合作开发了部分课程,软陶、拉丁舞、架子鼓、软笔书法都是这种类型。

师生合作:这是由学生和教师一起合作开发的课程。爵士舞和快乐写作、实践银行、实践超市四门课程都是这种类型。这样的课程基本属于学生自主管理,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同时,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管理、自主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形成能力、体验成长。

从开发途径的不同可分为课程选编、课程改编、课程新编三种类型。

课程选编:根据我校部分课程开发能力较缺乏的状况,乒乓球、拉丁舞、架子鼓、软笔书法等课程采用课程选择式开发。

课程改编:学校大部分课程都采用课程改编式,即对已有的课程(或自己的或别人的)进行修改,以形成一门适合自己实际需要的课程。

课程新编:对实践银行和实践超市采用课程新编的方式,在实践中摸索学生自主管理的路径与方法。

对于已确立好的校本课程,我们依据“体系→科目→课题”的思路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根据前期调研,共分艺术审美、健康生活、趣味益智、学科拓展四大体系34个科目。

三、课程运行:以师生为主体,以自主为状态

以前我们固定每周二、周四下午最后一节课,为校本课程活动时间。上个月,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论证,根据微课堂教学理念,报请区领导指示,把下午的前三节课调整为30分钟,最后两节课为校本活动时间。

课程运行工作中,我们主要以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以自主作为运行的主要方式。

(一)课程纲要教师自主设计

校本课程开发的结构与门类确立后,我们没有着手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而是花费大量精力组织教师编写了课程纲要,使每门课程走上规范稳定的运行状态。

首先,我们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培训,从对校本课程的基本认识、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如何编写校本课程纲要三方面对各课程辅导教师进行了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培训,使全体教师明晰了校本课程是什么?为什么要开设校本课程?如何开设校本课程?

在明晰关于校本课程的上位概念后,课程组组织教师着手于校本课程的编写,并采取过关的形式,由课程组对所有的校本课程纲要进行修改,写批注,再次召开修改会进行修改,不合适的进行多次修改,直到达标为止。

为了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更规范、更科学,我们邀请区教研、教科室领导来校对学校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课程纲要、教学设计进行了详细地辅导。

校本课程纲要的形成,使全体教师明晰了自己的课程将走向何方,如何走,保证了课程的正常稳定运转。

(二)课程科目学生自主选择

在确立了即将开设的校本课程后,为让学生充分了解课程,保证选课环节的客观性,我们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组织教师为自己的课程编写了海报,将海报展示于校内和校外,校外的主要是给家长看,因为参加课程需要家长提供一些物质上的支持,比如轮滑鞋,绘画颜料、舞蹈练功服、羽毛球拍等。二是设计了一张自主选课表,让学生带回去和家长一起选课。学生的自主选课表填完后,学校根据学生的选课志愿进行分课。实行学生自主选课,主要是为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校本课程真正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而服务。

(三)课程学习学生自主管理

在课程学习中,我们以自主管理为基本思路,对所有的课程进行了自主管理的分层要求:

第一层是自主管理,面向爵士舞、快乐写作课程的学生,带这两门课程的分别是王兆梅和杨艳艳,是我们学校校本课程研究组的主要管理人员,这两门课程实行学生自主管理,一是出于管理工作的需要,二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爵士舞课程的学生在2012年时完全处于百分百管理状态,这种管理状态的出现完全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2012年六·一儿童节上,四年级一班五位女生的爵士舞《千方百计》在初选中一举夺魁,时尚个性的动作、阳光帅气的服装引起了评委的关注,在和孩子们交流后发现:这个舞蹈是孩子们自己根据音乐创编出来的,整个过程没有任何老师参与辅导,就连服装,也是孩子们自己请车友宜的家长买来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一事件的启发,2012年9月,学校经过充分论证与思考,建立起近30个社团,并在爵士舞、拉丁舞社团中试行“学生百分百自主管理”,将社团的过程管理、活动展示等全部交给学生来做,教师不再全程负责,必要的时候,学生们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2013年,学校将社团转型为校本课程时,为爵士舞课程配备了课程顾问,以使爵士舞课程的发展更健康有序。

快乐写作课程的学生也实行学生自主管理,课程学生共二十八人,分为七个团队,这七个团队的队长是由学生自荐和推荐评选出来的。队长出来后,队员自己选择队长,这样,通过一种最自然的状态组成了课程的七个团队,学生们自己命名了团队名称、团队目标等,比如团队名称分别为:囧战队、鸡牛部队、青冰队、猫咪队、星星队、雪魅队、梦啦啦队,这些由学生自主命名的名称和我们成人设想中的完全不一样,但学生都有自己的诠释和理解,比如青冰队,因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出于水而寒于水”,所以她们取名青冰队,她们的目标是超越管理顾问杨艳艳。雪魅队,她们希望自己写出的作文象雪花那样高洁、充满魅力,囧战队和鸡牛部队的成员全部是男生,囧的含义代表郁闷、悲伤、无奈,而这个团队的含义和目标是战胜囧状,保持一种乐观自信的心态。

第二层是其他课程尝试实行学生自主管理,起初将点名、卫生、纪律维持、卫生打扫等交给学生去做,慢慢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以后再逐渐放手。

自主管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个性张扬、风采展现的平台和机会,使师生的自主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也满足了师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师生的课程参与积极性,使校本课程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自己作主的课程。

四、课程评价:在表现和赏识中锻造师生自信风采

校本课程的开设,给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姿的舞台,更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如何管理好新开设的校本课程,是课程研究组讨论最多的话题。经过多次尝试与论证,初步建立起了“制度+人文”的管理模式,以表现性评价和赏识性评价为主要形式,打造师生阳光自信的风采。

(一)在自下而上的制度管理中凸显人文情怀

为了规范教师的课程开设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学校制度了《校本课程管理规定》、《校本课程评价细则》,对教师如何上课、学生如何上课、教师请假如何处理、学生转课如何处理、如何评价辅导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在开课过程中,课程研究组根据相关制度进行检查和通报,每次开课都发放检查通报。

制度能规范人的行为,却缺乏人文的情怀与细腻。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课程组注重以情感管理来弥补制度管理的刚硬,使整个课程管理刚柔相济。

课程组成员在制定重大决策前,首先进行调研,了解教师和学生的思想

动态,尽可能让教师和学生作为管理主体出现,使各种制度、决策的形式都来自于教师和学生,既让学生和教师体会到被尊重的成就感,又可以形成制度与规则的价值认同。

(二)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要形式,在赏识中激励师生自信心的形成

对于校本课程,我们采用的主要形式是表现性评价,如表演、朗诵、作画、捏制、写作等,尽可能地不使用纸笔测试的形式,力求以评价给师生搭建风采展示的舞台。在评价标准上,以赏识性评价为主,重在发现师生在课程中的闪光点、进步处,以激励师生的自信。

五、课程成果:每个生命都绽放异彩

提到课程成果,我们不想单纯地向大家汇报我们有多少作品获奖,有多少学生被评为何级优秀。校本课程开设的初衷是满足孩子个性成长的需求,让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生成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无法拥有的体验,找到自己的自信,收获快乐与成长。而这其间,教师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也会获得专业上的成长与提升。

(一)学生的收获与成长

1.收获快乐的学习状态

开设校本课程之后,学生对校本课程是否喜欢成为课程组重点关注的问题。因为对于校本课程,学生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自主选课,如果在开设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得不到很好的保持,学生可能就会产生转课的念头,如果大批量地转课,校本课程就不可以得到持续健康地发展。因此,课程组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调研,本学期,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渠道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调研和监控:一是对一二年级的学生,采取当面访谈的形式进行询问;二是对三至六年级学生,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机会,以《校本课程大家谈》为主题,让学生采访本班同学对于校本课程的感受与看法;三是以书面形式引领二至六年级学生对校本课程进行了中期总结。(展示中期总结图片)这三种方式进行调研后,我们的结果是学生非常喜欢校本课程,许多学生表示下次还要报门课程。我想这是我们最大的成功。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六年级二班的一个孩子,他是班里最跟不上的一个孩子,父母双亡,以前在课堂上经常没有表情、很木然,因为他基本听不懂也插不上嘴,但现在这个学生的脸上经常挂着笑容,在软陶课上,他很专注,很认真,也非常有成就感,中期总结写得满满的,虽然句子中标点缺失很多、也不少,但他想写、敢写了。这种状态,也带到了平时的学习中,有一次上实践课,老师让学生们自能展示,不需举手,直接站起来给大家汇报,诸葛祥轩是第三个站起来汇报的同学,全班同学自发地为他鼓掌。

做陶艺时,有的孩子喊我“师傅”,我也回他一声“徒弟”、“悟空”;有时已经放学了,有的孩子还想做,向我缠着我请求“师傅,您别先让我滚呵,我得做完的。”那种融洽的师徒关系,学生也自在,老师也自在。

2.收获真切的成长体验

真正的成长所指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更看重的是学生在能力和情感目标上的实现与达成。许多学生在中期总结中提到了自己在校本课程学习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收获。

三年级三班于润涵在中期总结中写道:“在陶艺课程的学习中,我体会到有些事情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但是如果细心做你就会成功。”

三年级四班奚岩基写道:“我喜欢篮球这门课程,因为可以练习我们的身体,让我们长得更高,学习的过程我感觉很艰难,必须刻苦才能有收获。我的收获是任何事都要刻苦劳动才能有成果。”

五年级二班曹艺馨在烹饪课程中期总结中写道:“我吃着自己炒的鸡蛋,心里乐开了花,俗话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今天我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吃到了幸福的味道。”

老师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也深刻地体验到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成长,开设手工课程的吴迪老师在中期总结中写道:做手工本来就是一个需要耐心的工作,现在我们班的孩子已经从一开始的坐不住、做一会就烦躁转变成为:‘老师我们可不可以再做一会。’”

3.收获自信的精神风貌

自信从何而来?居里夫人有句名言:自信心是人们成长与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而个体的自信心决不是在封闭着的自我意识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而是在与周围的人们交往中,注意他们对自己的态度,想像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以此作为素材,并把它作为一个客观标准内化到自己的心理,从而形成自我形象。换句话说,个体的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受周围人评价的影响。

在培养阳光自信学生的教育哲学的引领下,学校校本课程的评价以赏识性评价为主,无论是针对辅导教师还是学生,都力求评出自信、评出风采,事实证明,学生们在校本课程的学习中,在赏识性评价中,慢慢地建立起了自信,逐步向着自信阳光的目标迈进。

周传国,一个三年级学习不咋得的、像个“小秃爷”,做陶艺认真度超出我的想象。表扬他为什么能做得好——你很聪明,认真了,听得准确、观察得细致。学习数学时也这样一定能学好!

六年级一班韩涵在合唱课程的学习中期体会中写道:“平时我不敢在别人面前表现,现在终于有机会了,我们园一共不到三十个人,虽然人很少,但要一个一个地起来唱还是有一点紧张,王雪老师不断地鼓励我们要有自信,不要害怕展现自己。这一门课程让我感受到:一个人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自信,不敢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要太胆地面对恐惧就能克服害怕。”

三年级四班王梓萌参加的是架子鼓课程,她说:“学架子鼓能在班里很出

色,别人都不会就自己一个人会很光荣。”

赏识性评价需要教师高看学生,而教师放低身段,和学生一起学习,也是生发学生自信的源泉。王宝菲老师是学校架子鼓课程的助教(她自己不会,学校有聘请的校外专业教师),负责管理学生。她在课程中和学生一起学习架子鼓,这种低身段的课程参与形式竟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其中的一个片断:

“陈老师让我作为第一组(3人)来尝试,刚开始我敲得还可以,但到后面我全乱了,该敲四下的我敲了三下,看着在旁边指挥的陈老师向我喊“四下,四下”,我却更加手忙脚乱的敲了五下,也许是陈老师再也忍不下去了,便“咔咔”关上音乐,并指着我说:“你,到旁边站着去!”,这一句话让我浑身冒汗,仿佛一下回到了学生时代。此时,学生都正瞪大眼睛看着我,这目光让我窒息。倘若有个洞我会一头钻进去。后面,在学生的练习中也许有了我这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反例,站在旁边警示着他们,他们个个学得都很快,敲的也比我准确。最让我哭笑不得的是我们班的一个学生,一个平时各科成绩都在及格边缘徘徊的学生,当他顺利敲完走到我身边,一本正经地对我说:“老师,你要认真,加油”。这可是我平时在课上用来鼓励他说的话。看着他自信的背影,一股说不出的滋味涌上心头。也许正是有了这次的教训,我在架子鼓的学习中更加认真,不敢有丝毫懈怠,只要一有时间我就练一练陈老师教的动作,慢慢的我赶上了,让自己由反例变成了正面的榜样。我终于也能跟学生们一样自信,轻松自如的演奏了。现在孩子们见到我都会兴高采烈地叫我“架子鼓老师”,我也倍感喜欢和珍惜这个称呼。因为在架子鼓的学习中,我和孩子们不仅学到了架子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让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变得更加阳光、自信。”

4.收获专注的学习品质、坚强的意志品格、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 李旭做陶人,最小的和一粒黄豆一般大,一个小坦克不到2厘米长,一个3厘米大小的泥人用十七八个部件粘合起来;赵振东做的8厘米高的人物,每个手指只有半个大米粒大小,细心地粘合。

篮球、轮滑听起来有趣,但是要反复练习一个运球动作、反复练习一个轮滑姿势时间一长也有些枯燥。——需要坚强。对陶艺班的同学来说,天冷了,我们还敢不敢揉捏那冰凉的陶艺?——让学生体会到做陶泥,不仅能使自己心灵手巧,还能让自己坚强。

陶艺班的孩子现在再看自己最初的作品,往往是嘲笑自己做得难看——“我做得这么难看还得能得奖来。”有的孩子用陶泥做作品,一开始哪怕做的是乌龟或老鼠,都要在背上大大地刻上自己的名字——这是他自己做的,有一种成就感。现在,再做时,哪怕做得很精致,自己也不想再刻名字了——一写上字,就不好看了——这是审美感增强了。从注重成就,到注重审美,这是一个小小质的变化,可以说是一个飞越。

在陶艺班我们有个小要求“纸不揉团平展放”,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养成讲卫生、节约的习惯,重要的是培养自己耐心做事、不急躁的习惯。我们也建议全体学生注意这一小细节。

生活习惯上,还有一小细节,陶艺上课时要欣赏或用到一些器物,如各种形状的洒瓶、饮料瓶、圆珠笔芯、月饼塑料盒、一次性纸杯、超市发的宣传纸,等等,这些都是让孩子们自己在家中、路上、垃圾堆里淘宝一样淘来的。前段时间远足拉练,一个学生从垃圾袋里拣回一个盛果冻的心形小塑料盒拿回来,兴高采烈,那种满足感——她是如获至宝。——这是一个发现美的过程。

陶艺不光是只做捏泥,让学生了解陶瓷历史、了解中国历史,祖国和民族自豪感在孩子心中真实形成,其爱国情份就有了!CHINA——我为你自豪!让学生背背、抄抄关于陶瓷的诗词、夸夸同伴的作品、搜集、交流陶瓷的图片文字资料,这是一种情趣、一种能力的提高。

我对孩子们讲,我们这个校本课程的名字叫“熠尘陶艺”—— 陶艺能让尘泥闪光,通过做陶艺,我们能让自己闪光。

(二)教师的收获与成长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发现: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喜欢学习、喜欢老师、喜欢学校,还使参与课程开发的老师在职业状态上发生了质的改变。

1.形成课程意识,提升课程能力

什么是课程?在将社团活动转型为校本课程之前,许多老师说不出所以然,而通过培训与研究,老师们建立起了课程意识,明白了课程与兴趣小组、社团活动不同之处在于:课程必须有目标、有详实的内容编排(有逻辑顺序)、有实施的组织体制或运行状态(相对稳定)、有课程评价。课程的四要素保证了课程的运行不是想当然,而是在科学规范指导之下的教学行为,而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和课程纲要就是进行教学行为指导的“科学和规范”。

对于老师们来说,课程纲要的编写非常具挑战意义。课程纲要看起来内容不多,行文也不深奥,但要想编写一份实用科学的纲要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我们学校纲要的编写实行过关达标制,每份纲要的修改都在三次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更多,直到过关为止。在多次编写、修改、讨论、调整的过程中,老师们从一个新的高度上对本门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进行了重建,使之前想当然、跟着感觉走的课堂状态转变为行之有据,许多老师对这一点有深刻的体会。比如刘俊兰老师,所带的是户外游戏课程。做纲要时一筹莫展,她很勤奋,自己上网搜集了200多个户外游戏,但如何上却没有思路,借助做课程纲要的机会,教科室杨艳艳主任帮她一起进行了梳理,首先确立了课程目标——不是单纯地做游戏,更重要是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掌握游戏的规则,形成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她们在这200多个游戏中进行遴选,最终确立了30个适合小学生的游戏,然后对这个30个游戏进行分类,最终整合为六大类。这样一来,每个游戏都有自己的目标与使命,户外游戏也不再停留于好玩、有趣的层面,而是走向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团队合作能力。

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意识的出现,是校本课程开设过程中教师们的另一成长体现,负责电脑课程的朱孔利在课程中期总结时提出:“在学生电脑画指导方面,由于个人能力所限,在电脑操作方面能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点,但在图画的构思上,布局合理性、颜色搭配等方面则较薄弱,今后的开课过程中,我设想邀请美术组的几位老师来做一些基本美术知识的培训,整合两门课程的资源,在互补中达到课程资源的最优化。”其实,朱孔利设想的这种团队开发、课程整合的形式可以说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比较理想的一种形式,能使校本课程资源达到最优化,现在这种设想出自于开发教师之口,以一种自然需求的形式出现,下一步的这种开发形式的完善与整合就会有水到渠成之功效。

2.改善职业状态,收获职业的幸福感

校本课程的开设,有效地改变了教师的职业状态,许多老师在课程中体验到与学生交流、共成长的快乐,收获到教师的幸福感。

户外游戏课程刘俊兰老师在中期总结中写道:“通过两个多月的课程学习,在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在慢慢发生着变化,由上课前各玩各的到站齐队伍等我上课;由不听我讲游戏规则玩自己的到能认真听讲并积极回应„„孩子们上课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我感到很欣慰很幸福。

武术课程陈汝琦老师在中期总结中写道:“看到孩子们在不断提高,我在付出努力的同时,也收获了成功和感动:现在天在逐渐变冷,有的学生在和我做游戏的时候发现我的手凉,一下课就拉着我的手给我暖,一直送我到办公室给我推开办公室的门„„诸如此类的小事还有很多,因为感动,所以我会更加努力!”

陈之笑老师作为新毕业教师,带初级轮滑课程给她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课程组检查时经常发现她给孩子穿轮滑鞋,或是搀着孩子一个个地练,她戏称开课之初自己是学生的超级保姆和解决麻烦的超人,课程开设之初陈老师非常累,但付出总有收获,她在辛苦的同时也收获到了学生的喜爱和满满的幸福,她是这样写的:“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孩子们都滑得像模像样了,至少穿戴护具和正常滑行都没问题了,这也让我省了不少心。而且孩子们的热情和天真对我很是鼓舞,每次在路上碰见我都冲我喊‘笑笑老师’,有的孩子还经常送我一些折纸之类的小礼物,还有一些小女生每次都非要拉着我让我陪着滑,不然就冲我撒娇。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一个叫奚悦的女孩子,每次她滑过来的时候,都噗的一下子抱住我,嘻嘻的笑叫我老师,那种

被需要的感觉真的很幸福。”

幸福是人们生活、生存、学习、工作的终极目标,也是我们开设校本课程的初衷的初衷,相信不在久的将来,每位老师都能象陈之笑老师那样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体会到快乐和幸福,每一位学生和老师都能在校本课程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生命光彩!

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还不够成熟,还存在许多需要完善之处。如,随着学生的成长、水平的提高,如何将一个科目分为低中高三个学段、其内容又如何综合编排,全体教师的开发水平如何提高,个人开发怎样向团体开发转变,等等,都还有更多的问题去探讨、更长的路摸索。

校本课程建设中,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我们是学习者、探索者,在建设中我们提高、成长;对学生来说,我们不是要培养他们要成为专业人才的,虽然我们也给了孩子一点点专业方面的基础,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过程中让孩子快乐了、自信了、阳光了。在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上,我用这样的话来鼓励作为基础教育者的我:

给禾苗宽敞的空间,它就会充分地沐浴阳光,何必担心以后能否花艳果硕? 给鸟儿辽阔的蓝天,它就会自由地坚硬翅膀,何必担心以后能否翱翔长空?

6.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材料 篇六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课题方案 素质教育理念的确立,新一轮课程方案的试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等,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是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校本培训是继续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为此,根据我校的发展规划和办学特色,充分运用本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资源,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特制订2015 学校本培训计划依托本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及师资力量进行符合我校的数学教学研究。数学校本教研是为提升数学教师的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发展学生数学意识服务的,其在各校开展的形式多样,“集体备课” 是大家共同关注并不断探讨而又褒贬不一的形式之一。“集体备课”的优点是: 同伴互助,发挥教师的群体优势,集集体之智慧,提高教师钻研、理解和把握 教材的能力;不足之处是:数学“集体备课”在部分学校名存实虚,教师为了“省事”,往往是你按资料抄写的教案复印一份给我,我按有关资料抄写的教案复印一份给你。如果真是这样,那将是数学教育教学中的一大悲哀:部分教师可能对别人所给的教案不甚理解甚至连看都未看就走进教室,这对学生将是何等的不负责任(可能有点危言耸听)!数学“集体备课”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发挥它的优势,我校在这一校本教研形式上作了深入的探讨。校本研修本身就是一门崭新的科研活动,只能逐步探索才能走向成熟,为了提高对数学校本研修的认识,探索研修方法和知道数学教学实践活动,我们数学组对本学科的校本研修进行思考,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战 略方针,树立以师生发展为本的培训理念,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构建基于网络的自主、开放的校本培训模式。以提高教师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教 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 的精神,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动,具有科技能 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具体思路汇报如下:

一 开展以校为本的专题研究 我们的数学校本研修力争真正做到,以解决我校处于困难初级中学,数学更为薄弱学科为主要出发点,我们数学组通过分析我校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选定 课题(专题),在研修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再用研修成果来指导教学实 践,使数学教学走上一条良性发展之路,以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自主发展,学校良性发展。目前我校数学组教师少,且均较年轻,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而我校学生存 在学习习惯不够理想,学习方法普遍落后等问题,再参考大量有关校本研修资料 和我区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我们组决定开展一系列立题小,周期短,见效快,有较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数学校本研修专题。主要有: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行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研修和实践;为求课堂教学高效率,进行最优课堂教学探 讨;为有效解决学生课业负担,开展对作业的研究。数学“集体备课”内容的选定要克服随意性,增强目的性。在学期初,就要让各年级组确定好“集体备课”的内容,不宜过多,最多不能超过整册教材内容的 一半。在确定哪些为“集体备课”的内容前,年级组的所有教师要把整册教材内容 进行学习疏通,了解各个知识领域在本册教材中的作用与地位,乃至与其他年级 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一般来说,所选“集体备课”的内容应是教师们共同认为在 教法上较难处理的、别人研究过但又上不出新意的、他人从未研究过或是目前教 材中的数学综合实践内容等。当然,集体备课内容的选定最好能兼顾数学学科中 的四大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二 各备课组研修专题草拟

1.预备年级 鉴于预备年级是初中起始年级,因此抓学生学习习惯,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研修重点。采用导学导思的教学法,并尝试解决“要 不要学生先学”,“在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学习”等教学困惑。导学导思的基本结构 如下:

(一)课前列出问题,提出预习目标

(二)课前自主预习,尝试解决列出 的问题

(三)课内师生交流,讨论问题

(四)课内变式训练,提高能力

(五)课内归纳总结,巩固提高

(六)课后完成练习,比较课前解决问题能力

(七)阶段总结,研究解决上述教学困惑。

2.初二年级 由于民工子弟学校学生转入我校较多,各班人数也较多,学生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因此初二年级研修专题为:如何有效防止两极分化现象,提高合格率。尝试案例分析,自主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组内教员集体分析该案例,拟可行性建议并进行教学效果比较 3.初三年级 学生基础较好,学习自觉性相对较高,开展每日一题的作业研究。选题时,关注中考中学生失分较多的函数题和几何证明题。三 教研组研修特点

1. 教研组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反思,使教研组工作更加扎实,深入,从而推动西华营一中的数学校本研修,形成西华营一中特色。

2. 备课组每周活动,探讨研究各教研存在的实际问题; 3. 教研组隔周活动,汇报共同研究;

4. 每位教师每周一次教学反思,每月一次,每学期提供一个可供探讨 究的个案;

5. 每位中青年教师开一堂数学研究课; 6. 带教学中的问题参加教研组的活动。

四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 科研经费; 2. 希望专家引领; 3. 合理的评价体系。

五 保障措施:

1、设立学校继续教育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构建学校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管 理网络。建立由学校校长和资深教师组成的咨询小组,对培训内容、课程设置、培训过程进行指导。只有保证“集体备课”的时间,教师间的相互研讨才能有保障,否则必将流于形式。这里所说的“时间”,是指要在教师的8小时工作时间内,切不可占用教师的休息时间,如此教师才能自觉自愿地参与。我校的数学教师在每周三的下午第一节课后就没有任何课务,所有数学教师在下午第二至第三节课这一段时间内将集中进行教学研讨活动,而每逢双周三下午为集体备课时间。由于在教师的工作时间内开展这一活动而且这样的活动有主题、见实效,所以教师 们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均能畅所欲言,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2、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以备课组为依托,开展切实有 效的教研活动,推进学科教学建设;以各类培训班、提高班、研修班为依托,开 展青年教师培训活动,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以市教研室为依托,开展专题研究,推进教育科研工作,提高教科研水平。

3、建立激励机制。结合内部管理考核方案,将教师的业务培训与岗位聘任、学期考核挂钩,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努力打造一支学科齐全、素质优良的教师 队伍。

4、结合学校办学情况和师资水平状况,列支部分继续教育经费,有计划地 安排学科教师参加市、区级培训、进修和观摩。

7.初中校本课程材料 篇七

一、校本教研的认识

校本的教学研究, 是指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 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 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 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它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它是保证新课程实施向纵深发展的一种推进策略。校本的教学研究, 是我国现行教研制度的发展和创新, 是对学校教研活动形式、内容的调整、改进和拓展。它强调的是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和教师群体之间的同伴互助, 合作交流, 其目的是为学校解决实际问题, 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同时, 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园地, 而且成为教师成长的场所。总之, 校本教研作为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制度建设, 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为了使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 及时解决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扎实开展校本教研, 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二、校本教研的策略

我校地处农村, 班级数少, 班额不大, 物理教师更少, 这样在本校内相互学习的面就很窄。为了解决这个难题, 必须采取一定的教研策略。校本教研的策略是一种教学活动的观念, 也是一种可操作的模式, 是一般教学规律与教学设计、教学运作和教学评价之间的桥梁。我们的具体做法为:

(1) 学校教育教学知识的汇集。学校的教育教学知识分布于每一个教室、办公室、备课组和教学活动中, 也贯串于学校外部知识的各个渠道中。校本的教学研究活动中, 对有价值的教育教学知识进行采集, 可以收集到有用的教学各个环节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例如:通过教学观摩、同伴互助、教学反思, 学校以案例的形式编写教学案例等。

(2) 发现教学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 会发现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和问题, 通过校本研究, 能使问题明朗化。教师可以针对具体问题,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学生现状, 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 不仅生成了新的教学知识, 同时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效地应用了教学知识。

(3) 促进教师的互助式学习。知识共享与交流是校本研究的核心任务。教师的教学工作相对而言是独立性较强的工作, 因此, 以学校为单位的研究活动、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能有力地促进教师的组织化、互助式学习, 让所有教师在合作化的学习过程中分享共同研究得来的教学知识, 建立有效的校本教研制度, 有助于强化教研组活动, 从而整体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4) 积累和创新学校教学知识。校本教研过程是一个教育教学知识的创新过程, 以课例为载体的个体实践与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基本的三个要素。学校必须从整体出发, 引导教师教学进行探究, 不断积累经验, 一方面需要对教学知识进行处理、分析、评价, 取长补短, 以利于教师分享;另一方面需要对现有的教学知识进行编码, 综合,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建立知识库, 以利于教师和学生共享, 以利于联校互动, 资源共享。更为重要的是, 校本教研成果应是动态生成的, 有学校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学经验, 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增加、重构, 从而得到创新。借助校本教研, 可以增强教师知识创新的能力, 增加学校传播和应用校本课程的能力,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5) PK教学、整合课堂。就是在学科教研员的牵头下, 以一所相对较大的学校为基地, 进行PK教学, 同一个课题, 二三位老师在不同的班级上课。因为每位老师都有各自的教学方法和特色, 因此课后集中上课的老师和听课的老师, 大家进行研究、讨论, 寻找每一节课的优点和不足, 指出哪个方面好, 为什么好, 哪个方面不足, 为什么不足, 如何加以改进, 最后加以整合, 于是就能形成一节比较优秀的课堂教学模式。

(6) 集体备课, 整合教案。在初中物理教材中, 有几个章节是教学中的难点, 比如人教版的“物质构成的奥秘”“燃料及其利用”“化学与生活”;有的概念很抽象, 如原子、分子、离子、元素和化合价;有的与生活、生产、环境紧密联系, 内容容量大。如果独自备课, 效果不理想。因此, 我们就联合几所学校, 大家一起共同探讨。

(7) 资源共享, 互通有无。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知识储备, 而且每位老师的知识储备不尽相同, 如果能把许多老师的教学资源进行共享, 互通有无, 那么每位老师就拥有丰富的学科知识, 上课时就游刃有余。因此, 我们就通过建立个人“博客”, 采用网上讨论、课件共享等方法, 加大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也初见成效。

(8) 跨学科听课, 丰富学科知识。教学是一种艺术, 课堂则是老师展示才艺的舞台。只有博学多闻的老师才能真正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尊重。通过多听不同学科老师的课, 能使我们的知识结构更全面, 教学方法更多样。比如听语文课, 可以加强我们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也可以在我们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知识时, 语调更和谐, 音色更优美, 断句更清晰, 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就更容易 (如功概念) 。如果能达到“音色美、音域宽、震得地板都发颤”的效果, 那就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9) 立足课堂、丰富课外。 (1) 开展“三课”活动、提高课堂效率。A.研究课。不同年级确定一个主题, 每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上好一节课。而后大家一起讨论, 研究, 挖掘优点, 发觉缺点, 而后总结。B.汇报课:在研究课的基础上, 选派一至两名代表, 在组内上课, 进一步改进。C.展示课:在汇报课的基础上, 选派一名代表, 在全校展示课堂教学。 (2) 举行“四小”作品评比活动,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3) 加强参观、调查、访问的力度, 力争学生多方受益。

(10) 校本课程开发, 促进了校本教研。我校的物理教师开发了《身边的科学》校本课程, 主要由物理组的教师去讲授相关的内容。课程内容大致为:电子制作的练习、摄影技术的锻炼、小型电器的修理、家庭电路的安装等内容。校本课程收到了实效:八 (2) 班学生马彦清获得了市级电子制作一等奖, 另外有三名同学获得了三等奖。

三、校本教研的活动收获

(1) 和谐的人际。同事之间相互帮助, 不再封闭自守, 相互取长补短, 使自己不断完善。授课中遇到的问题, 能够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教学心得相互交流。在我校形成了和谐的人际, 共同研究的氛围。 (2) 平等的发展。师生之间不再像以前一样有一代鸿沟, 而是非常民主、平等。有许多学生在主动发展着, 他们时而相互之间分析、讨论, 时而与老师商讨。现在的校园, 真可谓热闹非凡;现在的学生, 自主发展着。 (3) 专业的提升。教师在每项活动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不同程度的提高。更值得可喜的是:通常有老师为了授好某一节内容, 或者开展好某一活动, 想尽一切办法, 变着花样去做, 真正自主地提高着。 (4) 校风的形成。我校现在形成了一种务实、合作、勤奋、团结的学风。

8.初中校本课程材料 篇八

【关键词】课程标准 初中英语 校本课程

一、背景与现状

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中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课程具有统一性和规范性,但是不能满足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实际需求。校本课程是近几年伴随素质教育的推行而出现的一种新型课程,是改变教学观念、改革课程、改造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改善教学内容的重要举措。它的开展,可以使学校真正拥有选择的余地,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真正满足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

在此背景下,我校研究并制定了符合本校特色的英语校本课程。本课程是以英语知识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目的是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展将给英语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并在英语教学改革中,为学生创建一个五彩缤纷的英语学习平台。

二、目标与意义

本校开发的英语校本课程为选修类课程。它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是我校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也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一个部分。其特点是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基本定位是非学术性、兴趣性的。它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强调课程以《英语课程标准》为准绳,从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而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我校由于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大多为外来务工子女,英语基础薄弱甚至零基础,很多学生在学习上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校本课程的开发赋予了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一定的自主权,使学校校本课程更切合当地和学生的实情。这套教材的编写,使全体英语教师对课程改革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提高了我校英语教师整体的水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空前高涨。

三、具体实施

1.课程内容。本课程共设置了20个课时,学习主体为本校七、八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好动、爱表现,但英语知识积累较少,所以本课程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出发点,选择了一些英语游戏、歌曲及影视等材料。

2.教学方式。

(1)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根据课题对学生进行分组,3-4个学生为一组,负责一个课题。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或制作道具等,系统梳理知识。然后课堂上该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资料,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补充。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创新的过程是校本课程独特的教学模式。(2)组织英语角或文化沙龙。遇到诸如节日的话题时,可以将课堂改为英语角或文化沙龙,让学生在过节中学习、体验西方文化。(3)制作小报和墙报。学生可以定期在有关的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前后,编出一期相关的内容来配合教材。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

3.评价方式。校本课程不设终结性的考核制度,而以形成性评价(星级)为主。旨在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学时星级:出勤情况,占综合评定的20%。未出勤1次扣一个星级。(2)课业星级:課堂参与情况。占综合评定的40%。过程性评价。(3)成绩星级:心得体会等材料,占综合评定的40%。

根据以上规则教师进行综合评定。

四、实施的效果

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英语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本校的英语校本课程得到了顺利的实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通过一个个英语文化场景的再现,学生能够轻松愉悦地学习西方文化,有效地配合了英语课堂教学。(2)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校本课程实施以后,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英语思维得到了锤炼,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潜力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掘。(3)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学生主动性的增强,省去了教师在学习态度方面的教育时间;学生能动性的提高,使得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节省出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可以用于对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开发和拓展,形成良性循环。

五、总结和反思

本校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得到了顺利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有些美中不足。首先,对课题的理论研究缺少专家引领,分析思考缺乏一定深度。其次,本课程属于选修课程,缺乏普及性。一周一个课时的设置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所以在课程性质和时间的设定方面还需进一步斟酌。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时期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随着这一课题的不断推进,我们会不断地积累经验体会,这些经验体会也会不断地调整我们的方向,使得我们的校本课程的开发越来越趋于成熟,最终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英语[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宣传画册设计教案下一篇:教科版小学艺术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