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2024-06-27

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分析(共12篇)

1.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篇一

论文摘要:从武汉城市圈的城市规模结构和功能结构两个方面构建了分析框架,对武汉城市圈的城市结构及建设思路做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城市结构优化的措施。

论文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城市结构;优化

1 引言武汉城市圈的概念是在6月的湖北省第八次党代会上首次明晰的,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若干城市组成的一个经济联合体,主要指武汉以及在其100公里半径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构成的城市圈。

2.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篇二

国外地价理论源于古典经济学家对地租的研究, 随着西方经济学的发展, 许多经济学家纷纷致力于地租地价的实践研究, 其中以阿伦索、穆特、米尔斯等人提出的新古典土地定级模型和赫尔兹利、卡博萨等人的城市地价动力学模型较具代表性, 他们建立并应用相应的地价模型研究城市内部土地时空变化规律。国内方面, 1997年, 王茂春在《热带地理》上发表的《论城市地价空间演化规律及其动因》是我国首次专门针对地价时空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的文献。随后, 杜德斌 (1997年) 、杜忠潮 (2002年) 等以特定城市为对象, 侧重分析了影响地价时空变化的因素;宗岳光 (2004年) 、楼立明 (2006年) 等则利用地统计学对城市地价空间作了实证性研究;杜小娅 (2004) 、蒋芳 (2005年) 、陈思源 (2005年) 、刘仲刚 (2006年) 和杜国明 (2006年) 等人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地价空间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郑颖、张鸿辉 (2008年) 等人分别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中心城市地价空间变化规律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以上述研究为基础, 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绘图软件, 以益阳市中心城住宅地价为对象, 揭示中小城市地价空间的分布特征。

二、地价空间结构研究的基本原理

城市住宅地价空间结构特征研究采用高斯-克吕格分析法。投影直角坐标的计算是该方法的关键。基本公式为:

式中, S为经线长度 (IAG-75椭球) , N为曲率半径, Φ为所求点纬度, λ为所求点的经差, η为辅助函数, a为椭球长半径, e为第一偏心率。

对于1980西安坐标系, 采用IAG-75椭球, 其参数为:a=6378140m, e=0.081819221, e′=0.082094469。

三、益阳市城区住宅地价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一) 益阳市概况及研究范围界定

益阳位于北纬27°58′38″至29°31′42″, 东经110°43′02″至112°55′48″。益阳市位于湖南省中北部, 它北近长江, 西与本省常德市、怀化市接壤, 南与娄底市毗邻, 东和东北紧靠省会长沙市及岳阳市。全市辖三县一市三区, 全市总面积12144平方公里。益阳市城区属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小型城市。中心城区由赫山、资阳及高新区组成, 城市人口51万, 现状建成区面积为50.5平方公里。本文基础数据来自2007年益阳市城市土地价格调查及2006-2010年统计年鉴, 研究范围的确定主要参考现状建成区、规划建设的主要开发园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近期建设规划区范围。最后确定本研究范围为益阳市区的建成区和近期规划建设区, 即北起资阳大道, 南至中山村路, 西起志溪河, 东至何家湾, 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

(二) 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本研究所用的基础数据从形式上基础数据可以分为宗地地价数据和图形数据两大类, 宗地地价数据为2005-2008年间的宗地出让资料, 图形数据以益阳市城市地籍图、城市交通旅游地图等确定。益阳市城区住宅地价时空变化现状分析对应的时点为2009年12月31日, 基础数据是评估期日在2006年7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期间的78个交易样点 (见图1) , 各交易样点单位地价经过年期、用途、剩余年限等修正后得到对应的样点修正地价。

(三) 住宅地价空间结构现状特征分析

1、基本统计分析

从整个城区范围来看, 住宅地价500元/m2以下的土地面积为9.4km2, 占总面积的15.7%;500元/m2-700元/m2的土地面积为16.5km2, 占总面积的27.5%;700元/m2-1000元/m2的土地面积为32.1km2, 占总面积的53.5%;1000元/m2以上的土地面积为2.04km2, 占总面积的3.4%, 其中, 地价在700元/m2-1000元/m2的土地面积最大, 占全市城区面积逾一半。可见, 益阳市城区住宅用地均价大体上在700元/m2-1000元/m2之间, 少数宗地住宅地价超过1000元/m2。

2、空间结构形态分析

以CAD2004为工作平台, 在工作底图上标识交易样点, 设定评估范围的左端垂直线和底端水平线交叉点为坐标原点, 同时可以测出各交易样点的坐标位置, 然后将样点数据导入Sufer8.0, 选择克里格网络法处理数据, 同时辅助采用Coreldraw11.0和CAD2004进行叠加处理, 分别得到城区住宅用地空间现状分析图件。

(1) 总体结构分析。以Sufer8.0为工作平台, 采用克吕格分析法, 对各年度有效样点进行分法, 分别得到反映益阳市中心城区住宅地价空间现状特征三维图、等值线图和向量图 (见图2、图3、图4) 。

(2) 空间变异分析。空间变异分析可以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宅地价空间结构。以CAD为工作平台, 利用其测量功能, 利用上述样点, 以该市地理中心为基准, 分别从两个不同的维度, 描绘住宅地价空间剖面曲线图 (见图5) , 结合住宅地价向量图, 可以反映该市住宅地价空间变异情况。

四、中小城市住宅地价空间结构的现状特征

(一) 地价分布呈现多中心 (峰值) 格局

由益阳市城区住宅地价三维模拟图 (见图4) 可知, 城区住宅地价出现了4个明显的中心 (峰值) 。近年来, 中小城市发展呈现快速扩张, 土地开发遍地开花, 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中心的格局。

(二) 开发区建设推动了城市地价的高涨

从益阳市住宅地价总体水平来看, 城区住宅地价出现的4个中心 (峰值) 中, 除了1个出现在资阳的区政府外, 其他3个均分布在赫山区的益阳高新开发区周围。可见, 当前我国中小城市普遍采用的开发区模式推动了城市住宅地价的快速增长。

(三) 住宅地价空间分布上以连续性为主, 同时存在局部的突变性

结合益阳市城区住宅地价向量图, 地价向量发生了多次跳跃式变化, 表明该地区的住宅地价发生了空间突变, 其他地区均总体上连续变化, 表明这些地区的住宅地价空间变化平缓。经济的增长使得中小城市地价空间结构迅速变化, 以连续性为主, 同时存在局部的突变。

(四) 住宅地价空间分布存在比较明显的各向异性

住宅地价空间分布的各向异性突出表现在不同方向的变化规律不同。图5显示益阳城区住宅地价空间整体及S-N、W-E方向的变化情况, 东西向呈现由中心向郊区平稳降低的规律, 而向北呈现快速降低, 向南则呈跳跃式变化。这反映了当前开发区带动模式的中小城市住宅地价空间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

五、结束语

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来看。近年来, 益阳市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同时, 该市也出现了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的态势。本研究以该市中心城区住宅用地为研究对象, 通过深刻揭示城市内部住宅地价时空特征, 为深刻把握该市住宅用地管理提供政策参考;从研究结果借鉴的角度来看。益阳市属我国中部地区发展中的中小型城市, 因此, 益阳市城区住宅地价时空变化的研究结果可作为研究我国中部地区中小城市住宅用地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左文进.益阳市城区住宅地价的时空特征技巧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8.

[2]、刘红萍, 杨钢桥等.城市住宅用地空间扩张机制与调控对策[J].经济地理, 2005 (1) .

[3]、蒋芳, 朱道林等.基于GIS的地价空间分布规律研究[J].经济地理, 2005 (2) .

[4]、杜国明, 张裕凤, 张树文, 苏根成等.城市商业用地地价空间分布模拟与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6 (3) .

[5]、郑颖, 徐高峰.城市增长过程中杭州市地价空间分布规律研究[J].新西部, 2008 (9) .

3.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篇三

关键词:天气条件;沈阳城市;热岛效应

一、 城市热岛效应概述

城市热岛效应(UHI effect)主要是由于市区存在大量人工发热设施,建筑物与道路比较密集,同时随着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市区绿地面积急剧减少等因素,直接造成市区存在大量高蓄热物体,使城市市区温度高于郊区温度,发生城市“高温化”现象。在观察城市周边温度地图,可以看出郊区温度变化范围比较小,而城市温度处于较高温度区间,比较形象就好像城市在周围凸起一部分,这就是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的因素很多,如市区人口规模、供热设备及空气质量等。目前统计城市热岛效应强度的方法主要利用记录市区温度与郊区温度的温差来说明城市受到的热岛效应的强度大小,下文有关沈阳城市热岛效应强度采用此方式。

二、沈阳城市在晴朗无风的天气条件下热岛特征分析

根据统计沈阳城市天气条件发现,在晴朗无风天气条件时,其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在14时达到最弱,在20时达到最强。且白天的热岛效应强度低于夜间,热岛效应造成的温度差达到0.73℃,是所有观测的天气中热岛效应造成的温度差值最高的天气,这个结果说明城市热岛效应极易在晴朗无风的天气条件下形成。分析可知,在晴朗无风的天气情况下,由于白天太阳辐射,郊区与市区吸收的热量大致相同,导致热岛效应不明显;而在夜间,市区的绿色程度较低,硬化面积过大,造成郊区的下垫面导热率与热容量低于市区,使市区具有较高的蓄热能力,因此在夜间,市区的温度下降速度就会低于郊区温度下降的速度。另外,沈阳市区中大量建筑物在白天可以吸收大量热量,这也影响市区温度下降的速度。以上因素都促使了沈阳市区与郊区在夜间具有较大的温差,使得其具有较大的热岛效应。表1为在不同季节晴朗无风的天气热岛效应强度状态。从中可以看出,冬季的热岛效应最强,这主要是由于沈阳市区在冬季取暖产生大量的热量,同时释放大量废气,而且市区空间相对密闭,热量不容散失,造成市区温度高于郊区温度。

三、沈阳城市在下雨的天气条件下热岛特征分析

在下雨天气条件下,沈阳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在14时达到最弱,在20时达到最强,而且数据统计表明小雨、中雨、大雨与暴雨的热岛效应表现规律一致,推测表明可能热岛效应与降水量有关,因为沈阳市区每次下雨的降水量都差不多。结合沈阳城市降水量具体数据分析,其热岛效应的强度确实受到雨水的分布、持续时间以及降水量等因素的影响,而且沈阳城市热岛效应强度随着降水量的減小而减弱。具体原因可能是由于水的比热容比较大,较大的降水量会吸收较多的热量,同时下雨时,其云彩会直接遮挡太阳对地面的热量辐射,这同样会影响市区与郊区,因此使得沈阳市区热岛强度表现比较低。如表2所示:

四、沈阳城市在雾的天气条件下热岛特征分析

根据沈阳气象资料可知,其出现浓雾天气的样本占起雾天气的样本的比例较低,因此分析时,将两者统一进行分析。在有雾天气条件下,沈阳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在08时表现的最弱,在20时表现的最强,而且数据显示热岛效应的强度和雾的出现与消散时间长度相关。根据不同雾的种类特征可知,沈阳地区起雾属于辐射雾。在有雾的天气条件下,直接会影响太阳对市区与郊区的辐射作用,降低了市区与郊区的地面温度,因此使市区与郊区之间的温差减小,从而减弱了市区的热岛效应强度。随着雾的强度的增加,市区热岛效应强度逐渐降低,这显示雾会明显较弱市区的热岛效应。分析可知,因为雾可以极大地遮挡太阳对于地面的辐射作用,这时仅有散射辐射起作用,这就使得市区与郊区之间的温差减小,降低市区热岛效应的强度。

五、沈阳城市在不同风速的天气条件下热岛特征分析

结合沈阳城市不同风速天气条件下的相关数据分析,而且沈阳地区六级以上风速天气天数占整个样本的比例很低,可以忽略。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风速条件下,沈阳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在14时表现最弱,同时在20时表现最强;而且城市热岛效应强度随着风速的减弱而减弱,这就说明城市热岛效应强度与风速有关。分析可知,在较强风速作用下,会直接引起空气层结的不稳定,使空气在水平与垂直方向具有较强的混合作用,这就会使市区的热量被地面风吹走,可以起到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另外在不同风速情况下,白天的热岛效应强度均低于夜间。表3为不同风速下热岛效应强度。

总结

通过以上内容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沈阳城市热岛效应强度有所不同,同时由于现在城市的气象观测点较小,不能全面地了解不同天气条件对于市区热岛效应的影响,使得此项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要结合沈阳市区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增加气象观测点的设置,对市区不同方向与不同位置的城市热岛效应进行精确地了解,这样就可以帮助预测更精确地市区天气预报,同时合理规划城市布局,打造市区通风路线,防止雾霾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祥德,周秀骥,施晓晖. 城市群落大气污染源影响的空间结构及尺度特征[J].中国科学,2005

4.广西城市体系空间发展态势分析 篇四

广西城市体系空间发展态势分析

作者:朱 峰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05期

[摘要]文章从经济增长和我国“π”字型区域经济布局的角度。着重分析广西城市体系空间发展与国内城市及世界经济发展的互动性作用。同时,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城市功能选择进行探索,提出广西城市经济发展体系从态势上将成为我国区域经济中又一个经济增长轴。

[关键词]广西;区域经济;城市体系;空间结构

[作者简介]朱峰,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西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8)05-0100-000

4一、城市体系成长动力机制的理论依据

一个区域范围内城镇群体的空间布局是该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体系,直接关系到该区域经济是否能快速发展、是否能有效利用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研究一个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水平、结构安排以及不同特点和分工的城市空间布局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城市的形成与成长动力

法国经济学者弗朗索瓦·佩鲁提出的经济增长极理论指出: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任何一个具有较高收入水平的经济区都是由一个或几个具有优先发展条件的中心地区首先发展起来的,然后通过这个地区向外扩散,并对整个地区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这个过程是一种非均衡的发展过程,这个增长极通常就是城市。其中,经济集聚是形成城市的主要原因。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则认为是地方性劳动市场、非贸易用途的中间产品供给以及技术溢出等因素决定了经济在该地区的集聚。现代区域经济理论对引起经济集聚上述因素外,还把生产要素流动、产业更新与传递、企业或行业在地域间的生产经营扩张以及政策配置等因素考虑进去。从城市的动力机制来看,城市发展受到三大力量的推动和吸引:一是农业发展,是城市从自然经济为主的乡村社会分离为先进的以商品经济为主的城市经济的初始动力。它为城市经济所需的资金、原料、市场和劳动力提供了最初的物质基础;二是工业化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城市商品经济大规模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发达的商品交换关系;三是城市经济本身创造出来的第三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后续力量。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快速发展主要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和宏观经济政策性导向引致经济资源的集聚而实现的,并经过区域性培育来吸收和消化所集结的大量经济资源而不断发展和壮大。

(二)城市体系的形成与成长动力

城市体系是区域经济的基本“骨骼系统”,在空间上城市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人、财、物的对流和各种交易包括商品和资金的传导。在信息经济中城市之间的交换表现为信息辐射。恩格斯曾论述为城市间在生产上形成新的分工,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殊工业部门占着优势,最初的地域局限性开始逐渐消失。1933年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在其发表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中,把地理学的空间理论和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城市体系空间结构中心论:

(1)任何城市都具有向其周围地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职能,而该职能一般要在它服务区域的相对中位置来执行,因此,这些城市都可看作是规模不等、级别不同的中心地;

(2)一个地区会形成一套中心地的等级体系,同等级的中心地有同样大小的服务范围,也称市场区;

(3)整个中心地及其市场区是由一级套一级的网络,相互嵌套而成的;

(4)各级中心地在空间上的分布,遵循三个原则: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他认为,以上三个原则在一个区域常常会交叉发生作用。即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市场原则最占优势;在自给自足的经济落后地区,行政原则占主导地位;而在新开发地区,移民拓荒沿交通线推进的地区,则以交通原则为主。

就城市功能而言,城市功能大致可分为集散功能型城市、管理功能型城市、生产功能型城市、服务功能型城市四种。事实上,不同功能的城市之间存在着互补性,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独立地生存和发展,它们彼此联系,相互传导信息和资源。城市体系内部之间的城市联系是通过产业更新与扩张以及城市资源贸易流通来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看,城市体系的内在联系具体地表现在城市间的产业联系或贸易交流上,它们通过产业更新与贸易交流形成城市之间发展的联动效应。

可见,在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运动中,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市场,它的规模决定着该城市在整个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这种市场关系是通过市场机制对城市间自动调节的结果,最终调节城市体系内部生产上的分工和各城市内部的贸易需求市场,从而产生一种城市间的联动效应,促使城市体系的整体发展。

二、广西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发展

广西城市体系发展的空间结构是广西城市经济开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填补了我国的“竹”字型区域经济布局西南经济轴空缺,也是广西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全国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现实体现。它必将成为我国又一个以城市带为载体的经济快速成长轴。

从区域城市群来看,区域经济增长一般会在一个功能较为齐全、资源相对丰富、条件相对优越的城市优先增长。随着这个城市的发展,通过聚集和扩散两个阶段的不同效应向相邻或跨

越区域的城市间进行生产和信息的交流,形成一种经济相对其他周围地区更快的增长“通道”,支撑着该地区内部及其他区域经济主体城市间的关联,从而带动整体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π”字型经济布局体现城市体系发展“通道”

从我国的区域经济布局来看,主要存在着两大布局。一是由于我国客观存在着生产力和资源两大梯度,从而形成了我国的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区域经济布局;二是我国历史悠久,经济发展经过了不同时期的变革,由于历史累积和我国经济地理条件的差异,形成我国“π”型区域经济布局。

以生产力和资源划分的梯度经济成长和产业流动,动因在于产业的更新。现实中,各区域经济间及内部联动所构成“经济实体系统”通常是以城市的形态表现,从而形成区域城市体系之间的发展“通道”。我国区域经济的第一条城市发展体系“通道”。它主要是指以沿海为轴线,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环渤海湾城市群为主的城市经济发展体系。其中又包括东北沿海、华北沿海、山东沿海、苏沪浙江沿海、福建沿海、广东沿海和广西北部湾沿海等区域,这一区域中城市发展数量庞大,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3.7%,人口占全国的41.13%,它的形成是沿海优势区位的体现,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区位的经济成长的选择。这一条城市经济体系发展轴在我国城市体系建设和经济增长中起着主导地位,引导我国内陆经济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并对海外先进产业进行移植、培育和传递。我国区域经济的第二条城市体系发展“通道”。主要以长江流域经济区为主,包括青海、西藏、四川、云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及上海等主要城市群。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陆地总面积的1/5。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可分为三个层次:从长江发源地到湖北宜昌市为上游,宜昌到江西省湖口市为中游,湖口市到上海市为下游,横穿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各地区城市体系的发展也受到我国梯度规律的制约,城市群的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可见,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区域产业空间配置的要求和城市体系的格局也完全不同。历史表明,城市之间的联系与扩张的第一次跃迁都是通过产业结构的更新和扩张来实现的。

长江流域城市体系的优势在于水利资源的利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水利灌溉上、航运事业上、水电建设。国家通过对长江流域水利建设和加大对长江沿线能源、交通航运事业的投资来拉动长江流域城市体系建设。这不仅仅是第二通道城市体系发展的内部要求,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实现长期增长和区域城市体系互动发展的整体要求。我国区域经济的第三条城市体系发展“通道”。它主要以黄河为依托的流域沿线地区,全长5464公里,起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小型城市,经由青海、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山东等九大省区城市。城市功能主要以能源、工业生产为主,特别是第三条通道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更为如此。在这一发展通道上城市体系(除东部渤海湾地区城市)的总体特点是资源丰富、生产贫乏、地处封闭、贫富共存、城市发展规模与层次总体偏下。但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这些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加快,与东部同一通道的城市群有了较大的联系,加大了发展的互动作用,出现了以环渤海湾的连云港市为窗口,以西部及重工业发达城市群为基础的城市发展体系的快速增长。

综上所观,三大通道成为我国城市体系发展的主要通道,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以及生产力布局和产业更新传递起着整体支撑和发展的作用。但是,三条城市经济发展通道主要是东西联合。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城市体系中的南北交流及互动就成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广西城市化体系发展的空间结构

根据广西原有的区域经济空间布局和城市体系的历史发展累积,广西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主要有北部湾沿海经济城市群、桂东经济发展城市群、桂北旅游城市群、桂中生产型城市群和桂西经济开发型城市群五个城市体系经济发展区,这五个城市群区域构成了广西区内城市体系的多层次、多网络、多通道、多功能的城市体系发展。

在广西的整个城市体系中,由于海洋经济战略的实施,北部湾沿海城市群更加凸现为广西的中心城市群,它以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和崇左市为组成,以西南内陆为腹地,以沿海经济为特征,面向东盟自由贸易区为国际发展空间,成为广西城市体系发展的龙头地区,是服务我国西南地区出海的主通道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联接华南、西南经济的结合部,它承担我国西南沿海进出口运输的区域性集散中心,也是东南亚经济圈的一个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随着它的不断发展会成为世界海洋经济分工的一个重要角色。

在这个城市体系中,南宁不仅是广西政治、经济、金融、文化和信息的中心,同时也是我国西南地区出海通道的重要枢纽,具有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北海以国际贸易、海滨旅游、高新技术和海洋产业为主的商贸旅游城市,具有培养先导产业的优越条件。钦州以临海重型化工业为主的港口工业城市,防城港以出口加工、船舶修造、边境贸易和滨海跨国旅游为主的港口城市,三个城市的组合,在南宁市的扩散下,构成西南城市体系发展的北部湾经济发展区。崇左市则以左江流域为交通枢纽,以制糖和建材业为主的商贸工业卫星城市,与桂东南城市体系有着密切的联动性,在两个城市体系发展中起着产业桥梁作用。

三、广西城市体系空间发展的“通道”

从我国乃至世界城市分工体系来看,广西城市体系呈“四点一线”的空间发展结构,即桂北城市群—桂中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一新加坡等东盟城市经济群。只有这条具有国际分工意义的城市体系通过产业和市场联动起来,把北部湾经济区龙头建设起来,广西经济才能真正腾飞。西南出海大通道城市群空间发展“通道”。1992年国务院提出的建设西南出海大通道的战略思路,分析了从我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经大同、太原、焦作、洛阳、襄樊、怀化、桂林、柳州、南宁、防城、钦州、北海将构成我国南北经济联动发展城市群;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提出的“泛亚太铁路干线计划”城市群空间发展“通道”。包括从泰国曼谷,经老挝万象、琅勃拉邦,再经越南河内,到中国凭祥、南宁构筑铁路干线,包括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经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该计划与我国建设的成昆、贵昆、南昆等铁路进行联通,再经黎塘、梧州、肇庆、广州抵达九龙,与香港国际海运线衔接,形成倒“Y”字型城市体系发展空间。其中就包括了“南贵昆城市体系”和“桂梧城市体系”两条城市体系发展。北部湾经济区—东盟城市群空间发展“通道”。广西大力建设了桂—柳高速公路,柳—南高速公路,南—北高速公路,从而加大了桂林—柳州—南宁—北海的经济联系和城市间的物流条件。从理论上讲,城市的外部空间结构发展是通过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产业更新与产业传递;二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贸易交流。因此,城市体系“通道”发展更体现在加大城市间产业更新与产业转移。在国际分工的意识下调整城市间的产业结构,才会具有持续的发展空间。

5.沈阳市城市供暖管理规定 篇五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民用建筑供热服务活动。

第三条供热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服务机构和规章制度,配置必要的供热服务设施和从事管理、维修、接待、收费等服务工作人员。

第四条供热单位应当公示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工作程序;公开报修、信访诉求电话。在供热运行期内应当提供正常、稳定的连续供热和24小时不间断服务,加强巡视检查,及时处理用热户反映的问题,并接受社会与用热户的监督。

第五条供热单位在入户维修服务工作中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定期组织维修人员,对已分户供热住宅建筑的共用供热设施部分和未分户供热住宅建筑的室内外供热设施进行日常检查和养护、维修。

(二)接受己分户供热的用热户对其室内供热设施进行更换易损配件、屋内明处散热器、管道渗水等维修的要求,无偿向用热户提供安装服务或技术指导。发生更新改造的材料费用应当事先向用热户列出材料及价格清单,并经用热户签字确认承担后实施。当用热户室内供热设施突发漏水等故障时,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通知相关用热户,避免损失扩大。

(三)接受已分户用热户对其室内供热设施不能正常运行或不热的维护要求。及时对用热户的室内采暖系统进行检查,处理供热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管网堵塞(地面辐射供热方式的过滤网)、汽塞等情况,确保用热户室温达标。

(四)入户巡视、检查或维修时,应当主动说明来意并出示相应证件;维修工具和材料应摆放整齐,操作后现场不能留有废料和污迹;借用用热户物品应当征得用热户同意,用后清理干净归还。

(五)对用热户因地面辐射供热方式的管道堵塞、擅自拆改室内供热设施、遮蔽散热装置、保温不当等原因导致供热温度不达标的情况处理,应当帮助用热户分析原因,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技术指导意见。

第六条供热单位在供热设施维修、抢修服务工作中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对其管理的供热设施制定维修计划,按照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定期对供热设施进行系统检查、维修和更新改造。每年9月30日前应当完成年度夏季维修任务,保证供热运行期内设施故障率控制在2‰以内。

(二)做好防范供热运行期内发生各类事故、故障的工作,建立供热运行预警机制,制定应对突发事故、故障的应急预案。应当根据供热规模、设施状况提前做好相关物资储备和抢修队伍的演练工作。

(三)在供热运行期内应当对供热热源、管网的运行实行即时监测。发现系统故障后,应当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抢修,并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抢修,供热设施故障抢修处理及时率应当达到100%。在组织抢修同时,应当在15分钟内向区供热办和市供热办报告,并公告受影响的用热户。恢复供热后,应当按原报告渠道报告事故处理结果。

(四)应当服从市、区供热办组织的对其它区域供热故障抢修的应急调度,协助发生事故的区域尽快恢复供热。

(五)应当做好日常技术宣传和指导工作,提示用热户对其室内供热设施进行检查和养护。

第七条供热单位在维修、抢修过程中给用热户造成财产损失应当给予赔偿。

第八条供热单位在采暖收费工作中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严格遵守市供热主管部门和市物价主管部门制定的采暖收费法规和收费标准,按照合同约定和相关规定开展采暖收费工作。严禁以各种方式和手段变相增加收费项目或提高收费标准。

(二)向用热户公布采暖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及收费许可证,受理用热户有关采暖收费方面的咨询,向热用户出示供热法规规定。受理人员应当实行首问负责制,为用热户提供准确的相关信息。

(三)收费营业场所应当设置供热单位的标志、公示营业时间、服务承诺及投诉电话。营业时间和营业窗口的设置应当满足用热户集中交费的需求,并提供排号机、座椅、花镜等便民服务设施。入户或入小区开展定点收费工作时,应当出示证件。

(四)进行采暖收费时应当开具正式发票,并将钱款、凭证、票据等当面交割清楚。

(五)催缴采暖费应当以书面形式。

第九条供热单位在供热信访诉求服务工作中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以维护用热户的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不受损害为原则开展供热信访诉求服务工作。建立健全供热信访诉求服务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建立信访诉求受理与供热运行、维修抢修、采暖收费、测温退费等相关管理部门之间联动处理工作机制。

(二)建立供热客服中心。客服中心应当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安排3名以上接待人员,配置电话、网络、室温检测仪器等设备。设立公开服务电话的,受理投诉,24小时受理供热信访诉求。

按照规定时限回复民心网、市和区两级供热热线及上级部门交办的供热诉求办理件。

(三)供热信访诉求受理人员应当熟练掌握供热相关法规规定。对用热户提出的咨询问题应当及时答复、解释;对需要相关管理部门解决的问题应当告之用热户,立即转交相关管理部门办理并进行督促;对暂时解释不清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应当准确记录并及时向上级或有关部门汇报,并按照约定的期限答复用热户。

(四)建立供热信访诉求的回访工作制度。处理用热户信访诉求后,受理人员应当及时跟踪了解事情的处理进展情况及效果,发现问题处理不当或未落实应当立即纠正和督促落实。

第十条新民市、辽中县、法库县、康平县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可参照执行。

6.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建设调查与分析 篇六

——以武汉市地铁文化建设为例

一.选题背景周胥

(一)国内背景我国公共空间文化建设现状

(二)国际背景

二.文献综述金康

三.选题目的及意义肖景涛

(一)目的(二)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四.课题可行性性分析

(一)理论可行性

(二)现实可行性

1.细分研究对象和问题明确,可实施性强

2.团队基础

3.外部支持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六.学科交叉与创新李贺雷

(一)学科交叉

(二)学科创新

七.研究思路图表形式 官智慧

八.调查计划

(一)前期准备

(二)实践调研阶段

(三)后期总结工作 加上计划表形式

九.预期成果及成果形式

(一)调查报告

(二)学术论文谶纬

(三)图片影像等资料

(四)调查实录

十.经费预算 十一.附录

(一)参考文献

(二)调查问卷

7.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篇七

关键词:城市,公共交通,沈阳

0引言

目前, 沈阳城市公共交通有公共汽车、出租车、地铁、有轨电车, 各种公共交通方式的选择对城市居民的出行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1沈阳市城市公共交通现状分析

(1) 沈阳市常规公共汽车运营车辆5839台, 运营线路391条, 运营里程3750公里, 市区公交无人售票, 多数统一票价1元, 郊区公交为分段计费方式。 (2) 沈阳市全市运营出租车车辆2.4万台, 白天起步价8元/3公里, 之后1.82元/公里, 超15公里后2.7元/公里。晚上22:00以后起步价9元/3公里, 之后2元/公里, 超15公里后2.94元/公里。 (3) 沈阳市目前开通运营的地铁线路有两条, 沈阳地铁1号线和2号线。地铁1号线:十三号街站-黎明广场站, 线路长度为27.9km, 全线22座车站;地铁2号线:航空航天大学站-全运路站, 线路长度为27.16km, 全线22座车站, 1、2号线共用一个换乘站青年大街站。地铁票价为8站以内2元 (不含起始站, 下同) , 9-12站3元, 13站以上4元。 (4) 沈阳市浑南新区现代有轨电车, 2013年10月11日开始正式对外载客运营。目前开通线路3条, 1号线:奥体中心站-会展中心站, 线路长度为12.2km, 全线24个站点;2号线:奥体中心站-桃仙机场站, 线路长度为14.8km, 全线16个站点;5号线:奥体中心站-沈抚新城站, 线路长度21.4km, 全线22个站点。有轨电车单程线路票价2元, 如换乘其他线路, 需重新购票。

2沈阳市城市公共交通存在问题

(1) 常规公共交通线网疏密度失衡, 有些地段线网过度集中, 有些地段则过疏, 甚至没有, 造成线网密布地段有多条线路交杂、站点繁多、人车流混杂, 线网疏少地段居民步行至公交站点距离长、等待时间多[1];高峰时期舒适性差、车内环境差、准时性难以保证;目前的公交线路只沿交通干道, 站点也主要设在干道上, 缺乏支路公交的联系, 使居民出行不便;个别地区难以到达、经常需要换乘 (有时不仅一次换乘) 。

(2) 出租车在高峰时段在市区打车困难、故意拼车、不打表、拒载。

(3) 地铁修建周期长、线路少、未形成线网、高峰时期舒适性差、很多地区难以到达、经常需要换乘。

(4) 有轨电车作为在沈阳浑南新区内运行的一种公共交通方式, 覆盖面窄, 且大多数交叉口为平交, 极易与道路和地面车辆冲突, 引起道路交通堵塞[2]。

(5) 与其他城市相比 (见表1) , 沈阳市公共交通分担率相对较低,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较低。

3国内其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经验

(1) 重庆市全面完成公交市场主体整合[3]。重庆市政府将公交运营体制改革分为三个阶段, 制定了不同阶段的改革目标, 有效地整合了公交市场资源, 并积极用出租车置换社会客运, 收购公交企业的非国有股权。此外, 政府还推出了个性化公交财政补贴政策。 (2) 郑州市切实保障公交场站规划建设。郑州市政府确定了科学的公交场站布设原则, 并将公交建设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留足公交场站建设用地, 实现了专地专用。 (3) 深圳市出台公交财政补贴及成本规制方案。深圳市制订了《深圳市公交财政补贴及成本规制方案》, 科学界定了公交行业正常经营成本范围和单位成本标准, 并以此为据确定相应的财政补贴方式。此外, 政府部门还积极加大客运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成效显著。 (4) 昆明市开通特色服务专线车。昆明公交开通了特色服务专线, 在一些客流量较大的线路上增设41座的营运车, 所选车辆的运输效率更高。此外, 昆明市在高峰时段采取2+1的发车方式:即发两辆普通车后, 再发一辆特色车, 并根据需要, 采取大站快线的方式。

4沈阳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建议

根据沈阳市目前的公共交通现状, 结合国内其他城市的经验, 提出如下建议: (1) 规范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路网结构。 (2) 建立稳定的财政补贴制度。 (3) 协调城市开发布局与交通发展。 (4) 发展高效的道路交通系统与实施高效化的运营管理。 (5) 开辟多门类、多价位公交, 增加车辆数量。 (6) 大力建设路外公共停车场。 (7) 促进公交公司、出租车公司私有化。 (8) 制定和完善交通政策。 (9) 引进先进的智能交通系统。

5结语

综上所述, 公共交通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直接影响着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 各城市应该加强公共交通建设, 保证公共交通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顾巧泼, 苏志华, 周枫.中心城区外围新建住宅区公共交通调查与优化——以沈阳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 2011.

[2]毛保华, 王明生, 牛惠民, 贾顺平, 等.城市客运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9.04:15-31.

8.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篇八

【关键词】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策略;疾控中心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85-03

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的内涵十分宽泛,既涵盖人力资源性别、学历、专业、职称、年龄结构等优化配置,也可以延伸至人力资源知识结构、能力(个体)结构、能级(团队)结构,乃至组织机构内部人力资源数量结构或人力资源团队个性倾向等诸方面结构的优化配置。[1]衡量疾病预防控制能力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疾控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而人力资源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疾控事业能否持续发展[2],而疾控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其首要任务是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不仅有利于疾控机构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而且能为人力资源预测、规划及合理配置提供参考依据。

一、市疾控中心概况

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市疾控中心),是2001年依据卫生部卫办发〔2001〕112号《关于印发<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实施的若干意见>和<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在卫生防疫站基础上将卫生监督职能划出后,整合贵阳市卫生防疫站、贵阳市结核病防治所、贵阳市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所、贵阳市皮肤病防治所和贵阳市健康教育所组建而成。市疾控中心是在贵阳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组织实施贵阳市所辖“三县一市六城区”卫生防病工作的技术保障,是贵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所属正县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中心人员编制数17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60人、管理人员10人、工勤人员6人。市疾控中心在承担全市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处置,疫情监测与报告、检测检验与卫生学评价,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健康危害因素的预防控制、地方病及寄生虫病防治,预防医学科研、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等工作的基础上,还承担对所辖区、县(市)疾控中心的业务指导培训、考核和技术示范工作。

二、市疾控中心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本文以市疾控中心人事科存档的2016年5 月31日在职在编人员信息资料为基础数据,对人力资源结构进行描述统计分析。

(一)类别结构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配备保证工作必需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所占编制不得低于编制总额的85%,其中卫生技术人员不得低于70%”[3]。根据国家要求,市疾控中心早在2006年就向市编委办提出调整人员类别结构比例的申请并获批准,目前中心在职在编人员共计161人(表1),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49人,占职工总数的92.55%(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38人,占职工总数的85.71%);管理人员7人,占职工总数的4.35%;工勤人员5人,占职工总数的3.10%。可见,市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类别结构已符合国家规定,结构较为合理。

(二)年龄结构

在职在编人员平均年龄 40.80岁。以 35—45 岁人员所占比例最大,为 32.92%(表2);25—35 岁人员,占 32.30%;45—54岁人员,占27.95%;55岁及以上人员,占6.21%;25岁以下人员所占比例最小,为 0.62%。预计2016年至2020年自然减员人数将达到35人,平均7人/年,其中:男性8人,女性27人,均为专业技术人员。未来5年,市疾控中心在职人员平均年龄将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5—45岁的职工将成为疾控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性别结构

从职工性别结构看,女性职工为105人,占职工总数高达65.22%;男性职工56人,仅占职工总数的34.78%,男女职工比例为 0.53:1。显然,市疾控中心男女比例失衡,性别结构不尽合理,亟待优化。

(四)学历结构

从在职在编人员初始学历结构看(表3),研究生、本科、专科、中专、高中及以下学历占比分别为:9.32%、47.87%、17.39%、23.60%、1.86%;从最高学历结构看,以上五种学历占比分别为:13.67%、62.73%、22.36%、1.24%、0.00%。可见,初始学历与最高学历均以本科为主,整体学历结构较为合理且趋于优化。

(五)专业结构

在职在编职工初始学历中(表4),公共卫生、检验、其他医学、非医学专业的职工分别占职工总数的34.17%、18.01%、26.09%、21.74%;在最高学历中,具有以上四类专业的职工分别占总人数的29.19%、16.77%、24.85%、29.19%。根据疾控机构性质,对公共卫生及检验专业占比要求相对较高,而市疾控中心最高学历专业构成中公共卫生和检验专业占比仅为45.96%。初始学历与最高学历所学专业相比较,在最高学历专业构成中,除了非医学专业比例增加外,其余专业比例均下降,市疾控中心在鼓励职工在职教育提升学历层次时,仅注重学历提升而未对所学专业加以限制,从而使得专业结构与疾控机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六)职称结构

在职在编职工中,取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专业技术人员为 133人(表5),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 89.26% ,其中: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职称占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分别为 4.03% 、10.74% 、43.62%、30.87%;未取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专业技术人员为1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0.74%。具有中级和初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占比高达四分之三,实有副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比重比编制职数低近8个百分点。可见,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结构以中、初级职称为主,高级职称占比相对较低。

(七)岗位结构

在职在编职工所在岗位,从事行政后勤管理及辅助岗位的人数为45人,分布在办公室、人事、财务、总务、纪检监察等部门,占总人数的27.95%;从事专业技术业务岗位的人数为116人,占总人数的72.05%。总体来看,从事行政后勤管理及辅助岗位的人数占比较大,可进行适当调整。

三、市疾控中心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策略

根据上述分析,市疾控中心人力资源类别结构较为合理,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学历结构不断优化,但性别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及岗位结构不尽合理,尚有广阔优化空间。针对上述情况,提出如下优化策略。

(一)增加中心人员编制职数

根据中央编办2014年印发的《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人员编制原则上按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常住人口(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准)万分之1.75的比例核定。[3]根据贵阳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常住人口为432.5万人,按此标准计算贵阳市级疾控人员应核定编制为757人。除去各区、县(市)人员编制,市疾控中心应核定编制240名,还需要增加编制64名。

(二)有效调节男女比例失衡

疾控中心的工作具有工作量大、任务繁重、不分昼夜等特点,甚至还要同苍蝇、蚊子、老鼠、蟑螂“四害”打交道。遇到疫情,特别是重大疫情或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时,女性职工因其生理和心理特点,工作尤为不易。因此,应协调政府编制部门及人社部门有针对性地增加男性职工的招考数量或在招考条件上加以限制,逐步调节男女比例失衡问题,保证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等相关工作更好地开展。

(三)重视人才培养及人才引进

随着社会对公共卫生事业要求的不断提高,市疾控中心应创新用人机制,优化用人内部环境,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疾控队伍。营造机制创新良好氛围,创新激励机制,加大对各类人才培养力度,为科学研究、论文发表创建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力度,积极鼓励低学历、非专业职工参加公共卫生及检验专业的在职学历教育,充实专业队伍力量;完善岗位设置和职称晋升机制,为专业人员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进修机会,通过业务培训、学术交流等途径提高初、中级职称人员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积极争取扩大高级职称结构比例,从而提高市疾控中心高级职称人员比重;加大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公共卫生及检验专业等急需人才的引进,提高市疾控中心人才队伍的防控能力和技术水平,以适应疾控事业发展的要求。

(四)制定职工职业发展规划

美国社会学家施恩按照不同年龄段所面临的与职业有关的问题和工作任务,将职业生涯分为9个阶段。其中,第5、6阶段分别为职业中期阶段(25—40岁)和职业中期危险阶段(35—45岁)。在职业中期阶段,他特别强调要开发个人长期职业计划,而在职业中期危险阶段则需要引导职员实事求是的评价自己的职业抱负及个人前途等。[4]市疾控中心25—45岁的职工占总人数的65.22%,构成了疾控中心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正处于职业发展的中期阶段或中期危险阶段。管理部门应尽早制定适合于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明确相关的职业管理任务;掌握这部分职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有计划的进行职业指导,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帮助他们制定和实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并对执行过程进行监督、评估和修订,为职工的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实现职工个人与疾控机构事业发展的共赢。

(五)整合与调整内设机构设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40号令《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及《卫生部关于印发<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卫疾控发[2008]68号)的要求,应整合市疾控中心不同部门的职能和职责,调整内设机构设置,做到部门之间职能、职责不交叉,没有死角,形成精简、高效,专业性强、反应迅速的组织结构和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行政后勤管理及辅助岗位,对部分后勤服务工作,如车辆管理、清洁保洁、设备、水、电维修等工作,逐步实现社会化,将行政后勤岗位富余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技术业务岗位中去。

参考文献:

[1] 来海根.民航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与教育培训的实证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8-52,56.

[2] 张雪莉,丁凡,李群.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发展状况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2,13(5):399-402.

[3] 中央编办.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的指导意见[Z].2014—01—17

9.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篇九

【摘要】《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交往与空间》以及《街道的美学》等一些经典理论著作对于设计师理解城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三本经典著作的横向比较,从四个方面展开分析,研究作者如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研究城市公共空间。提倡设计师跳出单一的思维模式,学会从多个不同角度观察了解城市。

【关键词】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交往与空间、街道的美学、城市公共空间、比较

公共空间是建筑与规划学科的永恒话题,通过设计优质的城市公共空间,提升民众的生活品质,是所有建筑师与规划师的梦想。优秀的设计建立在对公共空间与人的关系及其本质属性的深刻理解之上,这种理解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对周边生活环境的观察与分析;另一种则来源于经典理论书籍,借助大师的眼睛去观察、分析、研究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师观察和理解城市的独特眼光,正是受到这些经典理论或显而易见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后者对于前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交往与空间》以及《街道的美学》这三本书都是城市规划中的经典理论著作,书中均用了很大篇幅论述城市公共空间,然而其研究方法、观察角度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把这三本书放在一起进行横向比较,有利于我们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城市公共空间,进而指导设计实践。

下面分别从四个方面展开分析,看看这三位作者在他们的著作中如何解读城市公共空间:

1.作者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的方法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著者雅各布斯,曾做过记者、自由撰稿人,并非科班出身,然而凭借其著作中犀利的语言,独特的视角,睿智的分析,颠覆了其后美国规划界的规划思路与实践。

在这本书中,作者所关注的重点在于城市公共空间在社会学层面上的意义。在她之前,从没有那一本规划理论著作以如此细腻、富有生活化的视角观察和描述城市公共空间,甚至在开篇用了足足三章的篇幅来讲述人行道的用途。没有问卷调查亦或是旁征博引,作者只是列举了她所观察到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例如作者把人行道上的各种活动比作城市 “芭蕾”。不需要过多的证明推导过程,一切都显而易见,作者以记者所养成的深刻洞察力观察生活、描写生活,从社会生活层面研究城市中种种生活,解读城市公共空间。

《交往与空间》的作者扬.盖尔,该书出版于上世纪70年代,正值功能主义盛行之时,作者另辟蹊径,从建筑心理学层面解读城市,使该书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本书分析人在不同空间条件中的心理感受,研究空间与心理需求的关系。通过展开针对城市公共空间活动的多项调查,记录人们在不同空间中的活动频率、行为模式。作者发现,城市的外在物质形态只有契合了人的心理需求,才能成为“形形色色的户外交往发展的开端和起点”。同时,室外活动是一种自我强化的过程,已有的活动能够激发更多室外活动的发生。城市公共空间作为社会生活的载体,能够恰当的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使人们在其中感觉轻松愉悦,才是它的本质目的。

《街道的美学》作者卢原义信在美国求学,而后多次游历欧洲各国,因此对于西方和日本的城市空间差异有深刻的体会。西方的空间观念中,外部是内部的空间延续,两者同等重要。而日本的空间体系中,内部重要,外部空间的塑造几乎被忽略,因此造成日本城市空间质量较欧洲存在很大的差距。本书主要从美学层面探讨公共空间品质,人在空间中的视觉体验是作者关注的焦点。文章并没有追逐标新立异的美,而是倡导公共空间的朴素美学价值观。通过对比欧洲和日本的城市公共空间,作者得出的结论是,高质量的公共空间应该具有自然的、比例恰当的、有秩序的、干净纯粹的外在视觉形态。

2.活动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即什么样的空间能促进人的活动

关于何种城市公共空间能够促进人的活动,每本书都给出若干标准,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在此一一列举。下面分别从书中选出一例,加以比较。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所定义的成功街区主要是从社会安全角度出发,公共空间必须有人的存在,有人的监视,使人们身处陌生人之间能够感到人身安全。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要有清晰的界限。

《交往与空间》则是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判断空间是否吸引人,好的公共空间应该能让人感到方便,轻松自如,在其中不会无聊,给人的各种欲望需求提供合理的出行动机。

《街道的美学》从人的视觉感受角度定义广场空间:明确的边界空间具有强烈的收敛性,人的视线可以找到落脚点;统一协调以及良好比例的建筑界面,则能使观者获得美好的视觉享受。

3.集中与分散对于公共空间产生的影响

三本书的共同点是,作者都赞成集中、反对分散,但是就如何集中以及所要达到的目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雅各布斯非常明确得反对城市蔓延,赞成提高城市住宅的密度。因为人口密度的增加,能够支持各种文化设施,活跃区域内的商业活动,促进城市多样性的生发,进而形成良好的自我循环体系。集中所带来的人口对于公共空间是一种积极的因素。

《交往与空间》作者提到“我们要集中的不是建筑物,而是人和活动”,通过有克制的确定街道和广场的尺寸、减小每个沿街门面的宽度、采用便捷紧凑的道路系统等方式压缩城市公共空间的尺度感,增强人们接触的可能性。

《街道的美学》中,作者反对分散,但城市蔓延本身并不是作者批判的重点。作者所忧虑的是日本城市观念里中心性的缺失,城市犹如“没有骨骼的软体动物……变形虫般”生长,用地形状不整、划分零碎,由此造成城市难以建立秩序井然的街道和广场空间。

4.对于公共空间尺度的研究方法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对于城市尺度的研究,是为了证明小尺度街区更有助于发展城市多样性生活方式,增加街道的使用频率。作者通过几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对比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雅各布斯反对太长的街道,在文中,哥伦布大街联系起来的85街到89街作为反例出现,作者认为“这两条街既不方便也没有什么意义”,她建议增加一条小街穿过这些长长的东西走向的街道,那么将会使这些街道有效串联起来,提高人气,活跃街道气氛,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交往与空间》中关于尺度的研究是在探讨人的感官功能,心理与交流的关系。扬.盖尔引用《隐匿的尺度》一书中定义的一系列社会距离,从亲密距离(0-45CM)一直到公共距离(大于3.75M),通过这些尺度界定出社会性视距的精确范围。在更大尺度范围,研究了视觉的作用:20-25米,能看清别人的情绪和表情;30米,面部特征、发型和年纪能分辨出来;70米范围,可以看清人的肢体语言;70-100米,可以确认性别、大概年纪以及人的行动。

《街道的美学》关注于公共空间的视觉美学特征,作者通过研究发现,广场(街道)宽度与周边建筑高度的比例关系对于人在空间中的心理和视觉感受至关重要。在书中采用建筑剖面来表达这种空间比例关系,设街道宽度为D,建筑外墙的高度为H,则D/H=1时,高度与宽度之间存在一种匀称之感,人在其中最舒适。如果想要看清建筑全貌,至少需要D/H=2。若D/H<1,则随着比值的减小会产生一种接近之感,就可以形成亚洲独特的热闹氛围。

结语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交往与空间》以及《街道的美学》这三本书分别从社会学角度、心理学层面、美学层面观察研究城市公共空间,通过严密的推导论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每一本对于城市规划或者建筑设计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阅读者提供了一系列观察城市的新角度。

今天,城市尺度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设计师所面临的问题也随之越来越多。因此,要求我们突破学科固有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的限制,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用广阔的视野、多维的视角来体验理解城市。一方面,设计师可以从经典理论中学习多角度观察城市;另一方面,也要尝试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掘理论中尚未发现的城市。

参考文献

【1】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林出版社,2006

【2】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0.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篇十

郑州市城市居住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城市居住空间不仅包括建筑的.空间组合,也包括人们居住活动所整合而成的社会空间系统,同时兼具物质空间和社会系统的特征.文章以住宅小区为例,对郑州市居住空间的分布现状和特征进行分析,并从自然、历史、经济、政策等方面进行探讨,得出自然、历史因为是郑州市居住空间分布的基础条件,但其影响作用逐渐减弱,经济、政策因素决定了居住空间的分布现状,影响力度并逐渐增强.作 者:梁丹    LIANG Dan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理系,河南郑州,450044 期 刊: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JOURNAL OF SHANGQI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2010, 9(1) 分类号:X22 关键词:城市居住空间    分布    影响因素    郑州市   

11.城市购物中心公共空间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购物中心;购物环境;公共空间;消费者心理;街区型

一、引言

随着社会变革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市场也跟着不断进步与蓬勃壮大起来。作为实现物与物交换的商业空间场所,其在大众审美与环境的不断优化下由简单的商业街、连锁店、百货市场等进一步扩大演变为集购物、娱乐、餐饮以及其他休闲消费活动于一体的能提供较全面服务和体验的综合体。

在我国,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增加,使得这种形式的购物中心在各个城市繁华中心区域大量涌现,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商业发达城市相继出现了多个现代化购物中心,反响也较为热烈。但我国购物中心公共空间的研究和设计却相对滞后,目前归纳出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环境舒适度匮乏;二是公共空间模式较为单一。

另外,从消费者的购物心理出发,在购物中心的消费者因消费心理和目的不同也对购物中心的要求不同。消费者可分为功利性购物者与享乐型购物者两类,前者指对所要购买目标较为明确的顾客,他们来就是为了购买某种他们需要的商品而很少留心其他,带有强烈的购物目的也会比较少地在意空间环境。与此相反,后者不仅要购买合适的商品,更希望购物是一个可以享受的过程,将购物视为一种社会活动。在西方来看,关于顾客惠顾与购买行为的研究文献表明对购物这一过程感到满意的顾客比不满意的顾客更倾向于购买,逗留时间较长的顾客也比逗留时间短的顾客更倾向于购买,经常光顾者比不常光顾者更倾向于购买。因此,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有足够活动空间的、具有凝聚力的和多功能的环境能更好地留住顾客。

由于大型商业购物中心的发展直接影响其中公共空间的发展演变,而美国的商业程度又相对比较成熟,因此以美国俄勒冈州布里奇波特村为例来分析城市购物中心公共空间所要具备的一些要素。

二、城市购物中心公共空间分析

——以美国俄勒冈州布里奇波特村为例

自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飞速发展,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人们的购物观念也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变化着,尤其是进入了21世纪,互联网功能的日益壮大,网络消费以便捷、物美价廉、选择多样以及便于反馈等诸多优势成为大势,商场便相应地趋于冷清。人们对购物环境的舒适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如何创造一个舒适的、高品质的购物环境来促进消费也因此而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些大型购物中心朝着综合化、一体化、体验化的方向发展,这有利于提高商场的人流量,增加人气。在这些综合体中,公共空间是最具有表现力的空间,合理利用公共空间相当重要,以国外发达国家购物中心的发展作为比较对象,进行重点研究与学习。消费者是购物中心的直接体验者,本文也从消费者的心理出发,对空间环境的行为心理关系进行分析,从而提供依据支持。根据公共空间的内外性可分为:街区型与封闭型,本文的案例为街区型的购物中心,因此重点探究其外部公共空间设计策略,主要以广场、街道为研究核心,从理论角度对购物中心的构成要素、空间模式和设计手法进行研究。

布里奇波特村是一个位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区内的生活中心,该地区从一个废弃的采石场开发出了新的高端零售购物的机会。由于拥有500,000平方英尺这一良好的户外条件,波特兰商场经过20年的大规模暂停发展零售购物,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具有最新技术和概念的户外消费场所。

紧接着,作为顶级生活方式的中心,布里奇波特村也与其他国家产生了不可避免的销售竞争,因此逐步发展成一个可以供朋友约会、家庭聚会、购物等其他娱乐设施为一体的综合中心,更具多元化从而带动消费加大人流量。

该项目运用城市中最具代表性的街道、两个带有故事色彩的外墙以及一个较为狭窄的街口模拟了自然的市中心。作为一个将城市建筑遗产扩展的大都市,材料和外墙设计的变化体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特征,时间的痕迹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景观。

喷泉和游乐区的设置吸引了不少带小孩的家庭停留观赏,这也使得商场中心区域显得格外有活力。入口处的露台是提供户外演出的场所,一般将演出安排在下午。沿着意大利店铺街旁的主要中心通道一直走,就可以看到电影院,这个电影院是为整个购物中心的戏剧性和优雅的背景所服务的。同时就餐和饮用下午茶的选择也很多样,餐馆和咖啡店可以很容易地在各个步行街上找到。停车也不是难事,停车场巧妙地建在了距离商城很近的地方,可以容纳1140辆车,并且有专门的泊车员可以代顾客在购物中心内停车,非常人性化。

高雅的景观环境和环绕着的照明装饰相呼应,将较为狭窄蜿蜒的通道点缀起来,使道路不单调不枯燥,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步行街边有可收缩的临时伞棚和从店面挑出的遮挡部分以避免被突如其来的雨淋湿,既美观又实用。

三、结论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得出一个完善的购物中心场所并不是一次成型的,需要一定的现实条件和建造优势,更需要不断地补充不断地进行深化和改造,这样才能更人性化,具有功能性和文化性,从而将人引入商场享受购物的过程,也要在植物、铺装、景观小品、公共设施和灯光照明进行反复的设计和斟酌,因为这些元素的合理应用会对公共空间产生直接的影响,最直观地让顾客能够感受整个购物中心的氛围,但也不能照搬照抄,要结合实际不断地探究摸索,寻求最好的表现方式。

参考文献:

[1]约翰·莫里斯·狄克逊.城市空间与景观设计4[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王晓,闫春林.现代商业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胡青青.城市购物中心室外空间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

[4]邹晨亮.大型购物中心的公共空间设计探究[D].同济大学,2008.

作者单位:

12.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篇十二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7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称,截止到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90.1%。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5.1%。其中,10-1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21.4%,搜索引擎、网络音乐、网络视频、即时通信、网络游戏、网络新闻是青少年学生网上活动的主要内容[1]。

一、相关研究

国内外学者关于互联网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方面的研究比较多,概括起来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积极的观点,认为互联网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正面的影响,网络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拓宽了青少年的学习空间,网络为青少年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提高了青少年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了青少年个性发展等;另一种是消极的观点,认为网络会使青少年成瘾、沉迷网络,网络上的有害信息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甚至会诱发青少年犯罪等。

深入了解青少年学生的网络生活现状,了解网络生活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正确引导和应对青少年上网,是社会、学校、家庭值得关注并深入研究的课题。

戎易、黎加厚(2002)对高中学生的网络学习情况调查显示,学生的主要学习活动是查询、浏览、下载资料[2]。王珠珠、李素丽、尚俊杰(2013)对青少年网络娱乐方式的调查显示,上网正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娱乐生活方式[3]。研究表明,网上活动已成为青少年学生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孙彩平等人(2008)通过对中美青少年的网络生活的比较发现,网络生活在中美两国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日常生活及休闲娱乐中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娱乐是中国青少年最经常使用的功能[4]。张栋栋(2005)对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中毕业班学生使用互联网情况进行调查,其结果显示,网络成瘾者占4.5%,一部分高中学生上网是为了缓解压力[5]。赵建民、姜梦妍(2012)对无锡市青少年网络行为的调查显示,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分开的重要部分,但青少年在互联网上娱乐较为突出,在网上音乐、网上视频、网上社交方面应用较广[6]。可见,互联网的娱乐性是目前吸引他们使用网络的重要动力之一,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群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调查结果显示,男生更喜欢网络游戏,而女生更趋向于从事网络搜索、查询信息、网络学习和网络社交活动。

二、研究的问题

(一)研究的主要目的

以沈阳市某高级中学为例,研究高中生群体在网上的行为特征以及在网上的主要活动。通过对高中生网上生活的了解,对高中生网上生活进行客观的分析,针对高中生网上生活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互联网构建的虚拟环境下,高中生群体将计算机、移动终端设备等运用于学习、生活、娱乐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行为特征及价值观念等。如图1所示是高中生网上生活的主要内容。

三、研究设计与实施

调查的主要方面包括:学生上网地点、上网设备、上网时间、网上学习情况、网上娱乐方式、网上交流沟通情况以及网上商务交易情况等。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对象是沈阳市某高中的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学生,调查选取三个年级各三个班学生,共计464人。从调查问卷中抽取一部分(20份)与被调查者进行交流,进一步了解学生网络生活相关情况。

其中,高一年级157人,男生82人,女生75人;高中二年级161人,男生87人,女生74人;高中三年级146人,男生79人,女生67人。男生占53.4%,女生占46.6%。

四、调查数据分析

(一)高中生网基本情况

1.上网地点

高中生上网地点主要是在家和学校,以在家中上网为主,极少部分学生去网吧上网,一部分学生去过有WIFI的场所上网,如商场、肯德基店等。其主要原因是高中学生学习任务重,大部分时间在学校课堂学习,上学以外时间主要在家上网。具体数据如图2所示。

2.上网形式

如图3所示,学生的上网形式主要体现为固定宽带(包括校园网)和无线宽带(WIFI)上网,使用的上网设备主要有电脑(包括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以及少量的可联网的移动终端如i Touch、i Watch。大部分学生上网既用电脑又用手机,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于使用电脑的比例。无线上网的时间要多于固定宽带上网时间。

3.上网时间

从表1可以看出,高中生上网时长平均达到每周13.2小时,各年级学生上网时长并没有显著差异,但学生个体间上网时长存在较大差异。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上网条件制约;父母约束上网;自己能够掌控的上网时间不同;个人上网主观愿望不同等。大约37%的学生经常上网,几乎每天上网,上网频次较高,这部分学生上网时长每天2个小时以上;大约51%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在1个小时到2个小时之间;大约5%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不足一个小时;大约4%左右的学生上网时间很长,每周20个小时以上,一部分学生染上网瘾,对网络具有依赖性,大约3%的学生很少上网。

(二)高中生网上生活状况分析

高中生网上生活主要体现在网上学习、网上娱乐、网上交易、网上社交四个方面,其中,大约82%的学生进行过网上学习,包括访问学习网站,在网上查阅学习资料、搜索考试试题、搜索试题答案、咨询答疑、观看网络课程等。大约71%的学生访问过社交网站,几乎100%的学生使用QQ,大约47%的学生使用微信。大约49%的学生玩过网络游戏,大约67%的学生经常访问音乐网站在线下载收听音乐。大约23%的学生访问视频网站看视频。高中生网上购物及网上交易的比例不高,只有大约10%的学生进行网上购物。具体数据如表2、图4所示。

1.网上学习

网上学习是高中生网上的主要活动之一,在调查的464名学生当中,有372名学生访问过相关学习网站并浏览过学习内容或进行过知识学习。283名学生通过搜索引擎检索过学习资料以及相关学习信息,常用的搜索引擎为百度、搜狗以及360搜索。一小部分学生上网学习网络课程,但是很难坚持系统学习网络课程,一是担心占用大量时间,二是有些内容没有针对性。从调查结果来看,78.9%的学生有过上网查询试题及试题答案或查询作业答案的经历。所有进行过网上学习的学生均认为网络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特别是有关文言文及古诗词解释、地理、历史知识、自然常识类知识等的网上资料丰富,学习起来方便快捷。但是教师和家长并不完全支持,教师和家长担心学生过分依赖网络,见到问题就上百度,不利于自己主动思考,特别是一部分学生直接从网上抄袭试题答案或作业。

2.网上娱乐

将近50%的学生玩网络游戏,特别是男学生玩网络游戏的比例更大,学生对网络游戏的抵抗力较弱,容易上瘾。一些学生因为痴迷于网络游戏而严重影响学习,这也是家长和教师最担心的学生上网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网上看视频、看动漫、听音乐是高中生喜欢的娱乐内容,调查中发现高中生特别关注娱乐新闻视频,热衷于娱乐八卦新闻视频。网上文学主要是网络小说以及网络段子,大约34%的学生看网络小说,个别学生还在网上写小说。网上娱乐是高中生最喜欢的网上生活方式,网上娱乐对于高中生最具有吸引力。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

3.网上交易

从调查结果看,只有大约10%的学生进行网上购物或其他电子商务活动,购买的主要商品为学习用品和小礼品。个别学生因为网络成瘾,在网上产生网上游戏支付行为。网上购物比例较低主要原因:高中阶段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自己日常消费和购置物品由家长负责;学生自己经济不独立;家长不允许进行网上购物。

4.网上社交

高中生网上社交主要体现为:即时通信、聊天、浏览社交网站、收发电子邮件、论坛、微信、微博等[7](如表3)。网上社交的对象主要是同学、朋友及家人,不认识的陌生人也占到了2.3%(如图6)。高中生网上社交主要关注的话题(如图7)为兴趣爱好(36.2%)、八卦新闻(26.3%)、游戏(13.7%),学习(12.1%)。对于社会热点(8.6%)、爱情(2.2%)、其他(0.9%)关注度较低。

(三)高中生对互联网的态度

1.高中生对互联网的信任度

高中生对互联网比较信任,信任程度要高于网民总体水平(如表4),这主要是因为高中生主要活动在校园里和家里,与社会接触时间较少,生活阅历不够丰富,另外,互联网上信息量非常大,高中生对于互联网上信息缺乏辨识真伪能力。

2.高中生对互联网的依赖度

互联网已经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互联网对高中生的学习、生活、娱乐、交流等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高中生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如果过分依赖就会产生网瘾,出现网络沉迷现象(如表5)。因此,对高中生使用互联网应该进行正确引导和适当限制。

3.高中生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度

从调查结果来看,高中生网络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在上网过程中将近10%的学生遇到过盗号、木马、病毒等现象,对于网络安全缺乏警惕性。因此,加强对高中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和网络安全知识培养,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是教育部门和家庭都要关注的问题。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城市高中生上网条件较好,网络畅通便捷,互联网已经成为高中生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学生上网主要以手机上网为主,上网主要进行的活动为娱乐、学习、网上社交以及商务交易。高中生由于学习任务重,上网时间低于全体网民的平均上网时间。高中三个年级学生网上生活没有显著差异,男生与女生网上生活存在差异,在网上娱乐方面,男生侧重于网络游戏,女生侧重于网络新闻及网络音乐、影视。高中生普遍认为网络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帮助,希望学校、家长多给他们上网时间。

高中生认为网上提供的大量学习资源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在网上娱乐方面主要表现为,愿意玩网络游戏以及收看、收听、下载网络视频和网络音乐。高中生对于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的热衷度高于全体网民的平均热衷度。少数高中生因为网络娱乐产生网瘾。高中生网上购物比例低于网民的平均比例,网上购物不活跃。高中生愿意参与网上活动,接受互联网思维,愿意在网上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作品。网上社交以聊天为主,主要通过QQ、微信社交软件来进行聊天,平均加入的群5-6个,网上社交的主要对象是同学和朋友,主要话题是兴趣爱好。

高中生对互联网信任度较高,高中生普遍信任网络上传播的信息,这与高中生社会阅历少,不善于分辨是非有关。高中生网络依赖性强,网络安全意识低。

(二)建议

学校、教师、家长应该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互联网对于高中生的正面作用,正确引导高中生网上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促进高中生的学习、生活,帮助高中生快乐成长。家长应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个阶段青少年逆反心理及行为。

学校应该对学生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养高中生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学生抵御网络诱惑、甄别网络有害信息和处理能力。政府管理部门应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对网上信息进行过滤监控,给学生创造干净真实的网络环境,为学生安全上网、健康上网、绿色上网提供保障。

政府需要对网络游戏进行必要监管,严格审查网络游戏内容,对游戏厂商、运营商进行相应要求,开发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游戏,寓教于乐,从而减少网络游戏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青少年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达到通过网络游戏获得学习和放松身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6-01/22/c_1117854501.htm.

[2]戎易,黎加厚.中学生网络信息行为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2,(01):69-72.

[3]王珠珠,李素丽,尚俊杰.青少年网络娱乐方式调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03):35-41.

[4]孙彩平,卢敏,赵彤.中美青少年网络生活比较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08,(04):57-60.

[5]张栋栋,孙业桓,张秀军.高中毕业班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11):920-921.

[6]赵建民,姜梦妍.无锡市青少年网络应用现状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06):35-38.

上一篇:参考煤矿心得体会下一篇:教案:小猫咪学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