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传统武术教学

2024-07-25

浅谈学校传统武术教学(精选8篇)

1.浅谈学校传统武术教学 篇一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 之子课题《传统文化重在塑人》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推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开发语文的教学资源,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思路,推进语文课改实践。

二、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使学生认识、学习、热爱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培养读好书诵读经典的习惯。

2.使学生通过感受传统文化,激发爱国,爱乡情感,加深他们对母语文化的认识,自信心和自豪感。

3.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阅读、理解、鉴赏浅显文言文和古诗句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化积累。

4.使学生能从经典作品中、名人事迹中感受到古今名人人格的魅力,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用他们的语言、他们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5.初步形成语文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对话——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6.使我校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新,科研能力。进一步推动我校的教研教改工作。

7.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如何通过语文教学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教育教学中把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爱书读书的习惯,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2.如何借鉴传统文化有关教育的成功经验,推进语文课改实践。认真学习和研究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以人文教育为主,以德育为先,以自身做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结合当前教育工作的经验才识和新课程改革的形式发展需要,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思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子课题一: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研究要点:走进经典,增加积淀,吸收经典营养,营造校园、课堂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子课题二:古代吟月诗在小学语文中的教学

研究要点:诵读经典,从描写同一事物体会不同诗人不同诗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子课题三:小学生传统文化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研究要点:走进传统文化,读懂本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子课题四:在小学语文中渗透三字经

研究要点:通过品读三字经,是学生领悟其含义,再让其在具体的活动中实践三字经。尝试“品读—领悟—实践”三步教学法。

子课题五:向传统文化要德育资源,加强学生养成教育 研究要点:开发本土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子课题六:以语文课堂为主渠道,有机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研究要点:在教学中渗透本土文化的教育,剪纸、农民画、打腰鼓、民歌在每个班级有机渗透。

三、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

以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阅读的时间,内容和范围,通过传统文化常识测试了解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学习、理解、掌握、储备和运用等情况,以备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增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2、文献学习

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积极借鉴学习外地的研究成果,加强学习课题组提供的辅导材料。

3、实验研究

按照课题设计和实验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实验活动,探索帮助学生的有效策略和成功经验。

4、合作交流。

课题组老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及教研组会议加强交流,提出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商量解决进出自己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新的想法,好的主意,大家资源共享,商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积极行动。课题组老师要积极总结研究情况,撰写小论文。教研组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议,以便于交流沟通,互相学习,促进研究向深层次发展。

四、研究措施

1、走进经典,增加积淀,吸收经典营养。

我校地处农村,受条件所限,学生对优秀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从数量和质量上均存在问题,对经典文化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所以我们将诵读经典,增加经典作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为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我 3 们协议同政教处,学生会,开展“与圣贤为伍,与经典同行”经典诵读活动,要求语文组教师自身必须坚持诵读经典,同时要指导、督促学生做好诵读。我们在实践研究中准备采用以下对策:①.各年级制定出本年级本学期“经典诵读”活动计划,筛选出适合本年级学生学诵读的经典篇目,出榜公布,语文教师负责督促学生认真诵读并定期检测,期末评选出本班、本级的“记忆之星”。②.计划开展“天天两个一”、“周周两个一”、“月月两个一”活动。要求学生每天课余时间读一篇古典诗文,上课下课时读一篇名人名言(每班每天在黑板右侧写一句名人名言以激励学生)。第周默写一篇古诗文,背诵一篇经典诗文。每月由课题老师在月初开设一节古诗文阅读讲座(《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意象—诗歌鉴赏的“金钥匙”》等),每月以年级组为单位举行一次学习交流会或古诗文竟赛活动③.实行评价一张表活动,每生一张经典诵读成绩记载卡,记录学生背诵、默写的成绩、参加活动的次数,成绩(受奖情况及等级评定等),并定期向家长通报。

2、营造校园,课堂文化氛围,领略本土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⑴营造校园,课堂文化氛围。①空间情景:在校园墙壁上描绘古代名人画像,书写经典诗文;教室里张贴古代名人画像,名言警句。书法精品。②导语情景:尽可能引用与课文的学习欲望和兴趣。③音乐情景:根据课文内容恰当播放音乐,烘托汉语言文字之美。④影响情景:制作,播放多媒体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⑵挖掘教材文化内涵,以课文注释、引语、情节、主题、词句、插图、练习入手,挖掘民族文化的信息、内涵、美德、背景、哲理和意趣。

⑶探索“引导—诵读—探索—拓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导引中,主意运用相关的名言警句,传说,轶事,诗歌赋文激发学习兴趣。诵读时,通读、精读、美读、品读相引进结合,循序渐进。探究古汉语的语法现象,4 文中蕴涵的思想和情感美,课文中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情结,以及作品中人物的美丑等。拓展,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提高学生对比阅读的能力,拓宽视野。

3、创建“语文与传统文化”研究性学习的平台。

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我们在经典诵读的基础上,创建“语文与传统文化”研究性学习的平台。具体做法有:①鼓励学生以作业形式搜集“春联”“民间传说”“当地名人事迹”“中国传统节日传说故事”等有关资料,然后由课题组老师指导整理汇总。②坚持课前演讲活动,要求学生多采用名言警句,名人事迹来充实内容,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③各年级组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古代名篇名句默写比赛”。“古诗文背诵”比赛。“我爱家乡”征文活动等,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4、大力倡导读书活动,在全校师生中形成“好读书,读好书”的读书风气,除学生自由阅读外,学校及语文教师也为学生推荐书目,要求必须认真阅读,做好读书笔记。各年级组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读书方法指导活动,每次放假,会把读一至二本中外名著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作业布置给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学校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学会读书,热爱读书,丰富知识积累,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

5、重视教研改革,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思路,努力提高教学效率。①课堂教学进一步借鉴和学习传统私塾教育的教学思路和有效经验,发挥名著语言精练、富有节奏、音韵和谐、读书琅琅上口等语感优势,在教学中突出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理解、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语文教师也通过自身的传统文化积淀,对学生起到示范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能力,确立学生的主 5 体地位。教研组坚持组织说课、听课、评课活动,加强交流,取长补短,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及效率。

②每周确定一个关于传统文化的教研主题,一个教师重点发言,其他人补充,要求有独到的见解,形成高质量的书面材料。

五、研究初步成果:

1、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使学生认识、学习、热爱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培养读好书诵读经典的习惯。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三年来的诵读经典活动,我校高年级学生每人收集一本经典诗句。低年级学生每人能熟背经典名句。在熟背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上理解了诗句、美句含义,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2、学生通过感受传统文化,激发爱国,爱乡情感,加深他们对母语文化的认识,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志丹县举行“国庆62周年”征文比赛中。我校20名学生分别荣获一、二等奖。

3、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阅读、理解、鉴赏浅显文言文和古诗句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化积累。学生能从经典作品中、名人事迹中感受到古今名人人格的魅力,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用他们的语言、他们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传统文化的渗透,使我校德育工作走在了全县的前列。我校被市关工委评为“师德标兵模范学校”。

4、初步形成语文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对话——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上我们注重教师观念的转变,思想的解放。放开教法、学法。讲究教改的实效性,突出教研的学术性,围绕质量整体目标,学习外地、外校先进教法,大胆地学、大胆地引、大胆地试,不拘一格,因人因科而异,要求每个班级确定一个小课题,以小课题为主,坚持人人搞一点,课课做一点,低起点小步子的办法,大力开展拜师徒、结 6 对子活动,落实教研教改中的传、帮、带工作计划,校内针对“一对一”教研工作实施课题研究传、帮、带实践记录,跟踪检查,教研组长参与评定真实情况,将教研教改推向实际,有效的提高了教研水平。教育教学质量也稳步上升,六年级质量检测取得了连续三年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

5、我校语文教师观念得到了转变,知识得到了更新,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新,科研能力,进一步推动我校的教研教改工作。三年来,我校共有26篇论文荣获中央教科所一等奖,15篇分别荣获二、三等奖。每个实验班级编撰一本校本教材。一二年级《解读新三字经》、三年级《传统文化学生作文集》、四年级《魅力无限的志丹文化》、五年级《古诗词与语文教学》、六年级《咏月诗解读》。

6、把本土文化与常规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即把打腰鼓、唱民歌、剪纸、画农民画、布贴和常规教学结合起来。要求每个老师有专长,每个班级有特长。形成了我校质量离校、特色办校、全面发展的办学思路。

六、研究后的反思

回顾一年多的研究工作,有成功的喜悦,更有不足的困惑。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挖掘传统文化课程资源,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的模式有待形成。资料的积累有待于细化和归类。组织领导、专家指导,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2.浅谈学校传统武术教学 篇二

随着我国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武术教学教法改革也不同程度地取得较大进展,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武术教学方法与时代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武术内容种类繁多,动作多而非重复,动作方向变化多、节奏变化大,演练时要求形神兼备,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不易掌握,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在武术教学活动中,存在教法单一、灵活性不足以及教学方法欠合理等缺点。为了弥补与此相关问题方面的缺陷,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喜欢武术,提高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就必须从武术教材、武术教学教法上大下功夫。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学校武术教学中的辅助教学手段。

2.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观察比较法、经验总结法及逻辑推理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舞蹈与武术教学

3.1.1 武术与舞蹈的内在联系

常言道:舞武不分家。刘师培在《古乐原始论》中就论及舞的功能是说:“展伸仰俯,升降上下,和柔其形体,以节制其筋骨,应步伐整齐,施之战阵而不衍。”这正说明远古时期舞武的统一。人们在舞的过程中交流着武,提高了技巧,同时增进健康。武术与舞蹈都讲究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和功,舞蹈的某种表演技巧也为武术所借鉴。唐代诗人杜甫在观看剑器舞表演之后,写下了《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耀如弈射九日落,娇如群帝骖龙翔……这些都是对当时舞武相和的真实写照。原因是武术与舞蹈都具有健身性、观赏性和娱乐性,都可以从美学角度去审视。舞蹈的一些表演技巧如造型轻柔、抒情、韵律、时间差和节奏感都同武术表演有一定的共性。因此,武术与舞蹈表演技巧上的联系,就决定着舞蹈与武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互相借鉴,变传统单一的武术教学模式为多样化教学风格成为可能,且非常必要。

3.1.2 舞蹈对武术教学的作用

3.1.2. 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借鉴舞蹈、艺术体操中形体训练方法,如“把杆练习”、“旋转练习”及一些舞蹈组合练习等适当地运用在武术准备活动中,通过给学生一些新异的刺激来改善学习气氛,用变换的学习内容来活跃课堂气氛,真正变“要我学武术”为“我要学武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课伊始、趣已生、课已尽、趣犹存”。

3.1.2. 2 促进武术运动的专项素质

通过舞蹈中的“把杆练习”、“旋转练习”及一些舞蹈组合练习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柔韧性、协调性等,均衡协调地全面发展身体的各个部位,从而促进在完成武术动作时更加完美。

3.1.2. 3 减少武术练习中所造成的形体弊病

由于武术在练习基本功之初,就强调“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强调力量训练的成份居多,比如马步蹲桩、踢腿有力等,大多数武术教师及武术教练对学生形体的要求则是一带而过,久而久之出现了上身长、下肢短、O型腿、矮化型、大坐盘等怪现象。“日多体健、心美不厌”才算是真正得到了身心发展。因此,在武术教学活动中或是武术基本功训练中,增设形体训练内容非常必要,这不仅可以缓解武术教学、训练中枯燥乏味的问题,也为改善形体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3.2 武术教学与声音效果

3.2.1“呐喊”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在每节课适当的时候让学生随着相关动作放声呐喊,如做准备活动时,教习冲拳、推掌时,让其发声(“哈———哈———)借声发力,以声显势,使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呐喊在武术教学中有以下作用:首先,改善课堂气氛。由于呐喊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信号刺激,大多数学生一天只忙于上课学习,很少有发泄的机会,武术课中的呐喊正好提供给他们这样一个机会,愉悦身心。在不影响其他班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可以让学生随动作呐喊。其次,集中学生注意力。学生在进行武术动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产生疲劳而导致注意力下降,通过这种信号的刺激,缓解运动造成的疲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集中注意力。再次,有助于记忆动作。武术动作较复杂,动作方向变化多,节奏变化大的特点导致学习新动作时记忆不清,甚至动作混淆。呐喊的应用可以振奋学生的精神,集中注意力,加强动作记忆痕迹,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采用呐喊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掌握好应用的时间。一般在课的开始部分不用,以免消耗体力,最好放在复习阶段进行;二是新授课内容不宜采用。原因是学生要看老师的示范,手忙脚乱,节奏不一,呐喊会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并易产生错误动作;三是呐喊时间不宜过久。因为这样容易造成体力下降,导致动作变形,错误增多,并且中间最好有一段间隔时间,以利于学生恢复体力;四是应注意音量的控制,不能影响周围班级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避免因呐喊时声音太大造成喉部不适。

3.2.2 音乐

在武术套路的发展历程中,也一直伴随着武舞的音乐,武舞在各朝代一直以训练、鼓舞、祭祀、庆祝等为目的而出现,当武术套路在适当的场合配之以音乐就可以称之为武舞,当武舞无法用音乐配合时就可成为武术套路,因此武舞与武术套路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但是武术绝非舞蹈。

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其情绪的影响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与组织教法的趣味性与有效性。在武术教学中,利用相应的音乐进行教学,能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老师的讲解示范和练习中,使其较枯燥反复的运动增添了感情色彩,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大脑神经兴奋中枢,调动了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古以来,音乐就被认为有净化心灵的力量。我国武术所倡导的武德正是武术文化不可缺的灵魂,通过音乐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武术动作中表现出的正义、勇敢、无畏、无私等精神,从而无形中完善了人的道德、陶冶了性情,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

综上所述,武术套路教学与相应音乐的配合产生的效应,与单纯的套路教学相比,通过视觉、听觉的双重作用对学生情感、精神、审美三大方面发生更强烈的刺激,利用音乐,借助学生的听觉,使学生可以扩展无限的想象空间。

3.3 在武术教学中采用适当的游戏

游戏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体育教学中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首先,它能活跃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轻松快活的课堂环境中促进体智能的发展,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游戏的形式灵活多变,内容丰富多彩,所以容易使学生进入角色。另外,每节课所安排的游戏如与武术教学内容有关,这样可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在嬉戏中寻找学习的乐趣,在兴趣中巩固知识,真正寓教于乐。因此,合理运用游戏也是促进武术教学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

3.4 让学生加深对武术动作攻防涵义的理解

技击性是武术的最本质特点,套路作为它的表现形式,经过历史的冲刷,已发展得相当成熟和完善。武术以它外在套路表现形式反映内在涵义。但无论何种套路,其共同点是以踢、打、摔、击等攻防动作构成套路的主要内容。在有关资料统计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武术攻防格斗动作十分感兴趣,仅学习套路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是很高,他们中大多数都想通过学习武术学得一些实战技巧。面对这种情况,武术教师及从事武术工作的有关人员应该正确给于引导,利用学生对于攻防的好奇心理,在调动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掌握一定的技击方法。这将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与动作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感兴趣的同时,开拓视野,丰富学习内容,陶冶情操,增长武术知识。

4 结语

武术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少年来,虽然武术运动在学校中得到普及和发展,对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校的武术教学活动仍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的阴影之下。如何改进武术的教学,武术教师如何科学、准确地教学,如何将武术这一具有技术性,又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规范而又准确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较全面地掌握规范系统的武术技能,是现今武术教学的主要问题。传统的教师角色、学习模式、师生关系受到挑战和考验,并正在发生变化;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也需要重新认识和定位。辅助教学手段在武术教学中的运用,既促进了教学观念的转变,也促进了教学的全面改革。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应扬长避短,把现代教学手段的先进性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积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二者互相补充、融合渗透的关系,实现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摘要:武术作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武术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已不能适应其发展。为了更好地普及和弘扬中华武术文化,文章就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改进教学教法,对采取合理的辅助教学手段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武术教学,辅助教学,手段,应用

参考文献

[1]胡凯,牛小洪.武术运动员要注意形体训练[J].中国学校体育,2000(2).

[2]编写组.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路俊魁.武术教学中呐喊的运用[J].中国学校体育,1999(5).

3.浅谈学校传统武术教学 篇三

关键词:生理特点;呼吸系统;系统机能

武术套路是我国的瑰宝,具有健身、审美、陶冶情操及攻防兼备的防身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以及身体敏捷能力。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在新中国成立后将武术列为推广项目,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编写了武术的内容,规定了武术的课时数,但实际开设的情况并不理想。我国还没有开始重视武术套路的推广以及延续的问题,武术套路还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这种体系需要我们普及、推广以及进一步完善,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学校体育中开展。

一、武术套路对中学生心理的益处

1.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青春期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表现为好奇心较强,导致对某种事物兴趣很浓,学生长时间高度紧张地学习会导致疲劳、考试焦虑等现象发生。通过武术套路的训练,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锻炼意志,磨炼坚韧不拔的品质。随着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武术巨星的出现和国内热播的《功夫熊猫》动画片,学生对武术好奇而又向往。从2008年武术套路被列为奥运会表演项目时,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喜爱武术运动。

2.体现在学“礼”习“德”上

尚武崇德是武术文化的重要内涵,习武的人应先学习武德,即武术道德品质,也就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课程开展之初,要求学生在上课和下课时把鞠躬式敬礼改成武术礼节中的抱拳礼,把武德由始至终地贯穿到学生的脑海里。

3.提高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学习武术套路后,学生掌握了一到两个简化套路,当达到表演的水平时,作为学生的特长,要给予学生展示的空间。当得到别人的赞扬、夸奖和肯定时,练习者在自尊心上会得到极大的满足,自信心倍增。当赞扬和夸奖多次出现后,学生就會越发对自己有信心。在推广武术的同时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以及与社会交往的能力。

二、武术套路对中学生生理的益处

1.中学生的生理特点

青春期时中学生的身体形态和功能处于急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与功能的生长发育。练习武术套路有助于改善肌肉血流,为肌肉提供必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因而有助于维持肌肉进行长时间的运动。较长时间的有氧运动还可以使骨骼、心脏、心血管、呼吸等身体系统的机能出现良性的适应性变化,在有氧运动中,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脂肪功能的比例逐渐增加,因而还可以取得更好的塑身效果。

2.对呼吸系统的益处

一堂武术课有两个强度高峰。第一个是热身,这是重要环节,武术套路在练习时身体活动幅度较大,在练习武术套路时,应做好准备活动进行热身;在复习动作时,运动量会有所增加,也就是第二个强度的高峰部分,在练习时,会使学生的心率达到约110次/分,使呼吸和动作相互协调,呼吸均匀有力,血流量增加同时降低肌肉的粘滞性。

3.对神经系统机能的益处

(1)协调性:练习武术套路时要求身体各部位肌肉的协调配合。例如在学习弹踢冲拳和弓步冲拳时,学生总是冲错拳,导致动作出现顺拐现象。经过两次课的时间,在教师反复提醒后,学生的动作协调性有所提高。

(2)速度与节奏:一整套动作中不能全部都是一个速度、一种表现形式。动作要有节奏感,快慢相间,高低起伏相呼应。学生在学习跃步冲拳动作时,一开始要把下肢和上肢动作分解讲解,再结合起来,第二次课上学生就能掌握好空中展腹停顿,仆步迅速移动后定势动作利落到位。

(3)灵敏性:在整套动作练习中要求“动迅静定”,动作要像闪电流星一样快速,静要像山岳一般安稳,从静中到动时,要有爆发力,从动中到静时要有稳定性。练习望月平衡动作时,一开始学生脚下未生根,找不到平衡,通过一段时间的步型练习和单脚跳抓人游戏,学生腿部力量和身体平衡感增强,再次练习平衡动作时,学生就学会用五个脚趾用力抓地,并且眼睛集中在一点使动作稳定的方法。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现在开展武术套路教学的学校还不多,武术能够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如果加以有效推广和发展,会使学生身体健康,同时又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2.建议

推广过程中存在三大问题:(1)教育部门的重视程度:要把《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编写的武术内容和规定的武术课时落实到各级各类学校当中。(2)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武术套路形式较为枯燥,所以教师应该在教材和教学方法上下足工夫。(3)专业的师资配备:教师需要有一定的武术基础,这样才能将武德灌输给学生,将动作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真正受益。

参考文献:

王安利.运动忠告[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4.浅谈学校传统武术教学 篇四

微笑汉语学校

中国文化对外汉语教学系列分享(四)

中国传统节日冬至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我国汉族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时白昼全年最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恪遵宪度抄本》说:“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至’者,极也。”可见我们的古人对此早有认识。

冬至又称为冬节,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十五日为一节或一气,大连微笑汉语国际教育培训中心

在一年里又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这就是择日学上所用的节气,择日学上是依农历的节气来选定吉课,而所谓的农历则为阳历与阴历的结合,阳历指的就是二十四节气(把太阳运行的周期分为十二个阶段,再划分二十四个节气,一节一气为一个月),阴历乃为纯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日子都在国历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两日。

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所以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在冬至这一天,对于位于北半球的台湾,这时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上,使得台湾处于冬季的季节,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台湾也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所以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又慢慢的回升。

5.浅谈学校传统武术教学 篇五

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中,致使当今的网络时代已经演变成为了“微时代”,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店、微客、微营销等等为代表的各种“微”方式。这样的发展趋势也使得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们的课堂教学离口手相传的传统教学越来越远。一张口一支粉笔,简单的教具进行教学的状态,在今天可以说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微课”作为这场微革命中的一部分也就水到渠成的进入了我们的课堂,开始潜移默化地对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微课程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细细想来,其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之前就或多或少地出现过微课程的雏形,生活中,电视频道里教授剪纸的简短视频;教育上,名师通过网络对学科的重难知识点进行分析、讲解;工作上,利用电子设备召开一些重要跨国会议等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微课程最初的来源。那么针对教育,针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微课程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一、“微课”的组成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微课”的主要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2)资源组结构更丰富: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重难点主题突出、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以及同行同事的观摩点评等相关电子化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类型丰富、主题鲜明的“主题单元资源包”,为师生的教与学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

(3)主题突出、内容具体。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个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生活思考、或是教学反思、或是难点突破、或是重点强调、或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观点等等具体的、真实的、自己或与同伴可以解决的问题。

(4)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因为内容具体、主题突出,所以,研究内容容易表达、研究成果容易转化;因为课程容量微小、用时简短,所以,传播形式多样(网上视频、手机传播、微博讨论)。

(5)反馈及时、针对性强。通过学生在微课之上的讨论或提问,及时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把握情况,能及时反馈出信息从而有针对性的攻克薄弱环节。同时由于可以进行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三、微课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微课程之所以独特,是在于“微”字,有针对性,时间短,对知识点一一突破。而在微时代特色的引领下,信息资源形态的开放化、主体化、碎片化等发展趋势在教育领域不断凸显,以教育资源移动化、教学设计微型化、教学方法多样化为特征的微课模式应运而生。那么在信息技术植入课堂教学的今天,要逐步优化传统课堂教学,微课程的引入,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原因有三:

(一)、微课将引发了教与学的模式的转变,更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活动之中,老师虽然都秉承着“学生为主,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但要真正做到先学后教,往往就没办法按正常秩序推进教学进度,而且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途径、自学时间十分有限,最后还是需要老师通过任务驱动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进行巩固和提升,课后,还必须透过练习和作业来进一步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微课程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变革,学生可以选择多样化的多媒体素材作品进行课前的学习,针对重点难点,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视频,课件、课例等做到了先学。课堂上,可以针对学生学习情况在移动设备上进行讨论和检查,克服了“一师多生”的不对等帮扶困难。老师可以简单利用电子设备在学生遇到难题或疑惑时适当点拨和提醒,真正回归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微课将打破传统教与学的时间、地域、速度、层次的限制 通过不同的电子设备进行知识的教与学,微课程势在时间内就讲解一个知识点,从而节省了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并且学生易于学习或复习。对于学习速度较慢,知识层次稍微欠缺的同学,也可以于课后反复观看微课,进行复习和巩固,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学习,从而也便于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层次情况。同样,对于不懂的重难点,也可以在课后、家中利用电子设备进行讨论或询问,未来微课下的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从课内到课外,学习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三)、微课将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及评价模式 随着微课在教育行业的发展,相关的软件和网站会相继开发和建立。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授方式也将被改变,之后在课堂上将真正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丰富了教学内容,多种方法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和突破,知识点的拓展范围也将无限宽泛,甚至学生可以根据需要,从微课程网站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去自学,从而能更好地实现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兴趣与乐趣中跟乐意也跟自主地去学习。老师也将转变传统信息技术课堂上的评价模式,可以利用微课设备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评价。

(四)、微课将逐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以及学校办学水平

微课程在课堂上的出现让教师多了一种实用方便的教学方式,由于微课形式多样,简单便捷,教师只需根据自己教授的知识,就可制成一个简短的视频,课件等相关多媒体作品,让学生自己观看学习,然后再一起探讨学习中的疑惑,就可以完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减少了老师的工作量,同时也加强了教师对于学困生的关注以及帮助。同时,也让教师的备课、听课、评课更加个性化和自由化。教师之间还可以观看同事的相关视频,来了解别人的教学技巧,同时互相探讨教学中的重难点,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微课程的出现,还极大程度地方便了学校对课程教学的管理,能够最快速度,最大限度地通过移动设备了解师生课堂上的互动情况,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直至当今教育现状之下,新教育模式的兴起必然对传统教育带来相应的挑战,要改变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沉淀下来的较为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模式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但微课模式的兴起并逐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已然成为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更好的把握微课的核心理念,从而利用全新的概念与方法来潜移默化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传统课堂教育向微课模式平稳地过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现在面临的最重大的课题。微课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也是双刃的,那么如何将积极影响最大限度地应用到这一场势必要到来的变革之中来呢,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利用微课模式的资源整合优势,优化课堂教学资源

微课模式很大程度上以视频为主要教学载体,在网络信息技术等各类硬件的支撑下能够将与教学主题相关的素材课件、练习测试、教学反思、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综合性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进而构成一个主题鲜明、重点突出、结构紧凑的微型“主题单元资源包”。因此,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中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要抓住微课视频制作途径具有多样化特点,包括动画视频软件制作式、拍摄设备外拍式、录屏软件内录式及多种途径混合式等,形成一个开放性、网页化、情景化的资源动态和教学交互应用环境,从而极大的丰富课堂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致使微课模式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好奇心理,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利用微课模式的多元化,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系统、枯燥的口头讲解,课后练习,反复测验来向学生传输掌握大量知识,其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学方法呆板,极大地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而微课是基于学科特有的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微型课程资源,在微课模式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图表、影像、PPT、flash等多元化信息技术手法的应用,在优化课堂教学资源的同时,也极大的丰富了教学组织的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载体之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同时也通过微形式来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答疑解惑。逐步打破了时间、地域、层次的一些现实的限制,利用微课中的多元化方式,学生自行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和深入,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效率,同时让学生利用更贴近自身和生活的方式来学习知识点,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利用微课模式的多项同步性,提高教学反馈的及时性 听课评价以及教学反思是教研活动中教学反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听课评价模式是由任课教师讲解完毕之后,听课教师予以口头点评,再反馈给任课教师予以改进。反思则是,通过同事或学生对于本堂课表现出来一些问题来进一步回顾讲课过程,力争找到授课问题,从而进行思考改进,这种评价反馈模式的主要缺点在于授课和评价反馈不能同步进行,后期评价过程中对授课教师一些细节性的缺憾容易遗漏,教师对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瑕疵也没能及时把握。而微课模式下,听课教师可以仅仅将微课内容作为评价对象,于授课教师的任一时段、任一画面进行暂停或反复观摩,予以同步评价,提高课堂教学反馈的及时性、准确性及客观性。同时可以通过学生对于不同载体课程的选择,细节问题的讨论或提问,来同步总结出学生对于知识脉络的掌握程度,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反思,力争改进微课。同时,较之传统的进门听课、严肃评课活动,微课模式下的听课评价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授课教师的心理压力,更有利于教学优势的最大限度发挥,促进授课老师更好的展示出其教学技巧和教学素养。总之,微课的出现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我们必须有选择性地去粗取精,扬长避短,针对学科的特殊性,深入了解和研究微课的主要优势,以及应避免的问题,逐步过渡到课堂之中,另外,微课模式下,视频课件等微课内容的的制作效果也是影响教学评价反馈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应不断加强微课程资源制作新技术、新理念的学习,更好的把握微课教学理念和资源建设思路,分清重难点,优化微课教学体系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福城,肖安庆,李通风.微课小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讨——以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02)

[2] 刘锐,王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和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05)[3] 李莉,顾朝志,李世宝.基于微课教学模式的通信类课程教学平台建设[J].课程教育研究.2014(02)[4] 百度百科

6.浅谈学校传统武术教学 篇六

摘要:历史教育,历来就是道德教育重要手段之一。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历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精髓,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中学是学习知识、学会做人的黄金时期。中学生肩负着振兴民族的重任,高素质需要从小培养熏陶,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把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道德有机结合起来,塑造出新型的、符合二十一世纪要求的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关键词:历史 教学 传统 美德 新课程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问题日益凸显。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对此,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教育,历来就是道德教育重要手段之一。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历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的精神教育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了维护祖国的荣誉和尊严,给后人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几千年来,在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不惜以身报国。忠心报国、威武不屈,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经久不衰、执着追求的民族精神。

2、勤劳节俭、勤奋好学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吃苦耐劳节俭朴素的民族,它不惜汗水、不辞辛劳、用勤奋的大脑和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翻阅中国历史,国家的成败、前辈的功过、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与勤俭、奢侈有关。勤劳俭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可以说,神州大地是靠勤和俭开发的,中华灿烂文明是靠勤和俭创造的,正因为有了勤劳俭朴这个法宝,我们中华民族才发展成为今天的繁荣富强。即使以后经济发达了、人民富裕了、祖国强盛了,我们中华民族勤劳俭朴的传统仍然不能丢。勤能补拙。勤劳、勤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民族传统道德准则的教育

家庭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人历来重视家庭关系的调节,赡养父母、抚育子女、夫妻和睦、兄弟友爱等都被视为传统美德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应通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青年学生开展传统道德准则教育,让学生真正懂得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创造社会主义和谐友受的新型人际关系。同时要注重引志学生践履、躬行,让他们参加诸如希望工程、献爱心、支援灾区等社会奉献活动,使其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达到教育自己的目的。

二、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

1、立足课堂,结合课本素材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初中历史课本中有很多内容涉及能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素材,教师应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寓传统美德教育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世界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教师就可以利用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让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认识,从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克己复礼的谦恭自牧、自强不息的阳刚之美、厚德载物的阴柔之德等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2、晓之以理

首先要寓教于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具体事实的知识对于形成观念和信念,起着很大作用。教师在叙述历史时应始终用丰富鲜明的事实来揭示传统美德思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历史知识中提高认识,懂得道理,逐步形成有关的观念和信念。其次要启发诱导。中国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倡循循善诱的启发式的说服教育。最后要联系实际,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疑虑和不良行为进行教育,但教育时要注意分寸,抓住要害。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库,加强历史教育中的传统德育渗透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现在网络生活逐渐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开展活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例如,我们可以开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线阅读专栏,通过“优秀传统美德事迹”“名人传记”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开展以“宣传传统美德教育”为主题的电子作品竞赛活动,在收集材料、分析、制作的同时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理解和认识。让学校网络教育平台真正成为新的传统文化教育阵地,形成新一代的网络教育模式。

4、导之以行

一位法学家说的好:命令的道路是漫长的,范例的道路既简单又实际。在现实生活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无数模范英雄先辈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品格,是人们学习的榜样。针对中学生善于模仿、崇拜英雄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历史人物的成长道路、创造发明、英雄事迹、豪言壮语进行教育,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形成了一些新的道德观念。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大力提供和宣传这些道德价值观念,历史教学中注重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只有教师潜心研究,充分利用大量的传统美育素材,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活动,把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道德结合起来,并吸收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通过教育,使青年学生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7.浅谈学校传统武术教学 篇七

在学校武术教育处于颓势的当下,平和小学却以武术教学为特色而立足,大大提升了办学力。就所阅文献,尚未发现关于平和小学武术教学特色的专门报导,而这的确是我们武术人应该予以关注和研究的武术教育成功案例。本研究将充分利用地缘优势,运用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平和小学的武术教学特色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以期为学校武术教育的复兴提供来源于实践的成功经验,为当代武术教育新体系的构建提供来源于实践的思路。

1 平和小学简介

平和小学坐落在辽宁省锦州市的小凌河畔,创建于1952 年,是一所具有60 余年校史的城郊小学。学校以“先一步、高一层、创特色、办名校”为目标,坚持以改革为根本,以基础建设为保证,以科研兴校为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开展武术业余训练与武术进课堂相结合的特色体育活动,给学校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使学校打出了自己的品牌,走出了一条体现城郊小学的特色办学之路。

2 平和小学的课内学、课外练、校内练、校外赛有效结合的武术教学特色

2.1 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效突出武术内容

在平和小学的体育课中武术是最主要的内容,而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武术内容也有所不同。在以前的体育教学大纲和现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平和小学对原初编写的校本武术教材进行了再版改编。再版武术教材的内容丰富、循序渐进、自成体系,教材中明确了不同年级学生所学的内容,一、二年级学生学习武术基本功、自编武术操(拳术操、剑术操);三年级学生学习武术基本动作、自编武术操(钺操);四年级学生以自编武术套路和传统武术为内容;五、六年级学生学习国家规定的武术套路。武术教学在平和小学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平和小学每学年为每个年级开设72 课时的体育课,一、二年级武术基本功、自编武术操36 课时;三年级武术基本动作、自编武术操36 课时;四年级武术组合拳术12 课时,传统武术10 课时,自选拳术14 课时,总计36 课时;到了五、六年级开始分流教学,针对具备了较好武术基础的学生,组建武术特长班,由武术老师在体育课上专门为这些学生上武术课,不再安排其他内容。由此可见,在平和小学的体育课中,学生有超过半数的时间是在学习武术,可见武术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这同时也是平和小学武术教学特色得以形成和保持的根基所在。

2.2 大课间有效衔接武术教学内容

平和小学不仅在体育课堂上重视武术教学,还将武术内容引入到大课间之中,并且成为每日大课间活动的主体内容。平和小学按照教育局对大课间活动所要求的眼保健操、广播体操2 项内容之外,学校还将自行创编的武术操(拳术操、剑术操和钺操)安排在大课间中开展。平和小学的大课间活动内容的组织流程为,眼保健操—广播操—自编武术操(拳术操、剑术操、双钺操)—队列行进练习,总时长为40 分钟,其中眼保健操5 分钟,占总时长的12.5%;学生集合4分钟,占总时长的10.0%;广播体操8 分钟,占总时长的20.0%;点评时间6 分钟,占总时间的15.0%;自编武术操13 分钟,占总时长的32.5%;队列行进4 分钟,占总时长的10.0%。在平和小学大课间的活动中,武术虽然只是其中的内容之一,但所占用时间是最多的。武术操的运动负荷要明显高于广播体操,能够起到大课间活动锻炼身体的预期效果,并且武术操作为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在大课间活动中得到了延伸,实现了体育课堂与大课间的有效衔接。

2.3 课余训练有效拓展武术教学内容

平和小学的武术不仅在体育课堂和大课间中开展,还活跃在课余体育训练之中。当前,平和小学开展了武术、田径、轮滑、乒乓球、篮球、足球项目的课余训练,其中的武术训练有着“多年系统化最好、训练时间最多、培养人才最多”的特点。早在1983 年,平和小学就已组建了武术队,开展业余武术训练,时间是每周一至周五的下午五点到七点;另外周末两天上、下午都有训练,还有节假日也会视情况安排训练。武术队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每周参加5 - 6 次训练,如逢比赛或表演则要求统一集中训练。在30 年的时间里,平和小学的业余武术训练从未间断,据不完全统计,有将近600 名学生参加过武术队训练。

平和小学的业余武术训练之所以能够坚持的如此之好,还缘于竞技武术人才的梯队建设。平和小学武术队的队员是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选拔出来的喜爱武术的学生,一般每个年级选拔十几名队员。武术训练采取大队员带小队员的方式,既调动了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又解决了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大队员慢慢会往初中,高中升学,离开平和小学,但武术队始终是向他们开放的,有些计划通过武术特长考大学的队员,会坚持按时来参加武术训练。有些队员到大学读书后,甚至有个队员别考取了研究生后,在节、假日期间还回到平和小学帮助老师带小队员训练。以课堂武术教学为依托选拔学生,通过业余武术训练培养武术人才,注重武术人才的梯队建设,使平和小学的武术教学向武术人才培养的方向扎实推进。

2.4 校外活动有效检验武术教学训练效果

武术系列赛事的开展与社会对武术展演活动的需求,使得在平和小学校园内开展的武术教学与训练有了展示的舞台。通过参加武术赛事和表演,使平和小学的武术走出锦州、走出辽宁、走出中国大陆。武术竞赛方面,自从1985 年至2013 年,平和小学武术队相继多次参加了太和区、锦州市、辽西五市、辽宁省、东北三省、全国铁路系统武术比赛、全国传统武术比赛、全国传统武术套路冠军赛、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香港国际武术节等近70 次武术赛事,这其中有国际级赛事、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区县级赛事。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3 年8 月,平和小学武术队在各级各类武术赛事中共获得金牌2000 多枚,银牌2000 多枚,铜牌1000 多枚,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15 次。武术表演方面,平和小学武术队队员和非武术队的学生曾参加锦州市、辽宁省的文化广场活动、文艺汇演,艺术节等展演活动多达200 余场,如锦州民间艺术节开幕式、锦州农展会开幕式、申奥助威活动、中国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开幕式、辽宁省中小学才艺展演、辽宁省第五届民间艺术节、辽宁省十运会开幕式等大型武术表演。不仅如此,平和小学的武术还走上荧屏,成为历年锦州春节联欢晚会的保留节目。虽然平和小学是一所非常普通的学校,但武术队的学生却很不简单,在取得了优异成绩的同时,还有1名学生获得武英级运动员称号,10 名学生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87 名学生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近百名学生因武术特长考取了北京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厦门大学、华东警官学校,辽宁公安警官学校等,有的已经毕业,从事武术教学训练工作。通过武术比赛和表演不仅给学生创造了展示的平台,检验了平和小学武术教学与训练的效果,而且还让外界认识和了解了平和小学,扩大了平和小学的影响,提升了平和小学的知名度。

3 锦州平和小学武术教学特色形成的条件

3.1 拥有一位对武术无比热爱和执着的教师

平和小学的武术之所以发展得如此之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一位几十年如一日,不为回报只为弘扬武术的刘老师。刘老师全名叫刘喜堂,男,1954 年出生在锦州太和区孙家湾,自幼拜师习武。1973 年,应征入伍,刘喜堂因擅长武术及绘画而得到部队领导的赏识。1982 年,从部队转业来到平和小学担任体育教师。刘喜堂老师把他的艰苦朴素、乐于助人、勤学苦练、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带到了平和小学。他每天为工作而不停的忙碌着,平日里学校的操场上、课间操中、体育活动中,都少不了他的飒爽英姿和铿锵有力的声音,同事们都觉得,在他身上,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热情,有着使不完的干劲。在对平和小学校长的访谈过程中,校长从头至尾一直强调,“平和小学的武术特色之所以能够发展到如今的地步,刘喜堂老师起到无比重要的作用。平和小学以武术特色推动学校体育,促进全面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是与刘喜堂老师20 多年的辛勤工作分不开的。平和小学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绩,可以说是刘喜堂老师武术教学特色发展的结果。”

3.2 各级领导对武术教学的高度重视

平和小学的武术教学特色与各级主管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平和小学的武术教学得到平和小学历届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刘喜堂老师刚到平和小学之时的王淑清校长非常支持教师在教学上进行改革与创新,她对于刘喜堂老师在武术教学方面的想法非常赞同。1985 年,全国十个城市体育教学优质课在天津塘沽召开,锦州仅有5 个参会名额,王校长极力为刘喜堂师争取到去天津学习的机会。这次学习使得刘喜堂老师坚定了在平和小学开展武术教学的信心,开始潜心研究与策划。王淑清校长退休后,刘奔同志担任校长,她起初非常注重日常的教学,对武术不是很支持,但随着刘喜堂老师带领着平和小学的队员们在国家、省市等比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加上平和小学的武术受到国家、省、市有关领导的关注与支持,刘奔校长转变了对武术的态度,她和刘喜堂老师一道开始进行教学实验研究,成功提出通过课堂教学、学知识、健体魄;通过课余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趣味性在练习,使课堂教学与课余训练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教学模式,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学生接受能力不等,课时少,短时间不能掌握武术技能的难题。在平和小学的武术特色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原国家教委、辽宁省教委、体育局、锦州市教育局、体育局、太和区委、区政府等部门领导多次莅临平和小学视察、指导,对平和小学的武术教学特色给予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

3.3 学校重视武术,加大资金的投入

平和小学是一所普通的学校,每年的财政拔款有限,但学校在体育设施的建设方面会不失时机地争取社会的资助,如太和区公路段、太和区农工商总公司以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等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资助学。学校翻修了田径场、篮球场,建成了高标准的体育馆,还购置了室外多功能组合健身器材、篮球架、乒乓球台和轮滑鞋等。体育馆的建成,为武术教学与训练的深入开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在武术教学方面更舍得投入,先后购置了两块武术套路专用地毯,同时在体育馆内的墙上挂有两排镜子为队员们练习所用,还购置了教学与训练使用的刀、剑、枪、棍、钺、鞭等武术器械,除此之外还购买了500 件武术表演服为大型武术表演使用,总投资50 余万元。正是因为具备了如此良好的条件,才能够使平和小学的武术教学特色得以保持和不断深化。

3.4 学生喜爱武术,家长支持学生习练武术

学生喜爱武术,家长支持孩子学习武术是平和小学武术教学特色形成和保持又一个重要条件。平和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具有朴实的性格、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学生不认为习练武术是个苦差事,反而觉得很快乐。早年间,学校附近民间武术行家、爱好者颇多,习武气息浓厚,学生们受到较大的影响,对武术有好感。从家长的角度,大部分学生家长都是出去打工挣钱,无暇顾及孩子,从家长的内心深处希望孩子有个健康的体魄,从长远打算,也想孩子能有一技之长。习练武术恰恰能满足家长的这一心理。另外有些学生体质较弱,为了使孩子身体好,少生病,家长特别支持孩子练武术。而随着练武改善了学生的体质,并且还获得很多的奖项,加上刘老师严格的管理,学生学业成绩稳中有升,这让家长们更加支持孩子练武,学生们也更加愿意练武。正是由于喜爱武术的学生的不断出现,学生家长们的大力支持,才使得平和小学的武术教学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4 平和小学武术教学特色的发展历程

4.1 课余训练,武术教学特色初露端倪

早在1982 年,平和小学就开始了武术课余活动。当时,由于办学条件十分简陋,武术活动没有固定的场所,老师就带领一些喜欢武术的学生在学校操场、小凌河边和公园里练武。师生们常年坚持习武,可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练就了一身武功,不仅如此,老师在教学生武术的同时,还严格管理学生的学习,这样身体差的同学体质好了,成绩差的同学有了进步,家长们满意,老师们也为之高兴,逐渐赢得了更多的爱好者,索兴平和小学就办起了武术特长班。特长班成立之初,适逢学生参加全国铁路系统武术比赛,获得银牌1 块,铜牌5 块,更加激发了师生训练的热情,喜欢武术的人越来越多。特长班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在1983 年,平和小学正式成立了武术队。武术队的成立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习武、练武的热情高涨。就在此时,锦州电视台以“小小武术队”为题,宣传报道了平和小学武术队,这样又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影响,甚至有外地学生因此转入平和小学学习,武术队茁壮成长,为武术教学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2 校本课程,武术教学特色初展芳华

随着习武学生人数的增多,武术队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1985 年,武术老师刘喜堂向学校提出将武术引进体育课堂,让平和小学的学生全员习武的建议。学校非常重视,成立了教研小组,校长亲自担任组长,与刘喜堂老师一道开展了“武术课余训练与体育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经过潜心研究,反复实践,对体育教材进行了大胆改革,在完成体育教学大纲规定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武术套路内容,并开始自编武术教材。自编的武术教材内容取自各种拳术的基本动作,根据学生的特点、武术组合的要求以及裁判规则进行创编,主要以武术动作组合和套路为主。教材中的武术动作均以图片并配以文字注释的形式出现,所有动作图片都由武术队学生提供,图文并茂、生动有趣。从此,平和小学的武术校本课程正式开始实施。1992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专门来到平和小学,由平和小学学生表演示范动作,录制了关于中小学体育示范教材中武术部分的动作,并已在全国发行。刘喜堂老师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深化武术进课堂的教学改革,多次为国内专家、同行等开展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和观摩课等,平和小学的武术教学特色已小有名气。

4.3 阳光“5+2”,武术教学特色风行校园

为切实推动全国亿万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2006 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快乐运动的空间,充分体现阳光体育的“运动、健康、快乐”的主题,平和小学于2007 年首创“阳光体育课堂活动”暨“阳光‘5+2’”活动,其中的“5”为每周的五天学习日,“2”为每周的两天休息日,也就是说每天都设有阳光体育活动。在平和小学,除了保证国家规定的广播操、课间活动等大课间活动外,每周一至周五中下午的3:00—4:00 是学生阳光体育活动时间,并且打破年龄、班级的限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课堂进行活动。每周六、日上午9:00 - 10:30 还有体育俱乐部活动,学生可以自愿参加。阳光体育课堂的内容以武术为主,同时还开设有足球、篮球、乒乓球、排球、轮滑等项目,其中的武术课堂是参与人数最多的,每周约有300人次的学生参加武术活动,学生习武的热潮在平和小学俨然形成。阳光体育为平和小学的武术开辟了第二课堂,使更多喜爱武术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习练武术,提高技艺。

4.4 终身体育,武术教学特色方兴未艾

为了深入推进阳光“5+2”,平和小学还开展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共同健身的终身体育活动。利用早操时间开展师生共同晨练,学校专门为教师购买了运动服装和器材,每天清晨校领导都带头来到学校与师生一起健身。利用放学时间倡导家庭体育活动,因为平和小学的阳光体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加之多年来的武术教学与训练得到家长的认可,在学校的号召下,家长在下班时间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体育活动中来,和孩子共同练武、踢足球、打篮球等,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校园风景线。不仅如此,平和小学的体育俱乐部在每天下午5 点放学以后和节假日期间还对外开放,为众多爱好体育的家长和周边的群众提供活动空间,经过一年多的运行,现已吸纳武术会员318 名,轮滑会员208 名,乒乓球会员52 名,篮球会员267 名。以阳光体育为动力,以武术内容为主打,平和小学不仅为学生的身体素质负责,还关注着教师、家长与周边群众的身体健康,同时,也使平和小学的武术特色大放光彩。

5 结语

(1)课堂中实施武术教学,课外活动中加以巩固,校外比赛、表演予以提高的课内外、校内外有效结合是平和小学的武术教学特色,具体为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效突出武术内容,大课间有效衔接武术教学内容,课余训练有效拓展武术教学内容,校外活动有效检验武术教学训练效果。

(2) 平和小学的武术教学特色是在刘喜堂老师对武术教学无比的热爱和执着中开始孕育,在各级领导对武术教学的高度重视中成长,在学校加大资金投入,营造良好的武术环境以及学生对武术的热爱,家长对学生习武的支持下得以保持的。

(3) 平和小学武术教学特色的发展历程是,在武术课余训练中初露端倪,伴随武术校本课程的制定而形成,借助阳光“5+2”在校园中凝练,在终身体育的推动下深化。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阐述锦州平和小学的武术教学特色,梳理锦州平和小学武术教学特色的形成条件和发展历程,为处于困境中的学校武术发展提供思路。研究结果为,课内学、课外练、校内练、校外赛有效结合是锦州平和小学的武术教学特色。锦州平和小学的武术教学特色是在一位对武术教学无比热爱和执着的老师、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加大投入、学生对武术的热爱,家长对孩子习武的支持下得以形成和深化的。锦州平和小学武术教学特色历经了课余训练起步,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并重,阳光“5+2”助推,终身体育提升四个阶段。

关键词:学校武术,困境,锦州平和小学,武术教学特色

参考文献

[1]张一兵.浅谈传统武术文化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意义[J].搏击·武术科学,2012(4):25-28.

[2]耿莺.试论武术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J].搏击·武术科学,2004(5):71-72.

[3]王岗,李世宏.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5):84-87.

[4]郎勇春,张文涛,李伟艳.当代学校武术教育的失范与矫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48-51.

[5]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王岗,邱丕相,等.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拳种意识”[J].体育学刊,2010(4):95-98.

[7]王岗,邱丕相,等.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文化意识”[J].体育学刊,2009(12):83-86.

8.学校武术教学改革实施策略 篇八

摘 要:依据“一校一拳”武术教改新思路,按照层面理论要求,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学校武术教学发展实施策略进行研究,研究认为:①以“武术项目联盟”为龙头,完善武术管理机构,加强学校武术教学的理论建设是国家层面的学校武术教学改革实施策略;②构建武术之乡学校武术的完整组织机构,加强师资培训,组织开展地区拳种特色的学校武术教学展演活动是布局城市层面的学校武术教学改革实施策略;③以武术联盟为龙头,培养习武兴趣 ,助力形成科学价值观是定点学校层面的学校武术教学改革实施策略。

关键词:学校武术;一校一拳;策略;武术联盟

中图分类号: G807.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2-99-2

0 引言

上海体育学院赵光圣教授在全面分析学校武术教学历史基础上,对学校武术教学现状进行反思,提出“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学校武术教改新思路,凝练出“强化套路,突出技击,保质求精,终身受益”操作方式和基本理念,依据武术教学改革操作新思路要求,结合我国学校武术教育发展地域不均衡实际现状,按照层面发展原理,从国家、武术之乡、定点学校、教学四层面出发,提出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策略,以期达到“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立德树人”的武术教育目的。

1 概念厘定

策略:计策、谋略、计谋,是指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或者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法。三国(魏 )刘劭《人物志·接识》:“术谋之人以思谟为度,故能成策畧之奇,而不识遵法之良。”“策略”就是为了实现预先设定的目标,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的若干对应方案,并且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制定出新的方案,最终实现目标。

2 国家层面:以武术联盟为龙头,完善武术管理机构,加强理论建设

2.1 重新审视我国现有学校武术教学政策和内容

当前学校武术教学的实施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决议》、《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为指导,确保学校武术教学完成“立德树人”的国家教育任务,实施策略制定符合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和要求。制定确保武术教学得以实施的保障性政策,使学校武术教学能在全国范围内按照《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武术项目)》制定的教育理念,以经济发达、武术教学开展好的发达城市分步骤科学合理地在全国范围推进。建立健全对武术布局城市和定点学校的评估机制,建立武术之乡和武术欠发展地区差别评价机制。

2.2 以武术联盟为龙头,完善学校武术管理机构

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武术项目)是全国性学校武术组织,在全国推进武术学校教学中起龙头作用,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武术项目)管理机构的建设应以充分调动国家和各地市共青团组织、教育和体育部门、以及社会多方力量为宗旨,确定任务、明确目标、上下协调、贯穿一致、高效灵活的组织机构。体育院校、师范高校要在武术师资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咨询和武术专业技术方面加强保障,协助和指导学校武术教学的开展;共青团组织部门负责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爱国强身”的理念。

3 武术之乡层面:以武术联盟为龙头,构建完整组织机构,加强师资培训

3.1 明确武术之乡开展武术教学的实施要求

全国范围内的各级各类学校应根据国务院、教育部出台的相关“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结合武术之乡学校武术教学开展现状,地域武术拳种特色发展状况、当地经济和环境等条件与国家“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活动的现实和长远需要,依据武术之乡的武术发展优势,研究制定本地区开展武术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步骤,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实施当地学校武术教学活动。

3.2 以武术联盟为龙头,构建武术之乡学校武术的完整组织机构

以武术联盟为龙头,各武术之乡的学校武术教学机构要想发展自己的组织机构,应参照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武术项目)领导小组进行组织机构设置,由当地政府部门参加,教育、体育、共青团等部门共同构成领导有力、高效运作的组织机构,以此来保障武术之乡学校武术教学的顺利开展。

3.3 体育院校、师范高校共同参与,加强武术之乡武术师资培训和引进工作

以武术联盟为龙头,在当地体育院校、师范高校共同参与下,各武术之乡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利用教师的寒暑假时间,邀请当地知名武术传统拳师、武术专家教授、教育学专家教授、退役武术运动员,到需要培训的相关学校和单位,对担任武术教学任务的教师或者武术基础扎实的其它专业教师进行相应武术教学培训,另一方面可在学校师资招考和聘任时,优先考虑具有武术特长的具备武术教学能力的不同学科的应聘人员。

4 定点学校层面:以武术联盟为龙头,培养习武兴趣,助力形成科学价值观

对于定点学校(武术传统项目学校)来说,武术教育包括以下含义:从功能讲,武术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培养“能打会练”技能、具备危机发生前的预判应对能力与危机发生时的防身自卫能力,激发习武兴趣;从价值讲,武术教学改革是“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要以助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为己任,助力学生形成爱国忠诚、和谐友善、勇敢自信、诚实重义的价值观为目的。

4.1 依据当地特色,拓展课堂教学,丰富校内、外武术活动

武术传统项目学校的武术教学内容要向真实的生活情景转化,学校教授的武术内容要与学生生活的周围环境尽量一致,要更多地联系学生面临的生活环境,同时,适当增加与现代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通俗武术技巧和影视武打技巧,拓宽学生学习武术的范围。

课外活动是课堂的延续,课外武术活动包括学校、年级、班级课外武术团体活动,学校间武术团体活动,社会与学校共同组成的武术团体活动,社会武术团体进学校表演、教授传播等等。学生通过这些参与和参加武术课外活动,真正走进武术事业中来,深入了解武术、体验武术,提高对武术的热爱程度,提高生活的质量,丰富学生课余的文化生活内容,延伸武术的教育功效。

4.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开发武术校本课程

校园武术文化是衔接身体教育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纽带。校园武术文化是教学实践课堂延伸和发展,吸引学生积极主动体验武术活动,实现由武术课程化到武术生活化,由单一的技术教学化到技术教学和书面文化教育并行的转型,拓展武术视野。创建校园武术文化形式:

①创建武术技术展示活动及武术艺术图片欣赏活动。提高学生对武术运动参与兴趣,丰富校内学习生活。②利用课外活动或者课间操,在本班班级内开展武术“一周一拳”活动;③组织各种各样的武术文化活动,室内、外张贴武术宣传画、武术名人名言,黑板报,宣传橱窗等,使校园武术文化氛围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5 结语

学校武术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决定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策略的实施及运用,只有依据“一校一拳”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理论,以“武术项目联盟”为龙头,总结各布局城市、定点学校、武术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构建学校武术的完整组织机构,坚持“以点带面”,使武术学校教育在全国全面铺开,以期达到“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立德树人”的武术教育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张峰,赵光圣.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1):41-45.

[2] 王建华,张德福.中小学武术教材建设的回顾与今后走向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2(30):27-28.

[3] 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1(1):1.

[4] 叶澜著.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6:182.

[5] 王凯,杨小微.反思我国教学研究中的简单思维[J].课

程·教材·教法,2005(12):23-2.

上一篇:阳光体育 健康成长下一篇:政务服务中心办公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