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生产管理(共8篇)
1.企业管理生产管理 篇一
企业管理目标对象之——生产管理
寇北辰
生产是企业创造财富的不息源泉,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生产制造型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一、生产管理概念
“企业生产管理”就是对生产型企业从设计、工艺、外购配套、生产管理、仓库物流、检验、销售、服务、资金配套和管理、人力资源等影响企业发展的各个因素的管理。
生产运作管理是根据市场需求,通过对各种生产因素的合理利用,科学地通过计划、组织和控制等管理职能,以尽可能低的投入,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管理活动。
二、生产管理的范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运作管理的内涵和外延大大扩展了,它将凡是有“投入——转换——产出”的活动都纳入其范围,不仅包括工业制造企业、而且包括了服务业、社会公益组织及市政府机构。现代生产运作管理的范围不仅局限于生产过程的计划、组织与控制,而且还包括运作战略的制定、运作系统设计、运作系统运行等多个层次的内容。
除了生产运作管理以外,应该重视的是企业安全管理。作为一个企业,应该明确企业的责任和目的。我们不能忽视安全,这是任何一个企业的责任;我们也不能不要效益,我们要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员工的切身利益,这既是责任的体现,也是每一个企业的根本目的。没有安全,企业很难维持正常运转。合理的安全生产投入,能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的指导原则
1.讲求经济效益
2.坚持以销定产
3.实行科学管理
4.组织均衡生产
四、目前状况和存在问题
1.岗位数量设置高于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工人数量多。我国多数生产型企业的现代化水平不高,人工操作的岗位多。企业的大多数工人的学历水平比较低,生产效率不高。在一部分企业中,“因人设岗、因人拆岗”的现象经常发生。
2.管理者、行政服务人员以及操作工人的数量比例不合理。前两种人员的配置过多。
3.员工整体素质水平低。一线操作工由于学历水平一般在初中、高中、技校毕业,员工在理解力、接受能力以及一些基本素质方面较为欠缺。
4.生产环节专业化程度高。因为生产环节的岗位更多地表现出专业化的特性,员尚不能够完全描述本岗位的职责以及相关地任职要求。
5.企业管理基础薄弱。尤其在民营企业中,生产型企业的管理水平普遍偏低,大部分还采取原始的管理方式。对于现代的企业管理概念,还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解和接受的时间。
做好生产管理,正确处理生产与其他环节的关系,是企业创造财富的基础,是使生产科学化、规范化的催化剂,是实现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2.企业管理生产管理 篇二
一、关于高层管理团队的基本概述
本次研究高层管理团队主要是指企业高层经理的一些相关小群体, 比如公司CEO、总经理、副总经理、高级经理 (直接汇报工作) 等, 这些管理人员都是在关键经营决策中发挥重要效用的人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 高层管理团队将企业所有者除外, 如企业的大股东们, 只是单纯的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在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内部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整合, 也具有共同的追求目标, 内部各人员之间的互动氛围很好, 具有高效能的特点。现代管理理念主张集体决策机制, 并不赞同过去由最高领导者独自进行决策的管理机制, 认为只有集体决策才更加合理、科学、民主。在市场条件瞬息万变,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 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应该更加紧密的共同努力工作, 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及时、快速的做出更准确、更有效的管理决策, 更好的解决问题, 获得最大的成效。在企业绩效考核以及绩效管理过程中应该将团队绩效考核作为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上述关于高层管理团队的界定实际上主要源自1 9 9 4年Mason、Hambrick提出的一个理论——“高层梯队理论”, 这个理论主要是对整个高层管理团队进行研究, 并不只是局限于管理者个人。组织领导需要相关人员的共同参与, 虽然最高管理者是主要的决策制定者, 但是和组织其他成员一样, 他们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和权利。根据当前关于高层管理团队研究报道可以发现,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高层管理团队和组织绩效、组织战略变革、组织战略、组织创新等之间的相互关系。②高层管理团队和国际多角化、公司多角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报道结果表明, 高层管理团队在不同的背景下会有不同的运行结果, 但是相对于一般工作团队而言, 其在决策功能方面的能力更强。我国目前很多企业仍然实行的是领导个人决策管理机制, 并没有建立有效的高层管理团队, 而且在高层管理团队管理实践方面也缺乏实践经验, 因此有必要对高层管理团队绩效进行研究。
二、关于绩效管理的几大要素
(一) 构建目标体系
通常情况下, 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方向都是由董事会、股东大会进行决定, 高层管理团队应从大局发展角度, 客观、科学的分析企业总体发展战略, 比如, 制定的企业战略目标的可行性, 企业目前面临的环境状况, 企业面对的机会和挑战, 是否分解了总战略目标, 战略实施策略的有效性等。在实际工作中, 可能有的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体系缺乏科学、合理性, 这样也就会导致绩效管理目标并不贴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导致绩效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不足, 无法有效、正确的指导企业战略规划的实施, 并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只有企业战略目标比较明确的情况下, 才可以统一高层管理团队的绩效考核标准, 使企业领导者明确绩效管理方法和手段, 使高层管理团队行为和企业实际发展需求相适应。构建科学、合理的企业目标体系, 才可以确保绩效评价的公正性、公平性、公开性。
(二) 制定统一的绩效考核标准
就高层管理团队绩效管理而言, 想要确定一个统一的定量化考核标准实际上难度系数非常大。因为决策会受到人、物、财、机遇、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而这些因素变化具有不确定性,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每一个方案只可能对于当时的情况、条件而言是最佳的。而且, 任何一项决策方案都具有一定的风险, 有的决策方案明确了风险程度, 但有的决策并没有明确风险决策, 一旦发生风险, 势必会对企业经营管理造成一定影响。因此, 有时就算整个高层管理团队共同努力, 也有可能会导致战略目标失败。其次, 以往我们常常会将利润、销售额等定量指标作为考核的依据, 但是经过相关实践研究表明, 如果在现代法人治理结构下仍然采用这种定量考核指标, 可能会导致高层经理们一味的强调当前短期收益, 而不顾及企业未来的发展。这样的理念下, 高层管理团队在面对具有一定风险的企业决策时, 会习惯性的站在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 不会认可风险系数高而经济效益大的投资项目, 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因此, 关于高层管理团队绩效考核标准不仅仅需要定量化的指标, 同时也需要定性化的指标。一旦外部环境出现较大改变, 和预测的情形出现较大偏离时, 此时主要依靠定性化指标进行判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虽然采用量化指标, 应应该强调绩效考核体系的公正性、公平性。如果是持续绩效考核, 采用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作为考核标准, 也有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论。例如, 产品周期中的成长期应该是业绩增长速度最快的阶段, 在产品的成熟期, 产品的业绩增长速度却会大大降低。如果将增长速度作为考核指标的话, 可以很容易的得出, 成长期的产品收益更好, 但是实际上在产品的成熟期, 产品经济收益更更加稳定。由此可见, 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绩效考核评价标准和个人考核、一般员工考核存在很大不同, 需要企业经营者和所有权人共同协商、沟通确定有效的绩效考核标准。
(三) 关于考核指标的基本内容
根据我国当前的体制环境、经营管理实践, 主要从组织运营状况、团队内部运营状况方面考核高层管理团队的绩效。具体而言,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预测企业未来发展趋势, 制定应对对策, 改善竞争格局。②团队人员组成状况。主要是指内部团队人员的实践经验、学历知识水平、对事件的有效判断能力、团队团结与否、个人努力水平、资源共享情况等。其次, 应评价企业完成经营业绩指标的情况以及财务状况。③企业的实际运转情况以及企业组织结构是否合理, 员工的满意度以及员工离职率。④有没有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 在做出企业决策时, 有没有站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
就以上列出的几项绩效考核内容可以采用KPIs (个性关键绩效指标) 、BSC (平衡记分卡) 、BI (商业智能技术) 等一些先进的管理理论、信息技术以及BPM (企业绩效管理) 系统进行绩效考核。
三、提高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绩效值得注意的几点问题
绩效管理不仅是一种工具、方法, 更是一种哲学、观念, 是一种先进的管理哲学。绩效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指导管理者养成一种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 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使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尽早实现。个人认为, 想要提高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绩效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一) 注意团队的容量
按照组织理论的观点, 一般一个有效、合理的团队人数大概在5-7人左右, 若团队的人数较少, 可能会提高错误决策率。假设团队决策是一个独立事件, 2个人团队中, 某一个成员做出错误决策的概率占到50%;如果团队是3个人, 则犯相同错误的概率也是12.5%。如果是5个人的团队, 那么团队成员犯同一种错误的概率在3%左右。如果是7个人的团队, 犯同一种错误的概率会降低到1%以下。由此可见, 如果管理团队人数过少, 决策错误率越高。但是管理团队的人数也不是越多越好, 如果成员过多, 管理决策也会越分散, 缺乏统一性, 这样可能会对企业的正常运转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 在高层管理团队绩效管理中需要注意控制团队的人数。
(二) 应确保责权利对等, 保持目标一致
如果企业管理层、经营层、执行层的管理人员出现职责不清、越位的情况, 这样很难制衡企业管理权力, 不利于企业运行的统一管理。更严重的是, 这种混乱的管理形式可能会导致员工无所适从, 缺乏责任感, 一旦出现问题时, 可能会相互推卸责任, 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应对处理, 导致企业管理混乱。因此, 企业应进一步完善治理机构, 明确划分各层管理人员的职责、权利, 确保团队管理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保持一致。
(三) 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和谐、良好的企业文化是绩效管理的基础平台, 也是做好绩效管理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文化存在差异, 绩效评价、行为行为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企业绩效管理实际上也是希望更加直观、具体的向企业员工展现企业的经营理念以及价值取向, 使企业经营理念、价值取向更容易被他们接受。高层管理团队行为, 会受到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如企业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对管理者权力分散程度、企业对于外界环境变化的灵敏度以及监控程度、企业对于战略目标的重视度等。营造一种和谐、健康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引导高层管理团队做出正确的行为。
(四) 应注意和战略决策层进行良性沟通
在实施企业战略规划的过程中, 若没有战略决策层管理人员的大力支持以及正确引导, 可能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也可能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情况。因此, 在实施过程中, 高层管理团队必须和决策层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 全面了解战略决策层的价值取向以及发展目标, 明确战略发展规划的意图, 有利于提高高层管理团队的绩效。
(五) 应满足员工的需求
员工是执行、落实高层管理团队各项措施的关键, 因此如果想要提高高层管理团队的绩效水平, 首先应做好员工的激励工作, 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使员工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企业管理工作中。同时, 应使企业员工和管理者站在同一战线上, 将员工的个人价值和企业的绩效联系起来, 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高层管理团队应尽量根据员工的特长、特点为他们安排相应的岗位, 使员工能够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满足员工的个人成就感。同时应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 提高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
四、提高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绩效的建议和措施
(一) 合理安排管理团队的结构
作为一个整体, 高层管理团队素质不仅仅体现在每个成员的个人素质方面, 同时也体现在各成员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及团队结构方面, 想要提高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绩效, 就应该合理安排团队成员的构成, 加强高层管理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首先, 应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合理安排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年龄结构, 如果处于成长期, 团队应主要以年龄的高层主管为主, 这样可以保持整个团队具有较高的创造力, 敢想敢做, 勇于拼搏。如果处于成熟期, 应主要以年长者为主, 实践经验较为丰富, 考虑比较全面, 会以发展的眼光做出决策。如果处于衰退期, 应以中年高层主管为主, 精力比较充沛。同时, 应尽可能聘请一些知识技能多样化、教育背景良好的高层管理者, 从而提高整个高层管理团队的素质水平。
(二) 营造一种特色的高层管理团队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提高企业的信誉度、知名度, 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高层管理团队在企业管理中具有主导作用,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而言, 高层管理团队文化也代表了企业文化, 因此, 应打造一种优秀的管理团队文化。具体而言, 优秀的管理团队文化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特点:①保持持续的工作热情。高层管理团队的成员每天应保持较高的热情面对工作。在团队中不仅应强调团队的整体发展, 也应该积极鼓励成员的个人发展, 使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个人发展和企业战略发展目标联系起来, 并且很有信心能够达成团队目标。在面对困难时, 能够勇于挑战, 勇往直前。②团队精神。团队成员的个人利益应无条件的服从团队利益, 每一个团队成员都应该尽心尽力的为整个团队的利益努力奋斗。培养团队成员对团队的忠诚度, 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使团队员工具有荣誉感、归属感。③创新精神。高层管理团队的成员之间应相互信任, 相互配合, 彼此信任, 做到相互关心, 相互爱护,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团队中, 成员之间应平等、开放、坦诚的交流, 建立一种民主的工作环境, 多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激发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创造性、积极性。
(三) 应重视团队冲突管理
高层管理团队的成员一般都是企业经营经理, 他们平时的工作比较繁忙, 属于自己的时间很少, 因此团队成员全部聚在一起的时间很少, 平时的交流、互动也比较少, 成员之间的默契度较低, 因此很容易出现矛盾, 这样势必不利于高层管理团队绩效的提高。因此, 应正确认识团队内部的矛盾、冲突, 允许在团队里出现不同的“声音”, 多种意见可以并存。同时, 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团队冲突管理预警机制, 在高层管理团队中应推选出一位具有较强领导能力的领导者, 训练团队各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 提高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度, 使成员保持对团队氛围的敏感度。其次, 应维持一种较为平衡的权利结构, 总体而言, 领导者的权利应多一点, 而其他团队成员也需要拥有自己的权利, 尤其在他们各自负责的领域具有绝对发言权和决策权。
(四) 应制定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高层管理团队体现了企业的总体经营管理水平, 也是企业经营效益的核心, 对高层管理团队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对于高层管理团队应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措施,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利益激励。可以通过承包提成、工资年薪、递延奖金、实股、认股权、期股、年度花红等方式给予个人报酬激励。也可以制定合理的“职位消费”激励, 也就是指可以根据企业的经营业绩、企业规模享受相应的消费, 使管理团队的成员和企业共同享受发展成果。②创造新平台。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知识能力水平较高, 在工作中并不仅仅局限于物质薪酬激励, 他们希望拥有自己的独立发展平台, 能够自己做出管理决策, 并且亲自监督、指导员工执行, 从而满足成员的自我实现需求。③制定高额退休金制度。如果是年资较高的高层管理人员, 即将面临退休, 应确保他们能够有高于一般职工的退休金, 以及较高水平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障。
综上所述, 高层管理团队是企业的中坚力量, 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高层管理团队绩效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的绩效, 因此, 现代企业应高度重视高层管理团队的绩效管理工作, 合理安排团队结构, 营造良好的团队文化, 做好团队冲突管理, 制定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 全面提高团队绩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飞相, 葛玉辉.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人力资本研究视角探讨[J].商业研究, 2012, (1) .
[2]罗丹尼.揭开绩效管理的面纱[J].总裁, 2012, (11) .
[3]李红浪, 李星, 邓金锁.经营者绩效考核的有效工具——企业绩效[J].管理纵横, 2013, (6) .
[4]佘慧景.中国式绩效管理[J].经营管理者, 2012, (10) .
3.教学管理 科学管理 人文管理 篇三
一、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导和学校管理的主体,脱离了教师,或者教师作用发挥不够,学校的一切不堪设想。那么如何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呢?我想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要尊重教师,理解教师,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作为管理者,要真正树立为广大教师服务的思想,摆正自己和教师的关系,决不能在教师面前高人一等,唯我独尊,只有和广大教师保持零距离接近,教师们才能内心无愧的工作,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
2、调动教师“民主治校”参与学校各项管理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人翁精神 。教师的劳动表现为劳动过程的个性化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所有,要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必须依靠全体教职工的通力合作,要依靠教职工通力合作,就必须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畅通信息反馈渠道,鼓励教师献计献策,例如,前段时间,镇教委举行亮点工程活动,我校通过教师们广泛讨论,献计献策,学校的亮点工作丰富多彩,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搞好教学管理工作,作为管理者,要经常性“沉”下去,了解教师的呼声和管理中的热点,对来自教师中的问题一定要有下文,要有回复,不能让教师们感到困惑,要做到“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通过不断改善工作方法,向民主管理要质量。
3、要关心教师 。关心教师,就必须自觉为教师服务,搞好教学管理,要时时处处心里装着老师,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因此 ,要经常深入教师之间谈工作、拉家常、议时事、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同时注意减轻老师的负担,给教师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由于教师的工作具有繁琐性的特点。因此,要体谅教师的苦衷,在教学上无关紧要的工作不搞,拘于表面应付的事不做,立足高效求实,时时刻刻,时时处处,想到教师,只有这样,教师的积极性,才可在不言之中调动起来。
4、满足教师的正当需要,从根本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作为人类社会成员的有机组成部分,工作动机依然需要自身以外的推动力量来激发。因此,要关心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物质推动力。教师作为社会的人,也无不打上社会经济发展中一般人们生活的烙印。因此,物质需求是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的无可非议的客观动力,要尽力创造条件,对学校微不足道的物质、奖金刺激,尽量做到公正、公平,确实体现有付出有回报,能者多劳,多劳者,多回报。
其次是精神推动力。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更注重于精神上的满足和追求。首先,应对教师不断加强教育,培育他们敬业奉献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高远的志向,工作中实行各种有效的精神奖励,实行多表扬少批评,把诸如评选先进、提职、晋级等与教师的工作业绩挂钩,要建立平等公正的竞争机制,不要因为一点蝇头小利,搞假象蒙蔽教师。
二、要树立威信
俗话说,自己不正难正人。因此,要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要以身作则,要严于律己,只有自己在工作中身先士卒,处处起带头作用,用自己的行动感化别人,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有影响力,有说服力,在教师的心目中才是一个称职的领头人。
三、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思想是先导,有了思想才能指导行动,有了先进的教学思想,才能保证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我们虽然经过了几年的新课改实验,但是,还存在着教学思想落后,教学观念陈旧,不重视学生活动、能力培养和课堂封闭等现象时有存在。虽然接受了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但是对新课改精神的领会不深不透,把握不了实质性的东西,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成绩变化不大。因此,我们必须把教师教学思想认识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作为加强教学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具体可采用以下措施:
1、创设学习机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广大教师经常到知名学校参观学习,或者邀请名师到学校讲学,教师写出自己的感想和体会,让广大教师感受到新课程的理念,感受到课堂教学的动态变化。
2、鼓励教师博览群书
阅读增加智慧,阅读增加精彩,阅读使人摆脱平庸。尤其现在知识更新换代的信息时代,要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教师原有的知识水平根本不能满足现代的教学发展,因此,要鼓励教师多读教育杂志,教学名著,学习现代课堂教学的特点,基本观点和操作模式,让广大教师穿过时空的隧道,进入信息时代,使广大教师掌握教育思想的动态变化。
3、精心设计,认真教研
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群体力量,组建学科优秀群体。大力开展集体备课,一课多教,案例分析的形式。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充分利用每周大教研及小教研时间,积极开展有实效性地教研活动。强调同伴互助,推动共同提高,为教师搭建学习、研讨、提高的平台。
4、 潜心书写,增强内化效果
鼓励教师写教学后记,教育随笔,教学论文,用笔记录课程改革的点点滴滴,记载自己课改的探索之路,让新课程理念占领教师的精神圣地。
四、加强人文关怀
每一个教师都有长处,要善于用发现的眼睛去探寻教师的闪光点,帮助教师找到自信,给予教师工作的动力,以促进教师内驱力的提高,要为教师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研氛围。不要让纪律规则等去约束教师,让教师去自觉遵守纪律规则等。不能让教师时时、事事、处处围绕考核转,把学习、研究、教学当成任务去完成。要激发教师由要我学,要我做,变为我要学,我要做,我该学,我该做,让每一位教师时时刻刻都能保持忘我的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4.企业管理生产管理 篇四
(2006年1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生产过程的核心是(B)。
A.产品B.转换
C.生产活动D.生产工艺
2.电视机的基本功能是(A)。
A.图像和声音B.照明
C.娱乐D.天气预报
3.平行移动方式生产周期的计算公式是(D)。
mm
A.TQtitLB.T(Q1)ti
i1i1
mm
C.T(Q1)titLD.T(Q1)tLti
i1i
14.对于软件开发企业(或政府机关),平面设计宜采用的方法是(B)。
A.物料流向图法B.作业相关图法
C.模型法D.从至表法
5.经济批量试指(B)的批量。
A.库存费用最小时B.总费用最小时
C.符合工艺要求D.折旧费用最小时
6.项目寿命的第一个阶段是(C)。
A.计划阶段B.实施阶段
C.概念阶段D.预算阶段
7.引入虚作业的前提是(C)。
A.出现反向箭头B.出现闭路循环
C.两相邻节点间出现两项以上的作业D.出现两个关键路线
8.在下列几种现场中,最复杂的现场是(D)。
A.单件小批现场B.流水生产现场
C.成批生产现场D.项目现场
9.对于设备的使用磨损,比较有效的管理方法是(B)。
A.加强维修保养B.加强保管
C.及时更新改造D.改进使用方法
10.加强设备的操作管理,做好日常维护和保养的管理方式适用于(A)。
A.正常磨损期B.偶发故障期
C.初期磨损期D.初期故障期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
1.生产过程的基本要求是(ABCD)。
A.连续性B.平行性
C.比例性D.平衡性
E.稳定性
2.生产布局的主要内容有(ABD)。
A.平面设计B.立体设计
C.系统设计D.生产环境设计
E.安全设计
3.项目管理的三个目标是(CDE)。
A.需求B.计划
C.成本D.进度
E.效果
4.设备综合管理的理论基础是(AC)。
A.设备综合工程学B.预防维修制度
C.全员生产维修制度D.磨损理论
E.故障理论
5.需要在备忘录中记录的问题有(ABCD)。
A.不合理的现象B.不均匀的地方
C.不节省的环节D.不安全的工艺
E.不明白的操作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对象专业化的优点。
答:(1)由于其加工对象相对稳定,可以采用专用设备和专用工具,期生产的专业
化程度高,从而可以获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2)生产单位内的生产设备
可以按加工对象的工艺过程排列,使产品制造过程在空间上紧密衔接,可
缩短制品的运输路线,节约运输费用,并有利于实现工序间运输机械化和
自动化,有利于减小运输批量,实现“一个流”从而可减少在制品量,节
约生产面积,缩短生产周期,减少生产资金占用;(3)从管理工作角度分
析,由于一项制品的全部制造过程在同一单位内完成,各工序的工作紧密
相邻,使生产的计划工作大为简化;(4)对象专业化的单位对管理干部的要求高,要求他懂得本单位所应用的全部生产工艺,并且要求他有较强的组织、计划能力。
2.简述网络计划技术的特点。
答:(1)网络技术把数学方法和图示方法结合起来,简单明了,直观性强,计算方
便,易于掌握,便于调整;(2)网络计划技术能把整个项目有效地组织起
来,显示全程,掌握关键,便于统筹安排,有利于更好地组织和控制整个
生产过程;(3)网络计划技术能够进行精确的计算和科学分析,可以预测
未来,有利于管理者提高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科学性;(4)网络计划
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计划方法,又是一种组织和控制生产的手段;(5)网络
计划技术为采用计算机手段实现自动化管理创造了条件。
3.简述目视管理的作用和应用。
答:作用(1)目视管理可以让问题和异常暴露出来;(2)目视管理可使管理人员
快速获得生产现场信息。
应用(1)物品的目视管理;(2)作业的目视管理;(3)设备的目视管理(4)
品质的目视管理;(5)安全的目视管理。
四、论述题(15分)
试述企业生产中常见问题的错误解决办法。
答:答案要点
1.开会(大会)强调生产中的问题
2.要求责任人员多加小心,或责令责任部门深刻检讨并提交整改报告
3.开会研究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4.与责任部门签订责任状
5.更换部门负责人
6.增加作业人员,对人员进行培训
五、计算题(第一小题12分,第二小题12分,第三小题16分,共40分)
1.某单位组织职工体检,主要有4项,流程为空腹抽血后做B超,吃饭后再检查内
科和外科,所需时间分别为抽血2分钟,B超10分钟,吃饭3分,内科5分钟,外科2分钟,假设该单位共有50位职工,且每个环节一次只能接受一人检查,问该单位体检共需要多长时间?
解:由于体检按体检项目顺序进行,且每个环节只能接受一人体检,因此,应采用平行顺序移动方式计算
mm1
jiTQti(Q1)t
i1i1
T=50 (2+10+3+5+2)-(50-1)(2+3+3+2)
=50 22-49 10
=1100-490
=610(分钟)
答:该单位体检共需610分钟。
2.某流水线的节拍为5分钟,每天工作8小时,若全年需要生产产品30000件,问
该流水线一年至少需要工作多少天?
.解:rNToN
该流水线每天至少生产产品为8 60 5=96(件)
30000 96=312.5(天)
答:该流水线一年至少需要工作312.5天。
3.假设某批零件的生产需要经过毛坯生产,机械加工和包装三个阶段,假设三个阶段的生产周期分别为5天,3天和4天,毛坯的保险期为2天,机械加工的保险期为3天,试计算该零件的生产提前期。
解:该零件的生产提前期为:
5.企业管理论文 企业信息管理 篇五
企业信息管理的心得
姓名:
姓名:
班级:
指导老师:
成绩:
企业信息管理的心得
摘要:
从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意义、内容及目前发展状况,深入分析现阶段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政府和企业合力,以达到加快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步伐。
关键字:
信息革命 顺畅沟通 信息管理
一、引言
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的目的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因素”。信息管理是人类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社会活动。简单地说,信息管理就是人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管理。信息管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因此它具有信息量猛增;信息处理和传播速度更快;信息处理的方法日趋复杂;信息管理所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的时代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我国各行各业都面临机遇和挑战,而评价企业成功与否,一个简易的办法是看其物流、工作流和信息流“三流”的情况,其中,信息流的质量、速度和覆盖范围,尤其可以“映照”企业的生产、管理和决策等各方面的“成色”。
二、我国信息流现状
目前,国内外商业企业的发展差距仍然很大。有关资料显示,世界商业巨头美国沃尔玛迄今已在全球建立了4000家连锁店,其近几年来的全球营业额均超过2000亿美元,居《财富》世界500强前列。而国内零售业大王——上海联华的营业额还不及沃尔玛的0.5%。以上数据表明国外商业企业的实力远远超过国内企业,究其原因,与其顺畅的“信息流”密切相关。以美国沃尔玛为例,20世纪80年代,沃尔玛将当时刚刚出现的卫星通信技术引入商业流通领域,建立了庞大的私人卫星通讯系统,加快了对基础商业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决策传达和信息反馈的速度。在此基础上,沃尔玛建立起全球实时采购、配送系统,商品库存风险和物流费用大大降低,市场应变能力大大提高。迄今这一庞大的系统仍然是商业领域信息管理的典范之作。国外商业企业具有利用、管理信息的主动意识,已普遍建立起规范的信息技术基础,并依托这一基础,实现对其遍布全球的销售网进行有效管理,其管理目标已实现从物流、资金流,向信息流的时代跨越。
但是,目前多数国内商企对加快信息流动的意义仍没有清醒的认识。国内著名商业管理软件开发商北京科情新技术有限公司曾对上万个国内商企的调研显示,绝大多数企业还专注于价格、包装和功能等商品层面的竞争策略,局限于在加快物流和资金流的运动速率上做文章。据专家介绍,国内商企获得经营信息的方式一般是,通过仓储、运输、生产和财务各部门的通力协调,经过各个部门无数次核对、平衡之后,填写出来的报表数据。市场在不断地变化,当这些静态的报表数据放到管理层的会议桌上时,已经不再具有实际意义。
三、我国企业信息流存在问题
1.认识片面问题
企业信息化程度低,企业领导和职工对信息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深刻,许多企业领导尤其是“一把手”认为:“购买一些硬件设备、联上网、开发一个应用系统并给以一定的维护就是实现了企业信息化”,这是对信息化片面认识的表现。因此要加强对企业领导信息化认识的培训,使其改变已习惯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企业上下要克服“信息化就是买点硬件和软件,开发点软件”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只满足于建设上的“表面文章”。虽然有的商业企业建立了商业信息管理的硬件环境,但其计算机的应用仅限于收银记账,或停留在基本数据的收集层面。囿于传统操作模式和管理模式,企业经营者大多没能将业务流程中所产生的这些数据,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重新加工整合成为管理信息,无法为管理层和决策层提供实时决策依据。整个系统尚处在很低级的阶段和水平,有人称之为“未产生信息流”的“花架子”信息化。
2.管理混乱问题
主要表现为:信息化管理机构及职责定位不明确、没有统一的信息资源规划及信息化战略规划。信息化有序推进的环境和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的机制没有形成,普遍存在“信息孤岛”。出现岛内部分自给自足,却无法与岛外交换信息现象。管理模式没有统一标准,流程不透明,导致内部数据残缺,各种信息管理系统无法整合集成。在数据采集规范方面重视不够。如条码技术的应用,应严格按照一品一码的规范要求,而一些企业经营的商品中一品多码、多码一品的现象较多,导致了管理上的混乱。有效信息流产生的前提是基础数据源的准
确与规范,如果输入计算机的是“垃圾数据”,整理加工出来的只能是一堆“垃圾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因为网络强大的放射性传输能力,将一个细小的数据错误所造成的损失迅速蔓延,有人因此称基础数据源错误的信息流为“有害信息流”。
3.应用不到位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大部分以开发单机版应用软件为主,仅仅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自动传递。(2)应用面不广,目前真正使用计算机来进行辅助管理的仅仅是一些重视计算机技术和管理方法、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或者说仅仅是这些单位的某些部门在用。相关的计算机辅助管理软件在企业的运用远不及普及。(3)应用的深度不够,大多数企业停留在日常工作数字化层面上。(4)应用的技术含量不高,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能提供的集成优势进行信息交流,忽略了信息技术互动性带来的管理效应。(5)国内一些具有影响的软件开发商大多将业务重点放在项目管理层面上。但如何将项目层面与企业层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核心价值,积极应对WTO的挑战是摆在广大企业和软件开发商面前的一大课题。(6)资金投入不足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资金缺乏,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管理部门设备条件较差,信息收集、处理、加工能力较低,甚至有些地方还处在手工操作阶段。4.人员素质低问题。
四、解决对策
1.充分认识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认识到信息是创造附加值和财富的源泉,企业信息化虽然是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并贯穿其始终,但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使企业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决策,增进运行效率,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水平。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决定了企业信息化是为管理服务的,所以企业信息化决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与企业的发展规划、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密不可分的,是不断地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持续地改进自己的业务流程和变革管理方式。另外,不仅仅是“一把手”的问题,还包括各个业务部门的领导及业务骨干,他们才是信息化真正的主力军。
2.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
(1)企业应首先确立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战略,坚持统筹规划、业务为核、效益优先、协调发展,重点实施的原则。依照先内后外,“互动”、“交易”的顺序,由内部运转至外部协同。同时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赋予必要的职能权限,统一管理企业的信息化工作。
(2)另外也不能将原来落后的手工管理流程直接拷贝成电子化的流程,必须站在全局的角度进行适度的优化,按照先固化再优化的原则循序渐进地改进。一步到位的方式往往是不现实的。
(3)信息收集标准化。信息化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应用,但目前有关法律制度和信息化技术标准规范的制订滞后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各自为政、互不相通,已经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企业首先应尽量采用国标及行业标准,同时根据自己的特点编制相关的专业标准。
3.结合企业特点进行信息化建设
如何将项目层面与企业层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核心价值,积极应对WTO的挑战是摆在广大企业和软件开发商面前的一大课题,资金投入不足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资金缺乏,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管理部门设备条件较差,信息收集、处理、加工能力较低,甚至有些地方还处在手工操作阶段。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逐步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发展的过程。因此企业必须跟据自身的能力、特点来决定采取何种发展策略,优先开发何种信息应用系统。如果需求明确、必须保证核心业务的秘密、自身具有强大的开发及维护实力,可以采用自主开发;如果需求明确、自身开发力量弱、可进行一般的维护,可采用合作开发;如果需求明确,但不具备开发维护实力,可采用外包方式。另外,要处理好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关系。引进先进技术产品是手段,消化、吸收是关键,自主创新才是目的。信息化建设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在技术创新的同时,注重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注重实效,切勿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还要充分享受政府及社会的政策性资源和公共资源,积极利用现有基础和技术成果。应采用试点引路,面上推广的策略。选择若干类型相近,具有典型意义的企业,开展企业信息化示范,用其信息化成功经验和模式启迪和引导其他企业探索自身信息化的发展道路。
4.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素质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活动,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占有资金,二是拥有掌握专业技能从事管理和操作的人员。两者之间,人的因素更为重要。人已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开发人的智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企业人才管理的核心。信息管理的重点是,加强职工队伍教育,重视计算机人才的发现、培养、引进以及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特别是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随时储备企业应用信息技术以及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经验,将其转化为企业的知识。充实有关专家知识库,为建立本企业有特色的专家系统打下基础。建立CIO(信息管理人员)负责制,由企业领导担当CIO,直接决策、宣传推动和组织实施,这对企业信息化建
设至关重要。另外要设计相应机制,为企业的IT人员提供一条有光明前景的升迁之路。
五、小结
是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决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产品及服务质量,提高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提高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生产自动化水平,降低产品及管理成本,促进市场销售,改善企业内部管理,优化企业供应链和产业链,进而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琳:国内商企应加快发展“信息流”.经济参考报.2004-11
[2]张军:理实例谈书面沟通函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经济学报.2007-8
6.企业管理生产管理 篇六
《药品生产许可证》应当标明有效期和生产范围,到期重新审查发证。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开办药品生产企业,除依据本法第八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符合国家制定的药品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防止重复建设。
【释义】 本条是关于开办药品生产企业审批的规定。
一、药品生产企业,按照本法第一百零二条的规定,是指生产药品的专营企业或者兼营企业。药品是关系人体健康和人身安全的特殊商品,为确保药品生产的质量,各国对药品的生产通常都实行行政许可制度,即由法定的行政监督管理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对开办药品生产企业的申请进行审查,经审查确认符合法律规定的开办药品生产企业的各项条件的,方予批准,发给许可证书,授予其从事药品生产的资格。本条第一款对在我国开办药品生产企业的审批程序作了明确规定。包括以下几层意思:
1.开办药品生产企业的审查批准机关,是拟开办企业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直接审批开办药品生产企业,省以下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无权批准开办药品生产企业。
2.受理开办药品生产企业申请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对开办申请进行审查,经审查确认符合法定条件的,方可予以批准,并发给《药品生产许可证》;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批准。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未依法履行审批职责,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单位发给《药品生产许可证》,准予开办药品生产企业的,将依照本法第九十四条的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
3.《药品生产许可证》是取得药品生产资格的法定凭证,企业应当持《药品生产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从事药品生产活动的工商登记注册,没有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予办理从事药品生产的工商登记,不得生产药品。未经依法批准并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而从事药品生产活动的,属于违法行为,将依照本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
二、本条第二款对《药品生产许可证》应当标明的两项主要内容作了规定,这两项主要内容是:
1.许可证的有效期限。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在发给企业的《药品生产许可证》上标注有效期限。在许可证期限届满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根据企业的申请,对企业的各项条件重新进行全面审查;经审查符合法定条件的,发给新的《药品生产许可证》。
2.生产范围。《药品生产许可证》应当根据持证企业不同的生产条件,标明生产范围,即标明允许持证企业生产药品的范围。药品生产企业只能按照《药品生产许可证》规定的生产范围以及依法取得的药品批准文号从事药品生产活动。超过规定的生产范围生产药品的,属于违法行为,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本条第三款是关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开办药品生产企业应当符合国家药品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的规定。按照这一规定,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开办药品生产企业的审批,除了要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本法第八条规定的各项条件外,还应当符合国家制定的药品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与药品生产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对不符合药品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的申请,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予批准。
第八条 开办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相应的技术工人;
(二)具有与其药品生产相适应的厂房、设施和卫生环境;
(三)具有能对所生产药品进行质量管理和质量检验的机构、人员以及必要的仪器设备;
(四)具有保证药品质量的规章制度。
【释义】 本条是关于药品生产企业开办条件的规定。
为保证药品生产的质量,要求开办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质量保证条件。按照本条规定,开办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相应的技术工人。药品生产行业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因此对其从业人员应有较高的要求。这里所讲的“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是指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有关药师、工程师等专业技术职称,具有有关的药品生产所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的技术人员。这里所讲的“相应的技术工人”,是指能够掌握有关药品生产技能的工人。
二、具有与其药品生产相适应的厂房、设施和卫生条件。例如,药品生产企业的厂房应按生产工艺流程及所要求的空气洁净级别进行合理布局;厂房应有防止昆虫和其他动物进入的设施,应考虑有利于减少灰尘积聚和便于清洁等。设备的设计、选型、安装应符合生产要求,易于清洗、消毒、灭菌,便于生产操作和维修保养;与药品直接接触的设备表面应光洁、平整、耐腐蚀,不与药品发生化学变化或吸附药品;设备所用的润滑剂、冷却剂等不得对药品或容器造成污染等。在卫生条件方面,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有整洁的生产环境,生产区内应当做到环境整洁、无积水、无尘土、无杂物,废弃物及时处理,药品生产车间、工序、岗位均应按生产和空气洁净度级别的要求制定厂房、设备、容器等清洁规程。对药品生产企业依照本项规定应当具备的具体条件,应当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相关规定执行。
三、具有能对所生产的药品进行质量管理和质量检验的机构、人员以及必要的仪器设备。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检验,是保证药品质量的重要环节。企业必须对本企业生产的药品质量负责,建立健全与本企业生产的药品的品种、规模适应的质量管理机构和质量检验机构,配备合格的人员和必要的仪器设备。不具备此项条件的,不得生产药品。
四、具有保证药品质量的规章制度。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本企业保证药品质量的规章制度,确保从原材料的采购到生产、检验等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质量管理和操作规范,都要严格把关,以确保所生产的药品符合药品标准的要求。对没有制定出能够保证药品质量的企业质量管理制度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得批准开办药品生产企业。
第九条 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按照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本法制定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组织生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规定对药品生产企业是否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进行认证;对认证合格的,发给认证证书。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具体实施办法、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
【释义】 本条是关于药品生产企业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规定,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一、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按照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本法制定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组织生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英文全称为“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for Drugs“,简称为“GMP”),是针对药品生产的特点,为确保药品生产质量而制定的一套系统的、科学的质量保证措施和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基本准则。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即制定了本国的GMP,并以立法形式要求本国的制药企业必须按GMP的规定组织生产,对保证药品生产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做法很快被其他一些发达国家所效仿,纷纷制定并实施本国的GMP。世界卫生组织在1969年召开的第22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建议各成员国在本国的.药品生产中采用GMP制度,并于1975年11月公布了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GMP,推荐给各国采用。1977年第28届世界卫生大会时世界卫生组织再次向成员国推荐GMP。到目前为止,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实施了本国、本地区的GMP,GMP已成为国际上通行的对药品生产全过程实施质量管理所采用的法定技术规范。严格按照GMP的要求组织生产成为保证药品质量的重要措施,监督药品生产企业实施GMP成为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药品生产企业中推行GMP制度,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这是从整体上提高我国药品生产企业的素质,保证药品生产质量的重要措施。为此,本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药品生产企业必须依照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制定的GMP组织生产。
二、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药品生产企业依法实施GMP的情况进行认证,是保障GMP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措施。本条对实施GMP认证制度作了明确规定,即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规定对药品生产企业是否符合GMP的要求进行认证,对认证合格的,发给认证证书。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现行的有关规定,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全国药品GMP认证工作,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所属的药品认证管理中心承办GMP认证的具体工作。申请GMP认证的药品生产企业应按规定填报认证申请书并报送有关资料,认证中心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规定组织专家进行现场检查,检查合格并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后,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给GMP认证证书,证书有效期为五年。
三、考虑到我国实行GMP制度起步较晚,目前推行GMP工作的基础也还比较薄弱,一些企业实施GMP改造仍有一定的困难,在药品生产企业中全面强制推行GMP还需要有一个过程,有关的实施办法也需要不断完善,实施的步骤应当积极稳妥。为此,本条第二款规定,《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具体实施办法、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目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对药品生产企业提出了按照剂型分类分阶段限期实施GMP的要求,对逾限仍达不到要求的,不准从事相关药品的生产。到底,我国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药品粉针剂生产企业、大容量注射剂生产企业以及近几年新建的药品生产企业已经全部按GMP组织生产,对其中达不到GMP要求的已经责令停产。依照本法的规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要求在“十五”期间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全部要按GMP组织生产,具体类别、剂型的实施时限将陆续公布。
第十条 除中药饮片的炮制外,药品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生产工艺进行生产,生产记录必须完整准确。药品生产企业改变影响药品质量的生产工艺的,必须报原批准部门审核批准。
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炮制;国家药品标准没有规定的,必须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炮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应当报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释义】 本条是关于药品应当按照药品标准及批准的生产工艺进行生产的规定。
一、本条第一款是对中药饮片炮制以外的药品生产基本要求的规定,包括:
1.药品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生产。按照本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药品标准为国家药品标准。国家药品标准是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由于药品是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安全的特殊商品,因而药品标准是必须执行的强制性标准。依照本条规定,除了中药饮片的炮制外,所有药品的生产都必须执行统一的国家标准。
2.药品必须按照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生产工艺进行生产。这里所讲的“生产工艺”, 是指药品生产的工艺流程等对药品生产质量直接发生影响、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药品审批时一并审批的药品基本生产工艺,不是指药品生产的所有工艺操作细节。因为药品的生产工艺同其他产品的生产工艺一样,既包括基本的工艺流程,也包括生产的各项操作具体要求。要求每一个细小的操作规程都要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没有必要,实践中也难以做到。药品生产是否符合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基本生产工艺,直接关系药品的质量,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按照经依法批准的生产工艺进行生产,不得擅改变。药品生产企业改变会影响药品质量的生产工艺的,必须依照本条规定,报原批准部门审核批准。至于各药品生产企业在符合经批准的基本生产工艺的前提下,根据本企业具体的生产技术特点,采用或者改变有助于保证药品生产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的辅助性生产工艺的,不需要都报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
3.药品的生产记录必须完整准确。药品生产记录是药品生产管理的基础性资料。建立完整准确的药品生产记录,真实地反映药品生产全过程的实际情况,有利于企业加强对药品生产质量的控制,也有利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药品生产质量实施监督;在发生药品质量争议时,还可以为处理争议提供证据。为此,本法明确规定,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有准确完整的药品生产记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规定,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按照规定建立药品的批生产记录和批检验记录,并对记录中应当载明的基本内容作了具体规定。药品生产企业应当按照本法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规定严格执行。
二、本条第二款对中药饮片的炮制标准问题作了特别规定。所谓中药饮片,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辨证施治和调剂、制剂的需要,对中药材进行特殊加工炮制后的制成品。中药饮片又是中成药的原料。中药饮片的炮制问题情况比较特殊,目前都由国家制定统一的炮制标准,条件不具备,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应当根据各中药品种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对于条件成熟、可以由国家制定统一的药品标准的中药饮片品种,应当依照本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中医药管理部门将其纳入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品种目录,同时公布其国家药品标准。对已有国家标准的中药饮片,应按国家药品标准炮制。对其他还没有国家标准的中药饮片品种,则应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炮制规范,生产企业应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炮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应当报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以便于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全面掌握全国的中药饮片炮制及其规范的情况。
第十一条 生产药品所需的原料、辅料,必须符合药用要求。
【释义】 本条是关于生产药品所需的原料、辅料必须符合药用要求的规定。
这里说的生产药品所需的“原料”,是指形成药品的主要有效成份和制剂处方中包含的各种初始物料。这里所说的“辅料”,按照本法第一百零二条的规定,是指生产药品和调配处方时所用的赋形剂和附加剂。药品原料和辅料的质量对药品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本条规定,生产药品所需的原料、辅料必须符合药用要求。例如,按照卫生部1986年发布的《药品卫生标准》的规定,药用原料、辅料的卫生指标原则上参照中药、化学药制剂的有关卫生标准执行,不符合药品卫生标准的原料、辅料,不能作为药品的原料、辅料使用。
第十二条 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对其生产的药品进行质量检验;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或者不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炮制的,不得出厂。
【释义】 本条是关于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对其生产的药品进行质量检验和禁止不符合规定标准的药品出厂的规定。
一、药品质量包括药品的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和性能均一性等方面的要求,是通过一系列相关的技术指标来体现的。药品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药品生产企业对其生产的药品出厂前必须进行质量检验。这就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必须依法设置相应的药品质量检验机构,配备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必要的仪器、设备,负责对出厂的药品实施质量检验,将本厂生产的药品与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对药品作出合格与不合格的判定。
二、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或者不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炮制的药品,不得出厂。国家药品标准是保证药品质量的法定标准,是判断药品质量是否合格的法定依据。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药品属于假药或者劣药,会直接危及人民的用药安全,当然必须禁止其出厂。不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炮制的中药饮片,其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也必须禁止其出厂。至于企业为保证其生产的药品质量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而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企业内控质量标准的,应当大力提倡,但这是属于企业经营自主权范围内的事,不需要由法律作出规定。
第十三条 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药品生产企业可以接受委托生产药品。
【释义】 本条是关于药品生产企业接受委托生产药品的规定。
一、药品的委托生产,是指已经合法取得国家药品批准文号的企业委托其他药品生产企业进行该药品品种生产的行为。委托生产的药品的批准文号仍属委托方拥有,接受委托生产药品的企业只负责按照委托方的要求生产药品,涉及该药品生产的有关对外的责任仍由药品批准文号拥有者即委托方承担,委托生产的药品一般由委托方负责销售,
二、药品生产企业可以接受委托生产药品,目前在国际上已被普遍认可和采纳。对于接受委托的药品生产企业来说,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潜力接受委托生产,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对于委托方来说,可以在不丧失对药品品种的批准文号拥有权的前提下组织药品的生产,既可减少自己新增加生产能力所需的资金投入,又不影响通过对委托生产药品的销售来取得经济利益。对于整个药品生产行业来讲,委托生产药品的出现有利于全行业生产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整个药品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发展。但由于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只有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才能从事与其所具备的生产条件相适应的药品的生产。为防止药品委托生产中的随意性,影响药品生产的正常秩序,确保委托生产的药品的质量,有必要对药品的委托生产实施必要的监督管理。为此,本条规定,药品生产企业接受委托生产药品,必须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未经批准擅自接受委托生产药品的行为,属于无药品批准文号生产药品的行为,依照本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应按生产假药论处。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办法
2.药品管理法总则释义
3.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的法律依据
4.解读新《药品管理法》
5.《药品管理法》修订解析
6.药品管理法(修正)
7.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解读
9.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修订)
7.企业管理生产管理 篇七
关键词:企业管理,战略管理,质量管理
企业管理由企业的战略管理、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生产运营管理和质量管理所组成。本文讨论的是企业战略管理与质量管理之间的关系, 以便能较好地把握和处理“战略决定一切”和“细节决定一切”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促进和加强企业管理工作。
1 企业战略管理的内容与作用
企业战略管理, 就是在战略方面指挥和控制企业的协调活动, 即企业最高管理层为了确定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目标和目的, 组织相关人员, 通过将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各项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分析, 确定企业使命、确定企业自身业务经营范围、选择企业成长方式, 制定企业总体战略和业务层战略及职能战略的规划方案通过评价与筛选, 经最高管理层的审核及批准, 确定企业战略, 即决定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目标与目的。
2 质量管理的概念与作用
GB/T19000—2008标准对质量管理的定义:“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 开展质量策划, 实施质量控制、质量保证以及质量改进等环节的活动。
一个企业的管理活动涉及多方面, 如战略管理、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生产运营管理和质量管理等等。质量管理是企业各项管理的内容之一, 企业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可以稳定地向市场提供符合顾客需求、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产品, 有助于企业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有助于企业促进开展市场营销管理等其他方面的管理, 有利于企业加强和巩固其市场地位、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 有利于企业树立形象、提高商业信誉、积累无形资产和增强企业实力。
3 战略管理与质量管理的关系
3.1 战略管理处于核心与主导地位
企业战略确定了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目标与目的, 确定了企业经营范围及业务竞争战略规划等。在企业的诸项管理活动中, 战略管理决定了其他各类管理活动的工作方向与目标, 引导着各类管理活动怎样开展、开展到什么程度才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 企业战略管理在企业各类管理活动中, 亦即对于质量管理, 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
3.2 质量管理必须服务于战略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质量水平很高的实物质量不一定就有市场, 这是因为不同的顾客群体和使用环境等诸多因素, 对产品质量水平的要求是不同的, 即产品质量必须服从于市场 (当然离不开政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监管) , 也就是企业的质量管理必须服从于市场, 必须为企业的经营目标服务, 必须为企业的经营战略服务。当把质量管理放在战略管理层面来规划、来实施, 直至把质量战略上升为企业战略的一个方面并实施, 企业才能依靠产品的高质量获得高利润。因此, 质量管理必须服务于战略管理。
3.3 质量管理能促进战略管理
企业的总体战略制定完成后, 必须制定与实施一系列战略保证措施, 以确保总体战略的贯彻落实、业务层竞争战略规划的执行有效、职能层战略的管理某项活动的规划落实到位。在实施一系列战略保证措施时, 注意加强开展相关质量管理活动并运用质量管理基本原则、质量管理技术与方法、“PDCA”模式 (P——策划、D——实施、C——检查、A——处置及改进) 等工作方法, 可以不断提高实施各项战略保证措施的工作质量, 可有效落实好战略保证措施。
(1) 在实施组织保证措施方面。
组织服务于战略, 企业组织结构的功能在于分工和协调, 而对组织机构的设计、运行、管理和改进等, 可运用“PDCA”工作模式来加强组织结构的管理工作。首先, 对于组织结构的设计, 在策划 (P) 阶段, 一定要在战略的指导下, 充分考虑实现经营战略目标的需要, 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其次, 在实施 (D) 阶段, 按实现经营战略目标的需要而设计的组织结构一经确定, 就应确保其有效运行;再次, 在检查 (C) 阶段, 通过检查组织结构在运行中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程度, 查出不相适应的地方;最后, 在处置及改进 (A) 阶段, 针对因企业内外环境变化或原组织结构在设计阶段存在的设计不到位等而使组织结构不适应企业战略管理的问题, 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和改进, 然后又进入下一轮的“PDCA”模式而不断持续改进。
(2) 在实施人力资源保证措施方面。
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需要人力资源保证措施在测算适应战略需要的人员结构和数量。
在招募和培育实现战略需要的员工时, 可参照质量管理的相关做法, 做好人力资源保证措施的工作质量。要确定所招募岗位所需人员所需的工作能力;需要时, 对新进人员、因工作需要调整转岗人员等给予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获得所需的能力;对所提供进行的培训及所采取的措施给予有效性评价;根据有效性评价, 确定所需人员的能力是否符合相关工作岗位的要求, 为是否招募或是否准予上岗提供决策依据, 从而确保所用人员符合实现战略的需要。
(3) 在实施财务保证措施方面。
企业战略管理实施的最后效果的良好或不理想, 均表现在财务指标的提升或下降。财务保证措施的主要内容:一是资本或资金的筹集;二是投资运作。企业战略管理一旦离开了财务保证, 其战略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4) 在实施市场营销保证措施方面。
对于企业战略管理中的成长战略, 必须实施并依靠市场营销保证措施, 以促进市场销售的同步增长与生产能力的增长相匹配。市场营销保证措施的根本任务就是保证市场销售和企业生产发展相同步, 甚至适当超前。
(5) 在实施生产运营保证措施方面。
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目标必然要落实到企业的产品 (包括服务) , 生产运营保证措施的根本任务, 就在于解决技术性问题并提高产品的符合性质量水平, 确保生产运营顺畅进行, 推动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目标。
4 结语
8.企业管理生产管理 篇八
【关键词】供电企业;物资管理;精细化管理
一、电力物资管理的特点
第一,电力生产具有自身的专业性,设备材料都有特殊要求。针对部分主要设备而言,所具有的科技含量相当高。同时,大多数配件都只能单独存在,不能实现通用,大部分仍然依靠先前的生产技术。第二,生产电力物资的时间并不短,断路器、GIS、变压器等都需要较长的时间,且部分因素也会左右设备的生产过程。第三,电力供应必须是长期的,因此各项物资的供应更是要快速实现。另外,部分储备物资还要积极来迎接突发事件。第四,电力物资在运用的过程中,由于物资分工较细,专业性较强。所以说,强有力的管理制度是必须的,能够较好的保证物流的顺利运行,确保配送、仓储和计划实施正常。
二、供电企业物资管理现状
现在,供电企业物资管理具有如下7个问题:一是物资供应时间紧凑;二是集约化管理的广度、深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三是电网管理体系并不简单;四是没有相应的管理标准来管理小型物资仓库;五是统一化信息平台的缺失;六是供货周期长,上报计划后要等3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实现物资到货;七是缺少数据库,历史资料匮乏,主要原因是小型物资仓库物资台帐并不完善。
三、供电企业物资的精细化管理的实施
1.物资计划管理方面
首先由主管部门批示用料计划,随后分公司经理签字审核,再到计划主任编号,最终落到计划员手中。3天后,计划员会出具加工计划、采购计划、订货计划、上报计划等。对于计划的编制而言,务必要理由有据,有核算和,符合自有储备量、物资需求量要求,做到正确合理。同时,还要填写各种物资信息,例如地点、时间、数量、规格、型号、名称、技术要求等。且计划要在允许的时间内提交,对于没有按时提交的计划,各单位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2.物资采购管理方面
直接采购、中标采购的分类管理,招投标管理两个构成了物资采购管理。为了进一步降低采购成本,务必要由公司统一采购。各单位不能独自采购,务必要由分公司统一管理。物资分公司也应该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树立起服务至上的意识,积极的提供优良服务。而且,必须大力开展市场调查工作,确保大宗物资采购的招标工作顺利进行,最终做好物资供应工作,为公司节约成本。
3.物资财务管理方面
精细化财务管理有自身的管理需求,在内容方面务必要进一步整合分解,做到最精细。同时,还要健全管理制度,确保财务预算和效益控制能够实现全程把控。根据“细化成本核算单元”的理念,结合“总量控制,分解到项,重点突出”管理思想,进一步分解各项成本考核目标,确保人人有落实,人人有行动,并付之于严厉的考核制度。另外,在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还要把财务管理的模式运用到全部的生产经营中,确保经营业务和财务管理实现统一进步。其管理领域更应该不断延伸,发挥管理职能,确保财务信息的正确性,推动业务经营良性运转。财务部门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把数据资料反映到其他部门,用数字和图表来展现公司经营的状况,为决策者做出正确判断提供凭证,始终让经营方向朝向正确的位置。
4.物资合同管理方面
采购物资的前提就是合同。若付款、定交货比较顺畅,订货完全可以利用询报价制度。如果货款在5000元以上,且技术较为繁琐、质量要求高,这样的产品理应订立书面合同。采购订货合同的商定和签约的人数必须要在1人以上,且合同中要想写列明物资内容、型号、数量、价格、费用结算方式、质量需求、交货期限、合同签订日期等。对于那些技术要求高的合同,还应该签订合同附件。一旦合同成立后,双方必须严格遵循合同要求,按照合同办事。计划采购部门要定期核查合同,建设合同管理台账。并合理管控合同相关的各种文件,还要把合同原件交付给财务部,作为付款的凭证。
5.物资仓储管理方面
精细化管理重点体现在3个方面:出库发放、保管保养、入库验收。仓库保管员必须履行好职责,确保物资进仓验收无纰漏,并准确查验物资的品种、规格、数量和质量等,并实事求是向上级反馈情况。同时,还要认真核查,确保凭证手续齐全。如果发现凭证有误,应该拒发材料。物资的管理工作也要紧抓不放,做到堆放有序、整齐、牢固等。确保先进先出的原则,真正实现快收快发。另外,年度库物资的清仓盘点务必正确无误,账、卡、物三者必须完全匹配。
6.物資信息管理方面
信息时代已经大踏步的向我们走来,信息管理已经提上了工作日程。作为物流作业的关键,信息流能够确保物流顺利运行。物资信息精细化管理已经是大势所趋,物资采购供应部门应该大量收集整理相关的物流信息,并有选择性的汇报给决策机构。另外,还应该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上按时发布物流资料,例如仓库收发情况、设备到货情况、合同执行情况、资金占用情况等等,确保经营决策机构能够做出合理决策。
参考文献:
[1] 王慧芳.浅谈电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现状及改善方法[J].现代经济信息.2014(09).
[2] 王旭.浅议供电企业物资管理工作优化[J].中国电力教育.2013(02).
【企业管理生产管理】推荐阅读:
企业管理企业文化06-25
管理学原理企业管理08-18
企业管理干部管理办法09-05
生产企业6s管理10-02
煤矿企业创新企业班组管理09-21
企业房屋管理10-27
企业生产物流管理10-29
电网企业管理人员绩效管理解析论文08-22
家族企业管理06-17
企业管理组织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