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哲学题

2024-08-08

高考政治哲学题(通用10篇)

1.高考政治哲学题 篇一

“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观、人生观)”主观题专项训练(一)

【读一读】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观、人生观)

1.价值观

(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2)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①社会历史性,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②主体差异性,往往因人而异。③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

(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①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2.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想一想】

例1:(20四川卷,1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社区组织职责不清、居民参与不充分、部分干部群众法治意识不强等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凸显,社区法治化水平亟待提高。

H市坚持与时俱进,大胆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法治思维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具体做法有:以社区党建为抓手,以党代表工作室为平台,听民意解民困,依法推动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市政府梳理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关于深化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社区行政工作站、居委会、社区服务机构等7类治理主体,制定社区工作清单,让社区机构的职责法定化;支持居民依法选举产生居委会、议事监督会等自治组织,按照居民自治章程管理社区事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进社区”活动,引导社区干部和群众自觉守法、办事依法。经过改革实践,富有活力的基层协同共治局面正在形成。

(2)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相关知识,分析H市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的合理性。(12分)

【答案】①针对存在的问题,以法治思维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在实践基础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3分)②坚持与时俱进,着力提高社区治理法治化水平,把握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3分)③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完善基层法治体系,改革上层建筑,遵循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3分)④依法推动社区协同共治,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3分)

例2:(年四川卷,39)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城市化进程建设,如何选择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某市从开始,立足于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实际,围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价值取向,逐步形成了“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价值理念,进行了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积极探索。

以城乡一体化为总揽,推进经理、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科学发展;实施“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统筹经营集中;通过推进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市场体制、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管理体制等“六个一体化”,形成了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机制。

在7年的探索中,该市城乡经济社会连年保持又快又好的发展,社会生产总值达4502.6亿元,比上年增加14.7%,城乡收入差距从的2.66:1缩小到2.62:1,两万元社会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下降20%以上。一幅“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5)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分析该市城市化实践中的价值观及其作用。

【答案】①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随之变化而变化。该市在城市化实践中,立足于大城市带大农村实际,形成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价值取向和“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价值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2分)②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该市在城市实践中 坚持的价值观符合中国特色城市发展的规律,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正确的价值观(4分)③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该市在城市化实践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了 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4分)。

【练一练】

练1: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当前,一些乡村仍存在留不住乡情、记不住乡愁,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生态退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风习俗是一个地域的生活文化,是农村精神家园的底色。习近平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要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我们要发挥传统文化在农村底蕴深厚、流传久远的优势,摒弃铺张浪费、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注重培育良好生活习惯和文明乡风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保障。结合上述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说明倡导文明乡风的理由。

练2:最近,有关退休年龄的改革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现行退休年龄的标准是在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寿命较短的情况下制定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巨大挑战,为此退休年龄也要相应的做出调整。延长退休年龄必然对相关利益主体产生不同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在劳动者内部,支持与反对延迟退休年龄的两方群体争论比较激烈。实行“弹性退休制”是我国目前的最优选择。有关专家建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行业岗位应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循序渐进地推行。

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谈谈对材料的认识。

【参考答案】

练1: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式能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②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开展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引领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③正确的价值判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乡村生态环境的好转,绿色发展助推乡村振兴。④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倡导文明乡风,振兴乡村,能真正留住乡情、记住乡愁。

练2: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我国对退休年龄的选择应随着经济发展、人的寿命、人口老龄化的变化而变化。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往往因人而异。所以,延迟退休年龄必然引起不同利益群体的争论。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延迟退休年龄是遵循我国经济发展规律、人口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延迟退休年龄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行业岗位情况,循序渐进地推进,以更好地维护人民的利益。

“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观、人生观)”主观题专项训练(二)

【读一读】实现人生的价值(价值观、人生观)

3.理想、信念

(1)理想、信念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应该成为我们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

(2)人生的价值有多种实现途径,无论哪种途径,都离不开劳动,离不开对他人和社会的奉献。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只有把自己的价值选择和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和人类的幸福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不断为人民造福。

【想一想】

例1:(2018年课标卷Ⅲ,40)开国将军甘祖昌,参加过井冈山斗争、五次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荣获过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

长征路上,甘祖昌和同村战友约好,革命成功后,一起回家搞建设,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革命胜利后,曾经的誓言让他心中的乡愁越酿越浓。1957年8月,他主动辞去军队领导职务,秉持“共产党人不能享清福,要艰苦奋斗一辈子”的信念,举家回到家乡沿背村务农,他把70%的工资捐给了家乡的建设事业,有关部门按照规定要给他盖房配车,被他一一拒绝。他领着乡亲们修水利,建电站,架桥梁,绿化荒山,改造冬水田…一项项利民工程帮助村民摆脱贫穷、走向富裕。1986年,甘祖昌病逝,留给妻子和儿女的唯一遗产是三枚勋章。

将军农民的事迹被编入小学课本,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习近平高度评价甘祖昌将军的艰苦奋斗精神,强调不仅我们这代人要传承,下一代也要弘扬,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1)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说明甘祖昌的一生是如何体现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的共产党员情怀的。(10分)

(3)班级拟举办学习甘祖昌精神演讲会,请围绕“青春、奋斗”的主题列出演讲提纲的三个要点。(6分)

【答案】(1)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导向,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影响改造世界的活动。不忘初心,淡泊名利,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信念;艰苦奋,无私奉献,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毕生精力。

(3)志存高远,树立崇高理想;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增长本领;弘扬革命精神,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心系祖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青春理想。

例2:(2012年天津卷,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推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雷锋精神,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具有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气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始终与时代发展相对接。,来自全国各地的27位大学生,在选择未来时不只作功利想,不仅为稻粱谋,毕业后奔赴海南省鹦歌岭自然保护区。经过5年艰苦奋斗,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重建了自然保护区工作站,提升了生态保护水平,改变了一方水土。鹦歌岭的大学生因甘于奉献而快乐,因学以致用而充实,因遵从理想而诗意,他们用青春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用美好情怀和理想气息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

(2)雷锋和鹦歌岭大学生以帮助他人、奉献社会为乐。结合所学知识,探寻他们为何以助人、奉献为乐。(答出两点理由即可)(6分)

【答案】①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以得到社会承认、实现自身价值为乐。②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实践,以奉献社会为乐。③以服务人民、辛勤劳动为荣为乐。④以践行中华传统美德为乐。

【练一练】

练1:“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在担任兰考县委书记期间,带领全县干部和群众,与内涝、风沙、盐碱等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他强忍病痛,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想的始终是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风范。焦裕禄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诠释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要大力弘扬。

(1)结合材料,从人生价值观角度,分析焦裕禄事迹诠释的价值追求。

(2)就如何弘扬焦裕禄精神提两条方法论建议。

练2:材料一: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常态,这给我国的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中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在全国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

大学生作为我国的年轻知识人群,有着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相较于其他高级知识分子所欠缺的创造力,是我国“双创”工作的主力军。

材料二:为支持“双创”工作的顺利推进,某市先后出台了《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创业创新扶持办法》等文件,先后设立了大众创业创新扶持专项基金、电子商务扶持资金、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等,每年拿出1000多万元,加大对电商行业的培育力度,鼓励大学生创业,鼓励建设众创空间,鼓励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支持“互联网+制造业、农业、服务业、跨境电商”。为积极帮扶大学生创业,该市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专门构建了“创业团队--创业项目--成立公司”的一条龙创业服务模式,从项目、资金、场地等全方位

提供扶持,努力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1)结合材料一,运用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相关知识,谈谈大学生应如何实现个人的创业梦想。

(2)结合材料二,从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分析政府为什么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参考答案】

练1:(1)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焦裕禄带领人民同自然灾害顽强斗争,把一切献给了兰考人民,在劳动中创造了精彩的人生。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焦裕禄带领人民战风沙,建家园,想的始终是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正确处理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在奉献中实现了人生价值。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焦裕禄面对病痛和困难,坚定理想信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强不息,顽强拼搏,铸就了人生辉煌。

(2)①坚持从实际出发,活学活用。②坚持发展的观点,使焦裕禄精神与时俱进。③立足实践,将学习和践行结合起来。④树立创新意识,不断丰富宣传教育形式。⑤重视量变,从点滴做起。(答出其中两条即可)。

练2:(1)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实现个人创业梦想要充分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中实现个人创业梦想。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发展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坚定理想信念。

(2)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为此,政府必须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前提条件。

2.高考政治哲学题 篇二

从政治材料分析题本身来看, 它包括材料和设问两部分。纵观历年高考试题, 可以清晰地看出, 政治材料分析题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材料数量较多, 呈现方式灵活, 内涵丰富, 时代感强, 信息量大;而且视觉新颖, 设问巧妙, 指向明确, 要求具体。比如, 从材料的呈现方式看, 就有文字型、图表型、图表、注释型、混合型等几种。从设置的问题看, 可将其归结为“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三个大类。所以, 在学习和平时的训练中, 就要注意选取典型题例, 进行比较分析, 明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材料分析题的上述特征,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去分析探讨审题、答题的一系列思路、步骤、策略, 以及方法、技巧与规律, 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学习效果。

本人根据多年辅导高三学生政治高考的经验认为, 学生在解答政治材料分析题时, 要紧紧抓住试题特点, 着重把握和运用好以下五个解题策略。

一、捕捉有效信息, 舍弃无效信息, 挖掘隐性信息

全面解读材料, 准确获取信息, 是解好题的基础和前提。而学生所要审读的材料, 作为现象的东西, 它是以当年的重大社会热点和人们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为背景, 来精选材料, 设置情境的;它往往是从宏观着眼, 微观切入, 材料精巧而深刻, 提问明确而新奇。所以, 学生在审读材料时, 必须开动脑筋, 要把分析与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经过一番“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过程, 方可审清材料, 提取信息, 把握本质, 明了题意。

二、紧抓关键字、词, 分析图表数据, 把握内在联系

在平时作业和训练过程中, 学生要注意针对各种不同类型材料的具体特点, 采取合理的审读对策, 瞄准解读材料的切入点。比如, 对文字型材料, 要紧扣关键字、词或者重点语句, 因为这有助于学生快捷、准确地理解题意;而图表型材料, 重点在于对材料所提供的数据, 以及图形变化趋势的精准分析。而且, 题目所给各种类型的材料, 往往会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逻辑联系。这客观上要求学生只有综合思考, 才能真正弄清联系, 有效提取信息。

三、审清设问要求, 找准问题类型, 依据特点作答

高考政治材料分析题的设问虽然丰富多彩, 令人眼花缭乱, 但若稍加分析, 就不难看出, 它总是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三个问题而设置的。比如, “是什么”的问题经常表现为:反映了什么现象, 说明了什么问题, 表明了什么, 等等;“为什么”的问题经常表现为:分析 (或说明) 原因 (理由、依据) 、必要性、重要性、意义、作用, 等等;“怎样做”的问题经常表现为:要求、措施、建议、经验、教训以及启示、启迪、警示, 等等。仔细分析, 即可将其准确归入上述三类问题, 据此求解答案, 即可化难为易。因为这三类问题的答题范式和具体要求, 学生普遍比较熟悉, 可以说是轻车熟路, 得心应手。同时还应当审知识范围, 从设问中明确是经济常识、哲学常识还是政治、文化生活常识的知识, 还需进一步审清具体的知识范围。如哲学常识中的唯物论、辩证法还是认识论、人生观等。最后, 结合问题类型找出材料中的表现, 然后从容组织答案。

四、揭示材料意蕴, 分析说明原因, 寻找破解对策

材料分析题的设问角度灵活, 问题多种多样, 所以, 学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区别对待, 各有侧重。比如, “表1和表2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的设问就属于“是什么”的问题,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注意从现象入手, 全面分析理解材料, 深刻揭示材料的内在本质。对于“结合上述材料, 运用认识论原理, 说明我国现阶段加大中央财政支农这一决策的合理性”这类“为什么”的问题, 重在调用所学知识, 结合材料情境, 围绕设问指向, 寻找理论依据 (或现实依据) 。而对于“运用经济常识, 就如何保证中央财政支农功能的实现, 提出措施或建议”的“怎么样”类问题, 核心是灵活运用和准确迁移知识储备, 从不同主体、层次和方面进行多角度的综合思考和针对分析, 探讨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五、依据背景材料, 联系社会热点, 链接教材观点, 找准问题切点, 生成答案要点

3.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 篇三

主观题常见的题型有十种:

一、體现类

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回答这种题目时,应把教材中与材料相关的所有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答题时,应先写教材中的知识点,再采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说明它体现了这一原理即可,即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具体的解题思路是: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三梳理: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四作答: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二、反映类

即上述材料“反映了某一问题发生了哪些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或什么问题”等。解答这种类型题目的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即采用定点—联系—疏理—作答的解题思路。

三、分析类

运用所学的XX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或者结合材料分析XX知识。此类题型的特点是要求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阐明材料中的实际问题,这类试题往往难度大、能力要求高,要求我们尽量从材料中归纳出符合题意的原理。答题模式:“原理+材料分析”,其中哲学的答题格式是“原理+方法论+材料”。

四、为什么类

有“为什么说”、“为什么要”,或者找出材料的哲学依据是什么。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这类题型主要是针对某种现象或事件,考查我们对原理的理解和分析,有一定的难度。回答这种问题要求我们仔细分析材料,寻找好切入点,找出相应原理。

五、怎么办类

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字眼来设问。解答方法:一是熟记教材中提到的相关知识;二是总结材料中提到的成功的做法;三是找到材料中提到的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四是主体法散发。回答时必须把观点和材料相结合,切忌观点和材料两张皮,回答时注意多角度思考。

六、意义类

有“积极影响”“经济、政治意义”“意义”等。首先要明确是经济意义、还是政治意义、或者是经济政治意义。其次要紧紧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有些题目作答时还必须结合党和国家提出的最新精神。如描述国内经济意义:1.(有利于)调动积极性,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3.(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4.(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促进经济合作交流,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经济互补;增强竞争力等。

七、启示类

一般是“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应从三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先要分析材料;二是要明白我们应该怎么办,应吸取什么教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第三,结合设问和材料,抽象出给我们的启示。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是“原理+应该怎么办”,不必展开去分析,答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八、认识类

从XX角度分析XX社会现象(或如何认识XX现象、看待XX现象)。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如谈谈对“台独”公投的认识,应先回答“台独”公投是错误的。

“为什么”——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必要性(地位现状等)、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等。

“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如在文化生活方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此类题型由于没有规定具体的范围,难度很大,在07年和08年的高考中都没有出现,已经逐渐被指向明确的其他题型代替。如:为什么类、措施类、评析类。

九、评析类

用XX观点评析(分析、认识)XX观点XX看法XX行为。这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地全面分析材料中某一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分析某种行为的对错。既要看到其中的合理因素,又要看到非合理因素,并进行反驳,指出正确看法。

十、图表类

以图表为载体,连环设问,注重能力考查。近年图表题的比例不断上升,由原来主要考察经济常识到经济、哲学、政治都考。解答图表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找准信息。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七看:一标题、二设问、三横、四纵、五对比、六单位、七注解。

对表格内容一定要进行横比(说明两者的差距)、纵比(说明变化,增长或者减少)、不同表格之间的比较。通过图表内容的比较来说明一些经济道理,反映事物的变化发展、差距。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图表中的数据拐点、异点及有些年份(有特殊意义),也要准确理解。答题时忌离开图表标题和设问谈图表,忌离开对图表的分析作答,忌照抄图表中的数据。

4.山东5年高考政治题 篇四

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吸引了大量投资,充分整合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了“逍遥乡村游”旅游线路,同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培养了各类高素质人才。

(6)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上述做法的理论依据。(8分)

【答案】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给经济以重人影响。某市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吸引了大量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某市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促进了经济的增长,③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某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2010材料三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展馆纷纷展示本民族文化的赌徒风采,如丹麦的“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少女”像……同时,许多外国展馆也都嵌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如意大利馆的“福”字、挪威馆的“中国红”……

(4)结合材料三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6分)(4)①各民族间的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上海世博会各展馆的文化特色反映了文化是民族的。

②世界各民族社会实践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决定了不同民族文化也是共性和普遍规律。上海世博会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反映了文化是世界的。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2011(3)现代企业在建厂选址时同样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说明在权衡这些因素时应当坚持哪些方法论原则。(6分)

(6)结合材料三,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7分)

(6)①对汉阳铁厂原址的保护性改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创设了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馆使爱国主义有了新的物质的载体;

③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12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放射着夺目的光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今天,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节能灯环保意识,学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愿者精神。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分析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义。(8分)

2)开展学雷锋活动,有利于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培育“四有”公民,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推动思想道德建设。

201331、(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五岳独尊”的泰山、“水墨落纸如雨入沙”的宣纸、“功深熔琢,气无烟火”的昆曲……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带着历史的体温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

文化遗产可以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但有些地方开发方式单一,缺乏特色;有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打着“保护”的旗号过度开发,使其在“保护”中慢慢失去体温,失去未来。

(1)运用文化传承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的理解。(8分)

5.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 篇五

审题是做题的关键,当然也就成了得分的关键。审题事实上考查的是高考文综考试大纲所要求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集中体现。考生需要通过审题把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即材料中心、材料结构和关键词语等内容提取出来。这一环节是重中之重,要格外重视。审题包括审材料和审设问两个部分。

(1)审材料。审材料时注意两点:一是划分材料层次并分别概括出段落大意,并且要注意各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要注意材料的中心意思和教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炼出材料所体现出的原理。这一高考例题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出于开发新能源和消化陈化粮等多种考虑,中国发展了燃料乙醇等玉米深加工产业;二是由于实际情况出现了新的变化,国家对这一产业政策进行了调整。

(2)审设问。首先要分析出角度,是经济常识、哲学常识还是政治常识,或是更为具体的知识范围;其次要弄清设问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明确考查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就是要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作判断型的说明。“为什么”包括原因和影响两个方面,原因也就是产生材料中这种现象的原因,影响则要从性质上判断是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怎么办”是指措施的角度,而且要视情况而定,是从宏观上讲措施还是从微观上讲措施。这一考题要求分析中国玉米深加工产业政策调整的哲学依据,事实上是“为什么”的问题,而且更侧重的是原因。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调整产业政策,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原理;从玉米深加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来统筹考虑相关政策,体现了整体和部分辩证统一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如果答出根据中国玉米加工产业在中国产业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条件不同,因而不能照搬美国的做法,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原理;或者答出玉米加工业发展规模要有一个度的把握,体现了量变质变的规律,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超过10分)

6.高考政治哲学题 篇六

背景材料、题问与答案三者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 这是除辨析题之外, 其它类型高考政治主观题的共同特征。背景材料和题问对组织答案有直接或间接的提示, 善于发现和提取题中信息, 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处理, 对正确组织答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直接的办法是进行有效地阅读, 阅读的基本要求是:先看题问, 再看题中背景材料, 带着题问有目的地阅读题中材料, 以增强阅读的针对性, 保证阅读质量, 提高阅读效率, 特别要注意抓住题问的限制性字词和题中材料的关键性字词句, 以确定命题的主旨。

二、确定角度及相关知识

通过有效阅读, 依据题中设问和背景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 作出准确的判断:设问的角度是经济学, 是哲学, 还是政治学, 并进一步确定是上述角度范围内的哪个或哪几个知识点及其具体内容, 考查的是什么时事热点。将题问、背景材料、课本知识与时事热点四者有机统一起来, 为有效组织答案奠定基础。

三、组织答案

1、写好提纲。

在阅读题问和题中材料的基础上写好提纲。写好提纲后, 再回头看看提纲与题问、题中材料、课本知识范围及相关知识是否相符合。

2、组织答案要做到“写与不写”。

要写有逻辑、有条理、意思完整的话, 要写政治术语规范的话, 要写有理 (课本知识) 有据 (题中材料、时事热点) 的话, 要写简明扼要、言简意赅的话, 要写灵活变通的话, 要写时代感强的话 (如构建和谐社会,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不写逻辑混乱、颠三倒四的话, 不写非政治术语的话, 不写观点与材料不相关的话, 不写生搬硬套的话, 不写不分轻重、拖泥带水的口水话, 不写画蛇添足的话。另外, 还要做到标点分段, 字迹工整, 卷面整洁。

现以2006年高考题重庆市卷第39题 (7) 问、 (8) 问为例如以分析说明。

(例题) 材料四: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的转变, 国家决定从2006早起每年将安排103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农村税费改革;鼓励、支持金融组织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信贷;继续对农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进行调控;继续坚持土地承担包经营权30年不变, 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7) 运用经济常识归纳材料四中国家采取的宏观经济措施, 并说明这些措施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8)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对材料四进行分析。

第 (7) 问:

先看题问:角度是经济学, 限制性字词是“归纳” (属归纳类试题;先材料, 后观点) 、“宏观调控措施” (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属措施类试题) 、“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属意义类试题) 。

再看题中背景材料, 并据此得出答案要点。

(材料) 1030亿元财政资金—— (措施) 财政措施—— (意义) 减轻农民负担,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业全面发展; (材料) “鼓励支持金融组织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信贷”—— (措施) 金融措施—— (意义) 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材料) 对农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进行调整—— (措施) 价格措施—— (意义) 增加农民收入, 调动农民主产积极性; (材料) 经营权30年不变—— (措施) 土地经营权管理措施—— (意义) 增强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并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权和农业产业化。

(参考答案) (1) 财政措施。通过税费减免和增加财政支出,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业科技和农村教育的发展。 (2) 金融措施, 通过增加信贷投放, 为增加农业投入和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3) 价格措施。通过提高部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部分农用生产资料的销售价格, 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4) 土地经营管理措施。长期稳定, 并不断充实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促进农民增加对土地等方面的投入。土地经营权流转, 促进规模经营, 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第 (8) 问:

先看题问:角度是哲学, 考查的知识范围是唯物辩证法, 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观, 包括发展的实质、动力、变化发展的状态以及变化发展与运动静止的关系, 考查的时事热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再看题中背景材料, 并据此得出答案要点。

(材料)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观点)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材料) 国家的支农优惠政策, 促进新农村建设—— (观点)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材料) 坚持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 (观点) 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 (材料) 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观点) 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要坚持适度原则。

参考答案: (1) 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指导实践,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 农业的自我发展是内在根据, 国家的扶持政策是重要条件, 对其发展起推动作用。 (3) 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 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保持土地经营权30年不变, 体现了国家土地经营政策的稳定性, 有利于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入, 促进农业发展。 (4) 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土地规模经营权必须循序渐进, 坚持适度原则。

若试题从政治学角度设问, 其解答也遵循上述步骤。

7.高考政治读题审题技巧 篇七

一、基础知识是前提,读题和审题是关键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而非水平性考试。高考选拔人才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其

二,具有良好的思维素质;其三,具有批判意识和实践技能。因此高考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政治学科而言,这一点表现得相当明显。高考政治命题往往以最近一年内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获取和解读这些时事的相关信息,调动和运用教材的相关知识,来描述和阐释时事热点,从而正确把握时事的本质,而所有这些都是“能力立意”的题中之义,“能力立意”首要的就是要求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近几年高考侧重于对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这是因为基础知识是思考、理解问题的重要工具,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离开了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研究和分析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层,不可能深入。因此要求考生把牢基础知识关,这是答好题的前提。

做好政治题,除了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做到审题准确清楚,具有较强的读题、审题能力。考试大纲规定了政治学科四项考核目标与要求,审题过程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这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基础,是考生正确解答试题的重要步骤。读题,就是让我们明确材料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审题,就是要求我们怎么处理材料中的问题。由于每个考生自身素质不同,读题、审题的能力也千差万别。因此,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看、多听、多问,即多看报刊杂志、新闻,多听广播,多问问题,扩大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千方百计提高自己的读题与审题能力,这是答好题的关键。

二、选择题的读题与审题

近年来,高考选择题的分值约占试题总分值的“半壁江山”,可谓得选择题者“得天下”。选择题看似简单,但要想获取高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做好选择题,就要了解选择题的类型和命题方式,了解选择题命题的侧重点,一些易错易混知识点。贴近百姓生活的问题,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是选择题命题的重点。

总的来讲,做好选择题,首先,要通读材料,明确中心思想,细读题干与题肢,明确设问角度,抓住关键词语,带着问题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其次,审准设问的角度,看它是从哪方面设问。一般是从三个方面设问,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内容、目标、特点、决定、体现、反映、说明、表明等问法属于“是什么”的范畴;原因、必然性、重要性、意义、作用、理由等问法属于“为什么”的范畴;怎么做、如何认识、启示等问法属于“怎么办”的范畴。具体而言,每一种类型的选择题的读题与审题各有不同。

如,(江苏高考试题)近几年来,“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共识。“科教兴省”、“文化强市”,已成为许多地方的发展战略。“富脑袋”主要是指()

A.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B.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C.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D.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解答本题的第一步,分析所给材料中心意思,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抓关键词句。本题所给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就是“富脑袋”。当前,我国许多地方“科教兴省”与“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就是强调“富脑袋”的具体举措。

第二步,要明确题目指向应做到“三清”:一清知识范围,是经济常识、哲学常识还是政治常识等;二清选择方向,是选正向选项还是选反向选项;三清思维内容,是选内涵式选项还是选外延式选项、是选原因类选项还是选结果类选项、是选现象类选项还是选本质类选项等。本题指向“富脑袋”属于正向选项中内涵式选项。

第三步,首先用理论知识逐个分析题肢。分析题肢时应做到“三明”:一明题肢是正确观点还是错误观点。二明题肢与题目所给材料的中心意思有没有联系,因为应选题肢不仅应该本身观点正确,而且必须完全符合题干的规定性。如果干肢不符,即使本身正确的题肢也不能入选。干肢不符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1)题肢是题干的变相重复;(2)颠倒原因与结果、目的与手段、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等之间的对应关系;(3)题肢与题干之间没有真实联系,题肢不符合题干的规定性。三明题肢观点反映的是材料和指向要求中的部分观点还是整体观点(即是不是最佳选项),因为要选出最佳题肢,必须准确把握题肢与题干之间的“亲疏”关系。我们在审题时,特别要注意题干的关键词语,明确题干在范围、层次、角度、条件等方面有什么特殊要求。一般来说,题肢与题干之间有直接联系者选,间接联系者不选;有本质联系者选,现象联系者不选;有必然联系者选,偶然联系者不选;有主要联系者选,次要联系者不选。“三明”题肢的过程中,应将其与题干(材料及指向)要求逐一对照进行取舍。本题中“富脑袋”属于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题肢A“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与题干中心观点“富脑袋”没有直接联系。题肢B、C观点虽属于“富脑袋”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部分,但表述不全面。干肢对照,题肢D更符合题干要求,属最佳选项。

三、主观题的读题与审题

文综试卷的主观性试题表现为综合试题,即学科内综合和学科间综合,政治学科的主观性试题常见类型有文字类、图表类、文字图表综合类、表格类、漫画类、探究类等,只有认真读懂与审准各类题型才能答好主观性试题。具体说来,解答政治主观题要注意把握以下两个要素:

第一要素:审清主观题的设问,明确试题设问的限制性和规定性。确定答题范围这是答题的关键。要确保答题的大方向不能错,一定要逐字逐句看清楚,提取一切有效信息,挖掘一切隐含条件,排除干扰信息和迷惑条件。即通过阅读试题的背景材料及设问,确定命题者的考查意图。通常情况下,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要求是由设问规定好的。通过审设问把这个问题划一个范围:一个是问题范围,一个是知识要求的范围。到底问的是什么,将关键词找出来,并找到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再寻找该知识点的要求和范围,还要明了是政治常识,还是经济常识,还是哲学常识等。题目涉及哲学知识时,首先要确定题目考查的是哪个知识板块,然后再考虑属于该知识板块内的哪一方面的内容,哪个知识点。若考查的是唯物论的内容,则应考虑物质与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同理,若考查的是辩证法的内容,则应考虑其为矛盾、发展、联系知识等方面;若考查的是认识论的内容,则为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现象和本质等知识。审题时要注意设问的关键词,如要求对中美关系现状进行评价,其中“现状”两个字就是一个关键词,暗示既要做正面的评价,又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再如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问题谈认识,则应从原因——实质——危害——解决办法等角度全面思考。看不清设问的要求,“差之毫厘”,往往会导致所作答案“谬以千里”。

第二要素:学会分析材料、围绕材料的提示来搜索课本相关知识点,这是答题的依据。不管材料题所选的内容有多新,必定与课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材料往往蕴含着答题的角度,分析材料,弄清材料的层次,就可以利用材料的暗示,搜索相关课本知识点来设置答案。解答政治常识主观题时,命题材料往往提到一些具体事实或行为,可以通过从事某些活动的参加者,来明确答题的方向。比如,主体是“党”的,就有可能考查与党相关联的知识;主体是“政府”的,就有可能考查与政府的性质、职能相关联的知识。从分析审读材料中找到了主体(活动参加者),然后进一步找主体“做什么”。比如,材料提到“中共召开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议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这自然是体现党的地位、党的政治领导、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等内容。若材料说“政府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那么政府职能就很有可能成为考查对象。如果离开题目所给的材料去搜索课本相关知识点作答,就会吃力不讨好。

8.高考政治大题答题 篇八

(1)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①道德具有时代性,要求随着时代发展而增添新内容。②是培育“四有”公民,实现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完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本任务的需要。③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2)怎么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①从国家来看,应做到:a.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b.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c.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②从公民个人来看,应做到:a.我们要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b.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9.高考政治哲学题 篇九

1、先看题目再看素材

我们做主观题的时候要看题目,看看要考察什么知识内容,确定我们的答题范围,然后再看素材,联合素材和课本知识,在范围内精确的找出相关的答题知识点,多写上一点内容做补充,不要担心写多了会扣分。

2、答题要看类型

我们答题要根据题目怎么提问,我们才能怎么回答,不然容易答跑偏了,如果题目问为什么,我们就要回答意义和会造成的后果。如果玩呢怎么做?我们可以回答具体的措施和实施方案。

3、 加强背诵

10.一道政治高考计算题引发的思考 篇十

A.12元B.12.5元C.18元D.18.75元

该题的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写出计算式1M商品=15元;第二步2008年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等式变为(1+50%)×1M=15元?陴1M商品=10元;第三步:该国货币贬值20%,等式变为1M=10元÷(1-20%)=12.5元。

一道平常的计算题,却给我们的教学引发了一些思考:

思考一:能引起商品价值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经济学教材中仅有“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实际上能引起商品价值量变化的因素还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把价值量、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完整地交给学生,可用下图所示:

思考二:如何教会学生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价值量变化的计算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无非是提高和下降两种,但提高或下降却有百分数和倍数的区别,计算方法也就有所不同。对此我用“百分数率高乘”法和“倍数率高乘”法教会学生计算,取得较好的效果。

“百分数率高乘”法:即先写出等式:如果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P%,就在等式的商品的那头乘以1+P%。反之,如果是降了低了P%,就乘以(1-P%),如2008年全国文综卷一25题。首先写出等式:1M商品=15元。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则等式变为(1+50%)×1M商品=15元?陴1M商品=10元。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50%则等式须变为(1-50%)×1M商品=15元?陴1M=30元。可用此方法的還有2009年全国文综卷I的24题,2009年全国文综卷Ⅱ的24题,2008年四川文综卷20题等。

“倍数率高乘”法:即先写出等式,如果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P倍即在等式中商品那头乘以1+P,反之社会劳动率下降了P倍,则除以1+P。假如材料所给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则必须要换算成社会劳动生产率,二者成反比例。例上题中,如果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倍。则等式1M商品=15元就变化为(1+2)×1M商品=15元?陴1M商品=5元。如果生产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高了2倍,就等于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了2倍,则等式1M商品=15元就变为1M商品÷(1+2)=15元?陴1M商品=45元。

思考三:如何教会学生货币币值的变化引起商品价格变化的计算

货币币值变化分为升值和贬值两种。币值的变化与商品的价格是成反比例关系的,但在计算时最易出错。正确的计算方法应为:首先写出等式,货币升值P%就在等式的货币那头除以1+P%,反之,货币贬值这P%,就在等式的货币那头除以1-P%。例2008年全国文综卷一25题的第三步计算过程为:A.写出等式,1M商品=10元。B.该国货币贬值20%,等式为:1M商品=10÷(1-20%)=12.5元。假如货币是升值20%则计算过程如下1M商品=10元÷(1+20%)=8.33元。

但学生在计算时最易出错。常常升值P%就在等式货币那头乘以1-P%,贬值P%乘以1+P%。在上题中第三步则会出现以下错误计算过程:A.1M商品=10元。B.货币贬值20%等式变为:1M商品=10元×(1+20%)=12元。如果升值20%就为:1M商品=10元×(1—20%)=8元。

思考四:整个高三总复中的计算题归类复习

综观近几年特别是近三年的高考文综卷中,政治部分多次出现计算型选择题,这类题的内容主要涉及经济学常识的内容,具体内容是价值量、货币发行量、股票价格、经济效益、国民收入,税收、银行利润及存款收益、汇率等。

高考经济学的计算题实际上并不需要高深的数学知识,但大部分文科生的数学基础并不牢固,加之对数学的畏难情绪,因此遇到运算类的高考题就“犯晕”,这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把各种类型的计算题的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教给学生。总体要求是紧抓概念,牢计等式,掌握技巧,化繁为简。例如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可用速算法,如2010年武汉模拟卷:

我国现行税法规定,工资薪金收入的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为2000元;全月应纳税所得客不超过500元(含)的部分10%;超过2000元至5000元(含)的部分,税率为15%。超过5000元至2万元的部分,税率为20%。小明的爸爸月工资为7200元,则每月应纳的个人收入所得税是多少?小明的爸爸月工资为7200元,应纳税部分是5200元。根据累进税率。传统的计算法为:

实际上前三步都是固定数字,属于重复计算,可用速算法。即看应纳税额达到个税税率表中的哪一档,直接用零头算再加上前几档的固定数即可。如上题:就纳税额5200元,达到第四档,“超过5000至20000部分税率为20%”计算时直接用5200-5000=200元,这200元属于超5000到20000的部分,就适用20%税率,税金为40元。而前面三档的死数为25、150、450,直接加起来665即可。

总之,每部分或每种类型的计算题都有其技巧和方法,在教学中,只要我们老师用心钻研和总结,就能找出其规律,把简便和快速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在高考实战中不再为计算题烦恼。

参考文献:

[1]2009年全国文综卷I.

[2]2009年全国文综卷Ⅱ.

[3]2008年四川文综卷.

[4]2010年武汉模拟卷.

[5]高中经济学教材:人教版.

上一篇:高三九班国旗下讲话下一篇:高考前励志语